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复旦大学考研论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转化检验医学的发展特点和创新型国家战略为我们鲜明地指明了检验医学人才“厚基础,宽口径,临床知识和专业技术扎实,实践和创新能力并举”的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育人目标。这就要求在知识结构上,不再满足化学、生物学、信息学、物理学(检验仪器学)、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几大类学科,还要兼纳材料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生物学和预测医学等新兴和实用学科;在能力要求上,除了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外,还要具备更高要求的外语能力(包括专业英语)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养。
结合学分制改革特点和要求,以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验课程为主线,突出转化检验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8.4%;专业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38.2%下降到25.4%);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大幅度增加(专业限选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选修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5.8%);各类型课程实验课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比例逐步增加(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比例从31.5%增加到32.7%;专业课程实验课比例分别从43.2%增加到47.3%),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增加(从原来20.9%增加到39.2%)。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技术训练,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限定性选修课,面对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又陆续增设了生化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全国率先开设)、输血与输血技术必修课程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仪器学等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开设“名师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
为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邀请国内外医学检验界著名教授、专家、企业家等名人名家,开设“名师课堂”系列公开课。通过名人名家们的丰富的学识阅历和创新创业实践,解析国内外最新进展,点评本专业发展趋势,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程,集成优质课程群。
在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已经把转化检验医学主干课程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门,我院占了2门);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集成了转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群。
三、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认可。
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议和检验医学国际论坛上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主题报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来我校交流取经,探讨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专业影响力得到广泛提升。
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检验医学国际论坛、国际遗传学和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国际线粒体生物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学生与国际顶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水平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通过不断地积累,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信息情报专家邱均平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根据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学校声誉等对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
(三)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参与创新研究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达80.75%;取得了“挑战杯”国家级比赛的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及一、二、三等奖18项等优异成绩,生命科学竞赛成绩连续三届全省领先,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发表57篇),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数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项163项)。
(四)学生考研考博率与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层次提升。
我院学生近几年考研考博率显著增加,考取211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如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风琴现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五)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
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形成较成熟的发行渠道,拥有自己一批相对忠实的读者群,上下半月刊的每月单期发行量均超过15万份,《大学生》杂志走过了一条并不平坦的漫漫长路。
