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时间:2023-06-06 09:00: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第1篇

【关键词】概念图 计算机基础知识 学习领域

一、概念图介绍

(一)概念图的产生及其理论基础

诺瓦克于1970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提出概念图绘制技巧,当时诺瓦克将这种技巧应用在科学教学上,作为一种增进理解的教学技术。直到20世纪80年代概念图这一概念名词才得到确定。概念图是以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理论为其基础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新知识的获得主要依赖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必须经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同化。也就是说,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的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的内容。

(二)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结构的工具,它是人们将某一领域内的知识元素按照其内在的关联建立起来的一种可视化语义网络。概念图以视觉化的形式阐明了在知识领域里学习者是如何使概念间产生关联的,并且揭示了知识结构的细节变化。概念图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帮助学习者更有效的学习、更清晰的思维,让大脑表现最佳。

二、概念图如何表征知识

(一)知识的分类

知识从复杂性来分,可分为良构知识和非良构知识。良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非良构知识则是将良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境中时产生的知识,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

(二)概念图在知识表征中应用

1.良构知识的表征

概念图的层次知识网络,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贮存知识的方式是吻合的,良构知识正好与概念图的层级结构相吻合。因此可以说运用概念图来进行良构知识的表征,更能促进知识在人的大脑中的记忆与贮存。概念图是一种可视化的语义网络,它本身就比文字、语言更形象,通过这种视觉的形式,能够从系统上、整体上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示在学习者的面前,它能帮助学习者理解所学内容的概念,了解各个概念间层次分级,建立起各个概念间的有意义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习者把握某个知识领域的全貌。它也能够帮助学习者将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更大的知识网络,发展成为对知识体系的了解。例如,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为了从整体上认识计算机系统,就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表征。

2.非良构知识的表征

知识应用的每一个实例,都涉及许多概念,这些概念都有其自身的复杂性,而且,每个实例所涉及概念的数量和种类不同。因此在所有的领域中,只要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情景中去,都会有大量的非良构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建构用于解决问题的图式。而概念图的图式结构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因而我们也能够运用概念图进行非良构知识的表征,以促进学习者对非良构知识的学习,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并且能够较好地迁移到其他领域,从而完成对非良构知识的建构。

例如,我们要解决“企业网络组建”问题,就可以使用概念图来记录路由器的选择、交换机的选用、光纤的选择、经费支出、办公楼的位置、连接的方式等等,以及这些问题解决的方式、使用的资料来源、各种意见等。

三、在学习中绘制概念图的意义

(一)改善概念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要记住所学的知识,并理解其意义,将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系统进行整合和内化,就能改善学习质量,使知识系统不断生长。绘制概念图能够有效促进这一过程的发生,并且能把这个整合过程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在草拟和修改的绘制中,不断分析、比较和综合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异同之处和内在联系,比单纯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概念更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获取成功喜悦,而且长时记忆比重提升,记忆效果稳固,知识提取和运用的正确率较高。

(二)提高思维品质

概念图作为一种认知工具,一方面其谱系结构可以衍射其应用情境,另一方面不同领域的概念交叉链接促成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跨越,因此概念图的创建不仅是知识结构的整合,而且引导思维活动、激发思维灵感、记录思维过程、呈现思维结果,从而可以大大地提高思维品质。

(三)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可以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实现知识创新。所谓教育知识管理,是发现、管理和分析教育信息资源的一条途径,他的核心在于挖掘隐性知识,共享及创新知识。学生以构图的形式对难以表达的隐性知识进行显性描述,可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形式,为下一步的交流和讨论奠定了基础。

四、结束语

概念图蕴含丰富的教学功能,但在我国对于教育这个大范围领域的应用还比较少,有待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我认为将概念图运用到校本课程编制中,是一个能够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喜琴.概念图理论基础的诠释[J].网络科技时代,2007(14).

第2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途径

Computer Basic Knowledge Teaching Reform Way Improving

Wang Weiqing

(Jiangsu Jingjiang Fourth High School,Jingjiang2145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s changing people's work life,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main goal is to train highly qualified workers,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so that more consistent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more open and diverse.Therefore,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is necessary to reform the teaching of not only the computer can adapt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but also the ability to meet the range of vocational students.This paper to address this issue make details analysis

Keywords:Vocational;Computer;Basic knowledge;Teaching;Reform;Way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领域几乎都运用到了计算机,这也使得中职教育中的计算机课程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当然,也是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的改革方向即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性的特点,使学生可以最快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本文从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考试模式等方面对改革的途径做了进一步的探析。

一、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改革

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上,主要突出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前瞻性,二是实用性,三是针对性。在前瞻性方面,主要强调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使得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可以迅速的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技术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新要求。例如许多的院校在进行基础知识教学中都是用的office2003版本,那么我校就可以在进行此版本的教学上,适当增加office2007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新的技术能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更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在实用性原则上,主要是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大力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已经成为了一项必备的工作技能。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应用能力,在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方面又特别强调对于办公软件的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顺利过渡,在日常的工作中很好的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体系、工作的原理以及网络、internet应用这方面少花一些课时,而在办公软件这方面的教学中多花些课时,尽量深入的给学生进行讲解训练,使学生可以达到熟练运用的程度,并且对于其中的原理有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在针对性方面,根据教育部对于中职教育的相关规定,我校召开了多次的教育教学研讨会,讨论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法改革问题,并且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的教学课程体系,就是“1加X”的模式,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这个“1”,再根据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选择学生所在专业的计算机要求开展课程教学。

