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典文学知识

古典文学知识

时间:2023-06-06 09:0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文学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典文学知识

第1篇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通过文学得以保存和传播,因而文学素养的养成,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培养文学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在加强古典文学的摄入和古典文化的学习同时,了解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明传承。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和基础语文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有意识培养文学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个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有着很大好处。基于此,文章以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为基础,探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如何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要加大古典文学教育力度

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在古典文学中,蕴含了古人的智慧和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加大古典教育力度就是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古典文化有意识的引入教学实践中来,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比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课《桂花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部分通过讲一个“嫦娥与吴刚”的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将桂花和桂树引入课堂教学的主题。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讨论是否见过桂花、了解桂花的特点,并把知道的关于写桂花的好的诗句背出一到两句,最后老师说明,课堂任务完成得好的同学,可以获得老师课前准备的桂花糕一份。这时,学生积极性较高,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整堂课教学效果较好。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以“嫦娥与吴刚”的古典传说导入课文,其次要求学生找出并背诵写桂花的诗句,这两种举措都培养了学生对文学的认知度。

二、积极创设有文学氛围的语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有文学氛围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学素养。比如,在课堂中开展“文学知识之星”活动,让学生自己在阅读和学习中积累文学知识,每个月的月末在语文活动课中形成一次评比,表现最好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文学知识之星”称号。通过语文课和课外的积累,让学生有着对文学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适合此年龄阶段的名著,并与同学们分享,教师可以开出相应的书单,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熏陶,学生在一个有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通过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课外名著的阅读,稳步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采用引导和鼓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要在承认这种差距的前提下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对于班级中文学素养较差或是对文学兴趣不大的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表示关心,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的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有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认真听讲,对教师有意识的古典文学的引入也无动于衷,教师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迅速跟学生家里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兴趣爱好,经了解发现,该名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其他科学习情况也不理想。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教师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学生想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同时还发现,该名学生对游戏内容游戏背景介绍等十分了解。因而教师推荐了学生玩一款新出的“三国杀”,让学生了解各位任务的背景故事,了解游戏的整个内涵,并可以和老师一起游戏。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明显发现,该同学在课上表现好了许多,和他进行交流之后了解到他对游戏各大人物背景以非常熟悉。教师当时对该学生进行了鼓励,并且提醒该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不能妄自菲薄,没有自信。通过此次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也达到了培养文学素养的目的。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爱好,通过幼灯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展示有文学背景的图片、文字、音乐等,寓教于乐。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有效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还要根据个别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作者:艾丽君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联合小学

第2篇

一、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地域文化的深化

古典文学教学中对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关注和强化,又深化了地域文化的研究。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因不同地域地理因素及人文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不同的风格面貌。如王水照先生所言:“环境对于学术文化、文学创作的影响,乃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构成环境的人文的、自然的或两种交融的诸要素中,区域的人文性文化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常是最直接、最显著的。”[4]地域文化与文学不仅影响着历代生活于其中的古典文学作家,也在不断地触动着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与文学,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生活于其中的土地曾经是怎样的人杰地灵,文学作品中关涉地域文化的山川胜境、故园乡情、人文典故,无不激发起学生对于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地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这些地域或是学生自己的乡园,或是学生熟悉的旅游胜地,或是学生读书学习的地方,如果在教授古典文学的过程中把这些与地域相关的文化文学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自己所熟知的地域尚有如此丰厚的文化内涵,有如此多的文豪墨客、名作名著、古迹遗址、典故传说等等。这种地域文化与文学所带来的亲切感消减了古典文学与当代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感,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这既是对古典文学的有益改革,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学研究的深化。以山东齐鲁文化为例,齐鲁大地胜境无数,山灵水秀,《战国策·齐策》载苏秦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里,带甲数十万,粟如丘山。齐车之良,五家之兵,疾如锥矢,战如雷电,解若风雨,即有军役,未尝倍太山、绝清河、涉渤海也。”

二、古代山水

生活于其中的齐鲁文人受齐鲁山水之滋养,更是在其诗词文赋中抒写着他们在家乡诗意的栖居生活,并对自己的乡邑文化充满了认同感和自豪感,他们不仅徜徉于齐鲁山水之中,亦深受齐鲁儒家文化之滋育。随着近来地域文化研究的深化,可以归纳总结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古典文学教学中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依据高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开设地域文化文学选修课程,这既是对古典文学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也是对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四、中国古典文学教学对当代教育思想的启示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不仅以其丰厚的人生意蕴给读者提供积极的精神力量,且其中又有内涵丰富的人文道德教育思想直接给当代教育思想以启示。诸如古代文人的成长求学经历与学生的自我激励教育;古代家族文学中的家族教育与当代家庭教育;古典文学中的德育思想与当代学校德育教育等等。古代许多文学家在治学过程中刻苦勤奋,孜孜不倦,如孔子韦编三绝;公治长不耻下问;苏秦刺股苦学;董仲舒治学三年不窥园;欧阳修在贫困中以荻画地求学;陆游满屋书籍,营造书巢,苦读其中;宋濂不避苦寒,冒雪访师;蒲松龄于路边搭建草亭,几十年如一日搜集异闻趣事,终成辉煌巨著《聊斋志异》;袁枚抱持“书非借不能读”的求学态度,勤勉治学……先贤们的品行与治学精神为当代大学的自我激励教育提供了正面教材和前进的动力。家庭教育在历代教育体制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古代如此,今亦如是,古代许多文人出身文化世家,在他们成才的过程中家族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八世纪法国杰出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论及中国社会时说:“礼教构成了国家的一般精神……这个帝国的构成,是以治家的思想为基础的。”

