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博物馆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是人类社会进步和自然变迁的一种见证。博物馆的文物收藏、教育、科学研究三大传统功能对传承文明、教育大众、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在三大传统功能之外,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也开始逐步培训其旅游的功能。随着全国范围内博物馆免费政策的实施,博物馆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的同时,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时期。
本文以德阳市的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发放的方式,对其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试图通过本研究,对德阳市的博物馆旅游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一、三星堆博物馆简介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的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鸭子河畔,南距省会成都约40公里,是我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馆区占地530亩,展馆面积11000平方米。博物馆融文物收藏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职能于一体,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内出土的极富古蜀地方特色的珍贵文物。近年来,三星堆博物馆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 AAAA 级旅游景区,成功发行了“三星堆邮票”和“三星堆金银纪念币”。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70.4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75.3万元,极大的带动了广汉市旅游业的发展。在四川省旅游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中,三星堆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发展的十大精品旅游区之一,而《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也将旅游列入全省经济发展支柱产业,这为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战略发展机遇,也为加快该区域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区域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三星堆博物馆调查及分析
课题组采用实地考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三星堆博物馆的总收入、接待人数、客源市场、游客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三星堆博物馆总体经营状况
由表1、图1、图2可知,从2009年到2012年,三星堆博物馆的旅游总收入和旅游总人次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状态。其中2009年、2010年增长幅度较大,旅游总收入增长率分别为22.7%、25.3%,旅游总人次增长率分别为38.2%、61.7%;2011年出现负增长,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为-1.95%,旅游总人次增长率为-1.3%;截止到2012年,旅游发展势头有所回升,增长率均超过15%。
(二)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特征分析
1、省内客源比重较大,市场集中程度较高。
通过课题组对三星堆博物馆游客人数的抽样分析发现,在2012年,本省客源占总游客的比重为56.73%。前5位客源市场分别为四川、广东、上海、北京、重庆,其游客人数占游览博物馆游客总数的81.53%。同时外省客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北、华东和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等省。
2、游客年龄分布较广,教育水平较高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旅游的游客以15—25、35—45、55—65这三个年龄段为主,比例占游客总人数比例的88.75%,这些游客是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参观的主体。15—25、35—45这两个年龄段的游客对于增长知识、教育子女有着很大的需求,而55—65这一年龄段的游客则对文物鉴赏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中游客受教育的水平普遍较高,有55.78%的游客具有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历。
3、游客获取信息的来源较窄
课题组通过实地访问发现,来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游客多是受到他人推荐才得以知晓博物馆“值得一看”,这部分游客占到游客总数的48.93%,其余有33.75%是通过广告、新闻媒体推荐、网络推荐等方式选择到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通过旅行社推荐来旅游的游客不到2.35%。这就表明了三星堆博物馆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营销的措施也有限。
4、游客参观动机单一
课题组研究发现到三星堆博物馆参观的游客主要是因为对历史文化游兴趣,其目的多是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增长自己的见识,以此为动机的游客占到了总人数的59.72%,另外也有35.83%的游客已是多次参观博物馆,再次前来的目的是陪同家人和亲友一起参观,只有1.59%的游客来博物馆的目的是使用博物馆的设施和休闲空间。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1、游客认知存在偏差
三星堆博物馆是三星堆遗址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三星堆遗址旅游区是及博物馆游览、园林游览、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旅游区。课题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游客只在遗址区的园林游玩,真正进入博物馆参观的游客却寥寥无几。许多游客对于博物馆有一种敬畏的认知,认为如果进入博物馆却没有导游讲解或是没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就不会真正了解展览文物的主题与内涵。也有一些游客认为参观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性很强的旅游行为,相对于花钱买了门票浏览完后心中的不明不白,在遗址区的园林中休闲放松更显自在休闲。
2、博物馆旅游促销力度不够
三星堆博物馆所展的文物曾十余次出国展览,并激发了国内外数百专家的研究热忱,参观者均惊为“天人”,这都说明三星堆博物馆是深具旅游发展潜力的。但是课题组在调查中却发现到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大多为本省游客,其知晓三星堆的渠道也多为朋友推荐或介绍,鲜有自发前往游览的游客,而在广汉市的各大宾馆、车站这种游客聚集的地方也基本上看不到免费供游客取阅的宣传小册子。也就是说,这个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在业界评价很高的古蜀文明遗产并没有发挥出其真正的影响力,因此,加强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宣传促销工作是当务之急。
3、展馆面积不足、展示形式单一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不仅量大而且制作工艺,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但是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现在博物馆的展馆面积为4000M2,相对于同类的金沙博物馆的7588 M2的展馆,其基本的陈列需要远远不能满足,这就是博物馆不得不将大量的珍贵文物长期深藏于库,不得同游客见面,造成了极大的文物资源浪费。同时课题组也发现,三星堆博物馆的藏品展示主要以静态展示为主,与之所匹配的文字解说也不够详细,并极少使用数字虚拟技术技术模拟展示,这样许多游客再游览完后多少会产生“懵懂”的感觉,这也是三星堆博物馆游客重复游览率不高的原因之一。
三、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对策
三星堆遗址旅游作为德阳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德阳旅游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有着长远的影响。课题组通过调研,认为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措施,来促进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从而带动区域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
(一)研究游客心理,设计经典旅游产品
游览三星堆博物馆的游客,许多都具有文物赏鉴、增长知识和教育子女这样的需求,纯粹以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博物馆旅游并未为广大游客所熟悉和接受,因此,研究游客心理并针对不同的游客设计不同旅游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三星堆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游览与遗址区内的观光景点的路线方面进行设计和搭配。在博物馆旅游参观和在遗址区休闲观光是动静的结合方式,在线路的设计上,要吸引游客在参观游览了遗址区(博物馆)后能有兴趣继续到博物馆(遗址区)进行浏览参观,使游客在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同时又能得到精神的享受和知识的增长。
(二)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博物馆的宣传
三星堆博物馆展品丰富,类型多样,具有非常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三星堆博物馆需制定综合的市场营销战略,和成熟的营销团队合作,通过开展主题活动、举办主题节庆等方式来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完善宣传影片、广告、书籍等宣传资料,并加强同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知名媒体的合作,来提升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开辟传统和新兴的销售渠道,推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和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有计划的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采取各种方式吸引民间资金,组织主题民间节庆活动和宣传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青铜文化优秀项目。
(三)加强创新力度,丰富展览方式
三星堆博物馆可以通过创新展览的表现手法、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方式来改变现有的“隔着玻璃看,耳听旁人讲”的传统平面、静态的展览方式。应跟随现代博物馆展示方式的新变化,重视高新科技在陈列手段中的运用,应用现代的声、光、电等手法和信息多媒体等技术,丰富展览的方式。并缩短展品、藏品的展示周期,多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展览,保持展览陈列的灵活性和新鲜感。同时还可以提高展览的互动性,通过情景模拟、观众参与等多种形式,是展览陈列剧情化、场景化、立体化,以提高游客的参观激情,以达到游客多次参观的目的。
四、结语
在西方,博物馆旅游是民众常选择的一种休闲方式,但在我国博物馆旅游却仅处在起步状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休闲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也在飞速的增长,这就给三星堆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绝好的机会。所以三星堆博物馆要以三星堆古蜀文化为核心,以三星堆形象为品牌,以三星堆遗址为依托,将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旅游资源,在让游客在赞赏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神奇的同时也将三星堆古蜀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更远。
参考文献
[1] 戴昕,陆林,杨兴柱,王娟. 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2007(3):84.
[2] 余健. 博物馆文物馆藏环境调查研究——以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为例[J]. 科技资讯,2010(30)186-187.
[3] 窦引娣. 中国博物馆旅游发展现状与构想[J].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5) :65 -68.
