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防震减灾建议

防震减灾建议

时间:2023-06-06 08:5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防震减灾建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防震减灾建议

第1篇

【关键词】防震减灾 科普 学校

1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发生后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面对新的形势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他们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社会影响面较广,加强这一群体的宣传教育是全社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主要方面。

山东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同时也存在着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地震活动区之一,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将造成较为严重的损失。1995年9月20日山东苍山5.2级地震,共造成320多名中小学生跳楼受伤或争抢外逃而被挤倒踩踏压伤,这一惨痛教训时刻提醒我们必须加强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牢固树立“减灾也是发展”的理念。

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知识掌握的多少,不仅影响着学校本身防震减灾工作的成效,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对防震减灾工作的认识和防震减灾的实效。“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学校师生的防震减灾知识、避险技能,可以在地震应急工作中得到切实的体现。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时,四川省安县桑枣中学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200多名学生及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安全撤离无一伤亡,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012年5月28日河北省唐山市发生4.8级地震,唐山市英才学校的师生们沉着应对,按照平时的地震应急演练仅用两分钟就撤离到安全地带,没有发生踩踏事件。突遇强烈地震时,求生是大多数人的本能反应,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发生地震是什么情景从未经历过,就更不用说中小学生了,就会盲目的逃生,发生一些本不应该发生的惨剧,因此,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工作,必须从提高广大中小学师生的防震减灾意识入手,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

2 滨州市中小学防震减灾知识开展情况

地震是较为敏感的公共安全问题,防震减灾宣传的基本原则是“主动、慎重、科学、有效”。因此,滨州市中小学在宣传活动中,紧密结合安全教育宣传活动,将防震减灾知识科普纳入学校安全知识范畴。

2.1制度建设

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学校安全教育制度》、《学校安全检查制度》、《学校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关于学校安全的规章制度,为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提供了制度保障。

2.2领导重视

学校领导历来注重安全教育,在每学期计划上将安全教育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教育领导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明确安全教育目标,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落实、有归档。

学校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周”活动,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制定活动周实施方案。要求全校教职工认真组织,统筹安排,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好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使全体师生都能受到教育。

2.3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1)充分利用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及家长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教育。并要求教职工将所了解的防震减灾知识带回家,讲给家人、朋友、邻居听,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2)利用校园广播,定期广播有关于防震减灾方面的内容。

(3)在学校宣传栏内张贴《地震科普知识》、《地震来了怎么办》等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挂图,让学生们学会在发生地震如何应对,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4)定期组织有关人员对学校重点部位及周边安全情况进行巡检,彻底消除安全隐患,预防地震次生灾害的发生。

(5)充分利用碣石山地震与火山博物馆这一国家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平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博物馆工作人员结合日本大地震有关情况向师生们介绍地震成因、地震基本知识以及发生地震如何自救互救等基本常识;在科普宣教展厅,参观地震仪器陈列,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录台站三十多年来使用过的各种观测设备、科普知识挂图、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火山岩石标本等;在4D动感影院,师生们饶有兴趣地观看模拟地震发生情景的动感电影;在多功能报告厅,观看滨州市中小学生地震科普知识竞赛录像。组织学生们写观后感、演讲比赛。

(6)组织“四个一”活动:广大师生每人阅读一本防震减灾的书籍;观看一部涉及灾害的影视作品;分享一次避险经历;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提高了广大师生的防灾减灾的意识和防范能力。

(7)成立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部分学校成立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兴趣小组,时常开展防震减灾知识的科普活动,活动主题以防震减灾为主要内容,主要有地震知识、防震知识、地震时紧急避险方法的学习与演练等。

2.4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各中小学依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操作可行的《学校地震应急预案》,每学期进行一到两次的地震疏散演练,提高学生们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避险能力。

这些活动的举办,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这类科普知识的兴趣,使“防震减灾”科普教育与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增强广大学生的防震减灾意识,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了解地震发生时的应急避震知识,掌握应对地震发生时采取的防护措施和方法,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带来的损害。

3 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制度建设尚不健全

自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以来,国家以及我省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地震监测预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等工作得到了逐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视,但由于《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以及《山东省防震减灾知识普及办法》等对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职责、任务的规定很少,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制度建设。

3.2目标、内容不够明确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之前,地震主管部门没有制定防震减灾的宣传规划,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缺乏统筹的安排部署,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形式、载体等都不十分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存在宣传内容单一、宣传形式单调,宣传载体单纯等问题。

3.3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做好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离不开优秀的防震减灾作品、高素质的宣传教育队伍和充足的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就目前情况来看,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宣传教育产品开发相对滞后、宣传教育队伍匮乏、宣传教育经费不足。

4 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4.1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认识

要把做好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提高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度与参与度,按照“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相关要求,研究制定具体工作目标、措施,切实加强防震减灾进学校工作的组织领导。

4.2强化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

在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立法工作,逐步完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通过立法明确学校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权利与义务,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规章制度,确保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有效进行。

4.3构建保障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长效机制

明确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的目标、内容、形式和载体以及保障措施,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教育网站、学校广播、报纸、宣传栏在防震减灾宣传中的阵地作用,提高防震减灾宣传在学校的覆盖面,全面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一是安排必要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时间,并适时开展地震自救、自救和逃生的应急演练。二是创作更多形式的防震减灾宣传作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宣传载体,创新宣传形式。三是加大教师与学校防震减灾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防震减灾意识。四是加强对防震减灾教育的评价与督导,重点评价学生防灾意识的建立、地震逃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安全习惯的养成状况,并把考核评价纳入学校考核的范围之内。

4.4加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2003年,我省首次提出并开始建设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目前,滨州市共有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35所,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14所,县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20所。

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有利于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工作的开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是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本着“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原则,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成为我们对青少年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的重要载体。深入开展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宣传教育、地震疏散演练等方面对学校防震减灾工作进行规范,全面提高学校防震减灾能力。

