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音乐的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西方音乐的内在精神 西方音乐的内在精神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西方音乐的内在精神 精 品 源自历 史科
对于西方音乐文化的写作,无论运用怎样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都不可能避开对西方音乐史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重点介绍,因为西方音乐在这两个时期已经高度发展与繁荣,不仅乐谱资料和乐器种类极为丰富,各种音乐形式亦发展到一个高峰,目前我们所深入研究的作曲家和作品绝大多数来自于这两个时期,因此,对于这些书籍关于这两个时期的论述进行对比,也变得十分必要。
首先来看叶松荣的《论稿》,作者对于每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所启用的标题都呈现出承上启下的逻辑性。而章节下面的小标题体现了该书主观性的特点,如描述古典主义时期的“莫扎特的美学思想与音乐创作”、“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独特性及评价”,浪漫主义时期的“舒伯特音乐创作的独创性”、“肖邦音乐创作中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等。在论述方法上,作者叙述的方式却突破了传统的史书,较为自由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且评述性很强。对于作曲家、流派的评价分析也十分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在谈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情感内容独特性时,作者将该曲与席勒的《欢乐颂》一诗各自产生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进行审视,使这一段的论述渗透着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文化内涵。
蔡良玉的《西方音乐文化》关于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的篇幅占据了此书的绝大部分,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贝多芬归到任何一个时代,而是将其单独作为一个章节来谈,这是对于贝多芬作为这两个时期承上启下者这样一个特殊身份的重视。在所呈现的史料上,尤其在论述作曲家生平方面,由于提供了许多在普及书目中少见的新材料,使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论述方面,作者尽管仍是以客观叙述为主,但仍不乏其主观评述性。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年轻的音乐家都不应该是‘文化盲’,”因此他在写作时更加注重文化历史背景和音乐观念的发展变化的论述。
陈小兵的《西方音乐的轨迹》是作者把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整理成集而出版的书,既然是论文,一定有作者的偏好,自然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作者“希望让音乐史研究超越对史料的客观介绍,尝试置身于历史的情境中来对西方音乐进行主观的认识,在文化观念与音乐史之间寻求某种时空的联系”的目的,全书并没有按照历史时期进行章节的安排,而是根据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将其分成四编,每编设置一个主题。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文化主要被安排在第三编“体悟西方音乐意味”进行论述,这一编包含了“难觅莫扎特之魂”、“马勒的《千人交响曲》”等论文。在论述方面,作者在掌握丰富的史料的同时,从更宽的视野进行了主观评述,洞悉西方音乐的精微。
综合来看,以上几本着述各有千秋,难分高下。以中国人的视野研究西方音乐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立场和角度,然而从研究深度层面上来讲,仍需加强。希望中国音乐界出版更多具有学术价值的专着译着,这对于提高我国音乐界的理论水平将大有裨益。最后,笔者借叶松荣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中国人研究外国的音乐艺术并非不可为,但要想使学术研究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史,音乐史、美学、文学、哲学艺术等做全面系统的把握,才能使研究有一个较为稳固的根基。”
课题名称:浅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体验
学生姓名:
系别:音乐系
专业:音乐学
指导教师:
年月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XX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XX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XX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XX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XX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XX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平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开题报告参考:
谈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要求及方法
摘要:开题报告是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本文将结合笔者近年来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音乐论文开题报告中主要内容的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开题报告;写作;要求;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260-03
开题报告,也叫开题申请报告(或选题设计书),它是检验论文写作者的研究能力、学术水平、选题价值、获取成果可能性的重要依据。可以说,开题报告就是科研施工的“蓝图”,是一份周密详细的研究提纲。目前,高校大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前都需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撰写开题报告,虽然各个高校有关开题报告的形式要求不完全相同,但开题报告所包含的内容却大同小异。笔者在近年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清楚开题报告的具体写作要求及方法,因此,在开题论证阶段递交的开题报告中常存在各种问题,以至于影响到毕业论文的正常写作。本文将根据开题报告中所涉及的论文题目、选题依据、研究方法及手段、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写作的阶段计划等内容,结合目前音乐专业学生撰写开题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对开题报告写作要求及方法进行分析论述,期望能给撰写音乐论文开题报告的同学们以启发和帮助。
一、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就是论文的名称,在写作时应注意论文名称一定要准确、简练,即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对象、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常存在的问题有:论文题目不准确、选题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选题难易不合适。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确定论文题目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1.选题时应对自己的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专业所长,选择适宜自己完成的论题。
2.论文的选题一定要符合本学科的理论发展,解决学科建设、科学发展的理论或方法问题,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符合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解决应用性研究中的问题,才能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3.论文选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大小适中。如果论文题目的研究范围太大,将不适宜学生在短期内完成,所以在确定论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论题的创新性、严谨性,还要考虑论题完成的可行性。
因此,准确、简练、醒目、新颖的论文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研究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计划中对能力知识结构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毕业论文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中选题依据主要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内容。
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主要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且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常存在的问题有:选题来源及意义混淆;选题的来源及意义表述不清、过于简单;语言组织口语化严重,书面用语表述能力欠缺。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同学们在撰写选题的来源及意义时参考以下方式进行写作。如:××现象是当前音乐教育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人大学期间或实习期间对该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或是对该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想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对此问题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研究,通过和指导教师沟通交流,最终确定××××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选题来源及意义。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演奏能力及水平进行全面、正确、客观地评价,将有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因此,在教师命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在钢琴学习中的感受,通过与指导教师的沟通交流最终确定《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本人的毕业论文题目。又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选题来源及意义。视奏能力是检验手风琴演奏者演奏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内容,视奏能力不仅影响手风琴演奏者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兴趣,还制约手风琴演奏者技术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手风琴教学中学生反映最强烈和最迫切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本人自幼学习手风琴,也对手风琴演奏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之后,决定以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为我的毕业论文题目,同时通过分析研究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培养的方法,为今后自己更好地学习演奏手风琴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外研究现状。一般是指与该论题相关的文献研究,包括论著、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从中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而确定本论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常存在的问题有:文献资料收集不充分;所列著作或文章与论题联系不紧密;语言组织缺乏概括能力,对相关文献中的观点表述不准确。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可参考以下方式进行表述。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国内外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如:国内的马永霞著的《教育评价》一书中以教育学的一些新学科新论点为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指出我国当前音乐教学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学科研究和发展的建议;国外的苏霍姆林斯基著的《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谈到,美国八年研究报告中关于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被人们接受之后,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为了使评价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关键是要明确各种教育活动的目标。以上文献资料都为本论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理论参考,虽然有关评价在教学中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尚未见到对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
3.本选题的研究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常存在的问题有:研究目标不明确;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无法实现。关于论文的研究目标,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论题,用词准确、精练、明了。确定论文研究目标,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如:论文《谈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的研究目标。通过分析、研究评价在钢琴教学中的重要性,为自己今后从事钢琴教学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从事钢琴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4.内容创新点。论文内容创新点主要是论文写作中与相关文献中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等的不同之处或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应该是每篇论文都有创新点。常存在的问题有:内容创新点不明确;没有创新点。关于论文的内容创新点,写作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角度来谈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如:论文《谈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的内容创新点。本文的内容创新点是结合自己在手风琴学习中的切身感受及认识,对手风琴演奏中视奏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
5.主要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论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论文的作者通常在选题、实验研究、资料整理及论文撰写过程中,需要参阅和利用一些文献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工作内容,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有所创新。在引用参考文献时应遵从科学性、真实性及新颖性的原则,即: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常存在的问题有:引用文献数量过少;参考文献格式不规范。按照学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每篇论文至少有10篇、部参考文献,而主要参考文献应在6~8篇、部;其次,在论文中所列参考文献应符合相关格式要求,即: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社信息。如: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专著类【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研究方法及手段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主要包括:选题的研究方法、手段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等。常存在的问题有:有些学生采用的研究方法及手段无相应的解释说明;个别学生选用的不是论文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法。一般情况下,论文的研究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写作时应注意结合自己的论题对选用的研究方法做简要解释说明。
四、论文的框架结构
良好的结构层次可以帮助作者明晰构思、贯通文脉,同时也是写好论文的重要保证。“言之有序”的问题要靠结构层次来保证。强调结构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层层展开、环环相扣,使整篇论文系统严密、浑然一体。常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标题之间条理不清,缺乏逻辑性;标题概括性不够。一般情况下,关于论文的框架格式首先要符合逻辑规律。论文的结构形式通常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和分总式等。因为论文结构层次一般分成若干个自然段,或是用若干个小标题来论述。所以在写作框架结构时,应注意每层的小标题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一个编码的两个数字之间用圆点(.)分开,末位数字后面不加圆点。如:1(一级标题);1.2(二级标题);1.2.3(三级标题);1.3.4.1(四级标题);所有的编码均左顶格书写。每一层次一般不超过4级,最后一级如果还要分层次,可用(1)、(2);①、②的形式表示。其次,要衔接自然,用语精练,完整统一。关于论文框架结构层次不论是采用自然段还是小标题的形式,都要注意各层次之间的紧密衔接、环环相扣、富有逻辑,达到无懈可击。层次与层次之间还应协调一致,各部分的先后次序、篇幅的长短,都应根据逻辑顺序和表现主题的需要当详则详,当略则略,符合事物或现象的发展规律,让人一目了然。因此,在设计论文框架结构时一定要讲究层次、精心策划。如:论文《在乐谱上挖掘情感——谈视唱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的框架结构。
