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课堂

计算机基础课堂

时间:2023-06-06 08:5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课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课堂

第1篇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教学;问题;具体建议

目前,课程改革正在各大学校进行,我校根据专业也成立了课改团队。作为计算机课改团队的一员,对于计算机专业如何进行课改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本学期我带了两个非计算机专业班的计算机基础课,下面就在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及个人的一些想法作一下阐述。

一、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校课程设置

就目前我校情况看,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般分为两个学期进行,而每个专业每周是一次课。根据教学计划,第一学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第二学期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等。这样按照教材的安排导致了一种现象:学生喜欢计算机课程,但由于教学不能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无法吸引他们热情持久地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入,认真学习的同学越来越少,大部分学生或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一个相似的问题:“学习这门课对我的专业有何帮助?我以后的工作能否用到这些知识?”可见,学生渴望计算机知识,但同时又希望对自己的专业及今后的就业有所帮助。

2.计算机水平

现在的初中甚至有些小学都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里面涉及的内容和中职教材基本一致,只是在程度和具体问题上不同,很多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程。但中职学生生源广泛,各地学校的教学方式不同,有些农村的孩子在初中也就上过几次机而已,连键盘都不熟悉,打字都是用一个手指在敲。而有些学生则在初中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这门课。另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很多学生家里已经有计算机,在家里就可以练习。以上几点导致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十分影响教学质量。

3.网络问题

这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存在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本学期我带了三个非计算机班的计算机基础课,这三个班的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上计算机课,但学习兴趣又不高。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几次课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喜欢上机房课的原因是能上网。很多学生都是早早来到机房,开机的第一件事就是上QQ或是打游戏。如果把网络断掉,他们就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对着屏幕发呆。如果老师正式开始上课,他们会发出一种不耐烦的声音,接下来对老师的讲课内容根本听不进去,布置了任务也没有兴趣去完成。

总之,没有了网络就像没有了灵魂一样,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正是上述问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如何解决呢?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教学建议

1.教学内容安排

打破传统的教学程序,在教学中不一定要按照教材上的顺序来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对他们专业及以后就业有帮助的内容来学习。每个专业对计算机知识要求的程度和内容不完全相同。所以,教师要根据非计算机专业中各种不同专业的情况和要求,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不同的计算机技术。备课时要根据各专业同学的水平来备课,而不能统一要求,一概而论。

2.分组教学

上面提到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把不同程度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按不同的层次、难易程度布置操作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较容易的基本的操作,让每组中程度好的学生充当小组长,在小组长完成本次课的任务的同时去帮助其他同学。这样一来,绝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当堂课的任务,使每个学生每堂课下来都能有一种成就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3.采取奖惩措施,激励学生掌握技能

学生喜欢上网,那么,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喜好采取奖励与惩罚的措施,帮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这就要求老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同学,在通过检查的情况下奖励一定的时间上网,如果没有完成本节课任务的同学将采取惩罚的措施。这样那些程度不好而又想上网的同学就会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来完成任务。通过几次课的实验及观察,我发现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掌握了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

第2篇

【关键词】全纳;计算机基础;课堂设计;分层教学目标

如今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成为中职毕业生所必备的职业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也已经成为公共基础课,成为每位中职学生所必修的课程。作为中职计算机教师在计算机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融入全纳教育理念,课堂设计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位同学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学有所获。

接下来笔者以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组织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中的“江郎山宣传海报”一课为例,介绍运用全纳理念的课堂设计过程。

奥苏伯尔指出:“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还原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才可以有效的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有效的教学案例与过程。

课堂设计前的学情分析

笔者在《江郎山宣传海报》课堂设计之前进行了简单的学情分析,根据收集学生之前课程的知识点自我评价,以及以往课堂上学生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判断学生对《江郎山宣传海报》所需要的知识点掌握情况为:熟练20%,较熟练60%,不熟练20%。另外,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普遍不强,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在后续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

学习小组分组

课前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基本按照分层搭配的原则,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分为组长一人,另外三人。组长为学习较主动,掌握情况好的同学,在课堂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小组协作锻炼了同学们的交流合作能力,组长可以作为“小老师”,对其他同学进行辅导带动的作用,同时,组长在帮助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掌握。

教学目标的设定

要想教学目标能够最终达成,在设计时,教师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每一个学生,根据之前进行的学情分析,考虑到熟练、较熟练、不熟练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都能得到有效的课堂学习,达成学习目标。笔者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层次:基本目标、提高目标、拔高目标。多目标设计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获得成功,程度差的同学越来越有信心,进而向熟练层次迈进,熟练的同学也不会因为教学目标相对简单而失去课堂学习的兴趣。值得指出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是动态的,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时间,完全是流动的。学生享受学习的权利完全是平等的,受到尊重的。

情景导入

首先,利用播放江郎山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江郎山有直观的认识。接着,抛出问题:“假如你是景区工作人员,有哪些手段进行宣传呢?”引导同学们的回答,在众多答案中将同学们的视线引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利用word制作宣传江郎山海报。最后,让学生们思考,如何使用我们之前学过的排版技巧完成海报的制作。

知识点精讲

展示《江郎山宣传海报》设计样稿,点出制作思路――利用图片素材与文字的混合编排,图文并茂地展现江郎山的美景。同时,讲解文字与图片,艺术字之间的混排方法,主要涉及图片的环绕方式,图片的编辑,艺术字与图形的编辑,分栏等知识点。

布置目标任务

本堂课提供三个递进式的任务,要求一般的同学完成任务一,较好的同学完成任务二,掌握情况好的同学完成任务三。任务一:按照书本的任务要求完成。任务二:在完成任务一的基础上,要求对文中图片和页面整体外观进行适当的美化。任务三:在任务二的基础上利用变化的图形和较复杂的艺术字形式进一步丰富页面。任务一、二给出样稿,要求同学按样稿中的案例中效果完成,任务三给出参考效果,供学生参考,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按自己的想法设计。

