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时间:2023-06-06 09:00: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第1篇

职称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是教学成绩的认同和个人荣誉的象征。职称不仅作为一种荣誉而存在,还直接与物质利益挂钩,高职称在很多评优选先等活动中都享有优先权。每到职称评定季,老师们无一例外地都会集中全力精心准备。

以往,中小学教师职称疲于托关系、发论文,脱离教育教学实际,评审以上级部门定名额、看材料为主,难以评出真实水平,人为、暗箱操作空间大,导致很多人“职称上去了,教学水平却下来了”,为人所诟病。现行的职称评价标准已成制造学术毒瘤的病灶,侵害的不仅仅是教师权益,更败坏了社会风气。尤其是随着职称评审乱象日渐增多,但查处概率和受惩罚的成本却比较低,一些人在职称评定中的“腐败风险意识”淡薄,易步入腐败“合理化”的误区。

8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让广大教师真正享受到改革红利,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给1270万名中小学教师送上了一份“大礼包”。顺应基层教师的呼声,此番修订评价标准,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注重师德、实绩和实践经历,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倾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教师倾斜,并公示结果、接受监督可谓是切中时弊。倘若这些措施能落地生根,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人为”因素过重等乱象,让职称评审与能力、贡献匹配起来,让基层一线教师闹心的职称评聘可休矣,这将带动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然而,在新旧教师职称制度交替时期,好的制度能否发挥实效,依然让人担心。破除职称评审乱象,不仅难在如何建立起科学、公正而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更难在破除普遍而顽固的陋习。

“为政之要,贵在落实;落实之要,贵在执行。”笔者认为,破解职称评审乱象,非但要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制止不正之风的蔓延,更要强化制度的执行,真正使好的制度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自觉行动。另外,要杜绝职称评定领域的不正之风,不能囿于职称评定自身的变革,还需辅以整个社会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的革新,重塑教育界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才能最终还教育界以清净。

第2篇

职称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身处一线、基层的教师来说,其作用非同小可。面对论文、外语、计算机考试,抑或是论资排辈、暗箱操作等问题,改革教师职称制度的呼声日益高涨。

2015年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拉开了在全国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序幕,并对改革提出了顶层设计。随后,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了改革的时间表与路线图。这让广大苦于职称评聘的中小学教师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将关注的焦点置于制度的具体落实上。

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分类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示范带动、先行试点性质,在推进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意义举足轻重。现如今,国家层面的制度已经出台,如何实现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统一,改变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等,这些难题仍需多方特别是地方政府行政部门从实际出发予以解决。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使命,给予那些真心谋教育发展、促教育改革、育国家栋梁的教师以尊重、理解、支持、鼓励,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也是其中应有之义。

当然,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无论是修订评价标准还是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评价机制,抑或是坚持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相结合,都不能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需要政府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学校等的调查研究与通力协作,注重倾听一线、基层教师的声音,并适度吸纳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打破唯资历论、唯学历论、唯年龄论的桎梏,以形成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长效的评价机制。其间,政府行政部门和学校既不能大包大揽、搞一刀切,也不能不闻不问、逶迤塞责。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应当明晰,由谁评、评什么、怎么评,要让广大教师明白,做到公开、公正、公平。

只有真正打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的“天花板”,给予那些道德高尚、教有所长、业有实绩、献身教育、热爱学生的教师应有的职称(职务),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促进教育改革在深水区前行,实现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第3篇

小学中学高级教师职称有两个,分别是: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

2011年8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这意味着全国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教师可以参评与教授级别一样的正高级职称。职称设置从正高级职称到员级5个等级,依次为正高级教师、高级教师、一级教师、二级教师、三级教师,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围绕中心 职称改革工作成绩显著

近年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区各级职改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齐心协力,扎实工作,职称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为加快广西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人为本,服务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广西职改部门不断创新服务形式,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自治区职改办2011年共公开职称政策、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名单、执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名单等政务信息200多条。通过职称信息公开,专业技术人员能及时了解相关业务办理进度,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减少了专业技术人员在证书办理等方面的成本。各市各部门也采取多种措施服务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南宁市建立初级职称季度评审制度,真正兑现了北部湾经济区非公企业人员初级职称“随到随评”的职称服务承诺;桂林、防城港、百色、来宾、河池等市职改办以及自治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职改办拓宽服务领域,积极主动为企业服务,深入企业调研,上门为企业办理职称资格验证注册、宣传职称政策、解答职称疑问、指导申报人员使用职称申报系统等,使职称改革工作真正贴近企业,服务专业技术人员;梧州、北海、玉林等市职改办以及自治区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自治区文化厅职改办等把职称政策文件、评审条件以及各种表格资料等放到公开电子邮箱中供广大专业技术人员下载使用,既宣传了职称政策,也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

此外,各地职改办还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水平。自治区职改办开展了全国首个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工作。2011年完成了信息采集的试点以及平台的设计构想和基本框架的搭建,目前专业技术人员信息采集工作已在全区推开。北海市职改办2011年共投入了50多万元,完成了北海市职称服务平台、职称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考试硬件设施购建和配备;南宁、北海、崇左等市职改办以及广电系列职改办在2011年推行了中、初级职称评审信息化工作;柳州、桂林、梧州、防城港、钦州、玉林、贺州、百色等市职改办以及华锡集团、档案系列等也在中级职称评审中全部或部分系列实现信息化评审。

稳步推进,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自2011年9月开始,根据国家职称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教育厅共同稳步推进全区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11年完成了试点前期准备工作,召开了工作部署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前期调研并提出了试点市的遴选建议,加强对拟试点市的指导,起草了广西开展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及评价标准等配套文件。

2011年,自治区职改办组织教育、卫生、农、林、水等部门相关人员,分3个调研组到区内部分县乡基层单位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资格及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为职称改革工作如何更好地向基层倾斜提供基础数据和重要的材料依据。根据调研了解到的情况,综合考虑基层实际和需求以及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等多种因素,提出了采取特殊的评审程序促进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引进,使基层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职称政策思路,并作为一个重要议题提交今年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35次会议审议并获通过。

严格管理,加大评审监督力度。为使评审工作更专业化、科学化,自治区职改办加大了评审权的下放力度。2011年,根据教育部批复,新组建了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3个教授专业技术资格评委会。同时,在卫生系列组建了药学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在农垦系统组建了工程系列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以及农业系列高级农艺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在环保系统组建了工程系列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这7个评委会均在2011年顺利开展了评审工作。

在材料审核环节,要求各申报人员及所在单位签署双承诺保证书,落实个人及单位责任,避免材料造假;在评审环节,制定学科组及大评委工作职责,提高评委责任意识,加大对各高级评委会的指导力度,对评审问题较多的系列评审工作重点指导。

平稳规范,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区各级职改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职称评审、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职业(执业)资格考试,培育和选拔了一批人才,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加快广西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全区共有19523人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通过10214人;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资格47602人,评审通过29149人;申报初级专业技术资格17899人,评审通过16911人。全年共进行55类专业技术资格、执业资格考试,报名人数502318人次,参加考试290815人次,合格166293人。与往年相比,评审申报人数、考试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凝心聚力 推动职称改革工作实现新突破

