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手术室护理综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1接送患者时存在的护理缺陷接错患者或将患者错放手术间,因麻醉用药未完全代谢,患者躁动易发生坠床、各种引流管的拔出及脱落。
1.2手术部位错误手术部位没有手术标示;麻醉开始前、手术开始前及患者离开手术室前3个时间段未进行手术安全核查。
1.3手术物品、器械准备不全或性能不佳术前物品准备不充分,器械老化未及时更换。
1.4手术设备仪器使用不当术前未试机或临时故障,影响手术进行。
1.5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用药、输液、输血错误;术前、关闭体腔前后,器械、敷料、缝针等清点有误,或操作不当,未按规定进行查对、放置,导致异物遗留。
1.6手术安置不当术前未进行手术风险评估;手术时间超过2h,骨突处未使用垫,提高了压疮发生的可能性;约束带过紧或双上肢过度外展造成神经损伤。
1.7电灼伤电刀使用不当,患者身体接触金属,术中切口,周围敷单潮湿未及时加盖敷巾,一次性电刀笔未及时收回,放在器械台时术者误触引起电灼伤;腔镜手术冷光源使用不当引起灼伤。
1.8切口感染患者体质差;糖尿病;无菌观念淡薄,无菌操作不严;术中低体温。
1.9标本遗失及差错手术标本未贴标签、未及时登记;病理液未浸没标本。
2防范措施
2.1严防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手术室护士及麻醉师接送患者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核对患者身份、手术名称、手术标识以免出现差错。《手术安全核查表》的应用要求是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患者离开手术室前由麻醉医生、手术医生、巡回护士三方共同核对患者身份、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麻醉方法及患者去向等,确保了患者安全。
2.2保持每一张接送患者的平车性能完好手术结束将平车靠近手术床调整同等高度,踩好脚刹。麻醉师护患者头部,一人搬起患者身体一侧,另一人将过床易放于患者身体下至少1/2处,放平患者,轻推患者身体稳妥至平车。拉上床档,巡回护士推床头,患者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3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输血前巡回护士与麻醉医师共同核对患者姓名、输血号、住院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及采血日期、血制品类别、血量,检查输血袋包装是否完整、有无凝块、溶血等,无误后方可输入。双方在合血单签字。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输血完毕,血袋冷藏保存24h备查。
2.4高频电刀的安全使用使用电刀时选择合适的功率,以能够达到切割组织和止血为目的的最小功率为宜。在使用高频电刀时将负极板粘贴在肌肉丰厚、无瘢痕、无疖肿、离手术区较近>30cm以上,位置正确,紧贴患者皮肤,接触面积不小于65cm2。患者身体不能接触手术床的金属部位,不佩戴金属饰品以免电灼伤。保持手术床单干燥。消毒时,若被消毒液浸湿需及时更换,避免电灼伤。高频电刀在使用时会形成火花,遇易燃物时会着火。酒精消毒待其干燥后方可使用电刀。据文献报道,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手术中使用电刀,有灼伤心肌导致心搏骤停的可能。因此,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一般不能使用高频电刀,建议使用双极电凝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2.5防切口感染加强无菌观念,熟练无菌技术,严格执行遵守常规制度。手术室建筑流程合理,环境清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各种器械包外有6项指示胶带,内有消毒指示卡,颜色变黑均匀一致才能使用。接台手术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尽量缩短手术时间,超过4h切口周围要加盖治疗巾。
2.6正确管理病理标本防止病理标本遗失手术中切下的小病理标本,由巡回护士即刻留于病理袋内,贴上标签,注明患者姓名、科室、住院号、病理名称。手术中取下的标本应妥善保管,待手术结束后装入标本袋内倒取10%福尔马林固定液完全浸没标本,将标本袋口的密封条封闭严实。任何标本未经医生许可不得私自丢弃,防止错送、漏送、贻误诊断现象。术中快速冰冻建立登记本,巡回护士与手术医生核对标签、病理检查单、标本送检登记本一致,及时送检病理科,电话通知的冰冻切片结果应由主管医生接听并签字确认等防止标本遗失或弄错。
3体会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术室感染;预防;应用效果
手术室感染为手术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感染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带来额外的痛苦以及经济负担,有时还会因为家属不理解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严重感染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1]。因此手术室感染预防为临床护理中的重要环节,而护理干预则为有效的感染预防方法。通过全面的对手术室感染发生原因进行分析,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可全面改进护理质量,起到感染预防作用,提升满意度。本文对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感染预防方面产生的作用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择期手术患者110例,按照分层随机法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在20~65岁,平均年龄(38.4±6.6)岁;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22~66岁,平均年龄(38.7±6.7)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首先对患者进行全方面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并根据患者心理负面情绪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减轻患者心理负面情绪,并为患者建立档案,进行长期心理护理,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疑问给予正确清晰的回答。根据患者的情况为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手术流程及优点,成功案例,给予患者充分的信心,协助患者建立抵抗病魔的自信,可带患者进入手术室参观,减少患者对手术室的陌生感,同时为患者讲解如何保证自身安全卫生。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的综合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手术室感染的预防意识,对护理理念有更深的认识。手术室需要进行术前专业的消毒和灭菌,同时对手术仪器进行消毒盒灭菌,充分保证手术室环境卫生,减少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保证患者安全。术中需协助医生为患者麻醉,协助手术医生进行手术,围手术期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呼吸监测,对皮肤进行消毒,控制患者的营养摄入情况,保证营养均衡,可更好的提高患者免疫力。待手术结束后,对手术室进行空气消毒,对手术室内的仪器进行擦拭消毒,检查手术室内物品,若出现异味或变色,需尽快解决,不可继续使用。
1.3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室感染发生情况,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采取自拟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包括护理人员态度、护理人员着装、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的关心程度、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疑问的解答程度5方面,每方面满分为20分,总分100分,非常满意:90~100分,满意:60~89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都是采用专业的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所有计数数据采用χ2进行检验,组间t检验,平均值以(x±s)表示,并且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室感染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手术室感染发生0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0.00%,对照组患者手术室感染发生7例,手术室感染发生率14.00%,观察组患者手术室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2例,并发症发生率3.3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8例,并发症发生率16.00%,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及患者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情况 观察组非常满意45例,满意14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度98.33%,对照组非常满意19例,满意21例,不满意10例,总满意度80.00%,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护理干预未采用护理手段给予适宜的干预措施,达到疾病治疗预防目的的一种护理方法,护理干预在近年十分流行,并且在医学各领域均有优秀表现,受到了临床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的普遍欢迎,而其也可应用于手术室中,发挥重要作用[2]。
手术室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而感染的发生频繁的原因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为患者自身原因[3]:患者因基础疾病以及手术伤害,自身抵抗力下降,抵抗疾病入侵能力差,因此手术室感染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加入对患者的健康教育,采用干预手段争取患者配合,调节饮食,生活习惯,使自身抵抗力提升,增加疾病的抵抗。因此对感染有预防作用。②清洁卫生[4]:常规护理虽然也进行保洁,但通过改进,对空气菌群进行监控,并加强清洁消毒杀菌过程。可进一步完善保洁工作,减少感染机会。③为通过护理人员,医师,病患家属出入带入外界细菌引发感染,常规护理下常忽略人员带来外源性感染的可能性,因此导致感染发生机会增加[5]。因此采取干预措施,对护理人员以及常出入手术室的医师进行培训,严格注意自身清洁,提高卫生意识,并且严格控制手术室人员流动,可对感染起到预防作用[6]。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护理干预较之常规护理有明显的改进,具有优越性。
综述,护理干预可从3方面产生手术室感染预防作用,降低手术室患者感染发生率,并且提升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树立良好医院形象,因此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素佳,路艳.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05):871-872.
[2]李映敏.手术室切口感染防止的护理干预结果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09):1135-1136.
[3]黄艳爱,吴丽清.护理干预对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3):33-34.
[4]Bastian Ibach,Julia Benzko,Stefan Schlichting et al.Integrating medical devices in the operating room using 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s[J].Biomedizinische Technik,2012,57(04):221-228.
