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生的哲学

人生的哲学

时间:2023-06-06 09:0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的哲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生的哲学

第1篇

关键词:哲学 人生 大学生

一、对大学生对哲学认识的调查

通过对男女对半的全国各层次(包括重点大学、普通本科、专科)院校大学生的调查发现92%的同学都觉得哲学对自己的人生有着比较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却只有14%的同学会去观看这方面的书籍,32%的同学会在特别闲的时候思考自己的人生,,42%的同学会在自己受到特别大的挫折的时候思考这方面,而还有些同学根本不会想哲学这个让他们觉得十分遥远的东西。

二、对大学生现状的分析

大学生普片都能意识到哲学的重要性,这说明大学生对此至少是有比较好的接受能力的。但是却鲜有人去真正的思考和学习这方面的问题,说明大学生对此认识不够清楚,不够重视,只有当困难来临时有些同学才幡然醒悟,有很多同学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这种现象根据调查分析发现是因为(1)社会阅历太少,生活过于松散,没有思考的动力。(2)觉得哲学十分的深奥难懂,畏难情绪,让大家望而却步。(3)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清楚,不了解自己,不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会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在某个时候迷茫甚至堕落走上绝路,所以很有必要对大学生进行哲学这方面的教育。

三、发挥哲学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

哲学,何为哲学?说得潮流一点,哲学就像苹果,当然这不是一般苹果而是牛顿的苹果。牛顿的苹果让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可能学理科的大老爷们就会说了,这不是物理么?但是这确实也是哲学,因为哲学就是对这个大千世界规律的总结和浓缩。

任何一个可信的道理都是真理的一种形象。――布莱克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专业知识么?虽然专业知识确实挺重要但要是遇到实际工作的情况,这点知识根本不够看,若你要跨专业找工作那就更无所谓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大学要读的是大师。大师能教你的不就是对世界对社会客观规律的总结么,省去了自己用血的教训去摸索,自然比别人更快一步。

说到大师,我不得不说,这个世界的大师真是太多了。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孙子(孙武)外国的黑格尔、苏格拉底、柏拉图、伏尔泰等等。每个人的思想,性格又有很大的不同。但所谓大道殊途同归,在此我简单的谈一下哲学能对于我们的指导。

(一)知己

这个知己可不是红颜知己,而是知道自己,清楚自己。你对自己了解么?鲜有人思考过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觉得我对自己还不了解么。而实际并非如此。很多人对自己的认识都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也许你认为自己还不错,各方面都还行,大家都挺喜欢我的,也有自己在行的方面。可是这是真的么?如果其他的人都不这么想呢。这就是为什么总有人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的原因。其实我也是其中一员,以前我觉得我对大家都挺好的,应该人缘还不错,但是有一次选举的时候,我落选了,我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后来才发现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客观,一厢情愿地往自己脸上贴金。正所谓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当局者迷,听取离你最近的人的意见是最好的方法,父母、兄弟、朋友,找个机会问问他们自己是一个怎么的人,让他们客观的回答。要注意身边的人对你的评价,哪怕只是很轻的一句话也许就包涵了一些真正有用的信息,平时我们都吧这些话当成了耳边风,说说也就过了,其实这才是真正的镜子,人们眼中的你。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觉得处处不如人,就会丧失信心,遇事畏缩不前,可能使人形成怯懦、沉闷、无生气等特点;如果一个只是看到自己的长处,认为自己处处比人强,自我陶醉,孤芳自赏,这样的人容易形成盲目乐观、做作、固执已见、自以为是等不良的人格品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孙子告诉我们对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不然在这个生如战场的年代就会打败仗。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是曾子告诉我们得每日自省,认清自己,才能很快的进步。

认识自己不仅仅是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还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最好一直带在身边,不然在未来的某天也许就会出问题,茫然而不知所措,尤其是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而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恐怕只有自己才知道。但这个问题就像灯塔上的一盏明灯试试纠正和指引我们的方向。

(二) 坚毅

坚为坚持,耐心,恒心。

毅为毅力、执着、果断。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清楚的认识了自己,就可以朝着自己真正想要的方向前进了。但是怎么前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的目标呢,在这个节奏如此快的社会里,我们可没有很多的时间去走弯路。这便需要技巧,而这个技巧就是坚毅,坚毅让人变得智慧,坚毅能让人成功。

有了坚定的意志,就等于给双脚添了一对翅膀。 ――乔・贝利

不作什么决定的意志不是现实的意志;无性格的人从来不做出决定。 ――黑格尔

关于坚毅的哲言实在是太多了。这么多关于它的名言警句难道不是在告诉我们这实在是人生真理呀!也许很多人认为现在还哪有时间去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情,殊不知认准了道路坚毅的前进才是最近的道路。

巴拿马草原里生活着一种凶猛的食蛇蛙,蛙连牙齿都没有怎么才能吃掉蛇呢,当食蛇蛙用舌头将蛇头和身体的一部分卷进口中后立即采取咬蛇先咬头的策略将响尾蛇连头带身约20公分长被吞进食蛇蛙的嘴里,此时的食蛇蛙胸有成竹,不吞也不咽,不松腭骨也不动身子,只是牢牢咬住猎物不松口。而被吞的响尾蛇则挣扎、扭身、盘绞……使尽浑身解数,大约半个小时以后,响尾蛇用尽了气力,食蛇蛙才开始享受自己的战利品了。如果它开始很急的把蛇吞下去说不定就会被蛇给折腾死,含在嘴里坚持这么久,这是大自然教给它坚持的品质,这同样在狮子和其他动物捕猎时体现得淋漓精致。

人也是大自然里的一份子,立志不坚,终不济事,人没有坚毅的品质很难做成事;也很难拥有智慧,因为智慧需要一颗恒心去学习;甚至很难在这个世界中生存下去,因为这个世界不仅很美好,还很残酷。一个有着坚毅品质的人势必会成为一个强者。因为当你做到了第一点,清楚正确地认识了自己之后,无论你缺乏什么,你都能通过坚毅这条道路去实现你的完美人生。歌德曾说: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三) 愚 仁

大智若愚,仁者为王。

愚这个看似与聪明相反的词语却总是与智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是物极必反的原因吧。当我们做到知己和坚毅的时候,应该已经成功了,或者离成功已经不远了。但是正所谓居安思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生在世必须要懂得藏拙,看似愚笨的背后却有着中国五千年文明所总结出的大智慧。尤其是在这个孔孟之道,中庸之理已深入骨血的中国,否则会活得很累。有一对父女,他们都喜欢象棋,总是时不时的下上一局。女儿长大了,因为聪明伶俐,棋艺也增长得很快,可是无论如何都下不过她老爸,每当父亲下赢的时候都会开心的大笑说你还嫩着呢,这个时候女儿都会乖巧的在一旁聆听父亲的指导。直到有一天,父亲闲逛时不经意看见女儿在和村里棋艺最好的一个老头下棋,并且还下赢了,才知道女儿不是下不过自己而是为了让自己开心让着呢,想着女儿乖巧的笑容,两行浊泪飘然而下。都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这个故事里面就是这样,正是因为女儿看似愚笨的大智慧,才让家庭更加的幸福美满。人生在世,难得糊涂,糊涂是洞明人生的大慧。