改革开放初期,和其他市场一样,期刊作为一种商品的定位并不明确。期刊种类少,发行渠道依靠行政命令,被批准成立的几家杂志社凤毛麟角,生存在这种半封闭的市场条件下缺少必要的竞争,而读者对杂志的需求也处于饥不择食的阶段,于是,包括杂志在内的平面媒体生存相对轻松。杂志社的编辑、记者也成为一种高薪白领、工作轻松的代名词。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日渐深入,期刊市场逐步放开,很多杂志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对相同领域、相同读者群体、相同年龄层次、相同收入的期刊也越来越多,期刊市场开始饱和。与此同时,电视变得普及、网络文化形成、甚至手机也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手段崭露头角。凡此种种,都对包括杂志在内的传统媒体造成不小的冲击,在过去的10年中很多杂志社都因为种种原因而遭到市场的淘汰。
作为完全进入市场的《大学生》杂志,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也受到不小的冲击。杂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销量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情况。“Tobe or Not to be'’这时成为摆在《大学生》杂志面前的首要问题。而杂志也深谙“不变则亡,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经过一番痛苦的摸索,《大学生》杂志开始了传统媒体商业化的转型。
杂志社首先分析了目前自己所处的市场地位、份额以及面对的读者群体,力争在已形成优势的领域站稳自己的脚跟,再图发展。“细节决定成败”,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杂志就对自己的读者群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2006年3月,《大学生》通过杂志进行了大型读者调查活动,在本刊30多万读者的调查中,共收到约1万份反馈问卷。本次投票采取邮递和网上投票相结合的方式,在经过一系列翔实的调查研究分析后发现,阅读《大学生》的读者群,以18-22岁的在校大学生为主,该年龄段的读者约占总读者的89.24%;其中,又以本科学历的在校大学生为最,其所占比例为总读者的78.96%;而读者的消费能力上,购买《大学生》杂志的多为月支出能力300-800元左右(300-500元达到37.32%;500-800元比例为32.33%),在校大学生读者群中,又以大二的学生为主,占所有读者群的34.61%,大四最少,占6.96%左右。
进行了深入调研后,《大学生》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杂志开始向优势读者群倾斜。上半月刊《大学生・中国校园》侧重于报道热点新闻中的大学生和大学生中的热点新闻,关注校园新闻和校园文化。下半月刊《大学生・能力博士》则着重为大学生朋友提供大量学习、就业、考研、留学、考试等有价值的资讯。在改版以后,《大学生》杂志受到学生们一致好评,销量一路上升,并拥有了自己的读者群。
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没有放弃尚未成为本刊读者的群体,而是通过各种办法打开市场,以期获得持续的发展。比如,《大学生》在分析数据后认为,之所以本杂志在大四学生中影响不大,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求职指导方面的力度不够,造成很多面临就业分配的大四学生不得不放弃阅读《大学生》的时间,而忙于求职。于是2007年初,杂志社经过长期筹备,决定成立一个专门以求职指导为指向的新型公司,争取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抢占这块市场。
同时,《大学生》认为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单靠一本刊物按照传统方式运营是无法获得生存机会的。从此,《大学生》开始尝试向“多媒体”方向转变;《大学生》杂志的角色也从单一媒体,向为大学生服务的社会化过程转变。
2000年,《大学生》杂志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与李开复先生合办了“开复学生网”,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在多所大学开展“大学生论坛”;2005年大学生杂志社创建了“中国大学生国际讲坛”,在短短两年里,这个“零距离”的《大学生》走进了全国40多所高校,超过10万大学生与国际知名人士面对面交流成才体会;杂志社还与其他网络媒体积极合作,连续两年开展了“年度大学生人物评选”,1400多万人次的在校大学生参与这项活动,投票人数高达6000万人次左右。
所有这些举措提高了《大学生》的知名度,打造了杂志社的软实力。另外,在销售发行方面,《大学生》还拓展思路,结合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自身特点,在全国200多所高校开办了“小眼镜校园推广中心”,在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50所高校挂牌设立了“学生通讯中心”,以促进销售发行,并进行宣传推广
杂志社还积极进行多方合作,展望海外市场,为《大学生》未来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2001年,国际大体联主席基里安先生为我社题词。2002年,杂志社又组织了中国民办高校校长代表团参加了在葡萄牙举办的世界教育产业大会。
2002年至今,《大学生》得到了世界著名高校们的高度认同。耶鲁大学校长两次接受本刊的专访。美国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等几十所著名高校的校长接受了本刊的英文专访,许多校长还为本刊题词。2004年,英国商会与杂志社共同发起了“首都大学生发现问题英语志愿者行动”。目前,《大学生》杂志是WEM(World Education Market世界教育产业大会)在中国的唯一的媒体战略合作伙伴。
准备在2007年5月成立的“好工作”教育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暂定名),是杂志社迈向市场化的又一个新举措。公司在进军新市场的同时,还可以成为分担杂志社市场风险的一个重要砝码,为杂志社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
(石河子大学图书馆,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本文针对石河子大学各层次师生读者对电子资源需求方向及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调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电子资源数据库进行电子资源利用情况及读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中文电子资源较外文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和满意度高,其中人文、社科类的中、外文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和满意度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网络和检索方面的问题,其中读者信息能力的欠缺是制约电子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调查;评估
随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已进入各个行业和领域。数字图书馆具有快捷方便、无时空限制、同时支持多用户使用等优点,因而受到科研院所和高校师生的青睐,也受到图书馆界的普遍关注[1]。其已成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撑部分[2-5]。
