时间:2023-06-06 08:5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纺织业研究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什么能赚钱?”“上纺织生产线。”
分布在上海、广州、福建、山东的众多棉花纺织企业近一段时期又掀起了一轮扩建生产规模的大潮。他们的这一举动,为的是迎接2005年1月1日纺织品和服装的进口配额的全面取消。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纺织品和服装协议》(ATC)的规定,从明年1月1日起,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不能使用进口配额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入其市场。从理论上,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大门向我们敞开。然而,“后配额时代”的到来,西方市场的大门真的是“敞开”了呢?还是关的更紧了呢?从目前种种迹象来看,中国纺织企业再闯 “后配额时代”的西方市场并不容易。
“中国”缘何而起?
“中国纺织品占领了我们的市场”,“他们的产品已导致我们30多万工人的失业”――这些指责不绝于耳,在这些舆论的烘托下,“中国”出笼了。
日前,美国纺织业制造协会(ATMI)推出一份题为《中国威胁世界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报告。报告认为,配额取消之后,中国这类产品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到2005年时会达到44%,2006年将达到71%。报告还进一步推断,中国的市场份额提高,也意味着美国的贸易伙伴的订单会转移到中国,而中国大约能从其他国家手中一共抢得至少420亿美元。
美国的这份报告遭到了世贸组织的质疑。世贸组织济研究部的最新研究报告中指出, 2005年后中国占世界纺织服装市场的份额并不像有些人评论的那样。根据世贸组织预测,配额取消后,中国占据美国纺织品市场份额将从11%提升到18%,占据欧盟纺织品市场的份额将从10%提升到12%。
中国的纺织业近几年一直红红火火,在“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势头非常强劲。据海关统计,2003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为788.7亿美元,贸易顺差632.4亿美元。今年1~6月,纺织品出口额为416.3亿美元,同期增长23.4%,估计全年的出口额在800亿美元到850亿美元之间。商务部的统计资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60%以上的收入来自出口。中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的出口总值连续两年维持20%以上的稳定增长,而2004年前三个季度,全国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保持在26%左右。
2005年,中国进入“后配额时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我国是最大的“受惠”国,我国权威机构及专家学者也认为,在没有新的“设限”情况下,我国的出口前景依然乐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分析报告显示,配额取消后,只要各主要进口国认真执行纺织与成衣协定,中国原受限类别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额可能从2002年的78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50亿美元。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占全球的份额将比2002年提高6至7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亿至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
解读以上数字让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纺织品的“强势”,但数字背后反映的却是这个产业的“脆弱”。有关人士指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利润靠的一是原料便宜,二是劳动力便宜。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世界纺织工人小时工资表明,中国纺织品劳务工资仅为0.69美元,是美国的4.85%,英国的5.42%,墨西哥的31.36%,土耳其的25.65%;在与邻国的产业工人的工资比较一下,马来西亚为1.13美元/小时,泰国为1.18美元/小时,我国劳动力成本比马来西亚和泰国分别低63.77%、70.01%。
新的“设限”影响有多大?
山雨欲来风满楼。2004年注定成为中国纺织品的“设限年”。
如果说,2004年初美国宣布对来自中国的针织布、胸罩及睡袍三类纺织品实施7.5%的配额限制,该限制维持一年时间成为“设限”的开端的话,那么,其后一连串的“设限”接踵跟来。6月,美国纺织制造商再次要求政府对明年来自中国袜子数量进行限制,将中国的袜子进口增幅限制在7.5%。他们的理由是,2001年来自中国的进口袜子不到100万双,而2003年则激增至2200万双,对美国袜子业造成很大冲击。目前,美国政府已受理此案,但未作出最后裁决。10月,美国纺织品制造商,包括美国国家棉花总会在内的美国纤维生产商,以及美国劳工联盟又发动“设限”攻势,再次向美国商务部提交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13项申请,要求美国商务部在明年采取保护性限制措施,以强力阻止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被申请的产品包括纯棉和人造纤维裤子、羊毛裤子、纯棉和人造纤维针织衫、纯棉床单、棉纱、衬衫和内衣等,涉及金额近20亿美元,占中国对美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近一成四。该申请还要求政府将去年对中国另外三类纺织品(针织布、胸罩、袍服)采取的“保障措施”限制再延长一年。
在美国的率先垂范下,今年3月,美国、墨西哥、土耳其等47个国家的90个纺织工业组织结盟《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将纺织品配额延长至2007年底。因理由不充分被世贸组织货物贸易理事会否决。但由次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扩大。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国第二大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地――欧盟,今年6月中旬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第35类纺织品展开反倾销,这是迄今为止中国纺织品遭遇到的案值最大的一次反倾销调查,其涉案金额高达5.8亿美元左右,被调查涉及中国企业近1000家。10月22日,欧盟贸易委员帕斯卡.拉米明确表示,鉴于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盟市场上的竞争力已经足够强大,欧盟决定取消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普惠制待遇。拉米解释说,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在欧盟的市场份额正迅速扩大,继续享受这一优惠已“不公平”。据悉,欧盟普惠制每10年调整一次,现行普惠制将于2005年年底到期。目前,欧盟纺织品和服装的平均关税为9%,而中国相关产品享受比正常关税低20%的优惠。
不仅如此,美国及欧盟即将再启动“特保”条例,以“市场扰乱”为由,对中国纺织品进行“设限”。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文件(《中国加入WTO议定书》和《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中国政府对“特保”作出过承诺。两项“特保”的具体规定大致是这样的:即一项是针对原产于我国的纺织品被称为“纺织品特别保障措施”,另一项是针对原产于我国的特定产品被称为“过渡期特定产品特别保障措施”。此两项“特保措施”的含义大体相同,即若我国产品出口增长过快,对进口国的相应产业产生影响,进口国可采取单方面措施限制我国产品的进口。两者不同之处,一是有效期限不同,纺织品特保措施将在2008年失效,而过渡期特定产品特保措施要到2013年才失效;二是最长限制期限不同,纺织品特保措施最长限制期限为12个月,而另一项措施则是4年。国家发改委研究部门的一位专家认为,中国纺织品真正贸易自由化的时间不是今年年底而是2008年,特殊保障措施条款的存在,为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随意“设限”大开方便之门,为中国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设置了壁垒。
纺织企业的“出路”在哪?
用“忧”大于“喜”形容2005年的纺织业,可能更恰当。
应该看到,中国纺织企业的“忧”在于“内功”不强。在出口增长的背后掩盖着这样的事实:企业生产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时装缺乏品牌,总体竞争力差等。
一位业内人士认为,进入后配额时代,中国纺织品仍将以低规模、低价格占有相当大的部分国际市场,招致受损国家实施反倾销和设置种种贸易壁垒,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纺织服装企业至今仍没有树立起来打造品牌、提高品质和进一步完善职工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面观念,这些如果不改变,完全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丧失市场份额也再所难免。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价格战是国内最常用的竞争手段,也是惯用的招数,如果明年企业间继续使用价格战而没有别的改变的话,只会导致两败俱伤,恶性竞争,进入无休无止的恶性循环,那么吃亏的不是他人而是我们自身。取消无配额后的“蜂拥而上”,带来的可能会是一场“劫难”。
企业的“忧患”正是政府的“心病”,应对后配额时代的到来,政府开出一个又一个“药方”。在刚刚结束的广交会上举办的“纺织品‘后配额时代’的发展与挑战”论坛会上,中国商务部负责人明确表示,将最迟在今年12月10日前,出台有关纺织品配额取消后的管理法规,以适应新的贸易形势需要。10月13日,中国纺织行业在全国纺织科技技术大会上了《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并提出要将行业发展重点战略性地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纲要》提出,到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将重点突破28项关键技术,力争在2020年使中国初步实现纺织强国的目标。
01.德国大客户破产“拖累”大连纺企400万美元
6月10日,德国零售巨头ARCANDOR集团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根据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提供的信息,该集团在中国目前共有2000多万美元的订单。大连有超过10家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被卷入了这场破产风暴之中,出口金额累计将超过400万美元,其中出口未收回金额最多的超过100万美元,最少的也有10万美元。据了解,受ARCANDOR集团破产波及的大连纺织出口企业中,有4家出口企业约170万美元左右的出口业务已经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投保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企业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获得80%以上的赔偿,剩余部分若追偿成功,有望全额追回。
ARCANDOR集团,成立于1881年,雇员人数超过5.4万人,2008财年集团合计销售额204.7亿欧元。正是由于该集团悠久历史和在服装行业的主导地位,中国的纺织出口企业都以能够拿到ARCANDOR集团下属的广利(OUELLE)和加斯达(KARSTADT)的订单为荣,并且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该集团提出的出运后120天付款的苛刻条件。
高端
02.十家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联合社会责任报告
6月29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联合会,会上铜牛、大进、华孚、红豆、经纬、乔顿、海天、如意、报喜鸟、天圣等十家纺织服装企业面向全世界首次公开社会责任报告,这些报告均依照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的要求编制,并经第三方机构独立验证。与此同时,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连续第三次行业社会责任报告并启动实施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三年工作规划。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宣布实施纺织行业社会责任三年工作规划,目标为:至2011年底,全行业建立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的企业达500家,按照CSR―GATEs《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达100家。
政策
03.9月1日将有23个鞋类国家标准正多实施
我国运动服装行业产品的术语、安全、试验方法等项目的标准基本空白,迫切需要一部行业标准来规范运动服装行业的产品质量。据悉,已经有23个鞋类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通过专家审查,并将于9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其中包括《鞋类术语》、《鞋类帮面试验方法可绷帮性》等。此外,由泉州各品牌鞋企参与的《篮排球专业运动鞋》、《胶鞋、运动鞋外底不留痕试验方法》、《工矿靴》、《布面童胶鞋》和《胶鞋健康安全技术规范》等五项国家标准,也进人预审阶段。
04.福建省纤检所与国际检验机构牵手检测合作
从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6月16日,福建省纤检所与法国BV国际检验集团上海申美商品检测有限公司签署了检测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纺织品检测、技术提升、标准制定、培训、举办研讨会等多方面开展合作。这标志着福建省纤维检验所国家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迈出了与国际检测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第一步。双方的合作将为福建外向型纺织服装企业冲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协会
05.中产协编写行业发展战略报告
近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组织多方专家齐聚北京,为编写《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召开首次工作会议。为提升国内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层次,进一步具体落实规划要求,做大做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工信部消费品司特委托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组织编写《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对国内产业用纺织品重点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的方向,并在此工作会议中分为8组,重点从国内外产业用纺织品发展概况、趋势和意义,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措施和建议,医用纺织品、过滤用纺织品、洁净布,土工布、农业用纺织品、安全防护纺织品,复合材料、特殊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膜,产业用纺织品标准工作以及原料和装备问题和发展方向、任务等方向作专题讨论。据悉,此研究报告还将作为工业与信息化部制定《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指导意见》的参考内容。
06.中纺协将首次承办2009ITMF年会
6月2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在北京会见了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主席哈里特・那林一行,双方就2009年10月23―25日在上海举办的2009年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合会(ITHF)年会的筹备工作进行了磋商。
2008年7月2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加入国际纺织制造商联含会,成为中国大陆及台港澳地区在该组织的唯一正式代表,正式参与ITHF的各项活动并履行国家代表职责,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纺织业对世界的开放程度。同年10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参加了在毛里求斯举办的2Da8 ITHF年会,并邀请全体会议代表参加2009年在上海举办的ITMF年会,据悉,这也是中国首次承办ITMF年会。2009ITHF年会的主题被定为“世界纺织工业的结构调整”。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纺织业界代表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产经
07.中国纺织品在欧召回量增多
欧盟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月至4月,欧盟累计召回74项纺织服装产品,同比增幅为270%。其中,中国制造的纺织服装产品为52项,同比增幅高达64.3%。欧盟召回的产品中,有17项为婴幼儿服装及制成品,其中12项产地为中国,占70.6%。召回原因以勒颈窒息危险为主的共14项,其中产地力中国的共12项,占中国全部被通报产品的92.3%。2009年4月,欧盟共宣布召回纺织服装产品19项,与2008年同期相比增幅达37.5%。其中13项产地为中国,占全部召回纺织服装产品的68.4%。
相关部门建议,中国儿童服装生产企业,要严格按输入国的技术法规和标准组织生产,高度重视欧美服装安全法规的内容,特别是输欧儿童服装上绳带和小部件的安全项目要求,积极寻求应对措施,降低出口风险;对产品设计的安全性能要进行评估,尽量完善合同条款,降低产品不能出口或返工整理带来的经济损失;及时与检验检疫等相关部门联系,合力突破技术难关。
08.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有回暖迹象
