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浒传读书心得

水浒传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06 09:00: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浒传读书心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浒传读书心得

第1篇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

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人有幸参与本校的多媒体教学,积极而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的整合。

一、课文学习

在语文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反对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观点,认为这样不是语文课而是电脑课,认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能完成。

这里借用同行所上的这一节《阿房宫赋》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

能发。

教学分为“诵读”和“研读”两大步。

1.诵读

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此课件由教师在网上搜集

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开头的Flash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整篇或分段进行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背诵(有画面、音乐,无朗诵)。

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诵读竞赛中,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效果良好。

2.研读

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网上进行,即时在网络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

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本网站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

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上,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让教师链接到本课的教学站点上。

二、名著研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一位同行是这样做的: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高一上学期是《水浒传》,下学期是《三国演义》,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研读网页。

《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可以想象的是,名著研读网站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

趣,丰富了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

流,效果必将是明显的,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大纲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教师与学生都往往无法把握其规律和学

习方法。因此,我设想建立一个研究性学习之窗的网页,帮助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辅导,能使学生与校外的专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

效、快速的联系。

学生组成研究性小组后,分工合作,在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社会上进行调查,积极收集材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研究性学习之窗网页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进度、方法指导、制作示范、提供资料交流平台的作用。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

第2篇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语文的优势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得更多。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节省了教师课堂大理板书的宝贵时间,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就能使教学内容、文字资料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课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延伸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的文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是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身世,不同的自存空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困难。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知之甚少,胸怀报效之志的诸葛亮年龄渐长,而当时曹魏政权日益强大,恐“匡扶汉室”之夙愿难酬,愧对先主知遇之恩,因此“涕零”奋笔,出此名篇。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将当时三国鼎立局势图用幻灯的形式投放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文章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将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片断展示给大家,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诸葛亮忠心报国之志的认识;可以通过播放播音员课文录音,体味抑扬顿挫的魅力,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厚感情。

二、多媒体和语文新课程改革结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 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 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结合的表现形式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着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着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第3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藉此推动学生阅读名著,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底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真正提高学生名著积累?语文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并做好检查落实,才能保证名著阅读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升学的压力,使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名著阅读;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使学生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受各种时尚新鲜读物的诱导,使名著阅读倍受冷落。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去。培养阅读兴趣比阅读名著更重要。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英国小说家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节《荒岛余生》后,教师专门介绍这本书,并选几个精彩片段,吸引学生们读整本书;学完《济南的冬天》,可以介绍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理解了《水浒传》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行为后,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将将本领高强,人人描写传神,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水浒传》。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加以比较,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动课内,相得益彰。

二、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同时,还得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方法很不得当,表现为随意性、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2—3部为宜,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其中还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求作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星期天和寒暑假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在七年级上册的《关于阅读名著》中,教师简短地介绍了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如读书之前先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做到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像对《爱的教育》、《童年》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阅读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学生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读《昆虫记》等科普著作,一方面要分清要点,注意从中汲取知识,一方面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特别是对必读书,宜要求学生在读过一遍,明了全书的大意之后,再细细地读一遍,引导他们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写读后感、赛诗会、读书征文、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介、好书换着看、图书漂流等形式的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成果,激发读书热情。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名著阅读重在落实检查

第4篇

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固然有课业负担重以及部分家长、老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足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对文学阅读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宁愿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或卡通漫画,却不愿意去读名著,阅读品位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低下。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呢?我在所教的两个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课本,引导课外阅读

文学名著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精妙的艺术特色,散发着经久不衰的人文魅力。中学课文中也涉及一些中外名著,比如《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课外阅读的最初阶段,教师不妨利用课堂内容适当延伸,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初中生求知欲强,喜欢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些问题,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由学习选段到主动阅读整部经典作品。

如教《范进中举》一课时,我有意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之后还发生了一件可笑又可耻的事情,你们可以去找来看看。”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打秋风”这一段,还很有兴趣地读起《儒林外史》这本书。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问学生:“鲁智深痛打镇关西时身在闹市,他打死人之后成功逃脱了吗?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去阅读《水浒传》。

