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陶行知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平民教育思想
陶行知主张教育救国,他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教育对于普通民众的意义。陶行知积极付之行动,并走出第一步,因为陶行知深受西方民主主义的熏陶,加之以往的教育运动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主导者是高级知识分子和官员,导致没有深入的了解中国教育现状,使得在普通民众中推广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忽视了民族大众的力量和他们获取教育的迫切愿望,教育运动的推广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压迫性的方式,陶行知甚至说“强迫是一种必要手续”。但是,陶行知的教育改革经历也为其奠定了强大的理念基础,促使他把教育放为中心,并结合人自身发展的因素,这符合当时教育改革的现实。
二、乡村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希望通过乡村教育助民富,启民智,享民权,保民族。他提出教育与政治相配合,将生活用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不是仅仅强调教育的中心地位,而是教育融入生活,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并想以教育来唤醒民众,使中华民族团结起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第二,陶行知在乡村大力推广教育,促进其发展,他的乡村教育思想的光彩至今仍然历久弥新。劳苦大众的子孙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体力劳作与学习知识想结合,这在中国教育历史上也是首例。第三,陶行知还认为品德对学生和教师都至关重要,他认为教师只有把品德高尚才能真正称其为老师,并且要以行为为学生做好的示范,还要积极的改造中国农村的现状,肩负重燃民族希望的责任。教师不单纯的是知识的教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更要成为自我修养的锻造者。教师应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首要任务。第四,陶行知提出使乡村教育更加科学,强调科学、实际在乡村的推广和实践。陶行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私塾教育模式,开创科学走下农村的新局面,并以教学实验的方法,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劳动,用科学武装农民的头脑,为他们解决难题,开拓视野。
陶行知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数达到百分之八十五的农业国家,农民作为国家的最低阶级,受到无情的压迫和摧残,创造物质但是却不能享受,受教育的权利也被剥夺。他对中国劳苦大众的悲惨遭遇十分的痛惜,他希望通过他的教育实践来使中国的农村改变,使农村的教育改变。
三、普及教育思想
陶行知组织成立各类国难教育救国会,他希望整合全部人民的力量,将中国民族正面临巨大的危机传播出去,在工学团推广军事课,医护培训等课程,并提倡大家相互帮助,卫国护家,集思广益,寻求中国的救国之道,不考虑个人得失。第二,普及教育的内容从简单的教识汉字,积极扫盲等变为使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教育思想更加深刻和长久;第三,立足为对中国当时的国情现状,陶行知深知当时的中国贫困落后,他的教育必须要在贫苦大众中深根发芽,他着手撰写《普及教育与学武训》,推广以武训的精神为指导,克服各种困难疾苦,以义学为手段,用很少的钱却造福了很多人。第四,因为当时民众的抗日热情已被点燃,普及教育作为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措施动员了全国的民众,形成了即知即传人,知识为公,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愿教,人人好学的局面。第五,陶行知十分注重将科学推广到生活的时间活动中,提倡每个人立足于社会,通过生产劳动改变社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促进生产生活,抓生产,团结计提的力量,努力协作,卫己卫国,爱护胜利果实。
四、特殊人才教育思想
遭受侵略的现状使中国的特殊人才不断凋零,建立育才学校迫在眉睫,把抗战的思想融入教育当中,只有全民团结才能救中国,教育也才能服务于广大的劳动人民。陶行知还重视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他希望育才学校的学生“成长为一个英勇的文化作战集团”。什么时候敌人来犯,他们也能应对自如,坚决不做亡国之徒。只有国家强盛,人民团结,中华民族才能真正站起来,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第二,日益严酷的抗战局面使得,全国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这时陶行知的政治性也越来越强,思想意识也更加坚决。第三,作为普及教育的深入和补充,特殊人才教育开拓了新的途径。
陶行知把特殊人才教育视为密不可分的建国教育和抗战教育的结合。抗战是首要任务,而建国是不远的目标,在育才学校中通过培育苦难儿童中的特殊能力的人,根据生活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培养难童中有特殊才能的儿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为抗战出力,为之后的国家建立建设出力。在对抗侵略的战争中,要想解决根本问题,通过扶助一个战争中的孩子是没有效果的,只有大力兴办培训人才型的学校,才能使更多的中华子孙成为利于人民,国家的人才。
陶行知作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先驱,终身致力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是其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的历练的对于教育和社会需求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发展,作用,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认知。面对当时国内动荡不安的局面,局陶行知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直面挑战,探索救国的教育之路,进行实验。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阶段性,更具有传承性,并体现着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1
近日,我读了《陶行知文集》后,对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提出了两大要素即思想和情操的论述感受颇深。
