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3-06-06 09:00: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1篇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4、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5、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6、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第2篇

关键词: 基础教学; 弹性教学; 二度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17-01

化学基本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化学基本原理可以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化学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学习物质的性质与反应的必要基础。教师在设计化学基本原理的教学活动时应努力再现化学基本原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重视在相关物质性质教学中化学基本原理的应用。

面对新的课改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高一化学必修课程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还要能为学生在高二高三阶段学习化学的其它模块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因而做好高一化学必修课的教学就显得特别重要。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教学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涵盖了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更注重知识的宽度,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课程进度滞后,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紧张关系的情况。

高一化学必修模块的教学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最基本的科学素养,是人人都要学的化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强调教学的基础性。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同样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也是不同的。

当然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在实施化学教学时要适当注意教学的弹性要求。所谓弹性要求就是教学中在保证所有学生掌握好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最基本的内容基础上,有条件的结合学生实际,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弹性增补,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更好地理解知识以及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但这种弹性教学并不是随意对所教内容进行拓宽、加深,前提是要在加强基础教学,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上作适当的拓展,拓展的内容也不宜过多过难,而且拓展也不能搞“一步到位”。因此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不能任意拓展教学内容,拔高教学要求。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但现在一些教师对探究式教学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把搞探究式教学作为是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探究式教学注重的是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因而学生往往会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忽视知识的总结归纳,忽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无法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对探究式教学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科学合理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各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要帮助学生加强双基学习,重视基础知识的归纳与应用。各种传统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无所谓优劣,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这是违背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弱化学生实验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化学必修课虽然没有在教材中安排学生实验,但并不是没有学生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对教材中有关实验的栏目要进行深入研究,要确定好教材中适合学生做的实验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科学呈现方式的关系,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强,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例如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但本节知识的呈现方式不是像旧教材那样以元素周期律理论为主要线索,而是以物质分类的思想,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和盐为横向分类,并作横同比较,突出物质的性质特征,这样的知识呈现方式很容易让人感觉凌乱,学生找不到学好这些知识点的方法,易陷进死记硬背的泥坑。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教会学生学习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要实现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把握好必修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教材内容,恰当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需,寓教于乐,寓教于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科学、激励、开放的总结,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乐学、肯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试用).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3篇

关键词: 高一地理教学 乡土案例 教学模式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标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上提出了新的理念。关于学习内容,新课标提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长期强调的“依纲(教学大纲)扣本(教科书)”,要把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编入教学内容中。要超越以往地理课程只限于课本和课堂的观念,扩大学生接受地理教育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关于学习方法,新课标明确提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这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复杂多变时代求生存、求发展所需要的一种基础性的学习能力,“使地理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呈现出生命活力。

新课标的实施,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如何使地理课堂教学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成为地理老师研究的新课题。乡土地理作为地理课程学习的载体之一,又是新课标规定的“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注意。把乡土地理和案例教学结合起来,尤其是学生接触较多、容易理解的乡土案例教学就成为一种值得探讨的教学方式。

在高一地理必修教材的教学中,必修一的气候类型和必修二的传统工业区、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化等都是实际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的知识难点,易学难懂。如果采用互动、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引用淮南市的资料以案例的形式教学,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成为真正的“生活地理”,实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一、利用乡土案例,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

在上高一必修一第二章的“全球气候类型”时,学生对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这一部分内容掌握比较快(可以死记硬背),但是对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和特点却不能理解。针对这一情况,我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对照教材第39页的图2.16确定淮南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然后让学生比较淮南的夏季和冬季的气温、降雨量及风向,在学生回答出淮南夏季气温平均在25℃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多、风向多为东南风,冬季气温平均在0℃左右、降雨量为一年中最少、风向多为西北风后,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思考原因并帮助学生总结:一是夏季气温高、冬季气温低是由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决定的。淮南地处北半球中纬地区,气温比低纬度地区低,比高纬度地区高。并在此说明全球气候依据气温的高低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二是夏季降水多、吹东南风,冬季降水少、刮西北风是由淮南所处的中低纬地区大陆东岸的大气环流决定的。夏季风从东面的海洋上吹来,比较湿润,吹东南风而且降水较多;冬季风从西北高纬大陆内部吹来,比较干燥,吹西北风而且降水较少。在引导学生回忆气压带和风带及高、低压的基础上,总结出全球气候按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年雨型、夏雨型、冬雨型和少雨型。最后得出气候类型的判断原则:“温度定带,降水定型”。

最后把上述总结归纳,并套入教材的图2.16,学生基本上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全球的气候太抽象,而从学生所熟悉的当地实例着手,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不熟悉的知识时找到一个突破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利用乡土案例,加强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该教给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高一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时,我就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淮南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主要的工业部门就是煤炭、煤化工、电力等传统工业,这和教材中的内容吻合,而且淮南也经历了和德国鲁尔区近似的兴盛―衰退的过程,并且鲁尔区的经济复苏也值得淮南借鉴。

