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脑梗死;临床分析
近年来, 因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改变,糖尿病呈上升的趋势,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病变范围较广泛。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现将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2005年2月至2009年11月收治5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49~81岁,平均62.5岁。糖尿病病程2~32年,其中合并高血压28例、冠心病21例、高脂血症26例、合并糖尿病性肾病6例、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素1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6例。发病前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者38例,发病后确诊为12例,入院时空腹血糖3.6~28.5 mmol/L。根据WHO 1997年制定的标准,全部病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 无明显症状者21例、偏瘫18例、肢体单侧瘫5例、仅肢体麻木3例,仅头晕4例,言语含糊9例,意识障碍2例。住院时瘫痪病例程度肌力1~4级。
1.3 头颅CT检查 基底节区梗死6例、脑叶梗死3例、脑干梗死1例、左侧或右侧腔隙性脑梗死12例、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28例。
1.4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控制血糖、血压及常规脱水,给予改善脑动脉供血和脑细胞代谢、抗血小板聚集、解除血管痉挛用药,梗死面积大者急性期给予消除脑水肿。根据患者血糖及并发症情况给予胰岛素或口服药物降糖,注意葡萄糖液体少用或配合胰岛素使用,纠正酮症酸中毒,肝功正常时给予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脂药口服,防治泌尿系和呼吸道感染。同时予扩血管、抗血小板凝集、降低血黏度、控制血压、调脂、纠正水电解质及代谢紊乱以及对症支持治疗。
2 结果
本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得到积极诊治,经治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为延误病情,住院期间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的易患因素较多,高血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及高血黏度均是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TC、TG、LDL升高,HDL下降可引起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脂肪在动脉管壁沉积,为动脉硬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糖尿病的脑血管病变不仅具有与高血压相似的大、中、小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在毛细血管有管壁基底膜增厚的改变及深部白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底膜糖类沉积,脂肪样和透明样变性,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继而血管狭窄闭塞。过高的血糖还可加重脑组织损害,造成脑细胞缺血坏死,另外长期高血糖可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致红细胞聚集功能增强,变形能力减弱,纤维蛋白原增多,使血液处于高粘、高凝状态而加重微循环障碍,最终促成了糖尿病易于发生脑梗死的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须严格控制血糖,对口服降糖药疗效差者应及早应用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加口服药联合治疗,将空腹血糖控制在4.4~5.6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7.8~10.0 mmol/L[2]。由于高血糖的存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
2型糖尿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胰岛素抵抗,且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以上因素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从而易形成血栓。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目前糖尿病性急性脑梗死致残率和病列率均高,愈来愈受到重视。由于糖尿病脑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对其治疗应采取综合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平时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在饮食疗法的基础上,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危险因素及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望预防、延缓及治疗脑梗死发生,可改善其预后。
参考文献
[1] 黄卫娟.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5):655.
【关键词】 糖尿病 急诊 麻醉
在临床急诊手术中,常遇到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处理不当将导致严重后果,经多年临床实践,现将自己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4例,年龄59~76岁,所有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其中1型糖尿病9例,2型糖尿病15例。急诊手术中,急性胆囊炎8例,胃穿孔4例,化脓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各3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股骨干开放性骨折3例。24例病人在家均自服降糖药或用胰岛素治疗。术前查血糖8.4~11.1mmol/L 10例,>11.1mmol/L 14例。尿糖均在(+++)以上,酮体均为阴性。
1.2 麻醉方法 全麻6例,硬膜外麻醉9例,硬膜外麻醉加全麻9例。
1.3 处理方法 凡手术能在1h内完成,而血糖1h、血糖>11.1mmol/L者,术中除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外,还需专管加入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液,胰岛素用量与葡萄糖按1U∶5g比例加入液体中恒速滴入。
手术若1h内完成者,术中复查血糖、尿糖、尿酮。手术时间超过1h者,每小时及术毕复查1次,与术前比较,血糖均有升高。对血糖明显升高者,按升高的血糖量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以对抗升高的血糖,使其控制在10mmol/L左右为宜。
2 结果
2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及低血糖症发生。
3 讨论
3.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指糖尿病病人在各种诱因的作用下,胰岛素不足明显加重,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造成糖、蛋白质、脂肪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而导致的高血糖、高血酮、酮尿、脱水、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综合征[1]。应激反应能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系统,释放儿茶酚胺等应激激素,引起血糖升高[2]。所以,防治的关键是控制血糖和降低应激反应。围手术期以把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尿酮体阴性为宜。对于血糖升高明显者或出现尿酮阳性者,应适当增加胰岛素用量。
3.2 高渗性非酮症性高血糖昏迷常发生在输入大量葡萄糖液而未用足量胰岛素者。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使儿茶酚胺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可促进血糖增高而诱发高血糖昏迷[3]。如在术前常规检测血糖与尿糖,即能发现原来未发现的糖尿病病人,从而在围术期采用相应的预防措施来防止此并发症的发生,本组病例均有明确的糖尿病病史,术前检测了血糖与尿糖,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所以无此并发症发生。
3.3 术中或术后并发低血糖症,甚至低血糖昏迷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应用过量所致。另外,葡萄糖补充不足也可引起低血糖症。对术前血糖在8.4~11.1mmol/L而手术时间长于1h或血糖>11.1mmol/L者,术中除输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生理盐水外,还专管滴入一定比例的葡萄糖、胰岛素和氯化钾溶液,这样既可补充足够的热量,防止低血糖症,又防止了血糖过度升高。
3.4 糖尿病人急诊手术时,应及时获取血糖数据,可预防与检测上述急性并发症。我们采用快速微量血糖计(强生)检测血糖,保证了监测工作的进行,从而及时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杜绝了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使手术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参 考 文 献
[1]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 现代麻醉学,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551-1553.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脑梗死;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453100河南省卫辉市新乡医学院一附院急诊科
近年来,糖尿病呈上升的趋势,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其脑梗死的病变范围较广泛。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本组对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0例中,男69例,女41例,年龄44~81岁,平均63.5岁。糖尿病病程0~29年,合并、高脂血症59例,高血压42例、冠心病39例,既往有脑梗死病史者19例。发病前已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67例,发病后确诊者43例,入院时空腹血糖3.9~27.6 mmol/L。根据WHO1997年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全部病例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确诊为脑梗死。
1.2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 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昏、肢体运动及感觉障碍、语言障碍、意识不清、病理征等。头颅CT检查 所有脑梗死按下述标准分类:①单发脑梗死,梗死直径>15 mm。②腔隙性脑梗死,梗死区直径15 mm。②腔隙性脑梗死,梗死区直径
1.3 治疗方法 根据血糖水平给予降糖治疗,空腹血糖>10 mmol/L可使用胰岛素降糖,空腹血糖
2 结果
本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均得到及时正确诊断和积极有效治疗,经治疗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愈48例,好转56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4.5%。
3 讨论
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高血糖的存在,
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3]。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梗塞以中小灶梗塞、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梗塞多见。本组这与糖尿病患者微小动脉病变较为严重有关,而较大面积梗塞多与继发性粥样硬化有关,因为这些患者多数同时患有冠心病和(或)高血压病[4]。由于高血糖的存在,使血液黏稠度增加,此外,高血糖可引起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在受损内皮细胞上黏附聚集,血液流经已经狭窄的脑动脉时更加缓慢,更易导致血栓的形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3]。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代谢综合征,而胰岛素抵抗是该综合征基本病理生理现象,胰岛素抵抗是引起血脂异常、高血糖,糖尿病患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潜在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胰岛素抵抗,且合并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更明显[5]。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是糖尿病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欧洲糖尿病诊断标准协作组”指出餐后血糖与大血管并发症关系密切,且发现糖尿病患者在糖耐量降低阶段其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加[6]。总之, 对于糖尿病患者平时应积极治疗,注意饮食疗法、有效控制血糖、适当的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可望预防延缓脑梗死的发生。遇到脑梗死患者,要注意询问病史、急查血糖,明确是否合并糖尿病,避免仅按一般的脑梗死处理。
参 考 文 献
[1] 孟晓梅,董耀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临床分析K.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3): 2526.
