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行为规范

教师行为规范

时间:2023-06-06 09:01: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行为规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行为规范

第1篇

教师课堂行为规范教育教学

1、预备铃响后,授课教师应及时站在教室门口,目视同学做好上课准备,学生必须迅速、安静地进入教室就座,一次性地将课堂所需用品整齐地放在课桌上。

2、上课铃响后,伴随老师进入课堂,学生起立(班长喊口令),待老师还礼后方可坐下。若老师迟到,须向学生说明原因。

3、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一律使用普通话,声音清晰、语速适中。板书设计合理,字体美观大方。教师在课堂中要采用启发式教学,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要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

4、教师上课应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迟到、不早退,教师要准时下课,下课前应对学生课后的作业、复习与训练作具体布置。教师上课时不能无故离开课堂,更不得接听电话,上课时,若有教师、学生手机鸣叫,一律视为教学事故。

5、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化学生的学习行为。课堂中要体现师生互动,留给学生反思空间,避免“满堂灌”,课后作业要形式多样,避免机械化、重复性作业。

6、课堂上,教师、学生均须衣着整洁、朴素大方(不得穿背心、短裤、拖鞋),教师要站着上课。

7、课堂上,教师要有强烈的组织教学意识。凡是要求学生举手发言的,教师要举手示意,要求学生集体回答的,用话语告明,在辩论课或学生演课本剧等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控制音量,以不影响其它班级授课为原则。组织教学用语要简明。

8、下课时,学生应起立,待老师还过礼离开后,方可离开教师。下课后,教师应及时在班级簿上填写教学内容。

9、眼睛保健操音乐铃响时,上课老师应立即停止讲课,负责督促巡视做操,禁止教师擅自关掉音乐,继续讲课。待做操完毕后,应督促学生及时离开教室做课间操。

10、教师因故不能上课(包括晚课及周六、假期补课)时,应提前将课换好或找人代课,并提前通知教务处、班主任及学生做准备。调课的第一顺序是换课,即与教该班的其它科教师换课;第二顺序是代课,即找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代课。严禁找非同学科并不教该班的教师看学生自习。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 行为习惯 培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31

在当今社会,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进行学生的教育时,其第一步便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使学生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小学生年龄较小,没有很好的判断意识,并且自制力较差容易被错误的行为习惯所影响,因此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是养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点阶段。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应当落实每一个环节,以确保行为习惯的顺利B成。

一、明确认知,规范行为

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能力较差,对自身的行为习惯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前应当提高小学生认知能力,只有明确其认知,才能更好地规范其行为。教师在提高学生认知时,可以从班级的集体规则入手,从而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教师在班级制定相同的班规,按时到校;教师安排的作业认真完成、禁止抄袭或不完成;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见到教师主动问好等。明确学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或者使他们明白不能怎么做。学生在通过教师所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要求后,均能够有效的约束自己,避免发生错误的事情。该结果证明,通过制定具体的要求,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对错,在遵守的过程中规范其行为,提高认知。这样不仅从本质上改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在学生不经意间使其明白了事情的对错以及行为的规范。

二、奖惩分明,严格要求

教师在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培养,注意使用的方式,正确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内接受教育,然而方式错误,便会适得其反。小学生已经明白对错,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奖惩分明,利用评比来增加学生的改变力量。不论是小学生还是其他人,均在潜移默化间学习优秀人的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来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

例如,一位学生上课从未迟到,每次都是按时到校,并且作业按时完成,积极帮助他人。该班级教师在课堂中对其进行了表扬。该事件过后,班级里氛围较以前相比明显改善,不按时到校,作业不完成者明显减少。教师在平时的要求中不光要对行为规范的学生进行奖励,同样对于行为不规范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并严格要求所有学生,例如:上下楼梯必须靠右,不能疯闹;早读必须认真进行,教师可以安排一名学生进行监督,保证早读质量;见到教师必须问好,对同学使用礼貌用语等。奖惩分明,严格要求能够使小学生清楚地知道,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不对的,令小学生行为更加规范。

三、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是非常神圣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前,首先,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好,在日常的生活以及课堂中注意自身的行为是否给学生带去正面的影响。教师平时在于同学进行沟通时,注意与学生的语气,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自然而然受教师的影响,日后与他人的交往中,也会注意自身的语气。再者,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避免一些过激的词语,并且在课堂上避免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以防学生在日后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出现情绪激动,而与同学产生矛盾。