其次是对于教材和教学的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展的需求,不断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并不一定要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使学生对于计算机可以有一个充分全面的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补充一些必要的教学资料,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和热情。在网络中的很多信息都具有传播快和共享性高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改变以往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得学生在生动的氛围中完成对计算机的学习。

此外,对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可轻视。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而计算机这门课程从根本上就是一门实践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把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设计成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并按照软件设计的要求从各个方面通过实践上机来实现程序。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作为设计的任务,让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独立进行代码的编写。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于设计的思路和技术的手段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好的锻炼程序编写和调试等方面的技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操作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一门基础性的中职教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实用性是很强的,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求要能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还要可以自主的解决一些计算机的实际问题。所以在教学中要打破以往的教学中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或者分组竞争的方法,用真实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自主的进行思考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心理,设计一些可以提高学生兴趣的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得整个的教学过程都是在实践中完成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的。除此之外,计算机的基础教学也可以与第二课堂的活动进行一些结合,比如开展“电脑组装大赛”或者是“计算机录入竞争”等等,在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强,同时对于学习的内容也是一次深化,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还可以采用一些不同侧重点的情景教学法。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所采用的。例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在讲授了Word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运用此软件制作企业年度报告等;在教授了Excel的知识后,就可以让学生制作价格表格或者市场调查表等;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增设一些综合运用word和excel、PowerPoint的能力的课程。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不仅是这些应用软件要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还要对于一些程序设计的概念和思想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情景教学方式,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三、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考试模式改革

许多的中职院校在考试中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都只片面的注重笔试成绩,对于计算机这门实践性课程来说这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由于许多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都有所下降,所以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不仅要考虑笔试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计算机的平时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方面。所以在这点上也是中职院校进行考试模式改革的关键,要打破以往的传统考试模式,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对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可以运用实践操作为主,同时辅以标准考试的方式作为考试的模式,并且在考试中完全可以引入一些企业的部分日常项目作为考试的命题,从而比较客观的反映出学生对于某些特定的职业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种引入实际案例的考试方法,也是考核学生对教学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和应用能力,对于以前的死记硬背的考试方式的弊端是一个很好的克服方式,解决了实际的问题。而另一方面,可以注重在平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集中考试只是作为辅助手段。例如在讲授office的主要应用软件后,可以针对每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一次考试,期末再进行一次综合考试。总之教师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尽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考核。在肯定学生平时的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外,也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师还可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让他们在对自己的评价中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从而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中职教育中已经面临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的挑战,而如何进行最有效的改革创新已经是关系到中职学生在毕业后的综合素质以及就业发展的大问题。因此,许多的中职院校都就此展开了反复的讨论与分析,并且进行了许多的试验教学,这其中得出的普遍被赞同的途径就是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采用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并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要注重对于教师队伍的素质培养。围绕中职教育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认真研究课程的内容,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培养出符合时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6

[2]谢瑾.计算机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2008,9

[3]吴建屏.试论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及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

[4]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5]肖红力.告知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优化拓展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7

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基础教育

引言

为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高校应全面分析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并结合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以培养全面的计算机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因此,笔者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研究,展望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向,希望为提高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作出贡献。

1《计算机基础课程》概述

《计算机基础》是高等教育中,高校为学生所开设的基础性计算机教学课程,是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入门课”,也是高等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知识,能够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主要操作方法,为后期学习、工作奠定基础[1]。再者,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会学会应用信息技术完成自主学习任务,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具体实践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会全面、系统地讲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概念、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科学学习期间,获取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在知识内化任务完成后,拥有解决的问题能力,从而满足新时期信息化社会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互联网技术使各类产业趋于数据化、在线化发展。这类新型经济形态的出现对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基于互联网背景,计算机应用软件呈现多元化特征,高校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时,还需改进现有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有序、有效地完成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社会人才培养事业提供助力。

2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为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需改变传统计算机基础教育观念,科学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讲授模式。但在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中,学生个性差异、教学内容滞后等因素,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较多的现实性问题。(1)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水平差异大,教师授课内容难以统一。据调查,在高校新生中,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较多的重复性内容。但是由于地区教育、经济差异,部分地区在中学时期并未有效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使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平,增大了教师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难度[2]。比如,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多的学生,由于其对课程内容较为熟悉,会认为教师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从而对课程教学兴趣不高。而对计算机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属于新内容,他们就无法快速、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这一教学现象,导致教师无法统一授课内容,难以掌控课程进度,使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偏低。(2)教学内容滞后,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选用全省材,但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部分内容滞后性明显,教学内容应用价值不高。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使教学效果难以保障。此外,高等院校专业繁多,涵盖工、医、文、理等学科,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应用有着不同要求。但高等教育《计算机基础》课程使用的是材,并且教材内容着重强调“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与技能,忽视了高校学生的专业特性,进而造成各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有效服务于本专业技能学习。由此可见,对于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的应用效果,阻碍了各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计算机考试通过率,忽视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基础》考试采用全省统考标准,将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学位证、毕业证挂钩。因此,为保障学生考试过关率,部分教师在课程讲授期间,仅讲授计算机考试相关内容,更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技能。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着重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操作技能,忽视了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导致后期计算机学习水平、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不高。

3互联网背景下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开展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技术、知识概念不断丰富,为《计算机基础》课增添更多新内容,同时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际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教师应不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改进新时期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在全面教育引导中,适应当前社会形势下我国经济建设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核心要求。

