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

时间:2023-06-06 09:0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土流失治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水土流失治理

第1篇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配置、保护、水利的投资与建设、水土保持、防洪除涝等,所以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一、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对我国的环境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与流失,还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了多发的水涝灾害和干旱灾害,严重的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严重破坏土壤质量,威胁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发生较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的情况下,土壤的肥力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而积急剧减少。在水土流失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泥沙造成了河道的淤积,导致河床不断升高的同时还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威胁到沿岸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另外,各种各样的有机农药和化肥污染等对水质产生严重的影响,威胁到广大的群众用水安全。

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是对于土壤的破坏,会造成地而完整性的破坏,改变土壤的理化成分,降低土壤的含水能力和土壤的肥力,这些因素都会对各种生物的生长条件产生影响。另外,在江苏废黄河地区(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的土石山区还会发生土地的硬石化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危害农业生产的质量,给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留下隐患,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水土流失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落后

废黄河地区(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是形成本地区的土地沙化及河道淤沙(山洪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这些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严重的降低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质量,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都受到一定的威胁。在救灾中大量的消耗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也给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而效应。

二、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推广相对落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对于水土流失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理论的研究不都完善和深入化,科学技术的指导工作不到位。二是;水土保持的工作效率较低,应用的速度较为缓慢,三是城市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严重,城市的水土流失的保持工作刚刚起步,缺乏技术经验和治理的方案。

2、水土保持的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的深度不够。我国政府颁布了较多的关于水土流失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认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的技术工作性较强、综合性较强、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往往造成对水土流失的看法和采取治理的方法不一。给水土的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3、致力的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大力度不断的改进,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环境的恶化程度却在不断的加剧。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水土保持工作投入的资金较少、尽管这今年国家大力度的倡导水土保持,但是,跟我国所面临的水土流失的实际面积和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还远远不够,每年政府投入的资金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还赶不上环境的水土流失的速度。所以政府应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力度。

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

1、根据流域现有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结合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借鉴以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突出了坡耕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特点。通过调查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林草植被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已达到调控和利用坡面径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2、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要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例如,荒山荒坡挖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蓄水拦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坡面侵蚀沟进行沟头防护、削坡、沟岸修筑边埂植物带、沟底修筑谷坊、塘坝,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营造固沟林、防护林等。

此外,应做好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与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总体效益情况。加大对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度以上流失的项目区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治理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对坡耕地整治的认识。

总之,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杨亚娟,徐云伟.试论水土保持后期治理的必要性[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04).

第2篇

【关键词】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划;综合治理

1 小流域水土流失现象

小流域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等。水力侵蚀主要发生在较大支沟和较小支沟的梁峁、沟坡、坡脚、沟底、跌坎、沟岸、沟床、跌台等沟壑区。重力侵蚀发生在坡度>40°的陡坡、陡壁及下部有倾斜不透水层的地方,破坏集中,易损地面。一般情况下水力侵蚀和重力侵蚀有时会同时发生。风蚀主要是流域内沙性易流,风速在5~6m/s就可以起沙,其形式随风力大小,对大颗粒推滚搬移,悬浮细粒吹扬飘洒。

以江西赣江上游小流域为代表,水土流失的成因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自然因素

1.1.1 流域降水量和风力状况:总体偏少,年最大降水量849.6mm,年最小降水量199.6mm,多年平均降水量380mm,降水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主要集中6~9月(尤以8月份最多),占年降水量的75%,区域灾害频繁,变化较多。流域内多年平均风速2.6m/s,最大风速24m/s,风大沙飞多冰雹,形成流域内大颗粒沙推滚搬移,悬浮细沙粒吹扬飘洒,增加河流泥沙量,危害较大。

1.1.2 流域地形地貌状况:山大沟深坡陡,地表形态支离破碎,生态环境异常恶劣,在发生暴雨时,汇流历时短,水势凶猛,极易产生坡面径流,冲刷和携带泥沙能力强,加之沟谷中的崩塌、滑坡、泻溜等重力侵蚀堆积物的汇入,形成高浓度的洪水泥沙下泄而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1.2 人为因素

1.2.1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频繁的战争、滥垦、滥伐、滥牧,使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使土壤失去了天然的植被保护,造成土壤沙化,加之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农、林、牧用地比例失调,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加速了恶行循环。

1.2.2 20世纪60年代前后,在国家以粮为纲的政策引导下,群众大量上山开荒,砍伐林木,以增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1.2.3 高速公路、铲草积肥、侏罗纪煤田、煤电以及能煤化工等对弃土处理不当,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

1.2.4 近年来,水泥用灰岩深加工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其主体工程建设、取土场弃渣场的设置、工程施工的扰动及运输系统的建设,均造成了地表植被破坏,水土保持设施受到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

1.2.5 交通、土地开发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市政设施建设和采矿等开发建设中忽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1.2.6 煤炭资源的开采,造成区域内地面塌陷,直接影响着人民的正常生活,同时造成河流水源渗漏,河流干涸,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了区域严重的水土流失。

2 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规划

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防治,需从根本上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重点治理山洪、泥石流灾害发生区及周边区域,种树种草、封禁治理与工程措施相配套。首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水土流失对耕地、草地等生产设施的破坏。按照综合防治的思想,确定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初步规划如下:

2.1 因地制宜,分区指导,综合治理

根据江西的水土流失特点,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主要对河谷和平原区加强草原管理,严禁开垦草原,人工抚育以提高植被覆盖度。同时,设置护岸和丁坝,降低对沿岸冲刷侵蚀。在条件适宜的地方修建导流堤、排洪渠、发展引洪淤地,将戈壁滩地开发为良田。防止人为造成加速侵蚀;在低山区主要河流(沟)应采取以工程为主的治理措施,修建淤地坝、谷坊和护岸以及导流排洪渠等。

2.2 区分缓急、突出重点

江西水土流失分布面广,风蚀与水蚀交相作用,是制约农林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农业、工业和70%的林牧业生产都集中于绿洲地区,所以应重点加强绿洲及周边区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危害与土地退化。

2.3 以县为单位,统筹规划,综合防治

根据江特的地域特性,结合江西人口分布特点和各行政区域分布,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尽量与已实施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区域相衔接,做到集中连片、规模治理。为便于管理,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灾害治理应以县为单位,使资金能够落到实处,并加强项目实施时的监督和管理。

2.4 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本规划中布设的各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均要满足“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基本要求,在合理规划的同时选用先进的施工工艺,生态治理的过程要体现出“以防为主”。

3 小流域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

3.1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是以增加地面被覆,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耕层结构,提高土壤的抗蚀能力。在坡耕地上要推广种植果树,修筑梯田,营造植物防冲带,要全面实行横坡垄作,培肥改土,地膜覆盖,问套混作,深松耕法,耙茬耕法等。

