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时间:2023-06-06 09:01: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数学听课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数学听课笔记

第1篇

一、兴趣是关键

兴趣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动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需要围绕两个方面改变,一方面是学习的态度,一方面是学习的情感。让学生从根本上主动地学习,根据课本的内容,再加上学生固有的知识,要抓好课堂的起点,把备课的内容做到深入浅出,难度适中。这样学生在课堂训练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特别吃力,也不会认为特别简单。教师要发挥创造的能力,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带着感情投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好的教学环境,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端正良好的学习态度当然能够带动周围学生的互动,好的学习态度也能够更好地带动周围学生的情绪。如果教师利用一些比较直观的教具,变抽象为现实,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并且类似的问题,也能够推此及彼地去想象,这就抓住了知识的本质相通,这样的推理过程是有趣的,这样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要,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在的驱动力。

二、严字当头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要求严格、训练严格。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完成教学任务有重要的影响。

1.认真听课

老师讲课,作为学生一定要认真地听讲。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听课,听课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听,还需要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记笔记也有妙招,要记住重点,并写出框架,以便课下再补充笔记。记好笔记的同时,还要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表的观点,及时补充或纠正,积极踊跃,能够集中注意力,而且在踊跃发表观点和同学辩论时,还能够增长知识。平时老师可以口述算术题,直接让学生作答,或者直接念出应用题,让学生列出算式,这样便于训练他们听的能力。

2.质疑提问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重要的是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是永远解决不完的,能够提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融会贯通和提出问题这两者紧密结合,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复习知识点的过程,对新知识的好奇,对问题的疑惑,在课堂宽松的氛围中,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挑战,向老师或者同学或者是书本,向一切搞不懂的问题质疑。

3.勤于动脑

小学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创造空间,尽可能地给予学生充足的动脑思维的时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散思维。教师应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要培养多向和灵活的思维。真正地做到让学生自主,教师不能禁锢学生思维,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答案。这个探索的过程便凝结了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交流,他们便提高了创新的能力,也开拓了思维。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升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也能够营造活跃的氛围,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实践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来越被重视。小学阶段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教师要有足够的习惯培养意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小学生养成好习惯。从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听课、独立思考和质疑,到课后的及时复习,教师要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进行监督和引导,使其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好习惯的驱动下开展高效学习,从而更好地吸收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一、培养课前预习习惯

在当前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不能快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现象,这种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对当堂学科知识点进行高效吸收[1]。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将课前预习放在较为重要的位置上,结合课前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教师的引导,对课堂内容展开较为深入的领悟。因此,教师应更多地鼓励学生重视课前预习,并在预习的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问题与疑惑,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请教老师,从而为高效吸收课本知识内容奠定基础。另外,在预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当前的预习内容与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这个过程既能复习以前的知识,又让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一定的联系,能充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整理能力。

二、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

小学教师要用更多的方法创造条件,利用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能集中其注意力在课堂上[2]。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其本身容易被与课堂不相关的事物所吸引,并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导致其不能高效地吸收课堂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听课动态,并提醒溜号的同学及时收回其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重点,灵活地展开教学,并能巧妙地将教学难点转化为易于小学生吸收的知识。合理设计课堂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与教师的课堂互动中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并能充分结合其心理设计课堂教学,通过合适的问题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小学生能在其引导中积极打开思路,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进入最佳听课状态。

