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文化产业规划

文化产业规划

时间:2023-06-06 09:0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文化产业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文化产业规划

第1篇

文中细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规划布局,为实现文化产业城市示范带和经济发展的增长带而乔提供技术框架支撑,并对重要节点提出了规划概念设计,探讨城市文化产业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关键词:区域文化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品牌引领,文化品牌需要特色资源支撑。近年来,鞍山依托打造“一山”、“一水”、“一石”的独特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构建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

一、区域发展环境:

鞍山座落在美丽富饶的辽东半岛,东依千山山脉,西连辽河平原,南临港口城市大连,北接省会城市沈阳。总面积为9252平方公里,市区面积800平方公里,人口350万。鞍山素有“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美誉。坐落在城市东部的千山山脉犹如一块碧绿的翡翠嵌入鞍山城区,为城区增添了无穷秀色。

二、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文化与经济结合造就了文化产业。在迅猛发展的高科技支持下,新的文化产业在不少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相当大。美国的影视业成了全美居于前列的创汇产业,可与其航天航空业和现代电子业并驾齐驱,迪斯尼娱乐业等文化产业竟跻身世界大型企业500强。在英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可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提并论。

相形之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起步太晚,虽然增加值近年来增长很快,但直到目前还只有300亿元左右,仅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零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潜力巨大、发展迅速的文化市场需求,将吸引外国文化产业前来激烈竞争。参与这场竞争,无疑有益于学习外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但要考虑本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问题。

充分借鉴外国在世贸组织规则的前提下保护与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积极运用财税和金融等手段支持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当前继续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规模狭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抓住契机、科学规划、推动发展:

鞍山属于传统的重工业城市,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我市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过去,我们习惯上将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庸而强调“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本身的经济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化产业认识的提高,文化已经可以成为产业而带动经济的重要力量。

继续实施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推动文化发展繁荣。规划同样要抓住机遇,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

四、发展优势:

① 经济区位优势

鞍山是祖国的钢都,辽宁省第三大城市,东北第五大城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区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门户,具有连接南北、辐射周边的重要区位优势。

② 文化资源优势

文化资源优势是我市旅游产业未来发展最为重要的比较优势,也是有待深度挖掘的促进我市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的潜在资源。以玉文化、冶铁文化、千山文化、温泉康复文化、满族风情文化及生态观光文化为代表的丰富文化资源和人文底蕴,可为打造鞍山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提供坚实的支撑。

③ 基础设施优势

在21.5公里长的文化旅游精品产业规划区域,横贯鞍山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部分主城区,区域内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为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条件。

五、规划设计布局

① 已点带面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玉石文化为中心辐射周边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鞍山玉石文化博展销为一体的商业中心。带动周边沿线围绕玉石文化为特色的产业经济,规划引导具有开发及研发销售能力的企业入驻与此,形成以中国最大玉佛为主题的产业周边集群。

在已规划布局的千山七号桥段,概念规划了钢铁文化博物馆,市文化宫等大型基础设施,通过规划合理布局,对周边地块商业住宅地块开发合理规划和引导,实现地方经济增长。

② 以线相互交融

规划已达道湾为起点至五一路立交桥段,已实施形成以文化体育为主体的大型基础设施。例如;

规划已实施的鞍山市体育场4万座位,规划占地30万平方米,为即将召开的第十二届全运会鞍山作为分赛场已提前规划设计及施工奠定了基础,同时规划设计游泳馆、体育馆、冰球馆、乒羽馆(鞍山已培养多名国家级及省级专业运动员),这些场馆的建设有力的推动鞍山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

职业教育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中等职业整合基地,现容纳学生2.8万人,规划占地1.28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及产学研为一体的教育机构,为东北工业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温泉文化,鞍山已汤岗子温泉闻名全国,规划已形成以汤岗新城为主体的规划框架,形成以温泉疗养度假为未来经济增长点,对周边地块合理开发利用,实现协调发展的布局。

千山旅游文化,已千山七岭子至庙而台段沿线,规划设计以千山文化地域特色为主题的框架,现已形成聚集鞍钢千山疗养院、乐雪温泉宾馆、佳泰宾馆、8号温泉、生态园、农家院、跑马场、滑雪场等多项娱乐设施。对与此地段文化产业不相称的设施已搬迁(市结核病医院、工厂、小规模企业等)

钢都为主题的文化,1917年建市的鞍山历史由来于鞍钢,钢铁文化浓缩了鞍钢人的历史,同时也是鞍山的历史,开发研究钢铁文化,努力形成旅游参观度假为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未来发展的新课题。

从以上的规划设计布局可以看出未来鞍山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规划先行,对未来发展及人才培养都具有划时代意义。

鞍山文化产业规划与研究依托鞍山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具有鞍山地域文化优势和特色的千山文化、温泉文化、玉石文化、钢铁文化等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提出鞍山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实施战略的重点的基础上探讨鞍山文化产业规划发展与设想,为未来规划发展和合理布局提供借鉴和帮助,因此,发展中的文化产业是我们规划行业中的新兴的、倍受人们关注的焦点!

作者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城乡规划设计院 114001高级工程师

参考文献:《鞍山市年鉴2000-2012》

《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0

第2篇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以其低耗能、无污染、高利润的特点而备受青睐。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的空间载体――文化产业园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北京798艺术园区,上海M50创意园等的中国第一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中国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遍布全国。根据2013年-2014年,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资料库收录统计,全国共计有126个文化产业园区建立(仅仅是对大型运作成熟文化产业园区的统计数据),如果“按规划类型初步划分,其中影视旅游型园区31个、动漫游戏型园区6个、艺术设计型园区27个、网络及新媒体型园区19个、文化创意综合型园区43个,”①而近两年,关于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势头更是有增无减。中国艺术园区的兴起较西方国家较晚,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就目前园区的开发建立模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自发型、资源型、政府型。自发型园区的建立多发生在城市边缘地段,这些地方有大量废弃厂房,且地租廉价,艺术家可以拥有足够面积的工作室,以进行创作。如位于沈阳的“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的前生是北方重工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2009年,企业迁出到新区,老区停产后,在原址上,依托旧厂房的面貌进行开发、改造,建成铁西1905・创意文化园,参观者在享受艺术带来的美感时,也能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功臣为共和国做的贡献;资源型多依靠已经具备的资源,大致可分为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典型的代表如中关村科技园,其依托附近高校(北大、清华等)的人才资源,开发高新技术,被誉为“中国的硅谷”;政府性多依靠政府统一规划,管理,给予政策性支持,减少税收等方式吸引企业入驻,代表性的园区如北京DCR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