关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改变那种用古人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问题的办法,即使问题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不能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也不能迷信外国,仿效外国,甚至于幻想。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探索精神,要学生提出问题,为设法解决问题选择最有效力的方法,并通过试验去进行印证。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要素是关于情操方面: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教师来教书不是来抱个饭碗的,学生也不是交点学费来买个教师的。其实当今社会上,为了文凭而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仅为了生存而教书的人同样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这二大要素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那种求真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2
欣赏周国平的哲思之余,翻阅起《陶行知教育文集》。过去几年一直认为一线教师在教学方面,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有效的教学经验和超强的业务能力,唯独忽视了对理论的深入学习。现如今,认为更应具有学习、探索现代教育理念的能力以及丰富且独具创新的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的高度支撑下,无论是对教学研究还是课堂实践都是有利的。比如,在对于如何实现学校教育从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大命题,由此涉及到学校人文精神思想启蒙,比照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价值。道德行为、信念和价值观、和生命观,人文教育的实质就是这三个层面的精神教育。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可以说是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
当年的教师职称理论考试大多人一出考场就在问:什么是六大解放思想啊?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
今天读到到的“教学合一”有感触。好像教师之专门教学生书本知识的人,他似乎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除书本之外便没有别的事可教。重教太过,不知不觉中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然而就实在来讲,教学理应合一。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是教学生学。大凡世界上的教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来读、来记。比如教英语单词让你读个一百80来次的,单词就记住了,从此也是这个孩子学外语噩梦的开始。第二种教师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不是拿学生来配书本,而是拿书本来配学生,比起第一种固然有进步,但还是不妥。教与学理应统一,让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怎么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和自己的学问联系起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卖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老师如果不求进步,学生是很难进步的,这也是教育分离的流弊,也是大家的通病吧。如此想来,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有道理的,必定要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因为教育界生活无限枯寂乏味,十年如一日,年年照样画葫芦,更是枯燥。要想教得快乐,要把教学合二为一,教师的教要和学生的学联络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自得自动,体验学习的乐趣,寻求知识的归宿。
《陶行知教育文集》教师读后感3
我有幸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就就对我们说:是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通过阅读《陶行知教育文集》,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在读书的同时,我还认真做了笔记,做到学有所得。下面我对读本书的几点体会记录如下:
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同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爷爷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蔼发展。
二、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
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教学内容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产物:“人”是否真的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应试教育表现出一大“弊端”,即教育的片面性。片面性是指应试教育偏重于“生学准备”的教育,“考什么,教什么”。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 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
为此,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为最底层的穷苦国民编写了一套识字、阅读教材。1923年由陶行知和朱经农共同编写的《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前者的使用对象是十二岁以上的不识字的民众,后者则针对老人和孩童。《平民千字课》和《老少通千字课》作为一套在全国的二十个省区、五万多人中推广的扫盲识字课本,为广大的村夫牧子、凡夫走卒,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教材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脱盲、识字、普及大众语文中功不可没
