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设备维修保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机修;维护;方法;作用
一、维修保养基础知识
1.1 机械零件的失效和机械故障
1.零件的磨损
磨损是零件失效的最主要和普遍的形式。
2.零件的变形
机器在工作过程中,由于受力的作用,使零件的尺寸和形状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变形。金属的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3.零件的断裂
零件在外力载荷作用下,首先发生弹性形变,当载荷所引起的应力超出弹性极限而继续增加时,材料可能产生塑性形变,最后应力超过强度极限时发生断裂。
4.蚀损
零件在循环接触应力作用下表面发生的点状剥落称为疲劳点蚀;零件受周围介质的化学及电化学作用使表层金属发生的破坏称为腐蚀;零件在温度变化和介质作用下表面产生针状孔洞,并不断扩大称为穴蚀。疲劳点蚀、腐蚀和穴蚀统称为蚀损。
(二)机械故障的消除(修复)方法
1.主要恢复配合性质的修理方法
(1)调整法
一般利用调整螺栓紧度或调整垫片厚度来恢复配合件原有的配合关系,修理时不用对配合件进行加工(或只进行刮研),而只用增加垫片或调整垫片厚度的方法使其恢复到原始配合间隙。
(2)修理尺寸法
在进行修理时对配合件中较贵重零件进行机械加工恢复其几何形状,同时得到一个新的尺寸,然后将配合件中另一个磨损的零件废弃而更换一个新的与经过加工的零件相配合的零件,使该配合件的配合间隙恢复到初始间隙。
(3)补充零件法(附加零件法)
此法对于配合件的每个零件均予加工整形,并对其中的一个零件给以合理的缩径或扩孔,然后在其中补充一个同样材料或质量更高的衬套,以过盈压入或螺纹拧入或焊至原零件上,然后加工至配合尺寸,使配合性质达到要求。
2.既恢复配合性质又恢复零件形状和尺寸的修理方法
(1)焊接修复法
许多断裂和磨损零件多半是采用补焊和堆焊方法修复的,有些零件在焊后再经过车、磨削加工,以达到恢复原几何形状和尺寸。
(2)补铸法
滑动轴承的巴氏合金磨损到限后,将残余合金熔渠去,重新浇铸上新的巴氏合金的工艺过程叫做补铸法。用此法可以完全恢复旧滑动轴承的性能标准。
(3)电镀(电刷镀、电涂镀)法
电镀是利用直流电通过电解液时发生电化学反应,实现金属在镀件表面上沉积的过程。
(4)喷涂和喷焊
喷涂是把熔化的材料微粒用高速气流喷敷在已经准备好的粗糙零件的表面上,形成一层比较牢固的机械结合层。
喷焊工艺是在喷涂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将喷涂层再行重熔处理,而在零件表面获得一层类似堆焊性能的涂层。
(5)粘接与粘补法
粘接是利用粘接剂与零件之间所起的化学、物理和机械等综合作用力来粘接零件或粘补零件的裂纹、孔洞、磨损等缺陷的一种修复工艺。
(6)不停机堵漏技术的特点及应用
a.直管和容器的堵漏:单片粘接、粘堵法;夹具法;压力辅助法
b.法兰堵漏法
(三)机械的拆卸、装配、清洗和检验
1.机械的拆卸
(1)拆卸前的准备工作
a.工作场地要宽敞明亮、平整、清洁。
b.拆卸工具准备齐全,规格合适。
c.按不同用途准备好放置零件的台架、分隔盆、油桶等
(2)机械的拆卸的基本原则
a.根据机型和有关资料能清楚其结构特点和装配关系,然后确定分解拆卸的方法、步骤。
b.正确选用工具和设备,当分解遇到困难时要先查明原因,采取适当方法解决,不允许猛打乱敲,防止损坏零件和工具,更不能用量具、钳子代替手锤而造成损坏。
c.在拆卸有规定方向、记号的零件或组合件时,应记清方向和记号,若失去标记应重新标记。
d.为避免拆下的零件损坏或丢失,应按零件大小和精度不同分别存放,按拆卸顺序摆放,精密重要零件专门存放保管。
e.拆下的螺栓、螺母等在不影响修理的情况下应装回原位,以免丢失和便于装配。
f.按需拆卸,对个别不拆卸即可判断其状况良好的可不拆卸,一方面可节约时间和劳力,另一方面可避免拆装过程中损坏和降低零件装配精度。
2.机械的装配
机械装配工艺是决定机械修理质量得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做到:
(1)被装配的零件本身必须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任何不合格的零件都不能装配。
(2)必须选择正确的配合方法以满足配合精度的要求。
(3)分析并检查装配尺寸链精度,通过选配和调整来满足精度要求。
(4)处理好机件装配顺序,其原则是:先内后外,先难后易,先精密后一般。
(5)选择合适的装配方法和装配设备、工具。
(6)注意零件的清洗和。
(7)注意装配中的密封,防止“三漏”。
(8)注意锁紧装置的装配要求,符合安全规定。
(9)重视装配中间环节的质量检查。
3.机械的清洗与检验
(1)机械的清洗
油污是油脂和尘土、铁锈等的粘附物,它不融入水,但融入有机剂。除用机械法去污外,还可用化学法或电化学法去除。
(2)机械的检验
a .零件检验
b .装配检验
c. 整机检验
(四)转子的平衡
1.转子不平衡的种类
(1)静不平衡:转子上不平衡的重量能综合成为一个使转子旋转时只产生一个离心力,而且可在静力状态下确定,则称为静不平衡。
(2)动不平衡:如果在一个转子上能综合出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径上的不平衡重量,则转子虽在静态能获得平衡,但在旋转时会产生一个不平衡的力偶,这个力偶不能在静力状态下确定只能在动态下确定,则称为动不平衡。
(3)混合不平衡:如果在一个转子上,既有静不平衡,又有动不平衡,就称为混合不平衡。
2.转子的平衡
为了消除转子上的不平衡力或力偶,必须测出不平衡质量所在的方位和大小,然后设法予以平衡之,这种操作过程就称作转子找平衡。一般可分为静平衡和动平衡两种。
(1)静平衡:凡在静态下可以测得转子不平衡质量及方位又能通过去重或加重的方法消除转子的偏重而使转子达到平衡的方法叫静平衡。
(2)动平衡:凡是只能在动态下测定转子不平衡质量所在的方位,以及确定平衡质量应加的位置与大小,这种找平衡的方法称为动平衡。
(五)设备的整体检验
设备的整体检验是机械设备修竣后一次全面的质量鉴定,是保证机械设备交付使用后具有良好性能和安全可靠性等的重要环节。整体检验包括空载试运转、负荷试运转试运转后检查等步骤。对重要设备还需要进行压力试验和致密性试验。
第一空载试运转
第二负荷试运转
第三试运转后检查
第四设备的压力试验与致密性试验:
(1)液压试验:通常用来检查焊缝、连接部位的致密性和强度。一般采用水作为介质,故又称为水压试验。
(2)气压试验:对于因机构原因或容器内不允许有微量残液存在的容器,以气压试验检测。
(3)致密性试验:对于各种储存气体或液体的压力容器,应进行焊缝致密性试验,以保证无泄漏。通常可采用气密性试验、煤油渗漏试验和氨渗透试验等方法。
二、磨损与基础知识
(一)磨损
相互接触的物体表面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表面层材料发生不断损失的现象称为磨损。
(二)
1.剂的作用
(1)冷却散热作用。
(2)密封保护作用
(3)洗涤污垢作用。
(4)减少摩擦和磨损。
2.剂的种类
关键词:机泵 设备 检测
一、 引言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供水集约化的展开,进口设备不断引进、设备监测技术和故障检测技术等广泛应用,使我们负责维修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感到定期维护管理模式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自来水厂设计要求的提高,同时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管网的不断更新改造,满负荷超期役设备越来越少。因此,强制性年度维护检修方式越来越不适应目前的现代化发展要求,我们逐渐将状态维修模式纳入维修管理日程。
二、 目前机泵设备维护的现状和实施状态维修的必要性
虽然定期维护和状态维修都属预防性维修,但是定期维护是以时间为依
据的维修管理模式,它是以设备故障数据统计和分析为依据,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理;而状态维修是以设备状态的好坏为基准的维修模式,这种维修方式不规定修理时间期限,而是根据设备监测技术和故障检测技术为依据,视设备实际运行状况而决定是否进行修理和维护。
一般机泵设备在运行满半年左右需要检修,有些时间甚至更长。但目
前维修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是有些机泵一年中只运行几百小时甚至几十小时就进行维修,采用定期维护方式,经常造成以下问题:
进行维修采用定期维护方式,经常造成以下问题:
1、浪费人力物力
目前,机泵设备一旦到了规定的维修日期,不论其运行的状态好坏,运行时间长短,一律安排人手进行解体维护,有些部件因工艺等原因在拆卸过程中容易损坏,导致一些原来还可以使用的零部件被迫提前更换,如轴套等,原来磨合很好的部件被重新装配后,破坏了原有的技术状态。另外,设备拆卸后,油、检修辅料的消耗也相应增加。还由于受拆装顺序影响,各工种还会产生等工现象,造成工时浪费,影响检修效率。
2、影响设备精度
在设备的解体过程中,避免不了要对零部件进行反复敲打、撬启、打磨和拆卸工作,使原本紧密配合的部件产生间隙,配合精度和光洁度等技术精度下降,如轴承、轴套、密封环、密封套、密封圈等与叶轮和泵轴有一定配合精度的零部件,稳定运行时间长,因此,目前的定期性强制维修模式已经不适应目前新设备的维修管理。
三、实施状态维修的条件
由于上述因素,我们在强制性计划维修的基础上,试着将状态维修引入到实际检修中来。
目前,我们的机泵设备还是以计划性定期维修为主,要将全部设备纳入状态维修管理还需要一段过程,必须逐渐创造并建立起状态维修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条件。
1、加强技能培训,提高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一支技术过硬、掌握先进维修技术的检修队伍。
在状态维修中,正确判断设备隐患和故障是检修技术的关键,特别是进口设备,如水厂的提升泵机组,其内部机构较普通机泵复杂,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自动化程度高,故障判断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的维修人员要具有专业维修技术、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维护经验。目前我们公司的机泵维护班组,老中青技术人员年龄组合比较合理,技术等级也基本适合公司供水发展要求,其中高级工占总检修人员的20%,中级工占总检修人员的70%.