[2] 罗锦娇,谭文琪,廖国猛.2型糖尿病并发多发性脑梗死75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4849.
[3] 于爽,谢华,丁长青.老年2型糖尿病血糖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研究.实用糖尿病杂志, 2006, 2(3): 41.
[4] 欧美荣.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49例临床分析.淮海医药,2009,27(1):49.
[摘要] 目的 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方法 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该院收治的60例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对其进行诊断分析,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预防性护理。结果 经及时治疗与有效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结论 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
[关键词] 急诊;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9(b)-0138-02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危害[1],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该次研究选取60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急诊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护理及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研究以回顾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该院接诊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史问询、病例分析及相关检查等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从60~76岁,平均年龄为(65.3±3.4)岁;病程从1~20年,平均病程为(12.3±2.4)年,按照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该标准;其中,有36例昏迷、12例神志模糊、12例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症状;从发病到就医平均时间在30 min左右;经与家属沟通,患者在发病前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迹象。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首先,进行及时的检查确诊后,给予患者葡萄糖静脉推注,选择50%、40~100 mL剂量,对于部分患者进行了重复推注;并给予10%葡萄糖持续性静脉滴注;对于11.1 mmol/L的患者,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剂量为100~200 mg。
1.2.2 护理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全程性的预防性护理;具体如下:第一,由于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所以,采取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的方法,了解患者行为表现、状态,并对患者的资料、病情、病史、发病诱因、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第二,对患者低血糖情况进行判断,争取抢救时间,并进行血糖检测、抽血生化实验;该次研究中,对于血糖>2.8 mmol/L的患者进行低血糖确诊并进采取及时抢救;对于
1.3 判断标准
首先,若患者症状全部消失,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回归正常值或接近正常值,则视为显效;若患者部分症状改善,检查结果各项指标有部分好转,则视为有效;若患者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且检查结果无任何改善,则视为无效。其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软件操作系统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2 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护理,60例患者未出现1例死亡,显效39例,占到总例数65.0%,有效21例,占到总例数的35.0%;无1例无效;所有患者在及时抢救与护理后痊愈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100%。
3 讨论
糖尿病长期存在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但是,当患者急性发作时,往往会伴有低血糖的现象,严重者可致昏迷,因此,需要做好及时诊断治疗与预防性护理工作。当糖尿病低血糖发作前期,患者往往会有无力感、饥饿感、四肢冰凉、颤抖发冷、烦躁心慌等症状,且伴有昏迷、神志模糊、烦躁不安且有抽搐等症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抢救,会危及到生命安全[2]。在该研究中,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史资料、家属提供信息、血液检测、实验室抽血化验等,及时确诊,采用对症性治疗,并给予预防性的全程护理措施,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症状。在抢救过程中,应该增加全程护理措施,加强预见性,因为糖尿病患者病情发展中,可以对神经系统、皮肤、心脏等组织造成慢性损害,为了预防与控制此类事件发生,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全面护理非常关键[3];尤其要注重抢救过程中的各种生命体征及用药反应情况;另一方面,针对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预防、治疗、并发症情况等,对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并给予相关案例帮助患者更深入的了解此病的种种情况,安抚患者家属情绪,使其保持平静,并与护理人员、医生进行密切配合,提高抢救中对于患者详细情况的了解;从而与家属通力合作,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抢救团体,以提高治愈效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对于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要增加预见性,包括护理人员对此类合并症的可能性风险的评估与判断,尤其是需要与家属进行认真交流、细致沟通,将患者的基本资料、发病情况、平时饮食、所服药物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全面记录、统计,并透过数据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还需要在确诊后及时的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为患者补充能量,改善其机体的水、电解质紊乱状况,以及口腔、鼻腔、喉部的清洁,让患者呼吸通畅;在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时,要按照每隔10 min的时间间隔给予抢救期的患者反应监测、记录。当患者抢救成功后,要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从心理因素、饮食结构、锻炼方法、禁忌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安排,让患者养成一个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膳食、补充营养,提高自我预防能力,做好各方面的记录,随身携带高糖食物进行低血糖情况的应对;并做好救助卡片,随身携带,为可能性发病后的抢救提供救治信息[4]。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患者的治疗,增加预防性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用药效果,改善饮食结构,完善锻炼方法,提升治愈效果,有效预防其恶性发展;在护理中,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与相关数据监测,尤其是对于并发症征兆的了解,从而采取提前预防措施,这是在急诊中护理糖尿病人的关键,因此,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玲,于洋,邱杰.急诊糖尿病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J]. 中国伤残医学,2015,23(21): 162-163.
[2] 杨林霞,梁雪芳,王颖.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40例整体护理干预[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5): 93-94.
[3] 胡丽玲. 急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救护理临床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2015(24):160-162.
