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攻读硕士研究生

攻读硕士研究生

时间:2023-06-06 08:5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攻读硕士研究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攻读硕士研究生

第1篇

2020

年招收攻读硕士研究生考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

840

考试科目名称:

环境学

说明:考生答题时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漏批责任自负。

一、名词解释:(45分,每题9分)

1.

适度人口

2.

环境和环境问题

3.

可持续发展

4.

“三同时”制度

5.

BOD和COD

二、论述题:(105分)

1.

请你谈谈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0分)

2.

试述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危害及主要防治对策。(20分)

3.

论述我国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治理技术。(20分)

4.

论述固体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垃圾的常见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20分)

第2篇

读研究生,国内一般2年或3年毕业,国外一般1年或2年毕业。

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可以分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在就读年限上有区别。攻读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符合相关条件的优秀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可申请提前一年毕业。攻读专业型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最长修业年限为5年,其中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年。

研究生就读年限会根据实际情况不同而有所变化,各院校规定不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研究生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学历,以研究生为最高学历,研究生毕业后,也可称研究生,含义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本科毕业后可以通过考核继续读硕士研究生,而硕士研究生可以继续攻读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可获取博士学位。

研究生报考和录取比例高达三分之一,很多很差的二本大学都有很多硕士招生点甚至有几十个博士点,所以单纯的考硕士研究生是不难的,难的是考取名牌大学优势专业的硕士。

一些985大学的优势学科都有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从硕士到博士:公派留学的4种类型

公派留学早已有之,我们今天所讲的公派留学是2007年开始,财政部和教育部共同设立实施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简称“国家公派”。其目的是6个一流,在一流的大学,选拔一流的学生,去国外一流的大学,一流的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培养一批我国急需的一流人才。

在研究生阶段,公派留学项目主要分为以下4个类型:攻读硕士学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需要注意的是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项目是2013年新增的项目,因为是第一年,名额较少,2014年是否会增加名额还不得而知。

No.1攻读硕士学位

公派攻读硕士学位是指整个硕士的学习过程都是在国外的大学完成,拿国外大学的硕士学位。针对的是国家机关及直属事业单位、高职院校和高校应届本科生。应届本科生一般需要成绩优秀,拿到本校内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公派攻读硕士学位这类项目并不是国家公派项目的主流,原因在于,国外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硕士阶段,硕士仅仅是本科和博士之间的过渡阶段,不少国家称之为“准博士”,时间一般都较短,不少国家是13个月。很显然,仅仅13个月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出“我国急需的一流人才”的,因为并非主流,所以名额比较少,2013年公派攻读硕士学位的名额仅仅有50个。

因为国外的硕士阶段时间少,所以国家资助的期限是1~2年。公派攻读硕士学位需具备对方学校出具的证明以及对方教授出具的正式证明,需要注意的是外方导师要为非华人导师。

No.2联合培养硕士

公派联合培养硕士是指硕士阶段的部分时间去国外的大学学习,即通常所说的硕士对外交流,针对的是在读硕士。这类项目一般不能拿到外国学校的学位,而是获得中方学位,个别校际合作项目除外。

公派联合培养硕士依然不是公派留学的主体项目,其原因和公派攻读硕士不是主流的原因类似,都是因为不能满足国家的需求。因此,名额较少,2013年公派联合培养硕士是250个名额。

因为是对外交流,故此时间要比公派攻读硕士的时间更少,国家资助的时间是3~12个月。联合培养硕士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中外双方联合制定的课程学习计划、国内就读院校与拟留学单位实质性合作协议复印件。

No.3攻读博士学位

能申请到这个项目的学生,他们的整个博士培养阶段都将在国外的大学完成,最后拿国外大学的博士学位。这个项目针对的是国内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读硕士生、在读博士一年级学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在国外就读的自费留学人员。在读硕士生、博士生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应届本科毕业生申请的是直博,应达到校内推荐免试研究生水平。

公派攻读博士学位是国家公派项目的主流,因为国外的博士培养周期都比较长,名额也较多,2013年全国共选派2500名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出国留学。

留学期限以拟留学院校或单位学制为准,一般为3~4年,资助期限原则上不超过4年。所以,如果你去美国读博士,你要事先做好沟通,同时要做好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的准备,因为美国博士一般学制为5年。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

No.4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指仅博士期间的部分时间在国外的大学度过的研究生,即通常所说的博士对外交流,这类项目一般不能拿到外国学校的学位,只能获得中方学位,个别校际合作项目除外,针对的是在读的优秀的博士生。主要面向“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选拔,所以这类高校的学生成功申请的概率更大,由国家留学基金委与项目院校以签署协议方式确定各校选派计划和双方的责任义务。

公派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依然是国家公派的主流,其原因和公派攻读博士学位类似。因此,名额比较多。2013年共选派3500名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出国留学。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资助期限为半年到两年。申请时应为国内高校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

以上4类公派留学项目的资助范围是一致的: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一次往返国际旅费;规定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即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在国外学习期间的基本生活费用,包括伙食费、住宿费、交通费、电话费、书籍资料费、医疗保险费、交际费、一次性安置费、零用费等。每个国家不同,每个学位/专业也不同。对于英国、美国等存在地区差异的国家,一律按照留学身份所对应的最低生活费资助标准进行发放,不足部分由国外管理单位补足。

大家要注意,这些资助是让你能够完成学业的,不可能太富裕。即使如此,比自费留学要好上太多,自费留学要自己拿学费和生活费,以美国大学为例差不多要每年30万元人民币。

申请公派?先得拿到外方offer!