孔子与孟子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虽然二者有着较大的区别,但是这个“仁”绝对是道中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仁的体现,对人要宽恕,“恕”是“仁”的消极表现,而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如果也想要就帮助他成功。一个恩施天下又不招人讨厌的人恐怕想活得开心都难吧。哲学同样教我们要辩证的看问题,虽然要“仁”,却不可胡乱的“仁”,“农夫与蛇”的故事大家都应该听过,农夫看蛇冻得可怜,把蛇放身上让它取暖,却被蛇咬了。这便是盲目的仁,没有意识到根本的关系,也没看到自己是否有那个能力,就去做所谓仁义的事,那不是仁,是没认清自我,是傻。佛祖割肉喂鹰,那也是建立在自己割一块肉不会死的基础上。能力越强责任越大,想要做一个“仁人”,就要先提高自身的能力。其实如果说前面说的两大点是说怎么样才能成功,那么愚仁便是说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和谐更洒脱,在这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气质和气度。

哲学是一门崇高的学问,但它并不如世人所想的那么深奥,什么“见一叶而知秋”看似深奥,可说不定经常在田里劳作的农民大叔比那些大学问家更懂,即使不看那“一叶”同样知秋。这便是对世间规律的总结。一个常思考,常总结,多求证,省悟自身,抱坚毅之志,怀洒脱胸襟的人必将踏哲学之捷径迎光明未来!

参考文献:

[1] 黑格尔. 逻辑学[M]. 人民出版社, 2002.

[2] 老子. 道德经(老子)[M]. 金盾出版社, 2009-01-01.

[3](美)菲利普斯. 苏格拉底的6个问题[M]. 1.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4] 王健民 等编著. 孙子兵法(全四册)[M].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7-6-1.

[5] 于丹. 于丹庄子心得[M].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李泰良(1991-),男(汉族),四川岳池人,本科;

第2篇

教育对人的关注,无论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是发展人的个性无论是发现人的价值,还是开发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或是兼而有之,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有一个美好的、有意义的人生。那么什么才是美好的、有意义的人生?美好的、有意义的人生需要确立什么样的人生立场?教育要对此做出回答,就务必将对人的一切关注都转向对人的整体人生的关怀,只有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教育的理想、愿望才能有所依附。在此意义上,教育就是关于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而进行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生成自身的活动历程,这种活动自然需要人生哲学的指导。教育并不只是在现实功利层面上带来直接的物质利益,更应该能从深层的意义上为人提供一种生存的理念、生存的态度、生存的姿态。为个体的人提供一种对待人生、对待世界的宏大的视野和广袤的背景[1]。只有关注人生需求,从人的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意义上来思考教育,确立教育的价值,我们才能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和批判教育的现实,引领正确的教育理念;也只有在广阔的视野上,才能增加理念引领的超前性和正确性。从另一方面来讲,真正的教育智慧,本来就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光芒,如何唤醒人心,完成心与心的“叩问”;如何实现人性之觉悟,人情之通达,此乃地地道道的人生哲理、人生智慧P]。所以,一个对人生“有为”、“有用”的思想和活动,绝对不可能对人生毫无了解,缺乏认识,或者忽视和漠视。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总是伴随着对于教育问题的思考,对教育信念和教育智慧的追求也不能脱离对人生的终极问题的认识。教育信念的确立,教育智慧的生成,不仅是教育者对教育活动的深刻理解,更是教育者自己人生智慧和信念的渗透和融入。因此,教育基础理论的建构,就不可能把人生哲学的知识、思想和理念“束之高阁”弃而不用,关注人生是教育的必然。人生哲学就是关于人生的哲学理论,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人生观,它运用一般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结合有关人生的科学知识,总结人生经验并把经验、知识和哲理融为一体,解释人生的实存,阐明人生的价值,指出人生所能达到的境界,从而展示人生应当所为的生活。因此,以人生哲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具有更现实、更具体、更直接的

二、教育理论基础中人生哲学的缺席

首先,在教育的理论基础中通常强调心理学、生物学、脑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作用,将它们作为教育的基础理论学科。诚然,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各学科的支撑,正是由于其他学科的日益进步、逐步丰富和完善,才使教育逐渐脱离曰常经验,为我们从事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使教育向科学化迈进。它们为教育、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但却无法从“整体的”、“现实的”意义上把握教育中人的真实性存在和发展规律,从而也就难以达到在正确理解教育中人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教育学在其科学化道路上迈出的每一步都与心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往往有着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方法论,从不同的方面促进教育学的科学化。特别是西方,有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形式教育论、以联想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实质教育论、实验心理学为基础的实验教育学,当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更是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大部分心理学以科学求证的思维认识教育中的人,而且是把人作为感知的对象去认识,尤其是比较偏重从人的某一方面研究人。生物生理学特别是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脑科学(或称神经科学)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脑内成千上万的神经细胞如何活动产生行为,以及环境(包括他人的行为)如何影响脑的活动,最终以脑的工作原理来解释行为(包括复杂、高级的认知行为一感知、语言、思维、智力等。利用对人脑的结构和机能的研究成果,寻找学生语言、智力、创造力、情绪等的发展规律。甚至认为,教师对脑的理解越充分,就越能够设计更好的方案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

通过其他学科的支持,研究教育领域中的“事实”问题,进而通过对事实问题的研究,回答教育是什么以及它存在什么样的规律,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教育。然而,由于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人们受到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日趋严重,不少人倾向于将全部教育理论等同于教育科学。注重研究教育中存在的客观规律以及人们在遵循规律的前提下从事教育工作的具体方式或手段,强调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研究的技术性与应用性[4]。这有些盲目追求教育科学化的倾向,但教育领域中有许多问题并不是都能“量化”、“科学化”的。教育所面对的是人、人的生活世界,这不是一个客观化到可以让我们有条不紊的解剖、分析、观察、计算的领域。更为重要的是,教育作为人类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手段,它是超科学的,它凝聚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全部理解,因而必须关注人生历程的建构、人生意义的实现。

第二,哲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已得到认可,就像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所认为的,哲学是教育的理论,教育是哲学的实践。但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往往在理念或观念的层次上影响着人们的活动,其中包括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哲学一旦形成后,就会对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是最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即教育与哲学的关系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并没有表现出对教育的对象一具体的人以特殊的关怀。改革开放后,教育学基本上都不乏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问题的探讨,但基本上属于哲学领域对“普遍人”的探讨,而且多是一种演绎推理式的探讨。都将教育问题,如教育目标、课程与方法等等,附属于哲学范畴之内。而教育反倒像仅是附在哲学骨骼上的皮肉一样,只用来阐明哲学的原则。然而,哲学思考也许能为我们提供教育中人的一般性假设和对人的认识的大前提,却不能取代具体教育情境中人的认识。从以往的哲学主题来看,虽然都与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但都是从人之外来探索与人有关的问题。