近年来,随着新疆高校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6],加强新疆高校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建设也成为当前各高校迫切的研究课题之一。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石河子大学(下称我校)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职责和任务。目前,我校图书馆服务的读者对象包括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教师中有高、中、初级职称各层次的读者,他们对信息的需求方向不同,层次也不同。这些动态的信息需求使得我校图书馆目前的馆藏已不足以满足众多师生读者的需求。因此,石河子大学图书馆组织调查了我校师生对不同类型电子资源的满意度,以了解不同类型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了解特定读者群的不同需求,旨在查找我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以使我校图书馆能够更好地为广大读者群体提供优质的服务。
1评估对象与方法
截止2014年底,从我校图书馆购买的91个电子资源数据库中,按数据库类型选取较为常用、连续性较强、具代表性的数据库作为评估对象(表1)。
本次调查对我校不同专业师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108份,回收率90%。有效问卷是指:(1)认真有效地回答调查问卷的题目;(2)回答题目不存在前后矛盾的情况。按照此标准计算,共有101份问卷符合要求。
2调查结果与评估分析
2.1调查结果
2.1.1中文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分析
中文电子期刊使用情况:目前,中文电子期刊主要有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网。经统计,2014年点击率排序依次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由此可见,中国学术期刊网在我校师生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处于主导地位,而维普和万方则处于辅地位。调查显示,对3大中文电子期刊满意均值的排序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万方数字化期刊。3种期刊库的使用情况和满意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满意度越高,点击量也越高。
中文电子图书使用情况:图书馆引进的中文电子图书主要有超星、书生之家、方正。调查结果显示,超星数字图书馆为我校主要电子图书来源库,其使用情况及满意度均较好。同时,北京超星公司以其雄厚的资源占有量在电子图书市场上长期占有主要位置,为我校图书馆购置适合我校实际情况发展的电子书提供了有利保障。
中文学位论文的使用情况:中文学位论文库主要有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调查显示,这2种中文学位论文库的点击率和满意度均很高,其中以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和满意度最高。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知网最新推出的系统具有更加友好的检索界面和人性化检索功能。
2.1.2外文电子资源的使用情况分析
外文电子期刊使用情况:我校外文电子期刊主要有EBSCO学术期刊库、Springer学术期刊库和Proquest学术期刊库。调查结果显示,这些数据库使用率较高,但满意度较低。这可能是由于EBSCO学术期刊库和Proquest学术期刊库收录的为二次文献,有一定时滞,所以查到的相关文献发表时期均较早。虽然Springer学术期刊库具有较大影响力,但其出版发行和录用的期刊文献量较小,涵盖学科少,已不能满足我校教学和科研的需求。因此,今后我校图书馆应积极订购Elsevier综合类学术期刊库,以弥补EBSCO、Springer和Proquest学术期刊库的缺陷和不足。
外文电子图书的使用情况:外文电子书数据库主要有Wisebook和北京金图国际外文电子图书。调查结果显示,其使用率和满意度均较低。但从我校师生的实际反映情况看,这2个数据库使用率有上升的趋势。
外文学位论文的使用情况:目前,外文学位论文库只有天柱圣马博硕士论文全文库及文摘库。调查结果显示,这2种库的使用率及满意度和外文电子图书相似,均处在较低的水平。
2.2评估分析
2.2.1期刊数据库
期刊数据库中数据的实效性最高,覆盖面广,数据量最为丰富,是国内外学术界科技动态、信息成果最新最全的动态反馈,与传统纸质文献相比,其时效性、全面性、综合性、连贯性等优势十分明显。期刊数据库使用群体广泛,引进时要特别注重质量,最好集题录、文摘、全文、引文等相关信息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应当选择导航更为清晰、适用性更强、信息量更大的数据库。经调查,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的中文期刊收录种类、数量和市场占有率均排在国内前三,不仅数据量丰富而且检索功能非常强。虽然这3个库的资源重复率很高,但如果单独购买会造成一定的漏查漏检情况。从我校对这3个数据库的使用情况看,目前中国知网最受欢迎,无论从收录内容还是检索功能等,均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外文电子期刊数据库较低的满意度反映了我校科研实力和水平的快速提升。目前,我校师生对外文资源的需求数量和范围越来越大,现有的外文数据库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
2.2.2电子图书库
相对纸质书籍,电子图书覆盖面大、数据量大、下载不限次数,是对图书馆纸本图书资源的有力补充。同时,电子图书阅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无限下载,能够有效解决高校图书采购经费不足的问题。目前,我校图书馆购买了超星电子图书106万册,使用率较高。不仅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服务。
目前,我校外文电子图书的使用率较低,但其将来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2.3学位论文库
中文学位论文库是各学科前沿动向的有效载体,对于我校师生来说,在选题、、格式参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是高校图书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校图书馆只购买了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但其收录的论文数量已不能满足我校师生的需求。
随着我校科研项目数量的快速增加和科研实力的提升,广大师生对外文学位论文库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增加和采购外文学位论文库将对提升我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2.2.4其他类型电子资源
目前,其它电子资源对我校图书馆电子资源有着较强的补充作用。例如,超星学术视频均由专家针对教学研究专门设计,报告内容凝结了本专业研究的精髓;维普考试系统几乎涵盖考研、英语、计算机、公务员、司法等所有类别,试卷解答评分等功能详尽丰富,注重学术特色,具有相当大的引进价值。还有一些专题数据库,如北大法意数据库、中草药验方以及国研网等等,虽然目前其读者数量较少,但其内容与我校某些专业息息相关,因而,也是十分必要的。