通过部分小学的实施后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行为规范较好的学校,其学生的行为同样较为规范,相反,教师行为并不规范的学校,其学生的行为规范明显差于教师行为规范的学校。因此得出,教师的行为规范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的行为,教师必须在生活中以及课堂上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四、家校合作促成习惯养成

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不单单靠学校的养成,同时家庭教育是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第一场所。因此,家庭中的行为规范教育同样重要,学校与家庭应当共同合作,更好存成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

(一)定时开家长会

学校定时开家长会,不仅有利于家长了解学生最近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且更加有利于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进行密切沟通,为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创造良好的基础。家长会的召开能够有利于学生家长对学校的了解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加有力的管理。不少家长因工作繁忙,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对学生进行过多管教,且学生也会多多少少与家长产生缝隙,因此,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能够充分得知自家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近期的情况。同时,家长会的召开也能够拉近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家长会开展期间,应当充分强调家长在日常生活对学生造成的行为影响,告知家长在生活中应当时刻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以带给学生更好的行为模范。

(二)科学引导学生养成习惯

在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时,教师将如何科学引导学生养成规范的行为习惯详细讲解给家长听,以便于家长更好的理解与配合实施。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够得到教师以及家长的赞扬。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点,以加大学生对自身行为规范的积极性。

学校与家庭可以共同建立一个评价机制,采取互相评价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教师以及家长进行行为的评价,同时教师及家长也可对学生评价,学生之间同样可以进行相互评价,一段时间后进行总结,看哪位家长、教师或者学生得到最高评价。这样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养成规范行为的积极性,并且具有促进作用。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行为规范;审美能力;个性;强化训练

德育的重要性人所共知,当前,未成人犯罪,比比皆是,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德育工作是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良好行为规范养成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然而,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并非行为训练这样简单,它和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密切相关,习惯与改成规范是一项系统工程。换句说,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包括了中学德育工作的大部分内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也不是班主任一人的责任。德育工作应渗透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学校的各个学科当中,渗透到学科的各个环节当中。中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同样是每个科任老师共同的责任,也是各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体育课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虽然课时量不多,但同样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责任。体育老师应当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当作自己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教学内容并重,同部署同安排。这并不是强加给体育教师的一项额外任务。其实良好行为规范形成与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事实上,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对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是此可见,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和体育课教学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首先,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其次,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是一致的,它们都是体育课教学所应该完成的重要目标;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体育课教学多在室外进行,场地宽阔,组织形式多样,师生的行为较为复杂。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是否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并且体育课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所不可以比的。

一、体育课中渗透行为规范是体育教学本身的要求

良好的行为规范之所以称为习惯,是关于某个动作的长时间的坚持,就是要求学生的良好行为要有持久性,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保持良好行为状态并不难,但是良好的行为规范要求学生在随时随地地保持良好的行为状态,要持之以恒,自然也包括体育课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体育课中要求学生有良好的行为状态是体育课自身的要求。既然如此,那么,在体育课中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还是完全必要的。

二、在体育课中渗透行为规范教育是养成教育的本质要求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需要经常性的训练,也需要强化的训练,这是无庸置疑的。而体育课本身的特点,为这个训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体育课经常需要强调行为的一致性。比如队列训练,这一点和良好的行为规范所要求的学生个人的行为和周围的环境和谐一致是统一的。更何况,为了达到学生行为的一致性,必然要进行反复多次的强化训练。这就是为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提供了合适的途径。还有,体育课教学还要学生的有序性。这是正常开展体育教学的需要。而这,也正好符合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要求,在此过程中进行正、负强化训练,本身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过程。学生在开展活动的时候,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规则,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要做到规范有序,在学生完成教师任务的同时,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行为规范的教育。

三、体育课渗透行为规范教育的优势

体育课与其它学科课程不太一样,它既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室外进行。体育课在室外进行,由于学生分散,教师不能随时随地与全部学生在一起,因此对于学生的管理难度较大,这是事实。但从另外方面看,这样的特征也是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规范提供了契机。

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并不是单纯的行为训练,也是和审美、明辨是非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一个人的外部行为,只是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好难想象一个是非观念不清、审美情趣低级的人会做出什么优雅的举动。

