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时间:2023-06-06 09:0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一、新课改实施后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新课改实施后,初中数学教学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创造与想象的教学方法不多,传统的照本宣科教学法仍占有较大比重,学生所学知识一时难以消化,更加难以做到知识与运用的融合;学生参与机会不多,参与面窄,课堂上缺乏有意义的师生互动;教师在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针对性引导,盲目照搬教材而不做符合学生实际的整合,没有对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展开科学的指导;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主讲,而忽略了学生在基础和能力上的差异,教与学有脱节现象等.

二、初中数学课的几种高效教学方法

(一)情境式教学法

1.以故事开篇的情境教学

人类发展史中有很多数学故事令人回味,有些甚至令人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在数学领域,牛顿、欧几里德、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都有很多故事可以用来创设情境.比如,教师在讲《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时,可以引入这样一个小故事:假如有外星文明存在,人类怎样才能和他们进行交流呢?华罗庚说过,勾股定理是人类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假如真的有外星文明,在接收到这个信息后,肯定会以某种方式向人类作出回应.讲完这个小故事后,学生肯定急于知道勾股定理是什么样的,这就为本章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2.以问题切入的情境教学

学生的思维能力容易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获得发展.比如,在设计《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3的“等腰三角形”一课时,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DEF有DE=DF,如果我不小心用墨水涂没了一部分,只剩下底边EF和底角∠F,有没有办法重新画出原来的等腰三角形呢?根据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画出剩下的那部分,再思考怎么重新画出来.于是出现了各种画法,判断这些画法是否正确就要用到“判定定理”,这正是本章学习的重点.至此,教师可以追问“画出来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来导出课题.这样的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开思维之门.

3.以生活为例的情境教学

数学教师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情境来讲解,会使学生觉得很亲切,感觉数学就在身边,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4

“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教学中,10+(-4)=6怎么理解呢?教师可以这样解释“10相当于学生有10块钱,-4相当于买文具时花了4块钱,那么手里就还剩下6块钱”.同样地,教师可以出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释.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学生更容易产生对有理数运算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式教学法

1.细心挖掘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

一般来说,较有规律性的知识比普通的常识性知识更适合探究;具有一定基础的后继内容比第一次碰到的不熟悉的内容更适合探究;而较强类比性的知识比零散的孤立性知识更容易探究.比如,教师在讲《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1的“多姿多彩的图形”时,对于正方体的展开图,可先让学生思考“需要多少刀才能把正方体完全剪开?剪开来的平面图都有哪些?”于是乎,学生会纷纷投入到“怎么剪”的探索中,并通过讨论、尝试、操作、思考,剪出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几种展开图.这样的探究可以使学生很好地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2.准确把握进行探究的最佳时机

除了探究的内容,探究的时机也很关键.教师在教学时,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时机:

(1)教师在创设一些适于探究的问题情境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由学生去探寻规律,发现规律.比如,对《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6.1“分式”中分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分式性质的规律.(2)教师提出探究内容后,可让学生做大胆的猜想,再让他们通过合作探究去验证猜想是否正确.(3)在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定理或性质进行分析、判定时,有意见分歧的,可以组织深入探究,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4)遇到一些难度大、开放性强的题目时,需要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展开深入的讨论交流.

3.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循循诱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可为学生设计一些探究提纲来作为引导,比如,“这个知识点讲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点?学这个知识点对我们有什么帮助?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哪些是和它有关联的?这个知识点和相似的知识点之间有什么不同和共性?”等等,通过以学生身份的思考来提高教学指导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多媒体教学法

面对教材,学生往往对其中的案例和图片缺乏兴趣,教师可以借助预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以动感、有趣的图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开拓一条打开学生思维的途径.将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形象生动,能够使学生丰富感情认识,敞开思维的空间,因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表达其效果,可以用多媒体形式来实现.最重要的一点是多媒体教学可以引领学生激发创新欲望,积极探寻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为提高.

总之,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基本平台,也是学生积累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场所.为此,教师应充分做好教学工作,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善于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红燕.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思考”教学点滴[J].成才之路,2012(10):44.

