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村经济,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乡村旅游的有关问题
1.1乡村旅游的含义
乡村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项目,与其他的旅游形式不相同,它是以乡村地区为活动场所,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民俗文化等等,为城市居民提供娱乐、休闲、观光、度假、健身以及购物的旅游活动。它可以使游客在休闲、游乐中学习到一些乡村生活方式及民俗,村民亦能从这种旅游中获得经济收益,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1.2乡村旅游对游客的供需关系
为什么乡村旅游大受欢迎?它与风光的独特魅力,生活方式有关的休闲,这也体现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要。最吸引游客的就是乡野农村的美丽风光,悠闲地生活方式,宁静的生活空间,清新的生活空气,朴素的生活活动。这些乡村特点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要。在大都市这座“钢铁丛林”中生活久了,就会对复杂的、商业化的、高强度的都市生活方式产生厌烦,而有别于都市生活方式的小型乡村的独特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就会对这些都市人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人类都有怀旧情结,特别是具有历史气息的古旧乡村更是城市居民旅游的首选。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行为动机,人们往往会选择保持了乡野气息的乡村来放松。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在都市的儿童少年来说,到乡村旅游,可以达到扩大知识视野,了解大自然,了解农村,了解农事,陶冶情操的目的。
1.3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热衷于回归自然,在自然中寻找乐趣,融合自然的乡村旅游便应运而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给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保障。1995年实行了五一、十一、春节三个长假制度,自此,乡村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越来越快,已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三个旅游黄金假期,全国城市居民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在不断上升之中。
1.4我国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
自国家旅游局在1998年开始提倡“华夏城乡游”之后,我国乡村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发展速度加快,其势已不可挡。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农村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满足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新的商机。现在的乡村,农业资源丰富却得不到有效利用,常常造成浪费。发展乡村旅游业则可以高效利用这些过剩的农业资源,产生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缓解了农村经济中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旅游产品各种各样,都是土生土长的原材料制成,可直接进入市场,增加农民的收入。近年来,绿色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虽然价格可能过高,但是依然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乡村旅游发展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技艺,生产原汁原味的农产品,实行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产业结构的调整,先进设备的引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一大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在乡村开展“农家乐”项目,农民竞相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管理知识。这样农民学习了科学文化知识,青壮年劳动力参加到“农家乐”项目中,加快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吸纳了农村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终日生活在拥挤、吵闹的环境中,精神的不到放松,心理压力大。为了缓解压力,多数人选择外出旅游,回归大自然。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拥挤额的情况,也开阔了旅游空间。另外,发展乡村旅游,还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塑造良好的乡村文化形象。
1.5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还很微弱。乡村旅游的重点特色是在乡村中体会乡情、乡曲、乡趣,可是一些乡村旅游却有城市化的倾向,建立大型城市化的娱乐设备,人们似乎只是从一个城市走到了另一个城市,完全失去了乡村旅游原有的乡土气息,古朴的生活乐趣和本色。开发经营者只重视了乡村旅游的旅游功能,未能带动本地的农业收入,还有本地农民思想认识上不足,认为旅游可有可无,无法与旅游业相融合,导致旅游业的特色发展不起来。有些地区的乡村旅游忽略了农业资源和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发展的项目单一化,缺乏特色,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另外,大部分的乡村旅游都是一个模式,重复建设,不注重对一些有深度的民俗文化的开发或无序开发,形成民俗资源的浪费。受我国农村地域的限制,我国乡村旅游布局分散,项目类型多,规模却很小,未形成产业体系。在贫困地区,农民自发组织的旅游资金少,交通不便利,乡村旅游很难发展起来。乡村旅游还受季节影响,这就造成了旺季时,游乐设施容量不够,环境压力大,管理跟不上;淡季时,游乐设施闲置,经济收益下降。投资者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空间,往往雇佣当地的廉价劳动力,以自家亲属来管理,用人制度及其不完善,内部管理混乱。政府的法律亦是空白处,对乡村旅游投资,没有一个严格的法律划分,致使一些投资商钻法律空子,造成乡村资源的破坏与浪费。乡村环境具有其脆弱性,如果对环境不妥善管理和保护,势必会造成“在哪里旅游,破坏哪里环境”的情况发生。比如有些游客乱扔垃圾,随意在树木上刻画,任意采摘花木做标本,捕捉野生小动物等等,这些都是对环境造成损害。还有的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目标,在生产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到附近的河流小溪中,造成水体污染;任意开发土地与森林资源,缺乏合理的计划,将资源开发到最大限度,破坏生物多样性,使环境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
2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一直是我国资源开发的战略,它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涉及的方面很多,有经济、文化、环境等。需要达到适度的经济增长;保护民俗文化及古物建筑;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目标。
2.2什么是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应该是一种无污染、无破坏、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无公害旅游活动。杜绝为了短期利益目标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做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旅游可以相协调,统一发展;发扬人文资源,维护乡村特有的乡情、乡曲、乡趣。最主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实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2.3为什么要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道路
乡村旅游在满足城市居民放松、休闲、娱乐的目的后,留下了一些问题,比如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破坏,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冲击等问题,多方面困扰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所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乡村旅游长久、健康、科学地发展。
3如何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1乡村旅游与社区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因此首先要建立适合乡村旅游的社区模式。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胀的综合因素,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调动乡村居民参与建设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2政府制定政策,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政府应将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当做发展乡村经济的头等大事,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在乡村旅游的开发手续上做到简化、精准、及时,降低门槛。同时,在管理上建立经济、法律、行政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制度。加大旅游地区的检查、监督,扶持旅游地区的规划建设,保证治安,建立群众组织,加快立法进程,推动整体发展。
3.3提高思想建设,搞好农游结合
由于个人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一部分开发商为了追求短期目标而肆意开发资源,完全不计后果,思想认识不到位,对乡村资源造成了不可计量的损失。同时,农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有误,认为这只是开发商的事,与己无关,造成农游分离,农民经济得不到带动。当地关部门要搞好思想建设,积极宣传乡村旅游的有关知识,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做到农游结合,提高本地经济的发展进程。
3.4科学规划,开发以农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
在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尊重农民的利益和权益。鼓励并扶持农民果园、菜园、垂钓园、农家乐等建设。培育无公害农产品,游人即可以观赏,也可以品尝,还可以带走的一些列农产品,如花卉、水果、蔬菜等。
3.5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乡村旅游的一大依赖就是乡村无污染、原生态的环境,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那如何谈发展乡村旅游?所以要加大宣传力度,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捉野生动物,禁止采摘野生花草,鼓励农民制造生态农产品,具有艺术气息的小物件等等来作为纪念品销售。营造较好的基础设施保障,实现朴实的乡村环境氛围,突出特色,拉大与城市环境的反差,让游人获得真切的乡土环境感受。处处为游人着想,方便游人观光、购物,保证食物的卫生管理,使游人在感受浓郁的乡土气息时,有意识地进行环境保护。
3.6保护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文化
人文因素是保证乡村旅游真实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乡村原有的文化是有别于都市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形式,可以使游客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陶渊明式的乡村恬静氛围。保护乡村文化,包括保护传统民俗、农耕文化等,有助于乡村旅游乡村性的发展。
关键词:新乡村建立;宅基地运用权流转;流转障碍
一、现行法律规则及其缺陷
我国《物权法》第153条规则:“宅基地运用权的获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度有关规则。”《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1款规则:“乡村村民一户只能具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越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则的规范。”第4款规则:“乡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第63条规则:“乡村集体一切的土地运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立;但是,契合土天时用总体规划并依法获得建立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运用权依法发作转移的除外。”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增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中规则,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卖,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置的住宅发放土地运用证和房产证。2004年疆土资源部公布的《关于增强乡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第13条规则:“严禁城镇居民在乡村置办宅基地,严禁为城镇居民在乡村购置和违法建造的住宅发放土地运用证。”《物权法》第184条和《担保法》第37条都规则,宅基地运用权不得用于抵押。2009年3月疆土资源部《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开展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开展的若干意见》中,关于运营性质的集体建立用地流转曾经解除了限制,但乡村宅基地仍被扫除在外。