【关键词】糖尿病足;下肢血管病变;护理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足的预防重于治疗,早期对糖尿病患者的预防教育及足部保健护理,可显著减少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及致残率。
一、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
长期下肢血管病变使血管硬化狭窄、影响血供。长期神经病变可使足部皮肤痛觉、压力感觉阈值上升,足底压力承受部位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患者足部如出现损伤极易引起感染、溃疡和坏疽。另外,由于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化血红蛋白增高,因蛋白质的糖基化使动脉壁的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结构的稳定性破坏,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阻力增加,导致局部血流灌注不足。再者,高血糖导致的代谢异常是神经病变的潜在启动与相关因子,持续高血糖组织内的蛋白质发生糖基化,使神经纤维节段性脱髓鞘神经递质的运输障碍,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末梢感觉减退或异常。总而言之,血管和神经的病变,再加上感染,共同促成了糖尿病足的发生。
二、糖尿病足的症状
早期表现为肢体皮温下降,足部发凉,上举后变苍白,下坠后发紫,静脉充盈迟缓,肢体抬高45°1~2min后才出现浅静脉充盈,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后期皮肤变薄、萎缩、趾甲增厚,最终出现溃疡和感染,如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坏疽。
三、糖尿病足的分级
参照Wagner分级标准。0级:指有发生溃疡的高度危险足,如周围神经、植物神经、血管病变,以往有足溃疡病史,足畸形,下肢水肿等;1级:足表面溃疡,无感染,常为神经性溃疡;2级:较深的穿透性溃疡,常合并软组织感染;3级:深部溃疡,常影响到骨组织,并有深部脓肿和骨髓炎;4级:足局部或特殊部位坏疽,足缺血性特征,常合并神经病变;5级:坏疽影响到整个足。
四、糖尿病足的预防
4.1预见性健康教育对防治糖尿病足的作用预见性健康教育是根据病人的个体差异、病情进展进行评估,及时针对病人的健康问题,制定预防性健康教育计划,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对重点、难点的健康问题进行形式多样的、系统的指导、随时评价教育效果。预防教育应从低危者着手,中、高危者列为重点预防对象,早期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关键。据调查,大部分病人早期对糖尿病足的防护重视不够,缺少足部护理的有关知识。因糖尿病病人大部分在院外治疗,对足部的防护知识极为缺乏,盲目错误的足部护理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有可能引起足部组织抵抗力减弱、损伤、感染。因此,抓住病人在院的机会,系统有效地灌输预防、诊断、治疗糖尿病足的有关知识非常必要。研究结果表明,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40%~80%的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所致截肢的发生率。
4.2通过提高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预防糖尿病足强调并注重糖尿病患者自我关怀的七个行为是预防糖尿病足的首要任务。①吃健康食品,知晓最佳饮食时间是控制糖尿病的核心。②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对整体健身、控制体重和血糖非常重要。③监测病情:每日自我血糖监测将为患者提供糖尿病的即时消息。④药物治疗:有效的药物治疗与健康的生活方式相配合,将降低血糖水平,减少糖尿病复发的风险。⑤解决问题:糖尿病患者自己必须有一套明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高血糖或低血糖疾病都要求患者对食物、运动和药物作出明智的判断与决定。⑥健康心态:有利于疾病的恢复。⑦减少风险:
防止糖尿病复发并保持健康取决于减少一些具有风险性的行为,例如做到戒烟或定期做身体检查等。只有具备这些积极的自我保健知识,并掌握了自我管理技能,才能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病情的发展,从而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4.3强化足部保健措施,消除诱发因素足部皮肤疾病是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常见诱发因素。因此,要积极预防和治疗足部真菌感染及其他皮肤病。当糖尿病足部病变出现时,血管壁的结构损伤已不可逆,治疗困难。因而要向病人特别强调这方面的知识。穿鞋不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指导患者保持足部卫生,鞋袜要合脚,袜口宽松,以棉质、透气性好的面料为佳;最好选择下午购买鞋子,双足试穿;穿新鞋时要逐渐延长试穿时间;每次穿鞋前均要检查鞋内有无杂物,不要穿有破损的鞋子;养成穿袜的习惯,袜子应每日换洗,保持清洁。注意足部保暖,预防足部冻伤。对有鸡眼、胼骶的患者,禁止乱用成药或手撕死皮,可将足浸泡在温肥皂水中,用砂纸、浮石磨掉死皮。有脚癣要及时治疗。经常检查足部有无危险因素,并妥善处理。指导患者每年至少全面检查足部1~2次,包括感觉的改变、血管搏动情况,尤其要重视提高患者对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危害性的认识,学会识别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是糖尿病足预防的关键。
4.4局部皮肤护理由于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皮肤循环障碍使皮肤屏障防御能力下降,注意保持足部清洁干燥,每晚用温水泡脚5~10min,水温在40℃左右,用柔软毛巾轻轻擦干足部皮肤。经常检查足部颜色,比较足部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查看足趾之间的部位,可用一些柔软的棉物保持足趾之间的干燥,特别干燥的足部,可用护肤油脂轻轻涂抹于足部表面皮肤(不能涂于脚趾间)。皮肤瘙痒或脚癣切忌挠抓。剪趾甲时应沿着足趾甲平行修剪,不能剪向趾甲边角的深部或剪得过分朝里。冬天禁用热水袋,防止因周围神经感觉迟钝而烫伤。夏天禁止赤脚行走,防止坚硬物碰伤,诱发溃疡。尽量减少足部小静脉的穿刺机会,以保持皮肤的完整性。
4.5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生物全息学原理认为,人体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整个机体的生理病理信息。故全面按摩足部反射区和穴位,可有效激活脑干网状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启动人体的调节机制调节代谢,从而快速而有效地调节血糖;其次,足部在血液循环中相当于“第二心脏”,刺激足部反射区和穴位,能使血管扩张,全身血流量增多,血液循环加速,血液黏稠度降低,改善组织缺血缺氧,使神经得到充分营养,从而可有效预防糖尿病足部病变的发生。
五、糖尿病足的护理
5.1积极控制血糖长期的高血糖是糖尿病血管和神经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故应积极配合医生控制血糖,遵循有效、平稳地控制血糖的原则,力争达到空腹血糖<61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9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5%。根据医嘱指导患者按时按剂量服用降糖药,不可随意增量或减量服药,更不允许私自停药;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须在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并教会患者自行注射技术,注意抽吸胰岛素时每毫升所含单位量,确保时间、剂量准确;注射部位经常轮换,以免皮下硬结影响吸收;了解胰岛素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每日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5.2足部护理每日评估四肢感觉、知觉,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皮肤色泽及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弹性。如皮肤温度降低、肢端变凉、皮肤逐渐变白或由暗红色转为暗紫色,甚至紫黑色,足背动脉的搏动逐渐减弱,提示局部缺血缺氧,容易出现溃疡并形成坏疽,应引起高度重视。
5.3皮肤水泡的护理糖尿病性水泡病是诱发肢端坏疽的危险因素,好发于四肢末端及循环不良的部位,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一,处理不当易合并感染。保持水泡部清洁,对紧张性水泡避免切开,可在无菌操作下抽取渗液,预防继发感染;对于小水泡一般不需抽液,可给予无菌纱布包扎,微循环改善后可自行吸收。水泡干枯后形成的痂皮,利用其保护作用可预防感染,任其自然脱落,切勿剥脱。
5.4创面护理5.4.1感染伤口的护理对已经发生感染的患者,可采取局部渗液作细菌培养或药敏试验,根据结果选用抗生素,一般全身静脉滴注抗生素,局部用生理盐水10ml加胰岛素10U加敏感抗生素混合液浸湿敷料敷于创面,每日用注射器抽上述混合液,将纱布滴湿2~3次,在肉芽组织生长并有治愈倾向时停止使用。对有感染的伤口首先进行清创处理,清除坏死组织应以不损伤正常组织或不出血为宜。对于合并有化脓性感染的创面,可用封闭式全创面持续负压引流,此方法效果好,创面愈合快。此外,应给予患者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膳食,以增强抵抗力和组织修复能力。