第2篇

关键词:合作教学法;学生;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246-02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出台,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更加突出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新趋势也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创新的重点。

先贤孔子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是一门讲究思维严密、推理有据的学科,繁多的公式、量度和相对艰涩的理论、计算知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能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合作教学法简介

合作教学(Cooperative instruction)是目前国内外教育界公认的富有创意的一种教学理论,合作教学理论的兴起仅有三十多年,因其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合作思考和创新能力、进而显著改善学生学习成绩,而成为教育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并被国内外教育广泛采用。

顾名思义,合作教学的内涵是指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学习目标,合作教学以团队或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强调组织成员间通过互助、合作、竞争,来完成学习目标,是一种目标导向的多维复合活动。

例如,在进行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中《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教学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并宣判代表上台,展示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原理进行的学习活动、展示用实物三角形进行的剪拼,并解释剪法、拼法及其揭示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争相陈述自己的观点,也对别人的观点加以评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有助于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合作教学法的设计和使用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园地,也是教师展示智慧的舞台。合作教学法的一大突出特点,就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机制和学习情境,它将竞争、合作与学生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

(一)合作教学法的教法设计

根据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合作教学的主要环节为:分组—培训—设计—调控—评价。

1.分组

进行分组时,因注意小组应根据性别、学习成绩、能力特长等方面的不同,而进行平均分配,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应该相当,成为班级的样本缩影。

2.培训

培训学生在合作性情境下,建立“利己利人”的学习思路,与小组成员建立“沉浮与共”的关系。

3.设计

这是进行合作教学法的核心环节,即进行教学方法与步骤的设计,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环境,引导他们融入情境。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和量力性,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提高。

例如,在进行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复习》教学时,针对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平移等问题经常弄混淆的情况,组织学生分组学习,对比、、、这四个函数的对称轴、坐标顶点、平移规律,小组之间相互提问并计分。

4.调控

在合作教学法的开展过程中,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学设计的反映并据此积极调整和控制教学节奏。

5.评价

合作教学法的评价是以小组成绩为依据的,通过这种评价方法的牵引,有利于走出应试教育下偏重于竞争而忽略合作的怪圈,既尊重个体差异,又强调团体互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二)合作教学法的使用教例

初中数学的特点是以基础的数学定律和方法为主,实现学生的数学启蒙,并获得一定的抽象思考和解析能力。初中数学的体型大致有:概念型、例题型、复习型三种,笔者使用合作教学法进行过新课、习题课、复习课等的教学,都获得了学生的认可和喜爱,现以一堂复习课—对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因式分解》的复习,来浅谈合作教学法的使用以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给出提纲,创设情境

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是建立在教师的引导基础上的,所以教学提纲的给出非常重要,一方面为学生的学习给出方向,避免学生盲目学习,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明确学习目标。

笔者针对因式分解的复习,提出以下提纲: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因式分解的方法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4)按多项式的项数分类,讨论每一类多项式所能使用的因式分解方法。

在复习课进行之前,就下发复习提纲,并将班级同学分为5个小组,要求同学们按照教师的分组,进行讨论与学习。

2.分组学习,积极参与

教师下发学习提纲后,要求学生按照提纲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在复习课堂上,教师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抢答,并根据抢答的质量来评分。建立了团队意识的学生们,为了给小组争光,会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寻找答案。

在笔者所提供的大纲中,问题(1)、(2)、(3)可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问题(4)需要自己进行归纳和总结,是专门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设置的。

在实际教学中,第2小组的回答十分不错。他们的组员通过对知识的建构和解析,将归纳的思路给同学们讲解的很清楚,并将第(4)的答案总结如下表1:

表1 第2小组总结的因式分解方法

第二小组的回答得到了同学们的掌声和肯定,也获得了第(4)题的加分。

3.合作交流,竞争参与

在分组学习完成后,进行习题强化,巩固和复习因式分解的相关知识。笔者设计了5组因式分解的题目,要求各小组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留有可加分附加题的时间裕度。

各个学习小组通过组内讨论和合作的方式完成习题,并与其它小组之间展开竞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4.拓展运用,创造参与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笔者还设计了让学生针对课堂上经常讲解的内容或学习中容易犯错的内容,进行自己出题,为了鼓励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指定体型的任务后,可以选做其它小组出的题目,选作正确者可以加分,这样就给了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继续发挥的机会。

