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8:59: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校沟通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育教师的合作文化呢?
一、平等先行,搭建沟通的桥梁
文化的合作首先是双方价值体系与目标体系的沟通,是文化能力的较量与融合,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念的人聚在了一起,开始了不同文化的一次融合——沟通、交流、分歧、交换、趋同、认同……最后,双方用共同的使命、远景目标和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在合作的过程中强化着对共同利益的尊重和对学校工作原则的尊重。
因此,我们首先得创设平等的工作关系、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管理氛围。一所理想学校应具有教学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管理制度民主、教师潜心工作、较少后顾之忧的特点。领导不只是居高临下的管理者,还应是问题的研究者,实践的参与者,教师的合作者,新思路的启迪者与创新者。教师也不仅仅是教学的执行者,还应该是学校民主管理的建议者,不断改进工作的研究者,与时俱进的学习者。一所学校中,如果管理者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不能平等共处、互相尊重,不能形成良好的沟通的氛围,还有什么合作可谈?
二、把目光放远,创建学习型的合作文化
教师所要追求的就是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教师在劳动过程中生命价值的体现和教育生命的发展与延伸。无疑,立足于终生学习理念能满足现代教师的这一需求,也可以预见让教师通过长期的连续的学习,会“内化”生成专业教师所必须的知识、能力、价值、态度等多元素构成的专业素质,也会同步构建起新型的教师文化。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师文化的特征是沟通、对话、合作、互助、共同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合作是沟通再到共同发展的桥梁。具体而言,就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在相互理解、开放互信和支持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思想和别人的思想交换,拿自己的经验与别人的经验共享,使自己的情感与别人的情感联结,最终形成积极参与、全情参与、主动参与和协调、高效、均衡发展的合作型的学习文化场。
三、解放思想,营造开放型的合作
什么是开放型的合作?我认为,它必须包含: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开放的眼光:理解和鼓励教师的创新;开放的门槛:注视每一个热心教育的教师,而不是把目光定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教师身上;开放的思想:关注一切有价值的思想与知识,学习它,使用它……
教师的合作文化应当是多元文化、合作文化和共享文化的集合。多元优于单元,合作大于竞争,共享胜过独占。我们学校的集体备课就体现了这种合作文化的集合。大家广开思路,共议教材,达到很好的合作效果。
四、不拘一格,鼓励创新的合作
不同学校文化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同化与改造,而是不同文化中先进部分、优良部分的水融,从而塑造出新的文化。
创新,体现了教师合作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鼓励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具备创新思维,这符合教师因材施教的要求。毕竟学生的个性不一,我们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样,教师之间合作的方式也应该创新。所谓的合作,并不是大家随便谈谈,做做样子。而应该立足学生的需要,立足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之间通过深入探讨、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可行的、实效的新路子。
创新思维的第一个突破就是发自内心的对创新的需求,不仅因其具备教学工作上的价值,更因其具备了锻造自己能力的作用;创新思维的第二个突破就是教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把教书育人视为贯穿整个事业过程的一项社会责任。
五、建立合理的教师评价制度,让合作达到共赢的效果
一、班主任德育工作模式亟需创新
在中小学,班主任承担着德育责任;尤其在新形势下,由于家庭教育引导不力、网络等媒体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中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和基本品质的发展方面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自杀、出走、杀人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另外,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存在娇气、生活自理能力差等也给班主任带来很大的工作负担。班主任如果不能在德育领域进行积极引导,就必然要被动地不断处理学生的突发事件,成为典型的“救火队”。
而就班主任现实的德育工作模式来看,班主任工作模式老化,德育工作主动性不强,系统性不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育效能的提升。
首先,“不出事、不做事”,班主任工作缺乏引导性。
在英语中,教育一词“educate”的原义是“导出”,这也是当代教育的基本职能,即从学生身上将合乎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出来,促进其生长。班主任很少做这种积极导出的工作,而是消极地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班主任工作不是老师在引导学生,而是学生的问题牵引着老师的注意力。
其二,德育工作变成“搞活动”,缺乏系统性。
班主任非常忙碌,他们要在学校安排和学生要求下组织各种活动,说他们工作不得力,他们会很委屈。然而,当德育工作变成了组织一个一个的片断活动时,班主任就没有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导。以运动会为例。运动会的口号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由此可见,运动会是学校体育系统中的一环,是同学们平日注重体育锻炼之后的一种集中展示,在运动会上拿名次不是目的,培养运动的习惯才是理想状态。然而,几个班主任在引导所有同学养成运动习惯?几个班主任不是只盯着入学时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
其三,班主任刻板说教,拉大与学生的距离。
大量班主任把精力用于开会、应付日常杂事,平时不去关注和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等到发生问题了才会匆忙行动,而所采取的教育行动基本上是说教:在班会上讲人生道理,劝说学生改正。这种方式与当代中小学生追求独立、注重自我的特点是冲突的。班主任经常在班会上讲道理,然而,有几个学生真正会因为班主任说了就改正错误?
