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时间:2023-06-06 09:00:59

化工设计的意义和作用

第1篇

1.意大利的设计奇迹

就象二战后的许多欧洲国家,意大利需要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一个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的新社会。这个过程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取得了成果,这被称为“意大利奇迹”,这个“复苏”标志着意大利作为一个主要的力量重返欧洲和西方世界。

斯堪的那维亚和美国是二战刚结束后当时设计的主要领导者,意大利人用他们的模式来重建了自己的设计工业。在斯堪的那维亚(Scandinavia),设计不仅被看作是一种文化,也作为整个经济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这样的态度必然导致一个极为重要的“政府、工业界和设计师的联合”。另一个模式来自斯堪的那维亚的公司,他们把手工艺和工业生产相结合,这为设计师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这两种模式帮助意大利确定了二战后的工业设计。

来自高度工业化的美国设计集团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首先美国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先例。他改造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得到发展的“现代主义潮流。”(ModernistStyle),那些曾经是坚定的社会主义的强调理性的思潮被转变成一种民主的、资本主义的表达方式,最后成为形式主义(Formalism)--纯粹的视觉效果优先于理论上的合理下、性来加以考虑。美国的设计也为他们的意大利同行提供了另一种重要的模式:美国的一些主要公司,如Knoll和HermanMiller,是由独立的个人来管理运作,他们的眼光和想象力影响他们的每一项工作。他们经常雇佣些建筑家、设计家来作为他们的首席设计师,包括许多与重要的艺术家如:EeroSaorinen或CharlesEames,(他们都曾是Cranbrook艺术学院的首批学员)。美国制造商提出了很有新意的零售技术,他们发展出“展示厅销售”系统,来推出他们的产品,迎合那些有钱的主顾。五十年代,已把他们的市场扩展到国际范围。

60年代意大利非凡的成就是建设在“意大利独特品质”特征之上的。无论政府、工业界、大学、媒体或普通民众,都把设计作为最有生命力和国际影响的意大利艺术来看待,来尊重的。

此外,意大利发展出一套有利的设计批评体系,能够在各种媒体上公开地讨论各种观念(通常是非常尖刻的),这使得意大利能成为有持续活力的新运动的中心。同样地,三年一度的米兰展和其他一些展览,如salonedelmobile,总是努力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全新的意大利设计风格。

不同于德国或美国,意大利历来缺乏强大的研究和科技基础,但他的设计师却有着悠久的设计传统,在他们的推动下,“意大利风格”成为他们的产品中最独特的内涵。到60年代,主要由现代主义设计师和制造商发展起来的意大利风格在国际上得到承认:从服装一直到汽车。这被英国著名设计史学家PannySparke形容为:朴素的外表、绚丽多彩的材料、高超的技能、富有表现力的形式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那些科技往往是间接得来的)。在50年代,当美国设计师FlorenceKnoll受ludwigMiesVanDerRohe的影响,完美地展示了严谨与优雅时,意大利人则走得更远,在当时的设计中表现出充分的才华和无与伦比的大胆尝试的勇气。他们最初把它称为“实用加美丽”。

在战后的一段时间,意大利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建筑师,但在那样难以想象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下,只有很少的机会去建房子,而意大利的商家却立即意识到:只要让这些艺术家们去做设计师,他们就能给予自己的产品以独特的面貌。一个巧合,其结果是在之后的四十年,意大利的设计工业不断地涌现出伟大的天才。

意大利设计的发展也有民族制造业的推动,在战后,意大利发展了新型的工业化工厂,但也保留了一些小型的家庭作坊,它们既是大工厂任务的承包者,也是设计师新观念产品的制造者,这有利于意大利厂家和设计师在不投入大量资金的情况下,迅速地介绍、引进新的产品。

2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的论战

由意大利发起的一场伟大的意识形态上的大论战,使它在近三十年里成为当时设计的中心。存在于现代主义(modernism)和反现代主义(anti-modernism)之间的斗争并非象许多媒体所称的风格上的竞争,它更象是两种直接对立的设计观念的斗争。

现代主义的发源地并不是在意大利,它是在一战后早些时候开始的,然后与一些学派如德国的Bauhaus相关的运动。早期的现代主义设计师有决心去表现新的城市化、工业化社会。他们早期是政治上、设计思想上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他们认为工业设计的首要目的是为满足平民大众需要的大生产服务的(themassproductionofobjectsforEveryman)。这些设计师使用新的技术和工业材料,如玻璃和钢。他们喜欢轻快的小型的形式,(在20年代是严谨的几何形态,在30年代更多一些生物形态),他们强调材质的天生的特性,并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装饰和图案,反对任何的仿古倾向,简而言之,现代主义的灵感来自于早先的风格样式如先锋派(avant-garde).

二战后,意大利按美国的样子改造现代主义使它成为新民主和资本主义的象征,他们通过很多有特色的方法来修改和更新它,1960年后,意大利的现代主义者逐渐变为形式主义者。交替地信奉有机形态的审美观点和几何形态的时尚,实际上许多设计家同时运用这两种审美意识。他们关注唯理性主义者对于功能、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这造就了一种新时尚--“意大利式的”。美丽已替代实用,成为新的设计标准,他们彻底与包豪斯的先驱们决裂了。

另一方面,在设计领域,意大利是首先开始响应反现代主义的,当意大利人提出“激进设计”(Radicaldesign)或反设计(Anti-Design),"反现代"一词就常出现于这些展览。“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词在美国很常见的,这个词有些问题,首先,前缀“后”(post)是指这个运动是在现代主义之后发展起来的,但在意大利,这两种思想从60年代开始就同时向前发展。此外,如果不算诋毁,“后现代主义”一词对有些人来说已暗含贬义,也许是因为它常作为时髦的标签,用在美国许多仿古的建筑作品中。如MichealGraves和Robort.A.MStern(他们重要的反现代设计是直到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初期才开始生产的)。“反现代主义”一词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无论他的表现如何多元化,它确实成为了“现代主义”坚强的对手。

意大利的反现代主义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概念,他们挑战从20年代开始统制设计领域的很多基本的宗旨。反现代主义的出现缘于认识到60年代的现代主义已放弃了最初的意识形态上的追求,成为了纯粹的为满足消费社会商业需要的形式主义的设计观念,从这个观点出发,设计师已成为保持资本主义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的“工具”。为此,反现代主义者提出了一个可供选择的现代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的首要目标应是制造文化性、知识性和政治性表述,而不再把它作为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当的程度上,反现代主义者认为设计是与建筑相分离而有同样地位的。设计没有必要追随建筑的参数(虽然现代主义者重视它),它可以完全独立发展,象30年代以来的美国的流线型设计或更近的美国手业界的“工作室运动”(studioMovment).

反现代主义也以复苏设计中的装饰传统为特征。设计中的装饰传统,在30年代面对不断成长的现代主义的理论和美学观点,几乎被废除。这种新兴的对装饰的兴趣持续了二三十年,是对现代主义工业设计美学理论绝对权威的严肃的挑战。

这样激烈的设计领域内的概念性的转换,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了这个领域的几乎各个方面。相对现代主义者的“好品位”,反现代主义者鼓吹“平庸和日常的”,更加根本的是,他们支持直观和反理性的方法论。他们发掘美术与建筑的相似与共鸣,并把它作为辨证性的元素引入设计的过程中。正如Pennysparke所言,他们研究形式的新感觉,经常吸收利用各种各样的原始素材象一些地方性的物件、不发达国家低劣的产品、甚至“仿古”的设计。他们有意的追求与现代主义完全对立的方向,毫无顾忌地运用浓烈的图案、装饰、颜色和结构,以及奇特的奢侈的材料,加上怪异的组合。反现代主义者喜欢“低科技”,他们在小型工作室里手工制作有限量的设计作品,并通过画廊和展览会来销售,并不是常为机器化大生产而作首版(prototypes)。当然反现代主义者也对新科技和工业材料没有兴趣,实际上他们的很多作品是些根本就不打算去实现的构想。他们把大众传媒作为传播他们想法的重要工具,而且,他们认为空想的物品与实际生产的产品一样有效。

无论现代主义或是反现代主义都不是突然产生的,它们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从60年代到90年代,伴随着各种涌动的设计思潮起起落落。它们是二十世纪设计史上重要的一章!

3.60年代

60年代,意大利迎来了经济的巨大繁荣和交通的飞速发展,美国的摇滚乐、电视电影、牛仔裤风靡欧洲,也为意大利传来了更不拘礼节的生活方式。这些改变反映在日常用品形式、材料和陈设的摆放中,甚至之后十年里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也能从GaeAulenti和AnnaGastelli-ferrieri引人注目的职业生涯中显露出来。她们是最早作为设计师引起世界关注的意大利女性。

60年代是现代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时期,设计家们特别为国内市场设计了一些日用品,制造商很快将它们推广为国际规模,风格上,这些作品经常重复着50年代的生物美学,伴随着完全不同的理性主义的理论基础,它逐渐发展出有自己个性的新的“高科技几何化的面貌”。

现代主义设计因新材料新技术的介绍引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聚氨酯,一种能用来铸模的材料,能够作成各种形状,戏剧性地改变了对形状和结构要求,大块的泡沫塑料消除了对框架和支架的需要。设计家也同时意识到它在标准件和坚固的可塑造形方面有着广阔的前景,因此紧接着平面的二维构成走向具有量感的三维立体形态,室内装潢时间的技术也随着能覆盖这些异形体的新一代弹性纤维织物的产生的而转变,Gavina和B&BItalia是最早使用这些新材料的制造厂商。

塑料在40、50年代的应用应归功于一些设计师如Saarinen和Eames的努力。在60年明了更坚固的新一代材料如ABS,更复杂的加工工艺如注塑成型。加上意大利人特有的精巧,他们把塑料从实用的厨房用品转变为精致的日用品。受60年代新的生活方式的影响,有些公司如Artemide和Kartell开始使用塑料来制造家具和灯具。

在此期间,灯具也经历了一场巨大的转变;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如卤素灯出现了,但最重要的发展是把灯作为一种雕塑性元素的观点。IsamnNoguchi日裔美国设计家、雕塑家,在50年代探讨过这个想法,但意大利人更进一步,他们设计出多种外型和尺寸的各种装置,让灯成为半透明的延伸的雕塑。采用“高科技”手法把工业元件直接暴露出来。JoeColomb和Castiglioni兄弟在这十年有很多富有创意的设计。

60年代也是反现代主义运动间断性的开端。有些组织如Superstudio和Archzoom,他们最初以佛罗伦萨为中心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动荡。特别是1968和1969年的学生和工人的示威游行。

一些个人扮演了主角,如EtloreSottsass,他的职业生涯几乎跨越半个世纪,许多反现代主义理论和单词都源于Sottsass的创造。新设计语言的萌芽早在1962年就出现了,那是他在60年代中期为佛罗伦萨附近的制造商Poltronova设计的一个家具系列,它标志着来自现代主义的在材料、形状、尺度、图案和概念等方面戏剧性的变化。十五年后他的设计集团Memphis使这一发展取得巨大成功。

其他的反现代主义者如GactanoPesec和一些小团体如D''''Urbino,DePas和lomazzi,他们以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现代主义对手的方式来使用聚氨酯和塑料。受美国波普艺术(Popart)的影响,在他们的设计中,即使是日常使用的物品充满雕塑感,更富于和文化内涵。在反现代主义设计师UFO和Sottsass也被具有雕塑感的光所吸引,他们的作品辉煌夺目,近乎是梦幻性的、图腾性的。

事实上,许多反现代主义者的作品在这一、二十年中并未真正实现,他们的概念性的构想作品很大程度上源于反现代主义者对文化批判的强烈兴趣。一些设计家,包括AlessandroMendini,他们很早就作为一些重要杂志Doums,Casabella,Moda的资深的名编辑,在那里积极地传播他们激进的设计理论。

60年代晚期的学生工人的示威游行是意大利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社会问题的标志,在将近二十年巨大增长之后,意大利的传奇结束了。通过有效率的廉价劳力和意大利风格的外貌,意大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现在遭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德国、日本等国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科技能力的挑战。

70年代的意大利处于骚乱和恐怖之中,群众游行继续着,最终出现了臭名昭著的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1973年石油危机分别冲击了塑料经济和威尼斯的玻璃工业,十年的焦虑不安最终达到了高潮--79年首相AldoMoro被绑架杀害了。

然而在设计领域有着积极的发展。米兰确立了它在意大利设计中,特别是反现代主义设计的中心地位。1972年,一个里程碑式的展览“新室内景观”由EmilioAmbasz组织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帮助建立了意大利设计的世界威望。

同时在70年代的现代主义仍是主导风格,它没有演化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对60年代生物和几何造型的迷恋持续不衰,同时,聚氨酯和塑料仍是最受欢迎的材料。

这段时期,“高科技手法”发展出两个方向:一群现代主义设计家和建筑师,包括有MarcoZanaso和RichardSapper把物体从摩天大楼到电视机做成光滑雅致的小型几何造型,再用上各种灰色和黑色。另外一群人则迷恋于在他们的设计中展示工业化元件和装置,用流行的话说即是“全晾出来”(Lettingitallhandout)两个方向的高科技美学都很受欢迎,一直很好的持续到90年代。

