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民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田玲慧是贵州省罗甸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一名教师。2003年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系农艺教育专业的他,同年响应国家号召,作为志愿者到罗甸县栗木乡学校支教。2005年8月,支教结束后他自愿留在罗甸县,被分配到罗甸县农广校工作。
“进行农民培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农民群众心中所想,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在培训中取得好的效果”,这是田玲慧多年来参与农民培训的一点体会。也就是说,要想在培训中吸引农民的眼球,就要明白农民朋友为什么会参加培训?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田玲慧对农民培训工作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他认为,农民最需要的是信息、是技术,是能够致富的门路和途径。
罗甸县农广校在2009年承担了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蔬菜园艺工培训工作。作为一个传统的蔬菜种植大县,罗甸县蔬菜种植户的田间种植经验可谓极为丰富。能否在阳光工程蔬菜园艺工培训中吸引种植户的注意力成为此次培训成败的关键。田玲慧和农广校的同事们在与蔬菜种植户交谈的过程中发现,由于常年种植蔬菜,使得土地土壤肥力急剧衰退,蔬菜的抗病性、抗药性也在不断地增强,每年投入的化肥、农药等种植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蔬菜种植户对此非常着急。这种情况引起了田玲慧的注意,在请教专家、翻阅了大量资料后,田玲慧把怎样提高土壤肥力,怎样减少农药、化肥等确定为种植工培训的重点。最终在培训时,这些内容引起了农民朋友的强烈兴趣,培训也因此获得了农民朋友的一致认可。
在2010、2011年阳光工程培训中,罗甸县农广校承担了果树园艺工(主要是火龙果种植技术)的培训工作。针对罗甸县火龙果产业刚刚起步,农民朋友对于种植火龙果是否有收益、是否可以种植好的顾虑,田玲慧积极准备,在请教了贵州省果树科学研究所的专家老师后,精心准备了一套火龙果种植技术课件。在讲授火龙果种植技术时,先从火龙果的基本情况及市场前景讲起,引起了果农的兴趣,提高了农民种植火龙果的积极性。在培训结束后,农民朋友高兴地说:“有了这次培训,我们种植火龙果的信心更足,种植技术更完善,我们一定可以种好火龙果,发展好火龙果产业。”不仅如此,在火龙果产果旺季,前来参观、学习的火龙果种植户络绎不绝,看到火龙果产销两旺的情景,这些种植户坚定了火龙果种植信心,火龙果种植也由原来的政府引导农户种植,到现在的农户自己自觉种植、自觉管理,为罗甸县火龙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从2005年到2013年,田玲慧在罗甸县农广校工作已经8年。在这8年中,他一直“用心”对待每一项平凡的工作,“用心”学习,“用心”思考,“用心”交流,“用心”备课……正是因为这份“用心”,田玲慧才更加了解农民朋友对种植技术的渴望、对外界信息的渴求,“把准脉搏”从而“对症下药”。同样因为这份“用心”,田玲慧更深感作为一名基层农业工作者,岗位平凡,却责任重大。
贵州省罗甸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一、依托项目进行农民培训
(一)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要求,对每个项目县的50个村,每村40名基本学员进行培训。内容涉及果菜、粮油、畜禽等10多个专业。宝鸡市的陈仓区、眉县等也是项目实施县,培训成效显著。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宝鸡市农广校主要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主,为农民讲授种植、养殖、加工等涉农专业技术。2009年还在渭滨区旭光、明星。金台区福临堡等10多个村举办了烹饪技术培训班。在饭店举办餐饮服务培训班:灶具到村、烹饪用料到村,现场为群众讲课并实际操作。每期班讲60多个菜,农民学习后既可开办农家乐或出外就业,又可提高生活水平。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2009年开办畜禽养殖、特色蔬菜栽培、农村沼气等技术培训班224个,培训农民10279人。学校在陇县、千阳县的16个村开办烤烟栽培、奶牛饲养、桑蚕管理、工艺品制作等培训班16个,培训850人。
(四)承担渭滨区人劳局和市劳动局的培训项目。2008年以来承担返乡农民工、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券等项目。在酒店、办事处社区举办烹饪、计算机、餐饮服务等培训班20多期,培训960人次。在渭滨区苇子沟等6个村举办了葡萄、樱桃、蔬菜栽培技术培训班6期,培训394人。
二、农民培训工作的特点
(一)整合资源,综合培训。一是2009年宝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经过在市教育、劳动、农业系统和农广校招标,确定了32个培训基地,并根据每年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动态管理。二是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在全市农业系统的20多个单位和12个县区农业部门及涉农企业,认定了39个培训基地,明确了培训专业和项目实施村。三是新型农民培训由项目实施县区通过招标后。确定县农广校、农技站等单位为项目实施单位,并与之签订合同(协议),市、县农业局进行监管。统一安排,综合培训。
(二)制定方案,严格管理。
1.制定方案,明确目标。宝鸡市在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项目时,明确了培训内容、机构认定、资金管理、监督检查、培训地点、时间及要求、检查验收、管理考核办法等。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其他各培训机构也都有比较完整的项目实施方案。
2.选聘教师,提高质量。一是聘请西北农大和省市专家、教授,他们根据农时季节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农民需要进行讲授。现场指导和咨询,深受群众欢迎。二是聘请本地专业技术人员,既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熟悉当地的生产特点和产业结构,讲课针对性强。三是当地的土专家,他们有丰富的生产阅历和经验,有可观摩的教学现场,有致富的典型事例,有示范引导作用,群众乐于接受。2009年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项目实施中。先后聘请了西北农大猕猴桃专家刘旭峰、养羊专家周占琴等52位省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农民讲课230多次,并邀请了当地乡土人才、致富带头人300多人对农民进行现场教学。
3.编购教材。因需施教。一是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地培训的教材。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过程中。收集整理编购畜禽养殖、果桑、蔬菜等教材71类,制作光盘音像教材10类。干阳、陇县农广校编印《民间布艺品制作技法》、《蚕桑生产技术》等教材。定边县编写了《土壤肥料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马铃薯栽培技术》等教材。宝鸡市桑果站高级农艺师王志杰编写的《成果和论文集》中关于大粒鲜食葡萄丰产栽培方面的技术要点及管理办法。在培训中深深吸引学员。二是从中央农广校订购教材和光盘。三是从书店购买有关教材。四是就培训专项技术印发明白纸、技术宣传资料等,基本满足了培训要求。
4.落实责任,强化管理。农广校一般都是围绕一村一班进行管理。一是有固定教室、固定学员,学计划。二是每班设班主任、班长,培训单位也有专人进行管理,跟踪记录培训情况。三是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岗位职责。四是给学员配发必备的学习用品。五是实行第一节课制度,每班必须举行开班仪式,悬挂办班标志横幅,在第一节课上向学员讲明培训项目的名称、要求、相关政策、教学安排、组织管理等,加深学员对办班意义的理解,确保培训工作顺利进行。
(三)转变方式,规范培训。
1.形式多样,灵活培训。千阳等县区农广校采取以下形式培训:一是培训宣传到位。让学员对培训项目有更深的了解。二是每班放映5~7场电影,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三是利用大喇叭进行面上宣传培训。四是利用科技书屋交流经验,讨论关键技术问题。五是给每个教师配备一台便携式VCD、实用光盘,带上个人的备课讲稿,到农村走家串户培训。六是班级集中授课。
2.培训报告,加强监管。建立培训报告制度,培训机构在开班前10日向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开班申请,将电子版报农广校(电子邮箱)备案。培训结束前5日上报参加考试人员花名册及时间安排,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学校专人负责各班电子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平时按每班20%的学员进行电话抽查。每月给市农业局及时上报培训情况。
3.完善资料,提供依据。在办班过程中按照培训资料目录进行逐步收集整理;一是每班一本培训台账(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培训专业、联系电话、培训时间、学员确认签字)。二是每名学员一个学籍卡(培训卡)由学员签写。三是有办班记录。记载每次讲课的时间、地点、内容、参加学员、授课老师等。四是学员每次听课时的签到册或点名册,了解学员参加学习以及听课的次数。五是考试成绩登记册和试卷。六是办班期间的一些音像资料和照片。七是电话抽查或回访记录。八是给学员发结业证。通过以上各个环节,强化了培训工作的日常管理,确保培训不走过场。