其四,忽视学生集体建设,集体教育的功能不能发挥。
中小学生非常重视同伴群体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愿意在群体中不断调整言行。如果学校的班级、宿舍、社团等正式或非正式团体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健康的氛围,就会对身处其中的学
生发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在众多学校,班主任对学生集体建设的指导缺乏或者无力,更重视依靠班集体来控制和约束学生,而不考虑依托集体力量来引导和促进学生。
总体而言,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较为明显,小学班主任似乎可以暂时轻松一下。而事实上,中学阶段的德育问题恰恰是在小学阶段埋下了不良的种子。对于学生的各种问题,一些优秀的班主任投入了大量的爱心和智慧,然而,从各地的德育案例(如本年度湖北省中小学德育学会所选出的中小学优秀班主任工作案例)来看,班主任工作的创新性不够,不足以全面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突破口
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道德发展状况,面对引导学生学会做人的艰巨责任,班主任要切实明确责任,努力从传统的无所作为或无效努力中走出来,尝试新型工作思路。依据现代德育理念,我们认为班主任工作可以从如下突破口加以创新。
首先,开展主体德育,促进学生的自律、自觉、自动。
班主任在面对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习惯、待人处世方面存在不成熟、偏差的学生面前,要秉持一种坚定的职业信念,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才成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在学校里得到发展。为了有效促进学生的价值观成长、防止各种偏差行为及其不良后果,班主任应该启动全面的价值引导,引导学生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社会、生活和学习。
鉴于学生抵制说教、反对话语霸权的特点,价值引导不应该采用传统的训话方式,而应该采用人文作品讨论、伙伴式交往、学生自我管理、社会实践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道德发展的主动性。
其二,开展集体建设和集体教育,组建学习共同体。
同辈群体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时,一定要把以班级为主体的学生集体建设放在第一位。
在民主选举班干部的基础上,班主任必须对班干部进行必要的思想辅导,引导这批骨干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班级发展的前景、班干部对全班同学发展所负的责任,掌握行之有效的、民主的现代工作思路,促使班干部赢得全体同学的支持。在班级建设的细节上,班主任要依据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特点,肩发班干部确立课程学习、品格锻炼、体育运动、社会实践的常规制度,采用亲切、自然的方式全面组织班级生活,引导学生旺盛精力的合理施展。
其三,实施系统德育,构建整体的学校生活。
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全校性的大型学生活动,如英语竞赛、演讲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班主任往往是分散地应付各种活动,没有建立全效机制,也没有深刻领会各项活动的教育意义。如果我们把运动会看作是对学生平时健身成果的检验,把文艺汇演看作是对学生平时美育成果的展示,把英语竞赛看作对学生英语学习成果的考查的话,我们就可以把各项活动融入学校生活的系统之中,使学生不会感觉到额外去应付这些活动。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的可能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题组拟提出如下思路,希望能够对一线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提供参照。
思路一: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的进程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从学生入学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基本理论依据在于尊重学生的道德发展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的自制能力,重视班集体所蕴含的集体教育资源。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生入学时,即启动班主任引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确立班级规章,并确立监督机制。在学期进展过程中,在班干部领导下,不断提高标准,解决班级发展中的问题
思路二: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主任工作创新
本思路的重点是努力确立良好的班级文化,并使其成为有力的教育力量。基本原理是班级文化可以发挥凝聚力,良好的班级文化能够对所有学生的学习、同伴交往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在班级建设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对于班级发展前景的预期,提炼班风、学风等班级核心价值观,并确立相关制度,由班干部、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自评以及学校内的班级文化评比等进行监督。
思路三:交往引导与品格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的同学交往、师生交往、亲子交往,在和谐的交往关系中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基本原理是道德是交往过程中的规则,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言行一致。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系统规划学生所身处其中的各类交往,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交往所应追求的理想状态;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合理交往,引导各类交往的正常展开;组织学生对交往关系的反思,促进道德自觉。
思路四: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研究
本思路的重点是班主任要建立与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的立体沟通,通过沟通达成教育共识。理论依据在于德育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是一种沟通过程,而言语沟通、非言语沟通以及言语沟通的不同类型(如书面沟通、口头沟通、电话沟通、网络沟通等)有不同的关系状态和沟通效果。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班主任要分析各种沟通关系,包括师生沟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沟通;班主任要进行立体沟通网络的建构,如在师生沟通方面,可以有一对一当面沟通、一对一电话沟通、一对一信件沟通、一对一网络沟通、一对一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当面沟通、一对多基于文本的沟通、一对多基于网络的沟通等各利,形式。
思路五:人文引导与自主建构
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托饱含人生哲理的文章和故事,组织学生在阅读、讨论中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基本原理是班主任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理解、认同、践行各种道理,而这些道理如果是由班主任告诉学生的,学生并不一定认同;如果是班主任引导下学生自己思考的结果,就会遵行。因而,班主任要做的,是创造适宜氛围,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建构自己的道德原则和行为习惯。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挑选学生喜爱的可供阅读和讨论的精美文章,由学生干部或班主任负责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形成相关认识,制订相关计划和规章;各种计划和规章的有效执行,就意味着各种价值观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价值观。
思路六:开展主题活动,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方式在实践中已经有较多的应用。本思路的重点是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对学期德育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基本原理是德育内容庞杂,不可能在一次课上全面开花,最适合的方式是以学年或学期为单位,分专题进行重点强化。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依据选定的价值观主题,设计相应活动,在学周或月内进行反复强化。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觉反思。
思路七:家校合作,提升德育效能
这种思路一直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系统、有效。本思路的重点是通过常规化的家校沟通,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与相互配合。基本原理是依据系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支持,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相反,就会出现“5+2=0”的局面。
本思路的基本实施方式:学校、教师要主动出击,确立常规的家校沟通制度,进行有效的亲子教育,吸引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同时,教师要乐于吸收家长提出的良好意见,实现家校之间的平等互动。
思路八:发挥班主任的协调职能,打造德育共同体
[关键词]高校行政;行政管理;文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10-0007-03
论高校行政的文化管理模式
当前,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这对高校行政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度管理的惯性已经使人们养成了凡事以规章制度为准则,受制度约束,甚至依赖制度的习惯。在推进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科学发展的管理实践中,人们发现大学精神、大学人文、办学理念、发展战略等文化因素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如果没有特色的文化精神,没有共同的文化愿景,没有高尚的文化品格,没有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就会直接影响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正常运行。由此,以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管理模式就成了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中重要的取向,在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文化管理模式是相对于制度管理而言的,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即将人视为管理的出发点,“以人的生命价值的真正实现为最高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系统中,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1]。我们可以从人性化、主体性、凝聚力等方面去理解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的内涵。
(一)人性化