    古代的哲学属于本体论哲学,它认为在人之外存在着一个比人更高更根本的存在,决定着人类的命运,人类的智慧就是要寻找和揭示这个决定人类命运的最高本体。近代哲学属于认识论哲学。近代以来,人类力量的不断强大使人成为世界的主体,这种主体的主要使命在于用人理性说明世界,解释世界。近代哲学的兴趣不再是寻找和揭示人之外的最高本体,而是研究和探讨人如何认识人之外的世界气在认识论哲学视野中,世界虽然可以被人们所认识,但这种世界仍然存在于人之外和人之上,成为制约人的本体性的存在。这些哲学都是对抽象的人性、人的形象的思考,而没有涉及到个体人的生存与本质问题。以近现代意识哲学为基础来观照教育,主要强调的是教育的本质问题。对于意识哲学来讲,教育的本质是真实存在而且确定无疑的。在柏拉图至黑格尔主义漫长的哲学发展史中,哲学的根本旨趣在于获得那个现象背后的确定无疑的本质,因此,教育曾倾力于教育本质的逻辑建构。理解教育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对教育过程的掌控,但以知识论的方式寻求教育本质似乎没有出路,认为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本质不过是知识,教育的本质也只能作为“我思”的结果。意识哲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是什么”即教育的本质,而人生哲学观照下的教育主要思考教育“应该是什么”即关注教育的本体性,关注人的生存及人生智慧。哲学只有关注人的生存方式,探索人生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提出理想的人生状态,并以此来反思和批判现实,才能真正算得上对人的关怀,而这样的哲学就是直面人生的哲学,即人生哲学。教育作为关切人生存与发展的活动,与人生哲学具有最高的相关性。

第三,当人们将研究的视野从客体转向主体、从外界转向人自身的时候,人学成了时代的主题。教育也积极主动地以人学为基础,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提出教育要以人为出发点等观点。但由于仍然机械的以近代哲学的方式来理解人学,在对人学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尤其是没有正确理解哲学。自20世纪上半叶传播以来,就开创了以为指导进行教育学研究的学术传统。然而,由于历史与社会的原因,直到今天我们在运用理论研究教育问题时,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立场上的意识形态化大于学理研究,态度上的忽冷忽热、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方法上的机械照搬、演绎推理,内容上的随意剪裁、不求甚解等。认识不到哲学是一种以人的解放为最高目的人学形态,从而导致没有把人作为最高目的,而只是停留在工具层面,使得教育的人学基础形同虚设。基于外烁论、决定论、认识论立场之上,把教育看作是外在于人的东西,仿佛人就被动地站在那个地方,等待着“教育”来填充[7]。这种对人的静态理解,使教育缺乏对人的现实生存状态的关照,缺乏对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关注,就有可能在培养人的旗号下消解了人。成天喊着培养人、重视人,然而,无论在教育理论层面,还是在教育实践层面,都存在着深层次的“人”的缺失。

三、教育应自觉具有人生哲学的视野

教育理论基础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学研究者缺乏必要的理论自觉造成的。所谓理论自觉,是指理论能够清醒地认识和把握自身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能够以一种强烈的自我反思、自我超越意识摆脱旧有束缚,以指明前进的方向。简言之,理论的自觉就是对思想的思考。教育的理论自觉就是对教育理论的反思,反思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教育问题进行寻根究底的追问。

第一,要自觉拓宽理论视野。从教育理论自身发展的历史中得到启迪,只有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以及一切与教育密切相关的科学理论中汲取营养,才会有教育理论的长足发展。因此,教育理论的反思就需要在一个更高、更广和更恰当的位置来审视教育问题,而不是仅从教育自身的角度来自我剖析。正所谓“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从人生的视角看教育,给予教育一个更广阔的背景,可以避免仅从教育的规律来审视教育的事实,导致“不识庐山真面目”。而人生的视角所需的知识和背景就是人生哲学。

第3篇

“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必修课程,同时也是职校学生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门课程根据职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案例教学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认识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人生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哲学与人生”;职校学生;综合素质

在党的十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立德树人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要求,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养有德有才、德能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哲学与人生”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要求,立足于基本观点展开的人生讨论。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实际中去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进而实现其人生价值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有助于学生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和理解人生价值

苏格拉底说“人生是一次无法重来的选择”,面对人生我们不禁要问:人生是什么,人生应当是什么,人生能够做什么?“哲学与人生”课程立足于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将哲学与人生有机结合,以哲学指导人生,以人生体验哲学,展开了对人生问题的讨论,同时突出了生活的真实性和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并且试图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进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的人生理想,为人生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哲学认为,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物质世界的多样统一性为人生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然而,面对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我们不仅需要理想和激情,更多的是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把积极的行动与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本门课程的第一单元正是从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自觉能动与自强不息三个角度分层次进行阐述的,教材引用了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及国内外的名言警句,将原本抽象的哲学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学生掌握和理解起来更加简单。例如,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教材列举了中职生小赵的事例,结合事例,学生就会明白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而对于人生的选择只有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才能选择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人生道路。人生的发展过程,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教材在第十四课详细阐明了人生价值贵在奉献,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能动的劳动创造过程。所以,只有诚实劳动才能更多地奉献社会,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哲学与人生》教材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旁征博引,启发思考,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哲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学生理解了人生的价值和真谛。

2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辨品质

一个成功的人一定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同样一名优秀的学生也一定具有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教材通过从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知行统一与明辨是非几个不同角度的阐述,以此引导学生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人际困惑以及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困境。无论是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深入探讨,还是对顺境逆境的从容应对,这些都充满了哲学的智慧和思辨品质的精华。“哲学与人生”究其本质是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生,学生在探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通过结合教材中的人物事例,慢慢领悟到如何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自己身边的事物,从他人人生的发展历程中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同时,学生将书本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在课堂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懂得,实践对认识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提高我们认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同时,学生在综合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明事理、辨是非,在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事物和自身的思辨的能力。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中学学习阶段,他们的文化成绩相对较差,以至于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经常被忽视。进入职校以后,由于父母对子女扭曲的期望,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职校学生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征。在这样的情境下,他们容易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心理问题。第一,缺乏自信,逆反心理强烈。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进入职校学习都是因为文化成绩不理想。进入职校以后,部分学生抱着混日子的心态觉得人生没有目标毫无意义,他们不仅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作为德育必修课之一的“哲学与人生”,它是启迪学生心灵的一把金钥匙。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觉能动的过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在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中实现的。教材引用了残疾青年郑心意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自信自强,不断积极进取,树立远大理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闪亮人生。同时,在教材第五课,洪战辉的事例告诉学生,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顺境和逆境是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的。面对顺境,我们要居安思危,在逆境中奋斗崛起,逆境也可以转化成顺境。所以,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人生,使自己拥有积极心态,这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第二,盲目追求个性自由,人际交往障碍。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急剧地变化。进入职校以后,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全新的环境,这与他们以往所在的中小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学业负担相对减轻,校园氛围更加宽松,进而他们的心态和行为也会由紧张、压抑转为盲目追求所谓的个性自由,从而违反校规校纪甚至触犯法律。另外,他们渴望与人交往,却又缺乏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巧,部分学生甚至会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他人,长此以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针对这些职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惑,教材在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中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个性自由不是无拘无束,完全摆脱约束、不受任何限制、为所欲为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人的自由是在遵守纪律、道德和法律前提下的自由。作为学生,我们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职业活动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通过学习教材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和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学生懂得,人的本质是社会的人,人不能孤立和封闭地生存和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要学会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积极的心态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哲学与人生”课程不仅具有哲学的智慧,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学生通过学习“哲学与人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和思辨品质以及健康的心态,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相信,在“哲学与人生”的启迪下,每个职校学生都能拥有阳光人生、快乐人生、幸福人生、成功人生!

作者:傅娟 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哲学与人生》德育大纲(引言).