三、农民培训工作的效果
(一)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推动了技术规范化。农广校在渭滨区晁峪乡槐树岭村举办了一期花椒树管理培训班,培训107人。由于农民缺乏技术,在春暖花开、山青气爽的高山上,一片片因冻而枯干的花椒树是那么的显眼而不协调,令椒农伤心不已,专家讲解了规范化管理的技术后,群众才有了盼头。这些椒树的成活给农民带来的效益是不可低估的,若不掌握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技术,损失和代价也是惨重的。在清涧县宽洲 镇下土湾村检查时,农民对我们说:“以前猪打摆子很害怕,不知何原因,老师讲课后才知道如何解决和避免,学的知识真是太有用了。”
(二)培训与标准化生产相结合,提升了产品品牌化。眉县果业局针对去年一些农民因缺乏冷藏技术,把握不准果品采摘和入库时间造成果品软烂的问题,举办了一期“农村经济管理――猕猴桃冷库贮藏技术”培训班,电视台将专家讲课的直观教学过程制作成光盘。参加培训的学员每人1张。还给学员提供市场销售信息,印发冷库业主通信录500多份,让300多名客商与学员直接联系,互通信息。经过培训,解决了农民创品牌难、销售难的问题,为贮藏户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
(三)培训与致富相结合,增加农民收入。麟游县常羊乡紫石崖村舒增明,通过培训,养猪水平明显提高,养猪规模由培训前的68头增加到后来的167头,实现纯收入20520元。通过培训,2009年全市共推广优质果蔬、畜禽饲养、民间工艺制作等技术50多项,节本增效3000多万元。
四、农民培训工作的问题及应对
1.培训资料不够完善,影响培训的真实性。教学计划不具体,教学管理方面的资料不齐全。在培训过程中,应按资料目录规定的内容逐步收集整理。
2.培训台账和培训卡格式、内容不统一。有些培训机构的台账无学员资料和签名,无身份证号码,只是签到、考勤或培训记录。培训卡的内容也过于简单,对培训管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建议每个项目实施时,台账、学员花名册,培训卡可设置为更简单的统一格式。贴照片可改为用彩色打印机直接印在表上。一些资料副页还可印广告。
3.培训时间短,没有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培训。一些培训单位每期班培训时间太短。仅培训4次左右。在电话回访时。还有电话号码和培训时间不真实的情况。在办班期间,培训监管部门对培训的次数、课时、人数、效果可进行不定期的抽查,监督其按规定的课时培训,达到预期目的。
4.培训记录内容单一。有些机构没有培训记录,其它资料又过于简单,反映不出办班的情况。有些是突击补写,失去记录的作用。要保留好项目实施过程的活动会议记录和办班记录,两本记录是培训的原始真实写照,
5.学员签到和考勤薄不统一。签到册更易于记录参加学习情况,
6.没有考试试卷和成绩登记册,考试是对学员学习的总结。不能省略。还应发结业证。这对学员就业创业是有用的。
7.培训影像资料太少。应把办班期间的一些活动、现场真实记录下来。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必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327-01
2013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提高农民素质,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培养大批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泰安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创办30多年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农业远程教育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近10年来,全市农广校共培养大、中专学员近万人,开展新型农民创业培训近2 000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数万余人,培养致富创业典型100余人。农广校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农民教育培养的必要性
(1)农民教育培训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民自身的素质是自我发展和增收致富的决定因素,只有通过教育培训,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作用,才能提高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2)农民教育培训是村民自治和“乡风文明”的需要。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严重制约村民享有正常的民利,妨碍农村民主管理。通过法律知识培训、政策理论辅导等,可逐步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农村文化发展滞后,乡风民规不文明、不健全现象普遍。开展文化知识、法律知识、科技知识、政治理论等多内容的教育培训是改变旧观念、树立新思想的重要措施,培养农民重科学、讲文明的良好风尚,使广大农民树立起“崇尚科学、崇尚文明”的新理念,实现思想进步、乡风文明[1-2]。
(3)农民教育培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措施,是推动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必然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重视和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食品质量安全的基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城镇建设、工业、服务业的发展与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密切相关,农民工已成为二、三产业建设的主力军。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才能稳固。
2 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目前,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多数外出务工,务农者多为老弱妇幼,其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的能力相对较弱,务农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偏低。
(2)农民教育和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实用技术,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与市场衔接不密切。培训形式主要是集中办班,实例教学、现场操作少,学习应用效率差。
(3)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被动接受培训和教育。“庄稼活不用学,人家种啥咱种啥”和传统观念制约了农民接受教育和培训的主动性。
(4)绝大多数农民仍然不富裕,降低了他们接受教育的能力。培训经费投入少,受培训人数众多。同时,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自费,农民继续教育机会减少,能力提升受到阻碍。
(5)教育培训机构的队伍素质待提高,条件待改善。
3 发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
(1)各级农业部门要把农民培育工作落到实处。农民教育培训是全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政府部门公共服务职能,要确保工作落实[3]。
(2)进一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培训能力。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已经,要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农民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把农广校办好。
(3)教育培训的内容要丰富,形式可多样。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要充分发挥体系优势,开展符合农民需求的培养方式和内容。工作要下沉,沉到乡村、田间、农户、乡村企业。要延长办学链条,既教书育人又推广技术,既传递信息又普及科技,使办学工作紧密地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由单纯的教育培训向教育培训示范推广结合转变。
(4)增加投入,提高质量。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属于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事业,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必须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各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检查,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
(5)改革教育培训评价机制,对教育培训机构的考核,重在考核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解决实际问题的多少,培训农民的效果。摈弃只看论文量、看成果获奖层次的评价标准。
4 参考文献
[1] 杨天宏,杨华.对施甸县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J].云南农业,201(11):18-19.