3.1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

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为改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能学习条件,教师应重视学生水平差异,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1)针对课程进度难以掌握、教师授课内容不统一等问题,教师可应用互联网学习平台,分享课程资源,丰富平台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计算机掌握程度,合理完成教学任务,避免学生重复学习[3]。(2)教师应采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在集体教学中,重视学生个体学习诉求。教师需在原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基础上,以网络学习平台为基础,拓展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渠道,打造个性化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堂。(3)学生在高等教育时期有着独立思维能力,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时,教师还应以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为立足点,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唤醒学生课堂活力。在教学引导中,教师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组织、协作学生并在优势互补中完成计算机知识学习任务,实现计算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除此之外,在落实差异化教学时,教师应预先调查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结合学生掌握程度,设计不同教案。同时制作微视频,上传至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应督促、指导学生有效利用平台资源,必要时可基于平台点击量、观看次数,通过课堂奖励机制给予学生相应鼓励。

3.2科学设置学习模块,更新计算机教学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应整合各专业学习计算机技能要求,科学设置学习模块,为学生专业化学习提供技术支撑,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于计算机教学内容滞后、教学目标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教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及时更新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1)各院校应根据本校专业范围、计算机知识学习特点,组建校园教学网站,展示、分享含有新知识、新技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资源。(2)教师应以学生专业为导向,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并在知识讲授期间,针对不同专业学习设计不同教学案例。(3)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教师还应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相结合。对此,教师需调整计算机教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有效融合,鼓励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为学生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3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

计算机考试用于真实反映计算机基础教学效果和学生计算机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对此,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发挥计算机考试价值,同时保障学生学习的全面性。(1)《计算机基础》是理论、技能的综合课程,教师在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成绩时,应客观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为方向,判断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知识内化能力。(2)教师应采用多元化考核模式,并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多层次、多方位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基于此,高校可在互联网背景下,建立互联网在线考试系统,转变计算机考试形式,展现计算机考试的作用,从而为学生计算机知识学习提供学习思路。(3)教师在改革计算机考试时,还需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灵活调整计算机考试形式、成绩评分比重。此外,为避免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仅用于通过计算机考试,仅注重计算机技能学习,高校可将在成绩评分中,采用多元化考评模式。比如,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技能(60%)”+“理论概念学习(25%)”+“日常表现(15%)”的考评比重模式,全面分析学生计算机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3.4转变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背景下,为保障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创新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以此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教师应改变课程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利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计算机知识内容。(2)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应用互联网平台,搜索自己所学课程资料,锻炼实践能力,促进计算机知识理论、实践的有效结合。比如某大学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应用“蓝墨云班课”,为学生推送教学资源、反馈学生学习记录、提醒学生学习时间等。(3)教师应通过微课、慕课、资源分享、课堂示范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融合至课堂案例中,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策略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求职有着重要的意义。就目前来说,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个体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了困难,本文主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实际,就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探究讨论。

一、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有充分的认知

想要切实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效率,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知,只有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才能够结合这些因素,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在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普及度并不一致,部分比较偏远的山区进入高中阶段才接触计算机基础教育,少数学生甚至在进入高职高专院校之前没有接受过计算机基础教育,由于这种生源地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地区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好,农村地区相对较弱,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时要能够考虑到这一问题。此外,尽管部分学生从小就接触计算机,但相对于基础应用知识而言,他们对于电子游戏、网络游戏等等更感兴趣,因此许多学生在上机训练时玩游戏,对于教师讲解的基础知识不感兴趣,这也是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学初期,教师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也可以通过入学测验对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简单的测试,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而将其划分为A、B、C不同教学等级,开展分级教学模式,其中A等级表明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比较强,可以适当增加基础知识教学难度,B等级表示一般,C等级表示学生基础较弱,实际教学中应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教授,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鼓励学生互帮互助

就目前来说,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都比较差,在日常学习中,往往需要教师不断的督促才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为了切实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的参与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计算机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但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学生,与基础较差或者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组成互助学习小组,由能力较强或者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下发教学任务,由全组人员共同参与,合作完成,小组学习期间,由能力较强的学生辅导组内其他成员学习,巩固知识的同时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帮助。为了更好的激励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动态,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增加学生自信心,并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的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从而切实提升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三、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练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教育的重点内容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学校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是统一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这种考核模式将计算机基础教育局限于应试教育之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时,要将计算机应用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比如,高等教育学生面对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毕业后的求职,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毕业生求职压力较大,熟练掌握办公软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竞争力,教师可以结合这一实际情况,在完成word教学之后,让学生制作一份求职简历,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明白学科知识的作用,同时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能够学以致用。

四、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游戏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高职高专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将本学期的知识点为主要内容,组织计算机基础知识竞赛,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然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比,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推荐其参加校级比赛。教学任务的选择应以本学期知识内容为主,但不局限于教材内容,要能够符合学生的能力要求、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为学生留下一定的创新设计的空间,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科知识,同时锻炼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技能,这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十分有利。结束语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求职工作十分有利。本文主要从合作学习、游戏化教学、基础知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等等四个方面就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讨论,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人员的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樊园园.浅谈艺术类高职高专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J].科技资讯,2014(05).

