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06 09:0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掌声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掌声教学反思

第1篇

一、巧设情境 ,展现人文课堂

执教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英子由忧郁自卑到自信活泼的变化,体会掌声的神奇力量,我努力创设情境,力求展示出两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为文中所描绘的课堂;一为我所执教的课堂。当我饱含激情地上完这一节课,我感到课前预设在课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学生们在我所创设的一个个情境中读着、听着、说着、想象着、书写着,被英子打动了,被掌声打动了,也被我的课堂打动了。

例如,在教学“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这个片段时,我请一个同学读后,就扮演起了英子的老师。我边环顾同学边说:“现在轮到英子为大家讲个故事。英子在哪呢?谁愿意扮演英子……”当一个女生举起小手时,我走到她旁边说:“好!英子,英子就在这儿!”紧接着引导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英子”,又示意“英子”立刻把头低下去。然后问:“同学们的目光一齐投向了英子,同学们一定在想什么?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她会想什么,她当时的心情怎样呢?”这一情境创设,让学生们仿若置身英子的课堂,既获得新奇感,又在直观的情境中更好地思考和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感情。

二、以读为本,逐步理解感悟

以读为本,是上好语文课重要的方式之一。在执教《掌声》第二课时中,我也以它为出发点来设计并组织教学,效果良好。

首先,我考虑到了读的层次。先让学生带着想象自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了解英子得到掌声的经过;再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段,(A:“一天,老师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讲故事,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老师是刚调来的,还不知道英子的情况。”B:“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从中感受掌声魅力;而后让学生对比朗读两组句子(A:1.在全班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2.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个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B: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2.从那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她和同学们一起游戏说笑,甚至在一次联欢会上,还让同学们教她跳舞。)通过对比朗读,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英子的变化,为感悟掌声的力量做好铺垫;最后,引导读英子的来信,从英子的直接陈述中认识到掌声包含着的爱和巨大的激励作用,实现了逐步理解和感悟的预设目标。

其次,我注意到了读的方式。学习课文主体二、三自然段时,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主要引导学生带着想象读,力求让学生通过想象读再现课堂情景,更好地理解感悟文中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想象力和语感,并让情感洋溢的课堂展现语文的魅力。为了体现面向全体,我还安排了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读穿插其中,让课堂张弛有度,充满活力,也让学生切实得到了读的训练。这样,既落实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又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三、重视说写,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为了体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在这堂课中注意落实语言文字训练。除了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我还注重说写训练。例如在教学二、三自然段时,结合两次掌声,设计了“你想用掌声告诉英子什么呢”这样的说话训练题,并提示以“英子, ”的句式说。让学生把老师当作英子,以第二人称进行面对面说话训练,加强学生语言的实践性。又如在结合单元导读进行拓展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怎么表达爱呢?在家里,在学校里,在路上,有没有需要关爱、帮助的,如果有,你会怎样关爱他们呢”,并把思考结果写下来,进行交流。在练习中,学生用只言片语记录了自己的见解,流泻下一时的感动。在交流中,学生各抒己见,虽简短,却洋溢着真情。

第2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反思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的反思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不应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使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具有激趣、创新、探究的功能。例如,笔者在课前导入环节中,采用了谜语导入法:“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美丽的星球,她披着蓝色的面纱,载着无数的生灵,环绕着太阳在不停地转动,她是什么星球?另外她是怎样悬浮在空中的?”

作为地球的孩子,你们一定想尽快解开这个奥秘吧?下面我们一起登上“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开始环绕“地球,―一圈的旅行。”此刻同学们的焦点都聚集在教师的脸上,期待着下面的精彩。当教师打开视频“神七问天”的实况录像,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同学们的话匣子打开了,前后四人组开始讨论,然后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为此,笔者顺着同学们的思路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护和保护“地球”的教育。就短短几分钟的时间,把全班同学的注意力牢牢抓住,达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学反思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将发展自己与发展学生相统一,不仅“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就可以完全在一种开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寻找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应借助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从而丰富了地理教学情境,解决了容量大的难题;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性感性材料,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学习评价的反思

教学过程中,应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尤其赞赏那些成绩较差、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例如,学习完“地球的运动”后,笔者提议同学上台用身体来表演一下“地球的自转”和“地球的公转”。这时班上比较活跃的学生异常的兴奋,都想上台表现一下,可是成绩差,胆小的学生不举手、不抬头,害怕教师提名。这时,笔者试着让那几个经常不回答问题的同学上来表演,还让全班同学给他们鼓掌加油。也许是大家的掌声给了他们表演的勇气和自信,他们上台后分工明确、表演到位:片刻之间教室里掌声如雷,不用说同学们给他们的表演打了一百分。他们的眼睛立刻露出喜悦的神色。从此以后,他们有了明显改变。上课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在地理课上学习积极性很高。从中可以看出,教师不应吝惜鼓励和表扬,学生的心灵是纯洁透明、天真烂漫的,他们十分在乎那些本来就不多的表扬,尤其是那些生活在被老师遗忘角落里的同学,希望得到教师的赞赏与鼓励。