[4] 陈朝隆. 城市博物馆旅游浅议[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361-365.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高校博物馆作为我国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对于履行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为例,分析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并提出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旨在促进高校博物馆的转型和发展。
关键词: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40-03
收稿日期:2014-10-11
作者简介:鲍丽娟(1980—),女,安徽宣城人,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文化建设及宣传思想工作研究。
基金项目: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高校校史馆、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状况与对策研究”(13JDSZ204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3A153)。
高校博物馆是重要的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基地,承担着收藏、研究和教育三大职能。教育部党组副书记杜玉波指出,必须把发挥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摆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立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阶段,全面审视高校博物馆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服务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新需求,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和作用[1]。课题组选取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进行调研,
系统梳理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分布与发展现状,分析研究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及教育职能发挥情况,并积极探讨对策。
一、合肥地区部分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据《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安徽省高校博物馆登记在册的仅有2家[2]。课题组分别向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9所在肥高校博物馆的参观者和在校学生发放问卷,对博物馆展厅整体的规模、布局、环境、参观频率、服务水平、育人功能发挥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共计900份,其中有效问卷866份,总回收率为96.2%,数据统计如下。
(一)在肥高校博物馆发展现状
开放程度和参观频次总体偏低。课题组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无特殊目的几乎不去博物馆,只有少数学生比较频繁。调查显示,78.5%的人选择平均每年参观高校博物馆“0—3次”,18.3%的人选择“4—7次”,3.2%的人选择“8次及以上”。在肥高校博物馆普遍存在开放程度较低的问题,11%的人认为高校博物馆对外开放程度“非常好”,12%的人认为“较好”,认为“一般”和“不太好”的分别占38.5%和17.8%,10.3%的人认为“很不好”,还有10.4%的人表示“不了解”。
针对馆藏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显示,认为“一般”的人数占47.5%,认为布局环境“死板沉闷”的人数占12.5%,认为“较好”的人数占35%,仅仅有5%的人认为环境“舒适优雅”。调查中发现,3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最需改进的是展览方式,其余依次为硬件设施(20%)、馆藏品(17%)、服务态度(14%)、讲解水平(14%)、其他(4%)。不少受调查者表示现有硬件设施陈旧,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展览方式趋于单调。
对讲解员的讲解服务相关调查中,选择“很满意”的人数仅占7.5%,选择“满意”和“较满意”的占50%,有42.5%的人表示没经历过讲解服务。一项针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学历期望值的调查显示,41%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且知识面丰富,能掌握基本的操作知识;22%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有较强表现力;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熟练掌握业务知识,8%选择“其他”。这表明六成以上的被调查者对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学历期望值较高。
(二)在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发挥情况分析
针对在校学生参观目的调查中,出于“兴趣”而参观博物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5%,选择“集体活动需要”的占30%,选择“学习研究”的占20%,选择“娱乐游玩”的占12.5%,还有5%的人选择“其他”。在对博物馆展览内容的期望调查中,选择展览“历史”和“科学技术”内容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28.4%和25.7%,选择“人物”的占14.9%,选择“艺术”的占13.5%,选择“军事”的占9.5%,选择“民俗”的占5.4%,选择“工业”的占2.6%。
针对高校博物馆应发挥的作用,3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培育高校学生的科技素养”,其余依次为“普及科学知识”(26%),“从事科研活动及科技交流”(21%),“提供讲解及培训服务”(14%),“其他”(4%)。此外,课题组对高校博物馆育人影响做了调查,认为“更好地了解学校历史和文化”的人占到了52.5%,认为博物馆可以“开阔知识面,提升科学知识素养”的占35%,对其育人功能发挥“无太大期望”的占10%,2.5%选择“其他”。
通过调研发现,受访大学生对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满意程度一般,在肥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场馆建设与管理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博物馆的建馆积极性不高,博物馆面积较小,有的甚至蜗居一隅,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直接限制了其育人功效的发挥。其次,展品资源问题。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博物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很多受访高校博物馆工作人员表示,展品收集方面存在很大困难,若从校内其他部门收集,展品的归属难以划定,而若从社会搜集,除了归属划定问题,也会涉及资金问题。再次是场馆开放问题。调查结果显示,9所高校目前均主要对在校师生开放,对社会成员的开放程度很低,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的主要受体是在校师生,育人功能发挥的覆盖面窄。再次是管理队伍问题。高校博物馆的工作队伍受编制待遇的影响较大,很多高校缺乏与之匹配的人事管理政策,导致专业人士不愿来、待不住。调研的9所高校中,有的高校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解决人员空缺问题,但志愿者的专业程度不够,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作队伍的稳定,影响博物馆的长期发展。最后,资金投入问题。无论是场馆建设还是人员问题,都需要资金支持。高校博物馆资金目前均来自于学校,而学校资金的投入大部分集中于科研与教学,因此会造成高校博物馆资金投入较少,这对场馆建设、维护以及发展都是很不利的,从而也大大影响了博物馆育人功能的发挥。
尽管合肥是一座科教城市,但仅通过《2012年全国博物馆名录》就不难看出,地处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博物馆,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胜于中部地区的高校博物馆。早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之前,上海地区就已成立了高校民族文化博物馆,北京地区成立了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3],并已逐步向社会开放,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地区性高校博物馆联盟的成立业已成为推动本地区高校博物馆建设运营、交流合作、文化辐射的重要平台。身处江淮大地,承载浓郁徽文化,又沐浴着科技创新之风的合肥高校,应当充分认识高校博物馆在当今文化建设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整合资源,形成联动,利用其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人才优势,积极拓展博物馆的育人职能,带动整个地区高校博物馆的良性发展。
二、高校博物馆的准确定位
目前部分高校博物馆社会开放程度一般,育人功能没能得以很好的发挥,高校博物馆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定位,从“校内博物馆”走向“大众博物馆”,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由单一的服务学校拓展为服务社会公众,使高校里的“宝藏”走进人们的视野,实现它应有的价值。针对育人功能定位,应当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象
高校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以下四类人群:一是在校师生。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博物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利用高校自身学科特点和科研优势,辅助课堂教学,服务于师生的成长成才。二是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高校博物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场所,是中小学生拓宽知识,开阔眼界的第二课堂。高校博物馆既可以举办各种展览,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互动活动,通过易于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三是海内外校友。随着国际化教育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学子走出国门,海内外校友已成为高校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的新型对象。阔别母校多年,海内外校友可通过参观学校博物馆(或是浏览网上数字博物馆),了解母校的变化与发展,增强对母校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校友的爱校热情。四是国际友人。随着国内外的交流日趋频繁,留学生等外国人士也成为高校博物馆服务的对象,高校博物馆俨然成为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和知晓学校的名片。
(二)主题
对于服务的主题,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是普及科学知识。高校博物馆可结合研究领域和专业特色,将最新科研成果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公众,同时可聘请学校专家对这些科研成果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通过资源共享、知识渗透,使观众了解更多的学科知识信息。
二是传承学校历史。高校博物馆是学校鲜活的名片,其馆藏文物承载着学校历史,通过若干富有生命力的文物,可以清晰地展示学校每阶段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发展的脉络,从而实现传承学校历史,弘扬学校精神的作用。
三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目前,不少高校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标本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传下来的珍宝,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文明的实物鉴证。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可以让参观者从展品中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从而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于祖国的自豪感。
四是传播民族文化。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开展彰显学校特色的活动,举办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向参观者传递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的专业性较为突出的高校博物馆可以联合地方博物馆举行地方文化展览,通过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物展示,进一步传播本地文化精髓,使得参观者深深地体会到所在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校博物馆一般是依照所在学校的专业强项和主要研究领域设立,其主要作用也是围绕教学和科研展开。因此,与一般重视科普性和趣味性的社会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比较强,这就决定了高校博物馆在先天方面难以对本专业之外的学生产生很强的吸引力。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校缺乏主动宣传的动力,就不会被公众所知晓。有的高校采取不作为态度,仅将博物馆作为科研、教学的载体,而忽略了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就会造成高校博物馆门可罗雀,教育功能甚微。
在履行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时,高校博物馆应利用自身特点,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通过开放式、全方位、专业化的展陈,使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和书本中,而是延伸到更广的领域中去。高校博物馆在育人功能方面所起到的教学示范与思想引导作用巨大,已逐步成为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努力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三、高校博物馆教育职能转变的实现途径
高校博物馆作为国家博物馆事业中的一股特殊力量,既肩负着对高校师生的教育责任,又承担着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职能,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博物馆必须转变思想、合理定位,在展品内容、展览形式、传播渠道、队伍建设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从而实现自身的转型和发展。
(一)丰富展品内容,陈列形式多样化
目前,我国高校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博物馆藏品多达数万件,其中不乏国宝级的珍品精品;有的高校博物馆依托于学校专业特色而设立,藏品主要集中在某一专业领域;有的高校还未曾开办博物馆。高校应整合校友及各类社会资源,广泛征集藏品,提升展品的数量和质量。在陈列形式上要突破现有的“柜台展示”,引入声光电等高科技的手段,不定期地开展临时布展、讨论会、沙龙、演讲会、报告会及科普知识讲座;经常性地举办博物馆展览创意设计比赛;积极鼓励在校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现场讲学;把博物馆变为在校大学生的重要实践基地。
(二)主动融入社会,育人功能广泛化
高校博物馆除专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之外,还承担着科普教育、素质教育的职能。免费开放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要主动打开馆门,并根据公共文化需求的特点,改革创新展品内容和形式,增强高校博物馆的休闲性和艺术性,开展例如“大手拉小手”参观博物馆、“万人进校园”等活动,提高自身的社会知名度,以赢得更多的观众。同时高校博物馆要主动加入地方文博系统,扩大与其他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地方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三)发挥高校信息技术优势,传播手段立体化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以馆藏信息系统、虚拟展厅以及新媒体手段为主的全方位教育传播互动平台。信息时代下的数字博物馆的出现,给传统的博物馆带来新的气息,有效克服了传统博物馆在空间、时间、距离、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使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得到了更广泛化和多样化的发挥。加快推进数字博物馆进程,注重宣传平台建设,既要稳步推进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形象推介,更要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新老媒体集体发声,合力扩大高校博物馆的影响,使之真正成为各高校对外宣传的“名片”。
(四)加强队伍建设,发展机制长效化
管理队伍建设是高校博物馆科学发展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博物馆管理队伍是必然趋势。新形势下的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除熟悉馆藏品管理维护外,还应掌握博物馆学、信息管理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了解某些领域专业学科知识。然而,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博物馆管理人员被“边缘化”,有的高校甚至因为没有稳定的管理队伍,出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高校博物馆要科学设置岗位,完善岗位管理,健全发展的长效机制,吸引专业技术人员,稳定管理队伍,不断提升学生志愿者队伍的业务素质、专业志向和公益精神。
高校博物馆彰显着大学精神、地方文明与民族文化,它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高校博物馆不仅要在数量上得以扩展,更应当在质量上得以提升,找准定位,丰富馆藏,扩大宣传,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机制,切实担当起教育使命,为大学精神的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玉波.高度重视统筹推进发挥高校博物馆育人功能[N].光明日报,2012-06-04.