护理风险是指医院内患者在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手术室工作具有环节多、操作多、交接多、技术性强、服务要求高、时间连续性强等特点。手术室护理风险除具一般风险的特性外,还具有风险水平高,风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并存在于手术护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如何避免和及时识别护理风险,有效治理手术室护理中的各类风险成为保证和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甚至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课题。本人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对手术室实行护理风险治理,抓好每一个环节,可减少和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手术安全。现就手术室护理风险原因和治理探讨综述如下。
1影响护理风险的原因
1.1手术室工作强度大、应激性、高紧张性,护理人员相对较少,产科急症手术多,都成为风险发生的高危因素。
1.2法制观念薄弱护理人员对专业风险性认识不足。医疗行业是一项高科技、高难度的“高危作业”。国家法律承认护士是具有护理行为能力的人,依法行使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的义务。作为护士,应尽与护士相适应的注意义务,预见义务和危险规避义务。
1.3工作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不足个别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工作不细致,容易出现器械准备不完善,物品清点记录不规范,出现漏项、涂刮现象,留下安全隐患。
1.4护理管理及培训制度不健全手术室年轻护士多,造成经验不足、技能不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手术的开展,新设备的应用,使手术护理技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护理人员知识未及时跟进,技术操作不熟,新设备使用不精,培训制度落实不力,难以适应一些重症、复杂手术的需要。
1.5与患者主动沟通能力差术前访视只流于形式,没有全面掌握患者病史。工作中“不会说话”的护士很多,如在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前摆放时没有给予解释或只作简单命令。
1.6无菌观念不强术中已被污染的器械与未被污染的器械应分别放置。污染器械不得再用,如接触到子宫内膜,继续使用易造成子宫内膜种植,接触到肠腔、阴道内口的器械会造成伤口感染。
1.7手术室环境及设备因素鉴于手术室实际情况,可预见的风险:1.日手术量大,手术间相对较少,手术需要连台做,室内空气消毒不达标。2.手术室设备较多,有些已陈旧,难免出现一些故障,如负压吸引器老化。3.一次性无菌手术包出厂后放置时间过短,环氧乙烷未充分发挥掉,残余的环氧乙烷对人体皮肤、呼吸道造成过敏。
1.8手术室护士职业风险手术室是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高危环境。术中配合使用的锐利器械刀、剪、针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或他人。术中意外穿刺伤,血污溅到皮肤、眼睛里,不注意自我防护,极易造成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2风险治理
2.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由护士长和业务骨干组成,护士长任组长,识别、评估现存的或潜在的风险隐患,制定具专科特色的工作程序,流程质量标准。如:接送病人流程,麻醉突发事件抢救流程,停电停水应急预案,物品轻点程序,安全核查程序,提高人员的风险预防控制能力。
2.2强化风险意识,培养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要制定定期风险教育计划,特别是手术室人员变动,新护士上岗,工作量加大时,适时进行风险教育,警钟长鸣,培养审慎作风和慎独能力是护理风险治理的根本所在。
2.3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作为准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是医务人员进行日常工作的指南,是医疗工作中具有权威的法典。因此,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把操作常规贯彻护理操作的始终。一旦出现纠纷,首先要看是否按规程操作。具体包括:1.严格无菌操作原则,2.查对制度:做到手术室“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制度。六查:到病房接病号查、入手术室前查、麻醉前查、消毒皮肤前查、切刀口前查、关闭体腔前后查。十二对: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间、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病人所需药品与物品、药物皮试结果及有无特殊感染、手术所需器械敷料灭菌是否合格及数量。四到位:急救药品、吸引器、氧气、电凝止血器。3.清点制度:术中三人三数制度,即主刀洗手护士、巡回护士手术前后共同清点台上纱布、器械并填写物品清点记录和安全核查记录。做到三不交接制度:洗手护士手术未结束前不交接,巡回护士敷料器械未点清不交接,值班护士物品短缺不交接。
2.4加强护理技能和专业技能培训有研究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有直接联系。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经常组织护士学习专业知识,对专业技能进行培训,每周组织科内业务学习一次,每月一次理论考核,每季度组织一次比武大练兵,如静脉留置针穿刺、心肺复苏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对新仪器的使用进行专门培训,从原理、使用方法、保养到简单故障的排除,让每一位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
2.5规范手术物品手术清点记录书写由巡回护士在手术结束后即时完成,严禁漏项、涂改。医疗事故第九条规定,严禁涂改、伪造、隐匿、销毁或者抢夺病历资料;第十条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或复制手术及麻醉记录单、护理记录,意愿不得拒绝。手术清点记录已成为重要的原始资料,具有法律效益,护士应客观、真实、准确、完整、规范的进行记录。要求护士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谨慎,不要因为记录不清或涂改而引起纠纷。
2.6强化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完善签字记录,从术前访视到术后回访,无论哪一环节都要依照程序,把护理内容告知患者,并注意语言艺术,取得患者信任,同时要尊重患者,不要过早和过度的暴露患者,如发现患者隐私,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取笑,术中尽量用手势眼神交流,避免谈论与手术无关的话题。
2.7优化组合科学安排人力实行弹性排班。手术室护士不足已成为影响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特别在基层,护士除承担护士应做的护理工作外,还肩负着护工的工作,如室内卫生打扫、敷料处置、器械刷洗等等。护士长期处超负荷状态,身心疲惫,如不及时疏导调适,会引发诸多负面影响。护士长在排班上科学安排人力,实行弹性排班,缓解工作压力,尽量让当班护士按时休息,不搞疲劳战,手术量大时,合理安排人员加班。
3结论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防范措施
近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人们文化程度的提高,增强了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观念。手术是一项需要临床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的临床工作,在手术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到手术的顺利完成。因此,为了避免在手术中出现各种意外情况,对患者的安全护理极其重要。本研究在此对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加以分析,让全体护理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在护理工作中增强职业责任感,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1手术室常见的安全护理问题
1.1接错患者 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患者术前过度紧张或者使用镇静剂以后,无法正确回答医护人员提出的问题,就很容易造成护士接错患者或者放错手术间的情况。
1.2将患者碰伤或者摔伤 在出入房门时没有对患者头部及手足部位加以保护,要将患者移到手术台或者平车时,要由他人帮忙,在保证车床安全情况下才能放置,避免碰伤或者摔伤患者。
1.3患者放置不合理 患者放置不合理会造成患者压褥,或者约束带太紧导致神经受压,血循环受阻,衬垫不合给患者循环呼吸带来影响等[1]。
1.4物品清点发生错误 在术前或者关闭体腔前后,器械、缝针或者敷料等发生清点错误,不合理操作造成缝针弹出,方向不明确不易寻找,器械螺丝等没有仔细检查。
1.5器械使用不当 使用前没有进行试机,出现临时故障,电刀、电极没有紧固,导致脱落、污染,或者患者皮肤和升降台直接碰触,导致患者被电烫伤或者灼伤。
1.6没有仔细检查器械 所准备的器械和手术需要的不符,器械性能差、钳端陈旧、刀剪不利或者结扎线不牢。
1.7出现用药错误 在输液输血时没有仔细核对,药物摆放不合理,没有标识清楚,这些原因都容易造成用药错误,或者在执行口头医嘱时出现差错。
1.8术中用热毯时不小心烫伤患者皮肤。
1.9患者护送不当 在护送患者过程中,出现管道以及引流管脱落,发生患者坠床、术后患者拍片等重要资料、患者标本或者移植物丢失等情况。
1.10在抢救患者时没有及时、完整地记录各种资料。
1.11手术切口感染 手术中没有严格无菌操作,消毒隔离不规范造成切口感染。
2事故原因分析
发生手术室护理差错事故的主要原因和护理人员职业责任心有着紧密联系,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2.1护理人员操作技术还有待提高 对仪器使用不够熟练,不能完全胜任手术操作,对于重症、急症无法抢救到位,从而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2]。
2.2缺乏沟通能力 护理人员缺乏沟通能力,没有和患者进行良好沟通,患者在缺乏关心、理解和心理支持的情况下,不能很好配合护理工作。
2.3护理人员缺乏法律意识 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法律观念不强,一旦忽视了一些细节问题,都有可能带来医疗纠纷。
2.4安全意识不强 很多护理人员在面对患者时,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患者的情况和需要没有足够重视和了解,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2.5护理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服务必将走向国际化、规范化,护理人员的护理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变。
3防范措施
3.1手术室要建立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 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才能有效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手术室要严格执行医护人员洗手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安全护送患者制度、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考勤制度。
