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滑模血管翼;骨侵蚀(boneerosion);x线片;骶髂关节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在本院收治的122例RA和AS患者的影像表现。在本院利用神经松解术治疗前均做X线检查。
1.2 检查方法 均摄取双手、双足、双踝、双膝、颈部、骨盆及脊柱x线平片。
1.3 分期 按下列分期标准对骶髂关节炎进行分期[1],I期:正常或可疑骶髂关节炎;II期:骶髂关节边缘模糊、略有硬化和微小侵蚀病变,关节间隙轻度狭窄;III期:骶髂关节两侧硬化,关节边缘模糊不清,有侵蚀病变伴关节间隙消失;IV期关节完全融合呈强直状态伴有或无残存的骨硬化。RA分期如下:I期:早期X线检查无破坏性改变,可见骨质疏松的X线征像;II期(中期):骨质疏松的x线征象,有或没有轻度的软骨下骨质破坏,可有轻度的软骨破坏。可见关节活动受限,但无关节畸形。邻近肌肉萎缩。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III期:严重期骨质疏松加上软骨或骨质破坏的x线证据。关节畸形,如半脱位,尺侧偏斜,或过度伸展,无纤维或骨性强直,广泛的肌肉萎缩,有关节外软组织病损,如结节或腱鞘炎;IV期:纤维骨性强直,III期标准的各条。
2 结果
如表1、表2。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是免疫性疾病。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关节的滑膜,从而引起关节软骨、周围韧带及骨质的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同时,RA也可侵蚀关节外的其他器官、组织,如心、肺、肾、动脉、神经、眼等,引起相应改变。1800年,Beavai对RA的描述被认为是人类首次对RA进行的较全面的描述。RA的主要病理改变是滑膜炎,它所表现的炎性反应和组织破坏代表了关节局部免疫反应的过程[1]。任何一个滑膜关节都会受侵犯,尤其腕部及手与脚的小关节,但很少侵犯末端指骨间关节。发现广泛的侵蚀性关节病(erosive arthropathy)几乎可以诊断为RA[2]。早期指间关节骨端骨质疏松,软组织呈轻度梭形;进而骨端关节面下方骨侵蚀,局部骨皮质弧条状缺损及小囊状骨吸收区,即滑膜血管翼侵蚀所致,严重者关节软骨破坏致关节间隙狭窄甚或消失,晚期关节半脱位致关节畸形。也有发生在大关节者且多不对称,一例儿童RA早期表现单侧腕关节桡侧的软组织肿胀,进而发展致大小多角骨及头状骨的吸收、疏松、变形。AS曾称为中心型或类风湿脊柱炎,但近年来研究认为无论从患者的临床表现、遗传素质、免疫反应、病理变化诸方面,本病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所不同,固本病应视为有别于类风湿的一种独立疾病。AS早期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炎,关节轮廓模糊、浓淡不均,边缘呈锯齿状,参差不齐,关节间隙狭窄甚或完全融合消失;脊柱以增生变化明显,非特异性滑膜炎渗出较轻。小关节囊及椎旁韧带骨化钙化使脊柱呈竹节样改变,严重者生理前突变直甚或消失。 鉴别诊断:①AS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及男性多发,而RA遗传性不及前者及好发于女性;AS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最初发生于骶髂关节炎,脊柱增生变化呈竹节状不同于RA的表现。RA则主要侵犯外周小关节;AS与HLAB27(人白细胞抗原)相关,RF多阴性,而RA化验室检查RF部分阳性而HLAB27阴性。AS病理表现主要为肌腱韧带附着处炎症,RA则为炎性滑膜炎;②RA骨侵蚀主要与伴有骨性关节炎的骨变化区别。骨性关节炎主要累及双手的远端指间关节,常伴有Heberden结节和Bouchard结节[4]。Heberden结节即手指远节指间关节内侧或外侧出现骨性膨大,典型的表现为边缘刺状增生;Bouchard结节即近端指间关节边缘骨性增生。骨性关节炎可伴关节间隙狭窄、硬化及关节面中央部侵蚀,但不伴骨质疏松。RA则主要累及近端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并以边缘性关节面下方骨缺损病变为主且关节周围骨质疏松,软组织梭形肿胀[3]。
参 考 文 献
[1] 戴戎.现代关节外科学.科学出版社,2007.