5.4.2皮肤溃疡的护理对皮肤溃疡者的局部护理应保持创面清洁,必要时盖无菌纱布。如溃疡面较大,用胰岛素加生理盐水均匀滴于创面,每日2次,10天1个疗程。溃疡面明显缩小后改为每日1次,以加速溃疡的愈合。
5.5心理护理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愈的可能,患者长期受疾病折磨,容易丧失治疗信心。随着对糖尿病的进一步了解及并发症的出现,患者易过度紧张焦虑,表现为苦闷、焦虑、抑郁、焦躁不安。糖尿病足溃疡、异味,使患者自尊心下降,依赖别人增加,社会支持减少,生活满意度下降。因此医务人员要关心体贴患者,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介绍同类患者康复的实例,指导患者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宣传自我防护对控制病情的意义,尽量让患者参与治疗方案的确立,以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能平静、乐意地接受治疗,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六、小结
通过合理的足部护理预防措施和糖尿病足的健康教育,可以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降低截肢率。临床护士或专科护士不仅要做好健康教育工作,而且要进行跟踪评价,了解患者对糖尿病足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不合格患者要反复讲解、多次指导、重新评价,直到正确掌握为止。只有在患者充分掌握了正确的足部护理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仕明。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7.
[2]常保成,潘从清。糖尿病足的诊断与治疗[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1):25-28.
[3]南海荣,许玲。神经缺血性及神经病变性糖尿病足患者足底压力增高[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0,20(6):332-333.
[4]王晶,元梅,张静波。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易患因素分析[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10(4):13.
[5]张梅,梁秋蓉。糖尿病足的病因与护理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9):1451.
[6]范丽凤,张小群。糖尿病患者足病预防护理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7):494.
[7]陈巧妃,褚玉珍。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2):108.
【关键词】 脑外伤;长期鼻饲;护理观察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77-02
脑外伤是比较严重的创伤,不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损伤。而且伴发继发损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不能自主进食。受伤后高代谢、高分解、高消耗。体内呈现高代谢分解状态。脑外伤病死率和病残率增加。胃肠外营养不能满足脑损伤患者高能量消耗。鼻胃插管是临床使用最多的,鼻饲容易出现并发症,减少并发症出现,对我科2009年5月――2011年12月长期鼻饲患者护理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住院颅脑外伤患者,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龄22-50岁,平均26.8岁。格拉斯哥评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有明显改变。患者在住院后72小时内没有消化道损伤下,鼻饲饮食。
1.2 鼻饲操作 使用常规胃管留置法。吸净痰液。鼻腔分泌物。避免呛咳引发窒息。清洁鼻腔。取患者仰卧位,头偏向一侧。选一次性硅胶管16-20号。量好长度,做好标识,液体石蜡油胃管,用右手拇指、食指夹住胃管,由一侧鼻孔缓慢插入。有突破感后,拇指、食指固定胃管鼻孔处不动,用小指和无名指胃管向前推入。如果没有阻力,将向下插入所需长度。深度达到标识,用听诊器在胃部听到气过水声确定在胃内。
2 预防和护理并发症
2.1 便秘和腹泻护理 腹泻是鼻饲患者经常出现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2%,本组资料为52%。因为患者应用大量抗生素,肠道菌群失调,引发肠道感染,鼻饲患者给予大量高渗饮食,刺激胃肠道,胃肠道分泌大量水稀释溶液浓度,水进入肠道,刺激胃肠蠕动引起腹泻。护理人员和家属应该在胃肠道营养液配制过程中,注意防止污染,配置当日用量。鼻饲速度和温度掌握好,鼻饲温度在38-40°。每次注入食物不超过200毫升。容器每日消毒,勤更换注射器,减少腹泻的发生。患者病情允许情况下,可以加入含膳食纤维丰富食物,提供足够量液体,预防患者便秘。
2.2 恶心、呕吐的护理 恶心、呕吐是脑外伤常见的并发症。一般多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避免出现这类情况。鼻饲速度要逐渐加快,鼻饲量有少至多。有条件可以使用输液泵,速度容易掌握,匀速输入食物。开始1000毫升每天,逐渐到2000-2500毫升每天。每次输入时间30-45分钟,每日4-6次。
2.3 胃潴留的护理 脑外伤颅脑损失较重,有不同程度缺氧,胃肠道粘膜缺血缺氧,出现水肿,胃肠道正常消化会受影响,使胃肠蠕动减慢,注入的溶液容易潴留在胃肠道内,在每次注入食物前,先抽吸一下,可以知道胃是否排空。如果残留量大于100毫升,证明有胃潴留。可以延迟鼻饲时间,或者负压吸引。必要时加用胃肠动力药,吗丁啉、灭吐灵促进胃肠排空。
2.4 代谢并发症的护理 血糖紊乱,高血糖症,脑外伤病人出现高血糖和颅脑外伤应激反应及大量鼻饲高渗糖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外伤引发身体应激反应,肾上腺素水平增高,代谢加快,血糖增高。低血糖,长期鼻饲停止,患者已经适应大量高浓度糖,停止鼻饲,没有其它方法补充,避免低血糖发生,需要停止缓慢停止,并以其它形式给与补充。
本组60例患者鼻饲后,36小时,有4例发生高血糖。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避免高血糖对神经组织损害。可以补充胰岛素或者口服降糖药,降低输入速度和浓度。监测血糖、尿糖。
2.5 高钠血症脱水 脱水是由于渗透性腹泻,糖尿病患者或者水摄入不足,是因为液体量掌握不好,及由饥饿状态转为高血糖引起代谢紊乱。在护理过程中逐渐增加饮食浓度和饮食量。定期监测血糖、电解质变化,记录液体出入量。
2.6 维生素缺乏的护理 长期鼻饲饮食应该注意摄入必需氨基酸、维生素及微量元素,避免维生素缺乏症状出现。出现缺铁贫血补充铁剂。饮食当中不含维生素K,要增加避免出现低凝血酶原血症,不含无机盐,每日给予无机盐至少8克。
2.7 机械性并发症的护理 误吸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体质衰弱,年老或者重症昏迷病人,有食道返流患者,容易出现液体饮食返流,吸入气管,因为病人胃肠功能差,胃蠕动缓慢,造成胃潴留,以及突然增加输入速度,引起腹胀,发生呕吐,支气管受到强烈刺激,发生吸入肺炎,比较严重。护理病人时应该采用头高脚低位,或者病情允许半卧位,精心护理鼻饲管和输注速度,仔细观察胃潴留量,大于150毫升,停止输入。吸痰动作轻柔。减少刺激。一旦出现误吸,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头部放低,吸出气道内吸入物。抽吸胃内容物,为防止进一步返流,避免造成更严重后果。
2.8 脱管、堵管的护理 鼻饲管脱落多数由于自行翻身,或者病人烦躁不慎脱落。护理过程中使用细孔柔软,性能好的鼻饲管,固定前额部位。保证鼻饲患者安全、舒适。每次输入食物前后冲洗鼻饲管,避免堵管。一旦发生堵管,及时更换鼻饲管。
3 结 果
60例患者中有18例出现误吸、脱管、导管堵塞、腹泻、呕吐、感染、便秘。患者存活。鼻饲时间为48-80天。没有发生消瘦、重度营养不良。
4 讨 论
脑外伤患者病情多数较重,治疗同时早期给予充分胃肠道高营养。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以维持代谢平衡。保护胃肠道,防止胃肠道对内毒素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机会。使患者平稳度过休克期并为以后治疗奠定基础。
本资料显示:通过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及时发现问题,关注对腹泻误吸、脱管、导管堵塞、腹泻、呕吐、感染、便秘的护理。患者没有发生消瘦、重度营养不良。重视鼻饲期间护理,利于减少并发症,保障营养支持。提高生存率,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胰腺癌;Whipple手术;高血糖;护理干预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关系密切,糖尿病可以是胰腺癌的症状,也可能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胰腺癌病人糖耐量异常的发生率高达80%,合并糖尿病的占30%~40%,反过来,患糖尿病超过一年的病人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增加2倍[1,2]。