2012年是党的十召开的喜庆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开局之年。全区职改系统要深入贯彻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35次会议要求,紧紧围绕“服务中心、改革创新、规范管理”的工作思路,迎难而上,改革创新,全力推动职称改革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服务中心就是要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作为职称改革工作的主攻方向,要把服务发展作为职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两区一带”的战略布局、“五区”建设的战略任务和工业化、城镇化的战略方向,服务高端人才引进,服务急需紧缺人才的集聚,切实发挥职称政策在人才流动中的导向作用,引导人才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改革创新就是要坚持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政策管理体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要服从国家职称改革工作的总体安排与部署,坚持分类改革,稳步推进。要与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进程相衔接,确保职称评审与岗位设置管理的协调统一。要制定更加灵活、开放、有效的职称管理政策,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遵从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克服论资排辈、求全责备、急功近利的做法,让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规范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加快职称改革工作法规建设和法制化进程,改变职称改革工作传统管理模式和做法,减少随意性,提升规范化。要加强职称政策设计的系统化,确保政策的稳定性,避免改革过程中政策“碎片化”、“打补丁”的做法。制度设计既要体现不同系列、不同群体的特点,把握整体平衡,也要注意新老制度的衔接,平稳过渡,既要勇于创新也要量力而行,把握改革的力度和节奏,稳步推进。

围绕这一工作思路,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规范管理职称评审工作。在职称评审方面,要重点把握以下两个环节:一是严格审核材料。材料审核的核心是杜绝材料作假,关键是在申报单位,在各级基层职改部门。因为,最初的环节往往是最了解情况的环节,如果各单位都切实履行职责,凭单位对自己职工的了解,材料造假是很难不被发现的。各市县、各部门职改办作为审核材料的关键环节,要加大审核力度,把好职称评审的关卡。二是加强评委管理。今年是评委库调整换届年,各级评委会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切实选拔政治思想过硬、专业水平高、业内认可的专家进入评委队伍。在今年的评审过程中,各级各系列评委会都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评委以及学科组的管理,各级职改部门应坚持评委随机抽取,评委名单保密等基本的工作原则。

平稳推进职称改革工作。近期国家关于职称改革工作的方向是坚持分类改革,以改革完善评价机制为目标,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步伐。建立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核心的职称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分类、动态、面向全社会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制度,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职称评审工作。今年,国家职称改革工作的重点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为做好此次改革工作,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第35次会议专门进行了讨论,明确议定今年以钦州、防城港两市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的试点市,自治区职改领导小组作为此项工作的领导机构。同时,还明确改革期间,试点市与非试点市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应保持整体平衡。非试点市应做好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衔接的准备,根据岗位设置情况,从严控制评审通过人数。各市都应按照国家两部委和自治区职改领导小组关于此项工作的安排和要求,做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平稳顺利完成。

经自治区职改领导小组同意,今年广西在自治区层面将探索开展三项职称改革:第一,服务成长型高校职称政策的试点,探索在筹建中的北部湾大学和广西科技大学通过改变职称评审程序实现职称倾斜的政策,服务高端人才引进,服务急需紧缺人才的集聚。第二,实施重点工业园区的职称倾斜政策,对重点园区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团体人员申报非公以外系列职称的,免试外语、计算机。通过免试政策引导人才向园区集聚,服务园区经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第三,实施基层职称倾斜政策,鼓励县级以上单位人员到基层乡镇申报职称,并到乡镇单位工作。引导人才服务基层,服务广大群众,促进公共资源分配的均等化。

安全有序开展职称考试工作。考试部门在不断完善制度的同时,要加强培训、管理、检查的力度,确保制度的落实。专技部门作为考试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承担协调监督指导职责。工作中,专技部门与考试机构之间应加强沟通,做好协调配合。职称考试工作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一些疑难复杂问题的处理已经超出了考试机构的职权,对此,作为考试管理部门就应发挥职能作用,调动资源,统筹力量,确保考试安全。

广泛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一是开展制度设计方面的调研。对于规范重新认定、转正定级等长期以来困扰职称改革工作的政策制度上的漏洞,进行调查研究,从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二是开展难点问题调研。围绕职称评审工作,对评委选拔管理,评审过程的科学规范管理,行政管理与专家评审之间的关系,如何盲评等难点问题开展调研,听取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了解区外的先进经验与做法,探索提升广西职称评审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第5篇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1. 学师德规范,强理论内涵。我校定时、定点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政治理论、时事报告,学习相关教育法律法规、师德行为规范,学习“感动中国”“最美教师”等先进事迹,开展“学典型,赶先进”的师德教育实践活动,让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在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增强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 践师德行为,扬社会正气。我校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教师践行高尚师德。如开展“微笑做教师”活动。教师带着好心情进校园、进课堂,做到微笑面对学生,微笑面对家长,微笑面对同事。再如开展“百师访千家”活动。全体教师零距离走进社区、走进学生家庭,贴近学生心灵,使学生和家长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用心沟通,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

3. 评师德楷模,树先进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习、践行师德行为的过程中,我校适时挖掘、归纳、提炼师德典型的真案例、真事迹,通过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师德演讲”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积极树立身边的师德典型,深度挖掘教师身上的闪光点,在舆论导向上,大力宣扬身边师德典型教师的真事迹,展现学校师德建设新风貌,以身边人、身边事影响身边人,促使高尚的师德在校园内变得可亲、可近、可学。

二、提升教师执业素质,塑造专业化教师团队

1. 更新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定位。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备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观、学生观、世界观,以学生为本,做到立德树人。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更是一名学习者,只有明确角色定位,才能自觉优化知识结构,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整体素质,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2. 精深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职业承担着文化传承和知识传播的双重使命。要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我校利用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等方式,开展全体教师业务通识培训、学科教研组研讨、专项技能提升培训与考核等。在新知识爆炸式发展时代,特别是网络教育的大力兴起,学生掌握知识的渠道无限扩大,这就更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拓宽知识面,真正成为文化的传承者、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求知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 提升专业素养,践行减负增效。首先是提升教学能力。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层面,我校通过多种形式的“岗位大练兵”,鼓励教师积极实践、勇于创新,熟练掌握学科教学技能,努力成为教学上的行家里手,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其次是提升科研能力。我校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改和教研工作,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与实践。同时,大力支持教师将优秀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第三是提升反思能力。反思是提升教师执业素质的关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我校鼓励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教育叙事,并将优秀作品汇编出版,将教师反思行为作为专业化能力提升的关键。

三、创新常规管理模式,构建长效机制保障

1. 机制创建助力教师成长。一是优化教师评价制度。我校创设有利条件提高优秀教师的福利待遇和职业荣誉感,如在派出进修与培训、科研立项、职称评聘与晋级、绩效工作考核、干部提拔任用、年度评优评先等方面学科带头人或骨干教师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一种良好的评价和用人导向机制。二是优化教师成长档案。抓紧年轻教师“1358”培养工程,即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熟、八年骨干;抓实中青年教师师德和专业发展双提升工程;抓牢老教师示范引领“传帮带”工程。通过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时间节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细分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 搭建平台促进教师成长。首先是网络平台。我校充分利用国培、海西教育、校园微信教研等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自身业务技能。其次是展示平台。依托校园网站、教学比武、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基本功训练与展示、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案例编写、微信教研等活动,为教师开辟互动、交流、研讨的渠道,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第三是交流平台。健全校本教研制度,通过邀请名师到校讲学、外聘专家进校指导、派出教师跟岗学习等形式,扎实开展教学研讨,不断拓宽教师的文化和知识视野。第四是教研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叙事研究,形成问题即课题意识,推动教师申报各级课题,创建学校“名师工作室”,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保障。引导教师不忘初心,在追寻教育足迹的路上继续前行,树立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信心,养成及时总结归纳的习惯,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四、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 教育均衡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偏远乡村教师留守意愿不高,城镇教师交流动力不足,城乡交流实效不强。提升教师职业吸引力,特别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探索有利于优秀人才“进得来”的激励机制,也要创造有利于农村教师“留得住”的机会结构。