[2]郭艳光.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世界以及人类的生活。学习计算机不仅能够拓展知识,而且能够提高自身计算机能力和信息素养,因此,计算机已经成为高校中的热门专业,高校在各专业的教学任务中也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计算机教材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至关重要。由朱洪莉、林万琼主编《计算机应用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第一版)是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该书从计算机基础知识出发,将“如何操作”和“为什么操作”相结合,进行综合讲解,这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具有参考价值,为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和计算机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纵观全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语言简单易懂,知识点全面

该书的内容设定实用性比较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该书强调的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还要强化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以Windows7为操作系统平台,以Office2010办公软件为主要内容,将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归纳为六个项目,以任务为导向,对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如计算机形成的历史、特点等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软件以及网络基础知识,从基础知识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和理解难度,在学生逐步建立起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以“Internet基础知识”和常用软件这两方面带领学生探究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构建“重视文化、强化能力、力求创新”的教学模式。该书深入浅出的知识讲解、案例和专业的互动性、教育与引导的配合性以及全方位的知识体系为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学习工具。

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分层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了培养计算机人才的重任,尤其是新时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融入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仍然离不开基本的教学原理,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时代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该书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当创新教学模式,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和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挖掘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根据学生计算机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该书指出高校需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为高校学生在计算机学科搭建成长服务平台,并且将“创新”贯穿其中,像组织参加“互联网+”活动,这也可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构建实践课程体系

新时代,应用型高校无论从培养人才还是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应用”二字,目前,各高校在基础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材落后于实际应用。现有的教科书过分强调理论理解,忽视了操作熟练和综合应用能力,导致学生在计算机的学习兴致不高,也是学生计算机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本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可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材是保证,本书构筑了新课程体系和实践,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该书重视计算机的操作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本书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特点、工作原理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的操作技巧,从而满足教学中的要求。新时期的教学政策倾向于实践性教学,指出应重视实践性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编程能力为主,例如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等,强调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方面的能力。并且该书也提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软件进行分析,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产生兴趣。总之,该书是根据教育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计算机教学的基本要求,符合“基础、实用、新颖、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度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为计算机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另外,该书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以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创新为方法,可作为高校各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也是自学的重要参考书。

作者:张铭泉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PPT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和推广,计算机技术已被运用到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各大院校也纷纷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技能,便于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计算机类人才是市场实用型、技能型、专业化人才,也是国家紧缺型人才,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做好计算机类人才的培养工作。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此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

1案例教学概述

1.1案例教学的含义

关于“案例”一词,学者们普遍认为,案例就是状态、事例和情形。学者余凯成通过研究指出,案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根据既定的素材,紧紧围绕特定问题,完整编写有关情景。案例教学要求教师严格根据教学大纲内容、教学目标,将学习者引入特定的教学情景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良性互动,来解决教学问题。可以说,案例教学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

1.2案例教学的优势

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特色十分突出,从教师层面而言,案例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法的固定模式,能够结合实际教育情景、教学场景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传统教学法以教师、课本为主,学生只能够被动听讲,而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教师与学生紧密地联系起来,集讲解、思考、讨论为一体,有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从学生层面而言,一是案例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探索和创新兴趣,有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二是案例教学法内化了知识,尽管不能将所有知识点全部以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能够为学生提供解决同类型问题的方法;三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表达、思考、探索、讨论能力的提高;四是案例教学法十分生动,能够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情景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五是案例教学法能够将原先较为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现实化,融入合理的情景当中,学生可以在生活、学习中理解概念、掌握原理,并灵活、正确地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突出了“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践”的特点[1]。

2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1案例的设计

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学生专业,设计出与专业高度相吻合的案例,并根据课程大纲内容,确保设计的案例涉及每一个知识点,在精确设计单项案例的同时,将各个单项案例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案例集合。比如,对于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教学案例设计过程中,要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与工程专业有机关联起来,形成专业的案例。目前,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文档处理和表格使用,与工程专业的教学大纲内容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基于工程类专业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细化分解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有将计算机基础与工程专业的实际密切相结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此外,案例教学设计要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原则,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密切结合,通过案例来推动专业教学[2]。

2.2案例的选择

首先,根据教学进展,在不同教学阶段和环节设计不同的案例。通常情况下,在教学初期,所设计的案例要尽量简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案例内容,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中期、后期,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学习技巧,也学习到了案例分析和运用方法,这时可以适当增加案例难度,案例的选择也要考虑到专业化和综合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对工程类专业学生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过程中,让学生熟练掌握Word中的文字处理、段落调整等格式操作方法,特别是要合理、恰当编写一些招标资料,确保格式正确、文字和数据运用合理。在不同学习阶段,分别选择不同的案例。其次,案例选择要与专业高度相似。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案例设计和选择要突出针对性,确保所选择的案例与所学专业知识高度相似。这样一来,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以此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3]。最后,案例选择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和自主想象的空间,并且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案例的选择,学生在案例设计和选择过程中,能够激发自我想象力和自主创新力,有利于学生运用专业知识,也有利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在自我设计和自我选择过程中,逐渐建立自主学习意识,培养自觉学习能力。

2.3案例的评价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案例设计要明确案例的评价标准,严格按照案例评价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客观、公正的案例评价策略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的提升,也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实际教学过程中,案例评价指标设计要分阶段、分环节、分过程,教师作为案例评价指标的制定者,要确保案例评价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例如,在制作PPT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专业知识,设计有针对性的幻灯片内容,确保色彩搭配合理、结构框架清晰、整体美观大方、内容关联性强等[4]。同时,学生要根据案例要求展示学习成果,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老师点评的基础上,不断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教师根据学生的案例运用情况和问题处理结果,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4案例的组织实施

