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

时间:2023-06-06 09:0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美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美德

第1篇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究竟通过怎样具体可行的措施,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化于心,见诸行动,养成习惯,蔚成风气?在这方面,不少地方采取的层次化要求,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等办法都可供参考。但对于班级德育来说,我认为从青年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典型经验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不妨一试:

一是班主任和老师们要真心诚意地热爱、关心、了解、信任、体谅和帮助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和双差生,并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使学生从老师身上真正看到如何做人和传统美德的魅力,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言行举动。徐特立曾说:“教师要了解情况,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心中不明,就不能从思想、学习、生活上全面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也就不能很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表现、家庭环境、社会交际等情况,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是以法治班,科学管理。班规班法要由师生反复讨论、共同制订,一旦定下来,包括班主任在内任何人不得随意更改和违犯。确实需要修改补充的,仍得由全体师生再次讨论。这样,就可逐渐养成师生平等、关心集体、遵纪守法、互相关心、自我约束、讲求信誉、言而有信等道德品质。班规班法要科学合理,既不能繁文缛节,流于形式,难于操作,又要分别情况,入情合理,经常检查,催人向上。这祥,在日常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制约中不断把优良的道德品质内化于心、养成习惯。

三是事事承包,人人负责。班主任轮流当,班干部经常换,花有人管,歌有人教,总之,班上所有的事都有专人承包,人人都受别人管,人人又可以管别人,而且有意识地把男女生、学习好和差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以便增加了解,相互帮助。这样的角色固定化、流动性和地位互换,既富干改革精神,又最能体现“设身处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传统美德的精神,对子缓和、协调和密切班上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非常有好处,可以避免许多的矛盾和麻烦。

四是可以指导学生多看一些有意义的课外书刊,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专题讨论,比如:人活着到底为什么,你最喜欢和崇拜什么人,你希望教师、干部和异性怎样对待你,你又应该怎样对待别人等等.通过社会实践、校园活动、参观访问、组织做好事学雷锋小组、开展献爱心活动、组织对校内外不良倾向和风气的分析批判等,在正反和多样的具体活动中扩大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第2篇

【关键词】善行河北 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拥有上千年的文明,孕育和滋养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愈加散发着人文价值和独特魅力,弥足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而“善行河北”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善行河北”主题活动的基本内涵

“善行河北”是始于2012年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主要目标是在社会上形成互助友爱、诚实守信、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并以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弘扬正能量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依归。

2012年1月31日,河北省文明委在第十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对“善行河北”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具体来说,“善”指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吸收丰富的养分,以“厚德重义”的河北历史文化为主要理论载体,形成知荣辱、懂兴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鼓励大众提高道德水平,形成秩序井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行”是指注重实践,让公众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的事情出发,从平凡的小事出发,积极践行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终的目标是鼓励大家做乐于助人的河北人、做诚实守信的河北人、做孝老敬老的河北人。通过活动的开展,将在全社会形成以助人为乐为荣,以冷漠待人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实践承诺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瞄准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确定了活动的重点方向,倡导理想道德,尽力架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热心帮助别人,互助友爱,反对不闻不看,置之不理;二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能够遵守承诺和信用,反对坑蒙拐骗,危害大众;三是倡导人们尊老敬老,懂得报答父母恩情,尽力赡养,反对视而不见,冷漠对待。

在开展“善行河北”活动中,为了将其贯彻得细致、扎实,将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以“互助、诚信、孝敬”为活动内容和行动标准,从活动内容出发,践行“善行河北”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还做出规定,在进行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的评选活动中,要将“善行河北”主题内容作为评测标准与选择条件。要求各级各类生产经营和对外服务窗口,都要做到有约必践,讲究信誉,坚决杜绝缺乏诚信的职业道德问题。围绕该项活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人群参与进来,发扬各级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独特作用,营造引导活动有效开展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善行河北”主题活动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乐于助人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乐于助人指一个人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扶危济困,救死扶伤,并将这些事情当作快乐的事情来看待。对乐于助人行为的提倡,是社会对人类这种高尚行为与思想的肯定与褒奖。具体来说,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反映了中国人的“仁义”之心。仁义,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表现在圣人的演说与著作中。中国古代的文化流派很多,但是不论何种派别,都将其作为本派理想的重点思想进行宣扬和发展。

乐于助人的本质是“爱”人。首先看儒家代表人物的仁爱思想与乐于助人的内在联系和传承。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主张“仁义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述要点是在将爱广施于人。孔子的仁爱,有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由开始对家人、朋友的爱扩展至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而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表现为“亲亲”、“仁民”、“爱物”。“亲亲”的意思是指人要爱护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只有以对亲人的感情作为基础,才能够养成博爱之心,逐渐扩展而关爱和帮助其他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护,更别提对别人的爱护了。除了儒家,墨家对于仁爱待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兼爱”、“非攻”。“兼爱”的含义指对待社会大众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要在平等对待他人的基础上实现广泛的爱,这种理念与孔孟的主张如出一辙。只不过孔孟将这种博大的爱作了层层递进和细化。《礼记》中记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仁爱,不仅指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关爱的感情,还将其扩展为对于社会大众和国家的关爱之心。而当每个人都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别人时,以帮助别人为快乐,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互助友爱、和睦温馨的大家庭,这是中国人千百年孜孜以求的完美社会理想。

由此可见,“善行河北”中乐于助人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与发扬,在现代化程度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仍旧需要乐于助人的精神广泛传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人文氛围,因此,该理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诚实守信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诚实守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诚实而不欺骗,这个集中在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在品德方面,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和道德境界;二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这是一种外在的和谐关系,即对他人具有基本的信任感;三是信守诺言,即许诺人严格遵守对他人的承诺,表现了许诺人对自身行为规范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个人品质的体现。诚实守信,指一种做人的品德,即真诚实在,信守诺言,心口如一,没有欺骗。我国从古至今,针对诚实守信,有很多的名言警句流传下来,如“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均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诚实与信用两种品格的重视和推崇。而我国文献中关于“信用”的最早记载,则是商汤伐桀时,所说的“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商汤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相信他对诺言的重视和遵守。之后,儒家圣贤孔子发表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言论,认为在与朋友交往时,言而有信是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道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别提能交到朋友了。而孟子提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只有一个人有信用,才能说他具备善德。在儒家圣贤的眼中,诚实守信是值得提倡和遵循的道德标准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和灵魂,被传承至今而不过时。当前,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依旧需要人们对信用的遵守和诺言的践行,这是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而诚实守信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应该遵守的商业理念,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民经济良性有序运转具有重要的作用。

