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6 09:0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少年闰土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第1篇

一、做一个“和谐的天使”

当这样的老师,我一定得是一个和谐的天使,随时播种和谐的种子。在我的课堂中,没有老师,人人都是老师;没有举手,人人都是学生。对的,互相赏识;错的,互相订正;模糊的,互相研讨;不足的,互相补充。大家就是在一种井然有序的氛围中交流知识、交织情感、学会交往、陶冶性情。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第二课时时,我在大屏幕上发起一个研讨话题:这是一个怎样的盲姑娘?然后组织小组同学读书。时间差不多时,我说“展示开始”。“展示”“梦想成真”,小组组长先发制人,带领小组同学走到讲台主持了这个研讨活动。

小组长说:这里的盲姑娘很复杂,不只是一个特点。经过我们小组研究决定,用这几个词概括她的特点:漂亮、可怜、爱音乐。

组员一:文中写道“窗前有架旧钢琴……可是眼睛失明了“清秀”让我们感到盲姑娘很漂亮。

“补充”其他组员站起。清秀和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出盲姑娘的可怜。

“补充”又一组的组员站起。“窗前有架旧钢琴”再联系上段说她总在弹贝多芬的曲子弹不好,产生想听贝多芬的曲子的想法,也能让我感受到盲姑娘喜欢音乐。

教师:大家读书很投入,尤其这个小组联系上下文读书的方法特别值得我们借鉴,奖励你们小组读书有方法2分,加油!

组员二:说这个姑娘可怜,文中还有一处描写:“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姑娘说:‘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这组对话让我们看到盲姑娘喜欢音乐但家里穷买不起入场券,可见她多么可怜。

“订正”又一组的组员站起。“我们小组认为这处对话体现的是盲姑娘懂事。”随便说说“并不是盲姑娘的真心话,她是安慰哥哥的。”

“评价”其他小组又站起来了。这两个小组说得都对,这组对话里既有可怜又有懂事,可能懂事的成分大一些。不过她的懂事倒更能反衬出她的可怜。

老师:大家越读越透彻,老师给你们点赞――2分。你们的读书热情和本领是屈指可数的。

组长:梦想成真,小组展示结束,请其他小组为我们展示评价。

评价:你们团结,展示和谐,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评价:你们小组全员参与,如果能与我们形成互动就更了不起了。

大家就是这样在一种自主、合作、交流自然中弹奏语文课堂的和谐韵律,像一股清泉,在尊重与赏识中荡漾思维水花涓涓流淌,成长为有生命的个体。

二、做一个学生心中的“老大”

教师的知识储备、人格魅力都是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成为学生心中的“老大”。例如,我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我没有告诉学生闰土有多么可爱,更没有传授学生作者有多么喜欢闰土。我只是和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品味闰土多彩的生活,了解闰土的讨人喜欢。读到这儿,我没有将课终止,而是告诉学生,这只是《故乡》中少年的闰土,实际《故乡》里还写了老年闰土,你们想了解他的幼勇穑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我随手打出一小段关于老年闰土沧桑的描写,并配上声情并茂的图片和朗读后随之提出一个拓展性的问题:是什么让如此可爱的少年变得如此颓唐?小说《故乡》会给你答案。在那里,你还可以了解鲁迅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学生出于好奇,自然回家纷纷找《故乡》来读。第二天,我又上了一节《走近鲁迅》的语文实践课,让我惊讶的是,学生不但谈到《故乡》滔滔不绝,而且什么《彷徨》《呐喊》《野草》等也随之流出,虽不是很深刻,但对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人生观算是清楚了。一种正义与奉献的人生观就这样植入学生的心田。由此我想:这不就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吗?当一位教师有丰厚的学识底蕴,你的课堂就会游刃有余,你的“人格魅力”就会随着你巧妙的设计无声扎根于学生的心田。这时,你想领学生走多远学生就会随你走多远。这也许就是“陶冶”――一种自然、朴实的教学。

三、做一个称职的“设计师”

第2篇

语文教学应该把握语言形式背后活跃的主体生命与灵魂。叶澜

教授认为课堂应呈现生命态,是开展生成的,具有创生性。在

师生的多向互动中,进行智慧的交流,思维的碰撞,从而衍生

出丰富的新的教学资源,即课堂动态资源。由于动态资源是即

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

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有效地促进教学质

量的提高。如何把握课堂动态资源呢?