三、文学与治国

治国之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族教育的保障。古代文化世家的家族教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多有启示,陈寅恪先生言及中国文化家族的特点曰:“夫士族之特点即在其门风之优美,不同于凡庶,而优美之门风,实基于学业之因袭。”[封建文化家族非常注重家学门风的保持和因袭,文化世家的族规家训大多以儒家礼仪规范为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小而言之以“孝悌”与“节义”传家,大而言之,以“忠贞”与“济世”兴邦,其教育思想中因时代因素不可避免地有着消极的思想成分,但许多教育理念又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深有启示。文化世家对家族成员的教育极重个人素质,把以孝悌为核心的德育摆在极为重要的地位,认为孝为“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先由血缘亲情的孝悌,进而扩大为乡间邻里的和睦,又扩大而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博爱、仁爱,孝子亦遂修炼而成国之君子、贤臣,封建时代士大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亦常在这样的教育进程中实现。在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亟待加强的今天,古人对于个人品行修养的重视值得后人借鉴。古代文化世家家族教育又非常重视母教,所谓“人子少时,与母最亲。举动善恶,父或不能知,母则无不知之,故母教尤切”。“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这也启发着当代身为父母的人,尤其是与孩子接触最为密切的母亲,要尽力做到以身作则,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而不是把孩子单纯交给学校,就轻易放弃了教导的责任,不仅要做好慈母,更要做好孩子的德育老师。在古典文学教学中有意强化德行教育,把德育和人格塑造相结合,必有益于学生塑造起健全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

作者:冯海江 单位:四川理工大学

第3篇

一、积极创设有文学氛围的语文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就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有文学氛围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学素养。比如,在课堂中开展“文学知识之星”活动,让学生自己在阅读和学习中积累文学知识,每个月的月末在语文活动课中形成一次评比,表现最好的学生和进步最大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文学知识之星”称号。通过语文课和课外的积累,让学生有着对文学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适合此年龄阶段的名著,并与同学们分享,教师可以开出相应的书单,指导学生学习。通过这样的学习环境熏陶,学生在一个有竞争与合作的环境中,通过文学知识的积累和课外名著的阅读,稳步地增加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采用引导和鼓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接受能力不一样,学习兴趣也不同,教师要在承认这种差距的前提下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对于班级中文学素养较差或是对文学兴趣不大的学生,教师应当对他们表示关心,关注他们的学习动态,适时的进行鼓励和引导。如有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不认真听讲,对教师有意识的古典文学的引入也无动于衷,教师在发现这一情况之后,迅速跟学生家里进行联系,了解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兴趣爱好,经了解发现,该名学生喜欢玩网络游戏,其他科学习情况也不理想。

在了解这一情况之后,教师针对这个学生的情况设计了一次谈话,在谈话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家庭环境不是很好,学生想在游戏中找到归属感,同时还发现,该名学生对游戏内容游戏背景介绍等十分了解。因而教师推荐了学生玩一款新出的“三国杀”,让学生了解各位任务的背景故事,了解游戏的整个内涵,并可以和老师一起游戏。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明显发现,该同学在课上表现好了许多,和他进行交流之后了解到他对游戏各大人物背景以非常熟悉。教师当时对该学生进行了鼓励,并且提醒该学生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有点,不能妄自菲薄,没有自信。通过此次对问题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也达到了培养文学素养的目的。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科技的优势,提高教学的效率。在语文教学上,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爱好,通过幼灯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向学生展示有文学背景的图片、文字、音乐等,寓教于乐。此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有效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当前的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还要根据个别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作者:艾丽君单位: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玉田镇联合小学

第4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机制

一、前言

人文素质,是指人应具备的内在品质和人生的定位、在学识上的积累、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关于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精神以及个人能力,包括人的理智、能力、情感和意志这几个内在因素。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转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等的过程,是引导人们求善、求真、求美的精神教育过程。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知识、情感和意识等全面健康地发展,并为生存竞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

(一)人文知识结构失衡

中国有着悠久的重文化、重修养的人文传统,然而,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的应试教育的普遍采用使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社会责任感等人文情怀的培养,导致人文传统在高等教育中逐渐被淡化。但目前在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工具性和狭隘的功利教育观念。一些学生民族意识淡漠,对中国文明史缺乏了解,对传统文化没兴趣,很多学生不了解“清明”、“端午”的来历,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却十分崇尚。

(二)人文精神价值观偏狭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目标短期化的特点,这弱化了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利他精神,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丧失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丧失了人生方向。人文知识的结构性缺失导致了当今很多大学生们精神不充实,不丰富,不优雅,反过来加剧了物质化实用化的泛滥。许多学生成了只想着自己那点小利益的没理想,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小市民,造精神的欠缺、价值观的偏狭。

(三)人文心理及人生理想欠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的思想。一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切实际,在实践过程中因受挫而颓唐;还有一些学生理想天天有,行动迟迟无,毕业时追悔莫及;还有部分人,把混张文凭、获得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作为上大学的目标,他们把经济尺度作为指引其人生的重要航标;更有小部分人理想信念模糊,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混日子。

三、古代文学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教材

(一)中国古代文学是人文知识的宝库

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融和体现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博大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传统的民族美德和民族审美心理,具有巨大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既是专业文学知识的传授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

(二)优秀的古典文学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深厚的民族情感

爱国主义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经久不衰的传统思想,中国历代的诗人、词人以其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时代强音。他们中有在汉民族本身的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爱国诗人如屈原、杜甫,有在汉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战争中涌现出来的爱国诗人、词人,如陆游、辛弃疾、岳飞、张元干、文天祥,有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中涌现出来的诗人,如戚继光、林则徐。特别是这种情感不是以理论说教的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于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形象, 这就更容易感染大学生的心灵,拨动大学生的心弦,为他们乐于接受。

