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管理工作汇报

科技管理工作汇报

时间:2023-06-06 09:00: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管理工作汇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管理工作汇报

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1高校科研的信息化管理目标

1.1建立完善的数据采集系统,确保准确性、实时性、及时性

此项管理的首要宗旨是要确切、及时的反映出本校科研工作者的一系列相关科研成果以及工作进展等,使得各领导、教师甚至学生们都能够真正地了解到本校科研状况,同时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跟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系统必不可少。且这一系统必须达到全员参与,将个人可公布的基本资料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够完整的将本校的科研成展示出来。与此同时,该系统必须实现数据的及时更新,这样才能准确的了解各科研项目工作进展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基本信息,方便日后核查。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十分重要,即准确性,数据的准确性是此项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足够准确的数据才有存在的意义。

1.2健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创建网上合计和图表功能

信息化之前的信息采集工作往往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各部门、各专业的教师们将近期科研工作汇报给学院,然后以各学院为单位汇报给校方的相关部门,部门内部再进行整理、汇总之后报给各级领导。这样的方式虽然较为严谨,却也相对地失去了信息的及时性,无法做到信息的及时更新,难免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科研工作的不便。在充斥着的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信息采集也相对地更加便捷,同时其准确性和及时性也可以得到保证。建立健全相关系统,需要管理部门人员全面了解校内教师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工作进展,甚至是科研难题,同时汇总归纳,总结全校相似的科研成果,分类排放。并根据“已完成”和“进行中”来进行区分,便于使用者浏览,同时也便于向校方领导汇报工作。当然,要达到以上目标,需要信息化系统拥有实时合计功能。这种功能是指在完成信息的初步采集之后,系统可自动或手动分类,对相关项目进行统计,并做成报表或者图表,便于浏览者审阅。

1.3建立考核制度,利用互联网提高效率

众所周知,对于任何有组织性的机构或集体,一个具体细化的考核标准必不可少。高校为实现对教师们的激励,通常也会细化本校的考核制度。这一制度同样可以用于科研工作中,无论科研成果的大小,只要足够优秀就给予一定的支持的鼓励,也可激励他人努力为本校科研事业做贡献。如果利用传统的方式进行考核,那么其繁琐、紧张程度容易想见。因此,我们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来进行科研工作的考核,使系统自动分类优秀科研成果,提高工作效率。

2目前高校科研工作存在的弊端

2.1信息处理方式滞后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随之而来的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首先工作效率就很难满足,更不用谈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难以满足社会要求。科研工作最关键的最基本的就是其准确性、实时性和及时性,如果这三点基本要求都无法满足,那么科研工作可以说是失败的,不合格的。

2.2管理人员思想保守

现在的很多高校都沿用之前的金字塔式的层式结构进行管理,这种模式下的科研管理容易造成权利集中,是一种非常危险的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而科研管理人员们大多思想保守,拒绝进步,这就严重阻碍了本校科研工作的展开,使得科研工作效率低下,很难达到目的

2.3科研合作形式单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简单的科研成果已无法满足时代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跨专业的去研究更具综合性,以及更加复杂的难题,致力于为人民生活创造便利。而以往的科研工作多为同专业人员合作完成,有的甚至是自己独立完成。这样的组织形式已经渐渐无法满足时代要求,我们高校的相关科研人员应该学会创新,共同合作,共同进步。

3高校科研的信息化管理对策

3.1提高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工作效率往往得不到保证,且科研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实时性也难以达到标准要求,除此之外,科研工作往往信息量庞大,包括各种科研人员信息、项目进展、成果展示等也都需要另外汇总,总结归纳,整理成册。同时如果能够将其整理成图表形式将更加直观,对于工作的进度汇报也更加便捷有效。但是由于人工劳动力有限,高校的教师数量有限,教师们除去本职工作外很难再有精力负责这些科研信息的整理,这就需要用到信息化管理,这种互联网模式下的工作方式更加便捷,也更加高效,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3.2提升高校科研管理的决策水准

