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对初中孩子的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初中;转化;学困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也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对教育的重视力度。教育不仅能促进国家科技及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素质教育中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其中以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最为突出,特别是农村的初中学校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由于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对中学教育的方式、内容等有着不同的适应能力,因此,很容易导致成绩差异较大的现象,假使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就很容易导致学困生的出现,从而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及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
1.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环境及父母的言行、教育往往会对孩子产生很大影响,而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往往会对孩子的学习等产生不良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缺乏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在农村,很多的家长为了生活,不得不背井离乡,远赴他乡打工谋生存,从而只能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祖父母看管,然而由于老年人思想观念的落后及知识的缺乏,往往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工作;第二,教育方式不合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普遍的心理,尤其是在农村,家长往往对孩子寄予更多的期望,希望其能通过学习脱离农村,这些思想固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有些家长由于希望太高而不满足孩子的成绩,从而大大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甚至有些在孩子考试失误或者不能达到规定要求时就动辄进行严厉的惩罚,从而造成孩子产生厌学心理等等。
2.学校教育模式不合理
现阶段,应试教育仍旧是我国的主要教育模式,学生的成绩及升学率依据是社会、学校、家庭关心的重点。教师也往往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成绩提升上,从而无形中会给予成绩优秀者更多的关注和辅导,而往往忽略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甚至出现不管不顾、批评讽刺等现象,从而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生产生叛逆、厌学的心理,长此以往就很容易造成学生成绩越来越差,最终甚至会辍学,严重影响教育成果及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
二、转化方法
1.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家庭教育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及学习,因此,父母一定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父母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及时地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使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和辛苦,同时也能更多地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也使父母及时地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从而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开导、教育和帮助。此外,孩子的言行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的影响,家长要注重自身的言行,以正确的言行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同时家长还要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能有一个轻松、合理、舒适的学习环境。此外,要及时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使其信心百倍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2.树立合理的教育观
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因而,教师的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及兴趣。为了避免学困生的出现,教师要培养自己正确的教育观念,要意识到学生是平等的,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特长,每个学生对于其家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能随意放弃某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式,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并在不断的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培养其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此外,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同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并给予肯定及表扬,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逐渐培养其自信心,使其以最佳的状态去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的重视,以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其能合理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并及时的改正不足之处,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
随着国家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大,及时地发现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并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转化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改善这一情况不仅需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对现阶段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经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从而真正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及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生 早恋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12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初中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呈现出早熟的趋势,一些初中生会对异性的神秘感和好奇心不断加强,随之对异性产生爱恋,并相互吐露心声,致使初中生早恋现象频频发生。初中生能不能谈恋爱,称为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一种意见认为,中学生正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心任务是学习,早恋是不应提倡的;另一种意见认为,早恋的产生是寻找爱、归属及尊重的需要,是无法禁止的,主张正确地引导早恋。笔者认为,初中生是学知识、学智慧、学做人的时期,主要精力是学习,如果有早恋现象出现,初中生很容易由于自控能力不足而严重影响学习,教师与家长不能放任自流;另一方面,对早恋的孩子,家长与学校不应粗涉,而是予以疏导和教育。因此,对于初中生早恋,家长与学校必须给与重视,正确引导,使初中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
一、早恋的类型
早恋,也叫做青春期恋爱,指的是未成年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早恋的划分标准不同,早恋的类型也不尽相同。按年龄发展划分,早恋可分为模仿性早恋、自然纯真型、天真钟情型等;按行为表现划分,早恋有冲动型、浪漫炫耀型、叛逆逆反型。所以,针对早恋的不同类型,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引导,使学生健康的成长。
二、初中生早恋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价值观念的转变,初中生早恋的现象屡屡出现。究其原因,与学生自身、学校的引导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一)学生个体生理心理因素
一方面早恋是初中生在许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发生的,许多个人因素都会造成早恋情况的发生。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丧失信心,这些精力与兴趣不合理的转移就可能发生早恋;而在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容易成为别人追求的目标,如果忍受不住诱惑,容易产生早恋。另一方面初中生早恋的基础原因还与生理成熟、性心理过早的发育有很大关系。科技的发展等诸方面都促使中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渐提前。在调查统计中发现,当代学生平均14、15岁便产生了性心理活动,容易产生性冲动,如果在外界不良诱因刺激下,很容易产生早恋。
(二)特殊家庭环境的不良熏染