2. 男女比例失调,中小学教师中难觅男儿身。男教师逃x中小学引关注。调查发现,挣得少、社会认同感低等是男教师逃离中小学校的主要原因。由此,间接导致中小学男生的女性化倾向,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二孩政策放开后,中小学校女教师较多,她们的生育意愿与学校稳定的教学秩序也出现冲突。如何稳定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师待遇及职业吸引力,大力引进男教师是关键。

3. 职称制度改革,未能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近年来,教师职称评审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中小学教师职称指标不足,许多达到条件的教师没有参评机会;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已到职称“天花板”;年轻教师因指标限制,职称低待遇差等,都影响了这些教师的积极性。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多年,如何切实有效地发挥职称制度的作用,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应该引起教育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6篇

今天召开全市职称改革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研究分析当前职称改革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总结20*年我市职称工作取得的成绩,安排部署职称改革工作和20*年的职称评审工作。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去年的职称工作情况及做好今年的职称评审和改革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20*年职称工作简要回顾

去年以来,我市职称改革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为指导,把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作为基本工作目标,不断改革创新,适应发展需要,较好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严格标准,规范程序,职称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认真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审核工作,坚持集中办理、限时办理、一次审核、当年不再调整的制度,维护结构比例管理的严肃性;严格实行“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相结合的推荐申报办法,加强对申报材料的审核把关,有效遏制基层单位弄虚作假行为;按照“谁审核、谁签名、谁负责”的办法,规范资格审查和材料接收工作,形成有分工、有协作、职责分明、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年,全市共调整组建高校教师、中专教师、技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工程、农业、新闻、档案等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9个,中小学教师、工程、文博等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4个,其中,中级各系列(专业)评委会参评2351人,通过2*3人,评审通过率为88%,初级各系列(专业)评委会参评3041人,通过2876人,评审通过率为94%。为了进一步规范评委会的评审工作,市职改办依据评委会组织法和评审工作规则,对评委会的组建、材料接收整理、评审工作程序、评审工作原则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评审期间实行全封闭管理,在规定的评审范围、权限内,强化对学历、业绩、成果等的鉴别措施,严把质量关、真假关,确保了评审质量,对申报人作出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受到申报参评人员的一致好评。

(二)积极稳妥,大胆实践,职称工作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在我市中、小教中、初级职称评审工作中增设了理论水平测试、论文鉴定和破格申报人员答辩等评价方式,评审工作采取考评结合的办法进行,对中、小学教师中级评审试行量化赋分,在改革评价方式、完善评价标准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全省职称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受到好评。以《河南省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办法》和《河南省民间艺术人才职称评定办法》等政策性文件为依据,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措施,打破农村中小学教师直接认定数额限制,积极开展农村一线大龄教师不占结构比例申报评审和直接认定工作,认真做好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民职称、民间艺人的职称评定工作,开辟了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审职称的便捷通道,建立符合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特点的评价标准、评价办法。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称工作制度,深入基层单位对全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控制标准等有关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我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为下一步做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拓宽领域,注重服务,认真完成其它各项工作

按时完成了全市6000余人的各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通过人员、二级建造师考试合格人员和卫生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的文件下发和证书办理工作。加强对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职(执)业资格考试的监督和指导,圆满完成了20余种近万人参加的各类职(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报名资格审查和考试监督、指导工作。20*年,我市正式启动职称信息管理工作以来,基本实现了职称申报、评审和专业技术人员信息管理、聘任管理、岗位与结构比例管理等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化、自动化服务,并按照系统管理的要求,做好历史数据的转换工作,建立新的基础数据库,确保了各级数据库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极大的提高了职称工作效率,促进了职称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职称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我市事业单位结构比例与岗位管理矛盾还比较突出,人才在行业、层级分布上还不尽合理,人才评价制度和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一些部门和单位怕触及矛盾,改革的主动性不高,申报人员弄虚作假现象还时有发生,人事职改部门的服务和监督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改进和解决。

回顾职称改革实践,基本经验有以下四点:

——服务大局,职称工作才能有为有位。职称工作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于能否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要把职称工作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结合起来,与整个人事工作结合起来,着眼大局,服务大局,努力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证。

——以人为本,职称工作才能抓住核心。职称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如何评价和使用人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不同人才的成长规律,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拘一格选人才。

——改革创新,职称工作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职称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下建立的,多年来我们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距离,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与时俱进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关系,深化职称改革,创新评价机制,在改革中求发展,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强化服务,职称工作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职称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一项为全社会提供的人才评价服务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品牌意识,拓展评价服务的领域和空间,扎扎实实地为基层单位、为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办实事,不断提高评价质量,提升服务水平,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赢得社会和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二、新形势下职称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

当前,新的形势给人才评价工作和职称改革带来了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一是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展加快“三个跨越”大讨论活动为职称改革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职称工作必须把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及时跟进、重点支持,在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用好人才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对人才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事人才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评价制度,努力提高人才评价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切实加强我市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推进科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三是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真正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为职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深入调查研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先入轨运行、再逐步完善,促使职称制度与岗位管理制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深入发展。

总之,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职称改革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增强做好职称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增强职称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不断提高驾驭新形势下职称改革工作的能力,努力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科学体制和机制。

三、20*年职称工作主要任务

20*年,我市职称工作要按照全省职称工作会议要求,结合我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努力构建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探索建立面向社会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为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一)落实用人自,改革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

20*年,我市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将出台一系列新举措,各级人事职改部门要在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一是在全市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控制,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和工作需要,对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实行自主聘任。二是全市不再开展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价,采取初聘和直接认定两种方式,实行属地分级管理的办法进行,市职改办负责市直单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管理工作,各县、区职改办负责各县、区所属单位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管理工作。三是按照全省中小学教师评聘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部署,在我市分设中学教师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工作由市职改办组织进行。四是着眼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结合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和实施意见,按照我省现行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控制标准,做好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审核工作,为下一步专业技术岗位设置打好基础。

(二)强化程序观念,规范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推荐工作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全市事业单位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后,今、明两年,我市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申报、参评人数会明显增加。但是,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不受结构比例和岗位控制,并不是不受申报程序和条件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评定专业技术资格时,基层单位要严格按照“公开、展示、考核、评议、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推荐,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也要认真审查其申报资格,加强对申报资格和材料的审核把关,对不符合申报程序和条件的人员取消其参评资格。各县(区)、各单位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有关评审材料,未经资格审查或审查不合格人员的材料及逾期报送的材料,不予接收。市职改办在审核、接收评审材料时,要实行责任制,谁审核,谁签名,精心组织,周密安排。要指定专人做好接收材料的清点、分类、整理工作。要完备报送、交接手续,防止遗漏、丢失、掺假等现象,切实做到万无一失,不出差错。同时,市职改办将把“打假”关口前移,在资格审查和材料接收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强化对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等的检索鉴别措施,进一步提高“打假”的力度和效果,发现弄虚作假的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树立正确的评审导向和人才导向。

(三)完善评价机制,提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质量

第7篇

记者:当下,一项被誉为“回归教育本质”的活动——“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正在湖北省40万中小学教师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请您跟我们介绍一下,何为“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

黄俭:这一活动是我省教育厅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做出的一项继续优先建设教师队伍的重大部署,也是全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密切家校关系,改进教育教学作风,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课内比教学”说的是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即通过考察教师在常态教学环境中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再综合学生成绩和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评比教师的专业素质。“课外访万家”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即全省中小学校的校领导访教师、教师访学生,并以班主任为主,科任教师全部参与。其基本形式以走访为主,面对面沟通,覆盖全部学生家庭;以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成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为目的。

记者:请您谈谈,为什么要在全省中小学全面推行这项活动?它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黄俭:第一,“比教学,访万家”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它的目标和要求完全符合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精神,其旨在探索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

第二,开展“比教学,访万家”是我省教育系统落实省委“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创先争优”、治庸问责活动,开展群众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省教育战线积极响应省委号召,机关干部共同参与,很多市、县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家访活动,加强家校沟通、交流和合作,营造家校携手育人环境。在进一步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省委要求建立长效机制,扎实推进该活动向纵深发展。

第三,开展“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是搭建教育和社会沟通的桥梁。教师上门家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很大的激励,对家长也有较大的触动,容易在教育中形成合力。我相信,有全省教师的共同参与,教育一定会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教育环境一定会得到优化,这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打下更好的社会基础。

第四,开展“比教学,访万家”活动的内容将成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信息的重要内容。国家正在探索建立教师资格证书的定期登记制度,我省是全国两个试点省份之一。开展“比教学,访万家”活动,能够为探索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定期登记制度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撑。

基于以上几点,我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比教学,访万家”活动,希望围绕“教师专业化”,探索和构建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体系,并与教师聘任挂钩,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记者:新形势下开展的这次“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其主要目的是什么?它是围绕什么展开的?