教材通过其极具特色的选文系统使广大底层民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化和教育,其开启民智、改良社会的作用不应被我们忘却。这套教材的实质是在广大农村和城市贫民中推行语文教育,并在识字中完成对国民的现代性的启蒙教育。也许由于其非官方的身份,这套教材始终未能引起当时知识界的重视,在民国教材热的今天也被学界冷落,少人问津。在论述有关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平民教育的诸多文献中也几乎没有学者提到过这套教材,更没有人对教材展现的思想教育的功能加以关注,本文旨在分析陶行知的这套教材对民众的思想启蒙作用,展现教材的核心价值,并能对今天的语文教育带来借鉴意义
我国古代流传于民间的识字教材也非常重视其教化功能,总结起来无外乎围绕这样一些内容展开:即孝梯忠信、以农为本、勤俭节约、禁染恶习、珍惜光阴。其中孝、忠等又成为家庭伦理和国家伦常的核心。这些内容不仅在老百姓的思想意识里已经根深蒂固,而且也已固化在了传统教科书中。然而陶行知所处的年代已经处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撞击交融之际,对老百姓特别是底层的民众,他们更需要怎样的道德教化,陶行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在《平民千字课》的编辑说明里开宗明义:培养人生与共和国国民必不可少的精神态度,训练处理家常信札等应用文件的能力,培养领受优良教育的志愿及继续读书看报的能力。简言之其思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使国民具有国民的精神鉴于此,本文着重就陶行知的这套平民教育教材中所涵盖的国民精神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揭示实质内涵。笔者以为该教材中所涵盖的国民精神主要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劳动、读书最为光荣的集体意识;热爱生活、公正理性的公民意识;通古识今、公正理性的道德意识;倡导民主、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
一、培养劳动和读书最光荣的集体意识
陶行知为了扫除文盲奔走呼吁,亲自编写识字扫盲课本。识字便可阅读,阅读便可学知识,长见识。《千字课》第一册中塑造了一位爱读书的劳小姐:家里没有父母,只有一个弟弟,家里很苦,姐弟俩天天苦吃苦做,但她们心里都很快乐,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快乐,就是读书。他们就是没有饭吃,也是要读书的。有一天,姐姐不好过,没有做工,晚上没有钱买米,大家只吃口汤汤,就去读夜书。两个人劳劳苦苦的做工;快快乐乐的读书。他们家里苦的不得了;他们做人好的不得了。等到弟弟长大了,做了个很有用的人才,人家都说是劳小姐的家教好编者崇尚读书,推崇读书乃精神愉悦之动力的主旨不言自明。晚清民国时以读书为荣的故事并不鲜见,但劳小姐和弟弟连肚子都吃不饱却还以读书为乐,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做工》一课中也写到:做工的要读书,读书的要做工你做工;他做工;我也做工;我们大家都做工。有的做粗工;有的做细工;粗工细工都好。一面求学,一面做工。才做了工,就去上学。上学好;做工好;上学做工都好这里不仅是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宣战,更体现了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开明思想。做工和读书是开启国民读书光荣、劳工神圣思想的第一课
在《东升开发票》的课文里,讲了一个业余时间抓紧读书并且很快学以致用、读书致富的故事:东升本来不识字,在一个店里做粗工,后来进了平民学堂,夜里用心读书,进步很快一天,店里开发票的人走掉了,东升就用学过的知识完成了开发票的工作,被店主刮口相看,从此每月多得两千文的工钱。我们仿佛看到老师以拉家常的口吻告诉学生,读书不仅很快乐,而且真的能让贫苦百姓过上好日子这种以读书为乐,读书有用的观点与传统教科书中宣扬的学海无涯苦作舟和读书为了考功名,为做官,为封妻荫子大相径庭
《平民千字课》共四册,每册25篇课文,约有十分之一谈到读书和做工的主题,更不乏大量的浅显直白,朗朗上口的名言警句,如:少年不读书,一世苦到老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弟兄,读书不用心,回家无脸见母亲读书不做读书呆,想想从前,抓住现在,创造未来等。让最广大的劳动人民认识到劳动和读书最光荣这些正是国家走向自由、民主、科学之路不可或缺的宝贵的公民集体意识
二、热爱生活、公正理性的公民意识 针对愚、弱、贫、私的国民,特别是城市和农村贫民,陶行知力图在识字教学中渗透做新市民,新农民的基本素质教育。这里的基本素质主要指:
1.诚信守时,脚踏实地。如《老实人卖牛》《愚公移山》等在《迟到一点钟的谢五》这篇课文中,用一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告诉人们不照时候做事,会吃很多苦的道理;《席下明珠》则讲了一贪不义之财的诚信君子的故事;《到底如何?》里有个空想先生,空想先生看到一家卖缸店生意很好,就想开个缸店发财。当天他就拿了所有的钱买了一只缸,卖了一天也没卖出去,到了晚上,他就坐在缸里想:我这只缸的本钱是五百文,明天卖去了可得一千文,就可买两只缸了。这样一只变两只;两只变四只;到了十天头上,就有了五百十二只缸,那时就可以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了,想到这里他开心的跳起来,结果唯一的一只缸倒在地上摔破了。他的故事让人在哈哈大笑的同时,明白了脚踏实地的做事才是最重要的,否则只落得黄粱关梦一场空
2.互帮互助,自立自强,革除陋习,如《荒年不怕》《雪中钓鱼》《事要预防》等。《分米》故事里的乐吾把自己家里的最后一升米分给饿肚子的邻居;《王春江》里的颇具现代精神的父亲王春江把万贯家财全部拿出来给乡里修路建学堂而不留给儿子;《何老太太念观音》《为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事呢?》这两篇课文直指迷信的愚昧和虚假。《过生日》一文里,寥寥几句就把国人自己勒紧裤带请客送礼的窘态呈现了出来:阔人做生日,急煞穷亲戚。不送寿礼难为情,送了自己没饭吃。大官做生日;小官心里急。寿礼顶少送一十,一月薪水去半壁。读完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3.充满爱和正义。如《荒年不怕》《他真要买人吗》《我待他还是很好》等。在《三个问题》一文中,最后的几句充满了哲理:所以你要知道:最重要的时候就是现在;最重要的人就是你对而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待人好。《在他真要买人吗?》的故事里讲了一个充满爱心和正义的好人曾公亮的故事:因为借了官家的钱还不起,所以老人只好卖女还钱,恰巧被曾公亮知道了此事,曾公亮买下了姑娘之后悄悄地离开了。贫苦百姓卖儿卖女的事情在那个年代屡见不鲜,曾公亮的故事好似在穷苦人的心里点亮了一处温暖的所在。《好马和宝刀》也讲了一个关于正义的故事。《我待他还是很好》则讲了一个以德报怨的故事。这些故事都会给底层的百姓心里满满的正能量啊!