在上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把教材自学一遍,并给学生留了课前作业――调查淮南市的工业发展现状,让学生试着发现淮南的工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结果在上课时,我意外地发现学生找到的资料非常丰富,对淮南工业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不仅把课文中对鲁尔区工业发展、兴衰的观点很好地运用到了对淮南工业的分析上来,还找了许多资料佐证,甚至有的同学把整个工业化进程都整理了出来。这对我在上课讲解传统工业区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发言,对其他学生提出的观点进行讨论、评价。一堂课下来,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课本中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对于淮南的工业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甚至为此写了一些小论文,在文章中详细阐述了自己对淮南工业发展的观点,还部分涉及工业活动对城市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地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利用乡土案例,进行课程改革,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新型课程模式,它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以“问题”为中心,以“创造”为指向而展开一系列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能够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学习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学生摆脱传统学习的被动式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就现在的素质教育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加深学生对家乡地理环境的了解和热爱的比较先进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高一必修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由于课本知识比较抽象,缺乏实例说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实际上这一知识点教好了,学生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鉴于淮南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拥有非常典型的地质特征,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例,我向学校申请了《八公山地质公园中石林的成因》这一校级研究性学习课题,带着学有余力的学生到八公山实地考察,以八公山的石林成因分析为切入点,结合书本中关于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知识,实地考察、分析石林的成因,并初步和云南路南石林的成因进行了比较。学生在去之前找资料,上网查素材等,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实地考察时,一些学生随身带着大量的收集的资料。在考察过程中,学生都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资料提出观点,并对课本中的知识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在此过程中,我拍摄了大量关于典型地质构造的照片,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适时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映像,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了本课知识后,均对淮南有这么多典型的地质地貌感到自豪。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一方面对地理,尤其是淮南市的地理环境加深了了解,对家乡丰富的自然景观啧啧称奇,另一方面在探索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求知的过程中学会了课本的知识点,使地理教学真正意义上回归了乡土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2006.

第4篇

关键词 知识铺垫 问题导学课堂模式 自主学习 地理必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2013年8月,增城中学确定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作为学校未来三年课堂教学改革的追求目标和研究实验重点。2013至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老师普遍反映必修1自然地理难度过大,学生自主学习难以开展。

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2.1 理论解释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如图OA以内);二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当其不能独立解决某问题,却能在教学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则称此问题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如图AB区间),当且仅当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教学才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地理必修1众多地理原理和地理过程的学习所要求的思维水平往往在OB以外,这是自主学习难以有效进行的客观因素。

2.2 现有教学环境与新课改的理念、教材编写风格不协调

(1)为了适应新课程在教学方式方面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现行高中地理教材设计了“活动”、“读图思考”、“阅读”、“案例”、“问题研究”等栏目,但是解说不透,背景材料少,大多的概念、原理没有详细的解释。

(2)对比美国地理教材,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专业划分过细而综合性明显欠缺。王琳博在《中美{中自然地理教材设计的比较研究》中认为:知识内容设计方面,耍降低学习知识的难度,减轻予生的宁习负担和压力。每章结柬时,增加复习指南成总复习的内容,对该章内容重耍知识点、概念、原理,进行总结。相关图片的文字解杼应该更详细些,不能过于笼统,否则予生理解会显得凼难。特别是教材把自然地理放在高一第一学期编排,学习时需要有其他科目知识作为铺垫但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尚未教学。

(3)我们现有的教学环境与西方国家不同。学生星期一至星期五都在学校,白天上课,晚上应付作业,学生无法通过图书馆、网络等进行自主学习,也因为如此,老师们普遍担心开展基于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学习变为教教材和学教材,无法达到讲授法的深广度,将会出现优生吃不饱的现象。

3 知识铺垫在地理必修1第一、二章学习案中的应用

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地理备课组老师坚信问题导向方向的正确性,积极总结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大胆探求行动改进的有效措施。几乎每周两次的备课组活动,特别是多次公开课和观摩课在集体备课时的头脑风暴,课堂上多维度的观察、记录,评课时对课堂特色的总结与存在问题的改进建议,高一地理备课组逐渐探索出了通过设置知识铺垫对课本等教学资料进行必要补充,在教师的启发、同伴的帮助下解决该问题,不断地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转换为现有发展水平,甚至把思维水平高于最近发展区的知识转化为最近发展区即不断地创造新的更高水准的最近发展区。降低自主学习难度,促进必修1自然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

3.1 以已学知识作为铺垫,提示学生联系新旧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因为知识是系统和相互关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展和补充,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是新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从而建构完整知识结构的背景,对新知识建构起到铺垫作用。但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是本应属于学生的现有水平的已学知识,因为遗忘和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未能联系已学旧知识,旧知识未能成为最近发展区的重要支撑,使得学生无法自主学习新知识。高一地理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能充分了解学情,在学习案中以知识铺垫的形式补充相应的已学知识,提示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教学重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通常的做法是以老师演示为主,其结果是同学们只是记忆性地了解一些气候知识碎片,对气候的分布、形成原因、特点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则不甚了解。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案的课前复习中设置了《请在下图左侧相应纬度位置写出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和《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总结归纳》两个知识铺垫:

知识铺垫1:请在下图左侧相应纬度位置写出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知识铺垫2:气压带和风带性质总结归纳:

风带纬/低纬向高纬西风带流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外,上课前分别让两个学习小组把预习成果在黑板左右两侧展示出来,在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时结合中间的投影,新旧知识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创造了简明的教学环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2 以其他学科知识作为知识铺垫降低低自主学习难度

以其他学科知识作为地理学习的知识铺垫,这些知识已经为同学们所学过与否,其教学策略是有差异的。

(1)以其他学科已学知识作为知识铺垫。已学知识属于学生的现有水平,要发挥其对地理学习产生良好效果,关键是提示学生激活相关知识,引导同学们把其他学生知识与将要学习的地理知识建立联系。例如在教学地理公转的速度时,老师如果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物理所学的机械能守恒定理,提示学生分析比较远日点和近日点势能、动能的大小,学生很容易总结归纳出正确结论。

(2)以其他学科未学知识作为知识铺垫。高一第一学期开学第三周,地理将学习地球的自转速度这个知识点,但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数学和物理学科都还没学习,高一地理备课组通过在学习案设置知识链接的处理突破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困境,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1:读右图总结归纳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知识链接:1、角速度公式: = /t,( 是角度,t是时间)

2、线速度公式: v=S/t(S是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运动质点通过的弧长即路程,t是时间)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还得出两点启示:一是这些知识其他学科尚未学习,我们引进它是帮助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而非给学生增加学习困难,所以能否简明扼要地出现这些知识是成功的关键;二是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提示学生结合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公式读图,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3.3以生产生活体验作为知识铺垫,激活自主学习潜能

