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大学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内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就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着力彰显的指导地位,着力强化共同理想的教育,着力倡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着力夯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推动整个学校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在讲授每门课程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有机地融入教材中,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发展。再次,教学中要大力提倡讨论式、交流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断深化和推广案例教学模式,改革考试考核方法,达到内化观念、提升教学的效果。让学生探讨自己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和见解、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难点和疑点,在轻松、分享的氛围中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深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价值追求,增强他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2.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外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顶层设计,凸显主题性和主体性,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结合,将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首先,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引导,使各个社团活动在主题设计时,要以为指导,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彰显活动的主题性。在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育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达到知行合一,外化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引导学生广泛参与科技活动,彰显和培育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挑战杯”赛、数学建模等科技活动,通过组织、设计、实施、总结和反思,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其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再次,要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参与面广、深受学生喜爱的特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网络文化、学术文化等在内容上、功能上、作用上相互承接、相互补充,可以最大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化人的合力作用。[1]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载体。
3.发挥校训及规章制度的作用,固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校训是大学文化的灵魂,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它具有继承性、融合性、稳定性和个性化的特征。现阶段要赋予大学校训新的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校风、教风、学风中的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使师生知荣辱,明是非;爱祖国,坚信仰;勇创新,善行动。不断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使校训入心、入脑,成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贯穿于校训之中,进而更好地推进大学文化建设。要发挥规章制度的导向和约束作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促进大学文化建设。首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4.发挥教师和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融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需要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要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就需要广大师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和各种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首先,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育人作用,使教师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和榜样。其次,专业课教师要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思想教育元素,既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培育创新意识、改革意识、进取意识、奋斗意识,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 力践行者,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在科学研究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动力
大学应该走出“象牙塔”,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充分发挥科学研究职能,依托高校人才众多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为经济社会提供创新动力和发展引擎。
1.在科学研究中追求真理勇于创新
科学研究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研究中坚持改革创新,善于追求真理。首先,面对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高校的科学研究要敢于瞄准国际国内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努力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结合本校特色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园及科技创新基地,不断跨越科学与技术的界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线以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界线,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努力占领科学研究的制高点。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科学研究要瞄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主动进入经济社会主战场。以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实现出人才、出成果、出理论和出产品并举,最大限度地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形态和实用技术,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使其充分展现出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再次,大学在科学研究中要充分发挥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指导科学研究工作,要将生态环保意识、循环经济理念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等融入科学研究之中。在传统的科学研究职能的基础上,还要在继续教育、决策咨询、社会批判监督、科技推广、科技培训、资源共享、兴办知识企业等方面实现服务的多样化和层次化。
2.创建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
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培育创新型人才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首先,注重培养科研拔尖人才。创新型科研拔尖人才是知识技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注重提升科研人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与创新型科研人才的培养融为一体,提升高校的人才资源水平,以形成创新的强大动力。其次,培育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力培育符合学生兴趣的科技活动,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增大实验比重,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协作能力。再次,培养企业创新型人才。高校汇聚了若干学术精英、创新团队和一批拔尖人才,具有优良的科研设施,宽松的学术氛围,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凸显大学崇尚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攀高峰、善于创新、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发企业技术人员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在服务社会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也是大学焕发生命活力的源泉所在。这就需要高等教育发挥人力、智力、科技等优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
