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数学教育叙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初中数学;教育教学
一、小学数学的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在学习时要具有系统的学习方法,要循序渐进,以学生能够接受为教学目的,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做到使知识提前渗透,并伴随着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
(二)小学数学是生活化的数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再是教室中的学习,而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如买东西用到的元角分,房屋的大小需要涉及到面积的大小及测量,这些都含有丰富的数学知识和问题。而且这些内容是生活化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而且对于小学生这样的方法是有利的。同时,每个人都会构造不同的属于自己的数学世界。
二、中学数学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特点
对于初中数学来讲,简约的内容与丰富的数学思想交融是中学教学的一个特点。而数学思想是及其复杂的,代数思想、解析几何思想、函数等都是一些中型的数学观点。因此这就需要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如今的中学数学更加注重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更注重数学生成的过程的思想探讨,而不只是结果的应用。
(二)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中学时,教师上课会更偏向于讲课的学习思路。结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体验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模仿、操作、探索来进行对学生的进一步加深。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这样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还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与人交流时语言表达更加清晰,讲话更加缜密。除此之外,也需要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将各种知识点分类进行整合。之后教师要将学生的观点将以再次整合,再次为学生将思路变得清晰,知识就会得到再次的升华与提炼。
三、如何进行教育教学
(一)把握学习的初始阶段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学生刚拿到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在这个时间,教师要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对这门学科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一开始教学时,教师就应该运用生动的教学方法,运用化难为易的教学方式。这样会使学生对这堂课就会集中精力,认真的过脑思考。所谓万事开头难,因此,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提前将内容准备充分,烂熟于心,做到在课堂上可以游刃有余。
(二)保持课堂的创新性
注重教学课堂的引入环节。教师要善于设计各种环节,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数学课堂中,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活跃的课堂氛围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流畅进行。在课堂上要进行小组互相学习讨论的环节,另外也要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方法,让大家互相学习和借鉴这种数学思路。而在小学生与中学生讲到关于图形或几何时,教师要让小学生自己动手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而对于中学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观看动态图和图形的拆分组合,这样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主要从“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做一做”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看一看,想一想是指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小学生可以考虑积木是几面体,而中学生则可以考虑它的空间性。从而可以联想到其他相似的事物。而对于议一议是指要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探讨的精神,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而有了以上这些以后,就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了。即为做一做,通过多做来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和理解力。
四、总结
中小学是打基础的时候,所谓打基础主要是打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要让学生有较宽广的数学视野,不应该以在实际中是否直接有用作为标准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教学方法更应该不断地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与良性竞争,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十分活跃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课堂与教师互相影响、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真正实现共同进步。此外,数学教育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这已经成为我国数学教育界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02).
学者诺莱斯(Knowles)认为:“对成人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当成人的经历被忽视或被排斥,他们认为这不是拒绝他们的经历,而是拒绝他们本人。”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波斯纳(Posner)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很多一线的教师说:“没有经验,我几乎不能在课堂上立足。”“好的教师就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这些论断中,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了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首先,从经验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师的经验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在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教师本人的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会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践基础,会在反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即经验是教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用经验诠释着理论,用实践丰富着经验,如此往复,教师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卓越。其次,对教师培训工作来说,实践性知识依存于具体的教学情境逐步形成,有内隐性、不可言传性。因此若想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使培训得到教师的认可,必须要尊重教师本人的教育实践经验,以教师的已有经验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中调动教师的经验,唤醒其反思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经验的自觉。那么在继续课程中,教育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通过案例的分析,旧有经验得到发现与质疑及改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二、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借鉴《课程文化》[3]一书的课程文化视角,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试行)对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模块建议的研究,结合我院开发实施的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1.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所持课程观点(1)教育目标上主张人的自我发展的满足,并贯彻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课程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教师不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派任务,不是为了应急,而是真正源自于内心发展的需求走进课程。(2)课程的推进与教师(学员)的内在动机息息相关。此特征是和上一观点息息相关的,如果参加此类课程的教师没有较为强烈地提升自身经验的动机,那么课程基本无法推进。(3)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提升经验,需要经历发现经验、甄别经验、试验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缺少信任与尊重,成员之间达不成彼此平等、诚恳的氛围,课程的目标无法实现。