人的发展是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是文化管理的人性观。它以“人”为出发点,实现人的生命价值。就高校行政管理来说,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职工自身的发展,外在的规范也只有在成为人的内在需求时才有价值。规范能够遵守也只有将个人和集体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是生命而非世界才是人至高的‘善’”[2],这是成“人”的条件。而人性化的文化管理模式能产生强大的驱动力,“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对人的发展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主体性
高校文化管理模式的主体性表现为提高高校教职工的综合素质和促进个人发展,使他们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文化管理模式强调的是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体性,要求每个人都明确自己所追求的精神价值到底是什么,要怎样去实现。而在高校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渗透正是通过这种实现主体性的“软管理”来引导教职工的行为和学校的发展。在这个共同体中,大家缘于“美好的东西使人们去做”这种德行,自觉自愿地担负大学建设的使命。
(三)凝聚力
高校的发展和管理是复杂渐进的过程,它需要一种内驱力来激励教职工,需要凝聚力量来统筹各方面。文化管理是一种间接的、柔性的管理,它可以利用被大家认可和接受的观念来联系和沟通学校所有成员,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实现精神的共享,从而使教职工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管理没有强制性的规定,但又能让人们自觉行动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校园文化。由此,文化管理追求的是以优秀的大学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人,进而使教职工自觉拥有共同体的责任和义务。
二、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的价值取向
(一)文化认同
作为一种组织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沉淀、生长和塑形的,是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特有的思想、信念和价值观。如果没有校园文化的支撑,那文化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文化通过介入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生活规范内化为个人的行动,具有教化、塑造、熏陶人的功能。大学自诞生之日起,便具有文化属性,大学文化是师生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对于高校教师和行政人员这样一群具有高度自主意识和自我追求的职业群体来说,文化管理模式更容易帮助他们走出简单的物质利益诉求,从而进入个体发展的主体状态。在大学的文化发展中,他们开始对大学的文化氛围产生认同,接受并融入大学的共同价值观,培养共同的身份感和愿景。
(二)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一种生命信念的形成,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人格的凸显。践行文化自觉首先是要将文化的本质、规律和大学教育的文化职责理性地结合起来,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大学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以及有着强烈求知欲的年轻学生们,大学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大学的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步烙上大学文化的“印记”。高校教职工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只做知识储备的容器,而应该主动与各种文化成果交融,并将这些文化成果融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从而体现时代精神。文化自觉能提升广大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探索创新的工作热情,并自觉营造和维护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浓郁丰富的学术科研氛围和严谨治学的风气,真正实现高校与个人的协调发展,促进和谐氛围的形成,进一步推动文化自觉。
(三)文化创造
创造力是大学教学的灵魂,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没有学生的发展创造,大学就会失去生命活力。大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平台,为各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吸收和融合创造了条件。同时,大学的学术科研又是文化创新的直接表现,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发展和创造着人类的文化产品。大学教育有针对性地创造文化,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文化管理能塑造一个富有人情味的高校环境,它对于人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可以产生不可估计的精神力量,推动教职工形成文化自觉,自主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学校,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
三、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实现的路径
(一)树立公平民主的管理理念,构建平等的沟通渠道
高校文化可以说是学校长期办学的历史沉淀,是一种无形的“魂”的凝聚,机械的制度如果不能转化为一种认同,那它只能是一种游离于“人”的存在。为了使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有效结合,公平、民主的管理及沟通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刻板专制的管理所谓的“真理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忽略了教职工的知识、经验和精神诉求。只有在平等的沟通渠道中,广大教职工才会以一种学校主人翁的角色融入学校文化。只有当这种民主、平等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全体教职工在不断深化认同的基础上,才会自觉自动地维护这笔精神财富,更加坚定自己的职业信念和专业发展,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提高现代文明教养,共同构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实现文化自强。
(二)体现和谐温情的人文关怀,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
从事学术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而保证大学教师的科研激情,创造科研自由的氛围,是促进大学科研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途径实现的过程中,光靠制度冰冷的指标监测,极易导致教师丧失研究的动力。在促进教师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价值理性的发展。一味地将科研作为唯一的目的,就会使教师将其当成工具,长此以往,会使教师失去对学术的激情、信心与创造性的追求。由此,文化管理模式要创设一种和谐温情的人文关怀,鼓励教师自主发展、主动创造,从而真正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营造健康的学术氛围,使教职工形成自觉主动的工作状态,在充满热情的工作中不断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
(三)弘扬主旋律文化,创设高校特色的文化机制
高校行政文化管理模式要紧紧把握住时展的脉搏,弘扬主流价值观,以主旋律文化引导高校工作的理念。同时,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具有本校特色的文化的提炼、凝聚、认同和弘扬,走特色的道路。特色的校园“文化力”深入教职工的心灵深处,成为引导、激励和鼓舞人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机制对于广大教职工的道德修养、伦理规范、思想认识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大家可以充分认识、理解、认同并融入学校文化系统,将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职工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指引下,形成对学校特色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正确理性地认清当前社会和学校发展的方向,并能将个体的价值实现和社会、学校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总之,成功的文化管理可以使广大师生员工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共同的奋斗目标以及高尚的人生理念。在此基础上,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和绩效机制,最大潜力地激发师生的内在驱动力和热情,促进个人愿景和集体愿景的共同实现,从而为个人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共同建设和谐校园,推动高校发展。
参考文献:
所谓家校一体化,指的是学校、家庭之间通过紧密的合作,完成教育目标,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的一种形式。不论是哪个方面的教育都存在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时间段,学校能够教育学生的仅仅是课中时间,而课前和课后的时间学生受到家庭的熏陶相对更多。家校一体化能够解决学生全方面的问题,通过学校对家庭的施加影响,也能够提高学生家长的素质,家长的素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整体来看,这方面的工作依旧在不断地完善中。家庭对于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远远大于学校,所以我们应该从父母教育方式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学校与家庭的鼎力合作,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当今职业学校学生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
亲子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在父母和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学生被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的影响更大。所以说家庭关系和谐,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青少年才能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总结当前家庭中面临的亲子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亲子之间沟通不良
职业学校中的学生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亲子冲突的爆发期,逆反心理较强,此时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十分明显,而父母面对子女的冲突,一般都是通过对话直接针对问题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一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调查,职业学校中的男生与父母冲突的数量比女生要多,但是整体来看,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普遍都存在与父母冲突的问题,这就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方式单一,效果不佳。