初中生早恋同时也深受家庭环境的感染。比如父母离异、父母早亡或家长与子女关系不融洽,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一些家庭人员起不到很好的榜样作用,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或者家庭人员有性犯罪行为,道德堕落;有的家长忙于事业,对孩子缺乏关心与教育,都会成为诱发初中生产生早恋的因素。
(三)学校缺乏对学生早恋的教育和引导
作为学校教师,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前提是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可如今学校总是把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环境下,学生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发泄自己的情绪,整天面对枯燥、乏味的学习,课外活动又缺乏,跟教师沟通少,这些都是产生早恋的原因。
(四)大众传媒等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初中生早恋心理同样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媒体等不良信息的传达成为早恋的社会原因之一。大众传媒的发展,导致性自由逐渐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心中。一些报刊,媒体等为了扩大影响力,传播一些不良信息。有许多学校又忽视对学生的性教育,多数家长也羞于与子女沟通关于性的话题,所以使初中生产生早恋的愿望。
三、初中生早恋的应对措施
对于中学时期的早恋,家长、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要坚持梳理、引导,但不要围追堵截,社会也要营造良好的氛围,优化环境,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一)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我督促
初中生要培养勤奋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时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段,要拥有丰富的人生,就要勤奋学习,生活中要学会乐于助人,学习中与同学共同成长,家庭里要尊老爱幼。初中生要认识到,自己经济上尚未独立,主要依赖父母或他人,恋爱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心理上尚未成熟,易冲动,注意力易转移,容易感情用事,做出越轨的事情来。所以,这时期的任务就是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母、老师的期望。
(二)家长应充分尊重和关爱子女,加强沟通
作为家长应该与孩子保持沟通,况且每一个早恋的初中生,都希望父母能够理解,不要粗暴的对待。所以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情感,取得孩子的信任,与孩子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才能对症下药,总结教训,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要引导孩子阅读欣赏健康的有益的书籍,让孩子在书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帮助孩子净化心灵。同时培养孩子自信、阳光的个性,让孩子从健康的书籍中学习一些人生哲理。通过一些名言名句来激励孩子为追寻人生理想而奋斗,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
(三)加强学校对教育的引导,增强初中生的道德情操
首先,老师要向孩子传播一些正确的知识,引荐孩子看健康向上的书籍。其次,在对初中生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道德教育。德育是教育的灵魂,以德育常规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有责任培养道德品质优良的学生。一个具有道德意志力的人,才有较好的自控力,才能更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最后,老师应当通过道德榜样学习,不断提升初中生的道德意识。因此,加强初中生道德教育,让他们明白纯洁的友谊还是存在的,友谊比恋爱更长久,回忆会更美好。
(四)优化社会环境,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社会应该创造和谐的环境,弘扬社会正风气。我们当今社会的文化宣传一定要从增长孩子的知识、陶冶孩子的情操、丰富孩子的精神面貌等目标出发,用优秀的作品鼓舞孩子,不要让那些冰冷无情的游戏、不健康、不雅观的报刊杂志侵入孩子的心扉。政府也要做好调节,营造乐观向上、助人为乐、奉献社会、遵纪守法等良好的文化传统与社会风气,要让学生的发展有榜样可以学习,强化初中生自身的责任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初中生自身的认知能力、父母的立场、教师的态度以及社会大众传媒的发展都会对初中生的早恋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们,身体迅速生长以及各方面的因素,早恋的出现也很正常。在早恋现象发生时,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对初中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爱情观,才能有效消除早恋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曹慧巧.浅谈中学生早恋现象及应对措施[J].教育革新,2009(09).
【中图分类号】 G6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3―01
“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叶圣陶先生的这句名言很好地诠释了老师的责任与使命。每一位老师都需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而班主任工作中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叛逆期,生理心理正发生着很大变化。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各种因素又促使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心理特征。班主任工作中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特殊群体孩子的成长,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就是重中之重,本文主要论述离异家庭孩子初中阶段的心理问题。
一、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类型
1. 自卑抑郁型。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没有完整的家庭而导致自卑、不自信、觉得自己不如人,把自己关在狭小的世界里,害怕和别人交流,内向、孤独,时间久了如果不及时疏导就会产生抑郁,很可能出现自杀、报复等极端行为。在学校一些细节如果不能充分考虑这些孩子的感受,可能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孩子学习阶段经常会有亲子活动,一般父母和孩子会一起玩,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好的活动,但却有很大隐患,离异家庭的孩子呢?他们怎么办?这些孩子本来就非常脆弱,在活动中他们看着别的同学其乐融融,自然会想到自己,如果不能妥善处理,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阴影。
2. 放任粗暴型。这些孩子主要是父母双方都没有监管,或者是管不住。由于放任自流、,他们易爆易怒,情绪波动大。由于缺少监管,很多会混迹街头、游戏成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在学校自然不服从管理,违反纪律,如果不正确引导,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温暖缺失型。离异家庭的孩子都缺少来自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关爱。初中阶段孩子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青春期的他们会对异性产生好感,这些孩子相比其他孩子更缺少爱。所以当有同学对他们好时,很快便会投入别人的怀抱,他们很多会谈恋爱。初中学生对爱还是比较朦胧,又缺乏保护意识,谈恋爱不但会伤害双方,而且有的处理不佳还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
二、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1. 应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即使是离异家庭,也应该尽最大努力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坏境,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父母感情有矛盾不可避免,但是在教育孩子这一块应达成共识。溺爱、放任等做法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关爱就是陪伴,最好的教育就是言传身教,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点一滴都在孩子的眼里。孩子在家里的时候,一方面是自己陪伴,陪伴孩子学习,孩子学习父母可以看书,还可以商量着和孩子的同学、好朋友和孩子一起学习,玩耍,这样孩子会觉得温馨,不觉得孤独,慢慢地也就习惯了。父母一方带孩子肯定会非常累,但是陪伴不能或缺 ,你的辛苦最好能让孩子亲身感受,这样孩子会感恩父母。
2. 学校应给予更多关爱。除了家里,孩子在学校呆的时间最长,学校是个大家庭,孩子能否快乐健康的成长,首先这个家庭要温暖。作为老师就要对离异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关爱,这种关爱中不能只谈学习,应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用心交流。其实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不是学生能否考上清华北大,而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密切关注这些孩子的交往,引导一些品德优良的孩子多给予他们关心,最好能让他们都成为好朋友。同龄孩子年龄相仿,志趣相投,没有隔阂,往往更能打开他们的心结,走出心理的阴影。在一些班级活动中要鼓励这些孩子多参与,甚至老师和他们一起玩,给予更多的温暖。平时的一举一动应给予充分关注,注重细节,多引导,及时疏导,积极沟通交流。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几大误区
1.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但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家长仍然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经常听到学生向我抱怨“考了高分数,父母会喜形于色,给予自己物质上的丰厚奖励;相反,假如成绩不甚理想时,等待自己的通常是铺天盖地的指责、批评甚至是身体上的严厉惩罚……”这种“学”而优则“奖”“学”而差则“罚”“唯分至上”的家庭教育很明显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更不利于其日后的长远发展。