二、挖掘文本资源,推荐优秀读物

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并适时而有序地给学生开列必要的阅读参考书目,从而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既要结合课文介绍中外名著,又要贴近生活介绍“时文”,特别应及时把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现代化生活气息浓、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学生被吸引了,就会主动去阅读。这样有效的激发方式,能使他们想读书、爱读书。我曾在班里推荐过《哈利·波特》《诗文选粹》等系列图书,学生都很爱看,书中的人物一度在我们班风靡一时。

三、教师以身示范,营造读书氛围

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是模范。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首先自己要对阅读感兴趣。课余时间,我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文,这可以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示范作用。教师在阅读时所流露出的激情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阅读的喜爱,就会觉得阅读是非常有乐趣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要多和其他学科教师沟通,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宽松的校内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同时,教师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家庭阅读环境,使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四、加强学生交流,开展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活动是产生兴趣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赏读、撰写读书报告、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读书心得墙报展览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的读书交流会,我通过学生的阅读报告,挑选出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见解的学生,让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解答同学们围绕该书的各种疑问,交流不同的观点。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极大地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他们逐渐把读书当作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5篇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应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语文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 

2 网络阅读的优势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为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为学生开辟了自由的发展空间。如果说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主要是在教学手段上,那么,网络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则是全方位的。它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交互性,为课外阅读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网络阅读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阅读信息的丰富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在百度还是谷歌中键入一个关键词,就会出现很多相关的网页,资源之丰富是其他阅读资源无法相比的。 

阅读的兴趣强 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阅读比读教材等传统阅读方式的兴趣高,这主要是因为网络阅读的新鲜感。而且网络阅读资源图文声情并茂,时代性强,更易于学生接受。 

阅读的成本低 这个成本不仅仅指经济上的成本,也包括劳动代价。有一位教师这样描述网络资源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好处:我们可以集中一批网络资源供几十人同时研读讨论,却不会让几十人都买到或借阅到同样的书籍。的确,有了网络资源,就不需要花很多钱去购买书籍,在需要阅读时,打开网络、搜索、下载、阅读,一气呵成,避免了许多的资源浪费,节省了相关的费用。同时可以通过“链接”,轻松地从中了解相应的一些阅读方法、他人的阅读评价,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的这些优势,将信息技术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机整合,鼓励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并有条理地指导学生的网上阅读。在传统语文学科的教学车上装上信息时代的轮子,让语文学科在信息化高速路上奔驰。 

3 如何有效实施网络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网上阅读收到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学生的网络阅读兴趣。目前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就是看课外书,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把学生课外阅读的视线引到网上阅读,使他们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 

1)推荐一些网络美文,吸引学生目光,培养网上阅读习惯。从七年级开始,在班级开辟“美文品读角”,从网上下载一些美文段落,师生共同品读。同时进行美文推荐比赛,让学生自主搜索网络美文,阐明推荐的理由。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上的阅读资源,有利于网上阅读习惯的培养。 

2)通过教材选文,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提升网上阅读的品位。每一个语文教师都知道,真正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仅仅靠读一些美文是远远不够的,经典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对网上阅读有了一定的关注后,教师就应引导他们由阅读短小精悍的美文转到阅读经典作品上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出自名家名篇,如《智取生辰纲》节选自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杨志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将何去何从?从而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水浒传》这部原著。这样,教材与网上阅读的链接就形成了。 

加强网上阅读的指导,提高网上阅读的效率 学生的网上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自主阅读。但这并不是说教师要放任自流,相反,要加强网上阅读的指导。吕叔湘先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 

1)要依据年龄特征进行指导。阅读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才能取得最大的阅读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推荐阅读书籍,使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有目的地选择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对七年级,向学生推荐《鲁滨孙漂流记》《格林童话》《繁星》《春水》《西游记》等童话性、趣味性、情节性比较浓的作品;对八年级,建议学生阅读有关人物成长历程的作品,如《草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对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积淀,可以让他们阅读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性浓的作品。 