[2]王霁.哲学与人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第4篇

若无研究与教学,一切只是游戏

周绍纲:作为著名的哲学教授,您早年在耶鲁大学攻读博士,主攻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同时对儒家亦有涉猎,后来精研儒家和道家。近年来走向大众,在大陆各大高校和影视媒体开展了一系列演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您个人的问学和传道的路径本身具有相当的价值,请谈谈您的游学传道的历程。

傅佩荣:这要从我的家庭背景谈起。我生在信仰天主教的家庭,从小熟读《圣经》,憧憬西方文化。我中学读教会学校,大学第一志愿是辅仁大学哲学系,然后到台湾大学读硕士,直到听了方东美先生的课,才领悟中国哲学的价值。我在台大当了两年讲师之后,前往耶鲁大学攻读宗教哲学的博士,在那儿除了学习西方哲学,还听了余英时先生的课,增加了我对中国文化的信念。

念完博士之后,我回台大教书。一九八六年比利时鲁汶大学请我担任讲座,要我教儒家。我开始深入思考国学的内涵,体认自己若要对学术有所贡献,非深入研究国学不可。一九九七年荷兰莱顿大学请我担任“欧洲汉学讲座”,要我讲儒家与中西文化比较。与此同时,台湾许多好学的朋友敦促我在社会上讲课。我讲完西方哲学七十二堂课之后,开始讲儒家、道家与易经。

我先学习西方哲学,懂得哲学必须具备“澄清概念、设定标准、建构系统”三项条件,亦即任何学问都必须说理清楚、完整、透澈。我以这种心态研究国学,理出很好的头绪。我下的是笨功夫。我年轻时学习西方哲学,认真翻译过二百万字,知道翻译是最扎实的功夫。现在,我以同样方法研究国学,一字不漏地翻译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大学》、《中庸》,并为各书做了必要的解读,其中有不少新的看法。我环绕这些经典作了不下千场演讲,出版了深浅不一的书超过五十种。演讲与写作算是我的强项,但是若无研究与教学作为基础,一切只是游戏罢了。

周绍纲:您的《哲学与人生》今年由东方出版社再版,该书将哲学讲解得深入浅出,很容易点燃读者对智慧的爱。您在台湾大学开设的哲学课程,也受到学生的欢迎,被评为“最佳通识课程”。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成熟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都会经过“通识教育”这个环节,其中有对科层化教育体制的反思,请谈谈哲学经典著作对个体人生的影响。

傅佩荣:每个人都活在特定的时空中,依自己有限的经验取得某些知见心得,随着年龄渐长而增加后悔的材料。然后,他终究必须面对的选择是:我这一生要成就什么?通常他所想到的是“外在的”名与利,而不是“内在的”某种觉悟与修炼。

我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上,主要是想提醒学生不妨从哲学经典的内容去反思人生的问题。所谓“哲学”,原指爱好智慧;所谓“智慧”,必定涉及对人生之完整而根本的理解。譬如,年轻时要考虑包括“老病死”在内的完整人生;同时,论及根本,则不能错过对“痛苦、罪恶、死亡”的省思与观点。如此双管齐下,才可称为爱智者。

哲学家的作品总是触及上述内容,引人进入深思,并且辅以合乎逻辑的论证,助人得到明确的见解,然后促人积极实践,以改善生命的品质。我常说:“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人生是盲目的。”每个人都有某种哲学念头,譬如使用某些格言金句来表示自己的人生观,但是只有在阅读哲学著作时才可获得较为系统的说明,有如进入一片森林时先得悉空照图,知道自己的选择将导致什么结果。人生有如航海,没有罗盘是不敢贸然启程的。哲学作品的角色即是罗盘。

周绍纲:《哲学与人生》中,苏格拉底占据一章的篇幅,可见苏格拉底在您心目中的分量或者说在西方哲学史中的地位。据说,苏格拉底在街头遇到了色诺芬,问,哪里可以买到市面上的各种生活品?色诺芬很有礼貌地回答了他。最后苏格拉底又问,哪里可以买到“幸福生活”?色诺芬茫然失措。苏格拉底说,跟我来吧。古典时期哲学与德行生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傅佩荣:苏格拉底受人推崇,因为他是希腊时代典型的哲学家。所谓“典型”,是兼指知与行而言。先谈“知”,哲学家是爱智者,所探索的是真理,而“真理”一词在希腊文是指“发现”,这种发现是从外在转向内在的,与其探问宇宙的起源,不如省思自我的本质,从“认识自己”开始。宇宙万物受制于自然律,但是人不同,人有理性与自由,必须自行选择有意义的一生。于是苏格拉底逢人就讨论有关“德行”的难题。他主张“知识即德行”,人若对德行一无所知或所知不深,则不可能实践德行。幸福生活即在于体现人对德行的认知与实践。苏格拉底的探究方法包括反诘法、归纳法与辩证法,启发了西方学术界实事求是的研究心态。

其次,再谈“行”。苏格拉底七十岁时受人诬告,他在法庭上面对五百人的审判团侃侃而谈,强调他一生遵从良心的呼声,服膺神明的指示,只顾追求真理而从不与流俗意见妥协。他不在意众人畏惧的死亡,认为一个人宁死也不可陷于邪恶的陷阱,并且相信死亡对于义人不但不是灾难,反而是解脱。最后他被判处死刑。他以生命作为见证,肯定每个人都有珍贵的灵魂,那才是人的真我。人生是觉悟与修行的过程,他说,“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这句话千古之后仍有扣人心弦的力量。

先秦哲学有不少普世价值

第5篇

1在中职哲学与人生中运用专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1.1课程的特点决定的。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其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它除了要讲解的基本观点外,还需要与中职生的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如果按照教材章节面面俱到效果并不好,因此本校课题组做了有益的尝试,在尊重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改变了原有的哲学体系中的固定编排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以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集中精力突出重点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实践证明,它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2]。1.2中职生的特点决定的。中职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选择未来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就业观的关键期,但由于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欠缺,大多数学生对人生问题的认识仅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因此在哲学与人生教学中,教师不能仅就哲学观点而讲哲学观点,也不能把讲授哲学观点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应该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把哲学观点与中职生的人生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题,使哲学观点的学习建立在运用的基础上,实现在使用中学习、在学习中使用,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学与做的结合。

2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改革中专题的开发

2.1哲学与人生专题的开发依据。以哲学与人生实施性教学大纲为依据,全面落实中职德育课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哲学与人生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生活和专业实际进行专题开发与整合,将教材的指导性与教学实践的实效性融为一体。2.2哲学与人生专题模块的构建。哲学基本观点与中职生人生发展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此作为专题模块的内在逻辑和基本线索,形成了6个专题模块,其专题模块构建如下。专题一“人生理想篇”。整合了教材第十、十一和第十二课,它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的理想、意志信念的观点而形成的,避免了内容的交叉重叠,使知识线索更加清晰明了,可以使中职生首先明确自身的理想和目标,学会自觉地把个人成长纳入社会发展之中,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实现个人理想。专题一对整个专题起到一个引领作用。专题二“人生选择篇”。整合了教材导言和第一课的内容,它是依据唯物论中客观实际的观点形成的,使中职生理解在人生选择过程中,必须遵循主客观条件,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出正确的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选择。专题三“人生行动篇”。整合了教材第二课和第三课的内容,它是依据唯物论中运动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观点而形成的,使中职生明白人生的发展只能通过行动来实现,理解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学会做一个自强不息、勇于行动、善于行动的人。专题四“人生态度篇”。整合了教材第四、五和第六课的内容,它是依据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变化发展和矛盾运动的基本观点,与如何处理中职生人生发展中的关系、境遇和动力问题相结合而形成的。它包含了3个子模块:(1)人生关系;(2)人生发展;(3)人生动力。目的是帮助中职生解决人生态度问题,使其学会用哲学的观点去分析解决人生问题,学会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断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专题五“人生能力篇”。整合了教材第七、八、九课的内容,它是依据辩证认识论中认识与实践、现象与本质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而形成的。它也包含了3个子模块:(1)知行统一;(2)明辨是非;(3)创新能力。目的是帮助中职生提升人生发展的能力,使其学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知行统一;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专题六“人生价值篇”。整合了教材第十三、十四、十五课的内容。它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而形成的。目的是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处理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为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做好准备。以上6个专题的组织结构都是由“目标”“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个部分所组成。专题模块的构建既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也解决了怎么教的问题。