1.发挥大学以文化人作用引领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是一个宣传、教育、熏陶、实践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大学以文化人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贯穿到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中,融入到大学文化建设中,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风尚和价值追求。首先,突出特色优势,发挥典型示范作用。高校要展示时代风采,引领社会风尚,树立一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人物及团队,并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以进取的精神激励人,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人人学习模范、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学校还要树立王选、孟二东、马祖光以及优秀大学生等典型人物,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通过典型带动其他学生弘扬正气、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品学兼优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其次,明确方向,树立价值导向。大学在服务社会中,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社会落后文化,甚至反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同时社会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的冲突,必然影响大学文化发展。大学文化必须高扬文化批判旗帜,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断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不断抵制不良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批判反文化、抨击腐败文化,担负起社会良知、道德良心的重担,在与各种思想文化的批判和交锋中,发挥社会批判、文化引领和文化监督的独特作用。
2.以大学的精神成果为依托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优秀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首先,创建学校特色精品文化。树立全员共建校园文化品牌,培养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积极参与精神成果的培育,并从中接受陶冶、塑造,形成独特的文化意识和价值追求,使所有师生都有展现自己才华、锻炼自己能力的平台,并积极促进精神成果转化,使文化成果走出校园更好地服务社会,形成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其次,培育价值观念,孕育时代思想。大学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较高层次的文化体系,对全社会及广大群众的理想信仰、价值追求和行为模式产生较大辐射和示范作用,为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学生。而大学生进入社会后,自然会带着大学文化的烙印,开时代风气之先,树时代精神新貌,以大学精神文明成果为依托,发挥其对社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再次,大学要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着力培养文化运作与发展所需要的新闻传媒、文化创作以及文化创意、电子出版、动漫网络等新兴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满足日益发展的文化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满足国家和社会对文化人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要求。
四、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是时代进步和社会 发展对大学职责的新要求,又是对大学职能的新认识。这个职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水平,更决定着大学对国家和民族作用的发挥。
1.在文化传承中筑牢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发展中,各民族自强不息,共同创造出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首先,要保持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价值的连续性。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已深深融入我们民族血液之中,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含中所包含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其次,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内涵。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统一的积极内容,如以人为本、讲究诚信、重视教育等核心思想。并将民主意识、科学精神、法治思想和公平意识不断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使之与现代核心价值相契合,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其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性的转变。再次,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培育我们的共同精神家园。要不断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逐步使诚实守信、崇德尚贤、礼义廉耻成为师生日常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要改造和发展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和民俗礼仪,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统。要培育和弘扬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全体师生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在文化创新中突出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
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结果。大学要完成其职能,就需要把创新作为不竭动力。首先,大学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科技创新、引领时代、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大学作为培育知识精英、科技精英和文化精英的摇篮,要为时代和社会提供最先进的理论体系、价值体系、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创造出丰硕的精神成果、思想成果、科研成果和学术成果,推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次,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各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内涵深、品位高、有思想内涵、有专业水准、师生喜闻乐见的大学文化品牌。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各门课程充分体现爱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进取精神、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时代化、通俗化、大众化和多样化。注重品牌文化的扶持与培育,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大学文化品牌,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3.在文化交流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大学肩负着连接世界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的使命,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丰富文化交流形式、深化文化交流内容。各大学不仅要与世界上各大学进行文化交流,也要与文化科研机构、文化企业、政府组织和国际组织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要提高师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要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还要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向世人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展现中国进步、文明、开放、民主的形象,进而使更多人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明古国的文化修养,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其次,建立有利于畅通文化交流渠道的机制。建立国内外高校间互惠的文化交流机制,如通过联合办学、出国留学、访问学者、交换学生等形式深化交流,有序、定期、全面地开展高校间文化交流活动。[3]除开展学术交流外,我们的师生还要讲清“中国特色”、“中国道路”、“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增强师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树立师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高校在这方面应该有所担当、有所示范、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陆岩.文化传承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5.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好地坚守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价值倾向,也是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基本原则,更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近60年来,始终积极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