3小结
(1)本次调查结果表明,中文电子资源利用率较高,而外文电子资源的利用率较中文电子资源低,其利用中的主要障碍是网络问题和检索问题。此外,由于语言障碍,外文检索查准率相比中文电子资源的低,这些都是外文电子资源利用率低的原因。(2)在涉及人文、社科类的中、外文电子资源中,总体上利用率较低,满意度较低。(3)读者信息能力的欠缺是制约电子资源利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图书馆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信息资源,便捷、通畅的信息公路,更要使读者学会如何快捷、高效的获取需要的信息。我校图书馆应对现有电子资源进行主题揭示、分类、多元化资源整合等处理,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高效地利用现有的电子资源。(4)目前,我校中文电子资源基本已达饱和状态,应对其进行优化配置。同时,随着广大师生对外文库的需求日趋强烈,现有的外文库已远不能满足我校师生科研的需求,这将迫使我校图书馆必须不断扩充外文库,以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连明.工具书数字化进展及图书馆的对策[J].新世纪图书馆,2011(3):36-39.
[2]宋卫红.工具书利用率提升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3(10):28-31.
[3]王烨.关于提高高校图书馆工具书利用率的思考—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2(2):42-46.
[4]艾淑杰,曹鹏.对高校馆藏电子资源利用的调查与思考[J].图书馆建设,2001(6):37-38.
关键词:创新性;大学生;职业指导;思考和实践
作者简介:肖丽玲(1973-),女,湖南怀化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讲师,高级职业指导师。(广西 崇左 532200)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49-02
职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50年代之前,美、日、德等国对职业指导的理解是在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前通过职业测评来进行职业选择或预测职业成功的做法,俗称“就业指导”。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职业指导被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称之为“生涯规划”或“生涯辅导”。[1]而今,人们对职业指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指导即粗放型的就业指导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而那种将就业指导工作等同于职业指导、择业指导、职业服务的观念和行为很显然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做法。根据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田光哲教授等人编订的教材《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把职业指导定义为: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2]
一、创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现实意义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对部分毕业生而言,毕业即失业;而对部分毕业生而言,频繁跳槽已是家常便饭;或是对工作挑三拣四,拈轻怕重;或是综合素质低下,职业能力无法与岗位匹配;或是跟风考研回避就业压力;或是自愿失业、在家“啃老”。种种情况不一而就,究其原因,就是当今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面对职业选择和职业适应时职业意识与职业价值观与社会要求背离,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不匹配。故在求职择业时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缺乏合理的自我定位;在职场打拼中急功就利、好高骛远,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失业或放弃就业。针对大学生毕业所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高校应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高校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和职业心态,为他们将来成功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对高校而言已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广西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重“就业”轻“发展”
在广西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毕业生的就业与安置阶段,即“粗放型”的就业指导阶段,内容大体为: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手续的办理、就业信息的、校园招聘会的举办、简单的求职技巧的辅导等。“充分就业”就成了职业指导追求的最大目标。很多高校仅只是在学生毕业年度,给学生提供一下粗线条的就业指导,目的是为了能够让毕业生找到工作,签订就业协议,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为学校今后的招生服务。这种重“就业”轻“发展”的工作方式仅只是站在学校今后招生的角度来开展工作,不是站在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上来提供职业指导,忽略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前景、人才需求趋势和如何应对职业生涯危机以及择业所需的心态与原则等。故此职业指导工作重实用性、速效性、技巧性,轻发展、个性取向。高校职业指导无法给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学生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职业发展教育,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的实际问题。
2.职业发展教育的课程开设存在很多问题
该课程的开设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指导(求职择业指导)。首先,该课程的任课教师师资水平相对较低,授课教师主要由辅导员和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组成,这些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背景),也很少有人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指导培训,或是考取过职业指导师的证书,这使得授课质量不高。其次,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授课方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等诸多原因造成课程开设缺乏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内容很少。