一个社会的经济动荡的反映,可能是有些现代主义设计师的保守倾向,如MarioBellini和VicoMagistretti转向使用传统的形式和材料。由于使用塑料和聚亚氨酯的费用越来越高,使得天然材料如大理石、木材、皮革等更具有经济上而不是美感上的吸引力。

简而言之,在70年代产生了现代主义主要的形状、技术、材料上的创意。但令人不安的是如反现代主义者最早指出的那样,这场运动逐渐演化成为在较少理论基础上的单纯的形式主义风格。这种不稳定的情况导致了十年后爆发的“创造危机”(creativecrisis)。

讽刺性的是,反现代主义在70年代早期也失去很多动力和方向,相对于现代主义,这十年中许多反现代主义只是60年展的创意的延伸,特别是有些团体对POPart的迷恋,如Studio65和Archizoom。许多设计家最后通过大范围的传媒来实现自己的作品,这又为将来的十年打下了基础。

这些年中最有意义的要算米兰Alchymia工作室的建立。由AlessandroGuerriero开始,这个画廊成为两代反现代主义者的集结地。如AndreaBranzi,MichealDeLucchi和EttoreSottsass(他在80年挥了重要影响)。特别是AlessoandraMendini他将以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来领导未来十年的Alchymia,而且他将最终被证明他在米兰设计舞台上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力,又捉摸不定、高深莫测的角色。Alchymia组织了两次充满想象力的展览:79年的“包豪斯”展和80年的“包豪斯系列2”展。这些也是促成反现代主义的联合和振兴的重要因素,极大地冲击了世界范围内的西方设计。

480年代和90年代

80年代是以消费著称的年代,意大利经济迅速回升,但他的设计领导地位面临来自西班牙和日本的挑战,以及美国和法国。同时,许多国家开始进入后工业时期,要求为信息时代寻求一个设计基础,许多外国设计师,特别是日本设计家,他们曾经在意大利学习、工作过,现在回到本国,在那里他们成为在设计领域内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大师。为保留自己倍受压力的国际市场,许多意大利厂家开始雇佣外国设计师,他们中有西班牙人OscarTusquets-Blanca,美国人MichealGraves,法国人PhilippeStarck,荷兰和捷克共和国的BarekSipek和英国的JasperMorrison,这都改变了当代设计领域的力量平衡。

80年代和90年代又出现了一批年轻的设计家,他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模棱两可的位置,面对两种已确立相对立的设计观念,新的一代面临着巨大挑战,要为下世纪的意大利设计定出方向。对他们来说世界性的大众文化比技术或美学或理论更有吸引力。他们常模糊“时尚倾向”与“过分的设计”之间的界线。有的人觉得有必要成立自己的公司来确保自己的设计作品的生产,如MaurizioPeregalliwithZeus。接着,一些主要的制造厂家被迫成立小的分公司,如Alessi''''sTendentse,来罗致新的一代设计师。

80年代是反现代主义的胜利,起码是暂时地战胜了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转变如同一场地震,震惊了设计界的各个方面。国内外报刊媒体对此的拥护和推动极大地促成了反现代主义的成功,制造商的决定同样有影响力,如Alessi或Cassina曾经拥护现代主义,现在也雇佣反现代主义设计师来设计大量的新产品。

EttoreSottsass依然是80年代反现代主义运动不可替代的领袖。他组建了自己的设计集团Memphis(1981-86),在它存在的短短的时间里,它成为国际上反现代主义的典范。接下来的十年中,作为建筑师,Sottsass继续发展他的美学。

反现代主义并非一个牢固的系统,而更象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反映出个人的美学观点,对它也有多样的拥护方式:从AldoRossi,LucaScacchetti的新古典主义手法到MassimoIosa-Ghini,DrosperoRasulo的对30年代流线型和生物美学的迷恋。AlessandroMendini作为90年代反现代主义的杰出人物突现出来,在从事高度的理论探讨二十几年后,现在作为设计师和建筑师,完成了相当数量的设计作品。

说起意大利设计必须要提到米兰的Domus艺术学院。成立于1982年,它是意大利最早的设计学院(而不象是建筑学院)。在AndreaBranzi的领导下,它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训练中心。年青一代的反现代主义者们依然面临一系列的严峻的困难,他们被认为要为设计运动发展出新的方向。不同于现代主义能容易地通过有系统的法则来整理、归纳,反现代主义是高度个人性的、直觉性的设计思想体系。如同FrankLloydWright对于19世纪的早期,Sottsass的影响也很难让他的追随者突破、摆脱。虽然早期反现代主义并非发生在意大利,当时的著名设计师有Sipek和Starck。

第2篇

关键词:设计;人工物;自然主义;心灵哲学

Abstract: What is the essence of design is that it creates technical artifacts. Dual nature of artifact is dual realization of design. When reviewing dual nature of artifact, we found that dual nature of artifact is the same as mind-body problem in mind philosophy, just being at different forms. Base & significance of philosophy of design research is able to being some character of mind philosophy. It must go on design research when going on human studies.

Key words: design; artifact; naturalism; mind philosophy

一、问题的提出

设计,先天的具有交叉学科或跨学科的性质。我们已经看到,如同工程问题和文化问题一样,以传统的认知主义的认知方式,在单一(学科)维度上进行设计研究(如设计科学和设计哲学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认知主义范式在此类问题研究上困难重重。因此,设计的高层次理论研究(如设计科学与设计哲学)非常薄弱,设计问题长期徘徊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视野的边缘地带,直接导致了工程问题和产业问题研究的滞后。我们意识到了设计哲学的必要性,看到了它的可能性;但是,我们更需要看到它的可行性。因此,有必要追问设计存在的哲学基础,并阐明其意义。否则,由于高层次的哲学理论和伦理价值的缺位,设计研究还是无法摆脱长期处于学术边缘地带的困境。类似地,工程研究(如工程哲学和工程伦理)与产业研究(如产业哲学)也将无法摆脱学术边缘地带的困境。

当然,如此追溯设计的哲学基础并不是一种基础主义的方式,这将更多地涉及到自然主义和心灵哲学等领域。而在此所涉及到的设计问题,主要属于自然科学或工程科学领域,而不属于艺术和美学领域。为了追问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我们将首先从概念分析切入,分析设计概念定义时所遇到的问题;其次讨论一般的技术人工物(以下简称人工物)所体现的设计的形式实现与意向实现的双重实现属性;接着探讨在智能人工物的设计问题上设计所体现出来的哲学基础与意义;最后探讨了有关于设计的进一步研究内容。

二、设计的概念困境

Simon指出: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向往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人都在搞设计;生产物质性人工物的智力活动与为病人开药方或为公司制订新销售计划或为国家制定社会福利政策等这些智力活动并无根本不同。([1],第103页)自然科学关心自然世界事实上是怎样的;设计关心人工物应该是怎样的且是否满足功能需求的。现代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性主要是由设计科学这种设计过程的系统性学说来完成人工物的形式构造,而艺术性主要是由设计哲学(及美学)来实现人工物的功能和期望,凸显人工物的意义。重要的是,设计越来越多地具备文化意义,美术设计、外观设计和概念设计,甚至工程设计也成为展示人文景观的必经途径,它们是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流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哲学的与非哲学的,包括广告设计师、建筑师、工程师和技术专家等,认为设计的哲学研究是必要的。

设计哲学可以看作是通过哲学的方式追求并探索关于设计的洞察力([2], pp.216)但是,设计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科学哲学,作为一种新近进入学术视野的研究领域,该如何阐述它的哲学基础和意义呢?明显地,仅仅从客观性或“实践哲学”角度阐述设计的哲学意义是不充分的。我们必须追问设计在什么问题(领域)、什么意义上是具有深刻的哲学原理和伦理价值的,因而设计哲学得以成立并逐渐脱离学术边缘地带。

如此追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设计尽管几乎与人类历史一样古老,但设计作为独立被关注的对象或领域只是近代以来的事情。1907年德国才建立了第一个由建筑师、工程师和生产者联合的设计联盟,提出了现代设计哲学思想:艺术与工程结合。1996年,西蒙在《人工科学》第三版中正式提出“设计科学”概念,([1],第103页)而“设计哲学”(Philosophy of Design)概念大部分出现于最近几年的文献中。([3];[4], pp.293-313)

设计如此不受重视,究其原因,有两个原因值得关注:

第一,所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由于设计与器物联系十分紧密,并缺乏高层次的哲学原理和伦理价值的研究支持,设计因此长期以来处于学术视野的边缘地带。

第二,从客观性的三重根性质来看,人们对客观性的认知方式的顺序是看、说、做。([5],第29页)恰恰是近代以后人们对客观性的认识到达“做”或“实践哲学”的层次,设计的研究才进入学术视野中。

我们已经看到如此不受重视的严重后果。对于设计这样年轻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最突出的问题是概念的混乱。试想,一位语言学家和一位计算机专家合作设计一套语音辨别系统。他们对同一个事物,如系统设计的整体认识、语音输入、识别与输出等环节的认识,都是基于各自学科背景的研究语言进行描述与思考。他们所使用的理论上的冲突与差异是显性的,尤其是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学科;设计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是违反他们各自学科的本体论、认识论和理论适用情景的;关于设计的过程及其本身的研究和理论建设,他们缺乏一个清晰的研究范围、边界和焦点问题;对于他们这些先期的研究者而言,建立满意的文献资料库,确定类似认识论的基础,以及建立关于设计过程及其本身的广域学科理论,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障碍。([6], pp.346)

从词的意义演变历程来看,“Design”(设计)*源于拉丁语“Designara”,本意是“画上符号”,([7], pp.491-492)把设计思想以符号、图像和模型等方式表达出来。到18世纪,设计的词义仍限定在艺术范畴之内,1786年版的《大不列颠百科辞典》对“设计”的解释是:“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设计与构成同义,可以从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等诸方面加以思考,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产生了比预想更好的效果。”伴随着大工业的发展,产品设计和建筑工程等工业设计活动越来越成为“设计”概念的主导方面。([8],第28页)18世纪之前的设计活动属于“艺术设计”,偏重于艺术表现;19世纪后的属于“工程设计”,偏重于技术构造;现代设计则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明确的意向目标或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用艺术、技术和工程等手段组织各种资源来筹划,以期实现意向目标或功能。西蒙更是强调“凡是以将现存情形改变成向往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的就是设计”。以比较艺术的方式介入并改变现存情景是理解现代设计的关键。

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上的一般共识,设计的概念混乱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几个关键术语,如Design、Design Process和Designing,在不同的领域中研究者使用不同的意义,或者在同一领域中不同的研究者使用的是不同的意义,又或在文献中使用不同层次的抽象意义。([6], pp.347)

二、设计有多种隐喻:(1)设计是创造性的天赋;(2)设计是解决问题;(3)设计是在可能的解决方案范围内寻找恰当的路径;(4)设计是对各部分的综合。([9],转引自[6], pp.351)

三、Design(ing)有多种用法。作名词可以指某项具体设计或者设计的结果,又或者设计本身的元概念;作动(名)词可以指某项设计的活动;其他的还可以做形容词、副词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同时面对Design Process(设计的过程)和Design(设计的结果)时,尽管两者有所区别,但是它们相互之间是紧密相关的。要理解Design Process(设计的过程)的性质需要理解Design(设计的结果),反之亦然。([10], pp.291)因为,设计的过程直接结果(即人工物)同时具备物理结构和意向功能的双重属性,使得Design Process与Design不可分割。

综合上述,我们仍然无法形成有确定内涵和外延的设计的概念,正如我们无法确切定义文化概念一样。只有在单个学科维度上,才能给出相对有确定内涵和外延的设计定义;但是对于具有交叉学科或跨学科性质的设计问题而言,这样一种具有确定内涵和外延的认知主义方式的概念定义法则,已经不适用了。无法对概念本身进行有效分析,就意味着在正面分析上难以对设计的相关哲学问题进行研究。为了能够继续研究设计及其哲学问题,我们采取迂回策略,通过研究设计的结果,即人工物的相关性质,进而探讨设计的相关性质。

三、设计的结果(人工物)的双重属性

关于人工物的属性描述有三种:

(1) 目标(Goal/Purpose)、特性(Character)和工作环境(Environment);([1],第5页)

(2) 意向功能(Function)、物理结构(Physical Structure)和人类活动情景(Context of Human Action);([10], pp.295)

(3) 自然结构(Natural Structure)、社会功能(Societal Function)和技术过程性(Process of Technology)。([11],第29页)

(1)的描述比较笼统,(2)比(1)更具体一些,并且(2)中的人类活动情景还可更细分为设计的情景(Context of Design)和使用的情景(Context of Use),其中使用的情景与(1)中人工物的工作环境相当。(3)的技术过程性其实就是设计的情景,此外,(3)中第一和第二个属性描述引用了(2)的研究,所以可以认为(3)是(2)部分描述。综合起来,(2)的属性描述更有代表性。人工物就是为满足特定的意向目标或功能而运用技术等手段创造的具有特定物理结构的事物。