2.父母的教育方式影响亲子关系
家庭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子女性格的形成以及身心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使子女产生不良的行为。过于严格的教育方式会增大亲子之间的冲突频率,影响感情,最终导致子女拒绝与家长沟通,形成性格缺陷甚至心理疾病;而过于宽松的教育则容易导致孩子娇惯任性,家长说话失去权威性。所以说,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度,给予孩子适当的关心和理解,可以促进子女的身心健康。
二、通过家校一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呢?这个问题目前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只有家庭和学校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构建平台,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他们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针对当前家庭与学校合作教育学生方面,应采取如下几点措施。首先,学生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给子女充分的尊重,重视他们的感受,沟通的时候站在平等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在沟通过程中要占据主导位置,这样才能感化孩子。其次,教师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传达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利用多渠道的沟通模式与子女交流,例如,户外活动、网上聊天、写信等,通过这些渠道了解到孩子的困惑和思想。再次,面对孩子犯下的错误以及缺点,教师和家长可以一起进行指导,帮助其改正错误,用教育示范的方式替代一味的指责。最后,教师应该教育学生懂得换位思考,教育他们对父母感恩,通过亲子游戏、亲子座谈的方式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使孩子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形成谦让、感恩、奉献的优良品格,顺利度过青春期。只有家庭和学生的冲突减少了,学生的心理才会稳定,把心思放到学习中。可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学生有了健康的身心,才会更加愿意接受学校的管理和教育,而学校对学生的身心教育,也使得他们更加明白家长的付出与奉献,懂得感恩父母,增进了双方的沟通,和谐了家庭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职业学校认识到教育仅仅靠学校是不够的,通过与学生家长的及时沟通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在教师和家长关系良好的时候,对学生的教育也会更加全面,使学生健康成长;而教师和家长关系僵硬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沟通障碍,学生心理也会受到影响,出现消极、低迷的状态,甚至影响以后的人生。所以开展家校一体的教育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蒋华 单位: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
1.1留守儿童很大一部分“社会观”处于模糊状态
中学生面临人生的重要转折。我校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几个月、一年甚至几年见不到父母,没有父母的约束,助长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叛逆心理,以自我为中心。自认为自己是高中生,对社会认识“很深刻”。有的开始大谈“民主”、“自由”,认为学校校纪校规太严。另外,他们容易走极端,一点小事不高兴,所有事情都不高兴。对高考不在乎,平时不关心自己的成绩,考试成绩不理想,看到社会的事物往往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社会观”分辨力处于模糊状态,分辨是非能力弱,
1.2留守儿童对“价值观”的分辨力出现扭曲现象
由于南涧一中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而留守儿童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再加上在农村大多是隔代教育,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而在外务工的家长们则没有更多的机会传达对子女的关爱,内心充满愧疚,大多采用“金钱”的方式弥补。我校大多数学生会知道“感恩”,但有的家长钱寄回来不闻不问,使自己的子女自由度提高,非常容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使留守儿童对“价值观”的分辨力大多出现扭曲。简单到读书是否有“价值”都不知道,把“金钱”看作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1.3部分留守儿童没有正确的“人生观”
由于南涧留守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较相对较低,再加上远离子女,很难对子女有示范效应,使其生活中表现为任性、打架斗殴、上网、谈恋爱、学习成绩较差、自制力差、惰性、冷漠等。部分留守学生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道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和其他同学出现偏差,不知道苦与乐,荣辱观念淡薄。把打架斗殴、顶撞师长看作创造英雄的手段,把谈恋爱找对象看作是最好的荣誉,把玩手机、上网吧看作是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等等,最终导致“人生观”反常,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突出。
2高中留守儿童分辨是非能力培养对策
2.1我校实行家长与学校、家长与子女的联系,尽量还原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学校班主任通过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家长与孩子每周互通“亲情电话”,每月互通“情亲短信”或是“书信”,学校班会主题中开设“感恩父母”主题班会,每年寒暑假由家长组织“亲情共处”活动,学校培训委托监护人制度,等等。“亲情”是留守儿童产生正确社会观、价值观的重要前提。
2.2我校注重人文关怀,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寄宿,生活主要在学校,所以学校的教育至关重要。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找到家的感觉,逐渐削弱孤独感,产生归属感,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学校积极开展“学校是我家”活动,让留守儿童活动中充分展现自我,实现自身存在的价值。重要的是让留守儿童积极参与,让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到友谊和自信心,转移注意力,提高自我抗挫折的能力,减轻心理压力,化解不良情绪,做到自尊,自爱、自信。充分发挥班主任老师的作用,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爱心和细心关注学生,班主任给予他们温暖与亲情,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人文关怀。另外,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并尽可能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尽量交流与沟通,有时可以求助心理辅导教师。运用人文关怀,化解其心理问题,学生才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3我校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进行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
首先,通过立法手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留守儿童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与义务。其次,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了侵犯留守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消除非法组织、不良网吧、势力等带给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再次,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让法制宣传进学校、社区、村委会等,加强了留守儿童法制教育,让高中留守儿童处在有法律和制度保障的优良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行政主持人:张润叶
学术主持人:彭娟莉
主要参加者:薛挺、彭娟莉、马平、、李宁、、拜萍丽、苏荣斌
二、课题研究设计论证
1、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研究目的: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很大一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存在着问题,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象,关注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效结合,结合国际国内教育的先进理念,积极吸纳国内外教育的先进思想与教育方法,结合学生发展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避免家庭教育误区,努力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与家长互动学习习惯,显得极其重要。
研究意义: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与家长互动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改变家长落后的、甚至错误的教育理念。为当前家庭教育提供科学的、系统的指导和具体实用的教育解决方案,帮助学校更有效的指导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
研究价值:习惯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简单地说,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同样,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主动的、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它是一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个人成长中有多方面的作用,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各个领域。如课前预习、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独立作业,自觉检查,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习惯。由此可见,注重培养学生和家长互动学习的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研究内容:(1)家校结合,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2)利用家庭开放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3)通过家访,咨询,座谈等形式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4)依托学校阵地开展各种家校互动活动。(感恩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意识、 担当意识等)。