引言:
1.音高动态感。①同音进行;②级进;③跳进;④曲折进行。
2.节拍、节奏律动感。①注意乐谱中节拍的基本规律;②特殊对待乐谱中的非常规节奏;③特殊位置的音符特殊对待;④重视休止符的重要作用。
3.力度、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①力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②速度的走向感与变化感。
4.音色、音量适应感。①音色适应感;②音量适应感。
综上所述,一份写作规范的开题报告不仅是对自己所选论题的初步研究,更是对所选论题是否具有实际写作意义的检验。如果同学们在撰写开题报告中能够认真完成每一部分的内容,必将会为后期论文写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使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加清晰,同时也有助于作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
参考文献:
[1]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第一版.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智慧(1971-),女,昌吉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 iPad中文网站等 中文网站无障碍评价模型探析 海外中文网站生存状况调查 中文网站中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信息的质量评估 浅析境外体育中文网站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外学人在中文网站的言论特点研究 值得关注的十大智能硬件中文网站 财经中文网站 “人气基因”与竞争力趋势 论中文网站整体艺术设计的评价原则 美国新开通中文网站 彰显“中国热” 朱稣典在音乐出版与音乐教育上的成就述评 垮掉的中文网络 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述评 论音乐教育中文化素质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任重道远 谈音乐教育 浅谈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研究 音乐教育简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版权所有人: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欣赏、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学生、音乐爱好者。适用范围:中学音乐备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查询与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全一册)开发与建设的。从横向分类来看,网站内容包括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从纵向结构来看,网站内容包括单元、州别、中国分类、外国流派、人物、作品。可以说该网站是一本全面的网上高中音乐教科书。该网站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是高中音乐教师、学生及其他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习者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网站。
四、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一)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
版权所有人: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关于奥尔夫、奥尔夫动态、会刊、招生讯息、李妲娜文集、刘沛文集、论文集萃、译文天地、教材教具、奥尔夫中国认证、奥尔夫之家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资料查询和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创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专门网站。该网站为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体系概念、最新动态、委员会会刊、教学案例、培训信息、专家文集、论文集萃、译文荟萃、教材教具等资料,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国认证和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员注册等服务。该网站是一个由音乐教育专业机构创办、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为主题、以学术资源和服务为内容、以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二)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网络实名:郭声健艺术教育网,网址:http://sj—
版权所有人:郭声健。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艺教动态、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位论文、论文集萃、教学点评、教案精选、艺术启蒙、新书推荐、投稿专线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音乐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学习,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及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和参考,音乐教育论文浏览,音乐教案交流与研究,音乐启蒙教育研究资料浏览,音乐教育新书查询等。网站特色:该网站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声健主办,是一个以音乐教育研究者为主要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该网站的资源主要有:音乐教育课题申报与研制指导、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导与范例、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指导、音乐教学个案点评与教案精选、音乐启蒙教育研究成果资料、音乐教育新书推荐等。该网站为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从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系列相关资源,其音乐教育专家主办的背景也为其资源的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哈睿.论音乐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2]倪军.网络环境下高等音乐院校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音乐探索,2006(1)
关键词:器乐,情感培养
情感是态度的反映,是人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活动的外化,它反映着人对外部世界客观对象和现象的主观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古今中外,关于器乐实践与人的情感的培养之间的关系的说法有多种,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器乐可以培养人们良好的性格,树立高尚的人格和品德,丰富人们的情感世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1】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是流传久远。因此,器乐的作用发展到现在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工具而存在,更多的是作为一种人格和情感修养的培养方式之一而存在。“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表现是声乐所不能比拟的。因此,近年来,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家国家已把器乐教学的重心由原来传统的 “智力开发”转向现在的“人格培养”和“情感培养”。
器乐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分为审美情感和学习情感,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将器乐教学与情感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情感同器乐演奏和谐地沟通与交流,是器乐教学的目的所在。
一、器乐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情感培养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普遍存在于一切审美活动之中。博士论文,器乐。器乐审美情感的培养主要以丰富情感体验为基础,培养学生对不同流派、风格、体裁、形式、题材的器乐作品情感内涵的感受、理解。
正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所说的“丝竹乱耳”一样,学生在学习中因为对乐曲的不熟练,技巧的不熟练,演奏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呕哑嘲哳难为听”的声音,但是,学生也可以在这种初步的训练中通过对乐曲的理解去体会其中的意蕴,从而达到情感的愉悦。如果教学过程中不注意把握情感这条主线,仅仅是讲究乐器演奏的技法,那么教与学都将是事倍功半的。
1、音乐知识的审美培养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墨塞尔说:“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的体验音乐的桥梁”。【2】要通往这种体验桥梁,首先必须要对乐理知识有记忆、理解,这是器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基石。如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段和音乐的曲式和体裁。尽管世界名曲浩如烟海,著名作曲家多如繁星,归纳它的表现手段也就只有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音曲、音色、和声、四调、调时、调句等类别。博士论文,器乐。
其次是要对所要演奏的音乐作品的审美,要学会体会所要演奏的作品的风格、流派和格调以及作品所蕴含的内在涵义。“一般的乐曲大多都有一定的主题和一定的内容。乐曲的内容与曲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因为他的作品当时社会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最真切的反映”。【3】只有对乐曲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深刻的体验,才能体会它的宣传作用、教育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是器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第一步。
2、教师的潜移默化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形象的示范作用在器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眼中,音乐教师绝对应该具有音乐家的风范。而学生也正处在喜欢模仿教师的阶段。器乐教师应注意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时时、事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楷模。教师的形象包括多方面:穿衣打扮、言谈举止、心灵品质、思想认识等。
作为一名教师,端庄的仪表、优美的体形、渊博的知识、纯洁的心灵、崭新的理念、睿智的思想、温文而雅的言行举止、幽默风趣的社交谈吐,对学生们来说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在器乐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情感启发与培养,要以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动情表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体验音乐的美感;培养学生在演奏乐曲时,通过对演奏作品的背景、音乐风格、地域特征等的了解来加强对情感的抒发,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作品鲜活而生动。”【4】这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转换和发展过程,只有把握好这一过程,学生的演奏才能做到声情并茂,产生动人心弦的效果。
二、器乐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感培养
学习情感主要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主,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关系、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博士论文,器乐。
1、器乐教学中学生的意志情感培养
意志表达了一个人为达到理想中的目的而自觉努力、奋斗的心理状态。意志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保证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条件,不是生来就有的,特别是良好的意志品质,更需要在后天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有目的地加以培养。意志坚强者能排除一切干扰和困难,勇往直前。意志消沉者其表现往往是怕苦怕难,情绪低落,它是学习、事业和孩子们心智成长的劲敌。正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器乐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2、器乐教学中学生的气质情感培
气质是指存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表现心理活动强度、速度、灵活性等方面具备的既典型又相当稳定的个性特征。各人的气质,就像人的外形相貌、风度、性格一样,只有相似,却没有绝对的相同。因材施教对器乐教学来说,是重要的教学原则。博士论文,器乐。每一个学生,都应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博士论文,器乐。有的学生外倾性强些,气质表现特征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暴露,反应也比较快,显得聪明、伶俐,有学习的潜力,还可能同时存在一种急于求胜的心理意识,这样他们在学习中就容易产生浮躁、不耐烦的情绪;有的学生内倾性强些,情感不善于外露,比较不容易被人们了解和掌握,大都表现比较安静、腼腆、稳重,在器乐课上他们的表现也很有特点,坐得住,肯动脑,学习上也肯下功夫,不浮躁,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和了解,针对学生气质上的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保持和发扬积极、热情气质上的优点,注意改变他们不踏实、注意力不集中等等一切不利的因素,逐渐培养他们树立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的学习。
3、器乐教学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培养
“态度”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对接触的外界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国外很多学生在学琴过程中,父母大多数不要求孩子在演奏技巧、能力上有多严格或多深的要求,却十分重视孩子学琴的态度是否端正和不间断性,强调艺术熏陶、性格修养,强调扩大知识面。学生要理解学习器乐不仅仅是一种自我享受,还应当通过自己的演奏,把真、善、美的艺术奉献给人们,让更多的人得到欢乐和享受学习器乐,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才能够热爱学习,富有奋斗精神。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待器乐的认真、踏实的态度。学习器乐还需要讲究科学求实的态度,不作不合实际的攀比,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提高表演技能。当然,这种心理品格的培育需要有一个长期磨炼、逐步提高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和劳动。
三、器乐教学中的情感内化
所谓器乐的情感内化主要就是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也就是具有创造性,是在对乐曲、演奏等审美的基础上情感的升华,“‘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最高表现,创造能力不仅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表现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博士论文,器乐。【5】
器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它是一种非语言的信息,它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特征给人们对器乐的理解与表现与声乐相比更加具备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一方面,它的抽象性表现为高度的相似,另一方面它又是能够细腻、深刻、准确地提升人的情感。它的主题的发展、布局、调协调性的安排、演奏的方式等都呈现出极其严谨的逻辑原理。所以器乐教学中不但要要求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本来的情感,而且要在原有情感的基础上丰富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深刻和细腻,并进一步学会如何以恰当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在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正如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器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形式,他同样应该具有这种特征,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审美情感内化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6】
总之,教学是一门艺术。器乐教学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更应注意让“艺术教育艺术化”。只有不局限于器乐演奏技术范畴的教学,才会更有利于学生音乐思维以及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此,在器乐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训练好扎实的基本功,更要培养学生用脑去感受和感知、理解和记忆、想象和联想,从而具备丰富的情感世界,真正享受到器乐的情感陶冶!