屯垦戍边核心价值观是屯垦戍边事业的内在动力和生命之魂,体现了兵团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可,反映了兵团人从事屯垦戍边事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兵团人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兵团人的共同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屯垦戍边实践中的具体化,蕴含着兵团人对国家、社会及人生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
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是新时期兵团人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追求,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阐释。这就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贯彻兵团的各项制度、政策法规,不断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创新兵团社会治理管理体系,构筑兵团人丰富的精神家园,努力培育和强化兵团人的奉献意识、大局意识、感恩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时刻谨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国家层面的人民至上、社会层面的以人为本和公民层面的与人为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脚点和根本内容。兵团精神是在牢记关于“为新疆各族人民多做好事”的指示、自觉服务新疆各族群众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在以国家利益为重和甘于奉献的奋斗中不断升华的,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本质。
为人民服务,既能包含反映我们党和国家、社会的性质特征,又能涵盖反映社会生活基本道德规范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为人民服务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兵团广大干部职工在肩负着屯垦戍边使命的同时,始终坚持为各族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思想,切实维护着新疆社会的和谐稳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基本内容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价值追求。兵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努力实现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大幸福。
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核心价值观决定着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集中反映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代表了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体现到兵团的各项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事务管理之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行为准则之中,成为广大职工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条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干部职工之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前,兵团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加速期和改革攻坚期,干部职工群众思想认识日趋多元活跃,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只有紧密联系实际,融入到兵团干部和职工群众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才能真正使我们感知感悟、自觉践行。
关键词:少先队辅导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少先队员;影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10-02
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深刻把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教育要从孩子抓起,通过少先队组织影响广大少先队员的道德发展,决定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民众的道德素养。少先队组织是少先队员思想道德成长的基地,这个“基地”的耕耘者就是少先队辅导员,少先队义不容辞地成了新一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历经三个春夏秋冬,我校少先队大队部一直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开展各级各类少先队活动,在引领队员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一、利用媒体与网络,教育队员尊重生命,关爱他人
近年来,针对独生子女自私自利现象,我校少先队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多次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引导队员们学会尊重生命,学会关爱他人。中队活动“今天,我当妈妈”“生命的出现”“让我们拉起手来”“我们是一家人,人人是主人”等,让每一个少先队员都通过全新的方式与途径了解生命来之不易。一次次采访,一个个情景剧,一段段网络视频都成了生动的教育素材。视频“剖腹产的妈妈”曾让平日调皮捣蛋的队员潸然泪下。
活动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牢牢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将各中队的活动视频制作成大型专题教育片《我懂了爱,我学会了爱》上传到各中队家长群,制定了《文明少先队员十准十不准》。队员们得到了心灵的净化与真爱的启迪。爱因斯坦说过:“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队员们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体验到爱的伟大力量时,他们幼小的心便会更加纯洁、更加可爱。珍爱生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也便成了队员们生活中每日必做的事情。当我们看到这一喜人教育成果时,体验到了“爱才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突破口”这句话的含义。
二、以行动为突破口,引领少先队员在文明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广泛开展“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队日等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要求和“16字”要求牢记心中。双河镇第二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广泛、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队日活动,“雷锋精神代代传”“儿童画征集”“体艺节”“缅怀革命先烈”等活动,帮助引导广大少先队员牢记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争当美德小少年”雏鹰争章等实践体验活动。结合少先队活动课的开展,在少先队日常活动中,我校大队部引导少先队员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内容与少先队活动课和雏鹰奖章更好地融合。各中队以雏鹰奖章为重要激励方式,在课内外、校内外广泛开展“争当美德小少年”雏鹰争章活动。广泛开展“手拉手”“志愿者”“献爱心”经典诵读礼仪和文化交流等活动。在暑假、寒假和节假日,大队部引导少先队员主动承担家务劳动,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自觉遵守社会上的文明行为公约。
三、坚持学习少先队礼仪,带动少先队组织文化的建设
第六次全国少代会要求我们:“在正面灌输中培养朴素感情;在文化熏陶中培养朴素感情;在实践体验中培养朴素感情;在分析对比中培养朴素感情。”也就是说,在少先队文化的熏陶中,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少先队礼仪,因为它是最凸显少先队组织特质的文化要素,更因为规范的、常态的少先队礼仪教育与训练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有效的方式。我校大队部坚持努力规范少先队礼仪,并帮助队员理解少先队礼仪的内涵,每月进行少先队知识和礼仪的培训活动。少先队员经历这样的过程,渐渐生成少先队组织意识,渐渐生成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在此必须强调:少先队礼仪的感染力,来源于少先队礼仪的规范化与常态化。
四、 打造品牌活动,带动少先队精神文化的建设
学校以“红领巾小组”“快乐体验”为突破口,全面打造少先队品牌文化,以提升少先队文化建设水平,努力提高队员素质。目前,学校拥有各具特色的红领巾社团,包括红领巾绘画组、红领巾广播组、红领巾音乐组、红领巾足球队、红领巾计算机组、红领巾书法组等,社团数量多达10个,类型涉及艺术、体育、科技、文学、综艺等。辅导员为了实现队员的共同理想、培养共同兴趣爱好进行系统的专业训练、活动体验、阶段展示,小组指导老师渗透少先队队章指导。
同时,学校制订了《红领巾小组管理条例》,大家共同遵照执行。为了保证每一名队员经常参加红领巾小组的活动,各小组努力争取学校拨发经费,积极利用课间、课后时间,充分发挥小组阵地功能开展红领巾小但活动,做到指导老师辅导和发挥队员的主动性、创造性相结合,让他们在小组活动中得到锤炼,收获成长的酸甜苦辣,朝着成为“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的好公民的目标迈进。红领巾小组用无限的创意谱写出一支支和谐旋律,根植于每一位队员心中;用辛勤的汗水收获着一项项沉甸甸的荣誉,铺就了莘莘学子的成才之路。
五、结束语
总之,少先队辅导员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用一个新的角度,去审视少先队工作。对队员们的教育,不能仅靠说教,也要营造一种氛围,进行文化的浸润,让队员们从中悟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实践证明,当独特的少先队文化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少先队组织就更具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深化少先队组织对少先队员的团结、教育、引导功能,更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此文系“2015年度少先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参考文献:
[1]林恩涵.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于少先队活动中[J].中国职工教育,2012,(4).