[2] Peter Armstrong.(邱邱健泰等译).影像诊断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血沉;类风湿性关节炎
我国仅类风湿患者高达2000万人,而且十分之一以RA为多发病。高敏C反应蛋白是与C反应蛋白同样在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与类风湿活动程度密切相关,检测C反应蛋白是炎症和组织损伤的灵敏指标。CRP测定较ESR更能反映类风湿疾病活动情况。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
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1月30日我院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4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3例,均符合1987年ARA诊断标准,平均年龄36.3岁,正常对照组45例,男性10例,女性35例,平均年龄35.9岁,排除有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新近有手术和外伤史、急慢性感染性和发热的患者。
1.2材料和方法
Hs-CRP和RF检测,采集病人和健康人外周静脉血3ml肝素抗凝,分离血浆备检。ESR用枸橼酸钠抗凝0.4ml,外周血1.6ml,测定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Hs-CRP试剂是广州市番禺区华鑫科技有限公司,RF试剂是(国家级)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27号小区产品,测定方法均为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仪器为美国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按说明书进行参数编制。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Hs-CRP、RF和ESR所测数据以(χ±s)表示,Hs-CRP的正常参考值0~3.0mg/L为非正态分布变量,取其自然对数进行分析,组间差异用方差分析,RF的正常参考值是0~20IU/ml。ESR的正常参考值是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2.结果
4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正常对照组的Hs-CRP、RF和ESR测定结果见表1。
3.讨论
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很多疾病如组织损伤、心血管梗塞、感染、恶性肿瘤、肺部感染、急性胰腺炎、肝硬变、感染性肾积水、腹腔肿瘤伴感染者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等均明显升高[3~5],CRP是一种免疫调节因子,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能与淋巴细胞表面的CRP受体结合调节淋巴细胞,抑制T抑制细胞和增强T辅助细胞功能,因此很多急性和慢性炎症时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Hs-CRP均增高。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室诊断常用RF、ESR等,CRP测定较ESR更能反映类风湿疾病活动情况,在我们调查中,类风湿性关节炎Hs-CRP其均值是8.35,正常对照组是0.86,比正常对照组测定的结果高10倍左右,Hs-CRP最高值是正常对照组均值16倍以上,其均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诊断炎症性疾病Hs-CRP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优于传统的感染指标如细胞沉降率、白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计数、抗链球菌溶血素(抗O)等,其水平高低与疾病的愈后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我们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F的阳性率仅为68.3%,ERS的阳性率是46.3%;而Hs-CRP为97.6%。调查结果证明了Hs-CRP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优于传统的RF和ESR。但在应用Hs-CRP在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必须了解其局限性,同时必须牢记感染过程、炎症性疾病等也会引起血浆Hs-CRP升高。
参考文献:
[1]Editorial. C-reactiveprotein-undervalued,underutilizde[J]. ClinChem,1997,43(11):2017.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侵蚀性关节炎的病症,主要表现为患者全身性的自身免疫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发生的人群多为女性,一般35~55岁的发病率是相对比较高的,其主要症状为,两手的腕关节和手指等小关节的对称性和持续性多关节的关节炎。临床表现为手指关节疼痛、肿胀、病症反复发作。如果该病发生病变没有进行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残疾[1]。X射线平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起病变的检测是比较困难的,而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的效果,可以很直观的检测出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的病变,既滑膜增厚和造影的强化[2]。本文将通过6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多关节痛患者两手和腕关节的MRI研究,来探讨MRI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诊断的医学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就诊的并且进行过MRI扫面的患者患者60例。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病况1年以内。根据美国风湿病学会的分类标准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提出的评比标准。对60例患者进行调查一直到临床确诊为止,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标准的患者有35例,不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15例。在35例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中有20例女性患者,15例男性患者,年龄在35~70岁,平均年龄为50岁。所有的患者都经过了MRI扫描。
1.2方法 MRI扫描法,首先是要将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使用E-SCAN0.2T四肢关节专用MRI仪器为病患进行扫描,将有病症的部位垂直伸入手腕关节的专业线圈中。在扫描之后,根据诊断,由放射科医生对不同关节的MRI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患者是否滑膜增厚、骨髓水肿、骨与软骨是否侵蚀等症状[3]。
X射线检查是将所有的患者都采用数字化摄片,拍摄患者的手和腕关节的前后,看守制跟腕关节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例如:骨质异常、关节间隙改变、周围软组织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四格表法计算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MRI情况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2结果
在35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X射线平片有8例患者显示骨质疏松。有5例患者关节间隙轻度狭窄,有7例患者关节肿胀的,并且所有患者都没有明确关节面固执侵蚀的破坏。通过MRI扫描的35例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有35例腕关节和手指关节滑膜增厚的患者;有32例患者的现象为骨髓水肿;20例患者的关节面下不规则骨侵蚀;34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液现象;13例患者检测出肌腱炎;15例患需要做增强MRI扫描,其中10例患者确证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见血管翳强化,还有5例患者则为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管翳强化。MRI各种整形对早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见表1,典型病例见图1。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可能导致残废的关节炎,如果不能早期的进行诊断和治疗,还会导致关节畸形,甚至丧失工作和生活的自理能力。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二线药物治疗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种治疗手段,但是,二线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大,在没有明确病症的情况下,通常是不建议使用的[4]。又由于X射线的平片受到软组织的分辨影响,不能有效的显示炎性滑膜,因此,很难进行早期治疗[5]。MRI的分辨率远远高于X射线的分辨率,因此,能够进行多方位的扫描,甚至可以直接显示炎性滑膜在增厚、骨髓以及肌腱,能够更早的发现病变,从而得到早期的诊断,为患者进行治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滑膜炎可能导致关节腔内渗增加,MRI上扫描得出的结果为,关节肿胀以及关节间隙增宽的现象[6]。类风湿性关节炎出现时,还会出现肌腱信号的改变,现象为,在横断面上出现典型的环形信号。总而言之,四肢关节的专用MRI对双手以及腕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影像诊断的准确率高,根据MRI所扫描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对早期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确证,并且给予患者及时的治疗和病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樊有龙,傅颖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AECA、VEGF、IL-17的检测及临床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6):907-910.
[2]朱瑾,张文云,房勤茂,等.腕关节滑膜厚度和动脉阻力指数评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l):124-126.
[3]孙红梅,李永亮.类风湿关节炎四肢关节低场强磁共振表现[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0,16(03):241-245.
[4]刘艳杰,蔡跃增.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32(02):153-156.
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 RF)分型、抗环瓜氨酸肽( CCP)抗体和抗角质蛋白(AKA)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RA)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定量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4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抗CCP抗体、RF分型和AKA抗体,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并采用检验及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RF分型、抗CCP抗体及AK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RF分型87.76%和59.99%;抗CCP抗体85.71%和76.40%;AKA79.59%和91.01%。结论联合检测抗CCP抗体、AKA和RF分型有利于提高RA的正确诊断率。
关键词: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质蛋白抗体;类风湿因子分型;类风湿性关节炎Abstract:Objective Rheumatoid factor (RF) classification, citrulline peptide (CCP) antibody and anti keratin antibodies (AKA)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in the diagnos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Quantitative ELISA,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method were used to detect anti CCP of 49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bodies, RF parting and AKA, calculate its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USES the statistical processing test and t test. Results The RF parting, anti CCP antibody and AKA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respectively: RF classification were 87.76% and 87.76%; Anti CCP antibody were 85.71% and 76.40%; AKA79.59 % and 91.01%. ConclusionCombined detection of anti CCP antibody, AKA and RF classification can help improve the correct diagnostic rate of RA.