(三)古代文学教育对大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素质情感教育的源泉

中国古代文学中蕴含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传统伦理观念,固然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有不少属于糟粕的东西,但其中合理的部分,仍应为我们今天所效法。孔子的“泛爱众”,孟子的“仁者爱人”,墨子主张的“兼相爱”,古典诗文中反映的勤劳俭朴、忍辱负重精神,元、明、清戏曲、小说中反映的朋友之义、手足之情,与人交往的文质彬彬、款款有礼,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好的伦理道德。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无不在这些方面倾注形象,贯注爱憎,营造意境,升华感情,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情感资源,具有极为强烈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四、建立通过古代文学教学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机制的途径

(一)奠定传授人文知识的人文基础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一个人优良的知识结构必需的要素,是一个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人文知识在经过一定的沉淀后便升华为人文素养。教师还要注意把本学科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最新思想引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让学生在学科研究领域中以现代观点去进一步理解把握传统的人文知识,奠定传授人文知识的人文基础。

(二)注重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养

利用古代文学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其优势非常明显,因为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 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情感教育,不断地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

(三)培养人文个性,提升人文精神

一个人具有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核心,是人文素养的内在支撑,它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意志等。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是人类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人生观、积极的进取精神、健康的审美心理,逐步完善大学生的人文个性,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左慧青,人文精神的传承——浅析大学语文中古典文学的人文教育价值[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2]冯华,浅议.工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J]. 教育与职业. 2006(17)

[3]滕志朋,陈贻琳.学习语言、传承文化、培育人文精神——关于《大学语文》目的任务的思考[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1)

第5篇

关键词 中国 古代文学 教学理念 审视

在高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古代文学作品占有较多的篇目和重要的地位,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一般也会把古代文学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授,但有些教师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现代文化建设的需求,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对学习古代汉语言温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改进,进行重新审视。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古代文学课,教师要通过前人的教学经验,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扩充和更新。

1在学习古代文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教学效果难如人意

在古典文学的讲授中,有些教师教课方法比较传统。他们在讲课时经常采用传统教学法,整节课下来也听不到什么主要内容。他们经常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知识点刻意加重,其主要目的就是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由此看出,他们的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死板、单一。以自我为中心,让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机械的讲解,让学生感到厌倦,根本就记不住有用的知识。

1.2学生学习面狭窄,获取古代文学贫乏

学生的古代文学学习都是在课堂上,获取的古代文学信息多数是听教师的讲解,了解古代文学的渠道少,在平时的生活中根本用不到古代文学知识。学生的学习面变得很狭窄,家里也没有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古代文学氛围,对古代文学的世界不了解,每天都是死记硬背,收到的信息量很少,获取文学知识贫乏。

1.3偏重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课中比较偏重“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语言学习中过分的注重语言的意义和语言信息的传递。教师在教学中的这种理解偏差,让学生理解文学的一些常识上会出现失误现象。教师不能正确的分析语言能力和掌握语法的能力,导致学生忽视语法和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这样就会影响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继而导致他们的成绩提不上来。学生的古典文学才力与素养日益下降等问题在推进大学教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大背景下愈加凸现。

2学习古代文学的新思路

2.1注重朗读

我们今天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若不能理解、对接,体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寄托,中国古代文学的生命精神,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接触到文学的内核,不可能得到美的享受与思想的振动。需要注意的是,古人强调生命,并不一定是就作品所写具体内容而言,而是指作品整体,一种超越抽象的生命感。所以古人对诗文的欣赏强调、顿悟、吟咏。因此,读诗的人必须通过反复吟咏,把握这个活泼的意象,把握它内在的血脉流通,这些表述都再次说明:我们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必须要加强诵读教学,留出甚至挤出时间让学生先读作品,老师事先不要讲解,不要代替学生阅读与感受。否则就是剥夺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主体作用与内在需要,剥夺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与古代文学中的生命精神相互沟通的可能性。因而,类似文学史教材不宜由老师占用过多课堂时间来重复讲授,而是交给学生事先自读自学,从而将课堂的时间留给师生用于作品的诵读和对作品的体悟,然后才是所谓规律性知识归纳。

2.2学习古人优秀做法

我们进行古代文学教学时,要思考中国古人在进行文学教育教学时的特点与优秀的做法。中国古代的文学教学一脉相承地重视健康的伦理型人才的培养,突出心灵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与道德的完善,这既与中国哲学的生命精神,重人贵人,注重礼乐教化的传统契合,也与中国文学的重人贵人,言志抒情,兴观群怨的传统契合。换言之,在关注人的生命,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中国古代文学实现了同构。

2.3将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放到中华多民族文学的视野中

中华民族是个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文化、多民族文学的发展与交融是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史观研究当然的题中之义。因此,在我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与科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贯穿新理念的《中国文学史》尚未出版之前,可以自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适当改变原有的理念,开展有关的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另外,有关港澳台文学以及各地古代地域文学的研究成果也要纳入新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2.4把育人放在首位

既然古代文学的突出特质是富于生命精神,古代文学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育人”,再加之中国文学注重心灵体验,以抒情言志为主体。中国文学创作与欣赏讲究含蓄之美,言外之意,韵外之致,这就要求和提醒我们在接受,阐释“传承时应该以感悟”体验为主,改变唯理论“唯讲授”唯阐释的模式,留出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原作品,从古代文学的生动形象入手,引导作为生命主体的学生进入充满感性形象的世界与充分想象。

联想的课堂情境中,不断体会古人对于人自身,对于外在自然,对于社会变迁的感悟、思索和实践,不断从前人的思想、情感、体验中汲取当代生存的力量和操守,而不是扮演一个“全知全能”的角色去代替学生阅读,感知和归纳,因为,文学教育的本质是让学生去审美,去感受美,去创造美。

反观今天的古代文学教学,我们恰恰是在这些点上距离古代文学本身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符合文学教学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古代文学及其教学特质,重新彰显古代文学对于人生修养提升,人格塑造完善的意义以及诵读、体验等学习方式的意义,不断优化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远古前贤的心灵激动,人生体验与生命精神,最终提高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柏岭.文本・美育・文化:当代高校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4.