第一,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专业,有针对性地设计案例和选择案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Excel表格有关内容中,教师可以将工作报表作为典型案例来讲解,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各类函数、公式,让学生根据范例自行设计一套表格,合理运用有关公式、函数。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对这种实用性较强的案例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设计有针对性的案例,并创建与实际相符的情景,将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5]。第二,案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重点,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设计案例目标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学生专业,有针对性地确定目标,突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程讲解和案例目标设计之前,需要全面回顾、总结专业知识,综合分析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交叉融合点,根据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和水平,科学设计案例目标。第三,通过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密切关联,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所学专业,科学设定学习目标和案例评价标准,按照内容的不同,分别设计不同的案例,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案例,在案例学习和运用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成因,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案例,也能够自然成为案例运用的主体。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让学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体,在教师的带动下,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6]。只有在一个较为宽松、自然的学习、讨论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思考和探索,也能够积极参与案例设计与分析,从而有效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第四,突出案例教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或多或少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通过案例教学方法,建立问题分类处理机制。待课程结束时,要分析错误和问题,学生在设计案例的过程中可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第五,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评价办法,综合评价学生的案例分析和学习情况等,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结果,对作用优秀的学生要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以此来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7]。第六,准确定位案例之间的不同和差距。案例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案例的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案例之间的差距,作为案例改进和完善的主要参考依据。

3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已被广泛运用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等领域当中,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将课程理论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发挥案例教学优势。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来讲,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积极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和专业知识。可以预见,案例教学法将会被运用到更多的实践课堂教学当中,成为一种典型的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汪一百.案例教学法在医学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18):228-229.

[2]姜明涛.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教导刊,2016(12):82-83.

[3]曾雪松,林莉芸.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福建电脑,2016,32(6):175-176.

[4]张同权.案例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有效开展[J].电子制作,2015(8):120.

[5]黄宇.基于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230-231.

[6]陈淑玉.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6):8700-8701.

第7篇

【关键字】教学方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一、引言

当今社会,计算机作为工作、生活的必备工具,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已渗透到各个学科,并且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应用要求也不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在各类院校只是处在教辅的位置,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甚至一些院系领导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意义理解不到位,认为仅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并没有考虑到计算机教育的本质。

另外,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面临着非零起点和非同一起点的现状,仍采用传统的“同一化”教学模式则难以实施[1]。所以,深入探索和研究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行之路。

二、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水平差距大

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在中小学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有些省份已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中学会考的科目,甚至有些学生在中学已经获得计算机一级考试的证书。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和农村,绝大多数的中小学仍然没有开设计算机课程[2]。由于这种极其不平衡的发展,导致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这种不平衡的现状在我校也明显存在。然而,对于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学生来说,如果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并采用单一的的教学模式,则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理论课不听、上机课不练习”的现象,还会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对现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可能会导致没有基础和仅有一点基础的学生不能适应 ,跟不上教学进度,最终导致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2.教学内容与信息发展脱节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信息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其教学内容应具有及时性、灵活性、新颖性、趣味性与实用性[3]。但目前许多院校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仍使用一些陈旧过时的内容,实验的内容不新颖,不吸引学生,这使得学生对该门课程本身失去了学习兴趣。

3.教学方法的陈旧

独立学院的学生与一本、二本的学生相比,其自学能力与自制能力相对较弱,并且部分学生有一定程度厌学心理,他们在学习的需求与能力的发展上也不尽一致,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已经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不能实现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目标。

三、课程改革的方案探讨

科学合理地设置独立学院计算机基础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结合计算机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现状,并根据当前社会科技的发展需求,客观地分析本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和相互之间的差异,建立适用于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能够将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涉及计算机基本概念、基础知识,以及多个应用软件的综合操作,另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概念多、操作性又强、课时量少的特点,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抓住课程的重难点,并深入浅出地介绍主要的知识点。

现大多数教材在应用和操作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系部组织专职教师根据重庆市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考试大纲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主编张开成,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级学生使用了该教材。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手段,课程教学突出操作,淡化理论,强调失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计算机一级考试过关率。

2.教学方式的转变

(1)项目驱动法

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在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中。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引导型教学方法之一,是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进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4]。

在实验教学中,首先给学生布置一个小的项目,让学生分组讨论去完成该项目。例如:在word排版的教学中,让学生为一重庆火锅店做一份“宣传单”;在excel表格的教学中,让学生为班上的元旦晚会做一个“物品采购表”;在幻灯片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个人简介”。

(2)分层教学法

对教学对象进行深入了解和准确的定位是开展分层分类教学工作的基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则必须将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相当和专业特色相近的这些学生组织在一起,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将学生分为A、B两类。A类是水平较高的学生,计算机操作基础好,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浓厚;B类是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了解的普通水平的学生和对计算机没有兴趣或是毫无了解的低水平的学生。其层次不同,则教学目标也不同,并为两种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A类学生在学习上有创新,在能力上有提高,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要求B类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以及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利枚,石彪,罗新密.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层教学[J].计算机教育, 2011,(3):34.

[2] 周海芳,谭春娇,李暾.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差异性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外教育研究,2012,(6):61-63

[3] 陈芝芬.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 2010,(33):194.

[4] 石玉芳,卜耀华.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0-41.

