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秋思教学设计

秋思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6 09:00:3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思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秋思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情感教学构建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以发挥其课程功能应有的效应呢?我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以文传情,教学内容的情感化

(一)教学情感目标的确定

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一部教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因其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把教材中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展现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情感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我认为,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情感以及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记叙类文章应该把用具体的道德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品味真情、感悟人生、陶冶情操作为教学情感目标;古诗文应该把通过意象的描绘、意境的渲染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高尚情感作为教学情感目标;而说明类文章也应以抓住对象的特征,从功能、用途及成因等诸方面挖掘自然美、建筑美、创造美作为教学情感目标。

(二)教材情感内涵的挖掘

初中语文教材,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往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在情感上与课文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为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只有深挖教材,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作品里的思想意境融合在一起,与作品中人物同爱共恨,被情感打动,才能用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二、以评促学,教学评价的情感化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无论从事怎样的语文学习活动,总得借助一定的方法,伴随一定的情感态度。所以,把语文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积极、恰当、有效的评价态度和方式,并通过情感教育的渗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三、精设教学环节,情感寓于情境

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计课堂导语,努力创造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要精心挖掘情感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使整个教学活动趋于“和谐”,为此,教师要精设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把情感寓于情境之中。我们应该用情于意料之外,运用爱的行为纠正学生的错误,引起学生情感的震动和觉醒,创设

“和谐,宽容”的教学情境,激发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

(一)善于设计课堂导语,努力创造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交融点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天净沙•秋思》可用音乐《橄榄树》为导入背景音乐,再这样设计导语:“七百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天净沙•秋思》这部作品,它以极为出色的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他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整部抒情作品只用了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悲哀……”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挖掘情感目标,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结果。阅读的过程也是师生透过文字相互激发、渲染、传递、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像设计导语一样以情动情。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作者的思路、情感及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学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其迅速进入情感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能更好的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情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2.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年12月。

第2篇

关键词 诗歌 内容 形式 写作思维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Focus on the Content and also the Form

――Talking about Ancient Poems'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of Writing

ZHENG Weiyuan

(Zhejiang Ninghai Taoyuan Middle School, Ningbo, Zhejiang 315600)

Abstract Poetic language concise, rhythmic and beautiful, content rich, especially ancient poetry has always been loved by the people. Therefore, ancient poetry the students an excellent carrier of creative writing, thinking training. The article discussed about this.

Key words poem; content; form; thinking training of writing

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老师指出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认清这种人文性,“只片面强调语文的工具性,用解剖刀对文章肢解,留在学生脑海的只能是鸡零狗碎的符号。”而这样做的后果是“把学生的思维捆绑住了,把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为‘机器人’,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给打掉了。”

我们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诗歌以其语言的凝练,韵律的优美,内容的丰润和情感的喷发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尤其是古诗词,更有那节奏之美,形式之美,语言之美和情感之美,闪耀着诗人创造性思维的光辉,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因此,古诗词也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思维训练的绝佳载体。

重内容就是重视诗词内容理解和主题感悟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根据学情找准激发学生创造性写作的切入点,做到读写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写作思维。

[课例一]《归园田居》

(1)揭题导入。说说你印象中的陶渊明的形象。你能用一个词概括陶渊明的形象吗?(真)(2)解题。你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你从“归”字体会到什么?(3)读出诗韵。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教师指导朗诵――齐读。(4)读懂诗意,体会诗境。你能根据注解读懂这首诗吗?自己试一试,说说诗意。(5)读写结合。

读了“带月荷锄归”,你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闭上眼睛冥想3分钟,然后来描述这幅画面。

(提示:可以用上“傍晚……忽闻……只见……原来……”把月夜归耕图描写下来)

学生月夜归耕图描写片断:

(1)羞涩的月亮戴着一顶可爱的睡帽出来了,零零碎碎的星星早已在幽蓝深邃的天空玩耍,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看不见尽头的田野。嘘!听,不远处似乎有人在向这儿走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衣沾不足惜。”伴随着优美的语句,只见陶渊明扛着锄头,穿着一身布满补丁的衣服,穿着一双草鞋,饶有兴致地边走边吟。(骆晨霞)