关键词:博物馆管理;现状;对策
0 引言
文物是人类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科学文化不断发展的见证,因此做好文物的保护工作就需要提升博物馆的管理质量,但是由于受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许多博物馆的文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和破坏,影响了其文化传承作用的发挥。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博物馆管理工作的难度,提升博物馆管理工作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1 更新管理理念,深化体制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的进程,再结合目前我国博物管理事业自身的特点和博物馆当地的情况,进行博物馆体制改革的深化,找准改革的突破点,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行体制的创新,建立一个开放、竞争的新机制,全面推动博物馆各项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升博物馆自身的运行能力。此外,还要坚持从创新管理体制入手,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和博物馆自身规律,实现博物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原先封闭式的发展转变为开放型的发展,加快博物馆事业的社会化进程。
2 做好馆员素质教育,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博队伍
由于博物馆本身行业的特殊性,需要博物馆馆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博物馆管理工作充满热情,树立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我国博物馆馆员在藏品保管、陈列设计、观众接待以及社会教育等很多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将博物馆建设成为现代化博物馆,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强化馆员的素质教育。
2.1 要提升博物馆馆员的政治思想素质,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把握社会主义方向,进行等理论的学习,是提升我国博物馆馆员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的必须学习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调动博物馆馆员的工作热情,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为广大社会群众服务。
2.2 要提升博物馆馆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馆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对于整个博物馆社会形象的树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博物馆馆员在工作坚守岗位,认真执行岗位职责,在业务上敢于创新和钻研,和同事之间友好互助,才能全面提升博物馆社会形象。
2.3 做好博物馆馆员的培训工作,提升整个博物馆队伍的素质。针对目前我国博物馆员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现状,博物馆在人员选拔和任用上没有建立完善的机制,没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对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更是存在很多不足,造成了
博物馆中缺乏业务技能较高的专业人才和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做好博物馆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博物馆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馆员的培训工作,采用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让馆员得到全面的锻炼和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同时让博物馆馆员加强交流,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完善自身技能。增强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全面提升博物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 开展公益性活动,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总和,在当地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博物馆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其当地活动的影响。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某种知识的话,可以采用相关知识展览的方式,进行群众疑问的解答,这时博物馆就与当地民众利益尤为相关。此外,博物馆在进行公益性活动举办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媒体网络技术和设备,进行展馆介绍和展览等教育的推广工作,还可以采用一些重要的媒体建立起博物馆文化论坛,进行博物馆馆藏资源的介绍和藏品的展示,同时要向广大的人民群众发放博物馆宣传手册,提升博物馆在整个社会上的影响力。
4 注重展陈讲解,满足公众需求
博物馆作为一个用物品沟通的媒体的场所,更加直接的沟通方法就是通过展览的形式,但需要注意的两点是:
一是需要展陈和讲解结合观众的需求,而不应仅限于馆藏,博物馆在陈列上需要讲究展线,在展线设计上更是要寻求它的主题,满足观众的需求。如果展线设计的到位的话,能够充分用文物的形式进行思想的展现,在文物不够的基础上就需要用图片的形式,图片不够的情况下再用文字进行替代。
二是需要讲解更大众化,好的博物馆的展陈,需要配合好的讲解。通过有效的讲解能够进一步挖掘展品的内涵,向人们展示历史,通过形象生动的讲解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的宣传效果,提升博物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目前博物馆工作的重心更是需要向观众转移,而观众更是需要更好的讲解工作。此外还要进行导览,就是让观众进行文物价值的全面了解,让观众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达到博物馆宣传教育目的。
5 转变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服务时代的到来,做好博物馆管理工作,需要进行博物馆服务理念和方式以及策略的转变。而观众作为博物馆的市场,市场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博物馆的效益,为了更好的体现博物馆的价值,特别是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博物馆需要将博物馆的管理事业作为发展的首要工作,提升博物馆工作的运行,全面的了解观众对博物馆的需求,改变原先过去那种严肃和直接灌输的情况。将公众参与作为博物馆与观众交流的一种,提升博物馆的服务质量,推动博物馆服务更好更快的发展,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6 小结
完善博物馆管理工作,开展博物馆科学化管理工作是目前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博物馆管理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更直接影响我国整个文物保护事业的巩固和完善问题,所以,做好任务的抓取,加强博物馆馆员工作的管理,完善博物馆的建设,让博物馆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单霁翔.进入服务时代的博物馆管理[J].敦煌研究,2013(3).
关键词:博物馆 发展对策
博物馆是历史的长廊,是保护、研究和展示传统文化非营利的组织机构,在文化传播及推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就像一个家庭的族谱,她是后人通过博物馆里的每一件藏品,透过漫长的历史长廊,领略这做城市的历史精髓,提升城市古文化的厚重感。但对县级博物馆来说,由于设施简陋,经费短缺,造成藏品收藏不足;同时在安全服务和网络管理上也存在着诸多瓶颈,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县级博物馆还有着许多不足和欠缺,与国际接轨的距离相差甚远。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对县级博物馆进行整体分析后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和对策性的建议。
一、博物馆对人类的重要性及罗源馆发展现状简介
社会在进步,社会在发展。造建博物馆的目的就是让后人记住历史,了解历史;当前,我国大力推进传统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博物馆,就是对我国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元素的高度概括。因其在文物收藏和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也承担着对子孙后代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
博物馆是传播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特殊媒介。博物馆利用文物组成的体系特征对不同类型和不同主题的文物进行科学分类,利用直观、形象、具体的特点,真实、直接、生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予以体系性的陈列展示。对广大参观者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文化传统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等。博物馆在通过展品的展示达到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这对后人科学的、全面的价值观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罗源县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
第一、建馆时间比较晚,这几年在有关部们的重视和支持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就总体而言,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如:馆内的陈列规模较小,藏品种类不丰富,珍贵历史文物那是少之又少。
第二、我馆在运营及管理过程中也存在薄弱环节,博物馆鉴于管理的高要求性,管理费用在营用费用中所占比例较大,馆中收藏物品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补充和完善,具体表现在:
1、没有足够的经费来支付文物征集的费用
2、流落在民间文物比较少,加之收藏之风盛行,可征集文物的渠道也愈来愈少。
第三、众观我县博物馆现状,与大中型城市有着不可回避的欠缺,这在博物馆专业管理及研究人才的吸纳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专业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博物馆“新鲜血液”的注入,在博物馆藏品的宣传上、藏品衍生品的开发上、博物馆主题文化的打造上和现代科技的应用上等都限制了博物馆的长远发展。
二、世界博物馆发展趋势及我馆与之存在的差距分析
新陈代谢、吐布纳新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博物馆的发展也得摆脱那种一朝成馆,终身不变的模式,尤其是伴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和力量,让科技元素不断融入到博物馆中来,让流传万古的文物不再呆静和神秘。走进博物馆,观众不仅可以见其形,甚至可以闻其声;一些历史文物通过高科技手段,不仅可以看到它的过去,还可以看到它的未来;对一些历史事件,我们通过音频视频的回放,让历史“再现”,这样就可以让浏览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在观、学、思、动中加深对观赏物品的理解和认识。总之,博物馆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愈来愈走向现代化,愈来愈注重参观人员的参与性,现代式的博物馆正向着一个融消遣、享受这一趋势相契合。
对比可见,罗源馆与之存在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目前,我馆还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展品上作一个卡片式的说明和指示,基本上是让参观者自己进行视觉浏览,观众不能自己动手,不能参与。虽然也配置了讲解员,但讲解员的讲解也是众口一词,千人同调,参观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不能将观众的视觉、听觉、触觉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的博物馆对参观者而言没有新鲜感,人们缺少积极的参与性和高昂热情。
三、我馆现实发展策略选择探讨
博物馆是传递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博物馆事业的繁荣是社会公益事业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让县级博物在传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更好的、更健康的服务于人们,这是一个文物工作者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第一,政府是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和实践者。政府要起到政策引导作用,加大对博物馆发展的重视。县级博物的发展,资金支持是关键,博物馆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尤其是对刚刚成立不久,发展不完备的罗源博物馆来说更是如此。另外政府也要在文物物品的征集及回收上给予鼓励,对那些在文物征集回收中做出表率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奖励,形成一个文物回收的良效机制。这样才能保证博物馆长期久远的发展。
第二,博物馆的内外建设要凸显主题化、特色化
在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中,可能会面临着这样的矛盾,那就是博物馆有限的面积与众多的展示内容,往往在建设中存在冲突。其实每一个博物馆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样样俱全,尤其是对县一级的博物馆而言,更是如此。县级博物馆的发展最为关键的是要确立自己的主题,如: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以古代商业发展为主题的,以古生物化石为主题的,以现代科学动漫为主题的等等。
第三,加强科技投入和馆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完善博物馆内部局域网管理,改善博物馆内部的软环境建设。科学技术的投入已成为博物馆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增强了博物馆的吸引力,让更多的观众愿意到博物馆来参观;另一方面,管理手段的升级还会降低博物馆日常经费的支出。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博物馆所处的社会环境不断变化,拓展对外交流、丰富文物种类,是博物馆全球化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对博物馆的期望越来越高,馆际间交流的展品不断更新,形成相互流动的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关键词]松原;油田;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个地区甚至是国家的文明标尺。创建文明国家,保护可移动文物,国内博物馆瞬间拔地而起,建立独具特色的博物馆成为每一个新博物馆的办馆追求,科目繁多的主题定位比比皆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松原的特色博物馆应着眼何处?作为松原人,笔者建议构建松原油田博物馆。
为什么命名松原油田博物馆呢?松原人都知道,松原辖境内的油田分吉林油田和大庆油田,本文所谈的松原油田,是指松原辖境范围内的油田,无论是吉林油田,还是大庆油田,都是松原油田博物馆藏品的供应者,都是松原油田博物馆的支柱。对于石油精神而言,文化的影响不分你、我、他。因此,命名松原油田博物馆,是一个真正立足于松原,服务松原人的文化机构。
当然,有人会问,松原油田博物馆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此,笔者浅谈几点建议,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为松原市的文博事业贡献微薄力量。笔者认为构建松原油田博物馆理由如下:
一、松原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迫切需要构建新型博物馆
从文物资源现状看,松原市现有馆藏文物17442件(辽金时期1900件),其中松原市博物馆543件(辽金时期90件),扶余县博物馆7339件(辽金时期88件),郭尔罗斯博物馆5300件(辽金时期1239件),乾安县文管所585件(辽金时期15件),长岭县文管所70件(辽金时期18件),宁江区文管所5件,查干湖渔猎文化博物馆3600件(辽金时期450件)。在馆藏文物中,有三级以上文物398件(辽金时期143件),其中扶余县2级文物藏品7件(辽金时期1件),3级文物藏品28件(辽金时期16件),共计35件;长岭县2级文物藏品2件(辽金时期1件),3级文物藏品14件(辽金时期12件),共计16件;乾安县3级文物藏品6件(辽金时期4件);前郭县2级文物藏品30件(辽金时期13件),3级文物藏品311件(辽金时期96件),共计341件。馆内文物数量少,文物级别低成为松原地区博物馆发展的瓶颈,但松原油田博物馆可以克服藏品方面的不足,它拥有不竭的动力。技术革新档案,地层构造岩石标本,公司劳模活动成果,照片展,摄影展等,这不仅夯实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基础,而且为其不断更新不断注入新鲜血液。油田博物馆依仗的油田事业,使油田博物馆不仅可以系统的收藏历史久远的文物藏品,而且可以及时的迅速的保存当代生活痕迹。
从财政支持力度看,博物馆属国有事业单位,馆内工作人员是财政全额拨款,但博物馆的发展,无论是文物征集,还是布展陈列,都需要庞大资金做后盾。传统博物馆,收藏古代文物是其主要职能,但对于多数建立在社会功能、教育功能基础上的博物馆而言,政府财政支持是其运营生存的主要依靠。但借鉴国外案例,已经有很多国家在政府财政补贴不足的情况下,无法运营。当别人已经在错误的路上寻找出口的时候,我们刚成立的博物馆就要将未来的一切未知因素考虑进去,一味靠等,靠要,不是新时期博物馆的发展道路。在事业单位改革的浪潮中,振兴松原文博事业,使得松原建立特色博物馆,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迫在眉睫。松原油田博物馆,在众多博物馆中脱颖而出,不仅主题定位鲜明,而且其发展途径繁多。
二、松原历史文化特色决定松原油田博物馆的名片效应
从历史文化积淀来看,松原市是个新生儿城市,自己城市原始文化构成因素较少,硬从时间久远上深挖专属松原的传统文化习俗,可谓生搬硬套。从地域上划出特色文化展览,也是难上加难,现在省内比较明显的区域特色划分,主要有吉林省博物院的综合性博物馆,以洲国时期陈列为主的长春皇宫,四平革命纪念馆等。松原白城地区的大小博物馆,都试图以辽金为主题,或是举办综合性展览,通史性收藏,但大家不要忽略,辽金是时间概念,整个辽金文化,是指辽代、金代的文化集合体,所涉及的地域远不止某个城市,某个省份,所以地域特色不能单纯的从时间上来界定。那种有针对性的,刻意以辽金文化为主体,又知之不求甚解的,只能是邯郸学步。博物馆的主题定位,应站在一定高度俯视,在借鉴其他地区办馆模式的基础上,要实事求是的本土化,与自身实际情况相联系,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主题模式,办好办实博物馆工作。纵观松原市各项特色产业,油田事业发展贯穿松原城市发展,作为松原名片,油田成为省内外各界人士,耳熟能详的特色。松原油田博物馆,不仅弥补吉林省内博物馆主题,而且突显地方特色,是一座融历史、政治、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三、松原油田博物馆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文化事业