公派留学项目是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通过高校进行的,即通过高校进行选拔,而高校也是有一定范围的(这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详细解读),原则上不接受个人的直接申请。公派留学与大多数人想象的程序不同,并非是先获得公派留学资格再申请院校,而是拿到了国外学校免学费或奖学金的offer后才能申请国家的资助,所以能拿到国外院校的offer才是第一位的。这和国内的推免相类似,学生在推免时首先要有学校能够接收,不然名额就浪费掉了。

公派留学项目的流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1.申请人查看选派办法,确定是否有资格申请。如果有资格,学生自主联系,提交符合外方入学和培养要求的外语水平、成绩、学历学位及科研情况及推荐信等,取得邀请信或入学通知书。时间一般是当年的10月至次年的1月。

想要顺利拿到offer,联系学校是重中之重。联系途径主要是3种:

(1)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国外有关教育、科研机构合作项目派出,具体可在国家留学网上查询,申请人登录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一般在每年的2~3月),并按规定提交申请材料。

第5篇

一、报名条件

1.已获得硕士学位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及获得学士学位六年或六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均可报名。

2.身体健康,符合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和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3.同等学力考生还应具备以下条件:

⑴所学专业与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

⑵进修过所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主干课程4门以上;

⑶近三年在省级及以上刊物独立(或第一作者)发表所报考专业学术论文至少2篇,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省部级排名前2,排名前5)。

二、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由河北省教育考试院确定,大约为2015年12月份,请考生关注yjsy.hebtu.edu.cn/,届时查看报名方法。

2.考生在网上报名后同时向研究生招生办公室提供以下纸质材料(有关报考材料届时从yjsy.hebtu.edu.cn/下载):

①填写好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报考登记表,登记表中的“单位意见”一栏必须由考生人事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填写明确意见,并加盖公章;应届硕士毕业生由本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填写意见;

②两位与所报考学科专业相近的副高级以上职称专家的推荐信;

③攻读硕士学位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及论文评议书复印件;

④最后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复印件(应届硕士毕业生提供研究生管理部门证明),照像、现场确认时必须出示证书原件;

⑤同等学力考生须交相关证明材料。

三、考试时间

考试时间初步定于2016年3月,具体时间届时请登录yjsy.hebtu.edu.cn/ 查看。

四、注意事项

1. 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文件精神,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向所有新入学研究生收取学费,我校博士研究生学费标准为10000元/年,具体信息及相关奖助体系政策请查阅研究生院网站(yjsy.hebtu.edu.cn)。

2.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需加试(笔试)政治理论课及报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主干课程两门,详情届时请登录 yjsy.hebtu.edu.cn/ 查询。

单位代码:10094 地址:石家庄市南二环东路20号

邮政编码:050024

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电话:0311-80786777

第6篇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硕士研究生教育 培养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美国是研究生教育体系最完整、最规范且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的代表性国家,为许多国家所效仿。本文通过对中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进行比较研究,为中国硕士研究生教育改进培养机制提供一些借鉴。

一、培养目标比较

(一)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美国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不同的类型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型的培养机制,其培养目标为从事科研与大学教学的纯理论研究工作者,重视学生独立的科学研究活动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专业型的培养机制,既以理论性和基础性的科学研究为目标,又以应用性和功利性满足社会需要为基础和培养目标。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

我国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定比较宽泛,并且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比较单一。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但是我国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雷同,特色不明确,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产生了脱节,在原有培养目标下选拔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

二、培养方式比较

培养方式是指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特征,在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方法和形式,包括培养年限、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导师指导等。下面对美国和我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进行比较。

(一)培养年限。

1.美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

美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年限一般为1—2年,例如斯坦福大学规定,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必须在3年内完成本学位的所有要求,本硕连读生在研究生阶段开始的第一个季度起的二年内也必须完成所有的要求。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生源较为特殊,有应届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学位的,也有正在工作或具备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培养年限更具灵活性,一般根据实际情况1—5年不等。

2.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

我国的硕士学位有着自己的特色,其学制较长,全日制一般2年半至3年,非全日制为4年。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第一个全面改革硕士研究生学制,当年该校70%左右的专业采取了2年制的培养机制。随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对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实行或试行2年的培养机制。目前各高校一般是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适应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由“以学术型人才为主”到“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并重”的转变。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美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非常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要求学生掌握广泛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以便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研究生课程实行学分制,学术型研究生以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知识为主,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课程学习与课程训练,并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美国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方法形式多样,除了必要的讲授外,更多的是实验、实践、探索和研究。此外,各校同时安排一些实习、研讨课、演讲课、模拟课等多种授课形式,许多高校还通过邀请实务界的资深人士来校授课或演讲,为学生提供了解实务的机会。

2.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课和选修课。除了专业学位以外,全日制研究生一般都采用学术型的培养机制。我国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往往比较偏重于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结构相对单一,专业选修课程选择面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当前我国研究生教学仍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师是主角,研究生在课堂上基本是听和记,很少有机会发表见解,更不可能与教师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这种不重视、不鼓励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方法,使学生缺乏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开拓进取的勇气。

(三)导师制。

1.美国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制。

美国研究生培养实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的指导委员会方式。研究生入学后并不马上确定导师,而是经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后,在师生双方相互了解之后通过双向选择确定。除了导师外,还特别成立了一个指导委员会。研究生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由3—5人组成,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安排课程教学的设计研讨会,指导和评定论文,并且进行专业咨询和具体的指导。这种研究生指导方式,具有教授之间学术优势互补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强化对研究生的指导。

