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9: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资产质量; 因子分析; 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8-0089-05
资产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成败。本文拟在资产质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进行实证研究,提出有效提高企业资产质量的对策。
一、资产质量及其特征
企业资产质量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国内学者在研究资产质量概念和特征的同时,也构建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综合前人的研究,笔者认为:资产质量是指特定资产在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能力,具体表现为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风险性和存在性等特征。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被利用的程度;资产的盈利性包括盈利方式和盈利能力,盈利方式越多样,盈利能力越强;资产的存在性,是指资产的真实性和结构分布,公司资产结构分布合理才能高效使用资产;资产的风险性,是指资产发生减值的风险和预期现金净流量的不确定性。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只有全面地认识资产质量,才能改善资产管理,提高资产质量。
二、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主体
通常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成为评价主体,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于资产质量关注的角度不同,管理者关注资产的流动性和存在性,股东关注资产的盈利性,债权人则更关注资产的风险性。本文拟构建多角度的资产质量评价体系,以满足各类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二)评价指标的选择
多角度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影响企业资产质量水平的多种因素,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通过定量、定性分析揭示影响资产质量的关键因素。
本文选取的财务指标主要参照资产质量的特征,考虑资产的流动性、盈利性、风险性和存在性四个特征。资产的流动性主要考虑各类资产的周转能力,选择各种周转率指标。资产的盈利性在考察企业总资产、净资产获利能力的同时,考察企业销售的增减变动情况。资产的风险性考察公司运用全部资产获得现金的能力和资产的变现潜力。资产的存在性从资产的真实性和结构性两方面考察,考察企业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考察资产的结构分布是否合理。财务指标具体内容见表1。
非财务指标主要考虑影响公司资产质量的内、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考虑企业所处的行业、面临的政府干预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公司内部因素主要考虑公司所处的生命周期、公司的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
(三)评价标准的确定
评价标准是对评价对象作出评价的基准,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评价公式计算各公司的得分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将得分居前25%的公司资产质量设定为优秀,第二个25%的为良好,第三个25%的为一般,最后25%的为较差。判定公司资产质量等级后,再结合非财务指标对公司资产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进一步确保资产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不同的评价主体,除了参考综合的评价得分与等级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深入分析各指标的得分情况。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截至2012年底,浙江省先后有187家民营企业上市,本文选择2009年之前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2009—2011年三年的年报数据为研究样本。除去ST类和*ST类公司4家,财务数据不完整和数据异常公司2家,2009年以及2009年以后上市的公司,剩余样本公司91家。剔除2009年上市的公司,一方面考虑指标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考虑公司上市当年普遍存在业绩变脸现象,为了使评价结果更为可靠,因此予以剔除。本文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对样本数据进行估计和检验。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上市公司资讯网、新浪财经和CSMAR数据库。
(二)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首先将样本数据91家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Z-score标准化,然后进行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结果显示KMO统计量为0.715,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然后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如表2所示,前六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达到76.973%,包含评价指标的大部分信息,可确定为主因子。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中的得分值并不是特别显著,因此对初始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极大化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因子载荷在很多变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主因子1中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和总资产息税前收益率的因子载荷较大,可称为盈利性因子;主因子2中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因子载荷较大,可称为流动性因子;主因子3中库存商品存货比率和流动资产率的因子载荷较大,可称为存在性因子;主因子4中市值账面价值比、总资产现金回收率的因子载荷比较大,可称为风险性因子;主因子5中销售增长率的因子载荷较大,这一指标从销售增长角度反映资产的盈利性,可称为盈利性因子2;主因子6中核心利润现金率的因子载荷比较大,这一指标从现金流入角度反映资产的风险性,因此将主因子6称为风险性因子2。
(三)资产质量综合评价函数的构建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构造出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综合评价函数如下:
其中F1、F2、F3、F4、F5和F6为各主因子得分,系数为解释的总方差的初始特征值的占比,综合评价函数值越大,资产质量越好。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资产质量综合得分及排名,表4列示了部分资产质量为优和较差的公司得分和排名情况。
综合三年的F值,可以发现处在每个资产质量评价等级的公司都比较稳定,除了个别公司出现上升或下调的波动以外,大部分的公司都维持在同一水平。从而说明资产质量综合评价函数的有效性,同时也验证了资产质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表4可知,刚泰控股资产质量等级在2011年跃升为优秀,归功于该公司2009年以来实施的资产调整战略,剥离不良资产,减少数据存储和钢材销售业务,使资产盈利能力大为提高。
从行业分布来看,排名优秀和良好的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零售业和综合类行业,排名一般和较差的多为制造业和轻工业。广宇集团、莱茵置业、滨江集团、浙江广厦和新湖中宝等公司三年资产质量得分遥遥领先,分析其得分构成,发现都具有较高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流动性的提高有利于降低风险,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排名靠后的十家公司以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为主。纺织业相对于房地产业而言,利润率较低,资产周转速度慢,再加上竞争激烈、转型困难等原因导致公司资产质量较差,发展困难。而机械制造业普遍存在资产风险性较大、盈利性较弱的特点,装备转型升级的困难、发展拐点的出现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等因素制约了行业发展。
(四)资产质量评价函数的运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资产质量评价函数的有效性,特选取了2009—2011年综合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公司的2012年财务数据,计算评价指标和F值后,按照2009—2011年综合的F值确定的评价标准,得到评价等级,具体可见表5。
由表5可知,除了排名第五的新湖中宝由优秀变为良好以外,其他19家公司均与之前的评价结果相同,这又一次证明了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资产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同时也说明公司资产质量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新湖中宝是唯一评价等级发生变化的公司,相比前三年的F值,2012年的F值下降很多。观察其四年来F1—F6的数值,2012年F2、F3、F5的数值均为四年最低。进一步分析发现,新湖中宝以房地产经营为主,主要开发中高端商品住宅,其中上海和杭州项目占较大比重,当地政府出台的限购政策使其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使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大幅降低,公司资产分布也存在局限性,从而导致公司资产质量下降。以上分析说明,评价主体在利用评价体系对企业资产质量进行评价的同时,还要结合政策环境、行业背景等非财务因素,才能作出合理的资产管理决策。
四、政策建议
经过上述的研究和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浙江省民营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当地政府应增加对纺织业、机械制造业的投入,减轻企业负担;同时也要加强公司内部的资产质量管理,提高公司资产质量。
第一,提高资产的流动性。公司要加速资产的周转,缩短资金占用的期限,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产,降低不良资产产生的可能性。
第二,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公司应该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优化资源组合,以获取资产的效益最大化,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资产质量。
第三,提高资产的抗风险能力。公司应该建立资产质量评价体系,定期对资产质量进行评估,及时处置不良资产,加强优质资产的投入,确保优质资产的安全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Morellec E. Asset liquidity, capital structure, and secured debt[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1,61(2):173-206.
[2] Sibilkov V. Asset liquidity and capital structure[J]. 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2009,
44(5):1173-1196.
[3] 陈琪.我国企业经营性资产质量实证分析:来自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会通讯,2012(9):86-88.
[4] 徐文学,姚昕.上市公司资产质量实证研究:以江苏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财会通讯,2010(2):134-135.
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文献中提及有可能对英国银行业盈利性指标有着稳定解释能力的指标进行理论分析,结合在2012年~2014年期间的50家英国银行的数据,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根据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探求分析各个参数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情况。通过此方法,确定哪些内部以及外部因素对英国银行业的盈利性指标起着较强的解释能力。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为描述性统计。主要说明指标的选取原则、说明数据的来源,然后进行数据分析,主要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指标、人均收入指标、总资产规模指标、存款的市场占有率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差异的原因。二为实证分析。通过对英国银行的数据分析,最终结果显示融合后的数据更加符合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保证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模型选择的正确性。确定模型之后,分别对英国银行的ROA、PER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结论。
二、参数选择和数据统计
(一)假设
如果内部和外部参数与ROAA存在显著相关性。零假设可以设计如下,以测试这些参数对ROAA的解释能力。
H1:COST对决定ROAA没有负相关性
H2:LIQUID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
H3:LOSRES对决定ROAA没有负相关性
H4:EQAS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
H5:SIZE对决定ROAA没有负相关性
H6:GDPGR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
H7:INF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
H8:IR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
H9:CONC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
基于以上零假设,可以用这些内部和外部参数来做多变量回归测试,来看他们是否对ROAA的值产生影响。如果在多元回归测试中系数值有显著的P值以及T值,那么可以说这些参数对决定ROAA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加上正相关还是负相关得出我们的结论是拒绝以上假设还是接受以上假设。
