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推敲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初选课题和课程设计
公开课的课题一般是自选的,笔者选定了《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这一题目,接下来就是课程设计。对“公平”的定义和展示拟通过“认识公平——反思公平——再识公平”的线索进行,在进行课程设计时,笔者有些许感想:
1.朴素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思想品德课的追求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学情去考虑,以有效为目标,以朴素为原则。笔者在先前的设计中又增加了“牢骚满腹”与“随心所欲”两个板块,意在给学生一个表达心声的机会,并适时对学生的错误观念进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社会需要公平以及不公平现象的危害,从而呼吁大家去追求公平。
2.依据学情展开教学设计是教学的根本
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去设计课程是教学设计的根本途径。例如在和学生聊天时,学生表达出对心中的英雄的看法,于是构思出“心中的侠——碰到不公平的事大侠会如何处理——江湖侠气与时代特征——谁可以是侠”的设想,通过英雄这个话题过渡到“公平”这一话题上。
3.教学设计是一个反复推敲和论证的过程
教学设计不是一次性的突发奇想,这需要一个反复推敲和论证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的推敲和论证中,才能完成一个高质量的教学设计。通过反复的思索,笔者把思路定在名词大猜想(引出公平话题)公平心发现(谈谈对公平的认识)牢骚连珠炮(说说你眼中的不公平及感想)公平创意园(用三个和尚的故事进一步加深对公平的认识,以及追求公平的可能性)新闻阅读与点击以及总理的名句(烘托主题)。设计好了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有条不紊。
二、课堂教学的片段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通过师生互动,不仅使学生对“公平”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引发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例如在问到“你认为什么是不公平?”时,一个学生回答:“人生来就是不公平的,因为每个人的出身、家庭背景不一样,受到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不同,这就造成了很多的不公平。”这样的提问和回答让学生对环境和背景的公平与否有了新的思考,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指出人虽然生来不公平等,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公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外,在问到“什么是公平的?”时,一个学生回答:“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中国是公平又不公平的,原因是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这样的侵略能让中国反省自己,这是公平的,但是外国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又是不公平的。”这样的回答让学生对国家的命运有了深入的思考,都是很好的借鉴。
三、从教学中引发的思考
1.关于预设与生成
预设体现了教师的思维。精心预设和动态生成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堂生动有效的动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精心预设是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没有预设,课堂就毫无章法;动态生成是精心预设的必要补充,没有生成,再好的预设也终成摆设,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另外,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预设要与学情相结合,不考虑学生的预设绝对是失败的,是无法达到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的。因此,只有在考虑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完成的预设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加深入,真正做到对学生有益。
2.关于先学后教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应该充分地掌握所要教习的知识,并对知识进行反思,以期更好地传授给学生。先学后教的理念应该渗透在教师的骨子里,教师应通过对阶段知识的学习和充分把握,更准确更高效地把知识教给学生,要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展开课堂教学,始终把学生摆在突出的位置。教学要一切从学生出发,把一切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作为出发点。
3.关于教师与学生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能仅仅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更好更快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不是无所不知的,教师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教师可以教给学生知识,学生同时可以提供给教师很多信息。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真诚交流的基础上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和谐的课堂实现有效的价值。
杜甫曾在一首诗中说:“种竹交加翠,种桃烂漫红。”意思是说,我若种竹子,我一定要让我的竹子长得枝叶交加;我若种桃树,我一定要让我的桃花开得妖娆烂漫。其实自古以来,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大多具有这种情结:做什么事不做则已,做就要追求一种极致的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社会的要求,个人发展的需要,要求教师要有一种“种竹交加翠,种桃烂漫红”的志向。直达学生心灵的传道,高效低耗的教学效果,这是每个教师心中的祈求。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教师具备多方面素质,如拥有厚重的学科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学科教学规律,等等。尽管各人的视角不一,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好教师要有“洗课”的习惯。
所谓“洗课”,就是把课堂上一些多余的环节、不必要的铺垫、不完美的细节去除掉。大凡名师,除了他们具有极高的悟性、极强的对于文本的解读能力、对于核心知识的超强洞察力以外,一定还有“洗课”的习惯。不反复推敲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不经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见金”的过程,不可能有着手成春的课堂效果。我们在佩服名师“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感叹他们的课堂设计如神来之笔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东西,“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可以说,任何一个有底蕴、有底气、在课堂上能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的教师,能令人“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叶圣陶语)的教师,一定都有“洗课”的习惯。
“洗课”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在课前,即备课过程中,“空袋难以直立”。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搜集资料,对重点、难点、疑点分析到位,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了然于胸,对学生接受知识时可能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该以什么方式呈现知识考虑清楚,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45分钟才可以走出神韵,走出自信与丰采。
教师的知识面越宽,就越容易深入浅出地教学。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你(教师)要每天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在你的科学知识的海洋里,你所教给学生的那些基础知识,不过是沧海之一粟。”这段话告诉我们教师充分占有知识的重要性。正如俗话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惟有如此,教师才有可能从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知识并传递给学生。
然而,教师占有的信息量多了,也必须防备另一种情形,即有些教师很容易在大量的信息面前迷失掉自已的判断力,他们往往对一堂课的核心目标把握不准,导致一堂课主次不明、节奏拖沓、效率低下。为了提高升学率,他们往往采取“加班加点”“打题海战”等战术,只是可怜了孩子们,他们的情趣被消解,思想被钝化,哪里还有什么学习的积极性可言?如有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对所拥有的资料“洗一洗”,教师必须精选内容,锤炼语言。而语言的精炼来自于思想的深刻与洞见,所谓“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对一节课的反复思量与斟酌,是“洗”去累赘的有效方法。上课前,我们需要对教学设计反复推敲,知识如何引入才更加流畅自然?新知识是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一个教师,不能养成几十年如一日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自律与反思习惯,其教学水平就只能是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
充分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不可预测性。课堂应情境而生、应学生而动是应有之举,课堂上经常碰到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事件,教师有时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与遗憾,有时会灵光闪现,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另外,“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同事之间相互听课,对自已也会有许多启发。很自然地,我们应对课前的预设、课中的生成进行推敲,即再次对这节课进行“教学设计”,这就是“课后洗”。教师在课后要充分吸纳学生的奇思妙想、别情异趣,以及教学现场和同事之间的智慧。我们自问,假如可以重新来过,这堂课又该如何上?只有主动地推敲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一次次更改完善,“洗课”得到的收获才能够生成自已的教学智慧。在预设后生成,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前预设,在生成后再预设,再生成,课堂才能变成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向着精彩迈进。