2.我国的导师负责制。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目前绝大部分院校的做法是:研究生在没有来上课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导师,并且导师的选择是单向的,研究生只有一名导师,而一名导师要带多名研究生。研究生进入科研项目之后,主要是按照导师的想法设计实验,与相关领域沟通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这容易导致研究生的思维存在局限。另外,研究生到校外实习锻炼的机会比较少,这也容易导致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使研究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但导师负责制能够明确导师的责任和权利,研究生与导师的联系加强,这使得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都得到了保证。

(四)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第7篇

【关键词】 会计专业学位; 全日制; 培养改革

自2009年起,教育部决定开展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目前对于会计专业研究生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四种类型:一是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二是在职单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十月份的“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GCT联考)”,联考命题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各招生单位自己划定,毕业时只能获得硕士学位证书;三是在职双证研究生,以招收从事会计或相关领域实际工作两年以上的在职人员为主,但要求在职人员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自主划线招生单位除外),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四是全日制双证研究生,应届本科毕业生或在职人员都可以报考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要求参加每年一月份的“全国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考试”,命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组织,录取分数线由国家统一划定,毕业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相对于会计学术型研究生、在职单证研究生和在职双证研究生,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双证研究生在招生对象、培养目标、就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我们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全日制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特征分析

相对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和在职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研究生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刘成立和陈淑玲,2011):

(一)生源不同

从2009年开始的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来看,学生主要来自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而且生源绝大部分是学术型硕士落榜考生的调剂,受考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并且收费较高限制了部分优秀学生的报考,因而生源质量相对不如学术型硕士。相对于在职的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硕士完全没有工作经验,只是从书本中学到了有关的理论,而对实务缺乏了解。

(二)培养目标不同

根据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方案,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会计职业,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会计学理论,系统掌握会计学基本技能与方法,熟悉相关法规,能够运用会计学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进行会计研究和处理会计实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及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的高级专门人才。很明显两者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

(三)就业渠道不同

与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很多就业于高等院校或进一步攻读博士研究生不同,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主渠道是实务部门,即各单位的财务会计部门,很少有研究生会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如果是在职不脱产攻读研究生,无论是单证的还是双证的,都只能算作“定向或委托培养硕士生”,毕业后需要回定向或委托单位(即现有单位)就业,无法通过双向选择方式进行工作的选择,这是在职与全日制研究生一个很重大的区别。

二、招生方面的改革

2011年8月,教育部的《关于做好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继续推动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要加快评价方式改革,把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作为改革的重点。2012年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实行综合能力考试的试点扩大了会计等共7个专业学位,并且在初试中取消政治科目,即会计等专业学位硕士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招生单位在复试中进行,在初试中只考核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其中英语100分,管理类综合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共200分。相对于以前的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初试,取消了思想政治理论和会计学考试,更加关注了对考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查,有利于选拔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但笔者认为在初试中还要进行两方面的改革:一是增加会计学基本知识的考查,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会计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如果在初试中不考会计知识,只考英语和管理类综合能力,很多英语专业或数学基础、逻辑推理和写作等方面能力较强的考生在初试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培养时可能存在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因而建议在初试中增加专业课的考查;二是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会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即拥有在会计实务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进行研究探索,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英语的可能性较小,因而建议适当降低英语的分值或取消英语的考试,或者把英语考查放在复试中进行,给招生单位更大的自。

三、培养方案的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精神,全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2)开辟第二课堂,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3)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考试、作业、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撰写专题报告等;(4)成立导师组或实行双导师制,发挥集体培养作用,并适当吸收企业与政府部门中相关人员参加论文指导工作;(5)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40学分,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6)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论文形式上可以是研究报告、调研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等。

笔者认为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进行如下方面的改革:一是积极吸收实务部门人员参与全日制会计硕士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课程体系设计,根据社会的需求制定适当的培养方案,引入企业、行业等实际部门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评价,保障人才培养和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实务部门人员应参加培养方案的制定、培养计划的制定、论文选题与开题、课程学习与考核以及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二是适当减少总学分要求,目前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总学分要求不少于40学分,远高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学分要求,而学习年限短于学术型研究生,一般只有2年。很多学校在安排具体的培养方案时,一般把学生的上课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内完成,第二学年的上学期安排实践课、下学期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这就必然造成第一学年课程过于沉重、学生疲于上课的情形,不利于培养学生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的学校甚至为了迎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方案,而把每学分的学时减少为10学时,因此建议减少总学分要求;三是加强学位论文方面的改革,真正发挥双导师制的集体培养作用。要根据学生在校外导师单位实习的情况,由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确保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解决在实习中发现的问题为研究的导向。通过论文写作,不仅能提高科研工作水平,而且能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郑冬梅,2009)。

四、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改革

在减少总学分的基础上,要大量减少核心课,适量增加专业实践课。现有的培养方案要求核心课要达到22学分,笔者认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进行如下几方面的改革:一是适当降低专业学位研究生外语的要求,建议改为选修课,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二是由于在初试中已取消思想政治理论的考试,政治课的学习也可以在日常的管理中得到体现,不必列为必修课;三是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可以将每门专业必修课的学分降为2学分,减少理论知识方面的内容;四是原有方案要求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习实践,但实践课的学分只有6学分,建议学校应加大相关实物操作层面的培养,加大实习力度,增强竞争力,将学分增加到10学分,即每两个星期的实习为1学分;五是课程设置要与执(职)业资格考试相衔接,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会计专门人才,而与会计密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较简单,主要考虑注册会计师考试,建议应根据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使学生在毕业时获得相关资格。