从现行法律规则上剖析,我国对宅基地运用权采取的是限制流转的政策,并且严厉制止乡村居民的住宅和宅基地在城乡居民之间流转,只允许宅基地运用权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部流转。
实践上,我国宅基地运用权制度创建之初是为了补偿方案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严阵以待以及经济开展程度缺乏的缺陷,以保证农民根本的生存权益为目的,在变革开放初期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当前形势下,政府提出了统筹城乡开展的方针,要尽快消弭城乡割据,减少城乡差异,农民对宅基地的经济开展功用的需求逐渐超越了其生存保证功用,乡村宅基地制度的变革曾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与农业用地、其他非农建立用地相比,现行法律与法规在乡村住房及宅基地流转方面愈加单薄,以至言行一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住房一切权可转让性与宅基地运用权不可转让性的矛盾。依据“房随地走、地随房走”、“房地一体”的准绳,房屋买卖必然触及宅基地买卖。理想中乡村私房买卖的买房人名义上是买房,但实践上是买地,当呈现买卖纠葛时,如何认定买卖合同效能,是司法理论的一大难题。
第二,允许宅基地在本集体内部流转与一户一宅准绳的矛盾。假如允许农户将住房和宅基地转让给本集体内的农户,势必违犯了一户只能具有一处宅基地且面积不得超标的规则。契合宅基地运用权分配条件的其他农户完整能够申请分配到一块宅基地建房,而没有必要购置别人的住房及宅基地。
第三,宅基地审批制与宅基地物权性质的矛盾。《物权法》正式将宅基地运用权定性为用益物权。但是,从宅基地运用权的实践运转来看,其并不具备物权性质。首先,宅基地运用权以特定行为人为主体,其权益只能对立集体组织内部其他成员,而不具备物权的对世权特征。其次,注销制是物权的根本准绳,宅基地作为物权应以注销作为其公示要件,而理论中宅基地运用权行使却遭到来自集体组织和政府部门的限制,农民不具有物权的直接应用、控制的特征。在行政机关审批之前,农户对集体一切的宅基地并无任何权益。
二、宅基地流转障碍的本源
上述剖析揭显露我国宅基地运用权制度设计存在着实质的缺陷,就宅基地流转而言,障碍其流转的本源在于集体一切制及其权益主体缺位。由于假如乡村宅基地运用权向城镇居民流转,将招致非乡村集体成员能够实践享有土地运用权,而真正的集体成员则分开集体,不再享用集体成员权益和实行相应义务,从而使原乡村集体一切演化为非集体一切以至是非集体成员个人私有。当这种买卖现象在某个乡村集体较为普遍地呈现时,乡村现行的集体一切制以及与之配套的系列制度将土崩瓦解、难以为继。因而,现行宅基地集体一切制及其主体缺位成为了宅基地运用权流转的最大制度障碍,二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而乡村一切权法律主体虚位问题曾经成为了乡村变革的突出问题。我国法律关于乡村集体一切权的主体称谓并不分歧。乡村集体一切权的主体有“农民集体”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两个称号,这就形成了主体规则的含糊性,在详细操作时难以认定。从实践状况来看,多数状况下,村委会实践上代行了集体一切权主体的权益,有的中央以至成了个别村干部的一切权。
针对这一矛盾,当前学术界有乡村土地私有化、集体土地按份共有制及集体土地国有化三种观念,终究未来应该采取何种做法更有利于新乡村建立及社会开展,有待于学者们进一步研讨讨论。
三、宅基地运用权流转法律制度构建
就目前现有集体一切权制度来看,为理解决宅基地运用权流转问题,可暂时先在已有制度框架内构建合适宅基地运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待机遇成熟时再从本源上加以处理。
(一)确权注销
乡村宅基地运用权流转的前提是其权属必需合法,只要依法办理了土地注销,有合法的土地权属证书,才干保证买卖的平安。因而,变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增强宅基地的注销工作,明晰宅基地运用权主体。详细应由疆土资源管理部门担任对本地宅基地停止逐户逐宗核对注销,并发给相应的宅基地运用权证书,明白农民合法的宅基地可上市流转和具有收益权。宅基地超出规则面积的,分别在注销薄和证书上注明。宅基地运用权以买卖、赠与和继承方式流转的,双方当事人应当及时办理宅基地运用权变卦注销,并收取注销费用,宅基地流转未经变卦注销不生效,以进步乡村土地买卖的平安系数,防备一房二卖或者其他纠葛的发作,确保在纠葛发作时有据可证,以促使纠葛顺利处理。
同时树立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凡已在城镇置办商品房定居或愿意进城镇规划区定居的农民,只需自愿退宅还耕且以后不再申请新宅基地,政府可按退出的宅基空中积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在契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将原宅基地和房屋有偿调剂给契合申请宅基地条件的本村村民。宅基地退出补偿资金来源为耕地开垦费、土地出让金、新增建立用地有偿运用费,奖励方式为一次性货币或养老生活补助。
(二)有偿运用与无偿运用相分离
《物权法》将宅基地定性为用益物权,依用益物权获得的根本法理,应以有偿为准绳,无偿为例外。那么宅基地运用权的获得是有归还是无偿,就应由其当事人(农民集体与运用人)去协商,而不应由国度统一规则。
宅基地运用的制度设计应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出于保证其根本寓居的需求,本集体成员曾经获得的法定面积规范内的宅基地,无须支付运用费;二是本集体成员超占、多占的宅基地,须支付惩罚性的运用费,费用规范应足以使其无法超占、多占宅基地;三是非本集体成员经过流转方式获得宅基地(包括继承)须支付运用费,费用规范应参照国有土地出让金肯定。
(三)流转范围
就宅基地运用权与建立用地运用权的区别而言,两者均以建造并保有房屋及其隶属设备为目的,主要的区别在于建立用地运用权是在“国度一切的土地”之上设定,而宅基地运用权是在“集体一切的土地”之上设定。依物权法的根本原理,只需契合法定的条件,任何人均可在别人之物上设立他物权,不应对他物权人的身份作限制性规则,否则有违主体对等的民法根本准绳。
宅基地运用权的成员性限制了宅基地运用权相关制度的开展。成员性并不是宅基地运用权的当然属性。《物权法》第152条规则:“宅基地运用权人依法对集体一切的土地享有占有和运用的权益,有权依法应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隶属设备。”这里,宅基地运用权的主体是“宅基地运用权人”,并不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宅基地运用权并不当然具有成员权性。非本集体成员可否获得宅基地运用权应属“农民集体”的内部事务,能够经民主设定程序决议。因而,《土地管理法》在修正之时,可将流转的对象和范围扩展到非集体成员,但需对用处加以限制,必需用于寓居。这样,“小产权房”能够遭到法律的维护,减少了纠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四)流转程序
在现行《土地管理法》之下,乡村村民申请住宅用地,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再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向宅基地申请者无偿提供宅基地运用权。其中触及占用农用地的,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这一规则不契合一切权的法理。宅基地运用权是在宅基地一切权上所设定的权益担负,因而,其设定人应为宅基地一切权人。而现行规则标明,宅基地运用权的获得只需县级人民政府审批即可,作为宅基地一切权人的“农民集体”,在这里毫无意义。这一规则不只不合一切权的根本原理,而且忽视一切权人的权益,有违宪之嫌。
我国物权法关于不动产物权的设立采取了“合同+注销”的形式。就宅基地运用权的设立而言,当事人之间设立宅基地运用权合同自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需当事人契合乡(镇)土天时用总体规划和土天时用规划或特地制定的乡村宅基地规划等宅基地运用权获得的条件并双方协商分歧,自愿订立合同即可,而基本没有必要逐一地审批、控制。为了完成对土地资源停止管理的目的,能够树立土地备案制来监管宅基地的运用状况。
宅基地运用权一经设立,就成为农民的私权,理应可由其权益人自在处分。现阶段宅基地运用权的流转宜先由当事人签署协议,再由一切权人“农民集体”同意,同时,流转应有一定的期间限制,不宜定为长期和永世不变。宅基地运用权流转后,原运用人不得再次申请获得宅基地运用权。至于乡村住宅流转可能产生的投机问题,待乡村住宅流转市场开展起来后,完整能够经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加以处理。
本集体成员转让宅基地运用权的,应由有资质的评价机构,依据所转让宅基地的自然情况、区位条件等要素来肯定流转宅基地的价钱转让价钱,普通不应低于同地域建立用地运用权的土地出让金规范。在流转收益分配的比例问题上,应倾向于维护农民的利益,剩余局部以不动产税和土地流转税等税收方式交村民集体一切并依法运用,特地设立社保基金,并制定严厉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专款专用,无须上交国库。
参考文献: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乡西北边,属半农半牧村,距县城50公里,地处打更沟草地和乡交界处,属丘状高原山地和草甸地形,平均海拔3060米,为典型高原寒带湿润气候。全村耕地面积2676亩,林地面积10708亩,草地面积38799亩。人口842人,户数160户。党员19人,其中:女党员3名,占党员总数的15%,党员中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6名,党员平均年龄46岁,年龄在45岁以下的党员6名。入党积极分子2人。
二、发展现状
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主要依托现已成立运行的“乡村高原优质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油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雏形成立于2009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级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乡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该村于2011年正式成立了村高原优质油菜种植加工合作社,并于2012年建成了榨油厂。2012年,合作社通过加工销售菜籽油,使村民的每斤油菜籽售价提高了0.8元,有效增加了油菜种植户的经济收入。2013年,乡、村两级又向上争取资金,对榨油厂进行了高标准的改造。经过四年的运营完善,本社现已拥有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并成功申请注册“菜籽油”的商标。专业合作社运作按照合作社章程通过收取会费、管理费、争取国家和社会赞助,合作社财务管理依章程进行,受各社员监督。目前合作社主要由村村长索科为主要负责人,村支部书记和会计协助其工作。通过对油菜籽的改良,对菜油的加工及包装的改进,现在村的菜籽油销量非常可观。据统计,目前,该村每亩可收油菜籽260斤,2015年共种植1478亩,油菜总产量近38.428万斤,以100斤油菜籽可榨30斤菜籽油计算,全村可榨油11.53万斤,按照2012年每斤18元的市价出售,今年全村菜籽油收入可达207.51多万元。
三、成功经验
村油菜合作社可以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离不开县委、县政府和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村“两委”班子的正确领导、统一规划、安排和部署,也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团结一心和辛苦劳动。再者,村的自然条件是其自身优势,独特的高原气候非常适合油菜生长,菜油无污染、光照充足的特点符合了现代市场消费者的要求。合作社尊崇“踏实、拼搏、责任”的企业精神,并以诚信、共赢、开创经营理念,创造良好的企业环境,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完善的技术,周到的服务,卓越的品质为生存根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于客户的理念,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最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012年,村干部到青海、甘肃等地购买优质青杂7号油菜种子3640斤进行试种,为提高油菜的的产量打好了第一战。村村两委会认真作好科学种植宣传和技术指导,在压榨、加工及品牌包装上进一步完善改进,并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网上进行宣传。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打算
村油菜合作社虽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是乡集体经济发展的典范,生产的菜籽油销路也比较好,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村的菜籽油宣传力度不够。菜籽油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内部销售,在州外的销量未打开,州外的知名度几乎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菜籽油自身质量标准不够高,未取得国家的qs质量认证。其次是完善网站、制作宣传广告的专业人才的缺乏。随着加工厂改造项目的完成,合作社将加快申请取得国家的qs质量认证,同时加强宣传力度,争取让菜籽油走出州。另外,全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差,生产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低。油菜的播种目前处于半自动的阶段,对劳动力的依赖性较大,这在增加劳动力成本的同时,也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我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劳动力素质低,村民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半文盲,其思想观念还比较落后,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心理,让油菜形成规模效益的意识淡薄。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充分利用标语、黑板报、村组会议等进行多渠道逐步改善农民的思想意识,在村内营造油菜市场经济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还要提高油菜加工厂的利用率,不断巩固已有成果,提高我村农牧民经济收入,将我村打造成全乡甚至全县的油菜示范基地。