对1~3度的缓坡耕地上,运用农业措施比较理想,采取调整垄向,该顺坡垄为横坡垄,“以保水土、不扔地”为原则,对3~5度的坡耕地改为修坡式梯田,5~7度的坡耕地修水平梯田。修梯田中尽量做到田块、田面等宽,做到表土还原、土层不乱,梯田修完后,加强管理养护,埂上种植苕条固埂。

3.2 生物措施

在坡度大的坡耕地上,要采取退耕还林,种草种树的做法,建造防护林,营造防风林带,开挖截流沟,防止坡水下山。荒坡地带采取挖水平槽、鱼鳞坑造林种草。必要的地方采取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加大水土保持的监察执法力度。

坡耕地上的生物治理工程,在山区水土保持治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山坡的治理工程要做到沟坡兼治,,而坡面治理是基础,坡面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斜坡固定工程和坡脚截流沟,斜坡固定工程就是采用种植树木或种草来进行固坡。

坡脚修筑截流沟,修筑方法是,每隔一定的距离修筑具有一定坡度的沟道,包括挡土墙、拦水埂、护坡等,它的作用是截短坡长,延缓径流、减少径流冲刷,将分散的地表径流集中起来,直接输送到蓄水工程、农田、草地、林地里,降低水流速度,山坡截流沟与农田的梯田等防护措施相结合,对保护农田和下游的公路、铁路和村庄有着突出的作用。

3.3 工程措施

在沟壑中采取修跌水、谷坊、塘坝、蓄水池及水平台穴插柳,控制沟壑发展。做到水不出沟、土不下坡,小沟逐渐淤平,大沟不在扩展。截流沟分水缓流,水平槽蓄水护坡。

修建跌水是在现有的冲刷沟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建设一个垂直的挡墙,也称为淤地坝;用以减小沟的坡度降低径流速度,使泥沙沉积,起到固沙固土的作用。用于下游没有灌溉的要求,也不长期蓄水,并能很快的使淤积的土壤与坝体和周边的土地连为一体。

修建谷坊是山区中为了防止沟床冲刷级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拦挡建筑物,它分为浆砌石谷坊和压柳谷坊,坝高一般低于5米。她的作用是防止河床下切冲刷,有效的拦蓄泥沙、固定沟床、抬高侵蚀基准基面。使沟道逐段淤平,形成可利用的坝阶地。

4 结束语

总之,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将有效地改善小流域生态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同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为建立繁荣、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成因 对策 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7.1

平利县位于陕西省南端,大巴山北麓,界于北纬31°52′~32°37′,东经109°~109°35′之间,东连湖北竹溪县,南与镇坪县和重庆市城口县相接,西连岚皋县,北与安康市、旬阳县相邻。国土总面积2627平方公里,辖11个镇190个村,总人口23万人。森林覆盖率67.6%,地貌为“八山一水一分田”,县域经济以农业为主。

1、水土流失现状

截止2009年底,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1339.32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0.98%。其中轻度水土流失面积203.24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5.17%;中度728.5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5.17%;强度266.72km2,占总流失面积的19.91%;极强度107.80km2,占总流失面积的8.05%;剧烈33.0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2.46%。水土流失侵蚀模数为3567吨/平方公里・年,年水土流失量937万吨,属中度水土流失。

2、水土流失主要成因

(一)自然因素

(1)降雨充沛、暴雨频繁。平利降水比较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958.5mm,但时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9月,占全年降水的68.8%。降水主要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强度大,雨力强,土壤含水饱和后,容易造成山崩和塌方,加之暴雨发生时来势猛、强度大,顿时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山区河沟狭窄,雨水一时来不及排泄,便泛滥成灾,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2)山高坡陡,生态脆弱。县境内多高山,山高、坡陡,是促成水土流失的因素之一。生态环境较脆弱,林种、树种和龄组结构不尽合理,生态环境较脆弱,森林植被一旦破坏,就造成水土流失,且难以恢复。

(3)地表组成物结构松散。我县岩层种类较为复杂,主要为石灰岩、绢云母片岩、石英岩等,由此发育而来的土壤,风化作用强烈,结构疏松,胶结力弱,一旦覆盖地表的草植被遭到破坏后,在多雨的气候条件时,在水流作用下发生水土流失。

(二)人为因素

(1)陡坡垦种。山区人均耕地少,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陡坡垦种较严重。特别是80年代后期,开发山地资源规模较大,山区坡陡,建园标准低,缺乏水土保持措施,管理粗放,导致地表,水土流失严重。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不完备。矿藏资源丰富,其中贮量较多的重晶石达2800万吨,居亚洲第一。其次为煤、大理石等,另外还有铁、铜、钨等多种金属矿。由于部分矿点、采场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剥离表土,造成大面积地表,废弃土、石、矿渣随意堆倒,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治理对策

水土保持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合理调整流域山、水、田、林利用结构,充分利用流域的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1)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筹规划,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合理配置,综合治理。一是重视溪沟整治。通过对小流域内的溪沟整治,加固河堤,保护河边基本农田,促进山上退耕和治理成果巩固,有效提高了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二是注重坡面水系。在坡改梯工程实施中,配套排灌沟渠、蓄水池窖、沉沙凼等坡面水系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水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三是注重生物护埂。在田埂大量栽植桑树、金银花和黄花菜,既有很好的保水效果,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群众经济收入。

(2)坚持综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一是将经济果木林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发展优势产业,拓宽农民收入来源。二是在建设基本农田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三是将 “山、水、田、林、路、园、村”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促进了文明新村建设,提高了防治成效。

(3)加快能源替代、生态移民步伐。在强化封育管护措施的同时,注重农村生活能源替代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沼气灶、节柴灶,积极实施“以电代柴”,促进封禁管护。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有效减少对植被的破坏。另外对一些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极端困难的高山区人口,采取生态移民措施,也有效加快了生态自我修复的步伐。

(4)抢抓机遇、突出重点。2012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县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2.48平方公里,总投资2.2亿元。要紧紧抓住“规划”2012年启动实施的有利时机,全力搞好我县“丹治”二期工程建设,组织发动群众投入大规模治理,推动全县水土流失治理。

(5)坚持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要认真贯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有关规定,修建公路、开办矿山企业和其他工业企业等,在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的水保方案。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做好工程防护措施。生产建设使植被遭受破坏的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恢复表土层和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在崩塌滑坡危险和泥石流易发区,禁止取土、挖砂、采石。

4、实施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作,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综合性、群众性强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要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责任制,并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水土保持工作组织机构,加强水土保持队伍的自身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做到规范化、程序化。

(2)强化监督,严格执法。按照新《水土保持法》的要求,进一步抓好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两费征收和监督检查的落实。从项目的立项,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批、施工、验收,直到投入使用的检查等整个过程加强监督管理。要不断地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执法制度,严格执法程序。同时,加大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