第3篇

关键词:错误;亮点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3-0237-01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乐曾经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作为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并将错误作为一种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使错误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成为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反思能力的亮点,教学才会真正精彩纷呈,教学效果才能落到实处。

一、错误是激发兴趣的一大亮点

学生犯错误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把握“错误”,让它成为教学中的亮点,让它为数学课堂呈现精彩。在课堂教学上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疑问,并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的潜在的智力因素,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更深一步的探究,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加以思考,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不仅在错误中更深地了解和掌握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挫折承受力,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一次,学生在第九册练习三十二的第七题,计算下面各题,并验算。如:38.2除以2.7,大部分学生的结果是错误,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4,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4。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在富有启发性问题的诱导下,兴趣油然而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

1.余数4与除数2.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

2.验算:1.4×2.7+0.4≠38.2,说明商是错误的。

3.验算:14×2.7+4≠38.2,说明余数是错误的。

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4缩小10倍,得0.4。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错误是创新思维的一大亮点

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学会就错因势利导,捕捉教学契机,鼓励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自己的错误,学生就会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会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可见,“错误”也成为激活创新思维的亮点。

例如:教学一道应用题:有圆桌7张,方桌6张,每张圆桌可坐3人,每张方桌可坐4人,可同时接待多少位客人?应该来说,这道题的难度不太大。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很快列出了正解的算式:7×3+6×4=45(人),但有个别学生却这样列式:(7+6)×3=39(人),这显然不对的。当时,我没有给予否定,只是分别叫了两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然后让学生来判断。对于第一算式,学生们都没有意见,并能清晰地说出算理;但对于第二个算式,学生们说一致反对,还充分地说出了理由。出错的同学觉得不好意思。于是我就请这个出错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居然从这个算式和这个学生的解题思路中发现亮点,算式:(7+6)×3=39(人)是把这些桌子看成都坐3人,我马上抓住这个思维的亮点,启发这个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思维下去,结果,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且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7+6)×3+6=45(人)。此时,课室响了热烈的掌声,虽然这个学生一开始的思路出了错,但他在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却得了赞赏的掌声。当时,他非常开心,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找到了自信,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在他的思维的启发下,同学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很快找到另外一种不同的解法:(7+6)×4—7=45(人)(假设圆桌和方桌都坐4人,然后减去算多的7人)。

这个教学过程也使我深刻体会到,看似简单的错误未必不蕴含着更深的意义,学生的思路越来越开阔,创新思维得到激化,在当时的教学情境中,出错的学生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成功,自信心大增,进而思维更加活跃,也使学生爱上了做数学题。

三、错误是提高反思能力的亮点

第4篇

课堂教学历来被称为“遗憾的艺术”,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会: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即使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到小学六年级上了一节美术课,体验了一下小学美术课的魅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让我对课堂教学反思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七课“变化的柱子”,课前我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如一些优秀的示范作品和制作图。按照我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朝着我的教学目标一步步有条不紊地展开,精美的作品和清晰的制作步骤示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方法,他们个个跃跃欲试,教学顺利地进入了学生自由尝试制作的环节。有的选择做长方柱,有的选择做三角柱或长方柱等。大约十分钟后,有几个学生来到我面前告诉我他们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我一看他们手中的作品立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原来他们选择的是三角柱和长方柱,在设计好变化的图案之后,先把变化的部分用剪刀或刻刀剪刻开来,然后再进行粘贴,粘贴完后他们发现,粘贴部分的那条棱边上变化的部分,被剪刻以后再一点一点粘贴起来非常麻烦,而且粘好经过翻转以后看起来既不精致又不整齐,有的还很难看。

课前,我自己在做示范作业时,开始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我疏忽了向学生强调:选择做三角柱或长方柱,在设计好变化的图案之后,应该先粘贴好再折叠、剪刻,最后翻转变化(教材中有步骤图);而选择做圆柱时应该先剪刻、后粘贴,最后翻转变化。当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这正好也是学生尝试探究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一次体验机会。于是,我对他们说:“请再仔细地想一想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想到了。我随意请了一位学生,让他说出来,他说得很具体,并且还用自己的作品做了示范,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掌握了。我特意表扬了回答问题的学生,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当同学们正准备接着往下做的时候,一位同学高高地举起了手,从他急切的眼神中我感觉到他想要说什么,我问道:“你还想说什么?”他说:“老师,我还有另外一种办法。”同学们都用怀疑的眼光看着他,我也带着怀疑和好奇请他说出他的方法:可以将粘贴部分不安排在立柱的棱边上,而是把它安排在一个面的中间,这样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麻烦,无论是先粘贴还是后粘贴都不会出现问题。如下图:

当他说完后,同学们对他的发现表示由衷的敬佩。我也醒悟过来,在心里反问自己:课前我怎么没想到这么好的方法呢?在我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尴尬和自责,我不由自主地带头鼓起热烈的掌声,班里也响起了一片掌声……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这不正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反映吗?不正是学生个性化独特思维的火花吗?课后,我把这个惊喜和我的同事们一起分享,他们都称赞这个学生的聪明智慧,思维方法独特。这件事让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再好的教学也不一定是周到的和完美的,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课堂教学中往往充满着未知的结果。

当今教育改革呼唤反思型教师与教育,倡导“教师要研究学生”“教师即研究者”。美国卡内基组织“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编制的《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确赋予了教师“反思型实践者”的角色,并将教师的反思能力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探索新的更为有效的教师成长模式,这其中,“注重教师自身反思性发展是其鲜明的特色,并且于其独特优势而倍受推崇”。自我反思既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又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方法,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能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从而走向创新之路。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学)

第5篇

数学课堂兴趣激励法实验游戏一、喝彩和掌声可以无限地激发学生的内动力

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当你想让某一个人成为什么人的时候,你就极力表扬他有这一优点。这一用人艺术用在学生身上,特别有效。例如,课堂上,在小组展示这一环节,我有意识将学案中较为简单的问题让一些平时不愿表现的学生到黑板前展示,然后全班同学给以热烈的掌声的鼓励和肯定,然后老师再强化他的这一表现,说:你看某某同学多么有潜力,原来你是有优秀表现能力的同学,我相信你会牢记你具备这一优点,同学们送给他掌声吧!这一小小的一次鼓励,足以影响他一个星期乃至一个学期的表现。老师给以学生什么样的期待,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前行的方向,和到达的终点。掌声和喝彩给了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学生的激情同时点燃了老师的激情和内在的奋发向上的力量。老师顺势利导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二、多种多样的兴趣激励法可以无限地激励学生的潜在力量

1.用数学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在新的实验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和游戏,我对这些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这些实验和游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数学每节课内容的呈现都注意了与前面知识的衔接,基于这一特点,我在备课时,注意本节课有关的前置内容的回顾,为本节课的顺利学习铺平道路。对于新知识的探究,首先提供丰富的问题情境,安排具有探究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和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归纳”等理性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不同的同学获得不同的发展。

3.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前提下,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句生动的话、一个有趣的事例能给人以美的遐想,更重要的是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我拿出一个乒乓球向空中一扔,乒乓球划出了一道弧线;然后我又打开了教室中的吊扇,吊扇徐徐转动,逐渐形成了一个面。诙谐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了难以理解的问题,同时也让开小差的同学投入到了学习中。

三、学无止境,而教无涯,是激发教师探索的源动力

精彩的课堂,迫使教师首先要勤学乐学,潜心研究教材的使用,创新性的使用教材,寓教材、学生、教法于一体 。这样老师经过精心准备的学案才是为学生准备的一个个营养搭配合理的大餐,这道大餐,真正可以满足优生吃得饱,后进生吃的好,中等生发展的理想效果。让学案教案成为为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非常有效的载体。这也迫使每一位一线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让教案更显教师的教学设想,更体现师生双边活动,让学案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成为学生施展才能的地方。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更具特色。

第6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教学

一、课堂教学开放过度。

实例:这是一节小数除法计算公开课。教师一上课就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怎样做吗?然后让学生尝试解决,汇报交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说,不作任何讲解、示范。练习巩固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我们必须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然而,审视这节课,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的“轰轰烈烈”,可是有一部分学生却并没有获得知识。在开放式教学中,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上,忽视了对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的把握,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参与的实际可能性的分析,以为只要给学生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掌握知识,忘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帮助者、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放开手脚,当点拨时还需点拨,当讲授处还需讲授。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实例:听过一节低段数学课。课堂上,老师刚刚提出一个问题,便立即宣布小组讨论。教室内气氛热烈,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每个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其余学生当听众,不作任何补充;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学生代表发言,“我认为应这样想……”,“我觉得应该……”,“我的意见是……”。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涵养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的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太频繁的评价就显得太廉价。

三、廉价的评价

实例:这是一节中年级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表扬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额头上有的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得到教师翘起的大拇指。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用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廉价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也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学生的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

