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9: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物流成本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啤酒行业 物流成本 现状分析
一、引言
啤酒行业作为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久远的行业,其发展速度却并不亚于很多传统行业。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日常休闲娱乐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选择啤酒作为消遣的饮品。但随着我国粮食价格水涨船高,啤酒行业的利润也在受到严重挤压。同时,由于啤酒作为一种运输成本较高的商品,其运输成本能否有效进行控制,成为啤酒企业在竞争中谋取发展,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大多数啤酒企业都采用物流外包为主,自助物流为辅的方式进行物流管理。在啤酒企业临近的地市,啤酒企业对于散装啤酒进行自行的物流运输管理,而对于距离较远的地市区啤酒市场啤酒供应,则大多通过外包物流的方式进行啤酒运输。目前,啤酒企业的物流管理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构成内容,物流管理作为其成本链条中可以有效控制的环节对啤酒企业的成本把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啤酒行业的物流管理涉及到了啤酒的包装物选择管理、自主物流的车辆采购或租用、外包物流公司的选择和控制等内容,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都有效完善,才能保证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可控,企业利润水平保持稳定。
二、当前我国啤酒行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
1、啤酒行业中大多数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的控制重视度较低
目前我国啤酒行业中大多数企业对于企业成本的控制管理还停留在对于原材料成本管理把控方面,而忽视了作为成本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成本管理控制。我国啤酒行业中除了几大巨头啤酒企业外,其余的啤酒生产企业对于物流管理的随机性较高,对于企业购进用于进行物流运输的货车或者租用的货车数目都并没有进行科学的分析,主要根据管理人员的随机要求进行。这种粗放式的对于啤酒行业物流成本的管理控制无疑导致企业很难有效估算物流成本并进行不必要成本开销的剔除。同时,由于啤酒行业的管理人员大多并非专业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因此不了解企业物流对于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而即使啤酒行业的管理人员是专业管理人员,但因为企业需要管理的事项较多,物流成本因其变动较小而很难受到重视。利润,RB啤酒生产企业主要从事简易菠萝啤的生产销售,该企业的主要管理者目前为新聘请专职从事企业管理的人员。由于近些年来,该企业的原材料菠萝和啤酒花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因此该企业的主要理者的成本管理精力主要放在了原材料价格管理和库存管理上,几乎没有对物流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该企业的业务不断扩张,自主物流水平跟不上业务拓展步伐,该管理者在并未对企业运力及外包物流进行有效调查后,便做出了采购10辆大型货车进行自主的决定,该企业在采购货车后,却发现货车无法都投入物流运输中,造成了一定的资金浪费,也提高了企业的物流运输成本。
2、啤酒企业的啤酒包装物管理水平较低
啤酒企业生产的啤酒均为液体产品,因此如何对其进行包装将直接影响到物流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及成本等问题。但是目前我国啤酒行业在啤酒如何包装及包装物的选择方面过于单一,并且在如何进行大型打包时,对于包装物的浪费现象较为多见。由于啤酒的包装物可以分为一次性计入产品成本的包装物和需要周转使用、重复利用的包装物。因此,如何对包装物的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并且进行综合利用是啤酒企业需要重点管理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啤酒企业出现了包装物浪费严重及包装物质量或者体积过大,造成运输成本急剧上升。这就需要啤酒企业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例如,H啤酒企业主打高端啤酒的生产销售,该企业计入产品成本的包装物为易碎玻璃,因此作为该企业进行周转使用的包装物需要较为厚实以减小啤酒制品出现破损的概率。因此该企业选择使用泡沫塑料作为周转包装物,但是由于泡沫塑料密度较小,因此占用较大体积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时泡沫塑料包装物在装卸时容易破碎,难以循环利用,造成物流运输成本偏高。这都是在该企业未进行包装物管理控制的情况下发生的。
3、大多数啤酒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大多数啤酒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理念较为落后,并不重视对于企业物流成本的把控。物流成本除了包括运输成本还包括仓储成本。现行啤酒企业在进行啤酒包装及仓储时,并未进行精细化管理,对于啤酒的包装及储存采用较为简单随意的方式,造成包装物的浪费及仓储空间的浪费。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啤酒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控制方法不够先进。最大化单位货车的运输能力并最小化单位啤酒产品的仓储空间应成为啤酒企业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只有细化运输及仓储环节中的内容,才能促使物流成本下降,最终提升啤酒企业的利润空间。例如,M啤酒企业生产的啤酒主要供应到该市的中小型餐饮企业,因此生产的啤酒以散装居多。由于路途较近,该企业并未将企业的物流运输进行外包,而是由本企业自行购买货车完成配送货物。但是由于该企业的啤酒包装物为原型塑料桶,桶的下侧出料口占用了较大的空间,因此在运输时空间利用度较低。随着企业利润不断受到压缩,该企业最终决定改变落后的管理状态。聘请了专业的包装物设计师进行重新设计,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促使单位运输量增加,单位仓储面积也减少。这无疑提高了企业的利润水平,促进了企业发展。
三、啤酒企业有效控制物流成本的举措
1、啤酒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高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视度
想要有效把控啤酒企业的物流成本,啤酒企业需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视程度并进行积极改革。目前啤酒企业对于物流成本主要通过粗放型管理进行把控,这使得啤酒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破损、空车运输、仓储占地面积过大等不良现象频频发生。啤酒企业可以学习其它行业在物流方面的先进经验,但切不可照搬其他行业进行物流管理的模式,这是因为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特点,照搬经验可能反而会对企业正常物流运输带来较大伤害。优化物流成本控制流程也需要企业引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对企业正常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进行严格要求和安排。同时需要加强对于企业内部从事物流运输的员工培训,提高其合理利用运输车辆及仓储空间的能力,当企业出现新的运输问题时及时进行汇报,以防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输发展。除此之外,啤酒企业还需要加强对于管理层有关物流运输的培训,制定合乎企业现状的物流运输制度,对于出现超出正常范围的物流成本进行及时追踪,并落实责任人,增强公平的原则。而对于因自主物流而购进的大货车其维护维修费用、油耗费用及停车费用等都需要进行限额监控,并对其物流配送路线进行合理规划,减少用车成本,最小化企业的物流成本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
2、啤酒企业需要加强对于啤酒包装物的控制管理
啤酒企业除了提高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的水平之外,还可以通过加强对于啤酒包装物的控制管理来有效控制啤酒企业的物流成本。啤酒包装物事关啤酒的生产成本还和企业运输成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包装物可以循环利用时,包装物的重量、体积及自身质量都直接影响到运输成本的高低及仓储成本的高低。因此啤酒企业可以选择保护性强,成本较低,体积较小且不易损坏的材料制造加工成啤酒循环性包装物,这样可以减少在运输途中所占体积和重量,也可以延长包装物的使用寿命。其次,啤酒企业还可以聘请设计师及专业的材料师进行一次性计入成本的包装物设计以降低包装物成本并在不改变啤酒原规格的情况下减少运输成本及仓储成本。使用较为轻便且价格较低、牢固性较高的材料制作一次性计入成本的包装物是啤酒企业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而争取做到的。而使用牢靠且保护性强,不易损坏的循环性包装物也是啤酒企业控制物流成本所需不断努力的。
3、啤酒企业需要改变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理念
啤酒企业想要有效控制自身的物流成本,不断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还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理念的方式进行。由于啤酒企业无论是购买原材料还是进行产品销售配送,都需要较为可靠的物流运输,因此如何降低物流运输成本成为了啤酒企业需要直面的问题。现今,大多数啤酒企业的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理念较为落后,甚至很多啤酒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物流运输成本会对企业利润产生重要影响。但实质上,在物流运输成本不断攀升但基本可控,而原材料成本波动幅度较大很难准确把握的今天,有效把握物流成本便可以赢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啤酒企业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物流运输制度对当前物流运输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只有逐步重视物流运输环节才能确保包装物材料拥有较好的辅助运输作用、运输环节的空车现象较少出现及仓储环节的占用面积过大的现象逐渐减少。而作为啤酒企业的管理层更需要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只有做好自我教育才能不断加强企业员工对于控制物流成本的意识,才能将控制物流成本落实到日常的生产经营中来。
四、结语
啤酒企业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条件不断提高而造成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啤酒企业也由发展初期逐步进入发展的成熟期。但是啤酒企业的原材料小麦、大麦及各种水果的价格不断波动上升,给啤酒企业的利润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因此,啤酒企业需要加强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视,有效把握啤酒的包装物管理并逐步改变自身物流成本管理的理念,才能有效把握啤酒行业的物流成本,提升啤酒企业的利润空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新的增长点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物流成本 作业成本法 作业管理
一、问题提出
