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马过河教育

小马过河教育

时间:2023-06-06 09:01: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马过河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马过河教育

第1篇

今天,我读了《小马过河》的故事,觉得这个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这个故事讲的是马妈妈让小马帮她驮一袋麦子去磨面。在去的路上小马要经过一条河,河水流得很急,而河上又没有桥,小马过不去。他问在河边散步的牛伯伯。老牛伯伯告诉小马,河水很浅。树上的小松鼠却急忙喊住小马,说:“水太深了,过不去,前两天我的朋友还淹死在这里。”小马听后很害怕,不知过还是不过,便跑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说:“孩子,你要自己试一试才能知道河水到底深不深。”后来,小马才知道小河既不像老牛伯伯说得那么浅,也不像小松鼠说得那么深。

我觉得这个故事里牛伯伯和小松鼠都没有错,因为他们都是好心想帮助小马。但是牛伯伯体型大,小河对他来说当然不算什么,可小松鼠却比较小,过河当然有生命危险。小马的体型比小松鼠的大比黄牛的小,所以只有亲自试一试,才能知道小河到底是深还是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学会独立思考,亲自尝试。因为别人的经验和建议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凡事只有先动脑子想想,想好后在尝试一下,才有可能成功。

淮安市实验小学三年级:徐栋

第2篇

1 作品全面反映教师的业务修养。在形式和内容的把握上,着重幼儿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探究,因为“题材人人看得见,内容意义经过努力可以把握,而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秘密。”(歌德),幼儿也对此充满了好奇。

2 作品呈现不同的形式美感。形式美包括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们的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从绘画上来说,就是通过形状、色彩、材料的构成等来体现不同画种语言形式上的美感,如以下四幅水粉画、版画、纸艺和砂皮纸画都体现了不同形式美感。

3 作品传达了童趣天真的幼儿活动心理。例如《小马过河》,有色砂皮纸上的颜色正好没有涂匀,画出了渐变的肌理和笔触;《快乐的小鸭子》,贴纸加点画,使已有的纸色在有型的基础上综合了画的因素,表现小鸭子的欢快;《人面瓶花》可能是写生的瓶花,加以夸张变化,让花瓶变成老树有了生命迹象;《守望》中的树娃具有象征意义。不但技巧复杂,而且拟人化地表现,头上的绿色头发有三层颜色重叠,感觉都体现出来了。

不足之处如下:

守山

胡诗婕(6岁)

辅导教师:魏睿

山东七彩美术活动中心

专家点评

《守望》的标题过于成人化了,题目不太贴近画的内容。幼儿通常会问今天画什么?其他三幅作品都有很明确的指向,而《守望》大概不好解释,如果抓住拟人化的“画眼”开掘下去,就有许多画点。

点评人:

陈发奎,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艺委会委员、《新世纪少年儿童美术教育丛书》常务主编、华东地区校外教育视觉艺术委员会主任。近年来获“全国十大少儿美术教育家”、“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优秀理论工作者”、“全国少年儿童校外教育名师”等称号。

人面瓶花

高子涵(5岁)

辅导教师:魏睿

山东七彩美术活动中心

专家点评

《人面瓶花》立足在花瓶上,而不是在花上,要把瓶上的事做足放开,花朵的表现放松一些,这样就更能体现怪诞的风格。

快乐的小鸭子路睿彤(5岁)

辅导教师:魏睿

山东七彩美术活动中心

专家点评

《快乐的小鸭子》在纸的选择上不够讲究,不成系列不成调子,在色型上画得多了一些,应该多画些色块,少要或不要黑色的线条,否则形式不统一。

小马过河

聂文慧(6岁)

辅导教师:魏睿

山东七彩美术活动中心

第3篇

一、有效激疑,有机延伸,引发创造的兴趣

我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中,紧紧抓住老马教育小马的那句话,寓言文字的理解和创新教育的渗透于一体,做到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首先,是有效激疑,引发创造的兴趣。教学中,我能过“老牛、松鼠、小马过河的深浅各是怎么看的,你感到奇怪吗”的激疑,让学生从同一条河不同人说其深浅不一的发现中生疑,以引发其探究欲望,以引导其排除干扰,指向探究目标;通过“如果它们以前没有从这条河中走过会知道水的深浅吗”等的激疑,以引导探究重点,自我分析,自我发现。再则是有机延伸,进行创造性表演。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其说明的道理有了具体的理解后,我又通过条件变更,创设小马“独立解决问题”和“回家受到夸奖”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表演,再造形象,从而寓语言的理解、形象的创造于一体,有效地升华了课文中心,提高了语言训练的整体效应,培养了学生创造新形象的能力。