(二)参数的选择
本文所选择的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的参数参考了大量的文献,并总结了5个内部因素参数以及4个外部因素参数。
对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的内部因素参数的选择上来说,学者们主要采用盈利性,流动性以及信贷风险指标来进行测算。例如,Samad和Hassan(2000)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上述比率进行测算银行盈利性水平。因变量通常采用ROE,ROAA。而内部因素参数的自变量通常采用COST,LIQUID,LOSRES,EQAS and Log(size)。这些数据可以从FAME数据库中获得。
对决定银行盈利能力的外部因素参数的选择上来说,宏观经济条件因素应予以考虑。例如,GDPGR,INF,IR and CONC通常被学者们用作外部因素参数进行分析。GDPGR代表了经济增长的变化情况。它间接的反映了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从而对银行的盈利性水平波动产生影响。INF的影响反映在公司的成本上。当通胀率增加,意味着每家公司的成本相应增加。因变量ROAA的定义是税后净利润除以平均总资产。因为总资产可能在一年当中会受到各种情况的影响而在年底发生较大变化,所以这里使用的是平均总资产。另外,必须注意的是只有这一个比率作为衡量银行盈利性的指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流动性比率。流动性指标LIQUID就是看企业的流动性资产能否在快速变现的情况下支付短期负债,从而在遭受挤兑的情况下避免破产。对银行来说,Golin(2001)解释到企业必须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以避免破产的风险。但是,我们又必须认识到,过高的流动性常常伴随着较低的资产回报率。所以只有在优化流动性指标的情况下,才能保持一个最优的盈利性。
(2)信贷风险比率。LOSRES(贷款损失准备金比上净利息收入)作为衡量信贷风险的指标。贷款损失准备金越低表示应收账款质量较好。那么就能达到更高的盈利水平。
(3)资本结构。Golin(2001)认为EQAS(净资产比率)就是作为描述资本结构最好的指标。资本结构反映了企业对外借款的比率是多少。如果银行的净资产比率处于合理水平,那么公众会认为银行的偿付水平较高,那么公众就愿意把存款放到银行。相反,如果银行的净资产比率较低,银行面临的支付压力较大,则公众就不愿意把资金投资到银行,从而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继而影响到银行的盈利水平。
(4)成本比率。成本支出包括办公费用、场地租赁费用、员工工资等等。COST(成本支出比上收入)代表了企业管理成本的能力。较高的COST比率意味着较低的留存收益,从而对银行的盈利水平产生副作用。
(5)银行的大小。SIZE(log)用来对比银行间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大银行对公众来说意味着更有信誉。但也同样注意到,小银行在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的时候更加的灵活。
(6)外部参数。本文采用了4个外部因素参数作为解释银行盈利性的外部指标。他们分别为IGDPGR,INF,IR以及CONC。Kosmidou and Pasiouras (2005)的实证性研究表明GDP的增长对银行的盈利水平有着正相关的左右。Short (1979)的实证性研究表明,名义利率对于资本回报率有正相关作用。
参数描述:
ROAA:银行的资产回报率(总资产取当年平均值);COST:成本支出与收入的比值;LIQUID:短期流动性资产与短期流动性负债的比值;LOSRES:贷款损失准备金与贷款余额的比值;EQAS:净资产与总资产的比值;SIZE:总资产,取Log(size)的值;GDPGR:GDP年变化率;INF:年通货膨胀率;IR:LIBOR指数;CONC:前五大银行的资产在市场上的占比。
把以上因素考虑进去之后,形成以下公式:
第一,统计分析描述。本文将对每个个体参数的数据信息进行统计。包括的内容有中间值、最小值、最大值、方差。
第二,相关性分析。本文将对参数间的相关性情况做出分析。
第三,回归分析。为了验证以上9个零假设,设计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因变量代表着银行的盈利能力,取值年份t=2012,2013,2014,:自变量代表着流动性比率,信贷质量比率,资产结构以及宏观外部变量,:截距,:参数的分值,:观测的随机误差量。
当解释变量显著相关时,可能其中多个变量会有共线性的问题。本文用方差膨胀因子(VIF)来衡量每个变量的共线性。方差膨胀因子变量j的定义如下:
方差膨胀因子==
分析多重共线性的普遍规则是当>5大于5时,则该参数具有高度相关性。通过对以上模型以及参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具有显著性的参数挖掘出来并证明它们对银行盈利水平相关性。
(三)数据搜集
在将数据应用到两个测试模型之前,一组包括模型的所有变量的相关数据都是通过参考文献,设计方法研究收集。50家银行均选自fsa.gov.uk网站,选择了其中50家银行。FAME是一个收集的英国和爱尔兰公司信息的数据库系统。内部因素和平均总资产收益率很容易通过搜索银行名称来收集。平均资产收益率按平均总资产作为分母计算。LOSRES按贷款损失准备金除以总贷款计算。具体公司的年度报告将通过互联网搜索。由于贷款损失准备金是评估银行业绩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年报中寻找是很容易的。发行的总贷款也很容易在年报中找到。对于资本实力来说,外部质量评定按总资产股权计算。该比率在名声数据库系统中很容易找到。规模是银行总资产的价值。规模地记录被用于多元回归模型。
至于外部因素,原油指数是通过把五大银行(汇丰银行、劳埃德银行、巴克莱银行、苏格兰集团忠诚银行、渣打银行)的资产划分为市场上所有的银行资产来计算。对于生产总值发展速度,干扰素和伦敦银行同业拆进利率可以在statistics.gov.uk网站上找到。上述信息均为2012年~2014年的数据。
三、实证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参数变量统计描述
从各参数ROAA,内部以及外部因素参数对应的数据量、中位数、标准差、最小值以及最大值的统计描述中可以看出,所有的参数都有150个样本量即50家银行三年的记录,样本完整。另外,可以发现LIQUID以及LOSRES的标准差比较大分别为31.17和36.04。这意味着这两个参数的对各家银行比较来看,波动比较大。
(二)变量相关性分析
如皮尔森相关性矩阵所示,结果表明自变量的相关性很低。另外只有内部因素参数P值显示较为显著。LIQUID与LOSRES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与EQAS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这是符合预期的,因为负债越低流动性越强。外部因素参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有可能是样本问题造成。纯粹内部参数的模型:=1.43;内部参数以及外部参数一起的模型:=1.3;两个模型的VIF都小于5,没有共线性问题。
(三)模型结果分析
一共做了两个线性回归模型。一个是只针对内部因素参数的,另外一个是混合了内部因素参数以及外部因素参数。
此次测试的数据包括50家银行三年的数据。P值重要性设置为小于0.05。这次测试的两个回归模型都具有显著性。调整过的代表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在这两个模型中调整过的分别为0.621以及0.633意味着在这个模型中只有1/3的数据不能很好地解释ROAA。
在表1中,COST显示出对ROAA的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表示有效地利用资源以及控制成本能很好地提高银行的盈利性。因此,零假设H1:COST对ROAA没有显著的负相关性被否定。另外,我们也可以从结果中看出流动性指标对ROAA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流动性越好,对银行的盈利能力越有帮助。因此,零假设H2:流动性比率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可以被否定。
另外,贷款损失准备金与贷款余额的比值对决定ROAA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这意味着更高的贷款质量对银行的盈利性有着正相关性。因此,零假设H3:LOSRES对决定ROAA没有负相关性可以被否决。
资本结构显示了对ROAA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表明负债率越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高。此参数的分值较高,表明相比其他参数,此参数对决定ROAA有着更高的权重。因此,零假设H4:EQAS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可以被否定。原因是资本比例越高对流动性的需求以及其他外部资金的成本较低,从而使得盈利能力得到提升。
银行的大小对ROAA有着显著的负相关性。这表明越大的银行获得的利差越低。因此,H5:SIZE对决定ROAA没有负相关性可以被否决。对宏观因素来说,GDP的增长率对ROAA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零假设H6:GDPGR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可以被否决。通货膨胀率对ROAA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H7:INF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可以被否决。原因是当通货膨胀率增加的时候,银行放贷的利率也会水涨船高,从而使得利差进一步扩大,继而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
此次测试发现LIBOR银行间隔夜拆借率对ROAA没有显著性的影响。因此,H8:IR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不能被否决。对于集中性因素来说,它对ROAA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因此,零假设H9:CONC对决定ROAA没有正相关性可以被否决。
四、结论与限制
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了研究影响银行盈利能力的主要因素,主要源于银行的内部因素以及能通过经济和法律环境影响银行制度的外部因素变量。这篇论文的分析与先前的研究者们的观点相符,即内部和外部因素都对除利率外的银行财务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
文章采用的数据主要是从FAME和statistics.gov.uk收集而来。一种多元回归量化方法被用于测试英国国内银行盈利能力的正负价值相关性。测试结果表明,用平均总资产收益率衡量英国的银行的盈利能力的话,更高的流动资金比率、更高的产权比率、更高的GDP增长率、更高的通货膨胀率和更高的产业集中度与其成正相关;另一方面,成本收入比,贷款损失准备金与贷款总额和银行总资产之和之比则与其成负相关。然而,先前的研究表明利率对银行盈利能力同样有着显著的影响。可是,在这一分析中的数据看起来与先前学者们的并不一致。原因可能是从2012~2014的三年间总共对这一涵盖50余间银行的小样本进行了150次的观察。
【关键词】PEG理论 资本市场有效性 净利润增长率
一、绪论
股票投资通常分为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技术分析通过趋势,形态,K线等分析方法。基本分析主要通过研究股票的盈利性等方面,综合判断一个公司的综合状况从而确定是否进行长期投资。此外,著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一书中提到PEG(市盈率相对盈率增长指标)理论,并将PEG指标作为投资股票的重要指标在其研究中得以成功应用。在国内,该理论尚未得到十足的认证。
在国内价值投资的概念以及关于价值投资最有效的方法没有得到普遍的关注。由彼得林奇提出的PEG理论和欧奈尔提出的长期投资的方法也在中国股市尚未得到大众股民的普遍关注。现状如此,但随着资本制度的日趋完善以及中国审计质量的逐渐提高,国家政策法规的监管日趋严格以及群众普遍意识的提高,中国股市的价值投资将会越来越得到投资者的关注和重视。
二、相关概念
(一)PEG概念及理论模型
PEG理论首次提出时由英国著名投资大师Jim Slater(1992)在他的著作《The Zulu Principle》中。首次为投资者所推崇是在2000年美国著名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所著书《战胜华尔街》中,PEG方法是其选择股票的主要方法,PEG理论是综合衡量了股票成长性与盈利性的指标。能够反映公司未来盈利的预期。当然,它也有其局限性。PEG=PE/G,即PEG等于市盈率除以盈利增长率。在其后,Peter D.Easton完善了PEG在学术上未经推到的遗憾,在学术上对PEG给出严密推理,并与彼得林奇在实践中的结果完全吻合。
(二)资本市场有效性
有效市场理论即有效市场假说由著名经济学家法玛于1970年研究提出:若在一个证券市场中,价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那么就称这样的市场为有效市场。后有许多知名学者对有效市场理论进行延伸与进一步证明。
依据法玛的研究,有效市场假说有三种形式:弱式有效市场假说,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和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在弱式有效市场下,不能通过技术分析获得超额收益;在半强式有效市场下,不能通过基本面获得超额收益;在强式有效市场下不能通过任何一种投资分析获得投资超额收益。
三、数据研究及结论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论证PEG理论的方法与以往其他学者研究方法有所不同。本研究着眼于PEG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净利润增长率入手。PEG(市盈率增长率)等于市盈率除以利润增长率。因此,PEG指标的重要影响因素是利润增长率。因为市盈率的高低并不足以反映正确的投资决策。研究方法为不同区间数据分析法。通过提取满足自变量即净年利润与第一季度同比利润率持续增长的股票,比较其相应阶段股票收益情况与该时间段对应股票市场收益情况。此外,在筛选出满足净利润增长条件的股票的基础上通过计算PEG指标进一步筛选出PEG小于等于1的股票,比较其考察期间股票池个股回报率与市场回报率的情况,从而得出结论。
(二)操作步骤
一是从国泰安数据库中选择2003~2013年度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码”;“市场类型”;衡量公司利润的指标“每股收益”;衡量单只股票收益情况“年个股回报率”;衡量市场平均收益情况“年市场回报率”等指标。年市场回报率指标是指国泰安数据库中考虑现金红利再投资的年市场回报率(等权平均法),其中包括上证A股年市场回报率,上证B股年市场回报率,深证A股年市场回报率,深证B股年市场回报率。
二是对2003~2013年度所有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处理:剔除银行业数据。
三是分别筛选出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的前三年年每股收益增长率,当年第一季度同比前一年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的股票。
四是筛选出满足以上每股收益增长率条件的股票并查找这些股票对应的市场分类,股票池中股票在研究年的年个股回报率。
五是按照年份,市场类型分类;并计算研究年份股票池中个股年回报率与所属的股票市场在当年的年市场回报率差额;计算各市场筛选出的股票池平均年个股回报率,并与对应的股票市场的年市场回报率比较。
(三)数据分析
由图可知上证B股中有三年没有满足每股收益增长率的股票。在其余五年里,绝大多数股票个股回报率高于市场回报率。
(四)结论
由此可见,在前三年的每股收益增长率及当年第一季度同比每股收益增长率维持在20%以上时,大部分股票的年个股回报率高于年市场回报率,只有少数股票当每股收益率满足增长率条件时,其年个股回报率低于年市场回报率。
参考文献
[1]樊越.PE,PEG指标在选股中的有效性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20).
[2]彼得林奇.成功投资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4.