(3)部门配合,齐抓共管。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涉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为此,必须加强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重视支持水土保持部门抓好有关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审查、两费征收、检查监督以及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工作。农林生产、矿产资源开采以及水利交通等生产建设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新修定的《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规定“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切实认真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4)注重培训,加强宣传。首先,要加强水土保持科技人员的培训、学习工作,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其次,要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和普及防治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科普知识,尤其要使农民掌握水保耕作措施、林草措施。

(5)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对荒山荒坡、荒沟等闲置土地资源通过落实产权,通过土地流转、大户承包等形式鼓励引导有实力的农户投入治理。要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义务植树种草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1]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

第4篇

关键词:松桂水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1、前言

松桂水库小流域位于鹤庆县松桂镇以北2公里,距县城以南26公里,有大丽路穿过,流域地处海拔2835~1967之间,土地总面积18960亩,现有耕地4155亩,多为暗棕土,流域区内多年平均气温14.9℃,年降雨量1190~1116毫米,项目区横跨三庄和波两个村委会。松桂水库控制灌溉面积11000余亩,涉及三个村公所17个自然村和乡集镇生产生活用水,是松桂镇的主要供水工程。

2、流域概况

2.1鹤庆县自然概况。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是大理州的北大门,东西相距32公里,南北相间73公里,东接永胜,南临宾川、洱源,西靠剑川,北邻丽江,大丽公路南北贯穿境内,鹤庆县属于长江流域中上游区。

松桂水库流域地处海拔2835~1967之间,土地总面积18960亩,现有耕地4155亩,多为暗棕土,区内多年平均气温l5.9℃,年平均日照2100.7小时,活动积温4636.6℃,年降雨量ll90~1116毫米。

认真治理好松桂水库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对促进松桂镇农业、工业及人民的生产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调查、了解,对松桂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侵蚀和威胁的自然灾害有:冰雹、干旱、洪涝以及泥石流、滑坡、塌方造成的严重水土流等灾害,其中:后面的几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繁,损失严重,威胁较大,影响深远,而干旱与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与暴雨关系密切,常常相互联系,交替出现。

松桂水库集水面积l2.64平方公里,沟、箐泥石流时有发生,水库淤积十分严重,项目区内水库的拦洪、蓄水能力减弱。加之邓鹤公路扩建,没有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形成新的植被破坏,增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库内淤积更加严重。流域区内的马龙河,由于山洪暴发,曾有冲死人的现象发生。这些自然灾害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损失较严重。

3、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析

3.1 形成灾害的地貌、地质背景。

本区自燕山期褶皱上升之后,经历了长期的构造侵蚀剥蚀过程,喜马拉雅运动表现为大面积抬升,形成了现代区域的地貌轮廓。第三世纪渐新世以后,山区受到强烈的侵蚀剥蚀,形成了五级夷平面。

流域地处滇西高原,为横断山南延一支脉,山脉多呈南北向展布。最高西山海拔2835米,最低水库海拔1967米,高差868米,地貌上属于中—深切割的中山中高山地形,山坡陡峭,谷岭高差悬殊。流域为堆积地形,侵蚀构造的中切割台状中山和溶蚀构造的容蚀褶皱中山等三种地貌类型。

流域位于程海断裂以西,洱海断裂以东,地处川滇南北向构造带的西南端,南岭纬向构造带的西段,青藏歹字型构造体系通过其西南部,为三大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流域构造复杂,岩层断裂发育,褶皱较为强烈。区域地质构造对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发育有很大影响,对松桂镇的自然灾影响严重。

3.2形成灾害的气象因素。

流域属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不同高度的气候差别很大,立体气候显著,多年平均降雨量ll50毫米,最大年l969年1410毫米(汛期l386毫米),最小年l976年688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为174毫米(1965年9月6日),最长降雨日数为44天(1960年7月)降雨达407毫米,雨季多暴雨、大暴雨且局地性很强则是导致水土流失与山洪暴发并形成灾害的主要原因。

3.3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近50年来,松桂地区人口剧增,众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相续发展,吃粮、烧柴问题突出。由于管理跟不上,毁林开荒、伐木砍树、过度放牧、人为活动常年不断。加之大丽公路扩建,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护措施,形成新的植被破坏,增大了水土流失,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治山、治沟、治水、治河、减灾已成为保障松桂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课题。

4、综合治理方案

4.1 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的经验、教训。

进入八十年代后期,鹤庆县的水土流失问题才引起重视,并着手进行规划治理,首先进行大面积的封山育林,飞机播种和人工造林,经过多年努力,封禁治理林地40944公顷,造林面积2989公顷,森林覆盖率由最低点17.4%上升到39.2%。尚有l935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有待于规划、治理、实施。

我县在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方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七十年代,开展落漏河治理工程,上马人数达万人,完成土石方69万立方米,支砌18万立方米,投入资金94万元,粮食100万厅,即“落漏河是三个一百万治理工程”但经几次洪水,大半工程付之东流(摘自鹤庆县水利志)。

对于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无论从全国或是我县的实施情况看,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指导思想不能变。在治的方面,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思路要清晰,要害在于提高植被,减少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治理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先上游,后下游,先治坡、后治沟,先造林、后改田,“小集中、大连片”等方法,开展小流域治理试点示范。

以往对项目区内水土流失的防治,没有从根本上采取措施,没有在增加植被上多投入,多下功夫。对于封禁林地,种树植草,只流于一般号召,重建轻管,没有强硬措施。只是被动进行防治,遇有坍塌,由水库管理所逐级反映,争取资金,修建拦导工程。大量的人力、物力集中于水库清淤,每年上马人数达10000人次,累计投入10万工日,清淤15万立方米,对水库当年蓄水起到一定作用,但同时又给下游地区带来一定的危害。

4.2 小流域治理的推荐方案。

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项目区内的实际情况,对于松桂水库小流域的治理规划应当遵循:

原则:山林植被为根,水土为本,减灾为纲,治河为目,根本兼顾,纲目并举。

方针:以防为主,保持水土,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加强管护。

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200年一遇校核。进行工程总体布置与防护工程的结构设计。

目标:以防止水土流失为目的,通过治理,水库集水面积范围内水土流失得到根治,年年泥沙淤积问题得以根除。同时项目区内人民群众的收入得到提高,对我县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经多种方案综合比较,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松桂水库小流域治理的推荐方案为:

(1),在松桂水库流域范围内的9479亩林地全部实行封禁治理。减少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2)、大丽路扩建后,新堆弃的300亩坡地全部进行坡地改梯田,减小水土流失的发生;

(3)、水库以东山地,树木较少,人工造水保林526亩,增加森林覆盖率;

(4)、在波萝村附近,马龙河、大坝河两岸种植经果林500亩,既可以超到稳固河堤的作用, 同时又给农民

带来经济收入;

(5)、在大沟以西及水库以北的荒山上人工种植1500亩草地,既可增加植被,又可提高畜牧业收入;

(6)、在大坝河马龙河的适当位置兴修拦导工程19件,以减小河床坡降,稳固河床,起到拦洪、保土作用。

(7)、兴修石门关小(二)型水库一座,既能增加灌溉,又能蓄洪减灾。

5、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松桂水库小流域综合治理完工后,治理面积达12.64平方公里,能够使生态、水保、经济、社会四大效益显著提高。

