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时间:2023-06-06 08:59:2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 问题 健康

中图分类号:TS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42-01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食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安全问题也被受瞩目,一些不合格的食品不仅危害人们的健康,损害消费者的利益,而且还影响到食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了提高产量和追求经济利益,在猪饲料中掺上“瘦肉精”,甚至有人用稻草沤水兑上色素和盐当酱油,2008 年的“三聚氢氨”重大奶粉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根据官方公布的相关数据表明,因食用三鹿婴幼儿奶粉而接受门诊治疗累计达到39975 人,而对这起事件进行密切追踪更让人感到恐慌。随之而来的是“苏丹红”事件和“毒青菜”事件等等,食品质量问题不断涌出,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在看到这些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不足,在加强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同时,更要与时俱进。

1 食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1)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化肥、农药和生长调节剂从源头上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我国每年氮肥使用量达3000万吨,农药超过150万吨,单位面积使用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4倍。过量的使用化肥,会造成蔬菜中形成亚硝酸,亚硝酸导致癌症威胁了人的生命。质监部门对有害物质残留进行定点检测,总体合格率仅为50%,其中农药残留超标率达到30%。同时由于受到养殖环境的污染,所生产的畜禽产品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还直接导致疫病的流行。

(2)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滥用食品添加剂,如:萘酚、奶油黄、大量的色素、盐酸、食碱、漂白剂等,这些添加基因如果过量使用都会导致人体致癌、致畸。食品加工过程中如果违规操作,添加过量的添加剂,或者是很多强化剂共同使用时,则会产生有害物质,这些问题也受到人们和政府的关注。

2 造成食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造成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中,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信息占有上处于优势,造成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生产者从利益最大化出发,倾向于行为方式,为了增进自身效用给消费者带来损失。首先是由于食品安全管理不到位:企业市场份额的竞争造成食品生产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使得企业为了谋求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严格按照操作工艺流程进行加工,致使出现有害物质残留物,这些残留物又会对人们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如:食品加工厂滥用各种添加剂,在饮料中过量添加香精,用量有的超过标准的2倍以上,食品生产企业置法律法规于不顾,重视生产,忽略管理,导致出售过期食品等。再者就是由于监管体系不够完善,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监管不到位,基层检测存在与食品生产企业互相勾结的现象,使得许多不合格的食品流入市场。其次是在管理模式也影响到食品质量安全:政府规制关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比较少,国外发达国家大多建立了适合本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横向管理体系以预防性控制体系为基础,纵向管理体系强调制度手段与行政手段等多种手段的组合,而国内关于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促进食品质量信号的有效传递,而缺少政府监管机制。

3 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1)出台强有力的措施与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更为全面合理的食品质量标准,提高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执法素质,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食品生产企业无机可乘。

(2)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结构。加强食品加工企业内部质检人员的技术水平,联合相关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对企业的负责人、质检技术人员免费培训,同时对食品生产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政策, 使企业从源头上堵塞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形成。

(3)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的机制.食品安全监管是监管于一体的过程。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要有明确监管、事中监管和事后的关系和侧重,在食品安全监管上建立事前监管的制度,考虑到事前的预警机制,在平常的监督管理中采取产品抽查等手段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管理。同时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关口不断前推移,逐渐建立起“从农田到餐桌” 的全过程无缝隙式管理,实施事前的预警机制和事中的监管协调一致。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质检工作,在食品推向市场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相关部门也应不定时地对市场食品进行检测,在市场中建立统一协调的市场机制,并且需要相关部门要通力配合并且相互监管。

(4)加大对食品检测检验研究和应用的投入。从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中来看,检测工作应当作为食品原料和生产加工的重要手段,食品中安全卫生指标限量值的逐步降低,要求检测技术应向高技术化、速测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迈进。系统的食品检测系统应该逐步社会化,提高我国食品检测能力,尽快将研究成果转化成具体应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为食品市场准入制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陈丽华.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周.民以何食为天: 中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

第2篇

食品是社会人类未来发展和建设的基本物质,是人们说生活中的必备物品,是维持人们赖以生存的依据和基础。现如今,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以及相关消费者之间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近几年来公共健康所面对的巨大问题。因此,重视食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我国食品行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是提高我国社会管理水平的主要途径。面对目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时有发生,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十分重要。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现状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农业、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和农业事业在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将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废物和废气,并将有毒物质渗入到周围土壤中,进而导致土壤中的有毒含量和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质量的安全问题。除此之外,在食品的种植和养殖过程中,不符合标准的人为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食源中毒。由于食源性中毒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大量发生肠炎和病毒以及寄生虫中毒的几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几率。

食品污染。在农业的种植以及养殖的过程中,将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农药以及催长素等,特别是我国已经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化肥,已经成为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有害物质。

加工问题。目前,我国普遍存在部分企业使用功能添加剂超标的情况,甚至由于添加剂增加而引发的食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屡见不鲜。如:使用工业盐制作的四川泡菜,使用添加剂制作的山西老陈醋。伴随我国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工艺和新技术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如:转基因、嫁接等。

提高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解决对策

完善监管过程。增食品质量的安全管理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流程和方法,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和防御机制,通过建立检测系统以及应急系统,进一步推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稳步发展。