黄俭:活动的基本宗旨,概括起来就是“四新”,即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新技能。

新目标,即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这一目标,我们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加强职业规范上,探索和构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的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体系。新机制,即响应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国务院还要求“各地区制定具体评价标准”。我们希望从构建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规范评价体系人手,先期进行试验和探索。新课改,即通过“比教学”,继续探索和推进“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通过“访万家”,了解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这项活动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来实施的。新技能,即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带来了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我们把“比教学”活动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培养出有时代特征的湖北名师。

记者:此次“课内比教学”与过去开展的优质课比赛有什么不同?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促使其良性发展?

黄俭:“课内比教学”与过去的优质课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全员参与。“课内比教学”要求全体教师都要参与,通过活动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是强制性的要求。优质课比赛是少数人参与的活动,也是自愿参加的活动。

二是比常态课。“课内比教学”所要比的是教师在正常教学秩序下的常态课堂教学,它体现了教师个体真实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效果。优质课比赛是针对某一节课,经过团队精心打磨的秀课、表演课。

第8篇

债,如果经济在平稳高增长轨道上运行就没有问题。但如果经济波动,甚至出现下滑,企业就会还不起债,银行就会有不良资产,这样就会影响到宏观经济。

专家称西瓜打针增甜不可行 最近有微博称:“现在瓜农给西瓜打药,长得快好卖钱。”并称“打针西瓜”注射了甜蜜素和胭脂红。这一说法是否准确?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许勇表示,西瓜在生长中以及采收后,对西瓜果实采用打针方式注射液体物质是不可能吸收的,因为植物只有通过维管束组织才能吸收水分与营养,强行注入,只会在微小组织内积累,且会破坏西瓜瓤组织特性。

昆明市承诺搀扶摔倒老人被讹费用由文明办埋单 昆明市文明办近日公开承诺,市民因搀扶摔倒老人被讹,由此产生的费用将由昆明市文明办申请爱心专项基金进行埋单。

中国“胎儿大学”正式启动 “自闭症、脑瘫……很多儿童问题其实都始于孕期。”中国心理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纪汉平教授称。为正确认识胎儿期教育的理念方法,中国心理学会开始在全国推广的“胎儿大学”项目于6月14日正式启动。

国家投265亿再启家电节能补贴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决议,安排财政补贴265亿元,推广符合节能标准的空调、平板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和热水器。推广期限暂定一年。

专家称中国今年有6000亿减税空间 增值税率或下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近日表示,今年我国结构性减税空间不少于6000亿元,其中加大增值税减税力度是一个主要方向。有专家透露,决策层已在研究考虑下调增值税税率。

中国再入美国版权重点观察国家名单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近日公布年度特别301报告,再度将中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报告称,中国在过去一年中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中国未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未能有效执行与保护知识产权有关的法律法规。报告有关中国的部分说:“广泛领域的美国知识产权持有人报称中国在有效保护和实施一切形式的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严重障碍。”报告说,除传统方式的知识产权侵犯外,中国的一些政策也损害了美国知识产权持有人的权益。报告还说,中国对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仍然保持高度限制,导致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口知识产权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的数量与中国市场及消费规模不符。

台方称坚定拥有 台湾的外交部报告近日指出,政府坚定主张拥有列屿立场,不卑不亢全力捍卫,无论日本政府称任何岛屿为“国有地”或“私有地”,无法改变“中华民国”对。台湾的国防部则在报告中指出,政府对列屿领土,会以“宣示”、“和平理性”、“维护渔民权益”及“不与大陆共同处理”为处理原则。

厦门市中院对赖昌星案依法公开审判 赖昌星走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赖昌星走私普通货物、行贿犯罪一案,5月18在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判。法院认定,赖昌星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并处人民币2000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赖昌星的违法犯罪所得依法予以追缴。

四部委发文要求城镇饮用水源地三年内全达标 5月17日,环保部、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15年)》,明确到2015年,我国重点流域总体水质由中度污染改善到轻度污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

辽宁法院办执行案不再一名法官包到底 从5月份起,辽宁省法院办理执行案件不再一个案件由一名法官一包到底,这种传统的办案模式被分段集约执行工作机制所代替,力争防范法院执行工作中的腐败现象。

河北:小学教师将可参评高级职称

日前河北唐山、邢台两市正在试点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在职称等级上,改变原来中学教师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等级为中级的规定,小学教师将可参评高级职称。

卫生部:9月起开展省内异地用血报销 为缓解献血者异地用血报销难,鼓励无偿献血,卫生部5月18日发出通知,要求各省(区、市)9月1日起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省内异地用血报销工作,为无偿献血相关人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长江三峡总公司官员疑因受刑讯诱供案件发回重审 备受关注的金长江涉嫌受贿案有了新进展。湖北省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裁定,由于一审庭审中没有依法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属程序违法,撤销一审判决,发回宜昌市伍家岗区法院重审。金长江原是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新闻宣传中心主任,2011年11月4日因被宜昌市伍家岗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0万元。伍家岗区法院的判决书中有一页多的篇幅记述了被告人遭逼供、诱供、从而作出有罪供述的自我辩护。

统计称我国研究生招生10年扩招一倍

2012年,我国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计划招生规模达到了584416人。而在2003年,我国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规模为267000人。2012年的招生规模是2003年招生规模的2.19倍,这意味着我国研究生年度招生规模10年扩招一倍多。

李白诗歌被写入中美合作交响曲

由中美两国交响乐团共同委约创作的“9·11”十周年纪念作品——《甜美的早晨》5月26日在上海音乐厅举行亚洲首演。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战城南》不仅成为作曲家的灵感之源,还以英语歌咏的形式直接出现在作品中。

第9篇

老师们,个人档案的完善关系到个人的切身利益,望你们认真对待,若不认真对待和不配合我们工作的老师,我们将逐级上报,以后有什么问题责任自负。现将教师们要做的事情作如下说明:

1、请各位老师认真阅读表3干部履历表和干部任免审批表样表说明,认真填写表2干部任免审批表(干部任免审批表一定认真填写,以后所有表以此为准;工作经历中包括任职、职称、学历;干部任免审批表不能更改表格格式,加粗字体等操作;家庭成员父母、配偶、子女必须天填完整,去世的也要填,信息必须准确)。

2、附件4中有各位老师档案中所缺材料,请各位老师务必找齐后订在一起,用铅笔在第一张右上角标上表5中档案号(如:张三:成型1-204。张化艳:08特-40)。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需认定的说明个人档案中有多个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这个由教育局档案室统一认定,个人不管。职称资格过度表全称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人员过渡登记表。

3、表5中出生日期是个人档案中最早材料形成的,各位老师要以此出生日期为准,这是政策规定。参加工作日期若不对的,请老师找到相应的参加工作文件来,我们重新认定。

  4、2006年以前的材料(如调动表等)那时候,没有什么文件,请大家统一出证明材料来印证。2006年以后的材料尽量找原件。

  5、出证明材料的的时候如果时间不确定,时间就空着,把章盖好,(如,入团时间)。到时候查到档案里面的时间在填上,如果时间不吻合,同样要不得。如果去出证明的地方较远的,可以让朋友帮忙出好证明扫描过来,然后彩打。但原件不要丢,以后可能还要!最好是把原件寄过来!