Key words:Resistance to ring citrulline peptide antibodies;Anti keratin antibody;Rheumatoid factor classification;Rheumatoid arthritis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2-02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类风湿因子(RF)是最常用的检测项目,特异性较差。近年来国内逐渐应用抗 CCP抗体、AKA 来辅助诊断RA。本文探讨抗 CCP抗体、AKA和RF分型在RA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采集资料全部来自于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昆明市延安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年龄:9岁-87岁。依据临床诊断将之分为三组:RA组49例,其中男性为15例, 女性为34例,所有RA患者均符合 1987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RA诊断标准。非RA组44例,其中男性为10例, 女性为34例,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强直性脊柱炎2例、原发性干燥综合症10例、结缔组织病4例、甲状腺功能减退6例、自身免疫性溶血4例、骨关节炎2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6例,各疾病均符合相应的诊断标准。正常对照组来自同期健康体检者共45例,其中男性为10例,女性为35例。
1.2方法:
抗CCP抗体和RF抗体分型的检测采用定量ELISA法,试剂盒分别来自Euro-diagnostic公司和Aesku Diagnostics GmbH公司。全自动酶标仪为BIO RAD公司生产的Model 680型酶标仪。以波长450nm、630nm比色。抗AKA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来自北京和杰创新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与组间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所有假设检验的检验水准定为0.05。
2结果
2.1RF抗体分型、抗CCP 抗体、AKA 抗体在RA、非RA 及正常对照组中阳性检出结果见表1。RA组中RF分型、CCP和AK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87.76%、85.71%、79.59%;非RA组中RF分型、CCP和AKA的阳性检出率分别是68.18%、40.90%、18.18%;在正常对照组中阳性检出率分别是13.33%、6.67%、0%。各组指标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对检测数据进行检验,与RA组比较,非RA组及正常对照组的RF分型、抗CCP 抗体、AKA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三组个指标阳性检出率的比较[n(%)]
组别n 阳性例数(阳性率)RF分型CCP AKA RA 4943(87.76) 42(85.71)39(79.59)非RA4430(68.18) 18(40.90) 8(18.18) 正常组45 6(13.33)3(6.67)0(0)2.2各指标对:R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的比较见表2。RF分型、抗CCP抗体及AK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RF分型87.76%和59.99%;抗CCP抗体85.71%和76.40%;AKA79.59%和91.01%。据本组资料分析,三项指标间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每项指标两两比较特异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各指标对RA诊断的比较
指标 敏感性
(%) 特异性
(%) 阳性预测
许多因素都会导致关节炎,它们导致的关节损伤也各有不同。根据关节炎的病因、表现,主要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关节结核、痛风等。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半数患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我国的患病率为0.34%~0.36%,据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严重者,寿命约缩短10~15年。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它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以成人为多见,受累关节以大关节为主。开始侵及下肢关节者占85%,膝和踝关节最为常见,其次为肩、肘和腕,手和足的小关节很少见。
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多数患者有风湿热,它是风湿病病程中急性发作的活动阶段,是一种对咽部A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以心脏和关节受累最为显著的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临床上表现为以心肌炎或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结、舞蹈病等。发病年龄以青少年、儿童常见,男女均等。
下面重点谈一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及相关的几种关节病。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目前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提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分类标准。此标准的敏感性为91%~94%,特异性为88%~89%。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是:
1.晨僵关节及其周围僵硬感至少持续l小时(病程≥6周)。
2.3个或3个区域以上关节部位的关节炎 医师观察到下列1 4个区域(左侧或右侧的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膝、踝及跖趾关节)中累及3个或3个以上,且同时软组织肿胀或有积液(病程≥6周)。
3.手关节炎医师观察到腕、掌指或近端指间关节(手3区)中,至少有1个关节肿胀或有积液(病程≥6周)。
4.对称性关节炎医师观察到两侧关节同时受累(双侧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及跖趾关节受累时不一定绝对对称)(病程≥6周)。
5.类风湿结节 医师观察到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关节周围有皮下结节。
6.类风湿因子阳性 任何检测方法证明血清RF含量异常,而该方法在正常人群中的阳性率不超过5%。
7.放射学改变手和腕的后前位X线摄片显示有骨侵蚀狭窄或有明确的骨质疏松。
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上述7项中有4项或以上者。
可能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有上述项目中的2项,1~5项中至少有1项。其关节症状至少必须持续6周。
可疑类风湿性关节炎:需有上述项目中的2项,而且关节症状的持续时间应不少于3周。
典型病例诊断并无困难,但目前的分类标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要求,故医生的鉴别判断仍然重要。难于诊断者是早期、轻型、不典型病例,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进行CT、磁共振、滑液和滑膜等综合检查是必要的。
二、多种多样的关节病
关节炎和关节肿痛并非风湿、类风湿所特有,临床常见的有下例几种疾病:
1.骨性关节炎:
(1)为退行性骨关节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以上几乎普遍存在。
(2)主要累及膝、脊柱等负重关节,受累关节疼痛、肿胀和积液,疼痛在活动后加重,无游走性疼痛。
(3)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或低滴度阳性。
(4)关节X线:可见到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呈唇样骨赘增生或骨疣形成,无骨侵蚀性病变。
(5)手指骨性关节炎更易被误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需引起注意。
2.痛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有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
(1)痛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好发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也可侵犯踝、膝、肘、腕及手指等关节。
(2)发作时多急骤起病,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剧烈。
(3)可反复发作,但发作间歇可完全正常。
(4)有高尿酸血症,尿酸结晶沉积于关节附近或皮下可形成痛风结节。
(5)关节腔穿刺或结节活检,可见到针状尿酸盐结晶。
3.银屑病性关节炎:
(1)属血清阴性关节炎,伴有银屑病的皮肤表现。
(2)关节病变以手指或足趾远端关节为主,也可出现关节畸形。
(3)骶髂关节也常受累。
(4)无皮下结节,但血沉加快,类风湿因子阴性。
4.强直性脊柱炎:主要侵犯脊柱,但外周关节也可累及,尤其是以膝、踝、髋关节为首发症状时需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鉴别。但:
(1)强柱以青年男性多见。
(2)主要侵犯骶髂关节及脊柱,如果外周关节受累,多为下肢非对称性大关节炎,手和足关节极少受累。
(3)常有肌腱端炎。
(4)90%~95%患者HLA―B27阳性。
(5)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
(6)骶髂关节与脊柱的X线检查对诊断有帮助。
5.结缔组织病所致的关节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症等,均可有关节症状,且部分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但他们有相应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和自身抗体。X线检查无关节侵蚀性改变与骨质改变。
6.风湿性关节炎:
(1)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以急性发热及关节肿痛起病。
(2)主要侵犯四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腕、肘、肩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呈游走性。一处关节炎症消退,另处关节起病。
(3)关节炎症消退后不留永久性损害,很少关节畸形。
(4)X线关节摄片骨质无异常,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血清抗“O”滴度增高、抗链激酶及抗透明质酸酶阳性。
(5)伴有发热、咽痛、心肌炎、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
7.感染性关节炎:以单关节起病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时需与感染性关节炎鉴别。后者有以下特点:
(1)为病原体直接侵犯关节,尤其发生败血症时。
(2)在原发感染的基础上,病人出现寒战、高热、受累关节剧烈疼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
(3)以下肢负重关节,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发病最多,不对称,多为单关节炎。
(4)易并发骨膜炎及骨髓炎。
关键词:痛痹膏;外敷;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对患者发病关节的周边各个关节造成影响,这是一种炎症性的多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病,而且这种疾病有对称性的特点[1],容易引发患者多个周围性关节的慢性炎症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会引起患者的受累关节疼痛和肿胀[2],造成患者的受累关节功能失调或者功能下降,这种病症的病变持续时间较长且容易反复发作,为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治疗。在本研究当中,某院为了研究痛痹膏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特对某院在2012年~2013年收治的12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效,现将主要的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院在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2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当中有男性患者67例,女性患者57例,患者年龄56岁~89岁,平均年龄(61.2±3.8)岁。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均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依据。患者病程2个月~38个月,平均病程(7.8±2.1)个月。分组以后,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为两组患者均给药60mg的洛索洛芬钠片,按照3次/d的剂量给药,并为两组患者给药甲氨蝶呤片,药物的剂量为7.5~15mg,给药1次/w。在此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配合痛痹膏外敷治疗,将痛痹膏外敷于患者关节肿胀、疼痛部位。痛痹膏的处方为:30g玄胡索和白芥子,川乌、细辛、桂枝、乳香、没药、桑寄生、雷公藤和狗脊各10g,将药物碾成碎沫,用甘油、白醋和酒进行调制,调制成膏状为宜。将药物的膏剂平铺在8~10层的无纺纱布上,然后将其贴附在患者关节的阿是穴上,用医用胶布予以固定。痛痹膏外敷12h便可取下,为患者进行1次/d,8w作为1个疗程。
1.3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当中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量数值均采用x±s表示,组间比采用组间单因素方差表示,P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治愈患者58例,治疗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有效治愈患者35例,治疗有效率为56.4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更少,治疗后并发症和复发患者较少,患者的满意度更高,综合比较两组,P
3讨论
国内医学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归属于"痹症"范畴之内[3],这种疾病主要是因为风湿邪寒之气侵入人体造成人体内的正气不足,使风湿之气灌入人体的经络,再流走于各个关节之间,对患者的经络起到一个阻塞和作用。一般来说,类风湿性关节炎会引发较大的肿胀和疼痛,而且会使患者的活动异常僵硬,由此常常采用一些外疗法来对该病症进行治疗。本研究主要研究痛痹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效果,从结果当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患者58例,治疗有效率为93.55%,对照组有效治愈患者35例,治疗有效率为56.4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更少,治疗后并发症和复发患者较少,患者的满意度更高,说明痛痹膏外敷配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更加显著的效果。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痛痹膏药方当中的玄胡索和白芥子具有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能够豁痰利气,而川乌、细辛和桂枝可以温经通脉,具有止痛的功效,具有显著的祛除风湿的疗效。没药行业乳香可以活血散瘀,舒筋行气止痛,雷公藤、桑寄生、狗脊可以祛风湿、益肾补肝,从而打通经络,对于活血止痛有显著的疗效。再配合常规药物的基础治疗,对患者便可以做到内外兼顾,从而有效地缓解了患者关节肿胀和疼痛等症,对于改善关节的功能具有显著的效果。
综上,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在临床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麻痹高外敷的治疗方法进行配合治疗能够起到更加优异的治疗效果,可以减少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常丽,王凌侠,郭盈盈.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1,21(34):362-363.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血管;关联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031-02
许多观察性研究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生存质量较一般人群低,其期望寿命比一般人群缩短3~18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2~3倍;发生心脏衰竭和猝死的风险增加2倍;患中风的风险上升1.7倍[1-3]。CIMT被认为是在亚临床阶段判断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等心脏疾病早期信号的良好指标。CIMT增加可以直接反映血管增厚或平滑肌肥厚,提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4,5]。本研究通过检测类风湿性患者的CIMT和其他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血管早期事件预防和诊断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具体的纳入排除标准如下:①所有患者均参照2012年国内推出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进行明确诊断;②排除以下疾病的患者:吸烟或有吸烟史、BMI≥30 kg/m2、冠心病、心衰、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等患者。同时,随机选取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者50例,均排除类风湿性关节炎。
1.2 资料收集
病例组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通过调查问卷、复查病历、体格及实验室检查、高分辨率B型超声波成像检查获得。
通过评估患者的28个关节,计算肿胀变脆的关节数获得疾病活动分数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值,用以综合评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动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进行患者的整体评估;采用修正的健康评估问卷(M-HAQ)评价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得分计为0~3分,0代表日常活动能力未受损[6,7]。