学生实践环节

学生领取任务后,开始制作。教师在教室里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任务。教师要求组长担起责任来,对组内同学进行督促和辅导,鼓励小组成员多向组长请教,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在此环节教师要特别留心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情况,发现有同学开小差要及时与其沟通,帮助其回到项目训练中去,力求每位同学投入到项目任务中。

辅助手段的使用

全纳教育认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困难,这就需要特殊的教学手段。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遇到问题不愿主动提问,虽然已经进行了分组,组长会关注组内同学的完成情况,但是仍然需要辅助教学手段,保证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愿意去求解,同时有渠道解决。Adobe Captivate软件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教师将基础性的任务一完整的制作过程加讲解利用Adobe Captive完全录制下来,做成演示课件分发给学生,供学生参考学习。这种辅助手段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新途径,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这种辅助手段非常适合操作类的课程的课堂,在实际的课堂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作品展示

让每个小组由组长组织内评,在此环节小组成员间相互点评,相互分享,选出最好的作品,然后进行展示。教师在展示的作品中随机选择三组请其他小组的学生点评。这种做法给了学生展示的舞台,引入了分组竞赛的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小结评价

教师以正面肯定为主,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适当点评,就部分知识点加以补充或强调,对全堂课学习情况加以小结,还可适当布置一点包含容易、较难、难三个不同档次的分层课后练习让学生自行选做,鼓励学生挑战自己。最后教师将学生课堂完成的作品收集,课后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本课程学生长期综合评价体系。在后续课程中,小组组长的轮换以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安排设计都可以参考之前课程的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充分体现了全纳教育的教学理念。

运用全纳理念设计的计算机基础课堂极大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了人人平等的思想,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合作竞争学习氛围,每位同学都参与到有效的课堂学习中,充分保证了每位学生享受学习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姜涛.美国全纳课堂科学课程的教学策略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9(5).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反转了原来的课堂教学顺序,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间都放到课下,所以能有效节约课堂的教学时间。传统的教学是将新知识放到课堂中来,然后课下去巩固提高,遇到问题时,到下节课堂再一一解决。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好解决了这一弊端。学生课下视频学习完新知识,就能发现不懂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上逐一解决疑难问题,能让学生逐步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学能力

新型的教学模式可满足学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要求,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学习,对学习更加有兴趣。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放在课外,学生能够自己安排学习实践,能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能让学生更积极有效地提高自己。

3.有利于学生加强互动式学习,达到课堂教学目的

翻转课堂的出现,可让教师更自由地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尽力安排如互动交流、小组讨论、一问一答等课堂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多一些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更能促进友好情感的建立,不仅营造了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更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运行方法

1.微视频课堂教学的制作开发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时间,主要以微视频作为载体,通过精心制作的微视频传播课堂教学的主要知识内容,达到课堂教学实际效果。微视频的特点是简短精致,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学科知识的传达,时间稍长,会带来乏味之感。微视频需要教师精心制作,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编排,把知识点的语言加以浓缩提炼,表述清楚。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前自学

教师应给学生安排学习任务,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正确地引导学生预习课堂新知识,在预习的基础上再配合教师提供的微视频教学,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更容易接纳吸收新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便利。

课前自主学习一直以来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我们不应当遗漏关键的教学点,放弃应有的教学方法;应该将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达到教学目标做贡献。

3.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进巩固已学知识

自学和微视频教学能解决大部分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但这还不够。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才是关键之所在。教师应通过收集学生在微视频学习过程中的疑问,提前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无论是问答互动还是小组讨论交流,都要突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把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工作做到最好,让学生自主发现、讨论并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还能锻炼合作能力,提高合作意识。

4.总结课堂教学过程,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总结的过程是发现自身问题的过程,教师通过总结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回顾,能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计划,能够更好地完善教W体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加得心应手,也使得教师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更为轻松。不过,虽然这种方式依然为大多数学生所接纳,但我们教师仍旧不能放松自己,要时刻学习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学习新的课堂教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改革教学内容,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主要工具已被广泛应用,它的普及性,基础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也要求计算机基础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当代的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术,让他们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成为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基础知识专业性强,学生在初学时会觉得理论知识太枯燥、不易掌握,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要根据学生和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没有高考的压力,但是面临着就业的挑战,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要让学生引起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把就业的需求和学生学习的需求有机统一,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根据高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认知能力、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要先让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先易后难,各部分知识衔接合理。还要以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在高职学校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而相对于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高职学生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在课堂中把知识点和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课堂学习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二、改变教学方法

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都在多媒体机房进行,利用多媒体网络广播教学直观形象,使得授课时既突出了知识点,又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边讲边练、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入门快、印象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和学习方法上,通过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以课件的形式直观地,深入浅出地向学生展示知识内容,将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画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结合实际,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为一体。业余时间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了解将来的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强综合实例分析。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采用大量实例分析问题,还要加强各个知识点和技能之间的综合运用和横向联系。在学会了基本操作后,应当加强综合实例分析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三、合理安排课堂结构

由于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必须合理安排教师讲授和学生实践的时间。多媒体机房上课可以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可以改变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将案例的操作方法和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

合理安排课堂结构,既不能让学生只上机而不讲解,这样会造成学生操作上的盲目性;也不能只讲解而没有上机,这样会导致学生缺乏对软件、案例的操作运用,不能保证学生学有所得。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开展综合性练习的教学中,课堂上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设计制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将所学知识再应用到实践。通过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的案例,是一个学习、探索、创新、提高的过程。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学生表现给予适当的表扬或批评,让学生吸取他人的优点和经验,改掉自己的不足,对学生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予以指导。只有当学生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改变评价方式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认知水平和学习内驱力都比较低,要想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成就感,就需要有合理的评价方式,但这并不是要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以提高合格率,这样并不能产生我们所期待的效果,大多数学生会觉得学到的东西太少,而实际上,学生也并不能拥有真才实学,如此,教学质量并没有提高,反而适得其反。求知欲源于对知识本身的兴趣,满足这种动机的不是外在的刺激,而是知识的实际获得。因此,考虑对于以提高自身能力为最终目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方式上也要注重日常成绩,比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期中测试等都要以一定的百分比作为最后的成绩,这样学生会注重平时的学习效果,脚踏实地,真正的将一学期的知识掌握的心里,也大大减少了到期末学生临阵磨枪,应付考试的现象。学生之间也可互相帮助下来完成平时项目和作业,增加了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2004,1:27-28;