创新之处:关注新农村家庭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只重视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误区,从根本上改变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为学校、家庭、学生的共同发展搭建了有效的平台。随着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与家长互动学习习惯的不断研究与完善,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手段及途径:
(1)家校通
为了理论联系实际,课题组预设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电教资源等有效资源。
(2)家长委员会
在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预设利用家长委员会,开展各种培训学习活动,先后开设“课改与家长同行”“让我们一起伴孩子前行”“让好习惯伴我们一生”“今天培养一个好孩子,明天送你一个好家长”等面向全体家长的普及课;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开设“好习惯,好方法”“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等专题课;根据孩子个体差异和不同情况,开设“做最好的家长,培养更优的孩子”“把握关键,化解症结”等分层交流课。在这些活动中,有专家、名师讲座,有校长、教师的服务引领,有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广大家长增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认识,掌握学习型家庭的理论知识。使他们懂得生命因学习而精彩;投资教育就是购买幸福,激发很多家庭成为学习型家庭的欲望。
(3)榜样推介、 交流引领
家长委员会推选树立典型,学校组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进行榜样推介,交流引领,展示学习的成果,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学习型家庭规模。
(4)家长开放日,参与学校教学活动
在课题研究中,每学期我们预设每月第一个星期五为家长开放日,家长可以到校任意观看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时随处观察学生行为、学习状态、学习方法等。课后,家长、教师学校领导共同评价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和家长从实际教学中感受到了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5)家长寄语,学生寄语,参与课业
评价
学习型家庭,我们要求家长参与学生课业检查、评价等活动,写家长寄语,使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激励监督下不断努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6)总结表彰:
学校为了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适时进行相应的表彰,奖励。评优树模,普及推广,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4.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我们拟进行为期一年四个阶段的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2013、9-2013、10)为项目研究的酝酿、准备、方案确立阶段。
(1)成立项目研究组织机构,进行不同年级的问题的前期调查、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2)确立研究问题。(3)制订实施方案,设计问题行动计划。(4)构建学习型家庭目标体系。(5)确定不同年级的研究对象。(6)确立可行有效的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013、11-2014、6)方案实施阶段。根据预设方案做到:
(1)开学后,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不同教育,充分利用家校通、网上论坛等有效资源与家长进行沟通,发现问题,及时总结,随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计划和方案,不断完善与提高,初步探索出“建设新农村学习型家庭、培养学生和家长互动学习习惯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2)一个月后,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开展“专家引领”“名家讲座”等活动,更新新农村家长的教育理念,要求家长学以致用。(3)利用两个月,根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跟踪典型性家庭各方面进展情况,深入家庭,进行了解、及时进行可行性引领、指导。
(4)本学期内,在校适时让学生通过看视频,听报告、参与实践活动等不同形式进行德育、诚信等专题教育。(5)利用月考 期中 期末考试,邀请家长学生互相寄语,将每阶段学习情况进行相互交流沟通。对表现突出者进行表彰,奖励。(6)完善对研究计划的实施、评估、修订等工作,作好典型案例、过程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第三阶段:(2014、7-2014、8)普及推广,反馈阶段。
〔中图分类号〕 G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3—0020—01
“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一所好学校”。因为不同的工作态度、方法和价值观下会产生相应的管理观念、制度、行为等,并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管理文化在学校工作中处于引领和决策的位置,会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久而久之在教师、学生中催生出相应的价值观、行为等。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要注重管理文化的建设,催生出推进学校有序发展的校园文化,营造“道德、品位、智能”的精神文化气质。
一、“尊重”是态度,更是工作过程,催生道德
现代管理非常关注人的因素,“以人为本”是管理中非常热门的话题。“尊重”要求学校在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时,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有足够敏锐的观察能力,发现教师的所思、所想,在决策、建议、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体谅并关照到这一点。无论最终的结论是否与教师的初衷保持一致,但这个体谅和关照的过程让教师获得被尊重、被重视的满足,消除学校管理中的不良人际关系,这种工作的态度会让整个校园和谐。
日记片断:
新上任的辅导员是个年轻的小伙子,工作积极性高,整天大嗓门,风风火火在校园内巡查和指挥,一段时间下来学校的少先队常规工作变得有序、高效。今天,辅导员来诉苦了:“校长,这工作真难做呀!我们方阵队训练(参加市体育节400人的方阵表演训练)时,我觉得学生的动作不到位,主要原因是纪律不够严肃,我找体育老师说,没说上几句,真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无法交流……”我笑着说:“这是好事,说明你们的工作责任心强呀!不然怎么能为工作的事而与人争论呢?你是怕得不到好成绩吧?”辅导员老师激动了:“是啊是啊!校长,动作不整齐,难看死了,马上要比赛了,急死了!”辅导员的几句难看死了、急死了,让我感觉到了他对工作的热情,对工作效果的期望。我真诚地说:“你的观点我非常赞同,我想问两个问题:你当时是在什么场景下采用什么方式和体育老师沟通的呢?”辅导员迟疑了一下:“在训练场,直接和体育老师说的。”“学生在场吗?”“在。”辅导员的迟疑便是一个反思的信息。我又轻松地问第二个问题:“当时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你希望对方怎样做?”“我懂了,校长。”辅导员打断我的话。我语重心长地对辅导员说:“尊重不仅是一种态度,对管理者来说是一种素养和行动力,落实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之中,建议你们开个研讨会:找出训练中的亮点和不足,提出整改方案。你的任务是用教师们自己制定的整改方案督查训练过程,确保效果。”辅导员带着工作任务若有所思地走了。
尊重是做文明人的态度,更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在尊重的态度下,教师参与学校工作的热情高了,主人翁意识复苏了,这种态度和工作过程复制到教师们日常的教学之中会催生出工作、学习的优良道德。
二、“沟通”是能力,更是工作氛围,催生品位
沟通的重要性众所周知,有效的沟通需要智慧和艺术。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史密斯说:“一所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有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走向成功的教育途径。”沟通在提高师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营造出健康向上的工作、学习氛围,这种能力的提升与氛围的营造,孕育出学校文化的高品位。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 家校联动 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56-02
当前青少年教育最为关键的内容即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量初级中学都开始使用家校联动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向外界传递正能量,进而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校园。同时学生还必须在实践生活中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校联动能架起一座互联互通、互爱互助的沟通桥梁,提高学生积极性,帮助学生全方位发展。学校应该花更多心思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加快家校联动工作的实施,为建设美丽和谐的校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农村初中家校联动现状分析
1.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变化
社会转型给家庭带来的变化主要有下面三个内容:第一即为人口聚集在城市内部,消费水平急速上升,各种通信工具逐渐普及到每家每户。第二即是大多数父母的工作时间越来越多,其对孩子的教育时间越来越少。第三即是由于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孩子的劳动时间慢慢减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学习时间,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生活技能的大量机会,学生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成长起来。
2.社会转型对农村初中家校联动产生的影响
当前在农村,由于缺少家庭教育使得学生在学校的五天学习还没来得及消化,就被每周休息的两天所带来的影响给磨灭。要想真正改变农村教学状况,最有用的方法即为学校与家庭结合在一起,仅仅只靠学校或仅仅只靠家庭都没有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校联动实施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第一,大量人员不断流动,使家校联动活动开展较为困难。为了不断提升生活质量,大量农村家长选择到城市参加工作,其孩子只能在农村做留守儿童或者托给其他亲戚代为照顾,致使孩子与父母的沟通越来越少,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第二,父母在社会工作中的时间相对较多,使家校联动不能实施。由于当前生活与工作的步伐越来越快,许多父母都选择将更多的时间交给工作,这让他们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家校联动工作不能顺利展开。很多父母为了生活而不断努力劳动,不能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他们也没有时间与孩子沟通,慢慢累积,就会产生“只养不顾”的现象。
