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23-06-06 08:59: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第1篇

一、在“共享互助”中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案例一] 《宇宙里有些什么》教学片断

请大家结合学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回答课后练习一。

1.请大家找出有关分别介绍恒星、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段落。

课文从我们肉眼看得到的恒星写起,那么我们先来学习恒星的特点吧。

学生阅读后总结:

(1)恒星是一个自身会发光发热的星体。

(2)生态系统内各个环节彼此保持着一定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生态平衡。

教师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从比较中让学生明确下定义是:在说明事物时,用简明的叙述,准确地提示概念的含义。因而判断此句没有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用合作虚席的方法,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阅读后讨论,要求能在文中找出星云、银河系、恒星系的特点,并且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启示]“共享互助”是一个师生相互配合的过程,也是共同享受成功的过程。要求师生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交流和共同“备课”,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案”,从而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风采,张扬他们的个性,体会成功的喜悦和自豪,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我们要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师的指导才有效果。

互助不单是学生的合作与互助。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助。教师和学生的互助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上,点拨引起学生的共鸣,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二、在“共享互助”中发挥学生的探究精神

[案例二] 《听潮》教学片断

学生自主学习讨论。

明确:第一层(5―12段)写落潮时的大海,“海睡图”

第二层(13―14段)写涨潮初起,“海醒图”

第三层(15―19段)写涨潮达到高峰,“海怒图”

第四层(20―21段)写退潮,赞美退潮时的平静同涨潮时凶猛一样美。

指名朗读第一层,要求读出诗意,语调要轻柔。

讨论“完全”、“静寂”、“吻”、“镶”、“仿佛”等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分析描写月光的句子,讨论读中提示“体会‘走’的含义”。

明确:“完全”表现了两人独赏海的夜景时,妻觉得仿佛拥有了整个大海的无限欣喜之情。

先写“静寂”。“吻”是接触,用拟人手法状写波浪荡漾之轻微,这是写波浪的静;“银鳞”是因为粼粼细波对月光的反射,因为波细,才似“银鳞”,这是写波浪的“静”;“红光”像凝结了的“红玉”仍突出“静”。“仿佛”不是比喻,是说明“轻松”是被大海夜景所感染后的一种感觉。

研读“还在我们脚下沉吟着”一段,体会讨论“沉吟”和四个比喻的作用,概括这时潮音的特点。

[启示] 共享互助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享有共同成果的过程,只有学习而没有享有,或只想去享有而不去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学生的参与和主动互动,是共享互助的基本要求。新课程实施后,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积极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的学习模式。它不但是教学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我国教育思想上的一次巨大的革命。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5―129―02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少数学生能在课堂中进行模拟教学。虽然师生一起听课、一起评议,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收益,但那只是“纸上谈兵”而已,要想“绝知此事”必须“躬行”。因此,本着“学中做,做中学”的原则,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备课小组,小组内学生一起备课,组内讲课、评议,组长记录,教师及时检查。每个小组要推选一名代表在下次课进行课前练讲,从而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每次的模拟教学中,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从教技能。

总之,作为高职高专的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学校的发展方向,明确高职高专师范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材整合、学科整合,突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专业潜能的挖掘,使师范生达到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具有熟练的小学语文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1―16.

[2]李志厚,新课程教学方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肖川,名师备课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韦志成,周庆元,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第3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行为导向 有效措施 教学效益

现阶段,在中职教育中文化课程的教学面临着一些尴尬和困境,尤其是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这些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能力上也有待提升。就目前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却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中职学校应当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型,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寻找新的教学突破口,充分发挥行为导向教学的作用,以保障中职教学的质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一、行为导向教学概述

行为导向教学,又被称之为实践导向教学,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行为导向教学所指的并不是某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引导教师教学的思路。行为导向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行为导向教学是由四种教学方法所组成,分别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行为导向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运用这四种教学方法,从而保障教学质量。

二、行为导向教学给中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行为导向教学的实施,为中职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首先,行为导向教学让教师认识到,现阶段已经不再是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阶段了,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着眼于教材,更应当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以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其次,行为导向教学的提出,让教师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丰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再次,行为导向教学要求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模拟教学方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行为导向教学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模拟教学法。所谓模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创设社会人际交往的情境,来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尽快地熟悉社会环境,能够从模拟实践情境中学到自己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知识水平。而且这种模拟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在应用模拟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所学的教学内容来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教学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求职注意事项和内容的时候,便可以创设出一个求职场景,让担任招聘方的学生拟定招聘启事,而应聘方的学生则要准备好求职信。这种场景模拟,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撰写求职实体文书,可使学生将其灵活地应用实际生活中。除此之外,在实施模拟教学方法的时候,教师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来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例如,当中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电工电子专业的学生时,教师可以让其进行实例模仿,先让教师通过实例来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用语言来叙述教师的整个操作流程,再动手将实际案例模仿出来,实施高效率的模拟教学。

(二)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某一特殊事例来讲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针对所提出的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想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措施。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所选用的案例一定要具有典型性。教师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教学的时候,应当根据专业的要求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例如,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讲解语文知识的时候可以选择与旅游有关的案例。又如,在对机电专业学生实施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开展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分成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研究讨论,以使其能够互相启发,自主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行为导向教学中的角色扮演法

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时候,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角色扮演教学法,让学生能够通过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鸿门宴》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与电影情节,来叙写《鸿门宴》的剧本,在完成剧本之后则可以让学生分组扮演,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充分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情感。又如,教师在讲解《雷雨》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此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运用有效的角色扮演教学方法,能够使课文中的人物更为形象化。

(四)行为导向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法

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项目教学法。所谓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制定小组计划,然后根据所制定的项目计划来共同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这种项目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能够在竞争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竞争。例如,教师在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便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先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然后去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然后进行调查报告撰写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小组应当合理地分配任务,充分发挥每个小组内成员的优势,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四、结束语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中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时候,教师应当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并据此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行为导向教学应用的有效性。中职语文教学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所要考虑到的因素比较多,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系统的规划,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教授,还应当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总而言之,加强对中职语文教学中行为导向教学应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田甜.基于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师,2014,(11):69.