在智能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产业深入人心,人们无论是生活、生产、工作还是学习都逐渐离不开网络。将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不仅仅是互联网产业在高校这一社会群体组织的具体体现,也是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贡献体现。通过信息化管理,将繁杂无序且数量庞大的科研信息在极短时间内整理汇总,归纳分类,这一点恐怕只有互联网时代下高速运转的计算机程序才能做到,人力往往更费时间,更费精力。而且,信息化的管理模式也更加准确,更加丰富,且计算机模式下的信息更新也更加迅速,及时性和实时性都能得以保证。在决策者制定项目计划时,不仅仅要兼顾高校科研水平及科研资金,相关的政府政策等等刚性要求,还应该考虑社会动态,时事与社会接轨,本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及科研进展,还有其他各大高校的科研动态等等,都必须考虑在内,而要想根据这些条件综合考虑,用传统的“打听”是远远不够的,连最基本的准确性都得不到保证。而信息化管理则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对策,如果各大高校和社会各界都能采用信息化管理模式,那么校方就能够及时地掌握其他各界的科研动态,从而更加合理的制定我们的科研项目,是决策更加科学。

3.3管理人员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

要想拥有一套高端、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人员首先需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以人为本。首先,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切勿将管理与服务相混淆,这两者是相互并列、有机共存的。其次,要革新以往的层层递进式管理模式,试建立网状分布式结构,将各级人员、各项目人员分散到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相互监督,相互合作。再者,各级管理人员可深入科研项目工作中去,指导项目的研究方向以及成果汇报,同时可以组织协调各个科研项目,充分发挥管理能力的服务意识。在此之前,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管理人员进行一系列培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时刻牢记要将科研人员放在第一要位,拒绝功利性思想和腐败思想,同时培养其良好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够公平公正的实施管理和分配,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3.4合理组建科研团队

现在的科研成果都较以往更加复杂、难解且综合性更强,如果只是单一学科的科研教师在一起合作完成项目,往往很难有十分出彩的成果。科技发展如此之快,如果不能迅速的实现科研团队的合理性,就会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科研成果也会很快被遗忘。因此,科研团队的组织形式必须革新,从以往单一的模式逐渐转化为各个学科综合合作,甚至可以跨校区,与他校合作的模式。但是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新的问题,比如不同学科教师时间上难以统一,不同学科的教研室也无法确保在相同或是相近的地理位置,当与别校合作的时候这些问题就更加突出,甚至不同学校科研水平也不同,难以保证顺利合作。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系统协助解决这些问题,将所有问题放到信息化平台上,并进行汇总归纳,将问题突出显示,再依次对症下药。

3.5积极建设知识共享环境

若要实现以上团队需求,那么一个知识共享平台至关重要。无论是跨学科还是跨校区的知识共享,都对整个团队的科研项目的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团队内部可以通过知识共享平台确定各个成员的团队角色,将各个学科的知识汇合为整个团队的砥柱力量,使得知识更加完整、系统。有道是“旁观者清”,故而除此之外,其他学科的成员也可以利用非本专业学科知识特点对科研项目进行创新,结合本专业知识特点,两相融合,发挥出更多、更大的价值。且目前的科研项目以科技创新居多,若能够借鉴信息化系统建设一个知识共享平台,就能够在非常高效率的前提下促进目标的达成。当然,知识共享平台更重要、更基本的功能是使得各个学科的知识透明化,使得成员之间相互了解,便于成员内部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团队和谐来讲十分重要。而这一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来实现。综上所述,高效便捷、网络智能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趋势,高校应该与时俱进,不仅仅是将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更应该从深层着手,革新管理人员的理念,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科研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积极关注社会各高校科研动态,总结反思本校信息化管理弊端,明确信息化管理目标,将高校建设的更强更好,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引用:

[1]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及促进策略研究[D].刘洋洋.西南财经大学2013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探析[J].毛钟红.科技管理研究.2007

第2篇

企业档案人员现状分析

一、普遍存在基层档案人员对档案资源利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层档案人员尤其是兼职档案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存在应付了事的思想,对各科室必须要形成的档案资料及时整理归档工作力度不够,思想上存在着为难情绪。此外,基层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知之甚少,对档案人员思想、工作上的关心、支持、了解不够,给档案工作的发展造成了许多制约因素。

二、档案人员普遍受传统工作思路的影响,不能把档案资源与企业发展、市场经营、技术进步联系起来,开发利用与需要脱节。档案人员是资源与信息平台的联系纽带,有些档案人员还停留在简单、被动地整理、存档的管理水平上,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开发、传递与提供利用方面涉足很少,使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与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出现断层。