  6、出生日期和参工日期需认定的,这个由档案室做,然后教师个人打印出来签字后拿到教育局盖章,再交档拿室,这个要后期点做!

  7、请大家认真核对表5,参工时间,入党时间,转正时间,有疑问的电话咨询。出生日期我们是以最早材料的出生日期来认定,可能和你的身份证日期不一样。

  8、学历报名材料、入学材料就相当于是大学录取通知书或学生登记表或入学登记表,若没有的,需去读大学的学校出证明。

  9、以前乡内调动的如果有多次。证明出在一张A4纸上,跨乡镇调动的需要文件或者调动申请表!

  10、干部履历表和干部任免审批表请严格按照样表说明先填电子版,错了好改!如果不合格的将要来档案室填,这样浪费你们的时间,请大家认真对侍。

  11、请各位老师以后填表时所有时间要填一致,逻辑关系要吻合。不然会很麻烦(如表彰那些,可以不填的尽量少填:懂什么语言那些没有证的就不要填了:工作经历时间要连贯)。

   12、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要去教师资格证上发证单位去问!

    13、附件4统一由教管中心做。

14、各位老师,档案专审工作任务繁重,难免有审错的地方,如果真的有审错的地方,望谅解!也请各位老师积极配合我们完善你的个人档案,对个人也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不配合完成档案资料,后果自负!让我们的专项检查能顺利过关。

以上所有欠缺材料全部找齐后订一起用铅笔在第一张右上角标上表5中档案号,学校收齐后统一交教育管理中心。请黑石教育管理中心王进老师按顺序收齐后统一交教育局档案室。

  谢谢各位老师了!你们辛苦了!

第10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按照“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均衡发展”的原则,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内在活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师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加快建立和完善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促进校长教师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通过校长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学校领导班子,提升学校综合管理水平;通过名优教师流动,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水平,激发教师队伍的内在活力。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常态化,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基本均衡的目标。

三、范围对象

全县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所有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校长和教师,原则上均应进行交流轮岗。每学年教师交流轮岗的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轮岗条件校长教师总数的10%,其中高、中级教师及骨干教师(省特级教师、县级或以上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比例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20%。每学年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原则上在暑假期间进行。校长交流轮岗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教师交流轮岗服务时间一般1-3年。交流期满的校长教师原则上回原学校任职、任教,鼓励城区学校或者优质学校的校长教师留在交流学校任职、任教,并在职务竞聘时优先安排。

具体要求如下:

(一)校长:校长、副校长在同一学校、同一岗位任职满10年的,男校长55周岁、女校长50周岁及以下,须进行交流轮岗。同一学校校长、副校长一般不同时进行交流轮岗。校长(副校长)交流轮岗可根据需要组成有几名教师参加的团队一并交流轮岗。

(二)教师:教师交流轮岗范围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编在岗教师,男50周岁及以下、女45周岁及以下,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10年的教师均应交流轮岗。

(三)特殊情况:处于孕期、哺乳期或因病等特殊情况不宜交流的教师,经本人申请,提供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及相关检测资料,在校内公示并经学校和教育局同意后,可暂不参与交流轮岗。

(四)没有达到交流轮岗条件的人员,个人有交流意愿的校长和教师,根据个人申请,经学校和教育局批准后可纳入统一交流轮岗。

(五)积极鼓励高中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校(园)长及教师和各级教研机构人员到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幼儿园)交流、支教。

四、交流轮岗方式

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坚持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和组织安排相结合,坚持培养使用年轻教师和优化教师队伍相结合,坚持多形式、多层面开展交流轮岗工作。

(一)指导型交流。重点是鼓励优质学校的校长、名师和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指导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该交流方式可用组团交流、对口支援等形式进行。根据片区或学校联盟确定结对学校,结对学校或集体、或小组、或个人结对指导,或派出校长教师挂职学习。具体片区或学校联盟划分及实施细则另文通知。

(二)合作型交流。主要采取分片结对和学校联盟内交流方式进行,交流轮岗具体人员数由教育局下达指标,结对学校或联盟学校根据科目、教师人数等确定具体交流的科目和教师。该交流方式为双向顶岗交流,时间1-3年,不调整人事行政关系。

(三)优化型交流。一是特长教师向特色学校流动,进一步加强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建设;二是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优化学校编制结构,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总量控制。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需要办理人事调动手续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方案,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应手续。

以上几种交流方式可根据学校实际交叉使用。

五、实施步骤

(一)坚持先行试点,积极稳妥推进。2015-2016学年进行试点。以片区交流和联盟学校交流为主,交流面达到应交流轮岗人数的10%;2016-2017学年扩大推进,以片区交流为主,全县范围内调剂为辅,力争2017-2018学年实现全县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二)交流轮岗工作的基本程序

1.制定交流轮岗方案。各学校要对交流轮岗对象进行排查摸底,统计掌握交流轮岗人员基本情况,根据该实施意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方便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方案和学年度计划。

2.个人申报。凡符合交流轮岗条件的校长教师必须提出申请,或不符合交流轮岗要求但自愿申请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提出申请,填写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登记表,登记表一式三份,教育局、人社局、学校各留一份存档备案。

3.单位推荐。学校根据本校交流轮岗工作实施方案、校长教师个人申报情况和本校教师队伍实际,由学校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交流轮岗人员,经公示后报教育局安排实施。教师交流轮岗为对等顶岗交流。

4.校长交流岗位确定。校长交流轮岗岗位由县教育局统筹安排,根据工作需要可由校长(副校长)带领几名教师组团到同一学校交流,以提高交流轮岗指导工作的实效。

六、激励监督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校长选拔和评选评优机制。自2018年开始,逐步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新任校长、副校长应有在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其中每所学校任职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优先任(聘)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的人员担任校长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评特级教师、县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等荣誉称号时,参评人须具有2所学校的任职经历,或在农村学校有1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对参加交流轮岗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在有关评先树优活动中优先考虑。

(二)职称晋升。建立导向机制,县直中小学教师评定高一级职称时,必须有1年以上在薄弱学校工作经历。职称评聘时向交流轮岗教师倾斜。

(三)培养培训。加强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针对性培训,纳入各级校长教师培训计划和项目,并予以优先安排。

(四)交流补助。交流到农村学校任职的校长或教师,按规定享受聘用单位乡镇工作人员补贴待遇,并根据各级政策享受其他补助待遇。加快建设农村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切实解决到农村学校任职任教的校长教师食宿问题。

(五)加强考核监督。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年度考核和绩效考核由派入学校负责,派出学校做好配合工作,考核结果可在派入学校使用,也可根据位次在派出学校使用。对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年度或学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人员,方有评优评先、晋升职称、晋升岗位等级和提拔担任学校中层及以上职务的资格,连续2年考核优秀的优先。对拒不执行交流轮岗工作安排,出现拒不到岗、不履行岗位职责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县教育局按照《教师法》及组织人事管理相关法规,视情节给予警告或者记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处分。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行“市级指导、县级统筹、以校为主”的工作机制。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领导下,建立教育、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组成的校长教师交流联动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指导,共同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县教育局成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指导小组,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分管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具体指导和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