人工物,作为设计的结果,与设计的过程密不可分。设计的过程既包括物理结构的实现,又包括功能的实现;因此,人工物,无论是创造还是使用,都包含在人类活动情景内。([10], pp.297)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达人工物的属性就是:物理结构与意向功能。即一方面,人工物具有特定结构的物理对象;另一方面,人工物又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意向对象。必须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工的描述既不能只用物理方面的属性也不能只用意向方面的属性,必须是双方面的结合,这就是人工物的双重属性,而且与心灵哲学的心身问题是同种类型。人工物是设计的直接后果,因此,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就是设计的双重实现问题:形式化实现和意向(功能)性实现。

一个人工物被创造之后肯定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但经常出现与预期功能不一定的功能,如自行车可以代步,也可以作为运动锻炼的器材,而同样是代步功能的人工物,既可以使自行车也可以是飞机。可见,即便是稳定存在的人工物结构与功能也不是一一对应的。根本原因在于结构与功能在人工物上是统一的,而在人类活动情景——设计的情境和使用的情境——中是分裂的:

a) 物理对象——物理结构——设计的情景

b) 意向对象——意向功能——使用的情景

人工物的双重属性的分离性表现为:物理结构在设计的情境中实现,而意向功能在使用的情境中实现。设计过程是根据功能预设组织物理结构的,如果把设计过程看作是黑箱系统,那么输入的是功能预设,输出的是物理结构,预设的功能又要在使用的情境中实现。设计过程就是解决物理结构与意向功能如何在人工物上统一的问题。

这样的分离使得在人工物的设计过程中两种设计策略:(1)结构导向设计、(2)功能导向设计。这样的分离状况在人工物的设计过程中完全展现出来:(a)物理结构与意向功能之间有无特定关联或规律?若有,是什么?(b)结构与功能能否相互还原,或者只是一方还原到另一方?若是,又如何还原?(c)结构与功能之间怎么能够架起一座桥梁,消解或降低由此带来的设计困难?……

这样的分离状况也反映在Simon的人工科学理论里。他认为,人工物可以看成是“内部”环境(人工物自身的物质和组织)和“外部”环境(人工物的工作环境)的接合点——“界面”。([1],第6页)

内外部环境的分离的好处是,只要对内部环境作极少的假定,就可根据人工物的系统目标与对系统外部环境的了解来预测行为。从内部环境的角度来看,经常地,一个特定系统能否实现特定的目标或能否适应环境,只取决于外部环境的些许几个特征,而与外部环境的细节根本无关。这是一种体内平衡状态,无论是生物还是人工物,多数优秀的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体内平衡。设计者想方设法将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分离,以使内部系统与目标之间的关系保持不变,不受表征外部环境的多数参量在大范围上变动的影响。(第8页)内外部环境的可分离性,对于所有复杂的大系统,无论是人工系统还是自然系统,都有程度不等的可分离性。Simon因此推论得出:整个自然界是按不同的“层次”(Levels)组织的层级结构(Hierarchy),这个大系统由相互联系的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在结构上又是层级式的,直到达到某个基本子系统的最低层次。(第117页)

Simon这种人工物的“层级理论”是典型的结构功能主义,尽管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经历长久争论,并且无数设计者无不想方设法解决或跨越结构与功能分离的关系,但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必须承认,在现实设计情境中,层级理论无疑提供了一个使设计过程更简便更高效的路径,所以,关于设计的诸多理论几乎是层级系统方法论一统天下。即便是建构关于设计理论的统一理论建构的框架体系也是层级结构和结构功能主义方式。例如设计理论的元理论结构(Meta-theoretical Structure for Design Theory)包含十个层次:(1)事物的直接理解、(2)目标的描述、(3)设计要素的行为、(4)选择机制、(5)设计方法、(6)设计过程结构、(7)关于设计师和协作的内在过程的理论、(8)一般设计理论、(9)设计理论和事物理论的认识论问题与(10)设计的本体论问题。([4], pp.305-306)

综合上述,对一般技术人工物的分析,设计仍然停留器物层面上,还没有涉及到深层次的哲学理论和伦理价值问题。因此,我们将更进一步探讨特殊的人工物——智能人工物——所涉及到的设计问题及其哲学意义。

四、智能人工物的双重属性与心身问题

作为一类特殊的人工物,智能人工物[如人工智能系统(AI)、专家系统或机器人]自然具备物理结构与意向功能的双重属性。在AI领域,这样的双重属性被表述为:形式化(Formalization)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y);并且它们在建立AI与哲学的联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导言第8页)形式化问题是AI设计的关键问题,无论是认知主义还是联结主义都是一样。认知主义视角下,任意事物,只要能形式化,就可以由计算机通过符号逻辑来实现;联结主义也是以形式化开始,如网络拓扑结构,建立分布式表述算法来实现。但是,意向性问题在AI两大体系中有不同的表现。认知主义认为意向性是区分人和机器的根本特征之一,人有意向性而机器没有;但在联结主义视野中,上述表达将被打上严重的问号!联结主义通过拓扑结构/物理结构来实现运算,虽然还无确凿的经验证据表明拓扑结构具有意向性,但是有关身体意向性和认知的具身化(Embodiment)([13], pp.4)的研究已经暗示着这种可能性。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机器人、克隆人与自然人的性质和关系来更深入探讨这类形式化(物理结构/身体)与意向性(意向功能/心灵)的双重属性问题。在此,有一点必须说明:自然人是否能与机器人、克隆人在同维度上比较?

传统上,人被认为是万物之灵,拥有智慧和心灵特征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更是与机器的区别。此外,克隆人作为人工物来看待也涉及到严肃的伦理问题。如果我们困于传统的认知情景,那将肯定无法突破现有理论体系,无从深入地探讨设计的哲学问题。但是,按照自然主义的理解,所有的存在都是自然性的;自然人是,克隆人也是,机器人也是。甚至,机器人设计的极限状态就是运用生物技术和基因技术,直接设计制造与自然人属性一样的“生化人”;因此,三者是可以比较的。此外,认知科学可以通过自然科学方式研究人的心灵问题,当然可以运用设计这种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手段研究人的心灵问题。也就是说,自然人和克隆人、机器人都可以理解为具备双重属性:物理结构(或身体)和意向功能(或心灵)。

机器人是典型的人工物;克隆人其实也是人工物。虽然存在着伦理争议,目前也没有现世,但它可以是为了满足特定的意向功能——如为不孕夫妇制造孩子——而运用克隆技术等手段创造的具有与自然人同样生理结构的“人”。机器人、克隆人与自然人这三种“人”都具有类似的物理结构:自然人和克隆人主要由碳、氢、氧等元素组成,有计算决策中心(无数脑神经元连接而成的大脑)和运动系统(肌肉、骨骼和神经);机器人主要由硅、铜、铝等元素组成,有计算决策中心(无数晶体管连接而成的中央处理器与存储器)和运动系统(齿轮、导线、马达与机械臂)。它们也有类似的功能,如跨越障碍的行为,模式识别或判别尺寸大小等“思考”活动。

以自然主义方式进行认知考察,机器人、克隆人和自然人无本质区别,只是形式化复杂度和意向性复杂度的大小有所不同。三者各自的双重属性就是人工物双重属性不同表达形式。所以,心灵哲学的心身问题是人工物双重属性的一个特例,而人工物的双重属性问题就是设计的双重实现问题。因此,心灵哲学的心身问题也是设计的双重实现问题的一个特例。也就是说,设计的哲学基础与意义具有心灵哲学的性质,设计也不再是一个只关乎器物层面的学术边缘领域。

五、小结

正如Simon所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研究人类便要研究设计科学”。([1],第129页)然而仅研究设计科学是不充分的,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设计哲学及其相关等问题。当传统的认知主义范式对设计这种交叉学科性质的问题力不从心的时候,有必要使用另外一种认知范式(如联结主义)来研究设计问题。这不仅仅是联结主义与心灵哲学研究密切相关,而且设计研究与心灵哲学研究密切相关,因此,未来对设计的研究将有更多的进路,如(1)联结主义方式的设计概念体系,(2)设计形式化实现机制,(3)身体意向性与设计的意向性实现,(3)具身化与设计双重实现问题等。随着设计研究(如设计理论和设计哲学)的不断深入,不仅将使设计在学术领域获得与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同等重要地位;而且,必将大力推动工程研究(如工程哲学和工程伦理)与产业研究(如产业哲学)的进度,并有助于它们摆脱在学术研究中的边缘地位;可能更为重要的是,设计研究可以作为心灵哲学研究的类比形式,正如人工神经网络可以作为大脑研究的类比形式一样,设计的研究意义非同一般。随着设计科学和设计哲学的研究推进,必将大力促进并推动心灵哲学等对人的研究的进展。

[参 考 文 献]

[1] 司马贺著(武夷山译):人工科学[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4.

[2] Galle, P., Philosophy of design:an editorial introduction[J]. Design Studies, 2002(3).

[3] Vilém Flusser. The Shape of Things: A Philosophy of Design[M].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 London: Reaktion Books, 1999.该书最早于1993年Carl Hanser Verlag出版;1999年出版的是其英译本。

[4] Love, T., Philosophy of design:a meta-theoretical structure for design theory[J]. Design Studies, 2000(3).

[5] 盛晓明.客观性的三重根[A].赵汀阳主编.第一哲学[C].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年.

[6] Love, T., Constructing a coherent cross-disciplinary body of theory about designing and designs:some philosophical issues [J]. Design Studies, 2002(3).

[7]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Z].Boston:American. Heritageo, 2000.

[8] 朱红文.“设计哲学”的可能性和意义[J],哲学研究,2000(3).

[9] Coyne, R and Snodgrass, A B., ‘Problem setting within prevalent metaphors of design’[A]. Working report, Faculty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Sydney, Sydney(1992).

[10] Kroes, P A., Design methodology and the nature of technical artefacts [J]. Design Studies, 2002(3).

[11] 阴训法,陈凡.论“技术人工物”的三重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7).

第3篇

【关键词】 审计文化;审计工作;作用;建设途径

一、引言

我国审计事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内容和形式也不断深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审计署 2008 至 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把“大力推进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五项基础建设之一,要求加强审计文化研究,弘扬审计精神,树立文明形象,增强审计事业的发展动力。审计署再次把审计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体现了其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审计文化建设一直被各审计组织作为“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目标之一而贯彻落实,理论界的研究也如火如荼。目前,我国审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审计实践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不仅需要新形势下审计体制和方法的开拓创新,更需要新型审计文化的同步发展。可以说,优秀先进的审计文化既是提高审计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着力点,又是推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源泉。

二、对审计文化的观点评述

关于审计文化的内涵,学术界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及其人员在长期审计执法实践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及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精神风貌、思想意识、审计形象等。广义的审计文化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与审计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于一体的综合体。从狭义上讲,审计文化是指审计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制度和审计组织机构的综合体。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审计文化是一个多层次要素的复合体,一般由三个层次组成:审计物质文化、审计制度文化和审计精神文化。

对于审计文化的功能,也形成了较统一的意见,认为审计文化是引导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先进的审计文化,可以通过产生良好的精神感召力和道德约束力,形成强有力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促使审计工作克服审计环境中的不利因素,不断推进和发展审计事业。本质上,审计文化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激励审计人员从事审计事业。这种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胜过行政命令。凝聚、约束、教育等功能则是这一功能的延伸与具体化。(刘英来,2005)

综上所述,审计文化对审计工作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对审计文化的认识在理论和学术界均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有关文献基本是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审计文化内涵和功能的,不仅包括了精神道德方面的,也包括了物质和制度方面的。这对于加强审计机关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审计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本文对审计文化的界定

长期以来,人们在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其内涵、外延差异很大,故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一般来说,文化哲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者多持此类文化界说。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①,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上可知,现代人们在某一地区或某一事物上使用“文化”这一概念时,是就“狭义文化”而言的。除了上述所说的含义外,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可见,文化内涵是指文化的载体所反映出的人类精神和思想方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对审计文化的界定主要遵循“狭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着重从审计精神和思想方面进行研究。

(一)从审计文化的内涵界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审计文化是审计群体在长期审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共同认可和遵循,带有审计价值取向、精神、道德规范、职业习惯、工作作风、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审计人员对审计事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因素的总和。审计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审计价值观、审计精神、审计指导思想、审计思维方式和审计职业道德几方面。

(二)从审计文化的个性特质方面界定

有着特定内涵的审计文化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又反作用于审计实践,因此审计文化具有自身的个性特质,必然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精神,是一种开放的文化。具体可概括为:独立、依法、公正、进取、奉献。这种鲜明的审计精神,一方面规定了审计存在的合理性,保证着审计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使审计与纪检、监察、工商、税务、财政、统计等不同文化系统明确区分开来。在其形成过程中,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审计文化中的精华,又借鉴了外国审计文化中有价值的成分,因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四、审计文化建设与审计工作发展的关系

(一)加强审计文化建设,从宏观上有助于把握审计的发展趋势,从微观上有助于寻求审计的发展路径

通过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审计机关可以凭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审计精神、职业道德等构成的柔性管理,弥补法律制度刚性管理的不足,激励、引导审计行为,实现审计目标;可以凭借先进的制度、方法、技术和装备的普及推广,提高审计效率,从而为建立优秀的审计团队提供基本保证。

