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案范例

教案范例

时间:2023-06-06 09:01: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案范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案范例

第1篇

阴天,行走在没有参照物的茫茫雪原上,容易出现“怪圈”,俗称“鬼打墙”,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没有参照物时,人们确定方位的方法是凭自己的感觉,即仅凭自己两条腿的感觉,总以为自己迈出的步幅是一致的,只要自己迈出的步幅一致就一直是往前走的。殊不知,人的两条腿往往并不完全一样长,力量、步幅并不完全一致,这样仅凭自己的感觉往前走,走出的往往是一个大大的圆圈,回到自己的出发点。

这种“怪圈”作为自然现象随着目前地面建筑的增多,降雪的减少,定向、定位的方法、工具增多而逐渐减少,但作为社会现象,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还时有发生。例如:有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工作了十几年,工作不可谓不兢兢业业,每节课都认真准备,每个教案都书写得工整规范,每段文字都是冥思苦想而得,从不抄写过去的旧教案,也不看别人的教案,每一轮教学所用的教案都是现写的,把凝结了自己心血的旧教案和资料一律丢进废纸篓,于是教学能力的进步就只能是原地转圈圈。甚或这种工作方法再受到表扬,他就更被牢牢地圈进了“怪圈”了。而笔者窃以为这种工作方法不可取,常言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像这样丢弃了过去的劳动成果,失去了前进路上参照物的年复一年的重复劳动,不能使教师的教学水平在每一轮的教学循环中有所提高,无异于走在雪地的“怪圈”中。

如何才能避免教师走进“怪圈”呢?依笔者拙见:关键在于要找到多种参照物、多种方法给自己的教学定向、定位。

首先,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手段,跟踪了解当前教学改革形势和方向,从成功的教学范例中激发教学激情,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样,就有了教学的坐标,有了自己工作方向和动力,确保自己总是向前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要改善备课和教案书写方法:第一次书写某部分教案时,就要在吃透教材和大纲这些定位参照物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广泛参考成功教学范例的教案,结合自己的特长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成就自己的教案。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成之后,都要把自己的成败得失,心得体会记录在教案之后,哪怕记录所用的墨水是最浅的,也要胜过最好的记性。当以后或下一轮再进行这种知识的教学时,这本教案又为我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的路标。

第三、练习题不仅要精挑细选,还要重复利用。有些老师为了使用更新的练习题,每年都购买新的资料,今年是这个出版社的,明年是那个题库的,不断更换,这样老师也就得不断地做题。大题量、又缺乏针对性练习,很容易陷入题海,搞得师生都非常辛苦。其实,只要把那些资料稍加对比,就不难发现:各种资料中都有用于巩固基础知识的题和综合应用的拔高题,虽然教材时常有些变化,但教材和资料中的主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却没有多大变化,因此当再次进行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时,只要把上一次用过的练习题找出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稍加修改补充就可以使用了。而且这样的练习题更具有针对性,可做到精讲精练,事半功倍,减轻师生负担。练习题的每一次重复使用,都能对习题本身和老师的教法做一些修正和提高,自然就跳出了“怪圈”。

第四、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手段为我们的教学走出“怪圈”提供了“卫星导航”。把我们自己使用过的教案、习题用一个磁盘储存起来,查找和修改起来也非常方便。一个U盘可以储存海量信息,备课、查阅资料,再也不用总是埋头书堆,伏案书写,互连网上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任何教学信息,轻点鼠标,敲击键盘,只需要很少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过去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这无异于给我们走出“怪圈”提供了卫星导航。

走出“怪圈”,就是要从教学中学习教学,不断提高;走出“怪圈”,就能少走弯路,径直到达目的地。

第2篇

一般备课都被大家理解为:课前备课,即教师课前的准备。但是再精心备好的课,到了课堂上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时教师该怎么办呢?教学之后,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要不要反思、修改教案,以利再战呢?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我们应从教学全程来研究备课。我们认为,备一堂课,就像谱一首完整的乐曲,应分三部完成,即前奏――课前预想设计,主题与变奏――课堂生成设计,尾声――反思设计。

一、前奏――预案设计

1.吃透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在备课前认真钻研,明确各年级的目标要求与重点,并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备课时才能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2.精读教材。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教师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教师要发挥范例的实践模仿作用,从范例语境中得到练习,习得方法,以一学多,触类旁通。教材中的文章都文质兼美、内涵丰富、见解独特,非精读不能悟其精华。如何做到“精”呢?①把握“面”,不仅需要理解每段的主要意思,还要抓住全文的主要内容。②牵住“线”。这是纵向的整体把握。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结构特点,去皮肉见其骨。不仅要理清文章的主旨,更要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去其骨见其魂。③扣准“点”。要善于扣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深入体会关键的字、词、句、段。

3.细读教参。教参可以让教师从整体上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具体把握教材的特点与教法、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教参中的一些案例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4.博览资料。备课时,教师必须充分、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如作者简历、生平、当时写作背景和名师对教材的处理等,从中获得启发借鉴,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走进作者、走进文体,与作者、文体产生感情共鸣。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体会完萧红在祖父的爱里自由自在的成长后,再补充萧红的生平资料,学生再来读《祖父的园子》就由甜中读出了几丝苦涩的味道。

二、主题与变奏――生成设计

教案是思维的产物,同样,课堂的行进也是教师思维的产物。只是在课堂上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环节,这正是“现设备课”的关注点、生成点,应把这个看成是课堂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不躲闪回避,而是正视它、重视它、解决它。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思维,灵活应变。具体来说,教师一要善于发现。教师胸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就能全神贯注地观察倾听学生,及时发现意外情况并有效地加以利用。二是要精于思考。对于出现的情况是学生理解的原因还是创新的火花,能准确迅速地判断其原因并积极思考解决的办法。三是要随机应变。思考后能马上做出反映,顺势而导,修改预案,调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