例如,第5小组针对日常作业中经常出现的最大公约数忘提取的问题,设计了题目,小组代表在进行解说时,尤其强调了应该将最大公约数6也提取出来,才算将公因式提取到最简。通过第5小组的分析和讲解,其它同学对这一知识点得到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为以后少犯错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良好的知识回顾和归纳效果。

通过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初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也增强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5.“反思归纳,提高参与

在完成了上述几项合作学习项目后,为了检验课堂复习效果,笔者又进行了达标测评,检验学生们对该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分组合作、自主出题、测试反馈等环节,紧扣合作教学法的分组、培训、设计、调控、评价五个关键内容,在整个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状态,课堂节奏松缓适度,活而不乱,5个小组的平均分都达到了80分,成绩最好的小组接近满分。此后达标测评的结果显示,合作教学法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教学法不仅是帮助理解知识的必要途径,也是激发他们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有效方法。醉心于课堂方法的探索,便会发现课堂回馈的另一种美景。

参考文献

[1]周胜辉.浅议合作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0,(1).

第3篇

一、问题描述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第十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是在认识了轴对称以及了解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的。这节课是《等腰三角形》讲授完后对该节进行复习,重点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初步学会证明线段之间的等量关系的复习课。

二、问题解决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建模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

(二)抽象假设,建立数模。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多媒体展示:如图1已知直线L和L外一点A。O是直线L上的一点,试用尺规作图,作出过A.O两点,另外一点在L上的等腰三角形。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图2、图3。

7、多媒体演示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让学生看书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后面做铺垫。《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

(三)独立思考,归纳总结。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图3如果等腰三角形AOB是正三角形如图4求他们角∠B、∠AOB、∠C

之间的关系。待学生们探究得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B=∠AOB=2∠C(稍作一个引导)∠C,∠B和∠A是三角形ABC中三个角。且有∠B=2∠C,∠C=∠CAO, 他们的边具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

镜头:现场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积极回答。生1:CO=AO=AB生2:CO+OB=AB+OB   生3:CB=AB+OB…

(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引导深化)如果AO是三角形的高,那么他们的边具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呢?得到图5(镜头:教室里一下像开了锅,热烈的讨论交流起来)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五)引导评价,掌握规律。

现场镜头:(师:刚才大家得出CH=AB+BH的结论是完全正确的,不错!但作图时不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另外一个条件需要证明,这是一个线段等量关系的证明问题,大家回忆一下,有什么知识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生1:三角形全等  ;生2:等腰三角形的知识)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建模成功的喜悦)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建模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课堂镜头1:三角形的重要线段除了高,还有哪些?

生1:中线

生2:角平分线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运用∠BAC的角平分线模拟前面的证明题来编写一道证明好不好?

生:齐呼 好 !

镜头2:学生4人一组,建模、画图、写已知、求证明,一步一步,认认真真。当同学之间交流正确时欢呼雀跃,当不一致时,大家又认真对照,细心体会,一步步重新操作,再修正。。。。。。。直到真正的搞懂,证明正确。他们个个都成了科学家.发明家和数学家。

镜头3:学生编写的题如图6,在三角形ABC中,已知∠B=2∠C  . AM平分∠BAC,求证:AB+BM=AC

镜头4:如图7,图8同学们证明这道题所作的同学的辅助线。

评: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仿照数模自己编写新的数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给学生一种的全新体验。而这种探索活动除了让学生消除对数学问题的神秘感外,还会产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三、课堂教学建模的思考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均得到进步与发展”。由此可见,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培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解决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也不仅仅在于获得一个数学规律的认识,而在于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笔者认为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活动的过程,鼓励学生有创造性。

②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分层次逐步地推进。数学建模对教师、对学生都有一个逐步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教师在设计数学建模活动时,特别应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起点要低,形式应有利于更多的学生能参与。如这节课我在设计时就注意在开始的教学中,先描述一些实际现象,逐步扩展到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释一些实际结果,模仿地解决一些比较确定的应用问题,到独立地解决教师提供的数学建模问题,最后发展成能独立地发现、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并能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解决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