第6篇

一、用名家朗诵引路

诗歌重在吟诵,而心不在焉应付差事地读只会糟蹋古典诗歌。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诵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可以选用名家的朗诵作品作为引路人。一首鲍国安朗诵的《蜀道难》令学生群情激奋,一个个跃跃欲试。尽管这首诗年代久远,但从诗句里依然能听得到诗人千百年前心跳的声音。比如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怀才不遇。此时播放名家的朗诵,并配以音乐,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涵咏诗句,让学生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

名家朗诵富有表现力,或铿锵有力或抑扬顿挫的语气易于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让学生少齐读,多个体品读,浅吟低唱,细细涵咏。尤其是组织诗歌朗诵会,更易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教师应选好评委,定好打分细则,设立奖项,让学生真正过把朗诵的瘾。

二、体会诗中意境

当名家朗读和热身朗读打开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大门,接下来就是深入理解诗中情味了。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中动人的世界。在放幻灯片之前,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或情境,接下来再用图片印证。当学习林逋的《山园小梅》时,可以组织学生分两组,引导一组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中美丽的画面,同时让另一组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之后,让两组交换自己的成果,交流心得,探讨诗歌里的意蕴和图片间的差距。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联想比以前更丰富了,最关键的是,古诗在他们心里焕发了生机,活了起来。

三、感悟诗歌意象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感悟意象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诗歌的关键。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习时必须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诗歌的代表意象有很多,但每一种都承载着比较固定的情感。诗歌的意象分以下几类:

1.自然意象

如月,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如猿,猿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郦道元的《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人或事意象

如舟,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如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如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语文教师对以上这些意象要深讲,并通过诗句加深理解,抓住了这些意象,诗歌的精髓就不难理解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进诗歌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四、带着理性走进诗的世界

懂得了诗歌的思维特点,接下来就是真正理解诗歌并产生情感共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名篇,可以通过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用独立的思维去思考苏轼身上有哪些值得他们肯定或否定的地方,从而拓展学生思想和思维空间。先找一段合适的音乐做背景,让学生自由地朗读,然后就意象展开讨论,看哪些事是打开苏轼内心世界的密码,找到白发、大江、酒后,再以此为切入点,感受情感,结果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词中的感情精髓――叹岁月易逝,功业难立。到了这里,再让学生回忆北宋和三国的历史,结合苏轼和周瑜的经历,梳理出苏轼内心慨叹的轨迹。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很自然地读懂了苏轼,他们各抒己见,肯定了苏轼的才学,肯定了他建立功业的积极心态,但就词尾的慨叹提出了批评。这样学生就真正地走进了诗的世界。

五、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诗中乾坤

诗歌鉴赏主要分形象和主旨两大部分。

1.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9)爱恨情长的形象。(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12)爱民惜才的形象。

针对这些诗人形象,学生可以结合历史和诗人的经历,深入探讨诗人形象形成的因素,探讨诗人的得失,揭示时代的局限性,要有高度有思想,以独特的视角探索。

2.主旨

主旨大致也可以分以上几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诗歌主旨思想,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生活的反映,也是他们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理解诗歌不能忽略其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但是也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应该提倡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肯定。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强烈的探求精神和创造力。

第7篇

关键词:古典文化;传播;现代社会;传媒

中华文化与经济一体化,古老文化与高科技,就传统与新时尚,这写个矛盾的双方看来是那么的不可调和。如何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有效的传承下去,如何让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掌握、学习、热爱、了解中华民族延绵至今的古典文化,这也是当今文化传播界比较重视的问题。年轻人才是以后国家的主导者,所以中国古典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播势在必行。

一、传媒要对观众有足够的尊重

能不能在传播的过程中更有效的吸引观众,看的是关于传统文化所讲的内容,这就要求学者能够应用非学术性语言进行有效降解,将学术性的内容更好的体现在民众面前。观众一旦认为他们和你是一样的人,那些英雄任务、历史任务也与他们一样,他们就会更喜欢听你的讲话。现在的民众来看古人会比古人看自己要清楚的多。有了这一点传播的效果就会更好。就拿现在的电视传播来说,电视上改编的一些古装戏和宫廷戏,能让我们清楚的了解到中国的古典文化,他们所演绎的内容能被人们所了解,同时人们也会喜欢看,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典的文化。

二、影视历史剧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

就拿中央电视台来说,它在每一个寒暑假的时候都会在各个频道里重播电视版的《西游记》,这也是青少年或者学龄前儿童接触最多的古典文化,也为古典文化在青年之间的传播提供了很好的方式。由于该剧拍摄较为严谨,尊重原著,已经成为了影视传播媒介传播原著文化最好的典范。但是有许多影视剧为的知识迎合大众的区位,提高收视率,根据现代人思维的意识和方式进行改变,甚至将其扭曲。依然用《西游记》作为举例,现在出台的许多版本的《西游记》已经改变的脱离《西游记》故事的本身,就像周星驰主演的《大话西游》完全将原著进行改变,歪曲了原著本身的意图,不利于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但是现在有许多的影视著作,例如《红楼梦》等,都是根据原著进行编排,人们在欣赏影视剧情的同时,也逐渐了解了中国文化,这对于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三、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需要大众的支持