随着企业竞争战略的变化和物流管理运作方式的发展,物流成本已经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模式尚未建立,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下,难以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按照当前成本法分摊出来的物流成本,也不能反映物流成本的全貌。所以,探讨能够全面反映物流成本构成的方法就十分必要。
二、物流成本的构成
由于物流是一个系统的概念,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都有紧密的联系,许多作业很难确定应该归属于哪项物流活动。但是如果使用会计的方法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就必须确定成本项目,设置物流成本科目。那么,具体哪些费用支出应该纳入物流成本进行核算,目前不同的学术观点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差异。本文认为应该严格按照物流的定义来确定物流成本项目,不可过滥。比如有观点认为在接受订单时发生的和单据凭证的输入、发送、相关的支出应记入物流成本,而本文认为这些只是企业必须的管理活动,和其他的管理活动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不主张将其记入物流成本。
通过总结分析现今物流成本核算领域的研究,设计出如下物流成本核算会计成本科目表(表1)。该表涵盖了大部分物流成本项目。
对表1需要做以下说明:
1.处的辅助费用主要指采购人员的差旅费、补助费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2.处利息费主要指为构建仓储固定资产而贷款所应承担的利息。
3.处的修理费包括了修理工料费、修理旧件费用、大修费用和车辆改装费用。
4.处的相关税费指养路费、运输业务税、车辆保险费、运营费用和发生运输事故的损失。
5.处的事故损失主要指发生事故所造成的货物毁坏损失、设备修理费用、赔偿支出等。
6.处的包装设计技术费主要指设计人员工资、设计用材料或产品以及其他相关支出。
7.处包装机械费包括包装设备折旧和修理费用。
8.处技术费主要指自主开发物流管理软件或外购软件的支出。
三、使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步骤
作业成本法较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创新之处在于:对间接费用的处理一改以往以单一工时或机时作为分配标准的方法,转而将着眼点放在产品对作业的消耗上。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更为科学合理,在产品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间接费用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经济实质下,采用作业成本法能提供更为准确科学的成本信息,更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
对物流成本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总体的思路如图1所示。下面具体介绍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步骤:
1.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的耗费,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
2.划分物流作业。在作业成本法下,作业的划分应该粗细得当,本文的观点是,按表1所列示的六个一级科目将物流活动划分为六个物流作业是比较恰当的。
3.确定资源动因,将第一步归集好的资源库向各个作业分配。
4.确定作业动因,以作业分配依据将第三步归集的作业成本库向各类产品的成本分配。作业动因的确定对成本信息的确定性非常重要,要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合理选择作业动因,若发现所选作业动因不合适或情况发生变化,要及时做出修正。
下面以某生产企业为例,说明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方法和过程。
甲公司是一家食品生产企业,其主要产品是P和Q,主要原材料是A、B、C三种粮食。甲公司原材料委托乙公司进行仓储管理。甲公司所购原材料需自行运至仓库,由乙公司负责卸车、入库保存以及按甲公司的需求向其场区配送。甲公司在生产过程中需大量的装卸搬运作业、由叉车进行,公司没有专门的叉车队。本会计期间甲公司发生的物流方面的指出主要如下:
(1)分别采购A、B、C100吨,150吨、300吨。支付采购人员工资3000元,支付运费12000元,支付采购合同违约罚款2000元。
(2)生产P的车间领用A50吨、B60吨、C40吨;生产Q的车间领用A40吨、B90吨、C100吨。所领用的原材料全部用于产品生产,且期末没有在产品。
(3)共支付乙公司35000元。
(4)叉车队共发生工资支出18000元,燃油支出6000元,车辆折旧5000元,事故赔偿支出10000元。
(5)包装车间发生工资支出23000元,机器折旧7000元,包装材料费10000元。
(6)本期摊销以前所购物流管理软件费用12000元。
采用作业成本法对以上物流支出进行核算。计算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①归集各项物流作业的总成本,如表2所示:
②将各项物流作业成本分配记入P、Q两种产品的成本。此处选用P、Q两种产品所领用的原材料数量作为作业动因。首先应该计算作业动因分配率,如表3所示:
③再计算P、Q两种产品消耗的作业成本,如表4所示,可得,生产P、Q两种产品所消耗的物流成本分别为:52161元和80020.8元。
四、结束语
我国引入作业成本法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以作业为基础的物流成本控制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物流作业成本在物流作业成本控制体系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尚不成熟。希望本文的工作对于我国企业在运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和启示。
参考文献:
[1](日)诊断师物流研究会.宋华,曹莉译.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杜敏:以作业为基础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10
[3]王立彦刘志远:成本管理会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10
[4]于富生王俊生黎文珠:成本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关键词: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成本分析价值链
目前,我国零售商在实施自有品牌战略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许多零售商的自有品牌战略,在品种选择、设计制造、营销推广等许多方面和环节上存在着盲目性,缺少科学的分析,未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零售商实施自有品牌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建立竞争优势,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战略成本分析方法为企业创建竞争优势提供了一条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思路。目前我国学者尚无从战略成本的角度对零售商自有品牌问题的分析研究,本文正是从战略成本分析的角度对零售商创建自有品牌的战略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对策建议。
战略成本分析的基本特征
战略成本分析的基本特征就是创建竞争优势。对于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指出,一个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可能有许多长处和弱点,但其可以拥有的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是“成本优势”和“别具一格”,而且成本优势相对于别具一格战略也是极为重要的。可见,成本优势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重要性是十分突出的。
从创建企业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企业的成本行为、相对成本地位、决定相对成本地位的因素以及取得持久的成本优势等方面的战略分析构成了企业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传统的成本分析往往从研究企业内部的生产过程出发来寻找降低成本的突破点,而没有从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角度进行成本分析和成本管理。迈克尔•波特曾尖锐指出:传统成本分析所依赖的会计制度常常妨碍战略成本分析;而且大多数成本研究都着眼于细枝末节,目光短浅。而战略成本分析基本特征是通过获取成本优势来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
如果企业进行所有价值活动的累计成本低于竞争厂商的成本,它就具有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战略价值取决于其持久性。如果企业成本优势的来源是竞争厂商难以照搬或模仿的,其持久性就会存在。企业如果向客户提供可以接受的价值水平,同时其成本优势又不为售价低于竞争厂商的需要所冲销,成本优势就会带来超额效益。
战略成本分析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六个步骤:确定适当的价值链,以分摊成本和资产;判断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十种主要成本驱动因素决定了价值活动的成本行为,它们是:规模经济、学习和外溢效应、生产能力利用形式、联系、相互关系、联合、选择时机、独立于其它驱动因素的自主政策、地理位置和政体因素;辨别竞争对手的价值链,确定竞争对手的相对成本和产生成本差异的根源;通过控制成本驱动因素或重新配置价值链和/或下游价值链来制定降低相对成本地位的战略;确保为降低成本所做的努力不会损害别具一格的形象,或者有意识地选择这种做法;检验降低成本战略的持久性。贯穿这六个步骤的指导思想是以竞争优势为内涵的成本优势分析,而这正是战略成本分析与一般成本分析的不同之处。
由于价值链是这一分析框架的基础,因而对于不同的价值链,战略成本分析的内容必然有所不同。零售商价值链不同于制造商价值链、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不同于零售商经销的制造商品牌价值链,因而具有其特殊的战略成本分析内容。本文所关注的是经营制造商品牌还是零售商生产经营自有品牌,因而价值链分析与战略成本分析着重的是零售商自有品牌的价值链与战略成本分析。
战略成本分析的基础内容
价值链与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竞争对手的价值链与本企业的价值链不相同,那么两条价值链的内在效率将会决定相对的成本地位。当企业的价值链与竞争对手相同时,则该企业的相对成本地位就取决于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的地位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比较;企业在逐个估计共同性的价值活动的相对成本地位之后,把它们和不同活动的相对成本累计起来以决定全面的成本地位。
确定价值链是战略成本分析的首要步骤和基础。价值链把企业分解为战略上相互联系的活动,以了解成本行为、成本地位、现有的和潜在的成本驱动因素;企业通过比其他竞争厂商较低的成本进行这些具有战略重要性的活动而取得竞争优势。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实际上是基于制造商的生产活动而提出的所谓通用价值链。这里本文在借鉴波特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零售商自有品牌的价值链模型。
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把自有品牌的总价值展开,它由价值活动和差额所组成。价值活动是零售商在自有品牌经营中所进行的在物质形态上和技术上都界限分明的活动,这些是零售商创造出对客户有价值的自有品牌产品的组成要素。价值活动可以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指生产经营自有品牌的实质性活动,主要包括自有品牌的开发设计、原材料购买、生产制造、物流过程和销售促进等。这些活动与自有品牌商品实体的加工流转直接有关,是自有品牌的基本增值活动。辅助活动是指用以支持基本活动而且内部之间又相互支持的活动,主要包括零售商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融资投资等。差额是自有品牌总价值和进行价值活动的成本总和之间的差。