第三,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大,给家校联动活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量长辈对孩子的溺爱,也使孩子不愿意承担家务劳动。父母对孩子的普遍要求即为健健康康与好好学习,这使大量学生在生活能力与思想道德上不能得到更多的提升。
第四,农村学生在地区分布上的特点给家校联动带来了大量困难。在这里以旧屋基乡作为例子,旧屋基乡是一个单纯的山区,在整个山区之中只有一所初中,有的学生为了上学需要花费两个小时的时间。学生的家庭位置分布相对较散。若学校还是使用较为传统的方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将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会给老师带来极大的工作压力。
第五,农村学生相较于城市学生普遍缺少家庭教育,这让家校联动面临非常大的困难。从农村的角度来说,许多家长由于本身学历的限制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家庭教育。这些家长缺少专业教育知识,采用的教育方法相对较为简单粗暴。只有极少数家长发现自身对孩子必须负担的责任,同时做好这个工作。接近四成的家长喜欢使用暴力的方式来教育他们的儿女,或是在众人面前不顾孩子的自尊,该行为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进而逐渐减少了学校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
二 农村初中教育中的家校联动策略
1.建立更加和谐的家校合作关系
笔者认为当前解决众多农村中学家校联动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即为积极创建和谐的家校沟通关系。家校联动的主要含义即为家长与学校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开展合作,让学生能够更加健康快乐地学习知识与美德。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可以看作建立新的关系,各个参与者都能够自主活动,但又必须互相团结,支持对方的工作,分享得到的教育经验。家长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同,家长要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学校也将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帮助家长解决其儿女的教育问题,使用在学校中存在的教育优点,帮助家长更好工作,吸取经验。家校联动中最为基本的前提即为家长与学校两者之间真诚的沟通。家长与学校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媒介展开沟通,让信息能够快速传递,进而增加整个教育效果。
2.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优化家校互动成效,提升教育质量
为了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校园、家庭生活,促进家校间的沟通协作,帮助家校进行良好的互动,全方位地对具体化的学习成果进行提升,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校报。以当前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为研究基础可以了解到,不同学校以自己的实际运行情况为前提,定期或半月或一个月印发一期校报。一般来讲,校报中主要设计的栏目就是学校在这一个月或半个月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事情、重要会议、学习方法探讨、生活实践、心理辅导等,经过印刷后发放到学生手里,规定学生要将其带回家与父母一起阅读。采取此种方式,家长不必亲自到校,也可以对学校近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具体的教学情况进行了解,方便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运用互联网络等社交媒体进行具体化的互动行为。由上述可知,校报就是将学校在教育等方面的具体工作情况进行展示,要真正实现家校间良好的互动,就必须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力度。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相关的通信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逐渐建立了包括电脑、电话、手机通信等一系列沟通的平台,学校通过上述设施可以建立多样化的信息途径。教师可以采取这些方式与家长建立起沟通渠道,充分交流学校具体的教学情况与教学方式。
第三,设立“家长开放日”,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从一般意义上讲,为了使家长对孩子学习情况、学校教育情况、学校各项教学设施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掌握,仅仅通过校报、通信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当家长亲自到学校对相关内容进行参观与了解之后,对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进行深入的感受,亲身体会良好的育人氛围;在进行课堂听课时,了解子女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听取汇报并掌握学校具体的运作情况;面对面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并和孩子一起进行有趣的教育活动,了解学校的办学风格与办学特点,才能对学校整体的运作情况和孩子的成长情况充分了解。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此过程中充分了解到家长给学校反馈的建议与意见。就目前情况而言,许多学校已经将“家长开放日”实施,这是一种良好的家校合作互动形式,也获得了家长方面的一致好评。但在组织过程中会对具体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不宜频繁进行。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进一步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两者在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形成一种协作关系。从根本上来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两者相互依存,在教育的过程中,无论缺少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成功。
参考文献
[1]韩晓雨.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关键词:实验技术人员;自我价值;心理状态
On the ways of laboratory technicians’ improving self-worth
Qian Jun, Zhu Hong, Wu Hongbo, Cao Daxing, Wu Yahua
Jiujiang college, Jiujiang, 332000, China
Abstract: Laboratory technicians are a special group of people with feelings of low self-worth, inferiority complex, inertia complex, anaclisis and wearines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self-worth, laboratory technicians should develop positive views on self-worth, keep a good mentation and change their perspective towards learning as well as develop extensive approaches to communicating.
Key words: laboratory technicians; self-worth; mentation
实验技术人员是高校中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既不是教师,也不是管理人员,而是融教学、管理为一体的实验教师[1]。在传统观念中他们属于“教辅人员”,因而长期以来,实验技术人员处于学校工作的附属地位,社会认可度不高,人员素质低下,队伍不稳定,自我价值感低。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实验室的功能、规模、装备和管理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较高层次的要求,实验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也随之得到重视,各高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对实验技术人员应达到怎样的高度以适应这种变化,进行了较多的探讨。但如何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感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方式有哪些,却较少有人关注。我们试从自我价值感及实现方式探讨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问题。
1 实验技术人员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是自我概念十分重要的方法之一。多数研究者认为自我价值感是一个多维概念;是一个人感受自己的方式,包括自我敬重和自我接纳的程度[2]。实验技术人员普遍不肯定自己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为自己的能力是低下的,更无工作成就感。这种认知,使实验技术人员具有持续负向的自我感觉,他们自我敬重和自我接纳程度低。从行为角度看,他们具有胆小慎微、唯唯诺诺的特点,不愿努力改变现状,更倾向依赖于他人的支持和批准。这种认知和行为的偏差,是实验技术人员自我价值低下的表现,使他们具有负面的心理倾向,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在学习、工作中存在自卑心理、依赖心理、惰性心理及厌倦心理。
2 实验技术人员自我价值感低下的心理状态
2.1 自卑心理
长期以来,高校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倾向,这与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教学课程的结构有关。因而,理论授课教师是教学队伍中的主体,自然被重视和被人们尊重。教师和科研人员则一般被人尊称为学者,实验技术人员则被称为“教辅人员”,即辅助相关的任课教师准备和指导实验课,甚至一些实验技术人员被作为勤杂人员使用[3]。这种工作岗位的差异,造成了实验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低,缺少一定的认可与尊重,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对自己重要性的不肯定和不被接纳的负面心理倾向,产生了自卑心理。
虽然现在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得到重视,但目前许多高校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仍是由低学历、低职称或者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及教师队伍中不称职者组成,从这种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无法与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的教师队伍相比,使实验技术人员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考核等级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教师队伍,他们始终没有成就感,也导致了实验技术人员的自卑心理。
2.2 依赖心理
由于实验技术人员无论在学历教育知识的积累方面,还是在更新思想观念、掌握前沿科技,扩大知识面及科研能力等各方面,都远不如理论课教师队伍,导致实验技术人员依赖心理强。具体表现为:在实验教学中被动依赖理论课教师的安排,无法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更不具有自主创新的思维;实验管理工作中被动听从领导吩咐,不愿主动承担额外的事务;科研及论文撰写更是依赖别人帮忙“搭名”。
2.3 惰性心理
