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时间:2023-06-06 09:0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信息管理就业方向

第1篇

[关键词]北部湾;信息服务业;经济信息;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朱峰,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175-04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信息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多区域经济合作。无论是产业结构优化还是产业技术升级都需要有专业化、系统化的经济信息服务作支撑。这就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专业人才为其发展服务。

近年来,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该专业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上的人才需求。社会调查显示,一方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结构设计上主要表现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和信息技术类基础课程的简单叠加构成。这种结构对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存在着诸多弊端,相当部分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自己的专业活动。另一方面,由于近几年信息产业的回落,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生源大幅度下降,一些高校因此而认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活动对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已经不再大量需要,从而缩减了经济信息管理的专业规模,使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遭到了巨大打击,制约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后备力量的培养。

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前景

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使社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信息竞争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产生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也成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的过程中,更需要现代信息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推动都表现出高效的增值效益。

1 信息服务业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中新的增长点。2005年1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通过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对我国信息化发展作出了方向性指导:一是推进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坚持服务现代化建设全局,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二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的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三是促进信息化健康发展。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国家宏观引导和调控。四是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就信息服务发展的实际方向而言,信息服务业在政策和市场两个力量的引导下朝着计算机化、数据库化、网络化以及企业信息资源联机分配等方向不断发展。具体地讲,信息服务业在我国的发展主要包括了系统集成、增值网服务、数据库服务、咨询服务、维修培训、电子出版、企业产品展览等方面的服务性业务。在企业信息化中,企业利用互联网将知识和信息转变为企业的盈利能力,通过企业内部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来提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信。正是由于互联网能够将多种信息传递给用户,而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也因此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

2007年中国现代信息服务业产值达到9073.3亿元,同比增长15%,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需求增长推动下,产业整体呈现增速发展的势态(见图1)。

从产业结构上看,2007年信息传输服务业占据整个产业的2/3,数字类产业的年增长速度为35%,成为拉动信息产业增长的核心力量,IT服务业发展稳健,增长速度与整体产业基本持平(见图2)。

一些研究机构预测:未来五年是信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政策推动与需求带动下,产业发展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18.4%。在国民经济和服务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对第一、二产业形成较强的带动作用,成为真正的支柱型产业。

因此,中国信息化发展远未结束,未来社会对信息服务人员的需求空间将进一步扩大,以电子信息系统、互联网络、计算机应用为基础的经济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 信息服务业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内在需求。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中国一东盟各国间文化交流、物流运输、商贸活动等各种信息活动的中楹地区。信息作为现代经济新的增长要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构建高效的电子政务以及区域投资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信息平台的支撑。以信息化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将会快速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信息服务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倍增器。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域信息化发展要求在现有可利用的软、硬件资源基础上通过多区域合作,构建多区域分布的共享资源库、工具库,并通过发展信息服务业来拓展区域网络功能,推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多区域合作的信息平台支撑体系。

目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水平还处在较低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信息资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程度偏低,主要体现在四个问题上:一是信息资源开发不足、流动不畅;二是经济增长方式处在转型期,企业对经济信息管理与应用的效益不高;三是信息资源总量较低、质量较差、结构失衡;四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和政府的电子政务还不够完善,网络应用与拓展面不宽。因此,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信息化发展,首要任务就是要大力培养信息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因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是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的建设者、应用者,这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推动区域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信息使用率有着战略性意义。

二、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技能差异性与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现代信息服务业是指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生成、收集、处理加工、存储、检索和利用,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专门行业的集合体。经济信息管理主要是对经济类信息的市场搜集、分类、加工、存储和利用,其目的是为经济管理和投资者提供信息服务。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顺应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而建立起来的从信息服务业中分离出来的综合型专业,主要是为满足国民经济中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培养从事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要。

1 经济信息管理与一般信息服务业的差异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一般信息服务业的专业活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传输服务业,主要包

括通信传输服务业、互联网基础服务业和广电传输服务业;二是数字媒体服务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信息内容服务业、移动信息内容服务业、数字影音服务业及其他数字内容的服务业,如数字化教育、数字出版等;三是IT技术服务业,包括运营服务(如IT咨询、系统集成、软硬件维护与支持等)和外包服务(如BPO、ITO等)。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服务与一般信息服务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

首先,经济信息管理服务就属性而言仍然属于信息服务产业,但有别于一般的信息服务业。经济信息管理在社会活动与实践上最大的特点是针对性,失去了服务对象的针对性,经济信息管理就会变得空洞。因此,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必须针对经济活动中不同的主体而具有不同的活动内容。从服务对象上经济信息管理可以分为宏观经济信息管理和微观经济信息管理。宏观经济信息管理以国民经济运行数据和行业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服务对象为经济管理部门及研究机构;微观经济信息管理则以市场经济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服务对象是为企业及个人经济活动而服务。

其次,经济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服务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属于不同的两个领域。经济信息管理必须以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服务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对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经济信息管理重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经济问题;而信息技术是经济主体进行经济信息管理的基础性条件,包括软硬件的建设,属于计算机系统建设与应用,最终目的是要为经济主体的信息有效管理与应用而服务。例如在社会信息化过程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对电子政务、企业信息资源的运作、商务电子数据交换等,除了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及信息系统的安装、建设、维护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的经济信息管理,从而达到产业的增值效应。

2 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目前,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实际就业能力调查说明,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能力用信息技术专业服务能力代替。经济信息管理不等于信息技术管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而不是以信息技术为目的。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学生由于培养层次和教育目的的不同,其能力特征主要体现在对经济信息服务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上。因此,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某一领域的经济信息活动为加工对象的专业技术。

通过对广西区内及部分区外的一些大学和专科学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由于受到信息技术基础作用的误导,把信息技术操作、信息维护和信息系统的开发作为经济信息管理的专业能力培养方向,取代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所应有的专业能力。这使毕业生在实践工作中既不能达到信息技术专业开发与应用的高要求,又不能提供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分析、管理与应用的服务,达不到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为服务主体带来的增值效应。

近几年来,经济信息管理专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社会实践中,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除了主要掌握一些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外,对经济信息本身的处理与运作并没有达到社会、企业对该专业能力的增值要求,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和实际工作的专业能力。

(2)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服务缺乏社会经济活动的针对性。由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操作与应用的对象――“经济信息”存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一些高职院校对该专业能力的应用设定几乎包括了所有经济活动场所,专业能力在经济活动方面无所不及。这种现象是专业缺乏社会活动针对性而导致的“空洞现象”。调查表明,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和学科安排上几乎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专业结构基本上是以基础性信息技术和基础性经济类课程拼凑而成。

事实上,以经济社会活动为反映的经济信息是分层次、分领域的,不同领域的经济活动有不同的知识体系和信息结构。不同院校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应根据院校拥有的不同师资力量和学术优势,针对不同领域的经济信息服务提供具有特色的专业服务,进行特色的专业设计。这就是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针对性问题。没有针对性的经济信息管理,不但没有特色,而且缺乏竞争力。

(3)经济信息管理专业表现为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的简单叠加。大部分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无法对经济信息管理提供有效的专业服务。一方面,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设计上仅仅把信息技术的相关学科和经济管理的相关学科简单地叠加起来组成的。没有对专业以经济信息为研究对象进行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在社会经济活动的专业实践上表出缺乏专业应用的系统性和参与经济活动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高专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基础和学习能力的限制,在日常学习中把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的专业学习,一般情况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几乎不能独立完成专业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

(4)经济信息管理专业创新没有从社会长期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人手。受经济及信息产业发展周期的影响,2007年,信息产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拐点,产业增速大幅减缓。从近年来历史数据上看,2000年至2005年信息产业及信息服务业平均增长超过35%,2006年增长速度下降到23.6%,2007年为18%。信息产业的这些变化不是单独的,除了有产业周期的影响,还有经济方面的,如自然规律影响、出口环境恶化、成本优势下降等方面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这种变化深层次地反映出信息产业本身结构的不合理。