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诗话补遗》中认为,一旦发现了有趣的诗意,就要用最鲜活生动的语言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宁可不合韵律,也不能失去生机,宁可如野马,也不可如疲驴。宁可做活老鼠,也不可做死蛟龙。他认为美是稍纵即逝的。同样,来自课堂的灵感也要即时捕捉与积累,只有时时、事事、处处做有心人,“洗课”的水平才会越来越高。不经意间,人的才识与学养,举手投足间,将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韵味。此时,当别人请教你一堂课用了多长时间准备时,你可以这样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
(作者单位:江苏省清江中学)
但是,通^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也发现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现对这些问题加以分析,目的是能够引起教师的注意,让多媒体更好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问题一:导入部分过于浮华,远离了课堂教学内容
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果设计成功,可以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对本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因此在设计导入时,应力求新颖并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趣味性,更应当简洁直观。可是很多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过于浮华,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做的太过,导入时间太长,虽然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但是投入的时间太长,导致不得不压缩后面的课堂教学时间,一堂课前松后紧,一堂课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
针对以上现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精心设计导入。对于选用何种方式导入、何种素材导入,认真比较分析,选择高效的设计,充分借鉴成功的课堂导入,尽可能的让导入部分能达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的目的。
(2)严格控制导入所用的时间,时间尽量控制在3分钟以内,最长不超过5分钟。
(3)反复对导入部分进行演习试讲,不断完善,在精简的基础上再精简,在高效的基础上再高效,需要反复推敲,不断完善。
问题二:本末倒置,教学设计服务于多媒体课件
通过平时的观察发现,大多数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来源于网络或资源库,各位教师在使用时,只是对原有的课件进行一定的修改,删除不需要的内容,加上补充自己需要的内容,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就形成了。这种方法高效实用,本人不反对,但出现的问题是:先制作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而后根据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设计,自己学习到的一些教育新理念、新方法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去实践,制约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教无定法,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通过教师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去发现,网络或资源库中的多媒体课件虽然很不错,但也并非完美无缺的。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是教学理念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环节的设计,然后根据教学设计去决定是否需要多媒体课件、需要怎样的教学多媒体教学资源,也就是由教学设计来设计多媒体课件,很多教师恰恰相反。
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不断学习提高。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借鉴成功的教学方法,反思总结,认真分析每堂课的成功得失,不断创新实践,让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特色,更高效;同时学习多媒体教学应用技术,提高自己应用多媒体的水平。
(2)大胆改。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多方面寻找多媒体素材,打破原有课件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自己的课件,让多媒体课件为教学设计服务,为课堂服务。
问题三: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演示,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很多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将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全部摒弃,所有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完成。甚至实验过程的教学,直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替代。如科学实验“沉与浮”时,直接用课件演示,很快得出 “塑料泡沫、木块在水中浮、橡皮泥沉”的结论,这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应尽力避免这样的教学过程。
针对以上问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多媒体教学技术不是万能的。需要它的时候,用它,不需要的时候,不要用。有些教学内容,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好。如数学公式的推导、科学实验等,有些时候多媒体教学技术配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更好,不能全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技术。
一、整体与细部:收放自如的穿梭
在这份设计中,既有整体阅读、把握主线的眼界,又有文本细读、字斟句酌的涵泳。教师从一开始就敏锐地抓住了“我爱北平”和“说不出”的矛盾,十分精确地聚焦到“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一句,由此推进到“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体会老舍对北平难以言说的深情”的教学目标,最后又在“升华情感”板块,回应开头作者反复强调的“说不出”。这样的设计颇具匠心,开阖自如,点面兼顾。但稍显不足的是,其“整体把握”板块中应当更明确地梳理一下全文的逻辑关系,而不仅仅是1-3段的概括。文章按着“真爱北平一北平真好一真想北平”的思路,铺陈开去,一气呵成。因此,教学中在整体把握上,当顾及全篇,一贯到底。
二、图画与音乐:鞭辟入里的推敲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突出的亮点就是方老师沿着聚焦的关键句,一路追问,“当你在欣赏一幅画,耳际回荡背景音乐,画面与音乐分别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也就是说它们是通过什么来唤起你心中的爱?”这个问题有创意,也极富挑战性。于是,奠定了教学主板块“文本细读”的结构,教学也便由这“图画”与“音乐”两端而生发开去:体会“像由音乐引起的爱”和“像由图画引起的爱”。设计中,方老师精心捕捉了若干句子、实词、虚词,甚至是标点符号,在一个个词句的揣摩体味间,引领学生体会音乐引起的爱的氛围与情韵,感受图画引起的爱的境界与质感,由此细绎出作者对北平这份深沉的爱。但细想,既然要体会“像由音乐引起的爱”,“老城墙、红酸枣、小蝌蚪、嫩蜻蜓”这些景物构成的意境的音乐形象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尚不够充分,似乎还是停留在“图画”的意义上。其实这些物象有着不同的音乐形象,加之其间的动静相间,有着丰富的节奏和韵律。另外,文章还有若干很值得细细体味、慢慢推敲的句子,如:“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那感觉,那声气,挺有味儿。
三、适度与过度:适可而止的阐释
空泛的词语,笼统的概述固然是阅读体会和阐释的痼疾,但对阅读内容的阐释要适度自然也是不争的要求。尽管我们提倡多元解读、个性化解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衍义、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也并不意味着可以有绝对的“弹性”,而是必须以文本为阅读和批评的中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读者的主体作用不是万能的,它理应向文本靠拢与挺进,尤其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更应尊重文本的地位。客观地说,方老师在设计中所举的事例大都细致入微,分寸恰切,且解读比较到位。但要真正做到不逾限越界、适可而止的阐释有时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我以为,方老师的设计也难免有过度阐释之处,主要体现在标点逗号使用的分析上,尽管可以自圆其说,但如果多读一点儿老舍的作品,就会发现现在用顿号的地方,作者常常习惯用逗号,这里略举一二:
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
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大明湖之春》)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的母亲》)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为名家为名篇做出过度的阐释,以为然其实未必然。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新课程改革使化学发生了一次历史性变化,改变了以往系统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学模式,也要求教师必须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建构知识的参与者、研究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在这次变革性的洗牌中,年轻教师在新课程的适应性上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 G.J.Posner )提出的: 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年轻教师经验不足,只能通过不断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
一、重视教学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设计能力
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分析和设计能力。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堂教学重在准备,要把足够的时间花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安排教学程序上。年轻教师在这一环节上应狠下苦功,提高教学行为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立足学习者的需要,做到有备而教。