一、教师要树立对工作和学生热爱的态度

教师对工作和学生的态度是能否开发和利用动态资源的

前提。如果一个教师对事业和工作缺乏责任感,对学生冷漠无

情,那么,当遇到学生出现不同见解或向老师质疑时,就有可

能认为是节外生枝,故意刁难或成心捣乱,因而就可能以厌烦

甚至粗暴的态度对待。只有满腔热情地对待事业、工作和学

生,注意力才能高度集中,才能有效把握这些资源。

二、积累深厚的知识素养,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

教师要不断丰富学识修养,增加文化底蕴,这样才能得心

应手地处理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机智地处理各种情况,所

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教师,既要读有字之书,使自

己博学多才,同时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教师要不断接触社会,

深入阅读社会这本大书,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优化知识结

构。

三、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

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

用。”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实质就

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

围。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就必须使学

生注意学习活动并产生兴趣。古人说:“趣浓劳径,乐此不

疲。”

四、教师要善于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在

特定的情境中用以了解学生、调控教学进程以动态生成教学资

源、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

径。笔者在这里仅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观察,它主要包

括:(1)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2)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3)

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例如在上《小石潭记》一课

时,我发现一女学生一直低头执笔,看上去又不像记笔记。于

是我悄悄走过去,发现她正在画画,当时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顺手把她的“作品”抢过来,本想批评教育一下,但一看她所

画内容是一潭水,一条游鱼。转而一想,这不正可以作为一个

资源吗?于是我把她的画投影展示并说道:“一位同学为了让

大家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石潭,为我们创作了一幅图

画,请大家谈谈这种形式好吗?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表自

己的观点。

上述教学案例从一个侧面看出教师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随机应变的

教学机智,教师的爱心和宽容会成就一个学生,教师的冷漠和粗暴会毁

掉一个本来很有前途的学生。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

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的情况和

事件,而这些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把握课堂动态资源,打造快

乐课堂,其意义在于:

1.能有效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教育家梅纽说:“学习的动力

首先来自于学生,这一动力正是我们,必须从他们身上发掘的”。例如,

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向学生提出: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我们留

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你们能发现是一个什么谜吗?有学生在积极专注阅

读作品之后,很快发现在小说的部分,于勒与哥嫂不期而遇于游船

上,在这一尴尬的邂逅中,菲利普夫妇是确凿地认出了自己的亲弟弟,

故而张皇失措,狼狈打探,断然离船,丑态毕露,于勒是不是也认出了

自己的哥嫂?是相见又相识,还是相见不相识呢?引出了一场热烈的讨

论,各有比较充分的理由。是相见相识,还是相见不相识,引人九曲回

肠,搁置不下,这就是作品产生的强烈共鸣。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动

力。

2.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把学习实践的权力

还给学生,把发现的机遇交给学生,把批判的权利留给学生,为学生主

动探究、合作、交流、体验挤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我在教学《故

乡》时,对主题的分析,我的教学设计是要学生比较中年闰土与少年闰

土在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寻找其变化的原因,从而把

握小说主题。教学中却有学生向我提出中年闰土的手该是什么颜色?因

为作者为少年闰土的手脸都着了色而中年闰土的手却没着色,我发觉这

是一个崭新的很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闰土的手

“红活圆实”中年时“像是松树皮了”作者没有着色,师生共同讨论,

闰土终年同泥土打交道,应该是“土色”较好。人死还土,“土色”是

死色,饱经忧患,极度贫困的闰土整日在磨难中挣扎,到底还能挣扎多

久呢,帝国主义侵略,封建主义压榨下的闰土的命运正是旧中国广大农

民悲惨命运的缩影。从这一角度分析,同样完成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

动探究提供了机会。

总之,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堂动态资源,让学生闪耀

出智慧的灵光,使我们的课堂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第3篇

小说的三要素的教学,固然是小说阅读教学的重点,但不是全部的教学重点。“文学是人学,小说最具人文色彩。”因而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作为读者,从阅读中理解、感受,进而享受小说的美。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探究能力。下面以鲁迅的《故乡》为例,说说小说的美点阅读。