针对这种状况,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急于追求“专业创新”,而脱离了市场需要和违背信息服务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变为了“专业创造市场”,而不是专业满足市场。影响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规范化、长期化建设。

三、结论

结论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管理人才,广西高校及高职高专学院应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机制建设、风险投资等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自己的师资力量和学科资源优势,组建针对性强、具有不同院校特色的经济信息管理优质专业,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发展培养出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和实用性的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服务人才。

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办年限不长,虽经多方努力,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课程体系、师资配五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对问题分析基础之上,提出信管专业发展的相应时策,希望能对我国高校信管专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动力,为此,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学有所成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人术而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简称信管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基础比较薄弱,虽然已经根据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在进行了多次社会调查之后制订了信管专业培养方案,并逐年进行修改和完善。但在教学方案实施以及就业过程中逐步发现,在培养方向定位、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就业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现状分析

作为信管专业的依托,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学科1960年起源于美国,其目的是研究如何系统地设计数据处理应用系统。之后,该学科就不断地研究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利用它为组织的目标进行服务。在我国,由于各高校成立信管专业之前都有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有着不同的名称如“信息管理”、“经济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信息管理”。教育部于1998年7月颁布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将原来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合而为一,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图书馆学专业、档案学专业一起,合并到最新增设的管理类二级科目一管理科学与工程之中,专业学科名称正式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育部1998专业目录中,将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让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术”。

由于不同高校信管专业的学科背景不尽相同,依托的院系不一样,性质不一样,导致信管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和具体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专业开设在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则偏重于经济学方向,开设在管理学院则具有管理学性质,还有开设在计算机学院则偏重于计算机方向。到底是“求同”或“求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求异”从表面上看是在提倡改革和创新,实际情况却体现为固守原有的背景专业那块“阵地”,是“保守者”应对教育部专业合并政策的一种对策,给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以及就业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隐患。

为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各高校应摒弃原有传统观念,在教育部给定的信管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指导下,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部分调整,但不能偏离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定位。以满足社会化信息管理人才需求为己任,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术而避免单纯的管理型人术或者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术避免学生知识面狭窄而无法满足其参与知识创新和胜任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要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问题分析

1.部分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灰色地带”

一般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趋向:一是强调IT技术,弱化了现代管理理论与方法,又不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相媲美;二是强调管理又过于弱化了 IT技术,所培养的学生不会利用先进的IT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IT技术与管理相融合,但实际效果不理想,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我校”)。对于企业的具体动态需求调查不足,很多课程设计大多是“闭门造车”,开发出的课程设计不能和企业的实际信息化建设需求结合起来,这使得学校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矿灰色地带”学生就业率比较低。以我校为例,2002级-2005级我校信管专业学生离校前就业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2002-2005级信管专业的离校前就业统计数据表明,该专业的离校前未就业率比较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信管专业较新,很多环节还不是很完善,致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企业的实际人才需求存在偏离;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于信管专业认识的局限性,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多倚重于计算机硬件、网络与软件编程方面的人术。

2.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遮薄弱

我国高校信管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较弱,真正本专业出身、高学历的教师和有专业背景的高职称教师偏少,缺乏具有企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师资。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学缘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据了解,在一些学校的院系,大量聚集着由老教授一脉相传下来的弟子门生,甚至出现了“四代同堂”的现象。

(2)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结构不合理,教授副教授比例比较低。

(3)学历结构不合理:信管专业教师持有的学位目前仍以硕士为主,取得过博士学位的教师仅占教佩急数的1%左右。

(4)年龄结构不合理:40一54岁年龄段的中年教师偏少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信息技术教师严重缺乏。

显然,师资队伍的这种状况无法适应培养数字时代高素质信息人才的需要,教师队伍的重组与优化成为信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

3.信管专业实践项目效果不理想

信管专业应用性非常强,纯理论课教学无法培养出应用型、高级的信管人术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多数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专业实验室如信息系统工程实验室、ERP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但这些专业实践环节仅仅局限于实验室的静态实践,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以我校2002-2005级信管专业为例,专业实习内容如表2所示。

根据学生的反映,实习效果较差,抄袭现象较为严重,并且系统的开发与实际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和当初制定的培养目标并不吻合。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对策研究

1.调查社会信息管理人才需求,消除“灰色地带”

为使得培养出的信管专业学生能够符合社会信息化管理的人才需求,消除高校与企业二者供需之间的“灰色地带”,我们应该积极地深人企业详细调研和访谈,探索出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并且在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上都要体现这一基本原则。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信管专业人术并建立相应的支撑课程体系,如表3所示。

2.整合内外资源,优化师资队伍

在优化师资队伍方面除要注重引进人才以及聘请外部专家教授之外,更要注重在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内部资源优化的方式有多种,如图1所示。通过发挥专家教授的传帮带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水平;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发挥学校与IT企业“零距离”合作方式,使教师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才能教好学生。当然在校教师也必须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更新,保持科学研究及教学研究的活力。

3.完善信管专业教学体系

信管专业具有理工渗透、文理交叉、经管结合的特点,完善教学体系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消除所谓“拼盘式”专业的错误认识,信管专业的主要研究内容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它有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课程结构。如何建设核心课程、优化和完善课程内容、完善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工作以及创新教学模式 (如图2所示的面向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研究的主题和方向。

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

信管专业是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是获取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专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重视,尤其要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动手能力。针对理论培养体系的内容,将本专业的实践体系分成上机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以及毕业设计5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别从多个角度进行培养,以满足本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具体内容如表4所示。

因此,各高校应根据有关的意向调查,结合企业“只需要马上可以用的厂和信管专业“实践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与特点,转变思路重新调整专业实践环节,譬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以弥补校内专业实验室实践环节的不足。深人实际到企业的信息管理部门进行调查,为毕业后能尽快胜任企业的信息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以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教育环节的目标。

第3篇

1.现状及问题。

在专业中有来自原来五个不同专业的定位信息,其中包括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导致专业定位不明确。②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专业有类似之处,导致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和人才定位不突出,可以被相似专业替代。③各类院校都利用自身的优势办信息管理专业,使本专业的定位各不相同,造成社会企业对本专业认知有误,耽误学生就业竞争。比如工科院校以培养信息系统开发人才为定位,侧重计算机技术的培养;管理类院校以培养管理人才为主,侧重管理理论;还有些院校是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培养方向;有些院校只培养专门的行业信息处理人才,比如医疗信息处理,电子金融信息等。

2.科学定位,突出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新建的本科院校,缺乏相关的计算机技术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的办学经验,与早在1978年就率先建立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的中国人民大学之类的一流大学差距甚远。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不明确,社会对本专业的认识模糊,加之类似相关专业的发展,给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带来很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我们只有对本专业准确定位,突出特色,才能办出有一定竞争力的信息管理专业。经过实践思考,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三大学科基础,形成复合型的专业定位。信息管理专业不是培养单纯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不是培养只熟悉业务流程的管理者,其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信息管理人才,需要具备信息技术知识、信息管理知识和信息系统知识,还需要掌握项目管理知识,特别要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创新的素质,这是信息管理人才与其他技术人才不一样的地方。为此我们考虑我院信管专业的定位是:①突出专业的复合型特点,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并重,特别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流程的结合,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培养“懂计算机的管理人员”,培养企业的信息化推动人才。②我校是广西唯一的财经类院校,要突出学校的特点,以财经院校为背景,在财政、会计、金融等专业方面有突出的优势。可利用学校背景适当加强财经类理论或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经济信息的处理能力,区别于一般院校的学生。③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重点,依靠大量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操作型人才的特点。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模块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目前我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模块。

1.理论课程。

应修学分共128学分,包含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①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②专业基础课:管理学原理、统计学、会计学、西方经济学、C语言程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管理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信息安全等。③专业主干课: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经济学、ERP原理等。④专业选修课:信息检索与利用、办公自动化、网页设计、信息分析与预测、决策支持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