体育课在室外进行,首先给学生美感的是体育运动环境。如醒目的体育场地布置,五颜六色的各种器材,雪白的起跑线、终点线和各种图案...所有这一切,本身就是给学生以美感,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什么是真正的美,从而在学习中有好心情,向学生愿意学,并且更容易接受某种动作并认真完成并坚持下去。而且,良好的环境无形中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更好的达到学习效果,包括行为规范训练的效果。

第4篇

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学生形成良好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主要是依靠教师的指导。为此,应切实重视抓好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对落实《规范》的认识。在落实《规范》中将思想统一到以下几个方面:

(1)落实《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体。日常《规范》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是包含人类传统和人类优良品质的复杂的道德体系,是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成果简化为具有明显行为标志的伦理纲要。“听腻了”,正说明我们长期停留在口头说教阶段而忽视了行为的养成,应当把“讲”的过程深化为对学生进行指导、训练的过程。《规范》是知与行的统一。“知”是简单的(这里指口述或背诵而言,彻底的“知”应指真正理解其复杂的道德内涵)。“行”则困难得多,所谓“困难”主要是难在持续不断,难在养成习惯。实践告诉我们:时断时续的教育结果往往是功败垂成。

(2)落实《规范》需要全体教育者形成“合力”。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只是分工不同,培养学生的大目标都是完全一致的,班主任抓了行为规范,为任课教师上课创造了条件;任课教师以自己的良好习惯影响学生,并时时配合班主任抓好行为规范,又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方便。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只有形成“合力”,才能使行为规范较快地影响到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认真品味“养成”二字,可以认识到,它就是连续的、一贯的,而决不是时续时断的。

(3)落实行为规范与提高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落实《规范》中关于“学习方面”的准则,实际上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它对于大多数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应当在抓学习成绩的过程中落实《规范》,应从落实《规范》的实际行动中要学习成绩,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讲究养成教育的方法。养成教育的方法论,首先要求我们必须端正指导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事,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行为表现,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讲求养成教育的方法,努力提高养成教育的质量。

(1)定时专一法。行为规范的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训练达到要求。可定时重点抓“一”条(专一),要求学生对照《规范》,努力改正“一”个缺点。只有目标专一,才便于强化训练,也易于见到成效。第8条规定:“不挑吃穿,不乱花钱,爱惜粮食和学习、生活用品,要节约水电。”在进行教育时要求学生对照这一条,进行检查。可以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爱护学习用品”这一具体的“点”上。如,有一学生有十几支圆珠笔,经常乱丢。集中了一条后,他主动把多余的圆珠笔放回家中,只带一支到课堂上;这时,教师给予表扬,使其他学生也受到教育,纷纷仿效。

(2)分类突破法。在落实《规范》的过程中,学生既有菜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有落实起来感到困难的答款,也有落实起来相对容易的条款。对共性的、难以落实的条款,可组织学生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行为目标”,或由教师把《规范》分解成具体细致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行为目标”或“规章制度”进行学习、实践。教师利用班会时间单独立项检查,经常给以鼓励表扬。通过检查、鼓励,提醒学生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目标”是否落到实处。

(3)自我教育法。要求每个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在周记本中,每周开辟几行字的专栏,以“教师”的口气评判己一周的表现,由教师阅读这些评判,看看是否与事实吻合。应该看到,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是教育者、被教育者在信息传递与行为反馈活动中的协调过程,只有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体作用,使之与教育者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如果被教育乾缺乏主动性,就不可能把《规范》转化为个体的日常行为。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借助一些具体的,便于观察和操作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小学生依赖性和冲动性的心理特点。

(4)说理引导的主要措施有:联系学校实际表现举办专题讲座;组织学生开展日常行为问题讨论;找不同类型学生谈话;到校外进行调查、参观、访问等等。

第5篇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是初二x班的xxx。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新的征途中,我们肩负着许多责任,中学是我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历练意志、培养情操、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所以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而我们作为学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我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总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作为初中生的我,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人真诚、坦率,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热爱集体,同学之间团结互助,遵规守纪,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勤奋学习,能吃苦耐劳,保持谦虚谨慎,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而,我们可以知道: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我们不能依靠别人,养成好的习惯的秘决在于自我克制。如果你学会了驾驭自己,那么你就有了一位最好的老师。

尊重老师同样也是我们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为学生应从心里敬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还要尊重教师的劳动。要虚心接受老师批评,不可当场顶撞老师。教师的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老师给了我们理想的阳光和智慧的阳光,老师引导我们走上洒满阳光的人生之路。各位老师,请接受我们诚挚的祝福吧,教师节快乐!同学们,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配合教师的工作,关心老师的生活,以一颗赤诚的心去理解老师,把老师作为我们最敬重的人。我想,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加入到自律者这个行列中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遵纪守法、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的好学生,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环境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行为规范