4.热爱生活,乐观向上,如 游玩》、我们想》、《摇船歌》等。虽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但透过教材中的诸多描写生活智慧、郊游之乐、田园之关的课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编者的主旨在于:告诉老百姓对生活仍然要满怀热爱,要寻找生活的乐趣,给苦涩的生活增添一丝甜蜜。其中所散发出来的乐观和向上的精神让人深思。
三、通古识今、公正理性的道德意识
通古不仅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还要了解世界的历史、重大事件和人物,而后者更显出这套教材的价值和意义。在落后、封闭的乡村和城市底层,给他们介绍西方先进国家的思想和理念,讲讲不同的宗教、不同的英雄人物,不同的国家,想必是很有吸引力的,也是极具国际视野的。
教材中,《孔夫子》《孟夫子》《岳飞》《诸葛亮》《愚公移山》自不必说,还有很多具有独特气质和风貌的历史人物如《讨饭的开学堂》里的武训、不愿做官的《田兴》《范大夫》,敢为天下先的,具有冒险精神的《郑和下西洋》,如何变法治理国家的《王安石》等等。同时,编者也选取了《佛》《耶稣基督》《瓦特》《佛兰克林》等世界历史名人作为教材内容。这些故事展现了影响世界的两大力量宗教和科学对人类的改变,这些历史人物的选取并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寄予了编者的期许和理想的:即教育立国、改革先行,不唯官不唯上,勇于冒险,崇尚科学,尊重信仰等等 。
这些课文的引用不仅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精华教授给了百姓们,而且开拓了广大平民的视野,让他们了解自己身边的世界,从而更加看清楚自己,进而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真正自由的人。这也许是陶行知想通过教材开启民智的最终目标和愿望吧
四、倡导民主、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新课程改革;融入
1、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最伟大的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家,他被称之为“人民教育家”,是因为他坚持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从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出发,并科学的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大胆改革我国的教育理论,独创性的提出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说,通俗的来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它强调的是教育的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与终身性,涵盖了非常丰富的内涵,可以说几乎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我国正在实施的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从本质上来讲,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我国当前大力倡导的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息息相通、一脉相承,因此,笔者认为,我们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把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很好的融入到当前的新课改内容当中去,进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并取得更好的改革成果。
2、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简介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生活教育”学说,即“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我们要很好的理解其“教学做合一”的丰富内涵。具体来说,陶行知该教育理念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传统意义上教育领域中教师教,幼儿听的死板的教育教学方法,陶行知先生强调说,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是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是三件合为一体的事情的三个方面,它们有着共同的中心,即实际生活,其主要的内涵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幼儿学;教的法子必须依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必须依据做的法子;先生需一面教一面学。
此外,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中非常宝贵的组成部分就是其创造教育思想,他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不断的探索了创造教育的规律性,并通过一系列的讲话和文章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了创造教育的内在规律。创造教育的理念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儿童自身的创造力。陶行知先生相信儿童自身具有强大的创造力量,无论实际创造力的大小如何,儿童身上都有着创造能力。教育要启发孩子自觉的根据能力需要来进行活动;(2)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儿童自身拥有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先提出了五大解放,即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后来,他又把五大解放扩充为六大解放,即增加了解放眼睛;(3)教育还要为儿童的创造力准备最佳的发挥环境,陶行知先生认为环境会对创造力的发挥起到外在的力量。环境包含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环境。就物质环境来说,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创设儿童喜欢的教具。就精神环境而言,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要提倡民主,宽容了解儿童,民主是儿童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有利条件,禁止任何形式的精神虐待;(4)教育本身就要有大无畏的创造精神作为支撑,才能够为教育提供无限的力量源泉。无论遇到的阻碍有多大,困难有多艰辛,我们都要坚持一个“敢”字,本着强大的开辟精神和求实态度,努力创造出教育的新天地。
3、把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融入到课改内容的具体途径
陶行知幼儿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即“教学做合一”对推进新课改进程有着非凡寻常的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我们只要充分参透其中的启发意义,并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到当前的课改内容中去,就会取得一定的改革成效。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启发并积极应用到新课改内容当中去:
(1)首先,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尤其重视“做中学”的价值,重视培养幼儿的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注重对于幼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陶行知的“做”就是行动、思想和新价值创造三者合一的劳力且劳心。他还提出了要彻底解放幼儿的“六大解放观”,更为凸显了其重视“做”中对于幼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那么,我们就要充分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学”的教育理念,重视对于幼儿实践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让幼儿能够让手和脑一起行动,使得“做”成为教师与幼儿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也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这与我国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要求不谋而合。我们要根据相关精神和要求,增强幼儿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2)其次,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对于新课改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主要包含了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三个方面。就教育观念而言,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学相长”,而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幼儿的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就教育内容而言,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就是要使得人天天改变与进步。而新课程就是要关注幼儿的全面向上的发展;就教育方法而言,陶行知先生要求教育方法要与“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相吻合,并根据具体的“做”的内容特点及教的规律、学的规律来决定。新课程改革也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变、学习方式的变革,尤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就要根据陶行知与新课程的教学观念,使得新课改过程中,教师要有信仰心、有责任心、有共和精神、有开辟精神、有试验的精神等,让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根据陶行知的教育内容,我们就要努力把课程设置和教授内容与国家实际情况相符合,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主张生活即教育,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开展创造教育和行动教育;我们要根据陶行知的教育方法,尽可能的采用动头脑的实践教学方法,教学互动并相互转化,促进幼儿的学习进步;
(3)再次,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也给了我们不小启发,即要取得教育成效,首要的前提是树立科学的幼儿观;要取得教育成效,必须着力建构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应当正确地对待课本。那么,根据这些教育思想,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教育工作的直接对象,即幼儿,端正对于幼儿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看法,把幼儿看作学习的原动者,充分尊重并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构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此外,我们还要对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或者课本有着恰当的态度,不能让课本成为僵化的教条主义的代表,而是要把课本当作是一种有人参与其中的“主体化存在”,让幼儿积极参与到课本的教学过程中来主动建构知识。