为加强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建设,我国已出版了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如《财务会计理论》等教材,笔者认为需要在下列方面进行改革:一是目前出版的教材多数是在2009年以前编写的,针对的对象是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会计专业人员,但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来,有很多教材并没有根据授课对象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因此应进行全面的修订;二是《全日制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鼓励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并逐步增加在教学中使用案例的比例,但已出版的教材偏重理论的较多,介绍案例的较少,应进一步加强MPAcc案例课程建设;三是有一些课程并没有相应的教材,而是借鉴了学术型研究生或本科生的教材,由于本科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型研究生,因而可能达不到培养目标,需要进行相应教材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恒,胡体琴.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第8篇

[关键词]学术学位硕士 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硕士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030-02

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极其重要的社会功能。它一方面为社会培养科研人才,另一方面又为社会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两个组成部分,二者的发展状况都将影响到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2013年7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负责人接受采访时指出:“研究生培养类型结构应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本文以辽宁省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全日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入手开展研究,以期能为解决辽宁省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一、相关概念

(一)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我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指被授予者的学术水平已经达到某一科学领域特定的要求,即掌握坚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形成独立的科研能力等;在日常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侧重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的养成;一般由国家认定的具有授予资格的高校、学术机构和审定机构授予。[1]

1990年,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9 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为标志,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起来。[2]中国高等教育协会将专业硕士定义为: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一种硕士学位类型。

(二)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是相对的概念。在我国,全日制教育是指学生按照学制年限的规定,全天在校学习的教育形式;非全日制教育可以增加学习的自由程度。全日制教育多为脱产学习,大多属学历教育,培养对象一般是应届毕业生;非全日制教育多为在职学习,大多属非学历教育,培养对象一般是在职人员。这两种学习形式同样适用于硕士研究生教育。[3]很长时间以来,我国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在职学习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习为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指按照学制年限的规定,全天在校学习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形式,它包括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则是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的统称。

(三)全日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指按照学制年限规定,全天在校学习的以培养学术能力和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硕士学位层次的学历教育,它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指按照学制年限规定,全天在校学习的以培养适应社会特定职业或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硕士学位层次的学历教育,它以应届大学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

(四)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经常提到,熊德平教授对“协调发展”的内涵做了较权威的界定。他认为“协调”是强调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要素之间保持理想状态的一种关系。“发展”作为系统的演化过程,某一系统或系统要素的发展,可能以破坏甚至毁灭其他系统或要素为条件。因此,“协调”是多个系统或系统要素健康发展的保证。“协调发展”是在“协调”的前提下,两种或两种以上系统要素向着全面、优化、稳健的方向演化的过程,最终实现个体发展和全局优化的一种理想状态。[4]

(五)全日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内涵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并行的两个系统要素,二者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在和谐状态下寻求共同进步,最终促进研究生教育的整体优化发展。

二、辽宁省全日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不均衡

2011年,全省硕士学位研究生毕业生数是22188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8943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245人;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数是27752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18424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9328人;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校生数是74161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54807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9354人;硕士学位研究生预计毕业生数25702人,其中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20261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5441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授予学位数5074人,招生数5921人,在校生数18667人。可见,目前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全日制学术学位研究生。按照在校生规模来看,2011年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数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2.83倍。

(二)学科结构不均衡

从学科门类看,2011年辽宁省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和管理学这12大学科门类均面向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其中哲学、历史学、理学和军事学这4大学科门类没有面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学门类下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7892人,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2052人的3.85倍。可见,辽宁省硕士研究生教育内部学科结构不均衡,仍需优化。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满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切性还有待提高。

(三)校际发展不均衡

辽宁省有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这4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1年,大连理工大学有121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29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2398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881人;东北大学有103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23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2037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773人;辽宁大学有104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21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1185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843人;大连海事大学有43个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20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862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为642人。作为辽宁省现有47所研究生培养机构中的4所,2011年4校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占全省总数的35.2%,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数占全省总数的33.7%。其他43所研究生培养机构招生数只占6成多,可见校际之间发展不均衡。

三、结语

在美国,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针对渴望取得更高学术水平的学生而设的,通常作为通往博士学位的一个过渡阶段而存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被认为是以实践为核心、为非学术性岗位做准备的硕士研究生教育类型,为那些想要在特定应用型职业上取得更大提升的学生服务,具有终结性。在美国的硕士研究生中,专业硕士研究生占主导,学术硕士研究生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们需要通过对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数量进行控制,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实现总量的均衡发展。扩大普通高校特色专业招生,为行业发展服务。同时,优化学科结构,提高学科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适切性。总之,辽宁省全日制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协调发展,对于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和科研需求的理论型人才,全面增强辽宁省竞争力具有重大实践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晓琴.全日制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的比较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12.

[2] 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1.

[3] 杨宁.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6.