2)要根据阅读的阶段特点进行指导。阅读的阶段可以划分为阅读的初始阶段(感知文本)——阅读的深入阶段(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意思)——阅读的反思阶段(反思文本、质疑文本)——阅读的内化阶段(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根据阅读阶段的特点加以指导,使学生阅读有序,使网上阅读落到实处。其具体的做法是:每推荐一本书,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个痕迹包括摘抄佳句、概括内容、对作品的质疑、自己的反思或体会,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这些痕迹及时进行指导、沟通。 

3)要构建网上阅读平台,规范网络阅读的内容。当今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也良莠不齐,特别是网络中的一些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因此,在指导学生网络阅读时,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手中的资源帮学生构建网上阅读的平台,规范他们网络阅读的内容,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主动摒弃网络文化的成人化、信息泛滥等缺点。 

加强网上阅读效果的评价和检测 为了让学生对网上课外阅读保持长久的兴趣,交流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价,能肯定学生的读书收获;通过交流,能使学生把握网上课外阅读的方法和原则。所以,一般会安排一些活动,如交流阅读心得、读书演讲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唱主角,收获网上课外阅读的成功与喜悦。 

第6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名著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家校联手,合力培养

每接手一届学生,语文教师都应该和家长沟通,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语文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同时也可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从而与家长取得共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促使学生在老师与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名著阅读。

二、结合大纲,精挑细选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同时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又是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大纲推荐一些优秀书目。

1.共同参与,确定计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确定阅读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参与阅读计划的制订,合理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计划实施的初期,我们应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或者向学生推荐名著的学生读本。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便能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慢慢适应并喜爱上名著。

3.合理安排,把握进度

阅读要课内外相结合,每周把一节课作为固定的名著导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每人每天读10~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标就能达到。

三、适当刺激,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只有在活动中对某种事物萌感,才会去学去做。”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于漪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学生一旦对语文阅读这一科目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运用绘本,激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绘本连环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香菱学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图片的描述,并展开联想,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个故事的呢?这个人物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还讲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播放影片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用影片片段可以很好地激起阅读兴趣。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在一个荒岛上,赤脚艰难地走在水中,脚烂了,鲜血从红肿的腿脚上流出来。主人公咬着牙,脱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脚上,拄着棍子继续前行。主人公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才出现这一幕,学生都很想知道。这时候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石迁偷鸡――不打自招”。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水浒传》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些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4.课堂拓展,课外延伸

这是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拓展,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比如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细致,于是教师就可告知学生,《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学生自然就会自己在课外找书看。

四、知识竞答,提高学生参与度

“开心辞典”之类的栏目,已深入人心,学生更是爱看,并且百看不厌。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知识竞答的方式保持阅读兴趣的持久性。

五、深度阅读,鼓励创造

对于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对课文内容能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第7篇

一、营造氛围 激发悦读

1.营造良好的悦读氛围

我们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呢?因为孟母充分认识到了孩子学习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这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2.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可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朱熹)“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英?切斯特斐尔)挂在教室里,过几日更换一次;也可以挂在学生的卧室里,让学生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3.营造良好的悦读资料氛围。

营造良好的悦读资料氛围,首先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上可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可以建立图书架,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这样,让学生置身在书得的世界里,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天地里,不阅读都很难。

二、方法引导 促进悦读

1.故事悬念法

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如: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电视辅助法

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教师如果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他们的阅读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西游记》、《果宝特工》等后,学生会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推荐读相应的图书,学生兴致高昂,收到良好的效果。

3.课堂延伸法

要让学生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必须将读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读书。如:在学校组织观看电影《小萝卜头的故事》后,立刻介绍学生去读《红岩》;班级故事比赛上有同学讲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后,随即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热播及学习课文《景阳冈》时,趁势在班级推出《水浒传》一书,学习了课文《猴王出世》后,借机引导学生去研读《西游记》……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琐事都可以用来点燃学生读书兴趣的火苗,促发他们读书欲望的火花!