参考文献:
【1】蔡仲德.中国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第1版第107页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64页
【3】何金龙.浅谈乐器教学中提高审美意识.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12月中旬刊
【4】石瑾.论器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培养.艺术教育.2007年第1期
【5】刘兆伟.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创作性的方法探析.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选2006年8月
【6】刘兆伟.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创作性的方法探析.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论文选2006年8月
摘要:本文主要从民族观念的形成、民族音乐学实践、民族音乐学理论、巴托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四个方面论述了匈牙利音乐家巴托克在民族音乐学领域所做的大量鲜为人知的工作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人的影响。
关键词:巴托克 民族音乐 实践 理论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在19世纪到20世纪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音乐家,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地打下民族的烙印。而音乐作品中真正的“民族性”则是由民族乐派来实现的,民族乐派作曲家的创作,一方面是受浪漫主义时期追求主观个人风格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民族解放运动或民族文化复兴运动的影响。与欧洲的其他国家相比,匈牙利的专业音乐起步较晚,在浪漫乐派中享誉盛名的只有李斯特和埃凯尔。其中,李斯特因长期生活在国外,虽作品中不乏有关民族音乐的创作,但因其创作风格丰富、多样而无法划归到典型的民族乐派;而埃凯尔的作品也未流传于世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既是20世纪早期民族音乐学的先驱又是20世纪民族乐派代表的巴托克将匈牙利的专业音乐创作提高到了可以与西欧及世界水平相当的程度。笔者认为,作为民族乐派代表的巴托克,其音乐创作的成功与他长期从事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而创作背后的艰苦研究则往往是被忽略的,本文将对此做深入的探讨。
一 巴托克民族观念的形成
在走向多元化的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史中,民族主义音乐占有一席之地,而匈牙利的音乐家巴托克是民族主义的鲜明代表。
1 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民族主义”这个词总是与“侵略和压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托克的祖国匈牙利就有着长期被侵略的历史。位于欧洲中部的匈牙利有着悠久的历史,9世纪末,这一来自东方亚洲的民族就已迁徙到现在的匈牙利国家境内。从14、15世纪开始,土耳其入侵匈牙利并对其进行奴隶统治,17世纪又占领了这个国家。因此,多年以来,匈牙利的民族史始终是和反侵略、反压迫的独立斗争联系在一起的。对于巴托克来说,他最初选择“民族音乐”作为自己的事业,主要原因就是被当时国内民族解放运动的热潮所激励和鼓舞,决心肩负起弘扬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的重任。虽然巴托克后来逐渐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圈子,成为一名具有国际观念的民族工作者,但究其初衷,民族解放运动的确带给这位后来的民族主义音乐家很大的影响和推动。
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种可能性使“侵略与反抗”、“闭塞与隔离”、“贵族与平民”在一位音乐家的生涯中产生了无法预想的相对积极的作用,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这些因素对巴托克这位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工作者来说起到了关键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由于长期的外族统治与压迫,加之匈牙利城市贵族和部分市民盲目的优越感而导致城乡音乐难以交流、融合,这却使匈牙利这一民族的民间音乐由于与其他国家和本国城市音乐的相对隔绝而未受到过多侵扰,而十分完整地保存于乡间,因此,巴托克才能够收集到真正的、传统的、质朴的、原汁原味的民族民间音乐。
2 柯达伊的影响
对巴托克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音乐家,也是匈牙利民族一位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柯达伊・佐尔坦。在民歌研究领域,柯达伊要先行于巴托克。巴托克认为,凭着柯达伊清晰的洞察力和深刻的判断力,他能够在音乐的各个方面给予自己宝贵的忠告、建议和帮助。而事实证明,在巴托克整体的关于民间音乐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最初开始接触农民音乐的方方面面的实践中都得到了柯达伊的影响与帮助。也是在这两位伟大的音乐家的共同努力下,匈牙利的音乐学学科才得以正式建立并发展,他们的团结、协作所取得的成绩也使民族音乐学的群体工作价值得到了良好的体现。
二 巴托克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
巴托克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过程中,一直秉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用实践去充实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探讨巴托克的研究创作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一,其文章中所表述的他在从事这项工作时所体现的目的、构想以及对此的客观评价,为后人留下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其二,他在民族音乐学领域中所得到的经验、成果对其音乐创作的重要作用。
1 理论研究成果和指导思想
作为一名匈牙利人,巴托克的研究领域主要在东欧,他的研究工作很自然地从本国开始,并逐渐涉猎到邻国,比如:乌克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偶尔也会到更远的北非或小亚细亚拓展他的视野。因此,从收集这个角度来讲,巴托克的工作是具有国际性的。
在理论研究方面,巴托克为我们留下了很多有意义的文字,比如在《为什么和怎样采集民歌》一文中,巴托克从研究目的和准备工作开始,十分详尽地论述了采集工作的步骤和范围、工具的准备与使用、研究者本人应具备的素质与知识水准,以及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应该严格杜绝的错误倾向等问题,对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套较为完备的研究体系进行了总结。这篇文章在当时民歌研究领域的创新价值和指导作用可以说是无人可及,而且其中大部分观点和方法在今天的田野采风中仍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比如论文《农民音乐对现代专业音乐的影响》、《匈牙利新艺术音乐的基础》,等等;比如著作《匈牙利民歌》、《罗马尼亚民间舞曲》等巨著是当时音乐学研究领域的典范。巴托克论文、著作的最大特点是观点鲜明而语言平实,虽然文中论述的内容比较专业,但文章整体行文简洁又不乏幽默和质朴的修辞,显示出一种努力让读者尽可能读懂笔者思想的明确意图,这与某些是非尚未探明而专以词句令人费解为特点的音乐理论文章相比,让人有耳清目明之感。
对农民音乐和整体民间音乐的认识构成了巴托克全部音乐学以及创作工作的基础根源和指导思想。首先,在旋律、节奏、音阶、调式上,民间音乐为人们展示出一个崭新而丰富的世界;在风格上,民间音乐大多单纯而质朴,因而表现的感情真挚、自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其次,与当时浪漫主义晚期日趋冗长的作品相比,民间音乐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精巧而严谨的结构。在巴托克的心中,民间音乐作品经过漫长的岁月和无数人的千锤百炼,已经成为完美的杰作和典范。
巴托克在田野工作中常强调的思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客观性。一般的研究工作,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能够使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相互信任、了解,从而促进彼此的合作。而从另一个角度讲,非本民族的研究者往往会持有更客观的态度。而无论作为哪种身份的研究者,巴托克都在他的研究中始终保持着清醒冷静的头脑,以辨认作品的价值和真伪,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做到全面、深入和准确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而这其中的尺度往往很难把握。与之相应,他也特别注意音乐学与其他文化门类的联系和结合,以便能够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为民歌工作者提出了包括大量学科在内的全面的知识范围。
2 民间音乐研究对其音乐创作的影响
匈牙利著名的音乐学家和教育家萨波奇・本采(1899-1973)在他的《巴托克与民间音乐》中曾写到:“巴托克和他的艺术发展之所以与他同时代大多数的欧洲艺术家如此不同,在于他和民间音乐的一贯联系……在巴托克那永无休止、朝许多方向进行而有时曲曲折折的发展道路上,它(巴托克和民间音乐的联系)自始至终是概括一切的统一的因素。”这段话含蓄而又清晰地阐明了作为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巴托克的伟大之处,那就是他在研究现代作曲技法并发展个人的现代作曲风格的同时,将本民族和其他诸多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语汇和西方艺术音乐创作技巧的最高成就相结合,并使作品达到了与西欧音乐相媲美的水准。
巴托克在从事繁忙的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同时,也是一位勤于创作的作曲家,他的创作体裁涉猎声乐、钢琴、室内乐、舞台剧和管弦乐,等等。代表作有交响诗《科树特》,舞台剧《蓝胡子公爵的城堡》、《木雕王子》、《神奇的满大人》,钢琴作品《小宇宙》、《献给孩子们》、《匈牙利地区的罗马尼亚舞曲》、《十五首匈牙利农民歌曲》,管弦乐曲《舞蹈组曲》,等等,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巴托克心灵深处的民族烙印。对巴托克来说,民间音乐的优势在于它所具有的特殊的音阶、动人的旋律、丰富的节奏、简洁的表达以及精巧的结构,而在他的创作中,这些因素也都逐一得到渗透和体现。在具体的创作技法上,他一方面从民间音乐中吸取了大批的五声音阶、民族调式、新鲜而富有张力的不对称节奏、与传统和声走向不同的和声进行、交替节拍等多方面的民间音乐元素,同时尝试和采用20世纪新出现的创作技法;在内容题材方面,他喜欢采用像“科树特”这样的民族性题材,有创作像“蓝胡子”一类直到现在还略显怪诞的内容为蓝本,显示出创作的民族性和多样性。在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巴托克在传统音乐创作技法和思想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民间音乐素材在他的创作中被广阔而深入地应用,民间音乐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内涵已深深融入到其丰富的音乐作品中。
三 巴托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巴托克的名字在音乐史书上出现,在其名字前面最常见的、排序第一的定语是――作曲家。但是,如果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巴托克首先应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学家,原因如下:首先,民族音乐学的工作在巴托克整个音乐生涯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其次,即使是他的另一个出色的工作领域――音乐创作,也在创作技法和整体气质、内涵方面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他的民族音乐学工作。笔者无意探讨关于巴托克的称谓,只是希望明确,一位伟大作曲家的背后,有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而这个“内涵”又有着至深的“民族”的烙印。
如果再进一步探究的话,作为一位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先行者,大量的、多民族地区的民歌收集和出版,探究科学而细致的工作方法,以及总结丰富的理论成果,都包含在他一个人的工作中,更何况这些工作也仅是他音乐生涯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巴托克还要从事大量的音乐创作,在音乐学学科内部,能够在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和音乐创作两方面都卓有成就的人几乎很难找。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巴托克的思想及为人,我们会发现,他愿意总结出经验和方法与其他学者共享,并愿将自己的收集成果介绍给大家以期对需要它的人有所帮助,这种在个人资料广泛交流和使用上毫无保留的无私学术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在近些年民族音乐研究领域中,曾有过一场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讨论,即从事民族音乐学的学者究竟应该深入民间内部的、本国的“局内人”,还是保持客观态度的、外国的“局外人”;如果二者兼有之,那么又该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分寸和尺度。一时间,关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讨论成为很多论文的主题。如果对巴托克深入了解之后,我们会发现,“局内人”和“局外人”的身份,他都兼而有之,并能够在研究中很好地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关于深入被研究地区内部以及保持客观冷静头脑的观点在他的文章中也早有论述。另外,关于对民族音乐学学者的知识层次要求方面、关于音乐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问题,以及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国际合作问题,巴托克在他的文章中均有所阐述。而这些问题,也正是民族音乐学学术领域长期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巴托克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在巴托克自传的结尾,他曾不无伤感地写下这样一段话:“现在在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任何地方对音乐学的这一领域感到真正的兴趣,也可能它根本不具有那样的重要性,根本不像为它而狂热的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重要!”在音乐学各个门类都蓬勃发展的今天,学者们的努力应该让巴托克感到欣慰,虽然对于我们来说他的话以及他本人都已经成为历史,但那依然是我们努力的动力和源泉,给我们方向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音乐出版社编辑部编选:《巴托克论文书信选》,音乐出版社,1961年版。