虽然在今年头4个月,中国的纺织服装产品累计出口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但3月份纺织品出口同比降幅收窄,服装出口呈正增长。4月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环比增长2.7%。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纺织服装对美出口的最坏时期
已经过去,市场出现复苏回暖迹象。
美国纺织服装贸易办公室近日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美国纺织品服装进口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大部分类别进口数量降幅在两位数,但是来自中国的针织布、棉制裤子、棉制针织衫、化纤针织衫和内衣裤等产品,同比增长最高达两倍多,显示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国际竞争力仍然强劲。
09.重庆将打造万州最大服装产业群
兰雁是全球最大的牛仔生产商,主要是以出口为主,包括为LEE和李维斯等牛仔品牌代工。金融危机后,兰雁近八成的出口订单受到波及,从而转向内需市场,将在重庆万州“特星工业园”中设立工厂。与此同时,福建道崎运动鞋厂、浙江温岭运动鞋厂、青岛制带厂等一批企业也确定落户,这将成为重庆万州最大的服装、鞋业集群。
与青岛双星彻底决裂、自立门户的运动鞋服连锁企业特星,其集团总部已正式藩户重庆万州,将牵头这些企业,建成“库区纺织产业园”、“库区鞋业产业园”,并携手一批东部沿海,以鞋服生产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抱团”投资三峡库区,打造集纺织、服装、制鞋等为一体的综合产业集群。这也是重庆市最大的集服装、鞋业于一体的产业群。
调查
10.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前明未现好转
6月11日,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558.52亿美元,同比下降11.04%,与前4个月10%的增速相比下降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220.29亿美元,服装累计出口368.23亿美元,增速分别为-15.5%和-8.1%,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幅度依然高出41.85和17.34个百分点。5月当月,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共123.06亿美元,较上个月减少1.87亿美元,环比下降1.5%,同比下降21.29亿美元,同比增速-14.75岩。其中,纺织品单月出口48.95亿美元,同比下降16.28%,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41.75%;服装及衣着附件单月出口74.11亿美元,同比下降13.71%,与去年同期增速相比下跌14.86‰
产经
11.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为毛织业鼓劲
6月19日,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组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会,宣布第八届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将于2009年11月1日~4日在广东东莞大朗举行。各主办、承办、协办和支持单位的相关领导及国内外相关新闻媒体等约100人参会。本次新闻会以“展示大朗毛织业崭新形象,提振中国毛织业发展信心”为主旨,广邀行业领导、业界专家、生产企业、行业媒体参加,切实深入分析了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毛织产业发展问题,并为一年一度的毛织商贸盛会加油鼓劲。
12.温州服装发展平台7月投入使用
6月16日,温州服装发展平台推进工作恳谈会在腾旭工业园举行,该平台将从中选择优秀中小企业入驻,引领全市服装行业转型升级,率先突围。温州服装发展平台由温州市服装商会和温州腾旭服饰有限公司共同发起。目前,市经贸委已提请市政府将该平台列为公共服务平台示范点项目,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平台发展。温州服装发展平台虽然于7月中旬才投用,但签订意向协议的企业已有200多家,届时服务于温州服装发展平台的温州服装发展大厦也将正式投入使用。
13.海南省筹建服装工业园
6月17日,从海南省服装行业发展大会上获悉,海南省正在筹建海南旅游休闲服装工业园,在现有以岛服为代表的服饰基础上,该工业园将着重发展旅游休闲品牌,加快服装加工产业优化升级。目前海南省服装生产企业近千家,其中有一定规模的企业51家,从业人员达5万多人,去年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全省服装行业工业产值仍有14.22亿元,服装出口额达4800万美元。据透露,海南省还将建立具有海南服饰文化特色的服装展示中心和批发市场。
国际
14.耐克下半年订单减10亿美元
6月24日,耐克公布了2008/2009财年第四季度和整个财年的经营业绩报告。截至今年5月31日,耐克第四季度收入47亿美元,同比下降7%;扣除汇率因素,收入与上半年持平。整个2008/2009财年,耐克收入192亿美元,同比口各增3%,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4%。欧美市场的疲软从今年下半年的订单金额变化可以看出一丝端倪。按地区分布,今年下半年美国市场订单金额减少4%,欧州、中东和非洲市场则减少24%。耐克公司表示,2009年6月到11月,该公司主打的“耐克”运动鞋、服装产品订单金额只有78亿美元,同比减少12%,约减少10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订单金额也将同比减少5%。
科技
15.英国公司研发出均匀裸晒不留“痕”的神奇泳衣
英国斯塔福德郡Kiniki公司研发出了一系列由专利材料制成的泳衣泳裤,穿上这种泳衣泳裤,不用也一样可以晒出均匀的健康肤色。Kiniki推出的泳衣系列Tan Through,其专利布料上有数千个微孔,能让80%阳光穿过泳衣照射进肌肤。物料本身是透明的,一旦Tan Through泳衣表面特别印上动物斑纹和抽象图案,制造扰乱人类视力的假象,因此旁1人只会看到实色衣料。
奖评
美国United States
畅销万圣节服饰背后的病毒营销
Halloween Costumes and Viral Marketing
2013年的万圣节期间,互联网上涌现出了数千款短小性感的万圣节服装,其中有一款登上了《每日秀》(The Daily Show)、《今日秀》(Today)和大大小小的博客,它就是“性感披萨”服装―― 一款用丝网印刷技术印上食物馅料、带壳状硬垫肩的紧身服装,可以说是对女性在万圣节期间自我客体化的滑稽模仿,也可以说是女性们最完美的化身。该款服装出自服饰电子商务网站,它同时还销售“性感胡萝卜”和“性感食人鲸”等服装。这些奇特的万圣节服装的设计者是35岁的亚利桑那州毕业生查德・霍斯特曼。霍斯特曼说,网站的目标客户是“对自己有信心、想要独一无二的服装、希望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女孩。”
霍斯特曼在担任互联网营销顾问之余,自己成立了好几个电子商务网站。其中一家出售香烟,一家出售胡椒喷雾,还有一家出售女式贴身内衣,而贴身内衣的生意最终大获成功。最初,他的目标是男性――可结果这个平台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于是兄弟二人便顺水推舟,做起了女性内衣销售。
公司第一个万圣节期间,供应商提供的节日服装并不多。于是,霍斯特曼瞄准了这个市场。他说:“时机恰到好处。”他解释称,层出不穷的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聚会让他认识到这个市场的存在。Yandy的服装业务仅占他公司销售额的26%,但霍斯特曼还是在2010年推出了公司自己的产品。当时,Yandy网站推出了三件套动物服装(性感狐狸、性感熊猫和性感北极熊)。每套的价格约为150美元,其中包括绒毛的裙子、护腿和人造皮毛的帽子。霍斯特曼说:“我们对此感到非常自豪。我们就是这样开始的。”
这种决策不仅受到文化趋势的启发,也得益于霍斯特曼自身的天赋,他善于从时下的流行文化中去提取可以商业化操作的元素,而这些元素也更有利于公司的产品在社交网络之间进行传播。比如,麦莉・塞勒斯在音乐录影带大奖(VMA)上的表演让霍斯特曼深受启发,推出了今年最畅销的服装之一:性感比基尼和配套的泡沫手指。目前,Yandy正在借助时下流行的纪录片《黑鱼》(Blackfish),销售它性感食人鲸系列服装。霍斯特曼的设计灵感显得有些夸张,实际上,这种手法可以在网络营销的时候更加引人注目,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刺激大众市场。“我们证明我们有能力生产这些服装,让它们像病毒一样传播,在网络上赢得关注。”
人们倾向于主动将有趣或好玩的段子和产品,传播给自己社交圈内的成员,无论他们是邮件地址簿里的联系人,还是Facebook的好朋友、博客上的访客、Twitter上的粉丝,抑或论坛里的跟帖人。因此,病毒营销的长久成功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产品是人们真正喜欢的。为了使自己的创意能够适合更多的用户,Yandy也会提供长款服装,除了传统尺寸,还提供270款加大码服装。公司创始人的目的是希望公司提供的服装“让用户看起来漂亮,自我感觉良好。”随着Yandy的销量持续增加,公司的产品线也在不断增多。它计划保留一个仅供电子商务使用的平台,并计划扩建一个30,000平方英尺的仓库。
法国France
奢侈品牌如何与艺术联姻
Contemporary Art and Luxury Brands
奢侈品总是拜金的代表,而艺术最通常的说法是无法用金钱衡量,随着艺术自身形态的转变,当代艺术已经无法避免与金钱发生关系,而商家也正在利用艺术巨大的影响力和推动力为自己的品牌所用。
路易威登与村上隆的合作可称得上是艺术家与奢侈品牌合作的典范。2000年,LV设计总监马可・雅克布慧眼独具,在知道村上隆后,就已经注意到了他的艺术特色。马可希望村上隆让LV的经典图腾Monogram展开新的形象,经过不断地沟通,村上隆决定在LV袋面原本的字母图案上加上花的设计,于是2003年昵称樱花包的“Cherry Blossom”诞生了。Cherry Blossom用数十种鲜艳色彩代替之前的传统三色印刷,让LV原本稳重优雅的传统印象变得年轻缤纷。限量发售的“Eye Love Monogram”系列则用了经典的可爱眼睛。为了这个系列,村上隆还特地为LV设计新橱窗和动画“SuperFlat Monogram”。樱花包让许多女性陷入疯狂,据《纽约时报》指出,甚至因此为LV创下了上亿美元的进账,使路易威登在欧洲消费的低迷时期攀上了销售榜首。
与村上隆合作的成功,让路易威登对卡通风格的日本艺术家情有独钟,2012年,路易威登与村上隆同胞,有着“圆点女王”之称的日本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合作了一系列的产品,路易威登的经典皮具、成衣、鞋履、配饰、腕表以及珠宝,都化身为草间弥生圆点图案的载体。除此之外,路易威登还赞助了草间弥生在世界各国的回顾展,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路易威登设计总监Marc Jacobs表示,“本次合作还将增加草间弥生及其现代艺术的观众,这也是路易威登始终追求的目标。”
2013年9月13日,“迪奥精神”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拉开序幕,这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自2012年成立以来,又一次接纳奢侈品牌在艺术馆内开展览。不过迪奥并不是第一个在国家级公立美术馆开展的奢侈品牌。早在2009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就已经和卡地亚合作举办了卡地亚珠宝大展;2011年,路易威登的箱包展览进驻了国家博物馆。
在美术馆里做展览是很多走“气质”路线的奢侈品近年来最爱的形式,虽然民间争议不断,博物馆与奢侈品牌的联系却愈加紧密。爱玛仕(Hermes)的丝巾展分别于2007年9月在上海美术馆和2008年3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行,首次邀请中国画家丁乙为其设计丝巾,演绎西方奢侈品与东方传统韵律的碰撞与融合。丁乙设计的一款名为“中国韵律”的丝巾,成为爱玛仕第一款由中国艺术家设计的丝巾。再早些的2006年,“乔治・阿玛尼George Armani30年回顾展”进了上海美术馆。
除了展览,奢侈品牌还常常冠名设立艺术大奖。万宝龙(Montblanc)和马爹利(Martell)都深谙此道。早在 1992年,万宝龙就设立了“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从2002年开始,万宝龙还专门针对中国艺术家专门设立“卓越艺术大奖”,先后得奖的人包括青年电影导演张扬、著名摄影师顾长卫、指挥家余隆和青年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等。此外,万宝龙旗下还有“国际青年艺术家大奖”和“青年导演奖”。马爹利在2004年推出“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油画家刘野、观念摄影家洪磊、三维装置艺术家夏小万、油画家曾浩、空间艺术家施慧、观念摄影家缪晓春等中国艺术家都曾获得这个奖项。借由艺术大奖之名,这些品牌轻易占据了各大媒体的版面,迅速积累极高美誉度,不愧为提升品牌影响力的捷径。
政策
泰国 Thailand
成衣出口额2013年前3季下跌4.1%
Garment Exports Fell by 4.1%
据泰国《世界日报》2013年12月中旬消息,泰国成衣制造商协会(TGMA)公布最新数据,2013年前3季泰国的成衣出口额下跌4.1%,从2012年同期的22亿5000万美元降至21亿5000万美元。9月单月出口额亦下降,达2亿1830万美元;与2012年8月和9月相比,2013年各减少16%及2.8%。
泰国成衣大部分主要产品类别的出口额皆呈现负成长,包括棉质成衣(下跌8.8%至4亿6380万美元)、人造纤维成衣(下跌3.1%至6亿2930万美元),布料(下跌2.5%至4亿830万美元)。泰国成衣前三大出口国是美国、欧盟及日本。2013年前3季销至美国的成衣出口额缓升1%,达7亿7890万美元,日本则上升5.4%至2亿9460万美元,而欧盟下跌4%至 5亿1270万美元,不过,对美日两国出口额的成长,抵消了对欧盟出口额的减少。
越南 Vietnam
加入TPP后纺织业获利最大
Textile Industry Benefit from Joining TPP
越南工贸部称,2013年前11个月,越南对韩国出口纺织品6.42亿美元,同比增长51.6%。越南出口纺织品的四大市场分别是:美国、韩国、日本和中国。其中,2013年前11个月,越南对美国出口纺织品10.6亿美元,增长15.5%;对日本出口4.26亿美元,增长23.4%;对中国出口3.9亿美元,增长49.1%。越南纺织协会(Vitas)副会长范春红表示,预计2013年越南纺织品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同比增长15%。
越南纺织协会(Vitas)副会长黎进长表示,目前越南最大的两个纺织品出口市场是美国和日本,其中,越对美出口纺织品占越南纺织品出口总额的43%,对日本出口占11%,对其他TPP成员国出口约占4%。因此,越对 TPP成员国出口纺织品约占越南纺织品出口总额的60%,TPP成员国是越南纺织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越南纺织协会研究报告称,要增加贸易顺差,提高纺织业国产化比重,越南加入TPP后要加大对纺织原材料的投资。如能实现,预计到2015年,越南纺织业国产化比重约60%,到2020年可增至70%。预计到2015年,越南纺织产品出口额将达300亿美元。
媒体报道称,目前越南共有6000家纺织企业,其中大部分是私人和外资企业。最大的国有纺织企业是越南纺织集团,下属5家国有独资的企业,其余为股份公司。2013年底,越南纺织集团将首次向社会公众公开招股(IPO)。
巴基斯坦Pakistan
纺织业或因能源供应不足蒙受巨额损失
Suffered Losses in Textiles Due to Insufficient Energy Supply
巴基斯坦内阁经济协调委员会近日讨论了本财年天然气供应方案,拟暂停或减少2013年冬和2014年春的工业天然气供应。巴商务部对此表示反对,并称如果暂停供气,纺织业将在未来3个月蒙受30亿美元的出口损失。纺织业是巴出口支柱产业,出口占总额的55%,并解决了39%的工业就业岗位。如果巴2014年获得欧盟普惠制加待遇,纺织品出口将得到大幅提升。
2013年的7到9月,受卢比贬值、融资成本下降等因素影响,巴基斯坦纺织业实现利润91亿卢比,同比增长40%;出口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6%。分析人士称,中国棉花政策调整以及获得欧盟普惠制加待遇有望进一步促进纺织业增长。
孟加拉国Bangladesh
成衣工人最低工资
Minimum Wage of Garment Workers Released
孟政府成衣工人最低工资公告,每月最低工资为5300塔卡(约420元人民币),从2013年12月1日开始执行。新增加的一项内容是工人工资每年将得到基本工资5%的增长。在现行工资标准下,一个级别最低的七级工人基本工资3000塔卡(约237元人民币),租房费1200塔卡(约 95元人民币)、医疗费250塔卡(约20元人民币)、交通费200塔卡(约16元人民币)、食品补助650塔卡(约51元人民币)。学徒工最低工资4810塔卡(约379元人民币),学习期为3个月,若技能无明显提高,可再延长3个月。
而全球第二大服装零售商H&M也在近期表示,将在2014年支持孟加拉服装代工厂向工人发放最低工资。H&M认为,提高服装生产国家的最低工资水平往往取决于政府,但要政府采取行动需要等候很长的时间,因此H&M拟首先采取行动改善服装工人的生存状况,同时希望孟政府能够切实采取行动。
自2013年四月份孟加拉服装工厂倒塌事故导致1129人死亡之后,发展中国家服装和纺织工人的艰难处境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忧虑。国际社会已将解决这一问题的计划提上议程。H&M所售的服装大部分在亚洲工厂制造,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于孟加拉工厂。
日本 Japan
中国企业在东京银座的最大免税店开业
Largest Duty-Free Chinese Shop Opened in Tokyo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称,为抓住日元贬值带动海外访日游客增加的商机,苏宁云商集团旗下日本乐购仕公司(LAOX)位于东京银座的最大免税店近期开业。店内除了家用电器外,还有面向高收入阶层的手表、化妆品、日本传统工艺品等。银座店共三层,销售面积880平方米,1楼销售手表、珠宝,2楼销售化妆皮、工艺品,3楼销售家电制品。店内运用浮世绘等装饰,突出日式风格。
意大利 Italy
第三季度纺织机械行业订单减少7%
Textile Machinery Industry Orders Decreased by 7%
意大利纺织机械协会(ACIMIT)称,2013年第三季度,意大利纺织机械整体订单比第二季度减少7%。该协会会长Raffaella Carabelli认为,中国市场增长放缓正波及国外,而在意大利普遍缺乏信心则影响了投资的复苏。
据ACIMIT统计,2013年第三季度,意大利纺织机械整体订单指数为84.5点,较第二季度减少7%,其中出口市场订单减少幅度高达9%,而国内市场继续保持基本稳定。
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表示,他正在和英国央行合力“部署新火力”,目前各方担心欧元区的动荡可能导致英国出现严重的信贷紧缩和利率上升。
奥斯本的助理表示,英国官方将推出激进的货币政策,力求为企业和购房者提供廉价信贷。英国央行行长默文·金爵士也提出,可能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他表示“实施进一步货币宽松的理由正在增强”。他表示,“丑陋”的经济状况和“当前的异常情况要求实施暂时性银行融资计划,渡过难关,迎来平静时期。”