随着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农村经济必须也要不断地发展,才能够保证农村经济较城市经济而言不落下。中国的区域和人口重点在农村,因此,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就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浅析,并且提几点建议。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原因
1.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合作经济组织和自上而下延伸至农村的群团组织,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总体上发展滞后,原因是思想偏见的制约。有人认为,农民缺乏合作意识,因而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持不屑一顾或消极无为的态度;也有人担心,我国农民那么多,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可能会削弱基层政府的职能和权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而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持防范戒备心理。
2.体制惯性的挤压。我国“三农”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现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分别挂靠在农业等10多个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难以实现跨地域、跨系统、跨所有制发展。
3.法律支持的滞后。除了农村基层自治组织,目前,我国对其他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尚无法律规定,农村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影响了相关部门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4.政府干预或服务不当。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绝大多数是在政府直接或间接推动下组建的,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行政力量过多介入,扭曲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一些由地方政府出面组织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其实际控制权仍掌握在政府部门手中。有些专业协会的农民只是名义上的会员,实际上却与协会无关。许多用行政手段“捏合”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运转十分困难。
二、如何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过去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组织控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创造性。
1.实行多予农村扶持补贴政策。统筹实行财政鼓励和资金支持政策。除国家和省有特殊支持政策外,省对农村财政支付补助额保持稳定不变,不因县域增收节支而减少转移支付额。建立财政鼓励机制,提高工业、商业税收返还比例。统筹对县域经济的人才支持。县域可与国内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经济技术协作关系,通过产学研、技工贸结合,提供技术、项目和人才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县域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开发能力。县域还可以仿效西部开发政策采取相关措施,动员和鼓励大专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要组织专业人员,经常到县、乡服务,帮助县域提高科技、教育、医疗和文化水平。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政策,加快相关立法步伐。对束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有关限制性政策规定进行清理。坚持边培育、边规范,先实行备案管理,待运作规范、具备登记条件后,再逐步将它们纳入统一管理。近几年,沈丘县围绕兴农富民目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入,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已阻碍了农村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为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作为推进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加快培育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72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7个,行业协会带动型3个,专业市场带动型3个。经纪人队伍不断壮大,如龙头企业依托型,金源种业的“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合作组织。经纪人销售合作型,即为促成他人交易而从事农产品产加销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如山药销售协会等。
3.坚持城乡发展的思路。(1)统筹放活城乡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宽进入领域,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的产业和行业外,全部向民营经济开放。支持民营企业采取收购、兼并、控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使民营经济能够充分带动城乡劳动力、资金和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2)统筹扩大城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拓宽招商渠道,提高招商成功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搞好项目谋划,搞好园区建设,搞好全程服务。不仅扩大城市的对外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对外开放,大力开放县域的特色农产品,有条件的要由相关政府组织,对其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采用就近原则,扩大对日本、俄罗斯、韩国和朝鲜等国的对外开放。
[关键词]乡村精英;乡村旅游;虎跳峡;背包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73—06
1 乡村精英的研究进展
1.1概念和研究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英”一词开始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并通过意大利著名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社会精英理论被广泛使用。帕雷托将人口分为精英阶层和非精英阶层,其中精英阶层又可以划分为统治/治理精英(当权者)和非统治/非治理精英。乡村精英,又称农村精英、农民精英、村庄精英、乡土精英等,是指那些基于智力、经历、分工和心理上等方面的优势,具有强烈自我意识、个人能力较强、比其他成员掌握更多的权威性资源分配。他们德高望重,受到村民的尊敬,可以影响和左右村民思想与行为。
乡村精英掌握一定的社会话语资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传统的社会资源,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起着重大作用。从权力资源的结构来看,乡村精英被划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在乡村社区中具有非正式的权威和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对乡村社会意见的表达、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各种信息的反馈等发挥重要作用,扮演着乡村社区中的“守门员”角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整个社会的转型,我国乡村精英呈现了深刻的变迁,是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个反映。
1.2研究简评和研究意义
乡村精英历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对其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已有对乡村精英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精英、社区治理、转型期的权力结构变迁方面,研究学者往往来自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心理学和法学领域,对乡村经济精英的研究以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和他们在农村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为主,未见对以旅游为特色的特定地域中乡村精英的形成过程和角色扮演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精英缺失、社会控制的弱化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都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隐忧。在中国农村传统的权力社会中,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主要通过圈子、财富、技能等途径获得。本文以虎跳峡徒步路线为案例,揭示乡村经济精英的另一种形成途径,即:通过旅行者外力的推动,使一小部分村民获得新理念和技能,形成不同于传统权力社会的“社会资本”,通过财富的积累成长为乡村经济精英,并通过维护村民利益、发展乡村公用事业等,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由于这些乡村精英不同于依靠政治地位或者人脉关系形成的传统经济精英,故在本文中将他们界定为“新乡村经济精英”。本研究通过对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揭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社会阶层形成的特殊路径,探索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稳定和社区福祉提高的新途径。
2 研究个案的选取
2.1区域乡村概况和旅游发展背景
虎跳峡徒步路径位于滇西北丽江一香格里拉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区内,属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范围。它穿行于哈巴雪山中,全程对望玉龙雪山,并俯瞰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这一路线途经7个自然村(生产大队)和两大行政村。居民多为纳西族和汉族混居,也有少量嫁入本地的其他外来民族人口,如藏族、苗族、傈僳族等。20世纪80年代有西方人陆续徒步该地,经国外多本权威旅行指南推荐,逐渐声名鹊起,目前已成为国内最经典的徒步路线之一。
虎跳峡徒步路线山路全程长约35千米,一般需要徒步3天时间住2晚。目前,徒步路线全年约有2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从虎跳峡徒步路线的形成历史来看,这是一条事先未经任何部门规划的、完全由旅行者一手勘探并自发形成规模的旅游线路。虎跳峡徒步路线所经的永胜和长胜两个行政村均属于贫困村,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第一产业。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而其他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瓶颈,突出表现在海拔高、山势崎岖、可耕地面积少,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而地区经济落后的欠发达乡村地区。
2.2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先后于2003年、2005年、2006年每年的7~8月4次对徒步路线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采用参与者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虎跳峡相关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旅行徒步者、旅游业从业者和普通村民进行调研。其中,对旅游业从业者开展了持续性的现场跟踪调研和后续电话访谈,主要包括6家标志性背包客栈和3家非标志性商铺的店主及路导、马夫、司机、普通村民等30位人员。本研究是典型的纵向研究(历时性研究),旨在从相对较长的过程中去考察乡村精英和乡村旅游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
3 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
虎跳峡徒步路线区域在最早的旅行者到达之前,均属于较封闭的传统村落,其社会分层状况明显而简单:以村长等村干部为代表的政治精英依靠行政力量获得权力、财富和声望,集传统的乡村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两种角色于一身。但这种社会结构在旅行者到来之后被逐渐打破,旅行者在培养新的乡村经济精英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新乡村经济精英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上发挥了核心示范作用。
3.1旅行者一手缔造乡村经济新贵
【关键词】循环经济;乡村旅游