第4篇

教学离不开教学资源。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教学资源的选取途径愈加宽泛,为教学资源整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这些仅丰富了预设性教学资源,作为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生成性资源亦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这既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经验,又离不开教师敏锐的观察力,还需要学生的沟通配合。

(一)预设性资源:夯实基础

预设性资源是以课本、教参、教案等现有教学资源为主导,以网络、报刊、电视等媒体信息搜集为辅助的资源整合模式。由于资源整合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有助于夯实学生的文化理论基础,为职业教育做好前期铺垫。一是搜集问题资源。这类资源的选取主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导向,以教学内容为依据,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兴趣的了解,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二是搜集网络资源。此类资源信息量大,来源广泛,不仅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在搜集方向上,也需要教师揣摩学生心理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如《洛阳诗韵》这一案例中,面对旅游专业的学生,教师可运用洛阳景点作为教学切入点,课件中运用图片可通过网络搜集洛阳各大景点照片,而教学中所提问题也以此为出发点,既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又突出了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化特色。

(二)生成性资源:互动提升

生成性资源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一些资源,如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与学习风格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前并不掌握的资源。它们伴随教学过程而生,是推进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需要汲取的重要资源。生成性资源的捕捉需要师生间充分的沟通交流,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教学经验。一是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环境,为师生交流提供平台。二是以教师作为主导,学生作为主体,在交流中,教师扮演引导者、调控者的角色,由学生完成主要的交流内容。例如,以环保为题材的教学单元,除教材提供案例外,还可运用生活中的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如制作环保用具来解决环保问题的案例。在讨论中,教师可激发学生从技术层面和生产可行性方面来分析,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中,以达到强化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以调控为方法,营造动态教学情境

在动态教学情境中,科学调控教学资源,可使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可见,教学调控是职教结合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因素。也就是说,中职语文教学既要满足人文知识传播的要求,又要突出职业特色,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平衡两大特色则离不开科学的教学调控。

(一)营造教学情境:贴合生活实践

在营造教学情境中,要融合知识传播与职业特色,需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尽可能地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社会环境。一是突出中职语文教学的职业特色,二是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战代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能力训练方面,模拟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如上所述环保题材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可模拟真实的公司会议,将环保器材作为新项目研发讨论会,要求学生事先准备相关器材的技术资料,或可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环保器材生产的可行性、市场需求等因素,并行成方案创造,在“会议”上发表个人观点。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

(二)调节教学氛围:丰富教学方法

虽然中职语文教学是以职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但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与同龄普通高中学生大致相同,并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故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亦有相通之处,如游戏教学法、激励评价法、情境教学法,等等。随着教学形式和教学空间的突破,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在多方资源的整合下,不断地推陈出新。除上述所提到的情境教学法外,激励评价法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实现相互激励;各小组之间通过良性竞赛实现相互激励;而教师通过激励评价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如上述模拟公司会议的案例中,教师在“会议”中扮演公司领导角色,在会议结束时,对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分别点评,并对采纳的方案予以表扬,以兹鼓励。这样一来,大大提振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另外,游戏教学法充分考虑到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的特点,可起到活跃课堂氛围的效果,同时游戏的互动性可保障学生沉浸于教学活动中,增加学习兴趣。比如上述洛阳景点现场导游的案例,游戏教学法将传统文化与职业特色巧妙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 汉字教学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汉语――我们民族语――具有其他语种所没有的特性。汉语,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汉字,是极具感性的文字。语文教育是民族语教育,那么就必须遵循我们汉民族语言的规律,通过文字、言语的品味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情感。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带领学生去领略民族语言文字的伟大魅力。然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笔下错字、别字出现频繁,词语、成语误用频频,汉字书写潦草。近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生字新词的教学出现了弱化、简化、泛化的倾向。有的老师曲解了字词教学的“放”,在强调学生预习的同时,也放弃了课内教学中必要的讲解、检查。一些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词语误读、误解的情况下只做简单提醒,不屑也不敢多花时间进行扎实的字词教学。似乎在课堂上花时间去学习汉字是初级的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殊不知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有效地习得丰富而精妙的祖国语汇,长此以往,何来扎实的的语文基础功呢?

笔者认为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汉字是一切语文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是语文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

2、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

3、鼓励学生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自主的掌握重要的字词,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同时要考虑学生自己的学习是简单的,理解也是比较浅的,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一些关键汉字的理解,让文字根植于孩子心中。

二、研究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关注课堂上有效的字词教学,扎实奠定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探索和创造能力。

1、变灌输为自主探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2、把字词教学有机地融入课文教学,帮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文本的意韵。

3、学生在言语品读赏析中体会文字的内涵,提高语言感受和应用的能力。

三、有效进行字词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变灌输为自主探究

新课标反对被动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和忽略汉字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造成字词教学枯燥乏味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变灌输为自主探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丰富内涵。

【案例】《愚公移山》

……

师:和他们一起移山的还有一个小孩,大概几岁?

众:六七岁。

师:文章中怎么表达的?

众:“始龀”。

师:什么意思?

众:开始换牙。

师:“龀”,不要写错,齿字旁一个“匕”。

【案例】《大禹治水》

(课前要求学生查字典了解“大”的含义,收集和“大”有关的词语或句子。)

师:请同学说说“大”有几种意思。

生:和“小”相对,表示规模、数量、体积等等,比如:大地。

生:排行地一的,如:大姐。

生:程度深,如:大红。

生: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尊姓大名。

生:年纪大的人:一家大小。

师:看来同学们准备的很充分,勤查字典的学习习惯也非常值得提倡。《大禹治水》这篇文章有许多情节都可以用有关“大”的词语来概括,现在请大家读课文,看看哪些情节可以用含“大”的词语来概括。

生:治水的原因是当时发大水了。

生:大禹治水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和广大民众不辞辛劳、劈山开河分不开。所以治水成功只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生:禹治水有功,被人们尊称为大禹。(学生品读相关内容。)

师:文题中的“大”不是指“禹”长得高大,也不是直他年长,而是因为他在人们的心目中形象高大。这“大”是个敬词。下面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大”且表示尊敬的词语或句子展示出来。

生:《荀子》:“大人哉舜,南面而立万物备。”

生:孔子称赞颜回:“大士哉!”