1. 反思教学主体的基本情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学生是教学的最终受体,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无法成功。年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已有知识及认知规律进行反思,探索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活动设计易于学生学习,预测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思考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等,这样才能设计出被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才能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2. 反思教学平台的模块处理
作为教学的第一平台,新教材在内容编排上设置了很多模块,其中“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这两个模块最能体现新课程提倡的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理念。鉴于学生能力训练的不同要求,年轻教师在处理这些模块时,有时方法可以较为灵活,不一定都是先观察后思考或先活动后探究,同样可以颠倒处理,只要有效地设置好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解决问题的疑惑,引起思维冲突,激起学习情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笔者对苏教版《化学2 察与思考:电解饱和CuCl2溶液》做了这样处理,先给学生这么几个问题:①标出电子流动的方向;②写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离子;③标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流向方向;④说出阴、阳极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质;⑤如何粗略验证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种物质;⑥再如何加以精确验证。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实验观察加以论证,最后让学生自己填写课本上的空格,感觉效果不错。
3. 反思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
教学设计的好坏对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教师由于经验不足,处在借鉴模仿的阶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学设计上往往存在这些问题:形式单一、条框较多,细节处理、重难点突破不够到位,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够注重。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完善教学设计中的知识体系建构,主要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上下功夫。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备课前除了多方借鉴教案和课件外,还需进行大量针对性的练习,以练促教。只有通过解题训练,才能掌握系统、全面的知识,掌握细节上的处理,实现重难点的突破,这样教学设计的知识体系建构才会比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强化教学中的反思,提高调控应变能力
教学中的反思具有调控性,能使教学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堂教学的内核在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如果学生的反应是无动于衷,教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轻教师应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况及突发事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行为,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注意师生间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效率。
1. 反思课堂气氛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是“活而不乱”。一方面,年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感觉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时,应尝试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有的课堂表面看起来气氛异常活跃,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分析,是否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是否肯定是学生内化后参与的一种真实表现。 [2. 反思学生反馈
学生是带着自己的思考、灵感、认知习惯参与课堂活动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爆发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闪光点和错误。对于学生提出的疑问,年轻教师要善于聆听并顺着学生思维的方向、根源及时作出解答,鼓励其积极思考;对于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弱的学生)出色的课堂答题,年轻教师要善于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加以肯定与赞赏,激励其学习热情;对于学生回答或板演的错误,年轻教师应抓住机会积极利用,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评价、反思,为课堂教学服务。
3. 反思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孕育着丰富、曲折的认知探究过程,孕育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良机,孕育着培养学生独特体验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发展学生为本”的今天,教师一路铺垫化难为易的突破难点的教学方式值得推敲,学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难点,能力得到了升华还是个未知之数,而且也违背了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理念。年轻教师不防试着尝试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在争论中丰富提升认知。最后由教师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学生存在的疑问。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让学生突破了难点,也使年轻教师掌握了大量不同学生思维习惯、认知水平的第一手资料,对教学大有裨益。在这个过程中,年轻教师只需顺势而发,不用考虑课堂的完整性节奏性等问题。
三、落实教学后的反思,提高评价总结能力
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年轻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年轻教师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1. 反思成功之处
一堂课下来,总会感觉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师生的共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年轻教师应及时详细得当地把这些成功之处记录下来,为以后教学作参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新课导入是如何承上启下、富有创意的?(2)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辅助教学的?(3)板书设计是如何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反思不足之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方式的不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复杂性和不可预料性,加之年轻教师对其估计不足,一堂课下来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这些不足之处不应该只成为遗憾或感慨,年轻教师更应把它看作是成长的催化剂。对失误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为今后的教学积累经验。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反思:(1)教学设计是否妥当?(2)预设的目标是否脱离学生实际?(3)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4)课堂节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课堂气氛是否和谐、学生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3)课堂效果是否明显、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
3. 反思教学机智
关键词:科学; 教学设计;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86-00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是上好小学科学课的前提和基础,是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主要凭借。那如何让我们科学教学的教学设计更灵活巧妙,更具实效,从而成就我们教学的有效呢?笔者就《空气的性质》一课的几个教学片断,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片断一:(导入――谜语揭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动物植物都需要。”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1:水。
生2:空气。
师:看来空气和水有些相似的地方,那么空气有哪些性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揭示并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该导入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猜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了有关“空气”的些许知识,并试图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认知情况。
分析:该环节设计意图虽好,但实际效果趋于平淡,并不理想。原因有三,第一,仅就遵从该设计的教学来看,教师完全局限于课前教学设计时的预设,缺乏一定的教学机智,没有能够就学生的答案进一步引导学生复习水的知识,从而类比迁移,认识空气的特征。其次该设计对学生有关空气前概念的了解,只是渗透于谜语中的,蜻蜓点水式的,并没有真正暴露出学生已有的相关认知。第三,导入所用谜语固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缺少直观性,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四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为主的认知特点。学生只是参与了猜谜,并没有真正把注意力关注到空气上去。
片断二:(观察空气,认知空气性质)
……
师:你们能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想办法玩一玩,并证明其中有空气吗?看哪组的办法最多?