2、配备先进的检测和监测仪器
要想实施状态维修,必须配备先进的检测和监测仪器,这能很大程度地决定故障判断的准确性。我们在维修过程中,已经使用一些基本检测仪器,如:真空表、压力表、万用表、钳形电流表等,在对机泵设备正常巡检或进行机械故障判断时,我们也用SKF监测仪和噪声诊断仪来判断轴承等设备动态零部件在运行状态下的完好情况和故障检测,在不解体设备的情况下判断出故障点。
3、制订和完善状态维修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
目前,我们有较完善的年度维护、月度维护、故障维修检修规程和检修记录表式。在这基础上,我们要建立状态维修设备的技术评断标准和维修标准。标准的制定可参照《城镇供水厂运行、维护安全技术规程》,如:流动轴承温升不超过35℃,滚动轴承内极限温度不得超过75℃,滑动轴承瓦温度不得超过70℃,电动机温升不超过不同绝缘等级规定的数值等。同时依据《桓台县同源同网城乡供水一体化水厂操作维护手册》等规定的质量技术维护标准,经有关方面审核批准后加以实施。
四、状态维修模式的初步应用设想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维修策略。目前我们自来水机泵的维修方式是采用以年度维护、月度维护、状态维修、故障维修相结合的设备检修管理模式,我们的年度维护极限周期为2400小时,而根据设备的设计和使用说明,有些机泵的极限使用周期能达到4000小时,而对它进行强制维护势必带来上述的弊端。我们设想,在引进了状态维修概念后,先将年度维修极限周期延长至3600小时.
我们通过对各机泵运行时间的累计,将累计运行时间分为“小于l200小时”、“l200―2400小时之间”“2400--3600 小时之间”、“大于3600小时”四个运行时段,运行性能良好的机泵首先列入状态监测、检修范围。同时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安装缺陷、设备缺陷、零部件质量情况等将设备分成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甲级设备为良好状态,处于使用年限中、无设计、安装缺陷、设备本身完好无缺陷,零部件状况良好,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额定值,运行正常;乙级设备为一般状态,有部分缺陷,部分技术指标未能达到甲级标准但可投入生产运行;丙级设备为较差状态,有较大缺陷,各项技术指标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值的设备。将甲级设备和部分乙级设备也列人状态维修范围。
具体检修说明:
1、所有累计运行时数低于1200小时的机泵设备,均进入状态检测、监测范围,如果运行稳定、良好,则及时做好检测、监测记录并进入月度维护状态。如果运行不稳定,即检测、监测数据超出制定的评判标准,则进入状态维修范围。
2、对累计运行时数在1200小时和2400小时范围内的甲类或乙类机泵设备,均进入状态检测、监测范围,如果运行稳定、良好,则及时做好监测,监测记录并进入月度维护状态,然后继续进入状态监测范围。如果运行不稳定,即检测、监测数据超出制定的评判标准,则进入状态维修范围。对累计运行时数在1200小时和2400小时范围内的丙类机泵设备,则列入年度强制检修范围。
3、对累计运行时数在2400小时和3600小时范围内的甲类机泵设备,均进入状态检测、监测范围,如果运行稳定、良好,则及时做好检测、监测记录进入月度维护状态,则进入状态维修范围。对累计运行时数在2400小时和3600小时范围内的乙类、丙类机泵设备,则列入年度强制检修范围。
1 维修与保养机械设备的重要性
在经济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工程生产过程中会运用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所以对设备操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大型高速旋转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隐藏的故障,造成生产活动的中断,这就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与维修,这样才能起到预防性的作用,保证高效的生产效率。长时间不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与保养,会造成零部件出现磨损,一旦在生产活动中发生故障,那么受到的损失将会更加严重。一些维护与保养的工人不具备熟练的操作技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效果。只有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才能切实提高工程的生产效率,因此,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非常重要。只有做好了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才可以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和生产率,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成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 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现状
首先,当前的工程企业缺少对机械设备进行维修与保养的意识,这种意识的缺失实际上体现了相关工作者并没有从长远的利益考虑问题,一味的要求设备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认为只要不出问题就没有关系,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后,机械设备的损害程度往往都是相当严重的,反而会对工程生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不具备维修与保养意识造成的,机械设备长时间处在一种不安全的生产状态中,实际上也就为生产活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其次,在生产活动中,缺少必要的责任制度,责任制度的落实实际上是机械设备维护与保养的基础,在工程生产过程中,即便有一些制度作为依托,但是却成为了表面功夫,并未真正的做到位。因此也就造成机械设备不能正常的进行维护与保养。另外,设备操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参差不齐,所以不能在第一时间将机械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判定,有些问题也并不是在表面就能观察出来的,这也就为设备的保养与维修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检修人员没有做到定期进行检查,设备的损耗状况因此也就会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并没有对维护与保养的制度加以严格的管理,甚至对于设备状态的评定标准也不统一,所以这些问题都是影响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原因,也是当前的现状,要想解决上述的问题,还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进行解决,以防止对机械设备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
第三,受到机械设备维修人员个人能力的影响,当前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并不到位。因为在时展的环境下,机械设备的种类呈现出不断增多的趋势,并且这些设备都运用了新技术以及新功能,因此这就要求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人员具有更高的素质,掌握最新的维修技术,这样才能解决机械设备出现的故障,在高标准严要求的趋势下,目前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普遍不具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说设备的完好率以及利用率与操作人员的个人技术水平具有息息相关的联系,为了避免出现损坏,就必须要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人员加以重视,对他们的技术水平加以关注,当前很多设备的维修人员在技术水平方面参差不齐,所以才会影响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效果,由此造成工程生产的效率不高。纵观当前机械设备在维护与保养方面的现状可知,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得到解决,这样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其应用时间,为工程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3 提高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措施
首先,加强设备的日常检查工作。机械设备的日常检查是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基础,为了保证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满足生产需要,在日常检修工作中要做规范化、制度化。对于机械设备各零件的调整、清洗和维修都需要严格按照设备维修与保养规范进行,确保维护内容的统一。对于不同的机械设备,需要制定不同的维护工艺规程,并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维护。在日常检查时,还需要根据不同设备,充分考虑不同的工作条件,规定不同的维护时间并严格执行,确保在日常的检查过程中就可以及时发现机械设备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维修,避免更大的损失。
其次,严格落实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制度。机械设备的定期维修和日常保养直接关系到机械设备的工作情况,因此,工程需要严格落实机械设备的保养制度,坚持“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对厂内的机械设备进行定期维修与保养。对于相同类型的机械设备,工程需要安排设备保养细则,并将责任明确化,这样各种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就可以有所依据,确保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规范化。工程需要指定专门的负责人,设立维修与保养的机构,对厂内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机械设备在出现问题时可以尽早发现、尽早解决,保证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机械设备的生产效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提高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水平。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人员需要在熟悉设备使用手册的基础上,深入了解设备的性能和工作情况,同时也需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维修保养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使维修保养人员能够从理论到实际进行全面的学习,进一步提高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水平。工程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对优秀人员进行奖励,从而激发维修保养人员的工作热情,进一步提高维修保养人员的技术水平。
一、日常维护
设备使用过程中,单位定期对电气设备使用情况、设备状况进行检查,确保设备处于完好状态运行,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单人使用的设备实行专责制。主要设备实行包机制(包运转、包维护、包检修)。设备使用实行定人、定机,凭证操作。主要管、线缆装置,实行区域负责制,分片包干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日常保养(维护)和定期保养(维修)制度。以操作工人为主,维修工配合,进行设备的及时检查,处理日常保养无法处理的缺陷。定期保养完后,由电气设备技术人员与设备管理员进行验收评定,填写好保养记录。确保设备保持整齐、清洁、、安全经济运行。主要重点设备应定期进行精度、性能测试,做好记录,发现精度、效能降低,应进行调整或检修。对主要重点设备的关键部位要进行日常点检和定期点检,并做好记录。
二、设备维修
现代电气设备制造通过引进不少国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使得因此电力系统的装备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设备技术状况、技术管理水平,电气设备的外部环境如温度、湿度、污染、紫外线、日照等对设备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因此给在电气设备的维修工作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因此要对电气设备的维修进行调整,变时间周期为基础的定期维修方式为以状态为基础的维修方式。针对设备的实际情况编制修理计划,安排修理力量,进行修理前技术鉴定,依据机况监测的结果及临时发生的故障,确定某一部分更换或修理,也可结合定期保养进行。必须建立主修责任制,主修人员应具有相应资格,并对其主修设备的质量及安全技术性能负责。无论内部或委外大修,车间机修人员必须随机进行监修。设备大修后的性能参数、技术指标、使用功能应与原设备规定要求相符,正常大修范围以外的事故修理,修理内容根据实际机况确定,由公司主管领导审批后施行。在电气设备的修理中要注意:由于电气设备的初始状况和现场设备的运行状况有很大差异,即现场设备的“健康”状况好坏相差甚大,在维修结果上,要注意避免维修过剩和维修不足的情况出现。