4.言传身教法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喜欢阅读,懂得悦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悦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他们喜欢阅读,教师要多读文章给他们听,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更能促使学生自愿自觉地悦读。

三、 活动开展 夯实悦读

1.提供舞台

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向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借用班队课、校本阅读课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平时,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我让学生上来说一段话,可以是新闻重播,可以是自己的生活见闻,还可以是向大家介绍自己近期读过的作品,有能力的还可以谈谈看完后的感受,这样让学生有了交流信息的舞台,多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这些介绍又成了吸引其他孩子去努力的方向。

2.讨论交流

每个学生经历阅读的过程不尽相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阅读过程。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也可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学了《蟋蟀的住宅》、《珍珠鸟》,可指导学生看《少儿百科全书》,看完后,让学生讲讲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动物,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课外知识。

3.鼓励先进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或者搞一些基于阅读训练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励学生悦读,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对阅读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鼓励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4.竞赛活动

第8篇

各位同仁,大家好:

非常感谢组委会的同志,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能有机会与在座的各位交流读书的心得与感悟。我觉得人生路上只要有书香为伴,就一定能成就的诗意的人生。我今天演讲的题目就是:《书香致远 诗意人生》。

读书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提起书,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倍感亲切。书就像是我们的朋友,默默地与我们进行心灵的对话,无言地伴随我们行走人生之路。回首走过的岁月,是书籍伴我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华秋实的美好岁月;是书籍给我带来了智慧和力量,在我成长的底板上,涂抹上诗意的辉光。

幼年我喜欢连环画,承叔兄之业,我和我同年的四叔逐步发展积累了足有三百多本、四大木箱的连环画,摆书摊,购新书成为我童年时主要的创业经历;连环画收藏中,有摹写人生百态的《红楼梦》,有瑰丽神妙的《西游记》、有奇特诡异《镜花缘》海市,有豪壮侠义的《水浒》英雄,有《岳飞传》,《杨家将》……,童年时与我相伴的连环画书籍打开了我人生的窗户,让我感受到诸多别样的人生。自十岁时,我用一本《新华字典》读下了足本《水浒传》之后,我对书籍的热爱与渴求便越发的不可收拾。受惠于初中毕业喜好读书的父亲、兄长的影响,小学初中时期,我读了大量的民间故事,武侠小说,《三国演义》、《三言二拍》等传奇故事,以及《今古传奇》、《中篇小说选刊》等可读性强的期刊小说(得益于时任农具厂支书的邻居,他带回家的书刊我们有机会分享),所阅甚杂。当时,因书籍来之不易,时间也匆忙紧迫,真正练就了一目十行的速读功夫。印象里,找到的可读的书很不容易,而时常陷入无书可读的困窘境地。进入师范学校学校之后,我成了阅览室,图书馆的常客,三年的时间里,比较系统的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着,在书中结识了许多情感丰富,睿智可爱的书作名家。

成为一名教师之后,我可以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购买自己所喜欢的书,在阅读的同时,稍带搞起了喜爱图书的收集典藏。日积月累,也颇可观。因而我的单人宿舍里也会常有登门求借的读书爱好者,有学生、同事,也有学校周围的居民,因为读书,我结识了许多良师益友。

读得多了,内心常有表述的冲动,刚工作的那几年,确立了写作的人生理想,也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小说,有两篇短文还在当地报刊上发表过。喜好读书创作的我,觉得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习惯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时,我自费组建了杨集中学校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芦笛文学社”,坚持了近四年手刻油印的校刊编辑生涯。那时,我坚定的认为,读书写作是平凡人生路上最富有诗意的行走方式。

阴差阳错,对文学的爱好引起了地方机关领导的注意,履行的简单的组织程序之后,我被抽调至政府机关搞了四年的文秘写作工作。我有机会更为全面的接触到书本之外的纷繁的社会生活与人生万象。其间繁重的公文撰写任务,将我由一名文学青年,磨炼成了机关的笔杆子。这四年里,除了工作调研、书作公文讲话稿之外,在孤寂的值班室内,我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典籍与名人传记,在品读丰厚人生智慧的同时,也点燃了自我实现的热情。