4、结束语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科学教育观、幼儿观、知识观、教学观的综合体,我们学习陶行知先生的幼儿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我们当前正在推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是息息相通的,我们要把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全面透彻的理解并应用到新课改内容当中去,充分发挥出其指导价值,为我国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戴自俺.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文/丁 宣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职业教育先驱。陶行知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取名“行知”。他先后创办多所学校,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郭沫若称赞陶行知:“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
拜劳动者为师
1932 年,陶行知创办山海工学团,广招农民的子弟读书。他以庙为教室,孩子们从家里带来高低不一的凳子。后来,请来了木匠师傅。陶行知看见木匠师傅闷头做凳子,就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是请你来做先生的。”木匠慌张地望着陶行知说:“我可不识字啊。”陶行知笑着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锯起来。
第二天,老师们开始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的学生说:“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一个家长看见孩子不小心把手弄破,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起自编的顺口溜:“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孩子和家长都拍起手来。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教木匠师傅认字。几个月后,教室里的50 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点头叫好。
陶行知还让生物老师带领学生采集标本,请来老农教认草药,请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四块糖”教育理念
有一天 ,陶行知看到一名叫王友的学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陶校长,我错了,我不该砸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块糖:“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
陶行知的批评方法,于平淡无奇中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他善于发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触及孩子的心灵,使学生产生了自省的心理,追求向上的力量,真正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他告诉老师们:教育无处不在,批评中也蕴藏着艺术。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1
陶行知先生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学习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名篇论著,让我的收获颇丰、感触很深。
在陶先生的众多教育思想中,给我感悟最多最深的首先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思想,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也将永无止境。为了可能被淘汰的危机,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作为教师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只是,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做一个怎样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以身作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来教育学生。
其次,是陶先生的的教育思想。陶先生说“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会学”、“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就“教学做”三者关系而言,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教与学都以“做”这中心,“教学做合一”,做就是教,做就是学,教也就是教,教也就是学。就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而言,“教学做”有一个共同的中心,那就是“事”,也就是“实际生活”,实际生活也就是日常生活,那么日常生活学是学,就是教,生活就是教育,生活就是学习。动手做对自己就是学,对他人就是教,手脑并用也就是教育。教育现象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的,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教师实行“教学做合一”,教师拿做来教,才能算是真教。学生实行“教学做合一”,手脑并用,才能求得真知,生活创造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自动、自学、自得的“治学”能力,才能培养学生手脑并用,能言善行。
还有陶先生“爱”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教师不仅要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使学生们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注重“以人为本”,“教学做合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2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它的精神内含十分明确,即大众教育——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这一至理格言,这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永恒主题。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他认为教师应“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提倡教师做一个学生思想和求知的引路人,不做一个教书匠。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这是陶行知先生作的《自勉并勉同志》诗。他自己的一生正是不断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典范。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感悟3
借我校10周年校庆之际,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部分教学思想,掩卷沉思,启发颇深。先生当年的一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字字珠玑,鞭辟入里,时至今日依然觉人觉世,发蒙启蔽。
所谓“行是知之始”,我的理解是:应该首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还未获得抽象的理论知识之前,先有一个动手体验的过程,进而在实践中学习和积累。所谓“知是行之成”,我想它说的是:学生经过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再将所获得的知识,以此检验所学知识的适用性,从而达到行与知的高度统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学的讲台不同于高中、初中,它不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生,它更多的功能体现在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动手,如何掌握好一门过硬的技能。这一点,对于三本院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社科系系主任刘路老师曾有一段富有远见卓识的表述:一二三本院校本无优劣之分,一本院校是高音部,二本院校是中音部,三本院校是低音部,只有这三个音部共同和声才能奏出最美的乐章。那么,作为三本院校的我们,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在这场演奏盛宴中发光出彩。
作为我校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名普通教师,自2011年起,专业的每一次规划和建设我都参与其中,经过几年时间的摸索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的道路上不断在探索,当中有进步也有不足。2013年,对于我们广播电视学专业而言,是一个改革年。在刘路老师的提议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师生率先开启了对毕业生毕业形式的变革,09级的12位毕业班学生采用了以“拍摄影视作品”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在新的一年里,采取此种形式毕业的人数又翻了一番,超过了毕业总人数的30%,预计在未来几年里,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所有毕业生都将以“影视作品”的形式获得毕业证书。这一变革,对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无疑是一次大的冲击。以此为导向,单纯的书本知识、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显得越发无力和不合时宜。个人认为,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点已达到行与知的高度结合:
一、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实践能力。
陶行知曾经说到“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因此,教师要想交给学生一身过硬的动手本领,自己先要变成一个实践的“高手”。
二、教师要有一套教授学生的好法子。
在我看来,我认为以下两点尤为重要:一是,要因材施教。对此,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的脾气、性格、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首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所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二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陶行知先生说过这么一段话:“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单纯的填鸭式教育,既害了学生,也害了教师自己。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观念,尽可能多的鼓励学生去思考、去体验,注重学生的反馈,把课堂氛围搞活,以此达到“知行一体”。
杭州德天实验小学金斐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今天,我认真地读了他的文章《生活即教育》感触非常大,印象很深刻,不禁提笔写起了感想.