[关键词]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工程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提高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寿命是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和增加企业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筑工程机械维护和保养对建筑工程管理的成败至关重要。但是在实际中,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主要就机械工程设备维修与保养进行探究,诊断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重要性分析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不但反映了建筑企业的施工水平,同时也影响建筑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并不是毫不相关的两个工作,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建筑工程施工中要提高机械设备的管理水平,准确及时地进行保养、维护,并且可以有效地减少机械设备故障发生的数量和频率,使机器一直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发挥出一定的效能作用,确保建筑工程能够有条不紊地开展。简而言之,建筑工程机械维修与保养的作用在于改善工程机械性能,延长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时间,进而能够减少原材料损耗、能源消耗,减少生产成本费用,既可以提高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也能避免设备带病运转、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进而增加企业投资利润,优化企业投资回报。
2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存在的问题
2.1对于建筑工程设备维修与保养意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只有建筑工程设备出现了问题才会进行维修,没有预先制定设备维修保养计划,维修保养不及时,使设备提前磨损老化、性能下降。对于建筑工程设备维修和保养,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管理制度,没有组建专业化的人员队伍。对于建筑工程设备维修与保养的过程过于形式化,维修保养没有根据设备的实际情况进行,出现了设备局部过度维修保养、产生了不必要的维修费用。
2.2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人员自身的水平有限
在对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时,一些维修人员自身水平有限,对于建筑工程机械的工作原理不清楚,维修技能达不到要求,并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出设备出现故障的部位或者原因,而是采取一味的对机械拆装,不但原有的机械故障不能解除,还会增加新的机械故障,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
2.3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尚未形成持续有效的机制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缺乏持续有效的机制,没有从组织、资金、人员等方面进行保障。建筑工程机械设备自身老化与施工需要更加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两者出现冲突。同时建筑工程人员众多,没有专业化的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队伍,难以将设备维修与保养工作持续进行。
3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对策
3.1提升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人员的素质
建筑工程设备的维修与保养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通过人才引进或者加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人员的维修与保养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相关的水平,做到能够及时处理设备的紧急状况。每个建筑工程的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人员要对设备的原理了如指掌,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设备维修保养手册中的基本技能,了解建筑工程中机械设备的各种功能和各个零部件的磨损情况。在设备出现紧急情况需要维修时,维修人员要严格依照维修说明进行操作,维修资料应随设备保存、调转,为新的设备管理人员提供维修保养经验。
3.2注重创新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管理系统
建筑工程设备维修与保养要形成管理系统。在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之前就应该形成一套适合维修与保养的管理系统,全程监控建筑工程的机械设备的使用情况,加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与保养的目标管理,把机械设备的维修按照系别、性能、部位等分纲、列目,实现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有效使用,尽量延长建筑工程设备使用周期,达到人机合一、机械和技术合一,在管理系统的涵盖下责任分明,以免停机造成建筑工期延误,给建筑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3.3构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长效机制
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必须高度重视,从组织、人员、资金等方面构建长期有效机制,根据设备类型制定切实可行的维修与保养制度,制定相应的惩奖措施,同时做到有效地实时动态监控,每日例行巡检,并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增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保养人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责任心,责任落实到人,设备维修与保养的精细化、流程化、规范化,降低设备的维修率,减少维修费用。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机械工程设备的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其维修与保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需要加强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坚持以科学合理指导为方针,引入专业化的设备管理人员,运用先进的管理模式等,做到建筑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互相协调,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与安全,确保建筑工程如期完成,有效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焦晓龙.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技术方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2).
关键词:机械设备;维修;保养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为生产力三大要素之一的机械设备在施工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是保障社会化生产的重要手段。但是很多企业只关注新型机械设备的引进,而忽视了对现有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导致了现有设备使用寿命的缩短,甚至提前被废弃的情况。因此,我们要提高对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重视。
1.机械维修体系
1.1 机械设备的磨损及处理
机械设备是一种特殊的物品,无论在使用过程中还是零工作状态下都会产生磨损并降低其使用性能,这种磨损是所有机械设备都会出现的问题,也叫做设备的劣化。设备的磨损可以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有形磨损指的是由于机械的使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硬件上的损耗和其它使用痕迹;无形磨损是指机械在闲置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自然的环境作用下,机械设备自身被锈蚀以及产生不可避免的老化而性能减退的现象。面对机械的磨损问题对应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对于损坏比较严重没有维修价值或者维修成本比较高的机械设备可以用更新设备的方法,替换老旧设备;二是对于磨损不大,尤其是那些主要受到无形磨损的机械设备可以及时检修,更换最新的部件,有效提高其使用价值,是企业日常维修保养的主要方式。
1.2 设备维修方式
机械设备的维修方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第一,周期维修,周期维修适合于已经使用了一段时间,产生磨损的时间和磨损程度都大致相同,比较好掌握维修频率,可以制定维修计划的维修方式;第二,事后维修是企业日常养护管理中常用的一种形式,“事后”也就是在设备产生问题后,或者在设备的性能下降、准确度也下降到标准数值以下时要进行必要的修理,一般是突发性事件,不好制定维修计划,但是这种形式能最大程度上保证机器运转的效率;第三,状态维修,状态维修是近些年各大企业机械设备管理中比较倡导的一种新兴的方式,是指根据设备运行的实际情况和机器自身的状态而进行的一种提前检修的方式,即“事前”维修。依据设备的日常巡检记录、定期自检报告和状态监测手册里提供的数据,通过多种监测方法以及人员的经验判断综合分析,得到的对设备产生故障的预判,并做好相应的维修准备工作。状态维修是科学有效的维修方法,能够很好的降低突发事故的频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存在的问题
2.1 机械设备维修保养问题没有得到重视
企业高层的管理人员只看到设备的老化磨损到淘汰,并着手更新引入新的设备,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资金也贬低了设备自身的价值。再高端的机械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也会出现故障,只有进行精心的、持续性的维护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因为设备一旦维护不当,老化速度便会加快,造成故障频发的现象,会降低机械设备的安全系数,也会影响企业生产进度和产品质量,同时也会造成设备使用年限的减少。
2.2 机械设备管理工作没有得到重视
对机械设备日常管理松懈,维修保养工作处于随坏随修、不坏不修的状态,如果缺少某一配件只能即时去采购,不会提前储备配件,一旦设备已使用了很多年,其中的配件很难在市场上购买到,常常会因为某一配件的不能配备而导致整个设备无法运行的情况,不仅增加了维修保养的成本也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运营。
2.3 机械设备的维修队伍没有得到重视
企业对机械设备管理缺少重视是普遍的问题,深入探究原因还是由于企业没有专业素质过硬、能力出众的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在实际中企业管理者没有持续性发展的眼光,只注重眼前利益,很少有企业配备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因此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同时维修队伍力量薄弱,企业的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起,很多是技术工人出身,并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只能够解决一般性的故障,技术能力不强。
3.机械设备管理与维修保养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日常管理工作
实行合理有序的管理,首先要建立机械管理的规章制度,提出日常检修记录的要求。将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保养人员之间建立联系,设备的使用人员缺乏责任心,出现故障就直接联系维修人员,应该建立责任制,使用人员也是本机的管理人,负责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定期的检查和抽查,对出现问题的人员实行问责制。
3.2 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
机械设备的特性决定了要把维修保养工作做到平时,精心管理,养用结合,养修并重。机械设备操作员要严格按照规范使用设备,使用后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清理,每日对设备进行自检,认真填写自检记录表,随时掌握设备的状态,如果发现异样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对所需的机械设备的配件要提前申请做好预防,减少因为维修耽误的生产时间。对那些没有专人操作的设备也要设专人负责日常的保养工作,责任明确,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3.3 成立专业的维修队伍
随着机械设备现代化程度的增大,机械设备的性能也愈加复杂,不能够靠基本的维修技术就能解决问题了,要对维修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机械设备基础知识的讲解,及时更新产品知识和先进技术,使维修人员能够深入了解设备的各项性能和指标,在维修工作中可以快速准确判断出现问题的部位。加强维修人员对电脑程序和智能化运作的掌握和熟悉,全方位提高对维修人员技术能力的水准。
4.结语
总之,不论企业的规模大小,对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投入都是十分必要的,它决定了企业的生产能力,并影响企业运行的各项经济指标,只有对机械设备科学检修、精心养护,及时处理使用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有效的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在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惠坤.浅谈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要求与提高设备维护水平的措施.消费导刊,2009-03-08.