中国古典的文化并不是少数人才能了解的专利,中国一部分古典文化,也不能由少数人进行评说。对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进行传播的目的就是让民众对古典文化产生兴趣。而观众不一定会是专业的学者,他们没有义务去学习古典文化,但他们有一些需要,那不是工作上的需要,而是一种修养需要,熏陶需要,和中国古典文化传承需要。只有民众们有效支持了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才能使社会的各个媒介对古典文化传播更加重视起来。将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四、电视课堂使得古典文学知识普及大众

2006年可以说是中国“电视的学术年”在这一年最热门的话题就属《百家讲坛》。作为一档有一定学术的含量节目,由于易中天先生等学者们在这档节目中深刻的讲解。使它不仅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文化,还传播了中国古典文化的思想。这个节目让学术走到老百姓的家里,让古典文化得到最大普及。但是却引来一部分人的争议,喜欢这个节目的人认为,它使中国的古典文化逐渐走下神圣殿堂,进入老百姓家里,为老百姓所熟知。但是还有着许多人对它有着质疑的态度,觉得这对于学术来说,是一种歪曲,甚至是不尊重。这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传播在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在。

五、结语

由此可以看出,进入21世纪的现代化社会之后,我国古典的文化知识,普遍靠的是电视这样的大众传媒来实现的。其中电视对于我国古典文化的传播有着很重大的作用,它使得了古典名著用光与影的形式再次出现,并更好的流传下来。以及深受人们喜爱的电视课堂的讲解方式,使古典文化在现代化的社会得到更好的普及。所以在当今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有效利用传媒优势,在传播古典文化的同时,还应重视的吸收、发扬以及继承的工作。让中国古典的文化逐渐被人们接受,逐渐成为人们茶饭至于的乐趣。同时也应该丰富当代青年的教育,让他们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更多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在现代的社会之中较好继承和发扬我国丰富的古典文化遗产,振兴中国文化的大国之威。

参考文献:

[1] 姜蕴涵,浅谈中国古典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播——以电视传播媒介为例[J],大众文艺,2008(12)

[2] 薛海燕;赵新华,图像传播时代的中国古典小说传承——以《红楼梦》为例[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第8篇

一、认真备好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既要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与积极性。我明白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花费较大的力气用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了解班级学生的点,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程度,安排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做到每一课都要有一定针对性。

二、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备课充分,能适当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还不够。要想上课效果好,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使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要讲究方法了,有时并很难把这点做好。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自学,违反纪律时,我们教师的情绪不应该爱到影响,更不能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爱到冲击,发挥不到应当的水平,以至影响教学效果。我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不带情绪上课,认真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调动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人说: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也有人说:习惯决定了成败。的确是这样,有不少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如人意,并不是他们智力不如人,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孩子的行为习惯差,或者了学习习惯不好造成的。为了少让这种现象出现,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好习惯。首先是做人的习惯,教学生要懂礼貌,要团结同学,关心集体等。其次是生活习惯,自已的事自己做,在家要适当地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学会自己整理书包等。再次是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听课、认真写作业,经常查工具书,学会搜集资料,爱看课外书等习惯。通过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成绩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扩大语文学习范围

俗话说,生活处处是语文。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光凭课堂教学,光靠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用大语文观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我在教学中,除了完成教科书上的任务外,还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语文,如给学生增加背诵《必背古诗七十首》、《三字经》等古典文学知识,向学生推荐古今中外的名著,指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学语文的素材、和写作的材料。

五、认真做好帮教工作

对双有生的帮教工作,本人一直在认真地做,特别是对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经常利用时间找他们谈心,帮他们找差距,鼓励增强学习信心,帮助他们补缺补差,交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能跟大多数同学一道进步。

六、认真完成学校分配任务

第9篇

1.诗歌的基本特征

从现在的文献来看,世界各民族的文字都是从诗为开端的,中国的诗歌与外国诗歌相比更重内心的感受(这点在古诗理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1)音乐性音乐性是诗歌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中国古代《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曾配乐歌唱,在诗歌的后来发展中,虽与音乐逐步分离,但仍保留了音乐的某些特质,最突出的就是鲜明节奏和铿锵的音调。(2)抒情性诗歌是情感激流的表现,《文心雕龙》说:“诗言志,歌永言”。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把诗的特征概括为八个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3)语言的高度凝练和形象性诗歌的语言要求更集中,更概括地反映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音调和格律甚至于字数上的限制,容不得冗长的叙述和空洞的说教。(4)语言的含蓄和多义性《文心雕龙》说:“遁辞以隐意,橘譬以指事”。这句话颇能道出诗歌的规律。“意”要“隐”,“譬”要“橘”,要含蓄而不直露。

2.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水平的能力,而诗歌的语言以准确、生动、形象而著称。因此,我们应注重诗歌教学,并根据诗歌的特征来安排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二、古诗教学的现状及建议

1.古诗教学现状

(1)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①观念陈旧,文学素养和诗歌理论修养不足语文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对于诗的认识比较表面、陈腐、滞后。②情感投入和指导朗读不够,入境难在教学中几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的理性分析,感觉不到教师声音的喜怒哀乐,甚至是表情的变化。这样怎能谈得上带领学生去畅游诗的国度呢?③教学方法单一,分析有余,鉴赏不足现行的诗歌教学,更多的还是考虑其应试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2)学生学习诗歌现状学生学习诗歌现状主要是:课外阅读面狭窄、理解肤浅,难以深入。

