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

时间:2023-06-06 09:0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

第1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在现时代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计算机教育入门课程,主要包含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是很重要的。但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想要准确测试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于操作掌握程度,通过采用无纸化的网上测试方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节省时间,还能够更为准确测试出学生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本文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及其实现。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故实行网上考试,充分符合了“计算机应用”这个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实际需要一样的考试环境能够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准确测出学生的基础技能;(2)网络系统考试实质就是“无纸化考试”。在追求绿色节约的现社会来说,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试环境的前提下倡导绿色环保考试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了印刷数万张甚至亿万张试卷的费用和时间,还能够通过此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实现自由组卷和自由评卷。自动组卷、评卷能够避免教师因为工作量大而出现评卷错误的现象,或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不公平评卷现象。除了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外,网上评卷的公平、公正性还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3《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当前情势需求下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实现测试的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实践考核性。系统开发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了繁重的收发及评卷工作。

3.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模块设计分析

3.1.1用户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系统设计中,作为学生登入系统的模块,在进行考试之前需要将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了考生姓名、性别、身份证以及考试号等等,这些信息是作为学生登入系统前的一个检验信息。将收集来的考生信息录入到考生数据库中,作为是考试的原始记录。其中,用户登录界面中,有“新用户登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选项,用户可根据自己身份进行选择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即可进入子系统界面。3.1.2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学生提供考试和成绩查询两个选项。考生根据要求选择“考试”选项登入即可。3.1.3考试模块(1)学生在选择登入考试之后,界面将出现要求考生输入相关信息的条栏,主要包括了学生的考试证号、姓名以及班别。之后即可进入试题抽取界面,系统会根据IP地质的不同而快速实现自动抽取不同试题。这些试题与相邻学生试卷各不相同,主要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作弊。之后便可进入考生答题模式。(2)考生答题模块会有预先设定的计时器对考试时间进行倒计,在试卷上显示的是考生考试所剩余的时间。(3)考生交卷。学生在答完题后,经检查后可进行考生交卷。即在考试倒计时间停止后,把考生试题中的客观题作答结果进行保存,将主观操作题窗口关闭,将其文件进行存档打包备份,以防止在自动阅卷程序出错时丢失而无法对考生的作答试题进行评分。3.1.4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考试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维护。以防在考试过程中有出错,实时监控也有效实现了防止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3.1.5成绩查询模块在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询了。同样的,登录需要输入相关信息以验证无误后才能进入查询页面。3.1.6评分管理子系统评分管理子系统结构中,主要分为了主观题评分、文字录入题评分、Windows操作题评分、Internet操作题评分,以及Office操作题评分。3.1.7系统性能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形式主要是基于网络下进行的,故为能够使系统能在考试考试整个阶段中甚至长期有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为考生和教师提供考核服务。且由于该系统的重要性,应当满足本身的易于维护与完善。故其性能就有了要求:(1)对其数据的录入要具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数据也要具有一致性与完整性,并且能够实现共享与独立。这样能够防止系统在评分过程中能够准确判断与评分,以免失去评价结果的客观性。(2)系统要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一方面是指,系统本身运行的可靠性,这样可以防止在访问该系统或对该系统进行运行操作时会出现故障,或者将其控制为少出现故障。另一方面,是指系统对以外事故的处理能力要强。因为在进行操作时,如果出现死机、蓝屏或者网络故障时,系统都应当要有自动对考生或其他操作人员操作记录进行自动保存的功能,以避免出现故障后学生丢失原来的答题记录。(3)系统的安全性。考试系统是基于网络的,故未来保证其数据的安全、机密、完整,系统应当要有能够预防风险,保护数据及基础结构不被恶意攻击或盗用的作用。因为系统中,用户信息、题库、成绩等的安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系统所要考虑保障的。(4)系统要具有可扩展性和开放性。系统设计中,应当要考虑到其具备可扩展性和开放性,因为在以后的使用中,系统用户规模会不断扩大,用户管理功能等也会在使用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而可扩展性的实现需要依靠其开放性来帮助完成。可以是通过增添或减少一些模块,配置系统的硬件,通过对软件的修补和替换等来升级系统和更新换代。(5)易用性。系统应当要具备有简单操作易于维护的功能作用。若系统出错了或者用户操作错误,其能恢复原先出错前的状态。