目前我过旅游业蓬勃发展,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就是最为尖锐的问题之一。旅游业如何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课题,尤其是从什么地方突破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值得人们思考。乡村旅游天然具有绿色旅游的特性,如果再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一)循环经济的起源。循环经济的思想来源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保主义思潮。1962年,《寂静的春天》在美国出版,此书是第一本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书中描述了一个因为环境污染问题人类肯能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这本书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唤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从此以后人们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关注,政府也开始重视环境问题,各种环保组织也开始成立。第一次真正提出循环经济理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 Ewert Boulding),他提出了“宇宙飞船模型理论”,在这个理论中,他把地球比作一个完全封闭的没有终点的宇宙飞船,其内的资源和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继续目前的经济运作方式,“宇宙飞船”这个系统必将崩溃。所以,人类必须采取循环经济的运作方式,才能循环利用,往复不断。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循环经济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体现出来的经济特征。“循环经济实现了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利用物质循环流动的闭环型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循环经济的运作严格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可以说,“3-R”原则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核,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精髓所在。
二、循环经济与乡村旅游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别的一种比较独特的旅游类型,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乡村旅游进行认识。
1.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所依托的资源既不是人文旅游资源也不是纯粹的自然风光,而是以在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现场与过程为旅游资源。这种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在于它并不是为旅游的发生而存在,乡村旅游经济活动的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农业生产活动的副产品。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
2.乡村旅游游客选择的局限性。旅游动机多种多样,从旅游主体角度来认识乡村旅游有助于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乡村旅游中的游客旅游目的不同于其他旅游项目,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的主要目的是体会农业生产过程,体验乡村生活,放松身心。从这个角度来看,参与乡村旅游的游客主要是寻找一种典型的与城市生活相对应的生活方式。所以乡村旅游本身在选择旅游对象方面是具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只有城市居民才是乡村旅游活动的主体,农村居民一般情况下不会成为乡村旅游的消费者。
3.乡村旅游的地域性以及产品内容的相似性。乡村旅游是一个很广的概念,凡是乡村地区具有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与经济条件,其主体愿意经营乡村旅游都具有乡村旅游产品的潜在生产能力。所以乡村旅游产品存在地域广阔,并且经营内容方面相似性较大。
4.乡村旅游产品的非专一性。一般的旅游产品是专门为旅游主体的活动而存在的,旅游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是为旅游消费者而特殊存在的。乡村旅游产品的存在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依托广大农业生态系统,乡村旅游产品是农业生产的附属产品,在乡村旅游活动没有发生是,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所依托的资源并没有停止。
5.乡村旅游的起源与发展。乡村旅游的发生于发展是由于城乡差异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形成的。在很早以前,世界城市化程度很低,大多数地域都处于乡村范畴,所以并不存在乡村旅游。由于欧美地区率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快,所以乡村旅游最先产生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美国,上世纪60年代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我国城市化进程时间晚于欧美地区,所以乡村旅游的出现也是城市化进程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事情。我过乡村旅游的萌芽出现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一些“回老家”式的探亲活动,真正的乡村旅游则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这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城乡生活差异的加大所造成的。
6.乡村旅游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有不同的定义。西班牙的旅游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农户活农产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基础设施,使旅游者体验农业生产过程和生活方式,欣赏农村或农场风光并从事一系列相关休闲活动的旅游方式”。而英国的学者则认为,“乡村旅游不仅仅基于农业旅游,而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旅游活动。例如包括渔猎、骑马、远足、登山、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乡村旅游是一个范围较广泛的旅游活动。”
国内学者则从乡村旅游的组成角度来定义乡村旅游活动。认为乡村旅游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旅游要素: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特点作为旅游吸引物。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依托农业生产系统,游客以体验乡村生活方式,参与乡村生产活动,观赏乡村美景,体会乡村民俗为目的的旅游方式。”
(二)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人类经济发展速度呈指数增长,而对于资源的需求与依赖是人类经济增长的基础。然而世界的能源与物质是有限的,并且人类所使用的大多数能源与矿产都是一次能源,也就是说不可再生。人类以目前的经济运行方式发展,资源与物质终有枯竭的一日。唯有改变经济运行模式,采用可持续发展方式,走循环经济道路,人类社会才能永续发展。
图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对比
说明:y代表经济发展状况,x代表发展时间。
Y=f(A2)代表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能源以及产生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污染物。
Y=f(A1)属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强调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多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的发展先期需要较大投入,所以发展早期经济利益不如传统经济利益明显。但由于有利于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保护,长期来看循环经济才是经济永续发展的方式。
1、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旅游业已经是世界最大产业之一,并且旅游业的发展曾加快趋势,旅游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自然资源以及能源的使用与消耗,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整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有学者提出旅游业是绿色产业,但不可回避的是旅游业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高耗能、高污染、搞破坏的行业。这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旅游业对能源的需求。旅游业包括交通业与住宿业,而交通行业与住宿行业是众所周知的高耗能行业。据2010年世界范围内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汽车保有量达到10亿量,汽车的燃料主要是石油,每年汽车消耗的石油数量是巨大的,而交通是旅游六大要素不可或缺的一个。目前世界因旅游而产生的交通在快速增加,世界石油供应也曾紧张形势。酒店行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酒店行业是高耗能行业。酒店客房对供暖、降温、热水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对电力、用水依赖程度很高,目前我国酒店行业离绿色产业还相距甚远。第二,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由于旅游行业其实是能耗较高的行业,所以碳排放量很大。交通对空气的污染尤其严重。目前北京、河北等大部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一方面是由于工业污染所造成,另一方面就是大量的汽车尾气所形成。而每到黄金周都会出现汽车拥堵对环境造成破坏的现象。酒店行业在排放大量碳的情况下,亦产生大量的污水和垃圾。
2、在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缓解旅游资源的不足与游客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乡村旅游具有地域广阔,可提供大量乡村旅游产品,能满足大量游客需求的特点。自从我国“黄金周制度”形成以来,游客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与旅游供给的矛盾就不断加深。2013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各大著名景区游客爆满,甚至出现许多旅游事故。华山游客爆满,并出现游客被殴打事件,庐山游客、黄山游客滞留山顶,或堵在半路造成正常旅游活动无法进行。这些事件都提醒我们,传统的旅游资源已经很难满足目前国内的旅游需求。然而,乡村旅游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农业生产附加值较小,我国农村生产多为自然条件下小农经济,农民收入低。而乡村旅游可以在农民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
(一)自然生态系统优势。乡村旅游强调以乡村地域的各种自然景观、聚落风光风景、民族民俗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强调乡村旅游的生态型以及环境友好性,可持续性旅游发展方式,是借鉴了循环经济内涵的乡村旅游,重视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是可持续的旅游。乡村旅游的实现与发展是目标,循环经济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论指导与方法途径。在我国,乡村生态系统容量巨大,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天自然条件。
(二)经济发展优势。近几年来,经济增长较快,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农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经济发展体现出内外需求协调拉动,自主发展动力增强的特点。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民生改善力度较大,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旅游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提高,人民的旅游需求不断被刺激出来。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另外对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可提供资金以及技术上的支持。
(三)民族文化优势。我过民族众多,各种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而这种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旅游资源,而且这种资源是可循环使用甚至是没有损耗的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民族民俗旅游,是实现绿色旅游的有效途径。
四、循环经济在湖南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实践与运用
乡村旅游发展循环经济既要考虑湖南省本身的特点,又要注重循环经济在旅游中运用的一般方式。循环经济在乡村旅游中的运用主要从旅游消费理念的更新,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变,新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绿色环保技术在旅游过程中的运用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对乡村旅游游客环保意识的宣传与培养。加强游客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开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游客要认识到旅游可能造成的对环境的伤害以及环境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乡村旅游宣传过程中,既要注重旅游产品特色的宣传,又要宣传绿色旅游的意义与方法。将循环经济的理念纳入到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在游客心目中建立乡村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心里印象。