(1)、植被增加,覆盖率提高:项目实施3~5年后,植被面积增加8671亩,覆盖率由治理前的31%提高到64%,既防止了本区域的水土流失,又改善了生态环境。

(2)、社会效益在于松桂水库建成后,由于土地淹没90亩未解决,水库少蓄60万立方米水的现状,长期不能解决,实施治理项目,兴建石门关水库,通过旱地改水田和土地调整,解决淹没赔偿,水库可以达到设计水位。加上水库集水面积水土流失得到根治,年年泥沙淤积问题得以减除。松桂水库实际可以增蓄l25万立方米水。这样,相当又建成一座小(一)型水库。对水库控制的11000亩灌溉面积来说,仅农作物产品,每亩增如200公斤是可行的,全乡粮食可增产220万公斤, 按现行价每公斤3.5元计算,仅农业一项,社会效益达770万元。

6、结论和建议

(1)、在小流域治理规划中,首先要认真对流域实际情况和水土流失的成因等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分析.为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数据和依据。

(2)、在方案制定中,要以保持水土、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控制泥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方口强管护为方针。

第5篇

【关键词】丘陵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方略

一、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

我国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总趋势是,整体好转,局部恶化。根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比例是不均衡的,其中安徽、福建、浙江和江西减少幅度较大,而湖北、湖南的减少幅度较小,广东减少幅度最小,而海南省水土流失面积反而有所增加。这说明近十年来,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有所缩小,数量有所降低。此外,从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状况来看,近十年来,轻度流失面积有所减少,中度流失面积总体也在减少,强度流失面积总体也有所减少。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尽管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总面积在减少,但是减少的幅度与各地治理面积极不相称,其主要原因是,人为影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面积正在不断增加。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1.植被

植被覆盖地表,能够改变降水的性质,防止雨滴对地表土壤的击溅侵蚀,植被的茎叶和枯枝落叶及其所形成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条件和性质,促进地表径流的下渗,植物根系具有直接固持土体作用,因此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植被覆盖度越高,水土流失越少。如果植被受到损坏,水土流失将大大加剧。

2.降水量

降水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降水会产生地表径流,进而对地表的冲刷造成侵蚀。降水的强度和水土侵蚀模数之间呈正相关,降水强度的增大,会直接加重水土流失。我国大部分丘陵地区的降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且年度间差异较大,常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土壤长期处于干燥状态,一旦遇上强降雨,径流明显,就会直接造成沟蚀、面蚀。

3.地形地貌

地形控制了太阳辐射和降水的空间再分配,所以它可以说是局部生境温、湿度的良好指示,并且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土流失的过程和强度。地形地貌因素中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起关键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坡度、坡长等,地面坡度越大,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丘陵地区坡度对水土流失影响大,已经成为了影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4.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

我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十分惊人,从而在吃穿用上的压力也随之加大,最终导致坡耕地愈开愈多。再加上,目前普遍存在的种地不养地、广种薄收的不良耕作习惯,使得耕地越种越瘦、越硬,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2)林草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大量开垦耕地,毁林毁草,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同时,过度放牧,滥挖排水沟渠,不合理的深垦,开山采石开矿等,都加剧了水土流失程度。

(3)耕作制度不合理

由于采取长期掠夺式开垦利用土地及不合理的连作,致使肥力减退,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进而造成土壤侵蚀。长期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降低,粮食产量也随之降低。为此,人们逐渐扩大垦殖面积,以至于形成了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加剧了自然生态的恶化速度,从而使得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

(4)开发建设破坏环境

近年来,开发建设工程逐渐增多,所产生的弃渣弃土也越来越多,严重破坏了地表植被。还有一些地方不能正确处理发展生产与保护资源的关系,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掠夺性地开矿挖沙,使水土流失不断加剧。

(二)水土流失的危害

1.土地生产力日益降低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危害就是冲蚀掉大量肥沃的表土,土壤中的大量养分流失,使土地生产力日益降低,导致农业减产。水土流失受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坡耕地,会直接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从而严重阻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就是使坡地土层逐渐变薄,裸岩地急剧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减少。

3.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生态失调带来了许多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其中主要就是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平衡, 雨季时河流流量迅速上升,旱季时河道径流骤减,枯水期临近水源枯竭,旱灾频繁。

4.河库淤积,破坏农田水利设施

水土流失主要是以水为动力,将土体泥沙挟带下泄,造成沟岸崩塌、河道淤塞、水库填淤,结果使该区一些水库的拦洪、调蓄、灌溉能力降低和水利工程破坏、效益降低、寿命缩短。

三、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方略

(一)合理规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根据当地的地区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合理利用资源,全面调整农业结构,治理水土流失。在粮食充足的背景下,加大退耕还林、还牧力度,扩大林地湿地与水体面积,建立农、林、牧、水有机结合的体系。结合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有计划地安排农林牧各个行业的生产,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单一式的种植向复合式经营转变,在坡度较大的梯田上种植生物经济带,以此保持水土。推广应用地膜种植,以利于土壤保湿。

(二)提高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

水土保持工作对发展山区、丘陵区的生产和建设,整治国土、治理江河、减少干旱和风沙灾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水土流失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在防治洪涝灾害和流域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可预防丘陵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保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增加绿色植被,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

水土保持林是以保持水土、改善自然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为目的的一种防护林,在土地瘠薄的地区可以采用灌木相结合。而在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山区,必须严令禁止放牧,实行乔灌结合营造坡地水土保持林。在植被受损严重的地区,配合沟顶的拦水蓄水沟埂进行凹地造林。在挖塘筑坝,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在集水区内营造防护林。在造林时,要切实依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能保持水土的整地方式。

(四)建立健全的资源管理制度

积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引导参与水保生态建设的社会各界,将工作的落脚点、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问题上,全面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在经济开发区和项目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其对周围水土保持的影响,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操作。对生产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要严格依据水土保持法的相关规定,限制治理,通过监督执法,全面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导致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很多,其危害性也非常大,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加强重视,并切实根据丘陵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在建立完善的水土流失治理体系的同时,加强生产建设项目的防治与监督管理,积极遏制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全面改善丘陵山区的生态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安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市房地产水土流失工程措施植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1研究区概况

长兴县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南与安吉县、湖州市接壤,北接江苏宜兴,东邻太湖,与苏州、无锡隔湖相望,西与安徽广德相邻。

长兴县属以水力侵蚀为主类型区中的南方红壤丘陵侵蚀区,属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同属浙江省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土壤侵蚀模数容许值为500t/km2.a。项目区原土壤侵蚀强度为微度,土壤侵蚀模数背景值为300t/km2.a。