一.收益质量相关理论概述
1.会计收益
会计收益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收益的内在缺陷:它记列的会计成本是历史成本,没有考虑通货膨胀,资产利得,商誉提高以及它们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只追求可靠性,可验证性和可计量性。而且,以权责发生为标准必然导致有些收入虽然没有形成现金流入,但符合收入确认的原则,有些费用虽然没有现金流出,但符合会计上额费用确认标准。因而,会计收益仅表现为账面上的利润。
2.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是在业绩评价期内由于生产经营、培训职工、提高工作效率等使企业增加的价值。一个企业的经济收益的定义是“在期末和期初拥有等量资产的情况下,可以给股东分出的最大金额”,其内涵是一个企业要真正盈利,其利润不仅要弥补企业的经营成本,还要弥补其资本成本。
经济收益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以现行成本(实际生产能力)为计量属性,使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经济价值。( 2)反对币值稳定的假设,既考虑交易对收益的影响,也考虑非交易对收益的影响,使收益表能够反映货币价值的变化,即通过货币价值调整来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和资产的现时价值。(3)既包括营业所得,也包括意外收获和周围或次要活动所得;既包括已实现收益,也包括未实现收益,使收益表可以反映企业的所有收益。
3.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
收益质量是指财务报告收益的可信程度或现金的保障程度以及公司持续获得收益的能力。影响收益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资产状况,收入质量,风险程度,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应用,公司治理结构,会计准则的影响。
4.收益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1)评价指标
(2) 如何评估收益质量
我国目前主要集中于两种评估方法,即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
1)定性分析法:分析会计政策是否是持续稳健的,审计报告是否有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公司收益主要来源是否依赖于一次性收入等
2)定量分析,即通过计算各项财务比率评价收益
①衡量收益的现金保障程度,主要有以下几项指标:
(3)分析公司经济收益情况
根据经济收益观,期间损益的确认和计量应比较该会计期间期末和期初的净资产,在扣除投资人追加投资,加回已对投资人所分配利润后,即为该期间的损益。即:
会计收益+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增减变动-前期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增减变动+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经济收益
经济收益=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
若期末和期初净资产相等,资本得到保全;若期末净资产小于期初,资本就没有得到保全,差额为资本亏损;若期末净资产大于期初,资本不仅得到保全,而且产生盈余,差额即为利润。在资本保全观下,损益的确认和计量还可能包括未实现收益,如接受的捐赠、重估增值、外币折算差额等。
由此可见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存在明显的区别,会计收益在计算时按照历史成本计算,而经济收益计算时还考虑到了经济环境的变化,因此经济收益比会计收益更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可计量性。
我建议在传统的评估会计收益质量的方法基础之上,引入评估经济收益的概念,因为企业收益是财富的增加,所增加的财富,不仅包括支付给股东、支付给员工的薪金、上缴的税金、对外捐赠等和企业的留存收益。企业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但应该寻求在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寻求在企业财富的增加。不应过度关注货币计量,因为其只反映收益数量,很难反映收益质量,会计上反映为同一数量的收益,其实际质量可能千差万别。
但是,在实务中,使用经济收益来确定企业的收益,关键是要能够准确计量资产的现行成本,然而由于会计理论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常常使得计量成本太高或难以计量。而且,由于经济学中的收益及资产的计量都是以预计为基础的,可靠性较低,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影响了经济收益概念的普遍应用。在会计学中,尽管经济收益概念的应用受到局限,但还是出现了一些改良的会计学收益概念。近年来会计理论的发展表明,传统会计学收益立场正在逐渐转向经济收益转变,有人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但是由于提出时间尚短,数据积累不充分,评估方法的效果如何,需要做出哪些方面的修正,还需要进一步的论证。随着环境的变迁及会计目标的变化,会计学正不断地找出自身症结的所在,积极的吸收其他理论的合理内涵为己用。
收益质量分析仅仅是对一个上市公司整体投资质量评价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并非全部。因此,在对公司整体进行评价时,分析者应该将财务报表分析和公司的整体环境结合起来,根据各个公司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分析指标,不要生搬硬套各种指标和公式,才能得出恰当的评价。风险偏好不同的分析者对同一上市公司分析得出的结论可能不同。在今后的收益质量分析中,应特定分析与全面评价相结合。在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进行分析时,应做到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特定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并将全面分析结论和重点分析结论相结合,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合理有效。(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淑萍.新会计准则下公司收益质量的分析[J].会计之友,2008(12),47-48
【关键词】现金流 财务报告 流量分析
在市场经济下,现金流信息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将其与传统会计指标相结合,综合考察企业在一定的时期内经营、投资、融资等活动所发生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是衡量人们是否有效合理利用经济资源、信息资源的重要手段。同时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企业的生命周期不同,各项活动对现金流变动的影响不同,因此企业所呈现出的现金运作状况各不相同,而又相互影响,因此对于其相互间影响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为此我们期望以现金流活动作为切入点,分析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现金流活动与企业规模,盈利情况,从而总结归纳这些企业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情况。
一、现金流量的内涵
1、现金流量的含义
现金流量一般指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例如在一定的时间内企业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出售固定资产,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融资等取得现金流入,通过购买原材料,投资固定资产,对外投资以及偿债等构成现金的流出。
2、现金流分析的作用
众所周知现金流的反映模式就是现金流量表。由于现金流量表是一个动态报表,它全面地反映了会计报告期内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信息,所以借助现金流量表与其他传统财务报表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企业未来通过经营活动获取现金的能力。同时可以帮助债权人了解企业资金到期回收的安全性,区别出企业盈利与获取现金的能力和偿债能力。同时现金流量表以收付实现制为编制基础,排除了权责发生制等传统会计处理方法对经济行为可能造成的粉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真实性。
3、现金流的基本原则
(1)流动性
任何企业必须借助于现金流的注入才能得以启动并持续运转,从所有者投入初始现金,贷款开始,通过原料与劳务服务的购买,加之生产管理活动,投入的现金开始转化为存货或可以向市场用户提供的服务,而随着企业为顾客提供货物及服务,这些货物及服务就转变为企业的应收账款或现金,当经营管理得当,收回的现金将大于支出的现金,于是超额现金成为了企业再投资和发展的新鲜血液,现金流的最简单的流动性得以完成。
(2)可控性
现代企业经营的核心之一就在于加大企业现金转换过程中的可控性。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进行众多的现金跟踪管理,如控制与记录现金流动,优化现金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努力加大收入、减小支出,快速收回销售货款,提供充足的外部资金来源,合理管理好借款和投资活动,加快现金流转速度使得现金周转时间最小化等。
(3)平衡盈利
对企业而言,盈利性与流动性是有所区别的,盈利性与投资于企业的资本和资产的高收益有关。流动性是指拥有充足的现金流量,他使企业能够进行必须的现金支付以确保生产经营的持续,由于常规会计报告中权责发生制的规定导致利润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由会计的想象和合理的推断来决定,而流动的现金却是正式的,能够精确计量的,因此与无形的利润相比充足的现金流对于企业的生存更为重要。
二、现金流的分析内容
由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生命周期不同,各项经营活动对现金流变动的影响不同,因此企业所呈现出来的现金财务状况是不相同的。
1、现金流的质量分析
(1)现金流的真实性
要保证现金流量的真实性往往通过对比现金流量变化,考察年度现金日常开支流量的均衡性,以此判断现金流,特别是经营现金流量真实性,当公司的购销和信用政策比较稳定,销售业务也较少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形,则此公司经营现金流量年度内应保持一定的均衡性,否则表明年报经营现金流量存在被粉饰的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使结论更为准确合理,还应当同时考虑公司的会计行为,以及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同时重点分析现金流量表有关明细项目,进一步明确经营现金流量的真实水平,分析“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判断有无虚构预收账款交易,粉饰主营业务现金流量的可能。
(2)现金流的充足性
研究分析现金流量的充足性,特别是判断公司是否具有足够的经营现金流量满足其正常运转和规模扩张的需要。从这一方面分析公司现有规模下的简单再生产是否能够得以持续;一般经营现金净流量应当大于本期折旧额与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额、待摊费用摊销额、预提费用提取额的总和。
(3)经营现金流量成长性
主要通过分析经营现金流量成长比率即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基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比率,比率越大,企业活力越强。同时还应该深入分析现金净增加额的产生道。如果企业的现金净增加额主要是由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引起的,可以反映出企业收现能力强,坏账风险小其营销能力一般会不错。如果企业的现金净增加额主要是投资活动产生的,甚至是由于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引起的,这可能是反映企业生产能力衰退,从而处置非流动性资产以缓解资金矛盾但也可能是企业为了走出不良境地而调整资产结构,因此还须结合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做深入分析。
2、现金流的流动性
(1)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分析
企业的资产流动性分析必须用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和债务进行比较分析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其真实的偿债能力。主要分析指标包括: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上述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速越快,流量越大,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内部控制合理有效,从而偿债能力与对外筹资能力越强。
(2)企业获取现金能力
分析企业获取现金的能力是指结合经营现金净流入和投资资源进行分析。具体研究指标可以涉及: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该比率反映每元销售得到的现金大小,即销售收入的货款回收率,这一方面反映公司生产商品的市场畅销与否,另一方面体现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其数值越大越好。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该指标反映每股流通在外的普通股的资金流量,它通常高于每股收益,但不能代替每股收益,因为现金流量没有减去折扣。
(3)企业的财务弹性
企业的财务弹性分析可以涉及现金满足投资比率即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该比率越大,说明资金自给率越高,对外借资金依赖性越小,财务风险越小。此指标达到1时,说明公司可以用经营获取的现金扩充所需资金,公司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反之说明公司是靠外部融资来补充,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利用财务杠杆,但会加大公司财务风险。
3、现金流的结构性
(1)现金流入结构分析
现金流入包括三方面,即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投资活动现金流入、融资活动现金流入。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涉及销货与提供劳务的现金收入、劳务费、佣金等其他收入;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入涉及出售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获得的现金收入以及出售权益性或债权性工具和持有权益所获得的现金收入等。融资活动的现金流入主要是发行股票或其他权益所取得的现金收入,发行债券,贷款以及其他长、短期借款所取得的现金收入。
(2)现金流出结构分析
现金流出也包括三方面即经营活动现金流出,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融资活动现金流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出包括支付给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的现金支出,员工福利性支出,所得税税款支出。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较为直观主要是企业购置不动产、厂房、设备以及企业为无形资产或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以及取得其他企业的权益性或债权性资产而导致的现金支出。融资活动的现金流出主要为购回或赎回企业股票所导致的现金支出,偿还借款所导致的现金支出。
4、企业经营行为与现金流
(1)经营活动与现金流分析
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其中企业主营业务是其主要表现。当经营现金流为正时,则说明企业会计周期内经营活动情况较好,主营业务较为稳健,销售收入扣除经营成本后现金流依然有剩余,说明此时企业正常的销售收入在支付完例如购买,生产等经营活动等现金流出后,还有余力为企业滚动持续发展继续注入资金或者为利息、股利提供资金。这种情况预示着主营业务市场反映较好,其主营业务现金流量充足,企业前期的投资项目在本期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这时非常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持续快速发展。
(2)投资活动与现金流分析
由于企业对外扩张与经营产能的扩大,投资活动成为了现代经营管理不可或缺的运作手段。在一般的情况下当企业为正常经营而做出的长期或短期投资将产生为负的投资现金流,这也是处在成长期,投入期企业的一般特点,当企业投资回收的现金超过了投资支出将产生正的现金流,一般情况下或者企业受到了较大的权益性收入或者进行了较大程度的资产出售所至,必须结合具体的投资行为分析寻找原因。
(3)融资活动与现金流
融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与投资发展的发动机,而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余缺必须通过融资环节得以调节,当生产经营与投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正,企业处在良性的位置,企业可以考虑进行股利分配,债务偿还等活动,这时将出现负的融资现金流,而当企业需要继续扩大资本筹措,继续扩大权益性或债权性融资时将会出现正的融资现金流。
【参考文献】
[1] 刘红霞:企业现金流风险识别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6).
[2] 张华伦、孙毅: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分析――基于现金流模型的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2).
[3] 王新宇、邱苑华: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6).