2.古诗的教学建议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我认为情境教学是诗歌教学的关键,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1)比较拓展,注重积累比较①对诗的意象意绪艺术比较在每次教诗歌时,都应试着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加强学生的积累,在讲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可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可以拓展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拓展刘禹锡的《望洞庭》侧重描写洞庭湖秀丽娟静特点。②在诗的不同情思之间展开譬如,可以从诗的情思类型方面比较:亲情、友情、乡情、爱情、爱国情等,也可以从情思的表达类型方面比较:激情、温情、豪情、柔情等,都有很多感受可说。

(2)诗歌鉴赏,培养审美能力①激兴趣在诗歌教学中,只有使学生自始至终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②品语言品语言的主要做法可以是抓关键词语和含蓄词语,关键词即常说的“诗眼”,是指表达思想感情,展示诗歌形象上起决定作用的词。如《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帘动下渔舟”中的“喧”“动”所谓含蓄,即司空图所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就是意在言外。③赏意境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作品扑捉人生观情感,创造出具有多义性的意象,在深层次上领捂作者深邃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诗的意境美。④析技巧诗歌写作,有一定之法,应根据各诗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鉴赏。⑤抒感悟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歌教学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文本判读能力、情感感悟能力和文本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3)了解背景,感受情怀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是创造诗歌教学课堂气氛的得力措施之一。即使同一作家的作品,往往也带有不同的时代烙印,那么背景简介也就成为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4)更新教学观念,加强教师的文学素养教师在学科教育活动中居主导地位,这是人们的共识。要想教好古诗,教师应具备以下条件:热爱古典诗歌、丰厚的古典文学知识修养、更新诗歌的教学理念。古诗教学也要求教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点为指导。古诗教学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结语

第10篇

高中语文学科的文言文教学,对于许多教师而言,都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具体表现就是:学生兴趣有限,教师唠唠叨叨、零敲碎打,课堂学习沉闷、低效,考试成绩不佳。要走出这种困境,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首先,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无尽的魅力,通过一些经典文言篇章、文言艺术作品的展示介绍,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无可替代的作用和魅力,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光辉伟大;其次,对对联,依韵填词、设计广告语等文言文游戏活动,感受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魅力。在学习中借鉴古人对音韵文字玩味拿捏的高超技巧;再次,通过文言篇章、历史典籍的学习,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现当代一些社会制度、生活起居、社会现象等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文化底蕴;最后,通过对史传的研读学习,从古代英雄传奇人物身上学习其宝贵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从而获得积极向上、高远澎湃的志向追求。

一、提高文言文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科学性是指文言文的教学必须遵循其内在的规律和要求,必须基于文言文学习的基本特点和高中生的基本特点开展教学工作。文言文教学虽然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其和现代文的教学还是有相当大的差异,必须正视这种差异,立足于自身特点,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我们的语文教师对学生字词句等最基础的知识性内容的掌握并不是非常重视,更多的是从对作品的鉴赏分析等层面予以指导、剖析。而容易忽视的是,不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高考,对文言文和现代文的考查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在课标和高考考纲中,对于文言文部分,更加注重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言句子的翻译的考查,对于文言文信息的概括判断要求相对较低。所以,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务必针对学生的水平,根据课标、考纲来制订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组织文言文教学。

系统性是指,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不能零敲碎打,茫然地跟着教材的篇目走,只是就文言篇章让学生记记背背就了事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将高中阶段,文言文板块涉及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做系统的设计安排,通过三年有计划、有步骤地教学,让学生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我们不仅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还要将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同高考的备考结合起来,通过课堂、课下的阅读鉴赏训练,通过练习、考试等形式,对学生的文言文基本知识和能力进行强化和检测、评估。

二、接通古今,联系文白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古今文字、古今文学、古今文化的联系和梳理,注意其中渊源关系的梳理和引导,从而在现代文教学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学习鉴赏现代文,客观、积极地了解、评价文言作品,感受古人的智慧和宝贵的思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文中语言知识的学习,文学知识的阅读鉴赏,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等的解释和分析评价,只有古今结合起来,文白结合起来,学生才会更加容易地了解和明白,更加容易地掌握和感受。这对我们语文教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和内涵的宝贵机会。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不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其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语文课堂,不论是现代文的教学还是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必须时刻注意这一点,逐步要求学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教师领着学生对名句名篇学习赏析,到学生生发兴趣爱好,自主地进行学习鉴赏。只有大多数甚至每一位学生都具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才自不待言,我们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才毋庸置疑,才能达到有效、高效。

第11篇

职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当教师带着精心准备的教案,在讲台上认真讲解时,下面的学生却昏昏欲睡,但当无意中提到某个明星,聊到某首流行歌曲时,学生们就像被注射了一针强心剂,随即睁大了他们刚刚还惺忪的睡眼。

其实,这并不奇怪,90后是在流行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更多地受到了流行文化的影响,流行文化已成为他们心灵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在众多流行现象中,学生接触面最广也最受影响的莫过于流行音乐——已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语符号和随时翻阅的“青春宝典”——对中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尤其是对语文学习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对此,语文教师应因势利导,让流行音乐与职高语文巧妙“联姻”,利用现代化手段将优秀的流行文化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升课堂效率,最终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为此,笔者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在诸多歌星中最受学生喜爱的是周杰伦,他的歌在学生中传唱度也最高。2005年周杰伦的《蜗牛》因其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而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的100首爱国歌曲。2006年《听妈妈的话》入选台湾地区教材。无独有偶,2008年武汉市常青一中曾在一次校内月考中要求学生默写周杰伦的新专辑中歌曲《青花瓷》的歌词。