四、多媒体成为束缚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反之,多媒体就成了玩花俏。

实例:这是一节高年级数学公开课。老师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第7篇

关键词:反思;扬得避失;教育教学;经验积累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的确,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这学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一、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都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王豪和雍阳就不约而同地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的表现进行了表扬,学生们报以鼓励的掌声。两位同学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全神贯注地听讲,争先恐后地发言,面红耳赤地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五次掌声,也缓解了课堂的紧张气氛,就像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像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点作为宝贵的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像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授新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地走到她的身边,轻轻地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时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身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3.施以小恩,报以涌泉

22班的黄尧,是一位非常叛逆的学生。以前,课堂上不但不听课,反而时不时地发出点杂音,似乎故意与我为敌,还跟我顶撞过。但是现在,上课规矩得很,认真听讲,认真复习,路上见到了,还笑眯眯地主动叫我。之所以前后判若两人,这源于那次对她的一点小小恩惠。我们上学放学是走同一条路线。那天,时间已经是下午两点四十了,第一节有课,我站在路边等车。突然,我看见黄尧也站在不远处,手里拿着五毛钱,神情很焦急,显然她是在等公车。可是,这趟车早走了,等下一趟已经迟了,我理解了她的苦处,反正我也得去上课,我随手招了一辆出租车,并叫到:“黄尧,快上车,我们一起走。”突然听到我叫她的名字,她感到很诧异。随即,我看到了她脸上流露的感激之情。她说:“我睡过头了,又没带够打的钱,太谢谢您了,张老师。”之后,我就看到了黄尧的变化。后来,我在反思中写到:“学生叛逆的行为,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当老师给予他们一点小小的帮助,他们会涌泉相报,还你整个春天。”

二、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历史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我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录上我这样写道:“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慑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

第8篇

【关键词】教学评价;客观准确;生动实效

【作者简介】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年度“模块评价方法与工具的开发应用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1]GHB110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有效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发生在学习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新的理念倡导下,语文教学评价变得热闹非凡,但仔细审视,语文教学评价主要表现了虚浮夸大的无效现象,缺失了评价的真实意义。这样会使学生无法看清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而且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许还会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评价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纠偏,构建积极有效真实的评价框架。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走出评价时顾此失彼而形成的虚假浮夸的误区。

1.虚浮夸大,限制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恰当,不论提出什么质疑都口诀似的赞扬:“你真棒”、“真有见解”、 “向你学习”、“你很聪明”,或者教师竖起大拇指,或者是有节奏的掌声等等。从表面上看,教师已经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注重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整个课堂也显得异常热闹,但是学生在长期的掌声中,兴趣也渐渐淡下去了,原本整齐响亮的掌声也开始变得稀稀拉拉。

这些虚浮夸大的评价不仅激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对文本的理解,不需深入推敲思考,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是胡编乱造、东扯西拉的,都是值得表扬的。于是学生可能会错误地认为:这或许就是创新思维的表现。而那些有真知灼见的理解和回答,反被这些虚浮夸大的语言掩盖了,无形中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盲目求异,违背教学宗旨

课改的重要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情境、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自主意识、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于是在学习文章时让每个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学习。的确,有的学生确实能对某些段落产生特殊喜爱甚至有个性化的见解,但是就此而作出“有见解,有个性”的评价,一堂课草草结束,那么那些学生不喜欢的语段,难道就可以不学吗?有的老师为了几个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讨论,似乎热闹的课堂就是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只要有个结果就获得有“合作探究精神”能“自主学习”“学习热情高”等评价。语文教学中许多问题仍需学生思考、教师点拨才可解决的。像这种形式主义的评价从客观上说,不是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被教师强势牵引着的模式化的表演罢了,是语文课堂的虚假饰物和华丽的包装,是形式主义的虚夸。它严重违背语文教学宗旨。

其次,我们要在评价的探索中走进“客观准确,生动实效”的模式。

1.客观准确,激励上进

社会和家长予以老师“正义的化身、道德的楷模”的要求。老师也这样塑造自我,成了学生心中的“神”。然而只有老师走下神坛,学生才可能走上圣坛。今天我们的学生与时俱进,信息灵通,认辨能力有着天然的敏锐。老师的率真更能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既敬爱老师的神圣,也能宽容老师的不足,从而避免了外在现实与内在心灵的差异而导致的心理不平衡。因此,为师者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尝试。

(1)客观评价,培养学生正确定位自己。语文既是生活又是人文。教师一旦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学生打成一片。语文教学评价就能在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客观评价。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下课对我说:“老师,我想找您谈话。”我一愣,随即灵机一动说:“那我可要等着挨批评了。”他“唰”的脸一红,意识到自己说叉了。后来,我给他讲了“谈话”一词的多种用法,如果换成“谈谈心”或“说件事”就妥当了。客观的评价让该生明白了“谈话”一词的意思,也懂得了口语交际中因对象、场合不同而用语不同。经过亲切交流,使学生学会了从正面看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从反面看自己,正视自己的缺失。从而正确定位自己。