3在中职哲学与人生课程改革中运用专题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3.1积极营造教学环境。在开展专题教学法之前,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了解全班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每组成员基本控制在6~8人,并确定每组的组长,组长负责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课后实践等活动的任务分工、过程协调以及师生之间的沟通,使活动能有效开展。设置小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要把学生由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对哲学观点的内化;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使学生学会接受群体的规范,不断改变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并逐渐把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内化为自身的品质,最终在学与做的结合中,实现知与行的统一。3.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专题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3个基本环节,每个环节可以根据专题内容的实际需要,设计若干步骤。环节一: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在每个专题开始前的一周时间,向学生告知下次课将要学习的专题内容是什么,要求每名学生围绕专题所要探讨的问题自主看书、查资料,这个过程目的是督促学生尽快熟悉专题内容。其次,教师结合专题涉及的内容,有针对性地给各小组布置小组授课、角色扮演等各类课前准备的活动和任务。如小组授课是教师以专题内容和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人生问题为基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订方案、材料梳理与整合(包括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制作PPT、课堂主讲及互动等一系列步骤,然后让小组成员相互协作来充当“教师”角色完成授课任务。这种互动形式是依靠组员的积极参与和分工协作来完成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交流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环节二:课中教学。围绕专题教学法的组织结构,课中教学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个步骤。“提出问题”包括目标呈现、问题导入、教师点评等教学过程,目的是明确人生不能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后果和危害。“分析问题”包括提出主题、活动设计、案例分析、师生讨论、观点阐述、教师点评等,目的是通过学习相关的哲学观点和方法,明确人生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的原因,该步骤更多的是关注“知”的问题。“解决问题”包括成果展示、评价检测、操作指导等教学过程,目的是明确人生遇到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该步骤更多的是突出“行”的问题。环节三:课后活动。包括践行体验、课后拓展、评价反馈等活动,目的是把所学的延伸到课外,将哲学原理融入中职生的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3.3充分利用视频教学。专题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满堂灌”,可选择视频教学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所谓视频教学,就是针对专题模块中的内容,选择相关的视频,引出专题要学习或讨论的内容;也可借助视频来解释哲学观点和人生问题,它能将抽象知识与现实的具体事例有机联系起来,使哲学理论更加生活化和具体化,不仅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且能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如在讲授“人生行动篇”中,选择播放了一段震撼心灵的视频———《永不言弃》片段,目的是让中职生做一个自强不息的人。在讲授“人生态度篇”中,选取播放《手机正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引发癌症的内因与外因》等视频,帮助中职生认识人生发展中的内因和外因,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3.4采取综合的考核方式在专题教学法的实施流程中,主要采用了行为评估(包括社会调查、收集信息、小组授课、角色扮演、课后拓展等综合考核学生的方式),将行为表现量化并计入课程成绩,改变传统的侧重考查认知层面的考核方式,目的是使中职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最终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学与做的结合。

第6篇

哲是指聪明充满智慧的人,理代指道理。

哲理是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的原理和智慧。它通常是关于人生问题的哲学学说,它是人生观的理论形式。它主要探讨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等,相比理论化、系统化的哲学而言,它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智慧箴言式。

哲理也可以泛指一切价值观和生活智慧。它的功能是让人了解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道理,对人们的生活起到指引作用,哲学后哲学开始化思辨为实践,人生哲理为最简单明了的智慧箴言式。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摘要:尼采从他的权力意志出发,引出了他的超人哲学。超人哲学是唯心主义,它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作用,同时他反对和平,赞扬战争,推崇利己主义等,尽管超人哲学在很多方面存在缺陷与不合理,但是我们同时要看到它积极、给人启迪的一面,它鼓励人们勇敢、自信、追求奋进、自我超越、在磨练中成为“超人”。它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尼采;超人哲学;价值

尼采认为,体现权力意志的物种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以至于人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今后还将进化出一种“超人”。在他看来,超人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和归宿,超人是指权力意志达到顶峰的人,这种人是优秀民族的精华,是权力意志的最高体现和最理想的化身,超人创造社会历史同时推动社会进步。他强调人要把自己变强大,做超人,但是超人必须在严酷的气候和恶劣的环境中经受特殊的磨练才产生出来。诚然,尼采的超人哲学在很多方面是受人诟病的,但是我们要看到它积极和值得我们思考的成分。超人哲学强烈冲击了传统的哲学思维,为当时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奠定了基础;对我们中国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也有一定的启示;同时对于渴望成功、追求进取、以及思考如何应对这样一个日趋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的当代青少年,也有着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精神。

一、超人哲学的人本主义价值

首先,尼采的超人思想对恢复和发扬人的本性,追求自由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尼采认为超人可以创造真理,判断善恶,敢于藐视一切,敢于给一切以新的价值和意义。尼采批判基督教对人自然本性的扼杀,而立足自然去探索人性之本,同时尼采将人对自由的渴望,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其次,超人哲学立足人本,提出自我超越。尼采强调人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这从积极意义上出发,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种对于人性追求的大胆尝试,也是将人作为社会中心的体现。这是一种朴素的人本观念。

二、超人哲学对中国社会进步、现代化的启示

首先,尼采认为,强者应当征服弱者,智者应当支配愚者。对弱者、愚者不应该是同情,应该让更优秀的人来代替他们。假如建立一种制度,使弱者、愚者得到充分的同情与怜悯,那么世界一定会停滞不前。尼采的这种思想虽然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性、互助与怜爱,但是却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对近代的中国,打开了中国大门,也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深受压迫,于是有识之士呼喊出了“独立”、“自由”、“自信”等口号。在当时那种特殊的情况下,尼采的这些思想对于帮助当时的中国人自强不息、争取民族民主独立,起到了极大的动员和鼓舞作用。我们的愚昧无知、落后、软弱并不会得到强者的同情,只会成为强者的盘中餐。因此我们必须把自己变强,超越自己,成为强国。其次,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拒绝颓废,明白发展才是硬道理。超人哲学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时刻督促自己进步与发展,因为落后就会被欺负和征服,而且强者中还有强者,因此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国家要发展要进步,要有随时被超越被征服的意识,不断鞭笞自己,从而变得更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总之,他的超人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我们社会的不断演进,它对我们从落后的国家变成强国有积极指导意义,正如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打破常规、不怕失败的勇气,积极发展,就是“超人”精神的一种体现。