2.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学习者和教师的定位此类课程因为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经验,因此学习者处于课程过程的中心,是自我主动构建的过程,参与的深度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和深刻性。教师是课程过程的领路人而不是指挥者。教师更多的是提供研究的方法、路径、资源,充当教练、顾问的角色。
3.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主要课程内容和情境(1)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之一为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之二为经验指向的主题知识。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发现、甄别、试验和改造关于某一特定专题的经验,因此对于某一专题本身也是课程生成内容之一。前者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有所罗列,主要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等。后者关于经验指向的主题,由于进入每位教师视野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他当前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人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此类课程是要承认经验的差异性,并辅助教师用一定的科研方法(也就是刚才叙述的第一类内容)提升自身关于这一特定主题的经验。因此这一主题在进入课程之前或许有所设计,或许会随着学习者的认识而逐步生成。但是这一内容是科研方法辅助的必要载体,不能没有。有很多的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只讲如何做文献、如何写论文,学习者的应用是课后或课余的事情,这类课程虽然也讲的是科研方法,但不致力于教师自身经验的提升,因此是属于知识理解类课程。(2)课程情境必不可少的是互动、反思环节。基于前文所述经验形成的特征,互动与反思策略要以不同方式和方法呈现在课程的设计当中。在课程策略的思维上应是演绎式、归纳式的完美结合。演绎式主要应用于甄别经验和试验经验阶段,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来判断教师原有经验的不足,并生成新的经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两部分都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路线,因此是演绎的。归纳式主要应用与发现、改造经验阶段,通过某一教学情境,从现象中发现经验或通过改造设计之后实施的某一教学情境来验证效果,提炼出有效经验。这两部分都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路线,因此是归纳的。当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或更为精细的设计当中,演绎与归纳是可以交叉灵活运用的,并没有框定界限。
三、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实践
梳理朝阳分院开发的155门课程中,有32门属于“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统计如下:《教师自主发展之教师职业规划》《基于实践做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教科研论文写作》《基于教学案例的教师教学反思理论与操作》《新课程下教师怎样听评课》《基于课堂改进的校本课题研究策略》《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阅读的指导与实践》《学校管理中的行动研究》以及涉及23个学科系列的《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笔者以《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课程名称:《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端正教师自主发展的认识,掌握反思基本流程、课堂观察、撰写叙事式反思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中学”进行一次科研之旅,聚焦教师各自的问题,以课堂观察为切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研究的思维乐趣,树立将研究引入工作的科研意识,享受研究带来的快乐与智慧。课程核心内容:“经验+反思”教师自主发展途径;反思的基本路径;课堂观察工具制订及观察报告;叙事式反思撰写及不同教师的研究主题。课程流程:课程有主线与辅线,参见图1。学习者主要通过做课,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深入进行课例研究,遵循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检验的反思路径,对教学问题进行一次研究之旅。
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进程中,跟进理论讲解及工具辅助。课程设计亮点:
1.课程整体培训模式上,基于“做中学”理念,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完成基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微型行动研究过程。
2.关于课程内容之一的教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反思的相关理论,以及辅助学习者掌握反思的方法和工具。课程开发设计中将理论内容提炼成5个小专题:《教学反思概述》《如何快速文献搜索》《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及工具的制订》《六顶思维帽子在议课中的应用》《如何撰写叙事式反思》。这5个专题,短小精悍,注重操作性,注重举例子穿插到课程进程中,对教师进行跟进式、诊断式辅导。这样的设计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理论,聚焦了教师的需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论中操作性质的程序性知识更具实用性,理论讲得面面俱到,反而会迷失在理论的中。教师需要的是理论中精华的精华,并且要结合他的需求、结合案例予以阐释,如此才是教师真正所需。
3.关于课程内容之二的教师经验指向的专题:比如,课程中有的教师要提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的经验,也就是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要有所提高。因此关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就是该教师要提高自身经验所指向的专题。那么这一专题,在课程中就生成了。需要对这一专题形成认识,提取该教师在提问理答方面的经验,进行甄别予以试验并改造。生成的主题,课程开发者如何把握?在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入专家资源予以援助。从这一方面也说明成人课程的开放性。本课程是在每一次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都聘请学科专家予以把关。
4.关于课程情境:经验提升类课程,课程的经验发现、甄别是必要环节,本课程针对此部分设计了课堂观察的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都是做课教师、学科专家、科研专家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在相互的深度互动中,帮助学习者厘清课堂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视角甄别经验的不足。
5.关于对学习者的激励:本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而且又是星期六上课,大多数为学分而来。教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机是有所欠缺的。面对这样的学习者,本课程设计了一些激励策略。其一,教师有多样选择,可做课可不做课、可以请领导听课可以不请领导听课、可以写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写对别人教学的反思。其二,让教师参与到反思作业的自评与互评中来。其三,做课教师和撰写反思论文优秀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些策略设计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让学习者民主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力所能及地考虑教师的需求。从一次次的课程实践来看,学习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四、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设计反思