一?指导欣赏神似之美。

成功的小说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优秀的小说,常常能“由说话看出人来”,这便是一种特殊的美,可称为神似之美。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认真品读每个人物说话的不同方式,进而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走进人物的心灵。

《故乡》中的人物说话的习惯,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儿时的闰土一开口便是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有说不完的话题,一派天真活泼。在“我”心目中是小英雄的形象。20多年后重逢时,说话就变得吞吞吐吐,欲言语止,中年闰土出场后的语言加起来不过7句,前后6句断断续续表达谦恭之情,最后一句诉说自己的苦况。这些话语让我们看到里一个饱经风霜,辛苦麻木的“木偶”。特别是一声“老爷”的称呼,道尽了闰土所遇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刻画出了中年闰土与“我”之间的隔膜。另一个人物杨二嫂出场时: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尖利的怪声,使“我”吃了一吓,这预示这是一个泼悍、放肆的人物。而当“我”记不起她时,便咄咄逼人,尖刻的中伤“我”,并且根本不听“我”的辩解。这些语言活画出了一个尖嘴利舌,自私贪财的的形象。

《故乡》中的人物的语言丰富多彩而且多变;不仅每个人物有自己的主要特点,而且人物遭际重大改变之后,语言的基本特色也有利变化,如闰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品读这些显著的变化,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这些变化的原因,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深刻意蕴。

教学时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表演小品的形式,深入揣摩小说中人物说话时的语调、语气、神采、心理,从而更好的把握人物的性格,小说的主题。

二指导欣赏真切之美

优秀的艺术,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小说中真切传神的细节,总是能引领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灵深处,从而理解主旨,探究其深刻内涵。

《故乡》中鲁迅运用传神的白描手法,对闰土的外貌变化进行了描写。20多年前闰土是“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20多年后却是:“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松树皮了”。这些客观而冷静的细节描写,却细腻地反映了闰土悲惨的命运,同时也默默地倾诉着作者的同情、悲哀和愤怒……又如,20多年后重逢时的一瞬间,闰土由欢喜到凄凉,由颤动到恭敬的真切传神的神情变化,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潜台词。再如,叙述启程时写道:“来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东西的,有送行兼拿东西的待到傍晚我们上船的时候,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这细节看似无关紧要,而实则另具深意。

这是这些细节使闰土的形象鲜活起来。真切而充满感情的细节能使人恍恍然如临其境。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细节,调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语句所蕴涵的丰富的主观感情,深刻的意蕴,领略小说的真切之美。

三指导欣赏映衬之美

小说的映衬之美,除了情节上的跌宕起伏之美外,更多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交相辉映。

《故乡》中的杨二嫂的尖嘴利舌,自私贪小财的性格特征,很好得衬托出闰土淳朴诚实的品格。又如“我”刚会到家,“我”和母亲谈起家事,提到闰土时,“我”脑海里闪现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碧绿的西瓜。这段色彩明快、艳丽的景物描写,使一个“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的少年英雄鲜活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小说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映衬,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把握主线,纵观全篇,善于发现作品中的映衬,然后进行比较阅读,领会作者的匠心。

四指导欣赏谐谑之美

谐谑之美是喜剧性作品的主要形态,但正剧性和悲剧性作品中,也常有谐谑的场面倏然出现,笑声荡漾其间。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品味这笑声,思考:它是幽默的笑、讽刺的笑、快意的笑、含泪的笑?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让人发笑?为什么明明是正剧性或悲剧性作品,却要加入笑料?探究这些问题有助于更好得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

《 故乡》中的杨二嫂,便是一个用讽刺手法塑造的人物。鲁迅用夸张的手法把一个尖嘴利舌,自私贪小财的市侩勾勒得非常生动,简直有声有色。当我们读到“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的肖像时,读到“哎哟……”刻薄的语言时,读到“一面愤愤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的情景时,读到拿了狗气杀、穿着高低的小脚飞也似的跑的动作时,都会情不自禁得笑,笑声中就夹着鄙夷,夹着嗟叹,夹着悲哀。笑后发人深省。