第8篇

一、财会专业加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是单一的,不仅希望其具备熟练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的能力,而且要专业知识扎实过硬,并善于使用基本的办公软件以及与专业相对应的软件。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要求是能够熟练运用常见的网络工具以及财会软件,懂得熟练使用浏览器、下载资源、收发电子邮件、在网上进行数据上报、信息、信息录入、财务分析、编制报表等,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各项财会工作也逐渐转变为计算机化。因此,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社会对财会专业人才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技能要求之一。

中职类学校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教学中不可起步太高,不可一开始就教授较难知识,而应当循序渐进,根据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二、如何在财会专业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

1. 思想上高度重视

思想对言行起指导作用,只有思想上高度重视了,行为上才可能有针对性地付诸实践。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谁如果不懂得计算机基础知识,谁就会被淘汰。首先,各中职学校的领导应当对时代趋势有清醒的把握,注重培养与社会接轨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教学基础设施,如微机室、财会模拟室、打印机等,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宽松的条件。其次,计算机教师也应当重视对学生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升。对于那些计算机“外行”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中教师不可嘲笑挖苦,不可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是耐心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进步,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2. 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得

首先,加强理论教学。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有力手段,学好理论知识是学会计算机基础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组成及其工作原理、DOS操作系统、UNIX/XENIX系统、WINDOWS系统、Netware网络系统等的操作,常用工具软件、汉字输入、表格处理、文字处理等操作。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主要有几点:一是让所有学生都有计算机意识,形成使用计算机来解决任务的意愿;二是将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工具加以掌握;三是将计算机当做现代化重要工具加以普及;四是具备一定程度的开发能力。想要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潜心研究教材。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更新较慢,对一些陈旧的知识或用得很少的知识教师可对其进行适当的剔除,如传统的智能ABC输入法已经被更加优化的输入软件所取代,教师可向学生介绍最新的软件。同时,对时下比较热门的知识教师可适当引入,让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在教学的安排上,教师也可以发挥教学智慧,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进行,而是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整合,让知识更加连贯,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有乐趣。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应引导其区分,对学生在知识结构中遇到的瓶颈教师应当予以疏通。总之,只有优化教学内容,让所教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才能够让学习乐在学中,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

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习理论终究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在实践中见真知,让实践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每学期对财会专业的学生开设足够的计算机操作课时,让其熟悉、掌握必要的操作与应用技能。当然,教师也可对学生进行演示操作,让学生体会计算机带来的便捷,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办事效率。中职学校的学生更要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提高动手能力,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主动、积极地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操作,及时掌握理论中所涉及的知识。

3. 提升教师职业素质

第9篇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引言

计算机是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要进行选修的课程。计算机教学的价值在于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顺利地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因此,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面对全校学生,为他们提供最优质的教育,如何做到这一点,值得高校计算机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达成不良

教学目标指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能够达到的结果,高校计算机的教学目标,总大方向来看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从细节上看,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应用一些工具型软件,或者主动解决一些计算机问题;除了计算机专业学生之外,还有些学生也要求在计算机编程方面略有涉足。但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方面存在问题,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要求分类细化,导致很多学生学无所用,还有些学生“学不会”,以至于总体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也不好。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计算机已经是目前普及的个人工具,但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掌握的,例如Word文档编辑中的一些细节等。然而,正是由于计算机是普及性的个人工具,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学习兴趣不足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的缺席率居高不下,课堂控制难度大、教学效率也比较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高校计算机教师必须解决的教学问题。

3.学生实践能力弱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将基础知识应用于实践,了解计算机基本运行规则、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应用、自行解决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问题。但是,除了安装软件、打游戏、进行简单的杀毒和程序处理等问题,很多学生对基础软件的应用能力还是比较弱。学生实践能力弱导致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效性低,这是高校计算机教学必须要应对的一个问题。

二、解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的对策

1.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到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的特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不变的课程;另一类是动态的、变化相对快一些的课程。应根据不同专业分别规划这两类课程。例如,文学专业以及英语、历史等专业,在撰写论文方面需要应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文字处理软件,那么,应该对这些院系设置专门的文档处理和应用专题课程;而生物、物理、化学等专业对计算机编程应用较多,则应该专门设计实验程序编程课程。

2.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小组讨论、上机演示和答辩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任务和案例系统地融合多门课程所学知识;还可以采用学生自主网络学习和教师课堂总结的教学模式,学生提前自学课程内容,在课堂上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些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而将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

3.开辟课外教学资源

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始终应该以知识的应用为前提,而校园环境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应用空间比较狭窄,即使教师在课堂上强调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性如何重要,学生因为应用频率低,始终不会对其产生重视。因此,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实践性,建议高校开辟课外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参与实践的方式应用计算机基础知识。例如,帮助学校图书馆进行电子书录入和编辑;组织计算机、手机基础程序问题解决小组,帮助学校周边的居民解决相关问题;组织学生去电脑科技城进行周末实习实践,通过为顾客介绍电脑的配置、应用性等,巩固计算机基础知识。这样的课外教学资源的开辟能够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边学边用,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并且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应用性。

三、结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问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课外资源的开发进行解决。但是,这些问题解决对策的应用需要以高校计算机教学的师资和教学资源为基础,这意味着,高校计算机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致力于本校计算机学科建设,只有这样,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问题才能够彻底解决。

参考文献:

[1]董勤勤.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9):101-102.

[2]殷昱煜.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J].电子制作,2013(03):115-116.