(二)加强政策宣传。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是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要做好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工作氛围,争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各部门、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广大校长、教师提高认识,积极参与交流轮岗。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信息公开制度,切实维护校长、教师合法权益。注意及时总结并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进一步激发校长、教师参与交流轮岗的积极性、主动性,确保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取得实效。

(三)明确责任分工。教育、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要结合自身工作职责,加强联系协作,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按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统筹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县管校聘”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实现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管理校长教师的人事关系和聘任交流;委托学校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负责教师的使用和日常管理。牵头协调我县机构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及时研究解决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公室等三部门<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通知》,建立我县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会同财政、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生源变化和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定期核定教职工编制。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班额、生源及师资结构等情况具体分配到各学校,实行动态调整,并到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后实施。机构编制部门会同人社、教育行政部门及时确定每年用编进人计划总量,保证我县专任教师“退补相当”。

人社部门:调整农村偏远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推动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的总体均衡。根据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适当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

第11篇

一、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促进就业稳定增长

1、完成就业目标任务。年内实现城乡统筹就业1.1万人以上,扶持创业1200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

2、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全面贯彻《关于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做好“十二五”期间城乡就业工作的通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包括创业、就业、培训等十二个就业配套文件,规范就业工作流程,明确就业援助、职业培训、创业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城乡统筹一体的就业工作体系更加科学完善。

3、统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首位,打造“一园,多基地”创业平台,重点强化大学生创业园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孵化基地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建立我区大学生创业培训基地和综合职业能力培训基地,年内分别完成大学生创业培训和综合职业能力培训200人以上,举办招聘会48场以上;通过各项就业援助制度,实现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4050”人员动态全就业。

4、大力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创业促就业的指导意见,引导劳动者转变择业观念,通过创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大力扶持家庭服务业发展作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抓手,完善发展家庭服务业的政策体系和监管措施,建立家庭服务业从业企业数据库,规范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切实抓好家庭服务业各项政策落实,通过实施稳定岗位补贴、各类保险补贴政策,扶持家庭服务业的发展;大力挖掘、广泛宣传家庭服务业创业典型,充分发挥家庭服务业对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推动作用。

5、全面提升培训水平。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建立“校企合作”的培训机制。在全区范围内确立一批技术含量高、用工量大、效益好的企业与培训机构建立“培训联盟”,根据企业技术需求,采取“学校培训、企业出资、政府补贴”的合作培训模式,解决培训补贴低,企业和个人培训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达到企业提高技术水平,个人提高就业技能增加收入的双赢目的;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开展灵活的“区域特色培训”,依托“培训联盟”资源,结合我区西部海产品养殖、中部商业和临空业、东部登山旅游、花卉养殖、农家采摘节会等特点,开展实用的指导培训。

6、创新就业服务宣传方式。将2013年定为“促进就业政策宣传年”,把宣传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作为年度就业工作的主线,以重点群体为主要对象,进一步梳理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受众,通过集中宣传活动,实现政策普惠度和群众满意度“双提升”。充分利用社区室外电子大屏幕和社区宣传栏,对新出台的促进就业政策和企业招聘信息进行全天候,扩大街道、社区、企业和城乡居民四个层面的政策和用工信息知晓率和覆盖面;利用春节后举办的“春风行动”大型求职招聘系列洽谈会和“解民忧、送温暖,保障服务进社区”活动,设立“就业政策宣传台”,通过悬挂横幅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集中提供政策宣传咨询;争创全省星级充分就业社区和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强化社区就业工作宣传指导力度,在社区开展“就业帮扶七日办”、“社区就业活动周”、“树典型、表先进”等三项活动,打造一批符合社区特点的就业服务品牌,提高就业服务质量。

二、做好人才资源开发文章,推动人才强区战略深入实施

7、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积贯彻落实各项人才奖励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全区外国专家及留学回国人员情况,建立外国专家人才库。全年计划引进本科及以上学历、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才4300人以上。

8、打造人才动态管理服务平台。开发设计人才动态管理服务软件系统,建立人才动态管理服务平台。对区规模以上、人才密集型企事业单位的人才情况进行在线管理;对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学历、专业、技术等级、所在行业、职位等内容进行登记记录;对人才引进、人才流动、人才结构等情况实行动态化管理,及时掌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情况。

9、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育。建立完善的专业技术人员信息数据库,实行专业技术人员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加强引才平台建设,年内上报1-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3家以上市专家工作站;做好区首批基层一线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的选拔和表彰工作,年内评选、表彰和培养50名优秀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三、认真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0、做好居民养老保险向城镇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工作,促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统筹和谐发展。根据《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有关事项的通知》(青人社字[2012]148号)精神,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及推广力度,提高农保向社保转移率,促进居民社会保障向更高水平发展。

11、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经办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社保网上经办服务模式,通过拓宽网上征缴、网上申报、网上查询、自助服务等功能,提升社保经办机构的经办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构建社保、监察一体化的联动工作体系,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6%以上,养老、医疗保险扩面净增5000人以上,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净增3000人以上。

12、推进居民养老保险经办标准化建设。打造上下规范统一、精简高效的区、街道、社区三级标准化经办模式,坚持贴近实际、突出重点、重在规范、以点带面的原则,提高我区新农保工作经办和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基金管理,完善基金监管稽核制度建设,确保农保基金安全运行。

13、加强医保社区建设。鼓励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申办定点社区,扩大社区数量,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建立区域性检验中心,为社区提供科学、高效、准确的检验服务,提高社区的检验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机关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创新人事管理体制机制

14、认真做好新出台公务员法配套法规的贯彻实施工作。贯彻中办、国办有关精神,结合贯彻表彰奖励工作条例和省出台的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实施细则,根据市表彰奖励管理办法的制定情况,按照规范的程序依法做好各类表彰奖励项目的审核把关。

15、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各项政策,做好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调整)、人员聘用、合同签定、兼岗、转岗及备案工作,建立起规范有序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职员制实施工作,按照先试点后推开的原则,年底前基本完成我区已设岗事业单位的职员制实施工作,增强事业单位活力。

16、稳步做好全区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工作。严格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对改革实施工作的综合管理和指导监督,会同区教体局,认真做好人员过渡、职称申报推荐、岗位聘用及聘后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新的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17、认真抓好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工作。完成第三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实施工作,将全区所有事业单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继续加大事业单位工资总量监督管理。根据国家、省市机关事业单位工资、福利政策,按年度考核结果相应晋升工资。做好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和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带薪年休假制度。

18、稳步推进干部工作。进一步完善“双考”安置办法,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扎实做好干部安置工作。推行企业干部“三级联动、分类管理”模式,提高和完善对企业干部的解困和稳控工作。

五、加大劳动关系协调力度,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19、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依托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组建社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制定出台《社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组织及调解规则》,指导各街道重点抓好3-5个社区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建设示范点,并组织开展示范点建设达标活动,最大限度地引导当事人以调解方式,在社区、街道一级工作平台就近、就地解决劳动争议;在此基础上,加强对企业高层的培训,联系区、街两级招商部门,针对我区韩资、日资企业多的特点,将劳动合同法、工伤保险条例、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翻译成外文,进一步做好法律法规宣传工作。年内实现仲裁案件调撤率60%以上,按期结案率100%。

第12篇

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遵循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学术评价体系。抓好高校学院建设和学生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加强高校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按规定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心理教师配备比例。

扎实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校管理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培养协作机制,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育人责任。统筹推进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促进大学和中小学德育活动一体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廉洁教育,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科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着力实施网络德育能力建设行动计划,构建多样化网络德育共同体,加快实现学校德育治理体系现代化。