第2篇

【关键词】:群测群防 发展现状 作用 主要问题 建议

0、 引言

我国的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开展的,那时震情严峻但地震机构却不健全。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龙陵、松潘等7级大地震的成功预报,群测群防发挥了积极作用,不但取得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效,同时也使群测群防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与广泛认可。在当今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的现实面前,我国的群测群防工作作为一大特色,发挥了地震专业机构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在4O多年的防震减灾实践中,特别是在地震短临预报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 群测群防队伍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地震群测群防工作是国家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建设”的具体化。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一是为专业地震队伍提供地震宏观前兆异常信息,作为地震短临预测预报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根据地震现场考察,很多中强地震以前,都有不同程度的宏观异常显示,这些宏观异常的收集报送主要靠群众测报。例如, 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 1998年宁蒗6.2级地震,2000年姚安6.5级地震,1999年岫岩5.6级地震等,群测点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008年汶川8级地震虽没有作出成功的预报,中国地震局震后及时组织人员对四川、甘肃、陕西三省进行了宏观异常科学考察,调查了822个宏观异常点,认定存在宏观异常现象的有486个。但通过这次科学考察所获取的宝贵资料,值得认真思考、科学总结。二是宣传普及地震知识,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地震群测群防的“三网一员”队伍主要是建立在基层或广大农村,在进行宏观地震前兆观测的同时,还可以宣传普及地震知识,做好民居抗震设防指导工作,及时平息地震谣言,提高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三是承担地震灾情的收集、核实、速报工作。发生有感或破坏性地震后,负责及时调查、上报震情灾情,内容包括地震有感范围、破坏范围、人口伤亡情况、建筑物、重大工程、重要设施设备等破坏情况、家庭财产、牲畜死亡情况及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情况。

2、 咸阳市群测群防工作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上世纪70、80年代,咸阳市曾在国棉二厂、国棉七厂、七九五厂、西北橡胶厂、渭河发电厂等设有观测站。但上世纪90年代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大型企业的改制,企业已不承担社会职能,同全国一样咸阳市企业地震台站均下马或撤消。针对地震群测群防队伍迅速减员的情况,咸阳市提出建设“三网一员”监测队伍后经发展作为地震群测群防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三网一员”的“三网”就是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一员”就是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目前,咸阳市共建成涵盖地下水、动植物等固定的宏观观测点143个,有“三网”网点2871个,“三网”人员3372人,全市151个乡镇、办事处均成立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并指定一名主管领导领导作为防震减灾助理员,负责网点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全市2881村委会全部建立起了“三网”队伍,并指定1-2人为三网人员,全市群测群防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细化,有效地弥补了专业地震监测台网的不足。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群测群防的“三网一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定位不清。到目前为止,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用于规范和鼓励群测群防工作。二是对群测群防的“三网一员”工作的管理力度不够。群测群防的“三网一员”工作主要由县、市地震部门松散管理,省和国家地震部门只做一定指导。三是“三网一员”队伍缺乏稳定性。常因乡镇干部的交流、岗位变动或基层人员外出务工而受到影响。四是群测群防的“三网一员”工作普遍存在经费短缺问题。 “三网一员”从事防震减灾工作是纯义务性的。致使从事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工作的人员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 、咸阳市做好群测群防工作的建议

为充分发挥群测群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作体系在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面对以上存在的情况,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工作作为防震减灾的组成部分,蕴藏着巨大的减灾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地震工作机构应提高对群测群防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也期待着省级以上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法规用于规范和鼓励群测群防工作。二是因地制宜地推进群测群防“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稳定群测群防“三网一员”队伍,确保群测群防工作的顺利开展。由国家地震局、省市地震局划拨专项资金用于“三网一员”群测群防工作补贴。三是省、市级部门建立“三网一员”网点和人员数据库,安装管理软件,“三网一员”手机安装移动终端,这样,通过基层人员报送的信息即可全面收集到宏观异常现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三网一员”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作用。四是加强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培训。每年开展1-2次“三网一员”集中培训,让其了解地震宏观异常的表现形式,如:地下水异常、生物异常、地声异常、地光异常、电磁异常、气象异常等。五是组织编写地震科普宣传材料,服务于群测群防工作。群测群防网点量大面广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地震科普宣传的最佳阵地,根据群众的防震减灾知识水平,编写合适的地震科普宣传材料,通过群测群防网点这个渠道进行宣传,将对全面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起到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群测群防工作在地震监视预测、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与救援、震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地震短期和临震预报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咸阳市群测群防“三网一员”网络体系建设将不断趋于完善,在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中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3篇

一、2013年第一季度工作小结

(一)防震减灾业务工作

围绕年初工作计划,一是认真做好震情监测,做好了两个强震台的防雷工作,确保了监测仪器正常运转。二是开展抗震设防监管工作,积极参与县农房办组织国土、矿产等部门联合开展的2013年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集中点选址工作,对集中改造点的防震抗震措施提出来意见和建议。三是积极做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筹备工作。

(二)争资争项工作

与地震台共同做好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的申报工作。

(三)挂点村的三送工作

根据市委、县委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全覆盖常态化要求,我局积极地开展三送工作。一是召开了“三送”工作动员会,对2013年度“三送”工作进行宣传发动,提升了全体“三送”工作队成员服务群众、开展好“三送”活动的士气。

二是走访调查,掌握村情民意,我局“三送”工作队全体成员,采用集中走访的方式,完成了对结对帮扶对象的联系,并梳理出8条村情民意。三是全村375户都有“三送”干部联系,真正做到“三送”工作全覆盖。工作队全体成员深入走访农户,了解包扶农户家庭情况,钉好联系牌,写好连心册,发好连心卡。

四是在服务群众、促进生产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组织开展村庄环境卫生整治1次,水圳疏通清淤50米,解决群众反映问题6件,帮扶困难户21户,为100余户村民免费流转土地进行水稻集中育秧。五是促进村里产业发展。结合村里实际,发展了22亩烟叶,蔬菜100余亩。成立了以蔬菜种植、销售为主的丰登农业合作社。引进了福建老板在上屋、光脑小组种植仙草60余亩,引进了浙江老板在金屋小组种植苗木25亩,解决了村里劳动力闲置问题。

(四)路网畅通工程征地拆迁工作

积极做好路网畅通工程月亮湾南端(垇塘)三户拆迁户的拆迁工作,三户拆迁户的房屋都已经进行了丈量。

二、2013年第二季度工作计划

(一)防震减灾业务工作

根据年初工作目标,一是继续做好地震监测和抗震设防监管工作。二是积极开展“5.12”宣传周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手机报、宣传专栏等形式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

(二)争资争项工作

做好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升级改造项目的跟踪工作。

(三)挂点村的三送工作

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县委对“三送”工作的要求。一是严格按照要求做好“三送”工作。二是继续做好服务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三是继续引进资本在挂点村发展产业,实现土地集约化,增加土地产出,提高农民收入。

第4篇

关键词:地震;科普知识;课程

一、地震科普知识讲座进学校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特点是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20世纪地震死亡人数居各国之首。而目前现实情况我国的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综合素质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地震灾频繁发生的国情还很不适应,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广泛深入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大力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知识。为此,国家地震系统展开了“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五进宣传,其中进学校以地震科普讲座、地震应急疏散演练、发放地震科普宣传材料形式开展,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反映在讲座中能明白地震的成因,在演练中清楚应对地震的正确方法。同时也反应因讲座和演练的频次太低,即便在当时掌握部分过段时间便会忘记。使同学们在思想上形成应对地震的理念是什么,是将地震科普知识进入学生的课程。