胰腺癌标准的Whipple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对机体内环境的影响大,其中包括引起血糖异常。胰腺手术引起血糖异常的原因包括胰腺手术的创伤引起机体产生强烈的应激,导致全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造成糖耐量异常,出现应激性高血糖,手术应激也可以诱发潜在的糖尿病;同时广泛的胰腺切除,胰岛细胞不足,引发的糖尿病引起血糖的调控功能失常。术后高血糖造成组织高渗透性致细胞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易发生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手术效果和预后。并且由于术前血糖检查正常,而术后高血糖的发生往往比较隐匿,发现不够及时,容易发生高血糖酮症酸中毒昏迷的严重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8年7月我科71例胰腺癌手术后康复出院的患者,总结21例出现术后高血糖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科2003年1月-2008年7月,收治行胰腺切除手术的胰腺癌患者71例,排除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其余56例中入选术后高血糖研究。临床诊断胰头癌54例,胰体尾部癌2例。
1.2 诊断标准 术后糖尿病诊断标准根据1997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胰腺癌术后患者有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者,不同天的2次血糖均高于糖尿病的诊断低值;或者有糖尿病症状,但空腹血糖在7.8~11.1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餐后2h血糖≥11.1mmol/L,并排除药物、其他部位肿瘤的影响,即可诊断糖尿病[4]。
1.3 纳入标准 术后高血糖研究纳入标准。患者既往无糖尿病史,术前空腹血糖
1.4 治疗和护理
1.4.1 手术 行经典的Whipple手术18例,胰体尾部切除2例,行保留幽门的Whipple术1例。
1.4.2 术后监护和护理 多功能监护仪监测血压、呼吸、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24h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呼吸深浅及频率、呼出气体的气味等。留置尿管的病人要做到尿道清洁,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是否澄清,稀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并观察伤口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感染情况。
1.4.3 术后血糖监测 所有胰腺癌手术患者均于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术后2h、术后4h、术后8h,术后12h及术后24h监测血糖。术后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血糖监测频度。在血糖高于13.9mmol/L时每1~2h测血糖1次,血糖在8~13.9mmol/L时,监测血糖每4h1次,血糖降至正常后,每12h检测1次。
1.4.4 术后高血糖的处理 首先稳定生命体征和适当镇静治疗,减少术后应激。在此基础上对血糖>8mmol/L患者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一般剂量从0.1U/(kg·h)开始,逐渐降低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数值确定胰岛素用量,治疗目标为血糖控制在6~8mmol/L。
1.4.5 胰岛素注射 按医嘱合理使用胰岛素,输液过程中,加强监视,并告诉病人若出现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脉速等症状时要注意可能发生了低血糖反应,发生反应应立即进甜食、糖水。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改用胰岛素皮下注射专用针头,以减少注射器内残留胰岛素。注射胰岛素后,避免立即进行热水浴,防止因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迅速吸收而引起低血糖。
1.4.6 饮食指导 所有胰腺癌术前或者术后发生糖尿病的病人,予以糖尿病饮食。饮食要求:三大热量比为碳水化合物50%~60%,蛋白质12%~15%,脂肪10%~30%。
1.4.7 健康宣教 对伴发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宣教预防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而术前无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则无糖尿病宣教。
2 结果
2.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56例术前无糖尿病的胰腺癌病例,术后发生高血糖的患者共21例,占37.5%,其中男13例,女8例,平均年龄63.2岁(48~80岁)。21例中7例符合术后糖尿病的诊断,占术后高血糖33.3%,14例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占术后高血糖66.7%(见表1)。表1 胰腺癌患者的血糖状态
2.2 胰腺癌病人术后感染并发症比较 将71例胰腺癌术后病人,按术前和术后血糖的状态分为四类,分析在切口、泌尿系和肺部发生的感染情况。无血糖异常的有35例,共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为8.6%,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和肺部感染各有1例。术前确诊糖尿病的15例,发生切口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6.7%。术后发生应激性高血糖的14例,共发生2例感染,发生率为14.3%。术后发生糖尿病的7例患者中,1例发生切口感染,发生率为14.3%(见表2)。表2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患者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比较
转贴于
2.3 不同血糖状态胰腺癌病人平均住院时间比较 本组病人以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无感染等并发症,予以出院。术后住院时间:35例未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0.4天,21例发生术后高血糖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4.3天,其中7例术后并发糖尿病平均住院时间为30.1天,14例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天, 而术前确诊为糖尿病的15例胰腺癌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8.6天(见表3)。 表3 胰腺癌术后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
3 讨论
胰腺癌和糖尿病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胰腺癌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肿瘤本身和阻塞性黄疸使得机体的应激能力下降,加上胰腺切除导致胰岛细胞的减少,使得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抵抗,导致术后高血糖和糖尿病的发生。 术后糖尿病的发生隐匿,易被忽视,而导致术后酮症酸中毒的发生[3]。糖尿病患者术后切口不愈及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因为高血糖严重影响机体的修复能力,削弱机体的抗感染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呼吸道、泌尿道和手术切口的感染[5,6]。近来的危重医学研究显示,术后应激性高血糖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术后积极控制血糖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7,8]。因此胰腺癌术后血糖的监测有助于减少胰腺癌围手术期的风险,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本组中病人血糖规律监测,根据不同的血糖水平调节血糖检测的频度,无一例酮症酸中毒昏迷发生。本组胰腺癌术后发生高血糖的21例病例,予以小剂量胰岛素强化治疗并有效地控制术后血糖于6~8mmol/L水平,同时加强了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措施,有3例发生感染,发生率14.7%,低于术前糖尿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但经过抗感染治疗和血糖控制后,都康复出院。
胰腺癌术后新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容易波动,血糖调整比较困难。分析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手术后机体往往有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治疗往往不敏感。另外一方面,术前没有糖尿病病史,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不足,对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的医从性不够。有些患者和家属对糖尿病认识不足,一味追求术后增加营养,而不控制热量摄入。从住院时间上可以看出,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术前就有糖尿病的患者。提示对术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调整除了胰岛素治疗,更需要重视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比如患方和医护人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份饮食计划,循序渐进地控制饮食。鉴于胰腺癌患者的糖尿病的高发生率,建议对所有胰腺癌手术病人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提高术前或术后发生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控制的认识,增强患者对血糖治疗的医从性,实现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护理。