三、超人哲学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启示

首先,超人哲学立足人本、发扬人性。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越来越注重以“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与超人哲学的人本思想、主体思想不谋而合。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在素质教育中,我们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学生潜力。其次,尼采提出的“超人”具有创造性的特征。超人哲学强调人思想上的自由,倡导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有自己的见解,不人云亦云,这正是当前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严重束缚了一代人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其创造性,还其思想自由。再次,超人哲学强调“超越性”。这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有一定影响,它指导我们超越自我,超越弱者,超越困难和挫折,胸怀大志,挑战极限,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

四、超人哲学对当代青少年成长的启示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当代青少年对于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有了新的认识,他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其独特的看法,同时也面临更多的人生抉择和挑战。当代青少年在竞争、选择与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对如何面对前进中的失败与彷徨,如何塑造成功的自己,如何使自己更加坚强地面对人生的挑战和机遇产生很多迷茫,甚至很多人堕落颓废,而尼采的超人哲学正好给我们积极的指导。

首先,乐观、坚强。超人哲学教我们要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去磨练我们的意志,从而成为“超人”。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当代青少年独立性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很多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大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样的悲剧屡见不鲜。超人哲学的意义在于让我们乐观、积极上进。不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天才,我们只有在遇到挫折痛苦的时候,依然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我们的意志,我们才能真正的进步与成才。其次,不断超越自我,积极进取。尼采的超人哲学就是要让我们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让自己充满勇气,充满激情,不断实现自身的超越。青少年在学习和成长成才过程中,更应当相信自己、超越自己,秉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去享受有力度的人生,在人生的拼搏与抗争中去体味人生的价值。

总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尼采的思想虽然备受争议,尤其是他的超人哲学,过分夸大了人的意志,追求利己主义。但是我们要用辩证和历史的眼光去看待他超人哲学的意义,超人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他有一定的价值。尼采大无畏地批判和颠覆传统思辩体系,提出“超人”思想,充满了不断进取,不断创造与创新的激情,超人意味着不断接受挑战、磨练,这对我们社会的进步,教育,和当代青少年都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常绍舜 等:《现代西方哲学评价》[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曾治舟:《浅析尼采“超人”学说和道德观》[J], 学术论丛,2003

第8篇

·

:哲学与生活。科学发展观。故事情境模型。积极学习。表演这个阶段,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有些枯燥。如何激活课堂气氛,把僵化的课堂变成有趣的课堂,是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由于哲学和人生课程的特殊性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精神的要求,必须改变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1。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学的最高层次不仅是知识本身的教学,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能,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就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拆分和简化。《哲学与人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简单地分析教科书中的真理。

2。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哲学与人生》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造性思维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因此,课程故事情境的设置需要教师要把握。什么样的故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选择,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调动学生的表达欲和好奇心,以兴趣为支点,将教学内容渗透到故事中,这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过去《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主要集中在教师的片面教学,学生理解表面意义。由于课程枯燥,学生一开始就失去了兴趣,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当教师通过故事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时,他们可以将哲学思想植入学生的潜意识,从而丰富课堂的内容和形式。让教学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使知识更具吸引力。

1。教师讲故事,介绍课堂内容。在教学的早期,教师直接介绍故事情境,这是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输入教师设定的学习内容。这需要教师创造故事情境的能力。如何扮演好角色,全身心投入到故事情境中,调整自己的状态,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表达故事,是成败的关键。

2。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具有强烈的图像感。它可以通过短片、音乐和图片引导学生,并配合故事情境的设置。通过卡通人物传达知识可以使故事更加立体,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听觉效果,从而使知识具体化和形象化。同时,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置。他们可以使用故事情境中的人物作为问题的代表,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这不仅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在课后思考和完成作业。

3。学生在故事情境中扮演角色。故事情境设置的最高层次是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教材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帮助表演学生理解《哲学与人生》的内容,并随时联系教学。通过自己的表演和团队合作,他们可以在许多方面提高表演者的能力。此外,这样的表演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1。故事情境的选择。故事情境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在结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同时,还应满足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匹配。否则,过于复杂的故事情境也会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如果故事情境的设置过于简单和熟悉,学生就会失去新鲜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选择小说可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统一。

的故事中有很多情况。无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寓言故事,都必须具有说服力。同时,有越来越多的故事来源,如漫画、电影、动画等。在信息渠道越来越多的今天,如何挖掘有用的材料需要教师在课后做足够的准备,并通过仔细筛选改编故事,以便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2。故事情境的创设应服务于教学内容。无论学习方式是什么,它最终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故事情境在教学中不应独立存在。教师可以将其设置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改进故事内容的同时,他们应该提高对故事的认识。如果只有兴趣,而知识本身已经丢失,那么它就取决于这是一次失败的教学尝试。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故事不应该太长。故事情境教学的初衷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传播原始内容。因此,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和教学切入点的准确性非常重要。

的结语通过教学实验,

认为《哲学与人生》的教学也可以变得生动有趣。故事情境的设置和安排应该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同时,利用优美的故事情境还原教材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培养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故事情境模式的创设在教学体系改革中值得推广和共享。

引用

[1]陈小辉。故事情境创设策略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6)。

第9篇

寂寞的人生 狂放的酒神

20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举行了第二个一千年最伟大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世界各国的人们均可投票,所评出的千年十大思想家为:马克思、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阿奎那、霍金、康德、笛卡尔、麦克斯韦、尼采。安徽人民出版社据此于2001年推出了“千年十大思想家丛书”。

《诗人哲学家尼采》一书为该丛书的一个分册。作者用翔实的史料和通俗简洁的笔调,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尼采孤独寂寞、命运多舛的一生以及他独特的以酒神精神为核心的生命哲学。

尼采哲学的灵魂是酒神精神。尼采认为,酒神精神不在于否定痛苦,畏惧痛苦,而在于同痛苦抗争,从抗争中感受到人生的欢乐和价值。在他的哲学的基本命题中:一切价值的重估、强力意志、超人等,都脱胎于酒神精神。尼采否定一切以往的东西,重估一切价值,首先注重的是否定基督教的道德价值。而他所要建立的新道德,是以“忠实大地”为宗旨的“地上的道德”,其核心就是对自然与生命的肯定。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说:“凡是堕落的,都应该把它推倒。”在尼采看来,上帝不过是人造的,上帝是虚构的、虚假的,并宣布:“上帝死了,我们杀死了他。”于是,尼采在一个新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价值的创造者――超人。

尼采心目中的理想超人,是那些“更高、高强健、更优雅、更快乐的人们”。其实质是肯定生命和强力,是以生命本能和活力的扩张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尺度。尼采认为,人是自我创造的主体,每个主体都具有巨大的“创造的生命意志”,发挥这种意志,人可以不断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最终人人都可能成为太阳。

与以往其他的哲学家不同的是,尼采哲学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因为他本人反对构造体系,他的著作中汇集了大量的片段、格言、警句及稍纵即逝的真实感受的记录,使读者能从中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心灵震颤和思想火花的闪耀。

尼采对各种艺术,诸如诗、音乐、绘画、散文、建筑艺术等均有研究和论述。他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是一位把诗融进哲学的诗人哲学家。他的具有象征性的哲学诗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体现出一种绝无仅有的新的艺术形式,其精美的韵律,宏伟的风格,且充满着激情的惊涛骇浪,读他的哲学,仿佛在读诗,又仿佛在听音乐,尼采把哲学诗化了,他的哲学探讨人生,沉思万物,处处闪耀着诗的光华。