【关键词】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春”。大型博物馆作为国民素养与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它很好的体现了国内综合素质以及发展状况。在未来的博物馆发展中,它必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1.国内博物馆发展现状
博物馆作为某座城市或者国家的文化标志,它具有深远的意蕴。但是,就当前国内博物馆发展状况来看:其前景令人堪忧。一则,国内博物馆也在火热进行着,当地建筑很多;二则,建筑风光后就进入“没落”阶段,这也是当前博物馆必须正视与解决的话题。刚进入二十一世纪时,国内博物馆还处于生活发展的边缘,当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到2011年底,国内注册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将近3600个,也就是每40万人有一座博物馆。在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国内博物馆平均每年接待将近4亿人次的观众,比收费增长了50%-70%左右。
同时,博物馆类型开始多样化,除普通的历史、综合、艺术、自然博物馆,还有生态、数字综合、社区博物馆。在博物馆数量直线上升的同时,其开馆质量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当前的博物馆也面临着一项问题:热闹建设,冷清经营。很多业内专家指出:很多博物馆只注重建设,不注重后期运营和保护。在资金跟不上节拍的同时,还有部分博物馆不能正常开展陈列工作,这就让博物馆成了空置的摆设。除资金运营外,缺乏人才也极大的约束着博物馆发展。
很多专家指出:当前国内博物馆已经进入转型时期,而作为文化产品,不能单纯的只追求数量,还必须关注运行和功能发挥。
2.未来博物馆发展面临的课题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和环境相融合,将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方向,通过和世界进行更多的探讨、交流,让国内博物馆得到可持续发展。通过贴近老百姓生活形式与创新过程,积极感受国外博物馆建设教训与经验,让其成为具有先进水平、特殊风格的博物馆事业。在发展和继承博物馆的同时,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完善的课堂。
在环境与博物馆融合的基础上,博物馆将成为历史文化、城市建设、自然发展的有效载体。因此,在博物馆发展中,我们必须注重自然环境与博物馆建筑物的融合,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关注历史文化。博物馆作为多功能整合的区域,它包含多个设施,以及对展品的研究、观赏、思考;通过注重公共交流,让未来博物馆超越艺术宝库的约束,成为公众学习与交流的区域。对公共沟通的关注也是未来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课题,要求注重互动性与参与性,让观众成为展示的重要部分。
3.数字化是未来博物馆的必然发展趋势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它将人类领入了崭新的视野,数字化则是社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主要潮流。受数字化挑战,博物馆作为展示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场所,应该走在科技时代的前面,抓住科学技术带来的良机,改善经营观念,迎接挑战,更好的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只有立体化、多功能的博物馆才能满足要求。对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建设脉搏,迎接挑战,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博物馆中,最后推动博物馆发展。
3.1藏品数据库
藏品数据库作为博物馆数字化的条件,在创建数据库时,它使用的是较为先进的软件。如:Oracle、microsoft sql server大中型数据仓库对其进行系统开发,这样既为数据库提供了更加可靠、安全的存储功能,同时也为管理和构建新业务提供了更高的数据应用程序。
3.2数字化展示
将数字化展示利用到博物馆管理中,也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指标,数字化主要利用的是多媒体技术,通过内容辅助,让其得到更好的表现,以诠释展品内容。在这期间,计算机具有信息传播迅快、传播方式多样、信心容量大、人机交互强等优势,将其利用到博物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追寻数字化,还必须整合博物馆实际情况,突出实体展览,而数字化只是展示过程的辅助手段,以发展和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
3.3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它是运用现代技术、网络媒体等科技信息,在INTENET中搭建新的博物馆。它的兴起于利用将极大的促进博物馆发展,让博物馆结构与性能得到更好的变化。它是收藏自由化、网络化、数字化、共享化的信息集成系统,对博物馆相关资源的利用能够起到质的飞跃,最后促进资源藏品共享与知识普及作用。
3.4科学的管理形式
随着博物馆工作人员增多、专业知识提高,大型博物馆消失,越来越多的中小型博物馆成立,这也让博物馆开始从中央制转换成联合制,而博物馆的监督与支援,转换成混合经营和自主基金会。国内大多数博物馆是地方或者国家直属的事业单位。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民营性质的博物馆产生。受国营博物馆工作性质影响,让民营博物馆工作效率相对较低。在未来的博物馆发展中,民营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在民营的同时,其工作效率逐渐上升,这也促使博物馆聘请更加专业的人员,使用先进技术进行管理。
3.5社会性更强
从现行的博物馆发展来看:其社会服务性将会越来越强。社会服务主要体现在社会教育上,随着教育理念的改变,管内自由性增强,不管是硬体,还是软体设施都呈现出多样性,以满足社会大众需要。虽然博物馆年龄段多以大学生、高中生为主,但是不管是什么观众,都在服务范围以内,故对博物馆进行自由选择与布置是很重要的。
4.结语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作为一项艰巨、系统的工作,除了整合管内已有设置外,应该多和国内外相关部门、机构合作,提高博物馆机体活力,让其更好的发挥艺术精华。这也是帮助人类陶冶情怀、精神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高洁.探讨博物馆未来发展趋势之我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33).
[2]卢志平.浅谈转型期我国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方向[J].南方论刊,2014,(5):82-83.
文化遗产,就是针对某段历史时期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一些物质进行组合,也就是物质创造,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具象。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祖先已亡故,文化遗产所处的环境也有会发生改变。然而,我们人类是可以根据这些文化遗产的遗存来对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的人或事进行解读的,甚至我们还能够对历史的真面目进行还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实现对文化遗产的深度解读,才能对民族、人类的历史有更清晰地了解。文化遗产通过物质的形式,能够记录我们的历史岁月,而这些文化遗产提现的历史信息,具有其自身特有的价值。文化遗产数字化,就是利用当代测绘遥感和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以数字化方式将文化遗产的全部动产和不动产真实、完整地存储到计算机网络,实现真三维数字存档,供保护修复、复原以及考古研究和文化交流使用。
二、国内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现状分析
用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数字化公共管理”“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管理”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上进行搜索。目前,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研究较多,且主要研究侧重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数字化研究,关于数字化公共管理的文献较少。检索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文章2014~2019年数量分别为68,105,123,114,149,93;检索关键词“数字化公共管理”的文章2014年~2019年数量分别为24,1,0,2,0;检索关键词“文化遗产数字化公共管理”2014年~2019年数量均为0。因此,本文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探究有较大的研究意义。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现状
在数字化时代,或者说在信息化时代,以数字为载体文化遗产内容,能够更好地备被公众所接受并传播。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会越来越深而广泛。数字化技术到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这与我们是否能合理使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数字媒体技术得到飞速发展之后,有越来越多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不断地应用于博物馆中。在当今时代,博物馆已经不仅是一个文化遗产收藏和展览的场所,更是一个可以快速传播文化的公共教育平台。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国家建设的博物馆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呢,这其实需要从公众、博物馆的关系来定。跟传统的博物馆传播方式进行比较,数字时代的博物馆会综合利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VR技术这一系列的信息技术。随着文化遗产需求的更新与发展,数字媒体的应用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正是因为博物馆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结合,从而使文化遗产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拓展。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引入,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能为文化遗产的展览和研究提供发展导向思考。当前,我国文化遗产的数字载体之一数字博物馆的发展现状不够乐观,但是其前景是光明的,目前的数字博物馆是文博系统非常重要的部分,能够更好地为文化传播和创新教育服务。不仅如此,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还可以根据消费文化的需求来实现信息的接受者与传播之间更好地对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技术发展可以使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效果更好。文化遗产信息的接受者参与其中,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反馈,从而使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播。另外,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不仅仅能够带来技术上的变革,更能够带来文化上的变革。鉴于此,我们需要通过新技术去开发多元文化,获得更多文化遗产的数据,使我国的文明发展史更好地展现在我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公众眼前。2006~2009年,山西省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搜集线索20.5万条,采录信息8.23万条,共发现了重大项135个,采访并登记了8.8万传承人的资料,并运用摄像、录音、录像、数据库等手段记录、保护、宣传了项目的相关内容,同时,还拍摄照片21.3万张,拍摄视频资料3091小时,录制音频资料3366小时。目前,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项目有10多项。山西省拥有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3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5个,专题博物馆10个,而且还整理、出版了大量文献。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普查管理系统”,并根据普查结果制作了“山西风雅颂”数据库,其中包含大量山西省非遗项目的文字、数据、照片和视频。
四、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价值分析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文化遗产数字化之后,其政治价值更加凸显。文化遗产的政治价值,应使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之后能够充分展示其价值。否则,为了文化遗产产生政治价值,文化遗产将会被利用和绑架,这是一种不良行为。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解读也好,利用也罢,都必须建立在文化遗产价值认知这个层面之上,在这个基础之上,才可以对文化遗产进行正确引导。文化遗产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一种积淀,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的公共管理才会更加有前提和基础,才能做得更好。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世代传承,口传心授的活态的、无形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活态的文化基因和生命记忆,充分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传统和精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结晶正渐渐消失。如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摆在政府管理者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成为经济、社会如何和谐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课题。将公共管理相关理论应用到解决文化遗产数字化问题的对策之中,构建出文化遗产的“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的新的保护传承模式,这对全省非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将具备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目前学界较少研究的内容。
五、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价值应用策略
上文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那么,如何将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充分发挥其价值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增加政府数字化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这几个方面入手。(一)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技术。1.建设多元化信息技术平台。多元化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是提升公共管理效率的重要举措。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四批国家非遗名录中,山西占了116项,保护单位168个,居全国第三位。为了是文化遗产数字化更好地发挥其价值,必须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缺乏的地区,必须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数字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也是同样重要的,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App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来,这些App能够为各级政府提供一个管理公共事务的平台,并且能够促进文化遗产信息的公开透明公共服务建设。随之公众对文化遗产需求的增加,为满足公众这方面的需求,必须在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方面下功夫。2.培养数字化技术的专业人才。随之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公共管理事务中,我们能够看到,已经有一批数字化技术专业人才在展示其才能。但是,对于文化遗产熟悉的数字化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因此,必须加强这方面人才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当做好企业与高校、政府之间的合作,为培养这类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好高校的教学资源,并做好人才培训工作。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数据库系统的开发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专业数字化技术人才。(二)增加政府数字化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加大对文化遗产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在2014年,中央财政今年投入88.43亿,比2013年增加11.1亿元,增长14.35%。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对于文化遗产数字化基础设施,其实其形式有很多,比如数字博物馆、公共电子阅览室、电影院等等。2017年,已纳入数字文化馆第三批建设的11个省级文化馆。这类基础设施,对于经济落后的偏远地区而言,可能建设难度是较大的。对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完全可以通过加大这方面的财政投入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2006至2015年,中央财政下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专项资金1.42亿。在数字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方面,需要对集资方式进行明确规定,从而保证其合理和公平公正性。
六、小结
文化遗产数字化在公共管理中的研究,目前较少。近年来,我国在提升数字化共服务能力这方面取得明显的进展,把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体系的工作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焦点问题。就山西省目前的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而言,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闵祥鹏.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产业价值分析———基于新媒介载体下出版模式的思考[J].中国出版,2015(11):30-33.