生:大驾,原来指皇帝的车架,现在大多用来表示对别人的尊称。

【案例分析】

第一位老师的巧妙之处在于引导学生去注意 “龀”字的意思,理解意思的同时和自然的掌握它的书写,使学生养成关注汉字特点的习惯。

第二位老师的巧妙之处在于他抓住一个“大”字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课前查字典、收集词句,课堂上的谈论,使学生了解“大”的多种用法并理解人们对“禹”的感情。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查找,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在这样的交流对话中,“大”字一定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心里,同学们对汉字特有的魅力一定有所体会。

把字词教学有机地融入课文教学

设法把字词教学有机的融入课堂教学,使字词教学与课文内容教学有机的结合。不让字词教学孤立、机械的出现,还它以生命。

【案例】《山坡羊・潼关怀古》

吴积兴老师在上《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文时将字词教学与课文教学巧妙的结合。

1、解释字词(学生读、解释,老师补充提问)

问一下大家,预习过了吗?好的,那我来个很简单的检查,我这里有一些词语,都是课文里的,看谁知道他们的意思。记住想说就说。

山河表里 踌躇 宫阙 苦

山河表里

什么意思?指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

山河表里的顺序应该是山表河里,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诗就是一幅画,你可以想象,这里有座山,还有一条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关路。(教师画,学生修正)你们再看这幅画,觉得我这样画对不对?和聚、怒两个字矛盾。(解读聚和怒)潼关的里面是峰峦如聚的华山,外面是波涛如怒的黄河,可见潼关地势非常? 险要,潼关而且因为险要,而显得很重要,潼关就这样从一个险要的关口,变为兵家必争的战场。

四、结语

汉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语文课堂上不容忽视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字词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坚守“语文”阵地,踏踏实实地组织学生发现、探究汉字的奥秘,掌握汉字的书写、运用。同时,还要求教师深入挖掘、理解,带领学生以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并运用祖国文字,建立起对祖国语言的不可动摇的深情。语文老师应本着对学生挚爱的精神和对教学执着的追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深化“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进行有效的字词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蔡少军.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3)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式;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敬畏自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教学情境

将探究式教学法有效、全面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增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情感体验,其包含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了,当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导入了新课程时,一定要先创设情境,此时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创设具有浓厚兴趣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求知积极性,并使其全部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为语文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情境,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倘若遇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还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够提升体验感的知性,激发学生的共鸣,学生能够重点剖析遇到的重点内容,加固记忆。

二、实施探究引导

(一)精心设计课本中需要探究的题目

对于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的运用,还应与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融合,设计出对学生学习更有效果的探究方法,不仅能够实现教师的高质量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思维方式的引导

在语文课程上,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够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前面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在下面抄写教学的笔记,然后背诵等,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己发言,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探讨,自己交流,自己独立思考,教师只需要在旁边为学生的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三、《敬畏自然》案例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对课本进行深入研究,详细、掌握文章的思路,并找出整个文章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语句,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掌握此文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和阅读技巧,并了解到这些修辞手法等使用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有什么意义等。

3.快速掌握课本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缘由是什么,了解到自然的神奇之处在哪里?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二)课堂教学重点的

1.提升学生对自然地了解,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神奇所在,并让学生了解到现今的地球状况,告诉学生要让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就得保护地球,爱护环境。

2.掌握文章标题的含义。

3.教学设备——使用投影仪教学

4.教学手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辩论学习法、文章默读法

5.教学课时——大概2-3课时

(三)教学阶段

1.结合实际,创景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各种声情并茂的视频、动画等,然后让学生讲述看到视频后的想法与感受,并分析会出现视频上的状况的原因所在,并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视频上的情况出现。

视频1:为学生展示片片光秃秃的山坡,很多小鸟在树桩上面飞来飞去,无处栖身,分外悲伤,水上面全部飘着白色的垃圾,很多水上动植物因为污染严重而死亡。

视频2:汶川大地震时,人们遇难的状况。舟曲出现的泥石流,日本的海啸与核污染。

教师点评:因为人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得自然界失去了固有的平衡,小鸟无处停歇,动植物死亡,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们应该保护自然,拯救地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内容探究与引导

文章属于议论性散文,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同学们现在应该默读全文,然后查找生字,并归纳文章的大致内容,了解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教师在黑板上将所有文章简短板书。学生就能够得到:

(1).本文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就是文章的结尾语段。

(2).从文章中了解到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往往不择手段的从自然中进行索取,却不知道回馈自然,那么最后也将会得到自然给予的惩罚,本文中作者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将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3).合作学习、思考

分组讨论学习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今后应该怎么做,并回答问题:

第一,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你有什么看法?

第二,作者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差距时,从哪些角度出发展开了分析。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板书: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畏惧自然,要适当的从自然中索取,同时也要回报自然,才能够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四)能力拓展

《敬畏自然》一文学习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正方,一组反方,就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来分成正反两方面辩论。

参考文献

第7篇

笔者在前不久执教〈〈熟能生巧〉〉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熟能生巧’的意思,就是熟练了就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或找出窍门。”

B生说:“我知道武士有‘百步穿杨’本领,卖油老翁有从铜钱孔中注油,不沾湿铜钱的本领。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武士很骄傲,觉得他自己很了不起,故意买弄,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一点我觉得卖油翁做的比武士好。我喜欢老翁。”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C不一样,我喜欢武士。因为武士身强力壮,他的本领能保护自己,保卫国家。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我觉得武士比卖油翁厉害。”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买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能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武士厉害,因为卖油翁年纪大了,书上都称他为老翁了。如果让他去拉弓射箭,肯定是不行的,人老眼花,一定射不准箭。”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我觉得卖油翁厉害。如果让武士去注油,肯定会把油滴在铜钱上。”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武士年轻,还可以在学,而老翁胡子都已经白了(从书上插图中看出来),不可能练成武士那样的本领了。所以,我觉得武士厉害。”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老翁厉害,不但注油的本领高,而且人也很谦虚,不象武士那样故意炫耀。”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两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从武士的年轻和老翁的年迈上去比较,从现在和将来去思考,还有的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与插图中去寻找答案,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第8篇