3.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

3.2.1网上考试系统中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的登录界定,只能是允许老师或管理员,学生不得登录题库管理子系统。教师在登录时,先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账号和密码,其中,用户身份选项中可选择“教师”或“管理员”,经系统验证通过后才可进入题库中。教师在进入题库管理子系统中对其所作的修改都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其中,教师身份登录的可进入到题库管理界面,而管理员身份登录的则是进入服务器考试界面。3.2.2网上考试系统中监考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网络考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考管理子系统对考试系统和考试过程进行管理。其包括了维护管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以及考试监考管理和试卷回收管理等多方面模块。首先,管理员再登录界面登入后就可进行编辑和导入题库等操作步骤了。在考试时,监考员登入考试管理界面进行试卷生成,点击开始考试,学生也随之可以登录考试步骤了,监考员在这时就可进入考试监控进行监考。其中,监考员具有可延长考生考试时间和强制还不愿交卷的考试交卷,在所有一切完毕后系统将自动回收试卷。接着就进入客观题自动阅卷步骤。3.2.3网上考试系统中考试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是从考生登录、试题抽取和考生答题,最后到考生交卷的一系列操作过程。前面在系统设计中提到,学生在各个模块中按提示进行操作,直至进入到考试界面。(1)在考试管理子系统中,首先是考生凭借相关信息的输入,经验证无误后顺利登录。(2)然后进入试题抽取模块,该模块中,系统会自动识别信息,如题目难度等级以及题量要求等,然后自动生成一份既符合考生要求,又带有一定独立性的卷子。在成功分发给学生后,学生点击开始考试,然后会显示有考试结束倒计时。该计时是由服务器和客户机协同完成的。(3)在本系统中所涉及的试题类型主要分别有选择题、文字录入题和操作题,其中操作题又分为Windows基本操作题、Word操作题、Excel操作题Powerpoint操作题以及Internet操作题。每一种题型单独对应一个模块,试题要求会始终显示在电脑屏幕上,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对试题进行笔抄记录,达到真正的计算机考试要求。考试过程中,其将自动每隔五分钟就对考生的答题信息进行保存一次,以防止学生作答试题丢失,保证了其系统的续考功能。(4)考生交卷。该模块在考试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0,或者考生点击交卷按钮时,会自动将考试的试卷收回,对不交卷的只要时间到,该模块就有强制性将考生试卷收回的命令。通过一系列对试题文件进行加密和压缩后就可将答题信息交到数据库中。3.2.4网上考试系统中评分管理子系统的实现单项选择题是属于理论题,而理论题是该系统中的客观题,故在其选择题答案只是一个字数或字符的情况下,系统对其进行自动评分。评分过程中,是将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自行交卷,或者系统考试时间结束后强制的交卷后,系统均会自动调用“客观题评分模块”进行对考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

4结语

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考试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G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4-0288-01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行网上考试的优点不是没有根据的,其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故实行网上考试,充分符合了“计算机应用”这个条件。为学生提供与实际需要一样的考试环境能够学生动手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表现出来,这样更能够准确测出学生的基础技能;(2)网络系统考试实质就是“无纸化考试”。在追求绿色节约的现社会来说,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考试环境的前提下倡导绿色环保考试方式,不仅能够节省了印刷数万张甚至亿万张试卷的费用和时间,还能够通过此方式大大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3)通过网上考试系统来实现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可实现自由组卷和自由评卷。自动组卷、评卷能够避免教师因为工作量大而出现评卷错误的现象,或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而出现不公平评卷现象。除了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外,网上评卷的公平、公正性还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开发是根据当前情势需求下所进行的,目的在于实现测试的公平、公正、客观、准确及实践考核性。系统开发可以帮助教师减少了繁重的收发及评卷工作。

2.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模块设计分析

2.1.1 用户登录与注册模块设计系统设计中,作为学生登入系统的模块,在进行考试之前需要将考生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主要包括了考生姓名、性别、身份证以及考试号等等,这些信息是作为学生登入系统前的一个检验信息。将收集来的考生信息录入到考生数据库中,作为是考试的原始记录。其中,用户登录界面中,有“新用户登录”、“学生”、“教师”以及“管理员”选项,用户可根据自己身份进行选择登录,然后输入登录信息即可进入子系统界面。

2.1.2 学生子系统学生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为学生提供考试和成绩查询两个选项。考生根据要求选择“考试”选项登入即可。

2.1.3 考试模块(1)学生在选择登入考试之后,界面将出现要求考生输入相关信息的条栏,主要包括了学生的考试证号、姓名以及班别。之后即可进入试题抽取界面,系统会根据IP地质的不同而快速实现自动抽取不同试题。这些试题与相邻学生试卷各不相同,主要为了防止相邻考生作弊。之后便可进入考生答题模式。(2)考生答题模块会有预先设定的计时器对考试时间进行倒计,在试卷上显示的是考生考试所剩余的时间。(3)考生交卷。学生在答完题后,经检查后可进行考生交卷。即在考试倒计时间停止后,把考生试题中的客观题作答结果进行保存,将主观操作题窗口关闭,将其文件进行存档打包备份,以防止在自动阅卷程序出错时丢失而无法对考生的作答试题进行评分。

2.1.4 监控系统远程监控系统可实现对考试过程中的实时监控和维护。以防在考试过程中有出错,实时监控也有效实现了防止学生作弊现象的发生。

2.1.5 成绩查询模块在考试完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登录系统进行成绩查询了。同样的,登录需要输入相关信息以验证无误后才能进入查询页面。

2.1.6 评分管理子系统评分管理子系统结构中,主要分为了主^题评分、文字录入题评分、Windows操作题评分、Internet操作题评分,以及Office操作题评分。

2.1.7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络考试形式主要是基于网络下进行的,故为能够使系统能在考试考试整个阶段中甚至长期有效、快捷、安全可靠的环境中为考生和教师提供考核服务。且由于该系统的重要性,应当满足本身的易于维护与完善。

2.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网上考试系统的实现

2.2.1 网上考试系统中题库管理子系统的实现该系统的登录界定,只能是允许老师或管理员,学生不得登录题库管理子系统。教师在登录时,先要输入相关的信息,如用户身份、用户账号和密码,其中,用户身份选项中可选择“教师”或“管理员”,经系统验证通过后才可进入题库中。教师在进入题库管理子系统中对其所作的修改都将会保存到数据库中。其中,教师身份登录的可进入到题库管理界面,而管理员身份登录的则是进入服务器考试界面。