1.3 实验室检查
检测病例组全血细胞计数、血沉、CRP、肌酐、尿酸、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葡萄糖、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测定病例组研究对象的类风湿因子-IgM、抗瓜氨酸合成蛋白抗体(ACPA)及氨基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
1.4 危险因素评估
通过体格检查检测并记录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等的信息,并计算BMI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采用欧洲抗风湿协会推荐的全身冠脉风险评估模型(SCORE)评估患者近10年的心血管疾病风险[8]。
1.5 CIMT的测量
采用高分辨率B型超声仪评估病例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的CIMT,每位研究对象均评估颈总动脉、颈动脉球及内部颈总动脉3个区域,计算6个颈动脉段的平均最大CIMT。CIMT≥0.8 mm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件,因此,本研究将CIMT=0.8 mm为临界值点进行分组分析。
1.6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联性;定性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的差异性;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一般特征
病例组年龄(43.46±8.34)岁,对照组(45.23±7.94)岁,经t检验,两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t=1.236, P=0.187);病例组男女性别比为64:16,对照组男女性别比为41:9,经χ2检验,两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χ2=0.079, P=0.778)。
2.2 两组研究对象的CIMT比较
两组研究对象的CIMT比较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男性CIMT值分别为(0.93±0.13)mm和(0.62±0.13)mm,女性分比为(0.98±0.18)mm和(0.55±0.11)mm,CIMT在病例组及对照组不同性别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例组的男性、女性CIM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3 CIMT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经单因素Pearson关联性分析,CIMT与年龄、年龄、ACPA、ESR、总胆固醇、NT-proBNP、LDL、SCORE等指标均呈正相关关系(r=0.691、0.314、0.267、0.336、0.413、0.278、0.629,P均
2.4 不同CIMT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由表1可见,CIMT正常(
2.5 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CIMT比较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ACPA阳性、关节外症状阳性的患者的CIMT明显高于阴性的患者[阳性∶阴性 (1.16±0.10 )vs (0.82±0.13); (0.95±0.14)vs (0.86±0.12); (0.98±0.16)vs(0.88±0.12)],病程≥4年的患者CIMT明显高于病程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平均最大CIMT明显增高,该结果已经排除了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还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而言,CIMT与疾病活性有关。平均CIMT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学指标和炎症指标均有一定的关系。在具有关节外症状、病程更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的患者的CIMT明显增高。在剔除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具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件的患者的关节更易于变脆,CRP升高,病程更长,NT-proBNP升高,提示类风湿性关节炎越活跃。另一方面,CIMT与代谢相关指标也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总胆固醇、LDL胆固醇、SCORE等,该类指标均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提示年龄和NT-proBNP是预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重要指示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慢性疾病,本研究表明CIMT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与文献报道一致[8,9]。但是,在本研究中,虽然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年龄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病例组的CIMT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
有研究报道,对于类风湿性患者而言,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遗传易感性[10]。与一般人群相似,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代谢性指标也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主要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表明代谢功能指标可以作为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预测因子,并为制定初步的心血管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在剔除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CIMT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学和炎症相关指标有关;年龄升高、关节外症状、NT-proBNP浓度升高等均可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早期识别动脉粥样硬化的亚临件,对于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付茂利. 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5):90-91.
[2] Simon A, Megnien JL, Chironi G. The value of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for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risk[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0,30(2):182-185.
[3] 蔡波,王海燕,王飞宇,等. 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对正常人颈动脉内中膜组织特性的评估[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9):814-816.
[4] Peters SA,Lind L,Palmer MK,et al. Increased age,high body mass index and low hdl-c levels are related to an echolucent carotid intima-media:The meteor study[J]. J Intern Med,2012,272(3):257-266.
[5] 余亚鹏,赵新民,司定然,等.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正常人左室心肌应变[J].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7):58-60.
[6] Takasu J,Budoff MJ,Katz R,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thoracic aortic calcification: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J]. Atherosclerosis,2010,209(1):142-146.
[7] 李发友,龚渭冰,吴凤林,等. 腔内凸阵超声探头检测颈动脉的初步研究[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8):1670-1674.
[8] 薛仙军,王晨霞. 颈动脉超声对预测冠心病的争论与展望[J]. 中国实用医刊,2013,40(10):82-83.
[9] 赵英.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与冠心病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5-9.