(2)金黄的月亮在夜空中睡着,星星一闪一闪发着光。曲折的小路直通向农庄,路很狭窄,但路两旁的植物长得郁郁葱葱,十分茂盛。“咯噔咯噔”,是一串听起来好像很轻快的脚步声。谁来了?哦,那是陶渊明。他脸色红润,虽然脸上布满深刻的皱纹,但他似乎感到很快乐,一副年轻的样子。他笑着走着,衣襟在风中摇曳,肩扛锄头,一颠一颠的。因为喜悦,他不禁吟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冯嘉玮)

教师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画面想象――月下归耕图,抓住月下景色和陶渊明的人物描写,在情节空白处做文章,又有方法的指导,找准创造性写作训练点,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我们还可以在思维发散处对学生进行创造性写作训练,通过画面想象,角度变换和多元开放的方式进行练笔。《归园田居》可以设计陶渊明月下归耕遇到不同人的情景写下来。比如分别遇到中学生、记者和县长等,先演一演,再写一写。让学生在画面想象中,在角色变换中,在时空穿越里体会陶渊明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特别是直觉思维往往被忽视,大家都把它归到“第六感觉”,总觉得很不靠谱。其实思维没有高低之分,又是直觉思维往往因其判断迅速,有时一语中的,不但在现实生活有其地位,甚至令我们课堂生辉。同样是《归园田居》,在介绍陶渊明时,有少数同学认为陶渊明傻,放着好好的县令不当,甘愿回家当农民。可以适时安排学生辩一辩――陶渊明到底傻不傻?理不辩不明。然后安排学生描写陶渊明退隐的心理。

[课例二]秋之旅――《天净沙・秋思》(潘天寿中学韩智丹)

(1)导入。如果我们用几个简单的词描写秋天,频率最高的会是哪些呢?

(2)感悟眼中之景。①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这首散曲,要求:找出韵脚,押韵来读。② 要想懂得,首先要找出作者抓住了哪几组景物来描写秋天。③分四个小组,每小组负责讨论交流一幅画面,抓住每幅画面的关键性的修饰词,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秋韵。(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描写心中之境。①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是700年前的马致远,漂泊在这条苍凉的古道上,将这首散曲扩写成写景散文(200字以内,适当运用板书中的写景方法),借秋景抒愁情。(板书:借景抒情)②学生创作,师巡视,分层次适时给予点评指导。③展示学生课堂习作(附件),点评。(对板书中的写景方法进一步点拨)④师小结:相信在同学们涌动的文字间,马致远的愁情已有人解。在这一堂课上,同学们就如同一片片静美的秋叶,轻拂着韩老师,在秋韵中慢步,让乡愁在我们的心间流淌。⑤散曲在古代就是唱出来的,让我们再次聆听这首由今人填词的歌曲《天净沙秋思》

学生习作:

我骑着瘦小的老马,漂泊在这苍凉的古道上,秋风迎面而来,使我不寒而栗。环顾四周,几根干枯的藤仍缠绕老树,叶子已全凋零,却只剩一条小溪仍在不知疲倦地流着,一片萧瑟之意。在这枯黄中,夕阳掩映着几只乌鸦成了秋意中的焦点,照射在无人的小桥上,几处人家的炊烟袅袅升起……

我感到了极大的悲痛,紧握缰绳,叹息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薛斌航

《天净沙秋思》作为一首只有28字,却脍炙人口的元曲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它留给后人的不仅是那份难解的乡愁,更渗透着在写景造境中不漏声色的为情铺垫渲染之功,这也正是学生可以从经典中习得的技法。在教学定位上,采用“诗歌欣赏加劲产生扩写欲望” 的策略,让学生在欣赏这首小令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它的层次美,体会到写景要注意远近、主次、动静、色彩的层次。这样,在欣赏诗歌中进行写景指导 ,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进而走进抒情主体写出“愁”就成了学习本文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韩老师是个有心人,于情景交融处设练。在深入理解小令意境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直观透视、时空整合等,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困境;课堂教学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育阶段中,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科目,也是一门重要的科目,在培养学生情感,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些教学问题,使语文教学陷入困境。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的应有之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认真分析导致教学出现困境的原因,并认真寻找解决方法,走出困境。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建议。

一、出现教学困境的原因

1.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

教学方式是导致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受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定位成传道授业者,这种角色定位并非错误的,其实这也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播和灌输,主要表现为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这种“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主宰着整个课堂。在此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虽然有助于知识的大量传授,但是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甚至成了接受知识灌注的容器。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兴趣不高,语文教学效果不好。