针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的许多政策都不健全,如职务评聘、津贴分配、进修深造、激励机制等方面,实验技术人员难以得到“厚爱”。尤其是在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考核方面,没有一个很好的定量考核标准。由于各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均实行坐班制,工作时间与行政人员相同,而工作性质却不同,既有实验室管理工作,又有实验教学、实验准备工作,还要担负一些琐碎和繁杂的其他工作。目前尚不能客观衡量和有效监督,只能依靠其自觉性。因此多数实验技术人员普遍感觉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工作没有动力,存在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导致实验技术人员应付了事,敷衍塞责的惰性心理。
2.4 厌倦心理
厌倦心理的产生是由于实验技术人员普遍感觉到了工作的压力,表现在几个方面:(1)随着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减少验证型实验的内容,增加综合型、设计型、创新实验以及学生自拟题目的实验,已在许多高校实施。这些实验的准备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还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在实验内容、实验步骤的可行性等方面,能够正确指导学生,这种实验准备工作给实验技术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2)因为学生人数增加及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的建立,一些实验移至周末和晚上进行,增加了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量。(3)由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头绪众多、事务繁杂[4],如实验教学秩序的正常维持,实验室的安全与卫生,实验仪器设备的维护,实验耗材的申报,实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而实验技术人员相对不足,使得实验室工作量大,责任大。(4)目前各高校对实验室硬件投入越来越多,精密贵重仪器也越来越多,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维护好、保养好这些仪器,还要会使用、会调试,这给实验技术人员带来一定的压力。(5)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加强,对实验技术人员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除完成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工作外,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学习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安全意识[5]、教学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6]。这些高要求、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实验技术人员身心疲惫,导致实验技术人员的厌倦心理。
3 实验技术人员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
提高实验技术员的自我价值要从学校与个人两方面努力。学校层面需从政策上、制度上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大力度给予重视。个人层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3.1 树立积极的自我价值观
要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价值感,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价和定位。虽然实验技术人员的“先天”条件低于理论课教师,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质中的强项,分析自身特点及所处实验室的工作环境,以及实验工作的特点,给自己准确定位。相信自己可以是“人才”,虽然成不了拔尖创新人才,成不了教学名师,但也可以成为一个有用人才[1]。如可根据自己的长处成为实验技能、实验资料管理、实验仪器维护、实验清洁安全等职业人才。拥有积极的自我价值观,尊重自己,也能为他人所尊重,形成对自己重要性的肯定和接纳的心理倾向。
3.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实验技术人员应准确了解、判断、掌握自己的心理状况,针对不同的心理,进行相应的心理调整。对自卑心理的调整应进行自我认知的重建,改变“我不如教师,我能力差”等自挫性的认知,在工作中只要取得一点小小的进步,就要进行自我表扬,以此来激励自己;对依赖心理的调整可制定现实可行的、灵活的目标,如争取独立完成实验教学工作,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等,摆脱依赖他人的习惯;对惰性心理和厌倦心理,要学会采取客观、乐观的态度,正视压力事实并进行积极的思维,寻找缓解压力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3.3 改变对学习的认识
实验技术人员由于学历、知识结构等原因,对学习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认为学习是仅仅局限在对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因而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片面地提高自身学历水平。其实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处处皆学问。因为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除了理论知识学习外还有很多学习内容,如管理能力的学习、动手能力的学习、生活知识的学习、新生事物的学习等。学习形式也不是单一的,可以采取耳闻、目睹、口述、手撰、心悟等多种形式。而且将学习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断地丰富、充实、完善自我。
3.4 建立广泛的沟通途径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作为群居动物,具有人际交往的需要。作为实验技术人员个体应建立广泛的沟通途径,如实验技术人员相互之间的沟通,与教师、各部门管理人员、领导、学生、外界人员的沟通等。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不仅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也可增进人际理解,开阔心胸,还可增加思维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广泛的沟通也是团队合作的基础,是协作完成任务的保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广泛的沟通途径可以使人感受到充足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大大增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压力和心理冲突,起到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翟丽萍,王文侠,王丽艳,唐万侠.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素质提高难的原因分析[J].民营科技,2010,12:206.
[2] 陈高山,黄希庭.青年教师自我价值感及其培育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9,1:79.
[3] 张少.高校实验人员激励机制的缺陷与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37.
[4] 王德广.地方高校实验技术人员职业压力构成与缓解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9:57.
作者:丁丹丹单位: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与书面语言相比,其具有的主要特点如下:口头语言以流动的声音作为交流的主要载体,承载着说话者的情感与思想,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口头语言几乎很少借助其他的媒体进行交流,主要进行的是以面对面为主的直观生动的交流;口头语言一般都是与生活接近,极为通俗易懂,使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灵活时效的交流手段。
口头语言艺术是指在沟通、交流以及教育等情境中善于运用及极为准确、规范、生动的话语,用以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的交流。口头语言艺术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艺术,具有较为独特的交流风格,具有巧妙的语言策略以及丰富的情感表现力。口头语言艺术是一个人文化底蕴与内在修养的真实反映,是一个人高深的语言功底、丰富的知识沉积、娴熟的表达技巧与独特的个人魅力的有效结合。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语言艺术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有着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第一,重视倾听的重要作用。倾听是接受非语言信息、确定其含义并对其做出必要反应的过程。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最完美的说话艺术,不是一味地说,还要善于倾听他人内在的声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要让学生能够打开心扉,解开心中的不愉快,赢得其信任与尊重,首先要做的一件事便是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是人们交流中的一个技巧问题,更是一个态度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倾听,并通过倾听使学生感受到理解和尊重,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建立起一种彼此信任与尊重的关系。
第二,重视语言沟通技巧的重要作用。沟通是实现信息双向交流并能让对方充分理解的重要过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与学生谈心的初期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通过交流与沟通使学生了解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建立起学生判别是非对错的标准,从而实现与学生沟通的最初目标,达到与学生交流的最终目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语言沟通的技巧,并将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以提高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三,语言沟通时应注意情感及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一万次地相信,没有一股有诗意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与进步。”高校学生情感丰富,在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运用热情洋溢、富有情感的话语来感动他们。此外,运用富有鼓励性的话语不仅能激励高校的学生们奋发向上,还能激起其对国家民族的关心及社会责任感。所以,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充分重视情感及激励性语言的运用亦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其语言艺术的运用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价值,只有充分掌握了语言艺术的技巧,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离不开社会发展环境,因此,我们研究当前的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具体问题和具体细节上,而应该从众多变化的社会发展环境中找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根本因素。笔者拟以社会支持理论为视角,从宏观角度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问题。