二、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

(一)多学磋商 启迪思路

学习地震科普知识,掌握防震避震基本需求观念已经形成,但在学生繁重的学习任务中加入学生课程难度较大。组织专家到多所学校考察,与教育部门及多所学校教务处共同探讨磋商,广泛采纳各校教师意见和建议,在学校内开展地震科普讲座的同时详细咨询学生对地震科普的认知程度及所需,汲取了多方面经验,逐步把震科普知识走进学生的课程推向了实际。

(二)编写教材 培训教师

组织专家严抠细抓,邀请各校名师参与,结合教育部门规定,多角度、多方位、高标准地,改编地震科普知识成为教材,以不同年级接受程度不同分为“地震是怎么回事”、“地震来了怎么办”、“震灾自救与互救”三部分。根据教材编写成科普讲义以备教师授课使用。成立宣讲团,对各校政治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地震科普事业的教师进行选拔并培训地震科普授课。发放地震科普讲义,开座谈会相互交流地震科普知识授课技能与技巧,达到寓教于乐效果。

(三)定期演练 合理考核

地震科普知识进入学生课程,不考核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学习状态,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采取定期地震避险、疏散演练,让学生将所学地震科普知识在演练中实践应用,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并择优表扬奖励,让学生认识到学以致用。定期演练也是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效性进行检验的方式,督促各校定期清理疏散通道,加固教室各类悬挂物,以备学生规范有序组织撤离打下坚实基础。

(四)创建基地实地观摩

地震科普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缺乏实地实践,实物观摩所取得的教育成果不很理想。指导多所中小学制定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工作计划,落实地震科普宣传教育经费,积极开展地震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的条件,创建科普活动室,为其提供教学场所,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知震前兆、遇震冷静,自救能力强,救他人有着手,达到教学目的。

三、前景展望

(一)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经过不断的探索实践,逐渐脉络清晰,体系完整起来,将与教育部门联合写入教学大纲。科普教学内容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始终以最新的面貌传给学生。

(二)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对学生全方位的进行了地震科普教育,使防震避震成为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学生将成为家庭里的一位小老师,将所学的防震减灾事业所处的状态和达到的水平讲解给家里,带动一个家庭平时制定家里的震应急预案、准备应急包、清理的疏散通道、熟悉家庭周围的应急避难场所,教会父母及老人地震来了沉着冷清,处置得体。

(三)地震科普知识进课程防弊学校忽视震灾带来的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加强了对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地震科普宣教基地的建设、抗震加固措施进行力度等各项检查。地震部门将指导学校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临震期间落实应急工作,破坏性地震后迅速部署抢险救灾工作,地震灾情严重时请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援,为创建全国一流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和示范基地打下坚实基础。地震、教育、科协部门对地震宣传教育成绩显著、成效明显的学校给予表彰和奖励。

(四)建立学校地震科普宣传队、地震科普宣传栏,制定地震教学制度。

四、结束语

第5篇

长期以来,由于国家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宏观要求多,而实际操作较差,缺乏法律强制要求,全面社会缺乏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加之经济相对落后,我市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设施包括中小学校抗震设防十分落后,不设防的农村民居及农村公共设施成为危害农民生命造成重大伤亡的重要隐患。当前全市人民正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加快发展。要实现科学发展,打造“三个**”,实现追赶跨越的目标。构建和谐**,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出发,从防震减灾的角度针对**市实际,加强农村民居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20xx年5•12汶川8.0级大地震给我们留下了血的教训,逐步提高农村抗震能力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现状

**是一个人口610万,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的农业大市,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经济欠发达。**市地处郯庐断裂带和扬铜地震带交汇处,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20xx年九江5.7级地震,虽然震级不大,烈度不高,但对震中当地广大农村民居却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死亡的12人均系农村民居倒塌造成。经调研,**市大部分农村民居没有设防,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抗震性能好的钢混结构较少。至20xx年全市农村现有116.44万户,拥有1户住宅的140.4万户,2处住宅的5.09万户。住房类型主要为楼房,楼房74.09万户,平房42.36万户,平均每户面积为140.4㎡。住宅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砖混结构64.7万户,占55.6%,砖木结构34.53万户,占29.7%。钢筋混凝土结构14.11万户,占12.1%,其它3.08万户,占2.6%。

2、我市相当大部分住宅基础处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有的房屋尽管选在开阔平坦、土质坚硬均匀的场地上,但对基础的处理不符合抗震要求。如有的在打过夯的地面上直接往上垒墙;有的即使挖地漕也不按设计规范要求处理基础,抗震性能仍较差。

3、大部分房屋选用的建材质量不合格。在调查的所有砖木结构房屋中,大部分砌墙体用砂浆不符合要求,有的用石灰掺土代替砂浆,有的砂浆配比不符合要求,有一部分房屋选用旧砖、劣质砖或新旧砖混杂砌墙,使墙体强度明显降低。有的用旧木材或已经腐朽变质的木材做梁柱,地震时房屋容易产生局部失稳而倒塌。

4、大部分住宅的设计或施工不太合理。譬如,房屋高度与宽度之比不符合抗震要求,抗震横墙的间距与房屋的类别不相匹配,房屋各个构件之间缺少可靠的连结,整体性差。有的砖混房屋尽管设计了圈梁、构造柱,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或施工不符合要求,也达不到抗设防的要求。在被调查的房屋中,还有一部分旧砖木结构或土墙房屋年久失修,有的出现地基下陷、墙体裂缝、屋顶塌陷。据调查,这些危房目前大部分还在被利用,或住人或存放物品和牲畜。这类房屋如果遇到中强地震就会墙倒屋塌,将造成大量的人员和牲畜伤亡。

二、原因

导致目前农村民居抗震性能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广大农民的防震减灾意识不强,农村住宅防震、抗震知识贫乏。他们在建房时往往只考虑美观、气派、宽敞、舒适,而不考虑抗震因素。有的盲目攀比,建设的房屋太高、太宽。有的设计不合理,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导致一部分住宅存有安全隐患。

2、我市大部分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偏低,经济不宽裕。他们在建房时只追求面积,不讲求质量。施工工匠没有经正规培训,同时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贪图便宜,购买了一些假冒伪劣建筑材料。

3、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制定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法律强制要求。由于某种原因村镇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农村住宅常把划分的宅基建满,左邻右舍靠得很近,破坏性地震时往往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有的村镇没有编制抗震设防专业规划,没有按照防震减灾有关法律对村镇建设作出强制要求,导致在村镇建设中没有选择抗震有利地段,没有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没有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使村镇建设存有很大的抗震隐患。