2.2.2 网上考试系统中监考管理子系统的实现网络考试过程中,需要通过监考管理子系统对考试系统和考试过程进行管理。其包括了维护管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以及考试监考管理和试卷回收管理等多方面模块。首先,管理员再登录界面登入后就可进行编辑和导入题库等操作步骤了。在考试时,监考员登入考试管理界面进行试卷生成,点击开始考试,学生也随之可以登录考试步骤了,监考员在这时就可进入考试监控进行监考。其中,监考员具有可延长考生考试时间和强制还不愿交卷的考试交卷,在所有一切完毕后系统将自动回收试卷。接着就进入客观题自动阅卷步骤。

2.2.3 网上考试系统中评分管理子系统的实现单项选择题是属于理论题,而理论题是该系统中的客观题,故在其选择题答案只是一个字数或字符的情况下,系统对其进行自动评分。评分过程中,是将设定好的标准答案与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对比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效果。在考试过程中,学生自行交卷,或者系统考试时间结束后强制的交卷后,系统均会自动调用“客观题评分模块”进行对考生客观题的自动评分。

三、结语

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越来越重要的当前,对该门课程进行无纸化的网络考试系统开发与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除了能够帮助教师减少繁重的试题评分和试卷印刷外,还能够实现让学生通过计算机来考核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程度,符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本质,即具实践操作性。在保证考试方式有效的同时还起到环保的作用。其中,这样的考核方式能够更为公正、公平、客观和准确,能准确测试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水平,为学校教务工作节省了不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TPACK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D].黄凡.广西师范学院.2014.

[2]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朱越来.吉林大学.2015.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一、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在高校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时较少,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不尽如意,对于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对于推进高校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度不高。学校、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只要考试过关即可,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不高。一方面教师认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要求要求不高,只要上课随便讲讲就可以了,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只要学会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看电视电影、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就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时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大学时没有必要再重复学习了,只要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

(二)学生水平不一致,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在高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反观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还在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部分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无法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很难完成。

(三)讲授时间与实践操作时间分配不合理。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知识点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充,计算机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但是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时基本在50到70个之间,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会压缩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时间,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点,但是无法“上机”练习,易造成“纸上谈兵”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较为落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教师操作计算机和投影仪的方式,教师将知识点一股脑的输入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有的学生听的迷迷糊糊,但是又不敢打断老师。另外,教师先讲解知识点,等到下堂课才会组织学生“上机”操作,有时两堂课之间是一个星期有时甚至是两个星期,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已经很模糊了,这样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五)评价方式简单。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试卷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计算机这种应用型的科目,试卷很难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上机考核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也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各方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最普遍的应用工具。高校作为系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单位,学校各方应当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是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增加关于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按操作能力。二是作为教师,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做出合理的安排,保证学生既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又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三是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保证出勤率,课下复习书本上的知识点,又注重去机房的实际操作。

(二)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施因材施教。高校中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一是在大学生入学时,组织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考试,大概掌握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情况。根据考核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一个是拥有计算机基础的班级,另一个为较少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班级。学校根据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新鲜、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三)根据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设计面十分广泛,教师不可能教授所有的知识点,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要设计施工方案,CAD软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安排土木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偏重此方面的教学。而对于英语、法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高校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搬到“机房”,采用“一堂课,一个案例”的方式,通过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解后,学生自己参见实践、研究案例的完成方案,这样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来带动整个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强的特性,“纸质考试”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为了保证考试能够真实地放映出教学的效果,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具体而言,高校研发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考试平台,实现在线考试和在线自测的功能,并附有题库。同时,为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学习的重要,还要增加实验报告,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

四、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重视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钟晓旭.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赵婵婵.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3(6).

[3]田永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4]尕旦木草.我国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信息与电脑,2009(12).

[5]徐坚.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6]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4).

第4篇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现代高职学生的必修课,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育模式,是培养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因素。探索基于“课证融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用教材、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通过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使《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有效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将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资格认证相融合,形成严格的教学、考核规范,有利于推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关键词:

课证融合;模块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8014302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企业人才必备的职业技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作用突出。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课程,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后,缺乏动手实践能力,不能在实际岗位中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知识,这种现象在我国高职教育中非常普遍。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尚未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效果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因而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利于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职业素养和利于企业岗位需要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与应用是最终目的。然而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是学生能听懂课堂教学内容,一旦完成一项具体任务时却无从下手,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课堂教学未能起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作用,教学效果不佳,教学效率低下。主要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教学内容过分强调普遍性,课程教学大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缺少专业特色和针对性。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涉及知识非常广,在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方面,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存在较大差异,如果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显然无法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

1.2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计算机应用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许多教材的更新滞后,大多数教材都是按照知识点先后顺序来架构,没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导致理论知识过多,实践技能培养不足,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1.3课程考核不规范

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是以授课教师为核心,从教学到考核都是任课教师一人完成,教学质量没有客观的检验标准。即便是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如果授课教师不同,课程考核标准也不同,这种考核方式局限性较大,不能切实体现岗位技能需求,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法

2.1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的模式,直接面向应用,按实际应用的需要组织课程教学。

(1)情境式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安排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有效融合。教师讲解时,学生边看边做,以“做”为中心,教与学都围绕着做,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采用“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教学内容以项目形式来呈现,例如设立计算机选购与软件安装、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2007应用、Excel2007应用、PowerPoint2007应用、接入互联网及系统安全维护等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分为若干个任务。