第5篇

一、现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点

1.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我们发现新生的入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和进行文字编辑、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摸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普及极不平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因为在初中时文化课差而成为不被关爱上或经常被批评的学生,或者是因为感到和同年龄的人比差距太大,而感到学习无望的学生。虽然他们由于学习的压力与对成绩的不满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但学习依然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他们依然渴望被关爱,依然渴望获取成功。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过多地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上机操作,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上机时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学生则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于是便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

此外,长时间上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接触不到真实的操作会使其产生抽象的感觉。

3.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各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新技术的使用,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熟练的键盘汉字输入和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送和信息能力,等等。

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熟练程度,即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此,我们应把计算机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DOS系统到Windows,涉及的应用软件知识也越来越多,而以前被称为“基础”的那些知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已经变得不再是基础。随着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学习课程体系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从而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探讨

1.我们应从学生的角度在备课时注意备学生。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纳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量,即使把课上得再漂亮,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想一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简单而精彩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你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能力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很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人士提出,鉴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并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苦于上机的机会太少,或者上机后不知道干什么。前者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环境不健全,后者却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软件环境不健全。因此,在硬件方面不足条件下,我们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软件方面。例如学校机房硬件配置不是很高,不能达到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在软件方面下功夫,在机房安装了优网科技的极域电子教室V4.0版,安装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上课通过它进行演示,来达到多媒体教学效果,操作直观、形象,使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从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第6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1-0067-04

翻转课堂即转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采用先学后教方式,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对教师而言,翻转课堂使知识的传授迁移到了课外,课堂时间用于更深层次的学习,利用更多时间教给学生学习运用知识的技能,教给学生如何挖掘问题,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可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并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高职教育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项目式教学模式,这种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效果明显,但伴随项目教学的深入开展,出现了课堂上教学内容多而上课时间有限,导致重要知识点和比较难的知识点无法展开教学的新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策略是将所学内容分为两大类:学生学纲和教师教学大纲,将学生的学习分为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这样可以明确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同时将学生课前学习的部分制作成微课,降低学习预习的难度。教师的课堂教学即可从繁杂的知识点讲解中解脱出来,通过项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将微课中的知识运用到项目实践中。微视频的制作可使学生的课前学习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生的学习节奏也完全由自己把握,从而可消除由于基础差异给学生带来的自卑感和给教师授课带来的困惑。

根据前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对学生而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有如表1所示之差异。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相比较,翻转课堂课前任务比较多,要预先学习课堂内容,要完成课前测试,但缺少了课后巩固环节和课后作业,因此,总的来说,学生任务没有增加,只是传统课堂上需要课后做的工作提前到了课前。但从学习效果看,传统课堂上枯燥盲目的预习变成了目标明确的预习,传统课堂上盲目的听课变成了带着问题找教师答疑。

对教师而言,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有如下页表2所示之差异。从表2中可以看出,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教师课前要制作微视频,批阅作业从课后移到了课前,课堂教学从知识点讲解变为答疑,而且有了更多时间引导学生完成综合案例,教师课前制作微课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但也因此避免了因为学生基础差异和接受能力差异而带来的知识点的反复讲解。另外,对“计算机基础”这类全校公共课程,可以由领导统筹安排,全体授课教师分工完成。因此,对教师而言,总的工作量并没有增加很多。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根据从出版社和相关兄弟院校了解到的情况,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基本上包括以下内容:计算机基础部分、操作系统、Office 2003/2010、计算机网络安全,但由于课程时间有限,主要精力仍在讲授Office上。很多学校也在实现分类教学,但只是对案例素材选取上做了分类,教学内容仍然基本统一。

教学方式普遍采用机房授课,边讲边练;部分学校实施了分类教学,但只是教学案例上的分类,教学知识点仍然统一。所以说,计算机应用课程可以说是Office的专业化培训,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但缺乏学位教育的目标。

最近几个学期,笔者发放了600多份调查表,调查目前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学生满意度,得到的反馈是:

文科类学生(包括医护学院、艺术学院、外语学院、人文学院)对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方式比较满意,但学生仍然愿意增加教学内容,比如开设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Flash等课程。

工科类学生(包括电子、通讯、网络)普遍认为教学内容简单,很多内容可以自学,希望增加计算机语言、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

授课教师则认为有很多新东西想传授给学生,但课时不够。目前教学只停留在Office应用软件的学习上,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欠缺。学生基础差异大,有近一半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课后自学完成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可见,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过于注重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培养,而忽略了高层次的思维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欠缺。

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教会学生挖掘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变成解决问题的实验室成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翻转课堂的教学经验,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即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能力”,应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二、翻转课堂应用于基础类课程教学的可行性

(一)无限网络、移动设备的普及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可能性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快速发展起来,曾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教育资源,如今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让更多人分享。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移动教育实验室对移动教育的定义是: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和教师通过使用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方便灵活地实现交互式教学活动。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网络获取学习资源。相对于传统教学,移动学习的特点是学习便捷性、教与学的个性化、交互多样性、情境相关性。

(二)微视频的优势使其应用于翻转课堂成为可能

微视频以其时间短,知识点单一,占用内存小,便于上传和下载,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方便播放等特点,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微视频还以其可以重复播放、可以随时暂停播放、可以随意测试学习效果等特点,能够满足各种基础的学习者进行学习。

(三)当代大学生具备网上学习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接触互联网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利用网络交友、娱乐、阅读、购物,大部分对互联网已经产生了依赖心理,网上操作能力非常娴熟,对他们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已经具备查找信息、评价信息的能力,具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获取信息并对其加工处理的能力。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自出现以来,受到国内外教育者关注,并且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好,但在国内目前大多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很少。笔者将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证明,从学生学习热情、课堂教学效果和考试成绩几个方面都有提高。