生玩器材(吸管、一次性袋子、气球)。
师:你用什么办法证明周围存在空气?
生1:我吹了气球,气球鼓起来了。
生2:我把塑料袋口捏紧了,袋子鼓鼓的。
师:看来我们周围的确存在着空气。空气和水有些相似,那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把桌上的材料装一些空气,对比记录表格上水的性质,运用不同的感官观察,研究“空气到底是怎样的?”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
……
设计意图:认知空气性质是本课的重点环节之一,该设计的意图在于寓教于玩,通过玩,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水的方法来研究空气,渗透迁移的思想,降低研究难度,并通过比较加深对空气的认识。
分析:教学中的探究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该环节设计围绕一个中心内容,设置了两个活动,细看这两个活动,看似学生探究热热闹闹,自主独立,实则重复低效,倍受约束,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没能体现出学生探究的自主性和教学的开放性。在对空气的认识上也仅局限于空气与水的相似之处,而忽略了空气不同于水的性质。
依据以上教学片断及分析,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确定教学起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高低决定了教学起点的高低,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达成举足轻重。因此设计时,我们首先就应该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有个预设,据此设计教学,其次更要考虑如何充分暴露学生的已有认知,调整教学。如片段一中,如果教师在学生揭示答案后,追问:为什么是空气?学生阐述理由的同时,自然就把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一一道出,这样既能直接达成一部分教学目的,又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空气更多的性质。
2.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和现有能力发展,引导探究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前的能力水平。设计教学时,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立足于学生当前能力水平,因势利导,才能让学生的探究更具实效。如片段一中,空气对学生来说虽然有些熟悉,但因其看不到摸不着,还是比较抽象的。教师可以把直观的实物“一杯水”和“一杯空气”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从观察熟悉的水的特征迁移到空气上,化抽象为具体,由此及彼,有利于学生运用类比迁移,描述眼前空气的特征,这样不但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验,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究空间,便于学生从观察空气与水的相同开始,观察空气与水的不同。同时由于是迁移学习,也就为学生观察、描述提供了支持,学生有了开口的机会,生成了更多的关于空气特征的描述,丰富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学习的效果也就更佳,教师对教学起点把握就更准确,课堂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3.更新观念,构建生成空间,建立开放教学
说课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可以促进教研组的教研风气和学校探究文化的形成,促进学校学科教学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从理论上讲,说课的确具有上述的功能。但实际上,说课能否起到这样一些作用,还要取决于说课人是否把理论与实践、学习与研究、经验与反思、合作与交流、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决于学校是否为教师有效说课创设条件并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
对说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说课的内容即“说什么”的问题上。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发现人们对此有些分歧,众说纷纭。要想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明确说课的对象。对于不同的说课对象,说课的内容(至少说课的重点)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说课的对象要有三类:模块、章节、课时。教研员在组织全市学科教师说课时,常常是以一个模块为对象;学校的学科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可能更多的以一个章节为对象;最为常见的说课是以一个课时说课,这也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情形。
对于以一个课时为对象的说课来说,通常认为有“四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以及说教学过程。说课就是说课人向他人(通常是同行包括专家)说明“这堂课是怎样设计的”,阐释“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分析“这种设计有什么特色”及“这种设计实施的效果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作为一种教研形式的说课,还包括随后的同行和专家的交流和研讨,以及说课人根据同行和专家交流和研讨的意见重新修订教学设计。
在实际说课中,最容易走进的一个误区就是说“教案”。显然,说课如果停留在说“教案”上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教案大家都能够看到而且也能够看懂,所以说课最为重要的准则就是要说“教案”之外的东西,说在“教案”中看不到的东西,说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念。于是,说课时把握以下六点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不要只说怎么做,而要重点说为什么这样做,即这样做的依据有哪些。比如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为什么要这样来确定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教学重点、难点、关键为什么是这些,以及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关键。为什么这样处理教材、例题、习题等。例如: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一般来说,不仅要依据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和理解水平,还要考虑本节课可以培养什么样的数学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什么样的数学能力,可以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要使学生获得什么样的价值观,不是简单、笼统、随意地说说而已,这都要依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规律,要使确立的教学目标成为能够实现的目标。否则,确立的教学目标就形同虚设,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做表面文章。
第二,教师行为对学生的适应性。教学设计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考虑最多的是自己怎么教顺口顺手,怎么做能表现自己的才能,而较少考虑这种做法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符合学生的需要。显然教师只考虑自己怎么教而不顾及学生怎么学的教学设计,即使说得再好,也都是无效的。在教学设计中,教师眼中是否有学生、学生的知识基础怎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怎样特别重要。引入课题的实际问题、知识引入的方式、教学方式的选择、例题的难易、教学进程的快慢等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比如新课改十分重视合作探究,如果学生从来没有这样做过,缺乏探究的意识和习惯,尤其是缺乏探究能力和相应的数学能力,而教师在说课中却执意要有这个环节,那么就是徒劳的。