欧债危机首次威胁德国 投资公司转移目标
尽管欧债危机不断,但德国的经济却获得连续增长,金融风险评估公司对该国一直保持最优级评价,相较于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国债的高利率,德国近期实现贷款零利率。
然而世界最大国债投资公司Pimco6月13日却宣布撤出德国国债市场。该公司德国负责人说,“由于风险增加,德国国债丧失了质量”。风险来自德国在欧元区承担的最高抵押。该公司称,在欧元拯救基金中,联邦财政投入大量财力,加上由此连带的其他损失,正在成为这个国家的巨大负担。
德国国债利润微薄甚至没有利息,但不是该公司撤资的主要原因,欧元危机带来的风险目前已成为决定性的。如果希腊或者是葡萄牙无法偿还拯救基金的债务,德国的赤字将直线上升,自然同时降低了偿付能力。
西班牙援助消息支撑国际金融市场走高
欧元区6月9日宣布对西班牙进行金融援助之后,国际股票和大宗商品市场反应非常乐观。纽约市场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在11日上午达到86.21美元,比上一交易日价格飙升2.51%。而伦敦洲际交易所北海布伦特原油7月期货价格也上涨至102.13美元,较上一交易日上涨了2.67%。欧股整体风向标Stoxx Europe600指数上升了1.13%,西班牙本国的IBEX35指数在11日甚至大幅高开近5%。
“西班牙银行业将获得欧元区援助的消息对市场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新加坡IG Markets投资公司市场分析师贾斯汀·哈珀表示,“当然,中国的通胀缓解也是支持市场的重要因素”。另一份报告表示,除了西班牙的救助计划之外,希腊大选也是主导投资者情绪的主要因素。
Egan-Jones下调法国评级至BBB+ 距垃圾级还有三档
Egan-Jones6月14日将法国信用评级从A-下调至BBB+,因预计该国将面临日益加剧的融资压力。
Egan-Jones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法国银行业的健康状况很难量化,但越来越令人担忧。法国国内五大行的资产总规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282%。该机构称,鉴于法国倾向于支持国内银行业,法国政府可能很快面临债务大幅上升问题。该评级机构称,在过去18个月中,法国总体上避免了西班牙和意大利正在面临的融资成本上升困境,但信用状况持续恶化以及法国国内银行业需要支持的可能性或令该国承压。14日法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报2.67%。
三大评级机构对法国评级前景的展望均为负面。Egan-Jones对法国的评级距离下方的垃圾级还有三档。
印度纺织业产值到2015年将达1000亿美元
印度纺织工业联合会称,印度纺织服装工业确实非常重要,到2015年印度纺织服装工业将达到1000亿美元。纺织出口市场将达到430亿美元,而国内市场将达到570亿美元。
虽然,印度的纺织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接近4%,占工业产值的14%,占国家出口收入的16%,但纺织行业一直承受目前经济倒退的压力。报告显示,国内外市场棉花和棉纱价格不断波动,导致纺织服装公司库存水平发生变化。据信,与2010至2011财年相比,2012财年纺织服装企业净亏损显著上升。
为了缓解纺织服装企业的困难,印度中央政府决定,在未来五年将技术更新基金计划的补贴提高到1000千万卢比。此前,政府指示银行重组境况不佳的纺织企业35000千万卢比贷款。
伊拉克原油日产量达到300万桶
伊拉克石油部长阿卜杜勒·卡里姆·卢艾比6月11日在巴格达表示,伊拉克目前的原油日产量已达到300万桶,伊拉克时下的目标是把本国的原油日出口量从目前的240万桶提高到290万桶。同时担任欧佩克主席的卢艾比说,所增加的原油产量将来自伊拉克南部的油田。
卢艾比补充说,包括皇家荷兰壳牌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和埃尼公司在内的国际著名石油大公司时下正在开发位于伊拉克南部地区的几个大油田。
巴格达在过去的两年里与国际石油巨头签署了11个大型油气项目,伊拉克希望通过这些大型油气项目在2020年前把伊拉克的原油日产量至少提高800万桶。
日本通过特别草案保障伊朗石油进口
日本下议院打算通过特别条例草案,以为其继续进口伊朗原油提供保障。这项法案于6月21日结束的本届议会中获批,以便其向伊朗进口原油,其每艘油轮约为76亿美元。
尽管执政控制下议院,但各主要反对党的支持促使这项法案顺利通过,其最大反对者自由党秘书表示支持这项法案。
欧盟石油禁运是西方制造的一部分,其旨在缩减德黑兰石油收益,以迫使伊朗停止其有争议的核计划。去年,伊朗对其石油供应约占日本石油进口的9%,政府及时提出这项法案以尽量减少对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影响。
美国5月商品零售额环比微降0.2%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F74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83-02
据英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的“世界贸易预警(World Trade Alert)”项目监测,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有40%的贸易保护措施是针对中国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 尽管当今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危机时代,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依然盛行。相对危机前,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诸多的新特点。
一、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由于欧债危机引起的欧元大幅度贬值,中国的出口产品在欧盟地区的竞争力被削弱,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减少。与此同时,欧债危机使得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承受巨大的压力,相对危机前,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以2012年前8个月为例,欧盟新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3起,包括10起反倾销和3起反补贴。在13起新立案件中有4起针对中国产品,约占案件总数的1/3。3起新发起的反补贴案件中有2起涉及中国产品。2011年和2010年欧盟新立案件数量分别为18起和21起,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案件分别为10起和8起。此外,欧盟对从中国进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在欧盟RASFF每周的通报中,中国出口到欧盟地区的产品通常占欧盟通报总数的较大百分比。
近年来,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有从“反倾销”向“反补贴”为主的过渡趋势。欧盟此前更多采用“反倾销”措施打击中国产品竞争力。由于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在判定中国商品是否以低于成本价在其境内倾销时,不是以某类产品在中国国内的价格为参照,而是以其他类似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为参照。因此,欧盟对华“反倾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对欧盟来说是非常方便使用的一项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但2016年将至,根据中国入世的承诺,届时,15年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将予以取消。“反倾销”的调查中,将不能以替代国的价格作为参考的依据,在此背景下,欧盟对华贸易保护主义重视“反补贴”调查,往往将中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与政府的补贴联系起来,肇始于2012年的对华光伏产品的“双反”调查就是一个明显的事例。
二、贸易保护的范围宽泛化
进入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除了传统领域外,主要是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贸易保护的范围更加宽泛。只要本国产业受到威胁,都会实行一定的贸易保护措施。
(一)贸易保护再次转向“夕阳”产业
以钢铁这一“夕阳”产业为例。2009年9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石油用钢管征收10.9%―30.69%不等的临时反补贴税。而近些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的钢铁提出了近20起双反调查申请。美国对我国钢铁行业的一再打击,使得国内许多钢铁行业受挫,很多钢铁企业放弃了美国市场,中国对美国的钢铁出口也逐渐减少。
纺织业也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为抵制中国纺织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西方国采取不同的手段对本国纺织业进行保护,中国纺织品遭受到更多的反倾销调查,西方各国纷纷呼吁国民购买本国纺织品,或是提高关税,或是统一由政府采购,建立地区性贸易保护区等等。中国纺织企业也因此受到重创。据统计,在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倒闭的有1万多家,这些纺织服装企业也是以对外出口的为主。如中国的蚕丝2012年2月份出口21 125 819吨,3月出口18 115 763吨,4月份出口8 916 121吨,出口量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
(二)贸易保护涉及到更多的新领域
除了传统领域,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向高技术等新领域扩张。 2010年6月30日,欧盟对中国数据卡发起反倾销及保障措施调查,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2012年5月17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光伏产品征收31%到250%的反倾销税。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双反”则始于2012年7月以德国Solar World为首的欧洲光伏制造商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申请。2013年6月4日,欧盟委员会宣布,欧盟将从6月6日起对产自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如果双方未能在8月6日前达成妥协方案,届时反倾销平均税率将升至47.6%。庆幸的是,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博弈,中欧光伏产品贸易争端最终以中方94家光伏企业作出“价格承诺”而避免了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的局面。
三、绿色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重要的贸易保护手段
随着多边贸易协定下各国关税的减让,反倾销、反补贴等常用的非关税壁垒已经成为了各国普遍实施的贸易保护手段。进入“后危机时代”后,“碳关税”等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在贸易保护手段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壁垒,是指进口国政府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由,以限制进口、保护贸易为目的,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境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建立烦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制度,以及征收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进入后危机时代,西方发达国家频繁使用绿色壁垒以限制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美国在2009年6月提出的“碳关税”如果全面实施,中国等发展重国家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欧盟也同样以环境保护借口,频频对华施压。2012年5月15日,欧盟对中国的航空公司再次发出警告,中国航空公司如果在6月中旬前拒绝透露2011年的碳排放量数据,欧盟将对相关航空公司采取惩罚措施。这是欧美发达国家以“碳关税”和气候变化问题为筹码,向我国发起的又一轮施压。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称,如果碳关税全面实施,“中国制造”可能将面对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下滑21%。
技术壁垒是非关税壁垒的一类,它以技术为支撑条件,即商品进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标准等,提高对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保障国家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根据2012年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24%的企业认为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对企业出口影响最大的因素;56%的企业将技术性贸易壁垒列为位列前3位的影响企业出口的重要因素。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中国因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直接损失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全国家用电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统计显示,我国有多达60%的家电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技术壁垒,每年由此造成的直接和潜在的经济损失约500亿美元,超过年出口总额的25%。
四、贸易保护主体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由于在多边贸易协定中屡屡受挫,美国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重视双边贸易协定和地区经济贸易集团的建设。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向区域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竞争优势的丧失,一些国家纷纷结成各式各样的经济贸易组织,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加强。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再以国家贸易壁垒为基础,而趋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即由一国贸易保护演变为区域性贸易保护。众所周知,区域化和集团组织具有天然的排他性和贸易保护性,组建区域性经贸集团一方面可以实行内部自由贸易以促进内部经贸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外构筑贸易壁垒,抵制贸易对手的入侵,保护成员国的市场。同时,可以凭借组建经贸集团力量抗衡和抵制外部国家的报复与竞争。在当今世界上,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安第斯条约组织,东盟、西非共同体等经贸集团遍布全球。2013年,美国政府正式启动“美欧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将建立超过全球GDP40%的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而另一项重大贸易协定正蓄势待发,这就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它将美国与亚太地区几个最活跃的经济体联合在一起,这其中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越南和日本。 它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内部实行自由贸易而对外实行严格的保护,从而严重削弱了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给区外国家产品的进入设立了很高的贸易壁垒。
结语
后危机时代,西方各国为了尽快从经济衰退的泥潭中摆脱出来,同时面临中国等新兴国家产品激烈竞争时,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了它们的一个必然的选项。然而,各种新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只不过是“新瓶装老酒”,以“公平贸易”为借口,来保护本国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范兆斌,苏晓艳.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贸易保护主义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15.
关键词:纺织环境竞争力 配额 国际贸易
根据WTO《纺织品与服装协定》的规定,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取消配额限制,纺织服装产品可以自由进入任何国家或地区。这个被业界称为“后配额时代”的来临,让许多人士兴奋不已,认为这一重大“利好”将极大促进我国纺织出口贸易的发展。然而,情况真有那么乐观吗?
环境竞争力将成为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多年来,国际纺织服装贸易受限于配额制度,增长幅度缓慢,尽管具有比较优势,但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市场空间也长期被严重挤压。“后配额时代”的来临,短期内可能对纺织服装出口有利,但中长期未必效果明显,因为影响纺织贸易增长的因素并不只限于配额制度。WTO经济研究部不久前就了关于纺织服装业取消配额后的研究报告,预测表明:在配额取消后,即使在美欧两个巨大市场,中国纺织品的份额平均只能增加13.5%;同时,由于国内贸易秩序欠佳及恶性竞争,市场份额的扩大并未带来效益的增加,如纺织出口大省江苏2003年对美出口激增125%而平均价格却下降了41%。另一方面,出于对中国纺织服装业巨大产能、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恐惧,一些世贸组织成员曾试图延长配额期限,尽管该图谋基本无法实现,但这些成员今后肯定会想方设法利用各种技术壁垒或区域自由贸易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进行阻挠。出于环境保护和市场保护的需要,配额取消后,西方发达国家将对进入本国、本地市场的纺织品实施严格的环保认证及有害物质检验认证制度。