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师感到现在的小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班主任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如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做好小学班主任工作,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根据自己多年担任小学班主任的工作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依靠真情打动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和谐互动

“现在的小学生真难教”,经常听到老师的感慨。由于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单亲儿童、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家庭教育缺失,受到电视、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等诸多原因,造成小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增加。如果对学生采取各种惩罚措施,只会引起学生更大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做好班主任工作。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以真情打动学生,给学生真爱,与他们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相处。在学习上多给予指导,在生活上多关心,让学生感到教师就像慈母、像朋友一样,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与他们进行情感互动,进而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和管理工作。

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更要率先垂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班主任又是班级领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班主任不仅肩负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而且对提高学生素质,陶冶情操,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能力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培养,给学生在各个方面作出榜样。教师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心灵的影响和良好规范的养成,都能产生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任何时候都要给学生树立美好和高尚的形象。要规范学生的行为,首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要学生做到的事情,首先自己要做到,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例如,我要求学生讲文明礼貌,我自己首先做到尊重每一名学生的人格,讲文明、不粗俗。通过提高自身的素质,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去影响学生,当好学生心灵健康的引路人。在班级的教学和管理中,教师对学生要多鼓励表扬,慎用批评的方法。教师的表扬或赞美,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能让学生获得希望、信心和成功的喜悦感,能激发学生的潜力,而不恰当的批评方式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不良影响。

三、注重培养得力助手,发挥班干部的带动作用

教师要顺利开展班主任工作,必须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得力助手,通过他们的工作带动全班其他学生共同做好班里的工作,同时又减轻了班主任工作。因此,教师要选拔配备能力强、素质高、有集体荣誉感的班干部。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些班干部和骨干助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班级进行管理和引导,让他们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让班干部和骨干在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中,在思想上得到提升,在管理能力上得到锻炼。要通过班级的各种活动,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为班级提供服务,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又能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还能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有利地促进班级管理工作。

四、强化行为规范养成,加强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制度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提高他们对行为规范重要性的认识,让他们知道,不遵守制度、没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就没有好的班风,就会对每个人产生不良影响。要发挥这些制度的作用,关键在落实,教师要加强制度落实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建立量化评比、评优等各种措施,激励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对违纪学生,及时进行批评或提醒,防微杜渐,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对落后的学生,及时做好教育和转化工作。要利用每周班队会,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开展自我批评,引导学生自我约束。在强化日常行为规范养成的同时,要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会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学生值日等一切时间和机会,从每节课、每件事、每项活动做起,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培养。首先从读书发音、写字姿势、如何当好值日生等小事情开始,持之以恒地坚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经过小学阶段的持久训练,学生都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控能力。

五、加强教师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管理教育工作

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家长对学生教育这个工具,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成为栋梁之才,都希望子女有健康的心灵和人格。在这一点上,教师和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教师要充分利用家长会、电话、网络等联系方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调,经常交流、汇报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行为养成情况。通过信息交流,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了教师和家长两方面的共同管理和教育,相辅相成,就能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教育目标。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思想品德,班主任责任重大,任重而道远,但只要付出了自己的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就一定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

现象一

在收、发体育器材、集合队伍时,尤其是球类器材,总有学生运球、耍球,动作迟缓、拖拖拉拉等现象。

处理技巧:教师可以规定时间,一般是倒数5秒钟,读秒5、4、3、2、1,学生能很迅速地集合到位。主要是抓住学生不甘落后、好胜心强的特点,促使他们能做到快、静、齐。

现象二

教师在讲解示范时,有时会有学生在队伍里面议论,既影响教师讲解示范,也影响其他同学听讲。很有可能是教师讲解有问题,或者对示范动作有着不同的看法。

处理技巧:教师可以突然提高讲解的声音或者突然暂停讲解示范,两眼凝视议论学生,使其意识到老师已经关注他们,暗示他们停止议论,专心听讲,也可以灵活运用学生分组练习巡回指导的机会,直接走向那学生,亲切地拍拍其肩,问问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可以当时处理就及时解决,不能处理的,可以与学生说,咱们课后再交流好吗?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想到自己刚才的不良行为,标本兼治,融洽感情,促使学生顿悟。