孝老敬老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于“孝”,在古书《尔雅》中这样解释:“善父母为孝。”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善待父母是为孝。在中国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儒家将其吸收并阐发为非常规范完整的有关孝的伦理道德,主要内容为:子女要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对父母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要考虑父母的饮食是否习惯和周全,要尽心竭力地伺候父母,当父母生病时,要积极地延请名医,开具药方,抓药,知道父母身体恢复健康。而针对照顾和关心父母一些细节的问题,古人也做出了重要的规定和阐述,比如,在《礼记・曲礼上》中,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也即要对父母的居所、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务必让父母生活舒适愉快。而还有一些人对父母的恩情也表达了时不我待之意。如《诗经・小雅・蓼莪》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段话是说,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情,子女做好了报答的准备,却没想到天降灾祸,难以再报答,表现了无尽的哀伤与悔恨之意。而对于人们那些不孝顺的行为,古人也非常痛恨。孟子曾指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行为,说明了赡养、照顾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人们做出了以上不孝的行为,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批评。除了儒家学者在义理中重点强调和阐释“孝”的重要性,很多朝代的帝王也将孝作为立国治国之本,以孝治理天下,甚至将孝列为国家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之一。“孝廉”是汉武帝时为选拔人才而开设的察举考试,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为主要考察目标,主要将孝顺作为官员选拔和任命的标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对孝的推崇和重视。而当前社会处于改革关键期和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生活压力增大,在繁忙劳碌的工作和奔波中,忽略了对家庭、亲情的呵护与坚守,减少了对父母的牵挂,这些都违背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孝老敬老理念,亟需得到改变,“善行河北”主题活动则提供了一个改善与扭转的契机。

推进“善行河北”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善行河北”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下转256页)( 上接185页)道德的实践活动,也是对河北人文精神的重塑与建构,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更是认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内涵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将思想与行为统一于外在实践中。该活动着重强调善与行的统一,认为人心中的善念必须与行动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善行河北”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其中,“仁”是最基本的理念,它的含义是止于至善,最终归结为“善”字,由此可见,善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价值观。“善行河北”理念的提出,是从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善的根源和内涵,与燕赵大地自古以来“尚德重义、古朴厚重”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髓,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实践出发,准确定位了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善”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体系。这是从河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而提出的人文理论,对净化人们的心灵,肃清社会风气,提高公众对社会的信任感,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公民整体道德素质水平,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善行河北”明晰了社会价值导向,有助于纠正不良风气。“善行河北”是对社会风气的规范与修正,具有明确的示范作用。社会风气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价值取向,直观地反映了公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塑造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则会使人们滋生消极的负面情绪,摧毁人们对社会的希望和信心,破坏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腐蚀积极向上的社会机体,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多种价值观的出现,人们失去了心中的信仰,忙于追逐现实利益,迷失了本心,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包括乐于助人、诚信、孝道等中国传统思想和伦理均受到了现实的冲击,被一些人抛弃和淡忘,出现了道德滑坡、人们期盼道德良知的社会氛围。善行河北是在全省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

“善行河北”活动的提出和推广,对于匡正社会风气,荡涤污泥浊水,营造正确的精神文化价值和舆论氛围,提高河北省内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关键意义;“善行河北”凸显了新时期河北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思想引领作用,鼓励全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理念,激发潜能,抢抓时代机遇,努力拼搏奋斗,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文化驱动。

“善行河北”是一种文化建设行为,有助于河北文化健康发展。“善行河北”从思想道德出发,落脚于日常行动中,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是需要全省人民齐心协力、积极行动和践行的文化建设工程。作为河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力载体,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提升全省的文化内涵。善是人心之初,并无大小,更无止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一直在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成长,有助于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与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积累、反复实践的活动。只有将这项道德实践活动长期坚持下来,才能充分发挥其文化熏陶、文化影响和文化制约作用,督促公众以良好的品性、积极的行动推动和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促进河北文化建设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和发展。“善行河北”实践活动内涵丰富,是河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能够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纠正目前存在的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在长期的实践中,其思想文化内涵将得到充实,系统完善的道德建设机制将得到确立,从而使河北省的道德建设呈现常态化与长效化的局面。

结语

“善行河北”活动中所提倡的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孝老敬老等内容及理念与中华传统美德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我国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对于营造良好、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一项利在当代、泽惠后世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广泛参与,才能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在践行“善行河北”活动中,只有准确把握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努力宣扬其独特的人文价值观,才能在推广过程中收获丰硕的成果,形成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道德品牌和价值体系,树立健康而充满活力的河北人民形象,以德动人、以善感人,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第3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德育课现状;运用

一、德育教育要体现传统美德

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中国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我们有着许多的优良传统美德,这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同时在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时,这也是我们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我们现代的职业院校的思想德育教育中需要传统美德,原因:第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的力量之源,离开了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会让我们忘记历史,在我们的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如“三聚氰胺”,“毒豆芽”等一系列食品安全的问题,正是传统美德缺失的表现。因此,我们需要教育职业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特别是要具备我们传统的美德;第二,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来临,我们身处着一个崭新的环境,现代的生活方式,多元化的思想,直接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美德,如经济建设中,一部分人惟利是图,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在他们眼中,只有利益,没有诚信,没有了传统的美德;第三,现在我们的学生多是90后,00后,他们的生活环境早已发生了变化,他们个性张扬,喜欢突出自我,而我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却还不能及时跟进,导致了学生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等传统美德的缺失。

二、H职业院校德育课现状

(一)H职业院校状况。H职业院校是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专科学校,为省财政厅直属学校。学校创建于上世纪60年代早期,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学校最为辉煌的时期,曾经被誉为财经类人才的摇篮,上世纪90年代末期之前的招生生源全部为应届高考毕业生,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变化,1999年中央做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定,之后,学校的招生生源变为应届中考毕业生。学校生源的变化导致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学校2004年升格为高职学校。于此同时,学校自身也在进行改革,以便适应市场的需求。为此学校在原有财经类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市场营销、应用韩语、商务英语、物流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在这些专业中既有经济管理类,也有语言类,目的是立足地方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二)H职业院校学生状况。目前三年制中专在校学生规模约为1130人,主要有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物流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4个专业;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规模约为3570人,涵盖了学校所有的10个高职专业。