3.高校职业指导讲座、活动开展较少,且学生不能全员参与
广西高校给大学生开展的相关职业活动通常是职业规划大赛、创业大赛这样类似的比赛而已。因受比赛的规模和场地的限制,能参加这些比赛的学生也是寥寥数人,无法达到全员或多数人参与的程度。所以通过这些比赛能获得职业感知的学生也是极少数。偶尔高校在毕业年度聘请学校的老师和一些企业人士给毕业生作就业方面的讲座。讲座的内容也只是针对毕业生,让学生了解一下国家的就业政策、就业程序、简单的求职择业技巧,职业指导的方法单一、套化。这些活动和讲座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毕业生的根本问题。
4.缺乏专职的职业测评和咨询人员
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是职业指导的重要一环,但是在广西高校这方面还处于空白。一是因为测评软件价格昂贵,高校根本没有为此投入相应资金购买测评软件。二是缺乏从事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工作的专职教师,学校对师资的培训投入不足,职业咨询工作只是一句空话。职业指导的软硬件设施都跟不上当今时代的需求,导致广西多数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流于形式。
5.“粗放型”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来承担
在广西高校,不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同毕业生的配置比例高达1∶1000,造成就业指导工作很难正常开展,所以辅导员成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开展者。而广西高校绝大部分的辅导员年龄在35岁以下。他们缺乏职业指导的相关专业知识,又受知识经验和人生阅历的限制,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变成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空洞的说教或是单纯的就业信息的传递,无法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实际帮助。
三、创新大学生职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1.创新大学生职业指导新理念
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应以人为中心,重视大学生对职业的“个人取向”,尊重个性发展,注重个体兴趣的引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职业社会,在自我优势和社会需求中找到平衡点,从而合理定位,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
创新职业指导理念不仅关注大学生个体顺利就业,更重视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加强对毕业生如何应对职业生涯危机的辅导,重视大学生的职业个性心理研究和辅导;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创新职业指导理念还应关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加强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和未来供需状况的研究,关注大学生就业市场调研和预测,建立毕业生的就业和职业信息追踪库。
2.建立大学生自助式职业指导平台
自助式职业指导的理论起源于自助式教育,即强调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被视为成人,具有成人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是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学生个人的学习意志充分得到体现,教学双方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通过互动环节转化为“学与教”的主动关系。整个教育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自助式教育模式。
因此自助式职业指导,即教师在职业指导中充当引导者和协助者,学生本身则处于主体地位,目的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潜移默化培养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能力。故此高校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地方设置电子信息浏览屏幕,供学生随时查看相关就业信息,了解国家就业政策和市场人才供求信息。同时,把自助式职业指导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学校宣传栏目、网络、邮件等形式传递职业和就业信息。第三,高校各系部院校根据自己院系的专业特点,编写一些就业信息小册子,帮助学生获得有用的就业信息。第四,成立大学生“职业拓展协会”、“创业就业协会”等职业社团,鼓励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就业帮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鼓励团队深入社会进行实践,鼓励学生去校外兼职、勤工俭学、市场调研、寒暑假进厂打工、实习见习等,通过这些真实的职场活动丰富他们的职业知识,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3]第五,在职业指导人员的引导下,开展自助式体验训练,引导学生主动的去进行生涯人物访谈;自主地去联系招聘单位,了解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要求,从而获得对职业社会的全面认知。[4]第六,开展自助式充电培训。根据学生自我的优势和兴趣,职业指导人员引导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是辅修第二专业和第二学位,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这种自助式职业指导教育平台的建立将会大大缓解广西高校因职业指导专业化人员奇缺而造成职业指导压力的现状,提高职业指导的成效,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3.建立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职业指导和职业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助人职业,一方面工作人员需要具有职业指导的专业素质,即对知识、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同时,职业指导技能也是长期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所以职业指导人员还要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因此选拔和培训职业化、专业化职业指导人员非常关键,这是职业指导工作开展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所以高校应选拔有多年就业指导经验的优秀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职业指导的专业培训,逐渐建立起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4.加大投入,完善职业测评硬件设施