2.实践课程。

应修学分为32学分,包括集中实践和独立的课程实践两大模块。①集中实践模块:军事理论、就业指导、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②课程实践模块: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实践、计算机网络实践、信息管理实习、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与程序设计实训、管理信息系统开发、ERP原理与实训、信息分析与预测实训、信息系统开发综合实训。

三、核心课程的设置与整合

信息管理专业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技术作为三大支柱学

科,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与学生往往有拼盘式的感觉,缺乏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多教师是计算机专业或者管理专业毕业,他们在教学中往往从自身的特长出发完成教学,教授的课程内容不适合信息专业的需要;学生则感到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过散,所学到的知识支离破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所以,如何办好信息管理专业除了有明确定位和突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考虑教学体系中的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以及课程内容衔接等问题。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 1.管理科学课程

我们基本与管理类专业接轨,开设管理学原理、生产与运作管理、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重点培养学生在组织、协调、人事、领导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经济学课程,开设西方经济学。在财经院校的背景下,我们开设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

2.计算机科学课程

最主要的是数据库与计算机网络,还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计算机类专业的相应课程要有所区别,强调解决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组织、处理等问题,要求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为管理应用服务。关于系统开发,我们开设高级程序语言,并连续开设两个学期的JAVA,将一个工具彻底讲通用会,满足本专业学生具有开发系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所有计算机类课程都设置同步的课程实验,实现四年的计算机技术培训不断线,使本专业学生确实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技能。

第4篇

【关键词】信息专业;培养模式 ;现状;改革

信管专业全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关联度等5个背景专业整合而成的一个新专业。该专业主要研究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信息化社会,如何管理大量繁杂的数据,并从中挖掘、获取有效的信息,是该专业的研究重点。信管专业是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等学科的交叉组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维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一、社会对信管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管理日益规范的今天,信管专业学生就业前景普遍看好。但是,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此,导致信管专业学生毕业以后都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相关专业的工作岗位。问题主要出在目前信管专业毕业生所具备的能力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社会对信管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需要信息管理和分析的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源管理等。

(2)需要信息系统的管理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信息系统需求管理、运维管理、项目管理、外包管理、信息安全管理等。

(3)需要信息化管理的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政府部门负责信息化规划的专员、企业信息主管(CIO)等。

(4)需要具有 IT知识的管理人才。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信管毕业生,其 IT知识特长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易于将业务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结合,因而政府、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管理岗位也非常欢迎信管专业的毕业生。

(5)需要流程规划和系统咨询人才。主要从事以下工作:企业流程规划师、解决方案咨询顾问、系统分析师、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分析师等。

社会对高质量信管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我们反思高校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信管专业的课程由不同学科中的课程组成,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内容方面,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够,表现为什么课程都学,而结果是什么课程都没有学会。二是就业竞争力方面,学生无一技之长,专业特色不明显。具体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不明确。信管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既懂经济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很难进行把握,各个高校对此专业学科范围、内容理解上不尽相同,无法确保一致性。因此,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办出专业特色,适应社会对该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2)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一是课程设置没有面向社会需求。信息技术发展极为迅速,但受高校教学计划性和规范性等的限制,信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很难与新技术的发展保持同步,学生所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专业课设置没有充分体现信管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特色。信管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偏重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缺少综合运用类课程。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结合的领域信息分析、设计和规划方法方面的课程更是偏少,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使用人单位感觉该专业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不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学生,在管理方便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而在信息分析和规划方面的深度又不够,从而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3)师资力量薄弱。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信管专业建设中突出的问题。经调查,大多数高校的信管专业皆是由某一背景专业改名而来。其突出表现是,这些高校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没有按照新专业知识结构重组的需要重新分配,如在以科技信息为背景专业的高校中,师资大部分仍是传统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师资。

(4)实践教学手段匮乏。信管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必须通过深入的实践,才能达到对理论的充分理解。而目前很多高校及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十分薄弱,无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该专业是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综合学科。信管专业本身就是管理科学、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所构成的跨学科领域的专业,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系统的互动结合和边缘学科知识模块的复合。因此,我们应该将该专业的学科定位为: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记忆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教学机构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从事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开发,从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信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需要教师要同时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全面掌握企业实践案例,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因此,采取有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并激发他们的学术研究能力,激励教师走出去读书深造或进行课程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高效率地指导学生。

(三)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信管专业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考虑分析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理顺脉络,科学地制定教学大纲,保证教学的系统性,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与遗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可以借鉴国外教学经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性强的内容。改变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旧教学模式,加强实践、实习环节。再设置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使老师、学生真正投入到实践中,学生从中加强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上机考核、组织答辩等形式对学生的实践课程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提高对实践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四)加强产学合作

信管专业发展迅猛、实用性强,只有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才能充分利用高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各自优势、高校要积极争取得到企业和社会更多的资源投入,将教学从课堂上延伸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前沿。

四、结束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专业,要切实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出发,紧跟时展的步伐,根据自身的办学层次、办学特色、学校定位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力争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查先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03,22(4):

507-512.

[2]刘畅.高校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网络与信息,2012,5.

[3]陈海燕,张烨.信管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20.

[4]袁红.提高地方院校信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3.

[5]赵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1,10.

第5篇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最早出现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国家教育对经济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等专业进行了整合,从而出现了该专业。该学科的教育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如今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率较高,很多院校中均开设了该专业,而很多工作岗位也体现出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性。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也在持续优化。在该专业中,计算机和经济管理是重要的两个方向,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意愿选择相应的岗位,鉴于该学科的知识综合性,使得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相对较多,如IT行业、行政、金融以及财务等。相关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开展该专业的院校数量又增加了近200个,而社会各界对此类人才的需求量也在持续增加,可见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今后应加强对该专业的支持力度。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现状

2.1专业无特色

通过对该专业的研究发现,其虽然囊括了多个方面的知识领域,但在整体来看却十分缺乏特色,如其并未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行业、岗位进行人才培养,使得人才培养显得缺乏目的性、针对性,过于抽象化。另外,很多从该专业毕业的学生所体现的特点是,其实践能力不够强,专业特长不清晰,专业形象也不突出。此种情况在很多高校以及其他的工作岗位上均有明显的体现,针对此种情况,今后我国教育界应加强对该专业建设的规范力度,缓解人才就业困难。

2.2专业能力不足

在该专业中,其往往会涉及到很多知识,具体可以划分为信息技术、经济和管理。然而根据实际情况来看,相关人员在学习技能、应用技能的时候往往无法使三者趋于平衡,有些人员过于偏重信息技术能力,而有些人员则更擅长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对高校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发现,超过58%的学生认为自己虽然涉及知识面广,但课程深度不足,而25%的学生认为自己无一技之长。

2.3专业定位不清

如今虽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较高,但实际的情况是,该专业的定位并不清晰,这主要是因为国家教育部出台的相应文件信息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表述形式具有高度概括性,且较为宽泛,这也使得学校教育、企业管理等方面无法合理制定培养方案,长久发展下去势必会更加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学生以及相关人员在就业和重新就业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迷茫性。

3当前社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规划

3.1专业需求

(1)专业定位目前,国内外对该专业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并将其定位为研究计算机技术在经济与管理中的应用,如今该专业的定位也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了共识,即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为管理类专业,但鉴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且该专业在高校的发展历史也有所差异,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依然会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晰,难以满足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的问题。(2)专业课程体系定位该专业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希望通过对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计算机能力和应用能力,成为技能型、应用型高科技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对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定位,并根据定位制定培养计划。我国颁布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课程主要包括如下几种: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由此可以看出,该专业有着类型杂且课程多的显著特点,对于这种综合叉性较强的学科而言,若无法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划分,则很难确定培养目标,甚至会渐渐被时代淘汰。(3)专业人才定位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对该专业也有了更多的规定,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其所需要培养的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级系统分析员。此类人才需要能够做好信息处理系统和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和评估工作,可以根据相应的信息来完成信息资源的协调工作,进而帮助企业确定今后的发展目标;另一类是从事信息管理行业的人才。此类人才需要站在企业战略管理角度来进行工作,根据工作流程和信息资源的组织结构,利用相关技术来对企业战略进行优化重组。