现象三

教师在示范或者学生分组练习时,有时会有体育特长生表现出不屑一顾,认为动作都会做,表现出一副傲慢的样子,甚至做恶作剧,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处理技巧:教师发现这学生时,先注视该生,然后面向全班学生提问,接着以“随机”的方式请该生回答、或作示范,在肯定其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不足与希望。课后还可以多参与体育特长生活动,共同比赛,充分展示体育教师的优美动作。事实上不得不承认,教师与学生比较,并不是个个运动项目都比学生强的,师生之间也可以互相切磋,采用此法,既满足了他的自尊心,也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服从教师的严格要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其行为规范。

现象四

球类课在讲解示范或者分组练习时,或者教学比赛时,时有小部分学生喜欢坐在球上,教师虽然也及时提醒了好几次,但以后仍我行我素,提醒效果不明显。

处理技巧:学生坐球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球变形,容易损坏,这种现象,需要采取适当的时机,在教授篮球运球时,让其深刻体会变形球对运球造成的影响,同时配以爱护体育器材的教导,让他们在经历深刻的体验后,领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现象五

课堂上学生之间可能由于争夺器材或者在相互保护、帮助时故意刁难同伴而产生矛盾,使用不文明语言相互攻击,甚至发生肢体冲突,尤其是保护、帮助时涉及到学生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如若形成后果则性质恶劣,影响较坏。

处理技巧:一般课堂学生人数都在四五十人左右,出现这些不良行为在所难免,如果教师中断课堂教学而致力于处理教育,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还会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反感。因此,教师本人一定要冷静,一旦师生之间产生对立情绪,局面会更加难以控制。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如果有学生受伤,可及时与班主任联系并送校医务室,事实证明,一般制止及时不会形成损伤,如果没有学生受伤,教师可以要求双方各自到一边冷静思考,各自从自身找原因,反省自身不足之处,课后访谈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解开疙瘩。然后,根据情节轻重,看是否需要在下次课上公开检讨。

总体来看,课堂上不良行为频繁发生率、目标达成率等,与教师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责任意识有很大关系。因此,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言行、仪表方面都要起表率作用,决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使“言教”通过“身教”落到实处,使自己的思想行为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开学伊始,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严格要求,让学生明白体育课堂中学生基本的行为规范,增强学生行为规范的“免疫能力”,防患于未然。

第8篇

新的一学期开始了,新的征途中,我们肩负着许多责任,中学是我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历练意志、培养情操、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所以更加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纪律和规则是我们平时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很多事实都能说明这个道理,比如买票要排队;走在马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甚至我们平时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一定的要求和约束,否则任何事情都毫无秩序可言。而我们作为学生,更是有数不清的纪律和规则来要求我们,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不该做什么。但是,如果我们总在一种被要求的环境下学习和生活是很难进步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拿它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作为初中生的我,自觉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人真诚、坦率,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热爱集体,同学之间团结互助,遵规守纪,讲普通话,使用礼貌用语,勤奋学习,能吃苦耐劳,保持谦虚谨慎,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而,我们可以知道:行为变成了习惯,习惯养成了性格,性格决定了命运。我们不能依靠别人,养成好的习惯的秘决在于自我克制。如果你学会了驾驭自己,那么你就有了一位最好的老师。

尊重老师同样也是我们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古人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作为学生应从心里敬重老师,尊重老师的人格。还要尊重教师的劳动。要虚心接受老师批评,不可当场顶撞老师。教师的辛勤劳动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虚心学习,认真听好老师的每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这是对老师最大的尊重。同学们,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配合教师的工作,关心老师的生活,以一颗赤诚的心去理解老师,把老师作为我们最敬重的人。我想,如果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加入到自律者这个行列中来,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规范,把自己培养成一个遵纪守法、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诚实守信、有责任心的好学生,就会发现身边的事物、环境都会有很大的不同。我认为,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初一:唐瑶

第9篇

2012年3月,辽宁省出台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工作方案》,为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辽宁省教育厅首次明确规定:高中生在校学习时间不能超过8小时,初中生和小学生在校分别不能超过7小时和6小时。辽宁省内139所省级示范高中已与辽宁省教育厅签订了责任状。除此之外,辽宁建立了一系列考核、问责机制,确保中小学生课业减负形成长效机制。减负背景下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才能做到减负不减质。但减负来的是那样的快,如何在短时期内快速有效的抓好课堂管理,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笔者认为要调整传统教学方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提高课堂管理效率