课题负责人:青竹

立项时间:20xx年1月

一、课题的提出: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明确指出:“培养一种认真的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新世纪人才需要博学多才,有快捷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观念,有自我发展精神,有与人协作能力等,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责任心的培养。如果一个人没有认真负责的意识,一切都会失去基础和根本。

目前在校的学生,是一个独生子女的群体,他们享受来自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厚爱,生活的环境优越,个人利益唯上的意识强,但对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却很少思考,缺乏责任心、危机感、使命感。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势在必行。

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基础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归根到底是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的问题,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上海市二期课改对本市学生的素质提出如下要求:有强健的体魄,有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开放的意识和文化包容态度。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发现问题,能收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而“责任意识”则是现代文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朋友、对家庭、对自己负责的人,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就取得了成功。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语文学科实施的是母语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要进行“责任教育”的研究,责任的课堂是不能绕开的话题。

当然,责任感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非常丰富的,它体现在教育甚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无处不在,教育时时存在。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根基。“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关键字:计划

二、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研究“责任引领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语文素养,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比较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

五、主要措施:

1.经常从网络或书刊杂志上查阅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学习国际国内责任教育,尤其是责任课堂研究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方法。

2.深入钻研教材,梳理教材文本材料中的责任元素,拟定“责任教育”的个性化教学目标。

3. 借助凤凰语文网,充分利用备课时间,针对每一节课具体实施“责任教育”,包括预习环节的任务驱动,初读课文的自主学习,责任引领下的师生对话和作业巩固,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4.及时反思教学行为,分析典型案例,提炼经验做法。

5.打通“责任课堂”和“学程导航”的研究壁垒,力争出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

1.2月份开始网络备课,思考责任课堂的教学细节,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行动中。

2.每一节课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责任课堂的教学流程。

3.强调责任引领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4月份开始鼓励学生以责任感引领自己课前预习,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展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科成绩。

七、预期成果:

第9篇

一.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剖析

[案例一]:《爬山虎的脚》整体感知教学片段

(教师在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以后)

师:爬山虎是一种植物,怎么会有脚呢?请同学们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仔细读课文,看看你自己能读懂些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大约6分钟以后交流)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念读了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师(提醒):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谈你的读书收获。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就是长在叶柄的几根细丝。

师(肯定其语言精练):还有不同的收获吗?

生:读了课文,我还知道了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的。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就慢慢变成小圆片,没触着墙的时候,不几天就萎了。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读了一遍课文,就知道了这么多。那么,你们对课文的哪些内容感兴趣?

(于是,学生又开始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教学片段。语文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保证了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初衷不错。可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对他们初读时获得的混沌、零散、表象的理解,顺势推进,使之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显然上述片段中教师只注重了让学生交流个人的初步收获,却没有引导整体性思考。

[案例二] 《小狮子爱尔莎》精读交流环节(围绕“小狮子爱尔莎是一只什么样的狮子”话题展开交流时,教师的部分引导)

师:文中还有表现“爱尔莎是怎样的狮子”的句子吗?

生:第二自然段中:“看见我蹲在河边,故意扑腾起浪花,还用前爪轻轻地把我扑倒在地上,十分高兴地和我开玩笑。”可以看出爱尔莎特别活泼,特别喜欢它的主人。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几句话。

师:这种场面我们是否似曾相识?你有没有这样嬉戏的场面?

生1:洗澡的时候,我往妈妈身上泼水。

生2:爸爸给我洗澡的时候,我往爸爸身上洒水。

生3:我平时不爱洗头,妈妈要我洗头的时候,我就往妈妈脸上浇水。

生4:有一次洗澡的时候,我把水往妈妈脸上洒,还故意把头扭向一边。

师:看了这样的场景,你觉得他们像什么?

[案例分析]

这是常见的师生围绕课文内容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提问缺乏层次性和指向性。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曾经有过的嬉戏场面时,4个孩子给定的实际上是一个答案。这时教师如果再引导“除洗澡以外,你还有在其他场景中嬉戏的经历吗?”学生的思维定会发散而不拘泥于“洗澡”这一平面了。

[案例三]:《五彩池》自主探究教学片段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了一组五彩池的图片,并结合课文的描写,充分体味了五彩池瑰丽的色彩后,有一位学生突然质疑:“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质疑一下子引起了许多学生的议论,……)

师:哦,你观察得很仔细。不知大家听清楚没有,游泳池应该具备的一个条件是什么?

生:水很清。

师:对,也就是说要有卫生条件。除此以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爸爸说,不能一个人去游泳。

师:是呀,安全这一点很重要。现在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书,五彩池到底能不能游泳呢?

生:我认为不能,因为“池底生着许多石笋”,我看见过石笋,尖尖的,这样游泳时就会有危险。

生:五彩池根本不能游泳。“大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到3米;小的呢,比菜碟大不了多少,水浅得用手指就可以碰到它的底。”这样的池子怎么能游泳呢?

生:(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在下面应和)就是,是的!

师:你很会读书。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现在我有个问题:“如果五彩池具备游泳的条件,你会不会去游泳?”

生:我也不会去,因为五彩池那么美,如果大家都去游泳,过不了多久,五彩池就没那么美了。

师:(问提问的同学)现在,你还想去游泳吗?