可见,“后配额时代”的来临,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提出了新的挑战。从长远来看,只有更加注重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质量、对环境保护较为有利的“绿色纺织品”,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单纯具备价格竞争力而没有绿色通行证并不能铸就纺织贸易的辉煌,唯有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才能有效获取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环境竞争力对“后配额时代”纺织贸易的冲击
随着环境竞争力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环境因素对外贸进出口的影响也日益加强,进入“后配额时代”的纺织贸易将带有明显的“绿色”印记,拥有价格和质量优势而缺乏环境竞争力的我国纺织贸易将面临极大挑战。
纺织环境竞争力缺失的现状堪忧,现实的“利空”冲淡了“后配额”时期的“利好”。纵观影响纺织环境竞争力的诸要素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纺织环境竞争力现状令人堪忧:纺织产品本身离生态标准相距甚远,产品从原料采购、生产、销售、消费使用直至废弃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即产品的生命周期还很难完全达到绿色环保要求。
纺织行业创新机制缺乏,加上对环境竞争力认识薄弱,导致纺织贸易原有的价格竞争力被不断削弱、甚至优势不再。近年来,理论界关于“入世”及2005年取消纺织品配额后对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影响、相关产业政策调整等的研究较多,但涉及纺织贸易与环境竞争力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却少之甚少。面对席卷而来的绿色浪潮,纺织业界缺乏足够的敏锐性,对于生态纺织的概念、纺织生态标准等尚处于被挤压和被动接受的状态,纺织行业环境创新机制创立明显滞后。环境竞争力的缺乏,最终在国际市场上弱化了价格竞争力,使纺织贸易原有的竞争优势被不断削弱、甚至优势不再。
西方挥舞环境竞争力利刃构筑“绿色壁垒”,不仅使我国纺织品贸易面临“自囿壁垒”和“它设壁垒”,原有的价格优势也会成为西方实施“反倾销”的借口。一直以来,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明显的价格优势,然而面对愈来愈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纺织品贸易正在慢慢地丧失原有的比较优势,而且由于环境竞争力的缺失,一定程度上使原有的价格竞争力与非价格竞争力成为欧美发达国家限制我国纺织品进出口的借口及包袱。
纺织经济外部性效应突出,环境成本高企,使经济效益与环境竞争力形成“减耗循环”。由于行业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纺织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还缺乏最基本的技术保障。《OEKO纺织品标准100》对纺织成品布或服装中苯乙烯的含量要求不超过5PPB,而我国企业受技术条件限制甚至还难于检测和控制PPB级的物质。同时,由于设备陈旧、环保及工艺技术落后、措施不得力,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外部效应愈发突出,这样,不仅纺织行业环境竞争力水平得不到提高,还将导致外部社会成本的上升,形成环境竞争力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相减耗的恶性循环。
绿色开发能力不足,绿色营销渠道不畅,环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不能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当前我国研发和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环保纺织品的能力不足,政府和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绿色纺织品生产、销售、消费者偏好等市场信息网络,绿色营销活动严重滞后。
纺织企业“绿色管理”不得要领,环境认证意识淡薄,加上我国现有环保法规及标准欠完善、不匹配,制约了纺织环境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促进“无配额”纺织贸易的对策建议
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企业既要继续增强价格竞争力,更要注重提升环境竞争力。
充分认识到提高纺织环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和完善我国纺织环境标志制度。首先应参照OEKO-TEX STANDARD 100等欧美标准,加紧制定出与纺织行业配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应主动与那些实施了环境标志而又对产品环境问题特别重视的国家或地区建立联系,吸收并借鉴其先进经验,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要求的纺织标准体系进行改进与完善,力求与国际标准靠拢并接轨,实现双边或多边环境标志的相互认可,力促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走向世界。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有保有压”的战术安排为纺织企业提升环境竞争力提供政策支持。政府应鼓励和引导纺织企业实现由传统型向环保型的转制,给予环保纺织类企业一定的出口倾斜政策;通过发放一定额度的环保补贴,降低环保纺织品的单位成本;可在纺织行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和绿色激励基金,提供减税减负、低息贷款等财政货币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市场开发等方面,支持环保型纺织企业的污染整治、生产线的改造以及环保纺织品的开发、研制等工作。
加强并完善纺织行业协会和环境组织的监管、服务职能,可在协会中建立纺织行业环保信息中心,关注《多边环境协定》(MEAS)的最新进展,及时研究环保标准的国际动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为纺织企业提供咨询指导服务,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
尝试建立“环境成本内在化”制度安排,将纺织行业单纯为环保的“末端控制”转变成为提升行业整体环境竞争力的“过程管理”。有效降解“外部性效应”是提升纺织环境竞争力的制度保障,有必要界定环境资产的所有权,对环境资产进行合理定价,坚持“排污者付费原则”,以成本压力推动纺织环境竞争力的提升。
纺织企业自身应该树立环保观念,积极研发绿色纺织品和生态服装,实施以出口为导向的“绿色纺织”发展战略。纺织企业应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经营理念等方面向“绿色”靠拢,在产品开发设计、生产、包装、运输、销售及回收处理等各环节注意环境问题,将环境因素视作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制高点;推广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认证工作,将“先污染后处理”的模式转变为“零污染生产”模式;实施“绿色营销”,结合价格竞争力,将纺织行业比较优势转变成综合优势,为企业赢得长远发展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一、主要国际泵业品牌例举
1.瑞典ITT飞力;
2.美国Flow serve;
3.丹麦格兰富;
4.德国KSB;
5.美国汉胜工业设备公司;
6.日本日机装株式会社;
7.意大利贝洛尼公司。
二、国内市场及企业调查现状
(一)国内泵业竞争状况
在国内泵业市场上,目前有各类从业企业6000多家,但离散度相当之高,市场尚处于自由竞争的分散状态。行业内各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份额越来越向几个优势企业集中。总体上可分为传统国企、新兴民企、外资(合资)企业以及业内中小企业等四个阵营。
1.传统国企逐渐没落。一方面,其传统产品和通用泵类产品的产量下降非常严重,许多已下降到不足原有生产量的1/4;另一方面,近年来形成的高技术泵类和特殊泵类产品,也因订货不足而导致生产能力大量闲置。对传统国有企业来说,只有尽快转变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才能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2.新兴民企日益成为市场中坚。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崭新阶段,江浙一带的许多民营企业凭借其科学灵活的经营机制、健全完善的销售网络异军突起,生产经营上具备规模优势,销售网络覆盖全国,逐渐向集团化迈进或已经集团化改制成功,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目前,民营企业的数量已远远大于国有企业的数量,民营企业的产值也远大于国有企业的产值。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外资(合资)企业迅速跟进。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的入世,国际上各行业中,众多跨国企业正在迅速占领中国市场。在泵行业,许多世界泵业的巨人们已经在中国布局设点。德国KSB公司、丹麦格兰富集团、ITT飞力和ABS等国际品牌已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外资、合资企业的优势是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用人机制灵活,没有历史负担;目前尚只能占领一部分高尖端市场,营销网络还有待完善,对整个市场尚未形成强劲的竞争力。
4.业内众多中小企业前景微妙。由于传统的泵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行业门槛不高,衍生出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这些小企业的生存多是依附一个较大的企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一企为泵、全民皆泵”的局面。它们普遍属于 “三无”企业,对质量和服务等无暇多顾,凭借着成本和价格优势,在乱中取利。
(二)国内泵业产值概况
如表1所示,近年来国内泵业发展迅速,2009年产品销售收入519.4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0.44%,实现利润总额54.31亿元,完成出口值92.14亿元。
三、部分高端泵产品用途及市场预测
(一)柱塞泵系列
柱塞泵是一种典型的容积式泵,广泛应用于液压机、工程机械、战车和船舶等领域。
国内高压柱塞泵长期依赖国外进口。近年来,分析机构预计国内工程机械将持续高增长10~15年,给高压柱塞泵留下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有关预测,2010年柱塞泵全国市场份额为80亿元,2015年市场容量可达150亿元。
(二)螺杆泵系列
螺杆泵具有变量输送、自吸能力强、可逆转、能输送含固体颗粒的液体等特点,在化学工业、石油勘探及采矿、造船业、陶瓷工业、能源工业、污水处理、造纸业、医药、食品、化妆工业以及农林渔牧业均有广泛用途。产品主要分布在克拉玛依、大庆、长庆、辽河、中原等各大油田、燕山、齐鲁、仪征等各大化纤企业、各类矿山及电厂。
2010年单螺杆泵市场全国销售额为10亿元,双螺杆泵销售额为30亿元。按10%左右的需求增长,未来5~10年市场容量达100~150亿元。
(三)光伏水泵
光伏水泵即太阳能水泵,是一种集经济型、可靠性和环保效益为一体的绿色能源高技术光电一体化系统产品,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洁净人畜饮水、发展庭院经济、美化园区、构造彩色喷泉、为养鱼池增氧、海滨盐场供排水等。
光伏水泵作为一个新型产业,十分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及促进农业现代化目标,国际市场也较为广阔,在亚非拉及中东等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预计未来5~8年国内市场80亿元,国际市场100亿元。
(四)离心泵
离心泵可以作为清水泵、杂质泵、耐腐蚀泵等,在液体输送、冷却系统、工业清洗系统、水产养殖、施肥系统、计量系统、工业设备等领域都有极其广泛的应用。由于离心泵的应用领域广阔,用户对产品质量要求愈来愈高,低端离心泵亟需升级换代,市场挖潜大,预计仅化工行业的离心泵使用量超过6万台套。
(五)化纤泵
化纤泵是一种为化纤纺丝设备配套使用的高精度齿轮泵,广泛应用于熔融纺、干纺、湿纺、直接纺、间接纺等。
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和消费国,纺织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给各类纺织配套机械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未来10年国内市场60亿元。
五、高端泵业的市场调研结论
根据《中国泵行业市场调查研究报告》(2007年版),全国未来5~10年的泵业市场总量高于1500亿元,并且今后以20%的速度递增,随着高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数量将有突破性增长,市场前景极为广阔。长期以来,高端泵产品处于市场供不应求状态,仅靠进口成本较大,而且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国内市场需求。
我国长期以来高端泵产品进口主要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占国内生产总量的70%以上,而且,进口产品的价格昂贵,受国际形势等综合因素的影响较大,不稳定因素较多,因此,我国急需发展自主研发、有核心技术的高端泵产品产业,以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关键词:低碳壁垒 商品结构 出口
“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壁垒,主要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缺乏资本和技术,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因而主要是出口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且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较大,主要表现为生存性碳排放。在相同技术水平,同等规模经济水平情况下,碳关税壁垒的征收,将对我国不同类型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低碳壁垒对我国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
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碳关税征收的主要产业。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出口结构,其中高碳产品的出口量很大。高碳产业就是以碳密集能源为生产方式,即通常所说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包括煤炭、石油、化工、钢铁、水泥、机电、交通、电力和建材等。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对高碳产业的需求大于供给,使得几大高碳产业发展很快。国际上能源价格不断高涨,需求甚旺,但我国普遍施行价格管制及提供能源补贴,使我国的高碳产业具有了明显的成本优势,加之我国加工贸易的大幅推动,这就构成了我国能源密集型产品庞大的出口规模。高碳产业拉动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碳关税”一旦开征,势必会对上述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市场份额锐减,破坏原有的出口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我国煤炭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由此带来了我国高碳产业碳排放居高不下的现状。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煤炭的绝对使用量将会继续增加,但是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以及煤炭出口贸易方面可能将会逐步缩减,这反映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钢铁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产业关联性很强。虽然近年来我国钢铁出口结构正在从低端加工转向高附加值产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钢铁出口品附加值并不算高,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仍然较大,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在进口钢材中,高附加值的冷普板带、镀锌板带、电工钢占到了52%,所以我国在钢铁产品的出口结构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提升新技术、降低碳排放节迫在眉睫。
(三)我国石油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中国是亚太地区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出口方面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石油出口量为806.69万吨,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降到了252万吨,降幅达到了68.76%,这表明我国石油工业上下游统一的程度比以前有所深化,石油工业对国内石油的利用率在增加,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石油供应不足的问题[1]。我国石油开采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单位产值的能耗大幅度的降低。因此我国石油工业需要提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碳关税对我国石油出口的限制。