减负使得教师投入到课堂管理的时间减少,会影响高效课堂的实施,但是如果抓住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从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得出一种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就是师生共同进行课堂管理,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师生共同参与管理,既能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也能满足学生独立和自治的心理。是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其中,为班级管理出谋划策,让学生享有和老师共同管理课堂的权利,同时也有助于建立师生间的亲密感。教师在引导学生自我管理时,首先要和学生共同制定行为规范,这样学生就不会轻易违反自己制定的行为规范。有效的课堂管理怎能离开制定行为规范,明确的行为规范可以让学生知晓应如何去做和该怎么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教师应和学生一起研讨,细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共同制定行为规范,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制定规范的意义,也就更清楚自己该怎么做了。例如:我班级有个叫王黎飞的同学,他的习惯不是很好,上课爱开小差,吃零食,经常会趁着教师回头去黑板写字时,偷偷违反纪律。经过思考,我决定让这名同学当我的地理课代表,其实他地理成绩并是最好的,课后我找到他说:“课代表就是老师的得力助手,是半个老师,你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如何管理班级纪律吗?老师想听听你的意见”。学生稍微一愣,然后说老师信得过我吗?我说;“信得过,你是我的得力助手啊”。学生回去之后苦思冥想,第二天拿着一个本子,上面工工整整的记下了他的对策,我指着其中的几个对策对他说:“很好,你想的很全面,以后咱们就按照这个执行了,学生很是开心的走了。从那以后他的毛病逐渐的改掉了,学校成绩也提高了,我为他感到欣慰,”其次, 就是对学生的行为和表现进行监督和评价。在执行规范的初期,每天在学习结束时,让学生对照行为规范对自己的表现做出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学生的表现情况,可以逐渐减少评价的次数,而且,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规范做适当的修改。最后, 在行为规范制定出来后,要再一次就规范中的每一项规则进行阐释,让每一位学生理解和接受制定的课堂行为规范,并让他们做出能够遵守规范的承诺。

二、抓住问题学生,抓住课堂管理的重点

课堂管理管的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主要对学生的管理,现在的学生受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影响太大,加之现在的教育体制,使有些父母不得不逼着孩子做一些他不情愿做的事,这些孩子对学多是反感和厌倦,对于课堂这个限制他们人身自由的地方更不会有太多好感,这就使这些孩子在课堂上坐不住,经常溜号开小差,大多数教师看到类似情景都会立即制止,这样就更增加了孩子的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这部分孩子经常被定义为“问题学生”,自然的这部分人就成了课堂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减负让学生自由时间增加更使这部分孩子如鱼得水。他们具有特殊性,那么教师就不能用管理大众的常规方法去管理他们,否则效果不会很好。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要精心了解重点管理。以下是发生在我课堂的事例:我所教班级有一名金同学,这是个让所有任课教师包括班主任头疼的学生,他的家庭条件很特殊,父亲早些年曾入狱,他的家长很宠着他,他的习惯也很不好,经常上课迟到,课上睡觉,自己的座位搞的满地狼藉,很邋遢。更不可理解的是,班主任找他家长谈话,他的家长就然支持孩子睡觉,说是只要孩子健康就行,学不学无所谓。这样的学生这样的家长确实让诸位教师头疼,我接触他是在了解他自身诸多情况之前,偶然有个晚自习课下和他开个了玩笑,我说你这么邋遢将来还娶媳妇不?谁愿意嫁给你啊。他不好意思的应付了一句并笑了笑。当时我也没当回事,谁知第二天他上课积极主动,不但跟着老师的思维,还抢答问题,而且大部分都能答对,我也借机表扬了他。从这以后他在我的课上非常的配合。但在别的课堂依然爱睡觉爱调皮。所以由此示例我发现人与人是要相互尊重的,学生也有自尊心也渴望被重视被尊重,所谓的问题学生其实只要抓住其内心的真实想法,适当满足他小小的虚荣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在被冷落,不在被边缘化,管理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三、研读考纲,大胆取舍,真正让学生“减负”

减负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为了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政策,目的是使学生真正的减轻负担。但实际上在执行起来很多地区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有的地区反其道而行之,学生更累了。