本项目位于浙江省长兴县开发区南庄村、白溪村,希望大道和发展大道东北角。地块东侧为希望大道,北侧为规划区间道路,东、南侧为规划河道,河道宽约32m,东南侧隔规划河道为星龙湾小区。本项目主要的交通运输道路为希望大道、发展大道和规划区间道路,皆为长兴县重要的市政道路,沥青路面。

本项目工程内容是建造10幢16-29层的高层住宅,15幢3层的排屋及地下车库,总用地面积6.28hm2,总建筑面积13.61万m2(不含地下室),容积率2.2,建筑密度28.4%,绿地率21.4%,停车位1015个,地下室建筑面积4.03万m2。

2水土流失预测

2.1 水土流失因子分析

经现场查勘,“半岛花园”商住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水土流失因子

长兴县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达1274.8mm,3-9月份降水量较为集中,雨强较大,会对地表产生击溅和冲刷,粉碎土壤颗粒,挟带泥沙,造成水力侵蚀。

温度:项目区年均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达39.8℃,会加速土壤风化、促进粉质土粒发育。

土壤:场地填筑料为宕渣,颗粒疏松,质地带砂,易产生水土流失;

植被:现状场地有部分植被,为人工种植和苗圃,苗木生长状况良好,郁闭度较高。

(2)人为水土流失因子

工程建设大面积填筑土方,改变了场区微地形、地貌,致使坡度变陡,坡长增加。雨季、汛期雨水径流汇集,易由平地面蚀向坡面沟蚀发展,造成严重冲刷和水土流失;施工扰动使土壤结果变得蔬松,内部凝聚力降低,抗蚀、抗冲性减弱;占压、损坏现状植被造成场地,土体缺少防护,会加剧水土流失;部分地段填塞、改变原地表径流路线,会加速水流冲刷。

2.2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本工程根据主体工程布局、施工扰动特点、建设时序、地貌特征、自然属性、水土流失影响等进行防治分区划分。工程主要采取实地调查勘测、资料收集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区。本方案水土流失防治分区为5个区。

Ⅰ区:建筑物防治区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98hm2,包括项目区建筑物区面积1.76hm2和直接影响区0.22hm2。

Ⅱ区:道路广场防治区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3.55hm2,包括项目区道路硬地区面积3.20hm2和直接影响区面积0.35hm2。

Ⅲ区:绿化防治区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58hm2,为项目区绿化面积1.32hm2和直接影响区面积0.26hm2。

Ⅳ区L施工临时设施防治区

施工临时设施区占用项目区面积1.34hm2,其中施工场地0.08hm2,临时占用道路硬地区面积;顶板覆土堆场1.10hm2,临时占用建筑物区;表土堆场0.16hm2,临时占用道路硬地区。

Ⅴ区:弃渣场防治区

防治责任范围面积1.56hm2,包括弃渣场及场地周边5m影响范围。(列表略)

3主体工程分析

3.1 施工组织分析

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交通运输直接利用周边已有公路,避免新建施工便道,方便施工人员、作业机械和管道进场,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水土流失危害;施工用水用电,直接从项目区周边已有设施上接引,杜绝了相关设施的二次建设和投入,预防了再次扰动造成的人为新增水土流失;砂石料外购,避免了自行开采建筑材料的水土流失防治责任,符合水土保持有关要求;在项目区内设办公生活区,不新增施工临时用地,减少了施工扰动、占压和损坏土地面积,有利于防治水土流失。

3.2 施工工艺分析

从水土保持角度分析,大型机械施工有利于提高工效,缩短场地时间,避免遭遇雨天和引起水土流失。保护表土,符合水土保持要求。放坡开挖避免形成高陡,预防了崩塌、滑坡和泥水流等。分层建筑道路和场地能保证施工质量,利于地基稳定。建筑基础施工不产生钻渣和泥浆,减少了水土流失和防护工程难度。

4主体工程土石方平衡的分析

主体工程对项目区剥离表土、管线开挖、绿化覆土等数量未明确列出,对土石方的综合利用未作分析。本方案根据主体工程设计文件中的相关资料,对工程挖填方材料质量、挖填方先后顺序、挖填数量及运输状况等因素进行分析,对土石方进行总体平衡。

5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5.1 工程措施

(1)主体工程在施工前兴建了防护围墙,方案设计基坑作业前场地统一清理、剥离表层耕植土;继而进行基坑开挖,在建筑物区基坑四周开挖截水沟,基底布设置临时排水沟和集水井;道路广场区主体已设计沿道路布设永久性雨水管网,收集路面雨水,方案新增围墙内侧设置排水沟,排水出口经过沉沙池的过滤,清水排入项目区东侧规划河道,并在场地出入口设车辆冲洗设施;施工场地四周开挖排水沟,出口设置沉沙池,沿临时堆土场及弃渣场周围填筑草袋进行拦挡,顶部用塑料彩条布覆盖和撒播草籽;后期平整场地,回填种植土,实施绿化;弃渣场四周开挖排水沟,布置沉沙池。

(2)剥离表土:采用人工和机械配合施工,机械能够到达的地方采用74kw以内履带式推土机铲推,机械不能到达的地方人工剥离。剥离的表土采用架子车或翻斗车运输至方案的临时堆土场。

(3)场地平整:采用推土机平整的方法,74kw推土机推平场地,修整控制高差。

(4)绿化覆土:绿化覆土采用人工结合机械回填、平土,覆土土源为施工前期剥离的表土。

5.2 植物措施

植物措施主要是景观绿化区所采取的栽植乔木、穴状整地和撒播灌草等措施,涉及选苗、木运输、苗木栽植、灌草撒播和抚育管理等几个施工环节。

(1)选苗:绿化苗木采用1-2年生幼苗,达到一级壮苗标准。

(2)苗木运输:采用汽车运输,为防车板磨损苗木,运输时将苗木用绳子捆住,苗木根部用浸水草袋包裹。

(3)苗木栽植:为保持苗木的水分平衡,栽植前应对苗木进行适当处理,进行修根、浸水、蘸泥浆等措施处理。苗木栽植采用穴坑整地,包括挖坑、栽植、浇水、覆土保墒、清理等环节。

(4)灌草撒播:选择混合灌草籽,采用人工撒播的方式绿化,并覆土2cm。

6水土保持效益

(1)生态效益

方案实施后,可增加土壤的水土保持功能,树木和草皮的生长增强固持土壤、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地面径流量,当地的自然环境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复。

(2)社会效益

通过实施本方案的防治措施,减轻项目区水土流失对周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提高土地生产率,使项目区环境和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提高项目区的环境容量。

第7篇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我国现代化产业调整必然朝着生态发展的方向不断推进,经济建设也不例外。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虽然我国已然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但某些地区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其中尤以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由此必须要把握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正确关系,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水土流失治理