出于对教育的深深眷恋,我有机会通过竞聘,重返教师岗位,并担任校长职务。做教育一定要懂教育,我由此开始了我专业阅读与成长的旅程。繁琐的事务与课务之余,常是一盏清灯伴我在书香里陶醉。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年来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学习。除了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之外,我还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教育理论专着,苏霍姆林斯基、杜威、孔夫子、陶行知、朱永新、李吉林、于永正等一大批古今中外教育家的着作滋养了我的业余生活。读《论语》,我懂得了处事、求学的原则。读《简爱》,我感受到了善良、质朴的品格。读《窗边的小豆豆》,我被小林校长的耐心、智慧所感动。在《18位名师的精神档案》里找到了专业发展的方向;在《20位名校长访谈录》中体味着人文管理的真谛。可以说,是学习与阅读成就了我人生的高标追求。

第9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开放,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使用使得语文教师仅靠单一的经验式教学讲授方式已经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相脱节。因此如何从现代教育观念出发,对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成为目前教育界的焦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促使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使学生获得特别的情感体验,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整合能使学生在入境、析境、建构表达等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资源对阅读训练进行拓展,增长眼界,丰富生活体验。

1、丰富阅读内容,培养良好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定义为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于多媒体和网络具有讯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等特点,因此在信息发达的当代,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阅读中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并且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能将搜集来的信息进行知识拓展、开阔眼界,对阅读内容作出丰富的补充,形成其他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

将信息技术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将单一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但是大量的信息会导致学生搜索的盲点和筛选有效信息的困难,作为老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通过快速浏览的方式在大量信息中提取可用信息,同时还应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

2、以阅读情景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时也是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的主体与参与者,因此应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创建宽松和谐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相比较以往利用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阅读教学更具有魅力和优势。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阅读是以网状形式呈现于学生大脑中,它们比线性的信息组织结构更能激发学生个体的积极性和个别差异性。

3、通过多角度阅读交流,促进相互协作能力

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中认为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必要条件就是学习中的协作和交流。信息技术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多元和多维度的交流空间,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也能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双方的互补和共享,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意义构建。在信息技术与阅读整合的过程中,学生有多种方式供其选择,他们可以采用与教师讨论阅读问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自主选择协作伙伴阅读和个人阅读。在个人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可以通过方便快捷的网络与教师或同伴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个体在阅读时获得的特殊资料也可以通过网络共享,达到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限的空间内获得最大的阅读体验。对于性格较内向的同学同样可以利用网络环境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4、加强阅读感受,促进创新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增加阅读教学中学生观察和想象的机会,将文、图、声进行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课内外沟通交流和思维发散迁移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信息技术从多种途径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阐述,发表意见和建议,将学生的想象力发挥巨大作用,提高自我的创新能力。

5、结合课外名著研读,丰富学生阅读内容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了大量的古今中外名著为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促进学生课堂内外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规定学生每学年对一本名著进行研读,可以从简单熟悉的书籍开始,例如初一读《西游记》,初二读《水浒传》。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书籍才有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对书中好的语句进行摘录。在阅读书籍过程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主动研读相关的网页内容,例如《西游记》的电视剧、专家对其研究的相关论文、书籍写作的相关历史和文化背景等,读《水浒传》时注意相关水浒学术研究方面的论文、连环画、相关俗语、成语、歇后语等。通过以上的练习和培养能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阅读内容,专家对书籍的研读方法对学生阅读书籍的方法也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学生阅读期间产生的心得体会也可以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取得互帮互助的效果。这种形式的阅读也为实现新课标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6、结束语

虽然信息技术下的阅读教学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有着更多的优势和特点,但是它又离不开传统的阅读教学形式,同样它与传统的阅读教学一样也存在着一些弊端,由于语文中丰富多彩的人文主义和实用的工具性大部分都隐藏在语文的文字中,读者只有通过对文本的细细咀嚼和感受才能从书中获得更多的教育和更深刻的感悟,只有对文本反复的诵读和品味才能提高读者的语感能力和审美境界,因此无论是信息技术下的阅读教学还是传统的阅读教学都应该遵守阅读教学的本身规律,这样才能从规律中突破出来,创建新形式的阅读教学,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指导选择课外读物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我认为教育者的立足点应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通盘考虑,综合开发课外读物。

1.

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选择读物。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仰慕机智、勇敢等。了解这一点,我就推荐神话小说《西游记》、高尔基《我的大学》、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和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我要求学生丰富班级书架,他们把自己喜爱的书籍,像《海底两万里》、《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安徒生童话》、《吹牛大王历险记》、《哈利 ・波特》等,借给班级图书角,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

2.