[2] 许勇三主编:《论巴托克的音乐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版。
[3] 拉约什・莱斯瑙伊:《巴托克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作者简介:
一、应时性
当前,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家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非常强调音乐课的创新性、人文精神,关注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同时在评价标准、教材编写方面变革了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鼓励学生互动式、交流式、探究式学习。这些都对音乐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需要复合型、研究型的一线音乐教师。研究型教师需要能够掌握严格的哲学思辨、严密的逻辑推演、规范的学术语言、严谨的研究方法、善于按照自己选择构筑的问题域和确定的研究目的解决本学科当中的学术问题。然而,传统的音乐院校师生中普遍存在“重技轻艺”,即只强调技能技巧的学习而轻视人文素养和研究能力培养的问题。正如金铁霖老师在本书序言中所说:“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音乐院校的学生(除音乐学或有关理论专业外)向来有注重演唱演奏技能、技巧训练的传统,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但是由于他们的人文学科理论根基还不够深厚和坚实,再加上缺乏自觉的文字功力的训练,使其在论文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尤其是对学术层面上的研究。我认为,这是我们音乐院校学生中的一个弱点,它限制了我们在音乐研究与论文写作中前进的步伐,使我们难以超越自己而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学术境界。音乐不是技术而是一种文化,音乐院校的学生不应将技术与理论对立,要使理论与技术之间统一起来。”
所以,在这样的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背景潮流下,各个音乐院校的领导师生对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这一问题日益重视。学校层面加强了对师生科研创新成果的认定评价与激励,如采取科研成果与教师晋升、学生保研毕业等直接挂钩的方法等。师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论文写作水平对于个人实现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时,他们迫切需要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的全面指导。傅利民老师的《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恰在此时及时出版推出,迎合了时代与社会的强烈需求。
二、全面系统性
诚然,近年来音乐学界的与学位论文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撰文指出,这些论文散见于国内的一些音乐理论期刊。如: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从音乐编辑学的角度发表系列论文指出近年来在编辑审稿过程中发现投稿论文所存在的选题、重复研究、材料运用、学术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音乐中国》学社的周勤如也以多年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例,以音乐学术通信的形式发表系列论文与国内音乐专业研究生探讨。这些论文都从某一角度提出了关于论文写作的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而傅利民老师所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的一部全面系统、具有教材性质的编著。正如作者傅利民在本书后记中所说:“自2001年至今,我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音乐论文写作课已三届了,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与科研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音乐论文写作课程在音乐院校学生中开设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教材还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一边教学,一边撰写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我拟定了该书写作的基本框架。”
从《音乐论文写作基础》的章节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本书是目前一部比较完整的研究与探讨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著。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音乐论文的概念、类别及格式,作者分三节对之进行详细论述。其中第二节音乐论文的类别,作者依据不同学科、选题和研究目的,将音乐论文进行分类。“按学科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音乐学论文和音乐表演研究论文。按写作方法和文体属性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科学论文、评论性论文、论述性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教研论文、学位论文等基本类型。按科学研究的两个组成部分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创造性研究论文和整理性研究论文两大类。”每一种类别作者均给予清晰详尽的说明,并列出范文与点评。论文分类这一节,笔者认为是本书论述较为精彩的一个部分,它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体现了作者对于当前音乐论文写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适应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师生进行选择阅读。第二章音乐论文的必备条件,作者分三节详述了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第三章选题,作者分三节论述了选题的意义与原则、选题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填写。第四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作者分三节向读者介绍了搜集资料的意义;搜集资料的方法与资料的梳理、筛选和使用等。第五章撰写提纲,作者分两节论述了撰写提纲的意义;提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第六章论点和论据,作者向读者详述了论点确立的过程及思维方法;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表达方式;论点句的推敲;确立论点常见的问题。论据部分作者则论述了论据的类型与要求等。第七章论证,作者向读者介绍了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归纳论证,比较论证,分析论证。第八章论文答辩及评分标准,作者分两节阐述了答辩的意义;答辩的程序与评分标准等。
通过作者的章节安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书详尽论述了论文写作从选题、资料搜集与梳理、提纲的建构、论点与论据、论证到答辩的全过程,并涉及到科研申报书填写及开题报告的写作等,足见作者这部教材性质的论文写作指导论著的全面系统性。
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正如作者傅利民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在写作中,我力避空泛的理论漫谈和枯燥性,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笔者看来,作者在本书中从头至尾贯穿着一个理念即以解决读者实际需求为写作出发点,所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了本书另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
首先,在本书中作者将平时科研工作学习的经验体会转化为实用指导性的论述表达,力求使读者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歧路。如在选题的原则一节中,作者告诉读者:“选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自己专业范围的、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课题。选题时,只有考虑好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比如,欲想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如果你从事过民族器乐的演奏,就可以从民族器乐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定题;如果你演唱过民歌,就可以从民间歌曲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题;如果你曾经学过说唱音乐,就可从说唱音乐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题。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如意的音乐论文来。”而对于选题难易程度的把握问题,傅老师用篮球框的高度来进行类比。他说:“如果篮球框的高度设计太低,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投中,这就失去了篮球运动的意义;但如果把篮球框的高度设计过高,无论怎样的高手,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投中,这样也不行。论题的难易适中程度,正如目前篮球框设定的高度,让一般人不易个个投中,又让人经过努力训练,有可能成功。这个比喻贴切地论证了选题应难易适中的道理。”又例如在答辩技巧的运用一节,傅老师将答辩技巧总结为四点:1.简洁回答;2.领会主旨;3.平静谦恭;4.巧妙应对,提醒答辩同学注意。在领会主旨这一问题上,傅老师说:“面对主辩教师的提问,答辩人首先要全神贯注,并且要边听边记,防止遗漏,同时要沉着冷静地思考,仔细推敲专家提出问题的要害,了解所提问题的实质,分析质疑的指向,看是针对论点的,还是针对论据的;是针对论证过程的,或还是针对结论的,等等,千万不可弄错题意,否则将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场面。只有专注地听取主辩教师所提的问题,弄清问题的主旨,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回答。”书中这样的实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论述还有很多,每当看到这些文字,就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老师在身边谆谆教诲,令学生受益。
第二,本书的可操作性还体现在傅老师精心选择的论文范例与切中肯綮的点评上,这些内容使书中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创作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音乐论文的分类一节中,作者将音乐实验报告定义为围绕某一音乐事项进行实验方法的介绍,讨论各种条件对实验的影响,描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文体。实验报告通常由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构成。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作者全文引述了一个音乐实验报告实例:《一种符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实际的视唱教学法“四同步视唱教学法”的实验报告》。文后作者附上点评:“本报告以实验为依托,具体报告了用手风琴左手伴奏、右手指点板书、指挥、范唱的四同步视唱教学法的实施方法与过程。文中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与典型事例,并以简明的图表显示。尤其报告中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出优劣与得失,用实验结果回答了实验目的。材料客观,分析科学。”此范例与点评使读者对于音乐实验报告的写作不再陌生,音乐实验报告离基层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并不遥远,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勤于思考、探索,视唱教学的改革也可以写出优秀的音乐实验报告。又如在论点句的推敲一节,作者提出分论点句应放在文章显眼的地方,语言清晰,句式明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把张学昕的论文《当代小说创作的寓言诗性特征》作为范例。该文的几个分论点是:一、解构时间:实现主体对现实的超越。二、象征营构:民间叙述与审美寓意化。三、戏访问本:寓言走向新的叙事空间。傅利民老师认为:“该文作者不仅追求行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也全面地照顾了论文的形式美。该文的三个分论点,采用了相似的句式表达,字数相同,从视觉和听觉上首先给人以均衡对称的美,且表意准确,体现了学术论文的本质要求。”从这一范例不难看出,傅老师对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论文不但应有创新的学术价值,也应具备行文的形式美,所以,作为一名音乐学术论文的创作者应不断提升写作能力给读者提供完美的学术成果。