(二)旅游生产消费方式的改变。在旅游业中发展与实践循环经济,首先就是旅游消费方式的改变,总体说来,就是要游客由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向现代的旅游消费方式转变。传统的旅游消费方式的食、住、行、游、购、娱环环相扣,确又相对独立,但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旅游六大要素相对集中发生。这是因为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可集住宿、餐饮、娱乐、购买于一体。以乡村旅游中最为常见的农家乐旅游为例,农家乐服务不仅提供餐饮和住宿,农家的田园风光也可以为游客所欣赏,游客也可就地购买农家所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消费活动的高度统一,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三)建立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循环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包括乡村生产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旅游吸引要素、能量循环系统等要素。在乡村旅游中实现循环经济,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从物质的循环、物质的利用和再利用以及绿色能源的输入三个角度建立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
乡村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模型
注:A为自然生态系统 B为旅游相关要素系统
(四)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虽然不能完全归纳与乡村旅游,但是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在发生地域上以及构成要素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红色旅游本身既有爱国主义教育的功效,又具备绿色旅游的特点。
五、结论
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乡村旅游本身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可解决大量的旅游需求。可通过民族文化、旅游理念、生产消费方式等手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Jenkins , John Michael.Tourism Policy in Rural New South Wales―Policy and Research Priorities[J].GeoJournal(1993) 29.3 281-290.
[2]Brett L.Bruyere , Adam W.Beh , Geoffrey Lelengula.Differences in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 Tourism Benefits , and Management Issues[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9)43:49-59.
[3]王杰,王晓林,等.乡村旅游是辽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J].农村发展,2008(2):17-18.
[4]陈金林.青海乡村旅游的循环经济模式探析[J].攀登,2008(8):112-114.
[5]方萍,曹凑贵,赵建夫.生态学基础:双语教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88.
[6]杨敏,李庆雷,等.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2):48-50.
[7]张作东.循环经济视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素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09.
[8]王丽娟,李云霞.基于旅游循环经济的丽江古城旅游业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35-38.
[9]舒代宁.旅游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J].四川省情,2006(6):14-15.
[10]李庆雷等.旅游循环经济运行的基本模式[J].社会科学家,2007(9):130-132.
[11]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15-17.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问题;对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乡村旅游总接待人数超过12亿人次,占到国内旅游总接待量的1/3,催生了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近200万家,年营业收入超3100亿元。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各类产业中的地位提升很快。乡村旅游最初的出现,被人们寄予了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期望。①而随着各类乡村旅游的丰富和全国乡村旅游热,从农家乐到休闲度假村,从农业观光到农业采摘,乡村旅游不仅形式众多,数量也在近年来出现了激增,一些经营实力差、服务水平低、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所谓乡村旅游经营者鱼目混珠,也破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美好的向往。可以说,乡村旅游承载着人们对“三农”问题解决太多的期望,无论是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改善,或者是农民收入的提升,以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都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如果不能从供给侧控制住乡村旅游的无序发展和供给乱象,很可能会给发展红火的乡村旅游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梳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进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发展规划缺失导致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缺乏系统性
越来越多的基层政府意识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良策,纷纷加大了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投入。不管是不是有资源,都很少意识到乡村旅游也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在此情况下,全国各个城市周边近年来出现了小型的与乡村旅游相关的各类景区以及简单的农家乐,基本上一个农家院子就敢自称是乡村旅游。完全自发的、因陋就简出现的乡村旅游项目,严重缺乏科学规划,从整体布局到经营理念,从道路、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到引导标志、景区介绍等乡村旅游软件,基本上都没有进行过规划。还有一些地方是因为具备实力的企业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往往会带动周边的农户进行跟风,既没有安全保卫措施,也没有遇到紧急情况的应急预案,缺乏基本的卫生保障和游客人身安全保护,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演变成为,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所有的这一切,源头就是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引导、规划不到位,有鼓励没有引导,有支持没有规划,导致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的各种乱象。
(二)产品开发建设盲目导致乡村旅游产品供给缺乏
针对性乡村旅游景区与景点的开发建设,大多是村里的能人或是村集体经营,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也是由村民和村干部担任。受到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限制,这类投资者以跟风、模仿为首选,既没有做前期充分的市场调研,也没有项目建成后管理经营体系的建设,基本上不知道项目所拥有的资源条件,对相关的市场需求和游客流量增长也没有做过科学预测,加上自身的市场营销手段有限,很容易出现经营困境,属于“有一搭没一搭”的盲目状态。这种产品开发建设的盲目性,使得很多出现的乡村旅游产品可能并不是游客所喜欢的类型,或者即使是城市游客所喜欢的类型,但因市场上同类旅游产品数量过多而没有竞争力。没有针对性的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不仅导致宝贵的资源被浪费,也易造成市场的恶性竞争。更为关键的是,缺乏针对性的乡村旅游产品供给,长久下去将会严重阻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伤害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乡村旅游管理服务水平低下导致乡村旅游缺乏创新性
任何一个市场,消费者的需求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随着新的需求出现,就要求市场主体进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乡村旅游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得益于现代都市人们希望在休闲时间里能够更加接近自然,也给下一代接触自然的机会。但乡村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类型,也会面临其它旅游形式的竞争,这同样需要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③但从目前来看,我们很多乡村旅游经营者与服务者都是当地的农民,基本上没有接受旅游、管理等专业知识学习,上岗前也没有机会接受相关培训,进而在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中表现出较低的水平。比如,小农思想胜过市场竞争思想,对市场缺乏观察的敏锐性,创新意识缺乏,对具有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本能排斥,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等。沿用传统的农村式管理,面临的却是其它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运用现代市场竞争理念的旅游经营企业,这也使得众多的乡村旅游经营者事实上处于不公平的市场地位。缺乏创新性的乡村旅游,在快速变化的市场面前,以及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面前,将会很难把握主动权,甚至出现众多乡村旅游抱着聚宝盆却不知道如何吸引游客进而转化为实实在在收入的现象,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不利。而且一旦出现游客消费需求变化,乡村旅游又跟不上创新的情况,很可能使投资打水漂,恶化农村经济状况。
(四)乡村旅游独特性挖掘不够导致乡村旅游供给出现异化
乡村旅游的核心与精髓就在于“农味”,是不同城市生活,给城市游客完全不同的感受。相对于城市的水泥森林和快节奏生活,农村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传统生活方式,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看蓝天绿水,吃绿色蔬菜的慢节奏生活,对城市游客无疑是极大的诱惑。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乡村旅游开始走偏,失去了独特性,市场上供给的乡村旅游甚至成为融合了城市、农村、中国、西化等多方内容的“四不像”,导致农家乐越来越多,农味却越来越淡。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有的乡村旅游经营者认为单纯地给城市游客提供吃农家饭、住农户家,赚的是小钱,在农家乐里带上一些城市里的东西,可以赚到更多钱,从而出现经营走偏现象,殊不知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长此以往,失去了“农味”的乡村旅游没有了独特性,却又无法竞争过城市旅游等其它旅游方式。事实上,无论是哪个地方的乡村旅游,对当地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挖掘,让城市人能够真正当一回纯正农村人,才是真正具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那些附加而来的各家大杂烩式的乡村旅游,只会让城市游客感受上当受骗,逐步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当前这种乡村旅游越来越不像的供给异化现象,正在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人为障碍,无疑会进一步降低乡村旅游的供给水平。
(五)对餐饮食宿安全的忽视导致乡村旅游的供给存在巨大隐患
旅游经济说到底是体验经济,一个旅游景区、旅游产业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关键要看其是否能够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主体出现,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也意味着游客有更多的选择,一些不注重旅游者旅游体验的旅游方式,很容易被游客所抛弃。从目前来看,多数乡村旅游是自发出现的,也有着比较突出的无序发展、失序发展特点。在其它旅游业习以为常的保障手段,在乡村旅游中却并没有成为标配。比如,大多数乡村旅游经营场所,基本上都没有消防管理制度和消防设施,一旦出现问题就可能出现大面积的伤亡。还比如,很多游客在乡村旅游遭遇到人身和财产安全的问题,既没有投诉渠道,也没有解决途径,极大地降低了游客对乡村旅游的体验感。最为突出的是乡村旅游的饮食安全问题,存在极大的隐患。一般来说,乡村旅游的旺季是夏季,但夏季恰恰是各种疾病的高发期。在乡村旅游的经营中,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旅游者,都喜欢进行现场的宰杀牛、羊、鸡、鸭等食材,在完全没有检验检疫的条件下,这无疑是存在巨大隐患的。⑤供给存在隐患的乡村旅游,面临的发展前景虽然很好,但真正能够发展起来的只能是那些建立起完善的安全、消防、卫生体系的乡村旅游,其它依然保持着低水平经营的乡村旅游可能会面临更难的发展境地。