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想。

[案例分析]

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我们并不否认学生是在探究和交流中明白了五彩池不能游泳的原因,得出了满意的答案。但是这算是个性化阅读吗?花不少的时间讨论“五彩池能游泳吗?”这一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的问题,显然是既无效又耗时的。课堂虽然热闹,学生发言积极,实则意义不大。案例提示我们思考: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在尊重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

二.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1.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

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对课文的学习内容也是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但是无论如何选择,每一个环节要达到哪些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心中有数。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在《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中强调:“阅读教学要克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任意肢解课文的弊端,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把握的同时尊重学生自读感悟的个体性、差异性、创造性;还要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去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断提高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精读教学还要重视引导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同时也是对我们语文教师阅读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

文本学习的不同阶段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如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运用范读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强有力的阅读期待。在初读阶段,学生刚接触文本时,主要通过读从整体上感受文本内容,这一阶段的读必须充分,要使学生对读如朱熹所言:“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掉一字”。主要通过个体的自由朗读、齐读、范读来实现。在精读阶段,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则可以精选课文中有利于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丰富内涵的语句或者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运用默读、诵读、美读等形式来实现。

2.根据学生当下的学习状况及时深层追问。

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质疑,但是发现问题过“散”时,要巧妙地“收”;问题过“偏”时,要巧妙地“纠”;问题过“大”时,要巧妙地“引”,……切不可就问题论问题,而是要沉稳地去引导学生的思路。在学生对老师所问的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同时要引导学生多角度问问题,激励学生对知识更深层次探求。如:你的回答启发了我的一个新思路;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很到位;你的思路很好;他的回答使你想到了什么……这样把学生的思路引到对知识的思考和问题的研究上,思维才能真正得到训练。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无论是引导学生质疑,还是自己设问,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交流中要多留心学生思考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读后交流中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因势利导,把握“教会学生学习”这一终极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3.处理好个性化阅读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在读中实实在在获得了多少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们的学习伙伴,这是阅读教学中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学中,要努力地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地“教教材”;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但是教师也要把握教材的主旨,对于偏离教材主旨甚远的问题要巧妙地转换和引导,在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及时调控,在自读自悟中逐步深化理解。

第10篇

■语文学科培训 李益华

2016年7月11—15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市教科所举办的自贡市2016年中职学校教师暑期培训。在为期5天培训中,来自四川理工学院的沈明鸿、刘跃军、黄英杰、赵永平、高文波、田一坡等专家为我们就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中等职业教育管理、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国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培训。我认真听课、做笔记,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收获良多。现此将此次学习活动总结如下:

一、更新了教育观念

沈明鸿老师的讲座《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用数字和事实说话,从宏观就业形势分析开始,展开对就业形势,特别是中职教育面临的形势分析入手,在全面阐述中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的同时,也从内外部分析了中职教育的优势和发展空间,让我获益匪浅。

黄英杰老师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管理》的精彩论述,引发我们关于"中职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思考和讨论。中职教育应该狠抓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着眼于给予学生立德、立志、立行方面的方向指引,实现由培养单一专业型人才的"就业教育"向培养复合集成型人才的"综合职业素质教育"的转变。为此,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观由"单一型、绝对权威型"向"一专多能型、行为引导型"转变,教学组织形式由"班级固定教室、集体授课"向"课内外专业教室、实习车间、小组化、个别化"教学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加简单化教学"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转变。

二、提升了专业知识

赵永平老师为我们作了《国学专题》讲座。她以国学内容及范围作为切入点,系统讲解了国学"四库"(经、史、子、集)方面的专业知识,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阐述简要精辟,不仅让我们饱尝了一顿国学文化大餐,更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手段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把现代教育技术巧妙运用于日常教育教学?刘跃军老师在讲座中指出,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的体系。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既可以最有效地实现程序化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生动地进行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实现。他不仅演示了当今主要的现代教育技术,还就翻转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和我们进行了互动交流,耐心地进行技术指导,让我们收获良多。

三、更新了教学理念

针对中职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实际,必须要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方法科学有效?高文波、田一坡老师通过生动翔实的语文教学案例为我们分门别类地罗列了语文教学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讲授了打造中职语文高效课堂的基本方法。老师们指出,要着眼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立足于中职学生走出校门就业的语文知识需要,关注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着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四、更关注学生情商

多位专家都倡导后天的情商训练,除了在教师的语言艺术、教师礼仪等情商训练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与真知灼见,其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如果把学生看成是"要管好的人",就会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给教师带来许多烦恼。如果把学生看成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就会尊重学生,也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如果把学生看成是"成长中的人",就会宽容学生,对学生始终有信心,对自己的教育行为也有成就感。老师们还指出,宽容是对生命体验的尊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也是一种爱的教育。要面对差异化的学生,采取和而不同的态度,和睦相处,并保留各自的独特性。课堂上教师应该真诚,恰如其分地给学生激励,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给犯错的学生一个台阶,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会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训斥;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些打击。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发者、组织者、引领者,要蹲下身来,用赏识的态度看学生。我理解了职业学校的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而我们专业化发展主要是实践智慧的积累。教师同时也要学会反思,反思是教育智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发现课程资源的眼睛,去用"用教科书教"的态度,创建情境与环境,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而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在适当的批评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给于夸奖和激励。

如何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学及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是摆在我们每个中职老师面前最现实的问题。此次培训给我们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让我们中职学校的语文同行有机会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这里,我们不仅学到了丰富的知识,也进一步提高了业务素质。通过5天的系统培训,我的教育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评价观及课程资源观等都有了显著改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得到及时充电,特别感谢市教科所倾力组织了这次暑期培训。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致力于自己钟爱的职教事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中职学校一线教学实践工作中去。

■计算机培训 李萍

这次培训教育局为提高教师的自身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整个计算机专业教师培训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理工学院何小利老师讲解"微课制作",何老师针对当今教育前沿的微课翻转课堂、碎片化趋势,结合中职教学实际对微课现状未来做出了精彩阐述,学员们也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学习,借助CAMSTASIA STUDIO 完成了微课的制作。

第二阶段由理工学院彭其华老师主讲的"移动开发安卓应用"从移动开发概述、安卓平台构建应用以及安卓数据处理等方面让学员们掌握了专业领域最新的理论知识、前沿技术和关键技能,业务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此次培训,大家通过合作学习、交流共享、任务驱动等方式,大胆创新敢于尝试,提高了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了自身适应和配合职教专业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心理健康培训 罗晓英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段时间来,我们全体学员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了培训预定的各项任务。

培训期间,通过自学网络课程,对心理健康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的面授课程更是受益匪浅。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学校心理健康发展的概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