(四)我国化工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化工产业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多次化学加工生产各种化学品及合成材料的工业。从化工行业的供需情况看,高端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无机化学品为我国化工行业传统出口产品,但附加值较低,同时我国化工产业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化工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技术水平比较低、污染严重等。出口资源、能耗密集型,进口高端化学品,这样的进出口结构很容易受到国际上如碳关税等政策的约束和限制。
(五)我国水泥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水泥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水泥工业也是单位GDP排放CO2比较高的行业,原因有三:一是水泥能耗高附加值低;二是水泥主要是用煤作燃料来进行熟料煅烧;三是用石灰石作原料。2009年我国水泥工业万元GDP的CO2排放量约14.7吨,是全国平均万元GDP排放CO2量的5.9倍。由此可见,水泥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在工业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需要进行隐含碳计算的典型行业。
二、低碳壁垒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
“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强度居其次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但是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却不容小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是指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贸易中,贸易量最大的纺织、服装和皮革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也最大,2009年这两行业隐含碳排放占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约为23.11%。数据显示,这两个行业为高碳排放强度行业,2006~2009年数据显示,其碳排放强度平均约为3.229万吨/亿元,出口额所占比重居于第二位,约为17.52%,因此,碳排放强度和出口额共同导致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居高不下的态势。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行业。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其中,服装行业能耗为1.05吨标煤/吨服装,织造行业能耗为0.95吨标煤/吨纤维左右,印染行业能耗大体在2.5-3.2吨标煤/吨纤维之间,平均为2.84吨标煤/吨纤维,印染行业约占全行业能源的58.7%,成为纺织服装业节能的重点[2]。当前我国纺织出口产业普遍采用传统热处理工艺,全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能源消耗量大,碳关税的征收将对纺织业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皮革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我国皮革行业是外向型行业,出口对外贸易依存度很大,尤其依赖发达国家市场。皮革企业属于高污染的行业,而我国皮革出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整个行业层次参差不齐,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品位不高、缺乏档次的现象。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拟制定低碳标准,通过征收碳关税来限制高碳产品消费和进口。如此看来,我国皮革行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三、低碳壁垒对我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
碳关税壁垒的开征对我国出口产业冲击最小的当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然而,面对国外森严的技术贸易壁垒和严苛的政策法规,我国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只有少部分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会对用于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出口产生连锁反应。如果碳关税实行,外商将会关注进口使用某技术时,单位产品产生多少碳排放量。显然超标就会拒绝进口。这就间接影响了我国出口技术的使用范围。而我国出口技术使用范围一旦减小,其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技术出口增长趋势会受到严重的挫折[3]。
四、低碳壁垒的应对与策略
低碳经济的兴起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应该借此机会优化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逐步改变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出口主导产业的形势,提升技术贸易的层次。首先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低碳技术,降低产品碳排放密集度,从源头上减少煤炭等高排放量能源的使用。其次,政府对于新型产业要在技术上给与指导,政策上给与扶持,通过加大环保的补贴、放宽贷款政策、扩大环保设备购置的融资渠道等。同时,企业要将低碳化发展目标贯穿于发展始终,不断完善现有产业价值链条;同时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淘汰传统的低端生产制造,向拥有先进国际技术和低碳环保的高端层面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国际知名度。最后,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整合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研发中心等资源,加强企业同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缩短科研研发投入周期,加快企业新技术的试用生产。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侯仔明,刘明慧,刘慧芳.浅析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J].特区经济,2010(9):277-278
[2]杨青.转型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碳发展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49-53
关键词:FDI 环境效应 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日俱增,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随着FDI的进入,环境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剧,因此产生了FDI是否导致了环境污染,污染程度又有多大的疑问。以下将围绕这一疑问展开,并进行相应分析。
一、文献综述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并且从中国层面或是地区层面开展相关研究。福建省作为对外开放的沿海重要省份之一,随着FDI的大量引进,环境也不断恶化,FDI的环境效应问题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现有研究成果中,方苑(2009)运用1985-2007年福建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福建省FDI实际利用量和工业“三废”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FDI的实际利用量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之间分别呈现倒N型、U型、倒N型曲线关系。章贵军、付志刚、李妙萍(2010)利用福建省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模型,采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分析的方法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的FDI对环境质量影响效果各异。吴幼华(2009)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发现出口增长是福建省环境污染的格兰杰成因,但外商直接投资序列与福建省环境污染序列存在伪相关,因此不能确定FDI与福建省环境污染的相关性,“环境污染避难所”假说在福建不成立。林美顺(2011)利用1985-2009年的福建省时间序列经济数据,构建了包含能源消费方程在内的四方程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工业整体污染之间都存在着 “倒U型”的曲线关系。
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数据选取不同,学者们关于福建省FDI环境效应的研究尚无统一定论。这些研究大部分是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较少涉及微观行业的研究,因此为了更好反应外商投资对环境的影响,以下将利用FDI集中的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数据,通过对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FDI额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微观的行业层面来研究FDI对福建省环境状况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FDI与福建省环境污染现状
1.外商直接投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在利用FDI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其历程大致分为:第一,起步阶段(1979-1990),改革开放后福建省成为对外开放的第一批省市之一,从设立厦门经济特区开始相继开放各县市,但初期合同FDI额和实际利用FDI额都很小。第二,高速发展阶段(1991-1993)全省以经济特区为龙头,各类开放区为辐射,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开发格局,1993年合同FDI额达到113.66亿美元。第三,后退阶段(1994-2000)长三角、珠三角的崛起使得福建省拥有的政治优势不断弱化,加之基础设施落后,经济腹地狭小等原因,对外资吸引力开始下降,同时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也严重影响了其招商引资的发展。2000年合同FDI额只有1993年的37.95%,而实际利用FDI额为1993年的75.70%。第四,稳定增长阶段(2001-2008),入世后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外商投资额大体呈上涨趋势。但2008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使得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经济受创,而这些地区正是福建省吸引FDI的主要来源地,因此FDI额在2008年出现下滑。第五,再次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至今),2009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海西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福建省迎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至2012年3月底实有各类外商投资市场主体2.53万户,其中总投资在1000万至5000万美元之间的外商投资企业有2288户,5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企业431户。同年国家发改委《中国区域对外开放指数研究报告》,首次公布了大陆地区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外开放度的得分和排名,福建省位居第五位,实现又一次的飞速发展。
2.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分布
与国内其他发达省份相比,福建省FDI产业结构十分不均衡。第一产业投资规模很小且无上升趋势,而第三产业近几年来开始呈现明显增长,外商投资比重由2002年的11.77%调整为2011年的36.42%。FDI集中投资于第二产业,2000年~2011年规模有所浮动,但第二产业合同FDI额所占比重均超过50%,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显然外商在福建省的投资存在着明显倾斜,三次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从外商投资企业工商注册资本金来看,外商集中投资于制造业,2009年~2011年制造业在外商投资工商注册投资总额中的比重相当高,分别为67.2%,67.9%,66.6%。同时制造业中比重较高的12个行业基本都是污染密集型行业,如纺织,服装鞋帽,塑料,通信机械,化学原料等。2011年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型行业的企业达到9448家,占企业登记注册总数的52.99%,创造的总产值达到FDI工业总产值的71.2%。这说明污染密集型行业是外商投资的重要产业,可以初步判断FDI对福建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当地环境污染。
3.环境污染的情况
(1)总体情况
随着FDI额不断增多,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工业废气以及工业废水、工业固体废物成为福建省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从整体上来看,1999年~2011年福建省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以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随合同FDI额的增加而增加,大体呈上升趋势,而工业固体废物由于综合利用率的提高,其排放量逐年下降。为了进一步分析FDI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利用spss软件对1999年~2011年福建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合同FDI额进行简单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与合同FDI额在显著性系数为0.00下,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0、0.889,显示很强的相关性,同时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与合同FDI额的相关系数为0.723,同样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推断外商投资与福建省的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关联性。
(2)地区分布
从环境污染的地区分布来看,福州、三明、龙岩、泉州、漳州四市污染较严重,2011年泉州工业污染情况最严重,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粉尘排放量均居全省第一,分别达到10.25万吨、5.06万吨;漳州工业废水排放问题较突出,排放量占全省比重的48.89%,这一情况与当地对外开放早,吸引外商投资多有密切的关系。厦门市也是属于对外开放早,吸引FDI多的市区,但由于在工业污染治理投入较大,整体污染较少。
(3)产业分布
FDI在福建省集中投资的纺织,服装鞋帽,塑料,通信机械,化学原料等行业产生了大量污染物,从2009年~2010年工业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情况来看,除了纺织、皮革、金属、非金属、通用设备四个制造业污染排放量略下降外,其他制造业污染排放均逐年上升,甚至是大幅度上升。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对环境污染最大,平均工业粉尘排放量达到全省的72.5%,此外纺织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工业二氧化硫、烟尘排放数量也占全省很大的比例。2010年污染密集型行业总体排放的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粉尘占全省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为33.56%、53.02%、63.75%,F二氧化硫的大量排放造成酸雨污染普遍,2010年第一季度福建全省23个列入统计的城市中,20个城市均出现酸雨,酸雨频率大于50%的城市有9个,而工业粉尘、烟尘的大量排放使得福建省空气质量不断恶化。
三、启示及政策建议
综上,FDI在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的同时对其环境确实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恶化了当地的环境,据此给出如下政策建议:
1.积极引导产业结构升级
FDI在福建省投资存在明显的倾斜,集中投资于污染密集型行业,这种投资结构的不平衡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FDI更多的进入第一和第三产业,减少在污染密集型制造业特别是非金属矿物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推动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升级。
2.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引进外资时应避免保量不保质的问题,对那些资源利用率低下、高污染的企业坚决不予引进,对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小的外资项目则优先考虑,通过对引资结构的调整,引导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
3.加强污染治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监控,全面控制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加大对超标排放企业的惩罚措施,同时对环境治理情况好的企业予以税收减免等政策支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方苑.FDI对福建省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3)