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
"综合实践"这门学科的开设就十分符合陶行知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做好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再次出现.综合实践的教研员也经常要求我们一线的老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要一味地参考课本,完全可以抛弃这个枷锁.内容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有疑问的身边小事.教学时,可以邀请社会人事(例如:家长,专家等)共同参与学习,这就是"教学相长"也.教学时间不一定在课内,完全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教学地点也不一定要在教室,社会是最好的课堂,让我们走出去,亲密地去接触社会,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总之要调动一切机制,服务于教学.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
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去年,我搞过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真正发现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惊人的.许多时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而是学生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学生展现了各种能力,有的学生配合老师做好社会调查,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有的学生自己设计服装,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做手套,还有学生用碎布设计缝制了一条连衣裙……各种来源于生活内容的教育是真正受学生喜欢的教育,这种教育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
最后,我想: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的.只要我们心中有想法,并付之于行动,进行生活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
摘要:幼儿语言活动要以科学的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去提升综合教育教学水平。本文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阐述了如何进行幼儿语言教育,有效地提升幼儿社交能力表现能力与思维表达能力。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语言教育;启示
陶行知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先驱者,构建起了相对成熟有效的教育模式。陶行知推崇的生活教育思想理念是一种相对科学、合理、有效的幼儿教学理论,体现出陶行知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目标方面呈现出的前瞻性,陶行知认为我们在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提升幼儿思维能力的独立价值,重视创新与分析。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涉及到教学做统筹兼顾、社会即学校、生活与教育的整合。从这些教育原则中我们可以知道,针对幼儿开展的教育活动应当从日常生活元素着手,从而提升教学价值与效果,优化幼儿社交能力与语言水平的重要渠道便是生活教育模式。语言教学活动最佳的状态是提升孩子自我认知能力,在挖掘幼儿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水平、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我们需要积极主动的学历陶行知的幼儿教学理念,提升幼儿教学教育水平,潜移默化的优化孩子自我表达、语言技巧。
1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语言教学
幼儿虽然年龄小,却依然存在人际交往活动。最为常见的例子便是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与父母存在语言交流活动。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会主动通过语言表达向监护人传达想要的欲望,幼儿喜欢吃某些零食,也会主动积极的与父母交流互动,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陶行知推崇的教育原则之一便是从生活中挖掘教学价值,教育活动不仅仅需要通过理论课堂时间,社会实践、社交活动都是一场具备明显的实践价值的教学活动,例如家长为了鼓励孩子积极主动的表达自我的观点、欲望、诉求,会在明明知道孩子想要吃某些零食的情况下不购买,激励孩子自己主动说出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提升孩子说话的主动性,避免孩子存在内向、消极、被动、负面、自闭等问题。以生活经验作为教育依据的模式是相对科学的,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幼儿教师在教授孩子《小鸟你好》这篇绘图文章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鸟科动物的生活习性,并帮助孩子分辨不同种类的鸟,帮助孩子学会观察自然,保护鸟类。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容易接触到的东西是最方便开展教学活动的原始材料,绘图课文中讲述的是大雁、麻雀都想要竞聘邮递员,而这几种鸟类形象都比较生动,故事本身也比较有趣,可以吸引孩子关注整个课堂中教师的讲述。孩子也通过教学内容理解到了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不同的条件支撑。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是最为高效的,也比较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与理解能力。有鉴于此,教师只有积极利用生活知识引导孩子学习,才能够保障幼儿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2通过生活化的语言环境鼓励幼儿主动说话
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针对幼儿学前教育开展一系列的引导工作有利于孩子构建起更成熟的语言组织技巧,提升孩子未来的社交能力。生活化的语言环境是提升幼儿主动表达的重要渠道,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的生活化的模式中探索引导孩子学会积极主动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意识,以此作为幼儿教育的前提条件。实践活动中汲取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模式的形象生动才能够打动孩子,生活化的语言内容才能够提升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幼儿处于一种熟悉的环境中有利于其舒缓心情,保持相对和谐的心态,勇于提出各种诉求,提升口头语言表达的行为。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加入幼儿熟悉的内容元素,教师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加入大量的写实的、生活化的内容,提升幼儿对于故事内容的感知能力,幼儿想象故事的过程中可以积极主动的借助自身的思维能力提升其内在形象。这种幼儿教育手段能够帮助孩子维持学习的频率,帮助幼儿获取学习的乐趣,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认知能力。
3围绕教学合一原则开展语言教学活动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推崇实践教育原则,幼儿教师应当让孩子多多动手,通过玩耍积木、户外活动的方式学会更好的利用玩具获取语言表述的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自主学习,提升教学效率。显而易见的,幼儿教学活动不能只让孩子自主学习,也不能让教师完全代替学生思考,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推崇的科学的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趋势是在集体活动中实现教学合一。孩子从相对较好的语言环境中获取自主表述的技巧与意识,在集体活动中存在多元化的互动行为,包含教师与幼儿、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孩子在户外活动中表述自身行为的时候,其语言活动能力就会潜移默化的提升。同时,教师也应当积极主动的教授学生如何礼貌的与他人互动,从而提升幼儿的语言社交能力。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幼儿教师在“访问朋友”的户外活动中,教师为每个孩子准备了记者证作为道具,鼓励孩子去访问朋友,从而激发孩子学会与他人交流,孩子通过社会实践经验、电视节目内容等自己能够了解到的访问经验去尝试与他人互动和交流,这种教学模式便是典型的在集体活动中实现教学合一。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环保教育;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4-0077-01