关键词:社会责任 行为 资本结构 速度
一、引言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表明了公司向其目标资本结构调整的快慢,反映了公司融资水平的强弱,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因素主要分为公司内部特征因素以及公司外部环境变化因素。国内外学者们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问题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一部分学者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行了测定:如Banerjee(2000)发现,美国公司1991-1996年平均调整速度为0.28,而英国与之大致相当,为0.27;然而Flannery和Rangan(2006)则发现美国公司1965-2001年间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平均为0.38左右;国内学者肖作平(2004)以1995-2001年我国239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估算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为0.8;而童勇(2004)利用LSDV方法测得我国上市公司1998-2003年平均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是0.278;丁培嵘和郭鹏飞(2005)则发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速度大概在0.5左右。另一部分学者则关注于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因素:如Miguel和Pindado(2001)研究西班牙公司的面板数据发现,西班牙的公司调整其目标比率的速度较美国公司快,原因在于西班牙有着较高的私人债务比例,从而导致西班牙的交易成本比美国低;Wanzenried(2006)认为交易成本与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法律体制和经济环境等宏观因素有关,进而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李国重(2006)认为制度因素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连玉君(2007)发现,公司规模、偏离目标资本结构程度、成长性、行业类别等因素显著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姜付秀(2008)发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闵亮(2012)发现经济周期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正相关,对融资约束公司影响大于非融资约束公司。
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是,本文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拓展:一是使用“实际资产负债率” 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往研究多数是从相关财务数据库获得该指标后直接使用而未作任何调整,笔者称之为“名义资产负债率”。我们知道,负债总额中的预收账款项目,其实质是“虚负债实资产”,只有将其从负债总额中扣除,方可计算出公司的“实际资产负债率”。因此,有必要利用“实际资产负债率”指标结合中国公司实际情况,重新检验结论的稳健性;二是多数文献尚未考虑社会责任行为(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le Practice,简称CSRP)这个公司特征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据润灵环球责任评级(RKS)监测结果显示,在2011年度年报披露期内,沪深两市共有582家A股上市公司在披露年度报告时同步披露其社会责任报告(含可持续发展报告),相比2010年的518家,同比增长约12%,后续将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因此,探讨社会责任行为是否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将对CSR报告的编制、披露和鉴证提供经验证据。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选取我国非金融行业1998-2011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在控制外部宏观环境及公司内部特征等因素情况下,结合“实际资产负债率”指标,侧重研究社会责任行为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可能影响。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社会责任行为及社会责任信息具有价值相关性,其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公司财务绩效和公司价值,这已经是很多研究的普遍共识(Margolis and Walsh,2001;Orlitzky et al.2003;Al-Tuwaijri et al.2004)。比如,自愿性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够帮助公司避免政府管制,从而降低合规成本,具有社会责任行为的公司可以吸引那些关注社会责任问题的消费者,从而带来良好的销售份额和财务业绩(Lev et al.2010)。此外,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投资者愿意为那些从事社会责任的公司证券付出溢价购买(Anderson and Frankel,1980;Richardson and Welker,2001),更为重要的是,一些社会责任投资行为本身就意味着能够产生正的现金流,因为这些社会责任行为降低了潜在的法律诉讼和污染治理成本,激发了雇员的士气,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上述观点表明社会责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信号传递功能,减少信息不对称和不确定性,从而减少了交易成本,可能会加快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然而,有一点需要认识的是:由于公司社会责任行为无法相互比较,信息环境的不完备以及公司存在机会主义行为(Hobson,2005),特别是我国国有企业承担着增加就业、调整产业结构、提供福利产品等社会责任,这种被动式的社会责任行为能否真正降低交易成本、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仍然是一个实证问题。
因此,本文假设社会责任行为会降低交易成本、加快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H1:具有社会责任行为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快于缺乏社会责任行为公司的调整速度。
同时,有一些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其行为通常是伴随着更高的营运水平和盈利能力,使得它们有余力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效的市场将能够感知到这一点,这会给企业带来更优惠的供应和更大规模的销售,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加快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
H2:具有主动社会责任行为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快于被动社会责任行为公司的调整速度。
三、样本选择与分组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我国1998-2011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按照如下标准进行了筛选:(1)剔除了ST和PT两类公司,以反映正常经营状况下的公司;(2)剔除了上市公司IPO当年的数据,以减少IPO对资本结构的直接影响;(3)剔除了交易异常而遭到停牌处理的公司,以避免异常值的影响。经过筛选,最终样本是1 901家公司的13 272个平衡面板数据。
(二)样本分组
本文再以2011年度披露CSR报告的公司作为划分公司社会责任行为的标准:如果公司披露CSR报告,就认为这类公司具有社会责任行为,反之则认为公司缺乏社会责任行为。并进一步将披露CSR报告的公司又细分为强制披露CSR公司和自愿披露CSR公司,其中强制披露CSR公司包含主动或被动社会责任行为,而自愿披露CSR公司考虑到其更多地是为了自信地表现其履行社会责任行为,本文认为其主要包含主动社会责任行为。全部样本分为三组:(1)未披露CSR报告公司(NCSR组)――缺乏社会责任行为;(2)披露CSR报告公司(CSR组)――具有主动或被动社会责任行为;(3)自愿披露CSR报告公司(VOL组)――具有主动社会责任行为。
上述数据主要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和CSMAR数据库以及润灵环球社会责任报告,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利用STATA11.0软件完成。
四、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一)模型设定
本文用Benerjee(2004)和Flannery and Rangan(2006)的方法来建立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和最优结构模型。
其中,TLit和TLit-1分别代表当前和滞后一期的资产负债率,TLit代表当前最优资产负债率。xj代表一系列决定最优资本结构的变量,Dt代表时间虚拟变量。δ度量实际调整与最优调整的比例,即调整速度。为了能够进行实证检验,本文沿用Nivoronzhkin(2004)的设定方法,将(1)式进行变换,将调整速度设定为如下线性函数形式:
(二)变量选择
1.资产负债率TLit。由于公司的市场价值有时波动幅度很大,使得我们无论在实证分析还是在具体的公司管理中都难以应用市场价值(Jalivand and Harris,1984),因此本文以账面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公司资本结构。
2.最优资本结构的拟合变量xj。参考以往的文献,选用盈利能力(EBIT_TA)、规模(LnTA)、固定资产比例(FA_TA)、股权集中度(OWNCTRL)、行业负债率中值(IND_Med)、成长性(Tobin)、GDP增长率(GDP)等变量拟合TLit。其中,EBIT_TA是息税前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值;LnTA是资产总额取对数的值;FA_TA是固定资产与资产总额的比值;OWNCTRL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Ind_Medshi是公司所在行业负债率中位数;Tobin是公司托宾Q值;GDP是年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减去年通货膨胀率。
3.调整速度决定因素Yk。包括调整距离(DIST)、盈利能力(EBIT_TA)、规模(LnTA)、股权集中度(OWNCTRL)、成长性(Tobin)、GDP增长率(GDP)、社会责任行为(CSRDUM)、自愿社会责任行为(VOLDUM)。其中,DIST=|TLit-TL it-1|,表示调整的固定成本;CSRDUM是虚拟变量,具有社会责任行为的公司取值为1,否则为0;VOLDUM是虚拟变量,具有自愿社会责任行为的公司取值为1,否则为0。
4.行业分类虚拟变量Ds和时间虚拟变量Dt。根据中国证监会2001年《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并合并小样本行业,本文将1 961家样本公司分成公用事业、制造业等七大类公司。
五、检验结果及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1是对模型中变量进行描述性分析,δ是全部样本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平均值为0.86,本文未将调整速度值限制在[-1,1],而适当放宽到[-1.5,1.5]之间,主要是考虑更多地纳入宏观因素波动对调整速度的影响。DIST是全部样本偏离最优资本结构值程度,本文也对偏离程度进行适当放宽。同时,本文对全样本和两个分样本的控制变量进行了Pearson相关性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且不显著,故后续的模型估计不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独立样本T检验
本文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行基于社会责任行为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调整速度均值在三组样本中具有显著的差异。其中,未披露CSR报告公司组的均值(0.86)显著高于披露CSR报告公司组的均值(0.82),T值=4.52;而披露CSR报告公司组的均值(0.82)显著高于自愿披露CSR报告公司组的均值(0.79),T值=1.94。如图1所示。
调整速度的差异并不能说明一定是由社会责任行为因素所致,这需要控制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
(三)多因素回归分析
本文将影响调整速度的变量代入公式(3),首先以是否具有社会责任行为(CSRDUM)作为虚拟变量,对NCSR和CSR两个样本组合进行回归分析。其次,以是否具有自愿社会责任行为(VOLDUM)作为虚拟变量,再对CSR和VOL两个样本组合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从表2中的δ(1)和δ(2)两栏可以看出,在控制了其他可能影响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因素情形下,社会责任行为虚拟变量(CSRDUM和VOLDUM)在两个样本组合中均未呈现显著影响,因此假设1、2均未得到支持。这说明尽管社会责任概念已经逐渐普及,但是尚未真正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决策,主观上可能是由于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存在更多的机会主义动机考虑,比如选择自愿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司,并不一定都是履行社会责任的标杆企业,其本身可能更多的是基于信号传递考虑,借机炒作概念。客观上可能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对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接受和反馈还需要经过一段孵化期,在这段时期内,社会责任概念尚未形成足以影响企业财务决策的能力。
偏离最优负债率的程度与调整速度负相关,表明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制度成本占很大的比重,当公司的负债率偏离最优水平时,公司无法快速实现调整,而偏离最优水平的差距较大时反而表现出“调整惰性”(连玉君,2007)。这间接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融资成本较高。公司对资本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内源融资、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对于多数内部资金有限的公司而言, 通过内源融资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资本结构的小幅调整,但当公司的资本结构偏离最优水平较大时, 这种方式即使可行也是非常缓慢的。而目前我国权益融资条件苛刻,债券市场还不发达等都限制了外源融资的水平。
盈利能力与调整速度负相关与权衡理论相矛盾。我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来讲,中国上市公司的所得税较高,盈利性公司负债的税盾优势明显,应当有较高的负债率。但是,中国上市公司的破产成本低,以至于公司对债权人的违约行为在多数情况下都不会导致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 如银行) 的财务危机成本增加了。在利率无法通过市场来调节的情况下,银行就会通过限制放贷数量来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这种状况表现为银行的普遍“惜贷”行为,因此盈利性公司的负债率反而较低,难以通过负债来调整资本结构。
公司规模与调整速度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这表明对于大规模公司而言, 其治理机制要复杂得多,因此在融资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群体也相对较多, 致使调整成本中制度成本占了更大的比重。此外,小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往往可以伴随着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来完成,而大公司的调整由于所需的资金规模较大,需要更多地依赖外部融资来实现调整。这些都增加了大公司调整的难度和速度。
股权集中度与调整速度显著负相关,说明了当股权越集中在第一大股东手中,股权限制的影响加大,超过了融债优势,调整速度反而减少(赵兴楣,2011)。公司的成长性和调整速度正相关,但是对调整速度的影响不显著。GDP增长率与调整速度负相关,这与理论预期不符,说明该指标未能很好地衡量宏观经济状况。
同时,我们发现时间虚拟变量和行业虚拟变量对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都有显著的影响。前者表明,对处于转型阶段的中国而言,宏观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公司的融资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后者表明不同的行业的调整速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四)稳健性分析
为了佐证上述实证结论的稳健性,笔者再以“实际资产负债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对公式(1)-(3)进行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回归,发现不影响本文结论的成立。
六、结语
本文从社会责任行为角度对我国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进行了分析,发现:第一,当加入其他影响因素后,在1998-2011年间,社会责任行为对调整速度没有显著影响,调整速度主要受到偏离最优值距离、盈利能力和公司规模等公司特征因素影响。第二,调整速度同时会受到时间、行业等宏观因素影响,即调整速度是动态调整过程,本文得到的三个样本组调整速度平均值从0.79-0.86,这是由于更多考虑宏观影响因素波动,放宽了样本区间所致,但这并未影响本文研究结论。
本文的结论提供了两方面借鉴意义:一方面,从上市公司的角度来说,如何基于平衡计分卡框架将履行社会责任战略落实到财务决策层面,而不单是设立个社会责任部门或者按部就班地披露CSR报告,这的确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另一方面,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如何进一步完善其社会责任信息反馈环境,发挥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应有的影响力,通过借外力驱动内力,从而促进社会责任行为在上市公司内部有效的落实,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J
参考文献:
1.郭鹏飞.基于行业均值的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5,(5):454-457.
2.李国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动态目标调整:制度特征导向[J].会计研究,2006,(12):68-75.
3.连玉君,钟经樊.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机制研究[J].南方经济,2007,(1):23-38.
4.屈耀辉.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不平行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会计研究,2006,(6):56-62.
5.姜付秀,屈耀辉,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J].经济研究,2008,(4).
6.闵亮,邵毅平,经济周期、融资约束与资本结构动态调整速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6).
7.Dan Dhaliwal,Oliver zhen li,Albert Tsang and George Yong Yang,“Voluntary Nonfinancial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Equity Capital: The Initiation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Reporting” [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1.