周杰伦从出道以来共出了十几张专辑,将近300首歌曲,涵盖了励志、爱国、思乡、爱情、友情、亲情等各种情感领域,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他的歌词带有浓郁的中国风,典雅精致,将古典味道进行了成功的现代转化,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生活美与情感美,音乐美与意境美的融合。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周杰伦的歌曲中发现语文,挖掘语文的美,提高审美能力,不是更能让他们深切体会到“生活的外延即语文的外延”的真谛吗?基于此,笔者在搜集整理周杰伦的歌曲的基础上,将它与职高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形成一个专题教学版块,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周杰伦歌词激发学生学习鉴赏古典文学的兴趣

职高语文教材中选用了大量的古典文学:诗经、楚辞、汉乐府、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也有群众歌曲、民歌歌词等。而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这位被称为鬼才的优秀作词家,最擅长穿越历史时空用文字诠释自己的还有周杰伦的音乐理念,他的笔下有遗失的文明,有远古的战场,还有那唐宋甚至是元明清的岁月,有天净沙秋思般意境的少年初恋,也有旧社会地位差距造就的畸形爱情。他的歌词亦诗亦词,亦古亦今,在他的笔下,歌词不再是单纯的流行文化,而成为一种可能酵生多种文化想象的文学现象。他的风格独树一帜,使得周杰伦的音乐在同类作品中更加唯美浪漫,境界更胜人一筹。这里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号,如果他的歌曲能运用得当的话,就会对古典文学的教学起到优化作用。所以,笔者在实践时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操作方法。

(一)直接将歌词作为教学内容进行鉴赏训练

作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感兴趣的话,就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周杰伦的歌曲流行的时候,我专门设计了一节欣赏课,教学内容就是周杰伦的《东风破》,以下是部分课堂实录:

问题:哪一个字或哪一句让你感触最深,找出来并说明理由。生1:最巧妙的那一句是“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它巧妙在不用“酒”来搭配“一壶”,却让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了游子漂泊异地的孤寂。生2:词人巧妙地用“离愁”来替代“灯”与“一盏”搭配,说到“灯”让我联想到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无眠,联想到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渴盼。生3:最特别的那个字是“瘦”,特别是在与“思念”搭配在一起。说到“瘦”字,让我联想到李清照的名句“人比黄花瘦”。生4:还有在“水向东流,时间怎么偷”中,最形象的那个字是“偷”,它形象在将一去不复返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具体化了。说到这个“偷”字,让我联想到朱自清《匆匆》里的一句话——“是谁偷了它吧”,说的也是时光的流逝。通过对流行音乐中优秀歌词的鉴赏,学生经受了文学经典的洗礼,逐步加深了对古典诗词的感情,开阔了胸襟,拓宽了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鉴赏能力。另外,像《青花瓷》、《千里之外》、《兰亭序》等歌词都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我们都将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一一品评。

(二)利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辅助课堂教学

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以播放周杰伦的《将军》,让学生在豪放大气的旋律中去感受词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深沉思考;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一词时,可以播放《千里之外》这首歌,让学生在婉转流长的音乐氛围中自然感悟恋人依依惜别时的缠绵悱恻,凄切动人;在学习《琵琶行(并序)》时,可以播放他的《兰亭序》,让学生在侠骨柔情、余音袅袅的旋律中体验那段千古绝唱。

二、利用周杰伦歌曲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语文是一门“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学科,具有很鲜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所以,在语文课上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语言文学知识,培养其听说读写的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的素养。而从职高生的生源状况来看,尤其需要对其进行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正是因为流行歌曲是学生熟悉、容易被接受的载体,选择思想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敬业奋斗教育,爱心、亲情等情感教育,比选用革命歌曲和空洞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像周杰伦的《龙拳》,比一味歌颂爱国的歌曲更加深入人心,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再比如让学生欣赏《听妈妈的话》、《外婆》这些歌曲,用生动的例子来教育学生,让我们的学生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关爱父母,体贴长辈,进而关爱身边其他的人。再比如《蜗牛》这首歌曲脍炙人口,甚至还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的100首爱国歌曲,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的极好素材。而在以环保类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中,我们将周杰伦的《梯田》这首歌一直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而歌词中的这几句:“中学时期家乡的一片片梯田,是我看过最美的绿地,于是也因此让我得了最佳摄影。而如今,森林绿地都已成纪录片,闻不到绿意盎然……”更是作为活动主题词写在黑板的醒目位置,学生们趣意盎然,活动参与度达到最高点,而最后的教育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三、利用周杰伦歌词进行基础知识教学

语文中的语法基础知识,由于其概念单一,理论性较强,而职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全面,得不到落实与深化,因此更加需要对其进行深入浅出的辅导。我们可以利用周杰伦歌曲中大量的歌词资源来进行语言知识教学。我们都知道,有很多歌词优美形象,委婉动人,一首歌就是一首诗。唱这样的歌曲,无疑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既而学习它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不仅如此,还可以从中学习一些语法知识。如《七里香》的歌词:那饱满的稻穗,幸福了这个季节。这里就含有词类活用现象,“幸福”一词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样,既欣赏了歌,又可以获得一定的语法知识,真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周杰伦的歌词也很讲究押韵,有些甚至一韵到底,光读起来就非常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节奏感,如在《青花瓷》里,第一节押“an”韵,“淡、然、半、散”。接下来一直押“i”韵,“你、起、里、逸、笔、丽、意、底、密、地”。如果说整首歌词是一串夺目的珍珠项链,那么这一个个押韵的字就是项链上最耀眼的那几颗珍珠,浑然天成,美不胜收。在教学时让学生判断每首歌词所押的韵,并找出韵字,老师最后总结评价,那么这块知识内容又在美妙的歌声中得到了落实。