三、尾声――反思设计

虽然课堂结束了,但对于“备课”来说,并没有结束。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是探索的科学,只有主动探究,才会触到语文教学的真谛;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只有主动遗憾,才说明发现了不足,才会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自我专业化的发展产生催化作用。所以,课上完了,却还有尾声待续。教师应再对这节课进行反思总结。①反思教学实践过程,从课标理念上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不足,为什么不足,应怎样改进,哪些地方是随机生成的。②听听他人的意见。如果有听课者及时征求听课者意见,集思广益,引发深思。③撰写批注(在预设案旁)或反思随笔、反思论文等,并持之以恒。

总之,语文教学的备课,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语文教学备课“三部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聚焦课堂,发展学生,提升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呈螺旋上升的重要渠道。

第3篇

通过学习折纸《漂亮的帽子》训练幼儿的动手能力,让幼儿了解几种图形,复习10以内的加减。

二、活动准备:

每个幼儿一张纸、范例一个

三、活动过程:

1、 提问小朋友们:你的帽子是用什么做成?你喜欢什么样的帽子?今天老师教你用纸折一个帽子好吗?导入课题《漂亮的帽子》,幼儿教案《复习10以内的加减》。

2、 师出示范作。

3、 师范折一个,并讲解。

4、 师教幼儿折,边教幼儿折边讲解。

5、 幼儿练习折,师巡视指导,发现较困难的重点指导。

6、 展示幼儿作品并讲评。及时表扬折的较好的小朋友,鼓励较差的。

第4篇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如何找准重心,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农村学校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推进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这是教研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近年来,我们通过转变教研方式,变教研指导为专业引领,强化教育服务的意识,对农村学校课改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教研网络的构建是推进农村课改的前提

农村学校往往经济实力相对落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教学网点分散,教学信息相对闭塞,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意识不强。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将农村教研网络的构建作为重要前提。一是建立了兼职教研员制度,要求每个乡镇中心小学配备语文、数学兼职教研员各一名。二是建立乡、村两级教研机构,每个乡(镇)组建校级教研机构――学校中心教研组,成员由三方面的人员组成:学校主管业务的副校长、兼职教研员、部分在学校有一定影响的骨干教师,其职责是负责本乡(镇)课程改革、校本教研工作。村小也相应成立以校长、教导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研小组,或村与村联片的片级教研小组。在这基础上,形成一个以县教研室为龙头,以乡(镇)教研机构为中心环节,以一线教师为主体的机构健全、上下畅通,能有效地发挥教研功能的县、乡、村(片)三级教研网络体系,形成了一种以乡中心小学为教研基地,以课改中出现的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县、乡、村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课改研究氛围,为推进农村学校的课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是提高农村课改的关键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和经验分享。我们每年在每个乡(镇)中心小学,组织一轮教研会,具体形式是上午听语、数各三节观摩课,下午全乡教师以这三节课为范例评课、交流,探讨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为教师搭建一个切磋、交流的平台,使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在实践、探讨、交流中得到提高。

为了使教研会达到较高水准,我们制定了“农村学校教研会实施细则”,下发到全县各个学校。例如集体备课的要求就列出了如下具体操作细目:第一次,针对主攻方向、教研专题,提出教案设计的总体意见,粗线条地勾勒教学框架。执教老师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写出教案。第二次,针对教案,逐个层次、逐个环节、逐个问题地进行讨论,修改教案,尔后组织试教。第三次,针对试教反馈的信息,再次修改或调整教案,使观摩课更具研究性、示范性。

与此同时,我们要求兼职教研员、教研组其他成员在第一次集体备课后,也进行对口备课,以便下次集体备课时带教案来一并讨论。这样实施操作细目,控制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率。

三、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深化农村课改的保证

课程改革也好,校本教研也罢,其活力在于教师的主动参与,在于教师自觉地把自己融入课改大潮中去学习、去实践。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公正、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吸引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课改,是农村课改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一是建立学习评价机制。我们把专业理论学习作为提高教师素养的必备条件,规定教师每学年至少学习一部理论著作,鼓励教师上网学习,每年撰写教学心得,摘抄读书笔记不少于10篇,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对每位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评估,与年终考核挂钩。二是建立校本教研督导机制。校级教研会看起来只是几位执教老师和少数教学骨干在研究,其实不然。因为《校本教研督导机制》规定,全乡(镇)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人人都有任务,大家都须钻研。《余江县校本教研实施细则》要求各乡(镇)中心小学须将教研会观摩课课题提前两周通知各对口教师,大家同备一堂课。召开教研会时,每位教师都必须带教案听课、评课。由于事先都经过认真的备课,所以听课、评课都有话可说。这样一来,教师的评课有理有据,不少是肺腑之言。会议结束时,教师的备课材料、书面评课材料一并上交学校,校中心组对每位教师的备课、评课材料进行量化评估,其结果记入该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分。另外,细则规定各乡(镇)中心小学每学年须举办一次优质课竞赛活动,要求参与面覆盖全体教学人员。由学校中心教研组对讲课进行全面评价,将其量化成绩记入教师个人“能”的得分。由于备课、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都有严格的评价督导机制,因此学校在每年的评优、评先、晋级时,教师只要看看自己的得分(每年都张贴于校务公开栏内),是否能上,还差多少,也就一目了然了。教师明白:要想评优评先,就只能努力工作,做出成绩。这样一来,广大教师琢磨人的少了,琢磨事的多了,一股良好的风气也就随之形成了。(作者单位:余江县教研室)

E-mail:

第5篇

一1、各科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在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加以落实。

二、准备教学工作:

1、准备上课,教师必须在预备钟铃响之前到达教学地点。

2、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1)预备铃响后,教师应督促学生入座,安定情绪,准备各项学习用品,准备上课。

(2)上课铃响后,教师进课堂;班长口令:“起立”、教师说:“同学们好”,学生答:“老师好”,教师还礼并答“请坐下”,以完成师生上课心理准备。

(3)教师根据班长报告,填好点名册开始上课。

3、教师施教中应态度亲切,精神饱满,坚持讲普通话,讲授要注意言简意赅,吐字清晰,提问学生用语礼貌。造成课堂融洽、和谐的气氛,并注意启发引导,调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板书工整。规范、板书包括字与图,都要做到工整、端正,无论汉字及各科作图,都要符合规范,各科教师应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不写错别字。

5、端正教态与学态。教师要以身作则,上课时态度严谨,同时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注意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发言时举手,杜绝上课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