随着艺术园区的逐渐发展,许多城市对将艺术园区的建立作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手段,在前期投入大量资金,然而由于缺乏对园区精准的定位,且没有全面、持久的园区规划,在园区建成后,仅仅是成为了游客闲逛的旅游景点,既不是城市标志性建筑,亦没有带来城市的复兴。某些园区规划者将艺术园区与工业园区等同起来,忽视了艺术园区的特殊性,而一味追求工业化园区的标准,势必将艺术园区带向死亡之路,中国文化产业园普遍呈现出园区功能定位模糊、园区主导产业趋于同质化、园区管理混乱、商业性压制艺术性、上下游产业链链接松散等特点,如何准确的定位艺术园区、什么样的城市更适合建立艺术园区、如何更好地做好艺术园区后期的运营等一系列问题屹立在我们面前,下文将尝试从五个方面,就如何更好地做好中国艺术园区规划给出一些回答。

一、政府统一规划,限量“生产”

2009年,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颁布,这部法律的出台一方面意味着对文化产业市场的规范法,文化产业在发展中有法可寻,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文化产业无限的发展空间,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准入门槛、知识产权、产业基地、资金支持等都有所提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利的法律保障和支持,然而,《规划》是依据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所制定,并未出台相关细则。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全国各地开始了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园区的“高产”时期。然而盲目的投资带来的是产业园区过剩,文化园区变地产的事实。在城市中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与在杯子中装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城与杯子一样,具有固定的容量,一旦文化产业园区超过城市的容量,不但文化产业园区得不到发展,影响艺术人才,艺术品质,上下游产业链等,甚至随着文化产业园区的变异,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各地文化机关、部门,应对各省、市城市容量进行前期估算,限定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数量、类别,对大型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报备记录。当然,各省市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与类别也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文化产业园区运作的逐渐成熟,相关文化机关对目前该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进行评估,适当调整对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和类别的限定。当然,如果按照此方案进行,那么对相关文化机关的要求就非常高,他们需要建立一支专业的团队,他们需要对该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了如指掌,他们需要拥有宏观的视野,专业的素养,高瞻远瞩的眼光,才能对全省市文化产业园区建设进行规划与评估。

二、定位文化产业园区的功能,确定其地理位置

园区的功能定位不同,其地理位置也会有所不同。文化产业园区,有些是专注于生产,有些是专注于销售,有些是专注于展览,而有些则是集生产,销售,展览于一体的。专注于生产的文化产业园区则可将集聚地选在城市边缘地带。专注于生产的文化产业园区,需要大面积的空间,舒适的创作环境,而不用考虑人流量与交通等问题,城市边缘地带地租廉价,环境清幽,易于激发艺术家灵感的迸发。如山东黄岛区的达尼画家村,达尼画家村位于黄岛区市区以西的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大泥沟头村环境清幽,绿树成林,毗邻大海,是写生的胜地。村内集聚康大文化产业园、绿泽画院、泽丰生态园等9家文化旅游公司和山川廊、大地画廊等10家个体画室,从事美术行业的人员高达1000多人,并且带动了村内大部分的农民就业。专注于销售与展览的文化产业园区则需要考虑人流量的问题,因此接近地铁站或者公交站的位置应当是首选,如英国的谢菲尔德火车站对面的文化产业区。谢菲尔德火车站是应为最为繁忙的火车站之一,受益于它充足的人流量,使得其对面的文化产业区蓬勃发展。北京潘家园市场因其丰富的藏品和便利的交通,每日游客和买家也是络绎不绝。因此,在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之前,对园区的功能定位做深入思考,选择最佳的地理位置,对园区建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三、结合地方特色,拒绝同质化

文化产业又名创意产业,“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其核心是创新和创造力,文化产品的内涵其实就是一种设计、一种创意、一种观念,产品价值主要体现在创意和创新环节的收益上。”②然而,纵观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有的打着文化产业园区的旗帜,沿袭旅游线路,有的不顾本地区实际情况,直接复制其它成功模式,最后落得邯郸学步。青岛东方影都是万达集团在青岛投资500亿元建设的全球投资规模最大的影视产业基地,该项目于2013年9月22日正式在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灵山卫街道办事处开工。其占地3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0万平方米,拥有影视产业园、会展中心、汽车秀、万达城、酒店群、游艇中心、国际医院、酒吧街八个功能区,其宣称,建成后势必赶超好莱坞。然而,令人担忧的是,在2012年,山东省海阳市就已启动了“丁字湾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项目,计划总投资也超过500亿元,两个投资超过500亿的大型项目,直线距离不超过100公里,均定位为可用于古今中外影视剧拍摄的超大型影视制作基地,其后期运营是否会造成恶性竞争,很难给予准确答复。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创新,如果只是一味的复制和模仿,那么其所建立的园区将永远笼罩在“真迹”的阴影之下,并且也很难超越“真迹”,我们在建设园区时,应对本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是否具有建立艺术园区的条件,本地区是否具有适合开发的资源,如果有,那么又适合建立何种类型的园区,只有因地制宜,开拓创新,将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产业化开发,才有可能在众多艺术园区中脱颖而出。

四、重视创意人才,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在上文提到,文化产业园区的核心是创意,那么作为创意的生产者―创意人才的培养则是至关重要的。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建立淘宝网购平台,风靡全国;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建立脸书社交平台,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亿万富豪;,推出故宫文创产品,不仅使故宫文化迈出宫门,还因此获利颇丰。一个好的创意,是任何成功模式的复制品都不能比拟的。文化产业属于精神性的结果,其往往具有研发过程投资巨大,而复制其结果廉价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创意人才的培养与启用,并维护好知识产权,用法律的手段保护文化创意人才的劳动成果。

五、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

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中,应完善园区配套设施。据相关资料显示,受众的消费过程中,受众倾向于简单、便捷的服务,易于前往配套设施完善的场域。艺术园区的配套设施应建立在受众消费心理的基础上,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一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大型商场的布局具有相同性。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产业园的布局中,也正在逐步向多元化布局发展,咖啡厅、餐馆、休闲娱乐场等都有所建立,由于处于文化产业园区内,其费用也略高,对客流量会有所影响,如何平衡园区消费设施内物价与客流量的关系,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文化传业园区作为时下流行的艺术空间载体,因其自身的优点,政府的政策支持而变得炙手可热。着时代的前进,资源的耗损,人们思想的进步,未来文化产业园区究竟会发展到何种地步,我们很难预测,有人说,也许会走向“自我毁灭”的结果,然而事物从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就开始走向了灭亡,这是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当然也会包括文化产业园区,或许到那个时候,文化产业园区不是灭亡,而是被新的一种载体所取代,这都是我们很难预料的。当然,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不论文化产业园区如何发展、变化,低耗能在未来一定将是时代的主题。本文就文化产业园区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其有所裨益。

【注】

①夏宇.文化产业园区规划之辩[N].中国文化报,2014-8-16(005).