[2]章贵军,付志刚,李妙萍.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实证分析―基于福建省2000-2008 年面板数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10,(37)
根据宏观经济模型的测算结果,1983~1999年期间,中国经济总量(GDP)对外商直接投资总量的综合弹性比为0.121。由于这一时期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2%,照此推算,同时期中国经济年均9.7%的增长速度中,大约有2.7个百分点来自外商直接投资的直接、间接贡献(参见赵晋平编著《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综合贡献率为27.8%。中国政府提出的“十五”时期年均经济增长目标是7%,如果在今后几年,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继续保持与过去20年相近的贡献率,则其年均增长速度至少应当达到16%左右的水平。
表1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外经贸部统计计算。
自从1995年以来,中国实际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结束了20%以上的快速增长阶段,进入平稳增长时期,一些年度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九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仅达到1.6%的水平(参见表1)。2001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了14.9%的恢复性增长,预计“十五”时期正增长趋势仍然有可能持续,达到年均5~10%的稳定增长水平。
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呢?从有利因素来看:一是世界范围的资本活动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将会进一步趋于活跃,国际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也为这些资本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手段;二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对投资、尤其是外国投资的需求将会继续扩大;三是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秩序和投资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为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及其企业长期战略决策创造了良好预期,而且随着服务贸易领域的逐步开放,外商投资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四是大量农村过剩劳动力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结构调整导致的失业、下岗,将使中国继续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也将长期存在,从而吸引跨国公司的生产和加工基地继续加快向中国转移的进程;五是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产生,长期积累形成的“三资”企业生产设备和技术也将面临不断更新、改造、扩充的需要,现有企业的增资将继续构成外商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未来时期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利因素:一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不能排除出现局部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以美国经济为首的西方经济尚未表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这将严重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和速度;二是许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大大加快,区域内投资的增长将远远超过面向区域外的投资,而中国所处的东亚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形成多边经济共同体的区域,因而面向这一地区的投资和本区域内部投资自由化的进程有所放慢;三是世界各国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将明显加剧,不仅发达国家会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手段完善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等优势,加快吸收购并方式直接投资的速度,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通过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市场开放换取外国的技术和资本。这将为中国吸收外资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四是随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外资优惠政策的逐步清理、取消,外商投资的收益预期将明显回落;五是目前年度中国经济总量和新增外商投资总量都已经达到相当高的规模,相应的增长速度将会表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总之,吸收外资快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已经基本结束,今后将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
尽管从存量的角度来看,由于“三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大大提高,“三资”经济的增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但是从新增流量的角度来看,“十五”时期利用外资的增长将难以达到过去20年间的平均增长水平。由此可以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十五”时期新增外商直接投资总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与前20年相比将有所下降;二是为了保持利用外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必须通过优化产业分布结构来提高经济整体的产出效率,弥补总量增长趋缓的不利影响。这实际上意味着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必须由注重总量增长效应向注重结构升级效应转变。根据吸收外资的产业结构提升效应的实证分析结果,外商投资带动了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程度的提高,但是这主要依赖于外商投资本身的资本装备优势来实现,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性因素的作用反而是下降的。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何利用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对不同产业的影响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消费和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势头,各种产业部门在社会总需求增长中所受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主要通过计算感应度系数,反映不同产业部门的影响程度,系数值越高,说明该部门为了满足总需求增长而应该增加产出数量,并将这样的部门称之为后关联产业。促进后关联产业发展一般是供给政策的重点,目的在于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和基础条件。根据中国1997年投入产出表的计算结果,商业部门的感应度系数最高,其次是种植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钢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其他普通机械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煤炭采选业、其他化学产品制造业、石油开采、棉纺织、造纸、塑料、汽车工业、电气、电子元件制造业、金融业等。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对这些领域需求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其他产业部门,相应的外商投资需求增长也将快于其他部门。感应强度比较高的产业主要是基础原材料和配套产业,通过利用外资加快这些行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加工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配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
二、进入中国的服务业投资增长将快于工业部门
按照加入WTO所做出的承诺,中国将会在“十五”时期加大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其中如金融保险、批发零售商业、对外贸易、电信、运输和技术服务等领域,中国现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远远低于国外同行业企业,将会有大量企业通过与外国跨国公司建立战略同盟提高自身竞争力,不同行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以及消费者对相关服务的质量、多样性和广泛性也会产生新的要求,与这些要求相适应,对外商服务业投资的需求必然会大量增加。其次,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所不同,投资是直接进入对方国内市场的主要方式,因此,中国服务市场的巨大规模对于外国服务业企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再次,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服务业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服务业规模有利于利用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中国长期存在的巨大就业压力,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是中国未来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这种政策导向及其相应的鼓励性措施也将产生对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服务业投资已经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之一,发达国家服务业转移趋势有所加快,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部分也会明显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十五”时期中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将有望实现比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保险、电信服务、商业、运输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陆续取消,这些行业的外资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包括工业部门在内的其他行业。
初步估计,同时期外商服务业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可能达到10~15%的平均水平,新增第三产业外商投资占全部外商投资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这将大大改善中国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有利于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基本目标。
目前已经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对产业结构变化的预期是什么呢?一项针对136家欧盟在华投资企业进行的调查(2001年6~8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136家欧盟国家在华投资企业,通过访问、座谈和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已在2001年9月8日于中国厦门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参见《欧盟中小企业对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结果显示,后欧盟企业的对华投资产业结构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第一,接受调查的企业认为,欧盟企业最有可能选择的行业首先是制造业,这一结果与迄今为止的投资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最高的特点没有什么区别,但是,考虑到目前已经投资的企业中制造业占80.7%、而回答今后将选择制造业的企业比重仅有66.2%这一因素,可以认为未来时期欧盟企业对华投资中制造业投资的比重将会明显下降。第二,现有企业中,邮电通讯、交通运输业的比重仅有3%,但是认为今后欧盟企业将会选择该行业进行投资的企业高达57.4%,排在第二位,可见与电信服务和交通运输有关的服务业投资将出现快速增长,在全部投资中的比重也会明显提高。第三,金融保险业目前的外商投资在地域、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限制,迄今为止对该行业投资的欧盟企业微乎其微,但是在接受调查企业中47.1%的企业认为,今后欧盟企业的金融保险业投资将成为优先选择的领域之一,仅次于制造业、邮电通讯运输业居第三位。第四,除了上述行业之外,电力、煤气生产供应、商业批发零售等行业的投资也可能出现较快增长,比重有所上升。
由于此项调查涉及企业数量比较多,涉及国家范围广泛,接受调查企业的产业分布、投资方式、地区构成等均与外资总体结构相接近,因此可以认为样本具有比较强的代表性,调查结果反映了发达国家企业对华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未来趋向的一般性特点。
表2欧盟企业今后增加对华投资可能选择的行业
注:问卷问题:您认为今后欧盟企业对华投资将会选择那些行业?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课题组《欧盟中小企业发展研究报告》2001年9月。
利用投入产出表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邮电运输、金融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后关联性最强,也就是说,对这些产业的需求增长受总需求增长的拉动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十五”时期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增长速度,对这些服务业的需求增长会超过其他服务业的平均水平。通过吸收外资,提高这些行业的总体规模和服务水平,有利于适应经济增长和和市场消费增长的要求、并产生良性循环效果,带动社会需求进一步增长。因此,应当成为重点发展的领域。
三、劳动密集型工业行业将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有望加快
根据行业偏向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选择与劳动密集型程度、资产产出效率、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假定在未来投资决策中,对行业投资的预期,以目前各制造业行业的全部企业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那么根据外商投资不同的利益目标,选择投资领域的趋向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主要注重利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外商,对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制品业、服装加工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木材加工、非金属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的投资趋向较强,向这些领域投资的可能性比较大。以提高资产产出效率为投资指向的外商,对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制品业、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电气机械、办公机械、纺织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的投资趋向很强,向这些领域投资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以回避税负为主要目标的外商,对税负水平比较低的行业具有比较高的投资趋向,这些行业包括皮革毛皮制品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塑料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等。但是,如前所述,外商投资预期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果对上述因素综合评价,可以得到表3中所列结果。
表3按照外商投资趋向分类的工业行业
注:分类是对资产产出效率、劳动密集型和平均税负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得到的,其中在计算3个因素平均评价指标时,按照各自与外资行业偏向指数的等级相关系数确定了不同权数。
第一,服装、家具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皮革毛皮制品业、其他制造业等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将是外资投资预期和偏向程度较高的领域。