6、对个别学生的违规行迹教师应采取灵活、适当、理智的方式批评纠正,不得马虎迁就,避免课堂上出现顶牛现象。

7、不拖课、不占课,督促学生做好“二操一锻炼”。

8、认真落实省颁课程计划,开足上好各学科课程。

9、严格按课程表上课,不得将技能课改上其他课,及随便调课停课。

10、下课铃响,教师喊“下课”,班长喊“起立”,老师喊“同学们再见”,学生喊“老师再见”,老师离开教室。

二、课前准备工作:

1、各科教师在新学期开学前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在整个教学过程紧扣《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加以落实。

2、拟定全学期教学计划。各备课组在教师通读、熟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安排好教学进度,仔细拟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和“寓德于教”计划。

3、集体备课。教师(含行政领导)应按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参加集备活动,不得无故缺席。备课前每个教师应再次熟读教材及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提出个人教学设想,并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主要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堂主要范例、练习与作业、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具等积极展开讨论,最后结合自己班级实际,优选最佳教学方案。同一学科的教学尽量做到统一进度、统一要求,并写好集备记录。

4、认真写好教案。要根据各学科、年段、班级及学生的特点认真写好有自己特色的教案,教案体现教学目标、师生活动、课后反及作业设计等、对范例、练习、作业,教师要先“下水”完成,学校教务处对教师教案及作业“下水”完成情况,每学期至少检查六次。

三、加强课外辅导,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师在早读和下午第三节自修课应按时下班个别辅导、解疑,避免占用时间作全班性的集体辅导。

2、在学习上热情关心后进生,帮助他们分析后进的原因,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进学习方法,赶超班级上的优生。

3、对优生在思想与学习上应更严格要求,在学习上进一步指导,积极培养与扶持尖子人才。

4、积极开展家庭访问,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条件、习惯,有的放矢帮助学生解决思想、生活、方法问题,家校配合,促进学生进步、提高。

四、做好教学效果的检查工作:

为了有效地评价和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布置作业与考试作如下规定:

1、各学科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统一的作业规范并通过批改、讲评、展示优秀作业等方式严格训练学生,让学生熟悉和巩固学习知识。

2、要精选作业,作业内容必须注重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份量深广度要适当,可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分类推进。

3、作业要及时处理,全面审阅,重点批改。对所有布置的作业,应指定科代表按时收缴登记,发现拖、缺现象要调查,对抄袭现象要批评纠正。已收缴的作业,必须全面审阅,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批改(或轮换批改),及时讲评,提倡有重点地面批面改。

4、培养学生自找差距,自我完善的能力。要求学生及时订正作业中的错误,教师通过适当方式检查作业订正情况。

5、考试的命题,要注重基础,要面向全体,要让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合格。

6、期中、期末考试可采取教研组、年段命题,分题流水评卷以检查衡量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科学命题,认真审核,严加保密。

7、考试方式要统一,师生都要严格遵守考场规则,对于违纪作弊的学生,应及时严肃批评教育和处理。

8、各年段各科单元考要统一进行,同时应做好必要的课堂小测与课堂练习。

9、各类考试都要求教师认真评卷,及时发回,认真进行讲评,并做好质量分析和查缺补漏工作。要认真督促学生订正试卷,认真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情促教:

教师言行举止应作为学生的表率。学生的缺点,教师要热情诚恳地劝导和严肃耐心地批评教育,不应放任自流,也不应嘲笑、讽刺、挖苦学业生,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不得驱赶学生出课堂。

不论上课还是自修,教师不得看书报、抽烟、带小孩、打毛线、接电话、接待客人等。

六、注重教科研工作制度化:

1、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研讨,提高理论实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交流学习心得,了解教育教学动态。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抓好立项课题研究,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1)抓好立项课题的研究,认真做好制定计划、过程管理、阶段小结工作。

(2)围绕新课程改革重新制定新的课题,借助新课题推进新课程,推动学校教学开展。

第6篇

训练重点;批改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9(B)―0040―01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是困扰着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存在的问题也很多。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可以用“被动”两字来概括,教师忙于被动批改作文,学生累于被动地写作文。教师忽略了作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作文指导,使得作文课堂上没有系统完整的作文教学计划,没有详实的作文教案。作文题目的统一死板,使得部分学生无话可说,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长期以往,对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极为不利。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目标、有教案、有时间

1.有计划。即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及教材单元的作文要求,制定一个整体作文教学总计划,保证作文教学有纲有序。作文教学计划应包括训练目标、训练要求、训练类型、练习方式、练习次数、批改方式等。

2.有目标。作文教学要有的放矢,序渐进,每次训练都要有个具体确定的目标,每次完成一个目标,若干个小目标完成了,大目标自然就会完成。

3.有教案。有了作文教案才能杜绝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作文教案应包括作文指导的目标、指导内容、命题范围、范例材料、学生活动以及作文讲评等。

4.有时间。每周必须保证至少一节作文课,改变只有阅读教学课,没有作文教学课的局面。作文课上可以指导写作、可以讲评、可以练笔、可以辩论等等,不拘一格,充分利用作文课去完成作文教学目标。

二、作文教学的方式应多种多样

1.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或周记,不定内容、不定题材、不定体裁、不定数目,自由写作。要让学生放开写,写出个性,张扬个性,让“我”跃然纸上。

2.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先熟悉文章,然后“背诵”性地口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3.举办优秀作文报告会,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这样做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三、作文训练要有重点

1.真实是文章的生命。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文时说实话,吐真情,写事实,不要胡编乱造。教师的命题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让学生想说话,有话说,进而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善于从“小”写起,以小见大,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能生动、形象、感人。

2.加强语言方面的训练,主要指造句、仿句、扩句的训练。首先要抓好造句,这是作文语言的基础,造句是对学过的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也是作文语言的积累。造句的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可以口头造句,书面造句,也可以单词造句。其次抓好仿句,教师应挑选一些课文中或课外有特色的句段,指明句式特点,在反复理解原句的基础上,仿写句子,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娴熟地运用各种句子。最后抓好扩句,教师可提供给学生一个表意正确,结构简单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而将它扩充成一个形象生动丰满的句子。