同时,尼采还是一位心理学家,他强调对人的潜意识的探索。尼采认为,无意识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绝大部分,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深藏着人的真正的个性和命运。尼采这种对意识背后深层心理的探索,使他成为日后心理分析学派的先驱者。

值得一提的是,尼采还是一位美学家,他在美学上的成就主要不在学理的探讨,而在以美学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他在提供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美学是一种广义美学,实际上是一种人生哲学。他认为,传统的美学只是接受者的美学,而他要建立给予者即艺术家的美学,因此,他的美学对艺术家有着极大的魅力,影响了一大批作家、艺术家的人生观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

难能可贵的是,该书的作者用简洁明了的写作手法,把尼采艰深难懂的诸多作品演绎得通俗易懂且完美无缺,使读者在了解尼采56年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之余,更能透彻理解尼采哲学思想的精华,领略到其作品内在的神韵。

第10篇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人生哲学,可以说是典型的超脱哲学。庄子对自然、社会和个人人生的思考,展示出了人类精神现象中的一个经常发生的、具有危机性质的方面,即人生困境。庄子提供的个人体验、对人生困境的理性反思以及对人生理想境界的实践方法,在今天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安身立命,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求得精神上的自由,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人生困境

 

《庄子》一书概括了人生困境可分为自然的、社会的和自我的三个方面。

 

(一)自然之限——生与死

 

庄子认为人作为自然界的万物之一,也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死亡是人生无法跨越的界限。但是庄子并没有由此走向悲观,他认为生与死都是自然之表现,是自然的变化与循环。庄子通过对生死的观察和反思,认识到生死是自然规律,人不可能加以干预,也不能对此有所幻想。他提出了“以死生为一条”“死生存亡之一体”,甚至是“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唯一”。这样,生命就成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生和死是生命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死是生命的潜伏状态,而生则是生命的显现状态。

 

(二)社会之限——命与礼

 

庄子还认为,在现实世界里还有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即,命主宰着人生。命是先天的必然性,是道的作用在人生变化上的体现,是不可干预和改变的。因此,对于命,应该因之顺之、听之任之,这样就可以去掉烦恼,获得心境的安宁与和谐,获得超脱与自由。作为外在规范的世俗之礼,如果违背我们的本性,我们就必然要大胆地超越它们。人生追求的高远,使庄子显得超然世外,社会现实的险恶,又使庄子只能潜伏于底层。然而庄子依然坦然从容,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精神上却超然世外。

 

(三)自我之限——情与欲

 

庄子认为,哀乐之情与厉害之欲是与生俱来的,不能避免的,是人的本性所固有的。这种自我设置的障碍,也构成人难以逾越的人生困境。但是,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超脱的藩篱?庄子提出通过对自然本性的真正理解,达到“喜怒哀乐不入胸次”,“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在庄子看来,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应顺于自然,相通于大道,这样他就不再为情所困扰,他的心也就不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从而保持内心的虚静宁和。

 

二、逍遥游——对人生境界的超脱

 

在对待来自自然的生与死、社会的命与礼和自我的情与欲的现实人生困境上,庄子提出的超脱方法,流露出了庄子追求自然、自由的人生理想;庄子追求的超脱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逍遥游》作为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他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逍遥游》通过对鲲鹏、斥鴳寓言性描述,通过对宋荣子、列子的议论,衬托表现出庄子人生哲学的三种境界:绝对精神自由的超世主义、理性认识的处世主义、服从现实的顺世主义;讲了三种意义上的逍遥游:一是主体精神的价值之游、二是理性认识的认识之游、三是肉体之躯的现实之游。这三种逍遥之游自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三、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一方面激发了当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自主意识,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还给他们的安身立命带来危机。文化世俗化的流行,精神寻求得不到满足,道德标准下降,心理健康被忽视,使得当代大学生普遍有一种精神上的失落感。他们缺乏人生理想,缺乏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等等,处在人生的困境中,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力量来平衡失落,摆脱困境。

 

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所体现的尊重和顺从自然的生命哲学,启示我们在德育培养中让当代大学生树立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价值观,以超脱万物的姿态获得心灵的淡泊和宁静,增强学习和生活的信念和乐趣。庄子顺其自然、实现真我的生存观作为庄子哲学的基础,认为世界万物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是非美丑之分。它启示我们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要告诫学生不要被社会物质利益蒙蔽了自己的本性,随波逐流,而是要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实现自我生命的内在价值,培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增强自信心,以一种豪迈奔放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和生活。

 

虽然庄子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要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追求精神生活的快乐,放弃对名利的追求,自由自在地生活;但是庄子所说的不追求功名利禄指的是不要过度追求功名利禄,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存,必要的物质利益也是不能放弃的。庄子的人生哲学希望我们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真正达到心灵上的解脱;但同时它又告诉我们,人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我们在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上,要让他们树立为人民、为社会和为国家勇于奉献的精神和信念,还要树立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培养,还要引导他们能够正确判断社会上的各种价值冲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辩证的态度来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不过,庄子的人生哲学在起到了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留下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庄子的人生哲学应该辩证地看待,吸取其有用的成分,摆脱其负面的影响,化消极为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第11篇

一、哲言架构政治思想

思想是人脑对想法提取锤炼而又经过精炼的话语描述出来的价值观、世界观,我们有时会歪打正着,让自己的思想与某个哲学家曾经说过的哲言或提出的哲学思想类似,殊途同归。那么把自己的思想戴上哲学的桂冠,我们的思想陡然在恍惚间变得神圣。对政治这门学科来说,其中思想俯仰皆是,我们如果利用哲言的形式将其架构,其思想的光芒就会陡增,学生也会更加顺着这一光芒的指引走向趣味横生的政治课堂,而不会对政治这张呆板的脸存在芥蒂。

可以笼统地说,哲学与政治学同属一个母系,它们的血统不尽相同,都是洞察世界、人生、社会的。所以这为它们的二者相同提供了契机。以初一政治第一课“珍惜新起点”为例,初中学习序幕的拉开象征小学到初中学习的一个过渡。政治学科初一第一课“珍惜新起点”就是一个很好的序幕。关于这一课,教师完全可以将哲学问题挪来一用,这并不是牵强附会。在充满激情的学生时代的另一新起点的演讲过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用一句哲言为新起点做一次宣言。这时,学生就会热情洋溢,打开大脑的知识储存库,输入新起点这一词条,进行哲言宣言。如陶渊明的“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

二、政治观点哲学概括

各类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形式,而这种语言形式虽是学科个性的崭露,但在无形中又成为学科之间拉近距离的搭桥牵线者。政治与哲学这两门学科也是如此,源于它们研究范畴的交叉相似处,其相区别的语言形式也从两条无法交叉的平行线变成可交叉的两条线。根据这一点,我们可对某些政治观点运用哲学性的语言形式来概括。这与本文所阐述的第一点不同,政治观点的哲学性语言概括不是哲学前辈们千古流传下来的哲言,这里所说的是我们应用自己的力量去对“碎”和“乱”的政治观点进行“锻造”,使之成为简明扼要的哲学性语言,这种哲学性语言点染了我们的个性色彩。