课堂联系实际,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措施,以学生的体验知识作为铺垫,不但能够帮助构建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动力,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常见的天气系统》的教学过程中设置让同学们“说一说增城的气候类型和特点”、“2014年12月9日增城市天气预报”、“校运会两天及以后几天的天气变化”等学生切身体会到体验知识作为铺垫,同学们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气氛非常活S。

4结论与反思

经过高一地理备课组全体老师集体备课的研讨、课堂改进实践和课后不断的反思改进,通过在学习案中设置知识铺垫,较好地突破了教材编写和教学环境与课程改革理念不同步的限制,使难度较大的必修1自然地理自主学习可操作大大提高,促进了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问题导学课堂的效益。、

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高中地理学习共同体优化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 ;高中英语 ;相互渗透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从20世纪90年代起,双语教学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全国各地。其中上海是实施双语教学最早的城市,他们在计算机、生物、化学、物理等多学科中进行课题研究,并积极引进和改编国外教材,力图为国家快速培养更多的适应国际化视野人才。为使双语教学发展具有延续性,我国国家教育部在2003年提出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并引进原版教材和提高师资水平。

早在2001年就已有中学生物教师开始尝试高中生物双语教学,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虽然高中生物双语教学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还未能在大多数高中普及,仅仅局限于一些重点高中实验班。高中生物双语教学如何面向全体学生,既有效地提高双语教学的课堂效率,又使得学科外语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够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摆上了双语教学的议程。本人认为,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实施双语教学,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不能很好的结合。

1 生物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

高考是国内教育的实际需要,不能因实施双语教学而影响高考。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双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知识量增大和学生多门课程的学习负担。将高中生物知识点与英语知识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在学习生物知识点中学习英语知识点,双管齐下,学好生物,提高英语。

根据本人实施双语教学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1.1 高中生物老师对高中英语知识点的学习

(1)高中生物老师应对高中英语3500左右的词汇尤其是高频词汇、常考句型及语法等知识点进行回顾学习,直到对它们十分熟悉为止。

(2)在空余时间里,研究近10年的高考英语真题,做到能把握英语高考试题中的重要知识点。

1.2 将高中英语知识点整合入生物知识点,实施双语教学

(1)在高一高二生物学习《必修1》―《必修3》(人教版)的新内容时,将自己平时上课的中文课件,进行修改,把中文内容翻译成能体现英语常考知识点的句子,如有超纲词汇,在超纲词汇后附上中文。市场上有较好的生物全英文版教材,可以拿来参考,有助于对中文课件修改。如:《life science》。

(2)在修改后的课件中,我们将中文的生物专业名词后加上括号,在括号里写上英文专业术语,这些英文专业术语在人教版教材中都有。对于我们授课内容的英文句子,在PPT中用“红色加粗”或“下划线加粗”等方式,来标记高中英语的高频词汇。

课件中超纲词汇已列出中文,大家都认识的简单词汇不做任何标记,剩下的就是被标记的显眼高频英语词汇,这些被标记过的显眼词汇都是学生要在英语课堂中要掌握的。这样的英文PPT,学生基本上都能看懂。在生物课堂上又将英语高频词汇再一次体现出来,加深学生对这些高频词汇的记忆。

1.3 定期开展章节知识点总结课程,与高频词汇总结。

在章节知识点总结课程中,使用全英文的段落展开总结,给出超纲词汇中文,并对高频词汇总结。

举例说明《必修2》(人教版)第4章“中心法则”相关内容进行扩展总结。

The three main activities of genes are information storing, replication, and accumulating mutations(突变). Proteins, or polypeptides(多肽链), are polymers(多聚体) of amino(氨基) acid linked through peptide bonds. Most genes contain the information for making one polypeptide and are expressed in a two-step process: transcription(转录) or synthesis of an mRNA copy of the gene, followed by translation of this message to protein. Translation takes place on complex structures called ribosomes(核糖体), the cell’s protein factories. Translation also requires adapter (受w)molecules(分子) that can recognize both the genetic code in mRNA and the amino acids the mRNA encodes. Transfer RNAs(tRNAs), with their two business ends, fill this role.

高中阶段需要掌握的词汇: *为高频词汇

* Information storing n.信息储存 accumulate v. 累积;积聚

Proteins n.蛋白质 *express vt. 表达;快递

synthesis n. 综合,[化学] 合成;综合体 translation n. 翻译;译文

*structure n. 结构;构造;建筑物 *require vt. 需要;要求;命令

*recognize vt. 认出,识别;承认 *genetic adj. 遗传的;基因的;起源的

将以上英文段落及词汇作为PPT的内容,带着学生解读此段落,并在黑板上写出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最后告诉学生重点词汇。对于基础较好的教学班,教师可以进行更深入的英文教学。根据各班学生英语基础情况,老师可以自行把握英文教学程度。但是一定要把重点英语词汇告诉学生。

2 实施双语教学的感受与思考

2.1 实施双语教学的感受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尝试将高中英语知识点整合到高中生物教学中,以学习生物知识为主要学习目标,以回忆英语知识为辅助学习目标,不会增加考试的学习内容,反而增加了对学习内容的回顾次数。

在教学反馈中得知,学生都很喜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尤其是英语基础差的学生能听懂老师讲的生物知识,还有很多常考的英语词汇能得到及时的巩固。

2.2 对实施双语教学的思考

2.2.1 “双语教学”并非“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不同于英语教学,我们是用英语来进行生物学科的教学,因此它的基本目标首先应是学科教学的目标,而不是在n堂中用语法、用英语口语的要求去教学。换句话说,高中生物双语教学首先应该是完成高中生物的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生物教学目标是主,提高英语为次。