2.拔苗助长,过度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味采取“拔苗助长”这一极端的教育方式,过度追求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如,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出发为孩子报了钢琴、舞蹈、奥数班等众多名目繁多的课外班,以此将孩子的假期日、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这些学生家长的初衷无可厚非,无非是想以此促进孩子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但,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他们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作为学习者的主观情感感受,是否有兴趣、是否学得吃力、困难等。这种教育方式明显违背了孩子的学习意志,不仅收获不了预期中的理想效果,还很可能产生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及作用,从而制约孩子的长远发展。
3.过度宠溺孩子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父母便把所有的爱都加倍地倾注在了他们身上。我在校期间更是亲眼目睹了家长们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学校安排学生集体劳动大扫除,部分家长怕孩子累着,自己前来帮忙打扫;学校组织体育达标测试,更有家长前来向学校求情,希望学校能免于这场测试以免孩子训练太累……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这种过度宠溺孩子的畸形教育反而是教育的悲哀,不利于孩子的快速独立与顽强成长。
二、班主任应当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与方法
1.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会正确地赏识孩子
现代社会,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人才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侧重于社会个体综合素质的考查与测量。如,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与汗水,这时,作为家长应当多多鼓励与肯定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勤奋与努力,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孩子找出学习成绩之所以上不去的原因,勉励他们再接再厉,这种赏识性的家庭教育会让学习受到打击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过程不断取得显著进步。
2.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促进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之于学生、家长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帮助学生家长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家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这样才能有效扭转家长之前关于“揠苗助长”的极端想法,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在自由、宽阔的空间中展翅翱翔,实现自身富有个性的进步与发展。
3.摒弃畸形的父母之爱,给予孩子正确的爱的教育
父母教养存在问题管理应用初中生心理健康一、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探讨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一种方式,在该教育模式中,要进行父母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等的协调,从而实现对初中生的教育问题的解决,以更好地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实现其组合形式的稳定性。所谓的父母教育模式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孩子的心理卫生知识及其个人性格的养成。在家庭父母教育模式研究过程中,随着心理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加的清晰。
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养模式的剖析,我们得知,无论是哪个阶段的孩子,都受到了家庭教育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群体家庭中,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乏,而导致的小孩教育问题更是普遍存在的。在小孩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明确,初中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自于后天环境所赋予的教育。初中生从儿童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经历了不同的学习生活,其周边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都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尤其是教育过程中的家庭范围、家庭结构、家庭社会状况等,都影响了小孩与父母之间的互动。
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孩子的心理建设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重视,这也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所应对的挑战,也是一个国际社会需要重视的问题。在该问题的研究过程中,要进行多个应用环节的探究,从而实现对小孩影响方式的剖析,比如对教育学领域、社会学领域、心理学领域等的应用,进行初中生的个人性格养成关系的剖析。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剖析,可以明确初中生的个人健康与父母的家庭运作模式是密切相关的。在初中生学习过程中、生活过程中,父母具备良好的教养模式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学生具备一定的幸福感,就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如果初中生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比较满意,是非常有利于其整体幸福指数的提升的,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协调,初中生的幸福感指数就会大大下降。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为了满足当下素质教育的需要,进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探讨、解决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初中生的家庭经济模式的协调,以更好的引导初中生应得现实生活,更好的进行知识的获取,通过对其挫折应对能力的提升,培养其良好的竞争意识,这样可以解决初中生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初中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学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和初中生的个人心理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在教育过程中,影响初中生健康心理的因素依旧是许多的。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教养方式、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中的人际关系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感情融洽程度都与初中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父母较高的期望有利于初中生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但父母的期望过高,对孩子过分苛求,就会导致初中生因为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产生自责、焦虑、逆反和担心,这就直接导致孩子身心的不健康。
1.在初中生学习模式中,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初中生每天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学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一个重要环节,升学率问题是摆在初中生眼前的重要问题,学生要确保自己学习成绩能力很好,这样就能进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满足当下社会对于人才的应用需要。在当下的教育模式中,孔子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被普遍宣扬。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升学率的要求,学生身上往往背负着学习的重担,教师往往忽略对学生的综合培养,一系列的模式考试的开展,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压力,特别是名次排名、学习班级排名等模式,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有可能产生学生的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不利于初中生的健康发展。