建立检验体系。(1)食品质量的安全检验系统作为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的重要构成环节,同时,也是确保检验工作能够顺利展开的技术保障,对于消除目前食品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完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把关,进一步明确检验任务,积极强化管理对策,同时,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加强检验机制的创新和检验,针对食品质量检验的工作人员,需要定时进行技术考核和测评,建立完善的检验目标和任务;(2)针对检验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需要进行严格监控。首先,对于重点产品项目进行着重检查;其次,对于重点食品的生产单位进行重点把控;最后,对于食品生产的重点环节进行严格监管;(3)提高质量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按照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并根据目前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检验制度和操作体系,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质量检验人员的定期培训,增强检验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术,并积极努力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意识。等到培训结束后,需要对每一名检查人员进行培训总结和测评,并采取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加强风险评估。食品质量质量的安全问题需要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对于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并不明确和完善,因此,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体系,对于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为:①做好市场经营的风险评估,进而全面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②根据相应的风险指数制定管理制度和体系,并进一步强化风险比较,将监督重点集中在易于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生产企业和生产环节,并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逐渐减少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次数少的单位和环节的监督和控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质量检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有效的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总而言之,通过加强食品质量的安全管理力度,如:建立质量检验体制、加强风险评估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会确保食品质量的安全性,避免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不必要的影响和侵害。

第3篇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假冒伪劣食品不断出现在市场中,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食品安全也成为消费者普遍关注的问题。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不会对身体造成慢性或者急性的危害,并且能够满足人们日常所需摄入的营养要求。食品安全关系到国民健康,所以,食品企业要做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为消费者提供放心、安全、健康的食品。

1 我国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食品安全事件经常发生,给食品生产厂家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也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使人们对食品企业的信任度下降,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目前,我国的食品企业具有许多问题,还需要食品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共同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保证食品安全。目前存在的问题有:我国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缺乏品牌意识,甚至有些食品企业生产的产品不是正规的品牌,属于贴牌生产,因此也不注重食品的质量管理。那些将农业产品作为生产原料的食品企业,由于农产品本身的质量不合格,农药化肥等残留量超标,使得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有些食品加工企业则是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使用有毒有害的物质进行食品生产,或者加入过量的添加剂。有些食品企业没有营业执照,属于小作坊式的生产,生产食品的车间卫生条件比较差,使食品的卫生不达标。总体来看,我国的食品企业的质量安全认证比例不高,还有很多食品企业通过认证后反而对食品质量安全不予重视,使得食品质量出现问题。各种各样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给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带来了挑战。

2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许多食品企业只重视企业的经济利益,不关心食品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意识不强。一些食品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不注意对原材料合格证、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的检验,也不会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选择原材料的标准就是价格,原材料的价格越低越好。还有的生产企业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相能够吸引消费者,添加过多的食品添加剂,而不考虑食品的质量是否达标。

2.2 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高

很多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主要考虑的是价格因素,对于食品的质量安全可能会忽略。尤其农村地区的居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比较低,使得许多三无产品或者劣质的食品流向农村市场。同时由于农民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在进行农作物生产时会无意的使用超标的农药和化肥,造成食品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形成恶性循环。

2.3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

由于城市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使假冒伪劣食品在城市中很难立足,有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监管力度不大等特点,将不合格食品输送到农村。一些非法的食品加工作坊也转移到农村,使农村的消费市场成为不合格食品的集散地。由于农村地区比较分散,加工销售劣质食品不会被轻易发现,使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难度增大。

2.4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不足

我国在近几年对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的资金不多,缺乏先进的检测设备,现有的检测设备由于缺乏维修保养,损坏严重。这些问题使得食品质量检测的结果缺乏准确性,一些指标的检测不能及时得出结果,阻碍了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工商部门对食品质量检测时要委托其他的检测机构,由于检测结果延迟,对于不合格的生产企业无法进行处罚,使得这些企业生产的食品会继续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3 提高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完善食品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食品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仅仅是要通过国家机构的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还要求食品企业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食品质量安全。在生产食品的每一个过程,食品企业都要严格把关,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企业要加强生产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使食品的生产的过程更加规范,为食品质量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3.2 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政府的食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严格检测程序,为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监管部门要对食品企业的生产许可进行严审查,做好食品企业证书的年检工作。对食品审查人员和检测人员要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监管的效率。同时,还要对食品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建立食品企业诚信档案,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第4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

前言

随着我国近些年来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各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更加具有实质性,发展方向更加全面化、科学化。其中,食品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其发展速度与日俱增。然而,任何事情都具有双面性,食品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质量安全问题也在不断发生,并且具有持续上升的趋势。因此,食品企业要在积极创新食品种类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的现实情况,针对现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及潜在的危害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现状,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供基本保障,以此提高食品企业的信誉度,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促进食品行业向着更高、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1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就我国现阶段情况而言,食品供应体系的建立一般都是通过增加食品数量而实现的,没有具体详细地进行分析和研究,导致食品生产的每个环节中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终使得食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在极大程度上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食品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原材料种植或者养殖的过程中对农药、兽药等的乱用或者使用不当,导致农产品药物残留,且有害物质超标。其次,针对动物而言,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防疫机构,防疫手段相对落后,试验检验设备不完善,一旦发生重大的动物疫情等严重情况,无法进行有效的防护和解决,因此会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再次,在农产品加工生产的过程中,通常生产规模较小,需要实行分散经营,这样就会导致农产品分级及包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管理困难。另外,一些小型食品生产企业不具备合格生产的必备条件,也没有合格的生产设备,致使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最后,在食品生产之后的流通销售环节中,由于食品包装、密封储存、运输设备等方面的管理水平落后、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会导致食品出现二次污染的现象,严重时甚至会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对于目前实际状况来说,我国大部分食品标准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严密性和标准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使得食品监督执行困难,没有明确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供消费者进行判断和分析。现阶段,我国的食品标准缺乏严谨性,属于质量指标和卫生指标相融合的混合型食品标准,导致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缺乏完善性,其中一部分食品标准与国际食品标准相去甚远。此外,在检测体系以及认证体系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适应性,我国食品在检验的时,多头检验以及重复检验等问题异常突出,造成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大大增加了生产企业的负担。食品认证体系的多方管理、多重管理、重复认证,以及重复收费等现象比比皆是,是目前我国食品验证体系中存在的最大同时也是最多的问题,没有及时有效地发挥食品认证体系应用的职能和效果。总而言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是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2 解决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对策