二、物化课文,趣化教程,显化推理过程

我以《蜜蜂引路》一课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是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有机渗透的。

1.凭借画面,物化内容,提供思维依据。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推理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合理性,这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目标,而推理训练,是以课文中的“蜜蜂”、“花丛”、“园子”、“小房子”为凭借的。

2.活化内容,外化心理,显化推理过程。课文中对列宁观察中的思维过程并没有进行叙述。教学中,我紧紧凭借“蜜蜂”的行踪与花丛”、“园子”、“小房子”的关系,引导想象情境,外化列宁的心理,使其推理过程具体化、细致化,并引导用因为……所以……”造句,以梳理推理过程,从而使创新思维的渗透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地融为一体。

3.引导想象,趣化教程,强化训练效果。在这节课中,我除了引导想象列宁找养蜂人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外,又引导想象表演,以具体展示列宁的思维过程,从而强化了训练效果。

三、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丰富想象

我在教学《翠鸟》一课,以让学生听鸟叫声音的方式导入新课,一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计,不仅调动了创新意识,而且为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在理解课文内容部分,让学生把理解与想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将课文的文字描述转化成画面,学生的想象得以自由飞翔。如:教师放轻音乐,同学们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A说:“我仿佛看见一只美丽的翠鸟在天空中层翅翱翔”。生B说:“我仿佛看见了翠鸟展开双翅像箭一样飞向小鱼”。生C说:“我看见了两只翠鸟,它们互相照应着飞翔,就像爸爸妈妈一样那么恩爱”……等等,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也肯定和检验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的有心观察和课外知识的自觉积累。

教育是人类永恒的主题,随着人类的不断向前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更新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我们广大教师艰巨使命,我们将不余余力地为之奋斗。

第4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安全 意识 能力

近几年来,校园内外频频发生小学生安全事故。因此,各级政府要求学校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增强安全防范能力,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重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不断加强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并积累了一点经验,取得了很好成效。

一、传授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感人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抓住文中关于阿曼达等14名儿童被埋在垮塌教室的三角形空间里得以生还的描写,告诉学生在遇到房屋跨塌的时候,在室内的人尽量往房间的角落里避让,这样可以减少垮塌对自己砸伤的安全知识。另外,我通过网络查阅地震相关资料,向学生讲解有关地震知识和防灾自救知识,让学生知道一些地震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 “灭”字时,我让学生掌握读音后,又让学生观察一丛熊熊燃烧的火焰被一块木板盖住的图画,启发学生:“图上熊熊燃烧的火焰被木板盖住,火焰会怎么样?”学生齐答:“火焰要熄灭!”在让学生轻松掌握“灭”字的同时,我有机地向学生讲授了灭火方法、各种火险的防范及火灾自救等知识。

在教学童话故事《小马过河》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小马的安全防范意识:当小河挡住了去路时,小马不知道河水的深浅,没有冒然过河,向老牛和松鼠询问河水的深浅,老牛和松鼠的答案截然相反,使自己感到困惑,于是毅然回家找妈妈咨询,得到了自己可以安全过河的确切答案才过河。以此,我引导学生学习借鉴小马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学习《跳水》时,总结了造成船长儿子身处险境的状况,表面是因为水手们开玩笑过分、孩子没有考虑安全就冒然追猴子而造成的,其实主要是因为水手和孩子的安全意识淡薄。我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

二、教给安全方法,提高安全能力

在教学《司马光砸缸》时,我特意让学生思考:“当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假山下的缸里而有生命危险的时候,一同玩耍的小朋友们应该怎么做,谁的方法最好?”绝大多数同学都肯定了司马光的做法。也有同学提出寻求大人来救。我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各种意见,并告诉学生如果小朋友掉进的不是可以砸破的瓦缸或者是水池什么的,同学们就要大声哭喊以引起周边大人的注意或者赶紧跑去找大人来救人。向学生说明:如果我们不能自救时,必须想办法向其他人呼救。