[2]刘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J].黑龙江教育,2011,(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体育教学
作为教育事业第一线的体育教师,应该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其发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呢?带着疑惑和思考,通过参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师形象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要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著名教育家斯霞曾经说过:“要使学生的品德高尚,教师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师德师风是教育之魂,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价值,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于律己、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师形象。
二、形成热爱钻研教法、不断探求的体育教学教风
教书育人是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把体育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这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体育课程的知识技能,深刻认识课程的内在规律和育人价值,使教学过程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
1.备课时应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育人要求,钻研教法,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们原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够,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有渊博的文化修养,研究教育理论,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备好教材、备好学生,提前准备好场地的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游戏,组织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
首先,我们要和学生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微笑,一声鼓励,一缕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充满乐观和自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去体验、感悟、发现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运动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体育教学中,以‘健康第一’作为指导思想,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组织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价值观的引导,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方法与习惯,始终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采用灵活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课堂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三、创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体育教学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中小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创新意识。”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授运动技能,更要加强国家有关体育背景、体育知识、体育文化等的教育。创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体育文化教学的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树立远大志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 网络载体 大学生
自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以来,关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密切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内核,如何将这一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的价值追求,是当前高等教育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网络相对于其他传统载体而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载体形式。因此,研究网络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运用,对于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载体的含义及类型
1网络载体的内涵和外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载体,是指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在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从而促使大学生自觉提高理论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网络形式[1]。
所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载体外延是指其具体的存在形态,按照各种网络载体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可以将其大致划分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信息的各类门户网站,BBS论坛、博客类、社交类等互动交流网站,网络课程等教育类网站等等。同时,要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载体看作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系,正确看待新兴的载体形式,还需提高教育者和研究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断探索和开发可以用来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载体形式。
2网络载体的类型
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载体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论述角度和划分标准进行划分。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载体交流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单一载体与互动载体。单一载体如门户网站,互动载体如校园BBS、SNS社交网站、微博等。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载体影响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校园载体和社会载体。按照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属性的不同,可以将其网络载体形式分为门户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与博客类媒体等类型。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网络载体的优势
1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网络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多样性、生活化、碎片式传播,以更为容易接受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潜移默化地传播到大学生中去[2]。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为基本内容,制作微视频,通过微信、微博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化,从静态变成动态,以多种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和认同。
2打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空壁垒
传统教育方式由于其局限性不可能使大学生随时随地接受教育,而网络载体由于其高普及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整个大学生活在时间和空间上成为可能。网络的开放性和跨越时空性,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要素的展现空间,实现了在网络受众中的有效精神交流和引导,有力地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的群体中的影响和传播。网络载体保证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受众群体,打破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时空壁垒,满足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教育需要。
3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创新
网络信息和传播速度快,紧跟时代节奏,网络具有的教育宣传作用决定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载体意义,能够快速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进行权威解读和上传下达,使其深入群众并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引导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学习。网络是传播的重要手段,增强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深化了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认识,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平台。
4发挥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体作用
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由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使其难以推进。网络载体可以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大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策略探析
1注重网络载体的差异性
如何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促使他们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的选择和运用是关键[3]。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载体系统中的一种,网络载体类型多样性决定其教育效果也将存在差异性。在使用网络载体进行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各类载体的教育功能,各载体之间要做到优势借鉴,取长补短,达到各类载体教育功能的整合,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要注重校园媒体运用与社会媒体运用相结合、单一媒体运用与互动媒体运用相结合和手机网络教育与电脑网络教育相结合。
2利用W络载体构建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位一体的内容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网络载体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具有的教育宣传作用决定了其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载体意义,在价值认同形成的思想基础上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方面的理论内化为公众的一致认同。运用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去揭示当今网络社会中各种现象的本质,将网络主体的需要上升到同国家民族利益一致,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评判标准来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事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网络公众的爱国热情和强国责任感,最终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凝聚力。