在零售商经销制造商品牌的价值链中,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中的开发设计、原材料购买、生产制造等活动将被商品采购所取代,辅助活动的内容也会不同。可见,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与零售商经销制造商品牌的价值链是有差异的。战略成本分析的目的正式要通过对这两个价值链的成本分析,确定能够为零售商带来成本优势的价值链,最终使零售商在品牌经营中具有竞争优势。
基于零售商自有品牌的战略成本分析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自有品牌商品比一般同类商品价格低30%。国内连锁店自有品牌的价格大多低于同类产品的10%-20%左右。在建材市场中,因为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有的建材超市中自有品牌商品低于市场价近五成。低价格是目前我国零售商自有品牌受消费者青睐的首要因素。据调查,22%的购物者选择“低价格”为主要购买因素,15%的受访者认为“高品质”为主要购买因素,其次为“促销活动”(占13%)及“广泛的选择范围”(占10%)。要实现“低价”与“差额”的并存,低成本是前提和基础,因此,价格优势的实质正是成本优势。
在确定自有品牌价值链的基础上,需要判断每种价值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自有品牌价值链相对应,每种价值活动的驱动因素包括自有品牌开发设计的人、财、物等方面的成本、生产资料购买中的产业交易成本、自有品牌商品生产制造成本、商品物流成本和商品销售成本等。这些成本驱动因素之间常常相互作用,作用的两种形式是相互加强和相互对抗。比如有效的品牌开发设计有助于物流成本和销售成本的降低,物流过程的合理组织不仅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也可以由于物流成本的降低而降低销售价格,从而降低促销等销售成本;但有时又会出现相互对抗的情况,比如有效开发设计带来物流成本降低的前提可能是较高的开发设计成本等。
当然,成本地位的关键是成本对比,即自有品牌累计成本与经销制造商品牌的累计成本的比较。由于自有品牌价值链中的开发设计、产业交易、生产制造等活动是对经销制造商品牌价值链中的商品采购活动的替代,因此前者的累计成本应低于后者的成本;如果高于后者,则自有品牌价值链中其它活动必须以更大的幅度实现低成本运作,从而使零售商自有品牌在总体累计成本方面处于相对有利的成本地位,而这正是价值链分析和战略成本分析的核心。
获取相对有利成本地位的两种主要方法是控制自有品牌价值链中的成本驱动因素和重新配置价值链。从成功企业的经验来看,零售商自有品牌价值链中的相对较低的成本主要来自于物流成本的节约与交易成本及销售推广成本的节约。在物流成本方面,自有品牌商品从生产到上架过程中的诸多物流环节得到最大程度的简约,精益物流被成功地实施,从而使得产品相应地减少了许多运输与储存等物流成本。从交易成本看,自有品牌商品省却了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交易环节,大大节省了商品搜寻、信息搜寻、商品鉴别、谈判签约、履行合同等方面的交易成本;再加上借助零售商的服务品牌,商品上市减少了前期的广告宣传投入,节省了零售商的市场推广费用,节省了广告费等与顾客之间的交易成本。这样,自有品牌的价格就会比经销制造商品牌处于比较有利的成本地位。
零售商自有品牌创建思路
在零售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发展自有品牌,仍然应该成为我国零售企业的战略选择。但是在推行进程中必须进行科学分析,科学实施。基于以上的战略成本分析,零售企业实施自有品牌战略,可采取如下对策措施:
商品品种的合理研发
商品品种的开发设计是创建自有品牌的第一步,一些零售商拥有专门的研究设计部门,负责确定产品的开发研究工作。例如在Marks&Spencer公司,有200多人在它的食品研究设计实验室工作。由于涉及到成本问题,所以创建自有品牌的起步阶段,企业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商品品种的选择上要充分分析自有品牌的成本地位与经销制造商品牌的成本地位,在战略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成本优势的品种,进行自有品牌开发。
自有品牌的合理定位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与同类品牌商品相比的定位。欧美一些零售商只有在一个新的自有品牌至少符合、最好超过消费者产品测试中的最好品牌时才会推出。二是自有品牌的定位与企业定位的一致性。当零售商之间的竞争仅仅是价格竞争时,零售商自有品牌被广为利用来宣传商店的低价定位。当零售商更加重视质量和服务,市场定位发生改变时,零售商更加重视其自有品牌的质量,因而需要对自有品牌的成本地位重新进行战略成本分析。
制造方式的合理选择
进入了自有品牌商品的制造阶段后,有以下两种制造方式可供选择:自设生产基地,其特点是生产者附属于零售商,协调性好;但需要零售商具备充足的人力和财力,可能会增大整个价值链的成本。委托生产商制造,即所谓定牌生产函数。这时,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关系较为松散,合作关系不稳定。但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就是零售企业可以节约生产制造设备方面的成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制造商。
商品的合理促销
随着自有品牌建设的深入,在广告促销方面应有相应的投入。在自有品牌调查中消费者对不同产品的态度有所不同。例如,在同样未做任何品牌宣传的情况下,在被问及是否愿意购买超市品牌一次性纸杯时,71.4%的顾客选择愿意;而去屑洗发水的比重仅为25%。在上世纪70年代的欧洲,当零售商极力主张低价策略时,他们的自有品牌的包装是功能型的和粗糙的。现在,零售商认识到自有品牌包装是一个“不会讲话的说客”,注重自有品牌的包装,通过改善包装,既满足了产品功能要求,同时也提升了自有品牌商品的质量形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行业物流;物流成本;核算体系
随着现代物流理论的风行,“第三利润”的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在第一、第二利润源开拓日益艰难的情况下,压缩物流成本是大家共同的选择,而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将物流业务外包,将压缩成本的压力转移到第三方物流企业。但是,在一些具有较大规模的行业(如钢铁、汽车、烟草、能源、医药等),在其行业内部都存在着各级的物资企业,伴随着国内物流理论及物流产业的逐渐成熟,各行业内的物资企业也都纷纷转型,面向行业主体将物资流通链条上的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信息管理等众多的物流功能进行集成,为主业提供全方位的物资服务。这种内部企业不同于第三方物流,其所花费的成本直接作用于行业主体,是主业所必须管理的成本单元。
而就目前的财务科目设置和帐务核算体系而言,尚不具备将物流成本明确统计的条件,更谈不上做具体的物流成本分析、为主业物资管理相关活动提供参考的作用,对“第三利润源泉”的追逐显得有些盲目。
1.现有问题与研究意义
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必备条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当业务信息化完成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进而辅助决策,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数据支持的任务就提上日程。
通过成本分析体系建设,以不同维度、不同口径的成本对比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物资成本都发生在哪些方面,哪种采购方案整体最优,哪些成本可以削减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为选择最佳采购方案、配送方案、仓储方案以及库存额度等提供支持。
然而,在现有的会计方法中并没有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也没有物流成本核算的制度和标准,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及寻找成本项来源过程中,会遇到如下问题:
(1)物流费用与其他费用混合在一起,隔离分解在不同的科目中,无法单独抽取出物流部分的费用。
(2)现有财务科目过粗,无法记录到物流细项成本,从而不利于对各物流环节成本的记录和对比分析。
(3)物流总成本构成项部分缺失。
另外,没有一套标准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来规范行业内的物流成本计算工作,存在成本计算不合理的问题,比如对于管理成本的分摊方法就存在标准不一的现象。
在物流产业地位被确立之后,物流成本核算问题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各行业内部的专项物流必须根据行业特点,统一财务科目设置和本核算方法,这样才能够正确计算行业物流成本,才能向物资管理要效益。
2.物流成本选取范围
2.1选取原则
在物流成本中,有很多是隐性成本,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并不一定要把全部成本都纳入进来,一方面在现有条件下实现起来相当困难,即使实现也可能存在数据失真的情况,另一方面有些成本不在可控范围或不具备压缩潜力。因此,在进行物流成本选取时,要根据行业特点和实际,把握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以实用化为目的,将行业内物流成本核算标准统。
2.2物流范围
物流范围根据行业性质不同,或选取原材料从供应商转移到工厂时的原材料物流,或选取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工厂的不同车间、不同地点的转移和存储的工厂内物流,或是从工厂到仓库的物流,从仓库到客户的物流。行业内统一标准,确定相同的物流起点和终点,保证物流范围统一。
2.3物流功能范围
在运输、保管、配送、包装、装卸、信息管理等物流功能中,要明确管理重点,将行业可记录、可压缩成本的关键环节识别出来,最终确定一致的物流功能范围。
2.4物流成本计算科目范围
运输费、仓储费、人工费、折旧费、信息费等项开支中,根据行业的体制机制,将可以分割出来的费用纳入计算范围。
3.财务核算方法
现行的通用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3.1单轨制
就是在现有的账务核算体系中反映与企业物资实体流动有关的费用,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合并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中核算。
单轨制是结合财务会计体系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即把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财务会计成本核算结合起来进行,在现有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并且明确有哪些费用项目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的。使用这种模式在会计处理上,与物流成本无关的部分直接记入相关的成本费用账户,把与物流成本有关的部分直接记入设置的物流成本账户中。会计期末,再将各个物流成本账户归集的物流成本余额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摊到相应的成本费用账户中。这种模式的物流成本账户和传统的成本费用账户是合一的。
3.2双轨制
就是把物流成本核算和其他成本核算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凭证、账户、账簿、报表体系。
双轨制是独立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把物流成本核算与财务会计核算体系截然分开,单独建立起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簿。这样形成相互独立的两套账户系统,两套计算体系分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向不同的信息要求者提供各自需要的信息。提供的信息比较系统、全面、连续、准确、真实。在新的成本核算体系中单独反映出有哪些费用项目,这些费用在哪些地方发生,以及这些费用是为哪些部门、产品或生产活动发生的。