四、作文的批改要讲究实效性

教师的批改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批改的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因此,教师的批改要讲究实效性。

1.作文批改要重点突出,不能面面俱到。学生的作文,其优点和缺点是表现在多方面的,因此,每次批改宜有重点,不应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学生就可能不知要领,以致出现重复的错误。

第7篇

[Keywords] Networked Education, Teacher Training, Online Course, Design Strategies

[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在网上远程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网上教师教育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作者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了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并藉此提出了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在实践层面上,作者在文章末尾提供了一个课程设计的范例。该范例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不但是文中所提出的设计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更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网上课程模型。

[关键词] 网上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网络课程,设计策略

教育部正在实施一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0年9月初,本人应邀为项目评审专家做了一次关于网络课程设计的讲座,就教师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发表个人之见,不料受到好评。本文主要是根据此讲座的内容整理而成的,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一、 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

为了能够设计有效的网络课程,首先应该了解网络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懂得网络技术能够给学习带来哪些特别便利条件。笔者将网络教育的主要特点归结为四点:

1.资源共享:

一般而言,我们将网络资源中与教育相关的部分都称之为网络教育资源,包括网络环境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网络人力资源。网络环境资源是指构成网络教育空间的各种物理器件硬件设备等,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通信设备等,以及形成网络正常运行空间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则是指在网络上蕴藏着的各种形式的与教育相关的知识、资料、情报、消息等的集合;网络人力资源则通常包括具备或开发或建设或应用各种网络教育资源的能力的个体,如网络硬件结构设计、维修人员、网络系统开发人员、网络系统安全维护人员、教育网页开发人员、网络用户等等。在这三部分资源中,网络信息资源是核心,因为其他两部分资源是为信息资源的建立、传播和利用而服务的。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是以书籍、报刊、磁带、磁盘、胶片、广播、电视等为物质载体的,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是一种以电子网络为录存载体和传输媒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具有传递迅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凡特性。

2.时空不限:

网上教育活动可以在个体、群体、众体三个层次上进行,按活动方式可分为异步教学和同步教学。同步教学具有空间上的自由度,异步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均具有很大的自由度。下表显示可以用于支持各类教学活动的部分网络信息工具。

网上教育的时空不限性给教学活动带来虚拟性,现在虚拟教育已经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虚拟教育可分为校内模式和校外模式,校内模式指在校园网上开发的各种教育应用,校外模式指网上远程教育。可以把校内模式与校外模式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无缝连接新型教育系统。对于实力较强的学校来说,这种双重办学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发挥其教育优势,现在国家鼓励重点院校开办网上远程教育是一个明智之举。

3.多向互动:

双向互动曾经是教学系统设计所追求的目标,而网上教学能够做到多向互动。从学生视角来看,他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课件、信息资源及智力工具进行学习而产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在线教师、同伴、专家等对话而产生互动。图1显示这种互动模式。

4.便于合作:

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学习者可以不受时空限制,不仅能够进行交流研讨,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软件工具支持协同创作。现在许多网络教育平台带有群件系统的功能,能够支持一个学习群体方便地进行通讯交流、工作空间共享、应用软件共享和协同创作。

二、 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原则

网络课程设计不能简单套用传统课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一是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特长,二是要适当体现当代教育改革的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可以作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1. 以教育改革为宗旨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网上教育应该做到观念更新、教法革新、内容从新、评价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来说,经过这种革新课程学习熏陶的教师们无疑会转而对中小学教育改革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2. 以异步学习为基础

网络既可以支持同步学习,又可以支持异步学习。但从网络媒体的特性来说,更适合于异步学习,因为异步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的时间和空间两个自由度,而同步学习只利用了它的空间自由度,并且目前的网络线路还受到带宽的限制。就目前而言,在网络上实行同步教学既不经济又不实用。对于网上成人教育来说,异步学习更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3. 以多元载体为环境

网上教育不应该排斥其他媒体,特别是书本和光盘,可以作为离线学习资源。将离线资源与网络课程相结合,一是可以弥补目前网上中文教育资源不足的缺陷,二是可以减少网络信息传输的负担,三是通过减少在线学习时间而降低费用。因此,我们主张采用网络、书本、光盘三位一体的学习媒体配置(图2)。

4. 以自主学习为中心

网上教育应该坚持以学员为主体,营造一种有助于学员探究性学习的环境,促进一种自主学习的文化。学员自主学习活动包括自学知识、观摩演示、观察案例、寻找信息、探索问题解法、交流研讨、构建作品、自我评价等。

5.以案例学习为抓手

在医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案例学习历来被作为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在教师培训中,更应应用案例学习方法,让学员通过大量的案例观察与分析,从中体验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水平。Internet上有许多专门收集教案的网站(例如:eduniverse.com/edu/lessonp.asp, lessonplanspage.com/,utexas.edu/world/lecture/,teachervision.com/lessonplans/),其中存有成百上千个中小学学科教案,可以优选出许多可供教师培训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

6. 以学习资源为支撑

传统的课程是一个内容自足的封闭系统,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一个以信息资源利用为特点的开放系统,课程资源库建设可以采取自建与引用相结合的办法。比较而言,传统课程开发是以学习内容设计为中心的,而网上课程应该是以学习过程设计为中心的,而且网上学习过程具有利用信息资源的有利条件。这种基于资源的学习模式尤其适用于成人学习者。

7. 以合作学习为导向

合作学习是备受国际教育界推崇的学习模式,因为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合作精神和协同解决问题能力。在教师教育中,如果能够让教师们学会在网上运用电子手段进行教学研讨和协同设计教案,无疑会对他们今后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因此是值得倡导的学习模式。

8. 以电子作品为业绩

网上教学应该让学员尽量利用电子手段完成作业,把他们的电子作品作为学习业绩。 学员的电子作品可以传送给老师,也可以通过网页形式,以便接受多方评议。对于教师教育来说,特别有价值的电子作品是信息化教案,教师通过设计信息化教案的练习就能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积蓄力量。