3实现教育方式多样化
网络载体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论坛、博客、微博等各种方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增强信息的吸引力,对碎片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合。针对大学生思想的活跃性和叛逆性,更要求在运用网络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注重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文化倾向等特点,有取舍地对信息进行筛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更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梅玲. 网络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 攀登, 2015,34(6):40-45
[2] 廖启云, 廉永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及其载体[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85-97
[3] 周平.试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J].传媒新论, 2011,7:29-3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90后大学生;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90后大学生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不断增强,一些90后大学生存在信仰淡化,集体主义缺乏,荣辱观缺失等问题。高校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
一、90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认同现状
当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好的,体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所追求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基本一致。但也有部分学生受西方文化及制度的影响,不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正确的价值认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价值取向模糊,出现了理想信念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思想问题。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注重物质利益轻理想追求,注重个人利益轻国家、集体利益。
2、知行脱节现象比较普遍。他们大多认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准则,但对社会上流行的不良风气又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追随;在现实生活中,不愿牺牲自我价值去实现社会价值。
3、诚信意识缺失,道德观念冷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大学生存在着一些自私自利、个人主义、不守诚信、考试舞弊、羞耻感错位等问题。
4、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枯燥无味,表示对“两课”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二、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90后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开放,同时,西方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原本十分明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遇到挑战,大学生在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上感到困惑和迷茫,以至于形成错误的政治思想和价值理念。因此,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校园里的多元价值观,就成为帮助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选择的迫切需要。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碰撞和竞争。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不断的今天,通过对全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以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3、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90后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当代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指明了方向,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有力武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社会思潮,有助于高校校园文化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助于用统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并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三、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选择
1、课堂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
高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尽快建立以“两课”教学为主渠道,专业课程和其它所有课程教学共同育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机制,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2、社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现实平台
积极实施体验式教育,不断优化和完善实践教育模式。社会实践能让大学生更切实地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开展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认识社会、增长才干、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直接、最生动的形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良好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生活场所,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和言行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教育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融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话语权,正确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校园文化建设多样化之间关系,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刻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魅力。
4、推进载体创新,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强、时效性强、互动性强、虚拟性强、信息海量等特点而被90后大学生广泛使用,他们正逐渐成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一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建立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的教育网站,唱响网络文化主旋律。二要要设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题的博客、论坛等交流空间,加强与大学生网络交流,追踪了解思想动态,牢牢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三要强化网络监管,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防火墙”,保证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畅通无阻,并得到广泛传播。
读《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有感
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引领着人们前行的脚步,对待事情的态度,处理困境的角度,一个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于我们而言至关重要的。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新生力量,应该如何构建自身的价值观,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论创新和战略任务,帮助当大度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的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何种精神风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这些于我们新青年来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为我们如何中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主流的感召下积极提升自我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坚力量。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要求。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积极构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把大学生锻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全省各高校把构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观作为推进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采取专题讲座、大讨论、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进行深入宣传,利用多种载体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
实践证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符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符合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是引导和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和价值观,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学习的强代力量。把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大学生践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提供各种载体,创造哦良好氛围,真正使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导语:党的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是查字典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希望您喜欢阅读:
医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心得体会党的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