(三)、H职业院校德育课教育现状。1、德育课教师任务重。目前在校生总数约为4700人,而专任的德育课教师仅为11人,承担着学校所有德育课的教学工作,所以每个教师每周的课时量比较大,平均每位教师每周课时有14节,有的教师每周课时甚至达到20节。2、学生方面。随着H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地下降,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3、课程设置方面,尽管教育部对德育课的设置有规范,但是在实践中,学校每个系部与教务处的协调不合理,很多系部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安排,德育课只是凑数的课程,设置很不规范,如有的德育课程这个年级是每周2课时,下个年级就成了每周1课时。4、学校管理方面。尽管每周都有固定的素质教育课的时间,但是德育课很难利用这个时间段与学生进行交流。此外在教师培训方面,德育课老师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很少获得学校的培训机会,很多时候都是被忽视了。

三、传统美德在H职业院校德育课中的运用

1、德育课教师要把传统美德与现实相结合。尽管时生了变化,但是如诚信、勤劳、勇敢、守礼节等这些传统美德是每个时代和社会都要倡导的,但是在新时期要赋予新的含义。如要做一个讲信用,诚信的人,作为学生来说,最基本的考试不作弊,也是诚信的体现。

2、H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的落榜生,他们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差生”,成绩不太好,但是德育课老师针对这些特殊的学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关心,成绩不是一个学生的所有,并不能因为他们过去学习不好,就忽视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培养学生的传统道德的学习能力。

3、德育课教师要不断进行教改,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增强传统美德在德育课中德作用。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视听材料取代教师的口讲手写进行教学,它比传统的教师口讲手写教学具有更多的优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利用电教设备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从而大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根基。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传播媒介,要把传统美德恰当的融入德育课的教育过程中,让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光大传统美德,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社会,还是对于学校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刘智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高职德育教育[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7(9)

[2]张玲,胡荣华.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第4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仁爱信义;谦和好礼

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传承至今的最基本的合理内核。孔子以知、仁、勇为三达德为基础,第一个构建了完整的道德体系;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母德,将其扩展为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的“五伦十教”;此后儒者,有“四维”、“六行”、“八德”、“三纲五常”之说等等。除儒家一系列完备的道德体系而外,道家的贵生、法家的理性、墨家的节用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内容,形成了中华道德伦理的丰富多样和博大精深。在此,本文旨在浅议与今天道德建设密切相关的五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

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认为仁者应该同情、关心、爱护、尊重、帮助他人,时时处处以己推人,为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主张由亲爱亲人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由己推人,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层层向外递推,最终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孟子·梁惠王上》)的境界。中国古代思想家不仅把“仁”视为做人的基本准则,他们还往往希望把“仁”的精神渗透于政治运作过程之中。在先秦时期,孟子曾大力提倡“仁政”,提出了一整套仁政的方案。《礼记·礼运篇》中更设计了一个洋溢着仁爱精神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是一幅人与人相亲相爱、和睦融洽的美妙图景,也成了古往今来人们孜孜追求、无限向往的社会理想。 “忧以天下,乐以天下”,体现了仁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宋初名儒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传统儒家仁爱精神的升华。

二、诚信守义

在道德体系构建上,中国古代各派学者都对信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视。人们往往把信与忠、诚合称为忠信、诚信。其中儒家对“信”最为推崇。在儒家看来,信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和“立政之本”。以子思、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更把诚、信的伦理原则上升为天道,认为天道是真实无妄的,人道作为天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也同样应该是真实无妄的,“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孟子·离娄上》)。作为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信的基本要求是真诚相待、诚实不欺,讲究信誉,信守诺言等。孔子有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论语·阳货》)。如果不以诚挚之心待人,言行不一,翻云覆雨,则会产生信任危机,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儒家重视、提倡信,要求人们能够言行一致,但并不是把言行一致作为绝对的行为戒律,僵化地套用于人际交往之中,讲信必须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中庸》说:“义者,宜也。”这里的“宜”大致取适宜、合理的意思。孔子曾提出“见得思义”的主张,即在利益面前,要首先考虑是否应该、合理的问题。这一思想并不否定人们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但是要以义作为衡量其行为的标准,此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讲信有违大义,则宁愿食言。儒家讲信,注重的不是其形式,而是其精神实质。如果离开道德的标准,片面地强调信,很容易导致对道德责任的否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修己慎独

中国有“正人先正己”的古训,强调人人从我做起。“正己”不仅是修养自身,也是对社会负责。儒家尤其注重自我道德修养,把个人的“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点。儒家直接开启了“修身为本”的观念,使道德主体自觉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优良传统。在中国传统社会诸多的自我道德修养方法中,“慎独”最能体现道德的主体意识。“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一个特有的范畴,也是独具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最先见于《礼记·中庸》:“莫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独也。”大意为,没有比在那些不易察觉的地方更能表现出君子人格的,也没有比细微之处更能显示君子风范的,君子,不需要别人来约束自己,不会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放纵自己。慎独是高度自觉的道德操守,“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礼记·大学》)。“慎独”把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

四、精忠爱国

中华民族素有一种对国家、民族、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为家国同构,国家社会与家庭自我本为一体,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没有国家社会,便没有家庭和自我。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一种精忠爱国的浩然正气和崇高民族气节。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捍卫民族尊严、维护祖国利益历来被视为“大节”。在封建社会它往往与“忠君”相连,“忠君”背后是深层的国家意识,因为君是国家的代表。这种精忠爱国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每当国家民族处于危急之际,人民都要起来保家卫国,反抗侵略,不惜以身殉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历经磨难而没有消亡,与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密切相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蔺相如“先国家而后私仇”,“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临终“示儿”,辛弃疾“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他们身上都闪耀着精忠爱国传统美德的光辉。