2.2.2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以启发引导学生为主,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双语课堂的特色就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和交流,由于学生占有主体地位,而教师则起着主导作用,

其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物双语教学应兼顾生物教学和英语教学的共同特点,如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flash、 ppt幻灯片,还可以是增加录像、录音等视听手段的使用频率和幅度,以降低语言理解的难度。再者我认为像我们这样年轻的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讲解的同时可以用肢体语言表达启发学生跨越这种语言带来的障碍。

参考文献:

[1] 赵h. 基于新课程下中学生物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

第6篇

一、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老师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老师遇到的问题

首先,由于全国卷考试内容涵盖了高中历史必修三册和高中历史选修四册,涵盖的内容广且量大,并且是第一年使用全国卷,没有经验可循,很多老师是认真的完成了全部的课本教学,致使新课占用时间多,没有合理安排一轮复习时间,导致二轮复习时间很紧张。在艺体生的复习方面,这一问题尤其突出。

其次,因为全国卷分为一卷和二卷,其难度是不同的,对于四川省在使用全国卷时,其难度如何?并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很多老师对于二轮的复习资料无法合理取舍。

再次,正是因为全国卷的难易程度无法正确估量,所以,很多老师还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于二轮复习应该怎样过知识?是对重难点、延伸加做题讲题就可以吗?

第四,对于很好的把握历史框架,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是在高三一轮复习时还是二轮复习时?或者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

(二)建议与对策

首先,任课老师可以在高二下期必修一、二、三新课程都结束以后,适当的逐步开展一轮复习,复习时可以将选修内容按时间段穿插到一轮复习之中,这样既可以缩短新课课时,又可以为二轮复习争取时间,同时,为保证复习中的提升,复习时可以选用高考5十3历年真题进行训练。

其次,二轮复习时主要应该是对已有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概括,把握总的历史时代背景,在此基础上突破重点和难点。二轮复习资料中可多选用材料分析题,尤其是考察大的时代背景的题型,很适合训练综合知识。

再次,对于构建知识体系,这个问题目前是最让高三老师头疼的,因为复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根本没有知识体系的概念,一轮复习的知识点完全联系不起来,在做题时已掌握的知识完全用不上。所以,在一轮复习至三轮复习时,老师应针对学生情况,适时的帮助学生或者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二、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学生遇到的问题

复习知识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因为高中历史必修课是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三大专题来设置课程的,其历史时间是零散的,所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记忆不清,对历史时间的延续性把握不住。其次,很多学生在复习时还停留在一轮复习阶段,对于历史知识点的记忆是零碎混乱的,没有框架和体系。再次,在知识的梳理上,学生们对老师过分依赖,不爱动手动脑。第四,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如不总结已经做错的题和复习过的知识;不及时的翻阅课本;不背诵重知识点。

做训练题时遇到的问题。首先,很多学生都有的通病就是在做题时喜欢做选择题,材料题随便写写,然后就对答案。其次,有些学生做题时不注重审题,不研究问题,看一遍题目就开始答题,往往准确率很低。再次,学生们做选择题时,遇到有关联词的题目,如只有……才……等,不能准确的把握住题意,而此类题型在高考题中又比较常见。第四,大部分学生看不懂文言文题,或者害怕做文言文题,而文言文材料题又是高考的常见题型。

(二)建议与对策

复习知识时的建议与对策。首先,对于历史时间,任课老师应该从高一开始要提醒学生记忆,使学生养成看到历史事件自然反映出历史时间的好习惯。此外,在高三一轮复习时更要求学生必须背诵时间点。其次,老师在复习时应该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历史时间段的知识体系,并要求他们要自己动手且要不断的复习知识体系。再次,教师在复习时可以适当的提问学生,或抽查作业,督促他们动手动脑。第四,对于高考真题或大型考试,必须要求学生总结做错的题目,可以把错题抄写在作业本上,老师按时查阅批注。此外,一定要求并z查学生重点知识点的背诵。

第7篇

一、利用课本资源积累词汇

在高一高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接触大纲要求的重点词汇,学习掌握它们的基本用法,如:persuade … to do; devote .. to doing ; fancy doing ;be worth doing etc.高三复习时阅读课文过程中,如果学生在语境中进行回顾积累,并将特殊用法进行归纳分类,可以为二轮专题复习和三轮综合复习奠定基础。如当语法专题复习到非谓语动词时,学生可以对已积累的重点词汇进行专项提取,能轻易的提取出常接doing或接to do 的特殊动词,从而可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对不熟悉的动词形式进行巩固练习,而无需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重新学习记忆,以便提高学习效率。

二、利用课文朗读归纳语法现象的特点

利用课本中课文朗读来检查学生自身对语法结构的掌握程度。在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有些语法现象第一次在课文中出现时,学生可能还未进行系统的学习,理解起来颇为费劲,但很多语法现象是在课文中反复出现的,经过高一高二两年的反复接触,学生已经学习了全部语法知识,并应掌握了大部分知识点。在高三复习期间,学生应该可以根据自身已积累的知识对该现象进行辨别、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自身不断巩固、提高。如:人教版高一必修一UNIT 1 课文中出现了以下句子:

1.I am only look at nature through dirty curtains hanging before very dusty windows.