现在,全院上下正掀起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作为医院的一位外科大夫,结合自己的岗位实际,谈点心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规范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核心价值追求。作为一个公民需要践行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是我们的基础。丽医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强大,立足自己的岗位,做到严谨、敬业、奉献就是对祖国最好的、最无私的爱。自从学校毕业,加入到丽医这个大家庭,我就感受到她强劲的发展动力。能来这里,与之共同前进,为之奉献自我,我感到无限的关荣与自豪。作为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我和其他同事一样,愿意为丽医的发展不辞辛苦,不怕挫折。再繁忙的工作,再琐碎的事务,都磨不去我们恪尽职守的决心和毅力。我们虽然远离家乡,但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另一个温暖的家,我们珍惜着,也在为之努力奋斗着。敬业是我们的根本。
党的十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内核,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内涵。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重点培养对象,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构建;高校学生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概括起来24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进行了阐述,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体现了我国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全民奋斗的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对今后美好社会主义的生动描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标准。
2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具体内涵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2.1“富强”是指国富民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国民的共同期盼
只有国家昌盛,国民才能安康。高校学生要时刻铭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将实现国家富强作为求学立志的根本目标。“民主”作为国民对美好社会的憧憬和向往,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高校学生要在亲身学习生活中践行民主,在学校班委竞选、社团协会竞选、学生会竞选中充分体现民主。“文明”是评判一个国家的重要标志。高校学生务必要认真学习专业领域知识,用强大的知识武装头脑,只有文化素质水平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水平才能够提高,国家才能实现文明发达。“和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追求。高校学生要践行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同学关系,为即将开始的社会生活做充分准备。
2.2“自由”是指人的思想意志以及言论等的自由
大学生要在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充分发展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充分提升完善自己的薄弱点。“平等”是宪法赋予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大学生彼此之间要平等对待,和睦友爱。“公正”是一个社会最起码的社会秩序。大学生要处事公正,对人公正,只有自己对别人公正,才能同样获得别人的公正礼遇。“法治”是指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学生要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2.3“爱国”是每个国民对自己的国家最庄严同时又最朴素的一种情感的表达
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发展与国家进步的相互关系,自觉做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并时刻做好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准备。“敬业”是每个国民对待自己行业的最起码态度。大学生在校期间虽未就业,但是仍要踏实学好本职专业,刻苦钻研,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做好一切准备。“诚信”是社会公民交往的一个基本要求,没有了诚信社会将无秩序可言。大学生要诚信做人做事,并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让诚信的标签伴随自己一生。“友善”是指人与人之间要友爱关心,形成一种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大学生要富有爱心,多关心公益事业,关心身边的弱者,并以自己的微弱力量感化影响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3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途径
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特别重视,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更需要大学生的积极践行。首先高校要发挥构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真正做到树德育人。其次教师要做好引导,特别是高校辅导员要经常性的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践行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良好习惯。最后学生个人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真正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成长过程当中。
作者:张静 张斌喜 单位:山西农业大学 山西博韬科技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每一个社会,不论是资本主义社会化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有社会运转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个清晰具体、切合实际的价值观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不可小觑的推动作用。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主导地位、起支配用的价值理念,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长期普遍遵循、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准则,是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社会主义价值观,主要内容即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类未来社会价值诉求的基本看法和总体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促使中国进一步发展、更加强大的文化力量的核心,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应了时展的要求。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追求,是延续性最强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强国整体建设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人数众多的大学生身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主义的接班人的领军力量,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党、爱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自身遵循的基本信条,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大学生们应努力在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认识不足,政治理论素养稍显匮乏,理论鉴别能力低下。在高校中,学生们主要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然而,大部分大学生对作为价值观教育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并不高,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老师也普遍反映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积极。
笔者认为,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更加注重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仅仅追求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试,而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不系统不深入,更无法运用基本理论去分析社会中的现实问题。
第二,目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具有功利化的特点。比起社会利益,更多大学生选择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凡事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准,忽视自身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这与我们当下宣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符合的。
这一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学校、家庭与社会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忽视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加之当下信息化时代,网络上各种杂乱的信息使得大学生容易形成功利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会成为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过程中的障碍。
三、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改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不足这一问题,高校应着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一方面应该进一步提升对学校教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质、政治素质的要求。另一方面应该进一步加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在校园的各个角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标语的张贴,使之走进学生们的生活视角中。
高校应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凝聚共识。应在高校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大学生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信、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价值观,还需要加强当代大学生集体主义观教育、信仰教育、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深入推进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带动作用,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
在当今网络媒体盛行的情况下,在网络阵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要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利用大学生常用的社交媒体软件以及网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中,用正面声音占领网络阵地。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发挥其建设性作用,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做好重大信息网上,积极回应网民关切,主动在网络平台进行引导工作。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文化作品。要切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制高点,形成网络主流声音。网络工作人员以及媒体工作者也应该进一步加大对舆论环境的净化,多多宣传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积极主导各类信息渠道的走向,使大学生以及社会各个阶层能够从纸媒以及各类新媒体上面得到正确的、积极的、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信息。