2.2优化教学内容

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性质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进行项目化设计,学生通过项目实施来学习和实践。项目可划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拓展内容,公共基础知识由各专业学生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构成;专业拓展内容则依据不同专业的应用要求,在公共知识基础上增加专项操作技能的项目实例,既满足了通用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基本要求,又体现了不同专业的技能需要。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课程教学内容侧重于先介绍原理、概念,然后通过应用实例来巩固学习,尽管其逻辑性较强,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扩展不便。此外,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应用统一的教学内容显然不符合专业需求。

模块化的思想则是以模块为基础构建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各模块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以模块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十分灵活,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专业学生,选择具有本专业职业岗位特色的教学模块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一旦某些知识点需要更新,只需对特定模块进行拓展和更新,优化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需要,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教学内容划分成基础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模块划分如表1。

(2)项目化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按照项目设置,每个项目设立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包含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小结等。学生通过项目案例的学习和操作,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每个项目案例经过精心选择,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层推进,循序渐进。

2.3开发实用性强的项目化教材

尽管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不断更新,但往往只是在本科教材的基础上稍加变化,没有站在实际应用的角度,理论知识过多,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的编写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结构,立足于学生的实用技能、以实际应用来构建教材体系,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应用技能。内容的选取“源于生活,归于应用”,选择与学习、生活及工作相关的素材,既体现实用性,也保证趣味性,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

为更好地体现教材“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主旨,将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恰当地融入各个项目中,教材采用项目及任务形式,设有计算机选购与软件安装、计算机基本操作、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接入互联网及系统安全维护六个项目,项目下设立多个任务,各项任务由“任务描述”、“相关知识”、“任务实施”、“任务小结”等部分组成。“任务描述”部分通过创设工作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实际工作过程,同时也指明了任务目标、任务实施效果;“相关知识”部分则根据任务要求,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介绍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任务实施”部分说明了完成任务的详细步骤;“任务小结”部分则对整个任务的实施进行总结归纳,每个任务完成后还设立一个实训,用于学生完成任务后进一步提高其实践技能。

2.4合理设置考核体系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自己考核自己“的模式,一个班的教学、考试、阅卷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在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引入国家职业标准、职业能力考核,开展“课证融合”。基本思路是:在课程教学中引入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简称ITAT教育工程)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学生在学完课程后直接以“ITAT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考试作为课程考核。

本文提出的“课证融合”区别于“以证代考”,“以证代考”尽管有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质量评价规范、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证”的选取、考核内容局限性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在课程教改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在ITAT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的基础上,借助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开放题库,开发适用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课程考核题库。课程结束后,随机抽取题库中的试题组卷,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既具备第三方认证考试的优势: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的专项技能,又能体现专业特色,同时学生也取得社会和企业认可度高证书。

通过施行“课证融合”: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变革课程考核方式:用职业资格认定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实现课程教学和考试分开。既明确了教学目标,也规范了考试程序,同时解决了外聘教师不重视教学质量的难题,破解了课程考核可信度不高的问题,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效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3课程改革成效

通过分析学生的基础能力以及不同专业所需要的人才目标,按专业需求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层次的教学内容。同时结合ITAT教育工程的“办公自动化工程师”认证,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常规教学中,嵌入该认证课程的教学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对该课程教学内容、考核内容进行重组,进一步加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专业之间的密切联

系。一方面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考试范围规范化,实现

“课证融合、教考分离”,另一方面通过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有效体现专业的特色。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3337.

[2]李洁,周苏,师秀清.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创新设计与教材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0):153158.

[3]舒萌.探析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模块化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4,(4):387.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重要性;问题;措施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日益发展的信息化社会面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培养信息素质的培养,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无论是中职学校,还是高职学校,又或者是高等院校,都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置成为了学校的必修课程。学校开展该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促使本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迅速地融入到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中。

一、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一)、符合时展的需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现如今,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条件稍好点的家庭都已经使用上了计算机,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更是齐全。如此可见,计算机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此种形势下,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校开展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是符合时展的必然要求。

(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是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在他们的内心,有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心。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渴望学会如何使用计算机。对此,学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正好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学校在开展该课程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计算机技术,防止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会网络游戏所诱惑,或者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引入歧途。

(三)、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已经成为了判断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此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培养学生的计划与目标,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计算机应用技术作为传播现代信息的重要载体,在素质化教育中肩负着重要作用。学校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教学目标,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作为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会对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产生直接性的影响。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计算机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每一次更新换代之后,计算机的应用基础技术都会发生变化。例如,计算机office办公软件,在windows 3和windows XP以及windows 7系统下,其使用技术都不尽相同。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技术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随着计算机系统的更新而发生变化。然而,我国各大学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都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更新滞后的状况。例如,很多学校都将课本作为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而课本更新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的操作中去。

(二)、教学手段单一

有不少学校在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教学方式还是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单一方式,即:以教师讲课为主,学生听课为辅的教学方式,并且在此方式下,教师的教学内容是以理论知识为主,偶尔会进行多媒体操作演示,但总体来说,其实践性不强。教师采用此种方式教学,容易致使学生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首先是因为理论知识本身就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产生乏味感;其次,教师在整堂课中占据了主体地位,学生长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不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考核机制不科学,考核模式单一、落后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沿袭了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之后,其考核方式也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此种考核机制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例如,学校在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之后,并不是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而是以考试的形式,通过考试来判定学生的优秀程度,最终致使很多学生只关注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习实际的操作能力。考核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落后考核模式下,只能培养出会考试的学生,而不能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三、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主要措施