第一条根据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下达20*年就业补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意见》(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仅限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持有非*市公安局签发的农业户籍身份证、在本市就业并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持有*社会保险卡的农民工,凡20*年*月*日至*月*日期间自愿参加符合本办法规定技能培训的均可享受技能培训补贴。
技能培训包括参加企业组织的上岗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技能等级培训和培训机构组织的技能等级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模块)以及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竞赛。
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模块)、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技能竞赛的工种应符合市农民工技能培训办公室公布的职业工种目录。
第四条技能培训补贴的原则:
(一)公平享受。农民工在规定的年度期限中只可享受一次技能培训补贴;
(二)分类管理。根据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等级越高补贴越多;
(三)量化考核。对于由单位组织的各类农民工技能培训将根据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考核,考评分越高补贴越多,高分先补;
(四)预算总控。根据国家下达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和经费预算安排,实行总额管理,超支不补。
第五条市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责:
(一)编制全市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和资金预算;
(二)负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三)负责监督检查相关单位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四)负责农民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的资料审核和按规定程序向企业(单位)和个人支付补贴;
(五)开展技能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情况绩效评估。
第六条区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责:
(一)负责在所属辖区内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组织和宣传工作;
(二)负责对所属辖区相关单位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进行监督检查;
(三)负责对所属辖区农民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资料的初步审核与补贴资金的结算。
第七条市财政部门的职责:
(一)负责会同市劳动保障部门制定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管理办法;
(二)负责技能培训预算安排;
(三)负责技能培训补贴资金财政专户管理和资金调拨。
第二章补贴范围
第八条经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下列企业所组织的本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其农民工可享受技能培训补贴:
(一)享受政府直通车服务的企业;
(二)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
(三)政府、总工会、总商会三方认定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四)合法纳税的机械、服装、钟表、家具、印刷包装、黄金珠宝、建筑、汽车维修行业企业;
(五)三星级以上的酒店和上一个纳税年度内缴纳的税额达300万元以上的商品零售企业;
(六)落实政府劳务扶贫、劳务协作的企业。
上述企业本年度需按规定承担了培训费用,无欠薪记录,依法与所申报的农民工签订了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并缴纳了社会保险。
第九条已取得市、区劳动保障行政机关行政许可的下列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技能等级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模块)的,其农民工学员可享受技能培训补贴:
(一)*市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评估认定的A级职业培训中心;
(二)*市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三)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再就业培训基地。
第十条农民工参加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者,可享受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
第十一条农民工参加下列任何一项职业技能竞赛的,可享受农民工技能培训补贴:
(一)市职工运动会技能竞赛项目;
(二)市、区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
(三)市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经市劳动保障部门认可并纳入核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范围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
(四)代表市、区参加省部级以上职业技能竞赛项目。
第三章补贴程序
第十二条符合第八条规定的企业为农民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企业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工商营业执照》、其他政府职能部门颁发的相关证书、税务部门的纳税证明、培训方案、农民工名单到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初审;
(二)企业按照审定的培训计划、培训方案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由企业自行组织相应的技能考核和对合格者颁发合格证;
(三)企业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网站填写《农民工申请培训补贴支付登记表》,并携带农民工本人签字享受培训补贴的名单、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农民工身份证复印件、一年以上的劳动合同,代农民工向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申请结算培训补贴费用;
(四)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审核有关资料,评估量化指标,符合补贴条件的,将培训补贴费用通过银行汇入企业的账户。
第十三条符合第九条规定的培训机构为农民工申请技能等级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模块)补贴的,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培训机构凭市、区劳动保障管理部门核发的《办学许可证》和其他相关证书到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备案;
(二)农民工持本人身份证到认定的培训机构报名参加技能等级培训或专项技能培训(模块),并全额预交培训费用;
(三)培训机构按审定的教学计划自主开展农民工技能等级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模块);
(四)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相应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模块考试合格证书后,培训机构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网站填写《农民工申请培训补贴支付登记表》,并持农民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模块考试合格证书复印件、农民工身份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银行存折复印件,代农民工到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申请结算培训补贴费用;
(五)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审核有关资料,评估量化指标,对符合补贴条件的,将培训补贴费用直接汇入农民工个人银行账户。
第十四条符合第十条规定的农民工申请培训补贴,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农民工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险卡及银行存折复印件,到所参加实操考核的鉴定所申请技能培训补贴;
(二)职业技能鉴定所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网站填写《农民工申请培训补贴支付登记表》,并携带农民工身份证复印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及银行存折复印件,代农民工向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申请技能培训补贴;
(三)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审核有关资料,评估量化指标,对符合补贴条件的,将补贴培训费用汇入农民工个人银行账户。
第十五条符合第十一条规定的农民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农民工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和复印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原件和复印件、劳动合同或社会保险卡原件和复印件及银行存折复印件,到职业技能竞赛主办单位申请技能培训补贴;