当今,不少博物馆管理人员缺乏对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因此,该项工作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再加上博物馆没有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程度严重不足,使得我国博物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的问题。为此,我们应当积极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模式,引进优秀的专业管理人员,适应博物馆发展新形势,把握好各个管理环节,从而逐渐完善博物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为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1.博物馆档案管理工作重点
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主次分明,明确管理工作重点,有序进行。相关调查显示,档案管理工作重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查疑补缺,准确完整
博物馆档案资料的整理过程,有可能会发现同一项事件的多个资料,在内容方面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比方说,在修订稿、草稿等上,这就需要管理工作人员积极进行内容核实,认真进行比对,结合事件真实情况,搜集相关信息,最终确定归档文本。另外,在档案内容上可能存在缺漏的现象,这就要求工作人员积极进行调查,进而进行补充,完善档案,实现良好的档案建设与管理。
1.2内外有别,类别划分
博物馆档案的搜集固然重要,但是档案的分类管理也十分重要,应当顺应时势,积极采用科学的档案管理分类模式,通常情况下,博物馆采取按档案对象进行分类,可以大致分成文件资料、统计资料、活动资料等,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分类,比方说,活动资料通常情况下比较杂乱,可以根据博物馆主办和赞助活动等,这样能够有效进行类别划分,另外,其中有许多重点活动,对档案记录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应当加以重视,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整理分类。博物馆的重点活动资料主要有品牌活动、志愿者活动、展览活动、节假日活动等,这对博物馆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能够提供不小的参考。因此务必做到条理清晰、分类整齐。
1.3前后有序,逻辑顺序
在对博物馆档案进行上述查缺整理分类之后,应当进行排列顺序,一般情况下,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但是在一些类型事件资料排序过程中,会由于时间划分跨度过大使得档案资料过多过厚,不利于储存和查找,因此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进行划分,直至满足日后查找的需求。另外,博物馆档案排列过程中可能用逻辑顺序进行排列,这也是一种较为科学规范的排列手段,总而言之,博物馆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仔细斟酌,以方便查阅为目的,积极进行改进。
1.4进行目录的编撰
目录的编写是档案管理的良好表现,能够很好地协助档案的查阅,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当将编纂目录环节放在装订前进行,并且,应当重视页码的编排,最后一页为单面,且需要编入页码中。另外,目录主要包括内容纲领和页码,应当认真核实两者是否对应,避免出现对不上号的现象,以至于查找出现纰漏,影响博物馆档案建设与管理的正常进行,努力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争取将博物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到更高的水平上来。
2.博物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2.1博物馆建立时间短,档案管理未进入正规
现阶段,我国新建了不少博物馆,建成之后,博物馆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完善博物馆的建设,比方说收集展览品,招聘相关人员,监督馆内硬件装修等,这些工作本身就需要不小的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博物馆档案建设与管理人员不足,工作量较大,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受到不小的限制,导致档案管理一直未进入正规。即使博物馆主管十分重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但是,建馆初期,事物繁多,也是有心无力,另外,监督部门在前期主要检查馆内建设,这也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档案管理的工作力量。
2.2对档案储存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新时期,我国兴建的大多数博物馆都是服务于社会公众的,基本上是向民众开放,因此馆内管理人员存在积极性不足的问题,这种无偿服务意识淡薄,认为这种工作难以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因此对于博物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互相推脱,不愿对其进行管理。另外,部分博物馆主观上对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别提基层的管理人员了,这就养成了档案管理人员的消极工作态度,只是应付检查,没真正发挥档案管理作用。并且,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存在很大的不足,有些博物馆招聘的并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这就使得整体的管理水平较低,对档案的管理把握不好。不仅如此,档案管理方法也是在不断更新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不能够及时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导致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滞后。另外,由于博物馆馆藏的不同,可能会出现暂时保管的物品,这是会出现流水账档案,需要进行准确存档,以免日后出现不必要的工作失误。综上所述,该工作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工作人员的不重视,因此务必从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入手,加强监督,由内而外,促进档案储存工作的进行。
2.3档案管理技术的滞后造成管理压力过大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现代化管理系统应用逐渐广泛,但是部分博物馆固守成规,不进行管理创新,因此造成档案管理技术的滞后,同样的档案管理工作量,在智能化、现代化管理系统下将大大简化工作程序,节省工作时间,降低管理工作压力。资金投入也是一重要方面,引进智能化、现代化的管理系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置硬件设施,安装系统,还要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运行,这就给博物馆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压力,也是博物馆不能够及时推陈出新的重要原因。为了进一步缓解管理人员的压力,应当进行变革,尽可能解放人力,提升管理水平。
2.4博物馆档案缺乏专人管理
博物馆事务繁多,在有限的人力资源下,通常情况下,档案管理人员还身兼其他工作,馆内的日常维护,馆内接待等,不言而喻,这将很大限制博物馆的档案管理工作。管理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大,也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影响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影响博物馆整体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改进。
3.博物馆档案管理解决策略分析
3.1积极建设,规范管理制度
新时期,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博物馆档案监督重视程度,加大建设投资,组织专业人员制定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目前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已经不再适用发展现状,应当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和完善,根据档案管理模式、档案种类的变化,进行修订。在规章制度中应当重视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考核,优胜劣汰,增强管理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采用多劳多得的薪酬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丰富奖惩措施,在进行具体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时备注管理人员,保证在后继查阅过程中能够追踪溯源,整体上提升博物馆的档案建设与管理水平。
3.2采用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很多博物馆在建馆之后为进行过物品普查,因此想要进行档案管理,应当先从该项工作入手,进行全面清查,将博物馆中无存档价值的物品、档案进行剔除,减少工作量。其次应当重新进行资料组合和档案加工,主要针对档案的目录编写和检索编号,引进先进的管理程序和方法,尽可能保证查阅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3.3加大投资,提高综合素质
随着档案建设与管理技术的不断更新,应当积极引进智能化现代化管理系统,加强计算机的管理应用功能,将传统的纸质档案适当转化为数字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等,减小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这就需要博物馆加大对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增添硬件设施,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从而实现管理目标。博物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是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的关键,针对博物馆主管应当放宽管理眼界,就足于博物馆的长期发展,重视档案建设与管理工作,对档案基层管理人员加强监督。基层管理人员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管理知识,不限于现状,积极主动的完成上级交给的档案管理任务,培养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重视集体荣誉感。认真履行博物馆内部管理规章制度,遵守相关的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密切关注国内外档案管理技术的更新,为博物馆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为了博物馆的长远发展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不因为幕后工作而抱怨,升华自身服务意识,明确工作目标。
3.4提高服务机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博物馆得以发展和壮大,因此应当有针对性地提高服务机能,增大服务人群,提高观众接纳容量,满足社会文化宣传需求,提高民众的整体文化欣赏水平。
关键词:博物馆;免费;经济
按照国际博物馆协会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从这个定义可看出,博物馆的首要职责体现在公益性方面,这决定博物馆采用门票价格作为创收手段是有限的。虽然博物馆收取低廉的门票或者免费是大势所趋,但博物馆的公益性质并不意味着排除通过其他手段来获取收益的可能性。
一、博物馆创收的意义
(一)减少国家财政负担。政府支持文物保护的资金有限,非门票创收让博物馆对财政拨款的依赖性减少。从国外的博物馆发展现状来看,博物馆一方面要履行其公益性职责,一方面博物馆又被迫走向市场,利用免收门票,出售纪念品、饮食以及出租物品等方式进行创收。美国政府对文化机构的资助一般只占这些机构全部收入的10%左右,更多的是依靠社会中介组织实施赞助。有限的拨款使得文化机构更多地依靠自身积极进取来谋取生存,同时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避免无效投入。英国也鼓励文化事业自创收入,争取社会赞助。据英国《卫报》报道,英国将在艺术行业的公共拨款支出上有一个大幅度的削减。文化、媒体和体育等机构(DCMS)的拨款削减了百分之三即0.88亿英镑。这意味着英国的众多博物馆将失去政府3%的拨款资助,英国文化部长亨特解释说DCMS 范围内的所有部门都需要同国家一起在应对减少赤字的挑战中扮演其角色。相对英美来说,只有法国等少数国家倾向于政府全额资助。
(二)通过扩大收入来源,增强经济实力,从而改善内部环境与服务水平。博物馆的收藏功能、教育功能、旅游功能以及娱乐功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维持,而只依赖有限的门票收入和财政拨款难以让博物馆满足公众这些方面的需求。有资料显示,全国2300多家博物馆中,生存困难的约占三分之二。这导致多数博物馆的吸引力较差,如展览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软硬件设施难以满足公众需求等问题。
(三)为博物馆培养和招徕人才。我国博物馆的总体情况是专业性人才多,经营性人才少,缺乏复合型人才。通过博物馆增加创收途径,可促使工作人员研究探索,从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博物馆利润的增加同时有助于改善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生活条件,从而有利于培养和留住优秀人才,并招徕外部优秀人才。
二、博物馆创收的方式
博物馆的创收途径并非人们想象中般的狭窄,相反不依赖门票的创收途径有多种方案。早在1980年,一份为英国独立博物馆协会所制定的市场营销手册中,提及的非门票收益就包括以下种类:
1.对主要景点中开展的特别展览活动收取额外的费用,但免收门票费用。
2.对特殊活动收费。
3.对读物、纪念品和饮食标出高价。
4.对电影和电视收费。
5.对研究所需要复印的照片、图案和文件收费。
6.出租具有特殊功能的设备设施。
7.出租馆藏品。
8.对使用博物馆信誉和名声提供担保收费。
9.对馆藏的资料进行商业性利用,要收取复制和复印费。
10.收取讲座和会议费用。