(一)、紧随时展潮流,完善教学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学校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众所周知,教材更新换代的速度是非常慢的,不利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获得更大的教学效果。针对此种情况,作为校领导和任课教师,就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精神,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化的完善。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最新的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引入课堂,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内容,从而使该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迅速地融入到社会中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手段单一、落后的状况,学校应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例如,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方式的立体化、多样化。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可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案例,增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直观性,使抽象化的计算机知识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和吸收。此外,教师还可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灵活运用考核模式

考核机制会对教学效果造成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化的考核机制对教学效果具有促进作用,落后、单一的考核机制对教学效果具有阻碍作用。学校要想切实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应该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灵活运用考核模式。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考核时,不仅仅要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要将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表现以及他们的实践能力,作为考核中的重要因素。

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严重地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学校的教学效果,作为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就应该及时地采取相关措施,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应的完善,推动我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获得更大的教学效果,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成林.浅析应用技术本科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知识经济.2010(24)

[2]刘欣欣.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5)

[3]孙研.《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2)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改革优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学校是学好计算机、电子、机电、数控、会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那么,教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精简教学内容

教师要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突出所学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当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编写时,重点与实用性不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以前,积极研究教材与教法,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精简,保留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相关的内容,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而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教材上的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或选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上机实践时要给学生相对比较宽松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学生的上机操作结果要详细记录,分析发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对操作薄弱的学生加以辅导。另外,要加大上机操作在考核中的分值,促进学生的实践。

三、分层教学,差别对待

根据中职生学习的起点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分层教学,即对学生分层、对目标分层、对教学内容分层、对教学过程分层、对作业分层、对评价分层。随着所学习知识的从易到难,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无论是先优秀还是后进生都可以在教学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改革考试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必须对计算机的考试进行改革。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分解,分平时上机作业成绩、月考成绩、笔试成绩、平时表现成绩等四部分考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组织各类计算机操作的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这种既有知识技能的考核又有竞技和交流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我采用以上策略教学,教学效果较好。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教学策略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使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爱红.职中生如何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咨讯,2010.

第7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Abstract: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in a public compulso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teaching object,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evaluation methods in four aspects of the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current situation undertook an analysis, put forward oneself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explore some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oints out that the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should be to adapt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analysis of academic basis,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 and evaluation mode of reform,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talent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现状,遵循教育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萎缩,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滑坡。很多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但同时,他们又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富于创新精神。面对教学对象的变化,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是摆在每一位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2.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内容要求体现时代性,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一致。但是,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往往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教学模式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传统的理论与上机1:1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的弊端,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的是计算机教研室自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立足于学生现状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情况,把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基础篇、办公应用篇、网络应用篇和多媒体应用篇,每个模块都是采用真实的案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2.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

由于生源的萎缩,生源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滑坡。鉴于此,我校大胆进行了改革,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每个学生一台机器,边学边练,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考核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我院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全部采用上机方式,占总成绩的70%。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考核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旨在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2]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

[3]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第8篇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立足于学生现状,遵循教育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随着生源的萎缩,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滑坡。很多学生学习缺少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但同时,他们又精力充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富于创新精神。面对教学对象的变化,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是摆在每一位教学一线教师面前的难题。

    2.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知识的更新速度是其他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授课内容要求体现时代性,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一致。但是,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往往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教学模式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因此,传统的理论与上机1:1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

    1.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改变以往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的弊端,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的是计算机教研室自编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立足于学生现状和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情况,把教学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基础篇、办公应用篇、网络应用篇和多媒体应用篇,每个模块都是采用真实的案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

    2.教学模式理实一体化

    由于生源的萎缩,生源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滑坡。鉴于此,我校大胆进行了改革,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全部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完成,每个学生一台机器,边学边练,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考核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闭卷考核方式,弱化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因此,我院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过程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全部采用上机方式,占总成绩的70%。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考核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考核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程监督。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地发展,对新形势下如何有效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旨在推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向“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周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0,(6):49-51.

    [2]祝朝映.任务驱动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

    [3]甘海琴.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刍议[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6):210.

第9篇

不管是在职业院校还是在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这门课程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一门最基础而且必须要掌握的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它引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走入计算机领域的大门。由此可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们首先需要了解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和概念,然后要学会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学生们要通过这门课程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握这些基础知识?课程应该怎样安排才合理?任课老师要怎样讲授这门课程?如何才能吸引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些问题必须要引起我们的深思。由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 当前教学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基础,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信息处理的能力,这是该专业的基本要求。新时期新阶段,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的要求又提高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们要了解并且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知道本专业将来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等一些基本问题,不能是一问三不知的状态。除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这种职业技能是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获得面包的饭碗。培养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需要确保学校管理者对该专业的课程考核是合理科学的。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下,当前的教育方式漏洞百出。深入研究发现,当前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消费水平。现如今,哪个家庭没有台计算机。人们都认识到了使用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方便,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原先,家里有一台计算机的都是经济水平很好的家庭,而且那时候中小学也没有开设计算机相关的课程,计算机还属于稀有物件。很多学生小的时候都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差异特别大。入学成绩也是悬殊很大。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很少接触计算机甚至是没有接触;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学过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但是了解不够深入;有的学生就比较幸运了,他们对计算机的接触比较多,对一些基本操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计算机水平的差异就会导致学生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不一。学生们普遍有这种思想:我感兴趣的课程我就多学点,不感兴趣的课程就少学点。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逐渐形成恶性循环。