第3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化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培育的初级阶段,发展还相对滞后,特别是规模小,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都有待提高。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不够开阔、办法不多,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组织保障。

2、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产业布局不合理。目前我区还没有正式规划的娱乐区域或文化产业区域,市场相对分散零乱,文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随意性,没有上规模的综合性经营场所,绝大部份经营项目规模小,市场档次不高,缺乏竞争力。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状态,文化产业经营散、投向乱、规模小、水平低,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在全区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很小。

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文化设施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5、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研发管理专业人才缺乏,成为直接影响我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建议与对策

文化产业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艺术生产规律,整合各类资源,着力培养文化产业特色品牌,努力构建以国办文化为主导,多种结构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新格局。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各级各部门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重大意义,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要加强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推进我区文化产业发展。

2、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政府应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尽快制定既符合我区实际、又可操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今后目标和各项任务,加快推进全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步伐。

3、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文化经济政策,结合我区实际,制定相应的文化市场准入政策和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研发政策,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降低门槛,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文化产品的研发、生产、经营等。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政策的引导和服务管理工作,增强执法的透明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第4篇

一、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年来,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我市文化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我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2006年普查,合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合肥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在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近年来,我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2002年市政府机构改革,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2007年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在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

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合肥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教人才资源丰富,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合肥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合肥还有着融汇安徽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合肥的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合肥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是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我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2、设立专门机构,推动产业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在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3、修订完善规划,扎实有力推进

我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修订

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4、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

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5、实施大项目战略,发挥项目带动作用

强化项目带动,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合肥,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合肥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我市应抓住2012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6、设立专项基金,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

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7、建立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

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南在文化强省的建设过程中,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不适应新常态发展要求的问题,人才队伍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缺乏一批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由于文化产业的投资巨大以及文化产品销售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既要具备文化和艺术素质,还要精通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更要具有敏锐的市场营销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而河南缺乏一批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国际惯例、善于跨文化沟通、善于创新的经营管理者,尤其是具有战略思维、熟悉现代文化产业经营、国际资本运营和把握市场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极其稀少。

(二)缺乏一批文化创意人才

高校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但是河南高校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方面数量少、层次低,多数为本科以下的专业和职业学院,培养的文化类硕士和博士与其他学科相比数量严重不足。

(三)文化产业人才流失严重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文化产业的竞争从本质上看就是人才的竞争,在文化人才竞争中,北京、上海、广东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日渐成熟,拥有大量的文化企业,基于高薪引力或创业活力,对河南文化产业人才的虹吸效应一直存在。地处中部地区的河南,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对于文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专项投入相对偏少,必然导致有限的高端文化人才严重外流。

二、几点建议

目前,河南文化人才队伍亟需四类人才: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人才、现代传媒技术的专业人才、懂文化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和引导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人才。根据河南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提出几点建议:

(一)科学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规划

以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为引领,以文化部《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为指导,立足《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建议省直有关部门牵头,立足全省战略布局,对全省文化产业人才的总体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从管理制度、层次结构、培养模式、路径选择、资金投入等方面,详细制定河南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统筹推进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和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发展的政策保障。

(二)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

围绕《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以“互联网+人才”为引领,不断完善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推进高校打通学科壁垒,建立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机构,培养适应文化市场竞争的复合型通才;鼓励校企合作,推进双向交流,积极推进产业文化人才战略联盟和产学研合作平台一体化建设。二是健全在职人员系统培训的制度,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内容,针对不同领域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采取岗位培训、短期进修、脱产学习、出国深造等方式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打造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加强文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培训机构,打造河南文化人才的人才储备基地;通过职业知识和文化技能培训,促进文化企业人员的知识更新,助推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顶尖学校和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世界水准的、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文化设计、策划和经营人才。

(三)大力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

一是结合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尽快实施文化产业的人才引进工程,定期分阶段地制定河南文化人才的需求目录,完善政策体系,搭建绿色通道,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吸引高层次文化产业专家和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以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建设为载体,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文化人才创业基地及科研工作站建设,为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进园创业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第6篇

初步了解了市文化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于今年五、六月份就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情况通报、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本地文化企业及赴 市学习考察等多种形式。

一、市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随着加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近年来。市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逐年提高,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文化产业规模初具

省级文化产业基地4个,市现拥有安美文化艺术中心、国家

2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市文化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从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看。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分量明显突出。据普查,市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增加值之比为60.59.030.5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各行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0.99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近七成,为69.5%比上年增长26%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相关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的相关层)增长明显较快,各行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0.5%比上年增长38%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中了一批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核心层文化产业,全省文化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引领优势明显。

3文化企业实力增强

4文化事业持续发展

5体制改革不断推进

市文化体制改革相继推出一系列举措:一是成立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近年来。进一步理顺了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政府文化管理职能得到切实转变;二是完成了宣传文化系统5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转企”改革和四家电影放映单位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启动了文博图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专业艺术院团目前正按照“出人、出戏、出效益”思路积极推进改革。这些举措进一步激发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形成了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的良好局面。

二、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市文化产业发展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但总体还处于起步、探索、培育阶段,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8%以上的目标。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一些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管理机构有待加强和理顺

涉及多个行业和部门。目前我市尚未成立专门的统抓统管的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致使一些政策和项目的落实乏力推进。

市政府机构改革,从政府管理部门来说。经有关部门批准,市文化局作为全市文化块面的管理机关,单独设立了文化产业处,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工作,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经费,文化和广电合并后,取消了独立的文化产业处及相应的编制和财政经费,相关工作纳入局科技处(文化产业处)处室工作职能中,百分之九十是原广电局科技处工作职责,涉及到文化产业的职能大大削弱,和现在各级领导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及市场的迅猛发展势头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总量和比重偏低

3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不均衡

4文化产业和产品存在特色危机

科教人才资源丰富,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三国名城、包公故里、科教基地、滨湖新城已成为“名片”同时,作为省会城市,还有着融汇 各地文化的优势地位。但是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整理挖掘和开发利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业态尚未形成。现有的文化产品多处于粗放型经营,缺乏文化产品的宣传推广和后续的配套经营。大多数文化产品缺乏创意和创新,缺少能够体现 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情的文化精品。

5配套扶持政策有待完善

政府支持和鼓励文化产业的决策受到文化企业的普遍认同和欢迎,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合发〔〕22号)市政府《关于印发 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试行)通知》合政〔〕89号)特别是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等,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尚未出台具体的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文化产业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没有建立,许多统计数字都是普查数据;政府扶持、政策倾斜、税收及土地优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文化市场、行业规范和投融资等体系还不健全;为文化企业提供技术创新、信息咨询、市场拓展、人才培训等方面还没形成完整、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平台,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待遇尚待提高。

6文化产业精英人才缺乏

夺取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决胜因素。文化产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一是缺乏文化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尤其需要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自主创作能力的本土人才,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实用专业人才,以及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层次文化领军人才,而现有的人才储备远远不够;二是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经营人才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数量和质量决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市的文化经营人才屈指可数。

三、发展我市文化产业的建议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为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可以说,没有文化的发展繁荣,就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因此,针对存在问题,就进一步促进我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确立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推动产业发展2设立专门机构。

一项系统工程。现有的工作机构已经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文化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尤其是协调不了各种关系,必须建立健全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议成立 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委或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宣传、文广、财政、规划、国土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可参照芜湖的经验,定期召开协调会和企业家座谈会,协调重点项目的推进落实,听取意见,改善投资及政策环境。政府职能部门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具有独立的人员编制和财政专项经费,具体实施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行使政府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日常协调推进和统一调控、监管职能。