社会和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病和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9]。胰腺癌患者术前对手术的恐惧,本已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术后并发糖尿病,会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并且胰腺癌术后伴发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相对较慢,并发症发生率增多,住院时间较普通的术后病人明显延长,患者手术后心理障碍表现为焦虑和厌烦情绪,严重者将发展到抑郁对治疗完全失去信心。因此护理上应重视心理护理,首先护士应掌握糖尿病护理、操作知识,结合不同患者特点,加强心理疏导,解除患者顾虑,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帮助病人接受糖尿病病人角色转变的现实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因此,对于胰腺癌术后出现高血糖的患者,规律的检测血糖,及时发现糖尿病的发生,合理使用胰岛素,从护理的角度,加强糖尿病知识和饮食预防宣教,重视心理护理,从而减少胰腺术后血糖和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 杨飞,许樟荣,胡成伟,等.糖尿病对腹部外科手术的影响.中国糖尿病杂志,2002,10(5):268-272.
2 苗毅.糖尿病病人行胰腺手术时的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89-91.
3 李济宇,全志伟.合并糖尿病急腹症病人围手术期处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2):91-92.
4 叶任高.内科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2.
5 周瑞耀.糖尿病围手术期的内科处理.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84.
6 刘秀文.糖尿病患者及危重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中国医刊,2003,38:23-25.
7 Van den Berghe G,Wouters P, Weekers F, et al. Intensive insulin therapy in the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N Engl J Med, 2001,345:1359-1367.
【摘要】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很多,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本文通过对该病患者的致病因素、预防措施、护理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为基层医疗单位对该病进行预防提供可靠有力的依据和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 基层预防 探讨
糖尿病(DM)的致病原因有很多,是以慢性高血糖病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功能紊乱症状,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该病的患病人群正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1]。据调查, 15年以前我国的糖尿病的患病率就已经达到了3%以上。具WHO的一份报告表明, 到2025年全世界患糖尿病的人数将达到3亿以上, 若任病情长久发展会对很多系统造成损害, 使人类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与考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盲的主要因素之一,导致该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很多,目前临床上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2]。为了对基层医疗单位对该病进行预防提供可靠有力的依据和方法。本文通过对该病患者的致病因素、预防措施、护理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现概括如下。
1 致病因素
1.1 全身因素:DR的发病和病情程度与患者的全身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DR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全身因素也会出现发生相应的变化,有相关文献报道显示,该项因素可以作为对DR患者的危险程度进行预测的重要指标[3]。
1.2 病程:DM患者的病程越长,DR的患病几率越高,且患者的病情越严重。根据相关文献报道,患者病程在小于5年者,患者眼底发生改变的比例为40%左右;患者病程在5年至10年之间者,患者眼底发生改变的比例为50%左右;患者病程大于10年者,患者眼底发生改变的比例为90%左右。
1.3 高血糖:高血糖可以通过对山梨醇代谢旁路起到激化作用,对机体的蛋白激酶C进行激活及增加氧自由基的产生等途径对视网膜的毛细血管造成损伤,使毛细血管的基底膜出现增厚、扩张的现象,形成微血管瘤,最终造成DM患者的眼底发生病变。
1.4 高血压: 关于患者血压与DR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在医学的说法存在差异,大多数专家认为高血压能够导致患者持续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使视网膜毛细血管内高压加剧,使DR的病情发展加速[4]。
1.5 高血脂: 患者的血脂代谢出现异常可以导致DR的硬性渗出,血浆的脂蛋白水平越高,渗出的脂蛋白也就越多,DR的病变也就越严重。
1.6 眼局部: DM患者的眼部屈光状态、眼压、眼灌注压、玻璃体状态、视神经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眼外伤等现象均可以对患者的病情造成影响。
2 预防
2.1 早期护理干预: 提高DM患者的病情知识水平可以对患者代谢起到改善的效果,但不同报道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显示,在DM患者未并发DR之前,对其可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出现DR并发症的几率大大降低,最终实现降低致盲率的目的[5]。
2.2 卫生宣传: 对高危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要以患者的年龄、文化层次、生活背景等因素为根据,采用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宣教形式,比如:糖尿病健康讲座,患者之间的经验交流,家庭随访,媒体宣教等。通过宣教让高危患者认识到“防病重于治疗”,掌握自我保健方法,防止DR的发生。
2.3 避免诱因: 通过多种传播方式使患者对该病情的相关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并引起足够重视,使患者的防护意识提高,避免诱发因素的发生,结合合理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并通过有针对性综合干预措施,对DR的发生起到防范作用。
3 护理对策
3.1 饮食: 该类患者应多进行高蛋白、高纤维素类食物,注意对其能量和微量元素进行适当补充,要尽量少食和最好不食用含糖量很高的食物,对于因某些原因不能够自主进食的患者,可以采用静脉注射营养液的方法,对其机体的能量进行补充[4]。
3.2 用药: 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问题。患者每次用药后,医护人员都应对其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确定没有用药后的即时不良反应方可离开,要随时备好高渗糖等急救药物,以备不时之需[5]。
3.3 心理: 患者的心理因素是决定患者的病情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放松训练,使患者能够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消除不良心理因素。主动为患者讲解治疗的整个过程,和注意事项,手术后的恢复周期等,使患者对治疗过程有基本的了解,以解除患者对于治疗的一系列疑惑,和随之而来的恐惧感,并告知其治疗前后用该如何与医生、护士配合,以确保之力啊顺利进行和成功完成,使患者以健康平和的心态接受治疗[6]。
3.4 病情观察: 医护人员应该时刻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并发症现象出现,如咳血、休克、窒息、感染等等,如果有这些症状出现,应在第一时间对其并发症的发病原因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作及时的抢救处理。
3.5 出院指导: 对于康复出院的患者,要嘱咐其注意坚持遵照医嘱用药,并定期来院进行复查;使患者学会自行测定血糖和自行注射胰岛素的方法;使患者掌握一定的对低血糖现象进行有效应急处理的方法;患者可以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其机体的抵抗力,但是要注意保持适度,切不可过于劳累。
参考文献
[1] 阳桥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诊断[J].医学综述,2009,15(3):426~428.