二、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1、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2、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3、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4、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5、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这次培训主题鲜明,重点突出,任务明确,安排得当,收获很大,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了新的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都很有帮助。

■语文学科培训 唐卓慧

暑假的中职教师培训对我来说是个绝佳的学习机会,使我自己意识到,在大学里系统的学习专业课知识在一点点流失,我所保有的知识越来越少,因此,我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这次培训让我对职业教育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收获巨大,感受颇多,现将我的学习情况作以下几方面的汇报。

聆听名师讲座,更新职教理念。此次培训,我每天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使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使我了解到中职语文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沈明鸿老师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老师的《语文教学:快乐自己,感染学生》,赵永平老师的《国学专题》等讲座。每一场讲座都是思想的洗礼,头脑的风暴。老师们新颖的职教观点和教学方法,风趣的讲解,使长期困扰我的中职生管理工作和教学工作问题茅塞顿开。老师们以鲜活的实例和精辟的理论阐述,给我以深刻的启示,更重要的是我从老师们的身上学到了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

做一名多读书,读好书的专业教师。在聆听讲座中,我感受到了差距,真正认识到不读书就要落后。特别是作为知识引领者的老师,不读书,就要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因此,我没有理由不去读书。

五天的培训虽短暂,但对我的影响却是长远的,我原有的教学理念会因这次培训而改变。我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努力,不断进取,更积极地投身到中职教育中去,为职教工作的发展出一份力。

■心理健康培训 谭小英

带着一份憧憬,带着一份喜悦,带着一份期待与责任,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自贡市组织的为期五天的心理健康培训。不仅有理论的学习,更多的游戏,团队活动,教学中实际问题的专家解说,真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首先,促进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本次培训的各位专家老师,从了解老师心理健康情况、教师工作中的问题和焦虑着手;从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到分析中职生的性格特点;最后怎样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去解决我们教学中的问题,做一个真正的心理健康领路人。教师除了让学生学得更多知识,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缓解自己的工作压力,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投入工作。

第11篇

信息化时代,成人学历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成人学历教育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应起的作用,注重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此来提升教师的专业意识,从而促进教师在专业方面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很多内容,如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自我的形成等。成人学历教育课程改革中,成人高校教师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其专业发展也要异于普通高校教师,最大的不同应该体现在专业理想这一领域。成人高校教师应该建立一种“全人教育”的专业理想。

一、“全人教育”的含义与发展

就其理念而言,“全人教育”就是把“以社会为本”与“以人为本”的两种教育观点,转变成为既重视社会价值,又重视人的价值的教育新理念。这是教育界理想的教育观念,也是中外教育家们所追求的理想。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前校长指出: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让他们能发展个人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转化,为社会尽一份责任。台湾中原大学多年来一直标举“育自由思考、重责任伦理、秉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就其内涵而言,“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就其教育目的而言,“全人教育”把教育目标定位为在健全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个体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简言之,“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全人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所以学术界对于“全人教育”的定义至今仍无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出现了一批有关“全人教育”的期刊与著作。美国的隆•米勒(RonMill-er)是现代意义上提出“全人教育”的第一人,他创办了“全人教育出版社”并发行了《全人教育评论》(即后来的《交锋:寻求生命意义与社会公正的教育》)。加拿大的约翰•米勒(JohnMiller)所领导的安大略教育研究院(OISE)在“全人教育”课程方面成就斐然,其代表著作包括《全人教育课程》等。英国与澳大利亚等国有关“全人教育”的研究发展也十分迅速。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提出:理想的教育应包含人类的全部文化,理想的人应是全人,应具备全部人类的文化,即培养真(学问)、善(道德)、美(艺术)、圣(宗教)、健(身体)、富(生活)全面发展的人。虽然目前关于“全人教育”的含义没有定论,但基本形成的共识就是:“全人教育”对传统教育提出激烈批评的基础上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它反对将工具性目的凌驾于个人发展目的之上,认为一切应以个人发展为前提。以“全人教育”的思想来看,成人学历教育不仅仅是为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及提升人才层次,学历教育应该从发掘人的潜能出发,促使人全面发展,即在身体、知识、技能、道德、智力、精神、灵魂、创造性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此,课程设置、师生观的培养等方面的举措,都要培养完整的人这一目标来设计。

二、“全人教育”理念下的课程观

1.“关联”的课程观为了反映生活,课程应在界限分明的各学科之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虽然科学、历史、哲学、数学和艺术等学科看待生活的视角截然不同,但他们关注的都是生活,因此必须存在着相同点和关联性,而不同学科的不同视角还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融合。

2.“生活”的课程观课程必须在课堂与外部世界间建立联系。外部世界变化万千,以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为中心的课程都应该基于基础情境,脱离了具体情境,课程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自己动手设计课程。

3.“灵活”的课程观“全人教育”课程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生活,生活又处于千变万化之中,因此在设计关于生活的课程时,教师不应拘泥于固定的规则和确定的内容,而应提供在任何时候都可通用的模型和策略。“全人教育”作为学校的核心教育理念、根本教育追求,把全体教师的心凝聚在一起,成为共同的魂,表现出共同的成长方式:读书,实践,反思。

三、“全人教育”理念在课程实施中的体现

成人学历教育的学生大多是有工作经验的教师,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能够联系外部世界、生活化并灵活的课程观,以保证课程有效的实施。这里以中文专业中的“课程与教学论”为例,看“全人教育”思想及其课程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联系工作实际、联系生活,进行灵活的课堂教学,这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大语文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大语文教育”,也即“语文生活”,指的是语文教学必须与人对生活世界的认识与人的精神文化建构相统一。言语是言语者的“文化代码”,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是言说者“文化特征”的反映。因为“人从自身的存在中纺织出语言,又将自己置于语言的陷阱之中。”(卡西尔语)文字与言语本身织成了一张密密的信息之网,人陷在其中横竖不能自拔,只要你一下笔、一开口,它也就“说话”。心理学的精神分析作为“谈疗法”,恰恰是基于语言与欲望之间存在这条“公理”。所以,穿越开放的语符空间成了自我理解与理解他人的最短途径。这也就是要将课程辐射到“人”的发展这一最重要的理念上。这种开放式的课程教育理念将语文教学、生活实际、学员工作、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完全揉合在一起,是成人学历教学课程改革中的一种有益探索。