三、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引导管控力度,规范乡村旅游经济的供给
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顺应了消费者需求。久居城市的人在水泥森林里愈发向往农村生活,通过闲逸的乡村生活,缓解紧张的城市工作与生活。政府应看到这种大趋势,因势利导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引导与管控力度,规范乡村旅游的供给,保障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无序发展只能是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初期的特征,在乡村旅游已经壮大并在旅游产业中和农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全方位的规划,建立乡村旅游经济长远发展所涉及的土地、交通、公共服务和人力资源等在内的整体规划,将现代市场理念和管理手段引入乡村旅游经济,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在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各部门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市场协调机制。乡村旅游的经营者与服务者来自农村,但其游客却主要是来自城市,且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和经营主体,建立协调机制,关键是科学统筹各方利益,用市场的方式解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扫清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障碍,在保护好游客切身利益的同时,实现乡村旅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⑥特别是对于那些破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行为,应加大惩罚力度,建立更加和谐的市场关系。
(二)进行科学产业定位,提高乡村旅游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水平
乡村旅游经济中出现的各种乱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经营者缺乏准确的经营目标,政府缺乏科学的产业定位,不知道从哪入手规范其发展。要对乡村旅游经济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这也是乡村旅游经济能够做强做大的基础性工作。一方面,要突出乡村旅游经济的“农味”内涵。乡村旅游经济作为“三农”发展的大文章,要将其置于“三农”大背景下进行统一谋划,对乡村旅游所处的环境与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不断做强“农味”特点。比如,农村固有的地域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都应该成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这些都是对城市人具有相当吸引力的旅游内容,可以大大提升乡村旅游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遵循旅游产业的一般规律,进行针对性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措施。乡村旅游应努力提高对旅游者消费需求的迎合,结合乡村旅游特色,进行产品开发。比如,现在的消费者都追求绿色食品,乡村旅游具有开发绿色食品的天然优势,要重点在加强食品检疫检验上下工夫,让游客吃上放心的绿色食品。还比如,城市游客很多会比较注重生态环境的评价,在乡村旅游的项目开发中要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三)发挥乡村旅游经济的龙头作用,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从实际情况来看,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农村经济会比较强,农民增收也比较有保障。事实上,乡村旅游经济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重头戏,也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承担龙头作用,在带动农村其它产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辐射与示范作用。相反地,仅有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而没有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经济也会面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困境。⑦要充分发挥好乡村旅游经济的龙头作用,在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同时,促进农村餐饮住宿业、交通运输业、旅游纪念品开发业、现代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政府要抓住产业发展良机,引导农民提高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而整个农村环境、产业布局的改善,对于乡村旅游经济的参与者而言,正是优化乡村旅游功能、丰富乡村旅游形式的着力点,对于满足城市游客在乡村旅游中“返璞归真”心理需求具有良好的作用。毫无疑问,农村其它产业的良好发展,可以反哺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经济体验水平
吃住行游娱购是现代旅游业的六大要素,乡村旅游经济的长远发展,不能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发展,而应该是能把游客吸引过来,开心起来,留得下来。这就需要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围绕六大要素做文章,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高乡村旅游的体验水平。一是围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等基本需求,加快农村的道路和乡村旅游景区的住宿区、停车区以及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使其能够真正称为旅游景区,让消费者愿意来花钱。二是努力开发满足游客娱乐、购物需求的高级需求。比如,开发更多的物美价廉的纪念品、日常生活用品,甚至可以结合电子商务,为游客提供其品尝过的农产品网购业务,如此一来,真正让游客来了农村可以有花钱且愿意花钱的地方。既满足游客的需求,又开辟更多的财源。三是配套设施建设应融入农村整体环境建设中去。可以结合各地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给予一定的政府财政资金支持,或是出台相关的产业发展政策,加快乡村旅游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时,不是仅仅体验到旅游的项目,而是真正看到农村的美好生态环境,感受农村闲逸的乡村生活,进而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与竞争力。
(五)加强乡村旅游监管,提升乡村旅游经济的保障能力
关键词:乡村旅游;社会经济效应;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1994年世界经合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国内很多学者也对乡村旅游进行探讨。谢彦君认为乡村旅游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1]。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2]。文伟认为乡村旅游是指在传统乡村地区以传统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开展的一项融观光、考察、学习、康体、休闲、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生态性旅游活动[3]。总之,乡村旅游发生在乡村地域,以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旅游吸引物,旅游活动包括观光、康体、体验、度假、学习等。
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乡村旅游常见的模式有乡村民俗体验式旅游、主题农庄、休闲农场、农业公园模式、森林公园模式、野营地模式、度假乡居型、乡村主题博物馆、乡村俱乐部等。乡村旅游发展的推动力来自政府推动、市场驱动,或二者结合。一般地,乡村旅游开发较注重社区和居民的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可以分为以个体农民为经营主体的模式、企业独资模式、政府投资主导模式,或者个体农民、当地村委会、企业、政府中的几方合作的模式。不少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模式进行研究,有的认为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可将乡村旅游分为几种模式:民俗风情型发展模式、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度假休闲型发展模式、特色产业带动型发展模式、现代农村展示型发展模式、旅游小城镇型发展模式。
三、乡村旅游的社会经济效应
乡村旅游对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带来影响,其中有正面的效应也有负面的影响。
首先,乡村旅游不仅给当地增加财政收入,也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提供收入渠道,增加收入。当地居民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业,在经济上受益。如各地兴起的个体经营的民宿、农家乐,使当地的瓜果禽畜实现就地消费,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服务,不仅带动了旅游业,也给从业人员带来新的创收渠道。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Ф其他相关行业增加4.3倍收入;旅游行业每增加1个岗位,可增加间接就业岗位5-7个。旅游业的开展涉及农村的服务和经营领域,发展乡村旅游要求当地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和服务系统,因此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众多岗位,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缓解当地就业问题。
第二,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乡村旅游不仅带动住宿业、餐饮业的发展,还带动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加工业、运输业等的发展。很多城市居民喜爱乡村清新的环境,热衷乡村独特的产品,除了品尝当地风味小吃,观赏手工制作,还会购买很多纪念品、伴手礼,如乡村土特产、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带回去作为纪念品收藏或者分发给诸位亲朋好友。旅游带动乡村商贸发展,传播乡村独特的文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将旅游业与各产业融合,延伸乡村产业链,增加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比例。乡村旅游发展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的规模生产,引进高科技,推动农产品和深加工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促进民间手工艺品的再加工生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商贸和交通发展,实现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
第三,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旅游,提高可进入性,完善各项交通设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综合接待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建立垃圾处理站,规范垃圾处理,增加绿化面积,以美化环境。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助于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第四,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乡村女性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乡村旅游开发不仅增加女性在当地的就业机会,而且在参与旅游业过程中,丰富了她们生活内容,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平台,改变了在传统农业活动中女性所处的从属地位,从而提高了她们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第五,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当地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经济发展,城乡交流日益活跃,乡村特有的地方文化和自然景观逐渐失去独特性,在城镇化进程中易出现“千村一面”,同质化日趋严重。对于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的乡村,通过开展乡村旅游等方式,保存各个乡村特有的风貌,吸引城市居民前来游览,在推动城乡交流,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乡村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貌。