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特点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可将翻转课堂基本流程分为三个阶段:

课前:教师资源准备,学生观看视频并进行相应的测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三个教学模块(Word、Excel、PowerPoint)均采用案例教学,每部分分别安排3个左右案例,知识点是在案例完成过程中根据需要穿插讲解,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前需要将这些知识点的讲解过程做成微课,并配备适量练习题,例如,Word部分的多级编号的插入,分节符、分页符的区别,如何插入目录,如何为文档插入复杂的页眉页脚,Excel中的函数向导对话框的使用方法,复杂函数功能及应用方法,排序、筛选、分类汇总、数据透视表、数据透视图、切片器、图表操作方法,PowerPoint部分的创作演示文稿的建议、动画制作、照片处理、母版应用等。学生课前可根据学纲观看相应的视频并完成对应测试题。

课中:教师对重点、难点、知识点巩固讲解,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测试成绩讲解相应知识点,然后教师公布综合案例,引导学生对综合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寻找解决路径,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最后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完成或自行完成综合案例。例如,在“办公用品采购”案例中,题目要求学生设计“办公用品采购”登记表,因为学生从未涉及过类似文档记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分析表,了解一般类似问题应该记录哪些项目,有没有简单快速的记录方法,哪些字段可以自动生成,等等;在“员工综合信息统计分析”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例如,对什么样的问题适合采用分类汇总统计,对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采用数据透视表统计,在用图表时,引导学生发现各种类型图标的应用侧重点;在学习“用PowerPoint今日深圳宣传演讲稿”时,课堂重点放在如何删选演讲内容、如何展示演讲内容、如何使演示文稿吸引观众眼球等软实力上面。

课后:学生查漏补缺,教师优化视频和测试题目。学生课堂综合案例完成过程中,如果还有知识点不懂或不会灵活应用,可以自己重新观看视频或到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或找教师答疑,教师课后根据学生课前测试情况和课堂综合案例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优化课前学习视频和课前测试试题、补充视频等工作。

对于以上翻转课堂操作流程,相应的图形化描述如图1所示。

四、翻转课堂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及效果

(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1.课程基本信息

以计算机应用课程中Excel部分的复杂函数为例,给出一次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内容:VLOOKUP函数和SUMIF函数应用。

学生来源:2015级电信学院三个班级。

课程难点:复杂函数的应用(以VLOOKUP函数和SUMIF函数为例),分为两个层次,分别为: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函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2.传统教学方法与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比分析

如下页表3所示。

3.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如下页表4所示。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分析

笔者在2015届新生中发放了200份问卷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回答“翻转课堂是否会增加你课后学习任务”时,选择“会”的学生占25%,选择“不会的”占75%;回答“你是否希望老师继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时,选择“继续采用”的学生占68%,选择“不采用”的学生占32%;回答“不希望老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的原因”时,选择“看不懂视频”的学生占36%,选择“习惯了以往的教学”的占32%,选择“其他”的占32%;回答“微视频制作量决定你是否观看微视频”时,选择“会”的学生占75%,选择“不会的”学生占25%。

|

在高职类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掌控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全校性的公共课这种受益面很广的课程,是很值得尝试的。这种教学模式可解决由于学生基础差异和学习能力差异带来的课堂教学困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视频。高质量的微视频是翻转课堂的基础,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课前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对于全校性基础课程,可以调动一线教师参与翻转课堂的积极性,使更多教师投入到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中,制作出优质的微视频,以保证翻转课堂的教学质量。

其次,要关注学困生。真正优质的课堂教学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满意,而翻转课堂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有部分学生很难很快适应,因此,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前测试情况,帮助学困生找出问题,耐心帮助和指导他们,让他们从内心接受翻转课堂,教会他们如何预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再次,课前预习成绩应计入期末成绩。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期末成绩的构成包括学习态度、作业和期末考试几个部分。在翻转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为了督促学生课前观看视频和完成课前测试,有必要将课前测试成绩计入期末成绩,而且至少应占期末成绩的10%以上。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第7篇

(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

翻转式计算机教学课堂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限制,使得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时间安排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根据学生不同程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对计算机知识的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差别,翻转式教学可以按照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的进度,进而照顾到每一位学生[2]。翻转式教学在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基础上,使其根据自身学习需要加快或者减慢计算机网络教学视频的学习内容,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在学生旁边进行辅助式的教学,使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方式更加人性化。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主要针对传统教育的学习模式进行颠覆性的改造,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的预习和复习老师悉心准备的计算机课程视频,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完成相应的计算机测试题目。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来时的引导完成计算机的操作应用,老师时刻注意着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选择恰当的实际进行实践指导,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难题[3]。侧重于培养及引导学生们自我发现,研究,探索的能力,实现从低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想高级思维方法学习的教学转变。而这样的教学转变正好是为我国计算机领域培养一批创新性应用人才的需要。

(三)实现教育公平

现采用现代化的计算机翻转式教学课堂,利用视频录像的手段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能够有效克服了我国各地区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的教学难题,有利于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对落实我国的公平教学政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有很多的农村地区学生无法走进享受农村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但是翻转式教学能够轻而易举的帮助农村学生们实现这个梦想,提高农村学生们的学习条件。

二、翻转课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视频

计算机方向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相关的专业,对于翻转式课堂教学有着很强的实用性。相对于相对于面授课来说,视频课程能够通过充分的事情准备避免课堂临时发挥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老师应当重点关注教学视频的科学设计,利用自身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多媒体应用软件,视频设计工具和对互联网平台的专业知识,制作出优质精良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视频,建立健全完善的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4]。老师可以反复锻炼自己另一只计算机学习视频的能力,收集全面大量的计算机了课堂知识信息,结合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深入浅出。另外,学生应当重复的观看视频,根据自己学习知识的进度及状态,有效的调整视频播放进度。