[2]庄国森。浅析机械设备管理与维护保养[J].才智,2011年13期,56-57
关键词:ERP技术;设备管理;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13文献标识码: A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十分迅速,全球化信息网络和全球化市场形成以及技术变革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在技术进步和需求多样化的基础上导致产品的使用寿命周期渐渐缩短,因此企业面临着缩短交货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重大课题。所有的这些都要求企业快速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反应,并坚持不懈的开发出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成本较低、高质量的产品去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争、赢利,市场竞争主要也是围绕新产品的竞争而展开的,所以对于企业而言,其面临的环境是非常严峻的。
企业资源计划(ERP)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软件系统,融合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管理领域的具体业务,它在企业资源最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将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销售管理等所有的经营活动整合到一起,以实现提升经营管理效率的目的。对于企业而言,通过ERP的引入,能够在管理方面将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导入,这对于企业的实时控制和保持业务的稳定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并且能够为企业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很好的帮助。
二、ERP系统具有的基本功能
(一)设备基础管理
ERP系统能够科学合理的对设备工艺信息、结构及技术等进行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更加充分的对设备基础信息予以共享。
(二)设备技术管理
ERP系统能够对设备的运行信息、故障事故信息及其点检信息等有效的进行管理,并且还可以随时提供查询服务。
(三)预防性的计划管理
ERP 能定期管理及其计划设备的维护工作,在对诸多标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接着根据计划创建出维修工单,使得管理工作能够有计划的进行。
(四)维修过程管理
在维修工单前提下,ERP有效地执行、调度及其计划维修项目,同时维修质量、辅助管理材料领用、备件维修等等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
(五)设备管理的业务分析
ERP可以对上述诸多业务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制定出业务统计分析报表,从而提升设备的管理水平。上述功能彼此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链条,可以创建出设备维修管理,设备计划维修及其状态维修充分融合在内。
三、ERP系统拥有的优势
ERP的运用是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 能够优化和提升施工设备管理从组织体系、业务流程和掌握设备资源的动态分布到施工现场设备的利用、效率等。各个施工现场都能够充分的运用这一平台,对相关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传递, 对比应用之前设备管理工作更加开放, 消除壁垒, 促进信息资源深度挖掘利用。从当前的应用看来, ERP主要起到了下列几方面的作用:第一,通过集成、整理、分析设备相关信息,实现了指导施工设备的管理工作和统筹调配;第二,克服了现场设备收集、统计有关信息工作中产生的人为失误, 从而使得所提供的设备状态信息更加准确适用;第三, 能够快捷、及时的传递数据信息, 使设备资源利用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并且可以及时合理地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 确保了现场设备的完好性,使得设备管控更加到位、更加规范;第四,能够对施工项目设备使用的成本及时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制定控制项目成本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对于施工企业而言,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设备, 并利用网络传递信息速度快的特点, 能够进一步提高设备的管理水平、利学合理地调配现有资源、提升设备的利用率和企业竞争力。
设备管理的信息从开始实施就有着一定的难度, 一开始尝试可能会举得不太尽人意,但要是可以把理念、方法和管理程序上思路搞清楚,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ERP技术在企业设备管理应用中的关键技术
近些年来,在我国外大型企业中SAP系统实现了ERP技术理念的重要工具。SAP系统PM模块实现了企业设备管理中业务流、物资流、资金流的高度集成。在SAP平台上通过管理设备主数据、处理日常维护工作、管理预防性维护计划等环节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管理,并通过SAP内部功能自动实现与物资供应、财务核算以及成本分摊的自动集成。SAP系统PM模块的主数据主要包含工作中心主数据、功能位置主数据、设备主数据、备品配件清单(BOM)主数据等。这些主数据将在维修业务处理、物资需求、财务核算及成本分摊的自动集成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了SAP系统中实现工厂维护(设备管理)不能缺少的关键信息。
(一)工作中心主数据
在SAP中,工作中心是具体完成某项工作的组织单位,不但可以是一组机器(如吊机),同时也可以是一组维护技术工人(如维护车间或班组),或者是一个维护技术工人。
(二)功能位置主数据
功能位置是设备安装的位置,通常情况下,会在每个功能位置上安装一个或者多个设备(如泵站就是一个功能位置,电机和泵作为设备安装在功能位置上)。可以按照逻辑关系来设定功能位置的层次结构。也可以按照物理位置来设定。比方说,最高层的功能位置可以是工厂,下一个层次的功能位置是工厂中的生产装置。
设备主数据
设备是被雒修、测试、检查等的对象;
设备是独立的维护单元,如泵、马达、阀门等,它可以安装在一定的功能位置下;
设备损坏后首先是修理,而不是更换,配件则相反;
SAP能够追踪设备的失效、维护、移动等历史;
设备移动将带着维护记录;
设备主数据主要包含设备基本信息、设备种类、编号、设备状态等。
(四)BOM主数据
物料清单(BOM)就是构成设备或装配件的完全规范化的组件结构表。这个表包含了每一个配件的编码、数量和计量单位。该件能够是库存件、非库存备件或装配件。需要物科清单可以有任意多层,在PM模块中,一般都使用多级物料清单。多级物料清单的最高层表示一台设备。物料清单的较低层表示构成设备的组件和该组件下面的零件。设备BOM是指设备的备品配件清单,而物料BOM则是组件的组件或零件清单,建立物料BOM后,设备BOM只需建立至组件一级即可,不需将组件中的零件也列入设备BOM表,系统将自动建立设备BOM与物料BOM之间的层次结构。
五、ERP系统下的设备维修、保养模式
ERP系统是一个把基层单位、设备管理部门、财务有效结合在一起的集成化管理系统,怎样才能够将企业设备维修、保养模式整合到ERP系统中,是实现“以设备状态受控管理为基础,设备状态维修保养为主线”的综合维修、保养模式的重点。
(一)梳理设备维修、保养流程,规范化管理
首先,设备主管部门依据设备维修保养的需求分析,对维修保养的内容进一步细化,把企业设备维修保养分为内部维修、保养,委外维修,预防性维护,节能改造等模块,有针对性地依据设备的不同,设置从下而上的上报、审批流程,确保每一个阶段都有监督,有审批,以保障设备维修保养的全过程控制。不管是基层单位维修工单的上报、主管的审核还是设备管理部门的审批都要严格到人,一层层的细化,这样能够保证设备维修保养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设备状况处于受控状态。其次,把梳理后的设备维修保养流程和有关数据源源不断地依照ERP事先预定或设置好的作业流程整合到ERP系统中去。再依据控制需求汇总得出设备管理人员想要的数据,完成设备维修保养的全过程控制和集成化管理。最后,将每个设备管理人员的权限控制好,理清楚相互的制约关系;确保责任明确,工作落实到位,以免出现相互推逶的情况,最终使设备维修保养管理工作能够环环相扣。
(二)加强培训,保证流程的通畅
因为ERP系统是从国外引进的先进经验,并且SAP自身和中国操作者的使用习惯是不同的,因此必须要重视对于基层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从而提高ERP系统使用效果。为了切实抓好ERP系统操作、管理人员的应用水平,企业应该制定三个阶段不同的设备培训方式。也就是试运行前,由设备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讲座,针对ERP系统各个流程进行操作前的培训,让操作、管理人员能够大概的理解系统的操作,与此同时还需要制作操作手册,从而便于操作、管理人员使用;试运行的时候,制造模拟环境,要测试设备维修保养流程,让各设备操作、管理人员对自己的本质工作进行练习,为系统的投入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系统投入使用之后,要组织操作和管理人员转换角色讲课,交流个人在应用中的小技巧。这三个阶段不同的培训方式,使操作、管理人员都能够清晰的了解整个系统及设备维修保养的业务流程,确保工作流程通畅。
结语
在势不可挡的信息化热流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应用、开发ERP,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突破制约企业发展和管理落后的瓶颈,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设备 维修 保养
中图分类号:TH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8-01-01
建筑工程的极大扩大,离不开机械设备的作用,而机械设备的使用周期和年限有一定期限,所以为了让其在建筑工程中充分发挥价值,就要求工作人员了解、熟知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对机械设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通过维护保养等手段经常使其各种性能指标保持高度完好,提高其生产率和利用率,最终赢得更高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1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出现的难题
1.1对工程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容易忽视
现代社会的工程施工一般工期比较紧,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将工程施工机械设备正常的保养时间大幅压缩,甚至完全不进行必要的保养工作。并且在维修和保养过程中,一些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不重视,马虎了事,造成很多维修的浪费;有些工作人员为了贪图个人利益,将一些用做机械设备维修的费用挪用,使机械设备未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关注;更有甚者,不考虑其他设备的整体性能,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得过且过,只要机械能动就交差了事,结果也只会事半功倍。
1.2工程机械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制度不完善