随着社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我国经济水平日益提升,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和进步,食品种类越来越多样化,食品数量不断增加,大大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尽相同的口味和喜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食品行业在种类迅速发展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阻碍,导致食品质量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更重要的是,食品质量安全隐患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进而造成了相关食品生产部门极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与完善相关食品法律法规,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日常食品卫生监督执法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提升其严密性,不断补充相关食品规章制度,对现有的不完善的食品卫生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严谨的食品卫生标准,根据我国食品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最后制定出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食品卫生标准体系,以此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的事物。另外,由于药物残留且超标问题在食品质量安全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要重视食品加工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不断制定新的食品卫生标准,使其符合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提高食品质量。同时,建立健全合理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和认证体系也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统一现有的不同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消除多方检测、重复检测等问题,有效发挥食品检测体系的作用。还要针对食品认证体系中的多方管理、重复认证、重复收费等不利现象进行管理和制止,制定标准且一致的食品认证制度体系,加快食品安全流通体系的建设,从而从本质上解决食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隐患因素。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群众的力量监督食品质量安全是否合格,一经发现,要及时将不合格食品主动召回,确保消费者健康安全,保护消费者权益,为人们提供放心、绿色、美味的食品而奋斗。

3 结束语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食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等活动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保障人们正常生存的物质基础。因此,只有不断提高食品质量,消除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保障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和生命安全。就我国现阶段食品质量安全状况而言,无论是食品原材料上还是生产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大大地降低了食品质量安全性。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目前我国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寻找解决对策是相关人员需要研究的首要工作内容,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测体系,确保食品质量安全有法可循,有据可依,发挥其应有的体系作用和效果,从而从根本上为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性提供法律体系支持。

参考文献

[1]杨辉.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现状分析及对策[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7.

[2]窦勇.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

第5篇

关键词 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粮油质量;质量检验;问题与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5-0083-02

0引言

食品工作最基本的内容就是食品质量检验,虽然是最基本,但却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社会意义,若食品质量出了问题,必将为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带来众多负面影响,其结果不仅仅是造成国民经济的损失,还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因此,必须要深刻的认识到目前食品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改进检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人们在食品食用中的安全,以促进社会的安全、稳定。

1食品质量安全的含义与特征

食品是指供人们食用或饮用的各种原料及成品(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不包括在内),因此食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如果人们所食用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以下以粮油为例,讲述食品安全的含义与特征。

1.1粮油质量安全的含义

粮油质量安全,就是要有效的消除粮油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各个流转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使粮油质量符合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制定的标准,达到无公害,从而保证人们食用时的安全,同时也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

1.2粮油质量安全的特征

1)隐蔽性

从科学的角度讲,粮油的质量很难用人的感官或是物理方式去判断,必须要经过专业人员使用专业的设备进行检验后才能得出是否安全的结论。

2)慢作用性

粮油中的大部分安全隐患对人体所起的副作用都呈现的较为缓慢,很多时候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身体健康形成威胁,正是由于这样,所以容易造成人们的忽视。

3)具有相对性

所谓的相对性是说对粮油质量的安全评价是相对的,对于粮油质量的检测结果一般可分为:不含有害物质、含有有害物质但是其含量在安全范围内、含有有害物质并且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对于中间的情况其实就是相对而论。

2 目前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使得食品的安全一直遭受着人们的质疑,以下仍以粮油为例,讲述目前食品质量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粮油质量检验的手段较为落后

目前,我国的很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粮油质检机构所应用的设备都比较陈旧,由于经济、思想意识等各方面原因,在更新检验设备上投入的非常少,很多落后的地区还采用古老的感官检验方式和及其简单的物理检验方式,对诸如光谱分析、色谱分析、核磁共振检测等现代检验技术完全不去了解,也不采纳,这种现象导致粮油的质量检验结果很难合人心意。

2.2不重视粮油质量检验机构的建设与发展

粮油检验机构建设可谓是众多机构建设中比较不受重视的,其主要体现在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给予的资金补助不足、相关政策及技术支持都不到位等,在检验人员及检测设备的配备上,缺乏资金的投入,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极其缓慢,甚至不更新换代设备,这些问题都严重的阻碍了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开展。

2.3缺乏对粮油质量检验的投入

粮油质量检验的投入,主要包括技术和设备的投入,其根源也就是资金投入,目前存在的大多数粮油质量检验机构,其环境、技术、设备都达不到质量认证评审标准中的要求,检验机构的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都十分薄弱,粮油质量检验实验室的面积非常小,检测应用科学技术十分落后,所谓的检验设备只有天平、容重器、水分测定仪等简单设备,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室很难保证粮油质量检验工作的有效实施。

2.4粮油质量检验的抽样缺乏代表性

粮油在最初的种植到生产再到运输、存储、销售的整个流转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均匀性,在粮油的抽样检验中,难以做到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如果抽样检验的粮油不具代表性,那么抽样检验工作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如果一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是错的,那么无论后续的工作怎么严格细致,其检验结果都是存在问题的。

2.5粮油质量检验体系权利和义务难以明分

目前我国的食品检验监督体系,代表国家政府行使粮油质量监督管理职能的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卫生监督检验机构;代表行业行使质量管理职能的有粮食部门的粮油质量检测和管理机构,以及农业部门正在建立的绿色产品监测机构等,对这些粮油质量检验监督机构,国家虽设立但却没有明确其各自的职责范围,使它们的所拥有的义务与权力都很不明确,存在严重的职能重叠、权力与义务难分、各谋其政的现象。

3 如何解决食品质量检验中存在的问题

3.1完善食品质量检验体系

要对我国现有的食品质量检验体系进行完善,加大食品质检体系对质量检验的执行力度,确保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规范化及制度化,从根本上实现对食品质量进行监管的目的。