扎实有力推进3修订完善规划。

缺乏权威性、持久性和可操作性,市的文化产业规划目前还停留在行业规划和部门规划层面。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制定中,将文化产业真正放到支柱产业的战略地位,作为全市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合理布局,提升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层次。同时,强化规划的贯彻力度,由市委、市政府来推动落实,用规委会、土委会的工作力度来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企业4培育龙头骨干。

既要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又要有顶天立地的大企业。建议政府对我市各类文化企业有重点、有阶段、有针对的扶持。一是对特色鲜明、实力较强、成长性较好的文化企业如“樱艺缘”动漫、综艺、音谷”与中科院声学所合作)等科技含量高,有较长产业链,能够形成企业集群的好项目,通过出台土地、税收、规划、金融等相关优惠政策,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将其打造为上市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及股份制方式运作,形成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的文化企业;二是对一些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体制不顺、竞争乏力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行必要的经营体制改革。例如三个专业演出团体,如果还在国字”号概念上兜圈是走不出困境的必须转变思想和机制,通过产权交易、共同投资、公司化运作等形式,挂大靠强,实施重组,实现新生,及至做活做强。

发挥项目带动作用5实施大项目战略。

发挥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一是借助外力,强化项目带动。积极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特别要吸引具有雄厚资金、经营策略和营销人才优势的外来文化投资企业落户 有重点地打造象芜湖方特这样的产业航空母舰;二是确定重大项目,实施定向招商。结合老城区改造,将桐城路打造成文化戏曲休闲一条街;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的类似于“合钢”这样的老企业,其所闲置的部分厂房,可以作为 早期工业文明遗址保留下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文化产业开发,改造成为具有文化、艺术特色的创意产业集聚区,等等。可采取政府先投入,做大做强后,再退出方式,如无锡尚德公司那样,政府投入的资金可以逐步退出。这部分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支持新的企业发展。通过大项目的实施,既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也能带动周边传统餐饮业、商业、旅游业的繁荣,形成文化搭台,多方唱戏,各方共赢局面。市应抓住 10年举办全国体育大会的契机,有力带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成立文化产业投资公司6设立专项基金。

使其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参与骨干文化企业的组建和发展。尽快组建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像城建投资公司那样对基金进行管理和运作。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可多渠道筹措,一是帮助骨干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二是大项目、大工程可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可以广泛动员社会资本投资于文化产业;四是可以通过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项目补贴、贷款贴息、奖励、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同时,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各类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成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小额贷款担保公司以及风险担保公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导、资本运作、扶优扶强的模式,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结构,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

第7篇

[关键词]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河北省;发展模式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指标,用文化产业来扩展其影响力和竞争力。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河北省历史悠久,地貌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2008年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化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之后,通过设立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加强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开发度假休闲产业、深入推进文化产业“三个十”建设(十个文化产业强县、十个大型文化产业集聚区、十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等一系列的措施,河北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14年、2015年在文化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排名中,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数”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十。“十二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超过20%[1],成为地区国民经济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但是,河北省文化产业距离上海、北京、江苏、浙江等文化强省(市)还有不小的差距。且最近三年有被其他部分省市赶超的趋势。河北省面临稳增长和调结构两大艰巨任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郡县治则天下安。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同时具有全能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河北省要在“十三五”期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文化产业。

一、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河北县域特色文化资源丰富

河北省历史悠久,孕育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国务院文化部办公厅公示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372项,其中河北省有148项,约占10.8%。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671项(含子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分布在县域内,可分为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传统医药等。 河北省地处华北,南依漳河,北为燕山、张北高原,东临渤海,西为太行山地,其余为河北平原。地形多样,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如“世外桃源”野三坡、华北明珠白洋淀、五岳奇秀苍岩山、天然植物园嶂石岩等。 近年来,河北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通过举办文化产业人才交流会、地方院校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及动漫专业建设等方式储备人才、发掘人才,有效缓解了文化产业发展和相关人才缺乏的矛盾。目前石家庄动漫年产值超10亿元[2]。相关人才储备和文化产业新业态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新资源。

(二)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河北省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特别是实现了税收、行政事业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河北省先后出台了《河北省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10—2015)》《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河北省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法律法规。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融合发展,在产业对接协作、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生态环保合作等方面共同发力,区域红利彰显。河北省通过充分利用地缘经济优势,加快实施产业集群战略。 河北省文化厅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建设银行等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影视制作、文化会展、旅游、工艺美术等领域,为中小微文化企业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瓶颈。尽管各地市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文化产业投资力度不同,但都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持续发力

关于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河北省目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2014年河北省文化厅认定首批30家河北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效应的实现。《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把打造历史文化产业园区和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增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有效途径。

(四)文化节庆会展产业具有了一定规模

文化节庆会展既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传递中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明,也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河北省节庆活动主要有博览会展类,地方物产、历史文化和休闲娱乐类,自然景观类,民俗风情类。如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中国•石家庄国际动漫博览交易会、中国•沧州国际武术节、张北草原音乐节成为国际知名、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中国(涉县)女娲文化节、中国崇礼国际滑雪节、中国(蔚县)国际剪纸艺术节、中国井陉拉花文化艺术节、白洋淀荷花节、中国秦皇岛长城文化节、中国国际(河北)茶文化博览交易会等都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品牌会展意识,做大做强会展品牌。

二、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中文化旅游业、民俗文化产业等发展较快,但受自身因素和外部条件的限制,也表现出了一些问题,发展速度和规模与资源大省的地位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一)投融资体制有待完善

县域文化产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主要由民间艺人个人创作与生产,资金可得性较低。一是因为县域文化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可抵押的不动产。二是文化产业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文化创意和技术投入,形成高价值的无形资产。但我国文化产品价值评价体系不完善,无形资产价值难以衡量,不能直接进行抵押,而且信用担保机构也因为难以评估其价值而不愿为之担保,造成企业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融资困难。同时,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文化企业很难通过门槛很高的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在证券市场上只有少数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成熟文化企业才可以争取到上市机会,而大部分文化企业与此无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文化企业只有通过民间融资机构获得贷款,但成本和费用要高得多,企业负担沉重。 从保险等金融服务的角度看,文化产品实际流动性低,市场风险高,对投资者的专业要求较高,因此保险更为复杂。文化产品的鉴定机构和人员法律地位不明确,鉴定规则和监管缺失,致使文化产品交易存在较大风险。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特点了解不多,成本和保险费较高,也是文化企业难以获得相关服务的原因。 近年来河北省出台了一些文化经营的专项扶助政策,但由于缺乏市场化的手段和办法,扶持政策落地实施的公平性和效率性难以保证。如何借鉴国际通行的市场融资办法和项目资金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投资进入文化产业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品牌战略策划和运作重视不够