2.在初中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性格问题也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比如,女生在10多岁就会进行青春的发育加速器,在12岁就可以得到高峰,在13岁阶段会恢复到降低的水平。男孩在13岁这个阶段开始青春发育加速器,14岁达到峰值,16岁恢复到较慢发育速度。在生理学上,学生的生殖系统的发育和青春发育期是密切相关的,而初中生大多处于这一阶段,身体的发育程度会让女生产生某些困扰。而男生在发育过程中,面临着生理与心理成熟度的对比矛盾。特别是对独立自主的追求,有些是单亲家庭或者有的父母双亡,孩子从小就寄养在别人家里,在这种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孩子是很难保持一定温暖的心境的,外界的教育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影响太大的,正是这种外界安全感的缺乏,更加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在日常研究过程中,可以发展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青少年面临问题的解决,可以确保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从而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家庭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453,朋辈支持与青少年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94,学校支持与精神健康水平的相关系数是0.256,相对来说,家庭支持的影响水平较高。
3.在日常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模式与初中生的个人心理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教育具备非常重要的方式,其他任何教育方式都不能进行比拟的。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对父母言行的投射。父母为初中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健康的家庭氛围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初中生的个人发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是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与自然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初中生在人际交往、身体成长、生活学习方面上的矛盾,可以及时与父母分享,从父母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形成父母与初中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下的小孩性格的教育。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很多父母认为提供小孩子衣食住行的满足就行了,这就是父母对于子女的最大关爱了,但是现实生活往往恰恰与之相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进行供应,但是孩子的精神需要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出于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其心理正在健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有必要针对不同初中级部的父母展开培训教育,更好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关心、照顾。在这种教育模式中,要针对不同性别、不通过心理的孩子,展开相关教养模式的应用。在教育过程中,要让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是目前科学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除了上述几种教育模式,我们也可以进行社区教育模式的应用。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对“一个初中学生在校三年应怎样进行有效的学习,家长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呢?”是常常思考的问题之一。根据自己从事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三十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家长应从小教会孩子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切好的学习成绩都是好的习惯的结果,因为学习成绩是一时的,而学习习惯是终生,所以想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抓起。
首先,应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就没有动力。一个人从青少年到垂暮老人,其实都要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一个问题,“我”究竟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不愿自己的一生平庸,那么就要设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奋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什么是“我”的目标?应该说是考上高中、考上好的大学,家长应引导孩子确立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其次,要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循序渐进,学习效率才高。普希金说:“要完全控制一天的时间,因为脑力劳动是离不开秩序的。”
第三,要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指对学习的渴求和向往。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的。有些学生常说,我对这一学科没兴趣,以此作为成绩不好或不学习的理由。其实这是不善于激发学习兴趣的表现。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由学习过程和知识内容引起;间接兴趣由学习目标和任务引起。有时候,一个人对某项学习内容不直接感兴趣,但当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时,就会慢慢对它感兴趣,从而支配自己去坚持学习,这就是间接兴趣。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善于用目标和任务去驱动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四,要自主、自信、自律。自主就是要养成自主学习,探索的学习习惯;自信就是要有自信心。美国心理家詹姆斯说过:“面对成败难卜的事业,取得成功的唯一一条就是信心。”学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正视挫折,善于反思,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努力方向。这方面家长要多给孩子以鼓励,在孩子受挫折时,多说几句“没关系”、“你能行”、“不要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等鼓励的话。自律就是要树立诚信意识,严格学风,要认认真真听每一节课,认认真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考试。杜绝迷恋网吧、电子游戏,杜绝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
第五,要有恒心,不怕吃苦的精神。对于初中学生,现在的学习科目变多了,学习范围和难度变大了,因此,我们家长要培养孩子学习要有恒心,要逐渐养成甘于吃苦的作风,坚持不懈,不达目标永不放弃,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为登上令人仰羡,让己无憾的高处而努力奋斗。
二、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孩子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首先,应营造家庭爱的温馨。一个有幸福感、充满爱的家庭更能使孩子快乐成长。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花大量时间精力教孩子们种爸爸树、妈妈树、爷爷树、奶奶树,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知道爱,学会感恩,更学会去关爱别人;培养孩子懂得“我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更比我被别人关心、被别人爱更快乐、更幸福。”所以,家长应营造充满爱的温馨家庭,培养孩子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到老师、同学,并应有好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使孩子每天能做一点一滴的好事,能照顾他人,关爱他人。
其次,父母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我们教育孩子要认真学习,不要贪玩,而大人们却沉溺于自己的生活娱乐圈,要求孩子孝敬老人,尊敬老师,而自己对父母却有不敬表现,对老师也有不屑言语,这样的家庭氛围,对子女良好品德的形成、学业的进步是有极大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培养。
第三,要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大家清楚,如果一个人事业多么成功,多么非凡,甚至成为亿万富翁,但孩子培养失败,恐怕他的幸福指数很低,因此,为了能够培养好孩子,哪怕你工作很忙,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交流时应注意几点:一是面对。要面对孩子的现状,这样才能找到谈话的切入点,继而跟他们交流。二是学习。就是学习用孩子的思维模式,不要只从大人的角度去想问题。三是平等。就是不要老是以教训的口气对孩子说话,要平等,要有轻松欢快的氛围。四是肯定。就是用肯定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个进步,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予鼓励和热切的期待,尽量给予尊重与宽容,但绝不能放纵。
三、关重孩子的行为,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有的家长只片面地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注其思想、心理品质及行为习惯,这是不好的。爱因斯坦说:“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意义,在其思想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我们为孩子的成绩操心,但学业成绩的提高,不仅是多读几本书、多解几道题的问题,这里还有态度、品质的问题,所以要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能勤奋,有决心,有恒心,能直面困难,有承爱挫折的心理品质,教育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并养成习惯。
能否控制自己的行为是人的素质,文明程度高度的具体表现,初中学生自制力差,明明知道必须用心读书的道理,却仍控制不住自己各种玩的兴趣,这一点,家长要帮孩子控制,并且要向孩子指明,初一、二年级是打基础阶段,如果基础打不牢固,等到初三想要努力提高成绩是非常难的。另外,要警惕不良文化的侵蚀,流行时尚背后的金钱主义、享受主义等对孩子们的价值观产生重大的影响。一些学生喜欢对流行的东西着意模仿,结果误入歧途,家长要教育孩子明辨是非,走正、走稳、走好。