施工企业认为机械可以作业的情况下对机械进行保养不仅耽误时间,影响工程作业进度,并且费钱、费力,一段时间内不对机械设备进行保养也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即使出现问题之后再做修理也不迟。而且,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需要一定的资金和人员投入,由于制度存在漏洞,购买维修保养物料所需的资金长期得不到批准和拨款。因此,众多施工单位并没有建立起一套相应的维护保养制度。
1.3维修人员水平不一,维修水平不健全
如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的功能不断的融入到工程机械设备中,这对于工程机械设备操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检测技术得不到广泛应用,对于制造精度越来越高、结构越来越复杂控制技术越来越先进的现代设备,很难凭经验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的教育,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缺点然后勇于改正,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工程机械的利用率和完好率,得到更好的经济效益。
1.4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设备得不到具体落实
制度很重要,但只有落实了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施工单位表面上的维修与保养制度十分完善,但却没有按照制度规定安排专人落实。而且设备的操作人员对设备的好坏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负责检测的人员不一定可以做到随时检测,这样就导致设备的进一步损坏。
1.5对机械设备的日常使用缺乏管理
机械设备使用时的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尤其是发动机启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工程机械设备在设计制造时已经设定了工作负荷范围,在中等负荷运转的条件下能够大幅减少机件磨损( 其原因是机械高负荷运转会使内部机件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 ,保证机械设备能够较长时间处在最佳工作状态。工程机械一般长期在环境恶劣的施工现场工作,地势不平整,空气混浊,都会影响到其正常工作,因此应尽量采取措施进行改善。另外,当机械设备需要在酷热、严寒条件下使用时,必须做好相应防寒( 加装防寒罩,防止零部件被冻坏) 和防暑( 保持良好的内部散热) 工作。
2改善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具体措施
2.1重视机械设备更新,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对机械进行维修与保养
目前,有些施工企业不注重机械设备的更新换代,机械设备更新换代往往很慢,而且不重视机械设备的老化现象及故障。有些管理人员只在乎眼前的短期经济效益,为了贪图方便而不对机械设备整体性能进行充分考虑,甚至违反有关规定继续使用一些破旧机械与报废机械,从而导致机械设备的故障率不断增大,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为降低。对于主要生产设备,在日常巡检中做到随时发现问题,随时整改,避免造成设备停机故障而影响生产等隐患对于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以预防性维修为主,即在设备故障发生前,按照设备的大、中、小型维修计划或相应的技术规定进行维修保养,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使生产顺利进行。对设备检查做到防患未然,定期检查是保证设备安全正常运行,对设备实施预防维修,避免设备事故的发生,是把设备故障消除在萌芽状态的必要手段。
2.2加强维修设备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设备维修保养水平
保养人员除了应该熟悉设备的使用手册外,还应该弄清楚各台机器的性能以及工作情况。结合工人的具体情况,定期举办保养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从理论课堂到实际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同时加强维修人员的维修新技术知识,提高设备维修保养水平。根据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在对设备进行维修的同时,适时地进行设备的局部技术改造和更新,建立专业分工的维修体制,配备先进的维修机具,掌握维修新技术,培育维修质量好、工期短的维修能力;对燃料、油料实行科学管理,根据油质化验结果确定使用期。这样可以花费较少的资金,提高设备的整体性能,从而大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严格落实机械设备保养制度,实行维修责任制
机械保养必须贯彻“养修并重,预防为主”的原则,做到定期保养、强制进行,正确处理使用、保养和修理的关系,不允许只用不养,只修不养。应尽量使相同类型的设备保养规范化,并安排设备保养细则将责任明确到个人。维修责任制是加强设备维修为生产服务,调动维修人员积极性和使生产工人主动关心设备维修保养工作的一种好形式。维修人员应负责设备完好率、故障停机率等工作。同时对定期维护工作,要制定工时定额和物资消耗定额,并按定额进行考核。
2.4加强设备检查力度,科学使用设备
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是设备维护的基础工作,为提高设备维修保养水平应使维护工作基本做到三化,即规范化、工艺化、制度化。明确哪些部位该调整、哪些零件该清洗、哪装置该维修,严格按照设备的维修保养规范进行。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科学的使用机械设备尤为重要。日常中注意发动机的启动是否正常,发动机启动正确与否,对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有着直接影响。防止机械超负荷工作。工程机械超负荷会导致发动机及各传动部件超负荷工作。改善机械作业环境。场地工程机械的作业环境一般较为恶劣,但是有些环境也是我们可以人为改善的。机械在施工时尽量使场地平整、密实,避免机械设备在作业过程中因重量大,剧烈振动等因素造成设备的倾斜,避免在倾斜的场地中进行作业,减少扬尘,避免在灰尘较大的地方作业,因为灰尘会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3结语
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是保证机械设备正常、高效工作的先决条件,认识到维修保养对于机械设备的重要性,并做好工程机械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维护保养工作,才会提高工程机械的设备完整率和作业效率,延长工程机械使用寿命、降低机械设备使用成本、确保安全快速的施工、减少对环境污染,这样才能大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郭凤阁. 浅谈工程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J]. 科技论坛.2013(5):10
关键词:施工机械设备;维修;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 TU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任何一台生产设备,不论其设计质量和制造质量如何之高,随着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运行和时间的推移,必然要受到机械磨损和自然磨损,因而,技术性能下降,甚至发生各种故障,从而影响生产。设备维修保养的目的,就是创造良好的设备运行条件,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因维修保养不到位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从而降低维修费用。
1 设备维修的工作内容
设备维修包括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检查以及设备维修三方面的工作。设备的维护保养,就是按照设计要求或设备技术规定,对设备进行日常的“十字作业”维护工作,即清洁、、紧固、调整、和防腐,并及时地处理设备运行中引起的常见的问题,从而改善设备的使用情况,延长使用寿命。设备检查是通过了解设备运行情况、工作精度、磨损或腐蚀程度进行检查测量或校验,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时地为维护和修理提供线索,根据检查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设备维护工作的措施,或者有目的地做好设备修理前的准备工作。设备维修工作就是修复或更换由于正常原因或非正常原因损坏的设备零部件。
1.1 设备维修的类型
根据设备维修内容、维修工作量的大小、修理间隔期长短以及修理费用的多少,把设备维修分为三类:(1)小修:小修理通常只需修复、更换部分磨损较快和使用期限等于或小于修理间隔期的零件,调整设备的局部结构,以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转到计划修理时间。小修是设备修理中工作量最小的一种修理。(2)中修:中修是指对设备部分解体、修复和调整,并更换一些经鉴定不继续使用至下次中修时的主要零部件与基准件,使设备达到规定的精度、性能和生产能力。其工作量介于小修和大修之间。(3)大修:大修是指对设备的整体进行拆卸,修复或更换全部损坏零部件,达到出厂时的标准尺寸、标准安装的要求,恢复设备原有的精度、性能。大修理的同时往往还按照计划进行改造,以求改变设备在技术上趋于落后的状况。大修是工作量最大的一种修理。
上述三个种类的维修,在维修完成后都必须进行试运转,并按规定分别由使用单位、操作人员和有关部门验收,重点设备还应有设备主管部门派员参加验收。
1.2 设备维修决策
设备维修决策是指设备管理人员以设备的磨损规律和故降规律为依据,结合设备运行的各种条件,对设备的状况进行预测。在预测的基础上,从人力、物资、资金上全面衡量,制定设备状态检测、设备维修计划的方案,并从中选出较优方案后组织实施的过程。设奋维修决策要遵守的基本原则是检测和修理费用少,对正常的生产保障程度高。既要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又要节省费用。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设备磨损规律和故障规律的研究,加强对设备的分类分级管理,根据没备的状况来合理确定维修种类、维修时机,尽可能减少设备的过量维修。
企业的设备维修决策主要有:(1)设备状态监测决策:为了有效贯彻上述原则,必须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设备状态监测技术就是贯彻上述原则的有效措施之一。它是在设备检查的基础上,伴随着“预防维修制度”而发展起来的技术,是一种把医学诊断技术向设备管理引进的专门技术。它可以随时掌握生产流程各个环节的运动状态,根据设备状态的老化、劣化、磨损、腐蚀的程度,在设备故降出现之前实施维修。这样,既能避免设备的过渡维修以及因此而引起的设备精度下降和额外的停机损失,又减少了设备故障,提高了设备使用时间和利用率,保证了正常的施工生产要求,使设备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设备维修计划的决策:最早的设备维修思想是事后维修思想。随着生产的发展,设备故障严重影响了生产进度和任务,因而出现了设备预防维修的思理。这种维修思想强调预防为主,在设备使用时,就按计划做好维护保养工作,加强设备的巡回检查,以求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进行修理。
2、良好的设备维护和保养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有效保障