关键词:高校;三大职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同志对青年一代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辩、笃学”的要求,殷切期望青年一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基本的遵循。文章基于高校的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立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研发什么样的科技成果,如何高效的服务社会,高校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三大职能,这个前提下,高校研究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一个基本职能,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对此,首先要在立德树人的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首先,要组织好师生员工学习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自觉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所有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环节中,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全员育人立体的育人平台。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头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表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要在认真领会和理解其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付之于立德树人的具体实践中去。首先,高校要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营造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组织开展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学习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工程,要引导大学生不断理解和认同那些富有时代精神、富有实践特色、富有旺盛人气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里,立足当前,用于创新,锐意改革学校管理。完善学校教学、科研的管理体制,激活学校管理效能。鼓励教师教学创新,科研创新,成果创新。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事业、实践活动,开展调研,服务社会,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和服务社会能力。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行为
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高校管理体制中得以体现。如,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规校纪,融入到校园管理,融入到教师的师德建设,融入到方方面面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大学生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因此,如何塑造大学生行为,我们通过制定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大学生在不同场所的文明礼仪,养成大学生的较高文明素养,内化于外,成为文明先锋,成为社会文明的表率。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做到文化育人,在校园文化中凝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断探讨新的形势下,育人的新模式、新方法,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潜移默化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人生
高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大学生要具备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其能力的培养的基础在高校。每位大学生毕业,走出校园后,是否有最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人生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的关键校园教育节点。比如:入学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对国情的教育、对社情的教育、对国际形势的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职业能力的教育,都需要用代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又符合当展需要,凝练了我党智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大学生宝贵的人生。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科研兴国为己任
高校科研在国家科研中应占有显要地位,起着巨大作用。因为高校科研孕育着走在世界科学前沿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成果,在确立本国国民经济的国际地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重视高校科研工作,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科研兴国的职能,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科研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强化科研师资力量,结合国家发展需要组建重点和特色科研团队
高校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主体力量,教师的科研水平,决定了一所高校的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准。高校的发展,必须要重视科研师资力量的培养。高校要大力鼓励教师开展科研创新,要立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以引进和培养师资力量,组建科研团队,潜心研究,培养科研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从建设科研团队、培养科研团队两方面加强践行。首先,高校挑选业务素质精干,爱国意识强的学术骨干,围绕重要科研课题,建设重点和特色科研团队;其次,高校要在科研管理、政策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核心价值,为团队配备觉悟高、理论水平高的同志担任团队负责人,为团队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二)优化科研机构职能,培养和发挥优势,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为本
高校科研机构,是以学科带头人带领一个学术团队,具备研究场所和条件,围绕学术课题,开展科研工作。高校的科研成果,主要来源于科研机构的研究,是一个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实力的体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学校发展定位,结合国家需要,确定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优化机构职能。机构职能优化了,才能舍本逐末,集中力量办大事。其次,培养和发挥团队优势,发挥团队最大功效,实现团队最大功效,产出最具竞争实力的科研成果。再次,科研成果要注重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国家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培养科技拔尖人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不竭科技源泉
高校重视对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塑造。科技兴国战略,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具备科研创新能力的大量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必须明确科技型人才标准,根据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以科技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流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中实现科技拔尖人才的培养。高校应努力营造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氛围和条件,不断完善培养科技型人才的保障体系等。高校应搭建和完善培养高层次科技拔尖人才的平台与载体,根据不同人才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使各类人才不断推陈出新。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以服务社会为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经济、文化、法制、政治、环境等领域面临深化改革,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核心指导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灯塔。对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具有精神灯塔导向导航的左右。高校中的主体,知识分子,尤其作为社会改革工程的先锋,更应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高校发挥服务社会职能的体现
首先,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根据社会发展,设定学科,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完成配套的学科建设和培养机制,满足社会本领域发展的人才需求。其次,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提供科技产能。作为社会发展的首要指标,经济指标。高校提供的科研产能,跟经济挂钩,跟国际挂钩,跟市场挂钩,发挥最大的产能,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国家发展。再次,高校服务社会,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文化思潮。高校作为国家的象牙塔,在精神领域和社会文化领域的建设意义不可低估。新思想、新思潮、新文化、新经济,经常从象牙塔的高校传播开来,如网络公开课、网络应用、手机APP的推广、网络文化的普及等,丰富了社会文化形式、内涵,刺激了经济和消费,提供了高校教学资源,推动了社会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等。高校是国家高科技产能的地方,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文化向导,提供智能支持,有社会风向标作用的地方。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是我党治党治国的攻坚战略时期。当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提炼,树立社会新风,凝聚人心共谋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高校自身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职能为出发点,密切结合当前时期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和治国必要,提供人才、倡导新风、提供智力、科技兴国。
(二)社会为高校发挥服务职能提供保障
社会重视高校发挥服务职能,提供办学资源和扶持政策,提供高校自身升级完善条件,保障国家智库和人才打造,保障高校三大功能稳定发挥并不断升级。高校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社会支持,无论是经费保障还是政策引导,高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征程中,务必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连,协同发展。高校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根本前提下,努力形成学科特色显著、行业优势突出、办学宗旨合理、大学文化丰盈的新的大学制度,是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核心的目标,应成为高校办学的终身追求。
参考文献
[1]赵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探讨[J].才智,2014(1).