第三,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资源的整合。教师已经习惯于视教材为圣经,视教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可以说,在新课改实行一纲多本的体制下,教教材的观点必须改变,要树立用教材教和超越教材的观点。一套教材只是教学内容及其安排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可供选择的资源,甚至是不是好的都不能肯定。选择什么内容、内容如何安排、讲到什么程度、学生达到什么水平,不是以教材为标准,而是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事先制订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既是目的(比如在教学内容中要反映出学生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是手段,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体验数学,发展智能。每一道例题教师都要精心选择、仔细推敲,研究它的功能是什么。例题的功能可以是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训练学生的一种解题技巧、使学生学会一种思考方法、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体验一种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形成一种价值观,还可以是一种解题的示范等。尤其在新课程下,教师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课程相关的教材之外的课程资源,说课人究竟是否收集、是否做了深入的分析、又掌握了多少,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设计的深度和广度。
第四,吸取过往的教学经验和教训。这一点容易被说课人所忽视。每一次教学设计都要从零开始,不去关注同一课题的课过去是怎么上的。从情境设置到新知识的引入,再到习题的配置是否达到预期目的、有没有失误,学生学习这一主题中有什么困难、出现过什么问题等,这些都是新的教学设计必须考虑的。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不注重积累经验、总结教训,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也比较严重,这是教师简单重复教学、低效教学的重要原因。
第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测及应对措施。教学设计只是对未来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的基本保证,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但是课堂又是具体的、情境化的、鲜活的,具有随机性、突发性、灵活性以及生成性。课堂将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所以,说课人对于课堂上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将可能生成什么,在思想上和措施上要有充分的准备,并做好预案。
关键词:数学教学; 推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8-067-001
我在教学中,就有过这种深刻的体会,尝到推敲给数学课堂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甜头。比如教学《认识厘米》,“厘米”是学生最初认识的一个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单位。为了突破重难点,最初我是这样设计认识1厘米这个教学环节的。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吗?《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大头儿子有一天打碎了窗子上的玻璃,父子俩准备去配玻璃,儿子用手量了9,爸爸却只量了4,怎么会这样呢?
生:爸爸的手大,儿子的手小,比划的结果当然不一致。
师:那该怎么办呢?
生:可以用尺去量一量。(借助生活基础学生自然而然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新授
师:拿出尺,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
生:许多数:0、1、2、3……竖线,cm。
师:这些数字0、1、2、3……我们叫它刻度1、2、3……那尺上的0你知道表示什么?
生:起点。
师:我们叫它0刻度。尺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到有数字的地方刻度线最长。Cm表示物体长度的一个单位,叫“厘米”(板书:厘米)。
至此,认识1厘米的教学就结束了。然而课堂上生成的东西与我设想的有一段差距。从课堂上让学生去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的长度就可以看出认识1厘米的教学是失败的。问题在哪呢?显然让学生建立的1厘米的空间观念不够牢固和精确,1厘米有多长,每个学生衡量的尺度不一样,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优等生建立的比较牢固,因而就比较精确。中下等生建立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什么样的答案都出来了,离题千里。如何让每个学生对1厘米的概念都建立得很牢固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于是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导入部分从激趣入手仍然保留,第二新授部分改为: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板书:厘米)老师这有一个短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厘米。拿出你们信封中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中间,轻轻抽出小棒,两个手指间的一段就是1厘米。
师:我们的尺上也有1厘米。拿出尺,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
生:许多数:0、1、2、3……竖线,cm。
师:这些数字0、1、2、3……我们叫它刻度1、2、3……那尺上的0你知道表示什么?
生:起点。
师:我们叫它0刻度。尺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到有数字的地方刻度线最长。尺上从0刻度开始到1这一大格就是一厘米。尺上还有哪一段也表示1厘米的?找出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1-2、2-3、3-4……
师:发现了什么?
生: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再比划比划。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
大约是1厘米?
生:蚂蚁、纽扣的长、毛毛虫的长……
师:那么哪一段的长是2厘米呢?找一找再比划比划。
可以看出,有了这个1厘米小棒的支撑,我们把“设计一”中用手指在尺上比划,既不精确又不便操作的问题给它立体化的解决掉了。学生借助小棒可以精确的感知1厘米的长度,显然这个方法较之第一种,的确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了空间观念,这从找生活中的1厘米长度的物体就可以看出来。然而,细细推敲,发现这样设计是不科学的。1厘米是从尺上得出的一个精确的、科学的长度,而不能让学生误解像那样的小棒的长度就是1厘米,或许小棒的长度还有误差呢。看来这个1厘米应该从尺上出来,这样更为精确,所以教案还得修改,于是我第三次调整了教案,仍然改第二部分:
师:拿出尺,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
生:许多数:0、1、2、3……,竖线,cm。
师:这些数字0、1、2、3……我们叫它刻度1、2、3……那尺上的0你知道表示什么?
生:起点。
师;我们叫它0刻度。尺上的线有长有短,我们叫它刻度线。到
有数字的地方刻度线最长。Cm表示物体长度的一个单位,叫“厘米”(板书:厘米),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我们通常用厘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尺上从0刻度开始到1这一大格就是一厘米。尺上还有哪一段也表示1厘米的?找出来指一指说一说。
生:1-2、2-3、3-4……
师:发现了什么?