关键词:中药熏蒸;艾灸;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一种常见及多发疾病。其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及其周围组织非化脓性炎症为主[1],其具有病程长及致残率高的特点。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本研究观察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护理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6月~2013年12月于我院12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60例,男性24例,女性36例。年龄19~82岁,平均年龄(49.2±4.5)岁;病程为1~18年,平均病程(7.5±2.9)年;对照组60例,男性22例,女性38例.年龄21~81岁,平均年龄(49.6±4.8)岁;病程为1~17年,平均病程(7.6±2.5)年;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2]。②患者无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③患者无药物过敏体质。排除标准:①患者有严重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②患者为药物过敏体质。③患者既往有药物过敏体质。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大体一致。
1.2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给与消炎、镇痛等西医对症治疗。同时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如简单健康宣教。②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熏蒸及针灸治疗。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中药熏蒸:中药药物为制川乌及制草乌各15 g、白芍20 g、细辛6 g、桑寄生10 g、仙灵脾15 g、乳香及没药各15 g。将药物倒入蒸锅内并加水2000 mL。扶患者躺在熏蒸机熏蒸。除头面部外,4 w密封。1次/d,40 min/次。7 d为1疗程,共2疗程。艾灸:点燃2~3根艾灸25 mg置入艾灸盒中。对患者关节附近穴位进行艾灸。或者对患者痛点进行艾灸。穴位如阳溪、阳池、解溪及昆仑等。1次/d,20 min/次。7 d为1疗程,共2疗程。综合护理干预::①健康教育:向患者发放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健康宣教手册。定期开展疾病专题讲座及建立健康宣传栏。②心理疏导:由于患者长期忍受疾病疼痛及反复发作的痛苦折磨。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临床应根据患者心理问题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通过转移、放松等调节方法减轻其负性心理。③艾灸护理:护理人员嘱咐患者保持舒适。调整艾灸盒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为止。同时灸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④家庭支持:全面评估患者的家庭支持系统。家属积极配合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有益于患者疾病康复。⑤中药熏蒸护理:熏蒸前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熏蒸目的及注意事项。薰洗前后适当补充水分以免虚脱。薰洗时温度控制在38℃~40℃。⑥功能锻炼:早期及时加强功能锻炼。选择适合患者的运动锻炼项目。
1.3观察项 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同时评价其对护理满意度情况;疗效标准[3]:①治愈:患者关节疼痛、肿胀及类风湿因子转阴。同时患者半年内未出现复发。②显效:患者关节疼痛及肿胀明显缓解。血沉下降、类风湿因子转阴。③有效:患者关节疼痛及肿胀稍有改善。④无效:患者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或加重。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用SPSS13.0软件处理观察项数据,选择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及关节受限为主,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目前该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临床常作对症治疗,但效果常不理想。而传统医学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其优势和特点。临床可对患者关节痛点进行艾灸治疗。同时中药熏蒸可通过皮肤有效到达病变处。两者结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由于长期忍受关节疼痛及反复发作的折磨,患者常出现焦虑及抑郁等心理问题。护理人员可通过相应心理调节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同时护理人员注意观察艾灸及中药熏蒸患者不良反应。有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本研究观察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及护理情况。其结果显示: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78.3%,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中药熏蒸配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有效率。进而减轻患者痛苦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辛华,于强.中药配合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06(03):160-162
[2]李爱红,胡建庆.中药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护理干预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3,01(08):433-43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265-01
类风湿性血管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严重关节外并发症,临床上发病率低。其临床表现变化多端,容易误诊、漏诊。我科近期收治1例,初误诊为糖尿病足,现分析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男,57岁,主因右足趾青紫4天入院。4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足趾水泡,并出现青紫。于当地诊所按“冻伤”予外用药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青紫面积继续扩大,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发病以来双下肢关节麻木、关节肿痛。既往类风湿关节炎病史30余年,间断服用“醋酸泼尼松片”。半月前发现血糖升高,予“瑞格列奈片 1.0mg 三餐前口服”。血糖控制不满意。查体:体温37.0℃,脉搏8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60/100mmHg,意识清楚,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双手掌呈天鹅颈畸形,双膝关节肿胀,双下肢中度指凹性水肿。右足第一、四、五及右足掌外侧缘皮肤青紫,第四趾可见透明水疱,皮温凉,压痛明显。初步诊断:1.糖尿病 糖尿病足 2.类风湿性关节炎
入院后病情继续恶化,右手食指、中指末端相继出现青紫。查血常规示WBC23.9*109/L,HGB78g/l,PLT596*109/l。凝血四项、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C反应蛋白196.1mg/l,红细胞沉降率126mm/1h.。糖化血红蛋白8%。眼底检查未见明显糖尿病眼底病变改变。双手X片示:双手及双腕关节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改变。胸部X片:右胸腔积液。右足X片:右足软组织略显肿胀,右足趾趾骨形态不整,且趾间关节半脱位。趾趾骨远端可见类圆形低密度灶。双下肢血管超声:双下肢动脉斑点形成,左侧大隐静脉反流伴小腿段扩张,双小腿肌间静脉扩张伴血栓形成。电生理检查:双腓肠神经感觉神经未见肯定波形,双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诱发电位波幅降低,远端潜伏期延长,双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诱发电位波幅降低。病理:血管壁纤维性坏死。诊断为类风湿性血管炎。给予醋酸泼尼松片 10mg 日三次,雷公藤多甙片 10mg 日三次,环磷酰胺 0.2 隔日一次抗炎抗风湿,予前列地尔注射液扩张血管,低分子量肝素抗凝,甲钴胺注射液营养神经,灯盏细辛注射液活血化瘀治疗后,症状明显好转,关节肿痛减轻,双下肢麻木缓解,肢端青紫面积未再扩大。共住院20天出院。最后诊断》1.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血管炎 2.糖尿病 随访3个月,病情相对稳定。
2 讨论
类风湿性血管炎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较为严重的关节外病变,多见于病程较长者,发生时处于关节炎活动期,红细胞沉降率增快,贫血,血小板计数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C反应蛋白升高,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皮疹,指端坏疽,感觉功能异常、关节肿痛加重等。类风湿性血管炎病因尚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遗传、感染、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应激、某些食物及物理因素有关。病理结果为诊断本病金标准。治疗上大剂量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合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张血管等综合治疗。