(二)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保障

科学发展观体现在审计中,要求审计人员既要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审计,又要用发展的手段开展审计。科学的审计文化是引领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一种先进文化。如今,已构建了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的科学体系,强调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为人民服务和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目标,创新审计思维,不仅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审计工作中,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点,虚心学习,实现审计自身的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审计文化建设能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智力支持和内在动力

审计文化是通过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塑造出来的,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不仅是审计实践的理论升华和结晶,而且反映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和要求,对审计事业的发展能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同时审计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促使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四)透过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不断总结审计实践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和经验,并发现审计事业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审计工作向深层次发展

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体现着特定时代、特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特征。透过审计文化建设,不断总结基本规律和经验,就可以反映一定的时代精神,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给审计工作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审计文化建设的过程应不断结合审计工作的开展,从而使审计事业向纵深发展。

五、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推进审计工作发展的途径

文化的重要作用已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审计文化伴随审计事业的发展而发展,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研究。当前,审计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指引下,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工作重点,推动审计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要求先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开展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思想决定行动,只有先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意识到审计文化建设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要积极互动地参与,才会在审计工作中加以贯彻实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价值取向、进取精神,使头脑得到充实,道德得以升华,真正成为审计文化建设的主人,成为推动审计事业蓬勃发展的主人。我国审计事业经过20余年的探索、实践, 已由基础阶段发展到提高阶段, 由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发展到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等,审计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深化。随着审计文化建设的加强和完善,必将全面提升审计质量水平,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在审计工作中科学贯彻落实

科学的审计发展观应该是审计发展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协调,是依法审计与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的协调,是审计人员与先进技术的协调,是审计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协调。进而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把握科学发展与审计工作的密切联系和内在规律,进一步深刻认识审计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才能迎接时代的挑战,获得更大的发展。

(三)以“文明、和谐审计”为核心,营造积极健康的审计氛围

文明审计具体是指审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从事审计过程中,依照《宪法》和《审计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职权和程序,遵循行业文明礼仪公约和职业道德,按照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原则,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反映个人内在素质、展示审计队伍外部形象的一种优秀的自律行为。可以说,文明审计是审计文化建设的核心,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途径。(孙富强,2007)和谐审计是高尚的审计职业道德和优良的审计工作作风的外在表现,是审计机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这就要求努力在审计人员中深入持久地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育健康的人格和正确的审计价值理念;不断强化文明审计,培养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树立清正廉洁,高效务实的审计形象;创造宽松舒适、勤政廉政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为审计人员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这样审计事业才能不断开拓创新,取得长足发展。

(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念,既强化外部教育,又引导自我修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为此,既要加强教育培训,不断强化人的某种观念意识,使学习成为一种自觉、主动的需求,又要引导自我修养。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把外在的准则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原则,把外在的要求期望转化为内在的自由自觉。具体可通过加强职前审计人才培养工作和强化岗位培训及后续教育工作来实现上述目标。

(五)建立审计文化建设的评估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潜能

审计文化建设的成效如何,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进行评估,并引入激励机制,在行业中形成竞争局面,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结合实际,完善对审计组织和人员考核的综合实施办法,要努力做到:一是考核标准科学化,要建立以能力、业绩而不是学历、资历为依据的评价标准;二是考核方法现代化,要制定量化考核指标,完善定期和日常考核制度;三是考核范围合理化,德、能、勤、绩要面面俱到。对考核优秀的组织和人员实行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在人才选拔上树立“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审计事业发展后劲”的观念,改进审计人才管理模式,倡导能上能下的用人模式,建立轮岗制和下岗制,建立科学的审计人才考评机制,奖优罚劣。

总之,人们在审计工作中创造着审计文化,审计文化又能动地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在日益复杂的经济形式下,面对时代赋予的新要求,努力建设科学、创新、开放、赋时代性的审计文化,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又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审计文化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开拓创新、科学管理,才能获得与时俱进的活力和源泉。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正兴,周生春.中国审计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2]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N].中国审计报,2008-7-14:1-7.

[3] 刘英来. 审计文化建设研讨会综述[J].审计研究,2005(01):10-15.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079(2008)10-0193-02

第一个层面:设计与design

今日,设计这个词实际上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地使用着,正成为现代的一个流行语。因为这个词被应用在广泛的范围内,其意义也就很多,这就是所有论及设计的人都首先指出的事实。当然,之所以被广泛应用是由于词语本身的意义内涵很大,过分脱离本来的意义,无规定地使用必将招致混乱,因此,我们有必要再一次就设计的基本意义进行反省。

我们现在使用的“设计”,众所周知是由英语design译过来的。

在我国“设计”的多意义使用也是和design的多义使用遥相呼应的。据说design一词早在前一个世纪就开始使用了,现在这个词在一般人看来是奥妙无穷,正转化为只被某个集团了解的俚语,design的语义,design这个词本来的意义是什么?《牛津大词典》将design的意义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心里计划(a mentaplan)”的意思。这是在我们的精神中形成胚胎,并准备实现的计划乃至设计;第二则意味着“在艺术的计划(a plan in Art)”,特别指绘画制作准备中的草图类。假如再从语源来看,则design和法语中已经废了的ldesseing或意大利语的desegno相等,是“目标(purpuse)”的意思。不过,后来又加入了艺术的意味,法语中变化拼音,将原来的“目标”即目的或计划的意思拼为dessein(图案),将艺术中design的意思拼为dessin(素描)。英语则作两者的意义上使用着design以上是名词design的语义,动词的design在《牛津大词典》中大体上指出了三个差别。一个由来与拉丁语的desingare,意味着“指示(to mark out)”,相等与法语的designer。另外两个由来于上述名词的两种含义,是建立计划以及画草图的意思。

古典的意义和现代的意义由以上语义,语源的说明似乎可以明白,所谓design,如果限于名词来讲,最广泛最基本的意义是计划乃至设计。即心怀一定的目的,并以其实现为目标而建立的方案。如果进一步限定其意义,则在一般的计划,设计中,仅意味着艺术方面的计划,设计。这就把应构成艺术作品的各种构成要素,在各个部分之间或者部分与全体的结构关系上,组织成为一个作品。这个design给予观念以明确表现的行为过程,由于它意味着达成有机的统一体这样一个最隐微的创造过程,所以,自古以来就说design是天才所特有的,其原理潜藏于精神内部是不可能学的。这个意义上的design也可以变成文艺或音乐领导中要解决的问题,但是,适应“艺术在狭义上意味着美术”的观念,design又特别意味着在绘画,雕刻,建筑,工艺中视觉造型诸构成因素的配置,大约与绘画中的构图(composition)同义,假若只特别强调这些配置的抽象形式关系,则又意味着意匠或图案。

以上,可以说就是design本来的古典意义。然而在现代,必须说design又获得了更新的定义(由于看法被扩展了)。如果用一句话来说,这个最新的限定就是以美和有用性为目标的工业计划乃至设计。说被限定,是因为我们今天讲的design,较之一般计划或艺术设计,是被限定的以美和有用性为目标的,工业中的计划或设计。说被扩展,是因为工业的领域呈现着难以捕捉的复杂样相。不过,这种现代设计反正是以机械的近代工业为前提,所以说是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的,不会有任何问题。(此外,在这方面非常有趣的是:近年来在法国,作为相当于这种新意义的词汇,常常使用esthetique industrielle,在德语中也代替Entwurf,而采用了industrielle Formgestaltung)

第二个层面:设计与生态

设计与环境的关系,是 今后工业解决“人与物”关系必须考虑内容。60年代以来的工业化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失控和恶性膨胀的后果,并在所有发达国家表现出来;城市噪音污染,交通阻塞,停车问题,堆积如山的城市垃圾,核扩散与泄漏造成的全球气候反常,暴雨成灾,高温酷暑,工业废水流入江河造成的鱼虾绝迹,禾苗枯黄,人畜中毒,酸雨腐蚀造成的原始森林大片死亡。在严酷事实面前,人类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希望用技术手段创造的新世界,若不加以审慎管理,恰恰会成为毁灭自然,杀害自己和子孙后代的刽子手。所有这些恶果皆是设计失败所致,是单纯从技术角度考虑工业发展。置人与环境于不顾的必然结局。工业设计师应负有责任,使产品设计不仅是商业盈利手段,更应有助于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就要求把工业设计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在设计中考虑产品的销毁,回收和是否污染环境等因素。这是时代对工业设计提出的新的基本要求,设计师们面临的新的挑战。

当代的各种事件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困难。由此设计师应比过去更加注意地观察环境的挑战。

社会责任不能与设计师的任务分割开来看。设计策略,亦即企业的中心,是经济,生态和技术发明的基础。设计师和工业界必须对健康日趋增长的敏感性和消费者对环境的要求进行认真的考虑和发展。消费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蕴含在产品里的生态方面的价值因素并愿意承认他们。

从前,西方工业界认为环境是可以与生产方式和产品和谐共处的。这种错误的判断必须得到纠正。其中,必须防止将廉价和低质量的产品倾入市场,那样会导致甚至更多的垃圾堆。鉴于此想法,卓越的设计师应该做出应有的贡献。现在的设计师应该以高度的对生态的责任感取代无稽的浪费。

与现代的,明智的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相符合的技术发明和高质量设计是能在市场上共存的主要因数。新产品能大程度地体现使消费者能看见自己形象的特性,“特性产生形象”。

这种根本的转变,给予了设计师在企业的未来中,创造性工作的机会。设计师必须自信地抓住这一机会并与其自己地生态和社会道德达成妥协。

不单纯信任咨询顾问的大的工业集团,越来越多地转向了有创造性地,人文地和年轻地设计事务所,这是目前发展的一个佐证。

第三个层面:设计与传统

不要做传统的囚犯,文化和传统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生存在一个信息传播多元化的社会,正面对着“全球一体化”“全球市场化”的后殖民时代,当我们正为成功地在二十年里克隆了外来文化而沾沾自喜时,却发现自己的文化基因在不知不觉中变异,自我的迷失已不只是个体的悲哀,设计师们作为中国文化当代继承者来说也无从逃避和选择,“本土化”思潮的兴起是自我苏醒后的渴求,“设计本土化”成为设计师们自发的一种社会性责任,并代表着对传统文化的充分认同,“设计本土化”置身于深厚的本土文化,是继承更是升华。

汉代人做汉代设计,是否认为自己是现代设计呢?还是在模仿更古代的东西?有文化特征是很重要的,中国人往后看的太多。时代应有自己的特征。忘记过去的人总是重复过去,相反,那些记住过去的人,才不会重复过去。让过去的成为过去吧!现在的年轻人,同过去的时代相比在物质生活上极为丰富,但是在精神领域中去难于找到支点。我们也让学生去研究古代的东西,但立足点在哪儿?要有把握,应该有自己的理念,观点。

自己找到位置之后,才能看清过去,否则自己会被淹没。正如犹太人所说:“如果我像你,那谁像我呢”

“设计本土化”并不是某一种风格和流派的名词,每个人,从他出生在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已被打上了本土的烙印,来自文学,艺术,哲学等本土文化的熏陶,形成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本土文化浸透于设计师的价值理念,思维模式和审美趣味,因此,“设计本土化”是每一位正视自我的设计师自觉的流露。

在美国从飞机到老鼠夹子都有人收藏1924年的可口可乐瓶子,就像当时妇女的一种时髦裙子下口很窄,这种瓶子现在要上千美金一个。在现在许多美国家庭,你感到像居住在17世纪,许多美国人的家具是殖民地时期的式样,坐在古典壁炉前,心里感到很安全,为未来而工作。美国人非常喜欢殖民地时期的东西,在感情上尊重过去怀恋过去立足现实向往未来,现在应该是自己的历史,学习传统不是表面的。怀恋过去是指对材料的质料,工艺甚至气味的尊重!对一种劳动的尊重,对一种价值的肯定!传统是一种精神!但并不意味着要重做这些东西。

好的设计师往往不满足今天的东西,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上火药,印刷就是当时前卫设计,虽然当时的中国历史没有称他们为英雄,但是他们的确完成了伟大的创造。

参考文献

[1] 《工业设计史》 王受之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第5篇

审计文化是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被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创建和弘扬先进的审计文化,建设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共有的思想宝库,增强审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既是推动审计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审计工作者在新时期的历史使命。

一、加强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㈠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四个方面精辟阐述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通过审计文化建设,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重要职责,通过对各类财政性资金的监督,尤其对支农扶贫资金、生态建设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和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的审计,确保国家扶贫、救助等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实现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主法治建设。要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必须构建健康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审计文化。

㈡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国家审计机关成立以来,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为审计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审计目标是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合法性、真实性为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的确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与企业职能的分开、社会中介组织逐步规范,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要更多地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关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实现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审计目标和重点的调整,审计对象和范围的扩大,审计内容和形式的深化,为审计工作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加强审计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审计理念,追求高尚的审计精神,创造符合时展要求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

㈢加强审计文化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总书记强调支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是整个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的变迁,是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就业形式、分配方式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时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逐步多样化,加之因深化改革过程中带来的一些暂时困难和问题引起人们的疑问、困惑需要进一步化解矛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经济对文化的影响愈加突出,以及现代化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思想、精神和心理带来种种压力等都要进一步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审计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二、审计文化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

审计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虽与其他行业文化同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也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它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提供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能够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职责要求和既定目标中来,使审计事业在日益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得到发展和保障。