生: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1厘米有多长呢?老师这有一个短的小棒,它的长度就是1
厘米。到尺上量一下看看是不是1厘米长?拿出1厘米的小棒,放在拇指和食指中间,轻轻抽出小棒,两个手指间的一段就是1厘米。(生比划)再把小棒放进去检验一下。闭眼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眼睛睁开,用手再次比划,是不是1厘米呢?同桌帮忙评价一下,再用小棒检验一下。
师:现在1厘米有多长,小朋友们心中有没有这样的一把小尺子,找一找我们身边的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厘米?
生:小粉笔头的宽、食指的宽、开关盒上的摁钮的宽、铅笔尖的长……
师:是不是大约1厘米呢?我们来量一量。
[关键词]师范生;职前教育;教学设计
一、师范生职前教育与教学设计的含义
(一)师范生职前教育
师范生的培养方向较为明确,一般毕业后的职业为教师,或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工作或管理工作。师范生专业主要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如今,非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也可通过修学规定科目并通过资格考试达到要求从事教师类工作,师范生也不一定以当教师为最终职业。职前教育是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培训,主要的教育对象是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在校大学生。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来看,教师教育被分为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教师教育。职前教师教育是指对准备选择教师职业的人所进行的专业化培养教育,或者说是为培养新教师进行的专业化教育训练。[3]师范生职前教育是师范院校严格按照教育科学规律与具体学科规律对师范生进行的一系列系统科学的培训,使师范生形成专业教师职业技能,目的是使师范生未来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师范生职前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理念、综合素质、教师技能等。
(二)教学设计
教学是以一定目标指导人的教育实践活动。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这类专职人员具备细心组织与设计教学的能力。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教学设计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基础。[4]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作业等的设计。教学设计有助于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对于教学者而言也可以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学设计训练质量的高低,深刻影响着今后师范生教学素养水平的高低。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前教育的教学设计训练问题
当前,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从具体形式上看,主要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两种。理论学习分为学科基本知识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学科基本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教育理论学习主要集中在大三。教育实践学习主要分为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主要集中在大三、大四。然而,大部分师范生职前教育在大三才正式开始,他们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步骤、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等。基于师范生的职前教育现状,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前教育中教学设计训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教学设计训练起步时间较晚。教学设计训练对师范类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教学设计训练为代表的教师技能应该与知识的积累同步进行。从目前的师范院校课程设置来看,学科专业课占总学时的比重超过70%,教育科学类的课时占弱势地位,教师的教学设计训练时间很少。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方向较非师范专业的学生更为明确,指向性更强。因此,师范技能训练起步时间会影响师范生技能的熟练程度,也会影响就业的竞争力。教学设计能力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教学设计训练起步时间晚会影响师范生的就业实力。其次,教学设计训练方法单一。教学设计的能力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撑,更需要日常练习的加强,熟练方能出成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训练大多只强调理论学习和考核考试,对于师范生职前教育这方面,学校并未对教学设计训练投以足够的重视,教师只讲解基本知识点和案例不能达到强化教学设计技能的效果。师范生技能课程也极少督促学生进行日常教学设计训练,即使有,教学设计训练程度也不高,教师的反馈也不够及时,没有针对性。大多数师范院校只寄希望于学生在教育实习的时候提升教学设计能力,但是,教育实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对自己原有教学设计的反思和修正,而不是在教育实习时才开始培养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设计训练也缺乏竞争性比赛的激励,相关技能的比赛较少,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性。最后,教学设计训练缺乏系统化。由于教学设计的考核标准和评价标准并不十分明确,师范生职前教育中的教学设计训练流程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相较于其他教师技能,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可以通过国家普通话水平考试得以证明,但是教学设计水平没有较为明确的考核方式。大多数师范院校对教学设计训练的态度较为简单化,一般性做法是教师讲解大致框架后,学生自己找优秀模板与案例进行自我摸索,再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临时修改。这样的教学设计训练流程是非系统化的,这样的训练模式会让在校师范生难以掌握教学设计的要领,学生得不到较为规范的引导。总而言之,在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中,教学设计训练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而当前教学设计训练起步时间较晚,不利于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培养。面对不断变更的时代,新教育思想的涌入,教学设计能力作为师范生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不能局限于单一寻常的方式。教学设计训练是教师重点技能之一,师范院校在校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应该给予教学设计训练更加系统化的培训。
三、改进师范生职前教育教学设计训练的对策———以思政专业为例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规划师范生教学设计训练时间