2.忽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动力,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付出时间和精力学习,这个动力就是兴趣。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性,仍然固守传统,用陈旧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忽略学生的心理状况,缺乏与学生的交流。导致学生缺乏学习语文课程的动力,在课堂上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学习效率不高,使语文课堂教学陷入困境。

3.缺乏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习没有捷径,但方法是有的。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会大大降低学习效率。然而教师认为学习语文就是要多读、多背,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学习方法的指导,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削弱了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更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突破语文教学困境的建议

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教学中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解决教学问题,走出教学困境。

1.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灌输式教学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面对这种教学状况和新课改的要求,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为学生参与课堂创造机会,使课堂教学成为互动的过程。首先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起着指导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要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生字词、语法知识时,可以采用直接讲解法,让学生快速记忆;在学习散文等现代文时,则要用引导法或者问题法,侧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感悟。其次,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师生关系紧张的课堂必然不是师生互动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注意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只是师生关系,更应该是朋友关系,教学实践证明,在师生关系和谐、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兴趣是一个一直关注的问题,也是个永不过时的话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确说明了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高中生精力充沛、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具有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用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教师要设计精彩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举例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其次,教师要通过丰富的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犹如一潭死水,学生自然对课堂教学缺乏兴趣。教师要丰富教学形式,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可以设置“课前十分钟”作为学生的展示时间,学生可以在此时间内进行任意表达,根据自己的兴趣可以讲故事、朗诵、演讲等活动,这样不仅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表达和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用提问、答疑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师生的互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教师也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最后,营造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是一门情感性的学科,内容是丰富多彩,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中的美。教师要善于进行情境的营造,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利用背景介绍、图片、音乐、布置简单的场景等方式让学生进入到情境中去,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愁绪。

3.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4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结尾 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e on the Ending Art of Chinese Class

JIANG Lin

(The General Junior High School of Zongyang Country, Anqing, Anhui 246725)

AbstractChinese teaching is a science as well as an art, the end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eaching process. So many teachers stress the class end design, this paper discusses about 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art of a Chinese class.

Key wordsChinese class teaching; end; art

课堂结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完成一定教学内容或活动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一个特定的学习任务的方法。课堂结尾虽然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很小很小的环节,但他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有时甚至关乎一节课的成败。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的结尾,使之前的教学锦上添花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语文教学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 总结式的结尾

新课结束后,教师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教学内容,强化教学重难点,或引导学生自己就课堂学习进行小结,教师予以适当补充强调,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堂要点,形成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人教版九(上)《孤独之旅》这篇小说结束时,学生们畅谈了自己对小说中喜欢的环境场景的理解后,笔者适时总结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主要指时代历史背景。最常见的是自然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它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等都有不少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般情况下能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这样既强化了我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又和我之前在《故乡》一文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方法的强调与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形成了一个教学整体。使学生对小说文体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2 思想教育式结尾

思想教育式结尾是指教师对文本所表达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升华,总结归纳出蕴含其中的高尚的思想来教育学生的方法。思想教育式结尾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这种方法使用得比较广泛,如在教《荔枝蜜》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结尾:勤劳的蜜蜂把自己辛辛苦苦酿造的蜜都献给了人类,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像蜜蜂一样默默奉献的人,正因为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我们的世界才会如此的美丽。他们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习默默奉献这一美好的思想品质。

3 对比式结尾

有比较才有鉴别,对比式结尾,就是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阶段从内容结构、形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侧重地把本节课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比较,分析概括出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把握住特点,总结出规律,加深了解所学知识。比较的过程也是对课文重点内容的复习巩固过程,开阔了视野,发展了求异思维。九(上)《词五首》结束时,笔者问道:“宋词主要分豪放和婉约两大流派。以本篇课文中的词为例,说明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学生表述比较模糊时,再做了一点提示,从描写内容、意象的选择、形式风格上来考虑。学生能感受到《望江南》、《武陵春》属婉约派,描写的大多是歌乐宴饮以及生活中的个人情趣、恋情、秋思、闺怨等。语调婉转,语言细腻、小巧、精致,长于铺叙。《江城子》、《渔家傲》、《破阵子》属豪放派。大多抒发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意境开阔、基调豪迈,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比较学生对婉约词和豪放词从感性到理性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往细微处探究,同样是豪放词,《渔家傲》、《江城子》、《破阵子》在抒发的感情,表现的风格上有何异同?学生比较细究之后认为:三首词表现风格上都表现了豪放、开阔、雄壮的意境,所抒发的感情,都与爱国紧密相连,渴望建功立业,为国效力。《渔家傲》侧重表达思乡之情,《江城子》侧重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破阵子》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4 悬念式结尾