㈠依法审计,客观公正。依法审计是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行为规范之一,也是审计人员最重要的职业理念之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是审计机关和人员在履职时,必须严格遵纪守法,按照法定的程序办理,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客观公正是审计人员履行职责时的基本价值取向,它要求审计人员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反映情况,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既不掺杂个人的好恶和主观意愿,也不受被审计对象的干扰和左右。审计人员只有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才能得到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审计也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㈡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审计机关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监督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国家审计机关监督的对象主要是党政机关和各级领导干部,而现在一些部门单位财务弄虚作假的情况比较严重,手段也越来越高明。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必须坚持原则,勇于同违法违规行为作斗争。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忠于国家和人民,忠于审计事业,坚持原则,敢于碰硬。当然,审计机关既要鼓励审计人员大胆揭露和处理各种违纪违规问题,也要建立起对审计人员的保护机制,成为审计人员的坚强后盾,避免审计人员因为坚持原则而遭受打击报复。

㈢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审计是一种专业的经济监督活动,社会各方面对审计工作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道德品行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违法违纪的手段愈来愈隐蔽,审计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日甚一日。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既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又能提高审计工作效果。因此,审计人员应该在专业技能和自身修养上不断追求进步,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审计机关也应该在打造复合型人才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㈣善于总结,促进规范。审计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注意从机制、体制上分析原因,规范今后。分析原因,规范今后,既是审计工作的目标,也是审计工作的归宿。审计人员要善于把平时发现的个别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从中找出共性的问题,然后从制度层面去寻求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特别是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的新形势下,审计人员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政策法规,又要善于对完善政策法规提出建议,因为审计人员最能发现政策法规的不足,也最有条件提出专业意见。

㈤廉洁自律,无私无畏。己身不正,何以正人。审计机关代表国家行使对经济的监督、评价全力,就相应地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做到正人先正己。审计人员必须有崇高的人生目标及价值取向,严格执行审计工作纪律,不该拿、不该吃的决不伸手,并且要摆正心态,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做到生活上不奢侈,待遇上不攀比。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软。审计人员只有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才能做到一身正气,无私无畏。

三、大力加强先进审计文化建设的途径

审计文化是全体审计人员共同承认并遵守的价值体系,从承认、接受、内化到自觉作为准则,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建设先进审计文化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任务要求和措施,同时要结合审计自身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㈠增强政治修养,牢固树立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作为政府经济监督部门之一,肩负着法律赋予的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任,在审计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政治坚定性放在第一位,要学好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践行审计核心价值观。刘家义审计长提出了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和“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推进民主法治、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对人民和国家无限忠诚,有了这样的源动力,才能敢于碰硬,勇于坚持原则和不懈地同违法行为做斗争;只有具有忧患意识,才能保持敏锐性,不忘谏官职责,善于从苗头中发现问题,不断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发挥好审计的建设作用;只有保持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才能确保工作结果客观公正;审计作为经济监督机构,必须比别的部门更加清廉,是审计人员应有的品质,是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的必然要求。树立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积极引导,加强交流互动,充分调动人的创造性和参与热情,不断增强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审计人对审计文化核心理念的认同感。

㈡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建设审计文化的武器。理论修养是一个人的灵魂基础,是其本身内在需求。理论修养是把握全局、掌握方向的修养,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精神上的高尚与亮节,来源于理论上的深刻与彻底。审计干部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用心思考、学用相长。终身学习,强化学习意识,把学习当做一种修养、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学习中,既要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又要学习经济、社会、科技和其他知识,博采众长,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用心思考,增强思考意识,培养思考习惯,通过理论的学习,不断的思考,要解决思想认识模糊、工作兴趣缺乏、作风学风浮躁等问题。把学与思结合起来,以深刻的认识、广博的知识、开阔的眼界提高理论水平,“学而不思则罔,思儿不学则殆”,深刻阐明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学用相长,要把科学的理论和精神实质相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高度的理论思维,创新理念、更新思路、转变模式,把学习成果转化成谋划工作的思路,推动工作的方法,积极指导工作实践。

㈢加强审计职业道德建设,抓好审计文化建设主线。在审计文化建设上,必须要抓好道德建设这跟主线。首先要以审计人员自身的道德建设为先。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历史上优秀的从政者比较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强调“立身惟正”,即“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忠以事君,恭以事上,信以接物,宽以待下,敬以处事,居官之七要也”。其次,在审计文化上要应健全道德回报机制,实现权利与义务对等。真正形成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使人们分辨是非善恶。虽然道德是以尽义务为特征,但尽义务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相应的权利。从道德主体而言,他从事某种道德行为,确实是以不谋取权利为目的,但这只能说明从事道德行为的主体的崇高,而不能由此证明这个社会的伦理秩序就是合理的。应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建立一个良性反馈机制,即行善就应得福,尽义务的人就应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不尽义务的人就受到谴责和惩处。只有真正建立起不让老实人吃亏、扬善抑恶的有力机制,审计行业中的一些不良风气才会不断好转,审计文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

第6篇

早在1996年,三星在众多一线厂牌面前还是个小弟,当时的三星董事长李健熙就确立了“设计革命年”的目标。随后只用了短短的两年三星就从一个以工程技术为核心的二流消费电子制造商逐步转变成一个崇尚设计风格的企业,转变的契机就在于“设计”这―魔法。

今天,不止是三星,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业界的主流发展趋势。那些出自名家之手的艺术元素与消费类数字产品的完美结合'不仅在视觉上给人极大的感官愉悦和享受,更赋予产品更高一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率先将功能化的生活元素带入艺术时代。新锐媒体早前关于“艺术化”的预言也因为这些精美的“艺术品”而变成了现实。20世纪初工业设计与艺术在很多方面已走到了一起。“为艺术而艺术”的信条受到广泛的抨击。强调艺术的社会作用,渴求一种能体现飞速变化的外部世界精神实质的理想形式――机器美学应运而生。

消费者艺术文化需求的高涨,有望加速推进家电的“艺术化”进程。早前,大部分消费类电子厂商将产品升级更多的关注于技术层面,偶尔辅以时尚之名便能让产品大卖,却―直没有厂商对与用户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消费类电子产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而相对人们日益对于生活艺术文化的后蒙和发展,家电产品仅仅靠时尚化设计已远不能满足。在技术相同的条件下’今后决定产品成败的主要因素还将是设计,但设计要超越外观,线条和色彩等基本元素,更要注重消费者使用的情感需求和文化体验。因为时尚总是容易褪色的,同时产品的使用价值也会随之逐渐消失,而艺术却能历久弥新。

影响当代数码设计的艺术思潮

任何一种观念、流派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都有它产生发展的生存土壤。在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种艺术思潮的百家争鸣,以及其和工业设计的熔炼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波普主义

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Popular”,有大众化、通俗、流行之意。它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它认为艺术不应仅供少数人享用,而应走向普通大众,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波普设计打破了二战后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过于严肃,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它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挑战。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安迪,沃霍尔(Andy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

在服装、家居乃至数字产业中复古风格回潮之风劲吹的今天,波普又一次成了时尚的代名词。新一代的消费者,特别是当今的波波族、高级灰要求的是代表自己喜爱的、新的时代的风范,色彩必须大胆和强烈,设计造型应该突破旧有的造型框框,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波普风格的设计,从风格到流行程度,都搔到了时尚的痒处。

波普是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其文化定义是“生活方式的总和”并把这一概念应用在可以批量生产的物品设计之中。他的设计十分强调灵活性与可消费性,即产品的寿命应是短暂的,以适应多变的社会、文化条件,就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行歌曲一样。作为主导工业设计的设计流派和艺术思维,波普给了设计师更大的灵感启迪和发散空间:我们可以从产品中分明地看到艺术家们的思路,那些艺术设计创新和商业奇迹是怎样相互结合,促进而形成多元丰富的创作局面和成功的艺术气息:艺术氛围和艺术气质是怎样通过线条和图案融人大众的生活而又保持艺术的不断引领于生活;新兴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态度是怎样在赢得商业利益的同时获得文化身份上的认同。其在首创精神、拓进势态、行业观念以及文化倡导等方面的先进性,赋予了传统器物以艺术的灵魂。

若是你觉得再拿那些红的绿的iPod nano举例耳朵要起茧,随手拿来一只SenSeo咖啡壶,看看它为生活节奏紧张的新兴白领人群带来的生活体验,便能深受波普的魅力。看那些借用壶、架分离的斜倚双分体造型,独特的弧线、全新的几1可切面和做工精良的外壳,让你在一天任何时候的咖啡之旅都变得赏心悦目。且不说此番设计带来的诸如防滑动、防溅落等方面的优势,单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看它就是一款难能可贵的佳作。

抽象主义

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派这个字第一次运用在美国艺术上,是在1946年由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特兹(RobertCoateS)所提出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个词用以定义一群艺术家所做的大胆挥洒的抽象画叫他们的作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

艺术家赋予产品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的气质,都能以抽象的形式表达和激起人的情感。其之所以能自成一派,原因在于它表达了艺术的情感强度,还有自我表征等特性。这跟表现主义反具象化美学学。自象派的设计风格也往往具有反叛的一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那些在产品之上,无序的,大胆的线条和色块往往是抽象主义赋予产品的艺术图腾,它们给生活在这些艺术氛围之间的用户带来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现代主义设计是人类设计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它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经过几十年的迅猛发展传播,其风潮几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响下,又产生出许许多多新的设计风格和流派。如国际主义,后现代主义等。

谈到家电设计的艺术性,想必不少人第一反映就是丹麦Banq&OlufSen的产品。也许这个来自北欧的富庶国度正好有开创艺术家电先河的天然土壤,也许凝结了北欧人的智慧和创意,强大的功能和对现代主义的拿捏的恰到好熟从一开始便是B&O这个代号的应有之意。

一提到B&O,简约、奢华这对词便会在脑海中浮现。大抵来说,它们应该是对立的,因此对于很多钟情奢华的人来说,简单似乎是一种对生命的轻视评价;对简洁设计偏爱有佳的人来说奢华有一中排除单纯、明了向权贵献媚的艳俗。而B&O的产品,却在自己的产品上巧妙地让二者服服帖帖的服务用户一继而将生活时尚化,艺术化,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RM OF MODERN ART)就有多项具有艺术价值的B&O作品作为长期馆藏品,BeoSound 9000是一款让人看过之后很难不啧啧称奇的多碟音响系统:可以容纳六张唱片的收容仓一字排开,辅以透明显示机制,容许您随时展示音乐:你同以选择6张个人至爱的CD,也可以让家人各选一张最爱,将全家人的音乐品味并列在BEOSOUND9000中一起呈现。此时的音乐,不只能聆听,也能观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聆听音乐,不知不觉便会联想到那句流传音响界多年的广告词――LiSten and you will See……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是在法国开始的文学艺术流派,源于达达主义,并且对于视觉艺术的影响力深远。T1920年至1930年间盛行 于欧洲文学及艺术界中。探究此派别的理论根据是受到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响,致力于发现人类的潜意识心理。

超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参笫二次世界大战后,超现实主义在美国风行一时,出现了所谓“新超现实主义”流派。

之于产品设计,超现实主义帮助设计师放弃逻辑、有序的经验记忆来构建新的现实形象,将显示观念与本能、潜意识及梦境结合,呈现用户深屋心理中的形象世界。这些艺术元素在产品之上展示了“超现实”“超理性”的幻境,试图为用户营造一个摆脱束缚的客观真实的世界。比如伊莱克斯经典的OZ冰箱,它的灵感便来自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oberto Pezzetta&ZanuSSi工业设计中心的设计构思使它在诞生之前就注定不是凡品。无论设计的构思来源于何者,这款冰箱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因此它摆在居住空间的任何地方都是一道风景。打开冰箱,依然是极富视觉冲击力的曲线设计,此外它不仅提供了最佳的制冷,保鲜性能而且避免了传统冰箱门中刻板的直线。门体流畅而温和的线条让人极易联想到澳洲草原上育幼的袋鼠,这种设计不但在视觉冲击力上赚足眼球,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收纳瓶罐之物。腔内设计自然也是别有洞天,根据合理地几何结构考量,230公升的容量和层次的分布力求符合现代家庭冷藏食物的需要。面对这样一款产品,无论是惊鸿一瞥还是对细节的观察,都会为一种关乎自然的温馨和柔美气息折服。加之伊莱克斯出众的制造工艺,拥有一台如此“人文”的冰箱一定会让你的家居环境为之增色。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CubiSm)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运动和流派,又译为立方主义,1908年始于法国。由乔治布拉克与帕布洛毕加索所建立,立体主义的艺术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立体主义把普通批量产品作为一种艺术品来表现,认为艺术作为―种精神作品,就不能局限于特定的形式和技巧。立体主义艺术家们都开始将机器作为一种绘画语言引入到了美术作品中,或作为绘画的主题。对于机器的爱好必然对于设计产生影响。人们已开始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工业产品。现代艺术通过将工业的形式与其内涵相分离,从而建设一种与工业社会相契合的新美学。