以欧美等工业化国家制造方式为背景产生的制造资源计划MRP和企业资源计划ERP,经过50多年的不断应用、发展和创新,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ERP将有效合理地利用企业资源作为目标,帮助企业以较短的生产周期完成生产,降低成本,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据不完全统计,自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引进全国第一套ERP系统以来,我国2.6%的企业已全面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包括计划、销售、产品数据、采购、库存、车间、成本和财务等功能模块),企业总数超过5000个。同时,我国ERP市场正处于大规模增长阶段,经过多年市场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认同ERP系统效益,并将ERP作为提升管理效率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愈发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投入了巨大资金和其他内部资源的ERP系统,实施起来存在技术风险和经营风险。近年来其效能的显现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SOLOW生产率悖论认为,高速的IT投资与缓慢增长的生产率在实际测度中表现出矛盾的关系(Robert Solow,1987),关于ERP对企业绩效无用或作用不显著的观点已经作为“IT生产率悖论”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的经济计量分析等研究中相继提出。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ERP系统应用与企业业绩提升之间的关联性,研究不同规模公司应用信息技术后盈利性绩效的增长规律。行业差异说认为,制造业大型企业较非制造业的业绩提升具有滞后性,合作型较基本型ERP实施作用更显著。而借鉴软件开发的能力成熟度模型,过程改进理论学者提出了ERP能力成熟度模型,以求ERP应用企业重视实施标准的持续改进,促进企业资源管理模式的更新和企业绩效的持续提升。但上述研究多从理论规范性研究和案例分析的角度入手进行理论推导,较少以已实施ERP的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且数据陈旧,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研究结果已难具普遍代表性。本文搜集了2011年至2015年沪市软件概念多行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数据,试图从上市公司采用ERP系统前后绩效对比的角度分析当今ERP应用状况,研究ERP在新形势下对各行业企业绩效提升的相关影响。
二、文献综述
1.ERP系统应用与企业绩效关联性文献回顾
企?I资源计划系统(ERP)是连接企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Value Chain)性能最优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提供企业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计划可能的解决方案,通过企业价值链和信息的整合,创造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一致性,并进一步透过供应链管理(SCM system)将选择性的信息即时分享给供应商或客户,达到自助服务(self-service)及信息交流的目的(蒋明晃,1999)。关于ERP系统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争议, 现有的研究结果主要是两大观点, 其一是认为 ERP系统的信息技术的采用对于提升公司业绩有重要的影响, 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ERP系统的信息技术投入对公司的业绩只有微弱的甚至没有任何的影响,即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到目前为止, 学术界多数研究仍然在这两方论点中徘徊。
从ERP与企业绩效正向关联的角度,Dos Santos 等(1993)研究认为,作为革新性的技术ERP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和公司业绩,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同样,Perffers Dos Santos(1996)发现IT投资对于公司的业绩具有正向关联性。Hunton 等(2003)在研究中也证实了市场对于公司实施 ERP不仅有正反应,而且实施 ERP 系统对公司的业绩具有正相关影响。Hitt(2002)选取绩效指标(performance ratios)、生产率(productivity)和股票市值三个指标建立数学模型来度量 ERP 的绩效,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财务绩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实施 ERP 的企业可度量的指标比没有实施 ERP 的企业好。Hayes 等(2001)的研究企业绩效正相关说提供了证据,由于投资者对实施 ERP 的反应积极,所以认为资本市场给予实施 ERP 系统的公司较高的市场价值。
持ERP实施与企业绩效不相关观点的学者同样做出充分论证。Grover 等(1998)研究主要是信息技术的对公司的影响的变化, 结论认为信息技术对公司业绩影响是有限的。Pinsonneault(1998)针对产出悖论研究认为信息技术对公司的业绩影响也是微小的。Siegel D J(1997)的研究指出在实施EDP后仅仅有少数的企业实现了显著的成本节约;Brynjolfsson E和Hitt L (1998)认为,尽管EDP的投资巨大,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都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苏惠香(2007)通过问卷调查了38个服务业样本企业,实证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和投资回报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指出IT投资和生产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从国内外研究来看,关于ERP系统效能对企业效益增长的发挥度仍存在争论。另有部分学者认同ERP实施的效益存在,但其显现具有明显滞后性(许慧珍,2008)。德勤管理咨询公司(1999)认为企业在ERP实施后会持续出现一段时间的混乱状态,绩效也会比实施ERP前差。Daveport(1999)则认为ERP大约需要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正面影响。Andreas I.Nicolaou(2004)研究表明,实施ERP的公司在两年之后财务业绩有明显提升。
这些研究说明ERP的效果尚待充分论证,同时时滞问题是否存在是能否控制信息技术生产率的重要关注点。
2.ERP应用与行业差异性文献回顾
众多学者认,同行业的特性会影响ERP系统作用路径及效果。仲秋雁等人(2004)认为,有些因素(例如组织文化、行业特性等)会间接影响ERP成功。李治堂(2004)认为信息系统投资效率取决于公司的规模、类型及战略,信息系统的投资和信息系统应用范围以及成熟度相关,并会进一步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张进(2010)发现制造类企业业绩提升较非制造业而言不明显,行业差异是影响ERP实施的重要因素。罗辉道,项保华(2004)从行业结构、战略资源与企业业绩的关系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行业结构对企业业绩具有重要影响。
纵观以上文献可以看出,国外实施ERP的时间较长,经验较为丰富,ERP实施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多,并形成了较为实用的研究成果。但国内关于ERP实施绩效的研究水平还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是重性研究过多,研究方法单一。国外对ERP的实施做了不少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大多认为实施成功率低主要是ERP软件选型不当及ERP未与行业特性适配的结果。国内对ERP实施研究多局限于对企业个案的研究或对工厂专业认识访谈形式,对ERP实施过程做了大量的案例描述和事实分析,实证方面的研究鲜有出现。所以,本文旨在以实证研究的方式,选取2011年至2015年沪市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通过对比国内企业ERP实施前后企业绩效经验数据的变化,阐述ERP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为国内ERP实施提供合理建议。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1)ERP创新性信息技术生产效率理论依据及研究假设
根据Solow生产率悖论,高速的IT投资与缓慢增长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矛盾。但Dos Santos 等人(1993)对 IT 投资的精辟分析说明,非创新型技术(non-innovative technologies,即不会改变企业原有状态的技术)不会改进企业的市场价值或财务业绩,然而,创新型技术(innovative technologies,即改变业务流程的技术)会改善企业的市场价值和业绩。为了实证检验,他们观察了市场对企业公布 IT 投资的反应,研究发现,这种反应不是很明显。然而,他们的研究更进一步的分析揭示了市场对创新型投资的公布的反应是正向的。同样,创新型的 IT 投资和公司业绩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在此之前的研究缺陷在于没有区分创新型投资和非创新型投资与公司业绩的关系,将信息技术作用体系和经济效益评价结构定义得更加精确从理论上证明了消除生产力悖论的可能性。根据O’Leary(2000)的研究,ERP系统是为了支持公司的业务处理流程而设计的,从而能够加强信息质量、决策制定和公司业绩。从概念上来说,业务处理流程的改进是因为 ERP 系统能够将整个公司的有关联的数据库的信息都整合起来。如果改进没有得到实现,则是因为这项技术不能支持前面所提到的创新型流程的改进。因此,当我们认为某些 ERP 系统的执行与企业的业务流程不一致时,基于它们在这方面的潜力,我们仍然将这个 ERP系统列入创新型技术的范畴。因此,我们期望发现公司市场价值和业绩与 ERP系统实施之间显著的正的相关关系是合乎逻辑的,由此提出本文第一个假设。
假设H1:上市企业ERP实施后的绩效优于实施前绩效
(2)ERP系统实施与时间维度延迟现象相关性的研究假设
根据创新扩散理论,ERP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扩散模型应包括六个阶段即发起、采用、适应、接受、制度化和深化。实施ERP对企业绩效的改善只有在企业真正接受且制度化之后,在不断深化过程中发生。企业实施ERP当年及之后1―2年,经营绩效和运营绩效可能存在略有下降的情况,之后?效指标存在提升到超过实施前的水平的可能性,即存在短期绩效下降现象。同时国外学者通过研究发现,ERP作为一项投资伴随着漫长的投资回报,在绩效提升方面的潜在利益不能在短期内实现,企业会因为ERP的实施而持续一段时间的混乱状态,企业绩效也会较ERP实施前差,必须等到员工熟练系统或企业流程顺畅后,效果才会逐步显现,这就是所谓的“延迟现象”。国内ERP实施是否存在这一现象呢?高丽萍(2004)通过ERP实施后股价的变化研究证实中国上市企业财务业绩的确存在延迟现象。但她的研究仅采用了一个评价指标,如果从多个指标的角度来看,延迟现象是否还依然存在有待研究,故本文提出第二个研究假设。
假设H2:ERP实施对企业绩效的改善存在“延迟现象”
(3)ERP系统实施与行业差异相关性的研究假设
在战略管理中,人们对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行业结构学派认为,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结构是企业绩效的决定因素。根据行业结构学派的范式S―C―P(结构―行为―业绩),企业制定战略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找准一个有利的行业,并且在该行业内选择一个正确的位置,然后选用波特提出的三种通用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按照行业结构学派的逻辑,行业是利润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行业间利润差距应该比行业内部企业间利润差距更大。由于行业结构学派将企业的盈利潜力归结为外部行业因素,因此,行业结构学派观点有时也称为企业利润外部决定论。
与行业结构学派相反,战略资源论学派认为,企业的盈利潜力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在战略资源论学派看来,企业是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体,各个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是不一样的,企业资源与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企业利润的差异,所以企业的资源与能力才是企业盈利潜力的决定因素。本文倾向于行业结构学派的观点,即认同由于行业环境的不同,可能会造成ERP实施后不同行业的企业绩效差异,由此提出本文第三个假设。
假设H3:ERP系统实施效益具有行业差异性
2.变量界定
(1)变量定义
本文采用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企业盈利性绩效指标变量)、解释变量(ERP 系统的相关变量)和控制变量三大类。
(2)被解释变量
为反映ERP实施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选取的被解释变量应当能够充分反映企业财务绩效,本文综合前人进行研究的先例,并结合本文研究关注的盈利性绩效,针对性地选择了净资产收益率ROE这一因变量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杜邦分析的总指标,能够整体上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该指标体现了自有资本获得净收益的能力。
(3)解释变量
本文在研究中针对 ERP 系统设置了两个解释变量,分别为erp和erp2。解释变量的符号即具体描述见表1。
(4)控制变量
影响财务绩效的因素有很多,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设置控制变量如下表2。
上述模型中,模型I针对假设H1,用于检验ERP实施当年对企业营利性指标即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模型II针对假设H2和假设H3,用于检验ERP实施是否存在时滞效应以及行业差异对企业绩效变动的影响。其中α0~α14为待估计参数,ε1、ε2为随机误差项。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1.数据来源
为保证实证分析的有效性、数据的统一性,本文采用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证券市场CSMAR系列研究数据库,并手工加以整理,其中净资产收益率(ROE)取自中国股票市场基本分析研究数据库内利润文件,基本每股收益(EPS)取自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总资产周转率(ATO)取自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分析数据库。
2.样本选择
为了研究数据的实效性,本文选取2011年至2015年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的软件概念上市公司为样本,并剔除部分数据异常或不完整的企业。为了获得2011年至2015年上市软件概念公司新实施ERP的具体情况,本文首先通过查询沪市上市公司年报搜集披露了ERP系统的公司的财务数据。对于在年报上没有进行披露的公司,再通过电话咨询、网站在线咨询,搜寻相关公司网站、主要ERP软件供应商网站以及著名搜索引擎查询上市公司实施ERP的情况。经过筛选,最终得到52家样本公司,5年共有988个观测值,其行业分布情况如下表3所示。
3.实证研究与面板分析
本文使用STATA进行统计、分析。
(1)描述性统计
通过选取2011年至2015年的沪市软件概念上市公司的公司数,剔除部分数据异常或不完整的企业后,得到总样本988个数据,描述性分析如表4。
通过表4可知,52家上市公司中,每股收益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各个企业差异大,每股收益从-105到高达124,平均仅有14.8,说明企业盈利性指标缺乏稳定性,而且52家企业对ERP实施的认识差距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99.03到7473.03,说明企业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受企业特性和宏观经济影响也具不稳定性。ERP取值均值为0.7,标准差为0.9,表明数据较集中。
(2)回归分析
本文整理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为了更好地考察ERP系统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首先控制其余企业盈利性指标的影响,然后将erp变量单独放入模型I中回归。为了考察时间效应对ERP实施效果的影响,本文控制其余自变量和宏观经济环境指数的影响,然后将erp取值滞后四季度后的指标erp2单独放入模型II中回归。为了考察不同行业性质对ERP实施效果的影响程度,本文控制erp变量,将虚拟行业变量hy2-hy8再次放入模型II中进行回归。回归过程及结果总结如下。
①ERP系?y实施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关系
模型I表述了在ERP实施当年ERP系统与控制变量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使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如表5。
观察回归结果,在将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总资产周转率、基本每股收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宏观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进行控制后,ERP实施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0.7193012,t统计量为0.92,P值为0.36,相关系数为正,但在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没有通过检验,表明ERP实施对净资产收益率有一定影响,但显著度不高。这一结果部分支持了假设H1,但ERP系统实施当年企业绩效提升与ERP相关度不明显,其作用效果有待进一步论证。这一回归结果反映了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在ERP系统中存在的可能性,但仍不能笼统的定性。本文借鉴金娟(2008)的研究成果认为,由于ERP系统初期实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如软件购置费、安装费、咨询费、实施服务费等,再加上企业员工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和适应新系统的应用,因此在 ERP 实施之初企业的业绩提升效果不显著,甚至会出现下滑。当系统运行一段时间后,一方面企业对 ERP 系统的投入成本逐渐得到消化;另一方面,企业的人员对新的信息已经由不适应转为接受甚至满意,企业 ERP系统的运行有可能进入长期稳定期,其整体效益才可能体现出来。
②实施时间与ERP系统效益的相关关系