2)授课形式单一

虽然现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是热门专业,但是在绝大多数的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学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任课老师讲课的时候就像是完任务一样,讲完了就万事大吉了。上课时间到了,老师就开始讲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讲完后让学生们做简单的练习就下课了。学生们还没能够很好地了解、消化、吸收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下节课就开始学习新的内容了。学生们每天学的全都是理论知识,枯燥乏味。动手实践能力没能够得到重视,这就使得学生们即使学会了理论知识,也不知道怎么去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试想一下,长此以往,能有几个学生始终对这门课程保持高度的热情。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

3)教学方法落后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方法落后,形式单一,老师们在课堂上只通过板书来教学,这样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原先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需求了。我们急需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多媒体教学就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够为学生们展示更多更全面的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的接受信息,结合老师所讲的知识,学生们能够轻而易举地就理解并且吸收这些知识。除此之外,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上的另一个应用就是阅卷的方式发生了变革。传统的阅卷方式是老师们人工阅卷,这种方式非常累,准确率还没有特别高。现在,各学校一般采用电脑阅卷。电脑阅卷不仅节省了人力准确率还非常高,除非系统发生故障,否则想出现阅卷失误都很难。

4)教学方法呆板不灵活

第一点我们已经说过,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存在差异的。来自城市地区的学生很明显对计算机的知识掌握的要好,计算机基础好。然而来自农村等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了解甚少,不能很好的应用计算机。在学生基础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上课的内容却是一样的。实际的教学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行高,而基础差的学生很明显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不起兴趣。老师们并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长此以往,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上更加吃力,甚至是非常努力地学习却还是学不会。

5)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中国国情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一直是各高校考核的主流,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仅仅考虑课程结束后的最终考核,一般就是以试卷的考试成?作为评价的依据。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十分生动地诠释了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的弊端。教师教学是为了最终的考试,学生学习是为了最终考试成绩。这种评价体系非常死板,不灵活。它考核的是学生们的记忆能力,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却严重忽视了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学生们仅仅知道学的是什么,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那么,构建一个合理并且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就变得极为重要和迫切需要。长期以来,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普遍采用的传统考核方式是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来看,这种考核方式还不算太糟糕,最起码它没有只注重理论考试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考核内容都出自教学课本,所有的考核内容在课本上都能够找到,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就只依靠课本教材,没有课外知识的拓展,长此以往,这种考核方式会使学生们的眼界过于狭隘,对知识的掌握不全面,学生们对学习就会出现逆反心理,会出现不想学习、得过且过的心态。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会阻碍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2 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因学制宜,培养学生们的兴趣

当前教学方法的问题之一就是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不浓厚。针对学生们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可以采取分班制度,即根据学生们的计算机水平,把学生们分成A、B两个班级。A班的进度快一些,教授的内容多一些,深度上也有区别于B班。对B班的学生,老师要适当放慢讲课的速度,尽量先让B班的学生们掌握好基础知识。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正因为如此,教学改革的另一个分成重要的举措就是提高学生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兴趣。只有当学生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有了兴趣之后,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会更好,如此,便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机制。这样,就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了。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这样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任务不在于让学生们掌握这门课程的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们对计算机应用的兴趣。

2)大刀阔斧地调整教学方法

要想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彻底有效的改革,就必须对原有弊端重重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培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操作能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总是进行理论的教学,要增加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时间。

3)构建形成性考核体系

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中,学生是占主体地位的。最终的考核是通过阶段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的不同,形成性评价体系应该有所不同。在形成性考核中,要加强过程考核所占的比例。比如说,在某个课程中,对学生的出勤率要有所要求,不来上课的同学不给或者是少给过程考核成绩。老师上课提问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过程考核成绩加分的机会,回答错误的学生不扣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是学生们上课的时候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努力学习知识。

既然计算机应用专业形成性考核体系具有传统考核方式所不具备的各种优势,那么为什么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应用却不是那么广为人知呢?这就涉及了课程的多样性。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不同的课程,需要建立不一样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不同的课程的体系构建是不能互用的。这就要求我们针对不同的学科所构建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是各种各样的。可想而知,这项工作是非常浩大的一项工程。要想完成它,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的。而且,我们在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中还没有很好的积累经验,可以说,这条道路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发现。

第10篇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与改革方向

在当今社会,具有能够直接进入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具有综合技能和全面素质的高级人才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国家十分重视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而言,历年来,大多数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边演示边讲解,然后再让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机会,另外,教学案例远离职场,很难适应当今职场的需要,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适应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特点,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具有实用性、技能性的课程等同于一般的基础性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知识结构上都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知识更新与新技术的发展不同步,从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兴趣。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应该从内容上选择与新知识同步的教材和职场案例,从教学方法上应该选择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就应该从教学模式和教材实用性、先进性上入手。

2 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特色改革,突出高等职业院校特色

教材一方面是教师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也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渠道,更是对教学效果以及完成情况考核的重要依据。所以,在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教材改革是重要的一环,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材建设应该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相适应,与当今社会经济技术发展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相适应,与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要求的目标和职场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教材无论在知识结构还是在教育理念上都必须突出它的实践性、实用性、适应性和先进性。也必须把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反映到教材中。

我院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特色改革始终围绕提高素质教育的核心,以职业岗位上职业技能的培养为重心,以职业技能训练为特色的指导思想,教材在理论知识方面做到简单、明了、到位且留有想像空间,在操作案例方面主要选择在实际职场使用频繁高的工作案例,使学生仿佛进入职场,带着实际问题进入课堂,从案例模块整体知识考虑,让学生们用模块的局部知识将问题逐层分解处理,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将全国家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中的部分案例引入到教材中,更加丰富了教材的实用性。