五、谦和好礼

第5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教育;教学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这里的人民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为荣。可自从国家落实计划生育政策,随着独生子女队伍的日益成长和壮大,人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变了,孩子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孝敬父母之一亘古不变的传统美德在孩子们的心目中逐渐淡化了。为此,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孩子们进行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的教育,使他们从小有爱心,学会关心自己亲近的人,只有这样,将来才会真正的去爱祖国、爱人民。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要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的要求,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课文内容。这就是说,培养教育学生逐渐养成热爱父母、关心、父母尊重父母、体贴父母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那么,如何在品德与生活课中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呢?不同年龄的学生,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把着眼点放在一个“情”字上,注重激情。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此基础上现提出行为要求,指导行动,使情感内化为驱动力,使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达到统一。

例如:《想着妈妈》一课,教学要点为:爸爸妈妈在祖国各条战线上劳动、工作,抚育自己成长,十分辛苦;要爱爸爸妈妈。根据这一教学要点,教学中可设计故事会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讲述曾经到父母工作岗位看到父母忙碌工作的情景或自己受到父母忙碌工作的情景或自己受到父母细心照顾的最难忘、最感人的一二件事。为了使学生能较快进入情境,调动起情感,教师可首先情真意切、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在生活中最难忘的受父母照料的一件事,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就会情不自禁、争先恐后地讲述自己经历过的事。长期以来,学生受到你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但他们习以为常,认为理所当然。而讲述使学生在回忆中体验到了父母深切的关怀和无私的受,激发了情感,产生了感激之情,萌发了自己的事要自己做和为父母做点事要自己做和为父母做点事的愿望。至此,学生热爱父母、感激父母之情己充分激发出来,教师再趁热打铁,恰到好处地提出要了解父母、理解父母、亲近父母、关心父母等行为要求,情感这一驱动力会促使学生欣然接受孝敬父母道德认识,并导之以行,落实在具体行动上。

又如:《牢记父母恩》一课,除了举行故事会,还可以安排赛诗会。即课前让学生查找古代和现代有关孝敬父母方面的诗篇,要求他们联系自己与父母相处的点滴小事理解诗歌内容,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明白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培育的道理,进而突破要关心父母的难点。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在进行诗良诵时,教师可事先把有关古诗内容制成幻灯片,让学生边看片边朗诵时,教师可事先把有关古诗内容制成幻灯片,让学生边看片边朗诵,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声像氛围。在完成教学重点的同时,教师可在了解父母、亲近父母要求的基础上再提出关心父母、尊重父母等更高的要求。如父母生病时要端水送药,精心照料;要听从父母的教导,刻苦努力地学习;当自己提出的要求父母不能满足时,不要任性,要体谅父母的难处;在家要主动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尽量减轻父母的家务负担……在课的结尾,教师还可利用几分钟时间举行赛歌会,通过传唱《妈妈的吻》、《烛光里的妈妈》、《我有一个好爸爸》等歌曲,进一步将热爱父母之情推向,使课的尾声余味无穷。

此外,在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时,要注意道德观念之间的联系。如教育学生帮助父母做家务时,融会了热爱劳动的教育内容;在听父母的话,不攀比的教育中,也包含了勤俭节约的教育内容。教学时,只有点面结合,横向纵向交织,才能使要学生明确、形成的道德观念交相辉映,密密地布满学生道德情感的天空,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保建武.浅谈传统美德教育与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中外交流,2016(5)

[2]陈莉颉.浅谈小学阶段如何开展传统美德教育[J].科学导报,2016(5)

[3]刘丽波.浅谈如何在小学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1):213-213

第6篇

2、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3、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4、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7、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8、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9、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1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11、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2、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13、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

1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6、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8、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19、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

20、临患不忘国,忠也。

21、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22、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2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4、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2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6、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9、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

30、位卑未敢忘忧国。

3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3、言必信,行必果。

34、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35、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36、有功则赏,有罪则刑。

3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第7篇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

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4、为善则预,为恶则去。——颜之推

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6、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0、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1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2、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1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1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1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6、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17、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8、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孟子-腾公天下》

19、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2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1、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

2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

23、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破也,而不可夺赤。——《吕氏春秋》

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凋也。——《论语》

2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2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29、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3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31、记己有耻。——《论语·子路》

3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3、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4、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35、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3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光《报任安书》

37、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孟子-公孙丑上》

3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9、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0、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41、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4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天下》

43、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4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4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6、见善则迁,见过则改。《周易》

47、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48、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

4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50、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吕氏春秋-用众》

5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5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5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4、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

55、人必先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先自敬也,然后人敬诸。——扬雄《法言-君子》

5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57、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58、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59、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60、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增广贤文》

6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3、百闻不如一见。——《后汉书》

64、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65、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后汉书》

66、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孟子》

6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8、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寸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朱熹《劝学》

69、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

70、才以用而日生,思以引而不竭。——王夫之《周易外传》

7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7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73、夫人必知礼然后恭敬,恭敬然后尊让。——《管子-五辅》

7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7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6、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77、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

7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79、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卜居》

80、独柯不成树,独树不成林。——北朝乐府民歌

81、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82、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83、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论语-学而》

8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

8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86、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87、源洁则流清,行端则影直。——王勃《上刘右相书》

88、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89、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90、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9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9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

93、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9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95、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96、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97、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

98、人之有德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策》

99、慈鸦尚还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100、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0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10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10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10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05、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10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转》

107、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108、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09、乐人之乐,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人亦忧其忧。——白居易

110、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1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黄鹤楼》

112、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

11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114、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11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

116、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梁惠王下》

117、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第8篇

关键词: 职中思想政治教学 传统美德教育 现状分析 对策研究

加强职中政治课程的德育渗透,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中,职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受物质至上、金钱至上等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信仰危机、价值观念危机,对于传统美德反而弃之如履。因此,强化对学生各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已迫在眉睫。

一、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等诸方面的总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民族传统美德起了巨大的作用。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人民物质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交替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矛盾,在市场经济作用下,最值得注意和忧虑的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自私自利、金钱至上、贪图享受的思想,不断扭曲一部分人的灵魂。因此,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创造出跟上时展的精神文明,一方面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健康发展。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中,更要大力弘扬,它是历史赋予当今教师的重任,对教育青少年自觉抵制自私自利、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民族树立自信心、自豪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有巨大的影响力。

二、全方位挖掘教育资源,多角度开展美德教育工作

促进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德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应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原则上历史存在、侧重于现实需要,依据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原则,对传统道德德目进行筛选凝练和重释,根据职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接触的社会关系顺序,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近及远地分层次教育,使教育过程方法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简约性①。