(2)张扬个性,激发学生不断上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会有很多的感受和独特体验,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应该珍视的。但是,尊重学生的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并不是说有错不敢改,有偏不能纠。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能将哈姆雷特解读成李尔王,也不能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解读成薛宝钗。更何况,初中生阅历浅,对事物的看法不全面、不成熟,难免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珍视学生多元感悟和独特体验外,还要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巧妙引导,委婉纠正。同时,教师要有意无意的为学生创设情景,往往会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引出精彩纷呈、标新立异的讨论,使学生的个性摆脱层层束缚。这样,既张扬学生个性,又激发学生不断上进。

2.“爱”心呼唤,生动实效

“爱”不仅是教育的一切,更是教育成功的保证。马斯洛关于人的需要学说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人爱和受人尊重的愿望。如果我们能让每个学生在爱的阳光中成长,学生的潜能就会被激发。

第9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1-0065-01

这是笔者搜集的一组令人慨叹而沉思的资料:

材料一:一次,在北京举行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活动,大师云集,数位获奖者的精彩演说赢得了一次次掌声。活动结束时,主持人问听众有什么需要提问的?没有一个人提问,而听众都是高校学子和各行各业的尖端人才。

材料二:一位年轻的女教师上一节大型公开课,最后离下课时间还有两分钟,女教师灵机一动,面带微笑问:“你们还有问题吗?”全场鸦雀无声。看到冷场,老师又启发:“有问题要尽管提,说错了老师不怪你。”一个学生怯生生地说:“老师,你不是不准乱提问吗?”……

没有人怀疑过提问在教学中的价值,但课堂中的提问仿佛是教师的专利,而学生仿佛只需回答而无“问”的必要。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背后原因很多,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部分教师有时把学生当成了“复印机”,为了应试,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克隆”老师的知识;二是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弱化了学生思考的能力。我们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改革课堂,改进评估,引导学生质疑反思。

1.课堂,引导学生质疑。

问题可分为不解之疑、求异之疑、创新之疑等几个不同层面。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当学生提出了与教师不同的看法时,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抓住契机,点燃学生的创新热情;课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让思考延伸至课外。如:我执教苏教版四下《沙漠中的绿洲》第一课时,课始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课中互动,生成新问题,在探究中解决问题;最后带着“阿联酋人为了使恶劣的沙漠变成漂亮的绿洲花了哪些代价?花这样巨大的代价值吗?”这样的问题结束第一课时的教学,走进第二课时的学习,使第一、二课时的教学前后相承。

2.评价,引导学生思考。

考试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考什么,如何考,却有着深奥的学问。检测评估中要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曾看到这样一则教育见闻:教师指导了画苹果的方法后,便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讲评作业时,这位教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是方苹果,于是询问:“苹果都是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上,一不小心苹果摔到地上摔烂了。我想,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就不会掉到地上摔烂了。”老师听了便鼓励他:“你真会动脑筋,祝你能早日发明出方苹果。”我不禁为那位教师鼓掌,她的评价,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造才能得到体现。当我们感慨爱动脑筋的学生越来越少时,不得不承认,我们应该给学生留足动脑的“时空”,给学生布置开发思维的任务,并用评价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我想,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而这正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3.反思,引导学生合理批判。

批判性思维是问题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课文中的主人公、文章的写法以及作者的情感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形成具有个性的解读。如果我们有意识引导学生大胆反思,就会惊喜于学生的见解,就会听到创新之花慢慢绽放的声音。

第10篇

只有反复思量准备的课,在教学实施时才会有灵光和快乐产生。仓促而就的课,就会有忙乱和遗憾。做教师已经19年了,只是为教学而准备的时间,未曾因经验增多而减少,反而耗时越来越长了。

2010年底,我接到市教研员分配的任务,在2011年初为骨干教师做一节课,内容自选、借班上课。有近两个月的准备时间,照理说时间很充裕。但当时恰好没有带班,试讲就成了问题。而且,选什么内容呢?一时间我陷入纠结当中。

群英聚议

最初构思的是一节展示技术魅力的课,企图用“分组活动”和“自主学习”两招破解技术应用中的难题,一方面拓展学生的技术视野,一方面“显摆”一下俺这特级教师的教学积累。于是,在准备了两天之后,在组里开了个集体备课的“群英会”,看同事们能不能帮我理清头绪,确定教学内容。