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寿命。精心维护和保养,可预防零部件的磨损和非正常的磨损与损坏。如果日常保养跟不上,设备故障多,不仅增加维修费用,而且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降低生产效率。
2.1制定设备责任承包机制,抓好现场管理
为了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安全施工生产的目的,设备管理应严格实行包机责任制,即对各设备使用者实行定人、定机、定责,实行岗位专责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细则,奖罚要分明,并监督落实“三定”管理制度。设备操作手应认真做好每日设备运转记录、设备巡回检查表、日常保养记录,以便设备出现故障后分析原因。
2.2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各种竞赛活动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以人为本,长期开展群众性创完好设备、创红旗班组活动。对操作人员的维护保养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将由原来的“要我做”,变为“我要做”。通过此活动来提高设备经济效益。
3.施工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经济分析
施工机械设备维修是“对未来的投资”,是继施工机械设备购置投资之后为长期发挥施工机械设备效能的第二次投资。从经济角度来分析,效益最大化无疑是决策的重要原则之一。维修保养是指为防止设备劣化,维持设备性能而进行的清洁、、紧固、调整、和防腐等日常维护工作。保养的意义在于,设备在长期、不同的环境中的使用过程中,机械的部件磨损,间隙增大,配合改变,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平衡,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使用效益均会有相当程度的降低,甚至会导致机械设备丧失其固有的基本性能,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设备就要进行大修或更换新设备,这样无疑增加了企业成本,所以提高施工机械设备维修效益就是要加大设备日常管理力度,做到科学合理的维修保养设备,降低维修的耗费或成本。
3.1总成经济性评价
维修力量(用Mp代表):维修力量充足时取1;维修力量完全不具备时取0,而介于这两种极限状况之间的情况将选用(0,1)之间值,其中越接近1,则说明维修力量越充足,否则就越不充足。如果修理班组维修力量不足,则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成修理工作,出现拖工现象,那么对于维修经济性是不利的。
维修窗口(用Mw代表):生产作业处于休闲状态,即存在最大维修窗口时取1,生产作业繁忙,即不存在维修窗口时取0,其它则取(0,1)中间值。如果在设备闲置时安排好修理工作,使其不影响正常生产,无疑对于维修经济性是最有益的。
资金备件(用Mm代表):资金充裕、总成备件充足时取1;无资金或无总成备件时取0。资金充裕、总成备件充足就能保障维修工作的顺利进行,当然就有良好的经济性。
上述指标只是经济性因素的3个分指标,它们综合起来可以对整个总成经济性进行评价。总成经济评价值由Ei表示。
Ei=(维修力量模糊值+维修窗口模糊值+资金备件模糊值)/3
算子“+”定义为:三项中有一项为0则Ei取0,其余情况则为代数和,即:
Ei=0(Mp= 0或Mw= 0或Mm= 0) (1≥Mp> 0和1≥Mw> 0和1≥Mm> 0)
(Mp+Mw+Mm)/3
显然Ei是介于闭区间[0,1]中的值,是一个0至1之间的模糊值。当Ei为0时,说明总成维修的经济性最差, Ei为1时,说明总成维修的经济性最好,Ei值越大说明总成维修的经济性越好。
3.2整机经济性评价
整机经济性评价与各总成经济性评价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同理,整机经济性评价值Ez可用如下公式表示:Ez=(整机维修力量模糊值+整机维修窗口模糊值+整机资金备件模糊值)/3
算子“+”定义同上。其中:整机维修窗口的模糊取值与总成的考虑一样,而整机维修力量及资金备件的取值与总成相比稍有差别。因为,整机大修是由专门修理部门进行的,所以只有当修理车间维修力量充足时,取值才是1,维修力量完全不具备时取0,其它情况取(0,1)之间的值。它们的取值与修理班组维修力量是否充足无关。同时,整机大修考虑的维修资金、备件供应都是针对整台机器的,而不是针对某个总成的。只有当整机维修资金充裕、整机所有备件供应都充足时才取1,反之取0,其它情况取(0,1)之间的值。
结语
设备维修决策活动的科学性及准确性是设备管理现代化水平高低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影响维修决策活动实施的因素众多,准确把握各零部件的劣化状态(即技术状态)是一个重要方面,然而如果由此而忽略包括同步维修、维修经济性等问题,其决策结果是不可取的,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对有关方面开展了初步的探讨,其中有不少地方尚有待进一步深入,以达到共同促进维修理论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地质机械装备 维修保养 节能环保
1、地质机械装备分析
由于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不仅给探矿、找矿、开发等施工单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深部找矿的地质装备提供了广阔的施展功能的空间,如超深钻探地质装备的高效能、低能耗、可靠、耐用、质优等特点,不仅在施工过程中得以充分体现,也是进行深部找矿、地热能源开发利用、海洋可燃冰开发的重要技术手段和保证。
1.1地质装备特点
由于地质装备的维修与保养工作,一直受传统施工特点和施工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一般都带有突击性,例如,在突击性的施工过程中,常因机器设备的运转时间过长和设备负荷量过大等,机械设备不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与保养,还因作业对象多为泥沙或岩粉等介质,造成设备的机构部件、零件等磨损严重,使零件使用周期减少。因地理条件恶劣和气候条件差,地质装备在野外、海洋施工作业时,又常受到受极其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例如,气温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了机械装备运行的稳定性,也常出现机械设备效果较差、零部件出现锈蚀现象。至使效率下降和功率损失增大等问题。
1.2加强地质装备的维修与保养
如何加强地质装备的维修与保养,不仅是简单的更换机器零部件或加注油等不断重复性的工作,而是要通过采用合理相应的技术措施,使地质设备的各项性能能够快速达到和恢复到最理想的技术状态水平,既要能满足工作要求,还应使其在施工中发挥出最大效能。由于地质装备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和新工艺等,已在深部找矿机械设备中得到普遍应用,不仅使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高,也给企业的设备维修与保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保证提高维修与保养技术水平同时,还需建立一套快速高效的维修与保养工作应急机制,才能适应当前地质装备施工的特点。例如,在地质超深部位找矿的机械施工中,因地层结构复杂和多变,又多在偏远山区或沙漠,并且野外作业的环境及运行条件都非常恶劣等,不但给地质装备的维修与保养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设备故障发生的几率。
1.3 明确地质装备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设备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既要做好全面的协调工作,又要起到对操作及维修人员工作行为进行监督的作用。不但要把机械故障的控制管理放在重要的工作位置来抓,还要通过强有力的组识形式、严格的技术规范和利用先进的维修保养方法,来保证设备运行质量的可靠,以达到实现企业制定的设备故障管理为零的工作目标。
2、建立科学的维修与保养规章制度
在地质深部勘探工程施工中,设备维修与保养执行的是原地矿部制定的计划性维修保养制度。它是按规定时间有计划以预防为主的维修保养,根据损坏规律及磨损程度等制定出相关的维修保养计划。在施行过程中,虽然对保持设备的技术状态和延长使用寿命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现代化及科技化的企业生产中,强调的是加强设备管理应建立在经济管理的基础上,要在设备寿命周期内以投入较少的资金,而获得最大的经济价值。在加强和搞好日常维修与保养工作管理前提下,保障设备运行质量和技术效能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的综合素质。
2.1建立合理的维修制度
企业一直存在着重用轻养、对设备管理与维修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设备带病作业或零部件超限磨损,以及忽视必要的维修与保养工作等问题。其结果不仅造成设备故障明显增加、使用寿命缩短和经济效益降低,也大大增加了维修成本和维修人员工作量。因为重修轻改,例如,对技术落后的设备只是一味的反复修理,而不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不仅使维修成本无谓的增加,也降低了设备精度,已不能适应当前生产的需要。由于机械维修技术力量相对薄弱,随着进口和新型国产设备的不断增多,对设备管理、操作、维修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现有的维修人员技能水平不能满足正常维修的需求,而造成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滞后,已跟不上地质装备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步伐。因企业的故障检测技术落后,维修人员对机械故障的判断与排除,还停留在凭借多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准确率较低,而且经常会无谓增加维修时间。
2.2建立合理的保养制度
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地质装备水平和优越的机械性能都得到了飞跃式提高,但原有的维修与保养制度还是一成不变,使得维修保养工作开展与现有的地质装备的实际状况不相一致,不仅影响了地质装备的使用效能,增大了维修保养成本,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近年来,广泛采用的“预防为主”的维修保养思路,就是通过采取预防性检查技术来确定科学的维修与保养周期。它的核心是“按需修理”,也就是说按照维修保养对象的实际状况,而不是按照使用时间来确定维修保养方式。既能很好的解决了“计划维修保养制”中僵化的强制性修理问题,也避免了一直困扰勘探工程施工中设备维修与保养难问题。将“计划保养制”与“预防检测制”进行互补,根据生产进度情况提出进行维修保养计划,寻找出地质装备的磨损规律,以确保修理周期能够按时进行。这对于地质探矿、开发施工企业来说,是做好地质装备维修与保养工作最适用、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2.3建立合理的人员培训制度
通过对有关人员进行合理有步骤的技术技能培训,使参与维修与保养工作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维修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以适应现代化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的需求。企业通过编制切合实际和便于操作的维修与保养计划,建立合理的维修组织机构,准确地掌握所要维修与保养设备的性能状况、运转台时、维修周期、维修作业时间等资料,以保证野外施工的地质装备正常运行。
3、实施维修保养应与经济、安全及节能环保并重
在开展的地质装备管理工作方面,不仅要加强机械维修保养,更要提倡加强经济管理方面理念。在地质装备有效寿命周期内投入最少的资金进行维修与保养,既能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果,同时又可赢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实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3.1 保障地质装备能够安全及有效生产