三、对策与措施

为提高我市农村民居抗震性能,结合我市实际,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

1、专家参与农村民居设计

组织专家进行抗震性能房屋建设论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各种结构类型,给出当地群众经济上易接受的抗震技术措施和指导性建议。通过编制地区性房屋抗震技术标准和抗震构造图集的形式,指导村镇房屋的建造,提高村镇房屋的综合抗震能力,减少地震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采取可行的抗震加固方案

根据不同地区房屋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薄弱环节,采取工程措施有规模有系统地提高民房的抗震设防能力。对已 建成的建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了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3、村镇建设要合理规划

将农村抗震设防管理与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做到每个乡镇都要制定村镇建设抗震减灾规划,并严格按规划要求建设。在村镇建设中选择抗震有利地段,避开发震断层和易造成滑坡、塌陷、液化地段,充分考虑房屋间距和道路设置、避震疏散、救灾等因素,可将震害损失大大降低。

4、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及普及工作

一是要采用科学、灵活、及时有效的宣传方式,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将农村住宅建设防震抗震知识普及到乡(镇)、村庄和农户,使广大农民把建设安全农居变为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的自觉行动。二是指导村民建房前进行抗震设计,选择规则、稳固、延性好的构造屋型;三是对施工人员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培训形式除采取集中讲授外,还可以实地参观已建成或在建的抗震民居;四是加强对技术的指导和服务使新建、改建、扩建民房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5、推广典型,逐步推进地震安全农居工程

可采取“农民自愿、适当补助”的原则,结合我市新农村建设移民建镇和推动农村房屋建设中抗震设防工作,政府拿出一部分补贴,组织实施“地震安全民居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建设,总结、筛选、提炼出已有的一些切实有效的房屋抗震技术及措施,引导广大农民建造具有抗震能力的房屋,并以点带面,使**市的农村住宅抗震设防程度大大提高,农民抗震设防意识明显增强。

6、加强对村镇建设项目抗震设防的指导和管理,突出政府在抗震设防中的管理力度

第6篇

关键词 TPACK 地震灾害教学 灾害教育

中图分类号:P315.25 文献标识码:A

“国际防灾十年”世界会议提出“教育是减轻灾害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在《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的理念下,地震灾害教育成为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地震灾害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多地震。在地震灾害中,如2008年5.12汶川8.0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7.1级地震,由其他学者的调查研究可知,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思维模式的不健全,学生具备的灾害意识不够,对灾害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并不是很好。

因此,通过地理课堂开展地震灾害教育,培养中学生具有地震灾害意识,掌握紧急救援、互助逃生、防震避灾的知识和能力,能够推动全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技能提升,实现全民地震灾害教育的目标。总之,进行地理教学中防震减灾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2地震灾害教育的传统课堂教学

地震灾害教育主要涉及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和必修1-3的部分单元阅读章节。地理课堂中,多采用“以老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以课本为基础”,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使得教师主要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这种抽象的语言使课堂知识讲授变得枯燥,学生不易理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美国学者科勒和米什拉提出的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的概念框架。TPACK特别强调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并将其作为教学职业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这与目前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密切相关。

因此,基于TPACK框架进行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明显的区别。教师由课堂的讲授者向课堂的引导者转变,学生由课堂的参加者向课堂的主体者转变,教学形式、课堂内容、评价方式也向着着新课改所倡导的方向转变,这也是中学地理教学开展地震灾害教育的理想选择。

3基于TPACK框架的地震灾害教学实施步骤与方法

3.1教学准备

选取人教版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与地震灾害相关章节作为教学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因材施教理念,教学前将学生分成4-6人的若干小组,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3.2实施方法

首先,教师播放汶川大地震视频,通过PPT演示文稿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之一,展示中国地震信息网、中国地震台网中地震的监测、报道等。并由教师提供我国地震的相关资料给之前分好的学习小组,各小组依据所提供的资料分析、讨论、总结我国地震的特点,每个小组派出小组代表总结自己小组的观点。

然后,再由教师汇总并总结各个小组的观点,用多媒体形式展示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该阶段结束后,教师还将对本阶段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及细则,明确告诉学生。教师向各个学习小组提出依据上阶段总结的地震的特点,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和探索活动,分析造成我国地震频发的原因以及我国地震带的分布。要求学生运用多媒体展示本组的成果。展示结束教师小结。

最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模拟地震发生时的状况,观察同学应对突发性地震灾害能力的表现。总结同学们的实时表现,对其中表现不足之处提出建议,把表现优秀的学生颁为“防震减灾小明星”使其定期进行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和模拟演练指导。教师总结本节课对地震基础知识和地震灾害的学习,并对学生学习情况依据评价标准及细则进行评价。

4总结

这样的地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不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未被忽视,而是发挥的相当充分。即在教师在指导、示范和归纳总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TPACK理念进行地理教学,既实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地震灾害教育在地理教学更有效的进行,也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改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足、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不对称、师生相互适应时间较长、学校教学资源较为缺乏、学习内容系统性不完整等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修正。

参考文献

[1] 杨毅.“国际减灾十年”简介[J].中国减灾,1999(1):62-63.

[2] 宋雪交,赵振斌.中学地理防灾减灾教育思维模式探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7):68-69.

第7篇

第二条 本市辖区内地震基本烈度为七度及八度的地区,均属抗震设防区。全市建设工程(含新建、改建、扩建,以下同)都必须进行抗震设防。凡不符俣抗震设防规定的工程,一律不准建设。

第三条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应按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执行。

第四条 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陕西省防震减灾条例》及《陕西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规定的范围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

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六十米以上高层建设以及国家、省政府规定的其他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对工程建设场地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城市规划区内一般建设工程应按宝鸡市城市抗震设防区划执行。

第五条 市规划局是组织实施建设工程抗震设计和施工的主管部门。市地震局是负责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主管部门,规划、地震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全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各县(区)规划(建设)和地震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

第六条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贯穿于建设工程的全过程。从项目可行性研究、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质量监督到竣工验收,都必须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第七条 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勘察设计。

第八条 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审查纳入施工图审查。规划部门应对施工图审查中执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凡不符合抗震规范的设计,施工图审查单位应建议修改或变更设计。

第九条 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产权单位应当按国家有关标准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应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抗震加固必须按照抗震鉴定、设计、审查、施工、竣工验收的程序进行。

第十条施工和监理单位在承担建设工程时,应按照设计图纸和施工规程进行施工和监理,对设计文件中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得随意更改和取消。

第十一条 市、县(区)规划(建设)部门在进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查时,应把抗震设防措施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凡不符合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的,应令其返工补强。