糖尿病足是发生于糖尿病患者的,与局部神经异常和下肢远端外周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本例拟诊为糖尿病足是因为其患有糖尿病史,出现神经病变及足趾水疱、局部缺血性坏死。随着患者右手食指、中指末端相继出现青紫现象,尚不能以糖尿病足解释之。根据患者类风湿关节炎病史,关节畸形,风湿活动期,双下肢感觉异常,局部组织缺血性坏死,用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血管炎更能合理解释。病理结果已证实确为血管炎性改变。采用抗风湿、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后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通过此病例,我得到的经验是:作为临床医生,临床思维要宽泛,不要仅仅局限于本科室的常见病,单凭某一症状片面下诊断。这就要求我们加强业务学习,拓展知识面,根据病情演变及时修正诊疗思路。避免漏诊、误诊。
方法:选择2005年7月~2012年6月于我院骨科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患者100例,随即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针对治疗组患者采取中药辨证治疗的方式,对照组按照西药治疗的方式。规定一个疗程为25天,观察其疗效。
结果:治疗组98%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78%的总有效率,两组之间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我院中医辨证的治疗方式下疗效明显,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治疗寒湿型西药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78-01
关节病变所引发的类风湿关节炎在人群中的占有率较高,它会对软骨、脏器等地方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寒湿型和阳虚型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例数较多,通过中医治疗能够有效的解决不同类型关节炎的患者。为此我院选取了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其采取中医辨证的治疗方式,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7月~2012年6月于我院骨科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患者100例,随即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100例患者中有男性32例,女性68例;患者年龄维持在19~51岁之间,平均年龄32.5岁;全部患者中有65例为农民,23例患者是普通工人,剩余12例患者为职员;患者病程维持在1.2~11年之间,平均病程5.7年。根据中医辨证对两组患者进行分型,治疗组有16例为寒湿痹阻型,14例为湿热蕴阻型,12例判断为气血瘀阻类型,剩余8例为肝肾不足类型的;对照组有17例为寒湿痹阻型,13例为湿热蕴阻型,13例判断为气血瘀阻类型,剩余7例为肝肾不足类型的。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年龄、病程、辨证分类等因素,均无显著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内科学》的要求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标准,主要通过下列几个标准来判定:①患者的关节肿大、痛的数量超过3个且持续时间高于7周。②患者在晨起后出现超过50min以上的僵硬现象,持续时间高于7周。③经过检查后发现患者对称性关节肿现象已经持续7周。④诊断发现患者存在类风湿皮下结节。⑤经过X线发现患者手部各关节的位置已经开始发生变化。⑥患者掌指关节和腕关节肿的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7周。⑦诊断发现类风湿因子呈现为阳性。
1.3治疗方法。针对治疗组患者采取中药辨证治疗的方式,使用中药的主要配方是:25g龟板、25g忍冬藤、25g鸡血藤、25g黄芪、25g熟地、25g当归、20g牛蒡子、15g黄柏、15g牛膝、10g川芎等。针对湿热型的患者应该在上述中药配方中加入25g生地、25g薏苡仁、15g水牛角和15g木通;将原配方里面的龟板和莪术去掉,并加入15g防风、15g羌活、5g苍术适合风湿型的患者;在原配方基础上加入18g鹿含草、15g鹿角胶、12g狗脊、10g补骨脂可以治疗肝肾阳虚的患者;针对血气不足的患者可以补加25g熟地、15g五加皮和15g党参;加入25g女贞子、15g麦冬、15g旱莲草可以治疗肝肾阴虚的患者;对于加入15g白术的配方可以治疗脾胃虚弱的患者;针对痰湿型的患者可以加入15g竹茹、15g土茯苓。考虑到每个患者疼痛的位置会有所不同,所以可以使用引经药,患者如果出现坐骨神经较为疼痛的现象可以加入15g木瓜、20g白芍、15g延胡索;针对颈部较为疼痛的患者应该加入18g黄芪和葛根。患者按照每日1剂和3次服用的规律,规定一个疗程为25天。对照组按照西药治疗的方式进行,保证每天服用3次剂量为20mg的消炎痛、120mg的维生素B以及180mg的维生素C。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较为严重的患者应该先用青霉素进行基本的皮试,保证无碍以后使用浓度为6%的300mLGS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注射保持每日一次的概率即可,注射治疗时间根据患者情况维持在5~15天之间,使用剂量为18~31mg的强的松片要保证每日一次,此类药物服用的时间不宜过长。规定一个疗程为25天。
1.4疗效标准。患者经过治疗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已经全部消失,常规检查显示一切健康即可判断为治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常规检查显示治疗痊愈程度较高即为治疗好转;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和身体变化均无好转,判断为治疗未愈。
1.5统计学方法。我们使用SPSS13.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析,X2检验的方式适合于计数资料,当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时(P
2结果
治疗组98%的总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78%的总有效率,两组之间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
3讨论
传统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式偏重祛邪,忽略了扶正的重要性。中医上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较为透彻,大多数患者都是因为气血不足和劳累过度造成的,所以中医治疗着重改变患者气血不足和肝肾亏虚的状况。中医辨证治疗会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型,根据情况的不同进行配方的适量调整,对症下药。我院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所使用的当归、鸡血藤等中药有较好的益气补血功效,帮助患者改善内部的气血状况,清热解毒的药物主要以黄柏、牛蒡子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我院中医辨证的治疗方式下疗效明显,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云克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以关节滑膜及周围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关节进行性破坏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与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相比,多表现为不可逆转的关节破坏[2]。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本病致残率较高,未经系统治疗的患者,2年致残率约为50% ,3年致残率约为70%[3]。对于难治性类风湿,目前国内尚无统一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在系统应用控制病情药物6个月,病情仍不能得到控制为难治性类风湿。目前,对于难治性类风湿国内外均无特殊疗法。及早应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进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为探讨和分析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风湿病患者,采用云克进行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至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均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5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年。近3个月内未接受糖皮质激素或抗风湿药物治疗,无严重心、肝、肾、肺、胃肠道、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有50例。50例对照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25-66岁,平均年龄44岁。病程1-4年,平均病程2年。50例观察组患者男30例,女20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6岁。病程1-5年,平均病程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关节肿胀、压痛以及关节功能分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云克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按以下标准评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改善程度均在75%以上。有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改善程度均在30%-75%。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改善程度均在30%以下。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对统计学数据进行X2检验,P