教师在一节课即将结束时,可根据课堂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后续知识和课外知识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起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效果。如我在教完《智取生辰纲》一文,为完(下转第179页)(上接第147页)成既定的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目标,我说道:“智取生辰纲的晁盖、吴用一行高高兴兴的下山了,再失生辰纲的杨志该何去何从呢?他的经历了‘失意――得志’的人生追求之路会走向何方呢?”稍一停顿,“‘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水浒传》”。这样就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去课外寻求知识,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5 问答测验式结尾

新课结束后,教师可根据所学的知识和教学实际,抓重点、难点和关键,精心设计好一些题目,组织学生回答。当堂消化这节课的新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取抢答、必答、选答等多种形式,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教师也能获得有效的教学反馈信息。我在《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结尾用课件出示了三个练习。一为字词练习,二为文学常识填空,三为人物形象分析。( “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这段对胡屠户的描写中,“攥”“舒”“缩”“揣”词语特别精彩,你能说说吗?)学生兴趣很浓,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快独立完成,有即时成就感。

6 品读欣赏法结尾

第5篇

一、语言幽默生动,增加课堂吸引力

调查材料显示,学生普遍希望“老师上课幽默、生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幽默、生动的课堂语言,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节课堂气氛,化解尴尬、窘迫局面,保护孩子的自尊,也可增加老师的自身魅力。作为语文老师,拥有这个优点尤为重要。例如上课铃响了,学生不情愿地回到课室,这时身为老师的我故意东寻寻,西找找,并大声地自言自语:“在哪儿呢?”有的学生会问:“老师你找什么?”我答:“找你们的心。”如此,学生自然马上将“野心”收回,把注意力放在课堂,兴趣盎然地听课。当学生课堂兴致不高时,我就故意对着手机大声地喊:“喂,110吗?”学生会惊讶的问:“老师,您打110干什么?”我答:“报警呀,你们苦瓜着脸,不是刚刚掉了十万吊钱吗?”学生纷纷乐呵呵地说:“不是。”我又因势利导:“那应该怎么做?”学生的心绪又收回了。人们常说要以不变应万变。我却认为教育学生,应该以万变应不变,要时刻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通过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初中语文课堂的吸引力。

二、多媒体教学,乐学语文

“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落伍,严肃、古板的老师会直接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我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创设生动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从形式枯燥的教学中跳出来,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却蕴含渊博的知识。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一知识点,老师几乎需要向学生介绍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或天文地理知识,但单凭老师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会常常让学生昏昏欲睡,这时多媒体就可助我们一臂之力。初中学生,自控力弱,注意力难集中,而多媒体技术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逼真的声音,永远对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通过把必须传授的知识制作成课件,图、文、音乐、视频搭配,我们可以化抽象为具象,突出重点,淡化难点,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知识,加深记忆,放飞想象,提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例如,在教授《水调歌头》这首词时,不仅可以在课件中介绍作者、词作的相关资料,还可以将FLASH动漫和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歌曲组合在一起,引发学生走进文本的兴趣。又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时,因南方学生多数没有看过雪,我就通过网络搜索下雪的图片、盆地图片和“冰皮始解”垂柳照影的画面,加上配乐朗诵做成PPT在课堂上播放。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济南冬天的阳光、山、雪、水之美,自然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轻而易举地掌握济南冬天的特点,也更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量体裁衣,培养能力

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应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内容,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量体裁衣,选择不同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

对于富于情节、戏剧性的课文,可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最精彩的文段叙述,让学生把情节搬上舞台,进行表演,这叫小品法。如学习《变色龙》时,让几个学生饰演奥楚蔑洛夫等不同角色,把主人公凭“狗的主人是谁”为依据,进行判案的过程表演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变”的原因,从而悟出作者写作意图。