[2] 李兰兰,巴日格其,张天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9,4(4):62~66.
[3] 刘卫,张勇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J]. 国外医学•眼科分册,2005,29(5):352~357.
[4] 马岩,孙伟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预防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9):125.
[5] 李玉娟,李桂荣,魏颖,等.糖尿病患者眼部首诊视网膜病变程度分析及干预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8,23(11):32~33.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 根据临床诊断有无合并心脑血管病变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2例。观察组患者无合并心脑血管病变, 对照组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观察两组血糖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6.3±1.2)mmol/L, 低于对照组的(9.6±2.5)mmol/L (P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血糖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6.047
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因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较差, 血糖控制不足, 产生胰岛素能力完全丧失。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 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体内腺体分泌以及吸收等问题的影响更易于引发老年性糖尿病, 且现在糖尿病在临床上尚无根治的措施, 只能以饮食控制配合胰岛素的使用来改善患者体内血糖情况, 控制患者病情, 但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还较不准确, 本文就影响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旨在寻找良好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5年4月收治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4例, 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血糖改变情况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断将无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22例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18例, 年龄48~62岁, 平均年龄(55.00±4.92)岁;女4例, 年龄46~66岁, 平均年龄(56.00±3.61)岁。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22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16例, 年龄47~63岁, 平均年龄(54.00±5.21)岁;女6例, 年龄44~62岁, 平均年龄(52.00±4.33)岁。已排除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和肝肾功严重异常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根据中华医学会2型糖尿病并发症调查课题组制定的2型糖尿病统一调查表, 结合本院患者临床实际情况, 发放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生活习惯、治疗措施以及各类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各种并发症情况等。所有表格均由患者本人填写。医务人员一并指导并回收, 对表格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糖值并比较。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血糖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糖值(6.3±1.2)mmol/L, 低于对照组的(9.6±2.5)mmol/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生活习惯 根据调查问卷得出, 对照组较观察组在饮食上会更多的选择甜食、荤食、咸食等食物, 且有吸烟史。
3 讨论
糖尿病是我国常见的内分泌疾病, 为胰岛素分泌过剩或不足导致患者发生高血糖为典型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糖尿病能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病变, 因长期的血糖偏高导致机体代谢功能紊乱, 患者的功能损伤或障碍可表现在肝肾以及心脑血管乃至神经系统的多层方面[2]。老年人是糖尿病的好发人群, 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好发人群, 现阶段临床研究表明, 血糖的高低与胰岛素的分泌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 老年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是高血糖造成管腔狭窄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老年人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是糖尿病造成的最为直观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3]。但是,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是不足, 而是体内长期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胰岛素血症。据研究证明, 血糖
综上所述,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因素很多, 大多在生活饮食和休息活动方面,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渐渐有了预防和控制的意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医师指导和家属监督。老年患者的生活习惯、血糖情况等都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患者病情的主要因素。经过有效的指导饮食和合理锻炼用药后, 相信更多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表现均改善, 因此, 在治疗的同时积极干预和控制相关因素能有效防止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何刚, 李素芳, 何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1(8):54.
[2] 郝志敏, 赵洁, 黄贤胜.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关系.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1(15):102-103.
低血糖反应
为胰岛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种原因均可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胰岛素的应用剂量过大;混合胰岛素治疗时比例不恰当或预混制剂使用前未充分摇匀;注射胰岛素后未正常进食;高糖毒性纠正后胰岛素未及时减量:运动量增加;同时应用某些能增强胰岛素作用的非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如磺胺类、β-受体阻滞剂、水杨酸制剂等:女性月经前期,妊娠早期、分娩后;患者同时合并甲减、肝、肾功能不全等疾患;过度消瘦的患者因皮下脂肪层较薄,皮下注射深而变成肌内注射;饮酒等。当不良反应发生时病人临床表现为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悸、饥饿、焦虑、紧张、面色苍白、心动过速、冷汗及手足震颤。脑部症状:精神不集中;思维、言语迟钝、头晕视物不清、焦虑不安、步态不稳、有些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如狂躁、易怒、幻觉、表情特异等,若低血糖程度加重,可出现神志不清、肌肉颤动,最后导致昏迷、惊厥等。有时由中效或长效胰岛素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因药物吸收缓慢,血糖是逐渐下降的,肾上腺素增多的反应轻而缓,病人可无自觉症状,一开始即为精神异常表现,这是因脑细胞缺糖导致大脑皮层功能障碍所致,病情较长且合并有植物神经病变者,当出现低血糖时无低血糖表现,因此,护理人员应在胰岛素注射后作用最强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低血糖症状出现。
在应用胰岛素时,要加强预防措施,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低血糖反应多发生在注射胰岛素后作用最强的时间,普通胰岛素为注射后2小时,多在白天发生。长效胰岛素为注射后14小时,多在夜间发生。因此,护士应加强巡视患者,若有上述症状立即报告医师。当发生低血糖时,轻症者立刻饮糖水、服糖块或进食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即可纠正;重症者需静脉注射高浓度葡萄糖或肌注胰高糖素,再续以葡萄糖液静滴。患者清醒后应立即进食,低血糖时间较长者需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若应用以上措施患者意识状态仍无好转,应注意合并脑血管意外的可能。
Somogy现象
为患者夜间低血糖导致升糖激素作用加强而于清晨表现为空腹高血糖的现象。是由于多次低血糖症后,刺激胰岛A细胞及肾上腺发生反应性高血糖,易误认为黎明现象而增加胰岛素用量导致夜间血糖更低,如,临床经验不足,而加大胰岛素用量,则可造成严重低血糖反应而危及生命,认识此现象以免发生胰岛素治疗剂量调节的错误。
胰岛素水肿