五指导欣赏健举之美

一部小说的结尾,是一门艺术。结尾的手法并无定法。它可以首尾呼应,可以戛然而止,可以出人意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发人深省,可以预示未来……无论何种手法的结尾。对于小说来说,结尾是主题的完成。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一样去品读结尾。

第4篇

笔者认为不管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学科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核心素养包括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文认知能力及人文素养等。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了语文素养同时也是保证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面对着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起来,构建出全新的教学模式则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措施。

一、构建出利于交互的教学新模式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则能够使得教师对课堂互动的品质更为关注,进而实现更好的交互,创设出交流的平台及更多机会。那么作为教师则应该在课程正式实施之前对学生做好学情调研,这时候就可以将交互平台利用起来,缩短学情了解的时间,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信息支持。例如教师在进行《桂林山水》这节课内容的介绍的时候,文档中本身就有了许多较为生动化的描写,那么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则应在课上为学生提供一些直观的图片信息,从而使得学生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图片组织学生展开集体讨论,并将课文当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将桂林山水最为突出的特点总结出来。图片搜集的过程教师就可以发动全班的学生在课程为实施之前进行准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准备当中,这样不但能够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入对话教学新模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阅读教学最本质的目的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对话,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可以和古人对话、可以和未来对话,那么为了实现对话的真实性,学生则需要自我构建出精神王国。那么在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当中如果想要引入对话教学新模式,则需要做到下面几点:

(一)教师应该认识到阅读教学的关键点并不是文字,而是作者在文字当中流淌的情感及思想的表达;

(二)教师还应该在对话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出更为轻松化的阅读环境,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开放性问题,使得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与文本进行更好的对话,比如教师在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让学生想象一下这篇课文想要说的是什么?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这两个开放性的问题去阅读课文,然后教师在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和文本交流及对话,在阅读中去寻求答案,并深刻的去理解文本的深意,进而促进学生对作者思想及情感的认识和掌握。

三、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升级训练新教学模式

语文教学和训练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在操作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将多媒体利用起来,做好训练的引导工作,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出具体的训练内容,然后依据训练的题型进行个性化训练设计,从而提升学生训练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比如教师针对《少年闰土》开展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出课堂训练的内容,该环节共设计三个开放性的题目,首先第一个题目是抢答题,这时候题目在大屏幕上一出现,学生就会全部进入到状态当中,瞬间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被点燃了起来。教师出示题目:假如闰土和鲁迅在50岁的时候见面了,你能想象到他们见面是什么场景吗?这时候学生就开始纷纷的举手,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教师依据答案进行点评,然后教师开始展示第二??问题,第三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均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就能够更好的在训练中实现互动,也提升了语文课堂训练的效果。

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要想构建出全新的模式,则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做到和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那么作为教师则可以主动的去构建利于交互的教学新模式、升级训练新教学模式、对话教学新模式,从而使得小学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语文学科的基础作用得以实现。

第5篇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从中年级开始,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的,形成“训练组”。一个“训练组”就是一次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整体。这样,一册教材,一个年级的教材,一个年级段的教材,由一组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训练组”组成,从而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整体和纵横交错的训练网络,体现了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训练组”的教学,主要是以重点训练项目为主线,贯穿“训练组”内各部分的内容,彼此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大”的教学过程,各部分内容又相对独立地形成一个“斜的教学过程,“大”的教学过程制约“斜的教学过程,“斜的教学过程要服从于“大”的教学过程,以实现整组教学训练的整体性。

1、坚持整体性,注意突出训练重点每个“训练组”以重点训练项目为核心,形成了相对独立又比较集中的知识点和训练点,并以“读写例话”的形式具体讲述知识要点和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教学时,要联系本组课文反复体会,务求甚解,切莫只限于对“读写例话”中几个要点的简单记忆。切实抓住重点训练项目,将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训练组”教学的全部内容。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维发展和听说读写训练方面“成龙配套”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敢于取舍,突出重点,在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使重点训练项目渗透到各类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去。教师在点上导读、导练,学生在面上自读、自练,并将导读过程中学到的技能,迁移运用于自读中。这样将“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块”,实现教学上档次,增效益的目标。