深化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充满时代精神和广东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省统筹制定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优化义务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破解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难题。实行“学生减负”工作责任制,开展“学生减负”专项督查和经常性检查,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启动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鼓励培养创新能力的综合性教学模式。创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立健全体现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科学多元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制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实施教育质量综合评价。

强化实践育人。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构建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育人体系。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综合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大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育人作用,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加强对大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

切实加强体育和美育工作。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核心,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大力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运动技能和意志品质,提高学生健康认知水平,增强学生体质。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把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引领学校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继续实施学校体育行动计划项目,打造学校体育与健康的特色精品课程,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和卫生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形成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实施学校体育评价制度,构建高效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营造学校体育发展良好环境。加强现代文明养成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发展推进机制。初步形成大中小幼美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化美育体系。建立学校美育评价制度,整合各方资源充实美育教学力量,推动学校艺术特色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第二节 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

构建高品质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有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和布局幼儿园,加快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加快推动农村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和村级幼儿园建设,实现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和行政村级幼儿园全覆盖。完善学前教育保障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和试行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拨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对k园规范、质量有保障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予以扶持和奖补,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服务体系。整体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健全幼儿园监管体系,消除无证办园现象,推进依法办园。完善幼儿园教师准入制度,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广东省幼儿园一日活动指引(试行)》,加强幼儿园保教指导,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发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探索建立婴幼儿早期教育社会服务体系。

专栏1 实施学前教育扩容提质工程

强化学前教育规划建设,逐年建设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并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提高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和规范化幼儿园覆盖面,全省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比例达80%以上,规范化幼儿园比例提高到80%以上。每个乡镇建成1所以上规范化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规范公办幼儿园登记管理。加快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健全幼儿园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提高学前教育办园条件和保教质量,推广先进的学前教育办学经验,加快建立科学的学前教育质量评估指导体系。

实现更高水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均衡,建立健全“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发展责任制,基本均衡县比例达100%,探索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设置,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有效扩大城镇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适龄少年儿童就近入学。推进义务教育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提高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通过集团化办学、试行学区制管理、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关注学生发展,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改进优异学生培养方式。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做好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在公办学位不足的地方鼓励政府通过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方式,保障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权利。

专栏2 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

贯彻落实《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要求,全面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鼓励建成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建成办学理念先进、管理科学规范、师资队伍优良、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学生发展全面、文化特色鲜明、开放办学程度高、信息化水平高、后勤保障安全到位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促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85%以上,粤东西北地区公办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覆盖率达65%。

高水平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保持普通高中和中职教育规模大体相当。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分类指导普通高中全面创优,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拓宽学生自主发展渠道,形成多样化办学格局。建立普通高色发展导向评价机制,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中与高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协同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全面推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直接分配制度,分配比例不低于50%,全面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内涵优质高效发展,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稳定规模。继续实施省属及珠三角中职学校面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招生”。

专栏3 实施普通高中优质多样特色发展计划

深入实施薄弱普通高中改造提升工程。实施优质普通高中再提升计划,引导市一级普通高中提升办学水平,使珠三角、粤东西北地区省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分别达到80%、60%以上。建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基地,开展创新拔尖后备人才培养试验,拓宽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自主发展渠道。实施普通高色发展计划,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学校,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质量评价体系。

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积极落实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采用多种形式,将实名登记的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逐一安排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时调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补助标准和残疾学生资助水平。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残疾人中高等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加快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建设,完善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服务体系。认真实施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和课程标准,探索开展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特殊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加强个别化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特殊教育教学质量。

专栏4 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发展计划

落实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推动实施残疾学生15年免费教育,落实好广东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及后续行动,初步建立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通、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切实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比例。适龄听力、视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比例到达95%。

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及主要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提高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普及水平;巩固民族地区教育“创强”成果,努力推进民族自治县创建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推动民族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落实少数民族学生升学优惠政策。继续办好内地民族班。优化内地民族班教育服务管理,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健康稳定发展。进一步发挥好广东省内地民族班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协调工作小组的指导监督作用,健全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相关部门深度参与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引导社会基层组织及各类群体进一步广为接纳内地民族班学生,形成各族学生更为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平台。继续落实好广东教育对口支援、新疆、四川甘孜工作规划,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和资源统筹力度,推进组团式人才支援和精准校际结对帮扶工作。

第三节 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推又耙到逃内涵发展。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现形式,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推动中高职一体化发展。促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科学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系列标准,建立职业院校标准体系、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现代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适应现代产业结构发展需求,优化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先发展理工科专业,逐步提高理工科专业比例,面向“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重点打造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点,带动全省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能力。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开展职业院校教学工作及专业评估,加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建立完善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打造一流职业院校、一流专业,创建全国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院校管理水平,基本建立依法治校、自主办学、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多元参与的职业院校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国际化,大力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探索国际化专业认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职业教育输出优质资源。

专栏7 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

对接国家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若干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扩大和落实高校办学自,加快推进学校内部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建立有效沟通联系机制,发挥好专家委员会人才智库作用,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战略咨询。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强化绩效考核评估和信息公开。建立激励与退出机制,根据绩效考核评价结果,对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动态调整。

到2020年,重点建设高等学校发展定位和目标更加明确,优势特色更加鲜明,综合实力明显上升,若干所高等学校跻身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建成一批国内外一流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建成一批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力争进入世界ESI前1%和教育部W科评估前10%的学科数量翻一番。

专栏8 实施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计划

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理工科大学建设,重点建设若干所办学基础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理工科大学。建立开放机制,对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计划实行动态管理。促进理工科高校转型发展,重点推进理工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新建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举办一批特色理工科大学,采用新机制共建一批高校理工科二级学院。鼓励珠三角地区在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基础上高起点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理工科大学。加强各类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优化理工类学科结构,以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理工类学科为引领,全面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科建设水平。实施南粤重点学科提升计划,瞄准国际一流水平全力打造若干个理工类龙头学科,打造优势理工类特色学科群。

到2017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0%,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的理工类学科和科技创新平台,产出一批较高水平科研成果。到2020年,全省全日制理工类本专科学生占比提高到47%,进入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排名前10%的理工类学科数量实现翻番,获国家级科技奖励在全国的排名靠前,获授权发明专利数明显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提升。

专栏9 实施省市共建本科高等学校计划

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加强本科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各地市政府与省教育厅签署共建本科高校协议,统筹各方资源共同支持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支持本地本科高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重调整优化学科布局结构,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到2020年,支持10余所省市共建地方本科高校,全面提升师资队伍层次和水平,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高层次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出重大创新成果的能力显著增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明显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地方重大战略决策和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分类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建立健全以教学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建设有利于学科间相互融合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全省高校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积极推进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推行主辅修制、双专业制、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度,建立跨校、跨区域、跨类型的学分互认机制。加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推进高校专业认证。开展企业工作站及创新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搭建协同育人平台,构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按学位、学科类型建立完善研究生教育分类指导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多元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长效机制。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完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平台,健全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第五节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

健全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省各类城市广泛开展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形成一大批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习机会开放多样、学习资源丰富共享的学习型城市。到2018年,全省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90%,珠三角县(市、区)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覆盖率达80%,粤东西北县(市、区)达60%。支持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社区居民组建学习共同体。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加快建设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鼓励和支持各地推行社区居民“终身学习卡”“终身学习账户”等。推进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开展课程和学分互认,促进学习者通过考试实现在普通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转学、升学。促进职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开放衔接。畅通一线劳动者继续学习深造的路径,建立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通道,实现优秀人才在职业领域与教育领域的顺畅转换。构建全省开放大学体系,统筹推动各地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发展,打造全民学习共享平台,满足全民学习、终身学习需要。