(二)职业技能竞赛主办单位通过劳动保障部门的网站填写《农民工申请培训补贴登记表》,并持农民工身份证复印件、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代农民工到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技能培训办公室申请技能培训补贴;
(三)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审核有关资料,评估量化指标,对符合补贴条件的,将培训补贴费用汇入农民工个人银行账户。
第四章补贴评分标准
第十六条符合第八条规定的企业为农民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的,按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一)享受政府直通车服务的企业分值为1.5分;
(二)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分值为1.5分;
(三)政府、总工会、总商会三方认定的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分值为2分;
(四)合法纳税并在上一个纳税年度内缴纳的税额达300万元以上(含300万元)的企业分值为1.5分;
(五)合法纳税并在上一个纳税年度内缴纳的税额达300万元以下1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分值为0.5分;
(六)落实政府劳务扶贫、劳务协作的企业分值为1分;
(七)企业承担的培训费用占总培训费用的50%以上的分值为2分,49-40%的分值为1.5分,39-30%的为1分,29-10%的为0.5分。
第十七条符合第九、十、十一条规定的农民工申请技能培训补贴的,按以下评分标准进行评估:
(一)取得市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国家一、二、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值为2分;
(二)取得市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国家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值为1.5分;
(三)取得市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国家五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值为1分;
(四)取得专项技能证书的分值为0.5;
(五)签订二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的分值为1.5分;
(六)签订一年劳动合同的分值为1分;
(七)参加*社会保险满二年及以上的分值为1.5分;
(八)参加*社会保险满一年的分值为1分。
第五章管理和监督
第十八条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应通过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活动的企业、培训机构、职业技能鉴定所、技能竞赛主办单位代其申请技能培训补贴。
第十九条企业开展农民工上岗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应制定相应的培训教学计划(开展农民工技能等级培训,应按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培训教学计划)、培训方案(含教材、师资、教学时数、考核标准和方法等)以及培训成本预算等,报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技能培训办公室备案。
农民工技能培训结束后,企业应组织其参加相关岗位技能考核,合格者由企业颁发岗位技能合格证书。
第二十条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技能等级培训、专项技能培训(模块),应按国家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培训教学计划、培训方案(含教材、师资、教学时数等)以及培训成本预算等,报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技能培训办公室备案。
培训机构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课时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培训任务,不得将培训项目转让其他机构实施培训。
第二十一条上述企业、培训机构、鉴定机构、技能竞赛主办单位,应于20*年*月*日前完成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并按规定程序向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代农民工申请培训补贴。
市、区劳动保障部门农民工培训办公室应组织相关专家或通过管理系统,分别对各区、各类申报材料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结果在劳动保障部门的网站上予以公布,同时按评分分数从最高分开始发放补贴,至补贴经费发完为止。
第二十二条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单位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申报资料的准确性、真实性及实施效果负责。
一、优化要素,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
在实施培训工程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构成要素,充分建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1. 培训对象层次化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面向面广、量大的农业从业人员。职业农民培训是指对80%时间从事农业生产、80%收入来源于农业的农业劳动者进行系统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对象一般在50周岁以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一定生产规模、科技意识比较强、能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农户,包括村组干部、种养殖专业户、返乡创业人员及农村经纪人等。避免以往的一窝蜂式培训,采取分年龄、分产业、分文化层次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2. 培训主体市场化
根据农民对培训的不同需求、目标、偏好及不同的培训习惯与行为,年底制定农民培训计划,年初根据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确定培训主体,选择当地具有一定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农民培训资源为培训单位。在发挥好农业院校、市县农广校(农干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主体培训机构优势的同时,充分整合利用科研院所、推广机构以及企业、合作社等培训资源。
3. 培训内容实用化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地方产业特色和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开出系列培训菜单,由农民点菜,确定培训内容。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是围绕其所从事的产业开展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围绕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内容包括专业最新技术、创业技能、经营管理、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学员根据自身从事产业自主选择培训专业,切实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4. 培训师资多元化
各地从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单位选聘专家教授成立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讲师团,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创业成功人士等现身说法。组建跨部门、跨学科、跨专业优质的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
5. 培训模式多样化
创新培训模式是培训机制研究的要点和难点,也是农民教育培训研究者所关注的热点。多年来,江苏省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
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模式主要以“四个一”现场传授为主,即:制定一份菜单。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和主推技术,编制培训专题菜单,让农民“点菜”;选聘一批讲师。从农业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部门选聘技术骨干组成讲师团,由专家下厨;举办一场培训。在农业生产关键季节,讲师团成员赶赴村头田间,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授课;发放一套资料。通过编印实用技术明白纸,免费发放给受训农民。这一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将培训内容农民需要不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接受不接受、培训效果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从“要农民培训”向“农民要培训”的转变。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多数采取这种模式。另外,辅助以媒体传播形式,即通过农村大喇叭、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技术培训。