(二)实施科学的教学模式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做学教一体化

1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

中国的职业教育,其中是部分职业院校,面临着学生在学习能两面基础差、无自觉性、缺乏学习兴趣、有着比较强的自卑感、教师上课难以推进等困境。“用嘴讲是教,用耳朵听是学,用手干事便是做”。教师怎么教,学生照搬就怎么学,事情就怎么做。这些属于传统封闭的教学方式,让老师和学生感到找不到教与学的方向。其实实际上做、学、教是一体的,做一件事,有时候或许不是简单地用手来做的,还可用嘴来做,用耳朵来做,借助工具来做。没有实训装备的培训,反复的拆装训练怎么能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技术与技能呢?因此,对职业教育提出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必须利用实训设备来进行动手操作,在做中学,在学中教,通过“真正地做”让学生掌握所需的技术和技能。

2职业教育“做、学、教一体化”实施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的所需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势必要在用人单位和职业院校间搭建一座有效的桥梁来打破这种的局面。“做、学、教一体化”教育模式的设计就是为这座桥梁提供了夯实的基础。回首“做、学、教一体化”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可以看出,在二十世纪初,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社会即学校”已经被大众所熟知。而今,把“教学合一”的思想贯穿到职业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会把握和运用专业知识的习惯和能力。在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全校每个专业都要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中等职业院校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怎样适应当今职业教育的形势,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要求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师要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的理念,改变教学思路,按照职业教育特点和认知规律来设计课程、安排教学。本人教授《计算机维修与维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特点,以突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驱动、案例引导、学训一体”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

3《计算机维修与维护》一体化教学的“教”

在“教”上,计算机基础知识对新入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完全对计算机知识不了解的学生,要认真从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讲起。讲的时候要注意不要照本宣科,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去讲解,这样学生才会容易理解;对于对计算机有些了解的学生,首先要告诉他们不要认为什么自己都会,从而骄傲自满。多给他们讲一些和他们感兴趣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他们会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差得很远。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让有一部分掌握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帮助那些对计算机知识完全不明白的同学。相对而言学生之间还是比较容易沟通的。在讲授一些专业性强的知识时,要注重课外知识的补充。比如在讲授“主板BIOS”时,考虑到这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各种品牌主板BIOS的陌生,就要注意在讲授课本知识前对学生做一些基本知识的普及。当学生对数据库知识有些简单了解后,再去讲授课本的内容,学生会容易接受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的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前面讲过的知识过后就忘了。如果不及时回头做知识总结,学生到最后还是什么都不会。比如主板BIOS设置中有许多模块,学生大都分不清它们是用来实现什么功能的,有些甚至功能上有些接近。这个时候就要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对各个模块的功能做个总结。告诉学生它们是用来实现什么功能的,做哪道题时会用到哪个模块。这样学生在做主板BIOS设置操作题时才可以做到胸有成竹。

4《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学”

在“学”上,将“讲授为主”转化为“自学为主”。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以应用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所以课程内容中知识和技巧地位是相同的。但是技巧却是无法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获得的。因此,必须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只传授这门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基础性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多提倡“精讲多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起到引导或引领的作用,要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学会学习、思考、体会。更多地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某种软件的帮助整体有序地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少数的时间演示让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一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去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比如在讲授“Windows7操作系统”的时候,由于这章内容大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看书,然后上机操作,完成书上布置的任务。在自学过程中,要强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候,要求学生应大胆地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问题。本身自己对某个知识点还不够理解,却不主动向老师或同学提问,到最后没理解的还是不会。

5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体制

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下,需要改变传统考评方式,建立相对完善的综合评价体制,构建能力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考评,要从注重分数改变成注重能力。期末考试总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实训成绩、项目完成程度等几个方面共同组成。理论考试仍采用试卷考试形式,但考试内容应体现以能力为本的理念,题型多以灵活的客观题为主。不同的实训内容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案。实训考评在实训内容的基础之上仿照企业的真实工作情况进行模拟场景练习,重过程,按顺序打分。项目设计及完成成都要重在考评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9篇

摘 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对比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不同,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枚举法为教学设计案例,分别从学习目标分析、课前任务设计和课上任务设计3方面进行设计,说明课堂实施效果,最后指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具有研究价值的新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转课堂;传统课堂;大学计算机基础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认知能力,让学生理解计算机是如何表达、处理、实现与用户的交互,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大杂烩”,囊括了操作系统、信息表示、体系结构、数据结构、算法、数据库等多门计算机课程的内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忽略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一学生的第一门信息类课程,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性差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仍然按部就班地在相同时间内以相同方式讲授相同的教学内容,这就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理论性太强,实践比较少,知识不能很好地内化。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专业5门课程的“大杂烩”,但课时却只有40学时,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将这么多又广又深的内容介绍给学生,部分内容可能还得由学生自学,而这就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部分学生感觉只是死记硬背了一堆概念,并不能够理解这些概念,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该门课程,因此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比较差,不能够学以致用。

(3)学生参与度低,课堂上不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热情。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他们在课堂上为了完成授课任务而赶进度,因此并不会注意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之间的差异,对待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视同仁”,加之学生缺乏自主活动,很难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热情。

因此,在传统授课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能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 翻转课堂教学理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关于世界性教育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在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两位化学老师提出并应用于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随后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翻转课堂“课前传授+课堂内化”的形式一改传统课堂“课堂传授+课后内化”的形式,把一些基本概念放在课前学习,给课上留下足够多的时间开展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使学生能对概念进行充分理解和深层加工,以达到知识内化的程度。

传统课堂即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一边听一边不断记录笔记,利用课下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这种形式从工业时代开始,几百年没有变过。这种形式对于所有学生来说,学习进度是一致的。长此以往,那些听不懂课堂讲授内容的学生,由于长期跟不上课程进度,逐渐产生消极情绪,对学习不自信,从而放弃该门课程的学习。从这点来看,翻转课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体的需求。翻转课堂中,学生课前进行基础概念的学习,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反复观看视频,直到自己听懂为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很快学习完课前内容,并且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应用。翻转课堂的课上部分则进行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成果展示部分将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不仅能解答学生的疑惑,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探究和创新的热情,成功完成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