职业测评是利用专业的工具,从能力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和动力因素三方面来对咨询者作出评估。其中能力因素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完成的质量高低。个人特质因素指一个人在处事时总表出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包括气质、性格和行为风格等。动力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价值观等。上述三方面的因素在人的职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通过职业测评能对咨询者提供详细的、有指导意义的报告,帮助咨询者自主了解适合的方向和领域,减少职业规划中的盲目性。
职业指导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通常都会借助测评软件的帮助,以便更快更全面地了解来访者,提高职业指导的质量。职业测评软件有很多种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普遍应用的职业测评软件有北森朗途测评、职业天空测评。广西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购买相关职业测评软件,完善本校的职业指导工作的硬件设施。
5.不断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应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根据大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涯发展特点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特点开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求职择业指导、就业形势和政策、职业素质塑造、职业适应体验、成功校友经验分享等内容的课程学习。
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在线职业解惑、在线作业批改、校园BBS职业论坛、求职信息咨询等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此外,借助自助式职业指导教育平台,开展各种职业就业活动和讲座,把职业和就业意识潜移默化灌输到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和娱乐当中去,丰富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
6.大力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提升职业指导的质量
职业发展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生存能力、全面发展素质的人才为目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职业生涯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发展的活动,更是以引导个体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并落实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过程性、实践性教育活动。[5-6]
职业发展教育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创业教育、求职择业指导(就业指导)。[7]高校的职业发展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要根据年级专业的不同来开展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确定职业指导核心重点。对大一新生,根据专业特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对新生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观念的引导,使新生迅速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对大二、大三学生,把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相融合,加强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同时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对毕业生开展求职择业指导,加强职业心理辅导和职业适应教育,使毕业生尽快由“学校人”转换为“职业人”;有目的分步骤地引导毕业生去就业和创业。
7.建立毕业生信息追踪库,开拓职业市场,服务在校大学生
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要走访用人单位,跟踪服务毕业生,建立毕业生职业就业信息追踪库,了解用人单位的工作内容和对求职者的需求。同时跟踪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研究毕业生在职场上所遇到的问题。此外,要开拓职业市场,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
8.创新职业指导思想要渗透到校园文化中
在高校,通过校园文化渗透职业指导思想,即把职业指导思想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通过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把职业和就业意识渗透到日常的生活和娱乐当中去。在活动开展时,要尽量兼顾到系部和专业的差别,扩大参与活动的学生比例,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活动中,从而获得职业感知。同时针对专业和年纪的差别,定期邀请职场专业人士,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知识。
四、结束语
在广西高校,职业指导工作还刚刚起步,距离成熟化的创新职业指导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各高校应加大力度,增加投入,积极改革,完善职业指导的内容,规范职业指导模式,提高职业指导的服务质量,为大学生就业、成人成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龙立荣,李晔.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6):136-140.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68.
[3]史丽君,王浩宇.高职院校自助式就业指导模式探新[J].职业教育研究,2012,(6):81.
[4]方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4.
[5]张宏,王忠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和延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5):81.
[6]赵北平.论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