3.2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 在手术前,要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包括六查、十二对、四到位,其中六查包括首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查对、在患者进入手术间进行再次核对、麻醉前的检查、皮肤消毒前检查、执手术刀时的检查以及关闭体腔前的检查;十二对包括:对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间号、手术部位、所需要的物品、药物、患者的药物反应情况、灭菌器械敷料;四到位包括:要将吸氧器、急救药物、氧气以及电凝止血器全部准备到位。对患者的安全管理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项问题:
3.2.1避免患者发生碰伤、摔伤或者坠床等情况发生 手术床或者推车在出入房门时要注意保护好头部和手足,不可将肢体往外露,防止患者碰伤,移动推车时要非常小心,不可靠近窗户,护士不可离开患者,尤其是对于神志模糊患者还要采用约束带进行固定。
3.2.2在护理操作时,要避免灼伤、烫伤或者压伤患者皮肤,在使用电切或者电热毯时要进行详细检查,看看是否漏电,用保温杯时要注意水温不可过高,不可和皮肤直接接触,避免烫伤。
3.2.3护士要仔细、正确地填写患者的各项记录,这是避免日后产生护患纠纷的重要依据。
3.2.4器械护士要不可随意丢弃标本,要做好保管工作,使用移植物时要先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浸泡,截肢的残肢要交上停尸房火化,还要通知患者家属,冰冻切片结果由负责医生接听,以免出错。
3.3严格执行清点制度 在术中要严格执行三人三数制度,也就是主刀医生、洗手以及巡回护士要在手术前后一起做好器械敷料等物品的清点工作,同时做好记录并签名;还要执行三不交接制度:即值班护士物品不齐不交接、巡回护士器械和敷料没点清时不交接、洗手护士手术结束前不交接[3]。
3.4增强护士法制观念 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知识,了解患者在就诊时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这样在护理过程中才能运用法律手段更好地维护自身和患者的合法权益。
综述,手术室护理安全问题虽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只要护理人员加强防范,做好护理操作每个环节,将可能出现的差错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一切为患者着想,时刻保持沉着、冷静、负责的工作态度,才能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邱鑫水.手术室护理安全的探讨与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12.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人员;防护
诊疗技术的发展,手术室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其职业危害变得复杂多样,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健康及安全。因此,加强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管理, 维护护士健康不容忽视。现对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护对策进行综述,旨在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的认识,加强防范,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1 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性因素
1.1.1皮肤黏膜污染及锐器伤 术过程中血液的飞溅,刀、剪、缝针等频繁使用,术中传递,术后清洗处理,各个环节都容易被误伤,针刺伤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本身造成的伤害,且在于它传播疾病。有资料表明,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已证实多达50 种,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有报道,国外护士锐器伤发生率52%, 国内为63.4%~64.5%,而污染的针刺伤时,只需0.004 m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通过1次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感染率分别为6%~30%、3%~10%、0.2%~0.5%[1]。
1.1.2微生物气溶胶 生物气溶胶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高达20%,经气溶胶传播的致病菌至少有100多种。高压冲洗枪、动力钻的使用及超声清洗均会产生生物气溶胶。除传播感染性疾病外,还易出现:皮肤过敏、结膜炎、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1.2化学性因素
1.2.1消毒剂 手术室使用较广泛的为含氯消毒剂。使用时释放出氯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与腐蚀作用,溅入眼内可导致烧伤,并损害呼吸系统,引起细支气管炎、肺炎及肺水肿;吸入高浓度氯,可很快造成死亡。
1.2.2甲醛 一般用于手术标本的浸泡。甲醛对黏膜具有刺激性;可降低呼吸功能、神经系统的信息整合功能和影响机体的免疫应答;对心血管系统 内分泌系统、 消化系统、生殖系统、肾脏均有毒性作用。
1.3物理性因素
1.3.1噪声 长时间会导致人体应激反应,出现各生理系统功能紊乱,并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负性情绪[2]。有调查表明,某地区的噪声每上升1 dB,高血压发病率增加3% 。
1.3.2职业性粉尘 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接触滑石粉、棉团飞絮、绷带等粉尘,导致呼吸系统功能损害,引起咳嗽、哮喘。
1.3.3运动性损伤 搬运手术患者、器械时负荷过重或姿势不当,易致肌肉韧带损伤;术中长时间固定姿势站立,易致肌肉关节劳损、慢性腰腿痛、下肢静脉曲张。长期处于工作繁重,精神紧张,进食时间不规律,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心脏病、偏头痛、胃下垂等。
1.4辐射性因素 C型臂等各种仪器设备产生电磁辐射,长期受电磁辐射会造成头痛、失眠、白细胞下降、不良生育、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或致癌、致畸。
1.5社会心理因素 术室人员长期处于工作繁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危重患者,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的相结合。职业风险大; 心理压力大;易产生疲劳感、睡眠障碍,焦虑烦躁等。
2 防护对策
2.1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防性接种乙肝疫苗,按要求穿戴防护用具, 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感染手术戴双层手套,据国外报道,使用双层手套穿孔率为4.7%,而仅使用单层手套穿孔率达12%~50%[3]。另有资料表明,戴双层乳胶手套,可大大减少病原微生物通过锐器伤口进入血液的数量。规范操作行为,如用持针拆卸刀片; 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用容器传递锐利器械。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评估表明,62%~88%的锐器伤是可以预防的[4],故把防止锐器伤的各项操作要求纳入操作规程,对减少锐器伤害有重要意义。术中合理使用负压吸引,减少血液w溅、有害烟气扩散。操作时尽量使用敷料遮挡,避免压力冲洗水枪冲洗时喷溅,超声清洗时加盖,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发生职业暴露的紧急处理:用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出血,流动水冲洗,用 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包扎伤口[5]。
2.2消毒剂的防护 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浓度及使用方法,避免沾染皮肤黏膜,浸泡消毒时加盖以减少挥发,并加强通风。
2.3甲醛的防护 格甲醛的使用管理,现领用现配置,专人专柜加锁保管,严格使用登记。定时通风换气。
2.4噪声防护 各种仪器时,尽量把声音调到最低。仪器带故障运行,产生的噪声往往增大[6-7]。因此,定期维护检修各种设备,可有效降低噪声。使用手术器械时轻拿轻放,走路、说话、关门要轻。
2.5粉尘的防护 设置独立的敷料间,避免粉尘污染环境。尽量使用一次性灭菌成品敷料、石膏及非棉布包装材料,减少粉尘污染。
2.6运动性损伤的防护 置简易实用的过床装备,减轻人力搬运;穿软底鞋,改善长期站立的姿态,经常改变站姿,双替承重,使另一侧肢体得以缓解休息,改善血液循环,防止静脉曲张[8]。手术超过4 h,可适当给洗手护士准备高度适宜的坐凳,缓解下肢静脉瘀血。
2.7辐射的防护 专用防辐射手术间或移动铅板。近距离接触时,要穿戴铅衣、铅帽等,减少X线带来的损害。
2.8社会心理因素的防范 排班,劳逸结合,降低疲劳。参加适当的运动,保持生活规律,适当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娱社交活动,调节身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3 讨论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复杂多样,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学院校护理学生缺乏职业安全及防范课程;缺乏完善的防范锐器伤害操作规范[9-10];对噪声及电磁辐射防护重视不足;行业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的关注不足,建议设立护理学生职业安全教育课程;卫生管理部门制订完善的防范锐器伤害操作规范;加强对噪声及电磁辐射的防护;强化行业内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伤害的关注。对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
综上所述,完善基础设施,配备防护用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对减少手术室室护士职业危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亚燕,张桂芳,邓淑波.内窥镜室护士职业危害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2012,6:100.
[2]刘莉,陈俊.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健康防护教育[J].中外医疗,2011,28:144.
[3]周春霞.护士职业危害与防护[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3):420.
[4]孙秀红.加强供应室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3):594.
[5]胡小雪.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医学信息,2015, 28(50).
[6]刘志娴,杨树迪.手术室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防护对策探讨[J].光明中医,2016(12).
[7]瞿昭晖.试析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危害的发生及应对[J].医学信息, 2015(33).