在教学《老山羊和狼》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体会老山羊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揭穿狼的阴谋诡计,没有上狼的当而引来杀身之祸。让学生明白:面对陌生人特别是不怀好意的人,要注意明辨善恶是非,不要被花言巧语所迷惑,更不能接受陌生人的任何财物而上当受骗。

在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战友》中“这时候,只要从火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地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救出自己的战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我们整个班,我们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全部落空了”这段话时,我向学生解释说明,之所以没有自救,是因为为了完成这次军事行动的成功才放弃了自救,并进而引导学生讨论“如果我们在平时遇到自己或者别人身上着火了怎么办?”学生发表了很多自救和救护的有效办法。我进行了总结,并要求学生牢牢记住。

三、激发学生爱心,倾注安全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老麻雀对小麻雀的舍身救助和保护,伟大的母爱终于战胜了凶手,保住了自己孩子的生命;在《斑羚飞渡》一文中,老山羊为了种族的生存不惜当垫脚让小山羊踩着自己的脊背穿过山涧。语文练习册中有这样一段:在一个旅游景区满载游客的缆车突然从高空坠落,在瞬间即至的生死关头,年青的母亲和父亲将自己的女儿高高举起。结果父母双双遇难,惟有小女孩存活下来。

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体验母亲孕育自己的那份艰辛,同时贯穿安全教育,我让每个学生自做一个布袋,然后放在自己的腹部,里面装上一个鸡蛋。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把装鸡蛋的布袋取下,能坚持一个星期的受表扬,能坚持两个星期的有奖状,能坚持三个星期的奖励一台学习机。结果一半学生不到一个星期就把鸡蛋给弄烂了。坚持最长时间的学生只有十天。

通过此项体验活动,同学们对母亲孕育生命进行了理性思考。认识到母亲十月怀胎孕育一个新生命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保护鸡蛋不到一个月就给弄烂了,可是母亲孕育自己的孩子却要坚持十个月,在这十个月里母亲还要忍受极大的生理痛苦,还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母亲孕育一个新生命是多么不容易呀!

生命是宝贵的,是来之不易的。以此,我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我们就要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关爱生命关爱健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而且是对父母合和社会负责。

四、创设情景演练,掌握安全技能

第5篇

P键词:故事教学;小学语文;语文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如何结合小学生的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则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单纯地进行知识讲授往往也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故事教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天性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能使学生很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而打造低年级段语文高效课堂。具体教学过程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仔细研读教材内容,把握课程要求

如果想开展新的教研途径,对于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仔细研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只有在掌握内容的精髓之后,才能在教学设计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创新。教师通过仔细研读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就能对小学语文课堂有整体的把握,在应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设计合理的课程,这样在开展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能更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故事教学设计逐步掌握所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二、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在把握了教学内容的主旨,将教学内容融入故事教学的设计中时,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方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下面笔者以实践经验为例,简要说明需要注意的事项:

1.提高对话的能力

在故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故事教学设计中对于知识的应用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多和学生一起交流,这样通过故事教学就能改变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情况,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例如,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就会注意让学生和我一起互动,在每节课的课堂故事教学设计上都加上对话设计的成分在里面。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四季》的时候,就会首先给学生讲解“春姑娘”等与四季相关的语文故事,然后将故事的主要情节提炼出来,总结对话,然后排练成课堂剧目(应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将课本所讲授的内容提炼为短对话,这样就使课堂脱离了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情况,而是转向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样在故事情景中学习知识是非常有效的。

2.故事教学的情景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光靠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以故事设立情景,让学生融入故事教学所设立的情景中来,从而将其作为故事的参与者,也能逐步提升自身的语文能力。

如,笔者在讲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马过河》这一课程时,在实施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结合故事设立了情景,让学生作为故事的主角参与到故事中来应用语文:

开展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给学生讲了《小马过河》的简要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模拟过河”的故事情景,为此针对故事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应该怎样安排等等,事先制订了一个严密的计划。下面是课前预热部分课程实录:

(1)在上课前和学生一起布置教室,创设小马过河的环境,使学生从心理上进入到小马过河模拟的兴奋状态中。

(2)在课程将要开始时给学生分组,让学生分别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故事表演,并针对学生表演预先排练。

(3)在课前开始前两分钟在班上播放适合学生的音乐,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这样学生在课上学习的时候就会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课前预热的效果。