“群英会”一开,我抛出的“玉”引来一堆“砖”,竟生生地把我的构思给否了。同事甲说:“前两年你曾经做过一堂讲PowerPoint的课,给我印象特别深,其实你就讲那个挺好,你现在准备的这课涉及复杂软件,可别忘了你是借班上课。”同事乙说:“你对人家机房情况、学生情况都不摸门,这分组技术活动好像对学生要求比较高,你觉得好把握吗?”同事丙说:“你平常的课,仔细整理出一节就可以做示范了。你现在的想法显得乱。你若试讲,就用我的班吧。”

概括下来,做一节公开课,不宜选偏难的课题,既要有一些专业技术上的示范性,还要能展现个人教学风格。好吧,俺就拾自己“牙慧”,讲PowerPoint。

试讲遇挫

我一向不喜欢重复以前的课,这是有根据的。教学本应与时俱进,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更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而且自己每一年都有新的经验增长,所以即便是讲过N次的课,每一次再讲还是要从头准备,重新开始。我所理解的教学求新是多元的:内容不新,素材新也可;技术不新,角度新也可;课不新,导入新也可。

先确定这节课的课题“使PowerPoint作品艺术化的技巧”,再确定教学线索“创意设计个性书展”,即以PowerPoint为展台,展示推介一本书,PowerPoint各页功能不同――首页为封面页,次页为目录页,第三页为内容页,并能利用PowerPoint软件自身的技术设计各页的版式、利用技术合理布局,等等。教学思考的逻辑起点是,在掌握基础操作的前提下,挖掘软件的创意功能,品味学习技术、制作作品的创造情趣。

接下来确定教学策略。以往开展教学都是借助在教师机上的“信息技术时空”网络平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达、资源下载、作品上传、作品评价等均是基于该平成的。此番借班上课,网络平台似不便用。广播授课、系统提交作品虽不成问题,但怎么实现交互呢?时下流行学案,其他学科用得正热闹,于是我自鸣得意地设计了一个导学案,目的有两个:一是以纸质文档形式承载整节课的师生交互,如传递教学框架、简易教程等;二是收集课堂实施过程中的学生信息,如评价文字、学习结果反馈等,部分内容见图1。

重点备战的当然是教学内容,包括教学素材、技术讲授内容等细节。另外,分别做好了教学设计文档、导学案以及配套的教学课件等。试讲将在两个班进行。当我拿着打印出来的漂亮导学案走进机房时,内心是既信心满满,又有些忐忑的。

结果试讲却失败了。宏观分析,原因有三个:一是学情了解不足,二是教学内容多,三是导学案使用不当。事后仔细进行微观分析,导致失败的课堂细节还历历在目:导入环节原本设计的是3分钟,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虽言之有物却慢条斯理,以致拖延了时间。技术热身环节原本设计用时2分钟,但学生对PowerPoint基本操作的陌生导致几个简单操作就用了5分钟。再如,使用导学案是有一些限定条件的,需要整齐划一的节奏,而学生思考与书写速度不等,互相研究着写,时间被可怕地消耗了。教学过程中我发觉不妙,刻意减掉了近一半讲授内容,但仍于事无补,离下课还有8分钟,才开始让学生制作作品。最终,导学案根本没有完成使命,甚至成为负担。

重整旗鼓

试讲失败,打消了我的自信,警示我教学不能好大喜功,更不能想当然。于是,有了第二版教学设计、又有了第三版、第四版……开启了后面漫长的磨课经历。

这是一节以技术学习和制作为主导的课。由于只有一课时,必须提供足够的制作素材,才能使学生专注于技术和创作。我的教学主题是“创意设计书展”,因此选择书籍就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素材选取的范围如何、内容给到什么程度,则既要考虑导向性,又要考虑趣味性,还要考虑男生与女生的差异。反复选择和取舍,历时一周才最终精选了包括漫画在内的9本书,每一本书都包括:原书封面、书籍目录、内容概要、与主题相关的图片素材等一系列图文资料。

试讲中不成功的导学案尝试,使我决定放弃它,转而重新制作网络教学平台。于是,修改代码、美化界面、相关教学素材等,甚至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无谓操作时间,我逐一注册了50个学生账号。为了防止网站出现意外故障,还特别嵌入了一个无组件上传类,以方便最后的作品提交。基于Web 2.0技术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如图2),有着强大的教学环境营造功能和教学交互支撑功能。特别是,它可以真正实现“分层教学”和“自主学习”。例如事先上传的教程等可便于认知能力不强的学生观看和模仿,而拓展教程则利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拓展学习。借助网站的上传与跟帖评价功能,则能形成作品制作上传、在线互评这样良性而有特质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素材已定,网站已成,备课重点转为磨课,磨细节。