农民创业培训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生产实践――跟踪指导”三段式培训模式。这一模式为江苏省农民创业培训的主体模式。集中授课一般30学时;生产实践60~90学时,组织学员到园区、基地、企业等进行考察学习、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顶岗实习;跟踪服务阶段,对学员进行回访,帮助解决创业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鼓励地方出台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实现创业。兴化、铜山等农广校还组织学员赴山东寿光等地进行异地实践学习,扩大农民眼界、增强创业信心。淮安市农广校结合不同农作物生产特点以及农事要求,实施分段式培训,既能保证培训时间,更增强培训针对性。各地利用产业基地、示范园区创办农民培训基地,贴近产业办培训,把培训班办到基地、办到大棚。通过建立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使受训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通过创新组织形式,采取“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式培训。
二、上下联动,形成健全的组织机制
要确保农民培训正常规范运行,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制。充分利用农广校系统优势,以农广校、农干校为培训主阵地,广泛动员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农业合作社及农业企业参与农民培训,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网络体系。
1. 明确条线分工
省级主要负责规划、方案制定,年度工作指导与检查,总结交流等;市级主要负责对项目具体实施县的检查督促,搭建区域内的各县交流平台;县级负责落实本地区农民培训工程的具体任务实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主要依托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农广校、农干校牵头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培训,形成了到镇、到村的培训网络。
2. 加强横向联合
省级层面加强与省级农业推广单位、农机、水产等涉农部门以及妇联、科协等其他有关部门合作,制定培训方案时充分征求各部门意见,了解培训需求,同时发挥各部门的组织优势。各地县农广校、农干校在培训实施过程中,除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作用外,还与组织、人事、教育、科技、妇联、共青团、广播电视局等部门联合搭台唱戏,形成强大的培训组织合力。
3. 整合培训资源
农民培训实行了招投标制度,将具有农民教育培训资质和丰富经验的培训单位纳入了农民培训网络体系。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农业院校主要承担农民创业培训省级重点班培训。县农广校(农干校、农民教育培训中心)主要承担农民创业培训普通班培训。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各地还与企业、合作社等联合开展培训,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三、多措并举,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激励手段,引导相关部门、培训机构、企业和农民等积极主动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健全持续有效的动力激励机制。
1. 政策引导
2008年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意见》(苏政发〔2008〕84号),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资金贷款、工商税收、土地流转、项目扶持等方面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促进广大农民创业带动就业。镇江市农业部门在56个乡镇牵头成立农民创业咨询服务站,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信息、项目服务。丰县农广校与县委组织部联合成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咨询服务中心,免费提供创业项目的遴选、技术、信息的咨询等服务。太仓市农林部门制定四项扶持措施,充分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一是对参训学员先进典型减免承包大棚租金;二是向发展快、潜力大、培训中表现积极的种养大户免费赠送优质蔬菜种苗和果树苗;三是评选“太仓市百名种养能手”优先成为科技示范户,享受技术指导和物化补贴;四是积极联络金融部门,拓展农业银行小额贷款业务,帮助农户筹集发展资金。
2. 表彰激励
江苏省农委每年通过各地公开推荐,表彰一批农民培训工程先进集体、优秀讲师和创业致富标兵,通过他们现身说法,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培训机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刺激农民培训需求的内在动力机制。根据学员培训后产业发展情况,全省每年汇编农民创业典型50例,南通市汇编了《农民培训工程典型100例》,海门、阜宁等地也编印了优秀讲师、创业标兵的先进事迹,以点代面,提升了农民培训工程的效果。
3. 舆论宣传
宣传工作是做好农民培训的助推器。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及时推介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各地通过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农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江苏人民广播电台等多种主要新闻媒体对全省农民培训工作进行宣传报道,扩大社会影响,使之深入人心,营造出全社会关心农民培训的良好氛围。据统计,五年来在省级以上媒体宣传报道近1500次。淮安市提出“一二三四五”宣传目标,即各县(区)每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媒体上宣传分别不少于一、二、三篇次,在乡、村主要道口新刷写墙体标语不低于40条,创业培训典型汇编50例。
四、注重质量,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农民培训评价机制在农民培训过程中起着方向引导、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作用。由于农民培训效果反映的不同步性、滞后性,更要求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以保证农民培训的实施质量。针对以往对农民培训效果定性评价有余,定量评价不足,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民培训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实施过程中建立了一个科学规范、适应农民培训发展需要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机制,从而对农民培训项目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
1. 量化培训指标
将农民培训过程和培训成效尽量量化,既便于规范培训实施,又便于科学培训评价。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要求进村每年不少于两次,每场培训不少于3小时,发放一张明白纸,拍摄一张以上现场图片,让受训农民掌握1~2项农业实用技术。农民创业培训实行四大模块内容,三个阶段进行,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30学时、生产实践不少于60~90学时,培训后80%以上学员要扩大产业规模,提升生产经营能力。
2. 明确评价指标
将培训内容农民需要不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接受不接受、培训效果农民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的重要原则。科学设置组织领导、培训条件、培训管理、培训绩效等一级指标和领导规划、监督考核、培训基地、培训师资、培训教材、集中培训、日常管理、信息宣传、经费使用、培训人数、培训成效等二级指标。内含14个子项、33个考核指标,实行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内容全面、结构合理、指标详细,操作性较强,成为指导全省农民培训工程规范实施,保障培训质量和效果的通用准则。
3. 实行管培分离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管理与评价考核,培训单位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培训过程进行督导检查、全程质量控制和项目检查验收。补助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使用审核与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五、强化管理,形成有力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为农民培训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是确保农民培训成效的关键,农民培训保障机制中最主要的是经费保障和制度保障。
1. 组织保障
全省71个县(市、区)政府相继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农业主管部门牵头,财政、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科技等有关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将农民培训工程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强化责任落实。
2. 经费保障
经费保障是农民培训保障机制中的根本因素。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事业,培训费用都由公共财政承担,“十一五”期间,江苏农民培训工程省级资金投入达到3.4亿元,部分市、县还进行了资金配套,南通、常州、南京等市财政每年安排百万元农民培训专项经费用于各县农民培训补助,如东、武进、兴化等县级财政也给予资金配套,确保了农民培训工程的顺利实施。
3. 质量保障
为确保培训质量,江苏省强化农民培训机构“四有”建设。一是打造一支素质较高、专兼结合的讲师团队伍;二是创建有稳定的、功能齐全的教育培训基地;三是改善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2010年为45个县农广校配发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四是进一步丰富全省共享教学媒体资源,组织全省力量编写《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制作农业技术多媒体课件。开展地方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评比,下达补助资金274万元,评选出优秀课件187个、优秀教材105本(册)。