3.2加大检验设备投入资金,加快食品质量标准的制定

食品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切实将食品质量检验工作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主抓,在各级质检部门的检验设备上要加大建设资金的投入,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制备技术先进的设备,对国家给予的补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利用先进的质量分析仪,进一步提高食品质量检验工作的效率。同时,食品质量检验工作也需要科学、完善、统一、权威的质量标准和操作体系,因此,对于食品质检工作,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为中心,同时做好推广和宣传工作。

3.3对食品质检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食品质量的好坏是关乎国家民生的大事,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使得食品质量的检验技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质检人员要能跟上时代的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要准确掌握食品质量检验标准、分级标准,还要对新兴的检验技术及时的认识并熟练掌握。因此,要做好食品质量检验工作,就要在质检人员的技术培训上花功夫、下力气,提高质检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道德品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食品质检队伍。

4结论

食品生产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的质量不仅关系着经济发展的快慢,而且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新时期赋予食品质量检验的新定义是即要保证食品安全流通,又要为市场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手段,因此,食品质量的检验工作至关重要,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食品质检中的问题给予解决。

参考文献

[1]梁伟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8).

第6篇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13亿人,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关系到我们的切身利益,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国人最为关心的问题。去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专门针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讲了五个问题,食品质量安全是其中的一个。

中国散户养殖、散户种植质量难以控制。为什么农民漠视农产品的质量,不仅不维护质量还要掺假?背后就是物质利益。因此,当前核心任务是建立农产品质量的利益机制,让农民从自己的物质利益角度出发来关心农产品的质量。而合作社可以是建立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利益连接机制的一个载体,通过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跟龙头企业、加工企业进行价格的谈判、交涉,农民的地位就会改变,力量增强。合作社可以对加工企业控股、参股,合作社也可以自己办加工营销企业,自己来销售,农户不仅可以赚取到种植、养殖环节的利润,而且可以直接分享加工和销售这些环节的利润。通过合作社自己办加工营销企业或者控股、参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户从个人利益上也就关心食品质量安全。另外还要建立其他的制度,双方要订一个合同,不管市场价格怎么波动,农户的牛奶都要按照合同的价格卖给加工企业。另外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盈利,分配给社员,这些都要通过合同来约定。所以发展合作社是维护中国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的载体,要使合作社成为维护食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这样才能解决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这两个制度要建立的话,也需要有合作社支撑,因为食品安全问题是不可能追溯到一家一户的,有了合作社,合作社有了自己的品牌,所有在超市出售的产品商标上都要标明产品是在哪个合作社生产的,法人是谁,电话是多少,出了问题可以立即查处。另外还要建立食品标识制度,分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由农业部门和质量安全部门共同来认证,一旦发现弄虚作假立即进行相应处罚。建立这两个制度,如果没有合作社,只是依靠数以亿计的农户,这两个制度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所以,合作社可能是建立食品原产地和追溯制度以及质量标识制度的一个重要的主体。

政府对财政的补贴要对准合作社,而不是对准龙头企业。政府的补贴要补贴给合作社,要扶持合作社。合作社要做大做强,要跨区域经营。合作社将来不仅联系农户,而且要自己办加工厂,把自己的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的各个超市。合作社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且可以聘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来帮助经营。

第7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卓越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实践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142-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对企业与高等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一种探索,其目标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2]。“项目教学法”是针对某一个专业或专业课程,教、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3]。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频发,社会各阶层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实践技能培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多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因此,该问题成为各高校探索的重点。结合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名校建设”的目标[2],我们提出了卓越计划,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中适时提出“项目教学法”的理念,以期提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部分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项目教学法的来源

最初的项目教学法应用于跨专业的课程,它以“项目”为依托,将多门课程合起来进行教学[3]。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熟悉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一般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收集文献,制定实验方案,并独立开展项目的实施以及最终的评价。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掌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知识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老师只起到一个指导作用,不亲自参与,只在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该方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动手做实验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学生唱“主角”,而老师转为“配角”。这种方式实现了师生角色的互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符合高等农业院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理念。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一)学生积极性高

在项目教学方式下,教师不再主动讲理论与结果,学生不再盲目地被动接受,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去寻找得到理论与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了相应的理论与结果。在寻找理论和结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示和自我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青岛农业大学的实践表明,90%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积极性。

第8篇

关键词:食品供应链;协同;食品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3;F426.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260-02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不断下降。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在改革监管体制机制、创新监管方式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由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在监管中仍会面临很多困难。究其原因在于食品供应链的组织结构特性方面:一是食品供应链纵向延伸过长;二是食品供应链的横向分散性,导致安全质量风险环节过多与管理困难。安全的食品归根到底是生产出来的,而食品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都会影响安全食品的供给,由于供应链中的双重边际效应及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部分食品供应链成员出于利益考虑,进行质量投入的动机不足,造成了食品安全的隐患。食品安全问题的本质是食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问题,而供应链协同是供应链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为了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而进行的彼此协调和相互努力。相关研究表明,供应链协同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式(Jan Bahlmann & Achim Spiller,2008;彭建仿,2011)。本文从供应链协同视角提出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新型的食品供应链组织模式