模型II表述了在ERP实施四季度后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与控制变量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使用随机效应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
从样本回归结果来看,通过对模型II的回归,erp2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1.038793,t统计量为2,P值为0.045。erp2在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ERP实施四季度后效果显著,假设H2得到检验,即ERP系统对企业绩效的改善存在“延迟现象”。ERP实施一年后,ROE提高了约1.04个百分点,这说明实施ERP会对企业盈利有明显正向影响,但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这一回归结果证明了信息技术对企业绩效的正向作用,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不能得到数据支持。企业实施ERP短期存在绩效下降的倾向,但长期条件下信息技术对业绩增长仍起到整体促进作用。
③行业差异对ERP系统实施的影响
针对表5,通过对行业虚拟变量hy2至hy8的回归结果分析,hy7的相关系数为3.01902,t统计量为2.06,P值为0.039,在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而其余行业虚拟变量回归值未能通过检验,表明金融行业在ERP实施四季度后企业绩效提升效果显著,而电力、医疗、电信、交通、物流、综合服务等行业ERP的作用效果尚不显著。这一统计结果支撑了本文的假设H3,即ERP系统实施效果具有行业差异性。
(3)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使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反映企业绩效的唯一盈利性指标具有片面性,为保证上述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还进行了如下的稳健性检验:选择总资产净利润率(ROA)对本文模型重新进行了回归,回归结果如表7。
通过再次回归,erp2与上市公司总资产净利润率的相关系数为0.5275816,P值为0.041,erp2在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同样通过检验,与前文研究结论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以认为前文的结论是稳健的。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2011年至2015年沪深A股52家上市软件概念公司的财务绩效指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研究了ERP系统实施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关系。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本次研究为相关部门了解中国企业ERP实施后的实际情况,同时为企业管理层、决策层正确认识ERP投资价值提供理论和统计数据的支持,并填补国内ERP实施对企业绩效影响相关实证研究的缺陷。所以,为更好地提出实施建议及完成前景分析,本文对实证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以下总结并简要解释其原因。
(1)ERP实施后的效益提升但不显著,企业绩效短期内没有明显改善
从实证研究结果上看,上市企业应用企业资源规划当年,ERP系统的实施与企业绩效的提升相关性不高,ERP的实施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但由于ERP作为一项长期投资,在绩效提升方面的潜在利益并未在短期内实现。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企业员工对IT技术投资的反映特点。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企业资源规划是一个新事物,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并根据ERP的需要调整人员结构和业务操作方式等,势必影响企业短期内的整体运行效率,在员工和相关企业充分熟练系统或企业流程顺畅后,ERP的效果才能逐步体现,因此企业绩效短期内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能够被解释。
二是ERP实施短期内企业营业成本的提升。借鉴张进的研究,实施ERP的样本企业经营利润率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在ERP实施后,企业的营业成本(也称为制造成本)增加较大,ERP系统实施需要投入巨大的成本。由于现在国内企业实施ERP的经验尚浅,并没有总结出比较有效的ERP成本控制方法,加上员工和原有流程对新系统的适应需要时间,造成制造成本增加幅度较大,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并导致企业的盈利性指标不能得到显著提升。
(2)ERP效益显现有“延迟现象”,长期作用视角下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不存在
对模型II的回归分析表明,实施ERP一段时间后企业的相关绩效出现改善迹象,企业实施ERP时间越长,其作用效果将会越好。本文认为这一结论的得出与ERP作用路径有关。
基于Christina的过程理论,IT投资包括竞争过程、使用过程、转化过程三阶段,而ERP 系统的实施到绩效的产生也是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实现的,即ERP的投资、形成、对企业的作用以及收益的产生。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间接的,同样ERP也遵循了这样的路径,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渗透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逐渐改善企业的业绩。每一阶段都在时间成本上有较大付出,从这一角度而言,ERP效益作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具有时滞效应。不能根据短期绩效下降现象笼统认定ERP实施存在信息技术的生产率悖论问题,在长期作用视角下,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对企业业绩增长和劳动力提升仍起到整体的促进作用。
(3)不同行业的ERP实施效果有差异性
通过此次对模型II回归分析发现,行业变量整体与企业盈利性指标相关度不大,由于仅选取ERP实施四季度后企业绩效的变化指标,多数行业的虚拟变量未能?cROE变化值产生显著相关性,这一现象用ERP系统实施的时滞效应可以得到一定解释。但金融行业虚拟变量仍与ROE增长产生正向影响在95%的置信水平下的相关性,说明金融类软件上市公司实施ERP作用释放快,进一步说明,不同行业企业实施ERP效果有差异性。本文认为出现ERP实施行业差异性的原因包括行业ERP管理需求差异较大和ERP产品供应过于单一化等,当前商品化的ERP软件普遍针对不同行业的管理共性而设计,难以满足特定行业的具体管理需求,因此企业成功率各异,企业配置系统周期普遍拉长。
2.建议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对企业ERP系统的实施提出以下建议:
关键词:营运资金 现金周期 公司经营绩效
一、引言
营运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司价值创造和财务管理目标紧密相关。因营运资金管理不善而导致的破产倒闭案例已屡见不鲜,2003年美国有着100多年历史的Kmart申请了破产保护。2004年在中国运营8年之久的普尔斯马特轰然倒下。而Dell、Wal-mart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谈到成功经验时,都提及其先进的营运资金管理理念和模式。近年来,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正逐步成为国内外企业关注的重心之一。虽然我国上市公司也呈现出现金周期逐步缩减的趋势见(图1),但平均水平仍远远超过国外食业,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许多学者和机构都关注营运资金管理问题。较短现金周期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盈利性,是一个需要实证检验的问题(Shin等,1998)。现有实证检验的结果不尽相同:Kamath(1989)、Shin等(1998)发现净营业周期与盈利性及股票投资回报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但Soenen(1993)并没有发现两者间的一致性关系,仅发现了行业因素的影响。JOSe等(1996)、Deleof(2003)、Lazaridis等(2006)分别以美国(1974-1993年)、比利时(1992-1996年)、雅典股票市场(2001-2004年)公司为样本,研究现金周期(CCC)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认为CCC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而对于CCC各组成部分与绩效的相关性,Deloof、Lazaridis等认为,应收账款周转期与绩效显著负相关;存货周转期与绩效的负相关性在比利时市场较为显著,在雅典市场不显著;但应付账款周转期在雅典市场与绩效显著正相关,在比利时市场两者却显著负相关。
(二)国内文献 我国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盈利性关系的研究较少。辜玉璞(2006)以沪深两市1995年至2004年14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现金周期和公司盈利能力负相关。赵旭等(2003)进一步指出两者的负相关对产业因素反映敏感,而且积极的流动性管理战略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但并不能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假设: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应该适度,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现金周期越长,营运活动占用的资金就越多,机会成本、管理费用和相应的坏账风险就会上升。同时,公司对外部资本的依赖性增加,又会导致融资成本的相应上升。但现金周期过短又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就平均水平而言,目前我国企业的现金周期明显超长,缩短现金周期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上升。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1:现金周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应收账款周转期反映企业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放宽周转期会增加销售,但同时也会带来机会成本、坏账损失和收账费用等成本的上涨。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放宽应收账款信用期所带来的边际销售增量将会递减,而相应的边际成本费用则会上升,最终会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2: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存货周转期反映企业库存管理的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提高,在保证供货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加速存货流转成为可能。在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的现实环境下,加速存货流转带来的边际收益必然会增加。因此,本文假设:
假设3:存货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应付账款是利用商业信用进行生产经营的融资方式,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可以节约资金成本,提高获利能力。但若存在现金折扣,延期支付会因失去折扣而增加资金成本,同时延期支付也会损害与供应商的关系。已有研究表明。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绩效负相关(Deloof,2003),而且在资本市场欠发达的国家(包括我国),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银行贷款和商业信用仍是极具吸引力的筹资渠道,企业利用供应商提供的非正式贷款来融资不断增长,造成上游客户的资金周转困难。如果企业能适当加速还款,必然会增加供应链上游企业的积极性,增强企业信誉、提高供应链的鲁棒性。可见,我国企业边际应付账款支付期的缩减将会带来边际收益的更高增长。此外,企业为了降低收账风险,往往给予较高的现金折于口比例。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假设:
假设4: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二)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1年至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样本,为研究行业差异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作为研究子样本。初始样本中剔除了数据缺失、金融保险业、财务状况异常、资产负债率大于1、年度销售增长率超过5、各周转期绝对值大于1000的异常上市公司。最后得到总体样本6190个,其中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分别为3645个和427个,各占总体样本的58.89%和6.90%,与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上市公司占总上市公司的比例57.42%和7.01%十分接近,说明样本分布较均匀,剔除部分极值后对样本影响不大。本文研究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CSMAR数据库、万德数据库、上市公司资讯网、巨潮资讯及中国证监会网站等。
(三)模型设计和变量定义本文采用OLS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l:CROA=β0+β1CCC+β2LNSALE+β3LEV+β4CROWTH+βD200t+ε
模型2:TQ=β0+β1CCC+β2LNASSET+β3LEV+β4GROWTH+β5OCFA+β6DPS+β7LARGEST+ε
模型3:CROA=β0+β1X+β2LNSALE+β3LEV+β4GROWTH+ε
本文以主营业务资产收益率(cROA)作为反映公司经营绩效的核心指标。同时由于会计指标受会计准则、会计程序选择等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与市场指标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本文用托宾Q值作为公司价值的衡量指标,主要变量计量详见(表1),并选取如下控制变量:规模(LNSALE)、财务杠杆(LEV)、销售增长率(GROWYH)、单位资产经营现金流(0CFA)、每股股利(DPs)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LARGEST)等。同时引入年度哑变量,分别用D200t(t=1,2,3,4,5)表示。此外,模型3中的x分别表示应收账款周转期(DSO)、存货周转期(DIO)和应付账款周转期(DPO)。
四、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CCC与CROA、
TQ以及DSO、DIO、DPOL::JCROA的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初步证明了本文的假设。
(二)模型1的回归分析 对全行业、制造业及批发零售业样本公司,模型1调整后的R2分别为13.60%、12.45%和22.84%,且都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从(表2)可以发现:(I)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假设1。其中全行业总体样本检验结果表明:现金周期延长或缩短100天,CROA降低或提高0.52%,这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基本相似。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子样本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只是制造业的系数较批发零售业稍大。(2)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公司增长能力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财务杠杆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三)模型2的回归分析本文采用2006年的样本公司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见(表3):(1)对全行业总体样本,现金周期与托宾Q值正相关,且每延长或缩短100天,托宾Q值将提高或降低1.93%;(2)制造业子样本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结果;但批发零售业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与赵旭、胡运生(2003)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本文认为,有效的营运资金管理之所以无法提高公司价值,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中缺少一种O比率套利机制,其根源在于我国股权分置、股票不能全流通的特殊制度背景。
(四)模型3的回归分析通过模型3的实证检验发现(见表4),全行业及两个子样本模型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1)总体样本的应收账款周转期在1%的统计水平上与公司经营绩效(CROA)显著负相关,且其延长或缩短100天,CROA将降低或提高1.37%,制造业子样本检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但批发零售业现金周期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因为批发零售业主要采用现金收款方式,只有较少的应收款项,从而使得假设2不适用于批发零售业样本公司。(2)总体样本的存货周转期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且每延长或缩短100天,绩效将降低或提高1.06%,验证了假设3。子样本检验结果相似,只是批发零售业的系数较制造业稍大。(3)总体样本的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且每延长或缩短100天,绩效将降低或提高2.28%,验证了假设4。子样本检验结果相似,但制造业的系数较批发零售业稍大。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保险业面临外资的全面进入。在外资保险企业诸多优势中,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上高出我国的保险企业。信息化水平高,发展就快,核心竞争力就强。外资的进入对我国保险信息化提出了挑战。
作为接触信息技术最早的行业之一,保险行业信息化理应走在前列。事实却让人失望,从国内各大保险公司的实际看来,盲目地建立了很多系统,却还是无法满足业务要求。习惯人海战术的国内保险公司,如何走出多系统、少效果的无效IT怪圈?