[2]庞桂甲.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重大理论创新,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彼此贯通、层层递进、有机统一。其中,坚持指导地位是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主题,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精髓,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重大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宣传思想战线的一项主要任务和重要责任,贯穿到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培养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文化纽带,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单一的价值观,而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的多层次的有机整体,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把抽象的原则变为具体的要求,把理论上的阐述变为实践上的行动,这样才能让人们真正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社会的楷模。实践证明,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是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
先进典型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杰出代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诠释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使抽象的价值体系变得具体生动,看得见、摸得着,让人民群众可信、可亲、可学。树立一个先进典型,就是在社会上竖起一面旗帜、一个标杆,就是在群众中确立一种导向、一个楷模。这对于倡导先进的思想道德和价值理念,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弘扬社会正气,准确反映时代主流,引导人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自觉遵守和践行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思想需要先导。运用榜样的力量,培养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古今中外的普遍做法,也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们党一贯高度重视学习和宣传各类先进典型,注意发现先进典型并善于发挥其积极作用,通过树立道德楷模,加强示范引导,让人民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学习宣传张思德、白求恩、、刘胡兰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对于引导广大军民以高度的革命热忱,投身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起到了极大的激励作用。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学习宣传雷锋、王杰、焦裕禄、王进喜、时传祥等一批先进典型,对于动员全国人民艰苦创业,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学习宣传张海迪、蒋筑英、包起帆、孔繁森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于激励人们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十六大以来,我们大力宣传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杨业功、王顺友、丁晓兵、华益慰、方永刚、袁隆平等重大典型,对于凝聚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发扬优良传统,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加大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力度,用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有效动员和主动引导,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特征,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
三
当前,对先进典型的学习宣传工作,领导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群众广泛认同,社会反响很好。但是,在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思想文化多元多变的社会条件下,典型宣传工作如何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如何更好地体现时代要求、反映社会主流价值观,如何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如何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人们形成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是我们迫切需要着力研究解决好的重要课题。为此,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1.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的重要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先进典型的灵魂。当今时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分子。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先进典型愈益多姿多彩、层出不穷,但是,不论他们来自哪个领域、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倡导者和模范实践者。虽然他们的优秀事迹各不相同,但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选择先进典型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尺度。因此,在实践中选择和确定先进典型,就是要看其是不是坚持指导思想,是不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不是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不是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这样,树立起来的典型才能在社会上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
2.确保先进典型事迹的客观真实。真实是先进典型的生命。先进典型之所以能打动人,是因为他们源自生活、来自群众,有血有肉、生动鲜活,更是因为他们真实可信。越是真实越感人,越是朴实越亲切。因此,对先进典型,不能为了宣传而人为拔高、溢美做秀,把他们刻画成十全十美的“完人”,搞“假大空”、“高大全”。必须始终遵循客观真实的原则,按照先进人物的本来面目塑造典型形象,从具体环境条件中把握典型事迹,用平实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平凡小事展现崇高精神,做到内容真实准确,细节生动鲜活,事迹合情合理,评价适度适当。为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仅满足于听汇报、看材料,而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到先进典型工作生活的第一线,从不同视角,对先进典型事迹既进行调研核实,又进行深度挖掘,把典型的特征搞准,把典型的事迹搞实,确保先进典型靠得住、过得硬,经得起群众和时间的考验。
3.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基层和群众是绝大多数先进典型成长的肥沃土壤。从某种程度上说,典型宣传就是一项群众性工作。要把基层的呼声、群众的意愿、社会的反响作为重要依据。在推选先进典型时,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在宣传先进典型时,注意收集群众反映;在学习先进典型时,注意扩大群众参与。先进典型既是群众中的一员,又是群众的优秀代表。实践证明,先进典型离群众越近,就越有说服力感召力,越为群众所欢迎所认同。因此,要把目光投向基层,聚焦群众,善于从普通群众中发现典型、树立典型,让人们从身边凡人小事上看到不平凡的精神境界,近距离地感受到榜样的人格力量。要注意适应各行各业、各类人群的需要,既继续宣传好工人、农民、军人、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典型,又注意宣传好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类新兴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典型,扩大先进典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4.注意把握好典型宣传的时机和节奏。把握时机和节奏是做好先进典型学习宣传工作的重要环节。典型宣传需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必须有一定的热度和力度,但只有把握好时机和节奏,做到适时、适度,才能产生更好的影响和效果。所谓适时,就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根据不同时期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确定典型宣传的主题和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不同时间推出不同典型,主动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部署的实施。所谓适度,就是处理好数量与质量、重大典型与一般典型的关系,坚持数量服从质量,密度服从效果,做到一般典型“常流水、不断线”,重大典型在一段时期内既不过于集中、又不拉得过长,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多层次示范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