9. 以结构化评价为特色

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通常采取客观性评价办法,利用大量选择题型的测试方式。这种基于简单行为反应的测试方式证明带有很大的局限性。革新的测试理论主张采取面向绩效的评价,不但要知道学员做得怎么样,还要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对于网上教育来说,比较易行的方法是依据学员的电子作品进行评价。课程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一些结构化的定量评价标准,称之为量规。通常从作品的选题、内容、组织、技术、资源利用等方面确定评价的结构分量,并具体规定各分量的评分等级。有了这种量规,就能大大降低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不但可以教师评,而且可以让学员自评和同伴互评。如果事先公布量规,可以对学生作业起到导向作用。

10. 以电子学档为管理手段

网上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系统的信息管理功能,通过建立和维护学员的电子学档来管理学习过程。电子学档可以包括学员身份信息、学习任务信息、学习活动记录、学习评价信息、电子作品选集等。

三、网络课程设计案例

为了便于示范如何运用上述原则来设计网络课程,笔者用自己承担的一门网络课程为例,在此展示此课程的基本结构(图3)。本网络课程的设计方案吸收了信息化教学的理念和网络教育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主要特点是:

(1) 基于资源库的课程组织:这个课程按内容专题组织成为若干模块:各模块采取网页结构,并且与教学案例库、常见问答库(FAQ)、评价量规库、媒体素材库、参考文献库以及作业工具库相连接。

(2) 基于电子学档的管理:本系统用电子学档记录学员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支持面向过程的学习评价。

(3) 开放式信息库结构:系统允许教师将优选的学员优秀电子作品上传至案例库,也可以将学员中提出的常见问题加解答后作为新的FAQ存入答问库。

(4) 多向互动与合作学习:允许学员利用网上异步的及实时的通讯工具,与在线同伴合作学习,或者与在线教师和在线专家进行信息交流。

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近年来在网络教育研究方面形成的基本理念和实践体会。由于这些研究和实践都属初步阶段,文中观点肯定有许多值得商权之处,仅作引玉之砖而已。

参考资料

第8篇

一、结合《课程标准》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

首先,要通过对教材完整的分析和研究,理清和把握教材的体系和脉络,统揽教材全局,高屋建瓴。然后,建立各类概念、知识点或知识单元之间的界面关系,归纳和揭示其特殊性质和内在的一般规律。例如,在“因式分解”这一章中,我们接触到许多数学方法―提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等。这是学习这一章知识的重点,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些方法,按知识──方法──思想的顺序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就能运用它们去解决成千上万分解多项式因式的问题。又如:结合初中代数的消元、降次、配方、换元方法,以及分类、变换、归纳、抽象和数形结合等方法性思想,进一步确定数学知识与其思想方法之间的结合点,建立一整套丰富的教学范例或模型,最终形成一个活动的知识与思想互联网络。

二、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入教学计划和教案内容之中

教学计划的制订应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综合考虑,要明确每一阶段的载体内容、教学目标、展开步骤、教学程序和操作要点。数学教案则要就每一节课的概念、命题、公式、法则以至单元结构等教学过程进行渗透思想方法的具体设计。要求通过目标设计、创设情境、程序演化、归纳总结等关键环节,在知识的发生和运用过程中贯彻数学思想方法,形成数学知识、方法和思想的一体化。

应充分利用数学的现实原型作为反映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问题解决或构建所做的整体性考虑,它来源于现实原型又高于现实原型,往往借助现实原型使数学思想方法得以生动地表现,有利于对其深人理解和把握。例如: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始终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所讨论的对象进行合理分类(分类时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标准统一、分层不越级),然后逐类讨论(即对各类问题详细讨论、逐步解决),最后归纳总结。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应根据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般在知识的概念形成阶段导入概念型数学思想,如方程思想、相似思想、已知与未知互相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互相转化的思想等等。在知识的结论、公式、法则等规律的推导阶段,要强调和灌输思维方法,如解方程的如何消元降次、函数的数与形的转化、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有哪些常用思路等。在知识的总结阶段或新旧知识结合部分,要选配结构型的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思想体现了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相互转化,分数讨论思想体现了局部与整体的相互转化。在所有数学建构及问题的处理方面,注意体现其根本思想,如运用同解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应注意为简便而采取的移项法则。

三、重视课堂教学实践,促使学生领悟和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概念既是思维的基础,又是思维的结果。恰当地展示其形成的过程,拉长被压缩了的“知识链”,是对数学抽象与数学模型方法进行点悟的极好素材和契机。在概念的引进过程中,应注意:①解释概念产生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②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综合概念定义的本质属性;③巩固和加深概念理解,让学生在变式和比较中活化思维。

在规律(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揭示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灌输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通过感性的直观背景材料或已有的知识发现规律,不过早地给结论,讲清抽象、概括或证明的过程,充分地向学生展现自己是如何思考的,使学生领悟蕴含其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问题的化解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其最终目的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求法”的问题,通过探求解决问题的思想和策略,得到以化归思想指导将思维定向转化成求已知矩形的面积。这样以问题的变式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求解该问题的实质是等积变换,即要在保持面积不变的情形下实现化归目标,而化归的手段是“三角形位移”,由此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及其所包含的数学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探索性思维能力。在数学知识的引进、消化和运用的过程中,要利用单元复习和阶段性总结的时间,以适当集中的方式,从纵横两方面整理、概括和提炼出数学思想方法纲要和系统。以分散方式的渗透性教学为基础,集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教育的形式,促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由个别的具体感悟上升到一般的理性认识,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四、通过范例教学,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第9篇

关键词:学案;地理教学;教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5-0082-01

相对于传统的教案来f,“学案”强调的是学,教案强调的是教,教学的本质应该是关注学生学了什么,出发点在于学生,而不是关注教师教了什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庞杂,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高,这始终是初中教学中的难点。但是如果地理教师能够编写出符合学生认知的“学案”,那么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一、教师心中有学生是根本

编写“学案”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因此,在“学案”的编制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做到以学生的认知为依据,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在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的“学案”模式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中,由于学生们的生活阅历比较少,因此教师应把天气与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作为本节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在“学案”导学的过程中,教师设计问题:第一,什么是天气,天气的特点是什么?第二,什么是气候,它和天气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分层,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一问,可以选择完成第二问。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收听天气预报,记住常用的天气符号,观察卫星云图。在“学案”的最后,教师发给学生关于一些城市雾霾的新闻报道,要求学生阅读,使他们形成环境意识,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这节课教师采用了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文字与搜集身边关于天气的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地理,这不但降低了地理学习的难度,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