对于为工业设计产品买单的消费者尤其是大陆消费者而言,再没有比毕加索更让人耳熟能详的立体主义艺术家了。厂商和设计师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于是我们在很多数字消费类产品中都或多或少的看到了毕加索和其代表的立体主义的影子。哪怕一部随身听也不忘在运用了立体主义设计后和毕加索狠狠地套上一次近乎。它们作为立体主义在新世纪的衍生物,是历史的必然在特定的文化环境,物质条件下的反映,我们也可以从现阶段的社会文文背景中寻求它的根源。

极简主义

第7篇

关键词:乌尔姆设计学院 理性主义 系统设计 布劳恩

检 索:.cn

乌尔姆设计学院(Ulm Institute 0f Design)于1950年由爱歇-舒尔(Inge Aicher-Seholl)在德国乌尔姆市创建,1953年开始设计教学。这是一所对德国二战后工业设计发展起重大影响的教学机构,也是战后德国理性主义技术美学思想的核心。乌尔姆设计学院以理性主义设计、技术美学思想为核心,倡导人体工学原则和系统设计思想,旨在培养工业产品设计师和其他的具有现代意识、时代意识、社会意识的设计师,提高设计的整体水平。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学生赫伯特・林丁格(Herbert Lindinger)将学院的历史分为六个阶段:1947~1953年的初创阶段;1954~1956年的“新包豪斯”时期;1957~1958年,“乌尔姆模式”初见端倪;1959~1962年,设计专业教学开始引进新学科;1963~1966年,“乌尔姆模式”形成;1967~1968年,学院被迫解散。

乌尔姆设计理念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首先,在20世纪前50年,德国“把设计定义为解决问题,设计应该为人与产品之间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从最高层次上来说,为工业社会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其次,二战后的十余年在设计上是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期。在二战中惨败的德国损失严重,百废待兴,人民生活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的恢复急需一个民主、理性、清晰的社会秩序。因此,强调理性主义或功能主义、民主性、标准化设计思想的现代设计艺术,正符合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和企业所需。再次,德国有讲究理性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底蕴在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二战前,包豪斯为德国讲究实用功能的理性设计推向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马克斯・比尔(Max Bill)于1949年在德国组织有教学意义的“好造型”(Die Gute Form)巡回展,在“好造型”的宣言里,功能主义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一、乌尔姆设计理念的形成

乌尔姆设计理念产生于学院的设计艺术教育之中,它在前后两任院长马克斯・比尔与托马斯・马尔多那多(Tomas Maldonado)在艺术设计观念和教学工作的摩擦中不断地发展与改进,并通过学院师生的设计实践最终形成。比尔与马尔多那多艺术设计观念冲突的焦点是:“艺术设计究竟是以艺术为基础,还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本质在于技术和艺术哪一个为中心的问题。”[2]

比尔曾在包豪斯学习,掌握了包豪斯的精神核心,在教学工作中很大程度上遵循了原包豪斯的理论学说,其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向都深刻地打上了包豪斯的烙印。因此,在比尔担任院长的这一时期,学院被称为“新包豪斯”。比尔认为艺术设计师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完整的人”,要培养具有新的、全面发展的创造个性的设计师,这种个性已经脱离了“纯艺术家”的主观性和“纯制造者”的狭隘性。他的这种教育思想与沃尔特・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的观点相似。比尔强调产品设计要“形式服从功能”、具有真实性,提倡设计形式的简洁。他在教学中专注于探讨产品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和谐关系,但又局限于逻辑思维和纯艺术的层面。比尔与马尔多那多都注重人文主义在学院培养目标上的作用,但二人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比尔认为人文主义观念可以从外部应用到设计中去,审美的作用在现实与理想境界之间搭起了桥梁。而马尔多那多则认为应该培养设计师对技术文明的人文主义把握,人文主义只能在科学的基础上确立;否定将包豪斯原则原封不动地应用到现在的教学中,设计时必须寻找出一种与现实条件相适应的设计理念。二战后,社会消费需求的大量增多,加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设计师们意识到设计的唯一出路就是把其理论建立在一个准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尔多那多的艺术设计观念和教学理念正符合当时的发展需求,并在与布劳恩(Braun)公司的合作中得到验证。

在马尔多那多接任学院院长职位后,学院进入到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时代。马尔多那多在教学中新开设了社会科学、经济学、数学、符号学、心理学以及人体工学等内容,这与包豪斯有了很大的差别。学院还注重新的科学技术在设计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强调以实证主义为准则的科学基础,在此之上发展了一种严格系统化的设计体系和高度理性的设计方法体系――系统设计。“其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再加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德国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3]系统化设计”思想由瓦尔特・格罗佩斯在1927年提出,汉斯・古格洛特(Hans Gugelot)打开了系统设计之门,而迪特・兰姆斯(Dieter Rams)则成为该理论的积极实践者,将系统设计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兰姆斯认为要实现简约设计,系统设计是最有效的办法。在他看来,系统设计就是以有高度秩序的设计来整顿混乱的人造环境,使杂乱无章的环境变得比较具有关联和系统化。乌尔姆设计学院形成的以理性、科学技术和社会性优先为原则的功能主义设计思想和高度理性的系统设计理论,在设计中形成了一种淳朴的纯粹主义美学风格,是二战后“新功能主义”的代表。

二、乌尔姆设计理念的实践

在乌尔姆设计学院成立之初,德国的布劳恩(Braun)家电公司就与之建立了学术交流和设计协作关系,真正实现了设计艺术教育服务于社会生产的教学宗旨。布劳恩公司把乌尔姆设计学院的设计理念看作是现代产品最理想的基础,与学院的产品设计部主任古格洛特组建的发展小组合作,在产品设计中强调理性主义设计思想和人体工学的原则,使系统化设计思想在设计中得到充分地应用,从而生产出高度理性化和结构化的产品,逐渐形成了布劳恩公司自己的设计理念――布劳恩原则。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成功推出了第一批布劳恩牌收音机、电动剃须刀和闪光灯等产品。普遍地贯彻功能主义决定了布劳恩设计的严峻、简练和精准,这一点被德国乃至世界无数的企业效仿。“这是德国设计史上功能主义美学首次起到了衡量工业标准的作用,而在这之前功能主义的设计从未像今天这样得到广泛的传播。”[4]布劳恩公司与乌尔姆设计学院合作的成功,给人们造成了“德国设计就是布劳恩和乌尔姆的共存”这一印象,同时也为公司赢得了更多学院教师的参与,包括汉斯・古格洛特、奥托・艾舍(Otl Aicher)和汉斯・古格洛特的学生迪特・兰姆斯。

兰姆斯对于布劳恩公司的成功和公司设计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从1955年开始在布劳恩公司从事设计工作,并与1961年至1995年期间担任设计总监之职。兰姆斯认为,设计师赋予产品个性,但并不将自身的个性强加于产品之上,追求设计形式上的简约与设计中的寂静主义(quietism)。简约的设计形式与乌尔姆试图去剔除设计中的变化和反复无常的尝试是一致的。1956年,兰姆斯与古格洛同设计了一款具有新功能主义划时代意义的台式收音音响组合机――Phonosuper SK4。它有一个全封闭的白色金属外壳,上面罩上一个普勒克西玻璃制成的盖子,被人们戏称为“白雪公主的水晶棺”。该产品的玻璃盖子和那些带有颜色的小圆形操作按钮常常被后人模仿。Phonosuper SK4的设计正处于“晶体管年代”的高峰期,它标志着对收音机时代的告别。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晶体管技术彻底地改变了音响产品的设计,大型的电子管由小小的晶体管代替,音响产品变得微型化。1959年,迪特・兰姆斯运用系统设计理论设计了袖珍型电唱机与收音机组合,其电唱机和收音机是可分可组的标准部件,两个组合在一起也仅仅是女士用手袋的大小,使用十分方便。这种积木式的设计是以后高保真音响设备设计的开端,70年代后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这种积木式的组合体系。

兰姆斯还将系统设计推广到家具乃至建筑设计,使整个空间有条不紊,色彩上主张采取中性色彩,风格单纯,成为德国的设计特征之一。兰姆斯认为单纯的风格只不过是解决系统问题的结果,提供最大的效率并“清除社会的混乱”,他认为,“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因此他被设计理论界称为“新功能主义者”。布劳恩的企业形象与产品美学的严格衔接与兰姆斯所提出的“产品家族”的概念是分不开的。所谓“产品家族”,就是“立志于为系列产品创造一种连续的风格、统一的形象,以强化公司自身的形象。”[5]他在1962~1964年为布劳恩公司设计的L 450平板扬声器,TG 60开盘式录音机和TS 45控制器,是其“产品家族”概念的充分体现。

三、乌尔姆设计理念的影响

乌尔姆设计学院经过15年的教学与设计实践,使德国设计融入了人体工学原则、理性主义原则、系列化设计思想。从德国产品中处处可以看到这种以理性化、高质量、可靠、功能化和冷漠为特征的理性主义色彩。战后德国的现代设计发展真实的反映了德国发达的技术文化,为世界各国的工业设计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观念和理论依据,同时也影响了欧洲各国。从现实情况来看,乌尔姆设计理念有其非常合理的内容,但是由于过于强调技术因素、工业化特征、科学的设计程序,因而没有考虑甚至是忽视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设计风格冷漠、缺乏人格、缺乏个性、单调。许多产品由于功能因素的过于突出而压抑了设计形式和造型的多样化。

第8篇

关键词:极简园林设计;施工特点;植物配置

1 极简园林施工概述

极简主义景观形式上具有极度简化、客观、抽象等特点,但能给观众带来迅速而直接影响和冲击力。并且尽管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元素较少,但能控制大尺度的空间,简单中彰显着复杂,纯净中映射出神秘。

1.1 极简园林施工内涵

(1)主题的消失。极简主义认为真实即是客观存在,园林景观构造应不表现或反映除本身以外的任何东西,不参照也不暗示任何属于自然或历史的内容和形象,人们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存在。因此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应尽力保证现实生活的客观存在,这样才能唤起观赏者的真实的感觉,艺术也能替代不在场的事物发展起来。如:杜尚的作品《泉》(图1),当赋予普通生活用具新标题时,它原有的实用意义就会消失,而获得新的内容。

(2)简化和抛弃。极简艺术设计者认为造型的简单并不一定等于体验的简单,简化的单一形体也能反应作品的完整、统一。国外建筑师也说过:“喧嚣是困扰人类的一个主要难题,如:噪音、各种烦乱的景象。因此园林景观设计必须客服这种困扰,体现人类视线的焦点、设计者思想和宁静沉默的具体化”。这也成为了园林施工重要依据,应尽力体现人性化(如图2)。

(3)表现形式的简洁。极简园林是将复杂的内容通过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施工过程中要运用点、线、面、圆、锥体等简单几何形体,作为创造景观的元素,或其它单一简洁的几何形体。目前也有部分极简园林景观是通过利用科技手段,将多种简洁的几何形体灵活组合,营造视觉效果,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现代园林施工手段之一。

(4)新材料的运用。为了解决新材料难于造型问题,大多园林景观施工利用现代机器来制造作品,使得园林建设更加科技化。极简园林施工应选用具有历史内涵,抽象冷峻的非天然或工业新材料来制做作品,保证作品不留给观众联想的余地,不留艺术家痕迹,使得观众更加注重作品本身。对于工业新材料的运用彻底脱离统艺术,独到的客观表现艺术。

1.2 极简园林施工特点

(1)时空与场所的体验。园林施工建造要注意变化的因素的引入,注意时间、气候对于园林景观的变化的作用。施工过程最重要的是善于利用非专业训练仅凭直觉的艺术手法来安排、反映自然景观,体现人类活动与外部自然的联系;施工中善于运用参照的、几何的、韵律的等手段营造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如“坦纳喷泉”利用自然水声、风声、薄雾、石头等营造了迷一般的自然特征。

(2)遵循极简设计理念。极简园林不是简陋的园林,是通过高度概括的设计方法和惜墨如金的变现手法对事物本质进行深度挖掘。因此施工要注意3个方面:

①设计方法的极简:通过对设计对象的研究、分析,尽量少走弯路,避免细枝末节的纠缠,抓住本质因素以最小的代价营造最大的成效;②表现手法的极简:力求简明、概括,以最少的元素反映景观的主要特征;③设计目标的极简:对施工区域肌理、特性要有充分的了解,并顺应场地找出适应场地最佳方式,遵循“最小干预”的原则,减少人为对原有景观的干扰。

2 极简主义园林中植物配置的常用手法

(1)孤赏树。极简主义园林不仅追求园林中材料的“极简”, 对植物选材的数量也力求简化,有时只用一棵乔木就构建了整个景区的植物景观。设计师对树木树冠、形态、色彩或质感等树木常备特点有着较高的要求。如:圣·克里斯·多巴尔庭院入口空间的孤赏树,在具备遮荫的基础上,外形富有雕塑感,并能体现生命要素展现了“时间的流逝”, 将建筑与环境的空间意义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是极简主义植物配置的精髓。(2)草坪。草坪不仅色彩和质地较为单纯均质,修剪后也会形成简洁的色块,具有将园林不同的空间联系成统一整体的功能,是极简主义园林常见的植物种植形式。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设计的凯宾斯基酒店花园就是通过将大面积的草坪广场划分为小块,不仅有利于游人集散、而且使得景观外形整齐大方。(3)苔藓。极简主义一方面汲取现代艺术精髓,另一方面结合西方古典园林和东方园林探寻极简主义元素,如:日本的枯山水艺术。该艺术以石代山,以砂代水,营造万里河山的宏伟景象,而苔藓有均质的质感和色彩,代表了“山之毛发”。较之草坪苔藓在“以小见大”环境下,代表了葱茏的山林景观,意境上高于草坪。(4)片植的纯林。极简主义园林另外一种常用的植物种植形式就是纯林景观,相比较孤赏树植物个数的极简,纯林反映了植物种类的极简。仙人掌和欧洲刺柏就是其中的代表植物。伟大的建筑师 CesarManrique 利用1400个不同品种的仙人掌曾构造了宛若天成的雕塑公园。