三、档案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频繁变动。有些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还停留在保管员的职能上,有的单位档案人员因一岗兼多职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档案管理工作,加上工作需要变动频繁和业务素质欠缺,直接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此外,档案人员因业务不精,导致归档文件的整理、分类和保管期限划分等问题上不够准确,档案立卷归档不及时,影响了档案工作的系统、规范开展,基层单位档案管理的不规范,造成了各单位档案管理、应用水平的差异,给上级档案部门的开发利用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企业档案工作人员在新形势下应具备的素质

在多年的工作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档案工作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档案承载着企业形成的显性知识,还将人们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成为知识共享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档案人员是档案工作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档案管理的主体,因此,档案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档案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特别是在企业中,档案工作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企业档案人员就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一、档案人员要恪尽职守,爱岗敬业

档案是企业的宝贵财富,档案工作人员肩负着管理、保护档案的职责,档案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完整、齐全、安全和利用效果。所以,档案工作人员必须首先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档案工作人员要恪尽职守。档案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热爱档案事业,恪尽职守,具有求真务实、爱岗敬业、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不辞辛苦的工作作风,这是作为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要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档案部门长期处在局限性和封闭性的环境中,常常是被领导忽略的部门。档案人员要不计个人名利得失,甘当配角,甘当无名英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无私奉献、兢兢业业干好工作,这是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必备素质。

二、档案工作人员要遵纪守法、严守秘密

在认真贯彻落实《档案法》的同时,还要严格执行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注重档案工作的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不断地提高依法治档的自觉性和行动力。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是维护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便于提供利用。档案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证档案载体的安全;二是保证档案内容的安全。档案人员必须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和档案借阅规定,保证档案的安全。

三、档案工作人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创造力是人们适应生活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档案工作要在经济建设服务中取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得到最大的发展,档案人员必须善于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指导实践,解决疑难问题。同时,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把实践知识向理论知识升华,以便使自己的工作有所创新,不断开拓进取。

积极主动的协调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档案人员协调能力的发挥常常与档案的齐全完整联系在一起。档案管理人员为了切实做好档案工作,不可避免地要和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打交道。如何才能得到各方面的支持,除了依靠有关规章制度外,更主要是依靠档案工作者自身协调能力的发挥,通过工作达到各部门档案管理的协调统一。

组织文字材料的能力。档案人员有一部分工作直接与文字打交道,要有较高的文字水平,才能胜任档案工作,才能将零散的文件材料编纂成党政管理、科技管理文件及汇编、史志、年鉴等编研材料,直接为企业服务。

应用现代化手段的管理能力。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成为档案管理自动化工作非常重要的工具,它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因此,档案部门提供给利用者的不再只是纸质档案,而是大量的数字化信息。档案管理人员不再整天忙于收集、整理、进库取卷等繁琐低效的工作之中,而是负责将丰富的档案信息予以数字化,并通过网络使档案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四、档案工作人员要更新观念、善于捕捉信息

档案工作人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随着企业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普遍应用,企业档案的内容、载体不断丰富,档案工作人员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开发、寻找有效的档案信息资源,档案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效能,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在整理做好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登记、归档等基础工作中,要将有用的东西加以总结,充分发挥企业档案对企业改革改制:经营发展的利用价值。

档案工作人员要厚积薄发。把握时代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树立起为档案事业而奋发向上的自信心。档案工作者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岗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是要不断地学习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开阔视野,掌握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技能,从而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要更新观念。要提高档案的查考利用价值,将“死”资料变成“活”资源,就需要告别坐等上门借阅提供利用的旧观念,应积极主动配合有关部门的各项工作,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翔实的档案资料,做到档案服务于工作。

总之,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是加速档案科技进步,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提升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过程中,必须强化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要加强档案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有效载体抓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力,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落实好依法执政、依法治档的工作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切实把档案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和领导工作的职责范围,摆上议事日程,要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及时分析研究解决档案工作遇到的问题,并把档案工作列入本部门年度考核范围,为档案事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是要做好档案人员的思想稳定工作,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使他们能安心本职工作,从而促进档案工作的持续稳定的发展。