二、“学案”中有教案是基础

“学案”中除了给学生提示重要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地理学法指导,让学生们自己循着教师的指导,学会用地理的眼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教案中的教转化为“学案”中的学,这才是“学案”出现的最大的前提背景。例如,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的教学中,教师首先以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们梳理这些分散在教材里的知识点,见下表。

接着,教师再给出填写表格的范例,让学生们通过探究合作填写空白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们对知识的综合整理能力。另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让学生们阅读观察中国土地主要利用类型的分布地图,然后填涂地图册上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的空间地理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我国土地类型的区域分布情况。在当堂训练的环节,教师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题,暗示学生这节课在考试的过程中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自学的情况,又锻炼了学生应考、备考的能力。这节课是地理教学中比较枯燥的部分,学生们没有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学案”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

三、课堂中有“学案”是关键

教师精心编写的“学案”,必须按课程的安排及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们按照教师提供的方案去学。学生完成了“学案”,教师必须再及时收上来,仔细批阅。在批阅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的思维漏洞,并进行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这才是科学、高效运用“学案”的关键。例如,在亚洲的位置和范围的教学过程中,上课之前,教师就已经把这节课的“学案”发放给了学生,包括温习旧知识阶段,主要是复习上册关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上大陆、大洋的名称,为下面导入新知识打下基础。接下来教师应安排学生自学,让学生运用地图,以填空的形式,自主完成关于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亚洲的地理区域划分以及亚洲的世界之最等相关基础知识的总结整理。在能力提升阶段,教师可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总结表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的方法。教师在批阅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在能力提升阶段,虽然在填空之中就提示了位置和范围的表述方法,但是学生仍然表述得不够具体、全面,旧知识掌握得比较模糊。这样,“学案”就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要以旧知识提问的形式导入课堂,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师和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共同总结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再通过小测验的形式复习亚洲的世界之最。

四、结束语

“学案”是“先学后教”高效课堂模式的物质基础,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导航。针对初中地理学科,教师必须立足地理学科的特点,依据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把握好“地理学案”的编写规律,让“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手。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寻找问题―――认清备课的现状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要认真、充分、精心地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真正做到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深思熟虑,了然于胸,否则就会收效甚微,劳而无功。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备课有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明显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1.重教法轻学法

在抽查教师的备课中发现,多数教师在备课中只是对教师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有构思、有设想,至于学生怎么学,学生的知识生长点、学习兴奋点、认识盲点、理解重点在哪里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很少涉及。忽略了教育的目的重在教给学生一种思想、一种方法,让学生成为有理想、会学习的人的先进理念;忽略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课改精神;忽略了“教是为学服务的”教育观念。

2.重借鉴轻创新

支玉恒老师说:“备课一次,往往汇集了自身多少年的知识储备和人生经历。”备课是教师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自我的创新过程,是教师充分体现自己教学理念的重要途径。但多数教师非常注重借鉴别人的经验,热衷于向名师学习,但对别人的经验多为拿来主义,认为专家预设好的案例无可挑剔,直接拿来用就行了。很少有教师能结合自身的阅历、知识水平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审视案例,从而改造与创新,让备课成为自己个性化的创造活动。

3.重预设轻生成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时间和空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但多数教师过于谨慎,生怕课堂出“漏子”,在备课时写下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计算好教学过程每一环节所需的时间,设计好每一个精细的问题,预测好每一个标准答案等。这种过分重视课堂预设的备课,使教师在上课时一旦遇到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就生拉硬扯地把学生拉回到既定的教学思路上来,这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课堂气氛也显得格外沉闷,还使“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成为一句空话。

4.重设计轻反思

许多教师认为,备课只是课前设计,教案写好了,课也就备完了,万事也就大吉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再好的备课只是一种框架、一种指向、一种预设的方案,它均需要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还需要在课后不断反思与总结。通过调查,只有少数的教师能自觉地将备课活动引向课中、课后,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认真记录典型事例,精心总结成功经验,对失败的地方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并对备课情况重新进行调整,使“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循环往复,螺旋上升,从而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提升自身专业水准。

二、及时改进―――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1.分析教材,吃透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连接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方法、能力与发展的纽带。教材是教学的一种材料和工具,是教学的一种载体,是编者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文本,是教材编者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一个范例。

深入理解教材。教师不能将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具备现代教材观,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带着自己的文化积淀,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握教材,用好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只有理解了教材的编写特点和编写意图,才可能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合理地调整教材和拓展教材。即创造性使用教材是在尊重教材的前提下对教材的活化、挖掘和充实,而不是改变。

整体把握教材。只有把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放在一个知识体系中,既了解知识的深度,又了解知识的广度,整体把握所学内容在小学阶段、本学段、本册书的地位,才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准确地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挖掘教材中的内涵,使教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和美学意蕴等都得以充分表现,以此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智慧。

2.了解学生,选择教法―――优化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主要是教师运用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通过启发诱导,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也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结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可见,从备课环节的具体内容来看,研究学生实际,分析学生具体现状等十分必要。同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状况适当的调整与增减,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了解学生,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等。

对学生分析应该有“评价”(测试、访谈、课堂观察、作业分析)作为科学依据,不能仅凭经验判断。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前,教师通过对二年级学生问卷调查,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习该内容可能有的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法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策略。

问题:你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吗?你知道他们的特征吗?