一、什么是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在人类社会开始时就已经存在了,然而,社会支持作为一个科学的专业术语被正式提出来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心理学家在精神病学文献中引入社会支持的概念,用定量评定的方法对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发现个体所处的社会关系背景对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起着积极的作用。当时的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社会支持的内涵:一是从功能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得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二是从操作上讲,社会支持是个体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的量化表征。社会支持一词的内涵在各个学科之间乃至同一门学科的内部并未达成共识,社会学家、社会精神病学家、流行病学家、心理学家等都从各自的理论视角出发,阐释社会支持的内涵。
社会学家林南综合了众多学者对社会支持的讨论给出了一个定义: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支持理论重视人对社会的适应性问题,强调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感受,重视个人对周围环境资源的利用,将个人的发展与适应性问题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认为人与环境中的各种系统是相互作用的,个人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广泛利用,通过设定一系列的行为模式,可为个人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提供一定的支持。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中的环境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在外界对人的影响上持有相同的观点。环境理论认为,环境决定人的主观世界,能够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强调环境之于人的重要性。
二、为什么要在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下研究辅导员工作模式的创新
人的发展是教育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与一定的环境联系在一起并形成互动。辅导员之所以要重视社会支持理论,在社会支持理论的指导下对既有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工作对象——大学生在高等教育环境巨变的形势下所发生的几点显著变化。
一是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带来的大学生成长趋利化。市场经济所遵循的是价值规律,其驱动力是逐利思想。商品进入市场交换,就是为了赢利。只要不违法、不违背职业道德,逐利思想在市场行为中应该说是合理的、积极的。但若任其膨胀,扩大到非经济领域,成为社会的一般价值取向,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而对大学生所进行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要树立为国家、为人类奉献自己的远大理想。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价值取向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反差,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二是全球化带来的大学生价值观念模糊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合作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这种合作与交流在积极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文化创新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价值判断以及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着影响。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在一些学生中蔓延。这些学生过多地考虑物质利益和个人利益,缺乏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社会责任感淡化。
三是实用主义带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多元化。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从过去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单一的社会调查发展为现在包括志愿服务、创业实践、专业实习、社团活动等形式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实践体系;另一方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社会性进一步增强,大学生乐于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实践的多元化发展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我于20xx年7月16日正式开始在来宾市兴宾区信义广告公司进行实践, 首先公司的工作人员向我简单的介绍了公司的主要业务,公司中主要的业务就是平面广告设计,其次是网页设计,公司有自己的印刷设备,可以说是一条龙服务。我被安排在广告设计部门进行学习。 这个部门里面主要的设计工作就是设计海报、 标志、VI等等,在我学习的这段时间,认识到 PS 软件的重要性,无论此行业的设计工具发展多么迅速, 多么多样化, 我认为PS 这款软件是最基础和广泛的,对于这款软件一定要熟练掌握,这是极其重要的。在学校中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对于以后我们步入社会是非常重要的,步入社会后,就需要我们把在学校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所以将在学校中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是十分重要的。
在一次学习中,是给一所学校进行的宣传展板的设计,在这次设计中,我学到了在进行设计前,一定要跟客户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因为你设计的东西不是为了迎合自己的视觉,而是要让客户满意,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充分的和客户进行交流,使客户的想法和需要充分融入到设计中,同时也要加上自己的理解,使作品又有新颖的感觉。在这次设计之前,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得来的结果,又进行了尺寸的调整。使我明白,设计时一定要把问题考虑周到,否则会做无用功。
从我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海报设计是相对比较简单的,因为尺寸都是规定好的,只要了解客户的心理需求和受众的需求,一般出图是比较快的。而PS的应用,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天的学习,我了解了在学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有就是学校的知识是有限的,一定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扩充,才能使自己适应社会的变化。实践总结和体会实践总结暑期实践已经结束,在这次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对于学 校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我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知道该在社会中如何运用。 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虽然大家都说,学校里面学到的 到社会上不一定完全用得到。这点我是不认同的,学校的专业知识,是我们在 社会生存至关重要的,关键看我们如何运用它们,这就要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 磨练,使之充分得到运用。
下面是我在这次实践中总结的几点:
一、要善于与人沟通。 如何与别人沟通好,是一门需要长期练习的技术。不仅要善于与自己的队友们沟通,也要善于与团队以外的人沟通。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和谐融洽的团队氛围有助于合作,事半功倍,要细心的耐心的听取别人的意见。与团队外的人交流要注意技巧和礼貌,注意聆听和回应,使别人感受到我们的真诚,才能更好的进行交流和对话。尤其是当我们刚刚进入一个新团队的时候,我们要谦虚的去学习,有不懂得要虚心去向周围的人去学习,充分和新团队的人们做好交流工作,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与同事的沟通也同等重要。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更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取、耐心、虚心 地接受。
二、要保持自信的心态,克服胆怯的心理。自信心是成功的必要精神储备,相信自己能做到,相信自己可以做的很好。有自信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姿态,做事有冲劲有朝气不仅能激励自己,也能去感染他人,一个自信的人可以做成一件件小事,一个自信的团队可以做成 一件件大事。而胆怯只能成为成功的绊脚石,用自信去击溃胆怯才是正确的做法。在实践中,一定要自信,不要胆怯,要勇于问为什么!开始放假的时候,知道要打暑期工时,自己就害怕了。自己觉得困难挺多的,自己的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使自己觉得很渺小,自己懦弱就这样表露出来。几次的尝试就是为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如工作的领班所说的“在社会中你要学会厚脸皮,不怕别人的态度如
何的恶劣,也要轻松应付,大胆与人对话,工作时间长了你自然就不怕了。”其实有谁一生下来就什么都会的,小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尝试过吃了亏就害怕,当你克服心理的障碍,那一切都变得容易解决了。战胜自我,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有勇气面对是关键,如某个名人所说: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
三、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团结协作。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个体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能力再强的人也不可能 去做好每一件事,总会分身乏术和有不擅长的领域。同时,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有大有小,大小取决于是否用于合适的地方,团队合作就是要把每个人的价值和能量充分的挖掘出来,在通过协作整合到一起,发出惊人的巨力。一个优秀的团队,可能不需要多么优秀的个人,但若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价值,就可以把一件事做的很成功。
四、做事有计划性、条理性,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计划不仅仅包括计划的实际行动方针,还包括一定的预见性。再好的计划也有疏漏的时候,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导致全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结果,突发事件往往会使一味按计划行事的人不知所措。有效地计划能使行动有条不紊,清晰明了,一定的预见性能保障在突发状况下做出最合适的调整,不至于手忙 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