4. 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是农民培训保障机制中的控制因素。实行招投标制度,确保公开、透明;实行项目合同制度,管理单位与培训单位签订合同,明确责任;实行网上月报制度,开通了江苏农民培训网,各地在每月5日前将上月培训进度上报,接受社会监督;实行财务报账制度,由培训单位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后到财政部门报账,严格资金管理;实行检查验收制度,通过随机抽查、年中督查、年终检查相结合,及时、动态掌握各个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对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指导和调整,有效促进了项目的实施质量。
一、农民工基本状况
(一)、乡村劳动力及农民工本质情况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总人口数79万,个中农业人口近60万,有乡村劳动力33.5万。年全县乡村充裕劳动力26.8196万人。个中外出务工人员总数16.9119万人。其组成为:文盲半文盲占0.28%、小学文明占14.93%、初中文明占79.68%、高中文明占4.83%、中专及以上占0.28%。外出务工人员春秋散布上青年丁壮居多。20岁以下占4.22%,20-30岁占27.18%,30-40岁占37.12%,40岁以上占31.48%。外出务工人员90%以上没有经由专业培训,真正以“技”闯世界的不到10%。
(二)、农民工就业散布和收入状况
经过本次查询发现,我县外出务工人员首要从业范畴散布在建筑、服装、餐饮、电子等行业。农民工外出务工首要散布在等地。用工单位反应的信息标明,参与过技艺培训和文明水平高的农民工,更能顺应新的工作岗亭,其文明水平和把握的技艺与劳务收入成必然的正比例关系。据查询,初中文明以下年人均劳务收入在1.2万元左右,高中以上在1.8万元左右。
乡村充裕劳动力向非农财产转移,进城务工经商,不只推进了乡村城镇化的措施,也促进了本地乡村经济建立,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当地财务增进发扬了积极的效果。
二、农民工培训工作状况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资本情况
当前,我县经省、市同意,有七家培训机构取得了“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天资,辨别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南昌校区、江西工程技工学校、进贤县职业技能高级学校、进贤县朴直电脑学校、进贤县岚湖学校、进贤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证局培训中间、进贤县职业培训中间。以上培训机构教员步队严谨、讲课经历丰厚、培训专业合时、教育设备完全,每年都响应承接农民工培训,培训结果分明,均获得了广阔农民工的好评。
(二)、开展农民工培训的首要办法
一是制订培训方案。年,我县依据“民生工程”目的任务,制订了全年的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案,并于正月初二深化各乡镇协助企业处理因雪灾招致的“招工难、用工荒”问题,遭到广阔企业和农民的欢送。5月底6月初,在县街心花圃举行了大型的“民营企业雇用周”暨“工业园区企业用工对接服务周”活动,参与雇用企业76家,共供应空白岗亭5190个,签署就业意向561人,个中乡村充裕劳动力480人,还还与45家企业签署了职业培训意向。年城镇职业培训1753人,创业培训302人,乡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876人。
二是增强培训指导。充分应用县、乡、村三级劳动保证服务平台、收集的效果,依照吴新雄省长提出的坚持“两个合同、三个台帐”的要求,对乡村劳动力状况进行了具体摸底,并经过乡镇劳动保证所和村级劳动保证协管员,将农民工“培训券”发放到农民手中,指导他们选择本人感兴致的专业和培训机构承受培训。还,还采纳将教室搬到村庄、搬进工场等方法,组织专门教师讲课,培训完毕后对审核及格的人员颁布及格证书,把适用技能送到农民家门口、厂门口,使农民真正学到“才有所长”,切实进步农民的就业才能和本质。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主体不足
当前我县年富力强的青丁壮根本上外出务工,只要逢年过节时才回家省亲休假,根本上无暇参与县里举行的相关技艺培训,在家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妇女,有培训愿望和需求的人员很少,加上文明水平相对较低,不足寻找新常识、新技能的盼望,因此实践参与培训的农民不多,成班培训的难度大。
(二)、参加积极性不高
这几年,县政府为农民工办了很多免费的培训班却老是‘叫好不叫座’,农民工对培训的看法还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自动参加培训的认识淡漠,没有尝到培训给他们带来的甜头、实惠亲睦处。还,企业在培训这方面,假如不到无可奈何,积极性也不高,因而农民工本质教育相对来说照样滞后的
(三)、培训经费不足
要使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需要的培训经费是不成少的。固然上级下拨了必然的培训配套资金,县政府也赐与了响应的培训津贴,但要完成培训任务,到达培训结果,这些经费与实践的培训费用比拟远远不够。培训资金短少保证,相关本能机能部分和培训机构爱莫能助,培训工作难以开展。
(四)、培训结果欠安
我县农民工培训工作很多部分都在抓,如劳动、教育、农业、科技等部分都从各自的营业动身,开展了乡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如农口部分的“雨露方案”、劳动就业部分的“阳光工程”等等,为培训乡村劳动力做了很多工作,但各部分之间各自为营、职责不明、本能机能穿插、机制不活,不足需要的联接和共同,没有构成合力,培训结果欠安。后果是一方面糜费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一些农民培训后仍能找不到适宜的工作;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又难以招到合适岗亭的员工。这就是所谓的“就业难、招工难”两难的场面。
四、对策及建议
(一)、增强县政府行为,加大工作力度
农民工转移培训是“民生工程”中的一件大事,各级县政府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各部分、各单位要严密共同,团结协作,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要坚持“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联席会”准则,按期召开专题大会,研讨和部署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全力推进我县乡村充裕劳动力当场就近转移就业。
(二)、完善培训形式,保证培训质量
要在培训教材、培训场地、培训师资等方面坚持起一致、规范的培训形式,建议在我县尽快建立一所公共培训基地,依照“县政府指导、政策支撑、校企协作、社会参加”的准则,整合我县教育培训资本,组织技艺培训,使培训工作步入正轨,并坚持长效机制,真正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大经费投入,保证获得实效
农民工转移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触及的面宽、量大,行业和工种较多,所需求的经费也很大。为使农民工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建议县政府成立“农民工培训专项资金”,每年按农业人口从财务资金中提取必然比例的经费组成“农民工培训资金”作为专项培训经费。把农民工培训看成一项公益性事业来做。还发扬社会力气、企业筹资参加农民工培训,坚持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资系统,保证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常开展和获得实效。
(四)、制订培训规划,健全运转机制
全县各乡镇的社会劳动保证事务所要摸清当地各村劳动力的详细状况,坚持健全劳动力资本台帐,制订切实可行的农民工培训规划。培训的条理要清楚,按春秋段、工种、市场需求量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对乡村新增的劳动力,即那些刚卒业的乡村初、高中生要作为重点培训。要增强对劳动力市场及中介服务机构的治理,规范中介行为。要有专门机构负责做好劳务输出司法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处理劳务纠纷和拖欠民工工资等问题。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关键词:教育网络;教育体系;技术培训;培训方法;培训质量
近年来,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加快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如下问题,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搞好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卫星“天网”单向接受信息已无法满足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信息需求,如何实现远程教育 “天地网”合一,为贫困地区农村官大群众浏览时事新闻、获取科普知识、搜索致富信息等提供便捷渠道,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结合实际,整合资源,以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入互联网络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
针对农村实际情况,全面加强培训,提高运用网络技术素质 。一是多渠道选配管理员。要求各乡镇从在职党员干部中选派有一定电脑基础的工作人员接受系统培训,作为网络技术骨干管理员;二是多方式培训管理员。将电脑基本操作知识、网络技术、远教系统软、硬件的安装与维护,以及网上冲浪等内容纳入骨干培训。培训结束后,充实到农村网络技术人才队伍中,抓好本村网络建设工作;三是丰富培训内容。采取理论授课与观看电教课件、多媒体演示与实物操作、现场疑难解答与电脑公司实习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增强大家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从而达到提高整个农村网络教育管理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为最终目的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二、明确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一)培训任务。