(一)完善思想政治课教学,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

学校课堂是开展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可以自主开设传统美德教育课,并纳入教学计划;整合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语文、历史、地理、数理化、体音美各科针对本学科特点,结合传统美德因素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突出学科知识与美德教育的融合,兼顾学科内部知识和美德教育的综合;利用各种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以讲演比赛、知识竞赛、分组讨论等形式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历史相关名人、事件纪念日向学生进行相关美德教育。

(二)关心家庭教育,注重与学生家庭的良好沟通。

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家庭中的传统美德教育大致包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打下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的思想基础;进行归属教育,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子孙,长大为振兴中华作贡献;培养勤劳节俭、自强自立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和睦邻里、友爱兄弟的道德品质,做合格的中国人②。因此,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家长不间断地沟通,尤其是在某个学生出现了明显性格反差和做出道德败坏的事情时,更要与学生家长多联系沟通,共同想办法解决。注意引导家长注重全面性、针对性、一致性、表率性和科学性,积极地配合学校传统美德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而且要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的品质。否则往往学校里教得再好,回到家里因为家长的言行和素质可能直接将学校教育工作成果全部抹杀。

(三)突出时代特色,将社会实践教育与美德教育相结合。

社会是一个具有广阔教育空间的舞台,为传统美德教育提供了演练阵地,不仅能检验学校、家庭的传统美德教育成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固化美德教育成果。职中学生有大量的机会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教育工作者应以社会为依托,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应争取校外各单位的参与,营造良好的区域风气,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并构建社会教育体系,最终增强德育教育合力。

德育课尤其是传统美德教育需在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传统与开放的矛盾中,紧贴社会实际,同时选择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教材的原理引导学生改变错误认识。在教学中,将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引入课堂,从传统美德的角度去论述、去评价,就能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责任信念。将社会实例作为教材事例的重要补充,使教学内容更加新鲜生动,贴近社会现实,符合学生实际,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论知识。在引入社会实例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各类事件的时效性、内容性,避免扑朔迷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做好各类材料的搜集、筛选和整理工作,同时不断学习,充实和完善自己。

三、创新完善传统美德教育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内隐的个人品质,很难直接评价。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了传统美德的教育后,为了给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强的学习动力,要创新完善传统美德教学评价体系,使评价能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突出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为切实增强职中学生美德教育实效提供依据。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德育课程教学评价主体往往是教师和家长,而学生仅仅是评价的对象,这种传统的评价方式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一个学生在潜意识里总会觉得,不管我现在品德提高了多少,做了多少好人好事,只要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好评,就是无用功,这是很危险的信号,会直接导致学生思想动力消极懈怠。

事实上,我们只要适当指导和引导,学生本身就具有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且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变教师一元评价为师生多元评价③,多方面地反映学生的情况。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对评价的认可度,发挥评价的发展,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多边”进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作为依托思想政治课程而额外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课程,以考试为目的的传统美德教育课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传统的单一考试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美德教育评价中,我们应不断摸索完善评价机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建立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1.完善考试评价。建立笔试与口试、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尽可能地放轻松,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完成考试评价。我们要实现命题的科学化和多样化,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评价,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对传统美德学习的能力。

2.突出日常评价。这一部分一直以来对各类的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难题,在教育教学之外还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变化发展,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应长期探索应用谈话观察、展示表演、行为考察和个人成长记录等能够表示学生真实水平的评价方式,并加大在总体评价中的比重。这样才能够最真实地对传统美德教育教学作出评价。

四、结语

古语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华传统美德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教育意义,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和职责,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实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每一个德育工作者都应该为弘扬、继承、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不断努力奋斗。

注释:

①张建文.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人民出版社,2008:56.

②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

③张楠.论思想政治课学习方式的转变: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黄洁锋,邓云洲.试析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范式.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5.

第9篇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 大学生 健康人格

所谓中华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万象。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许多关于个人应该树立何种人格理想,以及如何与他人相处等方面的内容,而这些对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人格,不仅决定着他们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如此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将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培养摆在大学生教育和培养的首位,使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应该将中华传统美德融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进程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内涵及特征

“人格”(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面具),其内涵指“个人内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为一个人在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认为,人格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体,构成人格本质的“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所谓健康人格是指与病态人格对立而言的,它是指人格各要素在社会中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是既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为社会其他成员所接受,又能充分展现个性,感觉身心愉悦的人格模式。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具有崇高而远大的奋斗目标,并能为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二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正确地认识和客观地评价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四是具有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自控能力强;五是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正确地与人沟通理,尊重信任他人;六是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学习抱有浓厚的兴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七是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表现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人格修养是他们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然而我们却十分遗憾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状况堪忧。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德智分离。大学生作为一个先进的社会群体应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当前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确实提高了,但品德修养却不容乐观,前景令人担忧。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轰动全国的“药家鑫案件”、更有因母亲给不起钱而在机场刺母的汪姓大学留学生,还有无数的因恋爱失败而杀害对方或伤害对方的,抢劫偷窃的,吸毒的……一桩桩,一件件,无不让人痛心疾首。痛心之余,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大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大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了,而思想道德素质却下降了?古人云:“德才兼备方为君子。”如果大学生徒有“才”而无“德”,必将会沦为社会的“蛀虫”。

二是知行不一。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大部分能明善恶,知荣辱,然而在行动上却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行不一,知行脱节。如考试舞弊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是不光彩的事,然而,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却时有发生;大家都清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粗话是不文明的行为,然而这些不文明的行为在大学校园中却随处可见;大家都知道尊老爱幼、礼貌待人、关心他人是美德,然而,他们在公共汽车上不愿让座,得到他人帮助时不会说“谢谢”,等等。这一系列的现象,显示出大学生在认知和行为上存在巨大反差。

三是急功近利。近年来,因为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持有外语六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证、律师资格证,甚至驾驶证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于是,很多学生盲目竞选学生会主席、班长等学生干部,盲目参与比赛,考大量职业证书,争抢入党名额,目的只有一个,毕业时能找一份好工作。他们不管他们是否具有当领导的潜质,也不管这些考试、比赛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兴趣有无关系,是否能真正增强自己的实力,只求学生干部经历能让自己的名声大一些,资格证书能充实自己的简历。此外,大学生找工作时一心只想找环境好,待遇高的工作,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有发展潜力的地方和岗位去。这些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的表现都体现了大学生急功近利的心理特征。