顺应时代潮流辩证地选择课外读物。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所读的书籍庞杂,良莠不齐。有些书籍成为

“校园时尚”,我们应该认可这种课外读物宝贵的社会资源,不能粗暴地扼杀。充分利用“时尚”读物这把双刃剑,摈弃因为它的低劣质量导致学生心理扭曲的后果,合理利用其流行元素。对待这种“时尚”读物的正确弁度应该是积极地亲身体验,正确引导这种时尚。

3.甄选塑造健康人格的课外读物。相对儿童而言,读经典名著可以丰富语文素养。不要把经典名著仅仅局限于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和《唐诗三百首》等,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能促进身心健康完美发展的课外读物,都应该推荐给他们。

二、教给课外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当前小学生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作品的理解,高度概括能力普遍低下。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掌握是否恰当是其根本原因。因此,正确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形成恰当的课外阅读方法。比如,低年级学生阅读时要从语感着手,引导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头脑中形成的表象的再现感悟文章。中、高年级学生阅读时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概括、比较、分析、综合和系统化的抽象思维。结合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特点,课外阅读方法可重点对学生进行如下指导。

1.

朗读感悟,延伸联想。课外阅读的核心是理解、感悟,而感悟要依靠思维,课外阅读必须注重思维想象,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阅读文章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读完文章,再前后联系起来想一想,印象就加深了。

2.

读记结合,撷采精华。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借鉴,吸收精华。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有勾画、圈点、摘录、批注、写心得等。如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用圆圈圈起来,把优美的词、语句、片断用括号括起来,把中心句用波浪线划出来,把疑难问题用问号标出来……除了做标记,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必要的读书笔记本,把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片断分门别类抄写下来。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很有帮助。

三、积累课外阅读的成果,学以致用

学生课外阅读的另一个问题是学以致用的问题,那么,

如何指导他们综合运用课外阅读的成果呢?写作对于学生也是比较头痛的事,丰富的课外阅读积累,首先可以运用于借鉴仿写,习作可以借鉴阅读的精彩文章,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来练习写作。如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环境渲染的衬托等等,这时候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了。依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摘抄仿写过渡到思辨仿写,逐步过渡到成功的创造性写作,在“仿”中求“新”,提高了习作的能力。其次,课外阅读积累,陶冶了学生的性情,提高小学生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不仅增强了

第1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习惯语文素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教学的重要补充,在语文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会与他人交流读书心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学生的课外阅读还是相当贫乏,特别是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现分析原因如下:

第一、大部分学生苦于无书可读。

农村学校的图书室未能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有在数量上而没有在质量上进行图书配备,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阅读;由于父母文化的缺乏、家庭经济的拮据,学生家中可能没有藏书,或者没有合适的书可读。

第二、大部分学生没有时间读书。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减负的同时,学生的课余的大部分时间仍被教师布置的各式各样的习题,重复的练习占据着,即使学生想读书也无暇去读书。

第三、大部分学生不会读、不想读。

大部分学生拿起书来,无从读起,不知吸收,不知消化,没有收获,也没有尝到阅读的乐趣,所以不想读。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不断发展,更不愿用大量的时间,去面对枯燥乏味的文字,其他的媒体几乎夺去了学生所有的课外学习时间。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一个中学生,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就不能很好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因此,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强化阅读意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课外阅读使学生可以间接地走向社会、贴近生活、走进自然、探究奥秘,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突破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加速器”。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读的兴趣,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读的欲望,才会去自主阅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因人而异,创设了下面的激趣方法:演讲激趣、竞赛激趣、奖励激趣等,我们可以定期地评选阅读之星、阅读高手等或通过开展讲故事、演话剧、办板报、做登记卡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丰富,带来的乐趣。教师给学生介绍适合自己的科普读物、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名人传记等,在中年级开设阅读汇报课,在高年级开设阅读欣赏课,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从而激发阅读兴趣。作为学校方面,则充分利用校园各专栏、图书馆、班级、广播等环境,建立班级轮流阅读制度,设立班级图书角,定期出版各类读书专栏和进行阅读专题报道,开展各类读书竞赛等方式,努力营造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熏陶,从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二、鼓励广读博览,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孩子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会轻松面对语文学习,益处颇大。教师要不断总结指导课外阅读的经验,耐心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让他们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首先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因势利导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和名著,如《格林童话》、《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冰心传》、《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鼓励学生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其次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天天坚持,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最后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要制定一个读书计划。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还要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引导学生通过精彩词句和片段赏析强化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加强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12篇