第9篇

关键词 民航背景 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1 研究背景

民航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其高投入、高风险特点突出,民航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及质量培养不仅事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国际民航组织对民航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在专业及规范性等方面要求的不断提高,民航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已从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知识过硬提高至需切实具备快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传统的群体性管理教育模式的弊端慢慢显露出来。民航高校正通过调整办学方针,细化培养环节等方式积极探索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民航人员培养新模式。对想要继续深造的在职人员来说,报读工程硕士研究生无疑是补齐工作所需的更高层次理论短板的最佳途径。工程硕士是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的学位,是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的重要评判标准。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大多通过两种方式:参加全国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或高校自主命题入学考试。针对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在职人员,其主要的培养方式是“进校不离岗”,但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本文针对目前国内民航高等院校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指出现行培养模式的不足并给出合理建议。

2 民航类工程硕士培养面临的问题

2.1 新生入学基础偏薄弱

民航业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对现行的民航运营机制及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体系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在新的管理体制下,民航从业人员解决包括管理理念、规章制度、资源配置及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方面问题能力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民航企业运营效率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合理利用系统资源,充分发挥好系统的整体优势,使民航系统的运行效率、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迈向新台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级工程硕士研究生基本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在156位来自近70所不同本科院校的工程硕士研究生中,本科为工学专业的学生人数不足总人数的50%,更进一步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取得工学学士学位的学生中具有民航知识背景的学生仅占总人数的30%,可知民航专业招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基础普遍薄弱,而后期由于工作原因又将面临在校时间短,学习资源占有量少等问题,直接导致培养质量的提高面临很大的困难。

2.2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首先,工程硕士的培养以源源不断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及工程建设部门输送工程技术应用、管理等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得益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申请攻读工程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结合实际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普遍很强,他们最缺乏的是与前沿科技相结合的理论知识。

其次,由于学校软硬件资源有限,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共用的教材不能及时反映民航业最新技术动态和需求。

再次,非全日制学生无法保证充足的在校学习时间。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录取大多通过全国在职研究生入学考试或高校自主命题入学考试两种方式,在职培养的学生占多数,动机多为加强专业技术水平获得学位的同时提升自己在职场中的竞争力。但学生仅利用周末及业余时间攻读硕士学位,很可能由于工作与学习时间的不合理分配,使正常的学习进度受到影响。

最后,由于民航运输系统的组织机构、保障体系、投融资等方方面面的实践操作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民航相关的问题研究、技术改进及体制机制的创新。目前,已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对民航业亟待解决的航班延误、航线规划及空域分配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改革方案,然而,民航业内部繁琐的运营机制及各部门间的密切联系使得现有体制内任意微小的调整和变动都将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创新的研究成果得不到及时的验证和应用,优化改革无异于纸上谈兵。而工程硕士研究生由于其本身注重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很容易对民航大背景下纯科学研究的意义产生怀疑。

3 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应对措施

首先,工程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其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根据企业及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划增设如下几类课程:一是前沿型课程,这类课程不只是局限于某些课题的研究,更着眼于学科未来的发展,如专题讲座。二是交叉型课程,根据不同学科发展和交叉渗透的趋势,适当设置跨学科及交叉学科的课程。三是技术应用型课程,为加强工程硕士生参与工程实践的能力而开设。四是信息类课程,为训练学生追踪、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培养其对信息的敏感性而开设。考虑到工程硕士生大部分都是单位骨干,为长远发展做准备,还应设置计算机应用类、经济管理类、行业发展类等宽口径课程供学生根据自身的时间安排自主选择。

其次,工程硕士研究生所沿用的现有教材,在前沿科技理论的传播和教授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高校在充分考虑民航业对前沿科技发展需求的同时,应结合自身科研进度,组建相关领域的科研小组,鼓励并督促教师编适用于工程硕士培养的创新型教材,为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更专业的平台。

再次,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的问题,可以对工程硕士生进行时间相对集中的课程教学,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的同时,学生也能真切感受学校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术氛围,这对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工程硕士生“进校不离岗”的就读方式进行集中授课,既可以按时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时数,又解决了工程硕士生平时忙于工作难以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问题。但由于授课时间过于集中,容易增加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难度,如果在每次集中授课结束后暂不考试,前后两次课程之间安排一定次数的答疑,及时帮助学生解惑,待下次上课时再进行考核,就可以很好地改善集中授课产生的吸收率偏低的现象。

最后,关于民航大背景下,工程硕士研究生难于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以验证其有效性的问题,本文从两个方面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在教学方面,应选派实际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来任课,同时加大邀请业内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与现场教学和课题指导的力度。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服务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校内培养基地,工程硕士通过校内实践培训与导师共同研究、解决企业难以克服的工程难题。通过依托工程硕士的校内培养基地,有望使校企联合申请重大科研项目的构想成为现实。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承担项目中的具体工作,使其在理论知识与课题实践综合运用的过程中推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切实帮助学生通过科研技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自身为企业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

4 对现行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改进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质量则是其办学层次的重要评价标准。

目前国内的硕士生培养模式为导师负责制,但工程硕士由于其“进校不离岗”的特殊就读方式容易造成学生无法与导师进行实时沟通的问题。其次,术业有专攻,由于导师精于自身研究专业的深度挖掘而在知识的广度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无法做到对各方面知识样样精通,从而阻碍了科研的顺利进行,由此引发了我们对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建议实行导师组制度,由教授、专家任组长,与多位导师共同构建研究生指导团队,每个研究生有一位直属导师,同时接受团队其他导师的辅助指导,导师组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该团队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和计划,导师与学生进行团队性质而非个体的一对一培养。这也是目前导师制度改革在各大高校推行进程中的导向型方案。

众所周知,工程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在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积累方面有很大差别,但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就培养模式进行区分,仍为传统的培养流程,即:阅读文献书籍,建立庞大的理论知识储备库;探寻现有理论的不足及科研盲点,确定研究方向,综合所学知识并将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水平;将科研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生产中。

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存在一个弊端:理论知识摄取的针对性相对较差。很多学生为破除后期学术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但尚不可知的知识壁垒,将大量时间和精力分散在多个知识领域中,而最终相当一部分知识并没有在研究中得到有效利用。

针对工程硕士操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对其培养流程做相应调整。即:从工程实践及企业需求出发,以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参考,确定研究对象;针对性的积累实用型专业知识,结合企业及学校资源深入探讨并解决相关问题;将研究成果以实践报告的形式呈现,对科研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可能存在的知识壁垒进行总结作为以后研究的有益借鉴。

最后,就工程硕士最终的学位论文考核而言,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指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也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由此可知,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判标准更侧重于实用性,这与真正学术意义上的“论文”有所不同,我们建议将工程硕士最终的学位论文以“学位报告”的形式呈现,将学术报告成果是否有助于企业运营效率的提高为评价标准,这更符合工程硕士的培养宗旨。

5 总结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不断推进改变了我国工科学位类型单一的状况,符合现阶段大中型企业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民航背景下的高校只有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不断加强校企合作为重要途径,完善适用于民航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切实推动企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管理人才,为促进民航业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春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2(2):135-136.