计时磨课

彼时已近寒假,没有信息技术课可以用来试讲了。情急之下,抓住上六年级的儿子充当学生,供我试讲,同时还负责充当“活”的计时器为我计时。

这个编外的“计时器”在听讲过程出了个插曲,倒引起了我的深思。当时正进行到讲解PowerPoint艺术化的若干技术,刚讲了三四分钟,儿子举手示意:“老妈,能不能停一下,我实在想练习一下您刚讲的那个。”――他要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自然是讲究讲授中知识的连续性,讲究技能的前后关联与逻辑顺序等。但听课的学生一方若被激发起了强烈兴趣,必然是非常渴望动手操作的。这个小插曲,让我反思良久。在以后的教学里,我必当时时提醒自己,控制好讲授的欲望,控制好讲授与操作的转换,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留给学生。

家里的机械计时器,又在许多个夜晚为我服务过:怎样将导入的指向性简明扼要地阐释出来、怎样用最简洁的语言点明操作的要义、怎样启发学生技术学习与运用的举一反三……一次次检查素材、网站、笔记本电脑和教学课件,一次次重复演习讲授的技术内容,一次次磨合教学的各个环节。

万事已俱备。

掌声响起

教学过程没有意外,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直到我完成了所有的讲授,宣布下面该孩子们动手了。这时忽然响起了掌声――一直全神贯注听讲、默契配合着的学生们,竟然鼓起掌来。我一定会终生记得那掌声,因为那恰是全力以赴、全心全意想要得到的东西啊!这群可爱的、陌生的学生们,他们应该是体会到了技术的魅力,听懂得了我所要表达的内容,用掌声给予我奖励吧。

于我而言,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因为课尚未结束,我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有深刻的感悟,还有更重要的是学生实践操作的成效。学生鼓掌之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制作当中。我注意到那些精心准备的素材被不同的学生选用,我观察到有的学生在模仿刚才的教学,我还捕捉到一个学生正在举一反三地尝试使用各种技术……偷看时间――预计的下课时间快到了。我几乎没有太多犹豫,就决定延长下课时间。那天已经放寒假了,这些孩子们是特意从家里赶来学校配合我上这节课的啊!拖堂18分钟之后,我依依不舍地做了小结,宣布结束。此时,教学网站共上传了26件学生作品。

悠长回味

怎么回事呢?惊异于那磨练过无数次的关键技术讲授部分,无数次的计时都是8分钟,为什么现场还是超时了?我脑海中回放起当时的情景,忽然意识到,所有学生无一例外地用亮晶晶的眼睛盯着我,那些目光无言地鼓励我倾囊相授,就像一个好的倾听者能让人产生更多倾诉的欲望一般,于是我情不自禁地话多了。唉,我是有这个“恶习”,如果学生课堂听讲特别专注,我往往会讲授过度。

不过,话说回来,在规定的下课时刻到来前,我是知道有许多方法可以合情合理地“结案陈词”,然后便可顺理成章地下课。然而,我没有那么做,是因为当时恰好看到前排的两个男生在努力进行非模仿的创作活动,实在不忍心打断他们,直到他们提交作品。总是不能做出完美的优质课,在理智上也还是有些遗憾的。感谢学生们给予我无限的包容。

教学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我的愿景中,教学应该是让学生在和谐快乐的信息技术氛围里,带着创意和挑战的激情,体验信息技术内在的创作力和外显的视觉艺术之美!这节课教学形式上没有更多的创新,没有自主学习,没有分组活动,没有作品展示与评价,但是课后评课的同行们纷纷表示:感受到了技术的魅力,对PowerPoint软件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是的,即使是我,在教学准备的反反复复中,也对PowerPoint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思考,对信息时代的表达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有了更多思考。

其实,不使用双重导入可节省时间。但我的两个导入是有明确指向的。暖场的视频只有1分30秒,其内涵直指“创意”;酷闪的动画也不过1分钟,意在充分展示“技术魅力”。我一直觉得,学科教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唤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兴趣为根基开始生发的,而对创意的唤起,是信息技术学科独有的特质。我经常跟学生说,再没有什么学科可以在课堂上享受创意、学习创意并动手实践了。所以思量再三,觉得哪一个导入都不能舍弃。

第11篇

以“演”代“答”

——《猫》的教学反思

案例:

《猫》是老舍先生的文章,他把猫写的惹人喜爱。文章谈到猫的性格十分古怪,说它贪玩吧,但是又非常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在教学这个部分时,我请一个学生来解释一下什么是“屏息凝视”,这个学生由于预习不够充分,一时语塞满脸通红,其实这个词从字面也可以了解大概意思,不必非按照字典的解释来说。于是我对这个学生说:“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演一下吧,这猫是怎样屏息凝视的?”他摆脱了这一尴尬局面,也松了一口气,接着上台,摆出屏住气,眼神集中的样子。我让其他同学评议,有的同学说,他虽然屏住了气,但眼神太直了,表现不出精神集中的样子,在其他学生的提议示范下,他最终准确地表现出了小猫屏息凝视的样子,在学生的掌声中走下了台。这一小插曲,反而使学生对小猫尽职尽责这一特点理解的更为深刻了。