食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对食品质量安全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食品供应链组织结构的现状表现为:一是食品供应链横向集中程度不高,导致食品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难以执行。最明显的表现为,在农业生产环节,大量农户的分散经营给农产品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大困难,滥施化肥、农药现象普遍,在生产源头上就形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二是食品供应链产业链过长、中间环节过多,增加了安全与质量污染物进入供应链的风险概率。安全食品的供给需要供应链上所有参与者的协同努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风险沿整个供应链传导,最终影响食品安全。为此,应构建新型的食品供应链组织模式,提高供应链本身对食品安全风险的控制能力。一是提高食品供应链横向一体化程度。在生产源头积极扶植农产品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发展,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在流通加工环节,应通过兼并整合培育大型农产品分销商、零售商及加工企业,大型企业食品质量检测能力强、容易被监管,同时声誉机制对其约束作用更大,为此应充分发挥大型批发市场、分销商、加工企业、零售商在食品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二是纵向整合食品供应链。通过纵向一体化协作,缩短食品供应链长度,提高产业链的集中度,降低食品安全质量风险入侵的概率。一方面,可以引导分散农户加入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构建“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的供应链组织形式,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在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安全;另一方面,鼓励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提高纵向一体化程度,通过自建生产基地等方式,加强对生产源头质量的控制和信息掌握程度,实现安全食品供给的目标。

二、发挥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协同领导作用

食品供应链成员由于其所在供应链中的位置不同,以及在规模、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在供应链中发挥的作用有所不同,食品供应链协同不能平均用力,必须发挥核心企业在食品供应链协同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在供应链中,能够凭借自己的竞争优势将其他配套的供应链成员吸引在自己的周围,形成协调一致的网链结构的企业称之为核心企业。一般地,核心企业具有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资源动员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较强,是供应链上各项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食品行业领域内,核心企业一般是生产制造企业或者大型的零售企业。为此,应大力培育食品供应链中的龙头企业,提升其资源配置能力、市场影响力、协调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通过核心企业引领行业质量标准构建,包括技术标准协同、质量管理标准协同及质量绩效标准协同三方面。二是提升核心企业的关系治理能力。加强对供应链合作企业的关系投入,如为对方提供食品检测技术及设备,提供员工培训,帮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方式,甚至参与对方相关业务经营,共同决策等。三是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和惩罚机制的建立目的在于使供应链其他成员与核心企业构成一种重复博弈的关系,使机会主义者的违约成本提高,增强食品供应链成员的质量意识,同时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四是形成协同决策机制,包括质量投入协同和质量控制协同两方面。其中,质量投入协同即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中的资源配置进行协同,包括对专用性资产的投入安排;质量控制协同即由食品供应链核心企业对供应链质量控制权进行配置,明确控制目标、责任和协调机制。

三、构建食品供应链的合作伙伴关系

构建食品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节点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在信任基础上变短期交易为长期合作,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单方败德的风险;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还能减少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数量,使供应链变得简单稳定,易于实施食品质量控制。为此,一是建立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食品供应链上利益分配不公是供应链成员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重要原因,收益分配不公使得食品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变为相互竞争,不惜为增加自己的收益而牺牲他人的利益,双重边际效应问题严重,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因此,应通过设计合理的契约建立收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使食品供应链利益分配趋于合理,同时合理约定风险责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容的机制,激发供应链成员的安全生产行为。二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食品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可以增加供应链的信息透明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上下游企业的凝聚力,使供应链变得灵活应变,能快速应对市场变化,节约流通时间,减少食品滞销带来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信息传递速度,使上下游企业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影响,减少损失。

四、建立透明化的食品供应链可追溯体系

基于食品供应链建立可追溯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方式。而单向的沿着食品供应链的逆向可追溯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广泛存在于食品消费者、食品生产加工者及政府等食品利益相关主体间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为此,应建立透明化的可追溯体系,即借助食品供应链上各环节信息的标准化与透明化,有效改善食品安全相关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全程监管实现食品安全的目标。为此,一是参照国际通行的食品供应链安全标准,建立全面的安全标准和法律要求;二是搭建食品安全信息平台,服务于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化、扩散化及可追溯性,以确保食品安全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三是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设计实施贯穿于食品供应全过程的供应链透明化信息框架。

五、提升食品供应链主体的质量检测能力

检验检测是保障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是主要的控制手段。当前,我国企业食品质量检测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全国食品生产企业中仅有1.2%的企业具备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农兽药残留、微生物等全项目检测能力,5.1%的企业具备有毒有害物质分析检测能力,23.3%的企业具有有限的常规质量检测能力。农村基层农产品质量公共检验检测资源匮乏,无法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全面检测,很多农产品都是农民自行送检。食品质量检测能力不足,不仅不利于企业对食品质量进行结果控制,同时会增加其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因此,提升供应链主体的质量检测能力,是实现食品供应链协同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一是提高自律意识,加强食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食品生产企业应明确生产安全食品是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法律义务,不断完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二是核心企业加强供应商管理。食品供应链协同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质量保证能力协同,核心企业应通过加强对供应商的评价及分级,淘汰质量检测能力不合格的供应商,同时支持其他供应商提升质量检测水平和能力,保障整个供应链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Bahlmann Jan,Spiller Achi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an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A Case Study Approach on the German Meat Sector[J].Research in Agriculture & Applied Economics,2008,(2):18-22.

[2] 彭建仿.农产品质量安全路径创新:供应链协同[J].经济体制改革,2011,(4):77-80.

[3] 吴晓露.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供应链透明化[J].浙江经济,2013,(10):9.

[4] 陈瑞义,石恋,刘建.食品供应链安全质量管理与激励机制研究――基于结构、信息与关系质量[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7):34-40.