2. It’s no pleasure looking through these any longer because nature is one thing that really must be experienced.

3. I still find it hard to make good friends with them . [1]

高三一轮复习中,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应能将1归纳为-ing形式做定语,分析出与它逻辑主语curtains的关系,注意hang 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并能将之转化为定语从句形式;将2、3句归为一大类,同属于it 的用法:2 为it 用作形式主语,3为it 作形式宾语用法,并联想出常跟it 作形式宾语的常用动词。同时,学生应学会仿写此类句子,并能在写作中自如使用。

三、利用课文朗读输入信息

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定义: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利用教材,进行有效阅读。阅读是一个信息输入的过程,学生只有进行大量的信息输入,才能有效地输出。笔者认为,大声朗读有利于朗读者自己灌耳音,纠正词汇发音,提高听力能力,利于强化单词记忆;阅读中正确停顿有助于学生正确分析语意和句法结构,从而提高对文章的理解。

四、利用阅读技巧重新分析课文,总结阅读技法

读是一种最为便捷的语言信息输入方式。教科书提供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阅读的技巧,使用阅读技能。阅读技能主要包括掌握基本事实;抓中心思想;了解时空顺序;理解课文内涵;从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象;分析作者的的观点态度意图;读懂图表和说明书等;分析语篇结构;获取语言和文化知识;综合评价文章等。在高一高二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习惯被动接受教师设计的阅读任务,在教师的提示下去关注每段的主题句。在完成了两年的英语学习之后,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应该自觉的运用所学习的阅读策略,如利用略读(Skimming)寻读(Scanning)等阅读技巧回顾文章要点,迅速根据各段的主题句归纳文章大意,判断作者态度写作风格等,对文章进行深层思考和提炼。如在复习完高一必修一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 a modern hero 和高二必修四第一单元women of achievements后,学生应该可以进行归类,归纳出人物描写的写作特点、人物传描写常用词汇、常用句式等,为该类型的写作奠定基础。

五、赏析课文,诵读有效多变句式

新课标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的高考新课标卷的作文题目都不难,但如何把平实的话题写好写出彩,是对考生英语基本功的考验。而英语教材中的文章,有些句式变化多样,很值得学生们借鉴。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句子进行诵读,同时可进行变句练习,积累高级词汇和特殊句型,为写作奠定基础。如:

1. It was my sister who first had the idea to cycle along the Mekong river from where it begins to where it ends. (Module 1 Unit 3)

2. However, the lakes shone like glass in the setting sun and looked wonderful. (Module 1 Unit 3)

3. Confused by the new surroundings, I was hit by the lack of fresh air. (Module 5 Unit 3)[3]

以上句式运用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尤其注重斜体字部分)无论从语用色彩还是语法现象来考虑,都是学生在书面表达中可以积累借鉴的。

在高考备考复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好课本做好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工作,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进行学习方法的调整,在复习过程中注重做题质量,题目重精不求多,要注重从宏观解题,关注题型特点,结合学生已经复习的项目进行相应的限时训练,加以提高巩固。

参考文献:

[1]高中英语课本(人教版)必修一 第2页

第8篇

关键词:化学教材;编写思路;学习与教学;衔接;建议

高一新学期刚刚开始,许多学生化学听不懂,学习中遇到很大困难,甚至失去兴趣,产生厌学心理。有不少学生把初中,进入高一学习化学的那一阶段当成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初中与高中化学教材编写与教学的衔接,是中学化学教学发展、学科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也是需要去探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人教版教材基本编写理念

通过对人教版教材几次的阅读以及自己的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编写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基本理念,继承保持了人教版教材在国内教材编写领域中形成的特色,避免原有教材的缺点和不足,并吸收国外优秀教材的长处,但不照搬,体现着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科书的设计基本满足了社会需求、教学规律、学生发展、教学条件、学科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结构基本线索,重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反映化学与科学、技术及社会实际的密切联系,体现化学学科的思想、观念及研究方法。模块化的主题都根据自己构成内容的基本线索,选择、及安排具体内容,构成教材体系;且新教材为了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用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采用了螺旋式的安排,教材必修、选修模块相辅相成,从提出、针对性深入将知识点挖掘到位。模块间体现课程标准呈现的框架结构关联,教科书呈现内容结构关联。模块内的内容根据其特性组成逻辑关联(如图一)。

图一 模块内知识逻辑关系的呈现 图二 教材体系的模块化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编写理念宏观整体结构体现了学科逻辑,微观内容呈现了学生学习逻辑(融合);宏观整体结构体现了社会主题,微观内容体现了知识的应用,是一个较科学的编写方法(如图二)。

二、人教版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

人教版教材的编写在整体上注意到了初高中教材的衔接。高中教材是对初中教材、初中各知识的深化与进一步探究(如图三)。

图三 图四

教材在对主题内容各知识点的探究中也进行了一定的衔接努力(如图四):这是化学课程中的物质结构理论模块的知识,在初中,只讲了物质结构初步知识,包括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高中一年级,深入、全面的讲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包括周期律、长式周期表、化学键等。其他各知识模块也基本遵循此衔接模式。

三、人教版初高中教材编写与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金无赤足,教材在编写与衔接中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但问题仍然存在,下面就自己在阅读,探究教材时发现的问题,提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1.螺旋形编写模式带来理解困难

螺旋型的编写模式,这种教材结构有创意,把难度降低了,学生学起来觉得容易了,但是知识的系统性、条理性却差了,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概念的严密性差了,知识点的跳跃性大了。在初中或高中必修模块的学习中,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只是一笔带过。但教学中,如果老师也一笔带过,很多练习或问题就会很难讲清,或是讲清要兜一个大圈。很多学生,包括自己在曾经学习教材的时候,通常是到了后边,才对之前的知识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也就是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是靠记忆的,这对一些机械记忆不好的同学来说,会加大学习难度。而且这种一知半解、强制记忆的方法也违背了化学的理性思维。

2.概念在提出之前使用

以“元素”概念的提出为例。元素概念的第一次提出在初中教材第三章课题三:水的净化。书本提出“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确认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进而以是否含有相同种元素为判据,提出了“化合物”、“单质”的概念…但元素的概念是在之后第四单元课题二中才进行探讨。