四、“全人教育”理念对教学课程的影响

1.在全人教育精神引领下,教师应不断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检验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为了加深认识,让学生把握好学习教材,让学生动起来,形成相互竞争。把务实的教风,浓郁的学风,创造的教育,精细的德育,雄厚的师资,科学的管理,先进的办学理念,卓著的办学效益,逐渐更新为成人学历教学模式,从改变自己开始,寻求更好、更适合成人学历教学的方法。

第12篇

把教育的某种启示、某个疑难寄寓在某一教育故事中,这样的故事就是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是教师在对典型教育事件进行具体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归纳和解释,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对于有实践背景和故事支持的案例学习,一种普遍的情形是:学时生动、实践无用,当时热闹、过后忘掉。要避免这种现象,就需要对案例进行从“个”到“类”、从“典型”到“一般”的研究和概括,获得有实践价值的案例知识。

研究教育案例,可以建立起教育行为和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获得针对类似教育情境的实践应对办法。对实践行为和实践结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当事者的教育决策和行为方式进行解读,可以从中概括出教育实践的相关原则和理论,并借鉴、批评实践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研究中追寻实践者的教育价值追求并澄清自我的教育价值观念,可以重新认识和理解教育的意义。

1. 界定教育疑难和困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地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① 案例知识具有实践背景,针对的是具体的疑难和困境。界定疑难和困境有助于对案例知识进行分类,以便日后的检索和运用。而界定的过程也是检索头脑中原有类似案例的过程,这有助于进行比较和经验反思。

界定疑难和困境,可以采取“案例中的教师(或‘我’)遇到了什么问题”的提问,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止一个,不同的答案会影响案例知识的存贮,也会影响原有案例的检索效果。

2. 对案例中的师生行为动机、行为状态与方式、行为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

仅仅知道案例中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还不是经验,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行为和行为结果的联系并以此指导未来的行动才称得上经验。获得案例知识需要思维的参与,思维的目的在于发现关系和认识联系,并获得初步的经验。

以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为例,思维的参与是为了发现教学依据、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如何思考、何以学、何以教才会导致某种教学效果的经验。

3. 对教育案例中师生的可能行为、可能结果、可能条件进行想象

这是为了对教育的可能事实和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断与想象,它是改造和创新教育的基础。“可能生活可以定义为每个人所意味着去实现的生活,人的每一种生活能力都意味着一种可能生活……现实生活只是可能生活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可以进入的生活是能够创造但尚未创造出来的。”②

拓展教育的可能性空间需要发挥想象力,在观念层面富有开创性地对未来教育生活进行“虚践”。“虚践”的目的在于认识多种可能性,并对多种可能性的实践“图景”在头脑中“过电影”。

4. 联想和对比

经验是基础,但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可能是狭隘的、肤浅的、错误的,可靠的经验是经过多次深入反思的经验。反思的对象是经验,反思的目的在于改造经验,从中获得更合理、更有效的经验。

案例研究中的联想和对比,需要把此案例和彼案例联系起来,把当前案例分析所获得的经验和过去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把自己从案例分析中所获得的经验与他人由案例分析获得的经验、他人过去的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联系的过程是对各种经验进行批判性审视的过程,其结果一方面是使新获得的经验通过理性的审视,另一方面是丰富和改造头脑中的原有经验。

5. 对获得的经验进行理论抽象

要发挥案例对纷繁复杂的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必须将案例知识迁移。因此,案例研究一方面要重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从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跳出来,去发现关于实践伦理、实践原则等更上位的教育原则和原理。

对案例知识进行抽象将促进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发展:教育理论得到教育实践的滋养,因具有实践的根基和样例而更加生动、有活力;教育实践得到教育理论的烛照,因富有教育理性而更加自觉和自信。

某堂课上,老师讲了一道“难而又难,弯子绕了又绕的题目”,问同学:没有听懂的举手。全班同学神情木然,没有一点回音,大都右手口袋,左手捏着笔在漫无目的地转悠。老师自语:好吧,大家懂了,往下讲。下面一道是没有什么弯子的熟题,老师讲完后又问同学:听懂的举手。全班还同先前一样没有应答,只有右手口袋,左手捏着笔继续转悠的动作。老师又自言自语道,没有听懂我再讲一遍,于是又滔滔不绝讲了两遍。③

这是一位高中生写的课堂随笔,其中有师生交往互动的故事,也有值得讨论的疑难和困惑。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教育案例,借助这个案例,我们可以讨论教育案例研究应有的思维方式。

1. 案例研究要具备反省思维

笔者和一线教师交流这个案例时,很多教师表现出“今天的学生就这样,书是越来越难教了”的无奈。再拿这个案例和在校学生交流,学生说:“今天的老师就是这个样子教的。”出了问题,教师认为学生存在问题,学生认为教师教得不好,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推脱责任的意识。

教育案例研究的反省思维就是不把责任推给对方,而是思考自己作为当事者,或者代表与己相关的当事群体去发现自身存在什么问题,出了什么问题,思考如何通过自己和所在群体的改变来避免出现某些困境和失败,以改善不理想的教育现状。

2. 教育案例研究要有复杂思维

教育案例研究需要发现教育事实和现象中的因果关系。教育事实和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大多不是一因一果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多因多果的复杂的网络关系。因此,在研究教育案例时,不仅要关注此时、此景、此情中的各种教育要素,而且要关注过去、现在、未来影响教育的各种因素,想象各要素、各因素发展变化的诸多可能,尽可能去理解和把握教育现象的“全景”,把握隐藏在表面情形背后的深层问题。

以上述案例为例,从教师角度分析,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没有吃透只是一个原因,不理解学生心理也是一个原因,另外,师生关系紧张也可能是一个原因。除了教师身上的原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也存在问题,比如:把学习看成老师的事,学习的责任心和主动性不强;心态不够开放……尽可能读懂这些影响因素以后,实践改进才能形成整体思考,才能避免顾此失彼。