第6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育教学 素质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00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对于文化底蕴的形成和个人气质修养的塑造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我觉得如果能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发起他们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以此来提升自己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内涵,将会对他们整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生影响,并会受益终身,是值得提倡的。下面,我阐述一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

一、以趣带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初步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何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将这个兴趣转化到学习中来,却是一个很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其实是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尤其是一些小的设计,会让他们立刻就精神起来,全神贯注地盯着教师,期待教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惊喜。这就让我更加信心百倍地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来,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利用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段子,以及野史趣闻。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问哪位学生看了《三国演义》,有一部分学生举手示意自己看过。我再问,谁看过《三国演义》的原著,这个时候举手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我知道他们也许听说过《三国演义》,有的可能是看过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有的可能是偶尔看了两集连续剧。这个时候,我就为他们讲了几则关于《三国演义》的小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耳朵,他们都聚精会神地听我在讲,这样不但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也有阅读这本名著的冲动。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会让学生情绪高涨,吸引他们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另一方面也会启发他们思考,活跃大脑细胞。所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很浓郁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可谓飞速发展,快的让我们有些跟不上步伐。当然,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为我所用,各种信息与媒介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素材,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和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氛围,知识量更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更容易被学生接收。所以有了这么多的好处,语文课堂当然少不了多媒体来助阵。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这首元曲小令是广为人之、广为传颂的千古名篇,可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读、念、背诵,以初中生小小的年纪,无法更深刻地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和当时的历史大时代背景。这个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展示了。我首先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讲述了宋末元初时期北方的情况:这个时候由于战乱,老百姓过得非常贫瘠,很多青壮年男子都上战场,背井离乡,是一个异常愁苦的年代。背景介绍完毕,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我找到了一幅沙画现场的视频,为学生播放,看看在艺术家的手中,这是什么样的场景。当伴随着朗朗诵读声中逐渐完成的沙画跃然眼前,学生眼前一亮,怎么可以有这么精彩的画面?此情此景,真的是惟妙惟肖,生动异常。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学习并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知道结果,学习本身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技巧都十分重要,有的学生只会自己硬背,虽然也会取得好成绩,可是这是刻板的笨方式,与那些巧学习、会学习的学生比起来,下的工夫和力气都太过庞大和费劲,因此我们不主张这样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和技巧,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知识获取的过程,发现问题,找到方法,体验其中的乐趣。我觉得,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门技能,即终身学习的技能。这样,无论是什么年纪,无论是在哪里,都会成为可用的人才,为自己打下基础,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不可忽视课下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信息技术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产业已经融入了各行各业,在教育领域中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化手段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更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联想和创新的平台。语文不是立竿见影的教学科目,不仅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更需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够在家上网,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把语文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知识;也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日常积累的知识。这样,学生在正确利用网络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培养良好的习惯,教师也能在探索中适当地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相结合起来。

一、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教学模式糅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而现代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面临一个巨大的挑战,即如何让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认知水平任意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工具,主动参与真正实现个别化的教学,并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协作的方法,通过求助教师或学生甚至借助认知工具得到解决。由于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的展示功能,完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理想教学环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现观念的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要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习的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资源,并制作PowerPoint,其唯美的图片,动人的旋律,辅之以大量详细的教学资料,让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丰富的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调动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拓宽知识面

课堂教学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教师若使用传统的一成不变的以课本为重点的讲述为主,学生以听课为主的模式教学,那么,教师若有所扩展,学生就能多学习一些知识;而教师若只注重成绩,那学生就只能接受教材的内容而无从拓展了。这样,学生很快会失去兴趣,不仅很快会觉得“没什么好学的”“就那些东西,还讲来讲去”,还会影响到学习的主动性。而教师在讲述时用生动的多媒体画面给学生拓展自由想象的空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拓展学生的自由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创造讨论空间,就能使学生有自主交流、相互探讨的自学空间,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更多的知识。网络的信息量很大,要求学生就一个问题自主展开分析时,就是引导其查阅资料,在较短的时间获得更多的知识。