第10篇

针对当前我国大专院校存在的计算机教学目标单一或混乱、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以及褊狭的教学评价体系等问题,提出要将大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于社会需求,要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的学习层次选择或设计教材与教学方式方法,因需施教,因材施教,并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来综合考评本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大专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0016201

1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

与本科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同,大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而且更为注重操作技能方面。因此,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注重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电脑操作相统一,即与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与电脑操作课程相分离的教学方法不同,大专院校将二者集中到机房,在机房里相继完成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教授与计算机操作课程两方面。

1.2 导入注重绩效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各大专院校在将理论知识与操作课程集中到机房后,还注重以绩效为中心,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模块化设置。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注重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讲授、计算机操作演示与学生自主练习(每个学生都有配套练习习题)集中统一到某一个授课时段中,以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为提升学生们学以致用的能力,本校就将计算机的课程集中安排到大一某一学期一周的两个下午,以有利于紧凑教学以及相继开展一系列教学环节。另一方面,各大专院校注重以绩效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即围绕学生们必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内容,包括本校在内的各大专院校都进行了“模块化”教学,并依次开展。

1.3 进行严谨的教案设计与课程安排

由于大专院校的学时短,强度大,故而,各大专院校都制定了以各教学模块为主、依次递进、严谨安排的教学日程,设计了详细的授课进度计划表。这一计划表细分了具体的教学内容、所需的课时、所达到的教学要求、教授的方法、练习要求等各项内容。而且,所有的教案都是按照预定的教学要求经过严格审核的,以便规范教学。

2 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习的目标单一或者混乱

受到高中那种高强度学习惯性以及接受新事物的学习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会专注单一的计算机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例如,为荣获奖学金,学生们会专注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而轻实际操作。另一方面,他们也容易因大学较为“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氛围而减弱学习目标的强度进而转向其他,例如,他们上网不是为了练打字、通过Internet浏览网页获取信息,而是通过电脑来娱乐(包括打游戏、聊QQ等);或者由于在大学以前接触少,他们将计算机基础知识简单地定位于学好五笔打字或者浏览网页、开关机等技能。进而,由于课时紧,在教学任务或教学内容之外,任课教师往往不会安排单独的一节有关计算机应用价值的课程来疏导学生,因而致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观随意,缺乏系统认识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意识。

2.2 理论知识广泛不易成体系

一方面,大专院校的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学习模块多,而且学习的模块与模块之间(主要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大部分)的关联性并不强;而且,每一个模块自身的知识体系非常“庞大”。另一方面,刚进大学深造学生的学习任务异常繁重,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所有学习板块的所有内容,而且,应试教育的弊端又会致使某部分同学偏重理论知识或者偏重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模块。此外,由于学习模块的知识体系庞大、它们的关联性不强以及学生学习的能力有限,同时缺乏时间来进行重复往返的教学或学习,故而,学生们学习的理论知识不完全,进行计算机操作不熟练,或者易于忘记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方法。

2.3 学习背景及其能力参差不齐

随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初高中以来的开展,以及随着我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的逐步提升,各个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背景是不同的。表现在:一是某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习得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简单的操作技能,对于五笔打字与网页浏览等知识熟知,他们对大专教学过程中重复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感到乏味。二是一部分同学可能只熟悉某方面的计算机在线操作,例如开关机、Word文档的处理,而对于其他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不熟悉,在缺乏教师动机引导下,他们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为自己已经熟知了计算机所有的内容的问题。此外,由于家庭背景不同,有些同学自身拥有个人电脑,而有些同学则是刚接触电脑,不一而足。不同的家庭背景、个人的知识背景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共同造成了学生不同层次的计算机认知与操作水平。

2.4 教学考评指标单一

当前,我国还未达到完全进素质教育的完全转型,而且要评价教学成果,应试成绩往往是最客观可计量的评价内容,故而,各大专院校往往注重单一应试成绩的考评。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评内容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为在校大学生顺利毕业以及达到以成绩来展现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目标,各大专院校都将通过国家或省级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作为教学初衷。二是以课程考试为主。即对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学习模块进行分类考试,最后再将各模块的成绩加总得到学生的总的学习成绩。由于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等因素,这种考评方法并不科学,并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3 完善大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对策

3.1 教导学生们要以社会人才需求为目标

针对学习目标的单一或混乱情况,我们应该要促使学生们端正学习立场,促使其在心目中树立符合社会需求这一目标。首先,要进行课程的学前教育。针对大一新生脱离“高中”应试思想与情景后的现实情况,作为第一次见面课,任课老师应该帮助学生们厘清大学计算机教学或者学生学习的初衷,即要阐明大学计算机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们适应社会的一般技能以及确定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而且,要读好大学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其中,要学好计算机这门课程更难,因为它是寻找好的工作与正确定位人生的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不学好此门课程,会让个人与科技发达的网络社会相脱节,变成与电脑技术日益进步相脱节的“文盲”。此外,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学习更高层次的二级(C语言)、三级、四级计算机的“基奠”,计算机课程远远不止基础课程这么简单。

3.2 优化教学资源,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与方法

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与操作的模块之间关联性小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与方法方面着手:一是要优化教学内容。即建立Word、Excel、PowerPoint、Internet使用、五笔汉字录入等各个学习模块的相关关系,尽量在教授或操作某一模块时涉及其他不同模块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内容。例如,五笔打字的技能是其他各个模块的基础,教师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将五笔打字与Word、Excel、PowerPoint的操作相融合;此外,教师更加需要让同学们自主搜获网上资源,因为通过关键词可以搜索到任何搜索人想要得到的信息,例如,设计课程内容,建立Word、Excel、PowerPoint等内容与Internet使用之间的关系。二是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并鼓励同学们自主建立学习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性。

3.3 因材施教,鼓励同学们互助学习

针对不同的学习背景与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在学生们初学时就注意观察(最好是多加了解)每个同学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能力,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注意缩小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距,并在课时或者业余时间多关心与了解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进程。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同学们相互帮助,营造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并通过设置学习项目、分组讨论、设计学习小竞赛等方式来增加互助学习的氛围。