第10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考研热;成因;建议

随着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仅仅拥有学士学位和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们已经不是职场竞争中的“天之骄子”了。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考验,有些甚至遭遇了“毕业即失业”的窘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考研热”出现了。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在完成大学本科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实质上是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所以,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分析“考研热”现象,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考研热”形成的原因,把握本科毕业生考研的动机。

1.“考研热”现状

1.1 报考人数

近几年,一方面,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不少本科毕业生在就业中屡屡碰壁;另一方面,研究生招生人数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因此,选择考研的大学本科生的人数大幅增加,“考研热”应运而生。图1中显示了2004~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情况。

资料来源:王丽.“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20.

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就业压力普遍增大的影响,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由2008年的120万人增加到124.6万人,增幅达3.83%①。

1.2 考研动机

吉峰,孙俊才和李允荣(2005)对某医学院的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选择考研的理由是因为就业压力。薛深和周媛媛(2005)对江苏省内十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参与考研、取得硕士学位是为了能在就业中更具竞争优势。王小清和林荣华(2009)针对本科考研学生的调查研究表明: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的考研动机是为了在将来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根据徐漫欢和施秀剑(2010)对温州医学院护理学院本科生开展的调查研究,获得更理想的工作是被调查者选择考研的主要动机。

由此可见,参与考研、攻读硕士学位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是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理想的工作,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

2.成因分析

2.1 本科教育的预期收益下降

一方面,高校扩招,为更多的人投资于本科教育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并有能力将本科教育作为对子女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途径。因此,高校本科毕业生人数出现大幅提升,已经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但是,本科毕业生供给量的迅速提高,使其增长幅度超过了劳动力市场对本科毕业生需求的增长幅度。供给的增长超过需求的增长,不仅导致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且本科毕业生就业的收入水平也相对下降。因此,由于劳动力市场中本科毕业生的供给量迅速攀升,本科毕业生的预期收入水平下降,即本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下降。

接受高等教育不仅提高了本科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预期,而且也提高了其家长对子女的就业期望。所以,面对本科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下降,为了能够实现较高的就业预期,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获取硕士文凭,成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获得理想职位和收入的途径。

2.2 教育资助对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促进作用

受教育者个人负担的成本,也是影响其是否考研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家庭对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资助使得受教育者个人实际承担的成本下降。对于本科毕业后直接考研的学生来说,国家、家庭对其教育的资助,对其考研决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如图2所示,图2(a)和图2(b)都表示通过追加教育投入的方式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并且延长的高等教育时间相同(T1),追加教育投资后的收益也相同(R1)。图2(a)中的成本线C1代表追加教育投资的成本全部由个人负担时的成本线,图2(b)中的成本线C2代表获得资助后的个人实际负担成本。由图可见,成本线C1代表了更高水平的投资成本,即使将高等教育时间延长到T1可以获得R1的收益,但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所以选择不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显然是符合经济理性的。而获得资助后的成本线C2,由于个人负担成本相对降低,使得将高等教育时间延长到T1后的收益(R1)大于成本,所以追加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而言是有利的。

由以上理论分析可见,在能够获得教育资助的情况下,受教育者将更有可能选择追加人力资本投资。

目前,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家庭需要供养的孩子数量大幅降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有能力资助子女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除了家庭的资助,国家对研究生也有相关的教育资助政策。因此,来自国家和家庭的教育资助促进了本科生做出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决定,从而选择考研。

3.建议

3.1 政府进一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避免盲目“考研热”

在“考研热”的浪潮中,很多本科考生之所以选择考研,是因为现实的就业压力。“找到更好的工作”是大部分本科考生考研的主要动机。但是,随着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硕士文凭也将不在是保证毕业生实现就业预期的“法宝”。所以,为暂缓就业压力而盲目考研,不仅不是一种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而且盲目的“考研热”将使硕士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也出现过剩,最终导致硕士教育的预期投资收益也下降。

所以,从长远来看,政府需逐步促进本科毕业生就业,努力实现本科毕业生的供需平衡,才是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避免盲目“考研热”的有效途径。具体而言,一方面,政府可以为本科毕业生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积极鼓励本科毕业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增加就业机会,还可以开发和创造适合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3.2 高校设置多样化的硕士培养方案

硕士教育既是提升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科研能力和开发科研潜质的学业旅程。不同的人决定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攻读硕士学位的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一部分人侧重于就业能力的提升,另一部分人则侧重于理论研究能力的培养。所以,高校可以针对这两类不同的硕士研究生群体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

对于就业导向的硕士研究生群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应用性课程所占的比重;在考评中,可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权重。对于研究导向的硕士研究生群体,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等课程所占的比重;在考评中,可以增加学术成绩所占的权重。