[8]王莉.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2015(13).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3;R687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伴随着国内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医疗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随之增长,因此,骨科矫形、脊柱固定以及关节置换等重建、修复的治疗也有了较大的进展,患者在手术完成以后,能完全或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自身身体机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但是由于骨科手术的特殊性(如常需放置植入物),稍不注意,可能会发生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且后果常较严重[2]。因此采取科学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有效地预防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极为重要,现综述如下。
1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环境管理
1.1降低手术室细菌指数,优化空气质量手术中空气污染的外源性细菌是所有细菌的主体部分。对于手术中的空气细菌含量而言,它与手术时间长短、手术间内人员多少密不可分。相关数据调查表明,在手术中没有参观人员的时候,它的手术感染率是相对较低的[3]。依据有关报道,手术室内如果出现细菌数量在手术过程中有显著变化的情况,那么在手术初期阶段细菌降落数量最大[4]。在手术结束以后,细菌指数会出现另一个高峰期。由此可见,人员流动是影响手术室内细菌指数增减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应切实规划好手术室环境的管理模式,在每次进行手术之前,应提前对手术设备进行消毒处理,而手术器械的清理,应尽量放在手术完成以后[5]。相关研究表明,手术接台场次越多,空气中细菌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6]。因此,医院相关部门应该根据手术台数的多少合理地安排手术室的使用情况,避免同一手术间短期进行多台手术而增加感染的机会。1.2加强手术室温度管理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室内温度最好控制在22~25℃。由于在手术中患者体温一旦出现明显下降情况,常常会直接导致其免疫功能下降,妨碍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还会导致其血管收缩,从而降低患者身体局部组织氧分压,最终致使患者免疫功能降低,发生手术切口感染。所以,在患者手术中后期,应尽量为其采取保温举措,尽可能减少手术所耗时间,保持患者正常体温。特殊情况下,可以用恒温箱内的温热盐水(37~38℃)对患者伤口进行冲洗,或者是采用保温垫为其保暖[7]。1.3加强手术周边以及手术室内环境管理手术中,应尽可能避免患者发生交叉性感染的机会。医院内的手术室一般很多,接待的科室以及患者也相对较多,手术室内外空气的对接流通,会直接导致空气中悬浮细菌的增加。所以针对手术室内环境以及周边环境的卫生管理显得极其重要[8]。对此,最好的方法是对无菌手术患者和有伤口感染的患者进行分开管理,禁止手术医生从感染手术间走进无菌手术间。参观人员应与手术人员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最好维持在30cm以上[9]。
2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人员管理
2.1加强患者管理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对引起其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为患者做好手术区域内准备,重视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护理。在手术前,应对患者手术区域内的皮肤进行清理工作,减少患者皮肤表面细菌数量。据有关报道得出,清理皮肤的时间和手术时间的距离应最大程度缩减,并避免损伤皮肤,因此,去除毛发、清洁皮肤是预防切口感染必不可少的举措[10]。对于急诊手术而言,特别是开放性伤口来说,手术前应提前对患者的创口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概率。重视患者手术切口部位的保护,在手术视野皮肤粘贴无菌保护薄膜,可以预防细菌在术中进入伤口或者是附近毛发污垢、皮脂腺分泌物的污染而引发的伤口感染。为有效降低感染几率,手术巾使用时间超过4h后,应进行更换或加盖干燥的无菌巾[11]。而对于骨科伤口的清洗,倡导高压、变压冲洗,并应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冲洗液,采用0.5%碘伏较生理盐水清洁患者伤口效果更佳,必要时用聚维酮碘冲洗。2.2加强医护人员管理手术前,巡回护士应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安慰及鼓励患者,对其给出适当性指导意见,尽量减少患者手术期间的恐惧和不安。另外,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手术健康教育,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手术治疗,避免患者在手术期间,由于恐惧等延长手术时间,或致使手术失误的情况发生。针对不同外科医生手术习性应建立相关档案咨询库,依据不同外科手术医师的手术习惯,增设医疗器械设备等,可以增进手术室护士与手术医师配合的默契性,能更好地帮助患者完成手术[12]。2.3加强消毒管理医院感染是当今世界公共卫生关注的重点。医护人员正确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传播的保护措施,也是避免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之一。医护人员的双手是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据报道[13]医护人员通过手传播细菌造成的感染占所有原因的30%。护士的各项工作中,手的清洁是预防和控制获得性感染的最简单和最有效的环节。加强手卫生的管理、提高手卫生质量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尤其对卫生情况相对较差的城镇医院更为重要。
3预防骨科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手术器械管理
3.1加强手术器械实行规范化管理假如器械设备的管理没有达到指定标准,消毒供应室没有实行严格的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步骤,则无法确保手术患者的医疗安全。运用科学的检测模式,最大程度地确保防止切口感染的灭菌效果。在手术器械中,耐热、耐湿以及耐高温的应该采取压力蒸汽灭菌的方式,严格遵守一次性用品要一次性使用的准则规范[14]。所以在骨科手术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切实检查好手术器械的包装是否有破损或者潮湿等,判断灭菌效果。尤其是相对贵重的手术器械设备,在实行手术前护士应再次认真核对器械设备型号[15-16]。3.2仪器无菌防护措施对于骨科手术中X光摄片时,应切实采取正确的无菌防护措施,C型臂X光机球管应用无菌防护套套好,防止仪器上残留的细菌落入伤口而引发术后切口感染[17-18]。3.3建立并完善外来器械、设备管理制度制定严格规范的外来器械设备管理制度,严防外来物品的带入,例如器械商带来的器械设备外包装等,尽量减少手术中的空气细菌污染。严格检查外来器械、设备的质量问题,术前由手术医师或器械护士认真检查器械、设备的性能,并应增强消毒供应室对手术器械、设备包装灭菌的规范化管理[19]。对每一件器械、设备在包装前进行清洁质量检验;对于经过高温灭菌后的外来器械应该进行生物监测,以保障清洁质量以及灭菌质量[20]。
4结语
为了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手术前应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预防,医务人员应在接到手术通知的第一时间内,对患者身体机能、营养状况进行相关评估。仔细察看患者身体状况,引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根据患者要进行手术的部位以及手术方式等,积极配备好相关设备以及手术物品,用高压蒸汽进行灭菌。同时,医院相关部门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加强手术器械实行规范化管理、仪器无菌防护、建立并完善外来器械及设备管理制度,做好手术人员管理,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郑玲娣,许瑛,宋柏杉.96例骨科术后伤口感染危险因素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547-2549.
[2]涂国霞,郑凤环,吴艳媛.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4(12):410-411.
[3]杨久顺.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119.
[4]李忠菊.术前术中预防骨科感染的护理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6):19-20.
[5]周瑜.手术前皮肤准备的改进与切口感染的研究现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8):1792-1793.
[6]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92.
[7]林野,熊辉,王小啓,等.心脏外科术后累及胸骨的深部切口感染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14,52(8):589-592.
[8]胡琼梅.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38.
[9]宋昭君,张为华,倪卫东.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与对策[J].重庆医学,2012,40(35):3636-3637.
[10]蔡建芬,李晓丽.护理干预对手术室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70-73.
[11]杨久顺.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国卫生产业,2012,2(6):119.
[12]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
[13]王惠.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研究及手术室护理对策[J].中国校医,2013,27(9):688-690.
[14]刘颖,张艳萍,李淑婷.手术室护理在骨科无菌手术的应用分析及对切口感染的影响[J].现代养生,2014,16(4):242-243.
[15]任华.骨科手术清创冲洗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6):522-524.
[16]张芬菊.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34-635.
[17]龚喜雪,卢梅芳.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91-92.
[18]周兴飞.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3(1):79-80.
[19]周梅.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J].中外健康文摘,2013,43(33):34-35.
关键词:围手术期 低体温 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8-167-01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 ,围手术期 “低体温” 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文献报道 ,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为 50 %~70 %[1 ]。
低体温可影响凝血功能、 药物代谢、 肾脏功能和心肌收缩力 ,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手术病人的危害较大。即使是轻度低体温(临床上将中心温度 34~36 ℃称为轻度低体温[2 ]) 也可以导致很多并发症[3 ,4 ]。现对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低体温对机体的危害及预防低体温发生的各种方法和护理措施综述如下 ,旨在有效的预防和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发生 ,降低术后并发症 ,提高围手术期的护理质量。
1 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111 麻醉因素 全身麻醉时 ,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 温度调节 ,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 3倍[5 ]。
研究表明 ,全麻下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12 ℃ 增加至 4 ℃,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 20 倍[6 ]。另外 ,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 ,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 加温和湿化作用 ,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 ,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 ,导致体温下降。
112 环境因素
Morris 证实 ,若手术室的室温低于 21 ℃时 ,病人往往出现体温过低[7 ]。近年来 ,随着无菌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手术室采用净化空气层流设备 ,通常情况下手术室的温度一般控制在 22~24 ℃。由此可见 ,层流手术室的常规温度和室内空气快速对流的两个因素 ,会增加病人机体的散热 ,更容易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13 机体散热因素 使用挥发性消毒液消毒 ,消毒液的蒸发要吸收和带走大量热量 ,使体温下降迅速。手术时间长 ,体表暴露面积大 ,手术切口大 ,肠管、 腹膜及胸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 ,使水分从手术中蒸发 ,都是重要的散热原因[8 ]。
114 输液输血的因素 大量快速输注冷晶体或库血可使体温下降。据观察 ,在室温下输入1 u 4 ℃ 冷冻库血或1 L 冷晶体液可使体温下降0125 ℃[6 ]。有报道[10 ],500 ml 库存血在5~10 min 被输入人体会使体温降低 015~1 ℃。因此 ,大量输入未复温的液体或血液可明显降低机体温度。
115 年龄因素 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健全 ,体温易随室温下降。如 < 1 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15 ℃;手术 2 h以上可下降 3~4 ℃。老年人基础代谢率低 ,体温下降的发生率也较高。
2 预防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211 心理护理
由于术前病人情绪的波动在术中容易发生低体温 ,因此加强手术前的心理疏导有助于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手术室护士参与术前讨论及术前访视 ,了解病人的病情 ,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 ,针对性地制定术中护理方案[20 ]。同时通过访视时面对面交流 ,可消除病人对手术室和工作人员的陌生感 ,缓解病人的焦虑情绪 , 使其处于最佳生理和心理阶段 ,减轻病人因为精神因素导致对冷刺激的阈值下降。
212 调节室温 手术室内温度控制在 22~25 ℃,湿度在40 %~60 % ,新生儿及早产儿手术室室温保持在 27~29 ℃。
213 覆盖物
在接送病人时注意病人保温 ,冬天加盖毛毯、棉被 ,不要过多暴露病人。由于躯体暴露热量容易散失 ,而且体表温度比中心温度下降速度更快 ,因此实施麻醉及手术时应尽可能减少身体暴露面积 ,注意肢体保暖 ,尤其对于小儿、 老年人及危重病人
214 电热毯的应用
电热毯:在手术前将电热毯铺在手术床上 ,在电热毯上面铺一层橡皮布和一次性单巾 ,防止漏电 ,病人睡在电热毯上 ,术中根据需要随时调节适宜温度。循环水毯:术前将循环水毯铺在手术床上 ,病人睡在水毯上 ,通过调节水毯的温度而调节病人体温 ,水毯温度可调节在 30~41 ℃。
215 减少因消毒液蒸发带走的热量 因为乙醇在皮肤上能迅速蒸发、 吸收和带走大量的热量 ,可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低。因此 ,在手术消毒过程中不采用挥发性的消毒液 ,可用Betadine 等消毒液代替挥发性的消毒液[23 ]。
216 呼吸道的加温 热化气体 ,利用呼吸蒸发器加热吸入氧气 ,预防呼吸道散热 ,可减少深部温度继续下降。在全身麻醉病人中应用湿热交换器(人工鼻)能保持呼吸道内恒定温度和湿度[25 ]。
3 小结
目前 ,通过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控制体表和体腔的散热 ,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营造从体内到体外温暖舒适的内外环境 ,可有效的防止病人术中发生低体温。其积极意义在于有效地防止了由于低体温带来的并发症 ,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缩短了病人的住院时间 ,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压力 ,有利于早日康复。同时 ,医院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使用率。运用护理手段不仅能有效干预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而且方法简单、 易行 ,适宜在临床推广。同时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 ,深化了护理内涵。
参考文献:
[ 1 ] 刘小颖,吴新民.围手术期低体温[J ]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3 ,23 (9) :7122714.