四、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
1、负起管教孩子的职责
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送孩子上学,一旦孩子进入学校,家长就如释重负似地将教育的责任全部推到教师身上,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的事,这是十分错误的。一个好的家长应该对子女成长承担教育责任。要记住: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诚然学校是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在培养人方面起主导作用。但是学校教育必须有家长的正确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其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加上学校学生人数多,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无法与孩子父母相比;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强化,是难以起到有效作用的;其三,由于家长与子女之间固有的血缘、感情和伦理上的内在联系,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因此,家长要负起管教孩子的职责,积极、主动、正确地与学校配合,为教育好子女而共同努力。
2、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
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多,例如:学习方面有:上课专心听讲、按时独立思考、完成作业、不抄写答案、上课前做好预习新课。课间要求有: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丢乱扔垃圾、不带零食、手机进学校。校外要求有:不独自到江河湖海去游泳、游玩,不到网吧游戏厅去打游戏、……
因此,家长要充分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更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孩子,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注意维护老师的威信
作为家长,大家都很关心自己的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更有很多人关爱,对孩子的老师关注的人也更多,议论老师也就成了家长平时聊天的话题,有时也会在自己孩子面前随便评论老师。我们知道:老师是学生最尊敬、最崇拜的人。老师的形象在他们心中是最完美的,他们听老师的话,模仿老师的言行。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学生的情感不稳定,如果破坏了老师的形象,降低了老师的威信,学生不听老师的话,还能再听谁的话,还能崇拜谁呢?因此,请不要随便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特别是老师的不足,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老师,要让孩子看到老师的优点,把老师的优点放大再放大,缺点缩小再缩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的缺点还要指出来,但要讲究方法,这就是最好的配合。不给老师树立威信,再好的配合也无从谈起。
4、架好家校沟通的桥梁
家长要做到正确与学校配合,就要和老师密切联系,和老师一起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虚心听取老师对家庭配合教育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在家庭中配合落实。平时,孩子在校里发生不遵守纪律等问题,家长接到通知要及时赶到学校与老师配合,共同教育。孩子在家里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交换意见,以便学校、家庭共同配合教育。另外,家长配合教育要有信心和耐心,家长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所有老师和我们班的全体同学向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这次活动。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你们对自己子女的关心,对我们学校工作的支持,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最大支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觉得家长会的真正意义在于给孩子鼓励,在孩子们心中,来参加会议,也就是对他们的关心,对他们的爱,他们会感到无比骄傲、幸福。
从您的孩子跨入我们学校的大门那一时起,就是我们相识和携手合作、“联合教育”的开始。因为教育孩子健康成长是我们老师和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家长,我们班的每一位老师都精明强干、认真负责,都具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都可以把您的孩子教好。今天邀请大家来,主要目的就是向各位家长汇报班级的一些情况, 借此机会,我们探讨一下教育对策,研究我们所要面临的任务,制定好措施,通过我们双方的共同努力,搞好我们的孩子的工作,使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取得进步,为使每一位孩子都能健康、活泼的成长而共同努力。
一、孩子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孩子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孩子更是我们晚年幸福生活的希望正确合理的家庭教育是人一生的幸福,错误和不良的家庭教育就是我们自己的晚年的痛苦和辛酸,现在的社会是一个文明平等竞争的社会,若不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就难于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自己。人生最大的烦恼莫过于儿女的不成器,为人一生最大的欣慰莫过于孩子的有才有德。现在多付出一点,尽自己的努力和职责;否则,在孩子升学时,我们家长就要为了给孩子找一所好的学校而苦恼,在孩子就业时为孩子能有一份好的工作而苦恼,在孩子成家时还需要你的不断接济和帮助而苦恼,有见识的家长既能把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自己也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这应该是我们家长考虑的最重要的一个话题。
所以,我们在这初中三年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做许多具体、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学生们完成从小学到初中这一人生的重要转折,相当于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每一个同学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和家长都要加大管理力度,特别是对小学基础薄弱的同学要全力以赴,不要放弃。有的家长想,孩子上中学了,靠它自觉吧,该放松一下了的想法是不可行的。有的家长问,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应怎样对孩子进行管理,抓什么?管什么?怎样抓才好呢?
实际上初中讲授的知识并不太多,只要认真去听,认真去学,没有哪个孩子跟不上的,就看他是否想学,这也就是我想要谈的孩子心理状态问题。一位教育家说过,一个智力正常的中学生能学会14种语言,可见孩子们的潜力是巨大的。但由于在小学,孩子没有升学压力,每个孩子都可以直接升入初中,所以目前很多孩子在学习上还缺乏主动性,也缺乏目的性,没有学习目标,一部分孩子把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而没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个别孩子由于在小学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缺乏信心,以为自己已经没什么希望了。其实,小学时期的成绩对初中时期的成绩并不一定起决定性的作用。有些孩子初一入学成绩并不理想,但由于初中阶段的努力,照样能上重点高中;而有些孩子小学阶段成绩很棒,进入初中后,反而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比如:学习不勤奋,或者学习方法不科学,导致初中阶段成绩下降。目前,孩子的一些良好的习惯也还没有形成。在校的表现如:早上到校后不能立即抓紧时间早读,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没有真正弄明白,甚至是作业好几天都不能按时交。在家的表现如:周日等放假期间不能科学安排学习时间,学习观念不强。这其实需要我们老师和家长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对此,我们老师会更进一步加强引导,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一个孩子要想取得思想与学习的全面发展,必须强化纪律观念,强化时间观念,强化效率观念,指导孩子养成“什么时间干什么事,干什么事就要干好什么事”的良好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良好的教学条件,都是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在家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同时检查要跟上,发现问题要及时与班主任或任课老师协同解决。
初中时期的孩子,教育学和心理学把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上,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老师和父母都要高度重视对这一关键期和危险期的监护和把关。这一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总想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信赖,总认为自己不是孩子了。有事不愿和父母及师长交流,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和同龄人诉说又冒着被曝光的危险,所以他们感觉没有朋友没有人可以理解他们。这一时期的另一显著特点是生理发育的逐步成熟,他们一方面为自己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感到新奇,另一方面又充满羞涩和不安,不愿让父母进自己的房间了,有自己的秘密了。心理上的表现是容易兴奋和冲动,神经敏感,在这一时期,我们要高度重视,决不能因为不良的刺激而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的孩子虽未达到辨析是非的能力,但很自信,而自我抑制能力在这段时间最低。所以父母和老师,一定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再来探讨一下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学校的教育形式是群体性的教育形式,它的德、智、体等教育都是群体性的教化,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体,一个老师负责四五十人的教化任务,所以学校不可能象父母那样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把教化的对象集中在一个学生身上,无论从教育的时间和精力上来讲,还是从教育的对象情感上来说,家庭教育都占有优势,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希望家长予以配合的几个方面:
1、我们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点信心,做孩子成长的强有力的后盾。
由于孩子的个体差异,免不了孩子的成绩有好有坏,孩子由于不肯学习,导致成绩差,我们是该适当的批评,但是孩子很尽力,成绩却不怎么理想,我们更应该给他信心,多多加以鼓励,而不是一味的给他泼冷水,这样反而会使他对学习产生反感的情绪,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家长不应该一味的责备,更不应该放弃,我们该做的是跟他一起努力,帮助孩子想想怎样才能把成绩搞上去,多关心他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孩子树立切合实际而又需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让孩子调整心态,积极向上。
2、针对孩子的情况,及时和老师联系,及时沟通。
由于班级中学生比较多,作为班主任,我和各位家长的联系都不是很频繁,其他老师和家长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首先要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家长和老师们携起手来,把工作做到孩子的心坎上,做到真正有效果。家长朋友们多和老师们取得联系,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大家的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孩子的进步有驱动力。有个别的孩子,家长、老师两头瞒,自己落得一个逍遥自在,结果可想而知。假如我们提前做好了孩子的工作,我想至少可以使他们更进步一些,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交流。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每月在校的学习、纪律等情况,靠一次家长会,解决不了什么根本性的问题,事实上想通过一次、二次的家长会解决很多问题也是不现实的。有特殊情况仍然需要家长通过电话或到学校等不同形式与老师联系,使得老师与家长的教育取得一致,形成一股合力。
.3、严格管理时间,科学安排时间。有以下几个方面需家长注意:
(1)休息时间不经家长陪同不要外出,周末的串门,过生日,喝酒,打麻将啊等。
(2)周一早晨到校时间:7:40,如果是病假的话就由家长打电话。周五下午放学时间:4:35,要督促孩子按时起床,做到不早到,不迟到,家长要掌握时间,要求学生放学按时回家,不能在外逗留、玩耍。
(3)星期天也要按时作息,做到劳逸结合,建议每天学习平均3——5小时,(对一周所学知识归纳、巩固复习和提高)。
(4)家长要经常过问孩子的学习,了解孩子的学习效果。
(5)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
要求孩子在家必需干一定数量的家务活。如洗碗、擦地、收拾房间、洗菜、田间劳动等。不学会生活,往往也不会学习;在劳动中,既培养了孩子的情操,又能让孩子在能力方面得到锻炼。我们对孩子的卫生值日等劳动安排也正基于此。在教育孩子时,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长不要把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包办,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6)手机问题,希望家长不要支持买手机,弊大于利,一般都是用来上网,聊天,谈恋爱,甚至夜晚不睡觉上网聊天,看小说,在这个事情上我们不能由学生任性,在学校实在要打电话可以用老师的手机。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和家长合作;问题和对策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多行为和思想都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心理变化波动也比较大,这使班主任背上了更多的家长的寄托,希望他们能够帮忙管好孩子。部分家长觉得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的事情就全权托付给了教师。这种观念表现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令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新时期的教育。
一、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
初中阶段是学生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的思想最复杂、多变的时期。部分学习成绩较好学生家长忽略了学生步入初中大门后发生的变化。学生在初中阶段发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部分家长的工作繁忙,或者是平时就疏于与孩子的沟通,促使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隔膜也越来越难以突破。家长在这种情况下特别容易将过错归结于孩子身上,焦急却也不知道怎么解决。这时,教师通常容易忽略与家长沟通这个重要的环节,等到学生的某个方面出现一些问题时才想到与家长联系。其实,在整个初中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教育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整体,在帮助学生健康发展的道路上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学生的教育是否有成效取决于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合作和沟通是否充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健康成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越接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将班主任和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时做好疏通,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二、利用家访来开启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大门
家访是班主任和家长沟通的最佳方式。家访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挖掘学生的潜能,也能够帮助加深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协调师生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繁重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班主任几乎难以记起家访这一帮助自己协调工作的法宝。
(1)班主任在家访前要准备充分,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家访前,班主任要考虑好要与学生家长交流的问题,事先将思路整理清楚。在家访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态度要端正、诚挚,所用的措辞要诚恳。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长心目中的太阳,班主任首先要肯定学生,不能一口咬死,将学生形容得一文不值,这样不仅会使家长产生反感情绪,还会将师生关系激化。班主任在提出学生不足的时候,要提出一些帮助学生改进的建议,最大限度地维持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避免尴尬场面的发生。另外,班主任要把握好交谈的时间,随时观察家长的动态,做到恰到好处,既不能蜻蜓点水,也不能冗长拖沓。
(2)新时期的教育形势下,家访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与时俱进的。由于班主任日常工作本来就比较繁重,对于家住的距离学校较近的学生来说,班主任可以抽一些时间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对于一些异地就读的学生来说,到家中家访难以实现的情况之下,班主任可以采取利用电话的形式来进行家访。另外,在部分后进生取得一定的进步的情况之下,班主任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到学生家中走一走,了解学生这段时间的表现,分析进步的原因,并且利用为家长报喜的机会,营造良好的交流气氛。
在学生的家庭遇到困难的时候,班主任要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走出心理的困境,帮助学生振奋精神,同时在这个时候进行家访,为学生的家庭带去学校和同学的关怀和帮助,能够将悲愤化为一种动力,帮助学生家庭克服困难。
(3)在家访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交谈的方式,注意随机应变。无论以上谈到的哪一种家访方式,在交谈的过程中,班主任都要根据家长和家庭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交谈方式。例如,一些教养比较高的家庭,可以直接请家长提出改进教育的措施,适时地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对于家长较溺爱孩子的家庭,教师要首先肯定学生的长处,给予一定的表扬,适时地指出部分不足,尊重家长的感情;还有极少数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家庭,班主任要适当地多报一些高兴的事,提出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家长的责任心。
三、利用家长会把班主任和家长紧密联系起来
家长会能够帮助班主任最广泛地将家长联系起来,共同商讨班级事务,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能够帮助吸引家长积极参与到教育中。在选择家长会召开的时机,考虑到家长的工作时间、家庭居住的距离等,要尽量选择绝大部分家长都能参加的时机,例如开学、寒暑假和法定节假日等。
另外,在家长会开始之前,班主任要有足够充分的会前准备,将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目标等明确地列出来,充分的利用会议的每一分钟。会议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以教师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和学习成果展览会等形式开展。