地质装备因施工作业地点及工作条件的特殊性,多为野外露天作业,施工受季节、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施工突击性等众多因素影响较多,由此给机械维修与保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如果因客观原因造成机械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甚至发生机械装备故障及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例如,在郑州市市政基础工程分公司的桥桩施工时,为了突击任务,设备得不到及时维修保养,又因负荷过大和施工时间过长,造成连杆螺丝脱落、连杆击破注浆泵泵壳,不仅发生了设备损坏事故,员工身体也受到了严重伤害,企业损失达几十万元以上。
3.2应不断提高地质装备的机械化水平
提高地质装备的机械化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竞争能力,对减少地质装备能耗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例如,2004年,局属一单位购置了1台套国产SPS--3000型水井钻机,其主机电机配套总功率是180kW,为了节约能耗,经过与厂家协商,将动力驱动装置改为由2台电机组成。在正常施工钻进时只使用1台90kW电动机驱动工作即可,当快速提钻、处理孔内事故时,使用2台电动机同时驱动,这样一个项目下来可节约费用就有数万元。如果这套地质装备按使用10年寿命计算,节约的费用相当可观,不仅可以给企业节约大量资金和带来无形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可以降低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量。
关键词:机械设备;故障形式;故障诊断;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TU8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现代工业的特点是生产设备大型化、连续化、高速化和自动化。它在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节约能源和人力,减少废品率,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机械设备发生故障而停工造成的损失却成反比例的增长,维修费用也大幅度地上升。因此,机械设备故障诊断及维修保养在现代工业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机械设备常见的故障表现形式
1、性能异常
由于受到运行环境和长期使用带来的老化影响,机械设备常会出现动力性能变差、最高转速下降、油耗量增加、产生振动和噪音、难以操作等性能异常故障。这是由于机械设备运行时间较长,内部元件损坏或者老化导致的。
2、外部故障
机械设备在运行中常会出现位移、歪斜或者倾斜、部件偏移等现象,影响其正常运行。设备受到外力作用产生的可以明显观察到的外部故障,是在较复杂作业环境中运行的机械设备常会出现的故障。
3、噪音
机械设备产生噪音是出现故障的一大表现。一般情况下,响声较沉闷且机械设备出现一定的振动现象时,可以预见设备内部出现了较大故障,需要立即停止设备运行并进行检修。机械设备产生响声的原因有很多,要根据情况对机械设备进行全面专业的检查。
4、产生异味
机械设备内部的一些非金属材料出现脱落或者受到内部温度过高的影响,会产生焦臭味。如非金属材料受到机械设备摩擦、导线的绝缘层被烧坏、机油泄漏等,都会导致机械设备出现异味。
5、温度过高和漏油故障
温度过高一般由2种原因导致,一是机械设备长期高负载运行;二是机械设备内部的电气系统或其他机构出现故障,导致更多热量产生。漏油也是机械设备常见的故障形式之一,大多是由于机械设备的油液密封部分出现破损,致使机油、油、制冷剂等油液泄漏。
二、机械设备故障的诊断方法
1、综合比较诊断法
综合比较诊断法包括对振动幅值、频率、相位、转速、位移量、振动形态以及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的多种信息进行数据采集和存贮,作为数据库保存起来。机器等一旦出现异常,就像医生治病时需要病历一样,把当前状态与历史或正常状态作比较,从而做出故障原因和故障状况的判断。综合比较诊断法的关键是建立机械设备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模式”。某些微机自动诊断系统就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诊断的。
2、振动特性变化诊断法
根据机器工作参数发生变化时(如升、降速过程,负荷变化过程,振动频率、幅值、振型的变化过程),测量其振动特性,从特性变化中判断故障的原因和部位。例如轴的裂纹诊断,一般在工作转速下是很难识别的,但在转速升降过程中由于裂纹的开合,有可能在反应敏感的频域上进行诊断。又例如判别离心压缩机的振动是否由轴承油膜振荡引起,除了观察它的振动频率与转子的一阶振动频率是否相近之外,还要观察轴心位置和涡动频率随转速的变化。对于油膜失稳的转子,其涡动频率成分在转速较低时就已存在了。
3、故障树分析法
故障树分析法是一种将系统故障形成的原因由整体至局部按树枝状逐渐细化的分析方法。可判别系统的基本故障,确定故障的原因、影响和发生频率。故障树分析法可对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预测和诊断,分析系统的薄弱环节和完成系统的最优化等。
4、温度检测
温度是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的一个突出的表现,通过温度所传达的信息也可以用来对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检测。温度检测技术一般包含非接触式测温和接触式测温2种。对于机械设备中难以到达和存在危险的部位,常采取非接触式测温,例如旋转部位的温度测量;对于需要连续检测的一般性设备部位,常采取接触式测温,如测量设备轴承的温度。利用温度检测技术进行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简单易行,且结果也较为明显,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对机械设备的故障做出分析和判断。
三、机械设备故障维修保养的方法
1、提高机械设备管理人员的认识水平
通过提高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人员的认识水平能够向他们明确强制保养的原则,强制保养实际上就是对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一个硬性规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按时进行。这一点可以以加强工作人员的机械设备管理教育来实现,从而让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人员全面地对机械设备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解,更好地做好机械设备保养工作。
2、合理选择维修方式
从机械设备出现故障的规律分析可以得知,故障一般包括具有规律性的磨损故障和具有突发性的随机故障,对于不同故障的检测和维护,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规律性的磨损故障一般是由机械设备部件长期运行带来的磨损、老化失效所导致的,可以对其磨损、老化的规律进行观察和记录,适合采用状态检查法来检测其发展的程度,从而对故障做出预防;对于偶发性的随机故障,其发生概率与时间没有关系,一般出现在机械设备重点零部件上,要严格按照使用规则和期限,定期对机械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以降低随机故障的发生概率。
3、强化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
只有不断强化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技术,才能够保证机械设备不论在何种恶劣的作业环境下都能够正常运行。由于机械设备在使用中有着一定的季节性,再考虑到机械设备的特殊性,就必须要强化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工作,而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更应该得到加强。首先要加强机械设备的保养,在保证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有效的情况下分级、分时、分项科学合理的开展工作,预防可能的事故出现。另外在这一方面应该采用专业素质高、维修保养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使工作有针对性、有效地开展。
4、收集机械设备使用、保养、维修资料
详细的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设备的使用时间;故障发生前设备有无异常现象;油压、油温、水温是否正常;机油、燃油、水的消耗是否正常;设备运转是否平稳、有无振动和异响;设备起步、加速、减速、停止是否灵敏可靠;设备本身功率损耗有无增大,作业时功率有无下降;设备在什么样的工况下作业;设备出现故障时是空载、轻载、还是重载;故障发生后是否立即停机。在通常的机械设备故障中,人为故障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实际使用中,要求操作人员要熟悉设备的性能和操作规则,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同时在平时的使用过程中,做好保养和维修资料的收集工作。
5、要设置保养制度,而且要明确时间
建设方要设置合理的维护等的体系,要切实的落实养护条例,要将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那些初级的养护活动可以由基础对工作者来完成就可以了,对于那些高级的要有工作者结合相关的操作人员一同来分析。当做好保养工作之后,问题的发生几率就变弱了很多,只有这样才可以切实的减少维护的资金,提升利润。而且,维护时间要切实的结合使用的具体状态,积极的分析相关的信息内容,分析体系的使用规定,问题出现的特点等多项内容来明确,其方法有概率统计法、技术一经济分析法和维护作业统计法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工业生产当中不能总是追求利益而忽视对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机械设备的日常维修和保养工作是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完善现场对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及维修保养制度,从而保证机械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控制机械设备的维修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周飒湖.浅析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修工作[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
[关键词] 医疗器械;维修;现代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55-5200(2014)01-080-03
Doi:10.11876/mimt201401021