3.3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是一种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动态反映,计量作业和成本对象的成本,评价作业业绩和资源的利用情况的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它以作业为中心,根据作业对资源耗费的情况将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中,然后根据产品和服务所耗用的作业量,最终将成本分配到产品与服务中,是将企业一般管理费用按照更现实的基础进行分摊。
作业成本法是国际比较通用的方法,原来主要用于生产企业物流成本核算,近年来开始引入第三方物流领域,在各行业内的物流企业中,也可以尝试应用。
4.结语
物流成本核算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对于行业物流企业来讲,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阻力,这项工作的完成需要行业领导层的充分重视与大力支持,需要物资管理部门、物流部门和财务部门完成大量的基础工作,但是,这是行业物流发展所必须迈出的一步,是物流管理提升的重要支撑,任重而道远,希望各行业尽快确定核算体系和标准,细化财务科目,为日后的物流成本分析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超.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2)61-62.
关键词:成本会计:作业成本法;物流成本
0 引言
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 如何有效地进行物流成本核算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并建立有效的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体系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原有成本会计核算体系无法直接准确计算出物流成本.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物流成本管理,又有实施难度。而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其研究将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相关基本理论
(1)成本会计核算物流成本的原理及缺陷。
在传统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下.物流成本的核算是按职能部门进行归集与核算.并对不同部门的物流成本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一手数据均来源于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原有会计体系中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是指将与成本核算对象相关的费用归集并分配至该成本核算对象的具体方法.它以产品或部门为核算对象.核算成本与费用。
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制造企业习惯将物流费用计入制造成本和诸项费用中:流通企业则将物流费用包括在商品流通费用中。因此.无论是制造企业还是流通企业.不仅难以按照物流成本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且已被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分割开来的物流成本 也不能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真实全貌。表l为物流显性与隐性成本主要项目及会计处理。
列举了物流成本中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所含主要项目及会计处理。
与物流成本相关的各项支出.在实际发生时被归集入各相关会计科目,从性质上难以划分,金额上难以剥离。能否正确分离、核算.将是影响物流成本核算的关键。
(2)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即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法.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资源费用到作业上,再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或顾客上去的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其理论基础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
作业成本法模型及分配方式如图l所示 与传统成本会计不同的是.“作业” 作为联系资源— — 即各项费用与“成本对象”— — 产品、服务、作业、生产过程等的中介,通过资源动因与作业动因.资源最终精确的分配到成本对象上去”
成本动因是成本分配的基准.对于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和相关性有重要影响。是进行成本分析的基础;通过成本动因可以建立成本分析的因果关系。因此,成本动因的确定是作业成本实施的重要内容[21。
2 成本会计与作业成本法的结合
原有会计体系无法直接准确计算出物流成本.而作业成本法的复杂性使其应用于物流成本管理.又有实施难度:因此.本文将尝试就二者结合作理论性的探讨2.1结合作业成本法设置与物流成本相关的会计科目(1)物流成本分类与物流作业成本分析要素。
① 首先,参考一般物流成本的分类。并根据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进行选择.笔者将物流成本按照特流作业功能,主要分为: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包装成本、流通加工成本、信息处理成本五项;而将花费少、对管理决策不具有重要影响的功能.则放在其他物流费用中。
物流作业是企业使投入转变为产出的活动 上述这五项物流功能可认为是物流作业中心:再根据“作业层级”的概念逐层分解,作业中心则由各项具体的作业组成。
②物流资源表明物流作业所消耗的成本 按支付形态来划分物流成本,包括人员工资、福利费、包装材料费、水电费、折旧费、物流管理费、保险费、修理费等.可看作是耗费的各项资源【3J(2)科目级别设置。
关于将“物流成本”、“物流管理费用”、“物流财务费用”设置为一级科目还是二级,我们认为:“物流”是企业的支撑性活动.每一项功能都是与生产运作其他功能相联系的。如运输与原材料的购进、产成品的销售等有关。这也正是物流隐性成本难以剥离的原因。由于在原有会计核算体系中.与物流相关的支出散落在多个会计账户中.在不打破原有的财务会计的框架下.应在各级含有物流成本的一级科目下设置为二级科目如此既不违反财务会计制度.又将物流成本纳入了管理会计体系.有利于物流域本的管理与控制在二级科目下按物流范围设“销售物流成本、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退货物流成本、废弃物流成本”三级科目进行归集在三级科目下按物流功能设置四级科目.再按支付形态下设子科目物流成本核算科目便可以将会计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从形式上结合起来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科目设置是灵活可变的 一方面.可能会因为科目设置级别过多过细带来核算不便.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与自身条件.选择级别设置的层级数目;例如,企业极少设计退货或废弃物流.不需要独立了解该方面的信息.则可不设置“退货物流”与“废弃物流”的三级科目.而将按功能划分的科目设置为三级科目 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对物流成本的分类依据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类别.所以在进行明细科目设置时.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视企业需要得到哪方面的信息而定。按支付形态类别进行科目设置.企业可以很清楚地掌握物流成本在整体费用中处于什么位置,物流费用中哪些偏高:按照物流功能设置科目,可以明确各物流环节的责任与成本总之.物流成本会计科目的设置因类别不同而有所差异。我们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应结合本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流程等实际情况.设置一套相适应的会计账户体系.这关系到物流成本核算是否有效.关系到物流成本核算体系是否完整2_2间接费用分配率的选择“间接费用”.是指不可直接归集到最终成本对象上的费用。在第一步的设计中,仅仅将二者从形式上结合起来是不够的。作业成本法较传统成本会计科学之处即在于它分配率的选择— — 即成本动因的选择。如第一步设想我们设置了相应的会计科目.但金额的准确性将直接关系到归结出的物流成本的准确性 我们认为.可按照作业成本法中成本动因的选择、设定与计算引入间接费用的分配上.将成本动因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率”
关于成本动因的选择需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1)相关程度。
在分配过程中.我们假设分配源的成本与动因的数量是线性相关。在实际中,存在着多个成本动因,而成本动因数量与分配源总成本线性相关.最好的成本动因是最恰当的成本动因:这样才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2)行为导向。
不同的成本动因有不同的分配结果:不同的成本分配结果以及基于分配结果的管理决策.会对组织和员工的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因此,必须仔细分析成本动因的行为导向。
(3)成本收益。
一次分配需要针对每个分配目标采集成本动因数据.无法采集的数据则无法分配。确定成本动因时,必须考虑成本数据的采集成本.保证相关的数据易于获取.如果数据采集成本太大.则可能使得作业成本无法实施。
3 应用范例
笔者将设计一个简单的应用范例.比较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下与二者结合的模式下。归集到最终成本对象上的物流成本有何不同。
3.1范例设计假设某公司的生产需要A、B两种原材料.由公司自有运输部负责运输。现购进A、B各1吨,发生的资源和费用如表2所列表2 运输部资源和费用 (单位:元)现假设原材料A体积大而数量少.仅4名装卸人员即可 而原材料B体积小而数量多.故动用了6名装卸人员。传统的会计核算将采用单一分配率,按照原材料重量进行分配。会计分录如下:
借:原材料— —A—— 运输成本 5000— — B— — 运输成本 5000贷:银行存款等 10000实际的帐务处理将通过“物资采购”帐户进行归集.待原材料检验入库后再转入“原材料”帐户。此处为方便理解,直接计入“原材料”帐户。
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思想,A、B两种材料因特性不同,应分担的装卸费用也不同;如再单纯按重量在两种原材料间分配费用.就会出现问题。而按照下列过程进行归集.计算出的结果将更为科学。
3.2结果分析公司自运输部发生的费用为间接费用 在本例中.前后对比可发现:原材料A的运输成本由原来的5000元降低为4500元.而B的运输成本则相应由5000元上升至5500元。
可见.在原有核算体系下.不能反映原材料成本中真实的物流成本比重.进而造成下游环节即产成品真实生产成本的核算不清。而在作业成本法下算出来的成本更接近实际情况 增加“物流成本”等各级明细科目.可用于有效分析原材料成本构成中.明确物流成本所占的比重及金额以及物流成本的结构构成.从而挖掘成本降低空间。
4 结论
在不打破原有财务会计框架的基础上.将成本会计核算方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通过设置“物流成本”等相关科目.各级科目分级汇总.可以有效地核算和归集出工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及其构成:并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实施有效的管理和成本控制。两者的结合,既易为会计人员接受.又使核算出来的物流成本也更为准确。