[ 2 ] 赵书娥,尹灵朔,赵 莉.围手术期低体温及护理[J ]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 ,18 (1) :12213.
[关键词] 多发伤; 手术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多发伤是指在同一机械外力的作用下,人体相继或同时遭受到两处以上解剖部位的严重损伤,伤情重、失血量大,严重威胁着病人的生命[1]。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的拥挤和各种机械的使用,严重创伤伤员日益增多。由于严重多发伤病人受伤部位多,伤情复杂,往往都需要手术治疗。各种外伤引起的伤害,已成为手术急诊中最常见的一种。
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共收治严重多发伤病人150例,其中脑、胸腹及四肢复合伤24例,腹部、骨盆,四肢复合伤42例,四肢严重开放性损伤48例,头面及其他处裂伤36例,上述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症状。我们在多发伤手术病人的护理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现就护理要点综述如下。
1 保持生命通道通畅,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多发伤严重影响机体的生理机能,此时机体处于全面应激状态,其数个部位创伤互相影响很容易导致伤情迅速恶化出现严重的病理,生理紊乱而危及生命。严重多发伤病人伤情重、病情复杂多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故要求手术室护士务必做到:伤员一到手术室,应急、快、稳、准地将伤员接入手术间,并进行各类相应的急救处理。协助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准确记录生命体征、意识、尿量、肢体运动情况等。严密动态监测,集体抢救、先救命后救伤。保持生命通道通畅,生命通道即:输液通道、人工气道、排尿通道。
1.1 首先 在健肢,最好是上肢近心端采用16-18号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此法操作简单,穿刺速度快,容易固定,能迅速达到补充血容量的目的。在第一个15-30分钟内输入平衡液2000ml,保证重要器官重新得到充足的血液灌注[2],但对合并颅脑或胸部损伤者、年老体弱、儿童伤员抢救时要适当控制输液速度。一旦休克纠正,严格限制静脉输液,将血压控制在128Kpa左右,在有效灌注的情况下,尽量减轻心肺负担。
1.2 配合麻醉医生快速行诱导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 多发伤病人,处于紧张烦躁、呼吸困难、休克甚至昏迷状态,体内耗氧增加,各脏器组织处于严重的氧供需平衡失调,建立人工气道,实施全身麻醉,正是为了降低机体氧耗,增加氧供,改善这种失衡状态,便于各部位手术实施及呼吸道管理。
1.3 尿管的管理 多发伤病人手术中,一般均需留置尿管,以便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和量,了解有效循环血量情况及有关泌尿系统损伤和损伤程度。在插管时如有鲜血自尿道滴出或溢出、插管不顺利,说明有尿道损伤,则不要反复试插,可在耻骨联合上紧急穿刺或膀胱造瘘。
2 加强术前、术中、术后护理 多发伤病人病情严重,损伤范围大,出血多,在手术护理中要体现稳、准、快的原则。
2.1 术前准备 在创伤急救中,一个关键的抢救阶段是在伤后1小时内对伤员实施手术[3]。因此,各项术前准备如皮试、备血、备皮等必须同时进行。护士在静脉穿刺成功后,立即常规收集血标本,以便及时做配血、生化、肾功能等化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遵守输血原则,缺什么,补什么,维持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减少不必要的备皮,只需将切口部位的粗毛剔去,使消毒液充分发挥作用即可。由于多发伤伤员一般不能正确区分伤情症状和皮试的异常感觉,因此,早期应避免给这类病人作皮试。
2.2 术中护理配合要点
2.2.1 物品准备 接到手术通知后立即根据手术的要求及在了解手术方法的前提下,全面准备好手术器械及抢救的物品,并尽可能预见术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做好充分准备,避免术中因物品不全而延误抢救时机。
2.2.2 术中配合 护士长应安排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护士上台,同时增加一名护士协助巡回护士工作,及时供应术中用物,协助术中抢救与用药,及时完善相关记录,严格查对制度,保证各种器械设备正常运转。
2.3 术后护理 病人经受住手术打击后,护士应特别注意病人转运、转送安全,防止意外伤害。同时,各种引流导管均应妥善固定,做好标记,及时完成手术记录单,送病人回病房后,应注意与病房护士详细交班。
3 重要脏器功能检测,观察病情变化 多发伤涉及多处组织器官,伤情轻重不等,明显伤和隐蔽外伤同时存在,互相掩盖,各种治疗有矛盾。因此,手术护理过程中要不断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变化,检测重要脏器功能,及早发现危机生命的损伤,就重避轻,提高手术成活率。
4 注重心理护理 重视心理支持,提高急救护理效应。随着医学模式转变,实行整体护理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类病人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所有伤员均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迫切需要得到最佳治疗和护理,同时外伤、疼痛、出血以及各种仪器的使用,使伤员受到不良心理刺激,躯体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交织在一起,会导致伤员异常烦躁,情绪反常。因此,对意识清醒的伤员,心理护理应贯穿整个护理中。在救治过程中,不但要重视“急的疾病”,还应重视“急的心情”。护士应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定的态度,熟练技术,整洁仪表,稳重姿态,给予病人信任与安全感。并应主动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及时提供抢救信息,力求减轻家属心理负担。
总之,在多发伤病人手术护理过程中,不但要强调护士的个人技能,更强调手术室护理团队的协作精神,与手术其他人员的配合及整体协调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护士长应多组织多发伤病人手术配合与抢救知识的培训,组织护士交流心得体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手术护理程序,不断提高多发伤病人的手术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大力加强严重创伤的紧急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77.
关键词:腹腔镜;腹腔镜手术;护理;巡回护士
随着微创理念的践行和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成为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微创术式之一,该术式相较于传统开腹术式,具有切口小、手术时间短、手术风险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容易被患者及术者所接受,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妇科、外科等常见手术中,然而腹腔镜设备较精密,且患者对腹腔镜认识不足,因而对手术室巡回护士提出了更高的护理要求,既要熟悉腹腔镜的操作程序,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又需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及思想工作,以提高患者手术安全和依从性[1]。为此本文将以巡回护士角度,从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方面对腹腔镜手术护理研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1术前准备护理
1.1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 腹腔镜手术是近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微创术式,对于患者而言相对较为陌生,患者对该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常抱有怀疑的态度,而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负性心理,为此护理人员需在患者入院后,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腹腔镜操作流程,及其技术的优越性和可取得与开腹术式相当的疗效,且微创操作,手术风险更小,并告知术中若发现病情较复杂,或造成其他脏器损伤、大出血等异常情况,均有中转开腹的可能,以提高患者对腹腔镜微创手术的认知度,使患者全面、客观地认识腹腔镜手术[2]。据李春艳等研究表示[3],对175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前的心理状况经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提示术前针对患者的担忧、焦虑问题需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以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手术的依从性。