11.对使用图书馆设施和研究设施收费。
综合来看,博物馆的创收有四类市场可以挖掘。
一是教育市场。它既可以包括中小学生、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也可包括研究型高端人才。博物馆可以针对此类市场,推出多种教育性活动及辅助产品,如开展有关文物复制、仿制、鉴定的工作和举办各种专业知识讲座、培训等活动。
二是收藏市场。利用馆藏文物的专有权和知识产权,进行馆藏产品的开发设计。如相关研究成果、明信片、专题展览资料和各种音像制品。与藏品相关的纪念品、工艺品的开发,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收藏市场具有巨大的挖掘潜力,据统计,每年京城的收藏品、艺术品市场交易额都高达几十亿元,礼品消费也有六七亿元之多。国博和首博都已经在开发此类市场,国博成立艺术品开发中心,出售文物仿制品。首博设立了经营办和文化产业部,专门负责设计研发新旅游商品, 现在已推出数百种价位不等的纪念品。
三是旅游市场。博物馆不仅要满足人们参观游览的需要,更要满足游客的参与性需要。博物馆可以开设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的一些项目,如定期推出企划展览与演讲,各种类型的作品展、工艺品展览。亚特兰大新可口可乐博物馆不仅可以让游客参观可口可乐的生产过程,还可购买刚刚下线的可口可乐,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图案,通过特殊的机器画在可口可乐的瓶上。另外,陈列方式上,避免馆藏品的简单罗列,而更看重人在博物馆的活动,从“摆设”转向“场景”的重现。
四是资金市场。与西方博物馆的资金来源不同,我国博物馆缺乏社会捐助。从国外博物馆的融资渠道来看,既有政府拨款、自身运营,还有社会的捐助。美国的博物馆收藏品多为私人捐献,大都会博物馆到目前统计的捐款人数有6600万,99%的藏品都是捐献的。亚洲艺术博物馆有15000件藏品,其中9000件是在1966年个人捐赠的。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是美国早期知名的石油大王保罗. 盖蒂捐赠的,盖蒂基金会每年有高达4000万美元的预算,可以用来增购艺术品,高居全世界各博物馆之首。但目前我国对博物馆的扶植政策有待完善。对于社会的捐助行为,税收减免也十分有限,且手续繁琐、耗时长。可借鉴西方博物馆的发展经验,设立博物馆事业发展专项经费;也可以专门设立支持博物馆建设发展的“文化基金彩票”,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实行博物馆增值税返还;给予捐赠者荣誉市民之类的精神奖励等。
除了以上四类市场外,博物馆还可延长产业链,譬如在没有合适项目或无力经营的情况下出租一些空闲的场地、房屋;开发休闲娱乐产品,提供场地和文物建筑拍摄电影、电视作品或进行联合开发;把博物馆内道路的冠名权予以拍卖,所得收入填补博物馆资金。
三、博物馆创收应注意的问题
(一)博物馆需要转变角色,增强自身运营能力。
目前我国的博物馆对政府的依赖很强,行政的色彩过多,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已经证明,依靠政府直接拨款的资金运作方式,效率是比较低的。如何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的力量,促进博物馆事业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了解和参与,博物馆需要做出改变。
(二)监管不可忽视。博物馆的公益性决定了创收应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如美国的联邦和各州法律规定,非盈利组织可以进行创收性经营,但必须把那些盈利重新投入其“再生产”项目,而不能分发给员工个人美国国家税务署一旦发现公益性非盈利机构的管理人员收入过高,将中止该机构的免税待遇。我国深圳今年就出现一则公司打着“汉玉博物馆”的名义,擅自改变协议,将使用功能变成商城,文化产业在该博物馆占的比重极低。
(三)加强安全防范体系和游客行为管理。
随着博物馆免费措施的推出,以及经营管理能力的增强,进入博物馆参观的人数迅速增加,在我国这种增长势头仍将会持续。参观人数的增加,令馆藏文物的保护问题凸显出来。博物馆超负荷接待使得馆内的微环境发生变化,少数游客的不文明举止,如乱扔垃圾、拍照、抚摸藏品等行为,都导致文物受损。博物馆一方面要加强对游客的行为管理,倡导旅游伦理;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预防措施,如培养高素质的保卫人员,建立安全保卫规章制度,技术防范设备设施的维护与更新等。
(四)练好内功,加大宣传。
通过免费来带动其他相关收入的增加,需要建立在博物馆的良好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免费措施推出后的反应来看,依然有不少博物馆难以吸引公众参观游览。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陈列方式落后,只是静态观赏,走马观花;标示指引系统不健全、不规范,甚至没有总的游览示意图;参与性项目少,容易产生厌倦感;便民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博物馆的人文关怀不足。西方博物馆重视宣传,大多数旅游者是通过宣传媒介而了解到博物馆,而在我国,人们常在地铁、公交、报纸、杂志上看到电影、电视剧和各类演出信息,却很少见博物馆展览和活动的资讯。
免费之后,博物馆依然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和政府、社会支持进行创收活动,繁荣博物馆经济。博物馆经营性创收可以使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吸引公众游览,发挥教育功能,从而更好地提升我国人民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彭玉华, 博物馆免费开放漫谈 [J] 博物馆研究,2009年第3期
[2]杨忠,木月兰, 浅议博物馆免费开放后的应对策略[J]中原文物 2009年第4期
[3]A.V.西顿 M.M.班尼特编著,张俐俐,马晓秋主译[M]旅游产品营销―概念、问题与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
[4]徐玲,张礼刚 ,试论博物馆营销策略[J]北方经济,2002年第6期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需求;宣教功能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0-0095-02
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在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应随形势而有所变化,这种转变的前提就是社会的需求。而社会需求是推动观众进行参观的直接原因,这也体现了博物馆社会宣教功能的重要性。
一、博物馆社会宣教功能
博物馆为观众提供展览、娱乐等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最终由观众评价,评价的标准就是观众的满意程度,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满意度。博物馆利用优质的服务手段、过硬的接待水平来提高声誉,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参观,不断扩大客源市场,从而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博物馆对外宣传是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另一重头戏,它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开展博物馆的各项业务、赢得更多观众、获取丰厚的社会效益乃至一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多年来,博物馆特别重视全面展示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知识内涵,运用展出的文物教育现代人,随着博物馆陈列由以展品为中心向以陈列主题为中心的变化,博物馆讲解工作也发生了变化,讲解手段除传统的文字说明、口头讲解之外,还有影视、操作、制作等观众可直接参与的手段,这就为博物馆讲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近年来,我国各地博物馆在宣教活动方面创造了大量成功的范例,对此进行探讨和总结,有利于促进今后博物馆宣教活动更好地开展。
二、博物馆的社会需求态势
(一)博物馆社会需求的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自然对文化和博物馆的需求也趋于多样化、个性化了。博物馆的市场化需求要求博物馆要特色化,即个性化。这一点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也毫无例外。一个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只有具备了自己的特色,才有可能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服务,这样才能长期占领观众市场。宣教个性化的服务取决于本馆的可利用资源和目标市场定位以及服务对象的定位,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
(二)博物馆社会需求的生活化
很多观众希望博物馆走出神圣的殿堂,走进人民群众中,能让全社会读懂,能让普通老百姓看明白。博物馆不能“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特别是陈列展览、讲解以及各种宣教活动都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市场化趋势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文化产品的特殊商业属性,二是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三是当前我国文化市场的发展现状。博物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要体现在观众的多少和收益的多少上。
(三)博物馆社会需求的要求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提高,当代博物馆宣教工作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博物馆的讲解工作,讲解人员已不再是单纯、孤立地介绍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基本内容,还要介绍博物馆的陈列主题,既要介绍博物馆,又要讨论博物馆与观众共同感兴趣的社会、文化课题。讲解人员在介绍博物馆展品知识内涵时,不能只从纯客观角度介绍学习研究成果和科学发展。
三、博物馆社会需求与宣教工作的结合
结合宣教服务工作的特点,博物馆必须加强对服务质量的控制,在如何提高员工的素质上“做文章”。同时,还要采用正确的策略和制度,加强人员管理,满足观众的要求和愿望。
首先,博物馆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实践,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更是如此。其理论发展水平一般与社会的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不可能产生较高的博物馆宣教理论。因此,博物馆要有开拓精神。博物馆拥有大量的潜在观众群,需要不断地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和持续性,向公众展示博物馆文化蕴涵的知识力和影响力,这也是博物馆融入现代社会的积极行为。比如博物馆可以通过媒体工具传播信息,报道展览内容及讲座等活动,也可通过与企业、学校、社区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外联关系,保证博物馆与社会各界之间沟通渠道的通畅,还可以通过与旅游联姻等方式来扩大博物馆的观众市场。作为博物馆宣教工作者,必须有开拓精神,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拓市场要有新举措。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更多的观众,博物馆的宣传功能才能有效地发挥。
其次,要提升人员素质,使博物馆宣教工作趋向多元化与专业化。随着观众对博物馆服务要求的提高,作为博物馆的服务部门只做到令观众满意已经远远不够,取而代之的是“观众愉悦”。只有有效地了解来博物馆参观的观众需求预期,才能以独特的服务使观众感到愉悦。而观众来博物馆参观接触面很广,从服务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参观时与博物馆服务设施的接触、参观者与有关规章制度的接触及参观者与服务人员的接触,但最重要、最直接、最频繁的接触则发生在观众与接待员、讲解员、看管员等一线服务人员之间。虽然观众参观的动机不尽相同,但就总体而言,参观品位越来越高。加之博物馆是传承文明和精神文化的窗口,更承担着对公众进行终身教育的责任,所以,宣教人员的素质和形象至关重要。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人员素质,首先,要从各馆的实际出发,合理利用本馆人员,发挥博物馆专家和业务骨干的传帮带作用,做到人尽其才,以培育博物馆的新生力量和中坚力量。
最后,博物馆宣教服务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观众在参观之前很难判断其好坏和质量的高低。不同历史时期的观众对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有不同的需求,博物馆要寻求多种宣传渠道,以长期、有效、深入的宣传来激发观众的参观动机。人的行动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受大脑支配,大脑里的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外界信息刺激的结果。既然如此,博物馆则可以通过向公众传播有关博物馆活动、历史和文物知识、陈列展览甚至大文化的系列信息,久而久之,这些信息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令信息的接受者自然而然地对博物馆产生兴趣,进而萌发参观博物馆的冲动并最终付诸行动。现在,尽管有不少观众把参观博物馆作为接受教育和汲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参观博物馆主要是出于娱乐性动机和目的的观众则为数更多,而且后者所占的比例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高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这就需要博物馆工作者工作要规范、讲究程序,并能积极适应社会变化,进取创新,有的放矢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以强化观众的参观动机。博物馆的宣教工作更需要丰富多彩,以此满足多方面的社会需求。
总而言之,博物馆宣教工作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宣教职能要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只有搞清了观众的社会需求并有的放矢地进行应对,才能使宣教工作富有生命力,使博物馆真正融入现代社会生活。这是博物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玉珍,王学敏.博物馆的宣教工作与社会需求[J].中国博物馆,2008,(1).