3.2发展规划

(1)实现专业定位在对专业进行定位时,应充分认识到其特殊性,其虽然涉及范围较广,但这也恰恰可以成为其发展优势,只要能够对其所包含的领域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处理,即可以使各个方面均具有独具特色的专业定位。另外,任何学科的出现均是由无数实践积累而来,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应充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通过教育的形式对此方面进行优化,最终形成全新的定位。(2)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完善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实践环节。无论是对于在学校学习的学生而言,还是就已经步入工作岗位的人员而言,若要将此专业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必须加强实践,这是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必要途径;(2)突出专业特色。学校方面应针对该专业来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构建彰显本校特色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3)更新课程内容。在学习该专业时,教材是十分重要的载体,然而我国此方面教材内容有些滞后,今后应针对教材进行改编,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使人才培养能够与社会发展相契合,与时展相融合。(3)实现专业人才定位在多个定位中,专业人才定位是最为关键的,无论教学、培训的成果如何,最终将其投入到实践中的依然是人。在进行此方面建设时,应事先做好市场调查,对各个行业针对该专业人才的要求进行分析,并找到突破点,从而确定人才定位。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除了要把握学校学习时间外,也要把握好实习机会,学生就业前的能力提升最佳阶段即是实习阶段,在此过程中无论是校方或是学生自身,均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以便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等方面。

4总结

综上所述,研究关于当前社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方面的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发展以及人才就业方面的发展。如今社会各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近年来一直在优化教育改革,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也应势而生。通过对该方面的研究可知,我国对该专业的建设还不够完善,尤其是专业定位和人才定位方面,需要相关机构和人员持续加强相关研究。

作者:石鑫 单位:北京语言大学

参考文献:

[1]尹燕芳,杨卫平,王卓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5(05):43-46.

第6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问题;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4-0059-02

一、引言

我国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由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整合而成的,其专业发展各有侧重。哈尔滨金融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的财经类本科院校。在本文中,笔者拟对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谈几点建议。

二、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培养目标不明确,财经院校的特色不明显

目前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专业建设主要有三个方向:第一是以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它们的理工科的特色明显,侧重于培养系统开发人才,课程设置中有大量的计算机课程;第二是以武汉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院校,它们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前身是其科技情报学专业,侧重于教给学生以信息资源的开发、管理、分析与预测等方面的知识,培养从事信息与信息资源管理方面的人才;第三是各类财经院校,侧重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等课程的教学,培养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人才。从前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目前该专业的教学并没有一个较固定的要求,而就财经类院校而言,其专业建设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财经类院校只是简单地照搬理工类或综合性院校的做法,即将经济管理类课程与计算机类课程做简单的叠加,并没有使其相互融合。这样,就导致学生对本专业在认识上不明确,也导致毕业生就业方向的不明确。这也就是说,目前财经类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较普遍地都存在一个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要通过合理而有效的课程教学来完成的。课程体系是由若干门课程组成的一个互有联系的整体,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某专业的课程体系能够直接映射出该专业的理念和特色。前面已经提到,目前很多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计算机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经济类课程和信息系统类课程的简单相加,没有必不可少的整合。这样,课程之间就难免有重复。另外,理论性的课程也较多,与实践结合也不够。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开设了大量计算机课程,但管理类课程就较少,这样它必然会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其次,专业课的比重较大,人文课的比重较小;必修课的比重较大,选修课的比重较小。这些都是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

3 师资力量薄弱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教师的知识越丰富就越能适应本专业的教学。但是,很多财经类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师要么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要么是管理专业毕业的,其学科背景不够合理。这极易形成教师的短视,不利于他们将有关知识加以统整。这样的教师在讲授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时,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系统地完成课程教学的任务。另外,有些教师还缺少系统开发的经验,即对于大型应用系统的设计缺乏掌控能力。

三、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专业建设的设想

1 突出财经类院校特色,重新进行专业定位

美国卡内基促进教学基金会的波依尔博士指出:每所大学和学院都应为自己的特色而自豪,都应寻求弥补其他院校的不足,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建设时,应做到突出特色。以哈尔滨金融学院为例,我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一所金融类本科院校,金融特色明显。“十二五”期间,我院的目标是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主的集经、管、文、法、工为一体的学院,并且要努力使之居于全国同类院校前列。如此,信息管理专业作为我院的一个老牌专业,就应该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应该突出我院的特色。笔者认为,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致力于经济管理和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的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既具有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又掌握了信息科学的理论与技能,从而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等部门从事现代信息管理及系统分析、设计、管理和评价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2 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

课程设置除了培养学生能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外,更要使学生能有较宽广的人文视野、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独立成熟的人格。整体知识观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都在效仿美国哈佛大学的做法,即使课程设置有其核心体系。笔者认为,这更适合于清华大学这类培养精英人才的研究型大学,而对于教学型本科院校而言,因为学生在自主选课时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院并不适合建设核心课程体系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即采用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根据就业方向的不同,我们可以设置不同的模块来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涉及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系统科学三大类学科。根据专业定位,要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就应既突出财经类院校的特色,又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注重应用的特点。这样,笔者认为,财经类本科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应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通识教育课中应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法律基础与道德修养、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和科学史等。在这里,增加科学史的目的是为了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训练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选修课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安排选修课,为的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而宽厚的基础。

第二,专业基础课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观经济学、管理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运筹学和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

第三,专业必修课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信息资源管理、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技术、信息存储与安全技术及IT项目管理等。

第四,专业选修课。在专业选修课中,学生可任选下面任何一个模块:1)网站开发模块。该模块包括网站设计与开发、J2EE编程技术、SQL/ORACLE网络数据库开发、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和IT前沿选讲等。2)银行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会计学、货币银行学、财务管理学、电子支付与网络金融及银行信息系统开发等。3)面向管理模块。该模块包括企业资源与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等。

3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除了理论课之外,更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要紧跟信息技术的发展,其二是增加参与管理与实践的机会。为此,可以设置校内和校外两个实践模块。校内实践教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即相关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其中包括数据库、程序设计语言、信息系统开发等。第二方面是综合课程设计。在学习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之后再设置一个综合课程设计,让学生综合运用他们学习过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和网络知识等,完成综合课程设计的学习。第三方面是对管理类课程的学习,通过MBA的学习,并采用分组研讨、导师指导等方式进行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实践。校外实践主要是在学校和区域内的银行或相关企业进行。在毕业设计期间,允许学生到企业边实习边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

4 提高教师素质

对于高校而言,人才是根本。因此,学校应该通过引进高素质人才、鼓励青年教师进行跨专业进修等手段来提高素质。先进的管理理念及信息技术大多是先产生于国外,所以学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形式,邀请著名学者或有经验的开发人员来校讲课,以让教师能更多、更快地了解国外的相关教育教学理念,使之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此外,还可聘请外系教师或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里的专家来担任兼职教师,以为学科问的交叉渗透及新的教育思想的引入创造条件。

第7篇

摘要:良好的专业性课程体系设置对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天津城建大学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就课程体系建设中的实践性教学需要掌握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

0引言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房地产业迅速兴起,社会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部分高等院校在八十年代初期先后开设了房地产经营管理这一专业。从1989年我国高等院校正式设置房地产经营管理这一专业到1998年止,在这十年间我国设置此类专业的高等学校达到114所。然而在1998年,房地产行业发展受到一定阻力,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倒闭,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也急剧下降。因此,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在此目录中将房地产经营管理调整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下的目录外专业。按照此要求,各个高校对已开设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进行调整,主要调整方案有两种:一种是将该专业合并进入工程管理专业,另一种是将该专业合并进入工商管理专业。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有的“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正式更名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代码设置为120104,主干学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1992年,天津城建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开办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是全国建设类高校最早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之一。在1998年因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取消了房地产经营管理这一专业。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学科门类为管理学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该门类包含我校尚未开设的管理科学、我校已经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我校已经开设工程管理、我校已经开设工程造价和我校于2016年新增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5个专业。由此可以看出,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对于完善我校学科体系的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为专业人才培养的准确定位提供框架性思路。