在WTO的谈判声中惊醒
2004年,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大规模扩容,新批筹的保险公司超过18家。2006年,全国性寿险公司43家。虽然新公司的保费所占的比重较小,但是他们的增长速度很快(安邦保险400%、合众206.08%、长城2350.41%、华泰818.87%)。这些公司普遍采取快速扩张的战略。
纷纷成立的外资公司在市场扩张上,与中资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市场定位为经济较发达地区,客户为中高收入人群。在初期他们不是急于扩大地盘,而是引入海外成熟的信息化管理经验,建立和培训高素质的销售和管理队伍,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和宣传,树立公司优质的品牌。
如果没有WTO,中国保险行业也许依然会沉醉于跑马圈地的扩张大战中。眼看着国内保险行业风雨即将来袭,各家保险公司才意识到,在外资保险企业诸多优势中,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总体上高出我国的保险企业。信息化水平高,发展就快,核心竞争力就强。外资的进入对我国保险业提出了挑战,而国内保险公司布局上的优势并不足以对抗这些挑战。具体来说,国内保险业信息化有如下不足。
首先,信息化建设滞后于业务发展。国际标准IT支出应占营业收入的5%,国内公司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各公司的IT系统还处于满足出单、理赔等基本业务的支撑,还没有发展成为全流程的、有效的公司管理工具。
人寿、人保、平安等大型公司,旧有的系统比较多,以前采取分散的系统布局,目前主要的工作是进行系统的大集中。人寿2005年请了咨询公司规划如何建立集中的统一IT平台。平安的进展比较快,已经在上海和深圳建立了大型的数据中心。新成立的保险公司为了迅速开业,快速建立了IT系统,但系统的很多问题需要在后期逐步解决。
第二,国内缺乏具有实力的保险IT厂商,缺少功能先进、全面和成熟的系统。由于外资和部分合资公司由国外引进比较先进的业务和管理模式,与国外系统的功能比较吻合,系统实施的成功率较高。而国内保险公司,比如新华人寿和太平洋保险尝试实施国外的系统,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多公司只能采购一个相对较好的系统,之后采取内部开发的方式。
第三,中国的保险市场发展很快,保险公司的管理也在不断演化,这对IT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第四,国内保险业信息化建设缺乏一个行业的标准,行业间的交流和合作很困难。
采用企业总体架构
面对保险业的信息化现实,保险行业首先要做的是进行IT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而不是盲目地建立很多系统。
保险公司可以采用企业总体架构的方法论进行IT规划,从业务/IT战略、业务架构、信息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基础设施、技术架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设计。
下面着重介绍保险公司应用架构方面的内容。应用系统根据业务和管理的功能可划分为四个层次:渠道用户层、业务处理层、业务管理层和决策支持层。每个系统层次中又可以规划很多应用系统。
渠道用户层
保险公司的销售渠道越来越丰富,IT系统需要为多渠道客户提供应用服务,包括移动办公用户、手机/PAD、互联网站、传统语音电话、协议网点、公司柜面、传真、邮政渠道等。渠道用户层建设的重点是为各种接入方式的客户提供一致化的服务响应。
业务处理层
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是决定公司是否能够发展和盈利的关键,建设的重点是保险核心业务的处理,由产品管理、保费计算、客户信息、销售管理、单证管理、投保处理、核保等相对独立又紧密互联的子系统组成,涵盖保险业务处理的核心,以标准化的业务处理流程贯穿融合,为渠道服务层提供业务处理支持,同时也为后续业务管理层制定的政策、规则、流程实施提供处理交易的平台。目前,许多保险公司的核心系统提供业务处理层的功能。未来开发的趋势是精简核心系统的功能,只包括保单管理和账务处理,而把核保、理赔、销售管理、影像、出单、客户关系管理等作为独立的子系统。通过模块化的配置,提高系统的灵活性。为了减少开发工作量,并提高效率,可以采用市场上成熟的系统或者工具。业务处理系统可以引入一套功能全的成熟系统,包括业务处理的大部分模块。好处是容易实施,各个模块的集成很好,但可能个别模块功能较弱。另一种方式是分别引入每个领域(承保、理赔、核保等)中最好的系统,分阶段实施。比如核保系统采用规则引擎工具来提高核保的自动化;流程引擎可以使业务流程更加灵活。但这种方式使项目整体实施周期长,系统集成困难。
业务管理层
负责公司内部的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也是通常所说的ERP系统。其中的核心是财务系统和其他业务系统的接口。当前很多公司的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用于事后财务数据的收集和反映,在流程和风险管控、分析方面的功能相对较弱。保险公司需要在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建立预算管理、成本控制、资产负债管理等高级的企业管理手段。
决策支持层
决策支持是公司管理层了解业务运转情况、分析企业发展状态、做出决策的工具。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来源是保险公司内部各种系统和外部信息的汇集。建立一个数据仓库系统是决策支持的前提。决策支持系统的范围和功能根据公司管理的特点制定,保险公司目前急需的决策支持内容包括风险管理、财务分析和盈利性分析。
用EAI集成异构资源
信息和数据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需要对客户关系、市场营销、产品、投资分析等方面的历史数据进行提取与分析,帮助企业发现有价值的潜在信息,以作为决策的依据。企业要进行信息的分类和定义,建立数据标准和数据管理体系,开发数据仓库/集市等应用系统。
数据仓库会通过数据抽取转换模块,从业务系统与ERP系统提取业务交易与财务数据,统一储存在数据仓库里。保险公司决策支持系统包括风险管理、财务分析、盈利分析三大决策主体。如果业务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不能满足要求,还需要对业务系统进行改造。
许多保险公司由于缺乏总体的规划设计,先后开发了多个IT系统,但系统间不能进行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只有建立一个系统整合的平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国际上最佳的系统整合的方式是使用EAI技术来集成企业的异构系统、应用、数据源等资源。
EAI涉及到结构、硬件、软件及流程等企业系统的各个层面,包括业务流程集成、应用集成、数据集成。要实现完全的数据集成,必须首先选择数据的标准格式。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西山煤电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124-03
一、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指标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评价指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盈利指标,具体有:(1)销售毛利率。销售毛利率是销售毛利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上市公司产品销售的获利能力, 是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起点,没有足够高的毛利率便不能形成较高的盈利。与同行业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高于同业水平,说明公司产品附加值高,或公司存在成本优势,有竞争力。与历史比较,如果公司的毛利率显著提高,则可能是公司所在行业处于复苏时期, 产品价格大幅上升;如果公司毛利率显著降低,则可能是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激烈, 在发生价格战的情况下往往会产生两败俱伤的结局,此时投资者必须警觉。(2)销售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它与净利润成正比关系,与销售收入成反比关系。上市公司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必须相应地获得更多的净利润,才能使销售净利率保持不变或有所提高。通过分析销售净利率的升降变动, 可以促使上市公司在扩大销售额的同时注重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盈利水平。(3)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率是营业利润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它与销售净利率相比,能更好地刻画公司主营业务对盈利的贡献情况。净利润是营业利润加上补贴收入及营业外收支净额后得的结果,营业外收入或损失的持续性较差,排除这些影响能更好地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及比较不同公司盈利能力的差别。(4)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是综合性最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指标。它可分解成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通过该指标可以分析导致净资产收益率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其数值越高,表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好,该指标较全面准确地衡量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另一类是上市公司特有的盈利指标,主要有:(1)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挤掉了净利润的水分。分析净利润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的差异,可以帮助了解上市公司净利润和净亏损的构成,揭示公司以货币偿还债务、追加投资、分配股利的能力和风险,从而评价上市公司盈利的质量。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于分析上市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十分有益的。目前,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已经越来越被投资者和专业分析人员所重视,在专业人员眼里,对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的关注程度甚至已经超过了每股净收益。(2)每股收益。从财务分析角度,每股收益指标可作如下表述:每股收益(EPS)=(EBIT-I)(1-T)/普通股总股数(本年度加权平均普通股股数)= 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当年股数没有发生增减变动时,后式成立)。由上式可知,每股收益主要取决于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账面价值,它可以帮助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分析评价。使用每股收益进行盈利性分析时存在一定问题,由于不同上市公司每股所包含的经济价值(每股净资产价值或每股市价)不同,投资者只能据此分析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发展趋势,但不能据此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横向的分析比较。因此,投资者通过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分析不应局限于该指标的计算数值分析,还应该从影响指标的相关因素入手作进一步的分析,要考虑其风险性,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对于上述两项指标我们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计算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即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每股收益或经营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额),该倍数可对盈利能力和报告期经营成果中的现金流量状况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下面笔者拟用西山煤电(000683)的有关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该公司的盈力能力作系统分析。其基本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上述数据可观察到,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毛利、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初步判断该上市公司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下面笔者将通过相对指标的趋势分析和同业对比对该公司的盈利能力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价。
1.主营业务毛利率分析
主营收入毛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基本处于平稳增长的趋势,其中2008年较2007年增长最为显著,增长了24%,营业收入毛利增长了115.54%。根据煤炭网(/COAL/CF/11483.HTML)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18家煤炭开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平均销售毛利率为32.66%,其中西山煤电排在第六位,处于同业中较好的水平。
2.营业利润率、销售净利率分析
通过表2计算可得2006、2007、2008年销售毛利率比上年增长分别为:-1%、5.54%、24%;通过表3计算可得2006、2007、2008年营业利率比上年增长分别为:-17.68%、-0.5%、72.17%。2006、2007年营业利润增长率均为负值,进一步考察影响营业利润的相关项目,对该公司对外公布的利润表分析,发现影响营业利润增长的关键因素是三项费用的快速增长,具体分析如下:
由表4可见,近四年三项费用增长显著,其中,2006年增长最快,增长率为60.37%,2006年、2007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4.21%和11.83%,三项费用的增长率已超过了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2006年主要是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大幅增长,经营费用由2005年的20 579.5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43 121.94万元,增长了109.53%;财务费用由2005年的1 610.74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10 459.56万元,增长549.36%,管理费用也有增长,增长了25%,但由于管理费用基数大,绝对值较2005年增长了12 664.09万元。2007年主要是管理费用增长幅度大,由2006年的63 442.94万元增长至2007年的91 839.23万元增长了44.76%,绝对金额较2006年增长了28 397.39万元。财务费用和经营费用也略有增长,分别为6.18%和8.87%。2008年该上市公司显然是加强了对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控制,在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9.87%的情况下,经营费用和财务费用均出现了绝对额的下降,分别下降了7 418.65万元和734万元,但管理费用仍然增长较快,较上年增长了60.60%。从三项费用占主营营业收入比值角度分析,自2005年至2007年三项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逐年上升,由2005年的12.99%上升到2007年的19.10%,尽管2008年三项费用占收入的比例由2007年的19.10%下降到14.82%,但主要是煤炭价格提高、销售额大幅度提升所致,三项费用绝对值仍比上年增长了31.81%。从上述分析可判定2005年至2008年间三项费用很可能存在异常增长,需进一步探讨,但仅以公司公告的资料,尚难以评价董事会报告的可信性。
通过表2计算得2006、2007、2008年净利润比上年增长率为:-1.08%、9.07%、236%;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率为:1.14%、9.04%、192.47%,结合2005-2008年营业利润和销售净利率对比,可以判定该上市公司的净利润主要来自于营业利润,盈利的可持续性较强,盈利质量好。
根据煤炭网(/COAL/CF/11483.HTML)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18家煤炭开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的平均值为22.81%,该公司排在第14位,处在同业中较差的水平,由于该公司销售毛利率高于同业平均值,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判定三项费用增长过快是拖累公司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
3.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可分解为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的乘积。即: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杜邦财务分析体系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指标, 将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层层分解, 逐步深入,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 全面、系统、直观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利用上表进一步分析,计算该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变化对资产净利率的影响。2006年销售净利率对净资产利润率的影响=(13.82%-17.35%)*0.66*1.864=-4.34%,2007年为:0.46%,2008年为17.42%;2006年总资产周转率对净资产利润率的影响=13.82%*(0.66-0.7*1.846=1.020%,2007年为:0,2008年为14.61;2006年权益乘数对净资产利润率的影响=13.82%*0.7*(1.925-1.846)=0.76%,2007年为:-0.33%,2008年为0。计算结果表明,该公司的资本结构基本稳定,公司对资产的管理效率也基本稳定,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主要因素是销售净利率。
4.每股收益、每股经营现金流量分析
由表5可知该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处于平稳增长阶段,尤其2007、2008年增长较快,与上年相比增长分别为32.66%和35.64%。每股经营现金流量除2008年比每股收益略小以外,2005~2007年度均大于每股收益,即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大于或约等于1,说明该公司经营活动的获现能力强,能为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盈利质量高;以2007年为例,该年我国18家煤炭开采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为0.77元/ 股。该公司每股收益高于平均水平,收益水平较高。
三、提高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措施
该公司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针对上述分析结果,笔者对上市公司提高盈利能力提出以下建议:
1.降低三项费用支出,节支增效。该公司销售毛利率处于平稳增长的趋势, 公司生产经营获利能力逐年有所提升, 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由于三项经费增长过快,在销售毛利率增长的情况下,2006年和2007年的营业利润率和销售净利率反而出现了下降; 2008年三项费用在营业收入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三项费用金额仍比上年增长了31.81%,尤其管理费用较上年增长了60.60%。三项费用增长快是困扰上市公司的普遍问题,加强内部控制,节支增效是上市公司提高盈余的有效措施。
2.加强资产运营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资产周转率是影响净资产收益率的因素之一,资产周转率提高不快是困扰该公司不能实现净资产收益率快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2006、2007年资产周转率均为0.7次,2008年为0.89次,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的运营能力有待提高。资产庞大整体使用效率不高也是上市公司的通病,上市公司往往注重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现有资产运营潜力的挖掘和非经营资产的剥离,从而造成了资产整体使用效率不高。
3.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增强盈利的可持续性。尽管2006年、2007年受三项经费快速增长的拖累,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有所下降外,但整体盈利能力是好的,2008年,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至2008年每股收益平稳增长,净利润现金保障倍数大于或约等于1,说明盈利质量较高。但分析其主营业务收入全部来自于煤炭开采和火力发电产业,作为一家资源开采为主的上市公司,其生存和盈利能力必然要受到其资源储量等的限制,且行业单一经营风险较高,因此,该公司有必要利用连续盈利积累的资金优势开展多元化经营,以降低风险,提高盈利的可持续性。不仅是西山煤电,几乎所有的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上市公司都面临着如何开展多元化经营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倪燕.企业盈利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10).