基于哲学与政治的相通之处,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打开自己的哲学宝典,用哲学的语系去论述政治观点,这是一次完美的概括和观点表达,学生可以言简意赅,可以大方说辞,也可以平白直叙。在学生思想的碰撞闪光中,政治课堂也得到了一次升华,而政治学科的面目看起来也不再狰狞。另外,学生在政治观点的哲学性语言锤炼过程中也兴趣盎然,得到思维的开拓。这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到双赢的一种途径。例如,“珍爱生命”这一课,关于生命,它是无限可挖掘的哲学空间。在教师的激发下,学生就会联系自身进行一场珍爱生命的哲学语言之旅:生命本身就是财富,我们要去珍爱;生命无价,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是对有限生命的敬重和珍惜等。

三、政治词条哲学延伸

应该说,名称就是我们分门别类记住万物而输入大脑的一个词条,当谈话的时候,我们说起词条,便能想起词条所延伸出的词条定义。关于政治这门学科,它靠无数的词条来分章分节、构成知识体系。由于政治学科与哲学之间的微妙关系,我们曲径通幽,将这些词条做一次哲学性的延伸。正如英国诗人布莱克所说:“双手撑起无限。在这一延伸的过程中,我们从有限的空间入手,撷取无限的知识,我们在增加知识储备量的同时,也获得向哲学领域探究的乐趣,而且政治课堂摆脱从前的照本宣科,进而变得血肉丰满而有灵魂。”

教师不仅仅要给予学生课内既有的知识,还要帮助学生进行一次知识拓展之旅。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依靠这些知识来看人生、看生命。政治与哲学之间存在类似之处,依据这一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把政治词条作为船桨,由政治的此岸摆渡到哲学的彼岸。以“让挫折丰富我们的人生”这一课为例,其中“挫折”与“人生”这两个词汇是本课最重要的两个词条,教师围绕这两个词条,会找到上升到哲学层面最能令人奋勇前进的人生观、价值观等。而教师可以将政治词条的哲学性延伸交给学生,让学生查阅资料,分享在课堂。关于挫折、人生有许多哲学性观点,例如:珍珠是牡蛎生病所结等。

第12篇

如何还哲学课以生活的本色呢?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创设具有生活色彩的课堂情境,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参与欲望。其中,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里添加些“调味剂”,这“调味剂”要考虑三味:生活味、社会味和趣味。

一、尊重学生生活经验,增加哲学的生活味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将学生经验和教材知识的关系比作“接知如接枝”,其意思是:知识如同“新枝”,这“新枝”要成活生长,就必须让它从原来的“树干”(学生经验)中汲取营养(有价值的经验),最终成为“树木”(学生)的有机部分。因此,哲学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选择贴近其生活的事例,在导入方面如果能选择让学生亲自体验的事例更好,让他们通过体验来感悟哲理。

在讲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关系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这两者的关系,上课预备铃一响我就拿着两个水果(苹果和雪梨)走进教室。学生看到了很惊讶,问我:老师,这是给我们吃的吗?我笑着回答:是呀。学生就更惊讶了:真的?我点了点头。不过,要想吃的话得先认识一下它们。我卖了一下关子:学生纷纷叫到:我来!我来!他们不见得是真想吃这两个水果,而是抱着开玩笑的心态说的,不管怎样,这么一铺垫,学生的兴趣就上来了。一上课,我就说:这节课我们就从这两个水果开始,你们来说说对它们的认识。学生一开始往往是说这两者的区别,把两者看做是个性化的事物,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秩序。为了更好地达到预期目的,我接着说:现在我把水果分给部分同学进行深入研究(听到这,学生就更好奇了),这研究很简单,就是把苹果和雪梨都吃了(学生都笑了,马上有人表示愿意),负责研究的同学要向全班汇报研究结果,那就是:这两种果的共同点。学生的汇报研究成果是:两者都有汁,味甜,有糖类、果酸,都属于水果(共性)。学生把水果概念都提出来了。经过教师的引导,他们感悟出一系列的哲理:人们认识事物的顺序都是先从个性开始才到共性;共性是在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其存在于个性中;我们所学的概念都是对事物共性的反映……学生对这样的研究成果很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

苹果、雪梨对学生而言是再寻常不过的水果,也正因为寻常才更生活化,通过司空见惯的东西都能体验、感悟到哲理,让学生感到哲学就在自己身边,哲学原来也这么可亲可近。

二、拓宽视野,聚集社会典型事件、时政热点,让哲学充满社会味

还哲学课以生活的本色,既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精心选材,以达到“一花一世界”的教学效果,同时更需要我们拿起广角镜头,把其对准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些社会生活。镜头聚焦的事件不论时空的远近,而看是否和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关系。某一思想或事件,尽管在时空上离我们很远,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典型意义,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助于其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可以纳入镜头聚焦的范围。讲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内容时,我喜欢向学生回放2008年台湾当局阻挠奥运火炬入台、两岸三通这些事件的历史镜头,辅之以精心设计的问题:①台湾当局拒绝奥运火炬入台的理由是否站得住脚?为什么?②台湾当局倒行逆施,不愿被“矮化”,其实质是什么?③两岸经历重重困难为何最终实现三通?④结合课本知识思考,你能从中悟出哪些哲理?引导学生自己一步步归纳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客观的;不能割裂、否认联系;人们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可以创造新的联系形式,促进事物的发展等观点。整个课堂学生热烈地讨论交流,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讨论归纳出的结论让他们的理解更深刻。选取这一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事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明辨是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增强了他们盼望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借助实验操作,增添哲学的趣味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学生意欲探索的问题,也可以是通过演示或实验,呈现某些事件的变化来激起其好奇心。做实验一般是理科才有的教学环节,如果政治教师能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使之成为吸引学生的“知识诱饵”,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从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中得到启发,上完高二课本内容后,为了检验学生对所学过哲理的领悟和运用程度,我借助实验来达到目的。课间学生看到我捧着一个纸箱(里面装有宽口玻璃瓶、大小不一的石头、沙子)进教室,很想知道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我向他们宣布:“今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哇!太好了!”学生大为惊奇。上课后我往瓶里先放大石头然后是小石子,直到堆满瓶口,问:“瓶子满了吗?”学生说:“满了!”接着我抓起一把沙子,往瓶里洒并摇晃瓶子,沙子装进去了,我再问:“满了吗?”学生有的说满了,也有的说没满,还可以装水什么的。然后我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如果把瓶子比作人生,从刚才的实验你得到哪些启示?能悟出哪些哲理?学生经过讨论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得到很多启示,诸如:生命中要有足够的空间装下重要的东西;人生的分量与自己选择的东西有关;人生不要轻易满足现状,要努力进取;自满会使人停滞不前;做事要分清主次、轻重缓急;合理规划人生,人生才会充实……悟出的哲理有:人生需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生命才更有分量;人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有所作为;做事要善于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学生得到了许多启示,也从中领会到哲学的魅力。所以,直观、有趣的教学形式,就如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塞,加上教师的巧妙引导、点拨,学生的智慧就能散发出无限的光彩,令人感到美不胜收、回味不已。

教育家陶行知有个著名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它的内涵是: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其实质就是要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从主体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中真切感受哲学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特别是从中获得对现实问题的启迪与感悟,最终“学会思想”,使哲学教育富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