一、企业简介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是于1994年在的股份有限公司,具有九十五年历史的民族制造企业,也是全国农机行业及常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目前同时拥有A股和B股,总股本3.74亿股,其中国家持股占31.43%,法人持股占2.69%,上市A股占39.16%,上市B股占26.72%。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A”股)及境内上市外资股(“B”股)分别于1994年及1996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主要从事以“常柴牌”为商标的中小型单缸和多缸柴油机的生产及销售。该公司所生产及销售的柴油机主要用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轻型商用车、农用设备、小型工程机械、发电机组和船机等。近几年来,常柴股份公司全面推行ISO/TS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工作,加强过程控制与持续改进能力的建设,深化供应商PPM值管理,努力使常柴质保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一个高标准轨道。
二、物流成本变化对制造企业财务的影响分析
表1是该企业2009年1季度财务报表,为了简化分析过程,本文根据其主营业务财务数据从运输费用、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三方面来分析物流成本对财务造成的影响。
由表1可见,净利润NI是息税前利润减去利息成本乃理和所得税TX得到的,这里净利润解为3392.34万,主营业务收入S为6.23亿,净利润率5.44%,毛利GM是主营业务收入占减去主营业务成本CGS的差。息税前利润EBIT是毛利扣除运营总成本TOC得到的。存货成本等于平均库存乘以库存比率W。
表2表明了该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产为21.74亿,企业通过运营后产生了6.23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资产总计TA包含13.27亿元的现金CA、3.41亿元的应收账款AR、1.34亿元的存货IN和3.71亿元的净固定资产FA。所有的资产总和等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和。它们是8.54亿元的负债合计TD,其中有7.14亿元的流动负债和1.39亿元的非流动负债LTD以及13.20亿元的所有者权益。
基于表2所给出的财务数据,物流成本的分析和控制往往最终都反映到成本节约上,可以用灵敏度方法来分析各自的波动情况。如运输费用减少10%后财务状况的变化、仓储费用减少10%后及存货成本减少10%后的财务状况。表3、表4、表5则是运输费用减少10%之后的财务变化。
从计算结果可见,2009年1季度常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净利润为3392.34万,净利润率为5.44%。企业因此而投入的资产为21.74亿,求得企业有1.56%净资产收益率。2009年1季度的存货周转为4.13次左右,运输费用达到总销售额的1.84%,仓储费用达到总销售额的0.41%,存货成本达到总销售额的1.49%。
如果该企业在原有基础上将运输费用降低10%,则企业的净利润会增加97.44万元,达到3489.78万。企业的净利润率也将增加到5.60%,净资产收益率从1.56%增长到1.60%。运输费用占总销售额的比例从1.84%降低为1.65%。而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占总销售额的比例还维持不变(假设运输费用的改变并不引起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的增加或减少)。
表6、表7、表8和表9、表10、表11同样表明了企业的净利润、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随着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的降低都相应地得到提高,从计算得出的数据说明物流成本分析和控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制造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结论
表12对比了几种改进方案的财务影响。可见,对净利润率的增长影响最大的是运输费用的减少。因为运输费用占销售比率为1.65%,比其他两项要大,而仓储费用和存货成本分别是0.42%和1.53%。同时减少运输费用对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其次,库存减少使得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到了1.61%。由库存减少而引起的财务利润的变化既降低了存货持有成本,也引起占用资产的减少。库存周转率变快,库存量随之降低,企业只要用比较少的资本投到库存,大大节省了成本。因此,减少库存战略对净资产收益率的提高有着双重的作用,既能降低占用资本又能增加净利润。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物流运作情况对于企业财务报表产生较大的影响,实际上影响的本质主要是物流对相关成本的作用。
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是个动态系统,随着企业的财务指标、经营策略、企业战略等的变化,企业的控制体系必须随之而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新的状况,对于企业的物流管理控制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胜群:《现代成本管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吴滨如:《物流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3]刘涛:《企业物流成本分析》,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Cost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物流成本管理不够系统。
中国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在物流统计方面,分别有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行业划分过细、核算口径不一,与现代物流成本的概念差距较大,无法综合反映宏观物流活动。就宏观物流成本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或零散、分散在众多的机构组织当中。同时各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各研究机构的低水平重复,统计口径相互矛盾,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核算方法,即使勉强算出来,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流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物流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个要素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的“效益背反”关系。目前,我企业的物流活动存在着没能从物流整体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只是片面某一单个物流职能部门的成本或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一项物流费用,违背了物流整体系统和“效益背反”规律,从而引起物流总成本的增加或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导致降低企业的利润和整体竞争力。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与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却研究较少,缺乏物流成本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粗放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既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订培养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划和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想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寄希望与他人。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企业计算物流成本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没有达到怎样利用已知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也就是说要利用物流成本核算会计这种内部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不只是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中,涉及到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等角落。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 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物流成本管理不够系统。
中国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在物流统计方面,分别有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行业划分过细、核算口径不一,与现代物流成本的概念差距较大,无法综合反映宏观物流活动。就宏观物流成本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或零散、分散在众多的机构组织当中。同时各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各研究机构的低水平重复,统计口径相互矛盾,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核算方法,即使勉强算出来,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流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物流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个要素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的“效益背反”关系。目前,我企业的物流活动存在着没能从物流整体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只是片面某一单个物流职能部门的成本或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一项物流费用,违背了物流整体系统和“效益背反”规律,从而引起物流总成本的增加或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导致降低企业的利润和整体竞争力。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与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却研究较少,缺乏物流成本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粗放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既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订培养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划和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想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寄希望与他人。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企业计算物流成本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没有达到怎样利用已知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也就是说要利用物流成本核算会计这种内部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不只是企业物流管理部 门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中,涉及到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等角落。