师范生课程设计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前教育内容安排,提高师范生教学设计训练时间利用率,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优化师范生职前教育内容安排并不意味着轻视学科专业知识,而是要提升师范生教学设计训练时间的利用率。优化师范生职前教育内容安排并不意味着丢掉学科专业学习,而是要双管齐下,需要学生加强自身危机意识。提升师范生教学设计训练时间利用率,也需要学生在紧抓理论学习的同时将教学设计训练融入日常生活。例如,师范院校可以以班级学习小组或者宿舍为单位,学习委员和教师敦促学生每周一小练,每月一大练,从基本功抓起,层层递进。从大一至大三的课程,应该均衡设置学科专业知识的课时和教学技能课程,如师范院校可以在大一、大二进行教师理想信念的意识课程,让学生循序渐进,进入角色。教学设计训练不能通过一朝一夕的短期实践让学生掌握要领,需要长期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摸索,这样,教学设计训练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技能。此外,教育见习的时间也可提早进行,如在大二时,学校就可以组织学生向师兄师姐学习并结成对子,或者组织学生去初中和高中课堂见习,从观摩开始,对课堂教学设计有一个较为具体的印象。教育见习有助于学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氛围,提高他们对本专业的兴趣,为之后的职前教育打好基础。此外,教育实习的时间也可以稍作延长,教育实习可以作为选修课,有其他升学意向和关注学术的学生可有另外的侧重点。
(二)改进教学设计训练方式,促进多元发力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技能培训需要打破封闭单一的方式,遵循师范生教学技能学习和内化的规律,秉持开放多元理念,努力拓展教学技能培训的方式与途径。[5]教学设计的训练不应只局限于课堂,需要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发展多元训练,提升教学设计训练质量。第一,将个人练习与集体训练结合起来。教学训练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学生要学会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进步,彼此协助。在结束基本教学训练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后,每一位师范生都应该自觉进行自我练习。比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就应该时时关注新闻动态,让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积极适应新的变化,积累属于自己的教学素材,以便不时之需。集体训练中,学生可以在学习小组内互相审查教学设计方案,促进彼此更大的进步。第二,将模拟上课与体验实践结合起来。许多师范院校的职前教育会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模拟上课的练习,然后进行教育实习。实际上,这样的割裂并不会有助于师范生的发展。学校应在师范生训练模拟上课的同时,积极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去学校去见习,或者鼓励他们找一些家教进行实地演练,将模拟的预设状态与真实课堂结合起来,增强师范生的应变能力和操作能力。第三,将传统教学设计训练与新型教学设计训练结合起来。要衡量一位教师是否功底深厚,是否熟知教学内容,就要抛开新媒体技术,看看他的讲课水平如何。因此,最基础的教学设计训练必不可少,踏踏实实写教案,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等,这些都是师范生职业生涯中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新型的教学设计训练需要学生善用一切新技术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增色增彩。例如,师范生可以学会利用思维导图的软件推敲自己的教学过程的合理性,还可以利用微格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反思等。
案例:在二年级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一次教学活动中,授课老师布置了一项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十分积极参与。活动结束,授课老师说要发五角星奖励,同学们都很高兴。可是,老师只给靠近讲台的前面五位同学发了五角星。当老师停止发放五角星的时候,听课教师发现一些同学显得很失望,有的还叹了气……
反思――“生本课堂”的根本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教师点评、拓展运用,以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学习潜能。前述案例中的教师设计了一项集体活动,学生参与热情高效果好。但是高兴之余,我们也不难发现,这节课同时存在一个漏洞,就是发放五角星这个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与“生本课堂”的理念是相悖的。
反复揣摩上述案例,笔者认为“生本课堂”的教学设计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必须凸显“五性”,予以优化。
一、设计要彰显科学性,摒弃随心所欲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的所有活动都要遵循科学规律,按规则行事。课堂教学的预设非常重要,它是教师完成课程任务的基本保证。然而,在上述案例中,教师设计的奖励环节,本意是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但是这个环节设计明显有些随心所欲,不科学,不严谨,经不起推敲:①是否有必要发五角星,如果有必要发,发多少,怎么发?②奖励前边那5个学生,理由是什么?没得奖的知道为什么不得奖吗?③如此,课堂评价的激励、引领和综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了吗?④评价、奖励的方式很多,能否选择其他更适宜的?
二、设计要体现实用性,远离花拳绣腿
华东师大著名教授叶澜说: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即课堂要体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可是面对教师给学生奖励五角星的案例时,我们不禁要反问:①这一环节的应用是否教者一时心血来潮,有“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嫌?②奖励五角星的效果实用吗?有实际意义吗?③心理健康课让学生心理更“健康”了吗?
三、设计要力求完美性,避免掩卷叹息
课堂设计要摸清学生的学情,把握课标的要求,遵循学科特点,熟悉教材的结构,综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
前述案例中,只有获得五角星的5个人满意,其余的学生觉得教师处理方法不恰当,有失公允,于是表露出了失望、叹气等不满神态。美国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导”的教师对学生的不满情绪置若罔闻,这不仅是对学生成长的漠视,会让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威性降低,教学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反而留下了遗憾,对后续课堂也将产生不良影响。真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是思考不周、教学设计不完美的表现。
四、设计要重视前瞻性,杜绝临时慌乱
尽管课堂的生成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许多生成还造就了课堂的精彩,但课堂的预设仍是教学有序、有效的基础,良好、周密的设计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教师课前预设时要具有前瞻性,做到“四多”:多学习,开阔视野;多积累,丰富教学案例;多感悟,提升教学境界;多琢磨,按照常规,教学流程中会有哪些问题,而超出常规,可能会出现哪些意外,又该怎么应对?
案例中的教师有几个问题事先未曾预设到:一是计划发放多少个五角星,数量够吗?二是五角星不够时会产生什么后果,对教师今后的工作有什么影响?三是数量不够时怎么处理,最优的办法是什么?四是“以学定教”的理念怎么体现?