1.2术区皮肤准备 常规腹腔镜手术常采用三孔操作,第一穿刺口常从腹部脐孔处进针,由于脐孔凹陷于体表,因而常有较多污垢,脐部清洁程度直接影响手术切口和术后感染情况,为此加强脐部术区清洁尤为重要[4]。既往临床常采用肥皂水清洁术区,刮除汗毛,再用液状石蜡油棉球棒反复擦洗,随后用生理盐水清洗,最后用0.5%碘伏棉球棒擦拭消毒,清洁时力度轻柔,预防术野区皮肤破损,导致延期手术或术后切口感染。据鱼莉军等的相关研究[5],对传统清洁术区方法进行改良,先用用肥皂液浸泡脐孔,在肥皂沫下刮除汗毛,再用棉球擦干,然后再依次应用棉球棒蘸取液状石蜡油、生理盐水、碘伏擦洗脐孔。该方法经肥皂液浸泡,可软化污垢,可有效清洁术区,并可减少对脐部擦拭次数,避免过度擦拭而引起脐孔疼痛、红肿,甚至皮肤破损。据宋巍巍等研究中[6],对老年患者,先用棉球棒蘸强生婴儿油擦拭术区皮肤,以软化皮肤,达到有效清洗的目的,然后再用"洁肤柔手"消毒剂进行清洁,最后用清水和碘伏擦洗术区。由此可见,对术区皮肤清洁护理中,清洁步骤、清洁剂的选用等需因部位、因人而异,以此获得良好的清洁效果。
1.3肠道准备 肠道准备是腹腔镜术前必要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前禁食12h、禁水6~8h及清洁灌肠,以避免术中呕吐引起患者误吸,并刺激肠蠕动,清除粪便,排除肠内积气,预防麻醉后括约肌松弛而排便增加手术污染风险[7]。既往需术前禁食禁水时间较长,常使患者因饥渴而导致低血糖、体力下降,降低手术耐受性。据冷容等研究提出[8],可根据患者病情、具体术式、手术接台时间、手术时间等情况对患者进行饮食和饮水指导,避免接台手术患者等待时间过长,而延长禁食禁水时间,同时于术前指导患者多进食含有丰富营养、清淡且易消化的饮食,对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者,需术前2~3d内禁食甜食、奶类等产气食物,术前一晚18时之前进食流质饮食,禁食固体食物,术前一日晚20时至术日清晨禁食禁水,术前清晨肥皂水灌肠,对老年患者可用甘油灌肠剂灌肠2~3次。据闫秋菊等研究[9],在清洁肠道护理中,可选择洗肠散替代传统肥皂液灌肠清洁肠道,其操作简捷,且肠道清洁度好,患者无不明显不良反应。
1.4阴道准备 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阴道准备护理可有效预防阴道内定植病原菌上行进入腹腔造成术腔感染。为此,在阴道准备时,需避开月经期,并进行常规阴道检查,如有炎症或性疾病,需治愈后方可进行手术,在术前3d用25%碘伏液冲洗阴道,2次/d。据周信平研究报道[10],建议手术期选择月经干净后3~5d再手术,以保证术后不会由经血对宫颈造成感染,亦不会由于手术对子宫造成上行感染。
2术中护理及配合
2.1护理指导 手术安置情况直接关系到手术的进程,合理的手术,可为术者提供清晰的术野,并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和舒适,且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此需根据具体术式调整合理的手术,并根据手术类型和需要,调整患者的,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11]。如①对腹腔镜下脾切除,需根据操作要求,取头高足低,双上肢固定身体两侧,双下肢分开60°,并用约束带固定。②胆囊切除建立气腹时,需先取头低足高,以免脏器受损,手术操作时,根据手术需要取头高足低,以利于暴露病变部位;③妇科腹腔镜手术,传统摆放于全麻后取截石,调整托腿架,并使小腿呈水平位,髋关节屈曲90°,外展45°,膝关节弯曲90°。在张媛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改良的研究中[12],采取"人字型"摆放,双下肢水平分开60°~80°,臀部位于手术床坐板与腿板反折出,使髋关节外展,双下肢分别固定与腿板。研究结果表明,术中血压、心率波动均较传统减少,且术后肩背部疼痛、双下肢麻木疼痛等并发症较传统明显减少。
2.2维持适度气腹 人工气腹的建立是腹腔镜手术成功的关键,在手术前必须先建立人工气腹,使腹膜壁与脏器分开,扩大腹腔后以利于手术操作,且可避免套针穿刺入腹腔时损伤器脏。临床常采用CO2作为人工气腹的首选气体,但高浓度的CO2气腹的压力设置常对机体器官及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需合理设定压力值[13]。一般妇科腹腔镜气腹压力在10~14mmHg之间,普外腹腔镜手术气腹压力在10~12mmHg,老年患者需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气腹压力,一般控制在8~10mmHg,待手术结束后,轻压腹壁,以促进CO2排净[14]。据李洁研究表示[15],腹腔镜手术患者腹腔内酸中毒程度与气腹时间和腹腔内压力呈正相关,且CO2气腹充气速度越快、气腹压力越大、手术时间越长,术后肩痛发生率预告,疼痛VAS评分也越高。据赵香凤研究认为[16],使用加温湿化后温度保持在37℃的CO2气体,可有效减轻术后肩背酸痛等并发症。由此可见,以CO2气体建立人工气腹者,术前需严格把握腹腔镜手术指证,术中在维持腹腔手术操作空间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气腹压力,并缩短手术时间,以此减少CO2气体及压力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17]。
2.3巡回护士的护理配合 手术操作前需连接并调适仪器,以保障仪器设备及配件性能良好,并坚持腹腔镜器械是否齐全;术中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保障液体及药物的输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待确定气腹针进入腹腔后再注入CO2气体,建立人工气腹时压力由低到高缓慢增加,并维持良好的CO2压力[18];术中注意手术间的安静与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创造良好的手术环境,同时确保手术操作中的各种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术毕前与器械护士配合,清点腹腔镜及相关手术器械,并做好相关记录,预防滞留于患者腹腔内[19]。据郑爱珍等研究表示[20],巡回护士在做好相关手术护理和配合基础上,需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当患者进入术室时,需对患者加以心理安抚,稳定紧张不安的情绪;麻醉时做好麻醉,并调高室内温度,注意保暖护理;术毕协助患者盖好被单,保护患者隐私,并轻声呼唤患者清醒。结果提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可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患和谐。
参考文献:
[1]丁晓兰,朱可艳.后腹腔镜手术CO2气腹致皮下气肿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1):1972-1973.
[2]李显蓉,杨庆强,徐林霞,等.腹腔镜手术在老年直肠癌患者中的应用及围手术期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150-153.
[3]李春艳,李世春,刘莹,等.泌尿外科腹腔镜手术的护理[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0(21):126-126.
[4]曹淑荣,李素贤,祖术芹,等.婴儿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经腹腔镜手术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4):1287-1288.
[5]鱼莉军.舒适护理在普外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干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85-1387.
[6]宋巍巍,蒋惠.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的护理对比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35):38-39.
[7]张绿云,祝妍华,亓华云,等.手术室细节护理对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的应用效果[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0(7):44-45,50.
[8]冷容,陈姚,王静,等.腹腔镜手术与剖腹手术治疗异位妊娠的护理比较[J].中国药业,2012,21(19):73.
[9]闫秋菊,郝艳霞,杨婷,等.妇科腹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影响及术中护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3):1599-1600.
[10]周信平.宫外孕腹腔镜手术前后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4,12(3):311-312.
[11]艾鸿飞,赵萍.循证护理预防腹腔镜手术并发皮下气肿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76-2577.
[12]张媛.卵巢囊肿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1986-1988.
[13]王玉媛,袁江丽,郑灿燕,等.舒适护理对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3):68-69.
[14]曾凡妮.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77例围术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6):61-62.
[15]李洁.腹腔镜手术护理流程图在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10(9):302-302.
[16]赵香凤.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分级护理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4):598-600.
[17]彭麒燕.护理流程在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文信息,2014,(6):326.
[18]张春红.优质护理在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0):68-69.