第十二条 建筑高度超过抗震规范许可,或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体系,应通过省级建设行政放宽部门组织的抗震专项审查后,方可进行施工图设计。

第十三条 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凡不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工程不予验收,并由市、县(区)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 村镇建设中的公共建筑、生命线工程、中小学校舍、乡镇企业建筑及其他三层以上建筑,必须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防;两层以下农民自建房屋应因地制宜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提高忘记到的抗震能力。

第8篇

地震预警作为一种新的防震减灾手段,受到我国政府和公众的极大关注。为实现地震预警的社会效能,必须将其纳入法制化管理。本文从地震预警立法角度出发,借鉴日本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相关立法建议。

关键词:

地震;预警;立法;法制

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对防震减灾工作非常重视,尤其是汶川地震后,政府更意识到地震预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年来,国家对地震预警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逐步加大了对各级地震台网的建设投入,在不断深入开展预警相关活动时,为例保证地震预警社会效能的实现,在建设地震预警硬件设施的同时,必须进行与之配套的法律制度建设。

一、地震预警基本法律问题梳理

(一)地震预警的概念界定

依照法理学,法是指调整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的总称,故地震预警相关法律法规,是指调整地震预警主体之间的相关法律关系的总称。在梳理地震预警相关法律问题之前,对地震预警的概念界定非常重要。地震预警的工作原理是:地震发生后,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主要地震波同时由震源向外传播,纵波传播速度比较快,大约是6KM/s,但震动相对较小,破坏也小,横波速度较慢,大约是4KM/s,但携带能量大,破坏性大。地震预警是利用P波传播快于S波,S波未到达给定地点时,利用二者之间的时间差,快速估算地震参数,并预测地震对周边地区的影响,抢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震中周边地区之前,通过电子通讯系统及时发出警报。所以立法中对地震预警定义为:是指在地震发生时,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可能遭受破坏的目标区域前,利用地震预警系统向该区域发出地震警报信息的行为。其中,破坏性地震波是根据行业惯例来界定,一般指4.5级以上地震。可能遭受破坏的目标区域即预警目标区,是指布设预警监测台网或者布设预警接受终端的区域。

(二)调整的法律关系

地震预警地方立法需要调整的法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部门协同的原则,负责地震预警系统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及地震预警信息产出、与处置,地震预警知识的宣传及演练。二是特殊单位的权利义务。学校、医院、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核设施及其他可能由地震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事关公共安全和生产安全,在接受地震预警信息服务的同时,应带有责任建立地震预警处置设施,主动采取措施减轻灾害损失。

(三)公民的权利义务

公民有权利享受地震安全服务,获得由政府提供的预警信息服务。为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公民有义务主动了解地震预警相关知识,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进行地震预警相关的应急演练。

二、现有相关法律法规梳理

目前,地震预警活动依据的法律法规有:第一,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行政法规。《地震监测管理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第三,地方法规及省规章。从规范地震预警活动的角度进行分析,上述相关法律法规只有原则性规定,规则性规定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具体如下:《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了突发时间的预防应急、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这些突发时间中包括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其中,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地震预警属于自然灾害预警,该法中关于自然灾害预警的条款全部适用于地震预警。但地震预警与其他突发事件预警相比具有以下特殊要求:第一,时间紧迫性要求。地震预警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技术,当破坏性地震发生时,只有在几分钟或几十秒的时间给预警目标区采取应急行动和措施。第二,社会全面认知要求。地震预警信息要向社会公众完全,并通过多渠道全面高速传播,作为公共信息传播涉及公共安全,具有特殊性。第三,科学技术的特殊要求。地震预警信息的监测、处理、信息生成、、传播等多个环节要求地震预警系统有先进的技术系统,并在第一时间无缝隙链接。所以,现有的立法指示原则性规定,规则性适用不健全,且相关规定零散,无体系无逻辑,如地震预警信息的和传播,无法从现有法律法规中找到依据,可操作性太差,需要专门的预警相关法律法规。

三、地震预警立法的重要问题讨论及国外借鉴

(一)责权划分

地震预警建设不仅依赖于政府投资,还有赖于行政机关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地震预警信息涉及公共安全及公民的切身利益,应当由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其他部门协同、社会公众参与。日本作为最早正式启用并向社会公众地震预警的国家,法律制度相对完善,不同层次的法律及有关技术规范规定了日本气象厅、政府部门各自的职责及应急处置义务。

(二)规划与建设

根据上位法《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预警应当统一规划,统筹利用公共和社会资源,合理规划布局,避免资源浪费。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符合地震方面的国家及行业标准。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核设施及其他可能由地震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有义务建设预警处置设施,预防和减少次生灾害带来的损失。目前,有特殊企业或社会力量自主建设地震预警系统,并产出地震预警信息。地震预警涉及公共安全,可以鼓励特殊企业建设专用地震预警台网,社会力量在符合地震预警整体规划的情形下,可以自主建设地震预警台网,但须向本级政府地震主管部门备案,其产出的地震预警信息只能在其内部使用,不得擅自和传播。

(三)地震预警信息、处置

在立法中明确地震预警信息主体、接受主体、条件和内容、途径、等相关条款,为地震预警的社会效能提供有利保障。

1.主体:立法应当明确预警信息的权限。我国地域辽阔,不适合统一预警信息,应以省份为单位,每个省都应有一个负责预警的机构,同时应规定预警信息的备案制度。《防震减灾法》规定地震预报的主要主体为各级人民政府,因地震预警信息时限性的特点,很多学者认为,其由地震主管部门更为事宜。

2.接受主体:按照使用途径不同,我国的地震预警信息接受主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公民,接受预警信息主要用于个人紧急避难,从而减轻人员伤亡;第二类是特殊行业主体和重大工程单位,如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核设施等可能由地震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接受预警信息主要是用于立即停止生产作业,从而降级经济损失和减少次生灾害;第三类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相关救援部门,主要是为了震前预防及震后应急救援。

3.条件和内容:在我国,目前各省陆续出台的省规章中并未对地震预警信息的条件和内容根据不同接受主体进行区别。福建省地震预警管理办法规定:向预估地震烈度大于6度(中国地震烈度标准)的地区地震预警信息,内容包括发震时间、震中、震级、破坏性地震波预计到达目标区域的时间、预估地震烈度等。