2 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15例,有效3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患者显效8例 ,有效2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72.00%。对照组和观察组相比,治疗效果经X2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多数患者起病急,发展快,一般需要长期用药[5]。临床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用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由于这些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大多数疗效不甚理想,毒副作用大,长期用药常会引发不良反应,严重时甚至会影响生活质量[5]。很多患者因为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治疗。
云克注射液是一种由微量元素锝和亚甲基二磷酸相结合的新型低毒核素类抗风湿制剂,是采用微量元素锝和亚甲基二磷酸盐螯合而产生的协同抗风湿效果,云克主要由微量元素锝和亚甲基二膦酸盐两种成分组成,其中,亚甲基二膦酸盐具有非甾体抗炎药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抑制组胺释放等,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亚甲基二膦酸盐还具有类四环类药作用,通过螯合金属离子可,阻止分解关节软骨的作用。微量元素锝能够不断清除人体内的自由基,防止免疫复合物的形成,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抑制,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6]。因此将两种成分合用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免疫调节、免疫抑制反应过程及较好的骨病灶靶向性,达到消炎、镇痛、修复破损骨,防止骨质疏松及骨滑膜病,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案,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较小,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彭中宜,董霞, 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8(3):41-42。
[2] 任彬,杨敏,云克治疗难治性类风湿性关节炎32例临床观察[J] 黑龙江医学,2008,12(32):928-929。
[3] 宋小龙,王国申,崔永刚,云克治疗2O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1(2):43-44。
[4] 陈隆天,云克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附76例分析[J] 中国健康月刊,2011,7(30):87。
一、治好两病必须先“反恐”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均属与情绪、心理因素相关性疾病,其疗效及预后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医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是关于心理变化影响生理功能的精辟阐述。现代心理学证实,慢性精神压力常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抑制免疫系统机能,使免疫力急剧下降,产生用药不灵的结果。因此,要想治好病必须先“反恐”,消除心理上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泰然处之,疾病才会好得快。
二、尽早治疗可降低致残率
统计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2年的患者骨侵蚀的发病率为50%,5年为75%。其致残率10年为50%,15年为80%,20年高达90%,并使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15-20年。美国Thoburn医生研究发现,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2-3年内,关节软骨未被破坏前进行治疗,是能够治愈的最佳时机。一旦病情发展为侵入性,引起了滑膜炎、骨和软骨受到侵蚀,其治疗要困难得多,强直性脊柱炎也是如此。因此,必须紧紧抓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重要环节。近年研制的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低氨酸多肽(CCP)等标志性的自身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望提高早诊率。
三、要个体化用药
因为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做到用药的个体化。病人要配合医生选择自己最适宜的药物,而这种选择要经过一个药物试用过程。只有经过试用,才能摸索出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法,包括首选药物的选择,用药剂量、用药的持续时间和维持量等。一经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后,一般以3个月至1年为1个疗程,以是否达到病情缓解为疗效评判标准,切忌频繁更换治疗方案。
四、要巧用激素
皮质激素(GS)只能抑制炎症而不能消除炎症,从X线片中发现,在用激素治疗期向,即使症状和化验检查都有好转,但软骨和骨的破坏仍在发展。长期滥用皮质激素的后果不仅不能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而且皮质激素的毒副作用所带来的危害甚至比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更为严重。近年研究发现,小剂量皮质激素能阻抗骨质侵蚀破坏,但要有严格的指征。一般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活动期,全身症状严重而其他药物无效,或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脏器损害、严重贫血、眼损害、高热及病情危重者,可以小剂量短疗程应用,能口服就免注射。大剂量应用起效后要缓慢减量,逐渐撤停。如骤然停药,会出现病情反跳和撤药危象。
五、要联合用要
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有4类药物: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常用的为芬必得(布洛芬)、扶他林(双氯酚酸钠)、消炎痛(吲哚美辛)、莫比课(美洛昔康)和西乐葆(塞来昔布)等。这类药物起效快,止痛效果好,一般用药数日后见效。如足量应用3-4周后未见效果应考虑换药。当使用一种药无效时,切勿自行加药,否则会加大不良反应。②改善病情药:又称免疫制剂。这类药可减轻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病程,阻止或延缓病变组织器官的破坏,也有助于激素减量。常用的为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硫唑嘌呤(AZA)、来氟米特(LEF)、环孢霉素(ACC—SA)、霉酚酸酯(MMF)、沙利度胺(反应停)和羟氯喹等。③皮质激素。④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致病的罪魁祸首,它能破坏人体免疫系统,造成炎症反应而损伤肌体。肿瘤坏死因子需要与体内正常细胞的某个部位结合才能产生破坏作用。而以恩利(依那西普)为代表的靶向生物制剂,可以在两者之间“插上杠子”,阻止它们“亲密接触”,也就阻止了疾病的发生。它不仅能持续有效地缓解症状,并可在病程早期阻止疾病的发展。生物制剂和靶向治疗的出现,是本世纪风湿病治疗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为治疗风湿性疾病,尤其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但其也并非“神药”,还需配合一些传统的免疫抑制剂联合应用,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上述4类药物尚无一种药能单独应用治好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针对这种顽疾,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类似局限性恶性肿瘤的增生性和破坏性生物习性,必须效仿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尽量采用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长期控制病情进展的联合治疗,从不同作用机制上协同发挥作用。一般常用一种抗炎药与一种或多种免疫制剂联合应用。
六、要打持久战
除非甾体抗炎药外,几乎所有的免疫制剂均起效慢、疗程长,如甲氨蝶呤要连用4-6个月,青霉胺用药6个月后疗效才稳定,环磷酰氨疗程在3-6个月至1年以上,硫唑嘌呤疗程要3-12个月,维持量要用够2-3年。国外有学者甚至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缓解后再用小剂量维持至终生。因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拄炎打不了“短平快”,必须要打持久战,坚持长期治疗。
七、要巩固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程特点是缓解期和活动期频繁交替出现,每个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急性活动期时,关节炎症、骨质破坏和脏器的损害均加速进展,血沉居高不降,疼痛十分剧烈。因此要酌情调整药物或加大剂量。临床在中药内外兼治的基础上,酌情辅以免疫抑制剂,多用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并联合应用,或单用甲氨蝶呤,每周7.5毫克,1次顿服,连用4-6个月。对血沉居高不降者可用青霉素钠盐800万单位和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分别静脉滴注,14天为1个疗程,一般连用3-5个疗程,血沉多可降至正常。没条件输液者可取女贞子30-60克,1日l剂,水煎服,直至血沉降至正常,6,当患者进入缓解期,疼痛明显减轻或缓解,血沉也明显下降或降至正常时,切勿停止用药,要以小剂量维持至足够疗程,一般巩固治疗宜在半年以上,以免死灰复燃。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亦应用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