因为胰岛素有水钠潴留的作用,经胰岛素治疗时出现水肿可表现为下肢轻度水肿甚至全身性水肿。应给予低盐饮食,水肿明显时应限制水的摄入,注意保护皮肤,防止损伤,应用胰岛素后出现的浮肿可持续4~6天,甚至更长时间,但一般均能自行缓解,必要时用双氢克尿噻、速尿等利尿剂以促进水肿消退。
屈光不正,视物糊
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时,血糖迅速下降,致晶状体及玻璃体内渗透压下降,水分逸出,屈光率下降发生远视。多见于血糖波动大的幼年患者。属暂时性变化,一般可以自行恢复,不需处理。
胰岛素抵抗
即在没有酮症酸中毒的情况下,每日胰岛素需用量高于200U。其主要原因为感染,使用皮质激素或体内存在有胰岛素抗体能和胰岛素结合,此时可换用不同动物种属的制剂或加服口服降血糖药而得以缓解。
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
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能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不利血糖控制。加用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有助于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减少外源性胰岛素用量。过敏反应。
胰岛素制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发生,主要是其中所含的杂质(如防腐剂甲苯)及鱼精蛋白等引起。主要表现有:注射部位有针刺感、发痒、发热,常在注射后1.5~2.0小时发生,局部肿胀或硬结,紫瘢、个别病人可有虚脱或急性肺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发生。反应轻者有的能自动脱敏,无需干预。也可更换制剂类型或使用人型制剂,或者加用抗组胺药。严重过敏而又必须使用者在脱敏后需连续使厨,不宜中途停用,否则再次使用时仍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不要抓破皮肤,以免引起感染。
局部反应
注射部位出现皮下脂肪萎缩、皮下脂肪增生、红斑和皮下硬结等。皮下脂肪萎缩可能同胰岛素制剂不纯相关,而皮下脂肪增生可能因胰岛素有刺激局部脂肪增生的作用有关等,因此最好更换纯度较高的胰岛素,选择注射器并注意轮换使用,一般注射部位为上臂前外侧,,臀部及腹部,每次注射要改变部位,1周内不要在同一部位注射2次,以免产生皮下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同时采用热敷、按摩等理疗,可使其慢慢恢复,也可用局部氧疗法或用地塞米松局部注射。
皮肤感染
由于胰岛素需长期注射,注射部位消毒不严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热痛,甚至发生脓肿感染。因此要不断更换注射器;注意皮肤清洁;或局部消毒;注射区域有计划轮流注射:出现脓肿时应切开引流。
体重增加
1 方法
由专责护士从患者住院开始进行入院评估(生理、心理、社会、掌握相关疾病知识的程度),入院宣教,确定患者及金属的健康要求,共同建立教育的目标,选择教育方法,协同实施教育计划,进行效果评价,出院指导,出院后的跟踪随访。
2 结果
通过对58例住院病人的血糖观察,自我管理能力,出院后2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心理健康状况跟踪调查,表明效果较住院前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3.1专责护理的实施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专责护士可定期对患者进行有关病情的糖尿病知识宣教,组织病友会,开展病友联谊活动和护理支持活动,指导患者学会自我调节的方法,认识到控制血糖的重要性,血糖控制好了,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会降低。
3.2专责护理的实施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专责护士可定期对患者进行进行家访,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和关心患者,共同提高患者的护理能力,病情自然就达到满意的控制。
3.3专责护理的实施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专责护士可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指导其进行早期的预防。对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尽早发现,及时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4专责护理的实施可以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患者在入院时往往有焦虑、压抑心理,专责护士可对其进行心理指导,使其出院时明显改善。心理教育可以缓解因焦虑、压抑心理等因素引起的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有利于控制血糖,从而大大的减少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2年内,共收治住院治疗并出院的患者有674,其中有男性患者369例,女性患者305例,患者年龄在(14-78)岁,平均为(47.3±11.7)岁,其中有四肢骨折的患者474例,锁骨骨折患者105例,腰椎骨折患者45例,盆骨骨折患者50例,患者发生骨折的原因包括:车祸、高空坠落、跌倒、重物撞击等。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手术进行内固定或手法复位后外固定的治疗,患者无急危重症患者,情况均较为稳定。其中发生跌倒的患者有2例,发生磕碰的患者有1例,发生褥疮的患者有3例,发生坠床的患者有1例。这7例患者因发现及时,并经过及时有效的抢救和治疗措施后,均预后良好,并出院。这7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3例,患者年龄在(63-78)岁,平均为(74.3±2.4)岁,其中合并有高血糖的患者4例,高血压患者3例,高血脂患者1例,其中有中风后遗症及老年痴呆患者4例。骨折部位为下肢骨的患者有4例,骨折部位为脊柱的患者3例。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住院治疗并出院的674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分析其中发生跌倒、磕碰、坠床、褥疮等7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讨论结果总结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患者及家属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知晓率不足;②患者自身体质原因;③医院管理制度不到位,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等,是骨科护理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
(1)患者及家属对相关医学知识的知晓率不足;对于骨科患者来说,术后的功能锻炼对于患者相关骨及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期间,患者由于仍处于恢复阶段,机体各方面协调都不理想,因此极易发生跌倒、磕碰等不良事件,此类不良事件不仅会对患者造成直接的伤害,还会引起患者内固定钢板折断,钢钉脱落等严重后果,在此阶段需要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监护,辅助患者完成康复训练。
(2)患者自身体质原因;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患者均伴有不利于术后恢复的并发症,并且有中风后遗症及老年痴呆患者,此类患者机体条件不够理想,长期的高血糖及高血压状态对机体免疫系统均有不利影响,同时患者意识不足,不能很好的支配躯体,并有中枢神经损伤,因此极易发生跌倒、磕碰、坠床及褥疮等护理不良事件。
(3)医院管理制度不到位,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充分等,在医院的日常管理中,由于骨科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低资历护理人员为目前主要的一线工作人员,由于经验较少,因此有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风险。
1.3骨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的对策措施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针对我科护理不良事件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了预防措施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干预。增强医患沟通,加强护理管理,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制定考核制度等,是应对护理不良事件的最佳防治措施。(1)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相关业务水平的培训,制定健康宣教手册,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骨科患者康复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宣教,改善护理人员的医患沟通能力,鼓励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2)加强护理管理,制定考核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完善管理制度,责任到人,从管理方面入手避免护理不良事件危险因素的存在。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由SSP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防治措施实施后,我院骨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有了明显降低,至今未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由之前的1.04%下降至5%,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而且我科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也获得了明显提高,由原来的(91.37±2.1)分,上升至现在的(97.38±1.7)分,结果具有可比性(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