第六,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乡村自然景观独特,一方面通过开发乡村旅游充分利用有旅游价值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环境问题,比如垃圾处理问题、过度开发问题等。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生态资源,保持乡村自然环境氛围。将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借助优良的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除此之外,乡村旅游发展使当地社区活动日益活跃,增强当地居民环保意识,加强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乡村旅游发展对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随着乡村旅游发展,游客增多,垃圾增多,污染环境,带来环境压力,非乡村文化渗透,原有的乡村自然和文化氛围被削弱,过度开发带来资源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彦君.以旅游城市作为客源市场的乡村旅游开发[J].财经问题研究,1999(10):79-81.
[2]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3]文伟.乡村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6-47.
一、关于乡村生态旅游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旅游。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较少,不少学者诸如王嘉学(2005)、刘德谦(2006)、曹瑞祺(2010)等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共识,学者们均认为其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观光,放松娱乐的需要,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以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崇尚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与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联系很紧密,具有乡村性、体验性、生态性、教育性等特征。
低碳经济的理念核心是充分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资源和一些化学清洁能源例如氢,少量一氧化碳等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又能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以产业化带动乡村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区发展方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因此,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保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
二、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生态旅游规划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对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部分地区虽然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但其发展水平受到很多限制,没有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的投资较少,建设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硬件资源不具备,软件资源也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打着发展低碳乡村生态经济旗号的旅游区甚至没有对其碳排放量有过具体的统计,更别说在这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整体规划,科学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路线设计。
2.旅游者环保理念薄弱
尽管我国近些年多次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旅游者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观念不强,对于低碳环保等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不注重节能减排,不注重在旅游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例如很多单位集中在节假日安排旅游,使得旅游压力剧增,旅游地点选择时没有避开旅游热点,这对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旅游者都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汽车的排放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减少碳排放,部分旅游者为了便利,旅途中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制品包,积少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大,由于公共假日集体出游造成的垃圾数以吨计,垃圾清理工作量随之剧增。因此,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建立全民参与低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刻不容缓。
三、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1.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
目前,部分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乡村村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其产生的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得而知。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政府首先要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思考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模式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对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培训,使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带头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区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教育村民保护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机制和科学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区域
以前乡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乡村资源,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分区,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支撑与维持功能的区域,严格受到保护,限制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着便利交通,乡村气息浓郁和淳朴的自然村落或者村镇,则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集中区域,在评估该区域的旅游承载量后,旅游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旅游充分品味乡村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开展购物、住宿、娱乐等旅游活动,对于一部分村民的用于经济效益的生产土地、鱼塘、果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虽然会给游客带来新奇和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但更要注重乡村生态景观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游客的数量,以保护为主,不允许现代交通工具的进入,提供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木船等简单交通工具,保证这一区域的生态资源长久效用。
3.采用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主要以低碳技术为保障,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充分利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广其他能源的清洁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风能和水能,清洁能源逐渐取代秸秆焚烧,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保持。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利用资源过程中,政府同样要加强财政补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能源转换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奖励技术推广,对旅游产生的垃圾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发挥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创新低碳模式,加强游客管理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旅游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有不同,例如南方以村落景观、生态园为主,北方一些乡村以冬季雪景为主,但无论哪种地域,都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因此,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其次,我国乡村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景区管理,对游客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保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基础上,交通方式上鼓励游客采取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出行,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例如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景区设置垃圾点,及时清理旅游垃圾,个别景区放置醒目标识,注意安全防护等,宣传方式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APP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计划、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质量。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旅游经济 区域发展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住宿收入是旅游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贵州省内目前的乡村旅游接待的经营企业,在旅游服务的过程中一般仅作为餐饮或休憩场所。虽然配套有住宿条件,但游客基本上不会在农家过夜。这不仅极大的影响了旅游收入的增加,也无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提高当地居民收入的作用。本文就以贵州省的乡村旅游住宿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特色。贵州省的接待设施主要以家庭旅馆的形式为主,即当地农民利用现有住宅改造为旅馆。因其价格低廉、原生态性保存较好受到国内外传统观光型旅游者的欢迎。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需求越来越丰富多样且高要求,这一传统形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要求了。另外一方面,因为这类接待设施由现有民居自我改建,缺乏专业统筹规划,又受到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缺乏鲜明特色或主题,雷同较多,难以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也不利于行业良性发展。
2.产品质量不高。
2.1服务质量较差。省内乡村旅游住宿都是家庭式的,因此服务接待人员也就是该家庭的成员,他们一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例如游客需要客房服务,特别是夜间很难找到服务人员的帮助,使得客人的感到种种不便和不满,导致客人不愿住下来。
2.2舒适程度不高。在省内的住宿设施中,床的舒适性、房间私密性较差,不能满足客人的希望得到完全放松的需求。而且绝大部分接待设施所用布草缺乏专业的洗涤和保养,导致旅游者无法安心使用;厕所设施简陋、乱倒乱扔生活垃圾、随意排放生活污水等导致污水横流、蚊蝇肆虐,不环保且不健康,导致游客不愿意“住在农家”。
3.管理制度不完善。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和指导,存在乱建设、乱开发现象,对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缺乏监管力度。在经营户方面来看,他们缺乏低碳管理知识和手段。例如没有关于布草的洗涤的制度、如何使用新型能源取暖烹饪来降低成本、如何使用可循环使用餐具降低成本等相应的制度;对服务人员缺乏必要培训和要求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住宿接待设施的高耗能和高排放。
4.缺乏低碳经济意识。贵州经济和文化一直比较落后和闭塞,乡村旅游住宿的经营者一般都是当地农民,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很高的知识文化水平,更加不理解低碳经济。他们更关注经济效益,较少关注全局和可持续发展。例如大部分经营者追求眼前既得利益而牺牲环境,为了降低成本大量使用一次性的用具、餐具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问题,无疑成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进程中,制约发展、影响收入的重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发展低碳乡村旅游住宿的策略