最后,我还要特别说一下歌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我国的古代作家的诗词创作中,关于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不乏其例,并且产生了无数优秀的作品,令后世读者反复回味,成为永恒的经典。同样,词作者方文山在创作歌词的时候也尽可能多地运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段,从而使他的创作不至于陷入枯燥乏味、单调浅薄的境地。方文山歌词最突出特点之一就在于修辞手法的广泛应用,在他的歌词中比喻、拟人、排比信手拈来,不可胜数,让学生寻找并判断歌词中所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再鉴赏各句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这一知识点一定会落实得稳固而扎实。下面就举例加以说明。

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大众广为熟悉的《青花瓷》,其中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格:“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是比喻法和比拟法的完美体现。“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两句中连续三个“惹”字则使用了类迭的手法。“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用排比增强词意的感染力,强化了“惹”的意象。“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使用倒装法,让人更有想象空间,一位美丽的女子似乎就这么站在眼前,盈盈笑着。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一首首歌词就是一座座蕴含丰富的矿藏,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其中的闪光点。

四、利用周杰伦音乐资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利用音乐资源诱导写作情感

利用网络音乐资源,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细细品味歌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感受了歌词的文学韵味,能够诱导写作情感。“闻歌而情动,情动而辞发。”因听歌而引感上的共鸣,成为写作的契机。由于有感而发,学生一定会写出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的好文章。

(二)利用歌名帮助学生巧立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标题能一下吸引读者,令其饶有兴味地把文章看下去。利用流行歌曲,能够巧妙地拟立出新颖别致的标题。而周杰伦的歌统计下来将近300首,歌名更是五花八门,妙处各异。在训练学生拟标题时,可引用或化用他的歌名。如表现母子亲情,可用“听妈妈的话”;阐述换个角度看问题的,可用“反方向的钟”;表现乡思乡情的,可用“爷爷泡的茶”;表达校园生活同学情谊的,可用“三年二班”。这样的标题无疑胜人一筹,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通过歌曲欣赏增添文章文采

我们常常为学生作文“语言干瘪”而大伤脑筋,巧妙地引用流行歌曲的歌词,即可给作文的语言带来形象生动、活泼机智之感,使得文章有了文采。古人云:“石蕴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借他山之石,可使作文语言形象生动、活泼风趣。

请看几个成功的例子:“朋友,‘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重重的壳裹着轻轻的仰望(《蜗牛》)’,从挫折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吧!”“那些唱着‘黄金葛爬满了雕花的门窗,夕阳斜斜映在斑驳的砖墙(

在实践中,我们是将周杰伦的歌曲作为其中的一个专题研究,我们完全可以举一反三,推一及十,将此做法推广到所有的流行歌曲领域。可以使学生在语言的运用、题材的获取、情感的蕴育和生成上获得启发与创新,触发和激活学生的体验和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增强了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桑切克著,王学成译.教育心理学[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2007.

[2][美]伯纳德著,孙煜明译.人类动机:比喻理论和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3][美]伯纳德·韦纳著,林钟敏译.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4]储晋.从此不怕写作文[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董旭午.让语文回家-我的生活化教学理想[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2.

第12篇

教育氛围对学生情感活动影响非常明显,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渗透,首先要通过创设良好的情感渗透教育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主题,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种与之相关的教学情景,将学生的内在情感激发出来,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文章情感把握的准确度。

比如,在经典课文《背影》的教学正式开始之前,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父亲》,以音乐艺术的感染力,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发,一方面唤起他们对于自己父亲的感恩之情,另一方面提高他们对课文的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主观情感活动的支配下,积极投入到学习当中,此时他们对于课文情感的掌握与理解会更加清晰、有效,能够使他们的心灵与情感受到洗礼。

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格品质

在情感渗透与情感教育过程当中,学生应当是绝对的主体,他们的情感体验直接关系着情感渗透与教育的有效性。只有使学生亲身体验文中的情感过程,才能使情感渗透与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课文的主要情感因素是积极向上的、自信的、愉悦的,那么在学生真正体验到这些情感后,便能在生活中、学习中表现出同样的情感品质,勇敢克服各种困难,迎难而上,并时刻保持乐观的心理情感态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构建良好的人格品质。

如在《沁园春・雪》的教学中,老师应当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对课文情感的主观体验。上阕要引导学生去体验那种豪情万丈的情感态度,下阕要使学生能够体验到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尤其是最后三句,要让学生能够体验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以使学生也能够养成一种坚韧而胸怀宽广的人格品质。

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陶冶学生情操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情文并茂的佳作,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学生形成崇高的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通过不同的作品让每堂课都充满情绪激昂、兴高采烈、悲凉凄苦等不同的情感,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中的《我的母亲》、《背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课文,均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因素。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包括方方面面,根据课文主题,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挖掘,可以全面陶冶学生情操。

四、丰富情感渗透方式,提高情感教育有效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与情感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其有效性,我们还应当对情感渗透的方式与途径进行拓展与丰富,将情感渗透的有效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比如课后写作与阅读就是可取的情感渗透方式,通过写作和阅读,能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增强与巩固,同时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