由于地域的限制,有时候家访和家长会不能满足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要求,班主任可以通过书信、电子邮件等方式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书面形式能够给班主任和家长冷静和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些不适合言语表达的情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同时还避免了一些学生因面谈产生的负面作用。
四、班主任请家长要有所讲究
请家长是班主任在管理中经常使用的教育手段,不仅对学生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还可以使家长了解孩子的表现,可以促进家长与班主任的合作。由于部分班主任在请家长的时候措辞不当,方法欠缺,言语犀利,导致部分学生惧怕班主任请家长,认为请家长不仅有损自己的面子,还很有可能面对家庭暴力,激化师生之间的矛盾。所以,班主任在请家长之前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明白自己的真正目的,心甘情愿地请自己的父母到学校。班主任在请家长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守纪等表现,便于沟通,保证自己所描述的有理有据,防止家长误信学生而对班主任产生误解。
另外,给家长一个好的第一印象是保证班主任和家长长期合作的重要前提。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爱好、兴趣和性格等都比较了解,而学生的举止在家中的表现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实的,家长对孩子的评价也是比较真实的一部分,所以班主任也要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对于或褒或贬的意见要冷静分析原因,给学生和家长面前呈现出一个真诚、自信、有能力的班主任。
总之,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由此可见,初中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班主任和家长在合作中要建立起和谐的关系,相互信任,建立同一目标,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结合,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郝若平,崔士军,孟庆茂.论家校教育“双通道”思想与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
[2]
关键词:城镇化;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我国正大力推行城镇化进程,而城镇化的农民却面临着子女德育教育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心智变化的敏感期,因而应该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问题。鉴于此,引出本文。
1家庭教育体系科学合理化
1.1营造良好家庭教育环境,促进亲子互动
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造成学生厌烦学习,出现逆反心理。家庭的完整及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良好家庭环境的基本要求,这对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性格、习惯、品行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对于家中的初中生来说,城镇化的农民父母想要担负起对期家庭教育的责任就必须调整好自身的转型情况。父母要认清自身教养行为对孩子影响程度,同时还要提高教养方式的科学性。
近年来,外出务工已是许多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为了保证孩子最佳教育时期-初中期(青春敏感期)不被耽误,应尽量保证父母有一方留在家中或者到离家较近的城市务工,最大限度的保障家庭的完整性,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1.2应树立正确的子女教育观,做好家长职责
子女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会受到父母观念的直接影响,而子女的心理负担直接来源于其父母的期望。如果父母的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子女会产生消极心理,长此以往,最坏的情况则是其失去信心不求上进。同时,家长期望过高,也容易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影响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这样以来,不但会让家长失去耐心,也对亲子关系有极为不好的影响,从而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由此可知,形成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家长或监护人而言至关重要。首先摆正心态,不以成绩衡量子女,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树立合理可行的家庭教育目标,充分观察孩子的综合能力,给孩子制定有能力实现的目标,从而提高其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最后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说服教育、贪心沟通、体贴谅解及鼓励表扬等,让子女能够很快理解和接受。总而言之,父母将对子女的爱与其教育方式相结合,就是对子女最佳的教育。
2进一步优化管理过程
学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在其能够受到良好教育的时期而有所获,感知人生幸福。所以,在对城镇化进程下初中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的教育不能单一的以升学为目的,而是要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基础,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健康成长。
2.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学校作为孩子离开家庭后的主要社会化场所,就需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和优势,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结合,设置适宜的课程安排,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从而不但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生存技能和相关技术知识,还能提高其思想意识。
其次,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教育计划,通过建立这部分子女的信息卡(档案),充分掌握他们的基本情况。同时,完善学校的寄宿制度,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教师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让留守学生的寄宿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同时,学校要关注城镇化农民子女教育情况,动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动态,从而实现孩子们学习与心理的并驾齐驱。
再次,要平衡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课程安排,以班级为单位定期对城镇化农民子女开展教育,着重针对这部分子女的品德、心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心理老师的进一步增加,心理辅导教育课程的进一步开设,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此外,学校需结合自身办学条件,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这些学生参加文明健康的活动,引导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能力、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增加与其他人的联系,融入新集体。
当前,城镇化农民家庭存在较多问题,这就要求学校能够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角色。因而学校应该多给家长提供培训的机会,从而给教师和家长提供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更好的了解学生,帮助家长在家庭德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并积极与学校的安排做好配合,从而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学校影响家庭的教育管理机制,进而帮助学生特别是初中生提供一个合理的教育氛围。
2.2城镇化农民子女的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城镇化进程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农民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改变,而家庭教育这类传统约束力正在变弱,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和社会各界对这部分农子女问题的关注度也处于初级阶段。由此可见,城镇化农民子女的成长教育需要更多的关心和探索。那么,怎么样将这一问题加以解决呢,思路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寻求新的办法和解决策略;另一点是从加强学生自律能力方面进行入手,通过各方的努力,为这些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然而,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根本。对于推动城镇化初中农民子女教育事业发展、改变现有教育现状的内因则是要通过树立其自我教育观念、培养自我管理能力,最终提高其自立、自理、自控的能力。首先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逐渐培养初中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自发远离和抵御不良的社会风气。其次,德育工作者要维护学生自尊,鼓励学生参与德育过程,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教、自强、自治、自学、自理等行为习惯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要对后进、叛逆学生进行疏导,给予较多的关心,用真情和行为给学生以人文的感化,提高城镇化农民子女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其具备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以来,我们制定的具有创新性的相关制度才会更加容易有力的实现,而对制定的政策法规实施起来也更加方便、快捷!