3.3 本科毕业生应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理性选择考研

本科毕业生应该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状况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不要一味坚持“非高薪不干,非大企业不干,非省会城市不去”的择业观念。因为,即使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但是随着硕士毕业生人数的增加,硕士教育的投资收益也会出现下降,理想与现实间依然会出现差距。所以,本科毕业生应该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实际供需状况,形成理性的就业预期,并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规划。

对于本科毕业生而言,不要因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就丧失就业信心,而盲目参加考研。因为,通过硕士教育的形式追加人力资本投资不仅增加了教育投资的货币成本而且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追加人力资本投资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所以,本科毕业生要理性选择考研。攻读硕士学位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的宝贵机会,是储备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千万不要将读研当成避免就业竞争的“避风港”。即使考上硕士研究生,如果不努力学习、增强专业技能,只是虚度光阴,那么毕业后即便拥有硕士文凭,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依然难于获得理想的工作。要想实现自己的就业预期和职业理想,需要的是个人不懈的拼搏和努力,任何学历文凭都无法保证一个人的成功。而且,读研也绝不是实现就业理想的唯一途径。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本科毕业生在决定考研前,应该权衡各种职业和学业发展路径的利弊,进行理性的人力资本投资,避免盲目。

综上所述:本文从“考研热”的现实状况出发,以人力资本投资的视角对“考研热”现象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思考性建议。硕士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受教育者在本科教育后追加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途径。本科毕业生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的职业和学业规划,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考研。

注释:

①姚新春.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考研热”背景下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9(22):207.

参考文献:

[1]姚新春.地方高师院校本科生“考研热”背景下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9(22):207-208.

[2]王丽.“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7(4):20-22.

[3]吉峰,孙俊才,李允荣.具有考研意向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源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6-278.

[4]薛深,周媛媛.应届毕业生就业期望与考研的关系调查分析[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8(3):11-13.

[5]王小清,林荣华.影响大学生考研心态的因素探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9,11(4):

19-21.

[6]徐漫欢,施秀剑.护理本科生考研意向及考研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10,

24(7)上旬版:1715-1717.

[7]吕洁.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7(4):79-82.

[8]傅恒杰,王自力,安素霞.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的因素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9,24(4):73-75.

第11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 基础培训政策 现状 措施

由于社会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无论从经济发展,劳动者素质,还是高层次骨干人才,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的政策,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大部委于2004年共同出台《关于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的意见》(教民[2005]4号,以下简称《意见》),《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划的实施方案》(教民[2005]11号,简称《方案》)。2013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招生500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00人,硕士研究生4000人。此项计划不仅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批的高层次骨干人才,而且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访谈学院领导,管理工作者以及各学科教师,结合在实际情况中执行的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针对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对策,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学校,政府,能更好地提高这项政策的执行水平以及发挥这项政策的社会效益。

一、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强化培训现状

2007年6月,教育部批准陕西师范大学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民族教育学院作为承担基础强化培训的教学与管理单位。2007年陕西师范大学面向、新疆、内蒙古、宁夏、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等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招生186人,占全国总招生人数的6.2%;2008年招生222人,占总招生人数的6.53%;2009年招生287人,占总招生人数的7.3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这不仅符合国家扩大高等教育均等性的教育理念,还改善了西部人才的资源匮乏的状况。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计划”“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招收少数民族研究生。由于该计划硕士研究生是通过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的方式被录取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西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江西中医学院为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方案》中规定凡被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在基础强化培训基地学习一年。基础强化培训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使其基础课程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增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因此,陕西师范大学在基础强化培训的这一年,根据研究生专业将其划分为文科、理科进行教学、分类考核,采用班级授课制。开设的课程为:理论、大学英语、大学语文、信息技术、高等数学,论文指导写作六门课程。

二、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在基础强化培训中面临的问题

2.1政策界定模糊

《方案》中要求,所有被录取的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一律在指定院校集中进行一年的基础强化培训。这一硬性规定本身就忽视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方案》中指出“基础强化培训的重点是强基固本,强化规定课程的教学和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综合水平接近或者达到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但《方案》并未对“基础综合水平”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的划定与考核标准。因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什么是“基础综合水平”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政府,社会,学校领导,教师,管理者都确立了各自的标准。因此,少数民族硕士研究生是否能够达到和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基础强化的毕业标准,这就难以客观,公平地评价,考核。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固定,统一。截止2009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招收的695位学生中,涉及多达110多个不同的专业学科。这种笼统的把学生划分为文科,理科,不仅没有涉及到学生所学专业方面的知识,而且没有考虑到学生真正需要强化,补充的内容。以至一年后,很多学生都没有做好进入正式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准备;采用的班级授课制,过于整齐划一,使学生动手机会少,实践性不强,容易造成理论脱离实际,这点在工程,计量等工科课程方面尤为明显。再者,以教师为主体的单方面的讲授,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1明确政策,划定标准

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当务之急是充实,完善更加清晰,明确的培训政策,并根据政策建立灵活的培训方案。对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基本要求”做出明确的划定与考核标准。摒弃是似而非,操作弹性大的标准,制定科学,客观,公平的考核标准。如制定统一的考核标准:如通过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考核英语,计算机水平是否达到研究生基本要求;通过“七大培训基地”拟定统一考核试题,考核标准,做到科学,客观,公平的考核,评价。

3.2因材施教,灵活教学

坚持把班级授课作为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点,在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尽管讲授法有着教学效率高,成本低,通用性强的优点,但也不是对每一门学科都适用,在教授操作性强的学科时,也应适当在以它为主的前提下,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发现法、问题讨论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潜科学教学法等;合理结合,综合利用其他教学形式,如现场教学,个别教学,报告会等;积极探索新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计算机教学技术弥补班级授课的缺点。