河北省特色文化资源尽管很丰富,但商品转化率低,企业的规模较小,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企业之间的协作较少,甚至存在同质化竞争现象,难以形成大的品牌。 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产业政策规划。特色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需要列入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加以强调,但总体来看,特色文化产业并未受到政府的重视。在产业布局、发展规划、成功经验推广等方面缺乏政府引导,导致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结构雷同,重复生产和建设,而不是进行同板块的文化资源整合,难以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二是品牌建设有待加强。文化企业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创意和品牌,但许多文化产业园区没有形成企业品牌,更不会形成品牌拉动效应。如何把当地的名胜古迹、民间工艺、名人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形成特色城市品牌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人才问题制约了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一方面,文化产品中需要通过精湛的人工技术展示,但由于人才和人工缺乏,企业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虽然效率得到了提高,但产品的技术含量下降,长期来看不利于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特色文化产业中的精英型复合型人才不足,专业人才老龄化,后备人才培养困难,缺乏激励机制,也阻碍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传承人的培养问题,也需要提上日程。地方传统文化技术学校应重点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内涵,而不仅仅是学习文化艺术技术。河北省有工艺美术专业相关院校35所,但相对于市场需求来说非常不足,需要继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精髓的高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四)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协作不畅

河北省共有70多个文化产业集聚区,但很多缺乏完整的管理措施和规划,专业人才、服务机构、金融中介、行业协会、市场咨询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严重不足,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有很多聚集区只是模仿其他区域的成功案例,但不能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最终变成了展览园和博物馆,造成资源浪费。而进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园区的企业结构不合理,企业间相互竞争,没有互通有无的合作,也对园区的活力和持续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五)特色文化产业领域恶性竞争严重

特色文化产品容易被模仿,而且容易陷入价格战。一旦特色文化产品被模仿,侵犯了知识产权人的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被侵害的企业很难负担知识产权维权费用,而且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往往不了了之。损害了被模仿创新者的积极性,同时导致产品市场的同质化,既是创新者的损失,也对行业的发展和创新非常不利。

三、促进河北省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创新文化企业投融资机制

制定政策鼓励引导银行对中小型文化企业进行信贷支持,可通过减税免税措施、利率浮动,提高金融机构向中小型企业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开展文化产品订单质押融资服务,鼓励设立文化产品评估机构,扩大文化企业可抵质押标的物的范围。鼓励文化企业参与物联网金融布局,扩大资本的可得性。鼓励开展文化产业担保服务,拓宽文化企业增信渠道。不断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参与股权融资,特别是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P2P平台、股权众筹等渠道融通资金。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通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组织中小型文化企业加入互助合作组织,再由银行对合作组织进行信用贷款。

(二)壮大县域特色文化品牌

鼓励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形成跨部门、跨地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的合理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升级特色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方面,需要对小规模、零散的资源浪费严重的小企业进行整合,优化各类无形资产和文化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结构。对形成的产业集群政府要积极引导,及时帮扶,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条件。

(三)加快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优秀文化人。鼓励地方高校加大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力度,开展人才培养工程,推动特色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向创新型、高素质迈进。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文化建设,充实基层人才队伍。对社会相关人才,如文化爱好者和文化能人,给予更多发挥特长的机会,吸引他们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经过专业文化工作者的指导,组成一支专兼结合的文化人才队伍。

(四)搞好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

充分发挥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各县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起点,扩大资源整合范围,创建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对实体性质的聚居区,特别是已经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古镇等特色文化资源,要建立主题鲜明的园区基地,开展以地域文化为依托,集旅游、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对一些特色产业文化园区,可以采用无形集聚的方式,如加入现在的“互联网+”工程,这样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扩大文化企业交际范围。 在规划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时,还要根据各地的资源特点进行测试定位,通过因势利导,在集聚区内部确定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完整的文化产业集群。

(五)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在产业结构方面,相关的调整要有利于加强产业间的合作,各产业之间要不断地进行融合,最终确定各自的发展方式。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尽量避免文化资源利用的短期行为,或只开放而不利用的浪费行为,要努力打破地区、行业界限,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促进多种业态融合发展。例如文化与农业结合,以文化促进农业产业内涵,以农产品为文化产业载体,最终结合成为文化创意农业。各类观光旅游农业园区、农业生态园的兴起,就反映了这一文化创意农业的思路。通过将文化内涵嫁接到农业发展中,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紧密结合,弘扬传统文化,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民收入。 文化产品创新是文化企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消费习惯逐渐改变,文化产品和服务也要与时俱进。从文化产品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不同层度、不同性质的创新,提升产品内涵。

参考文献:

[1]河北省文化厅关于印发《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27)[2017-08-07].

第8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融资;政府扶持;机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家颁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规划纲要》指出,在国家许可范围内,要引导社会资本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河北省廊坊市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汇集各方力量,加快“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环渤海休闲商务中心”的建设进程,同时全力打造“休闲会展之都、文化创意之城”的总体构想,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基于此,本研究以区域经济三大理论为支撑,深入剖析在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如何建立、完善,这对有效提升政府管理职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廊坊市地处河北文化产业对接京津的最前沿,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发达便捷,生态环境优越,市场潜力巨大,有着良好的文化产业基础,但其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政府扶持机制缺乏

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花大力气去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建立一个扶持机制,来决定给多大的支持,量化、实物化,而不是当前的一些投融资形式的改变,现在的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机制,基本上没有形成,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缺少金融机构和资金,而是没有一个评估可量化的政府扶持机制作为基础。文化企业的资产以无形资产为主,缺乏可用于银行贷款的可担保的固定资产,很难达到银行的贷款条件,而对于银行、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言,为文化企业或项目提供贷款,政府无法评估、缺乏扶持机制。因此,文化产业的扶持机制的缺失成为制约廊坊文化产业投融资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政府对文化产业投融资监管不到位

2011年,全市文化支出9850万元,较2010年增长52.59%。2012年市财政拨款540万元作为文艺精品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鼓励影视剧等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建立“银企文”对接平台,印发了《廊坊市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先后为大厂良盛达花丝镶嵌特艺有限公司、焦氏脸谱生产基地、香河花丝工艺品生产基地等项目争取贷款支持。但是这些资金的专项投入的是否有效、使用效率如何,如何扶持这些传统工艺的再延续和创新发展等,这些需要一系列后续的持续监管,而不仅仅是一味的给予资金上的简单扶持就能解决的,所以政府的后续监管和持续的督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政府扶持机制缺乏科学管理

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的管理必须科学有效,它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稳步向前的基础。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各级政府虽有管理,但是管理中缺乏专门的投融资规划人员、评估人员、引进国内外文化管理高端人才比较少,另外对公益文化、社区文化、休闲文化和大众文化的指导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基层文化的消费需求,且管理水平和管理方式也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政府扶持的战略规划不足

廊坊市政府聘请中国传媒大学编制《廊坊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规划》、《廊坊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和《廊坊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一核三带六大组团”的产业格局等一些关于文化的规划,但是我们在这些规划中很难看到关于政府如何扶持文化产业、政府扶持的力度如何、政府扶持的指标如何、如何对政府扶持进行评估等内容,关于政府扶持的专门规划几乎没有,所以说政府扶持本身缺乏战略性规划。