幼儿园环保教育,是指结合幼儿园教育纲要,有效利用环境(幼儿园环境、自然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向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卫生习惯、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节约能源等方面的教育,以此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致的。本文结合幼儿对环保的认识能力,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一、老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应该让孩子更多地来说一说
陶行知先生指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灵的深处。”幼儿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我们可以在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环保教育。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抓住各种契机和幼儿说说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让孩子时刻记得自己要做个环保小卫士。比如,幼儿在洗手的时候,总存在浪费水的现象。在一次活动课结束后,我们班有一个小朋友比较贪玩,洗手的时候又把台板上弄得都是水。另一个小朋友看到了,跑来告诉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课前和小朋友进行了一次谈话,请小朋友说说对这件事的感受。有的小朋友说:“这是不对的,水弄得到处都是,小朋友走过去的时候要摔跤的。”有的说:“阿姨已经把地拖干净了,我们小朋友就不应该把水弄到地上。”也有个别小朋友说:“我在电视里看到的广告,说浪费水等于浪费生命,到时候我们没有水喝,要渴死的。”在孩子们的议论声中,那位小朋友知道自己错了。
为此,我又和小朋友进行了谈话,也让小朋友知道,我们只有大家一起来保护好我们的教室,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我们的教室才会更加整洁,从而让孩子们感受到环保是要靠大家一起努力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该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的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美好情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我们幼儿园在很多方面都很注重幼儿的环保教育,特别是园部的绿化工作做得很好。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环保活动,让幼儿能够学到环保知识,更有机会与他人交流环保心得,以点带面,带动家庭成员、社区成员一起来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比如,我们和小朋友、家长一起,制作了很多环保指示牌,如“爱护花朵,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美丽的环境是我家,整洁美丽靠大家”。有时利用午后时间,领小朋友一起参观我们的幼儿园,一起来说一说幼儿园的美,进一步感受幼儿园的美,让他们感受到美丽的幼儿园离不开好的环境,美丽的环境要靠大家来创造。这样,利用环境渗透的有效教育作用,让孩子们成为快乐的环保天使。
二、作为幼儿的合作者,应该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和孩子一起做一做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家庭生活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部分,我们应该怎样来运用这一部分资源呢?在开展环保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家长资源、社区资源,联合开展环保活动。比如,请家长设计环保小报、编写环保创意书;向家长宣传环保教育的意义、传递环保教育的信息,一起讨论如何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的目的,并能够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环保活动中来;开展“我为幼儿园添一片绿”“废旧电池回收活动”“家庭环保小制作活动”“熄灯一小时倡议活动”“利乐包装大变身活动”“幼儿环保创意时装秀”“文明餐桌小卫士亲子绘画”等活动,提高家长的环保意识。同时,走向社区,开展“无烟日”宣传活动;还邀请上海江玫瑰老师来园,为老师、家长们介绍利乐包装袋的妙用,以及如何进行制作。总之,在家园活动中,通过家长的参与和孩子的共同操作,我们的校园更加美丽,大家都成为幼儿园的环保小天使。
三、老师作为孩子的好伙伴,应该开阔孩子视野,和孩子一起走一走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的确,在进行环保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这一生态自然资源。因为在社会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环境需要我们去“拯救”。比如,园内组织了一次环保亲子活动,请家长、孩子们一起参观梁丰生态园。家长们都认认真真备好环保袋,时刻提醒自己和孩子把垃圾扔在垃圾袋里,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在参观公园的路上,我们发现有些小朋友直接把垃圾随便乱扔。这时,可以问孩子们:“你们说这样做对吗?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看到爸爸妈妈都带了环保袋,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把垃圾捡起来扔到环保袋,还有些可回收的垃圾我们也可以重复利用呢。”活动结束后,家长、老师、小朋友一起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让美丽的公园恢复到原来漂亮的模样。
总之,从环保教育入手,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让每一种植物,每一块土地,每一个小动物都成为幼儿园的活教材。要让幼儿与阳光亲密接触,和花草虫鸟自由对话,让幼儿在一个集绿化、美化、净化、儿童化、教育化、现代化于一体的“绿色、环保”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陶行知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以后大力倡导创造教育,在这一领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然而,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留学回国任教时期。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919 年――1926 年)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萌芽时期的观点主要是有这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教育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创造发明是教育的发展动力,是新教育的本质所在。一是创造教育与教育者的关系,陶行知很早就主张教师应敢于创造发明,要有开拓创新精神。
二、发展形成期(1927 年――1938 年)
陶行知在这一时期逐步提出了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并通过实践来试验自己的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晓庄学校创造教育的实施,侧重于自然的训练,先是手脑并用,进而发展到“科学下嫁”,广泛开展小发明活动,这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三、成熟期(1939 年――1946 年)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无处不在,无时不见,无人不有。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在《创造的宣言》中指出,“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人……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在陶行知看来,创造能力先天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说通过教育可以后天赋予人以创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应是立足于使人身上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如是,我们便可以明确创造教育的涵义。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方式,他本身无所谓创造什么,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础之上,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人身上已存的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 “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 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
传统的美术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画什么和怎么画都是教师规定,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童心自然流露,充满激情地自由创作,我们就应该转变以往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想不想”是幼儿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教师要为幼儿大胆地想,富有个性地表现创造条件。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在平时课内外的美术教学中,要以此为目标进行积极尝试与探索。