三、适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可充分利用图片、声音、录像等,调动学生各个感官,让外部刺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前可出示秋季天高云淡、萧条冷漠的图片和“枯藤、老树、昏鸦……”等九幅画面,让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议论,让学生代表看图说话,然后鼓励个别同学大胆自由发言,或补充,或另辟蹊径,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培养学生的说话和感悟能力,为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基础。随后再引出课题,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提升自身认识,听文本声音,悟作者情感,进而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声音的聆听、图片的欣赏、语言的讲述,秋季那肃杀冷漠荒凉的气氛,那漂泊异乡孤独寂寞的心境,那思家难归的无奈与彷徨,自然就能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作者心灵的对话,接下来的教学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仿佛也成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于情于景,于心于事,体验自然就深刻了。

四、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写作、阅读习惯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短,课上仅有45分钟,而实际交流不到10分钟。面对众多学生,教师无法一一交流,而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沟通更加便利。教师应把握住学生爱玩电脑的特点,建立网上学习平台,让学生感觉在玩,实际在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坚持。初中生有着升高中的压力,各科学业相对小学都有所增多,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的同时,需要弥补学生因缺乏阅读意识损失的知识积累。教师可以建立班级博客群,利用这个网络平台,使自己的博客成为电子图书馆,推荐各类美文供学生品读和鉴赏,鼓励学生写下心得体会,在增加阅读能力的同时增强写作能力。对于学生写下的心得体会要积极给予回复评论,以资鼓励。在其他学科相对轻松的阶段,布置课题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利用课余时间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形成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的三维观点交流平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有着独特的魅力,但我们始终要牢记:“整合”不等于简单相加,否则容易走入误区。

第8篇

1 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可以使意境鲜明可感

诗歌的意境本身就是意与境、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我们知道“境”主要是依靠语言来表现的,诗歌所描写的空间也是这样,恰当地运用空间描写就可以避免形象性不足而造成的弊端。空间描写场面调度的灵活性,能使诗歌画面鲜明、生动,多个空间描写场面的贯穿,更能完整地增强意境的艺术效果。

《陌上桑》是汉代的一首乐府叙事诗,我们看第一段描写罗敷的惊人美貌:“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没有正面描写罗敷,而是从她生活的环境、所用的器物、所梳的发式及所着的衣服、旁观者见到罗敷时的神态举止等几个别开生面的场面落墨,每个场面又完整地贯穿起来塑造出罗敷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一个容貌惊人的“好女”的印象,为下文随着叙述的展开,到第二部分把这种空间场面调度定格到她与一个使君的对话上,从而展示她的人性美作好了铺垫。

我们再看2009年一份高考语文试卷,其中有这样一道题材虽然相似相通,意境却完全不同的诗歌鉴赏题: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

(1)请说出三人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2)评者认为三人的诗句“司空为优”,请分析“优”在何处。

这则材料其实是摘选明代谢榛的《四溟诗话》,他在其中曾把唐诗中相似的几个意境诗句做了比较,也就是上面的四个句子。

很明显三位诗人的诗句在写法上的相同点,谢榛已经归纳出来了“同一机杼”,即是说三位诗人的构思布局相同,内容上都是将自然的景物“黄叶”、“秋”与人之将老“白头”、“老”关连起来,形成一种对应、类比关系;形式上都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出一种“悲秋”、“悲迟暮”、“悲人生短暂”的感伤。

“司空为优”优在哪里?在原文的后面谢榛还有一句重要的评价“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 其实,我们更应该在诗句里去比较它们的不同点。“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诗句的意思是:窗外,绵绵秋雨中黄树枝枯叶黄;窗内一灯如豆,昏黄的灯光照着满头白发的老人。诗人把这样两幅似乎互不相关的画面巧妙地组合在一起,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个特写镜头的组接中,去体会画面之外的场面。写景直接客观,不用“将老”、“已秋”、“……日”、“……时”作提示交代,而将具有“秋”、“老”的特征意义的词语“黄叶树”与“白头人”直接组合在一起,而且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这里,“黄叶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烘托气氛的作用,又加上雨景和昏灯这两个意象,就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拓展了意境:本来已处深秋的“黄叶”还处于“雨”中,更显凄楚无助;人已“白头”却又在灯下独坐,更见其悲怆与惆怅。炼字精当,让读者自然而然地将“景”与“情”联系起来,引发深刻的联想与感慨,表面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内里却蕴含丰富,深沉动人。正如评价所说“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婉,见乎言表。”韦应物的“人将老”、“树已秋”,和白居易的“黄叶日”、“白头时”,都把人与树从时间上联系起来,但时空跳跃性不大,场面的调度缺乏灵活性,意境蕴藉性就不太强。而司空曙的两句诗,勾勒出两幅极直观的画面,一盏灯,一个人,还是一个已经白了头的人,意境里延伸出来的情景,能留给读者去丰富地想象。这种“藏”与“含蓄蕴藉”的韵味,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精华。