1专业培养方案设置内容

我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主要是将经济、管理、工程、法律等相关知识相互融合的专业,在培养方案安排上以重点强化房地产前期开发和后期资产的管理为特色,以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前沿性理论知识和实践性应用技术的掌握。据此设定三个专业就业方向:一是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从事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和前期开发工作;二是房地产项目的策划,在房地产企业及相关机构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工作;三是房地产资产管理服务,从事(住宅、商业和工业)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管理和资产运营管理工作。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建造技术、信息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全面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人文思维及相关的基本训练,掌握现代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具备在房地产、投资、咨询、施工、金融与保险等领域的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开发投资、市场营销、物业管理、房产经纪和资产运营管理等能力,培养能针对房地产开发全过程进行管理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了达到培养能力的实现,我们针对各个分项能力,设置了对应的课程和教学环节矩阵表。

2培养方案的三个就业方向课程体系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方案设定三个就业方向,围绕着三个就业方向设置了三个课程群。

2.1房地产项目开发,从事房地产项目投资分析和前期开发工作

选择该方向的原因主要是:房地产项目投资大,建设和使用周期长,其前期开发居于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全程中的核心,该方向的选择可以填补本校现有其他专业培养方向的空白。该方向的课程体系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科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共包含16门课程。如表2所示。

2.2房地产项目策划,在房地产企业及相关机构从事房地产项目策划工作

选择该方向的原因主要是:该专业是在已经开设10年的市场营销专业基础上调整而来,是原有专业的教学、社会资源、项目前期分析的整合结果。该方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科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共包含11门课程。

2.3房地产资产管理服务,从事(住宅、商业和工业)物业管理、社区服务管理和资产运营管理工作

选择该方向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的建设背景,存量房的逐年加大,物业的多样性,房地产金融特性的突出,服务提升的需求,去库存。该方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践教学科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共包含12门课程。如表4所示。

2.4三个特色方向的逻辑关系

房地产项目策划将房地产项目开发与房地产资产管理服务联系起来;房地产项目策划建立全局概念,同时,作为一个职能与就业方向;房地产项目开发建立产品概念,强调技术性和市场性,同时,解决少量就业问题;房地产资产管理服务建立服务概念,强调运营、增值和交易服务,同时,衍生出系列职能与就业方向。

3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和实施保障

我校教学培养方案主要突出实践性,其中包括实践性教学建设和实践性能力提升两个方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直接应用知识而非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3.1教学思路的设定

本专业的教学思路主要设定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办学定位设定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突出地方高校的三大能力,即为天津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房地产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毕业学生创造价值的能力。

3.2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

首先,从教学结构上考虑,重新论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由实践教学服务于理论教学逐渐转变为以实践教学为核心,在一定程度上突出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其次,构建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尤其是就业和工作关键能力方面的培养。理论教学主要以专业为导向,优选教学内容,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技术逻辑体系,强化基础理论知识。但是从行业企业的需要出发,学校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挖掘出学生个体智慧和能力。因此,学校应重构现有的教学体系,将其完善成为包括目标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管理体系及考核体系等要素所构成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主要以解决学生实习、实训为目的,着力建立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真实技术实施条件、仿真管理案例和项目引领的教学场景。与此同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多种教学法进行有机的结合,注重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我校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十分注重实践教学,主要构建了校内模拟实训室、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校外建立实习基地等三个平台,进行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学习和训练等,提高学生在房地产投资开发、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和资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同时,为保障实践教学的管理工作,根据每门实训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我校制定了包括实训大纲、实训任务书、实训指导书等在内的较为规范的文件。我校经管学院目前已经拥有了服务于房地产的专业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包括:工程建设管理综合训练中心、信息管理与微机应用、3S、管理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平台等五个实验室和一个图书资料室;获批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管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此外,还专门设置了市场营销实训室、房地产综合实训室等。这些相关资源完全可以满足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这一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

3.3积极探索紧密的校企长期合作共赢机制,加强实践教学方法创新

校企合作首先是相关教育机构与相关行业协会的密切合作。我们在原有与行业协会、学会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国房地产营销协会、天津市房地产业协会、天津市物业管理协会等单位的密切合作。其次是与相关企业的密切合作。根据我校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内容,我校正在努力加强与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前期部门、房地产营销策划机构、房地产经纪公司、房地产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资产运营管理公司等企业的合作。

3.4强化“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落实。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和专业的校友会等社会资源,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施工单位、房地产专业经纪机构、房地产咨询机构和房地产估价事务所等单位引进具有一定素质、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建立成相对稳定的兼职专业教师队伍。二是充分利用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所拥有的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专业教师到基地实践制度,通过一定的制度措施的落实来强化现有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三是发动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在建设和运转过程中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行业的执业资格证书,通过有效激励手段,促使教师主动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企业实践。

参考文献:

[1]何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530.

[2]张泽颖.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ATP循环递进式”实践能力培养探析[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1):136-138.

[3]宋春兰.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究———以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5(08):128-129.

[4]闫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6(02):42.

[5]黄英,宋春兰.转型背景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以沈阳工程学院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223-228.

第8篇

关键词:高职;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2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Shanxi Polytechnic College as Example

Zhang Jian,Feng Dongyan

(Shanxi Polytechnic College,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ace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a,all kinds of enterprises need a lot of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 to help companies comple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process in order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lower production costs,expand the corporate earnings.At the present time,the construction of main information training professiona-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also has some delays and inadequate.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recent three years,and combined with the enterprises'needs fo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the article probes into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ity construction.

Keywords:Vocational;Information management;Specialty construction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与普通本科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数以百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信息技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均已开设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但在这些年的专业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专业建设缓慢、专业定位不准、教学方案混乱、专业课程设置模糊、师资力量薄弱、实验实训环节缺失等问题;进而导致认识上的不同,从而使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我院于2008年开办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ERP方向),至今已招收四届学生。下表是近四年该专业学生结构情况。

表1.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情况表

通过该表可以看出,信息管理专业总人数方面,2008-2010年逐年增加,2011年回落到2009年的水平。从性别方面,女生占到总人数的60%左右,男生占到总人数40%左右。从学科方面看,理科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占到20%左右,而文科人数占到80%左右。从成绩方面看,301-400分占绝大多数,高分段、低分段学生人数相对较少。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目前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存在以下几个比较明显的特点:1.女生比例较大2.文科生比例大3.高分学生少。我们应该根据目前学生的特点,相应地进行课程、专业、师资等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二、培养目标方面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属于边缘学科。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并使用企事业单位常用的办公软件,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系统操作能力和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技能;能参与企业经济管理并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做出预测和判断,具有独立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市场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撰写专业报告的能力;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开发的初步能力,了解本专业相关领域的发展动态;能够熟练运用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组建企事业单位内部网络系统,并具有管理和进行多媒体制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能顺利地进入企业信息管理领域就业,从事掌握ERP(企业资源计划)的基本理论,具备从事ERP系统基本操作和数据维护的管理企业基层信息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划分到了管理学学科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中,专业代码110102。而在普通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与普通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却被划分到了电子信息大类(59)中的计算机类里(5901),专业编码为590106。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更侧重于掌握基本理论的实践应用型人才。

三、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为拼盘式的,客观上形成了管理学课程、经济学课程、计算机课程的简单堆叠,严重地忽略了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及相关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后,无法确定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对课程内容不能有很好的把握。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后感觉本专业内容宽泛,但没有重点,进而导致学生在就业时的盲目和茫然。

通过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的分析,且结合高职学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等特点,笔者认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包含四大部分: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其中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两课、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这部分课程为必修的而且为各专业都要开的公共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基础,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根基,是当今社会中学习和掌握其它学科知识必须具备的前提。高职教育固然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任何一种技能的培养、训练、发展和提高都是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之上的。作为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高职学生要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生产、管理或服务技术,就必须在已有高中阶段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基础知识,从而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该部分课程主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讲授。