2、坚持综合性,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就一个“训练组”的教学来说,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各自显示其教学独立性的基础上,则更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坚持综合性,又要处理好重点训练与一般训练的关系。“训练组”的教学,无论以哪方面的训练为重点,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进行的。要努力体现语文基本功训练的综合性,始终以“训练组”为基础,以课例为突破口,抓住训练点,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训练重点的同时,全面的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注意每课突出一项或读或写的能力训练,同时兼顾一两项或听或说的能力训练,力求“一课一练”,“一课一得”。例如:教学《少年闰土》一课,着重进行指导写人的训练,在精读描写少年闰土外貌一段的基础上,领会作者怎样抓住人物特点写,然后写一位老师或同学的外貌、形态、穿着的片断,让大家猜猜写的是谁。这样先读后写,先说后评,从读学写,以写促读,体现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3、坚持系统性,要加强纵横联系一个“训练组”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互为整体,又相互联系。“训练组”教材的组合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具有内在的联系,教学时要注意给每个“训练组”定位。即每个“训练组”是在什么基础上发展来的,又是向着什么方向发展的,使本“训练组”成为整个训练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从而使一册书、一个年级或一个学段互为整体,从而实现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连贯性的统一。“训练组”中的每篇课文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我们要抓住训练重点,找出每部分内容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弄清知识的联系点,加强纵向横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训练组”这个“教学块”中零星、分散的知识,连成一体,成为系统而全面的知识。

4、坚持完整性,注重体现训练过程从一组教材的“导读”开始到“基础训练”的作文结束,要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设计,以体现完整的训练过程,具体地讲为:

①“导读”——感知发现,明确任务。根据“训练组”的“导读”及课文课型特点的共性,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读“导读”内容。让学生自己发现本组学习的重点、本组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训练项目。目的是使教学双方对整组教材有个大体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②“课例”——领悟、实践,培养技能。“讲读课例”教学要根据课型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采劝扶读”的方法。教给学生有关读、写的方法。阅读课文主要采劝引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学到的学习方法迁移自学,疑难处,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对于《自读课本》主要采劝放读”方法,让学生自读,教师适当指导。重点课文可采用“读”、“思”、“导”、“练”的步骤进行教学。篇幅较长的课文采劝中间切入法”,重点突破;有的可采取由果到因的“逆推式”教学法训练学生的立体思维;有的采取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跳跃法”,从学生的疑点、难点入手,以点带面;有的采劝纵横交错法”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篇章结构等。通过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③“读写例话”——总结整理,升华认识。教学时要以自学为主,先让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回忆“例”文,然后,师生共议,明白学到了哪些读写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

第6篇

关键词:记叙文 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在我们小学的语文教科书中, 有相当一部分课文是记叙文, 其中有不少是直接写人的记叙文。这些写人的记叙文, 不仅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及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这些写人的记叙文, 让学生们知道了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去与人相处……这些文质兼美的文章, 让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也受到了心灵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那么, 我们的老师该如何用好这些文本, 让那些沉睡在文本之中的一个个人物都鲜活起来, 并逐步感染、影响我们的学生, 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下面, 想结合人教版教材, 谈谈如何教学写人的记叙文。

一、关于对教材的一些理解

人教版教材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那就是选文的精美。在这些精美的文章中, 呈现给学生的有许多形态各异、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 有的出现在记事的文章中, 也有的就直接出现在写人的记叙文中。无论是一年级, 还是六年级, 每学期教材中都有一些专门写人的文章。这些文章中, 有写历史人物的《司马光》中的司马光、《李时珍》中的李时珍、《王冕学画》中的王冕、《西门豹》中的西门豹; 有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诚实的孩子》中的列宁、《飞机遇险的时候》中的、《军神》中的; 有写英雄人物的《王二小》中的王二小、《》中的、《丰碑》中的军需处长、《我的战友》中的、《倔强的小》中的小; 有写中外名人的《爱迪生》中的爱迪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小摄影师》中的高尔基、《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詹天佑》中的詹天佑; 还有写生活中的普普通通人物的《小珊迪》中的小珊迪、《挑山工》中的挑山工、《少年闰土》中的闰土、《小抄写员》中的小抄写员、《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