古典名著就像一坛芬芳的酒,愈陈愈醇,它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一代一代传承,经久不衰,经典里隐含着民族的文化密码,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几乎成了中国人成长的教科书。阅读名著如同与圣贤论道,被先人指导。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特别希望学生能喜欢阅读迷恋经典。那么,如何提升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一、给予阅读方法的指导,让阅读成为习惯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在对习惯于阅读武侠、言情小说或是卡通漫画的科幻、恐怖、休闲等方面书的学生来说,较长篇幅的作品使他们望而怯步。所以,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先以课本教材为例子,给予学生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如读书的方法:默读法、跳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圈点批注法、提纲法、写心得体会法等,然后以课内自读课材料作为学生训练材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自己读出问题。记得在研读《智取生辰纲》时,我先让学生很快地把它读完第一遍,这好像是在高空鸟瞰大地的美景,学生会自然而然的想知道很多问题:为什么是杨志押运这10贯生辰纲?押运失败后杨志何去何从等? 读完《智取生辰纲》许多问题还是没有答案,很多学生便自觉的看起了《水浒传》追寻杨志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收获了梁山好汉们的精彩一生。我们的阅读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故事精彩的情节,知道几个主人公的名字,而是通过师生的共读,能让孩子们更深入地钻到文章、文字中去,学会享受美好的语言文字,感受到从语言和文字中散发而来的无比魅力,从而形成一种阅读好习惯。

二、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快乐的经历

好读书才能读好书,激发阅读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所以教师的启发引导是很重要的。 大部头的名著让学生从头读到尾是很吃力的,鉴于上学期的阅读经验,第二学期我把巨著分专题来欣赏这生动的画卷。例如人物类,我抛出的问题是你知道哪些名著人物的相貌。看过电视剧的同学大胆的把演员的特质表达出来,比较片面。此时就需要教师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诵一段名著中精彩人物片段,不到一个月学生把名著中主要人物描写编成一个排随时翻看,还很有兴致的把书中人物和同学对号入座,名著人物在我们班活灵活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作文中的人物也变得栩栩如生,再读优秀作品时学会了怎样阅读和积累,好的东西还一起探讨分享。

三、鼓励学生读名著,让阅读成为个性的舞台

鼓励学生读文学名著,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就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前人对文学名著往往已有定论。要鼓励学生不必拘泥于前人的定论,说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让学生感受自己个性认识和理解的尊重,鼓励学生综合对自己原有理解的反思和补充,不断的由幼稚走向成熟。读名著品名著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能冷静、多角度、全面的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同时继承和学习文学名著中不朽的精华。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

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来营造快乐的读书氛围,如阅读《三国演义》时举行了“我最喜爱的三国英雄×××”为题的读书报告会,并举行了以“曹操到底是英雄还是奸雄”为主题的读书辩论会。读书交流会的开展,让学生展开思想的翅膀,对名著做出探讨,他们提出质疑: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周瑜是东吴的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军,心胸真的那么狭窄吗?我们把学生所掌握的名著知识汇编成竞赛题,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知识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从而感受读书的乐趣,激发更强烈的读书欲望。适当的时间进行 “最美的诗篇"朗诵会、课本剧表演、"名人故居游"小导游大赛、“古诗词背诵”表演、优秀读书笔记展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分享了阅读的心得,共享了阅读的快乐,阅读名著的劲头就更大。

李镇西老师曾在《与青春同行》中说:“我当然没有想过一定要把我的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作家――语文教学并没有这个任务;但我想,文学至少可以增强语文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从第一堂课开始,文学便成为我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要素。”李老师的话说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而经典名著是数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学生时代通过阅读大量的名著,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只要我们坚持,一定会走进“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的读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