第3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校企合作;课程体系;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刘立程(1972-),男,福建上杭人,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郝禄国(1968-),男,河北霸县人,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广东 广州 510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3+1’校企合作模式培养电子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方案制定与改革试点”、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信息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项目管理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11Y1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4-0061-0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自2010年6月开始启动,至今已经在全国部分高校试点了3年。[1]作为2011年开始“卓越计划”试点的学校,广东工业大学在信息工程等专业开展了“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或称“3+1”班)教学改革试验,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新的课程方案,并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中组织实施。本文将对广东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开展“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试点工作进行初步总结,对该班的教学改革思路与课程方案设计、项目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过程等两个主要方面的做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该类校企合作班教学工作的实施提供借鉴和经验参考。

一、通信专业校企合作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案设计

1.教学改革目标与思路

综合考虑广东省电子信息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的人才需求、广东工业大学做大做强的发展目标和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通信工程专业校企合作班的改革目标定为:以广东省现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契机,以通信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围绕上述教学改革目标,该班的课程体系建设改革需遵循如下整体思路:[2]以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课程体系的四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为总体目标,采用模块化为主的结构、校企共同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构建,并对原专业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重组,最终形成一个“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个性”的课程体系,以此满足“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人才培养的需要。

2.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方案设计

在该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整体思路指导下,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课程体系方案见图1。

第一、第二学年主要实施专业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主要包含数学类、物理类、外国语言文化、人文社科类、法律与管理类、信息处理与交流技术、科学技术与社会、体育等课程类;第三学年的专业教育课程由必修课程、模块化课程、选修课程和课程设计等部分组成。根据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校企合作班提供了两个不同方向的课程模块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一是面向高清视、音、频信息处理的嵌入式系统模块;二是面向移动通信的移动通信系统协议设计与实现模块。其中,第五学期侧重必修课(4门)和选修课(3门),第六学期侧重模块课程。校企合作班的同学都必须选择其中一个模块来学习。每个模块由2~3名教师组成课程组,其中一名教师为组长,负责该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改革,并确定该模块化课程所需选修的配套课程。模块化课程中,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并重,均为2学时。课程设计按团队来组织,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课题强调面向实际工程研发和设计。[3]

选修课可以在模块化课程教师的指导下从选修课列表中选择,并由课程组组长来确定。作为示例,移动通信系统协议设计与实现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的具体构成如图2所示。

第四学年的专业教育课程由技术培训、企业课程、项目开发设计等课程组成。企业课程学习根据不同企业的研发需要加以制订,目前为进行项目设计实践设置了两个相关的课程学习方向,即高清电视广播系统关键技术设计方向和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协议开发设计方向。校企合作班的同学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来学习企业课程,然后进入到相应企业为学生开设的项目开发设计实践环节,即按项目团队来组织,通过分工协作来完成该方向所对应的企业项目设计。传统的培养计划中大四第二学期的生产实习环节在校企合作班中被项目实践环节所取代,毕业设计则与项目开展同步进行,比传统的毕业设计在持续时间上增加了约1倍。

二、校企合作班工程项目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项目实践环节是校企合作班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的重要方式。项目开展与实施的“规范化”是该实践环节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目前,与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开展“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的两家企业均为业内以通信电子设备研发为主的知名企业,校企合作班学生的工程项目也是围绕相关企业的通信电子设备研发子项目的前期研究设计作为选题来开展。本部分将从项目组织架构、项目实施过程、项目管理等方面对如何规范化地组织与实施校企合作班的项目实践环节进行介绍,其示意图见图3。

1.项目组织架构

项目组织架构是否合适,对学生参与项目的成效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项目组织架构的选取,一般应根据项目的需求、特点和参与者(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考虑到作为上述校企合作班学生实践的工程项目,属于以软件为主、软硬件结合的编程设计,对学生的研发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校企合作班的工程实践项目参考目前通信企业研发项目中通行的项目组织架构,即“矩阵式”的项目组织架构来组建项目团队。[4]在这种形式的组织架构中,项目成员一般身兼两职:既是某个技术团队的成员又是某个子项目的成员。其主要的优点之一是在项目人员配置上具有较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能促进各种专业人员互相帮助,互相激发,相得益彰,适合于运用在以软硬件设计为主的研发项目上。