第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办公机械、电气机械等虽然资本装备程度比较高,但是由于资本产出规模明显、税负水平较低等原因,有可能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相对集中的领域。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领域。
第三,今后外商投资相对较少的行业主要由三类构成:一是电力供应、蒸汽与热水、煤气生产与供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将长期由国有经济占主导的自然垄断行业;二是非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煤炭采选业等资本产出效率较低、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三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饮料制造业等市场相对饱和、资本产出效率不够明显或者税负水平比较高的行业。
应当注意到,近几年来,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含量有所提高。这对于中国吸收外资的技术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如果能够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扶持,这种趋势有望继续保持并进一步扩大。
四、发达国家制造业今后产业转移的可能趋势——来自日本大型企业的调查结果
日本是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来源地之一,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将对面向中国的产业转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根据日本国际合作银行对792家在国外设有法人公司的日本制造业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合作银行“2001年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71.6%的企业提出今后3年将继续加强和扩大海外业务(海外业务除了包括在当地投资企业的生产、销售、研究开发等活动之外,还包括委托生产、收购等),而提出“维持现”或者“缩小、撤退”的企业仅分别占28.0%和0.4%。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比重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7.1个百分点之多,可见日本企业的对外产业转移今后将以较快的增长速度继续扩大。其中82%的企业认为中国是最有前途的产业转移对象国(可重复选择),比2000年调查结果提高1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4年居各国(地区)之首,此外,今后3年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企业中76.3的企业回答将扩大在中国的业务,比2000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6.8个百分点(参见表4)。因此,今后中国将成为日本包括直接投资在内的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
从不同产业的投资趋向来看,在日本的主要行业中,汽车工业生产企业计划3年内扩大和加强海外业务的比重
最高,达到90%,其次是一般机械(74.5%)、电气机械、电子设备(72.3%)、化学工业(70%)等。与2000年调查结果相比,这些产业计划扩大投资的企业比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汽车工业提高了23.8个百分点,除此之外,一般机械(29.8)纤(28.0)、食品(30.4)的百分点上升幅度也比较大,表明这些行业的投资有可能出现新的增长势头。
表4今后3年日本企业计划扩大海外业务的主要目的地
资料来源:日本国际合作银行《2001年度海外直接投资问卷调查(第13次)》,2001年11月13日。
关键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信息;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9-33 -03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最大限度追逐经济利益带来的“负效应”日益突出,“美的”紫砂煲造假骗人,“富士康”员工的17连跳,让人“心惊胆战”,不论是中石油的管道泄漏还是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均让大自然遭受了“不能承受之痛”。类似事件的不断发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人们重新审视企业的社会角色,要求企业在追求自身高收益率的同时也要切实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并对社会责任信息进行披露,进而加强对企业行为的干预。
一、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理论界,主要是法学界,从法律角度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屈晓华(2003)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和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也是企业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和文化责任等”。
美国最早提出和研究社会责任会计,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美国的全国会计师协会(NAA)在1974年发表研究报告,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主要领域包括社区参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产品与服务等四个大类,共包括21个小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2年1月7日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81条指出,“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他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在第86条指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续发展、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福利、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国资委2008年1月4日的《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从八个方面概括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即“公民责任:坚持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经济责任:不断提高持续盈利能力;质量责任: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环境责任: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创新责任: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安全责任:保障生产安全;内部责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公益责任: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二、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
目前,从上市公司社会报告披露的数量来看:在深沪300指数企业中,从公开渠道我们可以找到219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报告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73%,81家未报告的企业占样本总数的27%。从数量上看,还有接近30%的企业没有社会责任报告。
(一)从行业、地区分布来看
2010年深沪300指数企业中有35个行业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保险业、家用电器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表现突出,而石油加工、纺织业、出版行业则表现不济,具体情况见下图:
由图1可见责任报告的行业占整体样本行业的66.03%,而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占总体样本的69%)和中部(占总体样本的22%),西部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只占总体样本的9%,中西部分布不平衡。
(二)从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次数来看
在219家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当中,有30家第一次社会责任报告,第二次社会责任报告的有23家,第三次的有147家,第四次的11家,第五次及以上的总共有8家,其中,3次以上的企业占大多数,5次以上的企业很少,说明我国非财务信息披露起步较晚,并且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意愿不积极。
(三)从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状况来看
从调查的219家企业来看,社会责任报告经过第三方机构审验的企业仅仅有16家,占样本总数的7.3%,剩余203家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没有经过第三方机构的审验。社会责任报告的审验有利于于提高其可信度和权威性,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制定社会责任审计具体准则,因此社会责任报告普遍存在披露不真实、不充分、不及时的情况。例如,“美的”紫砂煲造假骗人事件,“美的”在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紫砂煲造假事件依然避而不谈,根本未披露这个事件的负面影响;紫金矿业的污水泄漏事件,作为上市公司的资金矿业,信息披露不仅滞后,且对其排除的废水到底有毒无毒也不作准确的说明,无法为利益相关方对其整体业绩作正出正确的判断提供依据。
(四)从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依据来看
2006年以来,深证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国资委先后了有关规范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文件,但不同主体的文件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要求、格式不完全相同,以至我国企业所披露的报告种类繁多。目前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在行文和阐述上都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从名称上来来讲,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报告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环境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在篇幅上,每个企业则有所不同,少则十几页,多则数百页,公司在编制社会责任报告时,均系根据不同组织的指南以及行业标准进行编制,有失可比性。
三、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法律、规范的要求
据研究,企业目前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都要大于其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很难做到自愿履行社会责任。要使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付诸实践,外部力量的介入即政府制定法律法规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目前存在的关于规定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法律繁多,但这些法律条文都相对零散,而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系统的结构支撑。目前,只有2006年修订的《公司法》第五条明确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义务,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法规,然而这些规定仅仅是指导性的,并没有具体的诠释及操作规定和保障机制,执行起来有一定难度,现实中也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2、利益相关者的压力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对企业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有积极作用。而我国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除了主要资本所有者(即大股东)会对企业经济责任是否履行进行关注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注意识尚须提高。就上市公司而言,企业的小股东中有很大一部分以股票投机为目的,甚至对财务报表都没有足够重视,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职工、社区等)对企业社会责任及社会责任信息了解甚少,以至难以对企业是否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以及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有较高的关注度。
(二)内部因素
1、公司的规模
大公司更加注重自身的社会形象与信誉资本,通过自愿性信息披露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是塑造大公司良好社会形象和改善公司信誉的有效手段。因此,规模越大的公司,就更加可能披露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表明自己是负责任的公司。Cowen(1987),Trotman(1981)等的研究也表明,公司规模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正相关。
2、公司的盈利能力
Preston等(1997)提出的“提供资金假说”认为,好的财务业绩使公司有更宽裕的资源投入到社会责任活动中去,因此也更有可能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基于企业业绩与一般信息披露的关系,众多学者认为具有较高的盈利能力得公司倾向于披露更多的信息。
3、公司的行业属性
公司所属的不同行业会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某些行业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明显多于其他行业。《环境保护法》《劳动法》等要求重污染企业在环境保护、员工福利、社区等方面从事更多的社会责任活动,因此,这类企业会披露更多的社会责任信息表明自己的行为。
四、改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对策
为改善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本文从信息的提供者即企业,信息的监管者即政府和信息的使用者即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政府应尽快制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和完善立法工作
1、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目前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零散的分布在年报内,披露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关键的原因还在于没有统一的强制性披露规范。要制定有效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对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目标、对象、内容、形式、工具等做出具体规定;第二,必须对企业最低限度的披露要求做出明确和强制规定(例如企业经营成果及其分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情况、生态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等方面的信息),支持、鼓励企业披露尽可能多的其他社会责任信息,由自愿披露逐步过渡到强制披露;第三,加强处罚制度建设,增强处罚力度;第四,制定具体的执行指南,确保其有效执行。
2、完善立法工作
目前我国虽然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自然资源法》《公司法》等法律涉及到一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但是还没有有关社会责任专门的法律、法规及制度。如果没有相关的律法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大多数企业目前将不会为承担社会责任买单。本文认为在《公司法》中规定了企业是社会责任的义务主体的基础上,应加强对现行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法规进行协调,将分散于诸多法律法规的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社会责任利益本位理念下,同时积极利用法律中激励性规范(如《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企业的公益、慈善性捐赠可以税前扣除),可以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二)提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意识,自觉披露社会责任信息