三、培养动脑多思的习惯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要能够充分地创造条件,并能够利用较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中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力,并能勤于思考,在关键的时候大胆发言,提出质疑,而教师要提前在备课的时候预设出更多的意外问题解答方案,从而让数学课堂能够高效顺利地进行[3]。具体的做法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善于抓住教材当中的知识难点和知识重点,灵活地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产生严谨的思考,让有价值的问题对其产生思维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同时也可以利用情境激励方法,结合所教授的数学知识的具体需要,以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设计出活泼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效激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使其能够更加积极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四、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小学生要能充分地吸收所学知识,首先要对其进行预习,教师要在使其养成预习习惯的基础上鼓励其大胆展开质疑,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通过合理的引导方式使其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合理质疑,久而久之能使其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其产生质疑,正是其对学习内容态度认真的表现。因此,教师要对其给予充分关注,积极引导其产生质疑。使其在预习的过程中对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记录,并在课堂中及时请教老师。在具体的听课阶段,对于相关知识重点与难点有不能完全理解的部分及时在问题出现时向老师提问。数学教师要注意给予合理的鼓励,对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给其他同学更加积极的暗示,从而调动整个班级带着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并不畏惧提问。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能有效拉近师生距离,为教师更加高效的教学奠定基础。另外,在学生进行提问时,对于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疑惑的同学,教师要能够用更多的耐心给予包容,并用合适的引导方式帮助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问题,从而帮助其养成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使其逐渐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从而为提高其对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培养及时复习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不能有意识的进行自我约束,其注意力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其在课堂中对知识的吸收效率不高,因此,除了在课堂中及时关注其注意力以外,教师要重视对课下学习的监督。小学生没有复习意识,缺少复习习惯对所学过的知识不能保持长久记忆。而基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较大,不能对前面的知识有高效的记忆将对后面知识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小学生及时回顾学过的数学知识,并用做笔记的方式对其进行系统性记忆,使其能对学过的内容加强印象,定期翻看笔记,对其进行有效巩固。教师也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复习前面的知识点,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平时听课效率较低的同学在对旧知识进行回顾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及时弥补课堂上因为注意力不集中而错过的知识点。因此,教师要能在充分认识到及时复习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用实际行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使其对知识形成长效记忆,并在这个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更好的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打基础。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教师要充分地掌握小学生心理,并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其加以合理的引导,让数学课堂能够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在课堂中使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后及时的提醒和帮助学生展开复习,从而巩固所学的知识,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为以后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慕克鸿.有效提问推动高效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 ,05 :199.

第3篇

学差生的转化,是每一个教师都会面临的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有些教师往往付出了许多,却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工作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关于小学数学学差生的转化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归纳如下:

小学数学学差生,原因有多种,真正受智力因素影响的我们不讨论,我认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1)学习态度不正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数学的学习没有兴趣,导致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2)学习方法欠科学。不会听课,听课时不会抓重点、难点,不知道怎样记笔记,跟不上老师的思路,课下不会复习、预习,往往付出许多,却得不到收获。(3)学习基础差。因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系统连贯的过程,由于某些原因,学生之前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没掌握,造成恶性循环,凡是遇到相关的知识,都会学不来,慢慢的不会的越来越多,使学生逐渐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针对这些问题,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教学语言简单化,激发学习兴趣

伟大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爱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才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去发现。小学生,特别是学差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是由于一些数学理论性的知识理解起来很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尽量将理论知识吃透,然后将它变成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小学生听。比如说:看图题,不要这样提问:"图上有什么条件?问题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换成:"你看,图上画了什么?还有什么?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是让我们求什么?"等等。还可以借助多种手段,比如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生活调查等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慢慢的形成数学的逻辑思维。

2.一句鼓励胜过十句批评,调动学差生的学习积极性

美国有句名言:"夸奖如阳光",中国也有句古语:"好话一句三冬暖"。心理学研究证明,获得别人的肯定是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一个人的心理需求一旦得到满足,便会成为他积极上进的源动力。学差生,本身就很自卑,家长的不满意,同学的瞧不起,已经让他们幼小的心灵遭受了创伤,如果老师再大肆批评,他们就很难对学习产生兴趣,更别说进步了。所以我们要及时的给予他们阳光,让他们慢慢的建立自信。比如说:在课上,对于简单的问题,只要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出他会,就叫学差生回答,回答对了就表扬:"你真棒!""你真聪明!""相信你会更棒的!"。如果回答错了,也不要面露责怪,而要鼓励他:"没关系,我们听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好吗?""你给大家提了一个醒,告诉我们不能犯这样的错,谢谢你。""你能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很高兴,希望今后每节课都能看到你高高举起的小手。"这样,学差生不再害怕课上回答问题,一定会积极的思考,争取更多表现的机会。只要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还怕他不会进步吗?