4.途径:(1)电视和收音机的广播。在我国,电视和广播仍然是地震预警信息的主要途径,考虑到公众接受的时效性及预警目标区域的实际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应当由政府主持建立专门的播发机制,由媒体专线和地震主管部门实现无缝链接,及时有效地震预警信息。(2)防灾行政无线的广播。我国属地震多发国,建议在重点防御区也逐步安装地震预警信息瞬间警报系统,以达到预警目的。(3)手机短信。手机用户与电信运营上签订地震预警信息服务协议,主动取得地震预警信息,在发生较强地震时,手机会发出刺耳的警报声,屏幕会显示预警信息。我国也在逐步使用手机安装地震预警专门APP,弹性扩大地震预警范围。(4)系统内的语言广播。本在大型商业场所、电影院、运动场、车站、地下街道等人员密集的场所设有地震预警广播,及时播放地震预警信息。(5)报警专用终端。日本研发了可以接受地震预警信息的专用终端安装在地震预警工作者的个人计算机上,特别接受地震预警信息。我国也陆续研发了这样的接受终端,在产生不同的地震预警信息时,接受终端会有不同的声音报警和信息显示。

5.误报、撤报、漏报、续报:地震灾害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当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系统初期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据此发出的预警信息可能不准确,也可能因为信号干扰出现误判。在日本,撤报只限于因为雷电等地震以外的原因引起误报,最初判断烈度在5度弱的地区重新判断在3度以下烈度的情况不进行撤报,以此来避免人群混乱。建议我国也采取此种做法,对误报、撤报做具体规定。在日本,因漏报的续报内容仅限于最初预估烈度在3度以下,但实际地区烈度在5度弱以上。在日本,误报、撤报、漏报、续报都有相关的免责条款。我国部分省出台的省规章也有免责规定,但未对相关修正方案进行规定。

(四)地震预警宣传与应急演练

为达到地震预警成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主旨开展地震预警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过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部门协同、公众参与实现地震预警成效。

(五)法律责任

地震预警立法中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一是刑事责任。地震预警刑事责任包括内部责任和外部责任,内部刑事责任中涉及的内部刑事责任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因为不履行地震预警工作相关职责,、、,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外部刑事责任主要在地震预警信息和地震预警监测环境保护中。擅自地震预警信息,造成群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故意破坏地震预警监测环境,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二是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定或因行政法规定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三是民事责任。民事责任是指由于违反民事法律、违约或者由于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一种法律责任。

四、结语

综上,为保障地震预警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社会效能,必须将其纳入法制管理,明确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权限和职责,落实相关责任,使其地震预警全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地震预警立法逐步开展,不断完善,是大势所趋,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张晁军、陈会忠、李卫东.地震预警的十个问题.国际地震动态.2013(6).

[2]中国地震局政策法规司.地震预警法制建设探讨.国家防震减灾.2014(2).

第9篇

一、开展的几项主要工作

1、围绕人民安居乐业,组织开展防震抗灾视察活动,受到各方重视。

近年来,我市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日渐强化,在购置房屋时对房屋抗震特点、已住房屋的抗震能力以及地震应急演练等方面,有强烈的知识需求和保障需求。为此,我和全委的同志一起,在政协分管主席的带领下,组织部分教育、科技、医疗、气象和建筑行业的政协委员,开展了防震减灾视察活动。这项活动得到了市地震局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配合。委员们通过观摩模拟地震的演示、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和专家的介绍现场咨询互动,对我市地质结构主要特点、预期地震的概率大小、地震监测与预报的基本现状、防震减灾主要措施、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等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我市地震业务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作了共同的剖析,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引起了主管部门的重视,社会各界对政协委员关注防震减灾工作给予肯定。

2、围绕经济健康发展,深入组织开展创建“低碳”调研活动,取得较好成效。

如何密切关注我国低碳经济政策动向,“闻风而动”、甚至“动在风前”,以在低碳经济为主流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占得先机,借助率先构建“低碳”的优势,争取更多的国家和江苏省的政策、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以尽快实现经济社会的更大突破。这是我市广大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今年上半年,我和全委同志一起,及时组织开展“关于打造‘低碳’”调研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经济社会部门和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等途径,了解决我市打造“低碳”城市的已经开展的各项工作,分析优势与劣势,汇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7项共20多条意见和建议。如:注重规划先行,在城镇规划中不断融入“低碳”理念;立足节能减排,构建“低碳”企业的核心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低碳农村”的新形象;培育全民“低碳”价值观,建设“低碳”文化;运用科技手段,创建“低碳”的信息管理系等。这些建议等到了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重要指示,引起了各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另外,我还参与了由市政协统一组织的多次视察和调研活动。如:关于地税工作情况的视察、关于气象工作情况的视察、关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视察等活动。我还结合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实际,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3、积极投身招商引资主战场,帮扶引资企业稳步发展。

作为经科委主任,我积极带头并要求全委同志,将招商引资和企业帮扶工作牢牢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重视对已经招驻的企业的帮扶。经常走访进驻软件园的“炫彩软件有限公司”,了解他们的经营状况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帮扶工作。在办公用房调整、与本市金融业协作、人员招聘等方面,给了企业大力帮助。目前运行状况良好,是目前开发区中具有较高软件开发水平的企业之一,技术研发力量雄厚,市场前景广阔。在市政协的统一部署下,一年来,我委的同志多次奔赴昆明、苏州、南京等地,动员一切力量,托亲找友拜访企业老板,收集和分析一切有价

值的信息,宣传投资环境,发扬“钉子”精神,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目前,有几位企业家即将来考察。

4、围绕组织经济科技调研职能,创新我委的业务管理工作。

作为一名政协委办负责人,我一直注意改善部门领导和管理工作。一是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从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方面,围绕工作目标,带领全委人员,扎实开展工作。在履行职能的同时,我们注意总结组织视察调研工作的经验,找出差距和不足,解放思想,更新思想,改进工作方法,提升工作效能。二是加强与外市政协经科委的工作交流,向兄弟市政协经科委学习取经,拓展视野,广开思路,取长补短。三是加强与市有关部门、各派、委员小组、县区政协经科委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发挥与县区政协建立正常的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交流工作经验,拓宽参政议政渠道,进一步创新我委的各项工作。

二、理论学习、品行修养、廉政建设

1、注重实效,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牢固树立“学习立身”的理念,强化学习意识,始终把学习作为一种渴求、一种责任、一种任务。不仅学习政治理论,学习业务技能,还注重学习经济科技、法律法规以及历史知识和社会知识等。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的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市委三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充分认清发展面临的机遇,认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从严要求,规范自身廉洁自律行为。作为长期在政协机关工作多年的一名正处级干部,注重自身廉洁奉公、克已自律的修养。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下属、家属、子女和身边人,从易发腐败和不正之风的部位、环节抓起,源头控制。防微杜渐,警钟长鸣,营造反腐倡廉氛围,强化廉政意识。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廉洁自律的意识,自觉接受倡廉教育,规范廉洁自律的行为,严格遵守工作和生活的行为规范。