二、课标对这类文本的教学

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人的记叙文虽然没有一个直接、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 但在阅读教学的目标要求中, 对叙事性一类的文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低年级段, 能阅读浅近的故事, 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在中年级段,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 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高年级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 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无论是低年级段的故事, 还是中、高年级段的叙事性作品,都包含着写人的记叙文这类文本。因此, 写人的记叙文这类文本的教学同样应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要求。

三、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1.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物,试图找出身边人物的“招牌”动作或者话语:

生活是一切写作的现实源泉。尤其是记叙文,尤其是写人记叙文,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如果学生只会闭门造车,就不能刻画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引导学生花一周的时间去观察父母、身边的同学,仔细看看他们的样子,他们独特的动作和语言,并选择性记录下来。

2. 写人常用描法指导

人是社会生活的中心,因而也就常常成为人们说话、写文章的内容。要揭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刻画出人物的鲜明性格特征,就要对人物各方面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细腻、逼真的描绘。

(1)肖像描写。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述,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张飞的丈八蛇矛)等。描述肖像,是为了使人能由表及里地看出人物的生活经历、身份境遇、性格特征、内心世界,所以要抓住最具个性特征、最能表现人物内在特点的地方,切忌面面俱到,同时还要注意描写顺序及所发生的变化,最终只画出一个“人”的标准像。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对主人公的描写,都十分生动。

(2)动作描写。判断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声明,他自称如何如何,而是要看他的行为,看他做什么,怎样做。“做什么”,“怎样做”,这就构成了一个人在具体条件下的具体行动。描述行动是人物描述最有力的手段,因为这最能显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如果没有“大闹天官”,没有“景阳岗打虎”,没有“三拳打死镇关西”,孙悟空、武松、鲁智深的形象恐怕要大为逊色。这虽是文学创作的经验,但描写现实生活的人物时也可借鉴。描述行动,尊特别注意动词的选择。作者不仅注意到人物“做什么”,还特别注意到人物“怎样做”,这样,通过描述行动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灵,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又说:“既然人物的行动(作品的情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那么,人物性格是不是典型的,也就要取决于这些行动的有没有典型性。作者支使人物行动的时候,就要尽量剔除那些虽然生动,有趣,但并不能表现典型性格的情节。”(《关于艺术的技巧》)行动描写应掌握两个原则:一、人物性格应当从他自己的行动里流露出来;二、人物的行动应当经过选择,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三、要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四、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要使小学生写好人的记叙文,除了要做到以上所提到的几点教学建议外,还要注意日常的积累。

参考文献:

[1]蒋成云.立足整体 关注细节 有机整合——例谈写人记叙文教学人物形象把握的误区及对策[J].小学教学设计,2007,(Z1) .

第7篇

某日,我上《和田的维吾尔》这一课,这篇课文介绍了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和维吾尔人的特点。当然其中一个特点就是维吾尔的姑娘小伙能歌善舞了。开始导入课文我就唱起了风趣的新疆歌《达坂城的姑娘》。我眉飞色舞地边唱边做相应的手势动作,同学们一下子兴致倍增。

“同学们,新疆最典型的舞蹈动作就是摘葡萄、移脖子、耸肩膀。请看:‘ 咚打- 打 咚打 咚 咚打 ’… … ”我边打节奏边俏皮地做着动作,学生情不自禁地模仿:“咚打- 打 咚打 咚 咚打” … …幽默滑稽的动作使得课堂夥找幌伦泳突钤酒鹄矗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也变得有滋有味……

课文中有一段写维吾尔人特别热爱土地,在土里烤制一种食品叫 “库乃其”。我放出了“库乃其”的图片。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哇!”一个同学调皮地说:“我的肚子饿了。”

我笑着说:“此‘库乃其’的确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腹中饥饿乃是正常。古人有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之说,你盯着它看几分钟就饱了”。同学们笑了。“不过我建议你们有机会亲自到新疆的和田去尝一尝正宗的‘库乃其’。当然啦,要是能给我带一个回来解解馋就太好了。”同学们又笑了。