3.讲究留作业的科学性,温故而知新

都说"温故而知新"大多数教师只浅显的把它理解为课前要复习一下昨天的知识,其实不然,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人们的遗忘进程并不是平均的,最初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因为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有一点不会,就可能导致今后的数学学习中,相关的很多知识不能理解,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必须确保知识的连贯性。每天留作业时,要连同前面的知识一起留,不要太多,只一两道就好,并且可以重复性的留,加深学生特别是学差生的印象。这样就不会出现知识的断层,也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留不同的作业,像一些拔高题,学差生可以不做或少做,甚至可以只留一道,但一定要做对。

4.讲究学差生的辅导方法,建立学差生的自信心

经常听到有些数学教师发牢骚"今天我给某某某讲这一道题,足足讲了三遍,他还是不懂,真是愁死人了。"这不禁让我想到,你讲了三遍,他听进去了吗?不如换个方法,让学差生给我讲讲听听。让学差生讲题不能心急,要一点点的引导。比如说:你先把这道题念一遍,念慢一点,好吗?这道题里有几个数?他们都表示什么?知道了这些条件,你能求出什么来?要求这个问题,都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最后让学生再念一遍题,老师不再提醒,让学生自己分析。只要他能说出来,就说明他是真懂了,不要忘了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逐渐建立起他们学习上的自信心。之后还可以让学差生,照着刚才的数学习题,再编一道类似的题,可以只换数,也可以只换名称,比如把"苹果"变成"桃子"或"香蕉"都可以,这样他能自己编题解题,印象一定很深刻,想忘也就难了。

5.给予学差生最大的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

爱是阳光,可以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爱是春风,可以吹进没一个人的心里,爱是雨露,可以滋润每一棵禾苗。身为教师,就更要有爱,对于学差生,就更要献出最无私的爱,你爱学生,又怎么能允许任何一个人落后呢?我们要捧着一颗爱心,让学生意识到老师不会放弃他,更不会嫌弃他,首先让他有一个归属感。然后就是以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慢慢的进步,比如教给他们如何预习、复习、如何记课堂笔记怎样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我们允许他学得慢,允许他一时学不会,允许他暂时忘记,但一定要坚持"今日事今日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6.指导学差生学习,帮助他们找到最佳学习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数学不像别的学科,背下来就会了,变一个数,题就变了,所以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找到最适应自己的科学方法。比如上课前,可以告诉学差生,上课我会提问哪些问题,要求学生背下来,上课就提问,并给予表扬。下课检查学差生的笔记,给与补充和指导,告诉学生,上课来不及记的笔记,可以简单记,有重点的记,课后可以找老师或同学补上。放学时,可以告诉学差生,今天哪些知识点要背下来,明天老师要检查。这样从各个环节帮助学差生,督促学生,慢慢引导学差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小学数学学差生的转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更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配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会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进行更多的尝试,确实做好学差生的转化工作。

第4篇

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阶段每一门学科都应尽到的义务,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当然也不会例外。因为小学数学课与其他学科比起来,有点“与众不同”,所以有时会让人觉得难以下手。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应当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受到学习目的的教育。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把他们要学的知识和当前他们的生活以及今后的学习联系起来,让他们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性。让孩子们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深入浅出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数学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即教材中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着纵向和横向的紧密联系,这些都包含着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这就为我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有了优势。在知识的横向联系方面,可以围绕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对学生渗透一些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的观点。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题的改编练习,让学生看到这些数量关系中有着相互联系及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样一来,就会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三、利用教学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面。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超人的智慧,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我用“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的相关数据和材料,让孩子们对祖国的文化产生极大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热情。

四、提出明确要求,进行良好学习习惯教育

在教学数学时,我总会明确地依据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时要认真、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响亮、计算要仔细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做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这样一来,就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培养了他们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数学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只要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总能找出合适的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并真正让小学数学课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

(作者单位 山东省新泰市平阳小学)

第5篇

一、注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七年级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七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三、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是效果;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四、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七年级学生考虑问题较单纯,不善于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对一个问题的认识,往往注意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这种思维上的不成熟给科目成倍增加、知识内容明显加深的初中阶段的教学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同时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要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惑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并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因此,例题的教学,习题的讲评教学等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的过程,又是对学生思维训练、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抓住典型题讲,循思设疑,引导探索,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生搬硬套,使训练既能使学生获得解题方法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以上,就七年级数学如何打好基础针对性解决存在的问题,给同学们出了主意。但如何确实去做到,还要同学们在学习中不断的去感受去体会,去加深认识理解,去寻找调整适合自己的能够不断增强学习信心和兴趣的方法方式,相信一定能够轻松学好初中数学课程,取得不俗的成绩。