答案一:长方形很长还有四个角,正方形正正方方,也有四个角。

答案二:长方形横线长竖线短,正方形四条线一样长。

答案三:长方形上下的线一样长,左右的线一样长,正方形四条线一样长。

答案四:长方形两个相对的线都是一样长的。

……

分析:通过调研发现一半学生知道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特征并会描述,但语言不规范,不能准确运用“边”“对边”“完全重合”“相等”等数学语言描述,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

3.设置环节,编写教案―――优化教学过程

教师在仔细吃透教材、认真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就可以着手进行教学设计了。一般而言,教学设计要规划好教学实施的方案、选好教学方法、理清教学思路、准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的环节和步骤等。把这些进行整合匹配,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结构,把它用文案的形式编制下来,就成了我们常说的教案。教案是上课的主要依据,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去编写,可详可略,形式多样,以便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计划性。环节的优化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关键。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备课,反对抄袭教参和拿来主义。

(1)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实现教师拟订的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安排的,因此,教师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具体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思考什么问题、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围绕教学目标。每一具体教学活动环节、步骤的意图并不写在教案上,但编写教案的教师应当心中十分清楚。

(2)掌握多种方法和课型。了解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多种课型和多种教学模式,知道它们的功能,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程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设计出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师在设计自己教法的同时,应更多地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学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需要预留变化的空间。教案只是教学的一种预设,但在实践过程中,二者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教学设计要留有变化的余地。预留变化空间,根据教学实际做出相应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固定的模式,相对灵活,主要依靠教师教学机智的发挥;在备课时,做好教学预案。根据教学假设,至少准备一种预案,如果需要还要准备多种预案。

4.课后总结,撰写反思―――提升教学智慧

教师成长之路应是经验加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据此,波斯纳总结出一个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对已完成的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的一种重要教研形式,也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回顾、分析、思考,并把它简要地记录下来。目的是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教师要想让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经历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我们要求教师勤写教学反思或随笔,及时记录教学过程成功、失败之处,记录课堂意外收获,做好课后“备课”。

三、改革评价―――激发备课热情

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备课改革首先要改领导滞后的管理方式。教案的书写形式不在规范化的程度如何,而在于实用性,平时把主要流程写写,一些重要之处用记号稍作批注,提纲式、表格式和流程图式也未尝不可。这些都可以使备课不再流于形式,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也体现了教师的个性、风格,促进课堂教学的创新,何乐而不为呢?学校领导则可以通过多听“常态课”,来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不要把“花架子”教案作为评价的唯一依据。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革:

取消固定的格式和框框;取消文字量上的要求;取消“圈二次”“点三次”这些形式备课,注重实质性。

不求规范求创新,不求形式求实用。

不以教案论英雄,重课堂实效性。

减少写教案时间,增加备课时间。

第11篇

    教学设计要解决三个问题:(1)依据教学原理,遵循教学规律,结合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确定教什么;(2)依据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教学资源、教学对象、教育者的客观现实性,创造性地设想采用何种手段和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怎样教的问题;(3)把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各种因素看作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力求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在新的课改下,历史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策略应与时俱进,可从以下六个方面考虑: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起点能力

    所谓起点能力,就是学习者对从事特定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等。目前的学生,学习渠道拓宽了,学习的准备状态往往超出教师的想像,许多中学历史课本中未涉及的历史知识,学生可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为此,教师必须了解教学的真实起点,本着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实际认知设计教学,而不是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和教学辅导参考书的设计。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可考虑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已经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的程度怎样?(2)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已有初感,哪些离学生相差较远,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哪些情境促进学习?(3)哪些历史知识学生基本能够自学,哪些需要教师点拔启发引导?(4)如何在课堂上分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思考问题,引起学生求知欲望,并经过一番努力找到答案?(5)如何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的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

    二、依据教材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新编的历史教材,在内容上的要求是基本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但综合性、跨度与弹性都很大,有别于以往传统的教材编排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让课本中的引言、例题、图片、注释、文字说明和历史结论等书面的东西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信息。在设计教学时,可考虑到下列几个问题:(1)教材内容是不是达到课时教学目标的必须,应删减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历史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2)在校内外和互联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教材内容关系密切的课程资源?(3)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准确,适合学生实际水平?(4)结合哪些内容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达到学生的历史体验性学习?(5)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教师以新教材为基石,走出教材看教材,高屋建瓴,不仅使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教材的运用中,而且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开发者。

    三、精心设计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历史新课程标准》主张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合作—探究”的“交流—互动”式教学,为了提高探究的质量、合作的效益,教师在历史教学设计过程中可考虑以下两个问题:(1)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问题应注意四点:一是挑战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兴趣;二是思考性,问题既与原有学生认知水平有关,但也要有一定高度,必须想尽办法激励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发现”历史结论;三是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但不唯一,要求具有拓展思维,课堂问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复述型问答、概括型问答、分析型问答、想像型问答、评价型问答;四是层次性,问题要能激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成功体验,领悟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2)注重学生实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认真思考:一是为什么这节课要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不用可以吗?二是如果要合作探究,哪一个历史知识要用?大概持久性多少?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如何点拔引导?三是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合作与个人自学、教师主导结合起来?四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整体提高学习能力?

    四、注重历史教学过程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历史课改应有利于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这一理念揭示,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现成的历史结论,更其重要的目的是将学习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况中,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特别注意要充分揭示概念和结论的发现过程。历史教材限于严谨、精炼和篇幅等原因,往往将历史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究过程,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结论,而且了解结论形成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相应地选取不同的教学过程,具体归纳分析主要涉及:(1)接受式教学一般过程:在原认知结构中找到可以同化新知识的原有关知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同化──提出新的观点和结论──用史料史事论据来说明观点和结论;(2)发现探究式教学一般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一般观点和感性资料──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经过努力后逐一解决──学生提出自己认识,利用直观思维提出解决──评价验证各种观点和结论,最后交流整合得出结论;(3)范例式教学一般过程:选取个别典型史例结合直观手段说明特征──掌握同类事例的普遍特征──掌握事例的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体验认识。

    五、关注教学评价建构学生自信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还要注意考察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设计策略中要考虑到:

    1.评价主客体互动化。强调评价过程中主客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作,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即如何使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仅仅是拘执于结果本身的正确性,比如要求学生对自己每天的历史学习情况作一简单的小结,作为期末评价的内容之一。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2.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学习历史兴趣与积极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听的态度、讲的次数、交流的多少都是课堂教学设计中评价学生的参数。尊重主体差异,注重主体发展独特的认可,给予积极评价,发挥学生诸方面能力,使学生逐步建立并拥有自信,利于课堂教学师生共赢走向成功。

    3.评价过程动态化。在教学设计时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有机地将结果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并给予多次评价机会,将评价贯穿于平时课堂教学设计中,如上课的口头评价、作业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