3、不折不扣,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踊跃参加各项党风廉政建设活动,是提高廉政意识的重要途径。本人积极参全市和市政协机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活动,严格落实机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各项要求,一年来,本人及分管处室同志没有任何违法违纪、违章违规行为。我的家人都在非经营性工作岗位上,没有违反规定和纪律。如:没有违反规定收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及收受干股等行为,没有以其他交易形式非法收受请托人财物;没有利用职务便利相互请托,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在就业、投资入股、经商办企业或从事中介活动等方面提供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没有利用和操纵招商引资项目、资产重组项目,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私利等。

三、存在的不足和亟待提高方面

第10篇

[关键词]地震监测;预报;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125-0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人身安全认识的不断更新,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职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的地震灾害时有发生,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7.0 级地震到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6.5 级地震,其特点都是震源深度长,区域跨度大,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害,这说明我国的地震监测和地震预报工作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如何在地震前期就做出相应的预测和预报,减少地震发生后带来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就成为了时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从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分析出发,论述了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主要误区,并详细的分析了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具体措施。

1.我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震灾害的预报能力和技术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今我国的地震灾害预测主要是以地震监测网为基础来开展预报工作的,因我国地理区域较广监测范围较大,在地震数据的观测和分析上还要依靠地震监测网的监测数据来实现,同时我国还建立了以国家、省、市三级数字化地震监测网,并建设了地震测震台站、强震动台站、物理观测点等,以此来提高地震监测工作的质量。新时期下我国还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对地震的预报理论进行相应的科学实践,通过多次的实践与经验性预报,总结出适合我国地震情况的预测手段和方法,实现长期地震、中期地震、短期地震监测与预测质量的提升,但现在我国的监测和预报体系还处于认识和探索阶段,对地震灾害的预测达不到科学认识准确判断的水平,这与我国没有完全掌握地震发生的原理和规律有关,同时也包括预报体系带来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应客观的认识地震预报工作的困难,科学合理的提高地震预报和监测的质量。

2.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存在的问题

2.1 震前现象与地震应对应

地震发生前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预测是地震预报的主要工作,然而要把震前的异象与地震相对应这种说法不正确。地震发生前是会存在较为反常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也存在突变,也可能会在发生中途改变,人们通过观察这种现象来判断地震没有根据,同时地震预报人员不能因产生地震前兆现象就麻痹大意,不能对自然界产生的异象而掉以轻心,而错过地震预报的有利时机,耽误了地震预报的准确性和有利时间。因此,社会公众要正确认识地震预报工作,并重视起自然界中所产生的地震前兆信息,以达到群策群防的效果。

2.2 过于依赖地震台网监测

在我国地震预报监测中,陆区的地震预报监测还是以地震台网为基础,因我国的地理区域较广,地震带的分布也较为宽泛,在监测过程地震台网以点代面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这在地震发生时很难进行准确的预测和预报,同时我国的地震台和监测站的密度相度较低,如果一个监测站附近没有相应的同类监测站,其数据分析的准确很难有保障,并且在实际预测时很有可能捕捉不到地震前兆的信息,尽而影响到了地震预报。

2.3 分析方法单一

地震的前兆现象不能与地震之间产生较为紧密的联系,有些地震前兆现象与一般的自然现象没有分别,所以人们很难进行甄别,而地震台网的监测也不能形成相应判断地震的主要依据,单从前兆现象和台网数据结合进行判断显然不具备科学性。在地震前兆复杂多样的情况下,应结合地壳构造与活动断裂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多次地震的反应数据来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同时对本区域多次地震信息的数据进行比对,找出已发生地震的数据与前兆信息的内在联系,为地震的准确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3.提高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服务建设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是一项服务质量较强的工作,其服务的对象不只是社会公众还应涵盖地质部门、国家、以及生态环境等,所以地震监测部门应提升自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作中要以高度集中的精神参与到实际的地震观测与分析中去,做到分析合理准确,预报及时无误。同时我国应加大对各监测站的投入力度,提升监测设备的性能,提高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利用先进监测设备形成有效的监测控制网,并且还要提高监测人才队伍建设,以此来推动地震监测预报质量的提升。

3.2 加强网络建设及应用

地震监测中应利用固定台网和流动台网对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频发地区进行有效的监测,通过国家级的地震台网和各省市的地震台进行互联,形成有效的监测性台网,发挥联动台网的作用提高地震监测质量。地震台网的数据中心应能够实现全球各区域地震台网数据的共享,这不但可以提高震前数据的精确度,同时对地震前兆信息的收集也是非常有利的。地震台网建设中要相应的利用到遥测地震台网,并提高地震信号的快速处理和传递。

3.3 建立预报网络体系

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一定要建立相应的预报网络体系,这主要是为了把地震信息更好的进行处理和传送,笔者认为地震预报网络体系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地震带和地震高发区入手,逐步的建立预报网络体系,最终形成全国地震监测预报网络。同时在监测过程中应加强地震中短期的跟踪性预报,减少震后余震对区域带来了二次损害。地震预报网络体系的管理也要强化行政主管部门责任制,这不但可以起到一定督促作用,还可以提升管理效率。

3.4 完善科学的预报体系

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的地震来看,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还存在很大不足,地震预报体系还需要相应的完善,让防震减灾法切实的发挥作用,通过各级政府部门、地震预报单位、防震减灾部门的通力合作,确保地震监测信息传递的畅通,救援工作及时到位。预报工作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提高预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因地震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损失。上级主管部门也要改变观念,只要是科学分析的上报就要得到肯定,要对人民负责不是对权威负责。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针对地震预测,我们应当急需科学、全面、系统、充分的利用多年来在地震预测实践当中获取的各个方面的经验与数据,同时通过深入、持续的研究结语,针对相关的资料与经验进行深层次的加工与提炼,探索地震孕育、发生的客观规律,相信未来必然能够实现地震预测的科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梅世蓉,冯德益.中国地震预报概论[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7.

[2] 劳王枢.关于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思考[J].软科学研究,2007 (7).

[3] 王秀文.地震预测研究的几点建议[J].山西地震,2013(1).