3.初高中知识衔接时的衔接点不准确

以“酸碱盐在溶液中的电离”知识点为例。在初中教材第十章酸和碱课题一常见的酸和碱一节中,在对导电实验的解释中就说明了酸会电离出氢离子,碱会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而在高中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又从“电离”概念重新引入酸电离氢离子,碱电离氢氧根离子为酸碱的实质这一概念,并作为强调重点。但对初高中教材中就酸碱在水中的行为分别解释为“离解”、“电离”,并未给出将其统一的解释。

4.初高中知识缺少整合,难成整体

以“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模块为例。在初中时重点学习了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高中重点学习了硅、氯、硫、氮元素。但在章末总结时,未将碳纳入总结体系。在其他章节及模块中也存在类似问题。

四、对这些问题解决的思考与建议

1.首先,教材的完善。希望各化学工作者能就教材中大家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辩论,找到问题的症结,一同想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2.各化学一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寻简化问题、让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并在交流探究中逐渐改进、不断完善。

参考资料

[1] 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2]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S].

[3] 张菁华.从新教材的特点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J].

第9篇

一、要认识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区别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变化

据不少学生反映,集合、函数等概念太抽象难以理解,离现实生活比较远。确实,初中与高中的数学语言在表达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进入高中,高一数学一开始就是集合、逻辑运算等比较抽象的语言,以及以后还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提升

数学学习障碍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学生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所以,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要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的减少了。这就要求:(1)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2)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3)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4)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二、要掌握学习方法――“探究式”的学习

1.过硬的计算能力

高中涉及更多的内容,而计算是一项基本技能,对于初中的时候有理数的运算、二次根式的运算、实数的运算、整式和分式运算、代数式的变形等方面如果还存在问题,应该把部分再好好复习巩固一下。

2.学会反思总结

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都会在学法上遇到很大的困扰,因为高中知识多,授课时间短,难度大,所以初中时候的一些学习方法在高中就不太适用了。对于高中的知识,不能有“做题多了自然就会了”的想法,因为到了高中就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做题,因此一定要找到一种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那就是要在每次学习过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3.要提前预习高一的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高一第一学期一般是讲必修1和必修4两本。目前高中采取模块教学,每个学期2个模块。

4.养成积极思考、认真训练的习惯

数学课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课。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量词的关系,或现有的关系中掘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联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迅速地或多角度地处理问题。只有参与到其中,才能有所收获。所以上课时要积极质疑,敢于提问,参与讨论。数学中有大量的程序性知识;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实际操作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只有自觉地参与训练,数学能力才能得到稳步的提高。

第10篇

关键词:高考制度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早在《雍也》中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指出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如果缺少了兴趣,学习必定会成为一个被动和乏味的过程。

一、新高考时代迎来新机遇

(一)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打破文理界限新高考时代,学生将不再进行文理分科。众所周知,在此之前,理科生升入高二年级后,要开始分文理科,这些理科生由于高考不用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便不用再认真学习。这必然也将一部分喜欢思想政治的学生“拒之门外”。新高考时代的来临,将打破这一界限,考生不再文理分科,可以自己选择科目进行考试。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在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对象上注入了一些生机。高一的学生是从注重育人、生动形象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直接过渡到注重知识积累、抽象难懂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这其中学生适应程度不同,对知识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副科,因此,他们自己并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高考制度改革后,若教师们从高一年级便开始注重思想政治课的教导,改变学生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这门课程,这将为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迎来新的机遇。

(二)学科压力消失,兴趣是天然动力家长们常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于是,很多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在今后的择校以及就业方面都没有明显优势。我们以考试为本位的教育制度可以说是科举考试的“加强版”,它很少启发学生的知识审美之心,一切都围绕分数与考试转,它的最大祸害就是扼杀了对知识由衷的兴趣。来自家长的压力,学校的压力,把知识兴趣扼杀了。而德育的缺乏,形成了类似马铃薯退化的现象,便成为了老师口中的“一代不如一代”。认为“学习高中政治课没有用”的学生是越来越功利了,还是越来越理智了?社会在进步,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未必不利于我们开展教学。学科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而思想政治对学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影响将持续很久。这就是思想政治的秘密武器,也将成为思想政治课俘获学生芳心的一大机遇。

(三)教师提升专业知识显魅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许多学校和教师真正可怕的失误,就是他们把学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极的掌握知识上去了,也就是让学生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这几乎成为了老师们最常见的教学方法,当然,学校里完全不背诵也是不行的,但它不应该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设计就是把教参抄到教案上,应付了事,现在的教学设计往往变成了复制粘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疑问时,老师们并不能为其解答,没有专业知识为依托的思想政治老师自然不能使学生信服。师生相处融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喜爱程度。因而,在非功利考试的大环境下,老师们应该主动迎接挑战,以学生为本,把课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自己爱上这门课程,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高考制度的改革,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新高考时代带来新挑战