1、解放孩子的头脑,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
绘画是幼儿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善于理解、接纳、欣赏幼儿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氛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2、解放孩子的双手,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地表现”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的,幼儿美术创作受思维的符号性和自我中心性影响,往往凭直觉表象而进行,因此,具体美术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可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
3、解放孩子的嘴,提高他们自我表达的能力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我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问的自由,让幼儿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有关美术的知识;给孩子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孩子的作品,引导孩子继续创造,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审美能力。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增强创作的自信。总之,教师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4、解放孩子的空间,体验他们美术创作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在教学以外的时间,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特别是让幼儿积极地去参与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教育。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实用组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毕生的精力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其教育思想分为乡村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创造教育思想、民主教育思想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对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理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2、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是生活教育,倡导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生活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其意思是指培养学生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获取知识和技能。这里的知识和技能是人的生存之道,即求生之能。
“社会即学校”理论是陶行知为反对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士大夫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平民难以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来的理论。他认为社会就是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并且强调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3、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中体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
在教育部[2006]16号文件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其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应该说,在16号文件中,培养的目标是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要符合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需要的。其深层次的含义是培养的人才不仅能解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且也要能解决国家发展生存需要。这一点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一致的。
我国高职教育中提出的“校企合作”理论与“社会即学校”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效果。“校企合作”在我国国内有四种模式: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校企互动式模式以及“订单式”合作模式,现在研究的比较热的是“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2]。
职业教育理论中的“老师教,学生学,边学边做,通过做来巩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是相一致的。这样就解决了只注重教师的教,忽略其学和做,学生只注重学,教学脱节等弊端。
4、两种理论在课程设计中的紧密结合
下面我们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谈一谈陶行知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实用组网技术》是我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是训练学生组网能力和维护网络能力的专业课程,培养的学生将符合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等岗位需求。本课程依据锐捷网络真实的企业园区网络项目,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的教学效果,因此将该项目所包含的知识点肢解成九个模块,分成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在最后的教学进程中,再合并成一个项目进行综合实训,作为知识的综合和能力素质的训练。我们在设计《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时,针对岗位需求,围绕课程技能培养目标这条主线,设计构建了实用组网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模式,结合锐捷认证网络课程体系,以RCNA为教学主线,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形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纯理论+感知阶段)
依据计算机网络的组网技术,主要详细讲授网络设备为主,分清不同层的网络设备,掌握网络设备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特点等,对网络设备有个清晰了解与感知,此阶段课时占用比例很小,但对后阶段的网络互连与配置、网络设计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涉及网络互连基础、局域网、广域网和网络规划与设计等四部分,做到必需、够用的原则,对较深的专业技术知识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述,着重介绍技术的应用。
(2)实践教学内容(掌握核心技能,灵活应用阶段)
实用组网技术的实践教学分为两层,即网络构建、网络故障排查。
* 网络构建:包括网络设备的使用、配置和管理,中小型企业内部网的组建,企业网与Internet互联、广域网接入技术等。
* 网络故障排查:包括软件和硬件故障排查,这一部分内容融入到每一个项目实施中。
此阶段以具备行业工程背景设置的网络配置案例为主线,实现工程过程化训练,辅以必要的网络互连与实现理论,使学生切实掌握相关技能。此阶段核心是实现,灵魂是活用,实践为主,理论相辅,交叉进行。
同时,为了配合课程的建设与教学,我校与锐捷网络公司共同投资约100万,建立了一套网络专业实验室,并成立了锐捷网络学院,为后续的“校企合作”与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5、结论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为了解决平民接受普通教育而提出的伟大理论思想,在中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中不仅能和职业教育教育理论紧密结合,而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实用组网技术》课程为例,说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职业教育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