1 术中压疮的相关危险因素
压力、摩擦力和剪切力仍是术中压疮的形成因素,其中垂直压力是术中压疮最主要的因素,术中无法改变更加重了垂直压力。但组织耐力亦起着重要作用。术中压疮的危险因素可分为手术室特异性、外源性和内源性这三种。
1.1与患者相关的内源性危险因素
1.1.1年龄 美国国家压疮顾问小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ey Panel ,NPUAP)研究证实表明,压疮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据统计40岁以上患者的压疮发生率为40岁以下患者的6~7倍[5],老年人发生术后压疮的危险性增加2倍[6],而目前手术患者以老年人居多。
1.1.2体型及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在压疮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持营养的供应是任何压疮预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当患者极度消瘦或体弱时,皮下无脂肪组织保护,极易发生压疮。研究表明,当血清蛋白低于30g/L时,压疮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加强营养补充尤其是蛋白质的摄入可减少压疮的发生率。需要注意的是,肥胖也是一种营养不良。肥胖者体表皮肤承受的压力增加,也是导致压疮的危险因素。
1.1.3疾病因素 氧供减少,反应性充血延迟和血流闭塞加快可能使增加压疮发病的机制。另外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恶病质、负氮平衡、免疫系统疾病、神经丧失感觉和风湿性疾病等疾病因素也使患者术中压疮的发生率增高。
1.2与患者相关的外源性危险因素
1.2.1压力 即重力是受力面上的垂直作用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并与受压时间密切相关[7]。高压形成的溃疡比低压快,当压力超过毛细血管平均压时会使皮肤及皮下组织血液供给减少或停止而使局部缺血缺氧发生组织坏死[8]。压力超过正常毛细血管界面压(16~32mmHg)的外源性压力可引起毛细血管血流闭塞和组织缺血,而压力、缺血缺氧的时间对压疮发生的影响很重要。
1.2.2摩擦力 摩擦力是机械力作用于上皮组织,皮肤在固定的粗糙面(如床单、约束带等)上移动时产生的摩擦力的摩擦性损伤可比较表浅,亦可累积深部组织[9]。
1.2.3剪切力 正常的皮肤以疏松的皮下组织与肌肉或骨骼相连,当患者斜躺或半坐卧位时,骨处皮肤被绷紧而成为剪切力,将供应皮肤的血管扯扁,如此也可能导致皮肤的缺氧及坏死[7,9]。临床上常见的是床单、衣服未拉平整所形成的纹路与皮肤接触面,也可能造成这种状态[10]。实验证明,剪切力只要持续存在30min,即可造成深部组织不可逆的损害。
1.3与手术室相关的特异性危险因素
1.3.1手术时间及类型的因素 颅脑、脊柱、心脏、血管、肝脏等手术,由于及手术时间关系,是术中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压疮的形成与手术持续时间长短有密切关系。手术进行的时间越长,机体局部受压组织处于缺血状态或低灌注的时间越长,导致受压部位的表皮温度越低,患者长时间固定于一种,损伤的发生率也就越高。Hoshowsky 等认为手术时间>2.5h是压疮的危险指数;Schoohoven等发现手术时间>4h,每延长30min会使压疮发生率增加33%[11],在9.3Kpa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压疮。
1.3.2手术因素 手术决定了患者的受压部位,不合理的手术不但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等,还会使患者受压部位的压力增高,而俯卧位比仰卧位更易发生术中压疮,极大地提高了手术中压疮的发生率。
1.3.3麻醉因素 由于物的阻滞作用,患者处于麻醉状态,肌肉松弛,各种感觉丧失,保护性反射作用消失[12],使受阻部位的血液循环发生异常受阻。此外,由于的影响,患者机体会发生反应迟钝甚至暂时丧失知觉的反应,这些都会加重机体组织的缺氧,导致无氧代谢产物无法及时排除,极易形成压疮。
1.3.4湿度和温度因素 体温的变化也是发生术中压疮的重要因素,体温每升高1°C,组织代谢需氧量增加10%,当组织持续受压产生缺血合并体温升高引起的高代谢需求,可大大增加压疮的易感性,而体温过低时,外周血运不良,末梢血运循环障碍,导致受压区域血供减少也容易发生皮肤压疮[13,14]。手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大量冲洗液引起患者皮肤浸渍、PH值改变和保护性油脂丧失,致使皮肤更易受到压迫和摩擦的影响,同时皮肤潮湿使身体粘贴于床单上,增加了剪切力。过度潮湿还会引起皮肤软化及抵抗力降低,潮湿皮肤压疮的发生率较正常皮肤高出5倍。
1.3.5急性应激反应对压力敏感性增高和外伤因素 急性损伤的患者应对反应显著增高,压疮发生率高,而手术对每一个患者来说都是强烈的应激原。某些急诊重症外伤手术患者在手术之前皮肤有严重的损伤,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的破坏,还来不及对损伤处皮肤进行处理就行急诊手术,加上手术过程中对损伤处皮肤的压力、摩擦等,更诱发了压疮的发生。
1.3.6护理因素和术中对皮肤的意外损伤 不当的护理也造成了术中压疮的发生,比如移动患者时动作粗暴;备皮时引起的皮肤划伤等因素都可能造成皮肤天然保护屏障的破坏,诱发压疮的发生。在手术过程中,由于医生的操作不当,也会导致压疮的发生,例如消毒时对皮肤脱碘的不彻底;碘伏烧伤;电刀灼伤等,都对皮肤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也是术中压疮的诱发因素。
2 术中压疮的预防
2.1加强术前访视和全面评估 压疮的预防比治疗更重要,首先加强术前访视,术前对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估,可采用Braden评分表对患者进行压疮评分,对患者进行全身皮肤评估,特别是手术时间长、患者体质差及老年患者,对高分值的高危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术中进行严密的护理和观察。近年国内报道了针对不同压疮高危人群实施的危险评估和护理预防,结果表明压疮预防能有效降低压疮的发生率[15-17]。
2.2正确放置及合理使用垫 要以既符合手术操作需要又不过分妨碍患者生理功能为原则。术前注意患者压疮的好发部位,在不影响手术的情况下,合理放置衬垫物和支撑物,安置应着重注意各种衬垫物和支撑物的放置位置、支撑点、着力点和固定点,要满足手术和患者的需要,保证患者的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功能不受损害。定时改变重量支撑部位,以减少压迫,注意足部不宜覆盖重被褥,也勿将器械桌压及肢体、足部等处,窝处用软垫垫高。术中加强巡视,检查患者是否改变;枕是否移动变位;并检查受压部位,如果局部皮肤受压发红,应立即将局部悬空,解除受压,避免在骨骼突出部位进行按摩。
2.3避免摩擦力及剪切力的产生 对将要进行手术的有压疮高危因素的患者,术中不宜使用普通床垫,应使用接触面压力较低的特殊床垫如高密度泡沫床垫和一些可以自动调节接触面压力的充气床垫,可以显著减少术中压疮的发生率[18]。因为摩擦力和剪切力是发生压疮的两大危险因素,为起到预防作用,可适当抬高床头,以5°为宜[19],患者不宜滑动,减少局部剪切力,床单上平整无碎屑,保持清洁、干燥,床单潮湿要随时更换[20],更有效避免压疮发生。
2.5保护受压部位的皮肤 将凡士林预先涂于患者受压的皮肤处,使之在受压皮肤上形成一层油性保护膜,保持皮肤正常屏障功能;或者使用减压泡沫敷料对局部皮肤进行保护,并保持皮肤的干燥清洁,可增加皮肤的抗摩擦力。
2.6定时给受压部位进行减压 解除压迫是最有效地预防方法[21]。当手术超过1h时,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前提下,对受压部位进行减压,以减轻局部受压;约束带束缚松紧适宜,以护士通过一手指为宜,在使用约束带时也要加衬垫,术中每隔15~30min观察末梢血运情况和肢端温度、皮肤颜色等;术中加强对患者皮肤的观察,在不影响手术的前提下每2h帮助患者放松约束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提醒手术操作者术中勿将手压放在患者身上,防止增加外来的重力和压力。
2.7加强工作责任心 规范护理操作,避免损伤皮肤,在摆放及其他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特别是受压部位,避免拖拉等动作造成皮肤表皮的损失,同时还应避免受压部位皮肤的意外损伤。术中加强巡视,检查患者是否改变;枕是否移动变位;并检查受压部位,如果局部皮肤受压发红,应立即将局部悬空,解除受压,避免在骨骼突出部位进行按摩。
2.8保暖及防潮 手术中将手术室的温度控制在22°C~24°C,可以再手术室中放置加温器;酌情使用棉被和毛毯等遮盖物或者使用温毯机保持患者的体温;在冲洗胸腹腔时使用温冲洗液,同时注意保持患者身体干燥。
2.9完善的交接班制度 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巡回护士查体,检查患者是否有皮肤损伤,及时做好护理记录,手术结束后与医生共同进行查体,检查皮肤受压情况,并与外科护士认真交班。
3 小结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的行为和能力受到限制,许多问题无法感知和发现,故所有的手术患者都是是发生急性压疮的高危人群。手术室护士是患者的保护者,术中应仔细巡视,细心观察、护理,对各种原因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从每个细节做起,仔细评估术中重点受压部位情况,通过术前对患者全面详细的评估,制定预防护理计划,积极采取有效手段加以控制,做到及时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做好手术患者的术中压疮预防工作,降低围手术前并发症,切实降低术中压疮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患者的手术质量。同时,加强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压疮预防意识及管理意识,也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股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16.
[2]何晓珍,樊翌明.术中褥疮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1):1-7.
[3]胡莉蓉.手术中压疮的防护[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05.
[4]余小萍.压疮护理进展[J].上海护理,2007,7(3):76-78.
[5]冯聪勤.手术中压疮危险因素及相关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03:197-198.
[6]Aronovitch SA .Intraoperatively acquired pressure ulcer prevalence :anational study [J].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1,26(3)130.
[7]王翠茹.压疮的临床护理进展[J].天津护理,2006,14(2):58-59.
[8]李伟.压疮护理新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20.
[9]张水兰.压疮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1):60-61.
[10]陈筱云.压疮的治疗与预防[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19.
[11]杨英华,戴宝珍,顾沛,等.实用症状护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52-62.
[12]王静,吴以平,丁启方.1379例手术患者术中压疮的防范[J].河北医学,2006,11.
[13]MAKLEBUSTJ.Pressure ulcers :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J]. Nurs Clin North Am ,1987,22(2):359-377.
[14]胡雁,杨英华.关于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伦理与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4):245.
[15]邵月萍,陈文英,戴云珍.压疮预防及护理单研制和临床使用[J].护理研究,2005,19(5A):831-832.
[16]薛晓玲,刘慧,景秀琛,等.3种评估表预测压疮效果的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4):241.
[17]谢小燕,刘雪萍,周萍.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术中危险因素分析[J].护理杂志,2008,25(1):22-24.
[18]王英,蒙张敏,黄丹莉.压疮评估和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37-39.
[19]谢小燕,刘雪琴,李漓.应用Braden量表评估压疮危险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41-942.