1.创建“绿色”住宿条件。乡村旅游之所有受到普遍欢迎,是让生活在城市中饱受污染的人们,回归到低碳生活的方式,所以住宿设施也要体现这一特点。首先接待设施所用的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当地纯天然、可循环的材料,装修尽量简化,这样既可以保证绿色环保又可以保证较低的成本。其次客房内的一次性用品如洗衣袋、牙刷、纸张等使用可回收用品或者提倡游客自行携带。同时,可以考虑在客房设计上体现绿色、环保、自然,例如在客房可以仰望星空或者充分呼吸新鲜空气的露台,减少照明或者空调的使用等等,充分实现低碳生活。最后,因为贵州老百姓一般是煤炉取暖做饭的习惯,但是这一方式消耗大、污染大,所以应尽量鼓励旅游接待户使用节能环保的新能源,例如利用水能或沼气,真正符合低碳经济。
2.丰富住宿产品形式。省内目前的住宿以家庭旅馆的形式为主,随着人们对住宿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必须推出丰富的住宿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首先针对对旅游条件要求较高的游客,应适当推出“绿色星级酒店”,以安全、健康、环保搭配优秀的软硬件设施,满足客人度假、享受等需求。例如减少浪费,客房产品尽量重复使用;严格遵守国家或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使用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倡导宾客节约用水用电、节约使用物品等。其次,针对“背包客”的旅游者,推出“青年宿舍”、“背包旅馆”等住宿设施。这类住宿重在展示是回归自然的生活方式,强调自和集体性。例如不使用一次性用具,客人每天像在自己家一样清理“旅舍杂务”、打理生活。
3.打造舒适的住宿条件。
3.1软件方面。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等级的住宿设施,它的服务质量永远是赢的客人回头率的关键因素,也是竞争的核心内容。在旅游淡季时,住宿接待人员和游客之间可采取采取“一对一的服务模式”,注重营造出家庭式的温馨氛围,充分实现“个性化服务”。例如接待人员统一穿着印有本店标示的传统服装,搭配训练有素的服务技能,加上良好的仪容仪表仪态,热情友好的态度都可以极大提高客人对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3.2硬件方面。要重视符合低碳要求下,不断提高和完善硬件的质量。首先在娱乐方面,可以提供上网设施满足现代人的娱乐习惯,还可以推出露天电影院等新鲜又低碳的娱乐活动。其次贵州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但是较为潮湿,所以空调高耗能且作用不大,可以不安装空调。夏天利用自然通风和周边绿色环境达到避暑效果。而冬天可以通过安置石灰等天然方法来除湿,当然要将石灰隐藏在不显眼的地方或者美化掩饰。
4.政府加强管理和扶持力度。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户的管理和扶持,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当地经济和提高居民的收入。
4.1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要乡村旅游的住宿业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经营者的经营理念和水平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由政府出资进行相关的培训。首先要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管理、特别是低碳经济的培训。例如学习管理的专业知识,升华他们的管理水平、提升他们低碳经济意识;也可以牵头组织管理者到不同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开拓他们的眼界。另外一方面也要聘请资深优秀的服务人员或者专家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4.2引导建设住宿相关的配套设施。传统的住宿接待经营者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划,往往不能充分利用资源实现最大的产出,不能实现低碳性。例如乡村住宿经营者一般都是单家独户自己清洁布草,不能像星级酒店一样对布草进行专业高标准的清洁保养,这样既无法保证布草的清洁和整齐程度,而且耗能高效率低、折旧、报废率也比较高。所以可由政府单独出资或者与商户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在一定范围内修建专业的、低排放的洗衣房,对周边住宿接待点的布草进行集中统一清洗,实现低耗能高效率高质量。
5.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电子商务以其快速、低耗能传递信息的优势,在旅游业已经广泛使用,但是在乡村旅游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使用。国内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主要是展示乡村旅游产品信息,提供少量信息搜索服务,很难适应和满足当今消费者的需求。我们需要建立的是可以实现网上住宿预订,同时提供投诉与反馈、信息搜集、信息交流等功能完善的服务网络,实现更好的销售率。例如河北省涞源县假日农家院经营者孟志刚,给农家院做了个专题网页吸引客人,这一形式已经成为涞源县乡村旅游招揽客源的重要渠道之一。
结语
乡村旅游是依托农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光、体验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农村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农业生产等可以极大地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等需求。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我国的乡村旅游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近几年乡村旅游才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1 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1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乡村旅游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带动农产品、农副产品的交易与发展,并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业、服务业以及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不仅带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推动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引领经济的良性运转。
1.2 增加农民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相关性,其发展会带动餐饮娱乐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等产业的升级发展。以上这些产业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非种植、收割的农闲时段给闲置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水平。《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农村旅游既为初级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交易机会,又能对其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拉伸产业链,从而提高整体价值。同时,乡村旅游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农民的收入。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游客数量为12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3200亿元,引领3300万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1.3 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的发展使得游客把城市中的先进理念、信息、文化知识等带到农村中来,对村民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具有较大的影响,例如,很多农民学习了礼仪知识,形成了礼貌待人的文明习惯;掌握了电脑技术和一定外语知识等,从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
此外,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农村文化组织的创建与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地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很多农村丰富文化生活,组织文化演出,扩大宣传力度。由此,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而且提升了农民文化生活水平。
1.4 改善农村的整体环境,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会带来农村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的改善,如农村道路、水、电、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宽带入户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环境卫生的治理与维护等,极大地促进农村整体村容村貌的改善与发展。此外,开发与保护旅游资源,使得很多村民树立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为当地的生态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2 建设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发展的对策
2.1 结合乡村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成为时尚的发展趋势,然而乡村旅游的竞相发展,使得同质化较为严重。乡村旅游想成为推动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就要打造“特色旅游”。乡村旅游要结合本地的资源,突出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烘托本地文化气息,提升游客旅行美好体验度,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使得游客不仅开拓了眼界,而且得到了身心的极大放松。
2.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政府部门要给予发展的积极支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可把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水、电、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可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帮助乡村旅游做好市场开发与宣传、招商引资、人员培训等有关重点工作。此外,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帮助乡村旅游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把分散的农户进行整合,壮大经营主体,完善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贯穿到乡村旅游的经营中来,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经营,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
2.3 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养
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硬件设施作为保障,同时也需要软件服务质量作为重要推动力量。旅游产业所包含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无一不需要高水平服务的支撑,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关系到乡村旅游今后的发展高度。然而人是服务的实施者,人的素养高低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大都为当地农民,农民的整体文化知识欠缺,导致服务水平有限。政府部门以及经营主体要加大对从事旅游服务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围绕着树立旅游专业知识、职业道德知识、民俗文化知识、客户服务技能等各方面。此外,对经营管理主体,要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例如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体现针对性、阶段性以及长期性,才能引导乡村旅游向现代化、规范化、品牌化的道路不断发展前进。
2.4 加强规范管理
参考全国知名乡村旅游景点经营标准,围绕接待设施、餐饮卫生、服务质量、环境卫生等内容,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设立统一的乡村旅游质量评定标准以及管理办法。可以设立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监督职能,定期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质量评定与考核,及时找出发展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引导乡村旅游进入良性的发展态势。政府部门对乡村旅游示范企业或地区加大扶持力度,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在打造品牌形象的同时,使其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乡村旅游向更高的发展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