Medical equipment repair and management modernization ZHOU Zhong-jun.(Medical equipment and supply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00)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在医疗诊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先进的医疗器械以及精密仪器应用于医疗领域,医疗器械的先进程度已经成为医院实力的一个象征,医疗事业的科学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的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诊断和治疗。现代化的医疗器械必须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的维修管理,医院器械如果经常出现问题,就很难提供科学的诊断数据,精度不可靠,就会影响到医疗诊断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安全。
1 医疗器械维修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
近些年,随着医疗器械数量的增多,医疗器械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明显,许多医院在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上技术比较落后,没有明确的维修制度,维修手段也需要改进,随着医疗器械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维修人员素质以及技术水平也需要不断提升,维修管理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目前医院设备维修中存在人员、制度、手段等诸多困难。
1.1 医院重视程度不够,维修人员素质偏低
对于医疗器械维修管理,许多医院并没有给与高度的重视。大型医院缺乏高端人才,部分小医院维修人员配备不规范,缺乏与现代设备维修相适应的基础,对维修人员准入资质等没有明确的规定。据相关资料统计,从事医院维修工作的一线人员,学历往往偏低。同时缺乏培训导致工作技能较为单一,思维方式落后,无法快速跟进先进的医学工程技术。没有准入条件,人员随意进入,对医疗器械的维修,无暇认真细致的专研,造成医疗器械故障维修时间延长,给医院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2 新设备不断推出,在大型设备维修中缺乏主导能力
医疗设备品类和范围不断增多,涉及计算机、机械、电子、光学等多个学科。对维修人员的复合性要求越来越高,面对大型设备维修,医院维修人员往往缺乏能力,只能依靠厂家。无论是配件价格、维修费用,维修成本控制都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话语权。
1.3 管理不规范,制度配套差,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
目前,很多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不规范,没有建立相适应的规章管理制度来约束。一些医院虽然也编制了医疗器械管理制度,但是都属于形式上的规章管理制度,医疗器械的维修很难得到有效的规范管理。没有相应的管理流程,同时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医疗管理考核机制,工作范围也不明确,技术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一些维修人员虽然什么都能够维修,但是维修质量却很难达到标准,长此以往,医疗器械的正常运行就很难保证,同时,维修质量的不达标也会影响医疗器械诊断的精确度,导致医疗器械故障频发,医疗诊断的可信度就会遭到质疑,不但会影响到医疗诊断的效果,同时也会影响到医院的治疗信誉。
1.4 维修技术手段落后,维修培训投入较低
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 医疗器械的更新换代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新的医疗器械不断增加,医疗器械的自动化标准以及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一些医院的维修条件却依然保持在传统的维修条件阶段。落后的维修手段以及缺少精确地检测仪器,面对各种现代化的医疗器械,高精尖的新设备,传统的维修手段很难保证维修质量[1]。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院领导没有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维修问题,不愿意在维修管理上投入更多的资金,看不到维修质量提升后,为医院带来的潜在的经济效益。
1.5 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日常维修保养不到位
医疗器械的维护保养是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定期维护保养医疗器械是有效使用医疗器械,降低医疗器械故障率的前提条件。如果在维护保养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的解决,以免医疗器械出现严重故障影响正常的诊断和治疗。繁多的设备,仅靠人工记录,制订保养计划,进行保养统计分析难免疏漏。可能影响医疗器械定期保养,进而影响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甚至可能因为忽略了维护保养,给医疗器械带来故障隐患。
2 医疗器械现代化维修管理对策
2.1 设计适应新需求的管理框架
医院对设备管理已经进入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所谓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以单件设备为基础,以设备需求提出设备采购为起始点,包括设备购置、使用、维修、直至设备报废的全过程分析。既包括设备购置费、设备维修材料费、维修人员费用等费用成本分析,也包括使用效益分析,其最终目的是达到设备在其生命周期内费用最少,而综合效益最高的目标。设备的管理囊括了设备招标采购、设备维修、设备质控、设备日常维保等多个环节。设备维修应纳入设备全生命周期视角,作为一个降低综合费用,实现最佳效益的环节。
2.2 利用信息管理手段进行精细化管理
HIS、LIS、PACS等信息系统早已在医院广泛应用。信息化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从医院的网上挂号,门诊预约,直至划价交费,药品管理、诊断设备管理、电子病历等均实现了信息化。
不少医院已开始研发配套的设备管理系统,根据设备、耗材不同的特点和属性进行分类管理。对领用、调拨、转移、使用、维护、回收、报废、赠送等过程统一管理和统一监控,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目前维修管理中要求维修人员不但要熟练掌握技术,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设备维修管理记录,建立维修档案,以便于更好地掌握设备状况,及时解决故障问题。维修管理记录要求维修管理人员要详细登记每台设备的工作现状,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分类管理,建立详细的技术档案,按照不同的类别做好维修档案的记录工作[2-4]。在维修保养环节,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将传统的人工记录转换为建立重点设备基本参数数据库,实现日常维保提示,数据记录,在此基础上完成设备质控、性能评价,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2.3 促进观念更新,提高维修质量
医疗器械维修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并且维修手段比较复杂的工种[5-8],医疗器械维修管理投入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目前大型设备维修越来越依赖上游厂商,更加导致设备管理部门重要性被削弱。设备管理相关人员应推动医院领导更新观念,加打医疗器械的资金投入,管理手段提升,人员维修水平提高,维修的质量以及效率才能够有效提高。同时,维修水平提高还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提高维修的准确性以及维修速度,缩短医疗器械故障发生时间,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率,进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9]。
2.4 健全管理制度,各科室协调配合
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寿命,减少医疗器械故障的发生率,日常维修保养十分重要,有赖于各个设备科室的正确使用和简单开机前维护,设备管理部门应协助相关科室制订相适应的维修保养制度,做好维修保养记录。维修人员也要定期检测检查各种医疗器械,清洁、更换和校准相关的容易出问题的设备配件,对于一些特殊医疗器械,应对科室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提高其保养维护水平,有效减少设备故障发生率,提高经济效益。
2.5 利用维修数据库,实行科学化维修管理
利用信息化基本参数数据库,建立系统化维修档案,详细的维修记录能够为类似的故障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10-11]。同时,通过维修管理记录进行数字化分类管理,并且通过网络与使用者共享信息,以便于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故障的发生率[12-13]。还可进行更深入地分析,对设备更换配件进行预测预估。
3 小结
随着医疗器械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医疗器械维修管理难度也逐步加大,因此,医院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加大维修管理力度,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以及引进人才等方法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加大维修设备的资金投入,改变传统的医疗器械维修管理状态,制定有效的维修管理制度,加强医疗器械的维护和保养,采取信息化、多样化手段,实施现代化的维修管理。
参 考 文 献
[1] 王跃武,宋岩,武百春.对医院设备维修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8,(5):306.
[2] 崔飞易,黄煌镜.探讨医疗设备的维修现状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2011,26(11):60-61+46.
[3] 张旭.医疗器械维修检查及管理[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30):119-120.
[4] 戴捷,苏磊,冯璐琼,等.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0,7(12):35-38.
[5] 高峰,李争.关于医疗器械维修管理建议[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1,17(1):63-65.
[6] 王国华.关于规范我国医疗器械价格的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8(11):33-34.
[7] 赵春荷.中药饮片日常监管的难题[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164-166.
[8] 童音,魏民,梁蔓丽.医疗器械维修人员对隔离疫区造成的污染与防护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04):391.
[9] 陈,刘珍才,汪兴旺.大型医疗设备维修管理的思考和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2012,9(02):52-54.
[10] 罗宝文. 浅谈如何加强医疗设备管理[J]. 医疗装备,2009,22(08):40-41.
[11] 苏斌能,张奕东. 浅析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J].科学之友,2010,(2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