四、鲜明的个性
傅老师作为音乐学界一位成果颇丰的学者,在本书的论述中也常常渗透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很多章节中的内容即是作者科研学习经历的直接体现。
在本书第三章中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填写一节,作者为了举出实例便于读者理解,更是无私地将自己2003年获得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立项的《课题申请书》全表与《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的开题报告全文引出,供读者学习参考。近年来,申报社科基金项目日益受到各音乐院校的重视,但如何申报,怎样才能填好课题申请书,并没有相关指导教材推出,而且出于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学界知识分子一般都不会向同行展示自己的课题申报书。当笔者看到傅老师全文出版的课题申报书的时候,由衷地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无私与豁达。而本书所附开题报告《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更是作者用实例手把手地教授读者如何写作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课题主要思想、观点与内容,重点与难点分析;课题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写作进行计划;本人准备情况及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等开题义项。
纵观全书,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科研工作实用指南。在当前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它所拥有的优点与特点,使之成为一部能够给读者实实在在帮助的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如果本书有机会修订再版,笔者认为本版《音乐论文写作基础》由于篇幅所限,有些论述之后没有例证,读者的理解常会受到影响,所以,再版此书时,笔者希望书中例证能够更为丰富典型,理论论述之后均能有恰切的例证与点评。另外,如能再版此书,笔者希望在音乐表演类论文的写作指导方面能够增加篇幅,毕竟在各个音乐专业方向中,他们的理论水平较为薄弱,是真正需要帮助而又渴望帮助的一个专业方向。
参考文献
1981年,李尤白完成了《梨园考论》一文的撰写工作,他认为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梨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规模完备的国立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此说不仅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强烈反应,在国际上也引起了热烈反响。
作为一名职业戏曲理论工作者,我一直在研究梨园。我认为,梨园研究不仅在于学术本身,而且也将为世界各国研究我国戏剧文化的学者、旅游部门另辟蹊径,开拓一个新的精神世界,任其上下探索,纵横翱翔。
1985年12月23日,李尤白先生在给我的信中说:
东明:
望你将岸边、田边、戴维、胡继熙夫妇情况一并按页码补入“总库”。
李先生信中所提到的“总库”,即李尤白先生在梨园研究过程中,偶有收获进展,或私人信件来往,一有所得,即和我联系,并抄录或者复印给我,所以很多史实和珍贵资料只有我知道,比如关于日本音乐史的研究通信。
唐代传日的两面琵琶
中日两国在音乐方面的交流,早在隋唐时就开始了,唐代日本从五位上行扫部头朝臣、美作椽兼遣唐使准判官藤原贞敏来长安拜刘二郎为师学弹琵琶的故事,就是唐代中日音乐家交流的梨园佳话。
唐宣宗大中年间,日本贵族藤原贞敏来长安弹琵琶,拜梨园乐师刘二郎为师,堪称尊师爱徒,藤原最后做了刘二郎的乘龙陕婿。藤原学成回国时,刘二郎以青山、玄象凉面琵琶相赠。
清末诗人黄宗宪(1848-1905)曾作诗记其事道:“檀腹琵琶出锦囊,冰弦风拨杂官商。王公子弟争猿乐,傅粉调朱各上场。”后来,他在修订《日本杂事诗》时,改为:
檀腹琵琶出锦囊,曾偕羯鼓谱霓裳。
大唐法曲今谁读,空记当年刘二郎。
琵琶不仅使藤原贞敏与刘二郎结下师生之隋,与刘二郎之女结下夫妻姻缘,也使中日晒人民在音乐界结下千年友谊。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曾留学日本,并在中国左联东京分联任干事,曾出版散文集《扶桑杂技》、译诗集《日本古典俳句选》的林林,在1963年明随中国艺术团访日时,曾到日本名流田边尚雄家做客。田边尚雄先生为艺术团举行了一次琵琶交流会。他请来东京的几位琵琶演奏能手进行演奏,中方刘德海也演奏了《十面埋伏》等曲子,轻部岳瑞先生还用日语演唱了《浔阳曲》。有感于此,林林写了一首《琵琶会》的诗:
宾主琵琶出锦囊,心声合奏韵悠长。
至今犹唱《浔阳曲》,又忆当年刘二郎。
关于这段史实,1935年出版的张鹏一《唐代日人来往长安考》有记载:
日本有唐乐乐器,据《日本国志-礼俗篇》曰:“日本由唐时传授乐曲有《万岁乐》《回波乐》《鸟歌》《承和乐》《河水乐》《菩萨破》《武德乐》《兰陵王》《安盐乐》《三台盐》《甘州胡》《渭州庆云乐》《想夫怜》《夜半乐》《扶南小娘子》《越大乐》《林歌》《孔子琴操》《王昭君》《折杨柳》《春庭乐》《柳花池》《赤白桃花李》《喜春莺》《平蛮乐》等。然传其谱,不能传其辞。乐器则唐时藤原贞敏,学琵琶于唐人刘二郎,二郎妻以女,赠以紫檀、紫藤琵琶各一面,归为朝廷重器,今犹存。”
但藤原贞敏由中国唐代带回日本的两面琵琶“归为朝廷重器,今犹存”不知“今犹存”在何处?构造如何?千余年来在日本的影响和历朝嬗递传授情况怎样?唐代梨园研究专家李尤白先生为探究竟,曾于1985年3月6日致函日本国立艺术大学校长,该校音乐学部日本音乐史研究者田边史郎于同年11月8日给李尤白先生回信:
李尤白先生,
拜读了您三月六日的来信,以下就自己至今调查到的事项作以答复。
日本平安时代有一位名叫藤原贞敏的贵族,远渡中国(唐)学琵琶回国的时候,带着师傅赠送的两面琵琶回来这件事,在日本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即日本正史《日本三代实录》贞观九年(公元867年)十月四日条中说:“从五位上行扫部头,藤原贞敏卒。贞敏者……少耽音乐,好学鼓琴,尤善弹琵琶。承和二年(公元845年)为美作椽遣唐使准-判官。五年到大唐,达上都,逢能弹琵琶者刘二郎,……明年聘礼即毕,解缆皈乡,临别,二郎设祖宴,赠紫檀、紫藤琵琶各一面,是岁大唐大中元年,本朝承和六年也。……卒时年六十一。贞敏无他才艺,以能弹琵琶,历仕三代。虽无殊宠,声价稍商焉。”
上述的紫檀、紫藤琵琶各一面,确为您信中所提及的琵琶,“为朝庭重器”,虽然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从当时的习惯来看,确是事实。
这两面紫檀琵琶和紫藤琵琶,分别刻有“玄象”和“青山”字样。日本江户时代的乐人安倍季尚所著的《乐家录》第四十一卷,有以下记载:“青山,仁明天皇御物紫藤之槽也。旧记日,承和二年扫部头藤原贞敏蒙敕宣渡唐,竭于廉承武,习琵琶之秘曲,而得琵琶二,玄象,青山是也。廉承武传曲于贞敏之时,自青山绿梢天人降翻回雪之袖,自是名之青山也。”“玄象,仁明天皇御物也。紫檀槽一枚,泼面画黑象,是大唐琵琶也。祥述之青山下。”
此外,关于这个“玄象”“青山”现代的日本音乐史研究有以下的结论:“青山是日本有名的琵琶。……原来是仁明天皇的尊物。藤原贞敏根据承和二年(公元835)年,敕命远渡大唐。跟廉承武学习琵琶的秘曲,这个琵琶是和玄象的琵琶一起带回的……长期流传于宫中,后来传到仁和寺宫,虽然送给了平经正,但因经正担心在战场上丢失,所以退还给了仁和寺宫,可是到了源氏时代,似乎消失了……”,以上引至“平凡社”《音乐事典》。
这是关于“青山”的记载,总而言之,藤原贞敏带回的乐器没有现存。另外,在嘉历四年(公元1329年)七月八日,根据文献所记载的最早的“青山”模仿制作了一把新的“青山”,现在虽然据说还在宫中,但我不能确认。详细情况,我劝您还是向日本国内厅书陵部询问。
即使关于“玄象”,如果根据同样的《音乐事典》的记述的话,则是,“虽然1376年(正和六年)被盗贼盗走了,但经过几个人之后,又回到了西园寺家之手,并再次回到了宫中。此后,因在内裹(注:天皇平时居住的场所)时被火烧了,故未能留传到现代。”
也就是得出这样的结论:“青山”和“玄象”现在都不存在。对于先生的热情,我不能不遗憾地告诉您所不想期待的结果。
这两面不一样的琵琶,作为名器,好像被珍藏着。关于这些有很多说法。此外,文学(《源平盛衰记》等)、戏剧音乐(能《弦上》等)以此作为题材的也不少。
我作为日本音乐史的研究者之一,特别关心日中音乐文化的交流,并且确信您的来信也寄予着在这个领域内的两国友谊。
十一月八日 合掌礼拜
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乐理科
助手田边史郎
至此,中国最早传到日本的两面琵琶及其在日本历朝辗转传授、受人珍视之状,水落石出,中日音乐史上一个长期难以猜解的谜被解开了。
我觉得,田边史郎学风严谨,他以十分负责的态度帮助李尤白弄清了从唐朝传往日本方面琵琶千余年来的传授情况,这不仅是他们两人之间的私事,而且是值得载人中日两国音乐领域史册的事。
曾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的赵谭冰为此专门写了一首《两面琵琶》的诗:
青山玄象渡东洋,一曲琵琶颂大唐。
御前乐舞起欢声,宫内嫔妃笑态狂。
藤子负笈长安路,刘郎琴韵播邻邦。
《三代实录》纪盛事,睦邻友好万年长。
西安市九十二中高级教师刘占先也为此写了一首《琵琶情》:
一衣带水两邻邦,藤原学艺渡重洋。
琵琶声声师徒谊,琴瑟切切儿女肠。
玄象含情送艺果,青山着意化桥梁。
今日梨园传佳话,皆因不忘刘二郎。
另外,日本奈良市正仓院至今还保存着奈良朝传写过去的许多唐代梨园中的乐谱。李尤白先生1985年春曾致函奈良市长,通过奈良市长转给正仓院长一封信,希望正仓院提供有助于他梨园研究工作的相关资料。不久就接到正仓院事务所长桥本义彦4月5日给他寄来的日本奈良朝天平十九年以前由长安传往日本去的黄钟调《番假崇》琵琶谱。这是日本现存最早的由唐代传去的琵琶谱。
岸边成雄与梨园研究
岸边成雄(1912年6月16日至2005年1月4日)是日本著名的音乐学家、中国音乐学界的良师益友,他的一生是辛勤耕耘、硕果累累的一生。据《九十大寿纪念岸边成雄博士业绩目录》的统计,岸边成雄的主要成果有:著书(含译著)二十三册,论文一百三十七篇,短论、报告、解说一百六十七篇,监修、编辑、参与撰写条目的辞典、讲座六十四部,监修、编辑、撰写解说的唱片七十六套,书评七十九篇,唱片评论十三篇,演奏会节目单解说一百二十七篇,随想等一百六十七篇,被翻译为英文的著作一种,被翻译为中文的著作、论文四十一种……
其中《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一书是岸边成雄先生的代表性论著之一,在学术界影响巨大。繁盛N烂的唐代音乐举世瞩目,是中国和世界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观。它上承秦汉以来歌舞音乐的繁荣,使之发展至极盛阶段;下启宋元戏曲、说唱等市民阶层音乐生活的巨大变革,为歌舞音乐向戏曲音乐型态转化、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其影响所及在亚洲各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在岸边成雄先生的学术生涯中,唐代音乐史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贯穿性主题。1936年,他在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的毕业论文《隋唐俗乐调的研究――龟兹琵琶七声五旦与俗乐二十八调》就是有关唐代音乐史研究的题目。1960、1961年出版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乐制编,上、下卷),奠定了他作为唐代音乐研究学科带头人的地位。制度对音乐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确实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路。
1982年第5期《人文杂志》发表了李尤白的《梨园考论》简稿。这篇论文让远在日本的岸边成雄看到了,他1985年明21日致函西安音乐学院蒋咏荷教授谓:
李尤白先生《梨园考论》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先生将中日近代学者有关梨园著作部加以引用,唯我的《唐代音乐史的研究》未被提及。
蒋咏荷教授把岸边成雄给他的这封信让李尤白看了,李尤白立即给我来信:
东明:
蒋咏荷教授接到岸边成雄的信。岸边对拙作《梨园考论》奖饰过分,使我惶愧。滋将其原函及咏荷先生托我院译信寄你。岸边年逾古稀,是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著名音乐家,著作甚富。从此信中也可看出,岸边似乎嫌我在《梨园考论》中没有引用他《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中谈梨园的部分。这要在以后补入。
尤白
1985年12月23日
其实李尤白在写《梨园考论》的时候并不知道日本有个岸边成雄,岸边成雄有一本《唐代音乐史的研究》。李尤白看到岸边成雄的信后,立即通过蒋咏荷给岸边成雄去信,说明非不引用,实未见其书。岸边成雄接李尤白信后就直接给李尤白来信:李尤白先生大鉴:
去年12月25日玉笔芳信、1986年1月5日详函及《地方戏艺术》中王东明先生的文章、《光明日报》特写均拜读。因事务繁忙,回信较迟,深感抱歉。
我从今日(18日)到3月4日要去欧洲旅行,所以只能匆匆先写这封短信。
(一)首先,就先生您对梨园研究的热情,我深表敬意;
(二)衷心祝贺“唐代梨园纪念馆”的筹建及“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的成立;
(三)先生国际视野之开阔,使我铭感难忘,在先生所言及的外国学者中,还有一些人是我所不知道不认识的;
(四)佐野彦和、田边史郎二君在东京艺术大学读书时,我曾教过他们;
(五)拙著《唐代音乐史的研究》(台湾中华书局汉文版),我也曾寄赠过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分会和西安音乐学院;
(六)在上书梨园章节中,与任半塘教授的《唐戏弄》意见有所歧异;
(七)唐代梨园,除梨园本院外,在东宫宜春院北还有别院。
想和您探讨的问题很多,但因欧洲旅行之发生在即,只能暂且住笔,希鉴谅。6月22日及27日有可能于西安重晤。祝您春安!