3. 教育案例研究要有行动思维

作为实践者,教师研究教育案例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认识和理解教育案例,而是从案例中获得实践性知识,用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改善未来的教育实践,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从而付诸行动。

在分析了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以后,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改造师生的行为。比如:根据学生特点,采用其他的教学反馈方式;致力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彼此理解、相互接纳;注意从学生角度去思考和发现教学难点,避免教师的主观臆断;教学实践中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为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提出要求、承担责任……

案例研究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是更进一步的案例研究。《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案例运用和借鉴强调对案例知识的“勤而行之”。

借鉴和运用成功的教育案例,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事前有预设的借鉴,在实践之前就做了借鉴的安排和计划,事先对借鉴什么、怎么借鉴心中有数;二是事先没有预设的借鉴,实践中的情境和问题引发了实践者的借鉴行为。

1. 有预设的案例借鉴

根据对原有案例方法、技术、原理的利用和改造程度,可以把预先有计划的案例借鉴分成模仿性借鉴、批判性借鉴和创造性借鉴。

(1)模仿性借鉴

模仿性借鉴,借鉴的是成功教育案例中的路径、技术和方法。比如,怎么导入,用哪些教学材料,教学的流程和手段怎么安排,怎么提问……甚至可能对语气、动作也采取相同的方式和处理方法。这是一种较少批评的全面借鉴。

模仿性借鉴有两种情况:一是作为新手还没有足够的实践方法和技术,也缺乏批判性借鉴的能力,这时需要模仿借鉴。比如,新教师对师傅的模仿性借鉴。二是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借鉴者,对某人或某种教学方法极为欣赏和佩服,也可能在批判审视的基础上采取全盘照搬的借鉴方式。

模仿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不能否认案例模仿的意义和价值。但在模仿时我们需要意识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育实践对象和实践情境很难重现,也没有万无一失、包医百病的方法和技术,不加批评和改造的模仿有时难免东施效颦、南辕北辙。

(2)批判性借鉴

批判性借鉴也借鉴原有案例的方法、手段和程序,但批判性借鉴者清楚地意识到:具体的教学方法有适用的特定情形和对象;每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对教育实践有所助益又有所损害;在借鉴过程中,要根据实践情境对原案例的技术、手段进行调整和改造。

比如,在执教《生活中的负数》时,笔者不是用工作纸帮助学生发现和建构数学概念,而是用工作纸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并用工作纸表现学习过程和承载相关学习内容。这是目标定位的改造。其次,在教学方式上笔者也进行了改造:在学生活动前,我先用PPT出示了学习活动的要求和分工(如下表)。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在工作纸上填写相关内容,我又在PPT上将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总结填写在工作纸上,用PPT展示出来用作学生仿学。这样的铺垫和指引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清晰步骤和内容的向导。

四人一个小组,四人分工:

一位同学说一个生活中存在负数的故事

一位同学用图形把这个负数表示出来

一位同学写出这个数,读出这个数

第四位同学说一说这个负数的意义

(3)创造性借鉴

创造性借鉴者所借鉴的不是原案例中的具体方法、技术和程序,而是原案例中的思想和观念、原理和原则,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和程序具有自我创造的特征。比如,学习借鉴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改革经验,创造性借鉴者就不是简单地在教室四面放黑板,简单地规定教师只能讲多少分钟,而是坚持一些基本原则:一定要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要尽可能使学生有机会释放和表现自己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自学和表现指示方向、提供帮助并引导小结。在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将表现出多样性和创造性。

2. 无预设的实践情境中的案例借鉴

“研究发现,在不确定性情境下做决策时,专家更多地依赖过去的经验案例,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基于案例的推理的基本依据就是,相似的问题有相似的解决办法。”④ 遇到突发事件,如何进行案例借鉴呢?

(1)三思而后行

现实中教师的行动大多是紧迫的、匆忙的,他被以学生活动为核心所组成的教育情境驱动着作出反应。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机智的行动总是即刻的、情境中的、偶然性的和即兴发挥的。”⑤ 但这样的教学机智需要实践经验的支撑,需要机敏的情境判断、情境辨别和行动选择能力。

可以说,缺乏了这样的基础,大多的即时行动都是靠不住的,紧迫、匆忙的反应难免出现失误和低效,急中很难生智。这时,教师需要三思而后行。在非紧急、非伤害的教育意外面前,教师所表现出的机智就应该是控制自己即时反应的冲动,让自己慢下来,在有所思考、有所规划以后再行动。慢下来的时间“留白”,既能为在场的其他人留下情绪缓冲和认知反省的时间,也能为执教者留下搜索相关案例、借鉴案例方法和策略的思考时间。

(2)案例借鉴的过程

输入目标案例。目标案例即当前面临的问题。输入目标案例意味着要把眼前的事件看成一个有疑惑、有困难的情境,执教者不能仅凭感觉、习惯、成见来处理这个问题,而是需要通过研究和思考来合理地解决眼前的问题。

案例表述。案例表述是对案例的特征、属性进行抽取和表述,即当前情境中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检索匹配。检索匹配是快速地从头脑中的案例库检索出类似特征的案例。检索有可能发现成功的案例,也可能发现失败的案例,不同的案例检索有不同的作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目标方案形成。先检索成功案例的处理方法,再形成自己应对当前情境的方法。在较为复杂的情境面前,检索匹配和目标方案的形成需要经过多次假设,假设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对实践可能性图景快速地“过电影”的过程。

运用方案。处理当前问题并观察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形判断是否调整和改变原案例的行动方案。

评价和反思方案的实际效果和价值,获得应对类似教育疑难情境的经验,这就将他人的经验成功地转化为了自我的经验,获得了自己的案例知识。

注释:

①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52

② 赵汀阳.论可能生活(修订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8-149

③ 赵奇一.教学的高效来自课堂的和谐——由一则学生随笔想到的〔J〕.语文教学通讯,2007(1).12

④ 邓友超.教师实践性智慧及其养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01

⑤ 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