国外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机构包括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ofArt)、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ofModernArt)、洛杉矶当代美术馆(MuseumofContemporary Art)、波士顿美术馆(MuseumofFine Arts)、巴黎蓬皮杜中心(Pompidou Centre)、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andAlbertMuseum)。此目录同时也包括了巴西、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其他各国的博物馆。
作为美国收藏中国艺术品数量和质量都首屈一指的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其近年中国艺术展览明显体现出逐渐转向中国当代艺术的趋势。尤其表现在策展的理念和选择的作品类型上。例如该馆亚洲部策展人、中国书画部主任何慕文先生(MaxwellK.Hearn)策划的展览《行旅:山川大地与胸中丘壑》中,参展作品包括立轴、手卷、册页、扇面、书籍和摄影,展览主题试图探寻11世纪到当今的中国艺术中对富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行旅”概念的映射。此展除了展示古代作品外,更将中国当代艺术的作品纳入进来。何慕文先生特意挑选安排了10件中国当代作品,包括海波、于彭、秦风、蔡国强、洪浩、秋麦、和展望的作品。策展人从西方观者角度解释其良苦用心:大都会整个中国书画馆有8个厅,为了让展品与观众有交流,应该把比较抢眼的当代艺术品放在前面,可以很好起到吸引人的效果。例如于彭的当代山水画《回归自然》,色彩鲜艳,构图也饱满而现代,观众很容易驻足。在于彭作品周围布置了一组14世纪的山水画。不同时间段的作品其主体之间有明显的相通之处,对于西方的观众想要理解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艺术发展来说,展览现场中国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被有机安排在一起的做法,给予一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相互理解的捷径。
除了主题性展览中频繁出现当代艺术作品,国内的艺术家也更多地以个展形式参加到大都会博物馆的展览中。艺术家蔡国强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屋顶花园举行的名为《透明纪念碑》的个人艺术展,此系该馆史上首个当代中国艺术的个展。作为国际最为知名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他的艺术足迹几乎遍及所有的国际大展,其作品为多家著名博物馆收藏。此外,他还成功地实施了包括2011年上海APEC大型景观焰火表演,纽约中央公园150周年庆典活动在内的一系列规模宏大的艺术项目,被视为国际当代艺术领域最受瞩目和最具开拓性的艺术家之一。同样参展的另如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当代艺术家展望,他的代表作品有观念雕塑及装置《中山装系列》《假山石系列》《都市山水系列》等。他在2000—2004年期间策划实施了一系列具有公共性的个人艺术计划。不锈钢假山石是他最具特色的创造,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旧金山最新建成的迪扬美术馆均将其作为首次收藏的中国当代雕塑品。
无独有偶,洛杉矶著名的保罗·盖蒂博物馆(J.PaulGettyMuseum)也是最近将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增加到其收藏阵容的机构之一,它于近年持续收购中国当代摄影家的重要作品。艺术家王庆松和海波的9件作品加入其馆藏的阵容。这些作品的收购确认了盖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的新方向。它反映出盖蒂将馆藏范围扩展至此类作品的兴趣。
在盖蒂博物馆收购的中国当代作品中,纽约私营机构AWAsia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该机构建立了收藏有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世界各国机构的网络目录,并以此藏品资料库为国际艺术界提供宝贵资源的全方位网路目录,该目录(TheMuseumsCollectContemporaryChineseArt)不但显示出博物馆将中国当代艺术纳入其永久藏品行列的趋势,它更强调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整个博物馆界日益增长的重要性。目录进一步为美国博物馆收藏中国当代艺术提供专业的资讯参考。
与之相关的是,在美国当代艺术界具有指标性地位的纽约现代美术馆在2008年也为其摄影馆藏购得了11位中国艺术家的28件作品。这些艺术家中有许多都是在90年代崭露头角的中国先锋艺术历史性人物,他们包括了海波、洪浩、洪磊、黄岩、荣荣、张大力和张培力。随着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的增加,代表性作品的取得也因此将越来越困难。许多观察家现都已注意到重要作品(尤其是绘画和摄影)量少难得的现象。
在纽约,除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可以说是西方人了解亚洲艺术的首选去处。因为美国艺术博物馆中不少设有亚洲艺术部,但专门的亚洲艺术博物馆则很少,而传统与当代并重的更是微乎其微。亚洲协会艺术博物馆(AsiaSociety)就是这样一个特例。近年在美国最具影响的几个中国当代艺术大展的举办都与之密切相关。博物馆发挥了连接亚洲和西方艺术交流的作用。它是第一个在美国本土向西方人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博物馆。博物馆不仅仅有中国古董方面的收藏,还定期举办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博物馆馆长招颖思博士也是亚洲协会博物馆首位关注当代亚洲艺术和当代美国亚裔艺术的策展人。作为一位研究亚洲当代艺术的权威,她发起了建立多个重要项目,包括建立起一个能与亚洲协会博物馆馆藏的洛克菲勒家族的传统亚洲艺术品收藏相辅相成的亚洲当代艺术品收藏。她计划博物馆在今后主要着眼于收集视频、影像方面的作品以此作为主要收藏的策略。使得亚洲的当代艺术家更进一步的国际化。
从以上美国几个重要博物馆的实例可以看出,美国的博物馆系统正在按中国艺术的时间发展序列完善和充实其当代艺术藏品,以期紧密跟踪中国艺术发展和研究。在博物馆全面收集和展示中国艺术发展的基本考量上,原来就有针对中国艺术品的丰富收藏和深厚历史的美国博物馆,又该以怎样的策略和途径使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其博物馆原有的中国藏品序列中去?