综上所述,当前情况下城镇化背景下的初中德育教育工作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因势利导地使用一些新的德育方法。此外,也要求教师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根据城镇化农民子女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德育内容,通过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德育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后进生;转化工作;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21
一、初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大力推进,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难免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正值十三四岁叛逆期的初中生,极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整体素质降低。
2.学校因素
受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学校领导及教师在教学中,习惯性地将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标准,而不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家庭因素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过分溺爱或放纵不管均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甚至采用棍棒教育,极易加深与孩子的矛盾。此外部分家庭不和睦, 家庭缺乏温暖,也极易导致这些孩子心灵受到创伤。
4.自身因素
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对家长和老师的教导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不坚定,容易沉溺于一些低迷、庸俗的东西,接受错误的思想观念。
二、初中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创新
首先,教师要以亲和的教学态度对待后进生。初中生正值十三四岁的叛逆期,对学习极易产生枯燥、厌倦情绪,再加上以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极易使部分学习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从而对学习丧失自信心和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以成绩好坏判定人格”的错误观念,以亲和的教学态度对待每一位后进生,使后进生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以便重拾他们的自信心。此外,由于后进生对学习的兴致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后进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班级学习中,应多给后进生一些赞扬和鼓励,并不断改变教学方法,鼓励后进生多提问题,多发言,以充分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后进生的学习态度,使他们逐步向好学生转化。
其次,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后进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相对落后,具有一定的自卑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为后进生的学习提供充分的帮助和支持,并根据每一位后进生自身的学习情况,协助后进生分析和思考自己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使他们能正视自身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努力地学习。此外,由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做转化工作之前,对每一位后进生的性格特征、家庭状况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积极与后进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便充分掌握后进生的心理,与后进生之间建立信任的桥梁。
最后,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做好配合工作。对于学校而言,在后进生转化工作过程中,学校应为后进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班主任应做好对后进生的沟通和引导工作,不断分析和思考后进生存在的原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吸引后进生提高学习的兴趣,激发后进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后进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家庭而言,家长应为孩子营造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在学习上给予孩子适当的指导和鼓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提出适当的批评并引导孩子积极改正。
社会各界应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正能量,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积极的社会因素,培养学生抵抗社会不良因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凝聚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后进生转化工作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初中班主任的高度重视。在具体转化工作中,班主任只有不断对转化工作进行归纳总结,不断创新和思考转化工作方法,才能更好地促进后进生转化工作顺利进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249-01
当前农村初中生源现实是:多数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无法跟进,特别是“初二现象”两级分化,到初三将有五分之三的学生无法跟上教学进度。初中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水平的差异是课程太多,无法应付,导致对初中阶段的学习产生畏惧感。再加之社会不正确思想的干扰,读书无用,致使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上没出路就应该早介入社会,提早挣钱,这导致相当多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得过且过,特别是对数学科的学习更是这样。
根据近年教学的感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衔接,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一、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的体会到,中小学要重视学生们学习习惯、自主性、自律性方面的培养。自律性差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差,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动力,贪玩,厌学,懒得完成学习任务,缺乏克服困难的毅力,因此慢慢掉队,使其缺漏越拉越大。中小学的老师在新生入学后,要从思想、纪律方面入手,搞班级活动,使同学们在溶入新班集体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强制性学习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特别注重中差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
二、加强家庭和学校的沟通和合作
提高教育质量,家庭教育不容忽视,他是整个人生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要争取家庭教育向学校教育靠拢。家长们要树立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和方式,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地接受新思想的洗礼,与时俱进,认识到孩子的心理特点,能够用科学恰当的方式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加以引导、指导,让农村家庭教育更上新水平。父母应以身作则,对孩子的身心、学习、思想等各方面情况都予以关注,而不是单纯的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健康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了解赏识自己的孩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建立心与心的沟通,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文化教育氛围,才能有利于孩子思想、道德、学习、体育等等的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需要,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更好发展。
三、将数学融入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明白:一个人无论今后从事什么职业,都离不开思维、推理、表达等能力.今天的社会竞争很激烈,一个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能力,是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从何而来?学习期间,学校没有专门开设“能力课”,主要靠各科教学来培养,数学在这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走上工作岗位后,你可能记不了“勾股定理”、“三角函数”,但是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分析推理能力使你一生受益。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初中生 家庭教育 责任 转移 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家庭教育责任缺失导致学生成长的问题现象尤为严重。做好这一特殊地区的学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研究,有助于改变城乡结合部的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上的偏差,担负起家庭教育职责;有助于教师了解城乡结合部家庭教育现状,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健康、道德情感等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学校开展指导家庭教育的实践,让家长积极支持和配合学校教育。
一、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及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以下的情况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的职业多为工人、农民,属于社会中下层;有部分家长因为婚姻受挫,导致家庭关系冷漠或紧张,不能很好地对孩子尽到管教义务;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好把孩子当做留守儿童,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转移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甚至有的家长完全推脱责任,让孩子自己独立生活,任其放任自流。
更有大部分家长对学校有过度的期望值。对学校期望过高,就有可能弱化自己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自动削减了本应承担的责任。
二、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利益与教育职责权重难分
(1)家庭经济压力过重、家长时间和精力不足
城乡结合部大多家长是工人和农民,如何增加经济收入是家庭的主要功能。家长忙于生计,每天回家后与孩子的交流只限于晚上回家的“抽空”时间,有的甚至在孩子睡梦中才能回到家。家长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不能保证家庭教育的实施,造成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过重地转移给了学校或亲戚长辈。
(2)家长观念的误区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普遍还比较欠缺,大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理解上出现偏差,把家庭教育单纯地理解为只是对孩子学习成绩和将来工作的关心,甚至有些家长直接把家庭教育看作是“养育”,其它一切事情都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甚至有部分家长认为家庭就是提供吃和穿,花钱让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因而出现了父母的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给学校、教师、保姆或祖辈的现象,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子交流的空白,进而使家庭教育责任落空。
2.家长文化素养和教育素质低下、家长教育能力与子女教育需要之间相差甚远
城乡结合部的家长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大部分家长误以为自己的文化水平有限,不能够辅导子女的学习,因而放弃了对孩子其它方面的管理,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指导和心理支持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越来越觉得无力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使得家长不得不放弃或把家庭教育责任转嫁他人。
3.社会环境与传统价值观的多重影响
(1)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城乡结合部普遍存在社区自然环境差、治安隐患多、部分村民无所事事甚至生活颓废等社会问题,城乡结合部家庭子女的行为受到了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
(2)传统教育价值观约束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就意味着把孩子发展和进步的责任完全交给了老师,从学习到生活,从身体到心理,一切的一切都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无所不能的人。把子女全权交给学校和教师是最放心的,自己只要提供物质经济支持就足够。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与我们传统的社会取向有关系,学校的专权与封闭、教师的权威与崇高,在人们的内心当中根深蒂固。
综上所述,虽然出现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现象的原因复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但真正解决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绝不是城乡结合部家庭自身的问题。今后我们将对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的状况、原因及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政策与实践经验,结合现状提出构建城乡结合部教育责任共同体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韦乡逢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裴水凤 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家庭教育误区及对策探析[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5),102-104。
[3]严由健 吴信学 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社会学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