3 大学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3.1 学习目标分析

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枚举法,旨在告V学生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人解决问题的思路有什么不同,计算机为什么会倾向于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工作的特点以及提高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教师可参考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标准以及美国教育学家本杰明・布鲁姆的目标分类法,制订本部分的学习目标。本杰明・布鲁姆将教育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和创造。其中,识记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理解是对概念的领会,可以用自己的话将概念解释清楚;应用是指运用某流程执行或实施;分析是指将资料分解成概念和碎片,整理出碎片间的关联;评价是指通过核查和评论,在一定标准与规则指导下作出判断;创造是指把多种元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或整体的功能。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枚举法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枚举法的思想及思路,掌握枚举法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出用枚举法解决某问题的思路流程图,构建出枚举法解决某问题思路的BYOB程序,给出流程图并能够根据所学枚举法知识找出错误、总结枚举法的特点。我们将该部分内容的知识点按照BLOOM分类法逐一分解并配以具体的活动,促使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见表1。

3.2 课前任务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任务更加繁重[2],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为学生答疑解惑以外,还要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课前任务环节,这对课堂上是否实现真正的翻转至关重要,因此,翻转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在设计枚举法的翻转课堂部分时,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课前学习资料,不仅有教程或者参考书中关于枚举法算法思想的一部分、算法的表示形式――流程图的部分以及算法的三大结构,还准备了教学视频,如从网上精选国防科技大学刘越老师《大学计算机基础》关于枚举法的教学视频、电影《终结者2》中主人公破解密码的视频;此外,我们还根据枚举法的应用场景,准备了关于密码惨遭暴力破解的网页;最后,我们还给学生留一个作业,用枚举法解决实际问题:百钱买百鸡。

完成课前任务后,有一部分学生反映“计算机怎么这么笨啊,一个一个试,太慢了”;大部分学生明白了枚举法的思想,但是对于BYOB实现还不能完全掌握。针对学生存在的这些疑惑,我们设计了课堂的内容。

3.3 课上任务设计

课前任务设计虽然重要,并且视频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课堂活动,但是在整个翻转课堂中,对学生最有益的改变并不是课前的学习,而是课堂中的学习[2];因此,教师需要在掌握并分析学生课前任务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对课上任务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高质量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

(1)开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位教师在讲课的一开始都希望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所要讲解的内容上,让学生随着自己的思路走;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如放音乐、放视频、讲故事等,也就是知觉唤醒,努力让学生产生好奇,注意也就产生了。我们制作一个有密码的压缩包,告知学生密码是一个两位数的数字组合,请学生破译该密码;学生很感兴趣,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解决方案,但是答案基本上是一个个试。这个案例很快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主要内容――枚举法上,并且让学生知道枚举法的具体应用场景。这种把新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学习该算法是有实用性的,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也会把知识记得更牢,学得更好。

(2)头脑风暴。

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内化,我们安排学生4人一组,讨论用枚举法解决百钱买百鸡的问题并画出流程图,制作BYOB程序。为了避免学生的讨论偏离方向或者没有针对性,我们给他们列举出几个问题,引导他们通过论逐步解决每个问题。随着讨论的进一步扩展,学生们最终解决了所有问题,也掌握了枚举法。在学生们的讨论过程中,我们在每组都稍作停留,对各组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点拨,顺便解决学生课前学习反馈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不仅可以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还能够逐步进行探索和创新。

学生讨论完后,指派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还可以对其他组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该部分中,学生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①确定每个对象的取值范围;②能画一个变量循环的流程图,但是不会画两个循环嵌套在一起的流程图;③枚举的思想是一一尝试,直到最后一个可能的结果为止,所以输出正确结果后,还应该继续循环,这一块最容易出错,流程图如图1所示。

(3)新工具BYOB。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有涉及算法的内容,但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编程语言的基础。为了让学生掌握算法的精髓,又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引入了BYOB。BYOB是一款MIT设计开发的简易编程工具,该软件采用模块化编程环境,界面形象生动,使学生可以轻松快乐地绕过编程语言来编写和实现算法,理解算法的内涵,培养计算思维能力。

从学生展示的BYOB学习成果来看,学生存在的问题有:①循环结束条件的表示,和的结合;②循环过程中,循环变量自增语句容易丢失;③最后结果的表示,该问题有多个结果,因此需要一个list来存储,以及结果形式的表示,需要将文字和变量值连接,BYOB程序如图2所示。

随着课上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告诉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越来越爱学习这门课程。此外,我们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一一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同类问题。

4 翻转课堂的评价

从课堂气氛上来看,学生表现比较积极主动,不但都特别想将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出来,而且都愿意主动分析其他小组的展示成果,气氛活泼,也没有出现学生打瞌睡或开小差的情况。

从教师的感觉上来看,翻转课堂上,对于教师的每个问题,学生都积极踊跃回答,感觉比传统课堂上的积极性要高很多,因此教师授课心情也十分愉悦,对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满意。

从学生的考试成绩上来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对本部分内容掌握得非常好,知识记忆时间长,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内化,而且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我们采用鑫e评网上评卷系统,该年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生共586个人,实验班96个人,其中,枚举法这个题目满分为10分,从考试情况可以看到,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17分,我们将该题目的成绩分成5等,包括优秀:9~10分(包含9分);良好:8~9分(包含8分);中等:7~8分(包含7分);及格:6~7分(包含6分);不及格:6分以下。实验班和普通班的考试成绩对比见表2,可以看到,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成绩要明显好于实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生。

5 结 语

通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形式对枚举法部分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我们深切感受到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型教学形式,值得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尝试应用。

第一作者简介:袁红丽,女,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 。

参考文献:

第10篇

互动教学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参与性,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教与学两方面的最佳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平等意识、人格尊重在教学中的体现,也是互动教学的前提。只有把主动权让给学生,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讨论,阐述自己的见解,教师发挥的是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以互动为途径 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体验和实践。把教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互动中亲身体验。基于这种思考,把凡是能用互动来实现的教学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掌握基础知识,更在于全体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获取生存能力,以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会想、会用,愿学、善想、善于探究。