岸边成雄
1986年2月18日东京
及期,岸边成雄果然与日本创明音乐社社长小野卫等十余人到达西安,由中旅社石家庄分社韩连华翻译,岸边成雄和李尤白在西安人民大厦见了面。语及中华梨园学研究会筹组事,岸边提问:“不知贵会接纳外国会员否?”李尤白答:“学问无国籍,您以七十七岁高龄,对唐代音乐又有专著,理应欢迎。”岸边继问:“我在学会可干些什么?”李尤白答:“可聘为顾问。”岸边闻而喜曰:“我很荣幸,也很感谢。”
当晚共应西安音乐学院刘大冬、鲁日融及蒋咏荷之邀,一起在西安音乐学院观看了鼓乐演奏。看完鼓乐后,岸边成雄说,长安古乐和日本的雅乐一样,是“国宝”:“长安古乐与日本雅乐的流传时间都在一千年以上。据历史记载或民间传说,它们部是来源于唐代的俗乐。只不过长安古乐―直流传在长安,而日本雅乐却是通过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传入日本,在日本一直保存到了今天。日本对雅乐的保护很重视,雅乐多是政府出资养着,政府会挑出专业人才,国家养起来,乐手多为公务员待遇。日本雅乐的根在中国,在西安。”
岸边回国后,于1986年7月11日给李尤白来信,同时给李尤白寄来了梁在平、黄志炯译,台湾中华书局版《唐代音乐史的研究》上、下两册,其中对梨园遗址的看法和李尤白基本相同。随后,李尤白立即把岸边成雄关于唐代梨园遗址的论点补充到他的《梨园考论》中作为他的论据:
梨园本院系梨园弟子重要集居之,而梨园则系禁苑内之著名果园。按《唐两京成坊考》卷一对此曾有另一见解,其“所谓梨园者在光化门北”所注“商宗纪,仪凤六年八月,停南北中尚梨园作坊,中宗纪、景龙四年二月,令五品以上并学士,自芳林门入集梨园,即此梨园也。至明皇置梨园弟子,乃在蓬莱宫侧,非此梨园。主张梨园弟子在大明宫之蓬莱宫,此说似系沿袭《通鉴》景云元年条续文“开元二年,玄宗置教坊于蓬莱宫,上自教法曲,谓之梨园弟子。至天宝中,即东宫置宜春北苑。命宫女数百人,为梨园弟子,即是梨园者按乐之地,而预教者名为弟子耳。凡蓬莱宫、宜春院,皆不在梨园之内也”。按蓬莱宫之教坊(内教坊)与梨园弟子,原系无关。《通鉴》将两者混同使用,恐系错误;就现有史料研究,蓬莱官之近傍,似不可能有梨园也。
之后李尤白还专门写了一首《赠岸边成雄先生兼题
扶桑有学人,遐龄访中华。
溽暑来长安,相晤于大厦。
讨论梨园学,议论互激发。
音院同观乐,记问精神佳。
撰著唐乐史,征引何博雅。
涉及梨园址,与吾见无差。
台湾汉文版,译笔妙生花。
隔海遥相赠,隆谊溢芳札。
中日文化史,盛开一妍葩。
关键词:高中音乐,情感熏陶,声乐,创造性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习惯把中学学科的语数外,理化政史地等称为主科,而把非升学学科的音体美劳等称为“副科”。因为“副科”家长不重视,学生不会深入学习,教师不愿意教,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也没有什么作为。作为年轻的音乐教师,我通过努力,投入到课改浪潮的怀抱并树立坚定不移的改革信念,使音乐具有主科的同等地位。
1 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课型,运用不同的讲授方法,对高一高二的音乐选修大课,充分备好课,从调动学生的兴趣入手,关注学生的愉快发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音乐为主动学习音乐,让他们真正地理解音乐、享受音乐。例如上欣赏课,新课标第二单元的世界音乐——器乐篇,我先让学生了解世界音乐的历史和文化,播放教学光碟让学生听音乐的同时,我又结合“洪恩”软件,介绍各种乐器,以及它们的音色特点,使学生有更大的想象音乐的空间。又如新课标第三单元的时代变迁中的音乐——光明行,我先介绍了旧中国的历史背景,结合教材片段,分析这几首音乐的作者的意图,作品优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最后教唱《铁蹄下的歌女》,教会学生读谱等简单的乐理知识……我运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使音乐课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喜欢。论文参考网。所以,在上音乐课时,同学们已在健康愉悦的心态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唱歌,学到了乐理知识,还有“悟道”做人。
2 在教学中,师生互动,挖掘音乐苗子
在音乐教学中,我掘弃应试教育一味地走形式的方法,淡化教学活动中的那种纯粹的知识传递过程,代之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音乐学习,进行情感交流活动。论文参考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我用心设计,用心去教,在传授音乐知识时教“学会做人”的道理,还渗透审美陶冶。这样的音乐课,有教学、有趣味、有知识,因此学生在上完了这节课还盼望着下节课。我还把音乐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和审美表现的过程,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具有情感熏陶的魅力。此外,我还会定期更换音乐宣传栏的内容,激励学科意识,促进学科成长。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挖掘对音乐记忆力、感受力、节奏感、音高概念强的学生,鼓励他们报考音乐专业。
3 用心辅导,辅助成材
高考音乐一般以声乐为主,因为舞蹈、钢琴、器乐等这些都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声乐却在学生的“本钱”的优势上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例如我教学生声乐,给学生练“哼鸣”的时候不要追求高音,到d2或e3就要往回走了,也不能过分要求音量,用开口哼鸣,可先擤些气出来再练,放松口腔动作检查声音稳定性。另外还有坚持给学生练“wu”的练声曲,真的很有效,让他们感觉是在头顶发出来的火车鸣笛声,上下是一条管子的状态,声音畅通舒服,舌头平放略带凹状轻松哼唱,吸气时感觉象慢慢地喝水,呼气象轻轻地吹蜡烛,位置跟“哼鸣”时一样,同样不能过分要求音量,到高音区带“O”来唱,但一般到f2或g2就要往回唱了。最后多唱些简单的意大利艺术歌曲对咬字发音有不错的效果。论文参考网。
关于视唱练耳,我采取了我大学老师的方法,因为这班学生都没有从小就学钢琴、乐器的,对音准的概念不准确,都是首调的感觉,有些甚至是模糊不准确的,所以首先是培养他们对音准的概念。针对考试的范围,我们练习的范围是从g到f2,开始练的是最基础的模进音阶(2度)模进,慢慢过度到3度4度……8度,老师有相应固定的练习曲,要求学生能熟练正确地可以背唱出来,视唱是简单没有16分音符的曲子(有符点和切分节奏型),节奏和旋律是简单的2/4拍四小节的练习,这时候可以加入不含变化音的单音听写,音组听写,(这过程大概需要3个月)。练习曲要求学生自觉练习,不定期抽查,接着加入另一个练习——同音高关系的音组练习,比如:12345五音组练习,在音准准确的情况下告诉他们这虽然是很简单的五个音,但我们可以引申出好几组同音高关系的23#456、3#4#567、456b7?、56712、67#123、(7#1#23#4太难了,不选)(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从12345到71234七组找出相同音高关系而存在于其他调式的6组音,选择当中两升两降内的音组作为练习内容。半度音练习,这个一般都是用模进的方法,但我觉得学生这方面最难掌握,一个半度音的曲子问题不大,连续几个就跑调了,练习时不能忽略半度音,通过反复练习,加强对音高的概念。这时可以要求学生开始唱节奏复杂的视唱曲,慢慢加大难度,直到包括两声两降内的调式曲子或两声两降内的临时变化音曲子。听比较复杂的2/4拍的节奏和2/4、3/4、3/8拍的旋律。这是音乐高考中比较难把握的题目,如果不能记住4小节,所有老师都会建议学生把前面或后面的两小节记住,其他两小节凭感性认识填充完整。
我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以高中生在思维、情绪、意志上的心理特点为本,根据高中生以抽象思维为主的理念,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针对高中生情绪稳定、乐观的特点,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助学生乐观地估计,从容面对直至解决。
音乐课程改革呼唤新的教学理念,高中音乐教学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一堂好的音乐课,需要融入教师的爱心,注入教师的精力,巧塑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影响、感化和教育学生中使学生敬佩,从而“亲其师,信其道”。在音乐学习中感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摘要:罗伯特·舒曼在失去了成为一名钢琴家的机会之后,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音乐,更没有因此而影响他对音乐的贡献。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舒曼则主张"感情论"具有特定的美学内容,带有浪漫主义思潮的深刻烙印。
关键词:音乐美学;舒曼;感情论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舒曼以一句格言概括了这个时代的普遍心理:“理智有时会错误——感情却不会错误”。
一、音乐美的特殊规律—音乐美学
“科学意义上的美学和音乐学,是随着近代人文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在18世纪下半叶才开始出现的,而作为它们下属分支的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当然是在此之后。”音乐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是美学与音乐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具有哲学性质的音乐基础理论学科。1750年,德国的哲学家亚历山大·鲍姆加敦出版了以“美学”为名的美学专着第一卷,这是他首次以“美学”为名出版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1784年,德国音乐学者丹尼儿·舒巴尔特首次将“音乐”和“美学”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自此产生了“音乐美学”这个术语。
自从音乐美学这个学科被独立起来,由于人们对此的认识角度和研究角度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虽然人们各执一端,但是这些研究成果都从各个角度丰富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为我们能够更好的认识音乐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基石。在西德摩塞尔的《音乐百科词典》中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属性:“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部分……可以按其来源,将音乐美学分为主要两派:哲学家的音乐米学,他们从中的思索出发,也探求音乐;音乐家的音乐美学,他们从他们的音乐出发,力图达到一个总的思索—这是由于本身不同的立场区别所形成的结果……”而日本的神保常彦在《标准音乐词典》里又曾这样表述过音乐美学的属性:“音乐美学,作为关于音乐的美学方面的研究,与一般美学相对而言,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美学。另一方面,当人们把音乐学按体系和历史进行划分时,则又可以将音乐美学看做是按体系划分的音乐学中的美学部门。”虽然上述的对音乐美学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属性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强调了它作为音乐艺术的特殊性。