二、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廊坊市文化产业界解决资金问题最主要的三种方式为:政府扶持、股权融资(风险投资、战略投资)和债权融资(个人借贷、银行贷款)。就当下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可以说需要资金的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拥有资金的私企随心所欲,国家的金融机构或公募基金纷纷出台资金额度和设立专项基金,可投给谁?怎么投?还是在调研、摸索阶段,所以说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扶持,但是政府投不出产业来,所以政府扶持机制的构建就是当下迫切需要的任务。

截至2012年,廊坊市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项目17项,总投资1142.6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利税368亿元,带动就业8万余人。其中投资14.5亿元的香河国华影视基地先后拍摄《赵氏孤儿》、《亮剑》等数十部电影、电视剧,被列为全国9家“影视定点拍摄景地”之一;投资200亿元的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已被列入河北省文化重点项目;2012年,廊坊市成功承办了第三届中国(廊坊)国际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论坛,就成立廊坊文化产业发展基金、FAB精彩集团生产研发基地落户廊坊等文化产业项目达成了初步意向等等,这些都为政府扶持文化产业投融资提供切实的物资条件和有益经验。

三、构建廊坊市文化产业投融资中政府扶持机制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业态同样需要探索适应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府扶持机制。所以就扶持理论基础、构建重点、构建主体等方面展开如下探讨。

(一)理论基础(区域经济三大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以梯度理论、辐射理论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为核心, 20世纪70年代克鲁默和海特创立了梯度理论,在此借鉴的主要观点: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主导产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高梯度地区是创新活动的发源地;梯度转移通过多层次系统向外扩展。区域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进行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区域之间,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

第9篇

关键字:石林 产业总体规划文化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

Abstract: How to achieve industrial planning in lin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in Shilin County, to achiev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is important issues in industrial planning. This article combine with the industry status quo of Shilin County, put out overall industrial planning and adjustment measures -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for Shilin County, to achieve economic, social harmony and development purposes.

Key words: the Shilin industry overall planning; cultural industries; cultural tourism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决定着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速度、边界、绩效与综合实力。一个县域的发展主要是靠产业的支撑,石林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产业的发展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主要部分。因此科学规划石林县产业发展,对整个石林地区发挥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具有重大的意义。

1、石林县产业发展现状及规划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石林县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人均GDP约7052元,工业总产值10.68亿元。按照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壮大第三产业的目标要求,石林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2005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9.80:25.63:44.57,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三分天下”逐步优化调整为“三一二”的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不断壮大,发展速度超过一、二产业,对县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今年来石林县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促进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得到巩固提升,逐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企业规模正朝着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其中电力、烟草复烤、机械制造、建筑建材、旅游商品、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石林县的主导产业。

石林县针对现状情况对其进行了产业总体规划:石林县应该把握国际国内的优势,利用石林的国际旅游品牌效应大力发展旅游业;继续发展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绿色生态工业,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推进石林城市发展,引导全县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聚集;产业空间布局,原来的二、三类工业转为一类工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以世界自然遗产——石林为核心,打造一个世界一流景区和国际旅游胜地;打造“石林中路城镇经济带”和“九石阿阿诗玛文化经济带”;建立“县城生态工业集中区”、“西街口传统工业集中区”和“圭山资源型产业过渡区”。

2、石林县产业发展的问题以及建议

由于各种原因,石林县产业目前面临一些发展瓶颈,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旅游业未能和相关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产生相互联动,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结构单一,而且仅仅停留在门票收入为主的状态。所以县政府应该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在积极的探寻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出路,为迎合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有利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展现特色民族传承、建筑艺术、手工艺品、电影与录像、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物等文化产业是石林县产业经济尤其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起点。因此,在石林县的产业总体规划当中应该与文化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并作为石林县的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3、石林县产业总体规划调整——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必要性

(1)石林县旅游业的实际情况促使其发展文化旅游业。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景区开发雷同,文化内涵不高的现象。开发者开始寻求旅游的独创性和文化性,借鉴找寻如何使景区独特并具有文化内涵的方法。石林县整个县域以旅游为主要经济来源,并且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由此,文化产业便逐渐显现在开发者的视野中,文化产业注重文化的特点符合了开发者的要求,且具有融入旅游产业的多项特点,尤其是文化产业的展示性使得它能成为旅游产品供旅游者参与,由此,两者产生融合的契机并发展成为文化旅游业。

(2)旅游需求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的生产力日益增强,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也日趋增多,同时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尤其是新经济高度技术化的影响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人们旅游的动机加强了,二是人们对旅游有了更高的要求。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多样化、精神化、品质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正是这种不懈的需求与欲望,成了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原动力。

(3)旅游资源观不断改变。山水名胜是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吸引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游客有吸引力的也并不仅仅是那些具有较高价值、独特的山水名胜。当地的文化、思想、生活方式等,是能激发旅游者兴趣的东西,也是他们注重的、愿意体验的东西。因而文化产品衍生成为了旅游资源。

(4)旅游与文化产业都有很强的关联性。产业关联性越强,它的资源利用率就会越高,资源高效利用其实就等于是在降低成本。因此,利用两个产业关联互动性强的特点,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完全可以运用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己经搭建起来的巨大市场平台,高起点开拓文化创意消费市场;而在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巨大联动作用,把两者完美地融合起来,形成双赢模式。

4、石林县产业总体规划调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步骤

(1)根据石林县的产业现状,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要任务是要实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相互渗透和了解。

第10篇

2012年,南京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5.1%,上升为主导性的支柱产业,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居于领先位置。能取得如此的成效,关键是南京有效界定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强化园区集聚效应以及培育文化人才集群等方式,有效整合自身的文化与科教资源,创新文化同区与新兴产业的运行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引领文化产业高效、快速发展的新路径,为产业升级与城市转型注入了新的内涵。

以科学规划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和党的十确定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要方针和政策措施,引发了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全面转型与重构。南京在文化政策、发展规划方面也进入了快速的调整、变革、创新期。为充分利用南京的资源禀赋,避免简单模仿、照搬照抄的粗放、简单的文化产业方式,政策制定部门不断在实践中摸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规律,制定出了相应的规划、政策、措施。2012年,为促进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科学分解、细化了阶段性目标,颁布出台了《南京市文化产业同认定和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南京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配套文件。同时,根据党的十报告提出的“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要求,南京市研究制定了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确立了未来南京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产业有数字影音娱乐、现代创意设计、新兴网络传媒、智慧旅游休闲等四大产业。该规划的制定,对未来南京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起到了前瞻性、引领性和指导性作用,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在文化与科技融合领域的第一份专项规划”。2013年年初,南京市将制定并实施《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三年计划》、《南京市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认定管理办法》、《南京市文化科技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列入了2013年全市文化建设工作目标,以期提升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水平。在这些具有引导性的、与市场高度切合的规划、政策的引领下,新业态的文化企业扎堆涌来,如太极“教育云”项目、三维打印控制软件项目等12个文化科技项目在国内同行中都具有领先的功能;传统的出版发行业、报刊业、广电业、文化旅游业等传统业态。也得以实现转型升级的华丽转身。