【摘要】从小学数学过渡到七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因此,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论述了怎样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第6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教学方法

如何才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一、把握教材进行德育渗透

数学教材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很多地方都渗透了“德育点”: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插图和统计图表;应用题的题意和数据等。 其实只要我们课前充分的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精心设计,把握时机,就能启发诱导学生掌握有关的思想观点。

例如:学“量的单位的认识”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对话与交流,从中渗透市场的准则意识、诚信意识和公平意识教育。学“时分的认识”时,可以教学生认识钟面,会看钟面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又如结合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应用题:再过几天就是“妇女节”了,我又来到文具店里,想买几张贺卡送祝福给妈妈和老师,一张贺卡3元,买5张要多少钱?在此,教师就可以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教育。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爱父母、爱老师、爱所有关心他们的人的关怀情感。

二、以故事形式妙用情境图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如在教学《比多少》一课时,就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然后编一个故事。学生都争先恐后编出了非常有趣的“小猪帮小兔一起造房子”的故事。教师适当点拨,如果没有小猪的帮忙会怎样呀?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

三、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于课堂教学,生活作为一个大的课堂,更有机会进行德育渗透。所以,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活动相结合,适当地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其他形式的数学主题活动。

例如:在学完四年级简单的统计知识后,可要求班级里的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家庭在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内的垃圾袋的使用数量,再结合通过计算机、报纸、向长辈咨询等途径了解到的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制作成统计表,再以演讲的形式向其他同学汇报自己的调查结果。通过该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对学生的环保意识进行渗透和教育。

四、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有效复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01-01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小学数学复习,教师要给予极大的重视。那么复习课堂的效益如何提高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的根据新课改,钻研教材内容,善于挖掘教材,发现教材,同时,教师对于学生的特点的关注也不能放松,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情况选择因材施教,适时的查缺补漏,进行教材内容的再次学习,用更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将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有趣起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学习的快乐。学生学习起数学来往往是枯燥无味的,这也就意味着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影响很大,这主要原因就是数学多为枯燥无味、抽象立体的。那如何改变这种现象,使课堂更加有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教材内容,加以创新,使书本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极富趣味性的问题,或者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投入到实践中去,手动操作,制作教具来学习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授“认识长度”这一堂课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加深学习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手动操作,做三个不同颜色、不同长度、但是宽度一样的纸条,让学生用尺子量,得出数据,教师在进行引导教学,并适时的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解答。这样枯燥的教学内容立马就增添了活水,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而达到理想化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引导者的地位,而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抓住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这一特性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胆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比如:在讲授“梯形”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梯形,问:“不用梯形公式求其面积的情况下,我能算得出正确的面积,你们知道怎么算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了今天的课就知道怎么算了,这样就能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积极性。

2 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培养

2.1 让学生学会预习

不管是学习哪门学科,预习都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不会预习。因此,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预习就是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新课所要学的内容提前过滤一遍,认识新课所学内容的方法。在学生进行预习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要拿笔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学生能够在上课时学起来更容易,抓住重点内容来学习,加深知识的理解,做到认真听讲。

2.2 让学生学会听课

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听课,大多数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由于不懂听课的方法,学习效率自然不是很明显。那到底怎样才能学会听课、听好课呢?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1)上课认真听讲,做到身在教室心也在教室。

(2)根据教师上课时重点强调与讲解的问题,抓住重点内容将知识点记录下来,做好课堂笔记。

(3)结合上课之前所做的预习,做了记号的内容要认真听老师课堂上的讲解,并且学会多提问,保证学习质量。

(4)上课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回答,努力思考。

让学生学会如何掌握知识。课堂知识的掌握自然少不了课后练习,这需要学生在课后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因为大多数学生是不太习惯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是一普遍现象,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后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复习,这样才能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印象,巩固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并且能够在归纳这些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见解,独立自主的去思考问题,学会解答。结合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加以复习,可以增强学生采取多种方法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内容。