关键词: 管理会计;物流管理;价值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定义,物流管理是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达到用户所满意的服务水平,对物流活动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应用管理会计从物流成本入手,以价值分析为主线,着眼于竞争优势和价值最大化的获得, 及时反映管理所需的事前、事中的财务信息,对企业物流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一、管理会计概述
管理会计是从传统会计体系中分离出来的一门边缘学科,吸收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内容,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宜德彰。从企业会计工作分工方面讲,财务会计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财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服务于社会各相关方面;而管理会计则通过信息系统将相关管理信息提供给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执行者,更集中地体现会计预测经营前景、参与经营决策、规划经营方针、控制经营过程、考核评价责任业绩等内在功能,在经营管理中发挥直接作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涵盖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价值管理等内容,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
二、管理会计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
物流管理应用管理会计是以物流成本为中心,通过对物流成本分析,对物流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习性的研究、费用水平的推测及控制,以及不同物流方案的比较,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服务,以实现物流活动的最优化和企业效益的最大化。物流管理会计是为企业物流管理服务的,它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体现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
三、在企业物流管理中应用管理会计的意义
国内外会计界已经发现,现有会计核算体系与物流成本管理的现实之间存在着技术冲突:一方面是物流成本管理巨大潜力的诱人前景;另一方面是物流成本在财务会计制度框架内很难确认和分离。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在财务预、决算表中,物流费用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管理费用,对于企业内部与物流相关的人力资源成本、设备折旧费用、固定资产税费等包含在其它经营管理费用中,没有进行单独核算,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和分析。这不利于企业发现物流问题和寻找合理的物流方案,进而难以进行有效物流管理。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新的会计方法能够为企业决策机构提供详尽的物流信息、明确物流责任、考核物流业绩、控制物流成本,它就是管理会计。
四、推行管理会计,完善企业物流管理
1.完善物流预算体系,发挥预算管理作用
企业不论规模大小,所拥有的物流资源总是有一定限度的。要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实现尽可能大的物流效果,必须做好物流计划工作。物流活动过程的正式计划,用数量形式反映出来就叫做物流预算。目前,我国企业预算体系中没有完整的物流预算子系统,而是分散在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原材料预算、人工预算、财务预算中。因此,为了加强物流管理,有必要将上述分散的物流预算部分抽出、汇总,建立起一套独立的、完整的物流预算体系。合理地组织、管理物流,对影响企业物流的内外因素进行全面地分析和预测,在此基础上编制合适的物流预算,把企业的人、财、物及各项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使物流活动与其它经济活动协调配合,共同实现企业总目标。
2.全方位物流控制,发挥成本管理作用
在物流管理活动中,企业必须控制物流计划的执行情况,同原定的目标、计划、预算、标准、定额进行对比,找出偏差,从中发现问题或潜力,采取措施纠正或修订计划,以促进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物流成本控制是物流控制的重点。在物流管理活动中,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使物流支出按预定的目标发生,从而使人、物、财得到合理利用,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3.建立物流责任体系,发挥绩效管理作用
应用管理会计建立物流责任体系,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去监督、控制内部物流活动,并将物流活动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各个部门和环节为实现企业总目标担负起各自应负的责任,完成各自的任务,同时通过各物流责任中心的信息反馈,使企业物流部门和决策机关随时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4.改变会计职能,发挥价值管理作用
现代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变化引出的。其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为内部顾客提供有关他们应该做什么及将会怎样的服务,而不能只反映是什么或过去怎样。工作精力将更少地用于信息报告,更多地用于计划与分析,并且将更加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管理会计不仅全面提供物流管理信息,为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管理奠定基础;还能动地参与经营决策,为决策者提供有用信息;最后通过对内部责任单位的绩效考评,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发挥好管理会计的作用,是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对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会计科学成功跨入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随着社会发展,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将不断发展完善,在现代化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将更加重要。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物流成本分为狭义的物流成本和广义的物流成本。狭义的物流成本一般是指商品从生产出来然后传递到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发生的包装、运输、装卸等费用;而广义的物流成本一般是指从材料采购开始到将生产出来的产品传递给最终消费者的过程中,发生的全部物流费用。
基于广义物流成本的概念,工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应该包括采购订货成本、运输成本、装卸成本、仓储成本、流通加工成本、包装成本、配送成本、物流管理成本等各项物流活动的成本。按照生产的环节,大体可以划分为供应物流成本、生产物流成本、销售物流成本、回收和废弃物流成本等。
工业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从微观上看,可以促进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宏观上看,可以促进国家节约型社会的形成,减少资源的耗费,提高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加强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的管理,将有力推动工业企业的发展。
二、目前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物流成本的认识深度不够。大部分工业企业,对采购、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物流成本非常重视,但是对于仓储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等物流成本则缺乏重视。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认识重点还停留在运输成本上面,认为控制好了运输成本就是控制好了物流成本;而且由于工业企业大都有自己的仓库,致使企业认为仓储成本很小,所以对仓储成本的控制缺乏相应认识。同时,由于存货持有成本、存货积压成本、资金的机会成本等物流成本更多反映为隐性成本,在现行会计核算体系下,难以在账面上直接反映,导致企业对此类物流成本的认识也存在明显不足。
2.对物流成本控制的投入力度不够。在物流硬件投资方面,很多工业企业存在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的问题,部分物流作业仍以手工作业为主,影响了物流工作的效率,直接增加了物流成本;而在物流软件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在物流信息化投入不足,导致企业对物流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分析等工作难以实施有效的控制,直接影响了物流成本控制的决策。
3.对物流成本的核算存在困难。一方面,工业企业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未对显性的物流成本设置单独的科目,造成各种物流成本数据被混杂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中。例如:材料采购的运输成本记入了原材料的采购成本,产品的运输成本记入了销售费用,厂内运输成本作为生产成本处理,存货储存的成本作为管理费用,持有成本记入财务费用中;另一方面隐性物流成本,如存货持有成本、存货积压成本、资金的机会成本等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均没有记录,需要另行测算这部分物流成本,从而增加了计算与控制物流成本的复杂性。
4.物流成本的控制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工业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活动,包括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等,而企业的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一般都是各自独立的,各部门习惯于从方便自身工作角度出发去控制物流成本,容易忽视公司整体利益,导致整个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存在漏洞和不足。具体表现为:
(1)供应物流成本控制方面,通常忽视采购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如企业可能降低了运输成本,却造成了存货持有成本的上升。而且,在采购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择上面,缺乏比较和分析,容易造成供应物流成本上升。
(2)生产物流成本控制方面,首先,由于未合理的布局好仓库的位置、仓库与仓库之间及生产车间与生产车间之间的整体格局,会导致仓库与生产车间之间、仓库与仓库之间、生产车间与生产车间之间的物流不合理,致使物流成本上升;其次,对生产领用原材料的节奏缺乏控制,对如何根据生产工艺、生产流水线的要求及生产车间的空间状况确定分次领用原材料的数量缺乏分析,也会导致厂内运输效率不高;最后,原材料、半成品等堆放不科学、不合理,仓储空间利用不足,均可以造成仓储成本、库存管理成本、装卸搬运成本的上升。