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性危害。随着对医院感染和职业性危害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评估医院环境及医务人员职业的特殊性对其现存及潜在的危险[1~3]。对职业安全造成危害的因素可归纳为:机械性损伤;生物性损伤;化学性损伤;物理性损伤;心理性损伤;工作环境造成的损伤。本文针对这几类造成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易出现危险因素的重点科室应该如何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进行综述,以保护医护工作者自身的安全并强化自我防护意识。
职业损伤
机械性损伤:重点科室:各临床医技科室最常见为针刺伤,其次为刀片、玻璃等锐器伤。这种机械性损伤多发生在操作中掰安瓿、拔下针头帽、抽吸药液、注射后针头回插针帽时及操作后整理用物和丢弃废物过程中,这些都是发生锐器伤的危险环节,感染血源性疾病的可能性也最大。
生物性损伤:重点科室:感染病房、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消化内镜室。①生物性损伤因素主要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以及幽门螺旋杆菌(HP)等。而这些病毒传播途径均为:血液、体液的传播。内镜室,特别是胃肠镜室的工作人员,长期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HP感染几率增高。②含病毒浓度高的血液和体液依次为:血液、血液成分、伤口分泌物、、阴道分泌物、羊水、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脑脊液、滑膜液、含血液的唾液。含病毒浓度低的体液:尿、便、汗、泪、母乳[4,5]。
化学性损伤:重点科室:肿瘤病房、手术室、供应室。①细胞毒性药物:化疗和介入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护士是直接接触。由于抗肿瘤药物在配制过程中可出现含有毒性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通过皮肤或呼吸进入人体。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细胞毒性药物患者的排泄物也是有危险的[6]。②化学消毒剂:是含氯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的影响。1个PPM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眼、鼻、皮肤、咽喉及肺,引起变态反应、哮喘等。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不再使用甲醛作为空气消毒剂[7]。
物理性损伤:重点科室:临床各科室、供应室、介入室。①负重、运动性危害:在日常基础护理工作中,为患者翻身,卧床患者更换床单,运送患者去检查,助产士常年累月为新生婴儿沐浴,计算机应用等,都可造成护理人员腰背损伤手术室护士站立时间过长,身体长期固定某一姿势,导致患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8]。供应室还有一项关于物理性危险因素的损伤:用于烘干的烘箱,用于灭菌的高压蒸汽锅温度都高达124℃~136℃,开门取物时稍有不慎就易烫伤。②无防护接触放射线及消毒因子损害:危重患者多的病区及手术室床头拍片多,护士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容易造成白细胞减少、放射病等。
防范措施
机械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撬瓶盖要用正确的方法:掰安瓿时使用纱布,所有锐器的处理应非常小心,用后的针头或其他锐器应及时、正确的放入专门的容器中(利器回收器),操作后自己料理用物,以免他人在清理用物时被刺伤(谁使用谁处理的原则)。正确处理针头,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任何时候不要弯曲损坏或剪割针头,手术刀片不可直接用手装卸,执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应戴手套。虽然戴手套不能防止针刺伤,但可以减少血液进入人体的量而减少感染的机会。②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理流程:采取的措施: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份血液排出,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反复冲洗(用流动水肥皂洗手)消毒(0.5%碘酒消毒受伤部位)伤口处理抽血化验检查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预防性用药,口服拉米呋啶等抗病毒药物)并通知医务处、院内感染科进行登记、上报、追访。科室内部还要留有记录,记录的内容还包括受伤害医务人员的工龄,学历,受伤经过,血检报告,注射预防用药情况等)[9]。
生物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建立“标准防护”概念:即假定所有人的血液都有潜在的传染性,医护人员在处理血液、体液时要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为传染源,直接接触时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如戴手套、戴口罩、穿隔离衣等。在操作期间,医护人员的身体或衣服有可能被污染,应穿戴塑料围裙;在处理有喷溅污物可能的病例时,为防止污染操作者的皮肤和黏膜,还应戴面部防护用具。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对自身加强保护;同时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患者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染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患者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10~13]。②强化洗手戴口罩等基本防护措施,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运用。这是防止交叉感染的一个重要手段,护士洗手每天不少于35次。美国护士普及性预防措施是针对经血液传播疾病所制定的对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主要需要注意的是它要求洗手的时间和时机)。
化学性损伤的防范措施:护士为肿瘤患者配制化疗用药时,遵循两个原则:①医护工作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防止药物通过任何途径侵犯人体。②尽量减少抗细胞毒性药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医院处理抗肿瘤药物过程中的污水,应先在院内污水处理系统中对细胞毒剂进行灭活或化学破坏后,再排入城市下水系统[14]。
物理性损伤的防范措施:①针对负重,运动性的因素,注意操作时符合合理正确的人体力学原理,例如降低重心,增加支撑面等。②供应室注意严格操作规范,遵守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维护设备仪器,杜绝热灼伤。③尽量避免无防护接触放射线,或在接触时一定使用铅衣、铅帽等放射防护器具,病房消毒最常用的紫外线、臭氧机消毒时注意不可直接照射人体,紫外线开关专门标示,以避免误开误用。④主要减少噪音的措施是:定期维护设备:电脑风扇定期清洗,工作人员上班严格做到三轻:说话轻,走路轻,开、关门轻。电话,对讲机铃声调整至合适范围,仪器(特别是带轮车),定期上油添加剂减少摩擦产生的噪音。
心理性、工作环境因素损伤的防范措施:针对潜在危害因素就要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自觉遵守操作规程,充分发挥个人应对能力,不过分苛求自己和他人,处理协调好社会、工作、家庭等各种关系[15]。总之,职业性损伤对人体的危害明显,要注重从预防入手,个人增强防护意识,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共同避免职业性损伤,维护医务人员身心健康,使职业性损伤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 谷迪丹.新加坡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其防护[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77.
2 董顺红.护士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当代护士,2007,1:69-71.
3 曾俊,杨燕妮,任辉.护生在手术室实习中受伤情况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6):458-459.
4 袁亚娟.手术室护士发生锐器损伤的情况的调查及防护对策[J].临床护理杂志,2008,7(3):57-58.
5 王晓,张世清,王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性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4):297-299.
6 蔺斌,沃西文,冯望.浅析助产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西南军医,2007,9(2):136.
7 杨芳.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防范措施探讨[J].中国护理管理,2006,6(8):54-55.
8 贾晓燕,毕月英,于秀芳,曾爱嫦,倪飞飞.对接触化疗药物护理人员实施防护干预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杂志,2003,18(6):457-458.
9 饶龙华,刘盈.手术室护士职业性眼暴露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9):118-119.
10 王妮,王桂华.外科护士工作中的危险因素及安全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6):2498.
11 张兵,刘坤,吕超英,钟秀玲.医务人员职业防护与标准预防[J].中国医院,2006,10(5):13-15.
12 郑婵如,吴少银,吴燕丹.化疗过程中护士职业安全问题的探讨[J].护理与康复,2006,5(3):221-222.
13 高春菊.化疗护士安全防护的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74-75.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期心理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2.227
资料与方法
2008~2009年收治经乳腺钼靶、细胞学检查确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60例。其中左侧乳腺单发肿块34例,右侧乳腺单发肿块26例。年龄35~67岁,平均51岁。
方法:根据临床观察和焦虑自评量表测验结果,制定乳腺癌患者手术期常规护理加乳腺癌专职护士的心理护理方案。内容: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向患者讲解有关乳腺癌及手术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减轻恐惧与焦虑,进行自身心理疏导;③运用希望疗法(HIP),告诉患者乳腺癌新的治疗方法及进展,均可以获得良好疗效,并列举实例,消除患者顾虑;④帮助患者家属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术前、术后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测试,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焦虑程度和配合治疗程度。
护理
术前心理护理:详细介绍周围环境、住院须知和必要的入院检查等,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心理活动,以热情和亲切的言行接待患者,做到勤巡视、多沟通,让患者感到受重视与关心,以减轻担心、沮丧、紧张、无助和悲观等情绪。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护理措施,通过精心护理、细心照顾,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术前通俗地向患者讲解手术过程、方案及术后恢复情况,使患者充分了解手术的重要性。让患者相信切除病侧不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并告知重建的可能性,必要时请其病友交谈体会。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恐癌心理,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手术。
术中心理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精神紧张和恐惧,医护人员应态度和蔼,关怀备至,切不可为取得配合而进行命令和训斥。护理人员应当配合麻醉师向患者讲明麻醉方法及效果,对特别恐惧者应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
术后心理护理:术后应告知患者手术目的已经达到,详细说明手术后注意事项,如鼓励并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排痰以防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通过讲解有关知识并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锻炼等,使之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康复期心理护理:融洽的家庭氛围、温暖的亲情及和睦的人际关系会带给患者生活的勇气,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尤其是丈夫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与照顾,会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极大安慰,甚至超过药物的力量,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更容易使患者产生无助和失望的情绪。人们之间相互尊重和关心可使患者忘却病患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大家庭中,同时建议参加适量的户外劳动,转移或减少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关注,可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使患者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讨论
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重要方法,而手术造成对身体的损伤和肢体功能障碍给患者身心带来很大伤害,患者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支持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和生活[1,2]。特别是晚期乳腺癌或手术效果不良的患者术后临床不良症状较多,而且身体机能状态也较差,很多患者出现严重抑郁、绝望,有自伤的可能[3]。恢复期主要是角色改变的不适应,应付复发的恐惧、社会交往障碍等。
参考文献
1林世芬,毕杰.乳腺癌患者状态及心理支持研究进展(译文综述).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57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