四是自我中心。当今的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有调查资料显示,六成的人认为大学生权利义务观念不够强。只知道享受权利,不尽义务。大学生在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时,23%的人赞成先己后人,54%的人赞成利己但不损人,5%的人赞成只要利己不顾他人;52.1%强调个人本位,25.5%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37.7%的高职学生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

五是性格脆弱。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手心里的宝,平时除了学习什么事情也不用干,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想要的,父母都拱手送上,他们从未经受过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据调查,大学生中有25.4%的人有心理疾病,我们也常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大学生因为就业或感情受挫而自杀的案例,有人甚至把大学生的性格取名为“玻璃性格”,足见大学生性格之脆弱。

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有许多教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内容。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矫正大学生存在的人格缺陷、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推荐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人情冷漠和德智分离的人格偏差,提升大学生整体道德素质。当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主流方向是积极的,但不能否认在物欲化倾向严重的今天,传统的道德素质受到了冲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生道德品质令人担忧。中国传统儒家道德把“仁爱”作为道德修养的最基本内容,把“仁爱”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从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者爱人”,都在强调人们要以“仁”为人,尊重他人的价值。这种“仁爱”精神所表现出的不仅是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更是一种 “推己及人”的优秀品质,如果人人都能做到推己及人,多为别人着想,这个社会就会充满友爱而不是彼此猜疑和憎恨,更不会发生接二连三的发生“视而不见”的现象,更不用会说会出现杀害他人、同学和父母的事情了。

中国传统美德提倡的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的“三为”爱国主义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偏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中国历来推崇爱国主义思想,强调公而忘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思想。西汉初年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到“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家庭、个人的利益之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成为了中华民族脍炙人口的爱国主义名句。这些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帮助学生克服缺乏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把个人的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联系起来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中华传统美德提倡追求精神境界,强调向往理想人格的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克服知行不一、急功近利、性格脆弱等人格偏差,是大学生健康人格形式的内在动力。传统美德崇高理想人格,主张在物质生活其本满足的情况下,道德理想实现是人生高层次需要,倡导“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灭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的坚定不移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的进取精神,“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的理想人格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礼记·大学》)的人生价值标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崇高民族气节,这些崇尚理想人格和精神追求的传统美德有助于大学生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想,对纠正当代大学生中存在贪图享受,追求实惠、贬低崇高理想、轻视精神价值倾向有积极的作用。

中华传统美德倡导的“诚信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重诚守信的道德观念。诚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在中华传统美德中,诚信作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历来为古代思想家所重视,其中尤以儒家为最。儒家文化认为诚信是“道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中庸》曾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的思想,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这些都说明如果没有诚信,既不能完善自身,也不能真正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儒家的诚信观提倡人与人之间坦诚相待,做到言而有信,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信任,反对相互欺骗和猜疑。这对克服当代大学生普通存在的“老实人吃亏”的消极思想是非常有用的。

四、高校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探析

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大学课堂教学之中。一是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纳入大学教学计划之中,在大学生当中广泛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孔孟之道》、《当代英雄模范事迹》等选修课,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华革命传统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容,并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二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融进传统美德教学内容。通过《哲学》、《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代革命史》等必修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在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使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成为大学生自己的道德观念。三是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即要求文学、哲学、英语、数学、计算机、体育、美育等各科根据本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总之,高校应当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大学生课堂教学之中,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打下基础。

加大对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的宣传力度。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工具(如网络、广播等),加大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首先,要在学院网站和校园广播节目中开设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专栏,广泛介绍传统美德的内容,宣扬古今具有传统美德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并对违背传统美德的言行进行批判。其次,要在大学生中举办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演讲赛、征文比赛和辩论赛、先进典型报告会、新闻人物讨论会,使大学生加深对传统美德的了解和理解,并从中陶冶情操。再次,要利用标语、宣传橱窗和大学校园报等媒介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宣传,让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此外,还可把校园文化建设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利用文学艺术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直观、形象的宣传,如组织文艺骨干创作一些以遵守传统美德的人和事为题材的电影、戏剧、小品和小说,并组织大学生进行观看和阅读,要求他们写出影评和观后感或者召开主题班会进行讨论。最后,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等活动传播中华传统美德,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通过舆论传播,加大对传统美德的宣传,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出学习、弘扬传统美德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提供良好的舆论条件。

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教学相长是教育理论的重要原则,也是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原则,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是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效延伸。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与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教育,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克服大学生人格偏差,形成健康的人格。如可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开展重走路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深切感受革命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增强弘扬传统美德的责任感,自觉地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开展“学习雷锋”、“义务服务社区”、暑假“三下乡”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关爱他人、坚忍不拔的优秀品质,从而克服大学生存在的性格脆弱、人情冷漠、自私自利的人格偏差,并进而形成健全人格。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要把传统美德教育同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要加强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德高望重的优秀教师,从而达到用他们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目的。比如在校园中开展“我最喜爱的十佳教师”、“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评选活动过程中贯彻传统美德要求,并在学校中开展广泛的宣传学习活动,使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形成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的良好局面,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健全和完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激励机制。高校应把传统美德教育同大学生的品德考评结合起来,把学生学习和践行传统美德的情况作为思想品德考评的内容之一。首先要制定和完善大学生思想品德考评制度;其次要把传统美德教育同“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标兵”等评优评先活动结合起来,与助学金、奖学金结合起来,在评优评先、评助评奖等活动过程中,参考大学生在践行传统美德方面的表现,传统美德方面表现不佳的坚决不能参评。再次,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遵守传统美德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的活动,并对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对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和班级予以表彰,对违背传统美德的行为予以批评。

构建协调的传统美德教育环境。大学生传统美德教育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需要打破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界限,以学校为龙头、家庭为基础、社会为平台,把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目标一致的良好美德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高校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沟通,要引导家长树立以健康人格为培养目标的人才观,重视美德教育;提高自身的传统美德修养,培养良好家风,做到言传身教。此外,还要在全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菊明.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探析[J] .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2]唐贤秋,周山东.论传统美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8(29)