经济发展的实质也就是逐渐开拓生存环境的过程,符合阶段推进的客观规律。区域经济不同的发展时期往往对资源的配置、利用与保护情况都有着较大的差别,而每个发展时期不同地区对土地开发利用的理念与模式也有极大的区别,由此也会导致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程度的不同。土地资源的破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初期往往会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极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却会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初期人类的经济发展观念及生产技术都较为落后,因此很难实现对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开发,由此会造成极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给发展中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严重的隐患。我国建立之初,由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为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只能大力开发区域资源,以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通过调查不难发现,虽然我国GDP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但是水土流失的面积却在不断扩大,由政体建立初期至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水土流失面积已经从150余万km2拓增加到了接近180万km2,其中还不包括水土流失治理的50余万km2,在我国国土资源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在经济发展的中后期,由于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界定也越发明确,对水土资源的重要现实价值的认知也越来越高,由此开始水土流失问题的治理。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后期,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综合提升,也有了治理水土流失问题的技术与经济条件。同时经济发展对于水土资源的依赖逐渐下降,水土资源的开发模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再加上由于水土流失问题给人类造成的恶劣影响,因此对于水土流失的关注度与治理力度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的优化也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2区域产业结构与水土流失治理

区域经济以产业结构为基础,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土体资源的依赖程度有着较大的区别,因而造成水土流失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就不同。现今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已经开始由第1、2产业结构开始向第3产业结构过渡,高新产业与服务行业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不断增加,为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的治理给以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伴随第1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对于水土资源的依赖程度也逐渐下降,根据调查显示,在20世纪末期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伴随着第1产业市场份额的降低,水土流失面积相对下降了近15万km2,这对于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来说绝对是重大利好。伴随着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保护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的就是对传统毁林开荒、陡坡种植农业生产模式的革新,避免了“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为退耕还林以及植树造林政策的推广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效缓解的水土流失问题。

3结语

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之下,经济建设速率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关注程度也逐渐提升。就水土流失问题及其治理而言,必须要把握好其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加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以此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

作者:沈阳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朱高洪,毛锋.我国水土流失影响辨识与直接经济损失评估[J].中国水土保持,2007(8).

[2]张若男,郑永平.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4).

第8篇

关键词:系统

The research about slide slope and water-soil synthesize father to two kinds naturalness calamity

Abstract This paper depart from the epistemology of system, with the research of DiaoZhongBa slide slopes water and soil retain synthesize father as demonstrate point, and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under the especially Geo-condition , the form of slide slope and the produce of water and soil loss is mutuality event inside a system。The two must be combine father。

Key words system,slide slope,water and soil loss,DiaoZhongBa slide slopes,associate point

Tong Guang-qin

Chang Jiang Water Resource Committee Three Gorges Reconnaissance Academe

1序言

近年来,由于前期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土壤间持水能力大为下降。在具有一定坡度的边坡地段,由于地表植被的极度缺乏,自然地表对大气降雨基本无甚阻挠作用,地表径流的形成与汇集,对边坡表层土壤、养分的流失及边坡自然空间几何形态的改造,是促使边坡稳态转化而产生地质隐患的主导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地质隐患灾害的潜伏性,即外界改造动力的持续性或间歇性,边坡对动力改造的相斥性与积累作用使得边坡地表的次生再造与动力作用施与期不连续,使得人们认为两者是不相关的。同时受社会的、经济的某些因素影响,从而力促人们忽略两者的关联性与严重性。

就全球而言,地震、火山和崩滑、泥石流以

及水土流失等地表改造作用,是自然灾害中的主要作用。诸如暴雨和特大洪水等,除了它们自身所造成的水灾之外,还伴有两岸岸坡的崩滑、泥石流或大面积水土流失[1]。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坡的崩滑与水土流失现象经常是相伴而生的。

对于经常相伴而生的两类自然灾害,由于其表观上的不相关性,造成人们缺乏对其形成机制和治理系统性的更深层次认识,以至限制了人们对其灾害性的消弱与改造活动。

本文拟以系统论的观点,对在一特定地质环境条件下,滑坡与水土流失产生的相关性和防治的系统性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并以吊钟坝滑坡群水土综合治理研究为例来论证本文观点, 以期引起学术界各位同仁的注意。

2滑坡形成与水土流失产生的相互关联论

2.1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众多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表明,水是控制边坡稳态之一也是最主要的因素。据对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已勘察滑坡进行的研究发现,水对处于临界稳态边坡的稳定系数影响值达0.4~0.6之多[2]。

水对边坡稳态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一,地表径流对边坡空间几何形态的改造。大气降雨在边坡上的第一次分配是入渗,第二次分配主要表现为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的自然排泄,是其所携能量以最利便的方式、最大的限度进行释放,以符合能量最低的自然法则。所以说地表径流的排泄过程是从水能释放而不是从边坡稳定角度出发。在地表径流排泄的过程中,径流与边坡表层土壤的相互作用,使得边坡空间几何形态的水能改造有利于水能释放而非边坡稳定。吊钟坝滑坡群水土综合治理区边坡介质渗透性一般,但其降雨在时空上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7、8月份,约占全年降雨的36.4%),极易形成地表径流。边坡总体坡度在14°左右,但前缘较陡,同时由于坡体植被覆盖率极低,约为1%,临近钟坝河滑坡前缘覆盖率几乎为零。地表径流对边坡形态的改造主要表现为覆盖层变薄(土体流失);其次为依托自然水系排泄,对边坡局部切割,形成的多层次坍滑体。从地质上分析,本区已形成4个大小不一的变形体系群。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边坡前缘为钟坝河,洪水期间,钟坝河流水对坡体前缘不断冲刷、掏切作用,坡体前缘物质大量流失,形成高陡临空面,将进一步降低边坡现有的稳定性。

其二,地下水对边坡的荷载作用。由于大气降雨或周边环境水量的持续补给,可能使得边坡介质中地下水位骤然上升,水压力p(=γh)此时对边坡的作用表现为减轻边坡介质自重和加大促使边坡不稳的下滑力。对于下滑区段较大的边坡而言,后者的不利影响往往远大于前者。如若边坡前后缘高差值较大且介质渗透较好,其产生的动水压

图1 吊钟坝滑坡群地质略图

力Pid(=Aoinsinβi)对边坡稳定极为不利。吊钟坝区各处均有泉水出露,特别是大降雨期后,泉眼出水充足,从而说明覆盖层介质易饱水,形成对边坡稳定不利的高水位静水压力。

表1 吊钟坝综合治理区不同工况边坡稳定计算

剖面号

滑面(饱水100%)几何要素

饱水

0%

饱水

80%

饱水

100%

前缘高程

(m)

后缘高程

(m)

6-6’

1.43

0.998

0.89

360.0525

479.0000

1-1’

1.16

0.848

0.77

396.0057

463.9065

5-5’

1.35

0.958

0.86

第9篇

关键词:坡耕地;综合治理;成效;西和县

中图分类号:S1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8002702

1引言

陇南市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东经105°03′~105°38′,北纬33°37′~34°13′,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西汉水上游。多年平均气温在8.4 ℃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552 mm,无霜期172 d,年均侵蚀模数2468 t/km2・年。总面积1861.66 km2, 耕地面积61279.84 hm2;其中:坡耕地36139.84 hm2。西和县坡耕地面积大,梯田化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