(二)专业基础课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根本还是在管理,因此笔者认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应该以管理学为主,涵盖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各方面的理论课程。具体来说应该包括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西方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数据库原理、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C语言(C#程序设计)等课程。管理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认识到科学的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能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经济学知识;会计学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的整个财务流程,对企业的经济运作有深入的了解。统计学的开设旨在教会学生应用使用的统计方法对经济业务产生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分析,进而为决策提供依据。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工作中涉及到的计算机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因此本部分课程的开设应该能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在方法和技能方面的训练。该部分课程主要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及二年级进行讲授。

(三)专业课

专业课即为本专业必学,且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从事本岗位工作的各种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专业课主要应该包含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ERP技术与应用、信息管理学、软件项目管理等。通过该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基本技能,对企业的进销存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和了解,能够独立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审核、录入、生成报表等基本的操作。该部分课程主要安排在二年级第二学期及三年级进行讲授。

四、教学组织方面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涉及到现代管理学理论、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组织过程中应当尤其重视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师资建设

专业的实施主体是教师,一个专业的建设主要是依靠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因此各高校应当首先注重师资力量的培训,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外出进行培训学习及时掌握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其次应当注重师资力量的职称层次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形成老中青教师的合理结构。最后应当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的实践过程,通过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课程建设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知识庞杂,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显得不甚紧密,因此,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的兴趣。由于本专业是文理科学生兼收,因此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可能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另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很多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发展也很快,为了使学生学习到最新的相关知识,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教材。

五、技能训练方面

(一)加强实验实训建设

实验实训建设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实验室,更谈不上ERP系统的应用。即便有的院校有实验室也仅仅是一个机房配上一套软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任务,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训效果。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庞杂,如果没有实验实训环节的检验,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上升为理性的认识。相反,如果拥有专业实验室和配套软件,比如企业经营过程模拟系统、企业经营财务模拟系统等。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在系统中模拟企业经营,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掌握企业财务数据的处理等,从而对企业信息化的全过程有更深的理性认识。

(二)加强技能认证

高等职业教育要更加注重双证教育,就是指在毕业证之外还要求学生至少获得一个在国家或企业具有一定权威的资格认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范围内的认证是比较多的,但就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比较专业的国家认证有国家信息化工程师的认证。企业的认证就比较多了,国内有用友、金蝶等大型ERP企业的认证还有国外知名的SAP的企业认证。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地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认证,以便在应聘工作时能够体现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加强技能大赛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教育,是让学生具有一技之长,进而能在企业和社会立足的教育。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主要有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比赛、供应链管理经营模拟比赛以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比赛等。本人认为应当为学生参与技能大赛提供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并且经常组织各级各类的技能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要经常性的选派学生参加全国及全省的职业技能大赛,通过比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六、结语

“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强能力”是高职层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只有不断地提高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加强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验实训建设才能强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从而满足企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念鲁.谈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2]刘剑英.谈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J].辽宁高职学报,2007,5

[3]田君,崔凤梅.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7

[4]袁雅萍.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J].福建电脑,2007,8

第9篇

 

本文系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方案研究”(项目编号:2014XJJGZXXM05)、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5年校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项目编号:2015XJCYZY03)中的部分成果。

 

1998年,教育部整合了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经济信息管理、科技信息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学、林业信息管理等五个专业,设立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该专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流派,出现了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信管专业。本文只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定位以及专业特色进行研究。

 

1 现状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信管专业。在这些已开设的专业中,有偏重于计算机在信息领域的应用的;有偏重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重视经典理论的研究;有的偏重管理信息系统。

 

在信管专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对实验条件要求不高,可左可右,信管专业成为全国高校开设最多的一个专业。除了上述的几个典型代表外,其余高校开设的信管专业分为两类,一是管理学下的信管专业,偏重于管理领域;另一类是偏重于计算机方面的,把其作为计算机专业来开设,此种情况以新建院校表现最为突出。

 

专业设置的混乱,直接导致了专业定位及专业特色的混乱,使信管专业成为“大而全,乱而杂,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的代名词。同时,也使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结合我院的总体定位,在明确专业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认真总结,建立起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专业定位分析

 

所谓的专业定位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构想和规划活动的总称,是以整个学校的办学定位为参照,结合当前社会需要和学校长远发展规划,为专业发展明确方向、目标、任务等。专业定位必须服从于办学定位,个性鲜明,特色突出。

 

2.1 定位原则

 

1.服从于办学定位

 

高校的专业定位应该服从于其所在院校的办学定位,并应使之具体化。下面按高校办学的八个定位,以专业加以具体说明。

 

服务面向定位,反映到专业定位中就是服务于地方经济,行业在专业定位中很少出现。发展目标定位需要专业的支撑。办学类型定位,多数是教学型。学科专业定位,在专业层面是能够反映出来的,专业也是其支撑。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在专业层面的体现是相应的培养方案和质量评估标准,具体人才培养的规格有学术型、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等之分。办学层次定位、办学特色定位,专业层面是可以反映的,但办学规模定位不是专业层面的事。综合起来,一个院校可以称为财经类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

 

在上述办学定位中,与专业定位密切相关的包括服务面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等。服务面向决定了专业服务的对象及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而类似于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为目标,培养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能为地方经济、管理、服务等领域提供直接服务的应用型人才这类描述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非常常见。

 

2.随着发展适度调整

 

确定了专业定位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需要随着国家政策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形式,随着就业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当然,这种变化一种是学校的统一行动,例如,学校的办学类型变成了应用型,那么,全校的所有专业都需要随之变化。这种情况并不常见。更多的是根据情况进行微调。专业定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专业特色是需要保持稳定的。

 

2.2 确定专业定位需要考虑的因素

 

前面我们重点探讨了办学定位与专业定位之间的联系,也强调了专业定位应该根据情况的变化做些微调。实际上,在确定专业定位时,还有些其它的因素是需要加以考虑的。

 

1.专业情况

 

专业情况包括院校情况、所在地情况以及师资情况等。院校情况是指本校是文科院校还是工科院校等等,院校情况的不同,对专业的情况很大,就信管专业而言,开在文科类院校,则偏管理居多,开在工科院校,则偏计算机居多,显而易见,其专业定位会相差很大的。所在地情况主要是指专业所涉及的行业和企事业在当地的情况,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服务于地方就是其体现,同时,这也是专业特色中最容易出现的地方。不可否认,当地的传统行业或特色行业对院校专业定位的影响很大。师资情况分两种情况,一是专业创建人的情况,本专业的建立与发展必然有其烙印在其中;二是专业团体的情况,按专业需要引进人才是最好不过的,但总不能人不合适专业就不办了。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在专业定位乃至专业特色中体现出现的。

 

2.生源情况

 

生源情况是招生对象情况,按国内目前的招生情况,一本、二本、三本,生源的不同,意味着其专业定位会有很大的不同。比较麻烦的是二本、三本混招(本省二本、外省三本),文理混招,这种情况下的专业定位就会很麻烦。

 

因为是先有专业后招生,所有在确定专业定位时很容易忽略生源情况,这样,非常容易出现专业定位与生源情况出现偏差的情况。具体会通过课程体现出来,课程难了会是简单了,最终只能通过不停的修正来完成调整。

 

3 专业定位及其实现

 

3.1 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学校类型及总体目标,以及其它相关要求,我们首先明确专业定位。院校是应用型的民办新建本科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则专业就面向地方经济,服务于中小企业,所以专业定位于培养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类应用型专门人才。

 

总体明确以后,还需要进行细化。服务于地方经济,只能是专业相关的部分,这需要对本地经济有非常深刻的了解,这样,才有可能体现到专业定位中。服务于是中小企业,其行业和类型如何,总不能是所有的中小企业吧。据此,可以将专业定位为:服务于地方经贸类中小型企业(假如是经贸类院校)。若如此的话,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地方经贸类中小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而所有的地方经贸类院校是否能够承受这么多学生。

 