3 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有效性复习

第8篇

一、改变观念

小学阶段,特别是五六年级,通过大量的反复练习,就可以使你的成绩有明显提高。有的同学认为这样就可以学好数学。其实这是因为小学数学知识相对比较浅显,知识量比较少,通过反复练习,就可以提高熟练程度、提高数学成绩。初中数学不仅知识量增加了几倍,而且更加抽象、理论性更强。因此,临阵磨枪的方法不再适用。我们需要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再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多思考,多研究,这样才可能取得好成绩。初一的第一学期,是小学和初中的过渡期,过渡的好与不好,将直接决定同学们的数学成绩。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大家刚刚学过的“面动成体”,你在每天看门关门的时候能想到吗?第二章我们将要学习“负数”(就是比0还小的数),这在生活中常用的温度计上经常见到。再比如,大家在商场买东西,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打折优惠活动,我们将在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第五节打折销售中学到计算方法。如果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会用到数学知识,你会越来越喜欢数学。

二、学+思=成功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思则殆”。这句话极为精辟的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既要学而且思,又要思而且学。学不好数学的人只有两种:(1)只看不学的人。(2)只闭着眼睛学而不思考的人。同学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主要是自己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希望大家今后在上数学课时,不论老师讲新课,还是复习课、讲评作业、习题课,都能使自己注意力高度集中,边听边积极思考问题,捕捉有用的信息,随手记录,随时抓住萌发出的灵感。对于没弄明白的问题,一定要当天解决,主动解决,直到彻底明白为止。

三、提高听课的效率是关键

同学们每天早上七点到下午五点之间近10个小时待在学校里,在课堂的时间占了大部分。因此,听讲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习成绩的好坏。针对如何提高效率,老师们提出如下几个建议: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听课的针对性,预习中发现的难点,就是听课的重点,也是课堂上需要着重解决的重点。预习中没有发现问题的地方在老师讲课后应理解的更加深刻。

(2)合理安排听课过程。具体做法分六点说明。

①做好课前准备。物质方面,利用课前2分钟铃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书、同步、课堂练习本、学习用具等。避免宝贵的上课时间内找东西的影响听课。精神方面,课前让自己静下心来,不要做过于激烈的体育活动。现在经常发现,2分钟铃之后许多同学从操场跑回教室,这不但容易发生危险,而且非常不利于听课质量。

②听讲要全神贯注。全神贯注就是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大家知道聪明的“聪”字怎么写?正好符合“耳到”、“眼到”、“心到”、“口到”的要求,同学们再做到“勤奋”,无论你基础多差,只要做好“耳到”、“眼到”、“心到”、“口到”、“手到”,都可以取得很大的进步。

③注意老师讲课中的提示。老师讲课中常常会对一些重点和难点作出某些语言、语气,甚至是动作的提示,你要学会抓住“重点”。

④注意每堂课的开头和结尾。老师讲课的开头,一般是概括上节课的要点,并指出本节课要讲的内容,是把旧知识和新知识联系起来的环节;结尾常是对一节课所讲知识的归纳总结,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⑤重在听思路,学方法,而不是记答案。认真把握好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坚持下去,就一定能举一反三,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三中考除了考察基础知识,还十分重视对能力和数学方法的考察。我们要在听课过程中,“听出”每一种方法,它所适用的题型,以及解题的基本步骤。

⑥做好笔记。笔记不是泛泛记录,更不是抄书,而是将听课中的要点、方法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记录下来,以便课后复习、消化,加深理解。

四、做好复习和总结工作

(1)做好当天复习。复习的有效方法不仅仅是完成作业,还要采取回忆式的复习:先把书、笔记本和起来回忆上课老师讲的内容、例题、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等,然后打开书和笔记,对照一下,完善头脑中的知识体系。这样不但巩固了当天知识,还同时检查了听课质量,还有助于改进听课方法、提高听课效率。

(2)做好每月复习,每章复习。复习这段时间内所学的所有知识和方法,特别是曾经不太懂、理解错误或理解不深的地方,要着重巩固。凡是在作业和测验中不会做或做错了的题目,在阶段复习时都要独立再做一遍,检查自己是否完全掌握。有些同学多次在某一类问题上出现错误,再考试仍不会做,正是没有完成复习任务的结果。较难的知识与题目,不仅难做、难理解,还容易忘记。反复复习本身就是与遗忘做斗争的有效方法。我提议每一位同学建立一本“纠错本”,专门记录曾经出现的错误。对于每次考试的试卷,再改完错后积累起来。这样,一本纠错本和一本改好的试卷,就是你大考复习的最好资料。经过这样的三部复习,你的数学成绩一定会有很大进步。

五、做一定数量的题,做一定质量的题

第9篇

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小学数学知识是初中数学知识的基础,初中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延伸、拓展和提高.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脱节现象,这一现象在农村特别严重.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经调查分析,许多学生小升初后,导致数学成绩很快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习的环境和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发生了变化,没有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

2.小学阶段学科少、内容浅;进入中学科目倍增,内容不断加深,感觉学习太累.