    总之,努力将评价过程改良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必须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中预先设计到,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六、改进备课方案 完善教学设计

    传统教案管理形式化,强调规范、标准,没有给教师留有足够的创造空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应该既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又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相互沟通,共同智慧的结果。因此,对目前历史备课设计要重新加以审视。

    (1)个性教案与共性教案相结合。共性教案就是在同年级的历史教师中明确分工,每堂课由一人主备,写出教学目标、难点、教与学的思路、过程及练习设计等等,形成活页教案、电子教案,供其他教师补充改进。各人再根据班情、学情、教情,对共性教案进行调整、补充、拓展从而形成个人风格的教学设计。

    (2)教案设计单一性与整合性相结合。要重点考虑五种设计:课堂知识体系的纵横联系设计、课堂知识的逻辑结构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法设计,课堂教学安排的节奏设计、课堂中师生双方的情绪结构设计,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归类整理,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矫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备课观、教案观。

第12篇

传统的音乐欣赏教育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强塞到学生的大脑中,使学生的欣赏过程变成了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机械复制,剥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的思想像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毫无自主性和创新性,本来趣味横生的音乐欣赏课变成了毫无意思的政治理论课。

二、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进行分析

下面我们就以音乐欣赏课教案《春晓》为范例,对它的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来了解一下在新课程标准引导下的现代音乐欣赏课教学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座位编排

本教案在座位编排上采用扇型小组式排列法,也许有些教师会对这一环节不屑一顾,还有些教师甚至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一环节,殊不知这一环节正是上好一节音乐课的关键所在。

在以往,甚至是在现在,有些音乐教师的课堂上仍存在着教师在讲台上讲,不顾学生的感受,不顾教学质量,完全凌驾于学生和课堂之上的现象。其实一切问题都源自“讲台”。一个三尺高的讲台,不仅让学生对教师又敬又怕,甚至觉得教师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走下讲台,尤其是在音乐课上。像教案《春晓 》中的座位安排就非常得当。“一领众围”的座位安排使学生在心理上变的轻松自在,与教师的距离也拉近了。

这样的座位安排,更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研究活动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并随时充当学生的“后勤部长”,为学生提供所需的研究资料,并保证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验证各种假设,体验作品。

(二)导入

有了好的座位编排,更要有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有了好的导入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好的欣赏课教学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为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更能让一节音乐欣赏课气氛昂然,博得满堂彩[2]。

教案《春晓》的课堂导入严格针对音乐教学内容而设计,使课堂导入建立在与所教授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教师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唐诗《春晓》图,并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遍彩图上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作《春晓》,在此基础上,请一位同学讲述《春晓》的含义,并由此引出了艺术歌曲《春晓》。教案《春晓》利用对以往所学古诗的回顾,又请同学们对古诗的含义进行了描述,启发了

这样的课堂导入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5] 学生的兴趣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有益于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欣赏过程中迅速的“进入音乐”,更有助于他们用心去聆听音乐。

(三)授新课

1、简介曲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

在正式欣赏歌曲之前,先把作品的有关情况介绍给学生是非常必要的, 教案《春晓》在这个环节上设计的非常得当,它不仅对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艺术歌曲等知识点进行了精炼的讲解,而且还及时的为这个环节设计了几个小问题,加以提问,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又加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我国古代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5]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 是开发思维迷宫的钥匙。

2、听赏《春晓》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听觉,只有通过认真的聆听音乐,才能初步的了解并感受音乐美、旋律美、节奏美和风格美。[7]

教案《春晓》在聆听之前先有意识、有目的的根据欣赏内容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歌曲的基本情绪是怎样的?听后有什么感受?词与曲的结合有什么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问题提的虽然非常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使学生的思维也因此而变的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审美功能的直觉性,加强了对音乐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3、复听并小声哼唱

当然,音乐欣赏是不能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的,还必须进一步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所以在教案《春晓》中,在学生复听并小声哼唱之后,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物品(纸、彩笔、塑料袋、矿泉水空瓶、米、水、玻璃杯、红色皱纹纸、剪刀、小录音机、有伴奏的音乐磁带等)这些看似与《春晓》这首艺术歌曲毫不相关的物品,却在老师的问题中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教师提问:“除了欣赏和哼唱之外,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呢?”老师在提问时,要求大家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这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4、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联系生活实际创作

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适当的加入同学们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所教新课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在有计划有组织的前提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做自行创新活动是非常必要而且重要的,这样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共同提高。[10]同时,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另一方面,教师切忌将道具推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活动,这样会造成学生“活动”杂乱,动手和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教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适当的给他们提供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但也不可将教师的思路强加于学生。总而言之,教师在这个环节只是做学生的顾问,而不能代劳。在这方面教案《春晓》做的就很恰当。

5、学生分组展示表演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大师卡尔•奥尔夫说过:“让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11]奥尔夫教学法不把理论作先导,而是让学生从游戏中探索,去尝试,去感知音乐,而教案《春晓》就从此基础上出发,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做游戏,根据自己的爱好,去创作表现《春晓》的意境。

三、教案《春晓》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启示

学生是审美的主题,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对那些严肃高雅的音乐艺术接触较少,感到难以接受,难以理解,他们往往对高雅音乐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与此同时,他们对大量快餐式的流行音乐耳熟能详,兴趣盎然,基于这种情况,音乐欣赏课《春晓》,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来激起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学习兴趣,带动他们的情绪。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虽然其中还存在着:导入方法不够新颖,有些环节缺乏趣味性,听赏《春晓》时目的不够明确等问题,但毕竟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只有正确的对待缺点,事物的发展才能有动力,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周海宏. 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J].人民音乐,2001,(5):18—20.

[2] 本书编委会. 新课程课堂教学管理实用手册[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86.

[3] 陈玉丹.音乐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145.

[4] 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J].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49.

[5] 李自密.教学艺术论[J].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80.

[6] 伍新春,张军.教育理论基础[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91.

[7]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32—34.

[8] 王胜先.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赤峰学报,2007,(5):158.

[9] 徐元勇. 西方音乐学构架中的我国音乐理论教育[D]. 南京师范大学,2007,全文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