可见,诗歌题材虽然相似相通,通过咀嚼字词,分析意象,得出的意境却完全不同。

2 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进一步成为以景起情或因景生情的意境契机

空间描写富于时空的跳跃性是诗歌中画面组接的一个显著特点。黑格尔也曾谈论,诗是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这两个极端在一个更高的阶段的统一。诗歌的画面组接,既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又可以突破主客观限制,在诗歌中过去、现在、未来,近景、远景、特写都可以被诗歌融合为一,这样使得空间与时空的跨度既明快又简炼。它既是诗人在创作中驰骋想象的生活反映,也是我们读者对诗人们笔下的景物,从个体到整体的联想与想象过程,这种过程也是我们读者了解景与情的对应特点。在诗歌教学中,我们掌握了这种分析空间与时间的跨度来领悟意境的方法就是文学理论中所讲的从实境中探寻虚境,从景物中体验对应的情思过程。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十八个字,三组九个意象的名词连缀成一副不涂浓墨的书画,一组组巧妙的结合,构成了音节和谐、情景交融的意境,最后一句呈现出了一幅夕阳傍斜的画面,化景为情,情从景出,由细笔勾勒到浓墨挥洒,由眼前的悲凉到整个人生旅途的苍茫,描绘出充满忧伤的旅人远离家乡,孤身漂泊的身影。我们在鉴赏这首诗歌时,还应该注意这些意象所展示的独特而丰富的情绪色彩。诗的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个意象构成一种衰败、凄凉的景象;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组成一幅离世索居的图景,表现出了孤寂的环境;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衬托一个浪迹天涯的人影,表现出一个漂泊者的形象;第四句“夕阳西下”又是美景陨落的暗示,表现出伤悼的心绪;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表明游子的远离,表现出怀恋的感情——这些各种意象在作品中合成为一个冷寂的世界,一个凄苦、悲凉的情绪氛围。在这样一副秋日黄昏白描的画面中,我们注意的不再是“枯藤、老树、昏鸦”这样一些孤立的具体的形象,感受到的也不仅是作者“凄惶、孤寂、漂泊”一类的单纯的情绪,而是一个难以言说的,广阔深远的个个画面,一种无边无际、无穷无尽的弥漫的氛围—— 一个失意才人浪迹天涯的人生走向。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曰:“文章之妙,亦一言蔽之,有境界而已。精品,不可不读;美文,不可不品。一曲《秋思》,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

3 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使意象成为带有色彩性的诗眼

构图、线条、色彩本来是属于绘画的理论,运用到诗歌中来就是指诗歌的构思,描绘的意象、带有色彩性的诗眼等等。这个特点王维的诗歌就尤为突出,他本身就是个画家,空间描写中的构图、线条与色彩的运用,更是游刃有余。山水名篇《山居秋暝》就是其代表之一。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歌由天到地,由地到水,描写了空山新雨后的明月、山泉、青松、月光皎洁、 姑娘红红绿绿、 莲叶绿、水清澈……这些一串串流动着的气息、光亮、色彩与音响,它们和谐完美地融合,创造出一种闲远、甜淡的意境。

又比如《使之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构图色彩尤为强烈。大沙漠是平面,孤烟是一条直线,孤烟虽孤却冲天而起,变得刚直有力;黄河曲折绵长而且奔流不息,落日与“圆”字搭配并用,就寓言深刻,富含一层象征意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色彩上,河水是黄色,落日是火红,二者综合好似为“半江瑟瑟半江红”。“圆”字与“直”两字,就成了这首诗歌的诗眼,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歌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表现了读者的深切的感受,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空间艺术境界。

总之,在表现运用上,诗歌是兼具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长处的一种文学体裁。诗人借助于空间描写来抒感,创造意境,使得诗情与画意相得益彰。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过:“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中国诗歌所展示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诗意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时空合一意识。空间描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怀有着突出的意义,也使诗歌的审美意蕴得到更好的体现与发挥。

参考文献

[1]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