第9篇

食品安全管理思路需要更新

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单单显露出生产经营者道德的滑坡、市场管理者管理方式的滞后,还反映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消费者作为与生产经营者相对应的市场主体还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社会监督功能。

因此,在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的时候,各国便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机制尤其是信息披露制度予以完善。“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认同和运用。这搭建起了一条能够有效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评价与信息反馈的绿色通道,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消费者权利诉求的渠道,保障消费者的参与权、监督权和表达权不被虚置和弱化。

欧盟的《食品安全白皮书》、美国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和日本的《食品安全基本法》等都是围绕“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而制定监管办法,我国新制定的《食品安全法》也引入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全程溯源监管理念。

对食品溯源制度的借鉴和建立

我国已具备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立法雏形和实践基础。立法上,《农产品质量法》和《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已规定了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雏形——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机制。而《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规范(试行)》在2010年和2011年分两批确定了实行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的试点城市,并对部分试点城市拨付中央财政支持资金。实践中,部分省、市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积极运用的“食用农副产品安全信息条形码”、电子标签和二维码等可追溯技术有力地提高了监管水平,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规定,在食用农产品生产环节、食品生产环节以及经营者采购环节要做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信息记录查验制度有助于监管机构和消费者在发现问题食品时按记录查找追溯相关责任人,也有助于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迅速将问题食品召回,缩小问题食品的危害范围,减少对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

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据现行规定,食品原材料采集、生产、加工、经营过程中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记录仅在食品行业内部保存,仅在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时起到一个备查的作用,并没有形成标签依附于食品上供广大消费者查询。这种食品信息记录的做法尚属食品行业内部监管的范畴,并未通过一种强制性的披露手段向社会公众公开,还未真正过渡到社会监督领域。

目前这种面向食品行业内部的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查验制度会导致责任追溯成本高。食品生产、流通环节颇多,消费者不能及时查出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的真正源头,延误了对责任人的追诉时限。一方面,容易使责任人闻讯后逃之夭夭,另一方面,对处在信息资源更加落后的地区,会致使问题食品造成的危害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

奶粉安全事件使我们再一次反思食品安全全程监管和溯源的问题。当发现奶粉出现质量问题时,整个供应链中都有被污染的可能,从奶源到生产,到运输,到仓储再到货品上架等。试想,如果奶粉包装袋上有一个食品安全质量可追溯标签,政府管理部门有关于奶粉的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信息数据库,在发现第一批问题奶粉后,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立即根据可追溯标签和信息库探查究竟是奶场、奶厂还是运输、储存环节出现了问题,及时将缺陷产品召回,及时追究当事人责任,就不会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完善食品安全溯源制度十分必要

食品质量的信任品特性面临十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相较食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处于信息资源的弱势地位。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各项记录并未全程向食品产业链终端——消费者公开,消费者只是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或疑问时,才有可能启动这种责任追溯程序。目前,除少数开展蔬菜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系统试点的地区外,我国多数城乡集贸市场的蔬菜产品质量监管问题堪忧,消费者看不到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一切信息,更看不到农药残留量、重金属物质残留量。当出现食物中毒等食品卫生问题时,除了向菜市场追责,对源头责任人的追溯几乎无从着手。食品产业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因此,迫切需要建立食品安全溯源机制,要求食品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披露有关产品特点和使用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便消费者或下游企业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我国食品安全的政府监管和行业监管应渗入社会监督的因素。继三鹿奶粉事件使国家食品免检制度废止之后,“国家免检”、“名优产品”和“驰名商标”等标识的认定制度的存在意义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企业声誉机制建立的前提是企业产品服务质量与消费者的购买、认可等市场反馈信号的重复博弈,而不应是管理机构的权威认定。应向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公开,强化社会力量对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作用。

食品安全溯源制度亟待完善

完善监管制度

在监管方式上,应该由传统的单纯面向生产过程和产品标准的封闭性管制逐步过渡到对食品质量信息的动态监控。在监管内容上,在食品监管部门建立食品行业质量安全可追溯信息数据库,起到一个管理备查的作用。

完善关键技术

在食品行业中先推广使用食品质量安全信息详细记载标签,再逐步推广二维码食品安全信息记录技术。可以在各大超市、生鲜市场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终端,供消费者查询相关信息。在食品安全溯源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还要通过建立配套法规来保护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其中,食品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技术问题是关键。我国当前农产品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较低,新技术采用意愿较低,对可追溯技术的应用造成了较大障碍。再加上农户分散经营,地域分布广,产品多种多样,这就对初级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可追溯信息的收集和传送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外,整个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信息资源短缺、分散,尚不能满足管理机构、消费者以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对食品安全信息的需求。因此,需要在研究开发食品追溯信息收集和传送技术的基础上,组建全国性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立完善的信息收集、共享和的平台,在网络以及新闻媒体上定期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保护商业秘密

第10篇

近年来,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而引发的贸易问题、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对我们当今的社会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要想使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实现稳定及协调,就必须做好食品安全问题的把关,加强对高风险低水平企业盲目出口的有效防范,限劣扶优,最终确保出口食品的总体安全。

当前我国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不足

1 对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系统尚不完善

当前,我国法律法规中设计到出口食品监管的有几十部,并且还有多类地方法规及部委规章等,然而由于这些法律法规缺乏一个协调的统一系统,部分规范甚至出现重复或制约的现象。尤其是我国尚未出台一部对食品生产、食品加工以及食品供应等整个环节都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因而造成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不足。

2 监管部门缺乏统一的协调和联动

我国当前采取多机构分段管理的食品案尽管体制,例如作为农业部门,负责监管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作为质监部门,负责监管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及市场准入许可;作为卫生部门,负责监管餐饮业及企业的卫生许可;作为工商部门,负责监管食品流通环节等等。这种监管体制体现出了主体的多元化,却没有在各监管部门间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调和联动,甚至还导致监管工作出现错位、越位以及推诿等现象,从而给不合格食品的可乘之机。

3 对食品生产及经营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违法行为难以根治

由于一些地方过分地追求经济增长或者为了增加就业率,因而缺乏对食品企业严格的监管。因此,在执法手段上,缺乏有力的处罚力度,致使食品安全出现的违法行为很难彻底地根治。

4 食品卫生安全检验标准太过陈旧

尽管我国食品相关标准液包含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等四个级别,然而由于近年来频繁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无疑不在显示,如今我国的许多食品安全标准已经很难适应当今人们生活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问题不仅是其标准化程度偏低、质量与水平低下,难以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而且监管部门也没有严格依照标准来执行对食品卫生的监督。