3.给学生及时、合理的评价

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要给予合理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学生的天性,给予他们更多的认可与鼓励,增加其自信心,这样就能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可以很好地掌握语文知识。

例如,笔者在讲授小学一年级《春天来了》的时候,在课上教授的过程中,还让学生就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故事创作,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因为水平不同,创造出来故事也就不同,这个时候,笔者要对其进行鼓励,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他们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故事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与其主体性的色彩,这样在对其进行指导的时候应该结合教材的主旨,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最后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积极合理的评价。这样在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就能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打造低年级段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 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语文课堂中各种学习形式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逐步得到展现,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正在努力地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教与学的行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个变化中,农村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还很令人堪忧。可见,改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笔者以为,以学生发展为本,大力构建新型的课程文化,全面激活农村的课程资源,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走出困境的有效策略。

1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种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脑力劳动,只有让学生自己觉得很需要,在很情愿、很乐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并做到灵活运用。为此,教师真正要做的事,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个引导航向的人,引导学生自己全身心地去读书,去思考,去探究,而不是一个演说家。

正因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乐意去参与,因此教师更应注重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多让他们参与,教师经常鼓励与肯定,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与满足的喜悦,那么孩子们以后会学得更自信。农村的孩子更显天真,他们的向师性和依赖性更重。我常常鼓励学生,课堂上对所学问题的看法尽管提出来,说错了或说得不好没关系,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相信自己慢慢地会进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班的学生对学习信心十足,课堂举手发言的人明显增多,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2 开展师生互动,展示学生个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比较多,诸如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有问题,教师帮帮忙等。如若教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间平等地进行探讨、商量着学习,学生的优缺点才会更自然地流露,师生间交流定会取得更好效果。其实,农村孩子也很有自己的主见,教师应当把这个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比如:在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抛给学生两个也是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①小马为什么要过河?非过不可吗?②小马几次去过河?究竟过河了没有?为什么?”让他们自由分组讨论学习,圈圈划划重点词句,不能确定的商讨后决定。由于小组中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各有任务,且都是同学,不管面子问题,你说得不好,我会毫无顾忌地指出、纠正,讨论挺激烈。在指导朗读时,我让他们摆起小擂台,有学生读后,要挑战的小朋友先评评刚才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再来比读。因为平时积累的自信,连后进生也敢挑战优秀生,朗读场面十分热烈,当然效果也令人满意。

3 重视教材资源的利用

新课程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教学的各项内容都紧密围绕单元专题而展开,其中单元导语特别强化了导学功能,给我们的备课和教学指明了目标、重点和难点。备课时可以根据单元导语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让课标思想在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得以充分体现。

新教材课文中的泡泡图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它给我们在阅读学习时提示了思考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就有两个泡泡图:一个是“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旁边提示“为什么这样说呢?”二是在文未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我们在备课时就要抓住这些泡泡图提示语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语文实践活动。课后思考与练习是我们在备课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教学文本应达成的各种目标的检测,我们将这些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效地突破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服务有效课堂教学

第7篇

关键词: 语言活动 情感思维 幼儿教育

一、在兴趣中激发幼儿的情感思维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推动力,要激发幼儿的情感思维,教师提供的活动应当能够引起幼儿积极能动的移情和共鸣。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有效激发幼儿的兴趣才能有效激发幼儿的情感思维。语言活动中的情感渗透主要有四类,即理智感、道德感、审美感、自尊感。

(一)在语言活动中感受理智感

语言活动中的理智感,是指师生感受儿童文学作品时,所产生的惊喜和愉悦的情感,其与热爱真理、鄙视谬论、质疑求索、反对偏见等情感密切联系。如童话故事《小兔子找太阳》、《两颗花籽找新家》、《在澡堂里认识身体》等,幼儿跟随故事情节探索事物的发展过程,发现生生不息的事物变迁。

(二)在语言活动中建立道德感

语言活动中的道德感,指用道德规范观察文本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与辨别是非、扬善抑恶的判断密切相关。《大灰狼和七只小山羊》故事中大灰狼的可恶和山羊的聪明、善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情感的体验,故事情节的思考,可有效激发幼儿情感思维中的道德感,是情感中的最高层次。