减负已经大大削减了学生的上课时间,现在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得从效率着手,抓住实质,要以国家教育部下发的考纲为基准,深入分析研究考纲上所涉及的知识点,要懂得取舍,要敢于取舍,现在教师的通病就是不敢对学生放手,讲课总怕遗漏某些知识点,非要把全部的知识点都分析一边讲解一边才心安,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学生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鼓励并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就像婴儿学步,越不忍放手就越难以成功。所以新时代的教师要懂得学会取舍,当然一定是在你系统掌握所有内容的前提下,我们不打无准备的仗。切实做到讲一个会一个,练一个懂一个,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达到高效,真正让学生减负。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实践;日常行为

【中国分类法】:G455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而所谓培养,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从而达到其最终的目的――形成良好的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小学阶段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1.1注重实践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1.2因人制宜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千差万别,而国家和社会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l.3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伦理道德的核心是讲是非、辨正恶。正面教育就是从提高道德认识人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特别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青少年可塑性强,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

1.4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针对这一现实,道德教育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人们的道德水准不可能超越现阶段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不能停留在一般人的思想觉悟水平上,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逐步提高。

2养成教育的意义

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一二年级又是最佳期。中国教育鼻祖孔子对从小养成习惯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释:“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养成良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曾说过,成功教育从习惯养成开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学会做人。习惯是一个人存放在神经系统的资本,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清它的债务。先生也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则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是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美国著名哲学家罗索曾经说过:“人生幸福在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应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小学生是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就要以多种有效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细节抓起,从现在做起,扎实有效地进行学生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3养成教育的途径

3.1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态度

“万事开头难。”入学第一周,学校一定要安排教师进行一系列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什么不能迟到?”“为什么要戴校徽?”“为什么不能乱扔垃圾?”“为什么要用礼貌用语?”“为什么走路要靠右行?”……都要和学生讲清楚、讲明白,让学生懂得做一个小学生日常行为起码要做到的基本规范,端正态度、端正思想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小学生正在成长期,在日常行为上会反反复复,具有不确定性,这需要教师不厌其烦地教育,说一次忘记了再说一次,同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做得好的及时表扬,做得差的适时批评,批评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事不对人,一定要讲究方法,要让学生心服口服。态度左右行为,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事在人为,任何时候只要每一位教师看到希望、充满信心,学生就一定会形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3.2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严格地监督检查、落实到位

学生养成习惯教育流于形式,落实不到位,主要在于监督检查不到位、不及时。垃圾乱扔没人管;桌椅乱刻没人管;作业没做没人管……有的老师会说:“我一个人要管多个人,管得过来吗。”一个人管不了,可以发动学生互相监督;可以成立督导队督促检查学生日常行为;每天利用分钟时间小结反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及时处理,及时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习以为常,自然形成了好习惯。

3.3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教师身体力行

“你没有的永远给不了别人,你不会的永远教不了别人。”“教人者先教己。”教师自己的日常行为习惯都不好怎么教育学生呢。倘若教师自己随地吐痰,自己的生活区垃圾满地,自己随地乱扔垃圾,你想教育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那是痴人说梦;倘若教师对待学校布置的工作都懒得去做,懒得去理,教育学生有好的行为习惯就无从谈起;倘若教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哪里还会去把学生行为习惯落实到位呢。因此,学校要经常性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建立一整套奖惩机制,让教师切实意识到学生日常养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把学生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11篇

调查表明,6-12岁阶段的儿童的道德认识,多数都处在感性阶段,他们的道德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把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学生任何行为举止,都需要有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培养和训练。

优化队伍言传身教,明确要求整体提高

古人云:“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自身的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对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有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通过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让学生理解基本的道德准则和文明行为规范,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分清行为实践的是非、善恶和美丑,使其在行为实践中自觉、主动地进行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分清是非,扬善弃恶,存美去丑。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受制于多种因素,学校应以学生认知为起点,以自觉养成为目标,对行为训练的内容做出具体安排。低年级学生着重训练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中年级在此基础上,着重进行集体生活中行为准则的训练;高年级在巩固低、中年级行为要求的同时,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方面的锻炼。

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特别是在养成的初期,都离不开严格纪律的约束。结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榆林子小学提出了一系列礼仪常规要求,即“七个好习惯”(遵守秩序、讲究卫生、坚持锻炼、诚实守信、学会倾听、保护隐私、物归原处)“九大礼仪常规”(尊师礼仪、敬长礼仪、亲友礼仪、集会礼仪、谈吐礼仪、体态礼仪、进餐礼仪、做客礼仪、待客礼仪)“十大课堂常规”(准备、上课、纪律、听讲、质疑、活动、作业、书写、阅读、下课)。这些要求的作用虽大部分表现在刚性上,但它可以让学生短时间内明确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等,先入为主地在他们头脑里留下文明、礼仪等烙印,并内化为潜意识或自身的认同。