5 食品安全的检测手段过于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安全监测技术明显与国际顶尖的检测水平存在极大的差距,这就导致许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智能监督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无所适从。

提高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效措施

1 要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为提高我国出口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就有必要制定一套包括从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及至市场流通,最后到使用消费等整个环节的相关质量安全监管法律规范。为此,我们不仅要对全球食品安全趋势做出正确的把握,对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及立法经验加以借鉴和总结,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制定出合理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法,而且还要令各部门在法律体系中的职责得到明确,切实贯彻落实食品安全监督法得以有效执行。

2 必须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不少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显示,多数事故均是因为有关部门失职或渎职而导致的。因此,要想使食品安全监督的相关法律得到切实执行,就必须加大对执法人员的法律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所要履行的职责,并严格规定他们贯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资格的关林工作,促进食品企业向着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和经营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此外,还要严格规定监督人员加大执法力度,对违法企业不仅要采取依法没收其非法经营所得、罚款等惩处,严重者还应吊销其经营学科正、禁止从业等,以便使食品的安全隐患从根源上得以杜绝。

3 完善食品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强认证体系建设

将国际食品法典作为参考,尽快依照我国的国情建立一套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以便保证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标准及规范可以依循。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认证体系建设,加强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等认真工作,逐渐推行国际公认的有效管理措施如管理认证(ISO9000)、环保认证(ISO14000)等。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速测及便携的高科技检测技术,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监测质量保证体系,以便使我国食品检测能力能够从整体上得到提升。

4 创建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对食品生产安全信息实时地加以采集、汇总及传送

为保证我国食品安全工作有序顺利进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网络,对食品原材料、加工生产、运输等全过程进行信息采集、汇总以及传送,并由专业人员研究之后,再通过相关部门向外统一公布。此外,还需建立对食源性危害及疾病的监测、示警及寻源体系,以便能及时地让公众掌握到出现安全问题食品的信息,从而提前做好预防,确保人们的生命健康。

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治理

近年来从“孔雀石绿”事件开始,我们经过苏丹红鸭蛋、三鹿三聚氰胺毒奶、地沟油、瘦肉精、塑化剂、镉大米、毒豆芽、福喜问题肉……主食副食、鱼肉蔬菜,吃喝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被爆出各种安全问题,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迫在眉睫。食品安全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如何有效地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日益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分析当前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

2006 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质量安全法》标志着我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逐渐法制化。2012年国务院颁布了《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与此相关的13个政府主管部门也先后颁发了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由此可见,食品安全已成为中国各个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理论界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对策,各国政府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耗费巨大,但是为什么现有的制度还是难以有效解决当下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部分食品质量信息存在不可观测性或不可鉴别性[1]。信息不对称指在交易过程中双方拥有的信息不一样,一部分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没办法拥有的信息,一般来说卖方比买方更容易掌握有关的各种信息,信息不对称使交易双方利益失衡,还会引起社会不公平,破坏公正的原则和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在食品安全领域中,由于人们有限的知识,信息搜集成本大和信息垄断者,导致了食品自身特性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食品加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与生产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食品流通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政府各个部门监管信息不对称。许多不法生产者会钻了信息不对称的空子,尤其是政府相关部门监督生产者不力,惩治违法行为的力度不大,很可能会诱发食品厂商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做出危害社会的行为,食品原料供应商或制造商为了节省成本,会降低食品质量,采用低成本原料,生产环境恶劣,因此消费者被动承担的安全风险则大大增大,甚至要付出健康和生命的代价。长期这样,消费者逐渐对政府失去了信任,消费者中的政府信用也越来越差,对二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影响非常大。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一定程度的逆向选择,即因为消费者在面对市场上五花八门的食品时很难识别筛选出品质优良的食品,因此提供质量高的食品的企业在价格上没有优势便会逐渐淡出市场,或者被迫降低成本转为生产低质量的食品。信息不对称严重危害着市场经济,在此过程中,应该尽可能改善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要充分发挥监管责任。

二、治理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措施

1、提高消费者获取食品信息的能力

由于农村信息摄取没有城市信息摄取快速便捷,在此应重点在农村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工作,有关政府部门可定期组织下乡活动,为村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村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其次,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力量,如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具体而言,电视各频道可调整食品安全节目在黄金时段播放,重点宣传此类节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提高消费者辨识出各种食品认证信息的能力。电视媒体还要及时向公众政府部门的权威信息。消费者要有积极反馈食品安全问题的意识,一旦发现问题应主动向有关部门反映,自觉维护自身及他人的利益。

2、制度安排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

我国政府处理食品安全事件一般采用的是运动式的治理方式,事件一旦发生,就会临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增派执法人员调查原因解决问题,尽管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暂时整顿食品行业,短期内在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上显示出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因此这种方式并不能作为长期有效的方法来治理食品安全。单纯的行政手段或单纯的技术手段都存在缺陷,在应对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问题时,需要将法规条例等制度安排与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治理机制,才能提升治理效果[2]。

首先,加强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立法和执法,明确各个食品供应环节主体收集食品安全信息的法律责任,尽量保证食品安全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和准确性。相关部门要将制度落到实处,对于检查不合格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不仅以罚款的形式处罚,情节严重者还要按法律追究其民事及刑事责任。此外,在制度安排的基础上构建大型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数据库,提供给消费者最新的食品安全信息查询平台,有关行政监管部门将食品安全信息统计到信息网络数据库中,使消费者更加便捷地了解各个食品企业的动态。例如,可定期更新合格食品企业和不合格食品企业名单,屡教不改的企业可设入黑名单公示,从而使消费者们避免购买这些不合格企业的食品,帮助消费者们选择优质的食品。还要通过信息网络平善消费者的反馈机制,使消费者和政府之间信息共享,二者共同努力建立安全的食品市场。