[反思]

看起来,这是一个很小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我处理的灵活富有创意,因而就有了特别的意义。首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会感谢老师给他解了围。其次,通过这次表演,不但这个学生,全班所有学生都对这个词语印象深刻。第三,调剂了单调的课堂氛围,用短短的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表演一下词意对于活跃课堂气氛作用很大,可以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第12篇

时光是最为神奇的,它是不小心泼到掌心的水,无论是摊开还是握紧,都会滴滴流走。新学期,学校里又多了几位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同事,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两年前的自己。恍惚间,在初为人师之路上探寻的深深浅浅的足迹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作为一位年轻班主任,如何同学生一起成长呢?这几年的成长经历是我教师生涯的一笔大财富,我愿将它分享给每一位初登讲台的朋友。

一、谦虚好学蕴涵养,腹有诗书华气现

首先,经常向老教师请教――投石问路。

刚毕业的年轻人,在班级管理上、教学上都可谓是“菜鸟”,此时我们要学会“取他山之石,攻己之宝玉”。毕业第一年,学校并没有安排我当班主任,却为我安排了两个师傅分别指导我专业课讲授和班级管理,这种“一帮一、一带一”的形式极大地促进了我的成长。每有闲暇,我总会留意经验老道的班主任是怎样处理班级事务的、他们是如何与学生沟通的。遇到办公室的老师处理班级突发事件的时候,只要我手头的事情不是非做不可,我就会停下来观察、倾听、分析、求教。就这样,我为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积攒了一大车“石头”,来年当班主任时的“问路”工作自然就不那么不知所措了。

其次,多学习常反思――悉心筑路。

如若把我们的教育生涯比作一条无限向前延伸的大路,多学习常反思无疑是我们悉心筑路的最好“基石”。教师注定与终身学习为伴,想要浇灌绚烂的花朵,肥料定然要多样充足。因此,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应该懂得自我学习,多读书,做一位学养深厚的教育者。同样,反思也是自我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埋头苦干固然重要,善于反思能让你的事业锦上添花。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方式,在反思中充盈自己、提升自己。常反思自己:是不是一边学习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潜意识里却还是将学生当作了等待知识灌输的“口袋”?常反思自己:在与学生的交流相处中,有没有不经意间就“唯我独尊”、忽略学生的感受?常反思自己:在处理日常班级事务的时候,有没有总把他们当成脆弱的“幼苗”而越俎代庖或者把学生当成“参天大树”而拔苗助长?

二、以爱心感染学生,用“气场”凝聚他人

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不能没有情感。年轻班主任应学会心存爱心地与学生交流。这种爱心,也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去年我刚接手七年级一班不久,任课老师就反映我们班课堂气氛很不活跃,尤其是男孩,更是“万马齐喑”。这是怎么了?我很是苦恼。随着接触时间的加长,我发现不仅课上如此,即便是下课或者放学的时候,见到老师,他们就悄悄溜到了一边或者胆怯地低下了头。这使我觉得这个班级问题重重,应该设法改变这样的局面。于是,没有课的时候我经常走到教室里面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可是,我一到教室,学生们就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了,教室里鸦雀无声。该怎么办呢?我苦苦思索着。

恍惚间一句话闯入了我的脑海――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啊!孩子们是需要赞美的,教师的一句不经意的赞美,很可能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动力,命运的转弯很可能由此开始。学生的身上是有闪光点的,我们要学会不吝于表扬。当你在学生这片“树林”中发现一点“新绿”时,请多多浇灌赞美的“营养之水”。很自然地,我找到了一些方法:融入到班级去,平等地对待孩子们,消除我们之间的隔阂。体育课他们自由活动时,我经常陪着男孩子打篮球,给他们分组加油;上英语课的时候,想各种方法鼓励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会投以赞许的目光微笑着对他(她)说:“你思考得很全面,应该给予掌声!”“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你真勇敢!”“你的见解很独特,老师应该向你学习!”时间久了,我发现,课堂上愿意举手分享的同学多了,愿意开口说话的同学多了,即便是思考错了,他们也不胆怯了。班会课上我又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着“敞开心扉,温暖你我”这样的主题展开活动。终于,孩子们愿意和我交流了,我们的课堂有声音了,越来越活跃了。慢慢地,越来越多的任课老师向我反映:“你们班的这些小花苗啊,枯木逢春了。”我心里美美的。

三、平稳心态赢尊敬,积极乐观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