(3)销售物流成本控制方面,销售物流成本与供应物流成本的控制缺乏联动,与原材料采购的运输联系不密切,运输的高效未显现,都无谓的增加了运输成本。同时,由于销售预测准确性不高,极有可能增加重复运输次数,运输成本上升。
(4)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成本控制方面,企业普遍认为该类物流成本在企业总物流成本中所占比例较低,对此类成本控制在管理上缺乏重视。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工业企业的回收物流成本控制存在随意性,导致回收次数不合理,回收频率过高,即增加了回收物流的运输成本,也可能带来其他的管理问题。
三、加强工业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1.树立全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识
物流成本管理不仅仅是采购、生产、销售等部门的事情,而应该是企业全体员工都要关心和重视的事情,只有从意识上让企业全体员工都了解到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到物流成本控制的好坏与自身利益高度的关联性,才能为物流成本的有效控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大对物流成本控制所需资源的投入力度
完善的物流基础设施和性能良好、高效的物流设备,会很大程度上提高物流工作效率,减少无效作业,对物流成本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同样,对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投入,能够使企业快速处理各类物流信息和业务,适应物流成本控制过程中各种情况的快速变化,为企业的物流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依据。
3.完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
及时准确的数据统计对核算及控制管理有较大的积极影响,针对工业企业物流成本费用一般按作业单位进行归集,不能简单归集的通过作业成本法按作业动因来分配取得。而较难取得的隐性物流成本,如存货持有成本、存货积压成本、资金的机会成本等,借助与合理的估计和测算。同时,工业企业依据成本控制的要求编制年度预算,确定各项具体的目标成本,并分解给各个作业单位,过程中与实际发生数据进行分析与控制,形成物流成本管控的闭环,有效的推动物流成本的管理改善和成本节约。
4.加强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成立专门的物流主管部门,配备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统一管理采购、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流过程中的物流成本。具体措施包括:
(1)在供应物流成本控制方面,要着重加强对材料采购运输成本和仓储成本的控制。需要高度重视隐性物流成本,避免供应物流成本控制的片面性;保持与采购部门的充分沟通,加强采购订单和采购计划下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建立完善的采购物流成本分析系统,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
(2)在生产物流成本控制方面,要对原料仓库、半成品库、成品库和生产车间的选址要有统一合理的规划,对厂内物流路径要做预先的安排和设计;对生产领用原材料的单次数量要进行充分的分析,降低厂内运输成本;加强对原料库、半成品库等仓库的管理,在保证物资出、入库效率的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利用仓储空间,降低仓储成本。
(3)在销售物流成本控制方面,重点要加强销售运输成本、包装成本、仓储成本的控制。建立完善的销售物流成本分析系统,选择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产品运输方案;与销售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合理安排运量,减少运输成本或仓储成本;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同时,选择最经济的包装材料,降低包装成本;对驻外仓库或商品调配中心的建设,要详细论证、科学规划,降低仓储成本。
关键词 配送成本 作业成本法 成本管理
1 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activity_based costing,简称abc),即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是指以成本动因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作业(activity)进行动态追踪、确认和计量来核算成本的一种方法。它涉及五大核算要素:资源、资源动因、作业、作业动因和成本对象。其中资源是成本的源泉,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作业是一个企业内部工作的基本单元;成本对象是指需要对其进行成本计量和分配的项目;资源动因是分配作业所耗资源的依据;作业动因是分配作业成本到各成本对象的标准。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首先,通过资源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资源费用追踪到作业,形成作业成本;其次,通过作业动因的确认和计量将作业成本追踪到产品,最终形成产品的成本。可见作业成本计算突破了产品这个界限,而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它以作业为对象收集成本,并把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产品。
作业成本法适用条件:①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②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③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④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⑤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⑥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⑦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⑧较好地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鉴于配送成本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揭示的只是“配送成本冰山一角”,计算结果远小于实际发生的配送成本,在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不准确的情况下,选择作业成本法对企业配送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较为有利。
2 作业成本法在配送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2.1 配送成本及构成
配送成本是指在配送活动的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送货服务及配送加工等环节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的总和,是配送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活化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总和,其大小取决于配送作业的范围和采用的评价方法。根据作业活动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发生的理论,与配送活动相对应,配送成本包括运输费用、储存保管费用、包装费用、装卸费用、分拣及配货费用、流通加工费用、信息处理费用和配送管理费用等项(如图1)。
2.2 作业成本法在配送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每个配送企业的业务类别、经营范围差别很大,各个配送系统所具备的功能就不同,在配送过程中发生的作业及消耗的资源也不一样,因此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企业配送成本时必须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假定所研究的配送系统具备完整的配送功能,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配送成本分为下列几个步骤:
(1)界定企业配送系统中的具体作业。一个完整的配送系统具有备货、储存、分拣及配货、配装、配送运输、送达以及配送加工等功能要素,每一项功能都要由相应的配送活动来承担,因此一个完整的配送系统主要包括运输、储存保管、包装、装卸、分拣及配货、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和配送管理等多项基本活动。
(2)确定企业配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根据abc作业成本法“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的基本原理,以上的配送活动要消耗如下的资源:工资性费用、材料费用、机械费用、车辆相关费用、维护保养费、固定资产折旧费、低值易耗品的摊销、修理费、装卸费、信息处理相关费用及配送管理相关费用等。
(3)确认资源动因,建立作业成本库。在介定配送系统中涉及的资源的基础上,确认资源动因,将资源分配到作业,开列作业成本单,归集作业成本库成本。资源分配到作业见表1。
(4)确认作业动因,将发生的成本分配给成本对象。根据成本对象对作业的消耗,将成本分配给各成本对象,计算成本对象成本。具体计算方法:当成本归集到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库后,应按作业动因及作业成本额计算出作业成本的分配率,并按不同成本对象所消耗的作业量的多少分配作业成本,最终计算出成本对象应承担的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分配率的计算式为:
某项作业成本分配率=■
某成本对象应承担的某项作业成本分配额计算式为:
某成本对象应承担的某项作业成本分配额=该成本对象消耗某作业量总和×该项作业成本分配率。
配送系统中存储保管作业对资源的消耗与存储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的体积大小、所需的存储条件、存储设施的租金价格或建设成本等相关,其中存储商品数量为主要因素,所以一般选择库存量为作业动因;装卸费的大小与作业对象的性质、性状和批量大小相关,选择装卸量为作业动因;影响运输费用的主要因素有运输工具的选择,运输距离的长短和运输时间间隔的大小等,其作业动因可以考虑选择行驶里程数;信息处理费取决于信息量大小,所以订单量可以作为信息处理的作业动因。作业动因的选择对配送成本的准确性有很大影响,企业必须根据实际作业情况选择作业动因,把作业成本合理的分配到成本对象。
在确定了配送系统各作业的作业动因后,结合成本对象的作业消耗量,将作业成本分配到配送系统的各个成本对象,计算出各成本对象成本。最终的企业配送成本既是成本对象成本额之和,也是配送系统各个作业成本额之和。
2.3 配送成本分析及控制方式
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配送成本结果较为真实合理,同时,通过对配送系统中的所有成本对象及作业活动进行追踪分析,可以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增加作业价值的目的。
企业配送成本是成本对象成本额之和,通过配送成本的分析,可以了解各成本对象在配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运用abc分析法找出关键的成本对象和次要的成本对象,针对不同的成本对象制定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配送成本。配送企业的成本对象可以是产品、顾客、部门、工程、作业等,如选择顾客为成本对象,运用abc分析法将配送企业的全部顾客分为a、b、c三类。属于a类的顾客,从顾客数看,这类顾客数大约只占全部顾客数的10%左右,而该类顾客的配送成本大约要占全部配送成本的70%左右。属于c类的顾客,从顾客数看,这类顾客数大约要占全部顾客数的70%左右,但是这类顾客的配送成本大约只占全部配送成本的10%左右。而b类顾客,则介乎二者之间,从顾客数看,这类顾客数大约只占全部顾客数的20%左右,而该类顾客的配送成本大约要占全部配送成本的20%左右。显然a类顾客是企业的关键客户,对其配送成本要加强管理和控制。对b类顾客也应予以重视,对其配送成本进行常规管理。