(三)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审美感

语言活动中的审美感,是对文本中的想象和人物产生愉悦心境和高尚情操,它包括对美丑、高尚和卑下的体验,如儿歌《春天》、故事《灰灰先生》等。引导幼儿去欣赏,去感受,可以使幼儿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情理上得到升华,从而唤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四)在语言活动中唤起自尊感

语言活动中的自尊感,指自重、自爱和来自他人尊重的情感。语言活动中的自尊感一方面要用文本中的人和事来引导,另一方面教师对幼儿要尊重。《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不同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正如《纲要》所说,情感是师生关系的连接点,情感融合,课才能上得好,幼儿的学习效果也就更佳。

二、在生动具体的形象中诱感思维

幼儿多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的阶段,同时以无意注意为主要注意方式,所以语言活动中生动具体的形象最能诱发幼儿的情感思维,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眼看―脑思―心感受。俗话说:情寓于心而成于文,具体的形象是情感的载体,在语言活动中激活故事所展现的丰富情感,用语言的倾诉,感情的流露,唤起爱和恨,苦与甜,让幼儿的缕缕情思转变为对感知世界的眷恋,产生万千思绪集“心中”的感受。

在讲解故事《灰灰先生》时,讲到“一提到他的名字,我们就能想到,他浑身上下都是灰。大家都不愿意到灰灰先生家里去做客,因为灰灰先生家真脏”。这时我们的头脑中会闪现一个浑身脏兮兮的人物形象。于是向幼儿展示这一形象,通过形象,激发幼儿的情感思维,让幼儿的情感在“灰灰先生―被人讨厌―干净先生”这个形象链接中被调动。使幼儿明白脏兮兮的、乱糟糟的孩子让人讨厌,干净的、整洁的孩子大家才喜欢,才愿意和你做朋友。

同时在语言活动中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准备道具、头饰等材料,让幼儿扮演具体形象,主体积极能动地进行情感思维,体人物之所想,做人物之所行,悟之其理。

三、在丰富的表情下推动情感思维

表情是感情的外化流露,它通过面部、语言、体态等外化流露。教师可用丰富的表情感染幼儿的情绪,调动幼儿的情绪,激发幼儿的思维。如活动中教师在讲故事时运用生动、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故事,幼儿的注意力被教师吸引,思维随故事情节发展而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激感思维。教师在活动中还可以运用夸张的动作、丰富的面部表情让幼儿感受故事,体会故事。

四、在情境中烘托情感思维

第8篇

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或“题意作文”。新材料不是材料新,而是命题者的意图新,命题的样式新。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不像材料作文那样严格,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宽松。提供的材料思维更为广阔,便于考生多角度思考,同时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材料本身的功能主要是为考生规定范围,提示思维角度,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和拟定标题的环节。

关于审题立意的重要性

在笔者看来,新材料一是考审题能力,二是考生活积累,三是考文字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考试中,审题立意是关键,审题立意的方向对了,等于确定了思维的方向,作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关于审题立意的几点建议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样式,笔者结合近几年的经验,认为根据不同的样式可以有不同的审题立意方法。建议如下:

切记:分门别类法 、中心提炼法、化虚为实法。

切忌:一见钟情。

分门别类法

将材料中提到的对象进行分类,提取当中的某一个作为作文的写作对象。

如:阅读《小马过河》选一个角度作文。

有匹小马长大了,老马想让他自己出门锻炼锻炼。 老马对小马说:“宝贝,帮妈妈把这袋麦子送到奶奶那去吧!” 在途中,小马被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趟过去。“孩子,水很浅,你能趟过去。”一只老牛说道。“小马别过河,水很深,你会淹死的!”一只小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回家问妈妈。妈妈说:“孩子,你一定要自己开动脑筋,去试试才知道。”小马跑到河边,小心地趟到了对岸。 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老牛腿长,所以说水浅;松鼠腿短,所以说水深。

审题立意及角度:

A老马:教育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B小马:要听取别人的意见更要亲身体验

C老牛:推己及人

D松鼠:推己及人

C D的共同点: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

在这里,只需选择A、 B、 C、 D当中任何一个角度进行审题立意都是很正确的,同时减轻了作文的难度。

中心提炼法

即一个或几个材料需要通体把握,提炼出材料的中心,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旅客在一个小站下了火车。他向站长问道:“听说此地有两家旅馆,请问我住哪家旅馆好些?”“实话告诉你,”站长说,“不论你去哪家,你都会后悔没有去另外一家。”