3.小学和中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存在差异,要求也不相同,很难适应.

4.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爷爷奶奶对学习停留在口头上的提醒,自己也没过多注意.

5.在小学就对学习数学产生了一种害怕的心理,感觉学习太难,从而产生厌学思想.

上述原因就是中小学数学教学严重脱节造成的,如果作为教师的我们不采取有利措施,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将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怎样才能把这种现象扼杀在萌芽阶段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工作:

一、关爱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刚步入初一学习的新生,如何使他们自觉接受新老师的教育,情感因素十分重要.小学教师对学生是非常关爱的,我们要把那分关爱延续下去,以满腔的热情去感化学生,温暖学生,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在课堂上,我们要以学生的不同知识层次为前提,说理深入浅出,表达形象鲜明,讲话幽默风趣,使教学始终处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比如课堂提问,多激励特殊生踊跃发言;作业批改,多用激励性评语;开展班级活动,不忘给各类学生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加强课外交流,虚心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强辅导,在辅导中了解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自己等等.通过师生间的真情交流,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有助于学生将注意力专注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情境,多渠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爱上数学,首先要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多渠道的:比如结合教学内容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成就、现代数学家的贡献;利用课内外有利时机,对不同层次学生开展丰富而有趣的数学游戏,活跃学生的身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情景等等.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同,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三、注重教法与学法的衔接、更新与完善,变“我学会”为“我会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方面学生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讲得详细,类型归纳齐全,再通过反复练习,他们一般都可以取得好成绩.而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所学知识的抽象性、严密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完整性比较强;教师讲得精,练得少,再加上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思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差,导致教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累.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究其原因,在于教学与学法上缺少衔接、更新.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初中教学方法的呈现方式不同:在小学,教师讲得比较细致,教学方法也比较固定,学生练习次数较多;而中学数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像小学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适当增加课堂练习的次数,严格统一书写格式.对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采取有效方法,或放慢进度,或分散难点,或化难为易,或铺路搭桥,因势利导.在教学中要充分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对教法进行有效地衔接与更新.在学法方面,小学生只要记住概念、公式、及例题类型,在考试时就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围着教师转,不需要独立思考和进行归纳总结.学生满足于你讲我听、模仿老师,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到了中学,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所以,初一新生往往沿用小学学法,致使学习出现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因此,我们老师应花时间在学法方面对学生进行重要指导,并花大力气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观察法、比较法、类比法、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等等.在数学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正确地运用,并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变“我学会”为“我会学”,从而实现叶圣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教是为了不教!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学教师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教师应在此基础上将学生的学习习惯内化,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⑤系统小结,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一辈子的事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天天训练加强,切不可半途而废.

五、关注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10篇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七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相对而言,七年级数学知识点很多,也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很好学,没有困难,容易在学习中掉以轻心,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和解决,在进入八、九年级后,加上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就会出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势必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补课,效果反而不理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因此,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打好七年级的数学基础,应从下面几方面去做好:

一、注重预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讲,提高听课效率。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 发展 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七年级教材涉及数、式、方程,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七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胡子眉毛一起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

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教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知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三、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是效果;通过联想,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 网络 ;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三、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细心捉摸其思考问题的方法,分析其产生错误的原因,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要认真分析,不要轻易下结论。同时从回顾解题策略、方法的优劣来开展评价,培养学生去分析,使学生学会反思。要 总结 相似的类型题目,当你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你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善于暴露思维过程,留下一定的思维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思在知识的转折点,思在问题的疑惑处,思在矛盾的解决上,思在真理的探索中。”并达到启思悟理,融会贯通。因此,例题的教学,习题的讲评教学等既是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解题技能的过程,又是对学生思维训练、培养数学能力的过程。抓住典型题讲,循思设疑,引导探索,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学生生搬硬套,使训练既能使学生获得解题方法又锻炼了思维能力。