3 实例分析

3.1 园林环境概况

本次规划园林位于市区内,与周边城市交通便捷,基地地形以平原为主,零散分布低山、丘陵,水网发达,地形由中向西缓缓倾斜。基地地形自身高低起伏,并分布有小河、池塘,为景观创造提供了较好的水资源和景观元素。

3.2 极简主义设计手法在园林的应用

(1)一环五区的景点布局。为不破坏自然,不显露过多的人工痕迹,并融合原有的自然景观,整体施工采用简约的几何形式,理性分配景观元素,合理规划景点,形成了“一环五区”的布局:一环为连接各景点及入口的主要游览路线;五区是根据规划功能划分了农业观光区、生态示范区、历史文化游览区、休闲度假区综合服务区。不仅合理配置和分割了景观要素,而且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连贯了园区的景观。

(2)“点”、“线”、“面”的植被规划设计。遵循植物自然生长规律,秉承追求自然植物的野趣。本次设计按照尊重自然性、指示性、时间性原则,在保护自然植物群落设计的同时,追求营造自然意境。通过“点、线、面,”的设计理念,将园林植物分为3个层次,分隔了植物景观要素。

①点:园林建筑周围或景点周围的绿化;

②线:在主干道两旁进行重点绿化处理,营造全园的绿线。路边留出草坪,植物配置以乔木、灌木或藤本为主;

③面:对园林5个分区进行绿化。主要植物为:乡土乔木;广玉兰、迎春等乔灌木;松杉次生林等。

3.3 简约纯的净造型

园林展馆建筑,小品设施等造型依据简约的设计精神,坚持“有机”的原则的同时,重视比例的细微变化。建筑简约的外观使视觉安静,视觉方向没有压迫感,空间形态均简单纯净,如图3、图4。

4 结语

极简园林作为当代新的景观营造形式,不仅充分利用了自然材料,并且景观几何学的造型,不张扬的色彩散发了禅意与诗意的气息,创造了沁人心脾的神秘。因此对极简园林客观系统的研究对我国景观设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全球化;后现代;设计

后现代主义虽然发轫于西方,但随着当代全球化的发展,它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界限而具有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当今引人瞩目的思潮。如果说当代全球化推动了从现代工业文明向信息化或后工业化文明转型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在划时代的文明转型中则代表了不同于现代工业文明性质和价值观念的全球化潮流,它超越了人类中心论、西方中心论和国家中心论。就全球化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而言,全球化促进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突出着人类共同的价值,也带来了人类共同关心的全球问题;而后现代主义对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全球问题的关注,不仅具有独特的视角、方法和途径,还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与当今人类(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的生存和命运息息相关”[1](P2),这使它成为全球化的时代哲学。从哲学上反省现代西方工业文明,否定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和理性,批判西方中心论、形而上学二元论和绝对化的思想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这些范畴所涉及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化的当展趋向,从而形成了二者的互动关系和有机联系。一方面,全球化的当展为人类共同利益、共同价值和全球问题的形成,提供了社会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全球化所带来的问题要求从哲学上和思想领域回答和解决。而后现代主义对当今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对时代问题的探索,对现代文明的质疑和建构新文明形态的认识,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时代哲学。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我们将常常发现:只有问题之解决所需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正在形成中,问题本身才出现。”[2](第2卷,P22)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哲学改变了完全被意识形态预定的思考方式,其思想影响已渗透在当代全球化的进程中。与之相应,全球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变化,从根本上看,是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传统的二元对立,如精神──物质,物质──非物质,个体──整体,主观──客观等等,在全球化和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中正在消融。后现代主义不使用“超越”,“超越”只有在上帝那里才具有创造力,而上帝早在后现代主义的先驱尼采的学说中已经死亡。后现代主义更不喜欢超人,西方现代化的弊端源于它要超越一切,而拒不承认人的有限性,否定人是条件的产物,因此,后现代主义在宣称“人之死”的同时,便舍弃了超越性,而选用设计(Design),因为这个词在后现代理论家看来,尚无形而上学之嫌。

我们对设计一词的阐释,目前尚无法跳出传统的语言范式,否则很难理解它的双重内涵与人和社会及其文明的关系。前人依据二元论,把图样、机器、建筑、服装、场地等设计,归结为物质性的;而把目的、意向、计划、意图、谋图以及自我等设计,纳入精神范畴。在我看来这两种设计的过程具有相互渗透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设计作为人类的创造活动,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形成和信息产业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步入了信息时代。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形态开始从现代工业化向当代信息化或后工业化的转变,即从注重物质材料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向注重知识和信息的集约型生产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在深层次上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设计本质和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我们通过工业化与信息时代的后工业化之比较,可发现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设计,正在走向后现代化。

一、工业化与后工业化设计之比较

(一)设计和发展的动力源不同。

工业化设计和发展的动力源是蒸汽机;信息时代的后工业化设计和发展的动力源是计算机。二者相比,前者形成人与机器的关系,其主要功能在于增强或潜代人的体力。战胜自然、追求产品设计的精确性和高额利润,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而形成了思想观念上的启蒙理性──工具主义、科学主义和现代人本中心主义的基本精神。人定胜天的思想和机械化的原则,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趋向;后者形成人与知识、信息和数据库的关系,其功能在于增强或代替人的脑力。信息时代计算机的应用拓展了人类对世界、宇宙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认知能力,传统的二元式的思维方式和中心主义的观念受到了全方位的颠覆,非中心化、边缘、无主体、无序、无确定性、非连续性的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而形成了与现代性相对的后现代性的认识方式和思维观念。

(二)设计的脑体劳动不同。

工业化设计过程中的财富创造主要依靠人的体力劳动,蒸气机的设计和发明提高了生产力,使体力与动力相结合,逐步实现了社会化的物质生产。与之相应的价值规范,集中表现为精确性、系统性、同质性、标准性、一致性、永恒性和逻辑上的实证性。这种现代性的规范原则,本属于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由于现代性的膨胀,将其极端地推向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结果滋生了教条主义、权威主义和尼采所说的虚无主义,由此引发了后现代的质疑。而后工业化、信息化设计过程中的财富创造主要依靠人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脑力劳动。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知识信息的生产力已成为社会生产力、竞争力和取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由于后现代设计强调知识和价值的异质性、多元性、多样性、协调性、和谐性、依存性、复合性、关系性和互惠性,这对于改变现代技术主义的专制理性、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设计的时空自由度不同。

工业化设计和生产的基地是工厂,工厂(冒烟)成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中心和现代社会的象征。后工业化设计和生产的“基地”是信息网、数据库等公用信息网系统,它是信息社会的象征。二者相比,前者从产品设计、生产到销售,其周期长,生产经营活动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而后者从设计、生产到传播不仅周期短,速度快,而且能够覆盖全球,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现代工业化的设计和生产始终遵循着传统的时间范畴和空间范畴来开发有限的资源,其生产活动带有极大的摧毁性,这一局限使它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其中心理念突出反映为: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而后现代设计和生产不仅克服了传统时空范畴的局限性,还突出了全球化背景下共生关系的重要性,强调经济的增长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绿色和平和无烟生产是信息社会的表征。

(四)设计的主导产业不同。

工业化设计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商业,劳务);信息时代后现代设计的主导产业是“智力产业”。知识产业、信息产业成为智力产业的核心。知识和信息在智力产业中比资本和物质更重要,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中轴,权力的源泉不再属于由少数人控制的资本,而是由知识分子掌握的知识信息。现代农业的设计和运作几乎完全依赖于不可再生的矿物燃料和石化产品,这类有毒性物质的大量投入,使粮食中的一系列物种正在退化,而土地和粮食的有毒性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现代农业把追求财富作为自己的目的,现代增产的理念并没有“把农业运作中所付出的社会的、资源上的和环境方面的代价计算在内”[1](P189)。现代工业更是如此,GNP的增长实际上包含着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而技术的滥用往往导致的是“浮士德式的困境”,人与自然对立,人与人对立,现代社会全面病态化。现代第三产业也不例外,货币崇拜和消费主义,把道德出卖给了魔鬼,跨国经营垃圾成为全球贸易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这种畸形的倾销,能够冲破重重“贸易壁垒”,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现象在贸易领域中的反映。信息化时代后现代设计的产业,将以关爱土地的精神,关爱自然的精神和关爱生命和健康的精神,运用创造性的知识和技术增进人与整个环境高度互补的关系,后现代所设计的“阳光集约型农业”、“稳态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有助于在全球化进程中改变“那种旧的为了摄取财富和权力而对自然加以控制和操作的价值观”。[1](P196~197)

(五)设计生产的资源形态不同。

工业化设计生产的资源主要依赖于自然界,依靠自然物质材料从事生产和经营。目前,自然能源问题已成为工业化生产的主要问题。而信息时代的后工业设计和生产的资源则是非物质形态的资源,即知识和信息,知识和信息已成为全球信息化时代的战略资源。在这个意义上说,它对于克服和解决全球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然,知识和信息并非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唯一资源,但确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后现代非物质形态资源的设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观念,而是人造科学的观念,自然科学“关心的是事物的本然的样子”,人造科学关心的是“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3](P6)从互补而非对立的关系看,人造科学是自然科学的有益补充。传统的自然科学由于强调工具理性往往排斥艺术性,而人造科学试图把科学和艺术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使科学的价值与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相统一。美国英特尔公司依靠集成电路的发明者罗伯特?诺斯等课题组的智力,在1968年以250万美元起家,12年后,该公司的年销售额高达8.5亿千万美元。可以说,没有知识和智力的信息资源,这家公司是不可能腾飞的。当然,由于现代经济以追求最大的利润为原则,在短期内不会改变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关系,反人道和反人类的设计、生产和消费必然把社会道德和利益对立起来。后现代设计则力图把两者统一起来,就全球范围看,其影响不只是在治理全球问题中已取得了初步的社会效果,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不同于现代工业文明的趋势,对此,值得跟踪研究。

(六)设计的思维方式不同。

工业化设计和生产属于物质资料劳动密集型生产,突出的是“力”和“刚”,对“力”和“刚”的崇拜,源于男性中心主义的不断强化和征服本质,它所设计和生产的钢铁、机床、机车、坦克、大炮等硬性产品是这种阳刚精神的物质表现,代表了征服自然、征服其他民族的意志。尽管它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但财富却集中在世界少数人手中,地球上多数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力”和“刚”作为现代产品的基质特性,在它的规范下,起着能否生产和怎么生产的作用。对主体而言,“力”和“刚”的强度成为判断产品性能和价值的尺度,用这种尺度看待生产、社会和世界,在认识上往往把复杂的矛盾和问题简单化。由此所导致的绝对化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和国际关系,中东地区的动荡、民族矛盾的加剧和局部战争与这种误读(misreading)式的思维方式并非毫无关联。而后现代主义洞察了这种局限性,后现代理论家倡导后工业设计和生产必须克服现代性的弊端,走知识和信息集约型的生产之路,其目的在于以“微软”性的产品改变现代工业的副作用。它所从事设计和生产的芯片、计算机软件、纳米器件、光电子或微电子通讯设备等智能型高科技产品,对推进工业文明的转型和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决定着主体在认识上必须用联系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换言之,后工业化生产中的基质特性决定了主体必须放弃简单化和绝对化的思维方式。

二、后现代设计的全球化特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后现代设计归根到底是社会现实在思想领域的反映,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一)知识化。

信息化是全球化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主要特征之一是知识化,全球化实际上是知识化的社会背景,而后现代设计则是全球知识化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起着如何知识化或怎样知识化的作用。从知识和信息的关系看,信息化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没有知识,信息就无从生产、传播和利用。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信息是知识的翅膀,知识是信息的原母体,知识通过信息化的生产和传播,成为信息社会的生产力。从后现代设计与知识的关系看,后现代设计把知识理解为社会的决策资源和轴心原则。[4](P26)在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使知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生产要素和社会的轴心结构,后现代设计追求知识的力量和合法化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知识“能够转变到许多不同的和各种各样的环境中”[5](P101)。这种跨时间和空间的知识在全球化进程的作用是,每个社会都依靠革新而生存,而知识已“成为革新的发源地”[5](P102),从而使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蕴涵着的知识和信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依赖程度将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而降低。后现代设计的知识化改变了知识受制于民族国家的传统观念,恰如思想心智受制于形而上学的观念,将随着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日益突出而淘汰。全球化的发展使后现代知识在实践中又具有了多元化的互换性并改变着传统的知识本质,如后现代哲学家利奥塔所说:“知识不再以知识本身为目的,知识失去了它的传统价值”,“知识能像资金一样流通”。[6](P21,23)从根本上说,后现代设计的知识观念代表了当代全球化人们相互沟通与交流的认识水平和全球化的价值趋向。