站长的幽默,意在说明两家旅馆都很差。可无意中泄露了天机:选择,永远都是令人遗憾的。

审题立意分析:

人的一生必须面对选择,有选择就一定有遗憾。中心是怎样选择才能少留遗憾、怎样面对遗憾、怎样处理遗憾。如果偏离“遗憾”这一中心作文,无疑就会有偏题的嫌疑。

化虚为实法

善于将材料中“虚指”的词语化为“实指”的词语。这样才有话可说,有理可讲,有情可抒。如: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舒婷在诗歌《会唱歌的鸢尾花》中写道:“我的忧伤,因为有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

审题立意分析:

“忧伤”可指:成长的烦恼、遇到的挫折、学习的困难、生活的困难等。

“你”可指:朋友、老师、父母、同学等

“你的照耀”可指: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学情、战友情等。

“淡淡的光轮”:可指受到帮助后心灵的某种慰藉、获得的幸福等。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切忌点:一见钟情。

一见钟情

在审题中表现为不通读材料,不认真审视材料,不了解材料,看到某句话或某个词语比较吸引眼球,就进行立意。结果造成审题立意脱离或部分脱离原材料,造成事倍功半。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儒家文化中又以伦理道德为主体。伦理道德与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条主线。伦理道德注重社会关系的协调,诗词歌赋注重于情感的宣泄,因此在中国文人的传统思维和性格中,自古重人文,重情感。

材料二:美国人以欧洲移民为主体,人数最多。因此美国文化是在欧洲文化的基础上发扬光大的现代欧美文化。欧洲人的重理性、重科学等特性在现代美国文化中有所继承。美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用法律,而不是用人情;美国人热爱科学,相信实力,以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向世人说话。

第9篇

关键词:幼儿童话教学;多媒体技术;小马过河;ppt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136-01

童话故事是伴随无数孩子成长的重要素材,也是新时期幼儿教学重要的可利用资源。将童话故事教学作为幼儿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务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和执行策略,往往可以收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推进教学整体发展的良好效果。其间,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童话教学,就更能展现出童话教学的巨大吸引力,帮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成长。尤其在幼儿教学手段和模式不断创新的今天,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

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童话教学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孩子们大都处于3-7岁的阶段,他们天性喜好新鲜、时尚和未知的事物,对高科技、新技术的事物充满好奇,这无疑可以成为幼儿教师开展童话教学的一个切入点。具体来说,将多媒体技术与童话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打造更为动感、时尚与精彩的童话教学课堂,孩子们的注意力和精力可以一下子被吸引,童话教学的开展也会更加顺畅。所以,多媒体技术营造的良好氛围和环境无疑是幼儿童话教学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也是幼儿教师开展童话教学可行性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集成的现代化电教技术手段,在各类教学实践活动中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应用。在幼儿童话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同样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为教师“排忧解难”,而且可以很大幅度上培养孩子们对童话的喜爱度,让孩子们通过认识、学习童话故事来增加见识,提高他们的成长速度和健康度。多媒体技术能够提高文字、视频、音乐、图像等多种教学元素,可以满足幼儿们多元化的需求,同时符合孩子们的心理预期,利于童话教学的开展。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幼儿童话教学中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营造教学氛围和环境,而且能够节省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培养孩子们对童话故事的浓厚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在幼儿童话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通过前面的论述不难发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童话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帮助孩子们更好、更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因此,对相关方法和路径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1、编制多媒体童话课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童话故事本身就是天真烂漫、充满想象力的,这也是为什么幼儿们大都对童话故事充满兴趣的原因所在。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童话教学不仅要引导孩子们走进童话的世界,还要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童话教学内容提高自己的认识与感悟能力。所以,多媒体技术在其中就可以发挥巨大的功能性作用。如,教师可以编制多媒体ppt童话课件,将一个个童话故事设置、设计成ppt课件,辅以优美的音乐、美丽的图片和动感的视频,加上适度的文字解释,就形成了一部部完善的童话ppt教材。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将优美的童话ppt放映出来,让孩子们完全沉浸到童话的美丽世界中,加上教师一边的释疑解惑,那么这样的童话教学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因此,编制基于多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ppt课件,将童话故事融入其中,能够很好的营造绚烂多彩的童话气氛,激发幼儿们学习童话、增加知识的能力和热情。