近些年来, 我国频频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这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还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并且影响了社会稳定以及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因此,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剖析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本文只是初步讨论,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亟待我们一起进一步探讨和解决。(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HACCP体系;食品安全;Logit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 TS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45-2

0 引言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食品的质量以及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人类生活水平高低的直接反应,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民生活质量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焦点被人所重视。

湖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有着丰富的农业资源,2010年,全省稻谷产量2506万吨,油茶籽产量39.0655万吨,生猪出栏8500万头,柑橘产量388.9154万吨,油菜籽产量166.6214万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湖南省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10年全省工业总产值19608.83亿元,全省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食品工业产值2679.4亿元,占工业产值14%,食品工业附加值1024.14,占加工附加值的17%,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总产值1409.93亿元,工业附加值为362.17亿元;食品制造业总产值为436.19亿元,工业附加值126.67亿元;原料制造业302.04亿元,工业附加值85.35亿元;烟草制造品业531.24亿元,449.95亿元。近几年,虽然湖南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满足了人民的需求,顺应了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体现在食品质量安全的控制方面。在国外,特别是一些欧美国家,HACCP体系已经成为了食品进驻市场的准则。而在中国HACCP体系并未得到普及。

1 湖南食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虽然湖南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满足了人民的需求,顺应了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旧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研的专项资金投入少,食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弱,据湖南省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代表精深加工的饮料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3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百分点,分别比湖北和河南低3.6和0.7个百分点。

二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难以形成集约效应,湖南大多数食品加工企业存在规模小、布局散、技术落后、采用和制定标准能力弱等问题,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据湖南省质量监督局的相关数据反映,全省共有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等15类食品生产企业4000多家,家庭作坊式企业占到90%,给质量溯源体现的建立,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是市场占有率低,企业竞争力弱,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在全国的情况来看,2007年湖南食品工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8%,低于全国3.2%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11位,低于山东、河南等食品工业大省19.6个和6.0个百分点。

针对湖南省食品加工业发展与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之间的矛盾,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结构的重组和优化;同时应该建立以湖南特色食品加工业为依托,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进行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建立食品质量管理体系,保证食品质量,这也是提高湖南食品加工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2 湖南省实施HACCP体系的必要性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食品卫生的监控与管理虽然取得了进步,但是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仍旧让人担心,食品产品的成品和半成品的合格率仍旧不高,食物中毒时有发生,每年卫生部统计出来的食物中毒有100~200起,涉及人数上千,其中死亡人数都在100人以上。除意外事故外,食物中毒有约80%是由于细菌中毒引起的;其次是源头污染引起;再次是由食品添加剂的滥用导致。为了解决存在已久的食品污染问题,我国从1990年开始引进HACCP体系。

HACCP体系对食品安全的控制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实现控制食品潜在的危险,是比较完整、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二是:因为保存了公司符合食品安全法的长时间记录,能够让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食品安全检测更加有效和快速,有助于保证食品安全;三是:能够识别可能的、合理的潜在危害得到识别,提前预防食品问题;四是:与条件允许设备设计的改进,是产品的开发技术以及加工技术提高;五是:HACCP质量管理体系与世界质量安全体系接轨;能够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食品安全的安全度,使贸易得到快速发展。同时,ISO9000系列标准包括了很多HACCP管理体系的内容,其中包括过程控制、监视和测量、质量记录的控制、文件和数据控制、内审等。HACCP体系能够很好地跟ISO9000质量体系兼容。实施HACCP体系认证有以下益处,其中包括:能够避免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提高企业声誉;作为企业敬业的依据,使企业负债危险降低;当市场把HACCP体系作为市场准入的要求时,企业会有更多的机会出入市场;能够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3 对策建议

3.1 加强食品质量相关教育与培训,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意识

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是解决当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途径,而教育与培训工作时提高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意识的关键一环,教育与培训可以有效的改变与改善食品加工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从主观上根除质量、安全问题。

3.2 提高管理者关于HACCP认证体系的认知,为实施HACCP认证奠定基础

根据湖南省农产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的食品加工企业的调查数据来看,管理者对HACCP认证体系的认知情况不容乐观,大多管理者的HACCP认证体系的认知停留在“知道一些”的层次,对HACCP认证体系十分清楚的管理者为之甚少。企业实施HACCP认证的前提无疑是管理者的HACCP认证体系的了解,因此,提高管理者关于HACCP认证的认知是食品加工企业当前的关键。一方面,食品加工企业管理者自身要加强HACCP认证相关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HACCP认证的宣传,将HACCP认证的相关内容及要求通俗化一些,方面食品加工企业管理者掌握。

3.3 加大相关扶持力度,帮助企业采纳HACCP认证

食品加工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采纳HACCP认证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为食品加工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扶持。例如,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提供财政补贴等资金支持、市场宣传和消费者教育、加大市场整治力度、规范市场、提供市场信息等服务。

3.4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相关的标准体系,确保企业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健全是食品加工企业成产的产品质量是否安全的判断依据,有利于加强规范食品安全生产的市场秩序与提高其规范性。虽然近年来我国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有较多漏洞,因此,应该加大加深对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研究,加强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交流,从严制定相关标准,严格执行标准体系。食品加工企业应根据相应的标准体系对产品进行全过程的控制,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同时,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是管理和监督食品安全的基础和依据,是食品安全的有力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清理与完善,制定更为详细的食品安全法,并加强执法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何玮.食品安全监管中的政府职能研究[J]. 湘潮(下半月)(理论). 2009(02)

[2]胡旺存.论加快我国食品加工企业HACCP体系认证[J]. 宿州学院学报. 2009(02)

[3]科林F.凯莫勒,乔治.罗文斯坦,马修.拉宾.行为经济学的新进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1

[4]毛绪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必须“零容忍”[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