2 互动教学的应用原则

主体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师道尊严的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和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状态,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进行收集资料、实践探索和交流合作等活动。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逐步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民主性原则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与融洽,直接影响到课堂气氛和学生的表现,影响到互动教学的效果。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欣赏而又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合理要求和表现,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应适时关注有困难的小组,多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努力做到课堂教学民主化。

实践性原则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应注意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感觉自己所学的东西与切身实际息息相关,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多向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要求教学目标既要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要求,也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对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具有新颖性、争议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在关注差异之外,还应考虑学生的整体水平,使教学内容和进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3 互动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师生对话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进行互动教学的前提。互动要有话题,是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的话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与课标,充分了解学生,认真备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互动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

幻灯片创建超级链接这堂课中,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完成幻灯片上海世博会中国场馆简介。教师先给学生放了一段视频《上海世博会中国场馆》,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场馆,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展示部分中国场馆有关资料的幻灯片,让学生带着问题对幻灯片中的超级链接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欲望。

教师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而是从解决困难入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应该扮演一个引导者的作用。

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问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超级链接菜单是灰色?这个时候教师不要直接拿起鼠标给学生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而是提示他们:建立超级链接的第一步即最关键的一步是选中文本的操作。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

以任务为驱动,开展分组合作,进行生生互动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在组内和组际交流学习成果。教师或深入一个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交流,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

教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总结建立超级链接的方法。根据机房的实际情况,学生每四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最后抽查三个小组。为了鼓励小组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大家一致认可,表现优秀的小组,每人加平时成绩五分。通过分组合作,进行生生互动,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单一的学习方式,有效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

组织交流归纳,实现全班互动 交流归纳是进行互动教学的关键。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及时组织讲评,展示结果,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发挥评价和引领的激励功能,使学生能够肯定自己,学习他人。

学生在完成作品上海世博会中国场馆简介后,为了了解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教师随机抽查五个人的作品,五个学生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在每个作品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别指出每个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 研究结论

互动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的应用,有效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互动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互动教学为学生创设了更多参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机会,以任务为驱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静坐倾听的状态,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1篇

关键词: 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实证研究

2007年.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教师Jonathan Bergmann 和 Aaron Sams将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以此帮助课堂缺席的学生,继而更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在线视频课外教授学生,回到课堂则进行协作学习和概念掌握的练习。这就是翻转课堂(FLippedClassModel)在美国的早期实践。翻转课堂一经出现,即引起热议。它能否以及怎样移植到我们的教学中来?这些问题,亟需来自教学一线的实践予以回应。2015年起,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实践,笔者进行了翻转课堂课题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既体现职业教育对普通教育的路径依赖,也

是职教普教化的形式表征。与普通教育“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

不同,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的专业也不是学科意义上的专业,而是对实际存在的社会职业领域中相关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能力的组合采取的一种科学“编码”。职业活动所需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远远超出了单纯学科意义上的专业的内容和范围,其有明显的跨专业性质: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不是指向架构性的陈述性知识,而是过程性的程序性知识,即以经验性学习为主。对职业教育而言,“能力比资格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职业教育强调实践性教学,强化技能培养,强调知识的生成,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这就决定了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应当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形成富有职教特色的教学模式。

传统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忽视职业教育以及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教学有效性较低,已

经越来越不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要求。翻转课堂的出现,为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全新视角。

二、实证研究

(一)要素分析

翻转课堂,是教师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准备视频等教学资源,学生在课外或家中观看教

学资源,再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无论何种教学模式,都是在

特定的教学条件下才能有效,这些特定条什一般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内容、教学手段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不例外。

1,教材分析

我校计算机基础课选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

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简介、Internet利用、Word文档操作、Excel软件使用、多媒体素材加工演示文稿创制等等。教材知识点多而杂、实践性强、操作要求高。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的这些学科特点使其具有实施翻转课堂的先天优势。

2、学情分析

笔者任教的班级为2014级计算机专业班。学生人数42人,男生I9人,女生23人。中考成绩从300分到500分左右,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生源整体基础较差,与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的持续下降相符。据询问了解,有的学生在条件较好的初中已经接受了较为系统的信息技术初步教育;有的同学则较少接触计算机。

3、教师情况

实验教师为信息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科教师,从事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15年,现任

班主任工作。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一线教师,长期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具备比较丰富

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熟悉camtasia5录屏软件等软件工具,能够自制教学视

频课件。

4.技术条件

我校拥有4个完善的计算机机房,多个独立的多媒体教室,每个班级均安装多媒体电脑

设备,具有完善的校园网络,据问卷调查.部分学生家庭具备上网条件,很多学生拥有智能

手机,基本满足翻转课堂课题实践的需要。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基本上都配有现代化的教学设

备,一些学校甚至和英特尔等知名lT公司合作,在移动终端、电子书包、云计算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这些方面的应用逐步形成气候。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有较好的物质基础。

(二)具体实施

2014年暑期,笔者分析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研习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相关教育科研理论,收集梳殚已有的翻转课堂教学资料和研究成果。以此为基础,笔者初步构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流程,并收集准备了视频、PPT课件等教学资源,其中,利用camtasia5录屏软件自制23个视频课件。

2014年10月.以我校现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基础,重点选择

Word、Excel、PPT等章节及ATA辅导等内容作为,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项目。同时,笔者着手搭建翻转课堂实践研究的操作平台.在新浪网开通个人教学客,创建教学实验班级QQ群。借力校园在线学习网络.上传自制教学视频。

选定2014级计算机专业班为实验班,以其它班级为对照班.2014年11月起至本学年未,集中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学期未,实验班考级合格率达到97. 6%.处同层次班级前列。

三、实践效果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的成绩比较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期中、下学期期末,实验班和对照班使用同样的试卷进行学期考试。统计结果见下表:

由表1可以看出,实验前两个班的成绩没有明显差别,实验后,两个班的成绩有了一定

的差距,验班的成绩好于对照班。这说明.中职计算机基础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一

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经过两个学期的翻转谍堂教学实践,笔者体会到:(1)翻转课堂有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

学习能力,促进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知识的获得不再是一

味地依靠敦帅课堂灌输,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进行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

度。爱因斯坦指出,当一个人忘记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一切知识之后,留下的便是教育。

职校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将是他们职业能力发展的不竭动力。

(2)翻转课堂提高了中职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交往意识,有助于中职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培养了交往能力。

(3)翻转课堂有助于个别化教学的实施,实现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使学生的学习从课

堂以内延伸到课堂之外,冲破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的

实施。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纠错式教学;计算机;基础课;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6-0000-02

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思想和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往往也采取教师讲解学生听取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制定创新、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并不高,也难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若是能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那么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纠错式教学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模式和体系。

一、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现状

(一)学生在思想上存在误区

职业学校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思想,对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提不起兴趣,也不愿意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巩固基础的课程,对基础课程的作用也没有深刻的认识。

(二)未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往往作为全校的基础课堂开展教学。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机教学的内容。计算机的教材也是全校统一,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不具有专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学生难以从计算机的基础课堂上学习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

(三)学生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不同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也很不相同,由此导致了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差异较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掌握和了解,这些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和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同时其所学习的计算机的基础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与职业学校所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似。而落后地区的学生往往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四)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其生源素质低于高中或者本科院校的学生,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差,不少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尤其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有的怕吃苦,懒散,只追求享乐,上网、早恋及不守纪律约束情况日益严重。个别学生上课迟到、早退、吸烟、打架等,对学习缺乏耐心,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纠错式教学法

纠错式的教学法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刺激反应联结”和“试误”理论为基础,认为“出错”可以被当做一种“负反应”,反面“强化”,也就是起到警示、否定和修正的错误,从而能加强刺激,引发关注。根据纠错式的教学法可了解到,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能使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经历出错、知错、改错和防错四个完整的错误发现和修正的阶段,从而消化和吸收新知识,将新的知识融合到自身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同时形成了一种长久的记忆,并且较为长久地存储在大脑中。同时,纠错式的教学法中的新知识的掌握,往往是通过积极有效的探索和在错误发现和纠正过程中逐渐地理解和掌握的。这个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

纠错教学法是在实际的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创造教学情境,发现错误,纠正措施以及寻找不犯错误的措施和方法。纠错式的教学法首先要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表达自身对新知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当错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然后引导学生找出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在解决了错误的认识后让学生反思为什么出现这种类型的错误,错误的知识点在哪。如何避免犯同样类型的错误。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能牢固掌握以及充分理解其所学习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技巧。

三、纠错式教学法的应用

(一)纠错式教学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由于职业学校与中学阶段不同学校的电脑实验条件不一样,致使高校学生的学生层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别,由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为基础,合理安排计算机的教学任务。纠错教学法在计算机的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也可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和层次,使课堂教学主题和内容都较为突出。

例如在Rank函数的课程讲解过程中,已知实践课程中给出了一张成绩表,各位同学的排名在成绩表中的H列,第一个学生各门功课的成绩从第2行开始填写,要求计算得出每一位学生的排名,而排名的依据是总分从大到小的顺序。那么在H2单元格中,应该写:=Rank(G2,$G$2:$G$5)。若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提前强调在写Rank函数的对话框中,所引用的地址区域应该是绝对引用,是要加“$”的,目的是为了能用填充柄拖拽;然后再让学生实践。这样的教法对于“听话”的学生来说能够适用,但也存在缺点,就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不听话”、“没记性”的学生来说,效果不佳。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创设教学情境,而后教导学生Rank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而后给出实践的任务和题目,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的Rank函数的基本使用方式,自己尝试和推理出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应怎样变通和使用Rank函数。

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检视学生的实践状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记录学生出错的形式。在学生通过尝试也无法完成实践的项目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暂时停止实验,而后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能在对Rank函数的基本使用方式的基础上找出错误的原因。在教师讲解完正确的函数使用方法后,还应督促学生反思实践失败的真正原因,反思下次面对这些问题时怎样灵活变通,举一反三。

(二)纠错式教学法在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要点

纠错式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直接面向学生的知识盲区。致使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不再是传统作用上的补充课程的知识点,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之上实现补充式的教学和纠正式的教学。做到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积极主动找到错误、不解和不足之处,而后引导学生解决其所发现的问题,在纠错式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课堂各环节的组织和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引导。通过提出问题或者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充分展示其困惑,并找到出错的根本原因,而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和分析,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解决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相同,纠错式的教学法并不是知识点的罗列和讲解,而是以学生的预习和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基础,重点补充容易产生错误和混淆的知识点,最终实现错误的纠正。

纠错式的教学法以学生已经具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学生的预习成果为出发点,由此对学生的预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案的编订必须包括简单的知识框架结构的梳理,同时也应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的预习中设置引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由此,纠错式的教学就不仅仅是让学生简单看书本,更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内容进行理解、归纳甚至实际操作。学生的预习效果对课堂的教学效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纠错式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预习的错误和不足处为突破口的。这就要求老师归纳精选出典型,老师依据学生的预习案,从中归纳出学生共性的问题和挑选出典型的问题。只有有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精确把握,在课堂上才能更好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对老师的课前备课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结语

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科教学的特点开展课堂的教学模式和体系,计算机的基础课程教学容易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致使计算机这一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采用较为落后的传统教学方式开展课堂的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必须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针对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基础性问题,以纠错式教学法为基本的基础和理论的构架,采用纠错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适应职业学校学生入学时期学习基础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同时也能适应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建立了创新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陈启琛.浅谈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催化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2

[3]赵爱威,温宝阳,宋慧斌,李阳.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9,24

[4]赖平生.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各界(科技与教育),2008,5

[5]冯发勇,李晓娟,卢培文.在技工院校应用“行动导向法”教学初探[J].职业,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