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一直是我的追求。有时说点俏皮幽默话,甚至开点小玩笑,都是我不断摸索和学习的要点。我发现,营造愉悦课堂,除了有意识的备好课,力求教学设计生动活泼以外,老师心情的愉悦显得特别重要。心情爽了,才可能蹦出幽默的妙语,才可能开出有意思的玩笑。可是,心情愉悦,哪那么容易呀!很多老师,本来心情挺好的,也做好了好好上一课的准备。可是一走到教室门口,看见教室里闹哄哄的,同学们没有规规矩矩的坐好,老师就来气了。还有,课正上得带劲,突然有两个同学在下面扯起皮来,老师更是火冒三丈:“你们在干什么?站过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破坏了,还哪里有心情营造愉悦?

通过研究,我找到了保持好心情,营造课堂愉悦的法宝:

第一,用理解的眼光去看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调皮好动是天性,甚至不爱学习也是正常的。课堂上有学生做小动作,再正常不过了。有了这个出发点,我不会因此生气了,只会用点小办法解决。例如,有一次,我正在上《少年闰土》这一课。有个叫“周兴强”的同学在底下玩什么东西。当时我正好要念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我开始念:“鲁迅,原名周树人。(补充一句)也就是周兴强的爷爷……”同学们笑了,周兴强的注意力也自觉地回到课堂上来。你看,有了对学生的理解,老师就能把破坏课堂愉悦转化为营造课堂愉悦。

第二,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学生。越是让老师不省心的顽皮孩子,越是聪明灵活,富有创造性;越是容易冲动,甚至和老师发生冲突的孩子,往往又最重感情。我送走的几届学生中,回学校来看望我的,或者节假日给我发信息祝福的,很多是当年最让我头疼的孩子。罗聪同学是2013届毕业生。曾经的他,是一匹烈马:脾气暴躁,自以为是,不服管教,多次跟各科老师发生冲突。甚至对我这个班主任,有时也不顾忌。有一次集会,他不遵守会场纪律,一会儿高声谈笑,一会儿挪动座位。我多次用眼神,用手势制止。可过不了一会,他又肆无忌惮的笑闹。我厉声斥责:罗聪,站出来!他一愣,继而咆哮起来:“周明珍,你跟我记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没有继续和他正面冲突,而是让配班老师把他带到教室去反思。正如我所料,等他冷静之后,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向我道歉。2013年的圣诞节,已经在读初中的罗聪,特意利用中午的时间,回母校来送给我一个祝福的苹果。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即使是毛病再多的孩子,也有可爱之处。当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学生,就会看到他们的闪光点,也就有了营造愉悦课堂的好心情了。

第三,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人的潜能是不可限量的。别看有的学生小时候不咋样,说不定长大后就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

请看这样一份资料:

爱迪生小时候反应奇慢,老师认为他没有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认字。

牛顿小学成绩一团糟。

托尔斯泰大学时因成绩太差被退学。

丘吉尔小学六年级留过级。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责任心;作业设计与布置

一个完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作业设计。作业设计包括作业内容、作业的形式、作业的评价三个方面。作业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偏题难题、无意义的效仿等作业设计在我日常教学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教师的失职和无能。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怎能会主动积极、心情愉悦地完成?他们的思维又怎能得以发散?更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只能成为海市蜃楼。甚至有些分老师,连作业设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哪方面能力不知道。面对种种情形,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在作业设计方面过于草率的行为吗?本人结合今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首先,教师教学要有责任心。著名学者梁启超就说过:“‘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生活的不二法门。”这其中就谈到敬业的必要性。有业不敬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类的人是不会有大作为的。而作为一名教师就更要有一份实实在在的敬业精神。否则,就是误人子弟。试问怎么面对一张张求知的面孔和家长的期望。这样的教师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的。因此,教师应有责任心才能真正把教学这份工作做好。

其次,我认为教学作业的设计与布置应做到以下几点:

(1)形式灵活、新颖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学生的学习没有兴趣是枯燥的、乏味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长此以往,对语文学习的厌倦就在所难免,语文教学当然就难以逃脱费时低效的窘境。教育心理学表明,单调乏味的学习活动容易产生疲劳,并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反之,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上老师科学的教学设计,教学的效果就不言而喻了。哪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关键在教师的作业设计是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教师设计的作业题就应讲究趣味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并且把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学生在主动的学习中不但学习了知识还训练了技能。比如:在教学中多开展朗读赛、书法赛、作文赛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等活动。这样既好玩又生动的学习形式好多学生跃跃欲试,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实践证明,学生们自己有兴趣做的作业上交率是百分之百的。尽管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些许不部优秀的作品,但只要我这个审查官认真把握好反馈的工作,就可以提高学生们在读音、写字、作文方面的能力。只要我们多花点心思于作业的设计上,学生们定能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

(2)作业内容明确清晰,教师语言易懂,作业量适当,要体现层次性。

学生有没有做作业的兴趣与教师的布置作业的内容是否明确清晰,教师语言是否易懂,作业量是否适当又密切关联。一次好的作业对于激发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大部分学生只要知道教师要他们做什么以及怎样做,通常他们都是愿意做作业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做什么,那么他就不会去做任何事!作业能使每个学生学习任务明确,但小学生是一群爱玩、好奇的学习群体。为此,作业必须清楚而具体,作业量也要适当。较少的作业可以写在黑板上。较多的作业可以用复印的方法,以书面的形式发给学生。因为书面形式的作业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遗忘,还可以减少学生对作业的误解,这里既有教师的责任,又有学生的责任。所以每次作业应由主题、任务指向、温馨提醒等。作业内容或多或少却能使人一目了然。同时,作业内容、数量和要求要体现层次性。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存在着个别差异,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适应和不适应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设计作业时心中要有学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对作业的量度和难度作出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某一层次上的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如我们五年级写观察日记,对好中差三类学生要求各不相同。对好学生要求不仅能细致观察,具体描写,还要表达出一定的喜爱之情。对中等学生,要求细致观察、条理清晰、描写较具体。对差生要求仔细观察,能比较有条理地抓住主要特点,写一段话就可以了。这样,学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锻炼,满足了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而且也解决了“吃不饱”“吃不了”的问题。同时,教师还要做到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3)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标准不可呆板、单一,充分肯定学生的长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是对学生个方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更何况人和人的个性、爱好、能力都是有差异的。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因为他们的自身技能得到了充分发展,所以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于传播知识,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绝不能遏制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发展。所以教师对学生表现出的特长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作为教师,评价学生时必须信任每一个学生,充分了解并尊重学生差异,肯定每一个学生获得的发展进步,做出相对于学生自身情况而言的综合评价,而单一的呆板的评价。例如:如上次要求学生对班上的朗读比赛进行评价。评议前,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找优点和缺点”的思想教育,用自己的慧眼去寻找班里各选手优点和缺点。在听完朗读后,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谈谈各位比赛者优点和缺点。终于,在学生们热情的参与下,如我所愿。记得其中两个学生尤其兴奋,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因发现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确确实实地凭着自身的努力得到了莫大的肯定。

(4)要注重作业综合性和完成方式

作业布置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如学习了《少年闰土》后,针对文中有关自然景观的描写,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1.看一看,观赏一下自己家乡的美景。2.画一画,把看到的美丽景象画下来。3.唱一唱,唱赞美家乡的歌曲,可以边歌边舞。同时还要注重校内外沟通。传统教育的最大片面性是忽视学生的主观条件,一味地填鸭式教学,却没有发挥儿童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学生观察,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让学生组成“错别字纠察队”,到大街小巷去纠正错别字,规范生活用语;春节期间,让学生摘抄、搜集春联,对比赏析,感受传统文化;布置学生从媒体和街头上搜集广告用语,尝试为某种产品拟广告。逢年过节,可以让学生给远方的亲人打个电话或写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达真诚而美好的祝福;班队会、联欢会,让学生自己写节目的开头语、结束语……

另外,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其实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比如自己当讲解员,父母当听众,把学过的课文变成故事讲给他们听;和同学们一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小制作、小实验等。

总之,作业的布置要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其特殊的品质特征,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每一份作业,每一份思考,只要我们时时关注学生所需,处处分析学生所想,灵活调控我们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必将为作业注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3]《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实践研究小学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