2任务完成情况

经甘肃省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复,2013~2015年,西和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3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82 km2,其中:梯田1966.68 hm2,水保林143.75 hm2,配套道路工程220 km,行道树1.581万株,修建截排水沟23.8 km,水窖80眼,谷坊6座,地埂植物带72.24 hm2。累计完成工程投资3961.5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30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493.4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劳折资468.19万元。

3工程建设成效

3.1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工程建设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1.82 km2,其中:梯田面积1966.68 hm2,水保林面积143.75 hm2,植物护埂面积72.24 hm2。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初步实现了蓄水保土功能。经过综合治理,年增加蓄水能力66.32万m3,拦泥能力提高10.45万t,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实现文明美化。

3.2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

通过的梯田建设及配套措施实施,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项目区98%的群众不再饲养大家畜,耕种和收获季节绝大部分群众结束了人背畜驮的历史,到处可以看到拖拉机、旋耕机、微耕机、收割机、农用三轮车等农业机械作业场面,农业机械化程度极大地提高,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3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增梯田面积1966.68 hm2,累计达到2347.83 hm2,人均梯田达到0.12 hm2,项目区基本实现梯田化;每年增产粮食250.75万kg,新增总产值515.96万元,农民年人均增收235.59元,受益人口19473人,提高了区域粮食单产,保障了区域粮食生产安全。

3.4人地矛盾进一步缓解

项目区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项目区实施过程中,通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调整种植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承载能力,人口环境容量和人口密度达到相对平衡,从而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4主要做法与经验

4.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促进工程建设

为全面推进工程优质高效发展,西和县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纳入农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实行目标管理。一是强化领导,健全机构。成立了以政府县长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水务、发改、国土、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西和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水土保持局。

4.2科学规划,精心施工,注重工程质量

一是严把“规划关”。 在梯田建设中,坚持“规划先行、质量第一、统筹兼顾、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勘查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科学配置,综合规划,同步实施,合理布设各项措施。 二是严把“实施关”。 在工程建设中,做到规划定位、设计定块、打桩定线、放线定量、按图施工。县水保局组织抽调30多人,成立了工程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组,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4.3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发展支柱产业

工程建设中,按照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的方针,以梯田建设为重点,林、路、渠、水窖配套,集中连片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建设从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把基本农田建设作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要措施来抓,高标准、高质量、大规模的梯田建设,使项目区全面实现了梯田化目标,为当地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全区梯田建设工作发挥了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区梯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了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态环境,根据区域内的自然气候条件,突出支柱产业的建设,有计划地发展适宜本地生长的半夏、柴胡、马铃薯、甜玉米、苹果和核桃产业。

4.4完善机制,健全制度,规范项目建设

工程建设中,西和县积极探索新时期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科学管理运行机制,全面推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群众投劳承诺制、公示制、监理制等各项制度,规范项目建设管理,为项目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是实行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各项目区的项目责任主体为县水保局。 二是实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度。为确保农民群众在工程建设中直接受益,调动和保护治理积极性,在项目实施之初,对工程建设的内容、设计规划、工程投资、投工投劳和补助标准等在项目实施乡镇进行公开,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群众投劳承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征求群众意见,经项目区2/3以上群众同意,由村民委员会以书面形式向区水保局做出承诺后,方可列入规划申报立项并实施。四是实行项目监理制。该项目由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承担监理任务,并签定了监理委托合同,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监理工程师认真落实“三大控制”目标,根据进度服从质量,投资保证进度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监理工作的首位,严把各项工程的质量关,建立健全了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职权分明、责任靠实、协调有序、管理规范的监理运行机制,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和健康运行提供了支撑和保障。五是强化资金管理制度。在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上,严格按照新《会计法》、《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及有关管理规定,对项目资金实行了专项管理,做到了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统一管理、封闭运行。六是强化职务犯罪预防制度。按照《甘肃省重点建设项目专项预防暂行规定》,对工程的实施建设、投资预决算、资金拨付使用、质量检验、工程验收等进行全程监督。七是强化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确定专人,开设专柜,及时地将工程规划设计、验收、施工合同、相关文件等资料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建档,为治理工作的决策以及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1)强化监督管理。对已完成的项目建设继续加大巩固提高力度,在工程质量上进行检验,该整改的整改,通过一年的运行,对成活率差的造林地块继续进行补植,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善始善终地抓下去,全力打造精品示范工程。

(2)连续抓好后续产业开发。将梯田工程的规模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优势,把项目区打造成中药材、马铃薯、经果林示范基地,为西和县农业特色开发树立样板,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建立教育基地。

(3)严格执行项目工程管理有关规定,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光耀,傅伯杰,吕一河,等.干旱半干旱区坡面覆被格局的水土流失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3(1).

第10篇

关键词 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宁夏西吉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56-01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西吉县出现严重的水土流失,生态环境也不断恶化,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状况,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因此,为保障西吉县“三农”工作的顺利开展,迫切需要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状况。

1 西吉县水土流失基本情况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土地总面积3 144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90.1%。境内地貌类型分为3种,分别为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和川道区。区域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严重的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阻碍了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采取措施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是全县“三农”工作的重点项目。

2 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西吉县把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提出了“生态立县”战略。按照“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进行退耕还林(草),加强农田及基础设施建设,着手生态移民,加快调整农业结构,开展封山禁牧等,紧紧围绕水土流失治理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卓有成效。

2.1 全方位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

西吉县优化水土流失治理措施,调整工作思路,使水土流失治理由过去的分散治理转变为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坝系建设为主体、以骨干工程为龙头的规模综合治理;转变过去的粗放治理模式,逐步采取综合集约治理方式,例如陡坡种林草、缓坡设农田、沟道设坝系、农技进农田;由注重生态效益型转变为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融为一体型。截至2012年底,已建成高标准治理小流域61条,兴修基本农田2.19万hm2,造林1.43万hm2,种草7 986.67 hm2,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96.25 km2;兴建水保骨干工程108座,淤地坝86座,小型水保工程2.6万座(处),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536 km2,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治理区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成效显著。并且境内包括小甘井在内的7条小流域治理获得水利部、财政部的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小流域称号[1-3]。

2.2 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探索防治水土流失的新道路

西吉县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发了“坝窖池田”联用模式,并首先在聂家河小流域进行试验示范,建设了聂家河集水经济型示范小流域。聂家河小流域位于曾被称为“不治之河”的滥泥河流域,总面积46.66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96%以上,是一个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2000年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以来,以雨水集蓄利用、发展节水灌溉为突破口,综合利用集雨节灌及“坝窖池田”联用模式,以淤地坝建设为引导,主要方向为高效利用水资源。在丰水期间利用抽水泵等设备将坝内蓄水抽送到地头预存水的池子中,作为今后缺水期的备用灌溉水。这种预存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水坝蓄水量,使小型水保工程成为坝系的一部分,同时调整了用水时序,减少了蒸发和入渗,达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2.3 整合项目,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步伐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龙头,统一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对山区水资源与农田、山林、道路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先后完成了沙岗子、扫竹林、韩垴、新克、庙湾5条流域综合治理与扶贫开发项目,完成骨干坝13座,中型淤地坝3座等,大力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区域内经济稳定发展,改变了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率。