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二)培训内容。
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三)培训对象。
主要是乡村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四)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2)专业技能培训。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县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和各镇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村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镇成教办负责。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号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五)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①短期培训。依托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农广校,根据各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农广校、党校、会计培训中心、各镇成教办,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我县自今年1月份,被列为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来,在全县农业部门、各镇乡、村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下,至目前,全县共开办甘蔗、玉米、茶叶、橡胶、水稻、马铃薯等方面的高产栽培实用技术等重点培训班
期,乡镇普及班
168期,参加培训人数3784人,核心农户20__人次;进村入户现场培训100期,受技术指导3784余人。全县10个乡(镇)镇都较均开展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并很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培训任务。在工作中,主要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组织领导健全。县里成立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农广校。抽调骨干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班子,认真抓好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督查考核等工作,各镇乡也确定专人负责,全县形成了县乡互动的、完整有效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体系。
2、工作机制完善。一是计划制订科学;二是培训手段多样化。通过县、镇乡、村基地等多级培训网络体系,采取专题培训、技术讲座、现场参观学习、农技咨询等多种形式,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三是师资力量充足。从农业、蓄牧及经验丰富的技术大户中挑选了15名技术人员,组成师资库,并将师资库成员的姓名、专业特点、联系方法等内容打印成册,发到各乡(镇)、村;四是农技人员通过“联基地、联大户、联农业龙头企业”的三联活动进行培训,做到技术人员到户,技术成果到田,技术要领到人;五是整合示范基地。让农民在基地中学习实践,使基地真正成为科技人员及农户培训、参观、咨询、试验的示范区;六是组织编写了切合当地实际的技术资料。组织农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编写了甘蔗、玉米、茶叶、橡胶、水稻、马铃薯等方面的高产栽培实用技术资料,分发到核心农户。根据核心农户所学专业发放给他们,便于在家自学。
3、管理规范健全。一是培训程序规范。对符合培训要求,并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一律经乡镇、村签字盖章推荐进入核心农户花名册。二是档案管理规范。对各类文件、总结、汇报、统计资料等全部装订成册,输入电脑进行规范管理。三是资金使用规范。在经费使用上,严格按照教材经费、教学经费、管理经费和服务经费之比支出。四是培训制度规范。立足于提高培训工作实效,建立了培训工作月报、督查、年度考核等三项制度。
目前,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交流,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农民未能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缺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培训工作进展不够平衡,镇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有一些乡镇对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工作班子没建立,职责不明确,责任没落实,工作比较被动。三是培训硬件设施投入不足,目前农村的培训还是以“一个老师、一间教室、一块黑板”的模式为主,形式单调,手段落后。
针对存在问题及上级对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要求,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乡(镇)、村务必要引起重视,抓紧时间,根据年初分配的计划任务,对照本乡(镇)、村的实际,重新制订培训计划,确保培训任务不折不扣完成。为了更好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做好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进一步探索和制定有利于农民培训工作开展的政策措施及方式、方法。把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培训的新形式、新手段,努力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努力保证培训质量。
二是要紧紧围绕当地主导产业这条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面向农村基层干部、青壮年农民、农村妇女等不同培训对象,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开展形式多样、有所侧重的分类新型产业农民培训。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和文化水平因人而宜地开班,提高办班灵活性。进一步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高度重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台帐资料收集和相关档案整理工作。对已培训的核心农户进行效果调查,完成填写技术人员培训效果调查表和核心农户辐射带动效果调查表两张表格,把今年来所开展的各类农民培训的信息资料都收集齐全,并装订成册。随时准备迎接上级部门的考核。
四是挖掘典型,加强宣传。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发挥新闻媒介作用,通过农业网、有线电视开辟农业专栏节目,对农民培训工作进行宣传报道,做到网上有信息,报纸上有报导,电视有画面,扩大农民培训工作的影响力,引起领导重视,得到财力支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总结,积极挖掘农民培训先进经验,典型事例,以事实
*村位于*县*乡西北,全村5个村民小组,152户,530人,其中劳动力267个。学历普遍为小学文化,30%的农民为初中且绝大多数为初中肄业。41岁至60岁的农民占56%,多为文盲半文盲。60岁以上占11%。全村农民平均学历年限4.5年,远低于全县农民平均文化水平。该村农民这种科技文化素质现状,势必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该村农民职业技能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两低三缺”。“两低”即致富能力低、文化素质低。“三缺”即缺少懂科技、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缺少带头创业的致富能手和掌握新技术的实用人才。主要原因有:一是求学求知的愿望不强。*坝很大部分农民一字不识,依靠科技致富的带头人少,思想封闭,观念落后,不少农民认为不管有无技术,每天照样能挣几十元钱,同时还早晚在家,白天围着票子转,晚上围着老婆转,农忙时也不求人。二是求学求知的方向不明。金银花、茶叶为该村的特色产业,且具一定规模,但缺乏银花、茶叶种植加工技术,也无能人从事规模经营和协会带动,效益不高,农民对种什么,怎么种,心中茫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又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劳务市场需什么,学什么,打工无技能,收入不高。三是基础教育水平不高。该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近10年内没有进一名正式教师,由一名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的初中生代课,三个年级进行复式教学,50年中仅考走6个大学生,20年中仅考了4个高中生,致使村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实施培训工程。加快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就必须造就大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实施培训工程。一是观念培训。必须聘请专业人士为村民进行“洗脑”,给他们带去开放的、竞争的、科学的观念。二是农村适用技术培训。针对大部分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家庭负担偏重的实际,将培训阵地下移,以农民需求为目标,以农作物栽培、畜牧养殖、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式培训。开设“田间课堂”,采用“点菜式”科技服务,进行田间示范培训。对农民选择较多的“菜单”,建立示范基地或选择示范农户,分批集中培训;对选择较少的个别“菜单”,组建科技“小分队”入户解疑培训。