3.2 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是专业定位的体现方式之一,定位更笼统一些,特色更具体一些,这只是两者之间相比较的结果。

 

服务于地方经济和中小企业,即是专业定位也是专业特色,从中也可以派生出多个特色。例如,中小企业岗位分工不是很明确,要求员工尽可能的一专多能,也就是所谓的复合型人才。具体到工作内容,应该是立足于本企业的现有的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系统开发并不是主要工作。另外,学生如果具备职业资格,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可能会更好。又比如,服务于经贸类中小企业,则要求学生具体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包括办公自动化、网络销售等,这又可以成 为新的特色。

 

3.3 专业定位的实现与保障

 

专业定位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建专业时,我们可以根据院校情况等先确定一个基本的专业定位,然后再实际工作不断地进行调整,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微调。这种调整通常在专业建立的初期会发生,三五年之后会进行稳定期,基本上不会再调整了。频繁地调整专业定位意味着没有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体现在培养方案的目标中,是通过课程体系等来实现的。为了保障专业定位的落实,则必须在教学大纲及实际授课中体现出专业定位。例如, 我们前面说过定位于经贸类中小企业,那么,在相关课程上,其案例、讲授内容等则必然是经贸类的中小企业。总之,只有将定位全面地体现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才能保证专业定位的落实。

 

专业定位是方向性的,在研究确定时,应慎之又慎,一个好的、符合实际的专业定位是会促进专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培养目标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C9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13-02

一、中美信管专业背景对比分析

全世界最早的信息管理(MIS)专业起源于60年代末的美国,70年代初有了第一批MIS博士后。我国1980年开始,清华大学试办管理信息系统专业;1990年复旦大学首次设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硕士点;此后,我国的MIS专业迅速发展。1995年以后,MIS成为全球的热门专业。

美国的MIS专业一贯强调管理与技术并重,认为技术对MIS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因此对技术发展趋势的关注远远超过对MIS专业本身的关注,理工科偏向特别明显。世界上很多国家,例如国立新加坡大学,也是如此。而我国由于各个院校的长处或优势的具体情况和历史原因不同,MIS专业被命名为“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管理”、“图书情报管理”、“林业信息管理”等等,分别从属于商学院,管理学院,计算学院或信息学院等等。其专业偏向的差别也非常大,有的偏理工,有的偏管理,甚至偏文科,莫衷一是。另外,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也没有统一,这些使MIS专业毕业生很难得到社会的认可,很难胜任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任。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简称目录),改变了上述混乱状况,将MIS相关专业合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文简称信管,下同)。目录规定信管专业,①“属于管理学门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十分明确地强调了它的理工科偏向。近三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指出“管理科学部不支持纯社会科学的研究项目”也说明了这一点;②“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说明信管专业的知识结构由三个板块构成:管理学理论、IT和系统科学,并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它为课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③毕业生“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工作,几乎涵盖了企事业和政府的所有部门;④“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明确规定了可从事的工作,也规定了培养规格是:高级专门人才。但是,许多高校对这四点的理解不同,在具体教学计划实施时,偏差颇大。目前,课程多而杂,教材又陈旧,课程体系不合理,选修课不切实际等现象仍然存在。

总之,要做好专业建设工作,高校各专业必须首先有其自己的具体而明确的培养目标,即先要解决自身的定位问题。其次,各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其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也须建立和完善。最后,还须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启动教学过程来实现课程体系规定的任务的具体而高效的进程安排,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

二、信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

高等院校负有创造知识、培育人才、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但不同的高等院校在其职能发挥上既各具优势,也各有所短。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本科生院仅把1/3的课程时间留给专业教育;相反,社区学院强调课程的应用性、职业性、专业性,不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我国高校应当自主,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强求一律。师资力量薄弱的地方性学校,相当于美国的社区学院,应该强调自身在地方上的服务功能,自我定位的目标不能太高;反之,力量较强的地方性学校,也不应当过分仿效美国的社区学院,仅以培养单纯的职业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而忽视“宽口径、厚基础、广适应”的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

随着教育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科技文化思想素质普遍提高,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强度增大,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目标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社会化和长期化转变。教育结构和层次、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在进行调整和分工,以适应这种变化。因此,高等学校的本科专业教育应由培养精英人才、专业人才,向宽口径、基础性的方向发展。应当拓宽知识和能力的广度,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特别是自学的能力。目录规定了信管本科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是“高级专门人才”。笔者的理解是:重点是有专门知识和技能;“高级”是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提高的长远目标。高级专门人才不一定非要是学术型或研究型的,也可以是职业应用型的;刚毕业几年内,不可能达到“高级”。

三、信管专业的市场需求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认真调查和分析了我国人才市场的需要,指出:我国企事业从事管理和经济工作的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严重老化和缺残,绝大多数人无法参与本单位信息系统从规划设计到实施运营的过程。他们认为我国很多企事业工作人员普遍缺乏数据库、网络、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这个人数巨大的群体,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大业,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和办法,严重制约了企事业的发展。

根据高等学校的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专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无疑是职业型的、应用型的,但本科怎样定位呢?实际上,将多数信管专业本科生培养成科研学术型人才,既无必要也无可能。高校本科毕业生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攻读硕士学位,进而博士学位或直接出国深造,然而多数将直接就业。无疑,就绝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应当以科研学术型人才为蓝本,而应当是“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复合型的职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以上分析,信管专业具体教学业务的内容有两个方面:设计和管理。前者指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的技术和能力的教学,注重设计而不是开发;后者指基于这些技术和能力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系统更新维护和使用管理,对信息资源、IT人才以及IT项目的开发的管理所需要的理论和技能的教学,注重技术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目的是培养在企事业或政府的技术部门、经济部门或管理部门中,从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利用和维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或)从事IT的专业人员管理、IT项目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工作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这既和计算机软件专业有较大区别,也与其它管理类专业有很大不同。注重设计而不是开发,使信息管理专业的IT课程与计算机软件专业有很多不同;注重技术管理而不是行政管理,使信息管理专业不属于一般的管理类专业。

很多学校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中,注意了IT技术和管理学科的融合。坚持以IT技术类课程为主线;强调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中,密切注意将IT技术和管理学、经济学的知识有机地融合,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是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各项工作的需要,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存在的基础。

总之,我国迫切需要信管人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这种迫切性必然越来越大,对人才的需求量也会越来越高。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的职业除了中小学IT课程的教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还有: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和服务员、程序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等。

参考文献

1 朱振国.改制才有活力――浙江万里学院办学启示[N].光明日报,2000.9.6

2 张金芳.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信息管理导刊,2002(6):25~28

3 赵清、杨玉鲮、周生玉.《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05(2):36~37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基础;课程体系

1分析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会计基础课程体系的背景

随着全世界经济的发展联系,我国物流行业从传统的服务发展成先进的信息化综合物流服务,物流系统涉及到生产、流通及消费过程,是当下经济最新发展的重大产业。在现代物流业与会计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同时,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会计人才。然而,我国物流行业是个新兴行业,我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又是个新建专业,培养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也是如今我国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所需,要求物流工作人员既要掌握物流基本知识,还要掌握必要的会计方面的知识。

2浅析中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

2.1浅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在管理第一线、实用技能型的具备各方面知识能力的初级物流专业人才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职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物流专业招收的学生参差不齐,学校教材脱离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学生实践不足,考评体系不完善等众多原因,导致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并不能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并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近几年来,企业“招人难”和毕业“找活难”现象尤为明显。经过多方面分析,我们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具有较好的政治道德修养,三观正确,社会职业道德、心理和身体素质较好,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以及物流管理专业技能较好,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重要环节的根本知识和相关技能如财务类管理的技能很熟练掌握,为企业提供所需求的物流人才。

2.2分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情况

物流管理专业是个宽口径专业,综合性、应用性和交错性的涵盖内容较广:①根据对应岗位,分仓储岗位群、运输岗位群等。②根据就业范畴来看,分生产制造业、贸易、物流业等。本专业学生将来能够在有关物流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其工作岗位有仓储配送管理、运输采购管理、商品包装、流通加工、国际货运、物流作业信息管理和物流设施设备管理等。这些岗亭须要学生会操作,会管理,还要懂经营,还要具备有财务管理方面能力,看得懂财务报表,对经济成本实行分析与核算,控制物流各环节的经济信息,成本管理及控制才能做得好。

2.3浅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岗位需要的《会计基础》课程知识与能力

根据上面分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知道,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熟悉管账方面内容。在我国国家职业资格中具体要求仓储物流员岗亭人员的技术和素质.