(一)考试科目变化为高考选科带来更多选择高考应该是大部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之一,因为它是当下最公平,也是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考试,它的每次改革都与我们息息相关。2014年9月4日,国务院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不再进行文理分科考试,而是改成“3+X”模式,即由必须参加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的分数再加上由考生自主选择参加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三科各科分数共同构成高考的总成绩。也就是说,学生参加高考只需考六门学科,即除了语文、数学、外语是必考学科,学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七门学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三门学科参加高考。新高考时代的到来,对思想政治课这门课程而言,是一项挑战。高考文理不分家,选科完全消除了“捆绑”,于是到底有多少学生会选择思想政治这门课,就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必然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学科压力变化使学生学习兴趣成未知数1.伊宁市三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调查分析(1)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学情分析伊宁市三中是伊宁市最好的高中之一,在实习期间,本人分别从该校高一、高二年级选取六十名学生,即优、中、差学生分别二十名进行访谈调查。高一年级的学生从原来的初中升到高中,思想上还不成熟,对待事情上都有好奇心和新鲜感,但由于政治课程突然由初中浅显易懂的知识转变为抽象、枯燥的知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容易受挫,并产生厌烦心理;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思想行为上都较之高一年级学生要成熟一些,加之即将面临高三备考压力,学习上更加明确自己的方向,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不足。(2)高中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访谈现状在访谈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必修一经济生活和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内容比较晦涩难懂,必修二政治生活的内容枯燥甚至离自己的生活较远而不感兴趣,必修三文化生活的内容比较简单,上课气氛轻松活跃。其中,在高一年级的六十名学生访谈中,有五十二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还有三名学生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高二年级的六十名学生访谈中,有五十一名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两名学生特别讨厌思想政治课。由此可见,目前,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多是被动,而且思想政治课中抽象、枯燥的概念让学生难以理解,学生望而却步,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这都严重降低了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效率。2.高考制度改革学生的心理变化当这一百二十名学生被问及,若是高考改革后,学生还会选择思想政治课程作为高考考试课程之一时,90%的学生认为自己将不会选择思想政治课程,这其中很多人认为学习政治课需要背大量抽象难理解的知识,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没什么用。那么,通过这一访谈调查的结果来看,在高考制度改革后,思想政治不再成为必考科目,学生会因为对思想政治课感兴趣而选择这门课程的概率还是一个未知数,这将是思想政治课程面临的又一大挑战。

(三)教师上课艺术成为学生选择的加减项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来讲,有些思想政治教师也认为思想政治学科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小,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应该浪费太多时间,主动为语文、数学、英语这些所谓的“主科”让路,或上课缺乏激情,课堂气氛不浓;课下让学生大量背书,学生苦不堪言。有很多学生表示老师上课只关注前排学习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严厉对待,很少鼓励和表扬他们,老师课下与学生并无太多沟通交流,甚至有些师生关系紧张。教师对待优差生态度差异,这将严重打击差生的学习热情。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老师上课照本宣科,不能解答学生的疑问等等,这些都将成为学生在做选择时的减分项。相反,若是将思想政治课真正的上到学生心里去,让学生对其感兴趣并爱上它,那么越来越多的学生去选择这门课程也是大有可能的,老师上课的艺术则成为学生选择的加分项。

三、创新思维引领新发展

新高考时代已经来临,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课堂教学最缺乏什么?学生又需要什么样的课堂?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引领思想政治课的新发展。

(一)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课堂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机械的学习,往往出了考场便将知识还给老师,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学生如果不思考,便不能称之为学生,而应该称之为学习机器。当然,这也需要教师的启发。在上课时,老师可以渗透社会热点让学生思考。例如,在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的《市场配置资源》,其中“市场配置资源”这一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那么上课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热点新闻某养鸡厂产品滞销,当地政府强制让当地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人员必须每月买20只鸡。利用现实的、更为贴近生活的材料,使学生更加感同身受,同时上升为学生自身的意识反映,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紧接着,请同学们思考,政府硬性要求职工人员每月买二十只鸡来解决企业危“鸡”的做法对吗?这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如果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寻找另一种解决办法呢?你认为这种办法是什么?从一连串的设问探究来启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相信课堂效果肯定与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好很多。

(二)把简单的内容教出厚度教师在上课时,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看待问题方法。教师要熟悉课本每一个知识点,在上课讲解知识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知识点本身,提醒学生学会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在做题时用区别和联系分别阐述观点,教会学生自己研究课本,总结知识点。在新高考时代来临之际,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新的挑战,这对当下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柳汐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高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答[J].中小学管理,2014(10).

[2]王国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课堂教学的挑战[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2).

[3]肖何.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趣味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1.

第11篇

一、明确复习目标,稳步推进教学进度

学生从高二进入高三开始阶段还是比较迷茫困惑的,多数同学并不了解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帮助学生树立目标。

1.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进入高三一轮复习,由于时间紧,内容多,因此很多教师将注意力放在了复习进度上,但是我们知道,方向比速度更为重要。如何确定复习方向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明确高考的考试范围和考试能力与要求,再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统计并确定出高频重点考点。明年将是实施使用新课标以来的的第三年高考,考试内容和考试基本形式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动。通过研究上一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些年的高考题,我们明确了高考的考试范围和重点高频考点,在以后的一轮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各点面的复习到位,还要重点突破高频考点。根据统计,我们将必修一的复习重点放在了细胞的结构和细胞的代谢两部分,在细胞的代谢中,尤以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作为重中之重。必修二的重点考点有: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学实验的科学方法、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伴性遗传和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而必修三的重要考点我们定在了动物激素调节、神经和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研究高考试题。 通过认真研究近几年全国及其他课改区的高考试题,明确高考对知识点怎么考。纵观这些年的生物高考试题,明显的特征是: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试卷趋于稳定;强化对能力的考查;关注生物学现象。通过统计不难发现,高考生物题Ⅰ卷的六道选择题往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这就要求我们一轮复习要全面,而Ⅱ卷的四道大题所考察的内容基本都是在代谢、调节、遗传和生态四个部分,充分体现了高考重视基础、突出主干这一特点。虽然每年高考试题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但命题风格基本保持稳定,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我们通过对高考试题的分析,总结提炼出基本考试题型、考查知识的方式、以及解题方法技巧,及时地教给学生,对考纲中不作要求的内容不做深究,删掉“偏题、怪题、难题”。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难点、热点知识上,以提高复习的准确性、目的性和有效性。

3.研究自己的学生。 教育是一项务实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切方法中只有对自己的学生有用的才是最好的。由于年级有普通班和实验班之分,同一班级内的学生又有差别,通过他们高一高二时的表现,给自己的学生明确定位,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内容,再设置相应难度梯度的习题进行巩固和训练。