创新培训机制。坚持“政府统筹、部门运作、农民参与”的原则,建立规范有序的培训体系。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农民培训纳入本地区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在培训经费上,应建立政府为主导,用人单位、农民工共同投入的费用分担机制。引导用工企业加大培训投入。针对农民培训分散性、流动性和季节性等特点,以中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一是与乡镇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举办具有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求职的劳动力市场合作,把技能培训和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结合起来;三是与大量招用农民工的企业合作培训。送教师、教材到企业,逐步建立起订单培训、企业参与、跟踪培训的机制,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培训急需人才。
培训急需人才。行政管理型人才。主要是村社两级干部。经营创业型人才。主要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兴办大中型种植场(基地)、养殖场(基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畜种业公司、农产品加工厂(公司)等实体的中小业主和企业家。包括农村中专兼职的农产品经销大户、运输大户、专业协会带头人等。这类人才是目前农村最急需的人才。技术推广型人才。主要包括常年奔波在农村一线的农业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新型农机具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推广人员,也包括各类种养殖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绿色证书获得者、农民技术职称获得者等。能工巧匠型人才。主要是具有一定水平的木匠、泥水匠、石匠、农用机械手、农村厨师、农村理发师等能工巧匠。转移输出型人才。主要是指通过接受非农技能培训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向城镇输出转移的农民工,也包括打工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返乡创业的人才。
训,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为主题,就当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培训概况
江苏省海安县属于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现辖14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210个行政村,耕地面积54.99公顷,农业从业人员10.35万人。多年来,县领导非常重视农民培训工作,特别是2006年该县承担了省政府为民办新五件实事之一的“农民培训工程”项目之后,更是加大了对全县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创业培训、致福工程计算机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力度。2006-2008年,培训农业实用技术1919场、358993人次,内容涉及种植类、养殖类、水产类、林果类、农机类等五大专业;开展农民创业培训66期,5235人参加培训,内容涉及农产品营销、农业招商引资、畜禽养殖、设施蔬菜栽培、栽桑养蚕等;致福工程计算机培训35期1329人。2007-2008年,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开设农民经纪人、拖拉机驾驶与维修、数控车床工、维修电工、缝纫工、厨师等专业培训班,共培训4500人。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成立以县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县农牧渔业局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农民培训工程的组织、协调、管理和实施,并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农民培训工作,县农广校具体承办相关培训。
年初,县里将全年目标考核任务分解到镇村,各镇成立培训领导小组,明确培训牵头单位责任与配备本镇农民培训日常工作的联络员。每月28日在县农广校召开农民培训工作会议,部署农民培训工作,落实培训任务,评价培训质量和进度,推进培训工作。在年终进行考核评比,促进培训工程实施。
2.科学规划,精心实施
(1)围绕“一村一品”建设,组织实用技术培训。依据各镇经济区域特色,围绕“一村一品”制定“培训菜单”,重点开展蚕桑生产、畜禽养殖、设施蔬菜栽培等实用技术培训。
(2)服务农业产业特色,实施农民创业培训。以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能、较强创业能力的新型专业农民,提高全县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指导目标,通过广泛调研全县农业发展状况,精心设置了农民经纪人、蚕桑生产、畜禽养殖、食用菌种植等与主导产业相吻合的培训专业课程,分别通过30多个学时的集中培训,60~90学时的实践,增强受训农民的创业信心,使他们了解产业的发展前景,掌握专业标准化生产技术、营销技能等知识。
(3)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致福工程培训。普及计算机知识,帮助农民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以提高农民素质和致富能力,是“致福工程”的重要内涵。2007-2008年,筹资22万元购置更新了40台计算机供农民上机操作练习,并添置了教学投影机等设备,且进行全方位宣传,让“农民免费学电脑”的信息在全县做到家喻户晓。
3.细化培训,强化师资
根据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省市下达的农民培训任务要求,结合各镇农业产业特色,年初将农民培训任务进行细化,明确县、镇各自职责。
县农业局组建农民培训百人讲师团,选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根据各人专业特长分别与镇村产业特点需求进行对接培训,每年年底组织考核测评,并根据测评情况决定是否续聘。同时邀请省厅各相关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对讲师团成员进行培训,从理论与实践上提高讲师团成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努力使讲师团成员用群众最需要的技术、最熟悉的语言展开培训。
4.树立典型,跟踪服务
通过树立典型,如海安县奚生怀通过创业培训,发展、壮大了自动化孵禽场,获得江苏省“创业标兵”光荣称号;海安镇园庄村16组失地村民许国均通过参加致福工程计算机免费培训,掌握了操作技能,经过上网浏览、搜索、交谈、购货,成为香港一家公司在海安的经销商,走上了致富之路。以此激发农民的求知欲,调动农民的受训积极性与主动性。
海安县对农民既开展课堂、现场培训,更重视做好培训的后续跟踪服务。如将授课老师的联系方式告知学员,或通过QQ、E-mail与学员探讨技术问题,定期组织技术人员下乡进村跟踪走访服务等。
三、存在的难点
1.领导重视不够
虽然各级均成立了农民培训领导班子,但镇与镇、村与村之间,对于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差异,组织工作和培训效果体现出不平衡。
2.师资力量薄弱
过去种植结构以粮棉为主,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府大力提倡推广设施栽培项目,急需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讲师传授设施栽培新技术、新知识,而设施栽培专业的讲师人手不够,形成了供求矛盾。
此外,县农广校自成立以来便以农民培训为己任,尽心尽力,在2004年根据县事改办要求实施公有民营改革,财政停止拨款,人员大幅减少,且承担着各项农民培训工程的任务,常有捉襟见肘之感。
3.受训意识淡薄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年龄普遍老化,一般在60~70岁左右,即使有部分年轻人,也是留守家庭照顾小孩的妇女。他们大多数接受能力较差,对新技术、新知识缺乏认知度,对参加教育培训不感兴趣,即使被动员来学习还会索要开会补助费。
四、对策分析
推进现代农业进程,转变农民培训观念,不是一朝一夕能办到的,需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主动接受新技术与新知识。
1.增加投入,夯实基础
应对县农广校进行重新定位,明确农广校农民培训主体地位,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纳入财政部门预算,保证正常办公经费与调增师资力量,充实农广校实力,夯实农民培训的基础。
2.部门合作,多方并举
在完善县农广校体制的前提下,各专业站也要与农广校密切配合,在专业师资力量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充分运用全县农技服务网络体系,发挥各镇农技、兽医、蚕桑等专业站作用,共同参与农民培训。
在培训形式上因地制宜、多方并举。采取固定办学与流动办学相结合的办法,在县农广校、镇农技站、兽医站等固定培训基地办学的同时,创造性地利用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带电脑、带教材、带老师下乡进村,直接在村设立流动培训教学点,举办培训班,让流动培训车、流动课堂、流动网吧在农村发挥更大作用,方便农民就近学习,节省路费与时间。
3.整合项目,注重实效
目前,上级下达的培训项目及内容都是单项专一的,而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建议注重三方面的结合:一是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计算机培训相结合,以提高农民网上获取信息、开拓销售途径的水平;二是将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农民经纪人培训相结合,全面提高农民创业致富的能力;三是将短期培训办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4.现场指导,广泛宣传
针对目前农民接受新技术、新知识能力较差的现状,采取在关键农时季节,就某一特定关键技术下乡进村开展面对面的技术培训的方式,在田边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辅以广播技术宣传、发放技术明白纸,使之能立即在生产中加以运用、实践。通过全方位的密集性培训,提高学员对关键技术的接受程度。
为了提升从业农民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认知度,除借助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会议等全方位宣传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外,还要将运用新技术、新知识走上致富之路的农民作为典型进行宣传、经验介绍,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