[2] 张先治.财务分析[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 周亚辉.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4] 张新民,钱爱民.财务报表分析案例评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Listed companies profitability analysis
――Taking Xishan coal and electricity as an example
ZHANG Zhong-fang
(Xingtai commerce vestibule school,Xingtai 054000,China)
Abstract: Profits of its stakeholders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rofitabi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is a listed company refers to the use of economic resources, the ability to make a profit, is the operator operating performance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in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a listed company's operating condition manifested through profitability. Profit is a listed company stakeholders, the central concern, the profit of investors to obtain investment returns, the creditors receive principal and interest of the funding sources, improve the collective welfare of workers an important safeguard.
7月24日,CIMA英国皇家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与普华永道、新理财杂志社等机构合作,在北京举办“财务人员如何在企业商业模式中发挥作用”主题研讨会。在CIMA、普华永道和IFAC国际会计联合会于今年出版的商业模式报告中,清楚地阐明了,无论是从企业短期盈利还是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而言,商业模式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财务的“回答”
财务管理能通过企业绩效分析对商业模式创新提出的问题进行全方位解析,为企业管理层在变革中寻求决策支撑点。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方式,恰体现了财务对商业模式的支撑与作为。
普华永道管理咨询业务总监林榕表示:“财务管理与我们的战略、运营息息相关。战略无外乎是指企业的价值主张、提供怎样的产品和服务、下一个对象是谁、目标客户是谁、所对应的市场是谁、以什么样的手段提供,这都涉及供应链的管理。”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行业,对这样的战略主张,或者战略重点来说,财务人员要对产品服务的盈利性进行分析、对成本的收益进行分析、对客户与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对客户本身的消费习惯进行分析,以及对客户的应用进行分析,等等。与此同时,财务人员要对价值链结构有一个清楚的行业对标,要对行业的整体情况竞争企业的做法,以及相对于这个企业,自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要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对供应链的整体效率进行分析,等等。”
“在这些分析当中,有一些是历史性的分析,即体现在会计的具体工作当中,有一些是企业需要实时监控的分析,有一些是对未来趋势的分析。企业财务人员要在对这些供应链的分析当中,能够识别、发现商业模式当中的一些创新机会。”
“当然,企业在讲商业模式的时候,不能只是讲盈利性分析,其实更多的是在财务基础工作当中能够支持公司财务的运营和商业模式的扩展。”林榕强调。
团队的洞察力
商业模式是企业的运作模式和企业价值的实现模式,它能够准确描述企业主张的产品与服务、目标客户与价值链结构,并确立企业在整个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定位。这就要求财务部门在做财务相关分析时,充分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并具备敏锐的洞察力与前瞻性。
对此,林榕举例说道,“比如上次我们碰到给Apple做零件的企业,他们做得非常大,他们关心的是我们研发的产品、研发的周期、研发的成本是否已体现在产品中,有可能企业花了很大的精力去研发,但它的生命周期却非常短,企业花费这么多的钱是不是值得,研发是他们非常关注的点。”
“在汽车企业,他们非常关注研发的某个车型能不能热卖,这就体现在企业之前对客户的调研成不成功、生产速度有没有跟上、采购的速度有多低、企业了解的客户需求是不是能够体现在产品当中、客户关注的是否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概念,等等。这里面就可以看到一些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以及企业有没有把质量体现在产品的成本当中等问题。”
“比如企业确定了一个供应商,供应商要给企业提供某些材料、零部件。但是等到这些材料、零部件来了之后,有可能这些产品的缺陷,导致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装配的停工,以及客户体验的流产。对于这样的质量成本、停工的时间有没有算到成本当中去,这就需要对财务人员提出要求。财务人员应不应该让CEO看到这些隐性的成本,这其中有很多的需求和要求。”
像在企业的销售环节,很多零售消费品企业非常关心销售渠道问题。“比如粮油企业,有多种的渠道,比如超市渠道。而大型的超市当中,有餐馆的渠道,在这个渠道上面,企业的盈利是多少,为了这个渠道扩展要花费多少的费用,怎么去分配和考虑,这也是企业财务人员在分析不同行业时的关注点。因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年代,关注点是不同的。”
“我们要适应公司的盈利模式和商业运转的模式,怎样开拓财务人员的思路,在这些地方找到企业的竞争优势所谓成本差异化的优势。”林榕说,“把这些点发掘出来,就是体现财务团队洞察力的关键。”
报告的艺术
谈到财务管理报告的体现方式,林榕分享了一个案例,“以体育用品的销售为例,在我们理解或理清管理信息提供时,或者当我们考虑管理报告应该体现哪些洞察力时,应从战略出发,明确驱动业绩的管理在哪里,哪些是我们最关心的,哪些是门店的管理或客户的需求。财务人员要去挖掘这其中最重要的管理信息的需求,把这些需求定下来,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每一个细分的维度,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收集数据、怎么展现获取的责任、哪个部分的内容要更新、通过什么样的系统进行更新,以及更新频率是什么样的等等,再把这些汇总起来,成为企业整体的管理报告。”
关键词:股权投资 风险成因 控制方法
近年来股权投资在市场营运中占据了较大比例,极大地促进了金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投资者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盈利平台。作为金融投资的一项内容,股权投资凭借其独特的盈利优势,成为资金持有者们的投资对象。考虑到市场环境的多变性,股权投资需注重不同风险的防范控制。
一、股权投资意义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体制成为了行业变革的新模式,“股份制”凭借其独特的经营优势得到推广。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股权投资”丰富了金融经济的运作方式,对投资者与被投资者均有多方面的经济意义。对于投资方来说,股权投资不仅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也是促进资金利用率最优化的有效方式。对于被投资方而言,通过向市场投放股票、货币基金等,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储备,为后期经营与规划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保证。
二、新时期股权投资风险成因分析
从最近几年股权投资市场行情看,股权投资为投资方、集资方等创造了双向性的发展机遇,满足了市场经济资金流工序关系的均衡性。但是,受到主客观条件影响,股权投资依旧存在着明显的风险性特点,常见风险及成因如下:
(一)主观风险
股权投资主体由投资方、被投资方两大要素构成,前者是资金持有者,后者是资金需求者,投资主体操控失误是引起风险的主要原因。首先,投资方对被投资企业的经验状况不熟悉,盲目地将资金投入企业,或对股权项目缺乏详细的预算分析,导致股权收益分配达不到预定的指标,这些都是投资人决策失误造成的风险形式;其次,集资企业因内控决策失误,导致日常经营失败,无法按照合同规定向投资方支出收益,股权投资方案在规定期限内执行失效。主观风险发生是由主观判断、决策执行等方面造成的。
(二)客观风险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改革阶段,金融集资模式依旧存在着许多风险,一些客观因素也会造成股权投资风险,这些与市场环境、国家政策等因素相关。一方面,市场环境变动引起了股票买卖价格的涨跌,当股权价格低于投资本金价格时,投资人要承担资金流失的风险;另一方面,国家对金融市场宏观调控之后,银行利率、股票价格、企业决策等均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超出股权投资预期范围之后,势必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隐患。客观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意味着股权投资风险的不可预知性。
三、股权投资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
针对传统投资决策存在的不足,无论是投资方或被投资企业,都必须做好投资风险的防控工作。笔者认为,股权投资风险控制需从优选目标、充分调查、合理预算、科学决策、管理跟进等方面进行。
(一)优选目标
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了解投资对象信息,从盈利的增长性和经营模式的可持续性角度考虑投资目标的选择。股权投资追求资本金的安全和长期稳定的回报,理想的投资目标是能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稳定、可观的收益。选好投资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寻求盈利性和风险性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二)充分调查
投资者可以委托专业的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机构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也可通过在银行、税务、工商部门工作的相关人员,或直接与企业高管进行沟通,对目标公司的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投资调查目的是为了掌握足够的信息资料,揭示目标公司的显性和隐性风险,进而提升股权投资的合理性,提升股权项目经营的收益指数。
(三)合理预算
即使是优质公司,假如买入股权价格过高,也还是会导致投资回收期过长、投资回报率下降,不能算是一笔好的投资。为了防止财务决策失误风险,投资股权时一定要计算好按公司正常赢利水平收回投资成本的时间,通常情况下,投资回报期要控制在10年之内。投资方应当对投资项目实施预算调控及收益评估,可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投资回报。
(四)科学决策
股权投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有时在企业之间是为了强化商业纽带关系,影响或控制被投资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如投资上游原材料供应企业或下游分销商等行为。如果被投资单位出现经营不佳或至破产清算时,投资股东也要承担相应投资损失。因此进行投资决策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尽量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和方法进行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切忌主观臆断,盲目行事。
(五)管理跟进
在从投资决策的源头上努力控制投资风险同时,时刻保持对投资项目所在行业、产业的跟踪及参与企业管理,也是保证投资价值回报的重要手段。股权投资不同于一般财务投资,需要投资人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运作,促进企业成长同时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
四、结束语
我国市场经济正朝着开放性方向发展,各类商业投资活动越来越多,金融产业股权投资是市场比较热门的投资活动之一。尽管股权投资为投资方与被投资单位创造了共同效益,但是其同样面临着主客观因素造成的各种风险,强化股权投资风险控制是极为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柏高原.有限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内部治理初探[J].中国经贸导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