首先,按照项目所需设置软件组和硬件组,其中软件组根据项目内容所涉及的若干项关键技术分设若干个软件技术组,如LTE系统物理层信号收发设计项目的软件组划分为码块预处理组、信道编码组、调制加扰组、预编码组、资源映射组等。校企合作班的学生按兴趣结合特长的方式分配到上述各技术组。其次,按照项目的内容和任务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可以并行开展的子项目,仍以LTE系统物理层信号收发设计项目为例,子项目按信道类型划分成上行信道项目组、下行信道项目组和OFDM调制成帧组等。各个子项目组的成员又由所需的技术组中的成员来组成,由此形成“矩阵式”的项目组织架构,即每个项目成员既属于某个技术组,同时又属于某个子项目组,如图3所示。各技术组和子项目组均设立组长,由指导教师从参与项目的学生中选定,各组长对项目指导教师负责,并承担领导、组织和协调本小组成员开展项目工作的职责。在项目的组织架构中,指导教师(包括学校教师和企业项目工程师)作为项目总管,负责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的制订,以及项目的全面总体管理;项目组长(从学生中选派)负责本小组内项目任务的分解和实施以及各小组间的任务协调等管理工作。各子项目组或技术组成员负责各子项目组或技术组的任务实施。

2.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的具体方式一般应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来加以确定。由于本校企合作班的项目均为以软件为主(或软硬件结合)的项目,因此适合借鉴现有软件项目开发的实施流程。[5]校企合作班的项目实施过程一般分成四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二是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三是详细设计;四是硬件测试,如图3所示。方案设计阶段需要学生在对各子项目所涉及的技术环节的原理和过程进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编写出各子项目的技术实现方案,对每个技术环节的各种实现方式进行对比分析,从中确定最优方案。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阶段则要求学生能结合项目的实际需求和开发环境提出项目各项任务所要实现的技术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技术实现方案进行软件的概要设计,即能对项目及其子项目正确划分出功能模块及其应包含的子模块,明确各模块的作用和其对外的接口、各模块相互间的电路逻辑关系等。项目概要设计之后即进入详细设计阶段,该阶段要求学生以概要设计的模块为编码依据,使用与项目开发平台配套的开发工具和语言编写程序代码,实现各模块既定的功能,并能通过功能仿真来验证所编写程序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硬件测试阶段是将之前编写好并通过了功能仿真的程序代码下载到相应的硬件平台进行功能调试,从而实现软硬件的结合。上述项目实施前两个阶段,主要侧重于技术原理与理论设计,需要学生广泛收集项目相关的技术资料,以便于在校内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而后两个阶段因对代码编程和硬件调试的能力要求较高,适合在企业中有开发经验的项目工程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在实践中,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在大四第一学期主要被安排在校内进行项目前期阶段的工作,而在大四第二学期则被派到合作企业中去开展项目中后期阶段的工作。

3.项目管理

一般来说,项目目标得以实现,离不开对项目进行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即有效地项目管理。校企合作班的项目实践环节的管理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教师+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和管理的模式。该模式能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对参与项目的学生在管理方面的互补性和有效性。项目在校进行阶段,主要由学院的指导教师进行项目管理,主要的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项目时间管理。指导教师参考项目企业阶段的工作要求,给在校学生制订详细的项目工作时间安排,形成每周五天“三时段”工作制和每周一次工作汇报会的例行制度。

(2)项目激励管理。定期组织班里的学生进行球类团体比赛活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重要进展后组织学生聚餐、郊游等,积极营造团结奋进的项目团队氛围;对在项目工作中各方面均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并推荐其到合作企业就业;积极推荐表现良好的学生参加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奖”的评选。

三、成效与展望

到目前为止,广东工业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已开设了3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校企合作班的两家合作企业每年平均接纳约30名通信工程专业大四的学生进行项目实践。经历过项目实践的学生均能较好地掌握通信电子行业研发类项目的研发方法,在校期间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能在项目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学生的学术理论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譬如学校对校企合作班的经费支持仍显不足,校内进行项目前期工作所需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相对简陋,对合作班学生的激励措施还比较缺乏等。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卓越计划”校企合作班的试点工作必将越办越好,进而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推广和实行。

参考文献:

[1]林健.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2.

[2]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3]刘立程.通信工程专业“卓越计划”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科教导刊,2013,(9):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