3 存在的问题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虽然西吉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仍任重而道远。一是由于西吉县属贫穷落后地区,一些部门、地方和个人的法制观念淡漠,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如有的偏远山区群众有耕种荒山现象,有的生产建设单位返还治理达不到治理标准或治理标准较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二是有的地方群众对水土保持工程设施保护不力,随意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坡面治理上单位面积国补投资太低,群众自筹资金较大,达不到很好的治理效果。四是水土保持工程后续管护单独靠水保部门难以落实,主要靠地方政府、村委会和群众参与加强水保工程管护工作[4-7]。

4 工作思路

西吉县近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如下:水土流失质量方面,到2020年西吉县新建淤地坝100座,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 km2,以保证10年内完成全县75%以上水土流失面积的治理,全面控制水土流失发展态势;在项目的争取上,计划“十二五”期间,争取浅岔河、西滩2条小流域坝系工程立项实施,积极争取吉强、腰巴庄项目区重点综合治理项目,震湖坡耕地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易灾地区生态环境治理西吉县城区治理项目,滥泥河(左岸)综合治理项目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等项目的立项。西吉县坡耕地面积很大,积极争取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加快梯田建设步伐,力争在10年内使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

5 参考文献

[1] 王春玲,李世明,王久丽.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56-59.

[2] 林永贤,蔡志发,郑海车,等.平和东固陂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果及其效益分析[J].福建水土保持,2001(4):31-33.

[3] 康纪权.低山丘陵地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有益探索:灌阳县长坪长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调查[J].计划与市场探索,2001(7):45-46.

[4] 彭珂珊.小流域综合治理在水土保持中的特殊作用及发展途径[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1(2):7-9.

[5] 段文标,余新晓,侯旭峰,等.北京山区石匣小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分析[J].水土保持学报,2002(4):87-91.

第11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山东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取标准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凡在本区行政区域内,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及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按照本办法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要按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以补偿责任及法律规定的其它责任。

第二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和使用。

第三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中,毁坏了水土保持设施(包括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使其降低或者丧失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所必须补偿的费用。

水土流失防治费是指单位和个人在从事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和其他可能造成水土流失活动过程中,根据所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和产生的废弃土、石、沙、矿渣、尾砂等,按规定需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进行治理所需的费用。

第四条 收费标准

(一)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应依据自然资源开发、生产建设占地面积及对水土保持设施的损坏情况计收,对林草地等水土保持植被设施,按占地面积每平方米一次纳补偿费1元。对树木、试验场地、固定观测设施、塘坝、谷坊及其它治理成果,按照省物价局、省财政厅〔1992〕鲁价涉字第280号文规定的地面附着物补偿标准计收。

(二)对于季节性、流动性、临时性作业造成的水土流失,不能自行治理,又不便于按照水土保持方案交纳防治费的,按下列标准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

1.采矿:按堆弃的废渣体积每立方米2.5元。

2.采砂及卵石:按堆放的体积每立方米2元。

3.烧窑: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3.5元。

4.采石及加工:采石按堆放的体积每立方米2元,加工石子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3元。

5.堆弃垃圾、其他废物及其他破坏地貌、植被的行为: 按应治理的破坏地貌、植被面积每平方米2元。

(三)对于在河道管理范围内采砂、取土的,按《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执行。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都必须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造成的水土流失负责治理。

水土流失责任明确,地形条件适合独立或联合治理的,由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自行或联合治理,治理完成后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开发、生产建设单位和个人不能或不便自行治理的,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的预算交纳水土流失防治费,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费属于非税收入,应按照规定,全额缴入财政部门开设的非税收入账户,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治理进度和基建程序申请分期拨付使用。

第六条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的,按规定标准征收其水土流失防治费,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治理:

(一)无固定场所,从事流动性作业的;

(二)水土流失责任不明确的(如有两个以上责任者的);

(三)地形条件不适合独立治理或联合治理的;

(四)受技术、人力等条件限制,不适合独立或联合治理的;

(五)责任单位不愿自行治理的。

第七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根据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治理计划用于全区水土保持典型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科学研究。

水土流失防治费80%以上用于征费项目的水土流失治理。

收取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必须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所收费用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实行财政专户存储,纳入综合部门预算管理。

第八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的收取、管理人员执行任务时,应当出示执法证件,并使用省级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

第九条 在禁止开垦的陡坡地开垦农作物的及未经批准擅自开垦二十五度以下,五度以上的坡地,每平方米处以1元罚款。

第十条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委托银行或其他机构代收。

第十一条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水土流失防治费用,从生产费用中列支。

第12篇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由此可见水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又是进行生存的重要资源,对于农业生产尤为重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离不开土地,因此保持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利在当今,功在千秋。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我们辽宁省是全国水土资源严重缺乏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我们朝阳地区处于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性气候区,干旱少雨,自然灾害严重。再加上土地零碎分散,技术落后,以致越垦越穷,广种薄收,有些地方因缺乏烧柴,搂草砍树,破坏了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尚志乡位于朝阳县南部,特点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土地零散,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为此要想治理就必须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以造林种草为重点,实行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山、水、田综合治理的原则,遵照依靠群众,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搞好山区建设,保持水土,改善自然环境。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本着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

全乡水土流失面积为24621亩,目前已治理7451亩,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17170亩,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中,以荒山、沟壑、坡耕地为主。因此,在治理时我们要按可观规律办事,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治理,联系治理,综合治理,全面治理,沟坡兼治,以生物为主,治理标准按照十年一遇二十四小时暴雨径流,达到土不下山,清水缓流。

水土保持在我乡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可以持续或增加土壤的渗流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汗、水库等)还可以拦蓄径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减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节可以补充径流,减少径流的年纪变化。(2)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设施(如水平梯田、排管沟渠等)还可以拦泥拽砂,增加唐库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减少水库、湖泊、河道等的淤积,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3)水土保持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从而也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对水利工程损坏率。(4)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环境的质量。

当然,在治理的同时,也应加强管护监督,巩固治理成果,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建立健全管护监督体系。要建立健全水保管护监督体系,搞好水土保持管护监督,水利工作人员应负起责任,做好本职工作。

第二:按照【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及时发现查处违章行为。为了保护治理成果,控制水土流失,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环境,违者进行查处。

第三:及时普查新的水土流失情况。我们本着“预防为主,治管并重”的原则,及时督查新的水土流失情况,及时采取措施控制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很光荣,但也很艰巨,我们要充满信心,保持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保持水土资源,再造秀美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