企业内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原动力。因此,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对推动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尤为重要。政府、民间组织和主流媒体加大对企业广义受托责任观的宣传,加大企业对社会责任观的认知,使得社会责任观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而引导企业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长期定期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使用需求。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企业社会责任浪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它从财务报告中脱离出来,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社会责任活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方式也应当由分散的披露方式向独立社会责任报告过渡。2006年,国家电网内资企业首份取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近两年,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的数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然而,目前已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体水平不高,很少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部分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没有建立在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基础上,缺乏有力的事实做支撑,显得空洞无内容;第二,公司缺乏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与沟通,单方面闭门造车式的编写报告,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需求没有纳入报告体系之中。因此,上市公司应在履行了社会责任的事实基础上,与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沟通,采纳相关的意见,策划、撰写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
(三)提高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
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属于外部推动力。因此,通过网络等媒体,举办对利益相关者宣传企业社会责任信息重要性的活动,以提高其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关注度,将公司履行社会责任,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作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标准之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新闻舆论、消费者组织、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完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社会环境,弥补政府在某些方面的“监督失灵”。
(四)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审计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只有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承诺,而没有独立第三方的鉴证,因此,社会责任信息的可信度容易遭到质疑。欧美国家在实施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同时,也开展了对此类信息的审计工作。为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真实可靠,我国也应当逐步开展社会责任信息的审计。我国实施社会责任审计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采取逐步推进的办法。目前披露了社会责任信息的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比例尚小,且披露时间尚短,因此,试点推行可避免打击企业披露的积极性。二是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社会责任审计准则的制定应当同步进行,只有在存在一定准则的规范的情况下,才能确保审计工作保量。
(五)加强对社会责任信息计量的研究
我国上市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基本上都是以文字描述为主,辅助一些图片、图表、数字说明问题,而基本上没有披露以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社会责任报告。当前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不能反映企业社会收益、社会成本和社会净收益,因而,不能反映企业的存在的社会价值,缺乏有用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责任信息计量存在技术难点。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基本上处于引进国外经验的阶段。因此,学术届应加强社会责任信息计量研究,为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提供计量依据,并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准则的制定。
参考文献:
[1]屈晓华.企业社会责任演进与企业良反应的互动研究[J].管理现代化,2003,(05).
[2]NAA,1974,Committee on accounting for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Management Accounting.V0l.56 No.3:59-60.
[3]张旺.中国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披露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2.
[4]Trotman,K.T.and Bradley,QW:Associations betwee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mpanie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1.6.
[5]Cowen,Scott,S,Ferrari,L.,Parker,L.:The Impact of Corporate Characteristics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Disclosure:A Typology and Frequency-based Analysis[J].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1987.12.
[6]Preston,L.E.,Rey,F.&Dierkes,par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Germany、France、Canada and the U.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8,20(4),40-49
[7]彭华岗.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关键词】河南 制造业 比较分析
一、引言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其中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就河南省而言,2015年河南省GDP总量达到370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8.3%,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4%,位于全国第5。其中第二产业占生产总值的56.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1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例高达80.53%。由此可见,制造业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地方产业转型、缩小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尤其是在吸纳劳动力等许多方面,对河南省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然而,河南省制造业综合实力位列全国第16,这与河南的人力资源大省和工业大省地位极不相符。所以,有必要把握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状况,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东部的山东省和安徽省以及中部的湖北省作为比较对象,主要是因为这三省位于河南省周边,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情况较为相似且经济实力差别不大,具有较高的可比性。最重要的是山东、安徽、湖北三省的GDP排名虽然落后于河南省,但其制造业排名均高于河南,具有较高的差异性。
二、河南省与山东、安徽、湖北三省制造业发展情况比较
(一)制造业经济效益能力的比较
河南省制造业产值稍高于安徽、湖北,但同山东相比仍有差距,反映出河南省制造业基础薄弱。2015年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为16100.92亿元,同比增长8.0%,具有规模效应的工业增加值增长8.6%,其中,轻工业同比增长8.13%,重工业同比增长8.92%,轻、重工业增长比例为35.3∶64.7。[1]河南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3.1%,位于全国第9,低于山东(3.7%),稍高于安徽(2.6%)和湖北(2.9%)。而河南省制造业产值仅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2%,仅居于全国52位。2015河南省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3.67%,排名第9,高于安徽(3.37%)和湖北(3.44%),但低于山东(4.57%)。
河南省制造业净利润仅高于湖北省,但对外贸易依附指数较低且制造业从业人数比例较小,反映出河南省制造业市场竞争力低、产品附加值低、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现状。
2015年,河南制造业企业净利润占中国制造行业总利润的2.69%,位于全国第10,低于山东(7.46%)和安徽(4.35%),高于湖北(2.05%),在中部地区位居第2,超过西部各省。制造业绩效指数为5.84,位列全国第18,低于山东(6.53)和安徽(6.27),但高于湖北(4.68),在中部地区位列第4。而河南省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依附指数仅为8.2%,仅高于和甘肃,居全国末位。河南省制造业从业人数占河南省在岗职工人数比例为23.08%,低于山东(25.96%)、安徽(24.72%)、湖北(31.19%),位于全国第15。
(二)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比较
河南省制造业科研(R&D)经费投入占R&D总投入的比例较大,高于其他三省,但就其总额来看,仍与山东、安徽有较大差距。2015年,河南省R&D经费共投入305.7亿元,其中制造业业R&D经费所占比重为84%,但就全国来看,河南省制造业R&D投入占全国制造业R&D总投入的2.46%,位于全国第14,低于山东(5.59%)、安徽(2.56%)、湖北(2.67%),在中部地区位居第2。而且,R&D经费投入指数仅为1.09%,位于全国第23,虽高于安徽(0.70%),但低于山东(1.14%)和湖北(1.69%),在中部居末位。 2015年,河南制造业资产增长率率为15.34%,居全国第18位,略高于湖北(12.50%),但低于山东(17.03%)和安徽(15.69%),在中部地区位居第4。
制造业新专利增加数反映了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河南省新专利总量较大但人均较少且制造业新产品盈利能力较弱。2015年,河南制造业新专利申请数为7531件,同比增长958件,高于山东(7337件)、安徽(6651件)和湖北(5367件),位于全国第12。但人均专利申请数为71.54件/万人,排在第22位,虽略高于山东(67.82件/万人),但远低于安徽(232.18件/万人)和湖北(124.45件/万人)。2015年,河南制造业产品创新率为13.4%,位于全国第11,低于山东(17.5%),但高于安徽(12.7%)和湖北(10.4%),在中部地区位居第2。河南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2.46%,低于山东(8.10%)、安徽(3.42%)和湖北(3.11%),在中部地区位居第3。河南制造业外来技术消化率高达11.25%,居全国第7位,远高于山东(7.85%)、安徽(3.85%)和湖北(3.54%),在中部地区位居第2。
(三)制造业能源耗费的比较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与发展,制造业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支柱产业。但制造业又耗费大量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由于河南以及山东、安徽、湖北三省地理环境相似,所以制造业中的高耗能产业主要集中于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2]。
2015年,根据河南制造业中30个部门对煤炭资源的耗费情况来看耗费量排在前5位的部门占河南省制造业资源耗费总量的80%,耗费量排在前10位的部门占河南省制造业资源耗费总量的95%。与2015年全国制造业能源耗费总量量相比,河南省煤炭耗费量排名前10位行业煤炭耗费量均高于全国平均值。2015年,河南省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耗费分别增长31.3%、14.6%,而制造业总产值仅增长了13.7%。在同一时期,山东、安徽、湖北制造业煤炭耗费量分别增长23.2%、15.4%和15.8%,而其制造业产值分别提高了35.3%、34.2%和23.9%。河南制造业能耗增加值与制造业增加产值之比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3.5%,明显高于山东(16.9%)、安徽(13.9%)、湖北(14.7%)三省。
三、河南省制造业发展状况
(一)河南制造业经济效益较高,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较大,产业结构较为合理
但是,从河南省经济总量来看,制造业占总产值比重较小,远未达到支柱产业的要求。而且,河南制造业企业分布区域广泛、产品同质化严重、多为中小型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此外,河南制造业对外输出能力低,产品质量难以满足国际市场的要求、竞争力较弱。并且,制造业吸纳劳动力人数较低,对河南省就业的促进作用有限。整体而言,河南制造业对地区经济的促进能力较弱、企业竞争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出河南省的人力资源优势,工业大省的地位并不突出。
(二)河南制造业R&D经费投入与其他产业相比所占比例较小,R&D经费投入中用于支持自主创新活动的比例较小
虽然专利申请数居全国前列,但大部分专利的科技含量不高、创新成果向实践转化程度低。河南制造业企业对研发新产品的投资力度较小,企业之间协同创新能力不强,制造业对新技术、新的生产工艺的应用相对落后,技术积累与发展较为缓慢,河南制造业引进与消化外来技术成本较高,但缺乏国家重点研究机构,科研人员数量较少,持续竞争能力不强。整体而言,河南省制造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不具备区域竞争优势,仍处在成长期。
(三)河南制造业对资源和能源依赖程度较高,单位能源增加值较低,河南制造业中的高耗能、低附加值产业
化工材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较高的净利润、贡献大量GDP增量;其产值在制造业中也占据较大份额。然而,与其他行业相比,这些行业在贡献高GDP增速的同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而且,河南制造业中的高新技产业发展非常滞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极低[3],无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更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四、河南省制造业发展建议与对策
(一)加快技术创新,由制造业大省向制造业强省转变
对于河南制造业以中小企业居多、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政府应实施驱动创新战略,建立起以政府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现新技术的R&D投入―产出―市场―投入的循环发展模式。鼓励企业间的协同创新,建立战略合作联盟,提高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二)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
河南作为“一带一路”战略腹地,面对的将是广阔的国际市场,因此,应将有限的资源应用到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加强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促进企业重组与并购,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再由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协同效应”。
(三)提高劳动力素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农民工是中国制造业主要的劳动力来源,河南要想成为制造强省就必须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其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掌握新技术。
参考文献
[1]河南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