企业配送成本也是配送系统各作业成本额之和,把作业作为成本对象进行配送成本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哪些作业更耗成本,能够进一步找出阻碍物流实现物流合理化症结所在,然后设定合理的作业物流成本目标,并通过改进作业管理,使配送成本更加合理化。一个完整的配送系统的配送成本由仓储保管、包装、装卸、分拣及配货、流通加工、运输、信息处理和配送管理等作业成本构成,将以上的作业成本按照金额由大到小顺序排列,计算相应百分比,然后根据abc分析法一般分类原则,找出关键作业,分析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降低关键作业成本。如降低运输费用的措施有:确定合理的配送路线和进行合理的车辆配载;降低储存保管费用的措施有:加强配送的计划性,确定合理的库存等;降低装卸成本的措施有:装卸对象的规格化和标准化等。
3 结语
日本早稻田大学物流成本计算权威——西泽修先生提出“物流成本冰山”说,可见传统的配送成本核算方法存在诸多缺陷,不能完全揭示企业配送费用信息。本文引入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结合配送系统的基本功能,测度企业的配送成本。在确认企业配送成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配送成本管理的需要,按成本对象或者配送系统作业进行配送成本分析,找出关键成本对象或者关键作业,制定相应的成本控制措施,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实现配送全过程的费用节约,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永强,杨忠直.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控制中的应用[j].工业工程,2004(6)
2 陈小龙,朱文贵,张显东.abc成本法在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和管理中的应用[j].物流技术,2002(6)
关键词:价值链;供应链;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2-00-01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
我国成本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滞后。我国成本管理的理论研究在成本管理研究方面的系统性差。传统成本研究局限于企业内部,缺乏战略管理的思维。传统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降低产品成本:一是规模效益:二是增强与供应商及分销商的谈判能力,以期达到转移成本的目的。
(二)研究意义
企业成本作为利润表上企业收入的抵减项目,直接影响企业利润,进而对企业投资者、管理层、债权人以及广大职工的利益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企业成本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日渐凸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系统地设计和管理各供应环节,使企业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使供应链系统的总成本最优。在供应链系统中,改善服务和降低成本这两个目标可以同时实现。供应链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全球采购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等技术支撑体系,改善企业传统的业务流程,降低系统成本。
价值链分析还可以作为对作业成本法在企业运用中的一种补充。价值链分析侧重于从战略高度来优化企业整体价值链和综合竞争力,而作业成本法侧重于从战术角度来实施成本管理,使产品成本计算较为准确。由此可见,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使作业成本法能够立足于企业战略的高度,而且使价值链分析法有了更科学的成本核算载体,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更全面、更多层次的信息。
二、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迈克尔·波特(2003)就提出“总成本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必须建立起高效、规模化的生产设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他还提出了将价值链作为成本分析的一种手段。寇猛、王东生(2010)就提出了物流成本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可采用作业成本法,按物流成本动因分配到物流作业进行物流成本的计算,既提高了物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又为整个价值链上各物流作业环节物流成本管理及整个物流成本管理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据。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被供应链间的竞争所取代,成本优化潜力只能通过管理整个供应链成本来实现。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管理。
常规的成本管理一般局限于单个企业,供应链成本的基本理念就是将成本管理的方法应用于整个供应链,即将这种方法拓展到组织的界限之外。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战略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理论、交易成本、委托理论和组织问成本管理。
(三)价值链模型
价值链是指企业的一系列职能,企业通过这些职能逐步使其产品或服务具有有用性。每个企业的经营活动可以分解为若干与价值有关的作业,每个作业产生价值,同时又都会对企业的成本产生影响。价值链上各项活动的联系存在于企业内部,形成企业内部价值链。
三、供应链成本管理方法
目前应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成本管理方法有很多,其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几种方法分别是: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一)作业成本法
供应链作业成本法是从供应链的视角,通过分析作业成本和交易成本来优化企业总成本。供应链的作业成本管理主要是供应链成员中单个企业内部职能部门的职责,它以内部关系为特征。供应链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使得发生的成本依据成本动因不仅可以对产品,也可以对供应商和客户进行分配。所以企业在以作业成本法控制和分配自身成本的同时,从供应链的视角,可以更有效地管理供应商和客户本成,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实现供应链的总收益最大化。
(二)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作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工具之一,自上世纪60年代首次出现在丰田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标成本是一个管理方法而非会计方法,是成本设计而非成本报告。它的流程强调的不是成本计算,而是新产品开发的成本降低。目标成本一个主要原则是面向市场价格主导成本,关注客户,注重设计,跨职能参与价值链。目标成本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部分:市场驱动成本法、产品层次目标成本法和部件层次目标成本法。
四、基于价值链各环节的成本分析
价值链一词首先由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出版的《竞争优势》一书提出,它实际上是指企业所有的互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作业所构成的一个动态过程,因为其最终提供一定的顾客价值并同时为企业自身实现一定的收入及利润,故称为价值链。价值链可分为研发、采购、制造、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以下本文将针对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寻求降低价值链成本的方法。
(一)研发环节
对于轻工业类、科技类企业,研究开发阶段的设计成本是成本管理的重点。研发环节对于价值链上后续环节的成本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中,很多人都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制造环节,而忽视研发环节。因此,管理者应该在研发环节就树立成本管理意识,严控成本支出,做好战略成本管理,并且为价值链上后续环节的成本管理做好规划。
(二)采购环节
采购环节的成本是价值链成本上重要一环,采购成本的高低与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企业自身的议价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选择好的供应商对这一环节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企业可以与供应商达成协议,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可以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改进、帮助,优化供应商关系,共同降低成本,实现双赢。
(三)制造环节
制造环节是传统成本法关注最多的一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块。在这一环节涉及的成本项目很多,成本管理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来全面降低企业成本。领导充分重视,推动成本管理,让每个员工都树立成本意识,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这一环节的成本管理最终落实者是员工,所以必须形成良好的成本意识。运用先进的科技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降低废品成本。进行流程再造,通过对公司内部流程的优化,避免重复作业,精简流程,减少不必要的作业,降低企业营运成本。有实力的企业可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固定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四)配送环节
配送环节处于价值链的相对后面环节,实施精益成本管理的企业也不能小看这一环节的成本。主要可以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控制,统一调配,共同配送,对客户需求进行合理预期,实行标准化生产这几方面来降低配送环节的成本。
(五)售后服务环节
售后服务环节相对于价值链上前面几个环节,成本发生比较少。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对这一环节采取外包的方式。
以上主要是将价值链切割成一个个环节,对各个环节的成本发生进行独立看待。但是,从企业内部看价值链上各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供应商以及销售商之间也存在交易成本。供应链成本可以分为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供应链成本管理分为材料和存货成本管理的阶段、作业成本管理的阶段、跨组织成本管理和交易成本管理的阶段三个阶段。
在供应链成本管理过程中还必须对企业价值链进行分析、优化。价值链分析的价值管理可以分为内部价值链分析、横向价值链分析和纵向价值链分析。通过内部价值链分析即差别分析和成本分析,找出企业潜在的差异性资源及在价值生产过程中的利弊。通过纵向价值链分析即行业价值链分析,基于利益共享和基于客户价值的成本链分析,达到成本与盈利的最佳契合。对横向价值链分析即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在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重构企业的价值链,对企业价值链同一水平上企业集团的各个企业主体问相互作用的管理,提高企业供应商与客户的盈利能力和价值水准。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