以文化体制改革释放产业活力

文化体制改革是激活文化发展动力,促使文化产业跃上新半台的保障。进入“十二五”之后,我阳文化产业的内部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政府主导的文化产业基金扶持力度加大,多数省市都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文化产权交易所,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文化产业上市规模化,企业资源整合与并购加速,数宁文化产业的比重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南京自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路径,破除文化产业发展枷锁,极大释放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

首先是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考评,推进传统文化国企改制步伐。结合现代企业要求和文化企业特点,南京建立了对四大国有文化集团的绩效考核体系,强化考评“指挥棒”的导向激励功能。在这一指挥棒下,南京国有文化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如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加大优化组合,全力打造上市平台,集团跻身全国大型综合性报业集团行列;南京广电集团继续加快制播分离、事企分离的改革,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积极拓展市场,开发新兴产业;组建并推动南京市文化投资控股集团做大做强,与市国资集团联合成立规模1亿元的文化创业投资基金,全力助推南京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等。其次是积极探寻文化产业平民路径。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省演艺集团、市演艺集团将江南剧院成功打造成南京“520剧场”,既激活了南京演出市场,也激励了本地院团创作热情。从南京大学走出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吸引了不少南京观众主动买票走进剧场,其中不乏第一次入场观戏的观众群体。正是因为文化改革取得了很好的实效,南京也因此在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城市”。

以园区升级强化企业集聚效应

在长三角和整个华东地区,南京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具有很强的示范效用。早在2006年,南京集中推出了一批文化产业园、创意产业同的建设规划,通过政府的产业导向和政策调整,达到“孵化”优秀创意企业、做大做长产业链、做出品牌的目的。在这些创意产业园中,创意中央、晨光1865等,在主题定位、运作模式等方面具有创新的特色,已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文化创意同区的集聚效应和新兴文化科技企业的快速孵化,促进了文化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随着产业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建成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的战略要求,南京近年来又对文化产业园区重新考评,强化竞争性机制。为进一步加强产业集聚,推动文化产业园升级转型,出台了《南京市文化产业园认定和管理办法》,对市级文化产业园设立了严格的准入门槛。比如“规划建筑面积原则上不少于8万平方米”、“入驻文化企业比例要达到70%”等。此外,市级文化产业园还引入退出机制,在两年一次的认定考核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30%的园区将被摘牌。经过重新洗牌,南京的文化产业园区综合效益有了显著提升。现全市有9个国家级、7个省级、8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其中J6文化产业同获批“省级重点文化示范基地”,紫东同际创意园等5家园区被评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化科技基地”。2000多家文化企业纷纷入驻各园区,并快速成长,快出成果。产业集聚带来文化创新的井喷式突破,如在亚太文创协会公布的两岸42个城市文化创意竞争力排行榜中,南京跻身前五。

与此同时,各园区自身也积极修订发展规划,明晰目标定位,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如晨光1865创意园对园区内的非文化类企业进行了清理,重点引进了凡德文化等特色企业,园区内文化企业比例达到85%,企业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链式关联,入园企业的质量显著提升,成为“省级重点文化同区”和“省级重点文化示范基地”。以人才集群为产业提供发展动力

以人才发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人才队伍尤其是文化企业家群体,是决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近年来,人文荟萃的南京,培育与引进人才相结合,构筑人才高地,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以前所未有的激励政策,吸引国际化、高水平、领军型的外来文化创意人才。2012年,南京颁布了《关于加强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及配套政策——《南京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这些政策的实施对文化人才的培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数据显示,2012年,南京市引进“321”领军型科技文化创业人才86名,占全市引进科技领军型人才总数的8%,他们活跃在南京文化发展、产业繁荣的各个领域。

重点项目带动、创新人才培育方式。南京对已入选的市“五个一批”和青年文化人才进行项目资助,共资助60名文化人才,总额达500万元。与此同时,加强了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如设立了国内首个面向全国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奖学金。南京市委宣传部、文广新局邀请了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12位全国知名专家,组建了全市文化产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由于摆正了政府的位置,界定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突出了企业主体地位,为南京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2011年以来,南京连续3年取得全省文化产业绩效考核第一,荣获省文化发展水平先进地区称号。文化产业增加值占CDP比重达到5.1%,居全省第一。

第11篇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其在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基于世界文化产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发展较快,但在文化产业的战略定位、产业空间布局、地域差异平衡方面都面临诸多的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陈国生教授及其文化创意规划与设计团队共同撰者《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试图应用了区域经济学、文化地理和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分析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湖南文化产业的现状,从而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理论研究成果。21世纪的前二十年,是湖南实现两型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湖南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文化“湘军”异军突起,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和空间优化指标必须保持一个合理的高位水准,而当前的湖南所面临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及其背后的环境危机,远远超过人们的想像,且已经造成湖南文化产业增速放缓,这就使目前正在推进的文化产业升级和文化要素空间结构优化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从理论上厘清文化产业的内涵,系统地梳理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继而明确了文化产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本质以及近年来文化产业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了影响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在文化资源和市场潜力等方面湖南所具有的相对优势,找出了形成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认为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具有必然性,湖南只有顺应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把握长株潭两型实验区、大湘南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环洞庭湖经济圈建设对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所带来了众多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实现湖南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并重点提出了提升湖南文化软实力的思路和对策。

第三部分对比分析了湖南14市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分析衡阳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尚未形成支柱产业、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衡阳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及地域差异,进而建议衡阳市政府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推进法规建设、完善市场体系、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等举措,将衡阳打造成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

第四部分对耒阳和常宁两个县级市文化产业发展及其发展进行了剖析和预测,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规划的引领,要因地制宜,高标准地进行文化产业规划。要大力延伸文化产业,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同时,也要注重引导文化消费,针对市场需求、群众消费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培育文化消费热点,拓展文化消费领域,刺激文化消费的增长。

显然,《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一书抓住了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与发展战略空间布局研究热点,展示了六位学者的理论造诣,并特别关注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壮大问题,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针对湖南不同区域文化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和不协调,认为整个湖南文化产业发展面临一个“瘦马拉大车”(长沙的文化产值几乎占据全省半壁江山)的不利局面。提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不能重复西方或者国内其他腹地地区的路,而是一方面‘养壮瘦马’,大力推进基于大都市文化产业,另一方面‘锻造快车’,培育根值于乡土文化资源的农村文化产业,从而在整个湖南地区形成一种有如‘壮马加快车’的区域协同共进型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这是根据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凸现出湖南特殊省情下的艰难选择,沉落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历史和民族心理的比较中,把“壮马加快车”统筹发展湖南文化产业这篇大文章做得充实而深刻,因而在与理论界同仁的对话中《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无处不表现出异常的冷静和富于说服力。