(二)数字化。

数字化是信息化的重要表征之一,它在信息化中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信息由0或1的数字形式通过数字网进行传输。0或1在后现代设计者的头脑中有其特殊的意义。首先,数字化改变了人类知识获取、分类和供求的关系方式;其二,资讯规模的全球化,在客观上决定了知识必须转化为批量的资讯信息,使知识成为可操作的资料;其三,数字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跨界”作用。后现代设计家们断言,凡不能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知识都将被淘汰,因为他们无法“跨界”;“今后,知识的提供者和应用者要具备将知识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工具和技巧,无论他们是创作,还是研究”[6](P23)。其四,数字化的全球化既有益于全球民主化的推进,又必然引发民族国家为争夺资讯控制权而展开的新的竞争。这既是数字化的悖论,也是它的竞争机制。总之,数字化技术能够把文字、语言、图像、声响等信息文献转换成二进制编码的数字信息,通过光缆通信、卫星通信等信息系统,把覆盖空间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工作站、数据库、用户终端联为一体,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它对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国家安全、国防建设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系统化。

系统化是信息化发挥综合效能的重要组织。后现代设计的系统化把语言、思考和输出三者视为有机的系统,强调主体与环境和思考对象的互动关系。后现代化的系统化不同于现代性的系统化。现代性的系统化是机械主义的,机器是社会的中心,人是机器系统中的一个可更换的零件;后现代性的系统化是有机主义的,其价值在于把人脑思维与计算机思维和环境结合起来,利用运筹学的分析法、资讯传播学的理论和信息技术,把小系统整合为大系统,以发挥大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效能。后现代的这一设计观念在客观上促进了美国C4ISR的问世。[7](P233)其意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人类超空间的通信沟通能力达到了新的水平。从根本上说,系统化的观念和技术水平决定着信息化的程度。后现代信息系统化的观念和技术力图把各种系统一体化,从海洋到陆地,从太空到地球,从计算机网站到家庭电脑都连为一体,形成全球信息网络化,从而彻底改变西方对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专制垄断。

(四)趋同化。

趋同化是后现代信息化的综合特征。信息化的趋同化除了数字化和有机系统化的同一化(sameness),还突出表现为知识社会的趋同化。知识社会的趋同化要求把知识变成信息社会的生产力,知识信息已成为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方法和市场策略的共同要素,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总结和来源。信息技术产品中的知识含量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并成为信息经济中的共同属性,但知识不是锁在保险箱里的东西,它既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更需要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财富。而全球信息化加速了这一进程的实现,因而信息化的趋同化是知识在各个行业和领域创造财富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这种特征愈加突出。后现代化设计的知识社会趋同化,强调知识信息是集体产品而非个人产品,对信息知识的投资、生产、经营和消费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关系,互助互惠与消除不平等和私有制是后现代社会的构想。后现代设计家们希冀用这一构想去改变现代性把人变成经济动物的社会现实,把现代性建构的“社会从属于经济的关系”,转变为“经济从属于社会的关系”,使“人与物的关系”高于“人与人的关系”得到扭转。当然,后现代设计家们也注意到了当代经济的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性,不确定性的因素与区域民族问题的复杂性交织缠绕,使得信息社会的趋同化变为一个异常复杂的过程。尽管如此,全球化进程中的后现代设计极大地促进了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加速了各国信息化基础结构的建设,并呈现出组建全球信息化基础结构的新趋势。

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与后现代思潮的交互影响,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交往方式、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两者的互动作用把当代世界带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中。

参考文献

[1] D.R.格里芬.后现精神[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 KarlMarx.AContributiontotheCritiqueofPoliticalEconomy[M].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0.

[3] 马克?第亚尼.非物质社会[M].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Bell,Daniel.TheComingofPost-industrialSociety[M].NewYork:BasicBooks,1973.

[5] NicoStehr.KnowledgeSociety[M].SagePublicationLtdLondon,1994.

第10篇

关键词 艺术设计 先进文化 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是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措施,也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先进的意识形态。当今世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背景下,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互动与交融。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体现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激发全民族的创造活力,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艺术设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艺术设计的特性,研究其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时代赋予艺术设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艺术设计的审美性促进了社会文明风尚的养成

审美性是艺术设计区别于其他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标志。艺术思维是最接近完美的思维,人类对于美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艺术设计活动本身的审美属性,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增强归属感与认同感,从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艺术设计作品通过其特有的审美性,唤起人们心灵深处的感悟与共鸣,要积极发挥艺术设计的普遍审美性对大众的引导作用,通过美的艺术熏陶,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树立社会诚信意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样充满真善美的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仅可以感染成年人,还可以做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用雅俗共赏、妇孺皆知的艺术形式,“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用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艺术设计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的世界观,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风尚,这也是我国当前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更易为广大群众的理解与接受。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风尚随之受到冲击与考验。一部分人走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精神上趋向于浅薄、颓废。但也有人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受到高雅艺术的熏陶,对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转向更高的精神生活追求。正是因为艺术设计产品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艺术设计所倡导的绿色设计、人文设计、国际化设计、民族化设计等,会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其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艺术设计追求美的内在精神价值,不仅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充实和丰富,从而引导人们树立更加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态度,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意识形态,树立新的社会风尚。

二、艺术设计的双重属性提高了人的精神毕活质量

艺术设计是伴随着人类的劳动而产生的,从其诞生就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情况下提出了“艺术生产”这一概念。其目的,就是把精神或艺术也作为一种产品放到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工艺流程中去考虑。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首先,生产艺术产品需要生产者付出一定的脑力和体力,因而是劳动的产品;其次,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艺术设计作品需求者通过交换获得艺术品的消费权,艺术设计作品生产者则通过交换实现其产品价值,这种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物,当然属于商品。还有,艺术设计作品生产出来是供人们使用的物质生活需求与精神生活欣赏的满足,这种艺术设计作品中凝结着生产者的抽象劳动,因而也具有价值。由于艺术设计生产的动机和目的不同,使其物质与精神的属性并不是等量的,而存在一定的偏差。人类进入到文明社会以后,便产生了两种基本需要,一种是物质的需要,另一种是包括美的需要在内的精神需求。尽管作为不同社会时期的人,在任何生产中都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但是物质生产从一开始所追求的是产品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则是其附属价值。而艺术设计产品则有根本的不同,作为美的创造思维的成果,集中了一切美的高级意识形态的艺术品,其目的是在精神上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从美的陶冶和净化中得到特殊的愉悦,从而不断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

从远古到现在,虽然时代变迁,然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作品揭示了人类的生存、衍变和发展的无限奥秘,艺术设计作为特殊的生产活动义不容辞地担当重任。社会在发展,不仅要求物质文明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求精神文明也要有大的发展。因此,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极其关注的大事,就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水平,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艺术设计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提高国民精神境界和素质,打造民族品牌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设计的创造性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内容

艺术设计是创造性的生产活动,是为社会和市场服务的综合性活动,被誉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正是这种趋于完美的创造性思维应用于人类的实践,才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不断拓展先进文化内容,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所谓设计,是指把一种设计、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可见,艺术设计是一个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过程。现代艺术设计不仅为人类提供舒适、安全、美观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供人类方便的使用工具,同时也促进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的交流,加速社会整体前进的步伐。人类文明中最具有创造力的方式方法当属艺术设计,尤其是现代艺术设计,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有目共睹。譬如,每一届世博会都会展出最新的技术发明成果和艺术创新作品,并成为人类新思潮的发源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国家的发展动力在于创新,民族活力也在于创新。重视艺术设计的创造性对创新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在温家宝总理及相关国务院领导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长朱焘呈送的“关于我国应大力发展工业设计的建议”上作出“要高度重视工业设计”的批示,以及党的十七大指出文化实践可以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等方面可以看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因此,艺术设计创作应挖掘先进的意识形态,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艺术作品,通过创造性的设计,“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运用高新技术创新艺术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创意产业,丰富文化的内容。增强国际竞争力,培育新的文化艺术业态,建立更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以先进文化引导创新型社会健康发展。

四、艺术设计的传承性保证了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

第11篇

人文功能注意设计的思想起源于德国,在思想确立之初,人文功能主义设计强调艺术、手工与工业的结合,提倡功能主义设计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装饰。通过各国之间长时期的思想交流,功能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并得到广泛传播。

(一)人文功能主义风格的形成

在二战之后,功能主义现代设计思想在各国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众多艺术家和设计师认为抽象几何形式是最具有时代感的造型语言,但是丹麦设计师认为“线条应该带有一丝微笑”,从而将丹麦现代艺术设计的主要风格表达了出来。丹麦现代艺术设计注重社会与自然的亲和力,其作品蕴含着浓郁的人情味,因此丹麦艺术设计风格被称为“人文功能主义”。

(二)人文工功能主义风格的构成要素

丹麦设计师注重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的天然材料,从普通民众的生活需要出发,在表达民族传统与风格的同时,设计出具有实用价值的作品。优质的硬木是丹麦设计师们所钟爱的材料,此外,皮革、棉布织物、藤类等天然材料均被赋予了新的艺术设计价值。丹麦现代艺术设计中最具有核心意义的构成要素便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丹麦设计师关注着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产品设计中首先注重的也是使用者的最佳感受。与德国过分注重科技、意大利注重形式相对比,丹麦的设计师更加注重现代社会方式中人文因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平衡。

二、后丹麦现代设计的新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各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设计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丹麦现代艺术设计不仅立足于提供实用的物品,还要求物品能够体现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

(一)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丹麦设计素来以人性化设计而闻名,其设计的产品不仅注重实用功能,还兼顾审美功能,在设计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活态度。更值得赞赏的是丹麦设计师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还更多的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需求。

(二)注重产品设计品位和个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更加注重多元化以及个性化,消费的求异心理日益突出,表现在设计上就是追求设计的个性。丹麦现代设计师从本国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并吸取其他国家的设计经验,利用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感的个性化作品。

(三)立足传统发展创新

丹麦设计师将传统工艺的精神贯穿到整个设计、生产的全过程中,并将追求细节的完美作为职业目标,保证了传统工艺不会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湮灭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丹麦设计师力求工业生产产品也能够给人们带来手工制作的感受,并注重结合新的生产工艺和表现手法,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设计风格的提升和深化。

三、结语

第12篇

关键词:西方现代设计;功能;美

一、功能绝对第一

设计的脉络或者说时代风格,是与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意识及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等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定时期内设计艺术种类的变化、设计范畴的扩大、设计内涵的确立、设计艺术风格的形成及表现、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与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出现的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所进行的设计探索由于它们的中心始终在逃避工业化生产和现代文明,所以并没有新的突破。以功能主义为中心,提倡非装饰的简单几何造型的现代主义设计应运而生。带有典型理想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理念的现代主义设计及其演变而成的各流派思想,直到20世纪60年代仍然影响着设计领域。

在现代设计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注重设计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关系,与人的生产生活的环境的关系,以及关注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量资源的可循环、可再生利用,人们的生存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等问题。它们都必须以产品的功能为设计基础和目的,或是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人机工程学,或是为满足人的心理的设计心理学研究,这些都表明了设计必须具有更多、更完善的科学性,更优良、更贴近人的功能性。“人文主义”追求是芬兰建筑设计师阿瓦尔・阿瓦托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最大贡献,至今仍然非常受用。

作为西方现代设计史开端的包豪斯设计艺术,不仅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基本面貌,同时也为设计艺术提出了一条永恒的法则――功能绝对第一。“功能绝对第一”是指设计是建立在功能的基础之上的,设计是为人服务的,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而“功能绝对第一”更是影响了整个西方现代设计史。

二、功能与美感兼容的后现代主义设计与现代主义设计相比,后现代主义是以科技和信息革命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文明为基础,遵循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时空的统一与延续,历史的互相渗透;个性化、散漫化、自由化;产品的符号学语义;对隐喻的共同理解;形式的多元化、模糊化、不规则化;非此非彼,亦此亦彼,彼中有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群雄并起”:高科技风格、极少主义风格、新现代主义风格等设计风格和思潮在20世纪后半期相继形成、流行,造成了这一时期多姿多彩的设计多元化格局。

在当代设计活动中,后现代主义设计连接生活与艺术,兼具功能性与审美性、工具性与社会文化性,成为当代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典型样例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化的重要标本。后现代主义设计体现了设计活动在当代的重要变化,设计活动的目标从单纯的功能性设计正在向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多种目的探索,在某种意义上,设计产品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和准艺术品。

三、功能与美互动交织的未来世界每个时期的艺术设计各有其特色,总体来说大部分受其社会现状的影响。社会思潮启迪设计师的思路,设计师们将其思路以伟大的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今后设计的发展趋势一定会反映并适合这个时代的需求,所以设计的发展趋势是个性、环保、简约,富有文化底蕴。

艺术设计的功能与美之间需要融会贯通,需要相辅相成。所以设计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未来的设计领域,将不再单纯注重功能性或美感,更多的是功能与美互动交织、融合、统一,只有这样才会诞生出更多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