2、创设多媒体童话教学情境,打造声情并茂的教学氛围

多媒体技术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改变教学的氛围和环境,帮助教师更好的塑造教学的氛围。比如,《小鸟找家》是一个很受孩子喜欢的童话故事,教师可以编制一个多媒体情景剧。具体的,教师要制作一个声像结合的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出现在显示屏上,孩子们变成快乐的小鸟,他们愉快的飞了起来。当黑黑的夜晚、幽幽的树林伴着沉沉的音乐时,孩子们似乎又真的变成了孤单的小鸟,仿佛来到了森林里,完全融入了找妈妈的急切、焦急的情景中,他们表演时的声音也到位起来。在这样浪漫、愉悦的情境中,孩子们完全被吸引,童话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以多媒体问题教学带动童话教学,培养幼儿探索能力

童话教学不是简单的故事讲述和传授,而且要让孩子们在观摩、认识童话故事的过程中体味其中的道理、奥秘和知识。因此,通过多媒体技术设置问题情境或问题剧情,然后引导孩子们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培养孩子们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如,在《小马过河》童话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计诸如“小马不敢过河的原因是什么?”、“小马后来为什么过河了?”等系列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中,然后在观察ppt课件后找到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通过类似的策略和方法,幼儿童话教学能够很好的激发孩子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孩子们不断的成长、发育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陈世明.论亲子阅读中家长的角色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

第10篇

现代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因此在现代化的教育中,教师要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会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习惯,努力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基础上能运用知识,并创造知识。我就这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已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生动、精彩的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在较短的时间内思维活跃起来。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节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晏子使楚》一文时,教学程序上作了如下的安排: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故事情节、人物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并告诉学生在动作上可适当发挥。学生开始较为胆怯,但在笔者的鼓励下,一学生上台后将晏子的行为进行了一番变通,他的表演不算出色,但却引来了阵阵掌声。这就说明学生对这种“叛逆”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赞同或者说至少是不反对。学生们情绪高涨,在台下不断地演示着自己所想象的动作和语言。老师对学生思维的变通给予了及时的肯定。通过上述过程,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了课文的内容,从表演的对话、行动中,感受到了晏子的大智大勇,三次反驳楚王,最后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学生的兴趣昂然,整个教室充满了欢乐气氛,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兴趣正浓的时候,笔者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楚王再用别的方法侮辱晏子,晏子又该怎么办?”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又围绕这一话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且对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及时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也不遗余力地捕捉,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创造的心理体验,体味创造的甘苦,激发出新的更高的创造情感和动机,以更大的努力去进行新的具有一定创造性意义的活动。