在美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中,其藏品资源的建立基本以私人收藏和捐赠为主,通过主题性展览和策展人制度有选择的购藏艺术作品,并通过举办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展示出独立的学术立场。展场就是博物馆行使学术批评标准和策展理念的“主场”。但在现实中,美国传统的博物馆很难利用原来的收藏习惯即通过私人捐赠和较低的优惠价格(除非艺术家自己愿意捐赠和低价出售)收藏购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永久性的陈列。从21世纪初开始,美国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兴趣的增长并非是出自博物馆和收藏家的长期积淀和筛选,这种兴趣的动力更多是源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日益融合,当代艺术的引导者是商业利益最大化的驱使,而并非美国艺术家及批评家,而且这种商业的驱动力常需要通过商业性的艺术展会来体现,而并非美国博物馆或艺术家们的创作中心及大学。更多的美国民众如同惊讶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面对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拍卖市场上屡创天价的事实同样惊诧莫名。正如知名文化战略学家赵晓明教授指出,这种文化间相互隔膜的交流远远不够。他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在不远的未来还可以在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视野中放射光芒。在中国当代艺术出现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和史密森尼亚国家艺术博物馆等美国老牌的文化艺术殿堂时,无疑加快了西方世界对中国艺术的理解,但当下的中国艺术界对其商业价值的考量极大威胁到其学术价值的独立判断。其一是商业类策展人不能全面了解美国原有的中国艺术的展览展示平台的资源,无法与原有的传统艺术收藏和研究背景很好地结合起来,不能从策略上利用原有西方观者对于中国艺术的接受模式来引导其进入对当代艺术的理解中去,西方在理解中国本土所强调的问题时有其自身的固有框架。因此中国艺术往往在跨越国际的展览中是孤立的;越来越多的当代艺术家以个展或群展的形式进入博物馆的展览中,但他们给予西方世界有关中国当代艺术产生的背景与印象却是十分散乱的,与原有的古代中国艺术品的时空是割裂的,呈现出片段式的展示效果,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西方观众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感觉是在历史的真空中发展的。正如西方社会对中国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解模式一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博物馆要对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个真实而完整的了解,首先需要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系统的整理、筛选和接纳。要坚持博物馆的“非营利”性质,因为这决定了博物馆是否有其独立的学术立场和收藏准则,而不会被短期的商业利益所左右。因为这种基于艺术史的评判标准决定了博物馆并非简单的艺术作品的展卖场,其本身即规定了哪些作品、什么样的作品可以为博物馆所接受,并成为其长期陈列的藏品资源,并和原有的艺术品及其背后的艺术发展过程的认知产生必要的关联。亦即按艺术史发展脉络来说,博物馆行使“主场”的场域优势,来补足原有中国艺术收藏中的当代艺术部分,如何衔接原有对中国艺术的理解框架和接受模式,这是博物馆自身需要严肃思考的问题。
从整体上来说,现代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是将传播学、社会学以及美学等都融合在一起,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设计学科,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要有高水平的造型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平面设计方面的能力。本文主要对多媒体交互展示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1 概述
(1)研究背景和现状。早在上世纪20年代,对博物馆观众心理和行为研究引起了诸多博物馆学者、心理家等的高度关注。然而,第一例博物馆观众心理的研究,为1933年在美国梅尔顿的调查。他观察到博物馆中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同时提出了“博物馆疲劳”概念。而他把此种感受形容成:脑袋如同塞满棉絮昏昏沉沉的,腿如铅垂般沉重,脚踝的疼痛感十分明显。到了20世纪后期,有关学者对博物馆观众行为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例如:美国心理学家鲁滨逊在纽约博物馆对观众加以调查。他在调查过程中,通常都是隐藏在那些不被人们所注意的地方,从而重点观察观众对不同展品所流露出的表情,并且利用计时器来记录观众观察展品的时间,还要绘制出观众参观线路。他将所得到的记录资料加以整理和分析,结合其结果再将展品陈列方式予以变换,再一次观察观众对展品的反应,他便是通过改变展品陈列方式来观察观众行为的。然而,在我国,对博物馆观众心理和行为研究依然处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的阶段当中,大多数为专项研究,例如:满意程度、服务质量等,对此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并且也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与我国对博物馆观众的研究事业起步发展较晚有较大关联。
(2)课题研究意义与目的。交互,包含交互形式和设备,并且又为一种设计理念。事实上,交互式展示方式,不只是罗列所有实施或者是材料细节,而是通过“提问”方式实现的,从而吸引大众不断探索未知世界。在博物馆中,其交互设计展示指的是建立在藏品和受众兴趣以及需求间的合理关系基础之上的。文章主要对国内博物馆中多媒体交互设计的应用和博物馆受众心态需求调查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找出两者所存在的不和谐之处,同时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一来,将多媒体交互设计和博物馆展示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受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此外,交互式展示设计还鼓励与支持受众在多动手参与的同时,大脑都能变得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出他们对受众的探索欲望,将博物馆传播文化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对国内博物馆的多媒体交互设计展示发展现状的分析;第二,对博物馆受众心理需求的探究;第三,多媒体交互设计和受众二者关系的探究;第四,从受众心理需求角度,对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交互设计展示方面创新的探究。
2 博物馆中多媒体关于多媒体交互展示的设计
2.1 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内涵
事实上,多媒体交互技术指的是结合各种媒体,例如: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再利用计算机数字化和压缩处理展示出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一种新应用技术,而用户既能实时参与,又能有意识询问,改变原有顺序与内容等。文章所论述的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指的是在多媒体交互技术基础上的一种展示方式,而此种方式从根本上彻底改变传统静态的、物质的视觉观赏,而是给观众一种动态、交互的视觉观赏效果,这样一来,在多元化展示环境当中,使受众感受到新的审美感,感受到综合感官所带来的各种体验。将展示设计在提高效率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广泛传播。除此之外,文章对博物馆中的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予以详细阐述,引导现代展示设计快速的发展。
2.2 多媒体交互展示特点分析
1)静态向动态的转化。根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相同的时间内,人类接受动态信息要远比在静态信息获得的多。然而,在传统展示过程中,通常展品都为真实的、平面的、静止的方式予以展示。因此,人们对展品所有信息都必须借助受众自身的捕捉,从而被动接受。然而,此种传达信息的方式,效果非常差。然而,在多媒体交互技术影响下,利用模仿方针数字产品三维立体图像便于受众对展品属性予以了解,在不触摸到真实展品情况下,也可以详细了解展品与材料属性;或者制作三维立体展品虚拟动画,从而使受众深入了解展品运作过程,给受众一目了然的感受。此外,动态展示又能够使展品与受众间更好的交流,展品传达出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
2)单一观赏效果向综合体验转化。在博物馆中,多媒体交互技术的设计应用带来的优越感不只是对传统展示方式进一步的改良与优化,也是对展示方式的一种改革,从而彻底改变受众对接受信息的程度与方式。多媒体交互技术应用将传统视觉欣赏模式转变为即时双方互动模式,这样一来,受众便利用互动方式观赏突破与浏览文字等,以便深入了解展品在知识,获得更多的积累体验,从中找寻到乐趣,进而对展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而对于此种综合体验转变,能够从多个感官角度都获得感触,真正实现由真实再到虚拟世界的一种全新的综合体验。
2.3 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的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当今博物馆中,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式展示应用主要包含以下多种技术:影像技术、音频技术、触摸屏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其中,利用音频技术具有的语音导览功能,能够使受众更容易对展品信息予以详细了解,以便有效弥补传统的陈列讲解存在的不足之处。然而,现如今,博物馆中的语言导览器使用效率偏低,因此,难以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影像技术同样也为博物馆展示中的一种辅助方式,通常情况下,都是应该在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当中,从而有效弥补图文陈列想象不充足感,从而使受众更深了解展品。与此同时,又可以在不损坏影像质量基础上,随意转换图片格式,从而便于在互联网中予以,满足幻灯片与广告发展的不同需求,这样一来,有利于扩大文物影像应用的范围。
1)触摸屏导览系统。当前,在博物馆中,导览触摸屏的应用能够使受众主动选择所感兴趣的信息,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知识框架以及对展品的了解情况来跳跃性的获得信息。此外,触摸屏导览系统的使用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能够同时满足成人、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等的需求。
2)展厅互动项目。在博物馆中, 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都采用的是电脑触摸屏。其结合了展览、背景只是介绍以及互动游戏与问答等多种内容,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予以展示,包含文字、视频以及动画等。此种方式能够使受众产生亲切感,同时受众在欣赏展品时,增强其参与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关于展品的知识。
3)应用掌上电脑。掌上电脑和蓝牙无线传输技术相类似,是一种新技术。然而,在博物馆当中,其应用最多的为语音导览器。它是以音频为主的,在遇到受众感兴趣展品时,语音导览器便能够自动搜索到关于此展品的信息,为受众提供更多学习资料。
2.4 多媒体交互展示发挥的作用
1)为受众提供更多感官体验。在博物馆中,其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留给受众的观感不再是传统平面自然的一种呈现,而成为立体多感官的创构。因此,在应用此种交互技术之后,便能留给受众更多想象空间,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又可以将受众身体多个感官系统全部打开,彻底改变传统被动观看展品审美体验。受众应结合自身需求,在合理选择充满幻想的艺术画面当中,与人身体多种感官作用下,就会产生一种新式多感官体验。
2)切实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场所,因此,在日常工作当中,不仅要求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而且又要和时展相适应。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其生存空间过于拥挤,对传统展示方式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再加上,传统实物以及展示方式等都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受众的不同需求。因此,博物馆要通过多媒体交互技术来展示展品,通过全面的、立体式的展示手段,受众更容易理解展品的信息,切实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
3)缩短和受众间的距离。在博物馆中,多媒体交互技术的应用能够给受众带来更多传统所没有的参观体验,并且又能够拉近博物馆和受众间的距离。现如今,在博物馆中,大多数展品实现数字化管理,而且受众也能够利用多媒体装置,查询自己感兴趣的文物,从而更深层次的了解展品的信息,在受众心理产生一种亲近感,缩短和受众间的距离。
3 关于博物馆多媒体交互展示的创新设计
3.1 增加交互设计方面的创新
在现代社会当中,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理念更多的强调要使受众积极参与到各种展示活动当中,这也要求博物馆信息传播要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特别是要将展示活动的娱乐性和趣味性都融入到多媒体交互展示设计当中。比如:在逸夫博物馆当中,其生命起源和进化展厅设计,便完全考虑到和受众互动性的衔接,在展厅中设计了“恐龙下蛋”等诸多娱乐性较强的项目,而对于这些项目的设置既能够充分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又能增强展品的展示方式。
3.2 受众体验感的创新
对受众来说,可以分成两个层面,即好奇与求职。对于有好奇心的受众群体来说,都持有观赏心态,伴随着追逐艺术、罕见的收藏价值。但是,对于研究博物馆场所的群体来说,有可能会跳过诸多展品,而只对想要研究的展品非常的关注,因此,便将博物馆作为终身学习的课堂。对不同受众群体需求来说,博物馆都要予以响应。
3.3 增加情景设计展示方面的创新
1)人性化和情感化的增强。博物馆的受众群体为人性化和情感化展示方式的中心,因此,要综合考虑受众不同层次的观赏感受,人性化的考虑,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调动博物馆受众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发挥出心灵互动的作用。
2)情感沟通互动。事实上,博物馆所拥有的强大生命力不只是来自变化的技术手段方面,特别是设计观念方面的创新并不完全是借助高新技术来实现的。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想要解决博物馆展示设计问题的方法不只是要借助多少高新技术,也不只是在设计形式方面借鉴国外多少流行的风格,而应该彻底清除在传达博物馆信息渠道的一切障碍。通过大量实例验证,心理情感对博物馆受众群体的认知深度、广度以及信息交流的质量等产生极大的影响,并且,展示设计者也是想借助作品达到感人的目的,从而上升到最高的艺术境界中。所以,环境心理学的应用也成为博物馆信息展示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也是博物馆信息传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内容。然而,博物馆是储藏信息的一大宝库,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博物馆所赋予的时代使命。特别是在博物馆当中,交互式设计思想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进而对博物馆今后发展模式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尽管多媒体交互技术在吸引受众群体上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这并不代表它的这种技术的应用是万能的。反过来说,此种技术也具有大量缺点,例如:成本偏高、极易被损坏等。因此,对此技术的应用必须结合展品的类型来实现。因时间和条件相对有限,本文的研究尚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在设计实践中,理论和实践融合不够紧密,对我国博物馆走访相对较少,造成第一手资料不是非常全面,因此,我们在人性化设计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在今后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黄梅荣.多媒体交互展示在博物馆教育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14(04):149151.
[2]黄金.多媒体展示在博物馆科普教育中应用的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11,13(07):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