第11篇

通过学校、人口聚集点、隐患点和在建工程、矿山发放宣传资料、讲解突发地质灾害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着力提高全民防灾意识。共发放宣传资料5000多份。5月18日—20日配合县防震减灾局组织了全县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进行了防震减灾和地质灾害防治培训。通过集中宣传教育,使受威胁群众明白了所处位置地质灾害类型、预警信号、撤离路线、临时安置场所等内容,做到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辖区管理,确保责任落实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严格执行了辖区负责制,与乡镇所签订了《县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各乡镇政府与县政府签订《县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分工,要求各乡镇、在建工程、矿山企业制定突发性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扎实推进我县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情况

今年汛前、汛中开展地质灾害隐患大排查三次,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237处(滑坡218处,崩塌19处)。其中年至年7月以前的老地质灾害隐患点177处(滑坡164处,崩塌13处),已纳入动态调整项目,其中85处隐患点已纳入避让搬迁,42处隐患点已纳入应急排危工程治理,其余50处隐患点落实监测预警;年8月年至年3月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1处(滑坡37处,崩塌4处);7月以来,我县连降暴雨,排查出新增地质灾害隐患19处(滑坡17处,崩塌2处)。对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逐点建立了监测防治档案,特别是对威胁人数较多、险情较大的灾害点纳入县级重点监测。对每个隐患点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设立地灾警示标志和警示线。7月7日上午县局召开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专题会,传达落实省“7.4”视频会议及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安排国土所干部协同乡镇人民政府对全县地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将在建工程和矿山企业(重点为砖厂)一并纳入排查范围。向在建项目、矿山企业业主及施工单位发送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手册、图片,对在建项目、矿山企业的地灾害隐患点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要求在建项目、矿山企业业主及施工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并制定《突发地灾害隐患应急避险预案》。

四、加强监测,扎实开展灾害预警工作

每一个隐患点至少落实一名监测人员,并保持通讯24小时畅通。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防灾责任人和重点隐患点的监测责任人。每遇灾害性天气,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到监测人员和群众中,今年共预警信息3000余条。

五、建立台账,加大治理工程项目和搬迁工程推进力度

为更好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局建立了《地质灾害隐患点工作台账》《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工作台账》、《地质灾害防灾避让搬迁安置工作台账》三本台账,定制张挂《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管理体系图》和《县南、中、北片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

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项目服务采购已挂网,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共计42个,其中竞争性谈判20个,固定单价比选22个,已经进入招标程序。积极与乡镇政府及相关单位沟通,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与县乡基础建设相结合,实验中学应急避难场所项目施工单位已进场施工,8月底竣工;已将石龙乡政府后办公楼滑坡等三处列入治理项目。

根据江府办[]27号文件下达的避险搬迁任务,已将29个乡镇85个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324户群众纳入了避让搬迁,现已完成263户。地质灾害搬迁工程严格按照灾后重建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协同乡镇干部联系搬迁农户,协调解决其搬迁困难。建立了避让搬迁安置工作台账,确保地质灾害搬迁工程规范高效推进。

六、建立规范值班制度,加强值班监管

为全面了解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详细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我局制定了详细的汛期值班制。要求值班人员每天按值班抽查制度抽查一定数量的隐患点,即平时,抽查不少于10%(2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中雨时,抽查不少于20%(4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大雨时,抽查不少于50%(100个隐患点);天气预报暴雨及以上时,抽查100%,详细了解各隐患点监测人员的到位情况、隐患点变化情况及巡查记录落实情况等。对发现监测人员未到位、电话不畅通的,查明原因并要求其整改;对发现隐患点险情发生变化的,迅速赶往现场查看,了解具体情况并联系地灾专家现场勘查,提出新的防治建议措施。

第12篇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宣传学习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措施是把好抗震设计关。为了提高对建筑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工作的认识,我们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新规范颁布后,及时组织科室同志学习,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如:一是下发文件以焦建[20*]16号文下发了关于使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二是利用报纸,20*年8月17日在*日报刊登答记者问,加大宣传力度,使大家提高了认识。三是举办学习班,为帮助各建筑施工单位领导、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更好地正确掌握和应用新抗震设计规范,于20*年10月举办了全市(六县、市)的设计单位、勘察、监理、开发、施工企业主管领导、建筑师、技术人员、管理干部70余人参加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研讨班。通过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学习新规范的重要性,为提高我市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强化对新建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力度

工程建设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工程建设抗震设防质量的重要环节。总理曾多次强调指出:“各项建设工程都要按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和施工。”在近五年的工作中,重点抓了新建工程抗震设防审查。1999年至今共审查工程项目637项,建筑面积376.97万平方米,提出建议1184条,对在执行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方面,严把三关,即:图纸审查关;没有地质勘察报告一票否决;勘察报告中地基承载力取值与设计不符时,要进行全面复核,重新修改结构设计。

三、完成了《*市抗震设防区划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的制作工作

*市抗震设防区划基础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数据库,城市地质及工程资料,岩土工程地质参数及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光盘等工作已完成并安装完毕。

四、完成了《减隔震技术在建筑物中的应用》科研项目

积极开展抗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和*工学院合作《减隔震技术在建筑物中的应用》项目,获市20*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完成了*市抗震学会的成立申报工作

积极筹备抗震学会成立工作,经市民政局同意,于20*年4月5日召开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组成了第一届理事会,选出了法人代表,完成了学会注册登记,各项工作已逐步展开。

六、落实了*市抗震防灾规划修编部分资金

*市抗震防灾规划是80年代编制的,已不符合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需重新编制。按照国家建设部和省建设厅的要求,凡重点抗震设防城市,必须尽快修编城市防震减灾规划,我们积极向市建委、市政府申报项目,落实资金,目前已落实资金9万元,各项工作已全面开展,具体有:(1)全面收集了市区现有的城市基本情况,地震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抗震设防、建(构)筑物普查和生命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面的资料。(2)建筑物震害预测,抗震设防区划部分基础工作已经完成,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初稿正在编制中。(3)规划文字部分编制已完成。

七、完成*市《防震减灾指挥部职责分解》农村危房调查

组织召开了市属六县(市)建委、城建局有关部门参加的专项工作会议,安排布置了具体事项,全市共抽样调查了6个县(市)22个乡镇,24个行政村的农村危房26.63万间,建筑面积427.11万平方米。

八、完成*市建委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及普查工作

共普查工程基础设施路灯11339盏,光亮工程4550盏,桥梁24座,道路23条,建筑物占压道线情况35处。修编了建委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九、完成*—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资质年检工作

原开发办与抗震办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按照省建设厅的统一部署,换发了全市开发企业资质证书45家,取消了22家,清理整顿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开发公司,浓缩了队伍,调整了结构,促进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健康发展。

十、完成了*市抗震设防质量检查工作

根据省建设厅和建设部《关于开展全国抗震设防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我们这次检查了“十五”以来建设的人流集中的大型公共建筑54项,建筑面积34.739万平方米,市内28项,建筑面积25.88万平方米,城市基础设施道路建设有9项,长14050米,投资8006万元,桥涵3座,村镇建筑中的公共建筑22项,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