3 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制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实施性教学计划时,不仅参照了教育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指导性教学大纲,还在此基础上根据我院各专业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且比较完善、科学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最大可能满足职业岗位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职业人的计算机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经过不懈探索与踏实实践证明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必须在以素质培养为中心、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下,贯彻执行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的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培养模式。只有将这样的教学模式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使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跟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只有严格按这个模式培养,才能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当今社会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代,快速获取、处理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不论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应当考虑如何加强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学生使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及怎样利用信息进行学习和信息的创新能力等诸方面信息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以后自我提升的能力。

4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了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指学生的综合能力,它不只是计算机常用软件的操作能力,还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来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教学和教材建设,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过程中学到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进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目的。

实训教学过程中,在加强每个模块的课堂实践环节的基础上,还应把真实的职场案例引入到课堂上来,达到课堂与职场的无缝对接,让学生自我想像去完成,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融为一体,这样即提高了理论教学的针对性,也加强了实践教学的厚度,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供了保证。

5 改革考试制度,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教育并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现代产业结构的调整,用人单位急需操作能力强且能够迅速上岗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在各行各业的普及,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不仅具有高职学历证书,还要具有国家权威部门颁发的计算机知识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等级考试

The new thinking of the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of

university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is teaching

Dongmei Pa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anning,Guangxi,530003)

Abstract:The university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is course should implement the layer teaching、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assessment methods on teaching for the freshman on the different starting point.

Key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s Basis;Layer Teaching;Grade Examination

1.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开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继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教学内容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基础知识等。但是,随着我国中小学信息课程的普遍开设及计算机的日益普及,有相当数量的新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就已不同程度的具备了一定上述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对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学习这门课程的起点较高。当然也有一部分来自农村或教育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多,基础较差,学习起点较低。也就是说新生入学时,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别较大。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把这些起点不同的学生按相同的教学内容和同一教学进度在同一间教室进行教学,势必很难满足不同起点的学生需求,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对高起点的学生来说,有时听老师上课简直成了一种“煎熬”,这无疑是对学生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同时,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这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进一步提高是非常不利的。那么,怎样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才能更适合不同起点的学生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2.实施分层教学,因“才”施教

笔者认为,实施分层教学,因“才”施教,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新生们因计算机知识起点参差不齐所带来的教学问题。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需求的不同而分群体,然后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具体实施办法:新生入学后,相关部门(比如承担这门课程的教研室)应首先组织学生(一般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测试,试卷采用笔答的方式,测试内容应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来组织,题目难易程度应比这门课程期未考试的要求略低。然后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按一定的标准(比如以60分为界限或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测试成绩在标准以上的(或称A类),这一层次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属起点较高的这一群体;第二个层次是测试成绩在标准以下的(或称B类),这一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有关知识掌握得相对较少,属起点较低的这一群体。分出不同的层次后,应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分别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水平的计算机知识。 当然,有的学生自认为自己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够好,不愿参加水平测试,而直接选择进入B类这个层次进行学习也是可以的,但要求进入A类这个层次进行学习的学生,还是应该要求他们参加水平测试。

分层教学,以人为本,因“才”施教,这样可以照顾到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特别是对A类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挥潜能,进一步提高,获得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同时,对B类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触动,激励他们向高层次的学生看齐,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大面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但有一点要注意,就是不管是A类学生还是B类学生,只要他们通过期未考试,所获得的学分应该是相同的,毕竟这是同一门课程,这样才不失公平。

3.分层后的教学内容改革

以广西高校为例,目前广西各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本上都统一使用由广西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考试指导委员会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一书作为教材,该教材每两年修订一次,内容紧密结合当前计算机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全书共分七个模块: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 操作系统及其使用、字表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信息获取与,其中前四个模块是必学必考模块,后三个模块是选学模块且至少要选学其中一个模块并参加考试。可以看出,前四个必学模块是具备计算机初步应用能力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是最基本要求,而后三个选学模块则不论从内容和难度上都有所提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广西各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无论是什么起点)基本都是按四个必学模块+一个选学模块这一模式进行教学。

实行分层教学后,对B类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起点较低,所以应从最基本的要求开始,教学内容应该是四个必学模块+一个选学模块(选学模块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等来选择,比如对财经类的学生可选择数据库技术基础这一模块进行教学则较为适合)。对A类这一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起点较高,已具有一定程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计算机学习能力,对他们则应是较高要求,教学内容可以是四个必学模块+三个选学模块,其中最前面的两个必学模块由学生通过自学完成,不必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因为这两个模块的内容对这个层次的学生来说已基本掌握),教师只需强调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提醒学生自学时注意即可。另外,对A类的学生来说,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教学内容,因为计算机领域变化快、新东西多,老师的教学内容也要及时跟上形势的发展,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加大课程的信息量,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整体水平。

4.实行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

4.1 设置免修考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或是因为个人爱好或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等原因,他们很早就接触了电脑且有较高水平,是A类学生中较拨尖的一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已基本掌握,为避免重新学习,学校应同意他们申请免修,但要通过免修考试。具体操作方法是对入学新生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免修考试,对申请免修的学生进行统一测试,测试内容难易程度与平时期未考试基本相同,若通过则同意其免修,获得相应学分。这部分学生免修后将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其它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的自由度。