二、设计探索机会,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依靠创新思维。心理学告诉我们: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造力的核心。创新思维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语文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民主合作首先,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交流比较多,但显得不够平等。诸如老师问学生答,学生有问题教师帮帮忙等。如若教师能放下架子,与学生间平等地进行探讨、商量着学习,学生的优缺点才会更自然地流露,师生问交流定会取得更好效果。农村孩子同样有自己的主见,教师应当把这个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我主要通过小组学习、同学间讨论交流、比赛等形式,增加学生间反馈的机会。比如在学《小马过河》一课时,我抛给学生两个也是他们最想知道的问题;①“小马为什么要过河,非过不可吗?②小马几次去过河究竟过去没有为什么?”让他们自由分组讨论学习,圈圈画画重点词句,不能确定的商讨后决定。由于小组中的每个人我都给进行明确分工,各有任务,且都是同学,不管面子问题,你说得不好,我会毫无顾忌地指出、纠正讨论挺激烈。在指导朗读时,我让他们摆起小擂台,有学生读后,要挑战的小朋友先评评刚才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再来比读。因为平时积累的自信,连差等生也敢挑战优秀生,朗读场面十分激烈,当然效果也令人满意。显然学生间的交流比师生间的交流更显平等,孩子们胆子更大,更能畅所欲言。教师应重视这种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的。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理念 学生 素养 教学 经验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以及审美、品格等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最为重视的教学体系,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听、说、读、写、书。在训练、扎实语文基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把过去重语文知识的结果的观念转变到重过程的新观念上来。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结果中形成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置时,就应想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个过程。既然想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应反思我们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审美、品格等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来完成,还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语言艺术,通过教师对待若干事件的正确认识去教育与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万物之中若干问题的正确态度,从学生反映的态度中培养和修正学生的观点。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习惯培养穿于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育的规律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小到师生之间的对话、请假条的写作,大到学生作文的整理、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做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其工具性、实用性的引导,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还要明确认识到语文教育的规律性:明确了教学规律,才能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的规律性特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序的语言文字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扎实语文基础,实现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下到上的逐步提高;三是根据听说读写的逐步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也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这个新理念既是这一轮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的难点。对于这个理念的认识,我们要从宏观上去理解:首先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动起来。这好比过去我们在黑板上教学生骑自行车,而现在必须到室外去教学生骑车,学生自己要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一年级抓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当中必然有个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充分表现出教师的自身能力与对新理念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应注意“倡导”一词,不要动不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所以,主体性不应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们在自主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哪些教学内容与程序应是“自主”;哪些内容与问题应是“合作与探究”。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自制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多不会在整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讲、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这一特点,同时也要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予以合理的运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既让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知识容量。比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根据课文内容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实践教学: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马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过河?请你把找到的与原因相关的句子画下来,看谁找的快,找的准!这样以来,就能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课文,这比让他们漫无目的的读课文是有很大益处的,有同学就立马找出来了:“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了吗?’从‘已经’一词中体会小马是刚刚长大。”还有学生说:“还有这里‘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说明小马还没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还有同学说:“还有后面的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之后,截然相反的答案让小马‘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也说明小马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听了学生的回答,确实让我吃惊不小,看来他们已经对课文基本掌握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角色的不同形象,不同心理,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角色的表演,看谁表演的最像,最能表现出小马的成长过程。另外,还要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如:小马和妈妈说话时的神态怎样?有什么动作?(难为情,低下了头)妈妈用什么态度对小马说话?(亲切)妈妈说了些什么?(“光听……是不行的。”“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找出这些词句后,不仅要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一般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完成任务,“低下头”是因为“不动脑筋”,没“试试”,而感到惭愧。最后,“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对这一重点句子,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逐步加深体会。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36-01

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足以说明多读的好处。但是一味地强调多读,不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不注意读书的多样化的形式,不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是不行的。为了保证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质量,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六个结合”。

一、图文结合

低年级的课文大都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图文对照读课文。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小狮子》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看书中的插图,看后说说这两幅图中小狮子的不同点,展开想象。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么写的?在教学同册课文《小马过河》时,看图找出每幅图中所表达的图像信息,再从文中依次找出每个小动物说的话,继而分角色朗读,学生就会很直观很形象的掌握语气,对小动物们的语言读的惟妙惟肖。就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符号,这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

二、读思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天鹅、大虾和梭鱼》一课时,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争论,车子动了吗?为什么?最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三、读说结合

“读”是对信息的输入,而“说”应该是对信息的输出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把读与说结合起来。并加强训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在《秋天到》一课中学生边读边说说八九十月的秋天分别是怎样的,我们还看到了怎样的秋天?同学们你一句我一句说了个不亦乐乎,教师最后再做以归纳,秋天的景象便很清晰的展现在了同学们的眼前。还如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在学完之后,再让学生说说小马见到妈妈时他会说些什么?并出示开头,小马从磨坊回来,对妈妈说:“妈妈,我回来了,这次过河我知道了……”多进行这样的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说的能力。

四、读演结合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我在教学《特殊的考试》一课时,先要求学生听我讲故事,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内容听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满意,表演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维妙维肖。这时乘热打铁读读课文,既了解了语言文字的美妙之所在,又从演读中更深入的了解了课文内容,这时,让学生给几个小动物写写评语,由于在表演时抓住了小动物们的特点,又从读中知道了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学生对几个小动物们的评语写的很是到位。

五、读画结合

这里讲“画”有两层意思;一是边读边用笔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优美句段;二是把理解的内容用图画表现出来。这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强调的语文学科要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教学《黄山奇石》一文,在识字教学前,我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课文时,我又让学生画出优美句段;学完课文,我还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一个图片绘画展,让学生画画想象中的黄山奇石。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完了《风》之后,我让学生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再为图配上几句话,结果孩子一个个兴致盎然,写的画的都超乎我想象。

六、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