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要看短期效果,更要看长期效益,可持续发展观的核心是产业升级,基本要求是区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城乡统筹兼顾,这就决定了湖南新一轮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在坚持“弯道超车”的同时追求有质量的增长。因此,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文化要素空间结构体系变新、变优、更加低碳化,就成为历史性的选择。六位学者共同撰写的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不是一本宣传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小册子,更不是工作总结,而是与陈国生及其团队长期从事的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设计的工作密切相关。专著针对湖南文化产业园区的生存状况,首次系统提出“协同区进论”。从文化产业区位、功能、结构、制度、社会心理诸方面论证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差异和存在问题。指出湖南文化产业空间下一步布局的关键是“城乡统筹、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专著《湖南省文化产业地域差异和空间布局研究》的适时出版,就更有现实针对性,尤其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者们在学习、实践可持续发展观活动中,将两型社会建设落实到具体行动,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收稿日期:2014-05-19

作者简介:马俭平(1956-),女,湖北武汉人,副主席,从事教育学研究。

第1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性密集和附加值高、低成本、无污染、可重复开发等特点,对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都有着重要作用。雁塔区是西安市有名的文化区,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需要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就我区发展文化产业提一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雁塔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文化产业是当代各类产业中最有前途、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随着现代科技向文化领域的注入和人民群众对新的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文化产业已成为投资的热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那么,我区是否可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呢?从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雁塔区经济运行情况和文化资源优势来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势在必行。

1.发展文化产业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2010年,国家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文化产业上升到战略层面。2011年,又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持。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继续巩固领先地位,而江苏、湖南、浙江等省都踊跃进入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行列中来,纷纷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从西安来看,2009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48.72亿元,占GDP比重达5.5%,文化产业已成为经济腾飞的新支点。2010年9月份,中国银行与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将向曲江文化投资集团提供66亿人民币金融服务,共同打造中国文化产业“巨无霸”。同时,高新区计划在2009年至2012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以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面对如此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态势,我们理应打好文化产业这张牌,抢占先机,借势发展,让文化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2.发展文化产业是我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区经济发展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但仍有一些因素制约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大,各项经济指标基数大,一直在高位运行,要继续保持经济高增长态势,始终走在全市第一名,与其他区县相比,困难增大。二是由于处于城市的大建设、大发展时期,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由房地产等基本建设带来的税收占到了全部总收入的60%以上,产业布局和税源结构的协调性、持续性显然不够。三是在全区152平方公里中,“三区一基地”规划面积占到99.693平方公里,我区土地面积仅剩51.742平方公里,然而在这51平方公里中有40多平方公里是建成区,可开发土地非常有限并日趋缩小,这将制约我区经济进一步发展。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就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投资点,而文化产业恰恰具有经济回报高、收益时间长、市场需求强、资源消耗低等特点和优势,可以弥补我区经济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明智之举。

3.我区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是我区是西安市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有世界级文化遗产大雁塔,佛教密宗祖庭大兴善寺,中日文化交流圣地青龙寺,汉宣帝陵,陕西历史博物馆等知名的文化景点。二是科教资源非常丰富,区内有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等22所普通高等院校,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12所民办院校,省属科研院所55家,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4多万人,是全国著名的科教文化大区。三是我区还有陕西省广播电视中心、西安市广播电视中心、西影集团等文化龙头单位。近几年,还建成了占地达103亩的“雁塔文化新天地”。同时,依托两所艺术高校,在纬二街上打造了一条两千多米长的“雁塔美术街”。从以上可以看出,我区具有优越的文化、科技、人才优势,特别适合发展文化产业。我们应重视文化这一无形资产,深度挖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财富,化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雁塔区需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业,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及其它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从雁塔实际情况出发,着眼长远,考虑到眼前,我区可以先发展以下几个文化产业:

1.文化娱乐业。采取合资、项目合作等方式,在人流量大、消费集中的小寨、电子城等地,建设一座高档次的流行演艺中心,引进国内知名的演艺机构进行经营,并将其打造成一个类似于《大剧院》的国内外一流演艺场所。大力推进资源重组,优化布局,整合网吧,鼓励和支持音乐酒吧、咖啡厅、KTV、舞厅等娱乐业连锁经营、连片经营。积极支持投资兴办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经纪机构和举办演出活动。

2.文化旅游业。促进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和消费。深化旅游与餐饮业的链接程度,以旅游带动餐饮业的发展。依托陕西历史博物馆、“雁塔文化新天地”、“雁塔美术街”等,积极培育仿古文物,古玩字画、工艺美术等文化消费品市场,支持举办大中型文物、字画拍卖会和鉴宝活动。依托兴善寺,以弘扬佛教文化和禅宗文化为主,开设素食餐厅和禅宗茶秀。依托青龙寺景区,以日本文化为主流,打造经营日式餐饮、日式茶艺和销售日式饰品。积极发展集旅游、演艺、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文化商贸设施。

3.教育培训业。面对当前社会培训热、学习热的现状,针对青少年学习需求,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引进国内外各类外语培训机构,特别是小语种培训与出国留学培训。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引进各类计算机培训机构。依托西安音乐学院,引进音乐、舞蹈方面的培训机构。依托西安美术学院,整合现有美术培训班,引进美术培训机构,把雁塔区发展成各类专业培训的荟萃地,使雁塔区成为教育培训的中心,从而推动教育培训业快速发展。

4.图书出版业。以读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为出发点,积极培育和发展读书出版业。一是利用文化氛围浓厚、图书销量大的优势,采取措施打造一条集创作、图书批发、读书零售的特色街区。二是促进出版业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重新配置,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引进大型印刷厂在我区开展经营活动,推动电子网络出版和数字出版等新型出版业态的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具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出版、报刊、印发、复制、发行业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人才品牌,形成有影响力的名企、名品、名刊等,不断壮大图书出版业。

5.广播影视业。充分依托西影厂和曲江影视投资集团,延伸影视制作、发行等方面产业链,鼓励建设影视基地,吸引民营资本投资电影、电视、音乐、娱乐等方面的创作、制作。同时,鼓励兴办广告创意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服务。注重动漫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利用我区人才聚集优势,建设动漫产业孵化机构,积极发展网络动漫、手机动漫等新兴业态。

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做的工作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区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对文化产业缺乏了解,认识不够;二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三是文化产业规模小、档次低,与大众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四是产业布局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尚待突破。对此,我们应考虑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建议结合省、市有关发展文化产业的文件精神,提出发展目标,确立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内容,制定出一套科学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把文化产业列入“十二五规划”。一是规划要尽可能与高新区、曲江新区的文化产业相对接,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二是要因地制宜,突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三是要瞄准高科技、高附加值,有选择性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2.提供场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个很好的平台。目前,我区小街小巷各类商业门点星罗棋布,其他行业的介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想法设法解决场地的问题。一是以景观街区改造和小寨商业圈建设为契机,适时引进和鼓励文化企业大胆介入,尽可能的选择一条街、一个广场或一栋写字楼主要发展文化产业。二是提前谋划地铁经济、道口经济,大力发展楼宇经济,为文化产业赢得发展空间。三是在土地储备、城中村改造、区内高校和企业搬迁中,积极整合土地资源,对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进行布局和谋划。

3.政策扶持。一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化,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支持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二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土地、税收、投融资等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三是建立多元投融资平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引导和支持各类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向文化领域转移,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