音乐美学涉及的内容也相当的广泛,主要有三大体系:音乐美的本体、音乐的审美经验和音乐美的价值,音乐美学与哲学、音乐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有很多,哲学的思辩方法是音乐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而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形态分析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音乐美学研究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音乐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本质、音乐的构成、音乐的创造、音乐的鉴赏、音乐的价值的一般规律的。”
二、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
【作者简介】约翰·沃尔特·希尔,美
【译 者】余志刚
【正 文】
10分感谢你们对我的邀请,使我能够发表这篇关于早期音乐演奏活动的讲话。我愿意就这1题目谈1点个人的故事,它涉及我的儿子布莱恩,是他陪同我做这次旅行的。 我今天这篇讲话的目的,就是简要地追溯这种早期音乐表演活动如何变成“解释性创新”和“音乐意识形态”的历史,提出我认为的研究它的最好理由,并答复那些对它的前提和实际操作模式的最常见的和有说服力的反对意见。
我首先要对“早期音乐演奏”(early-music performance)这个术语做定义和解释,因为它不仅意味着“早期音乐的演奏”(the performance of early music)。相反,“早期音乐演奏”,根据常规的说法,意思就是使用仿古乐器,并运用根据阅读和研究当时的做法而得到的技巧和解释来演奏任何音乐,而当时的做法和解释,则保存在过去时代的论文、文件、图画和尚存的乐器中。这种演奏方法开始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复兴,在20世纪初,这是远比主流的音乐会曲目和歌剧的剧目早得多的音乐。因此,它才被认为是“早期音乐”。演奏这种“早期音乐”的方法,后来扩大到巴罗克时期的曲目,以及其他任何没有持续演奏传统的音乐,这当然是指巴赫、亨德尔和维瓦尔第的音乐。最近,这种方法甚至还用在非常熟悉的音乐中,如贝多芬的第3交响曲。它使用仿古乐器(这种乐器和我们现在的乐器有很大的不同),19世纪早期常规中的速度、弓法、发音法,以及揉弦等。这些东西在后来的年代里,已经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因此,这种“早期音乐演奏运动”,是以更早期的运动为基础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欧洲和美国音乐会生活中的“早期音乐的复兴”。
众所周知,在18世纪以前,很少演奏已死去的作曲家的音乐。但也有例外,如格里高利圣咏和帕莱斯特里那和他的某些同代人的音乐,它们在意大利和德国教堂中有1种持续的演奏传统。但是,复兴没有持续演奏传统的音乐的最早的重要例子,包括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音乐。 在门德尔松大力复兴《圣马太受难曲》之时,1些交响乐队也开始挖掘1种回顾性的曲目,以已故的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交响曲为特色。这些曲目直到今天还是西方音乐会的音乐传统的中心。这种音乐具有1种持续的演奏传统,至少最初是由那些与作曲家有过直接接触的音乐家解释的。在19和20世纪中,又增加了其他1些永久性的曲目,使之成为西方音乐会曲目的“规范”。在罗西尼、韦伯和威尔第死后,歌剧剧目也有了类似的回顾,他们的作品继续留在剧目中。这已经成为欧洲和美国音乐生活的主流,而它们的表演者们1直怀有1种信念,即这种解释是1种活的传统,与它的创作者有着可靠的联系。 早期音乐复兴的第2阶段,严格说来,才标志着早期音乐演奏活动的开始。它的特点是推行仿古乐器,以及根据与当时演奏的音乐有关的文件和论文而来的演奏技巧和风格。在这方面的先锋(几乎是老前辈)就是阿诺德·多尔梅奇(Arnold Dolmetsch,1858—1940), 他在伦敦教儿童拉小提琴时,受到布鲁塞尔的维克托——夏尔·马伊龙博物馆的历史乐器巡回展览的启发,这次展览有1些音乐家随行,并演奏了其中的1些乐器。这是1885年的事。不久,多尔梅奇组织了用仿古乐器演奏的音乐会,并开始仿造许多形式的乐器——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它们是粗糙的和与时代不符的,但却使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业余爱好者和热心人10分惊奇和感动。比如像法兰西斯·威廉·加尔品这位地方教区的主教,很快就成为早期音乐演奏活动的1位台柱。大部分音乐学者和职业演奏家都忽视多尔梅奇,或对他持傲慢的态度,因为他既不是有训练的学者,又不是顶尖的演奏家。但是,1915年,在其事业的晚期,多尔梅奇却写作了1本对早期音乐演奏进行普遍考察的书,名为《17和18世纪音乐的解释》。这本书是本世纪几乎所有对音乐表演实践进行研究的滥觞。 [NextPage] 在早期音乐复兴的第2阶段的末尾,演奏活动移至美国,这主要是通过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的努力,他从1940年至1953年任耶鲁大学的音乐教授。在此期间,欣德米特建立和领导了耶鲁大学音乐社(Yale Collegium Musicum)。他的学生们在音乐社受到早期音乐演奏的训练后,来到美国的1些大学校园中建立了类似的演奏团体。欣德米特当然成为参与早期音乐复兴工作的1长串重要作曲家之1,这些人包括海顿、莫扎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丹第和韦伯恩。 “纽约古乐团”的事业虽然辉煌但却是短暂的。在格林堡于1966年逝世后,这1团体就没有恢复领导的地位,虽然后来的8年中仍在表演和录音。 “古乐演奏团”最有名的事是录制了巴赫的全部康塔塔,使用了仿古乐器和童声,这完成于1971至1985年。这些录音和与此同时进行的巴赫大规模合唱作品的演出,照我看来,就是早期音乐演奏复兴的第4个阶段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中,用仿古乐器对早期音乐的演奏,与同1曲目的传统主流录音进行了成功的竞争。
早期音乐复兴的第3和第4阶段包括了大量杰出的表演者和团体,他们的名字值得提及,尽管格林堡和哈农库特可以作为代表。在完全专业性和技巧性表演的第3阶段的结尾向与同样曲目的传统演奏成功竞争的第4阶段的过渡时期,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晚期和整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我们看到了这样1些人的名字:托马斯·宾克利(Thomas Binkley)、大卫·门罗(David Munrow)、古斯塔夫·莱昂哈特(Gustav Leonhardt)、唐·库普曼(Ton Koopman)、奥古斯特·温金格(August Wenzinger)、拉尔夫·科克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 )和乔治·霍尔(George Houle)等。继承“纽约古乐团”的团体则有“威弗利合奏团”(Waverly Consort)、“波士顿卡梅拉塔乐团”(Boston Camerata)、“皇家合奏团”(Consort Royal)、“波米古乐团”(Pomerium Musices)、“早期音乐合奏团”(the Ensemble of Early Music)、“片刻音乐社”(Music for a While)、“斯万巷音乐家小组”(the Musicians of Swanne Alley)、“诗神社”(Calliope)等等。 维也纳“古乐合奏团”录制巴赫的康塔塔的计划是很有特色的,它成了早期音乐演奏活动的第4阶段的先锋,因为这些曲目在现代常规乐器上做传统演绎的录音也是很著名的。但是,我认为,这1阶段早期的重大突破还是莫扎特全部交响曲的录制,它发行于1979年, 由雅普·施罗德(Jaap Schrder)领导的“古乐学院”(Acodemy of Ancient Music)演奏,施罗德担任指挥,克里斯托夫·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演奏通奏低音键盘乐器。虽然首先发行的是密纹唱片,但很快就发行了CD。下面是莫扎特的《降E大调第3109交响曲》第2乐章的两种录音的比较。第1个是1956年录音的,指挥是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
据美国著名音乐学家利奥·特莱特勒的意见,瓦尔特的解释是“轻浮的和反常的,矛盾的和骗人的,滑稽的和煞有介事的,对和声与乐器音色的操纵,对音域和角色的玩弄,对主题的变形和反讽,所有这些都蜕变成1种始终温和的‘表现性’”。在施罗德和霍格伍德于1979年录制的唱片中,这些缺点都纠正了。
虽然在早期音乐演奏活动的第4阶段中,杰出的演奏家对巴赫以前曲目的录音在数量上日渐增多,但这1阶段中,除了演奏由传统的常规演奏家表演的曲目外,最有特点的创新还是早期音乐乐队指挥的崛起,其中最著名的有:尼古拉斯·哈农库特、克里斯多夫·霍格伍德、罗杰·诺林顿、约翰·埃里奥特·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尼古拉斯·麦吉根(Nicholas McGegan)和查尔斯·马卡拉斯(Charles Macaras)。这些指挥领导的乐队为特定的录音日期和系列音乐会而集合在1起,但其会员资格却是比较稳定的。这些指挥也开始以客座的形式出现在传统的常设交响乐团中,使演出的音响尽量接近仿古乐器的演奏。尼尔·扎斯罗(Neal Zaslaw)是施罗德——霍格伍德录制莫扎特作品的音乐学顾问,他被全美国和远至日本的许多乐队请去,帮助当地的指挥和音乐家用现代乐器获得早期音乐的音响。谈到早期音乐活动的影响范围,我最近看到,由纽约大都会歌剧公司演出的亨德尔的《朱里奥·恺撒》,使用了早期音乐的处理方法,由1个女高音做主角,演员表上还有1两个高男高音。而且还运用巴罗克风格的弦乐演奏法,不用颤音。这次演出代表了美国音乐文化潮流的改变。这种潮流已在欧洲出现了1些时候。我认为,如果说这个潮流还没有到达太平洋西岸,那为时也已不远了。
谈了早期音乐风格演奏大举侵入传统的曲目,以及人们在这个运动的第4阶段中广泛地接受这些作品,我讲述的历史也就到此结束了。下面我将谈1谈早期音乐演奏方法的理论基础。
在这方面,我认为,需要搞清楚动机、论据和理论基础之间的区别。早期音乐演奏者的实际动机可以是个人的、经济的、心理的、政治的,等等。这些动机是因人而异和千差万别的,因此不能把这个活动作为1个整体来解释。它们更多地涉及个人传记而不是历史,我在此暂且不谈。说到论据,我的意思就是“给出论据”,亦即演奏家和赞助者所提出的解释和辩护。这也是千差万别的,它们许多都类似广告的形式。近年来这个活动遭到攻击,这些广告很可能就是主要的目标。在这些论据中,往往有1种论据认为,使用某种演奏风格,我们就能认识“作曲家的意向”,仿佛它们是1种单个的、简单的事物,躺在那里等待重新发现。还有另1些论据说,这种演奏方法导致了音乐的“本真版”,这就意味着其他演奏方法是假的或仿造的。另1方面,这种“理论基础”就是“对支配原则的1种解释”(韦伯斯特[Webster]语)和对这种原则的捍卫。
会议开幕式由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戴嘉枋教授主持,会议开始,全体与会代表为刚刚去世的我国音乐学家、新疆十二木卡姆专家周吉先生默哀一分钟,以表达对先生的深切哀悼与追思之情。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43篇,参与讨论的学者达50余人次,无论是研究视野的宽泛、研究内容的深度还是研究方法的前瞻性,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代表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观点和建议。
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范围、特点
刘承华的《“保存”与“生存”的双重使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殊性》,区分了“遗产”与“需要保护的遗产”之间的不同,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性、行为性、符号性、口传性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精神性、对受众的高度依赖性和成果的易逝性等特点,提出“保存”性保护和“生存”性保护两种策略。