五、设计要突出主体性,消除师道尊严
“生本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在生本课堂里,多给学生自、话语权,让他们尽情展示,在探索中学习,在激励中超越,在快乐中成长。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经常会这样思考:“怎样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什么是一堂好课?怎样提高课堂的效益?如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英语老师?”这些问题一直成为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焦点。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就是所谓的“有效教学”的研究。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师生、生生互动的空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战场,因此,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必须高度重视英语课堂教学。
1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现象
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如果学生学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样也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
纵观近几年的英语课堂教学,还存在着某些与有效教学不相和谐的现象。
1.1 目标模糊,教学随意性明显
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教学方案,安排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师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是师生双方英语教学的努力方向。可是当前不少课堂教学随着学生学到哪里就到哪里结束,教学设计不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是凭教师想象随意设定。
1.2 表象热闹,实质空洞
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气氛热烈,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不重视课堂教学实质,热烈的表象下显示的是空洞的课堂教学。
1.3 活动练习,放任自流
为了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设计的课堂活动练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会小组活动,一会儿集体采访,看似全体学生主动参与,但活动完全放任自流。
1.4 急功近利,不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有效的课堂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思考,便于他们停下来歇一歇,进而咀嚼、消化。有些课堂环节紧密,过程流畅、容量丰富,但仔细推敲,都是教师一手包办,课堂的生成性被教师的预设性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被教师束缚和限制。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赶教学进度,匆忙完成教学步骤,完全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
1.5 滥用媒体,忽略实效
纵观不少课堂教学,许多老师滥用多媒体的现象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是网络英语资源较为丰富,教师采用“拿来主义”不加思考,全盘采用。二是部分教师为了赶时髦。过于滥用多媒体使许多教师忽视了板书,忽略了课堂教学实效。
2 从六个方面谈谈英语有效课堂教学
课堂是由许多元素组成的,教师、学生、教材等是评价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英语课堂教学,除上述元素外,还有许多影响课堂英语学习的要素,如课堂教学目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现在从以下六个方面分析有效英语课堂教学。
2.1 教学目标――合理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向
课堂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又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等,课堂教学中所做的一切都为既定教学目标的高效而服务。可见,合理设定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导向。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有效的教学是让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的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为了更好地将教师的教学目标转换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应尽量做到明确、具体、可观察、可量化。
3 教学内容――难度适宜、容量适中的教学内容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内容太少或太多,教学材料太浅或太难,都不利于有效教学的达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外,还得有较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有效课堂教学里,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备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增加、删减、调整、置换,即对教材进行开发和整合,有效利用教材,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3 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教师明确了目标、确定了教学内容后,再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有机整合。教师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考虑:1)教学的层次。根据目标,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处理教学内容,课堂设计有层次, 有台阶。2)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解、提问、讨论、练习、提炼、媒体辅助、默读等,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的学习氛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亲其师,信其道”。帮助学生克服了心理关,才能真正地展开教学活动。
5 课堂管理――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与技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
课堂管理即课堂调控,好的课堂管理对于课堂学习十分重要,有效的管理者会建立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管理者。教师不仅要知道如何“教”,还要知道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促成紧凑而富有节奏的教学活动管理,有效处理课堂偶发事件。良好的课堂管理方式与技巧是实现有效课堂的保障。
6 学习方法――方法的学习是一切学习之首,自学是高中学生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
初高中作文教学就文道而言,两者是一致的;从努力的目标来看,二者既有相关性又有层递性。初高中教师只有将两个学段关于写作的课程标准细细研读,才能找准各自努力的方向,掌握学段要求,落实写作指导,实现作文教学在初高中的衔接。
以记叙文为例,语文课标要求初中生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要求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要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高中阶段则要求“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看出,高中作文教学是初中作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面与初中存在明显差异。
在工作坊的教研活动中,我们就初三、高一两节作文指导课进行了研讨,对初高中作文教学也有了进一步认识。
在初中作文训练中,让学生写规范文是最基本的要求。工作坊的李艳平老师在初三作文复习课上,以“古诗改写”为载体,要求学生写作时要规范文体,应该说是充分研读了课标和考试说明的。她借助诗歌《游子吟》,让学生找出诗歌中存在的记叙文六要素中的相关要素,通过合理添加未出现的要素,将诗歌改写成简短的记叙文。教学目标非常明确,即再一次规范学生的文体意识,为学生今后写作奠定基础。在此过程中,她通过提示学生抓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使诗歌字面未呈现出来的内容得以充分展现,这也是课标所倡导的。
工作坊成员李欣老师在上高一作文课时,侧重关注学生如何将自身的感动通过一定的写作策略转化为有力量的文字,进而引导学生将有感而发趋向具体生动。这个教学点的选择考虑到了学生由初三到高一的过渡衔接,也考虑到了高中课标的要求。课中她让学生观看一段病人抗击白血病的视频与一段文字,并尝试用生动的描写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她带领学生耐心细致地去看懂一段视频,通过复看、回忆,让学生抓住最让自己感动的细节进行深入地观察,并通过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回忆以往所学文段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手法,形成写作策略。最后,让同学们在三个学生代表所写的片段中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写作的不足,以及可以对应使用的写作手法,让不少同学茅塞顿开。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所写的文段进行修改和完善。
回看教学过程,李欣老师没有就学生初次的习作去指责初中教师作文教学不到位,而是通过研读课标,确认个性化的描写与有感而发是高中作文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基于此,李欣老师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引导学生对描写这一写作手法进行了深入地思考,并积极开展练习,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我们知道,学生的原有认知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写作教学设计要注重过程指导,期间的教学目标和可操作的方法关系到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两位教师均能从学情出发,根据课标和考试要求来确定自己的教学目标。李艳平老师针对学生的作文基本功比较欠缺,叙事不清,丢头落尾,详叙略叙把握不准等问题设计教学;而李欣老师针对的是学生写作草率的原因是没想清楚、感受不深、思维能力欠佳的情况来设计教学。两位老师都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现状,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而这恰恰体现了写作教学的总目标。可是,两位老师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一个重文体的规范表达与合理大胆的想象训练;一个重个性化的感悟,重表达的准确、鲜明、生动,对应了各自学段的作文教学要求。
从两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我们可以看出,初高中作文教学的衔接应该说是基于整体的通盘考虑,并且主要是由高学段向低学段进行调查、补救和提升的一个过程。教师要通过研读课标,判断学生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水平,并以此作为我们完成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总体上来说,初高中语文教师应各负其责,互通有无,循序渐进,才能使作文教学处于动态的良性运行状态,从而提升教学效益。
(责编 欧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