3浅析在培养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能力中会计基础的作用

3.1通过会计核算,能够培养学生严密良好的工作习惯和方法

会计核算是通过确认、计量和报告,为经济管理供给会计信息;物流方面是核算物流成本管理。采取统计与会计联合的物流成本核算方式来核算制造企业的物流资源,通过在现阶段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中增加物流成本辅助核算账户,使物流资源核算更为简单明白。学会计核算,培养核算能力,可以使学生养成严密的思维方法,给使用者供给完整信息。

3.2通过会计管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

对中职的学生现状的分析,中职院校的学生很多都是由于初中阶段的落后,很多学生都是基础较差,素质方面也差,他们会有一种不如别人的自卑心理。若是让学生用管理者或以创业者的身份去接触《会计基础》课程,会使学生心理感到满足轻松自信并且有成就感,还能让学生积极自觉去学习会计,进修自身的管理能力。由此,对《会计基础》课程的设计如下:如何从原始凭证上辨认以防止交易人员做假,如何从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上辨别以预防会计人员工作不规范,如何预防会计人员记错账、做假账,虚报会计信息等等。

3.3通过会计控制,养成学生成本节制的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控能力

物流管理专业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服务于管理第一线实用技能型的专业集成化、共同信息网络化等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而物流的成本核算是物流管理的根本,需要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因此,对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是对物流成本控制的能力。掌握财务基本知识不仅可以养成学生成本节制的意识,还能掌握物流成本的方法,在素质上也能形成学生的自控意识。

4基于中职物流管理专业浅析探索会计基础课程

由以上几点分析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地培养目标和岗位分析,可知会计基础课程对其的应用能力及重要性。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不全同于会计专业,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开设会计基础课程内容,结合中职物流专业学生特点,其知识和能力所需,还有企业的物流岗位需求授课,才能为社会输送更多适应的物流人才。对此,以下就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如何开设会计基础课程,谈谈本人的观点。

4.1按照教学的对象特点设定对应的会计课程教学目标

中职物流专业的学生学《会计基础》课程目标是联系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考虑提升学生将来就职技能,从物流专业角度去学习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懂得用会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严谨的头脑方式,学习会计核算,让学生增强核算能力,养成谨严的工作立场,为物流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物流相关操作和管理岗亭的一般性财务工作奠定专业根基。综上所述,定位教学目标:①知识的基础性。②知识的应用性。

4.2基于物流管理能力设计

《会计基础》课程实训的教学内容①中职学生总体文化知识较低,在授课时,结合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以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根据,以需要的会计知识为焦点,可以重在介绍物流成本会计的相关内容,会计报表的格式,以及经济业务的分析,注重应用性,加强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由浅入深掌握会计知识。②根据中职生的水平,对于《会计基础》课程,组合其内容,可以采用分四个项目式设计教学,即原始凭证发票、入库单、出库单等:a.认识;b.填写;c.鉴别外来原始凭证的真伪及规范性记账凭证:a.认知会计科目及账户;b.认知复式记账原理、借贷记账法;c.记账凭证的填写;d.鉴别记账凭证的真伪及规范性账簿:a.认识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b.记账;b.查账;c.错账查找及更正会计报表:a.认识财务会计报告;b.资产负债表分析;c.利润表分析;d.现金流量表分析。

4.3联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会计基础》课程的对象是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他们没有专业化的会计知识理念,可是他们有其专业特点,也须要懂得会计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联系物流专业特点,组织相关的教学。教师可以将会计学基础知识及账务处理和企业的物流经营、管理等实践操作和案例相结合,讲授“物流市场”的知识内容。如此,物流专业《会计基础》的课程教学的方向就会越来越清晰,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4.4课程评价体系设置合理

中职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会计基础课程一定要联合开设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设置课后评价体系时,要与会计专业学生相区别,多看重实践操作,这可以看出会计课程对物流岗位应用的效果;加强考评学生的职业技能,着重考查学生应用会计基础知识来解决物流管理工作中遇到的财务问题的能力;评定学科成绩主要考查学生严谨的思维和良好的习惯,成本控制意识,全面分析,综合应用所学的会计基础课程知识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艳丽.中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时代金融,2017(08).

第12篇

软件工程属于分析选择工程化策略建立及维护全面的、高效的还有高水平的软件的重要学科之一。尽管事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人员一定要学习的一项基本的专业课,然而当未掌握此学科的时候,学生也应该了解《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概论》等有关联的课程基础。同时此该课程也可以和管理学、工程学、经济学等一系列的学科的知识紧密连接起来,因此此门课程实际上就是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连接其它学科的重要纽带。多领域内容的体现,势必可以使得学生认识到此门课程极其复杂和不易掌握,与此同时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此门课程也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在前进,教学部分实践部分同样占据着极其关键的地位。此课程关键是依托软件公司人才需求作为指引,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及前进的需求,比较关注培养具备运用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能力强及多层次、多角度的工程专业知识、兼具极高的创新水平及工程实践水平还有团队合作性强、德智体统一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强的高级别、实践型、复合型软件工程专业的从业人员。软件工程专业规定同学们拥有善于发现新事物的技能及较强的学习能力,这是由于信息技术行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的发展,针对此门课程的学习环节而言,学生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的提高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过程概述

软件工程由计算机出现开始起就逐步的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且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计算机的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人们对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总数还有软件的复杂性也随之与日俱增,当经社会高度需要一种代替以往普通的编程的融入先进科学技术的全新模式。到1950年为止,第三代计算机问世了,计算机的硬件性能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及提高,从而让运行软件的环境也实现了很大的调整。随之软件工程的定义第一次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会议上被展示出来,一门最新出现的学科自那个时候起出现了。软件工程属于一整套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开发还有维护的环节、途径、手段、文档及实践要求受到了全体大众的重视,同时经历了超过四十年的历经坎坷的前进的道路。在这个前进的整体的道路里,软件工程于各式各样的方面均展现出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群体的生活质量,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三、软件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软件工程人才具有十分优势的就业趋势,如果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进一步的掌握行业活动及前进的方向,此外不断加强自身专业能力,使得德智体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持续增强技术能力,力争变成逻辑性强的、深层的了解软件开发、安排、监管的基础观点、基本知识及基本策略

(一)规模化发展

自最初的没有到现在的存在,自当初的有至现在的越来越多,深层次的进步行业快速发展的明显得体现,软件工程技术也同时包括在内。受到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地影响,未来可以有数目庞大的公司会意识到软件工程所发挥出的积极的影响力,同时大力推广软件工程技术的不断地前进。于这个领域指明的SOA技术则给软件工程的规模化进步供给了适当的参考的价值,其供给了一组以达到要求的策略及技术为前提条件,根据全面的配置及关注当下的应用系统及各式各样的资源,对所有的服务实施服务组件化,同时以服务组件为前提条件做到多种多样新的业务普及的快速组装,从而让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应对业务的不断变化的要求。

(二)全球化发展

世界范围的发展方向及国际上市场竞争压力不断上升的同时,首先,公司求对业务灵活性及创新性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公司处在的IT氛围的冗杂性的上升及以往留下的系统的提高,给公司的IT呈递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软件工程于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下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可以不断的促进各个国家的交流及沟通,从而增进了各国的友谊。软件工程技术的开发和普及在使服务行业的范围内,服务外包受到更多人民的青睐,假使外包及全球化交付可以变成软件工程的关键前进的趋势,如此一来就可以使得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