开展活动构建平台,强化引导实施纠正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关鸿羽说过:“习惯培养的最主要方法是训练。”在日常管理中,本校非常重视活动在培养学生良好行橄肮咧械淖饔茫定期开展以“讲究卫生,不乱吐乱扔;举止文雅、不喧哗打闹;言语文明、不恶语伤人;遵守规则、不我行我素;爱护公物、不乱涂乱画;尊老爱幼,不欺负弱小”等六项基础文明行为习惯为内容的“争做文明人”主题教育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见贤思齐,在榜样的评选中坚持“实、近、小”的原则,选择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变。学生在改变个体不良行为习惯的同时,带动了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对于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问题学生”,以“疏导”为方针实施矫正。首先,教师对有这类不良行为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析,形成正确认识,采用热情关心、分外爱护的方式,让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其次,在采取教育措施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询问或调查,准确了解其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在教育中讲究艺术,给予正确的引导。第三,在学校教育中,充分发挥班集体和班队的作用。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多样的集体活动,逐步养成集体荣誉感,在集体教育中改变不良习惯,提高他们遵守行为准则的自觉性。第四,对的确有严重不良习惯的学生,教师根据行为矫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矫正工作,使学生在受教育中逐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在不断受教育中形成性格。同时,在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和爱心。

齐抓共管加强监督,不断强化久而弥香

第12篇

关键词:体育;学习行为;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56-01

对于学生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主要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持续不断地对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进行培养和训练,教师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新颖丰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渐约束不良体育学习行为。

一、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意识

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首先需要教师加强良好的教育,先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规范的体育学习行为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辨力,使学生尽早进入到自我行为的监督与调控状态。主要是培养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会寻找相应的策略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形成对自己行为的认知习惯,进行行为方式的反思与调整;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必须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情绪、兴趣、健康状况等有所认知。提高认知水平、发展自觉行为的主要渠道,一是利用开学第一周的理论课进行有效的教育;二是在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的增加对学生自觉行为培养的内容;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不良的“苗头”要抓住时机,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和教育技巧,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教师要严格执行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是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行为习惯的关键。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保证了体育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目的就是规范教与学的行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具有规范的体育学习行为状态,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课堂常规的执行是否严格对于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能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运用课堂常规教学,不但能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还能从组织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体育教师可在入学初向学生宣布一些具体的要求与做法,并且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严格执行。一旦学生形成自觉行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趋于稳定化,体育课堂效率和体育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有效提升和保障。

三、运用有效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发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目的是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更进一步利用体育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行为养成,需要教师正确的把持好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的作用与价值,根据学情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选择、有针对性的使用这些学习方式。体育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激励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大胆体验、主动参与,与同伴积极合作,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创新意识的不断养成,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因此,力求运用新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养成,是实现学习行为的规范性养成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必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主要指教师在课前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养成有直接的影响。教师要从自我做起,努力落实和提高课堂常规的执行情况,用榜样的力量来感染学生。如自我仪表的着装要求,课前认真备好课,教学资源的准备,都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严格要求自身的教学行为,能够树立威信和形成教师人格魅力,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散发出独具的影响力,有益于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感染性,不仅可以调控体育教学,而且可以沟通师生感情,影响并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

五、充分发挥小组长和体育骨干的优势带动作用

培养小组长与体育骨干有益于促进学生体育学习规范的养成。课堂秩序的维持和常规习惯的养成,单靠体育教师一个人显得力不从心,小组长与体育骨干对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良好课堂常规的养成,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何培养体育骨干呢?①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选出最能胜任的学生。这些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强,自己能积极参与,又能组织和带领同学一起活动,可以作为全班学生的榜样。②小组长实行定期轮岗。使每个学生都有管理的机会。学生大多爱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爱受到表扬,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较认真地投入到体育课学习中去,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③体育教师可以尝试“帮扶制”或“师徒制”进行规范学生的体育学习行为,教师将学习行为较好的小组长或骨干与那些体育学习行为相对弱的同学帮扶或者师徒进行结对,这样能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防止从众心理现象的发生。

六、重视评价在学生学习行为养成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