二、重视课本,合作学习

许多高三老师都感觉到原本在高一高二生动活泼的课堂到了高三一下子就变得死气沉沉的了。教师满堂授课很累,可是学生还是一脸的迷茫和困惑,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懂了。如何激发高三学生的求知欲,让高三的课堂教学中也有动与静、教与学的和谐,这是值得每一位生物老师深思的。由于理综试卷中生物试题量相对较少,知识覆盖面相对较窄,考查内容相对偏少,因此许多高三的学生不喜欢看教材,不重视基础知识,只是一味做题,总是认为只有做题才能够提高成绩。其实高三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把以前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关注教材的细节知识点非常重要。在高三复习时,老师要尽量提前做足功课,通过仔细研读《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每一知识点的考查要求,明确目标后再进一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在系统复习梳理知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改善课堂教学氛围,针对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复习之前先让学生自己看书,认真填写练习册上的知识梳理,在第二天上课时,学生对要复习的内容已有所了解,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同学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样整个课堂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许多,如此学生便可以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掌握。教师要帮助学生看好书本,吃透教材,找到复习中疏漏的知识点,创造高效的复习课。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时,除课本知识外,还要注意从各种媒体中获取重大热点问题,如高浓度农药蔬菜、河北昌黎粉条粉丝事件、速生鸡问题、工业明胶胶囊、镉米事件等与生物学科息息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三、强化训练,提高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

由于考试的时间有限,要想保质保量的完成试题,学生就必须按高考要求来强化训练,探索最佳的解题方法,提升解题的速度和质量。强化训练并不是要题海战术,要有针对性,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认真研究高考试题,总结常考的知识点、常见题型、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1.精心挑选习题

精心挑选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和高考要求又有益于培养能力的习题,做到难易适度,分层设置,以适应不同水平的学生。试题既要针对考点、热点,同时又能巩固本节课知识,还能将本节课的规律、方法进行举一反三、拓宽应用。

2.细心讲评练习

讲评时应多评思路、评方法、评题型的特点、评失误点、评拓展后的知识、能力生长点,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重点放在分析题意、寻找突破点和思路、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上。

高三教师应该坚持做到发给学生的试卷必需要收回,争取全批全改,还要精心评讲,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引导学生养成细心、严谨、规范的解题习惯,引导学生注重解题思路,感知学科思维。在强化训练过程中不仅仅是让学生做会一道题,更应该是学会一种方法,通晓一类题,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3.依托练习,提升能力

新课改过程中高考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提高,学习知识并不单单是为了做题,在做题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提 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关键。在训练学生解题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解题的关键词、突破点,运用贮存的知识,将它们加以迁移、转换、重组,从而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用合理流畅的生物学语言进行书面表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迁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重视落实,加强复习时效

第12篇

因此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必须要做好高中数学的起始教学,精心研究应对措施,有效调控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质量,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探索和研究高中数学起始教学中存在的障碍和对策。

一、高一数学学习的主要障碍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学生心理

进入高一后有不少学生开始出现松懈麻痹心理,对高中数学学习缺乏应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意识。殊不知,第一,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安排是用两年的时间学完三年的课程,高三一年总复习,教学进度排得很紧;第二,高中数学最重要、也是最难的内容放在高一年级学,这些内容一旦没学好,整个高中数学就很难再学好,因此一开始就得抓紧,那怕在潜意识里稍有松懈的念头,都会削弱学习的毅力,影响学习效果。

2.学生思维

初中学生思维单一、解题缺乏严密的逻辑性,推理能力差,尤其对代数中字母的可变性缺乏理解,分类讨论的纯粹性,完备性把握不够。高中数学比起初中数学内容大不一样,抽象程度有较大提高,理论系统性大大增强,特别是高一年级起始课即第一、第二章,在学习时要求思维能力爬一个陡坡,既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与提高。

3.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内容多,难度大,教材的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步步深入,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随着学习内容和要求而变化,单纯的听,机械的记,盲目的练,不能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加强自主学习,能够举一反三,从典型例题中悟出一般解题规律,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解题技能。

(二)教师方面的因素

高中数学教师往往对初中数学教材、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了解,不清楚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造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不当;而高一数学任课教师也往往是刚送走高三毕业班的数学教师,高考的"惯性"使教师从一开始就对学生"从难从严",标准向高考靠拢,追求"一步到位",造成学生"吃不掉、咽不下,消化不良",人为设置使他们难以逾越的障碍,其结果是学生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直接影响数学的学习。

(三)教材方面的因素

江苏省的初中新课程教材与全省的高中教材不接轨,教材内容有明显"脱节"。如立方和公式、立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十字相乘法等内容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却还在用。和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因为不少同学进入高中之后很不适应。

二、克服高中数学起始教学障碍的措施

(一)针对初高中教材内容差异,我们组织编写一本初高中数学"衔接教材",并对何时补充什么内容作了安排。通过"衔接教材"的使用,既使学生对初中基础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又增强了高中教材的适应力。

(二)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有助于克服学习数学的困难。教师应遵循兴趣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和培养兴趣的形式和方法是多样的:课内通过演示实验、挂图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可能变抽象平淡为形象生动;课后可以举办"数学与生活"讲座和开展"数学小制作"的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可经常介绍有关数学学史、数学故事和最新数学研究成果,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阔学生的眼界等等。

(三)对于高一新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宜适当放慢教学进度。刚开始可对学生在初中应掌握的数学知识查漏补缺,对学生的水平要深入了解,并简要介绍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和高考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衔接,使学生能顺利地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降低初高中数学知识的台阶;而在需要更新或重建认知结构的数学新知识学习中,应及时"顺应"新知识,更新认知结构。

(四)学习方法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教师一开始就要强调应从数学意义的角度掌握公式和定理,而不是死记硬背,并逐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学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进行单元总结,画出知识结构图,对典型例题进行归类分析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克服遗忘,而且可以将知识点连成线,结成网形成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