第10篇

(一)传统美德对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影响

传统美德主要内容的科学总结及认可认同,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及建设中国现代道德文明的重要前提,也是丰富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关键就是要找到一个传统和现代的链接点。基于目前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以及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现代道德教育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应该包括思想信仰和道德情操、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见利思义和诚实守信、人格修养和自我素质等方面。当前,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得以迅速提升,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人们生活开始富裕起来,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近些年,人们的道德品质滑坡,价值理想失落;诚实守信缺失,欺骗行为猖狂;奉献精神趋弱,功利意识加强。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自我主义、实用主义的特征,在人际交往中显现出更多的个人主义倾向等等。面对着如此不堪的状况,现代道德教育必须要积极借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思想,立足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几个关系,在诸多方面加强和寻找现代道德教育的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契合点。

例如,传统美德中所包括的精忠爱国,这一民族气节可以说是最质朴的情感和品性。这种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巨大精神动力,其与现代道德教育所强调的对自己祖国怀有深厚感情的爱国主义紧密相连;传统的律己修身、修己慎独的美德,这种向内探求的主体性道德精神,强调自主自律、自我提高以维护社会整体秩序,其与现代道德教育所强调的自觉自律、自我内化等密切相关;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和诚信感恩等道德规范,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亲切感,也蕴育了守信用、讲信义、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美德。这与现代道德教育所强调的促进和谐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相契合;传统美德中的以义制利、克己奉公与现代道德所强调的共同价值、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相容相生;传统的勤俭节约、勇毅力行等美德也与现代道德教育所倡导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因此,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所包括的仁爱、孝慈、诚信、忠恕、正义、谦卑、礼让等是现代道德教育内容重要来源,同时对于实现现代道德教育的目的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所以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充实必须辩证地吸收和批判传统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式,根据时代要求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心理特征及年龄大小,科学制定道德教育的目标,赋予传统美德内容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国现代道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来源。

(二)传统美德对现代道德教育方法的影响

道德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决定着道德教育结果的好坏,正确的方法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国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德教”与“修身”两者的有机统一。“德教”主要是运用外在的道德观念和规范对人进行知识灌输、有效熏陶和不断影响,其目的实现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道德修养和律己修身。古代的一些道德修养方法对今天的道德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例如,学以成性、存心养性、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省察克治、自然无为等方法。这些方法最终目的是进行道德践履与修养实践,重视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过程中的能动性,认为一个人只有身体力行道德约束与规范,不断奋发向上、修身养性,才能真正地达到有修养。另外,传统道德教育注重自我修养的程序,非常讲究其操作方法。而现代道德教育的知识化与体系化的课程,将道德规范浓缩为逻辑严密的章节内容,采取的教育方法大都也是刻板的硬性灌输,不仅强制学生去学习和服从,使得道德教育内容高高在上,变得虚空,而且斩断了道德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遑论认知与践行的有机统一。儒家的道德教育注重在看得见的实际生活中培养人的良好道德素质,这种高效的教化方式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传统道德教育的方式对今天的道德教育所强调的道德实践、道德自律、道德首位等具有重要启示。其立足于学校教化,家庭和社会熏化,自我内化,有效地促进了教育对象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对于现代道德教育目的的实现和途径的探索发挥着重要影响。同时,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乐教”、“诗教”等思想,大大地启迪了现代道德教育中的审美德育模式和情感德育模式。因此,现代道德教育应该辩证地继承传统,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和创新。不仅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德教”传统,确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目标,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而且要发掘和借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资源和实践经验,纠正道德教育方法中的形式化和僵硬化,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点,从道德教育的客观规律出发选择合适且合理的道德教育方法。

二、现代道德教育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的反思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传统美德的价值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性。但是,由于传统美德经历了长期践行于传统社会,尤其是在封建社会的特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存在着一些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统治阶级所提倡和利用的现象。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与传统美德区别开来,现代道德教育在继承和弘扬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为指导,合理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紧密结合现实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既不能一味地倡导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返本开新”,全盘照搬和“拿来主义”,也不能追随思潮,认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整体上已经失去价值和意义,提倡全盘否定和全面抛弃。在认同传统美德对现代道德教育影响的同时,也要反思其本身的不足。例如,儒家文化倡导修身治国平天下,崇尚仕途,使得传统的道德教育与政治治理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最终道德屈从并服务于政治。此外,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虽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看到了自然的客观规律和人们思想道德规律的某种联系,但是缺乏“主客二分”的认识基础。诸如此类,都是我们在新形势下进行道德教育所应该深刻反思的重要内容。(本文来自于《理论观察》杂志。《理论观察》杂志简介详见。)

当前,在全世界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全球化时代,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培育民族精神,彰显中国特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化势不可挡的浪潮中,我们道德教育的现代化,一方面要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开拓国际视野,以积极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吸收与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德育文化传统,尤其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和能够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与道德规范,要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加以吸收和改造,融入时代精神,使其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结合起来,重塑现代道德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根植于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善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道德教育资源,积极汲取“母体”的生命养分,需求道德教育现代化内源发展的途径,建立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时代道德教育体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蕴含着的丰富道德教育资源,为现代道德教育提供了深厚的内源性发展动力。每个社会的发展都应该根据本身的文化特性、思想特征和行动结构,找到自己的发展类型和方式。“为了确保真正的发展,就必须恢复每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恢复这种特性最具有代表性、最深刻、最真实的所有组成部分,借以作为价值上‘求本溯源’的手段,作为发挥创造力和活力的催化剂,实现内源的和真正人类的发展。”

三、总结

第11篇

一、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在基础教育阶段,校园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承载着“培养什么人”的目标。校园文化首先要继承,其次要发展,更重要的是要管理和建设。做好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人才资源。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本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的总和,一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该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和稳定的重要的精神凝集因素,也是该民族具有自己独特品质、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样也有着自己丰富而又独特的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丰富复杂,归纳起来大致可概括为八个字,即“忠、孝、诚、信、礼、义、廉、耻”。以上八个方面,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在内的完整的道德体系,它们涵盖了个人与家庭、社会的道德关系,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内涵,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所在。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基地,把有利于人格发展的道德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优秀人才,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立足点,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就是以八个方面的道德教育为基,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加以影响,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二、 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升华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起点。远处着眼,近处着手,改造社会环境要从改造学校环境做起”。因此,校园环境建设,应该利用一切自然、人文景观,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使学生感到学校就是自己的家,从而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利用学校的墙面、走廊、楼梯等空间,布置一些令人奋发向上的环境用语、名言警句和古代现代诗文。学校环境和学校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人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校园环境、校园氛围、老师的教学、教育等方式对孩子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进行系统性的积极影响,使孩子在学校生活中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和知识技能的教育,接受系统的道德品行的教育,而道德品行教育的内容中有大部分便是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孩子们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和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并有意无意地去向传统美德的典范学习,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举止中遵守这些道德规范。同时,学校一般都会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种活动来强化这些道德规范,表彰其中的典范,批评其中的违纪或违悖道德规范的人,从而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使所有的学生都成为传统美德的遵守者和实行者。这些做法,无疑会对孩子的人格养成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我校开展美德教育的主要方法有:

1、创设具有“传美”特色的育人氛围。学校利用现有的设施和环境,确定六个校园景点:爱字碑、滴水池、爱心墙、传统文化教育基地、香花桥、鞋渡桥。校园的每一处景点都蕴含爱的真谛,“滴水池记”教育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他人的滴水之恩,定当以涌泉相报。“慈孝竹记”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使学生受到熏陶,成功创设了具有 “传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2、“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充分发挥国旗下讲话的育人功能,学校每月安排1-2次的国旗下讲话宣讲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

3、学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主阵地,是学生接受各科教育的直接渠道,我校在开展“传美”课题探索中,学科渗透“传美”教育的做法是: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美”因素,使“传美”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由上可见,校园环境、氛围、学校的系统教育都会有意无意地运用传统美德来积极地引导学生。在这种引导下,学生在环境熏陶、集体学习、集体活动中以及教师的积极评价中,逐步形成较稳定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关注社会、关注集体、善于合作、积极向上、求实创新的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更多的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因此,一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越成功,其学生的道德素质越高,越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美德具有时代性、继承性,各个时代所体现的目标和内涵是相异的。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结合新时代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创新教育。如“诚实谦虚”教育,在当前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推销产品,处处谦让又怎样把产品推销出去,教育学生既要讲诚实,更要讲推销的技巧,要有不断开拓创业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如“宽厚待人”美德教育,不是遇事就要容忍、谦让,而忽略坚持原则,分辨是非的前提,批判这种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的软弱表现,使“传统美德”教育注入时展的色彩,是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到升华。

第12篇

【关键词】传统美德;热爱劳动;教育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道德水准开始下降,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生暗长。使校园这一块净土,也已不在纯洁了,孩子们的心灵被污染。我认为劳动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从小就应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美德。

一、结合教材特点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传统美德是一种思想教育、行为教育,是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培养传美精神。我们都知道,劳动本身并不自发地具有教育性,必须与思想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使劳动具有教育性,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立志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思想感情,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遵守纪律的美德。综合实践课具有实践性、技术性和教育性三统一的特点。教师要根据综合实践课教材特点,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让学生既掌握了劳动技能,又受到了教育。例如,讲授《包粽子》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一段介绍爱国诗人屈原生平的录相片,让学生知道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然后引起课题。通过简洁明了的导言,渗透了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教师又运用录像手段演示讲解包粽子的方法,让学生分组合作,最后比赛看那组同学包的棕子多、质量好。操作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将撒在桌上的米粒收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团结友爱、热爱集体及勤俭节约、珍惜粮食等传统美德。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容,才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劳动技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传统美德的教育目的。

二、在实践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趣味性、知识性、教育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是综合实践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喜欢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人民、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是十分有效的。例如,教《钉纽扣》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幅妈妈在灯下钉纽扣,旁边的孩子在酣睡的投影片,学生看懂了图意后,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试着钉纽扣,结果有的同学控制不好针,有的纫不好线,不的安放不好纽扣的位置,有的扎破了手指。教师让学生体会钉纽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后,开始运用录像手段将钉纽扣的方法演示、讲解出来。学生学会了钉纽扣的方法,教师又启发学生谈谈钉纽扣的体会。有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扣子掉了,都是妈妈帮我钉,那时觉得钉纽扣很容易。今天,我亲手学会了钉纽扣,感到钉纽扣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现在我懂了,妈妈每天要做那么多事实在太辛苦了,以后我要帮妈妈多做些家务。”许多同学都纷纷表示:今后要帮长辈、父母、同学、弟弟妹妹钉纽扣,并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通过本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及自我服务能力得到培养,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和自豪,真正体会到劳动是光荣伟大的,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团结友爱、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使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辛苦,达到孝敬父母的教育目的。

三、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使传统美德教育渗透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

在综合实践课中培养传美精神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是我国人民的光荣传统,继承传统美德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全过程都应潜移默化地渗透传美教育。以《圆形彩灯》为例,教学中,我注重抓住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传美教育渗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每一节课渗透传美教育的首始环节,也是一堂课的开端。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教师就必须设计出趣味性较强的导入方法,因为趣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利条件,是激发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动力。它会使学生带着兴奋、激动的情绪和探索知识的欲望来学习和思考。兴趣能左右学生情绪,使学生迫切地感到“我要学”。

上课一开始,教师便运用录像手段展示出正月十五花灯汇的场面,同时设计这样的导言:“国庆节就要到了,各大商场、饭店等教悬挂起各式彩灯进行庆祝。到了元宵节灯会,各种彩灯更是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出示教具)这是老师用吹塑纸制作的圆形彩灯,同学们喜欢吗?这节课我们学做《圆形彩灯》一课。”这样开头,既导入了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自然渗透了热爱祖国,“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的思想,有利于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

2.研究学习

这是综合实践课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理行理论知识传授的最佳阶段,此环节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本课我运用“拆-装”法解决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下列问题:①圆形彩灯由哪几步骤制作的?②制作中应注意什么?③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制作圆形彩灯?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教师的“拆-装”演示,将放大的教具按制作顺序逆向拆开后,再重新组合起来。在学生操作时,“组合”一步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建议同桌合作,同时强调注意安全,讲究卫生,使“组合”一步顺利完成,有的同学还捡来别人剩的材料做成五彩圆灯,非常漂亮。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归纳能力,以及团结友爱的思想,同时让学生懂得变废为宝的道理,除吹塑纸外,废旧纸板也可以做圆形彩灯,从而培养勤俭意识,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教师必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才能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光大,才能达到传美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丽梅.浅谈传统美德教育在小学教育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10):25-25

[2]秦凤权,田刚.对传统美德教育的一点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