第11篇

关键词:把握;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到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小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我对此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小学的学生,特别是生活在偏远山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大部分来源于书本内容,对于生活中数学知识很难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化水平很低,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运用农村生活中的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小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并主动关心他们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小学生是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很容易受到感染,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减烦为简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六年级数学正负数这一节,我们可以用扑克来替代正负数来玩游戏,红色的为正数,黑色的为负数,让两个同学一组来抽扑克,每人抽两张,然后把他们相加,谁得的数大,则谁胜。这样,我们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识转变到了一种游戏上来,学生在游戏中就把有理数的加法学会了。

三、给学生讲解学习数学的方法,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

1.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小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打记号”,如:比例的性质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让学生学会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第12篇

关键词 数学 预习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培养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学习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数学的预习习惯呢?

一、加强对数学预习习惯培养的认识

1、预习的目的

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预习并不是简单的翻翻课本,它是一种按照既定计划预习新教材的活动、预习是学习起点,通过预习主要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首先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在认识上有所准备.通过预习,大家明确要学什么,为什么学,从而在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由于初中的数学和小学的数学在内容和结构特点上有很大的不同,初中数学的逻辑结构比较严谨,前后联系紧密,而小学数学前后在结构上就不是那么严密,知识点的独立性比较大。所以在学习时有必要对新内容进行结构上的初步了解。

其次是通过预习,要对教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大家通过预习,掌握教材中哪些地方是主要内容,要重点掌握.哪些地方是不容易懂的难点,在听课时要引起重视,为提高课堂听课的效率打下基础.课堂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是带着目的去听课,比盲目地去听课会在效果上有明显的差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大脑疲倦和思想紊乱,课前预习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问题。

最后是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知道上课时需要带什么教材和学习工具等,使学生在接受课堂教学时有充分的准备。数学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用到一些学习工具,比如必要的三角板等,还有实验课所要用到的一些工具等。

2、预习的作用

(1)、课前预习能够提高听课的效果

学生听课,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况:虽全神贯注听讲,但自己进行分析的机会甚少,或者有闻必录,手用得多,脑用得少;带着预习解决不了的问题去听课,就能手脑并用。前一种同学,没有思想准备,又做笔记又听讲,十分紧张,没有精力去思考问题,新旧知识衔接不上,又不能停下来听讲去问同学或查书,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长此以往,会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后一种听课的情形就不同了,由于带着问题去听课,目的明确、精力集中,从而减少了因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问题上去理解、思考和分析。这样,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牵牛牵住了牛鼻子了,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久而久之,会逐步提高听课的效果,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2)、课前预习能够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通过预习,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课堂笔记就可以抓住讲授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选择地加以记录。不预习,听课时不知道哪些是书上有的,哪些是老师补充的,哪些是重点,哪些是关键,忙着听,忙着记,“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除了能锻炼带记的能力外,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3)、课前预习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有人说,预习是自学的演习,的确是这样。我们正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那就要靠自学来获得取知识。如果能够通过预习,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将来,就不会在大量更新的知识面前无所措手足,就不会落在时代的后面。

二、初中生数学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做好预习设计,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预习其实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初步探究过程,它是通过学生对学习产生需要开始,调动学生对学习进行不断的尝试.良好的预习设计,就是让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研究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方法和规律.从而杜绝教师把预习流于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好的预习设计成就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效果又会激发好的预习设计,如此反复,必然形成教学的良性循环。

2、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

第一步,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数学课本是学习数学的依据。数学课前预习时要逐字逐句地读,不能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应从课本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识吗,读懂书中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标记出来。如果读一遍觉得印象不深,可以再进行细读,逐步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截图方法,然后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消化、吸收这些知识。这是数学预习的主要环节。

第二步,认真思考,标注疑点。

数学预习不同于语文预习,多写多练就可以达到效果。数学预习要讲究方法,不能死记硬背,应该注重理解,弄清来龙去脉,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将知识理解,收入“囊中”。对书本上的例题,想想还有其他的解法没有。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碰到的疑难之处,自己可以先思考一番,实在无法理解、不能解决的,可以及时标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进而弄明白。

第三步,尝试做课后练习,检测预习的效果

通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可以通过做课后的练习题来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通过练习,既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又可以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还可以明确课堂上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