3.3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学校监督管理是政策执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学校对学生执行的监督,考核,评价能有效地避免政策失真,纠正一些违反执行要求或有悖于政策目标的错误行为,以确保这项政策正常执行,发挥其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及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调整,完善政策。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小理想的政策方案到现实的政策结果之间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政策目标的实现。

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一项开创性的政策,是我国现有民族教育政策的突破与创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视与倾斜,创建了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途径。同时,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政策,实践时间短,经验准备不充分,难免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之间许多的障碍与风险,及时、全面的监督显得尤其重要。要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学校就要在监督意识、监督标准、监督形式与监督反馈等方面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参考文献

[1]阿不都.高度重视认真落实采取特殊措施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人才[J]?中国民族教育,2006(10) .

[2]王大中.稳定博士生招生规模,着重提高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1~2.

[3]李春美,金会平.关于保证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的思考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5~138.

第12篇

[关键词]全日制 专业学位 研究生 双导师制

根据教育部教发[2009]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努力提高研究生选拔培养质量,积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紧缺型人才。经研究决定,2009年在已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基础上,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5万名。”2009年,全国增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至此如何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

1、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教育部在教研[2009]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总体要求,其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不同,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要求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在国家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中提到了“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落实“双导师制”对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意在和各位同仁探讨落实“双导师制”的相关问题。

2、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

2.1“双导师制”在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早在1999年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关于制订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提到“学位论文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与工矿企业或工程部门内经单位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联合指导。来自企业的导师由学校按程序办理聘任手续。”从此。“双导师制”成为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原则之一。

通过近十年的实践证明,“双导师制”是一种适合在职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导师聘用模式,已经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基本认可。“双导师制”可以使研究生将高校的理论成果有效地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更好地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但“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出其应有的优势,“双导师制”并未真正得到有效落实。

以我校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学员为主要对象,以部分工程硕士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部分长期为工程硕士任课的教师为辅助对象,以“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落实情况调查”为题,做了近四年时间的问卷调查、座谈、走访。这次调查从2003年我校第一位申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的学员开始,至2007年12月份结束。从调查情况来看,国家设立“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的初衷还是得到校、企双方导师(100%)和绝大多数学员(占调查对象的96.96%)的认可。接受走访和调查的校企导师和研究生认同该模式是一条解决校企“产、学、研”结合、学校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较为理想的途径。但调查结果显示,“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的各环节中并未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如:在学位论文(设计)撰写过程中,校、企导师间没能体现出合作的优势。调查统计表明,在接受抽查的263名学员中,没有一人的校企导师能为学员的论文撰写而会晤,即便是通过电话、电邮、信函等形式为学员论文进行交流的导师,也仅仅占了接受调查人数的7.6%。所以认为“双导师制”在自己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很好起到作用”的仅占总数的18.6%。

2.2 “双导师制”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落实过程中可能存在较大困难。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具体怎样进行培养还没有经验可以借鉴,要在培养中落实“双导师制”可以推断至少存在下列困难。

2.2.1 “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从何而来。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都在某个企业从事具体的工作,与企业有着直接的联系,对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专家有一定的了解,对自己打算研究的方向有清晰的认识,研究生本人可以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没有参加过工作,对企业和企业的工作缺乏一般的了解,他们主动寻求企业导师的可能性很少,必需依靠学校联系。学校如何为这些研究生配备合适的企业导师将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2.2.2 “双导师制”中的企业导师如何发挥自身的作用。企业导师的人事关系属于企业,学校只是聘任其作为兼职企业导师,本身对企业导师无法行使管理权限。企业导师一直在企业从事研究工作,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实习环节也是到企业工作,虽然企业导师和研究生在同一企业工作为企业导师发挥导师职责提供了条件,但是学校没有太多的权限制定具体的措施来要求企业导师的所为。如何发挥企业导师的积极性,如何监督企业导师的指导行为也是落实中的困难之一。

2.2.3 “双导师制”中的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如何进行分工与配合。校内导师由学校在研究生报到注册时就已经安排好,可以在各个方面要求校内导师起到导师的作用,实行导师负责制。但“双导师制”要求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有很好的沟通,不仅要共同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更要一起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负责,这需要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有很好的沟通。但现实情况可能是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关注的课题不一致,研究的方向不相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互不熟悉。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到“双导师制”的落实质量。

3、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具体举措。要真正培养国家需要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现国家设置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初衷,落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双导师制”,本人认

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培养单位需高度重视。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将此项工作纳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充分认识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型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时代要求,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理解、重视、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明确“双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利用高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打下基础。

3.2 培养单位需及时制定具体可行的培养方案和管理文件。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在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制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积极探索、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重视构建和形成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要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方案和实施细则中对“双导师制”提出要求,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职责进行细化,具体聘任方法程序化。

3.3 培养单位切实加大投入,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切实加大投入,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调动社会、行业和有关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发挥学校、院系和导师的作用,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基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工作环境,为学生学习、实践、创业等提供良好条件。

3.4 强化校企联合意识,由企业对企业导师行使管理权。企业和学校应充分认识到这是一场互利双惠的合作。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确定与之合作的企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之前可以告知学校自己的需求。从而强化校企联合培养意识,真正服务好企业发展,实现校企“产、学、研”的结合。当“双导师制”这一培养模式得到校企双方的支持,许多困难将迎刃而解:企业将对企业导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学校对校内导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为校企双方导师构建了一个较好的沟通平台。这是“双导师制”得到落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