在我看来,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挑战,同时也为课堂教学输入了更新鲜的血液,这就要求作为基础教育事业的教师们,要准确抉择、机智果断地采取新型教育理念与模式,转化过去与当今的教育冲突,调整教育行为,积极投身到与课程改革的行列中去。而首当其冲的是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出现一个以焕发生命活力为基础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育的发展应该有两个基本生长点,一是理论上提高,二是实践突破。我觉得自身素质的提高应该从正确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中来。而理论的获得又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新型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热爱学生。“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用心去雕塑每一位学生。其次给学生以尊重。尊重比热爱更为重要。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第三要分析透学情。只有真正的了解学生的生活、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等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良好相处的基础。为此,我经常走访学生、深入他们的家庭,了解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新型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依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将会迸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传统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里学生们是压抑的。因为他们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只有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和“教育”。我们提倡自主、提倡创新,试想一个在青少年起就习惯于被动接受、毫无个人主张和见解的人,怎么能产生新思维?怎么能具备足够的自信呢?而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形成创新思维,所以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中,我以推进合作学习为切入点,增强学生民主意识和培养参与团队合作的习惯,几年来我围绕自己独创的适合本班学情的“读、疑、讲、练”这一教学模式,切实深入的改革了课堂教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同时进行了五次全校规模的论坛讲座。真正地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同时牢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是“主角”的地位,而现在只是个“大配角”而已。说到底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要促使学生的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内部特征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希望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的”、“畅所欲言的”“终生的”和“所需的”的大课堂。为了达到这个境界,必须训练学生,才能更好地构建“课改新课堂”。训练学生,我主要抓好两方面。一是指导合适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倡的“读、疑、讲、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参与――课中自读――课中自疑――课中小组讲――课中老师总结讲――课中当堂练――课后反思。“课前参与”指的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我们要求课前参与,是因为发现学生的视野比以前开阔多了,任何教学都不再从零开始。而且,强调课前参与,目的也就是把教学内容前移,缩短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中自读”指的是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学生自行再次认真阅读教材,自学本节课内容。“课中自疑”是指学生在自行阅读完本节所要学的教材内容后,发现、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课中小组讲”指学生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到小组中去,让组内其他成员共同解决、讲解。“课中老师总结讲”是指全班同学在上述过程结束后,由教师提出总结性问题,并提问讲解,或关键知识点,引导学生真正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比记忆、解决是否和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共鸣之处。“课中当堂练”是指学生的当堂对应巩固练习,真正的做到,当堂知识当堂掌握,当堂知识当堂检验。而在初起自学时,为围绕三维目标,为学生设置了预习题,着重强调三个方面,从知识目标学生学会了吗?从能力目标看学生会学了吗?从情感目标看学生学得有情趣吗?真正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另外我也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和使他们激动的学习活动,要他们把在这项活动中的感情转化到学习中去,从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课堂,体验课堂探究的乐趣,让课堂成为学习知识,丰富情感和完善自我的舞台,让学生们真正的喜欢我的课堂。
三、合理地使用教材,挖掘课程资源
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判断新课程改革深入程度的首要标准。从现在课程三维管理目标看,学生的学习内容已经成为课改关注的焦点。学习的宗旨目标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科内容与以往学科内容相比,就是更多的来源于生活,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空间。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我从学生实际状况出发,以生活体验的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改动和调整,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合理地进行学科整合,布置一些可操作性的、利于学生发展的作业。学校也因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和经费。我想学生需要的就是我应该要做的,因此,我的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囊括了教材、学生、生活、需要等多种要素。
四、学会学习,树立全新理念,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创新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带动一切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学校为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尽管学校的经费紧张,但学校仍然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校内培训、外出学习的机会。我非常感恩于学校为我们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交流的平台、展示的平台,进而恩泽于学生。教师读书俱乐部、教师语言艺术研究小组、班主任论坛、教学叙事、党员讲坛等这些学习型组织我从不错过每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学校承办的校本教研现场会上,我以一名数学教师、班主任兼教研组长的多重身份,积极参加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五、加强教育科研工作力度,让科研真正走进课堂教学
只有每一位教师与教育科研零距离接触,才能达到自我提升、促进教育。抓好教学研究,向科研求质量,以科研带动学科建设,注重学科的整合,以科研带动校本课程建设,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结构体系,以科研带动教师队伍建设。《实施阳光评价,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科研课题已全面结题,实施校本教研带动策略,形成自觉进行自我反思,积极参与同伴互助,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模式,我们的教研组主题“探索教学模式,提高有效教学”活动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教师专业发展提升了校园文化内涵,浓重了学校的文化底蕴。达成了教师和学生比翼齐飞的共识。
六、建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新一轮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为此,我制定《第三十五中学数学学科学生综合素质阳光评价表》,该考评表包括学科学习、综合能力,强调多元评价,重视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关注广泛性差异,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他评相结合。通^实施阳光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找到自信,激励学生成长,促进教师和学生全面发展。主要观点、创新与突破之处是关注学生的不同起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新一轮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改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总之,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核心理念。这就意味着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全班的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被关注的对象,要时刻关注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切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表现和发展要求,从而才能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学习经验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