3.4 建立多种指标体系综合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针对当前注重应试方面的教学成果评价困境,教师应该着手引入综合评价体系,以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首先,要引进学习过程考评体系。即除了注重考试结果这一评价指标外,更多地赋值与学生们学习的过程,适当提高教师所打平时分的比例――例如,可以将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对半分――根据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好学程度以及学习提升进度等综合要素来考评学生们的平时成绩。其次,在考试评级的评定过程中要注重评价学生们单独完成项目的能力。即在考试过程中要细分笔试与机试成绩,并通过构建笔试与机试的关联性的考试模块来提升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或者操作计算机过程中的水平;而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参与一项“作品”评价内容,即由教师给出一个题目由学生们自主设计某一模块或设计各个模块相结合的综合性作品,也可以在学生们的考试项目中添加更加新颖的考试内容。

参考文献

[1]伍文运,罗清.国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4):228229.

第11篇

[关键词] 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应用

计算机基础已成为我国各所高校均开设的课程,其重要性和基础性也日渐凸显。我校作为一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则需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社会需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够部分。目前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当今社会的人需要要三种能力“英语”,“驾驶”和“计算机”,从以上可以看出,能够应用和操作计算机,已成为我们必须具备基本的能力。

2.现代教育需求。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计算机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教学科目一起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就成为学校教育责无旁贷地的职责。

3.对高职更高的要求。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国家把高职教育定位为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该注重对操作、应用的能力培养。高职高专的计算机教育不同于学生以往的中专或中学的基础教育,计算机应用能力不仅是计算机知识本身,是对其他知识的扩展、应用和创新。

二、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关系

1.基础知识的学习必要性。计算机学科毕竟是一门科学技术,客观上具有基础性和发展趋势的关系。因此,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给学生予坚实的基础,因为基础性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本质的认识。例如我校以往多届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部分专业学生因为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上机操作就有一定困难。

2.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能力本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学内容中Windows的基本操作,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都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但是学生只是孤立的、机械的掌握的理论知识,也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例如曾有学生卷面成绩很高,一遇到操作就什么都不会了,这便是不注重应用能力的弊端。

3.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是相辅相成。根据教育部对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遵循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基本特点,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上,重点突出使用操作技能的教学院则。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注重“素质培养”、“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结合,采用理论精讲、实践多做、注重能力、力求能力、力求创新的基础课程培养模式。

三、教学与考核

我校自建校之始,就对全校各级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探索,始终不断地思考如何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应用能力,根据现有条件,一直不断地对计算机基础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1.教学方法的调整。我们在过去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以其他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法,延伸到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只重视了基础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也以讲授为主,教师过多重视基础知识的讲解,最后学生却不能应用到所学知识。如二进制、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等教学。这样在整个学期教学中教师忙于讲授理论知识,既花费了过多时间。学生虽然掌握一定得基础知识,而实践能力却不足,学习效果较差。

而后,我们逐渐意识计算机学科的实用性特点,计算机教学得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对于基础知识降低要求和难度,摒弃了一些过多概念、与实用无关紧要的内容,转为让学生了解即可,重点培养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将讲授时间集中在应用实践之上,转而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也调整为讲授和演示教学、实践上机相接合的方式上来。

2.考核方式的调整。在以往的计算机教学中,基础知识是教学的重点,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方法为主。这样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计算机应用水平,所以我们也一直探索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加大计算机操作成绩的比例,达到计算机最终成绩的七成。

3.效果。从对近几届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生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几乎一致肯定,80%以上的学生认为以应用为主的教学方法很好,75%以上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学习后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对自己今后专业学习有帮助。这更加肯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应用为主,注重实践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

四、结论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智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培养“产销对路”的人才,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合理组织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教学,重视对其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

参考文献:

[1]王丽丽薛利军: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分析[J].高教论坛,2006

第1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计算机基础课 教学方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它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计算机基础课程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之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快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们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

1.基础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其它课程建立良好的基础。

2.综合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的内容。

3.实用性

计算机基础课程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对办公软件的学习,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熟练编排处理一些文档、图表;而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浏览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二、认识学生的实际水平,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要以学生的认识规律为主要依据,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具备在网上获取信息和交流的能力,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再根据各单元的特点,分别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应用技能。

三、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中,利用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1.主动探索,完成任务

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协作交流,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用演示式导入法学习完Excel图表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将考试成绩用图表展示,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2.好奇驱使,解决疑惑

精心构思,设置悬念,根据每节课内容的特点,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与探索。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Word2000基本操作”时,教师先把“打开应用程序的方法有几种”这一问题清楚地提出来,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与探索。

3.演示诱导,激发兴趣

演示诱导就是通过可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Excel图表”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一些图表,当学生边欣赏边揣摩时,教师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图表都是通过Excel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我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就可自己动手做出更美的图表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

四、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树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1.运用多媒体课件讲授知识

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理论知识性强的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可以将相关内容做成课件,直观呈现教材,以交互的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常用设备的小图片,做成匹配题,让学生通过移动对象进行配对,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2.讲练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讲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再出几道题让学生练习操作,巩固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达到灵活掌握。

3.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形成精彩的案例,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不断探索、创新,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这样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五、加强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根据教学情况,每学完一项较完整的实际操作内容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通过完成该作业,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若所举的例子或学生所做的练习是较单一和基础的知识,作业则可以让学生从全方位考虑,而不再是针对一个知识点的内容进行练习,学生要完成作业必须综合考虑软件所提供的功能,而且必须从问题分析开始,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要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激发他们积极思考的能力,发挥其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为学生的计算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来明江.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