4.2 与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成绩挂钩

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等级水平考试,是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证明。现在社会上的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也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优先录用获有等级证书的人员。高校对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证书也非常重视,已把获得计算机等级一级证书做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取得学历)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们对通过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是非常重视的。目前,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广西考区)一级考试的考试大纲和考试内容与广西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是完全吻合的。以往我们的做法都是在学生们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再按排他们参加等级考试。但笔者认为:对A类学生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先将该门课程中之前没有学过的内容,通过自学提前完成课程的学习,然后提前参加等级一级考试。对通过考试者,学校就应该同意其免修该门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既通过了等级考试,又可免修该门课程的学习,将有更多时间安排其它课程的学习,真是两全其美。

4.3 分层教学后的期未考试方法

尽管对课程实行了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但由于是同一门课程且学分相同,为体现公平,笔者认为,对A类和B类的学生还是应该实行统一考试,统一评价。

那么,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如何才能体现出来呢?这就要在考试内容上做文章了。具体做法是:老师出考试题时,应该将70%~80%的考试内容面向B类的学生(当然,这些内容对A类的学生来说也是应该掌握的),而将20%~30%的考试内容面向A类的学生。按这样的分值来分布试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应该有差距了,但是,这种差距是合理的,毕竟A类的学生无论是在计算机理论知识方面还是在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方面都比B类的学生要高出一个档次,获得高分是应该的。但是,对B类的学生来说,如果能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通过自学,完成高一层次的考试内容,也同样可以获得高分。

5.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及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进一步普及,高校新生中计算机基础知识高起点的学生将会越来越多。因此,针对不同起点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将变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做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勇于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材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第12篇

引言在一个信息化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所必备的一种现代通用智能工具,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其操作技能也已成为人们所必需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学院作为粤北地区一所大型的技工院校,每年入学的新生比较多,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省统考的必修课,所以搞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素质和省中级统考的通过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们学院有十几个专业,跟计算机相关的专业不多,像一些汽车、机电专业与计算机专业有差别,所以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时会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之处,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从我校的生源特点、教学特色及培养目标考虑,改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很有必要,本文由收集整理这关系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成效,关系到我校学生每年参加省统考的及格率。下面笔者就我校实施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解决的办法作一浅析。

一、按教学规律合理安排教学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要求的教学环境比较高。在2011年以前,我系的计算机教学在学院的计算机中心机房内进行,由于计算机比较落后,机房没有空调设备,网络不稳定,导致教学质量低下,学生积极性很差,影响了班级正常教学。差的教学环境也就使我系计算机省统考通过率很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学校领导的不断努力下,学院在2011年上半年筹集了资金买了一批联想的新电脑分发到各个专业系。我系便利用这批新电脑组装了三个带网络的计算机机房。在2011年下半年的时候,我校已经全面启动新机房进行计算机教学。教学环境的改善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教学工作也能很顺利的按计划展开。在2011年下半年省统考中,我校的通过率已经大幅度的提升了。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二、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动态教学方式

对于计算机类的应用性课程,集中授课和上机指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计算机应用基础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一条命令都是通过相应的操作来表达,如windows使用、办公室软件的操作等知识的讲解已经无法用传统的“黑板粉笔“模式去完成,特别是互联网知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的话,学生就无从理解、掌握。同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都安排在第一学期,由于刚进校新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比较低,静态图文较难抽象、连贯理解。因此,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学平台实施教学,符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是由计算机、投影及音频网络设备组成的一个综合网络系统,它容易实现手把手教学方式,具有直观、同步、集中和互动特性,达到讲演统一,演练统一特别适合应用操作类课程教学。而网络教学平台是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常规教学方式跟学生面对面直接传授,另一部分课时则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利用机房的局域网来建立学习资料共享,它把教师的课件、教学要求、重难点、课后作业、模拟试题等都放在共享文件夹里,供学生使用,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

三、采取分层次教学和分类考核方式

,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清远市技师学院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它们既招收初中起点的生源(中技班),也招收高中起点的生源(高技班)。中、高技生的知识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如果它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都采取同一个标准,那么,教学若按中技生培养要求制定,高技生就会“吃不饱”,埋怨教学在浪费时间,容易打击高技生的学习热情;教学若按高技生标准制定,中技生就可能“消化不良”,容易制约中技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要求和考核目标。由于我们学院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通过计算机中级省统考,所以无论是高技还是中技生所教内容和教学的时间都是一致的。比如我所在的汽车工程系就安排每周一天(6节)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在上高技班的时候,我一般会讲的比较快,让学生练习的时间比较长,通过回收的作业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如果考试大纲的内容掌握的比较好,内容就会适量的延伸一点,这样我们高技班的同学就觉得上课时间很充实。在上中技班的时候,我会把所讲内容再细分一点,内容不会延伸,就像少吃多餐一样,这样容易让学生慢慢消化,这样中技生就会把考试大纲里的内容完全吃透。这种分层教学和分类考核的做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重视强化技能训练,突出技工院校教学特色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强的课程,一般采用多媒体同步教学方式,由于教学直观,学生很容易领会掌握,但要达到熟练操作和灵活应用的程度还有差距,这就需要课任老师应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演示教学力求做到既要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到学用意义,提高学习兴趣,又要扣紧统考题型,不泛。由于以前设备不足或技能教学理念不强,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不到1:1,学生没有足够的练习课时,也就不可能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现在,我校已经改善了设备,使用的都是全新的设备,所以,完全可以按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可按4:6分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只作简单讲授,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实训操作,学生在实践中领会要点、学好技能,突出体现技工院校的教学特色。

五、向学生宣明统考重要性,加强实操纪律,重抓上机训练,建立“考证促学”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