提升社区教育内涵发展水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外包、委托管理等形式,培育多元化终身教育主体,建设新型社区教育治理体系。有效整合社区内教育资源,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创新社区教育形式。积极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市民大讲堂”“全民读书节”等群众性学习活动,支持各地培育一批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项目。开发具有广东特色的社区教育本土文化课程,建设符合社区居民学习特点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推进国家级、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建设。增强对市民教育培训,社区老年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服务能力。推动城镇社区教育向农村延伸,激发乡镇化技术学校办学活力。加强粤东西北地区城乡社区教育机制和网络建设。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区域对接、层次对接和类型对接的“三对接”,努力实现农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有机整合,协同发展。全省形成以广东开放大学为龙头,以社区学院为骨干,以社区教育学习站(点)为基础的覆盖城乡的社区教育办学网络体系。

深化继续教育改革创新。推动高校各类继续教育归口管理,整合各类继续教育办学资源,促进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类高校继续教育办学形式改革创新。调整专业结构,推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和完善高校继续教育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在线课程,构建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的应用型、职业型专业和课程体系,建立学习方法灵活、学习资源丰富、考试评价科学、服务体系健全的开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网络学习平台,为社会全体成员终身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从体制机制上完善开放大学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试点示范作用,创新开放教育发展模式,加快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远程开放教育有机结合。

第六节 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

加强师德建设。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把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完善师德规范,健全德考核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师德宣传,努力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强教师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师德监督,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监督体系。严肃查处师德违规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促进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有效衔接。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科学规划师范生培养规模,逐步实现与教师岗位需求有效对接,鼓励增加师范生录取面试环节。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师范院校、教师发展中心、中小学校四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发挥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校(园)长培训工作。全面落实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提高培训工作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不同学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递进式需求,按需精准施训,提高培训质量。推进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升乡村教师、校长专业能力与水平。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和基地建设。推进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建设,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一流人才引育工程。深入实施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加强职业院校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实施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高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培养。优化环境,创新机制,支持面向全球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学术团队。加强教师国际交流与培训。

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进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法统筹县域内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招聘录用、培养培训、职务(职称)评聘、考核评价、流动调配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职员编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教师准入制度,统筹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加快补充乡村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促进中小学教师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落实县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制度,积极稳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聘用优秀人才到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兼职教师制度,吸引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鼓励支持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互相流动。推进教师职称制度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扩大高校用人自,推进下放岗位设置、公开招聘、职称评审、薪酬分配、人员调配等管理权限。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

完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完善教师表彰制度,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完善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制度。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分配激励机制,坚持向关键岗位、优秀拔尖人才、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倾斜。鼓励各地购买或租赁商品房用作学校教师周转宿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通过发放住房补贴或购买、租赁商品房方式,解决引进人才住房问题。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

专栏10 深入实施“强师工程”

实施师德建设工程,健全完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号召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实施教师教育发展工程,创新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提高教师教育培养质量。扩大农村教师、紧缺学科教师补充渠道,各级各类学校生师比符合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促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每年教师交流比例达到5%左右。实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达标提升工程与中小学教师素质强化工程,加强省级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新增基础教育省级名校长、名教师和教育专家600人左右,各级按教师总数10%左右的比例协同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实施职业教育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双师型”素质能力。实施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培训,新增国家级领军人才400人左右,省级领军人才500人左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600人左右。鼓励教师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奖补工程,促进各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第七节 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

加强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创新。以“粤教云”为总抓手,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健全教育信息化决策咨询机制,系统规划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信息化整体框架。理顺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行政统筹、应用驱动、多部门参与”的整体推进机制。探索建立线上学习认证、记录、评价和服务机制,健全数字教育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准入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学校自主选择”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和第三方绩效评估体系。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以深化“三通”工程为重点,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提升教育网络水平,全面提速、升级、扩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逐步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无线校园网的建设和应用。继续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班班通”,全面普及多媒体教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加快普及移动学习终端,积极探索建立基于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3D打印等新技术和大数据系统的智能学习环境,建成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信息化应用基础环境。继续采用多种方式,大力推进“人人通”,广泛开展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教研、学习等活动。加强教育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指导教育行业全面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建成绿色、安全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

应用信息技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强化资源整合,建成国家、省、市、县和学校互联互通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建设,大力培育社会化资源服务市场,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分类推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动 “专递课堂”“同步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四个课堂”建设,探索建立体系化的中小学数字课程体系。加快推动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共享,建设广东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推进职业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虚拟仿真课程和实训共享平台共享,构建虚实结合、校企一体化的职业教育课程云。加强面向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终身教育的在线专题课程建设。

以信息技术支撑教与学方式变革。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新局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与学分析技术试验,建立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模型,加强数字化教学、学习、教研的模式与机制研究,有效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素质教育的水平, 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深入实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大教育信息化领军人才、专业人才、名家名师培养力度。实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推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建立教育管理和决策信息化支撑体系。加快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统筹推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与共享,出台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推动教育管理数据的开放共享和信息系统的整合集成,利用系统和数据开展业务管理、决策支持、监测监管、评估评价。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推动“两平台”融合,以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各级各类教育数据的全面汇聚和共享,加快教育系统“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构建“一站式”教育服务门户,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服务。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和应用,推进教育重大项目在线监测,支持高效、敏捷、协同的教育管理决策,完善教育领域信息公开制度,提升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现代化能力。

专栏11 实施“互联网+教育”行动计划

实施“教育宽带网络提速工程”,建成10G主干宽带网络,2016年完成剩余5%未联网农村基层教学点的宽带接入,到2018年实现城市学校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30M、农村中小学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20M、教学点班均出口带宽不少于10M。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工程”,分类推进特色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建立多元共建、开放共享的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施“智慧教育示范工程”。以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教研方式转变,开展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活动,到2020年,建设100所智慧校园和300个“未来教室”,培育500个智慧教育示范项目。实施“教育大数据应用工程”,建设省级教育数据中心,构建全省教育数据服务中心,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教育和教育管理决策信息化支持体系。

第八节 深化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

提升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质量与水平。配合国家战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支持高校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科研、技术、办学、联合培养的合作平台。继续推进我省参与双边、多边和区域性、全球性教育交流合作,搭建高层次人文交流机制。不断深化与发达国家的教育合作,大力引进优质资源。支持我省一流高职院校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引进国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南太平洋岛国的职业教育合作,支持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争取社会资源,继续实施好来粤留学生奖学金工作,提高来粤留学吸引力,积极扩大来粤留学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提升留学生教育水平。支持和鼓励高校加大选派师生到国外高校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孔子学院等中国传统文化传播项目。支持高校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团队,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配合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加强基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支持中小学校引进、开发国际理解课程,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双向交流,深化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中小学校长、教师与国(境)外校长、教师交流,吸收运用国(境)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不断提高校长、教师国际化素养。

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水平。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格局。支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来粤合作办学,提高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重点支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水平合作办学机构建设和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积极推动筹办高水平中外合作职业技术高等教育机构。建成一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品牌专业和示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赴国(境)外办学;鼓励高校与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开展包括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联合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不断提升广东教育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加强粤港澳台教育紧密合作。深化粤港澳教育合作,稳步推动粤台教育合作。进一步推进粤港澳教育服务贸易自由化工作,巩固和深化粤港澳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台各具特色的高校联盟,建设一批教育交流与合作品牌。落实和推进粤港澳姊妹学校交流计划,积极扩大粤港澳师生交流规模,丰富交流内容,大力提升交流水平。巩固粤台职教联盟,探索涉台合作办学机制,创新粤台合作培养人才模式,鼓励和支持粤港澳台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设立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及成果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