周海宏教授的发言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保持我们母性文明的丰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在于恢复感性良知,而这种感性良知来源于理性良知。另外,“京剧进校园”为时已晚,要真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从幼儿园抓起。周先生还从心理学和语言学角度对我国民歌中衬词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郑茂平的《关注本体――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里本质及其保护的心理取向》从文化自觉的心理本质揭示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心理特征,即感性体验性、情感凝结性、心理图示性、心理期待性、心理弱势性、心理内隐性,这些蕴含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中的心理本质特征,会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呈现出多层次、多目的的心理取向。
邓钧的《论“原生态民歌”的不可比性――兼及民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属性》通过对民歌概念和“原生态”词汇分析,认为当下关于“原生态”民歌实属一个伪命题。深化民歌形态、文化特性和功能的认识,将有助于对传统音乐文化本质特征的认识,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周雪丰的《音响与音场――浅谈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指出,形态与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个方面,音乐最直接的形态是音响,而音响又寄生在音场之中,作者以音乐类“非物质”属性之音乐行为过程为切入点,阐释了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音响易逝性、传播变异性、听觉强制接收性特征,与音场直接影响其音响效果的特征。
二、有关音乐卖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与保护方法研究
这一板块的论文数量最多,充分显示出学者们在丰富的田野考察和音乐文化保护实践的同时所进行的学术反思与理论求索。
周吉先生生前提交的论文《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结合自己多年田野调查经验,提出要保护好我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至少应该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中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体风格”的保护和传承,以及保护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传承人,这两点是做好保护传承工作的关键。
秦序的《实现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间的良性互动――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分析了“十年”中继承与创新的矛盾冲突的本质,指出唯有总结历史教训,找寻正确处理继承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契合方式,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良性互动,方能更好地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艺术的全面繁荣。
杨民康的《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我见》从四方面深入探讨了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些认识:1、应该对“表演艺术”设定一个合理的适应性范畴;2、加强音乐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研究;3、掌握好“传统与变异”、“保持与创新”的相互关系和评价尺度;4、注重多学科学者的合作与互动。
桑德诺瓦(和云峰)的《“有所为”亦“有所不为”――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认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树立“有所为”亦“有所不为”的理念。对于“品相”杰出、“血统”正宗、“转型”适时的品种,应尽吾所为而为之;对于那些在社会发展中“转型扬弃”或丧失“民俗根基”的品种,应适当有意不为之。提倡并鼓励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西部大开发”、“文化大繁荣”或“文化产业链”的有效补充和延伸,以及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的创新思维。作者指出,尊重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其本身就是一种适时、科学、求实的保护。
曾遂今的《关于音乐类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行为的思考》提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要“保护”以及怎样来“保护”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此,作者提出了音乐无形资源研究应该涉及的三个方面,并客观地指出几种值得质疑的保护措施,以供学者们思量。
李玫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还需建立文化结构形态系统化研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音乐文化研究必须立足到音乐结构内部的、微观的系统研究,其中重点提到对文化物质载体的工艺结构形态要加以关注。
李宏峰的《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论律学研究在音乐遗产保护中的作用》针对当前遗产保护、传承中的不足,阐述律学研究在纠正音乐遗产传承偏差、促进濒危音乐技艺恢复、确立传承者文化自信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律学研究如何与音乐遗产保护实践结合、如何为音乐遗产保护提供有益参考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胡晓东的《社会转型期民间音乐传承的思考》指出,社会转型时期音乐学者应该实现文化身份的转型,做好民间音乐文化“太史公”和“服务员”的工作,并且与管理学专家密切配合。此外,给民间音乐以音乐伦理学的关怀,使各种文化事象恪守准则,实现其应然状态,那么,民间音乐文化势必获得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
此外,就这一论题发言的专家还有张友刚、尹红的《唱起家乡的歌 跳起家乡的舞 奏起家乡的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之一》,刘子殷、林弥忠的《平民化、价值论和变化论――也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丁璐、赵杰的《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承中的巨大作用》等。
三、各国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有效政策、法规研究
韩国汉阳大学权五胜教授在其提交的论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后的当前韩国国家无形文化财活动》主要介绍了“皇室典礼音乐”、“盘嗦哩(叙事歌)”和“江陵端午祭”三个韩国无形文化财的基本情况及其保护现状,详细介绍了韩国政府和民众对其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及当前所举办的一些很有意义的展演活动, 对国内学术同行很有启发。
日本丽泽大学教授孙玄龄先生的《关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想》提出“发展是文化的特点”,要求人们“注意当前文化的发展趋势”,认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舞台表现也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此外,作者还介绍了日本在保护本国文化遗产方面的一些表现,并简单介绍了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并以“日本民谣协会”为例,揭示了日本民间组织在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法律维护的角度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周安平、王庆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思考》,作者从准著作权保护角度对保护模式制度设计的几个相关问题予以思考,得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几个研究思路。
周安平、姚刚应的《浅析民间音乐作品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性――以法理学视角为中心》,则通过一两个纠纷争议和部分文献,分析民间音乐作品涵义,试图从法理学视角来探讨民间音乐作品受法律保护的正当性。
另就这一论题发言的还有周安平、张文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裴小松、张国强的《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方向选择――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文化空间的系统共生关系》等。
四、我国近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相关问题的宏观研究
项阳的《民间礼俗――传统音声技艺形式的文化生存空间》通过对自己田野考察的相关例证进行辨析,精要地阐述了当下民间礼俗与多种音声技艺形式相互之间的依附关系,旨在强化对民间礼俗和音声技艺形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开启了学者们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认识。
宋瑾的《原生态音乐的抢救与活态保护》强调了抢救原生态音乐的手段问题以及抢救之后原生态音乐的处置问题。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应采取录像方式来抢救,进一步采用教育方式来传承,并制作数据库加以保存,作为重要的审美资源供各方挖掘利用。另就音乐的“活态保护”提出了一些思考。
章华英的《有关中国古琴音乐保护、传承的几点思考》针对如何对古琴艺术采取保护措施提出了七项具体措施,其中重点指出“古琴打谱与古曲整理研究”,以及“琴学研究的深入与现代琴学之重建”的紧迫性。
张振涛提交的论文《神迹超群,辉映古今――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乐器收藏史》简要回顾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乐器收藏史,充分肯定了以杨荫浏、李元庆为代表的老一辈音乐学家们为中国乐器收藏事业的发端,为中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复兴所付出的辛劳与汗水。作者还特别指出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理念的重要性,给与会代表以很深的启发。
围绕本论题发言的还有韩启超的《“一代有一代之戏曲”启示下的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杨曦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兼谈应用民族音乐学的视野与方法》、尚建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音乐教学范式转型》等。
五、有关各地音乐卖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具体实例调研及个案分析研究
崔宪研究员的《长角苗音乐遗产保护得失谈》首先描述了长角苗的生态现状、梭嘎生态博物馆、长角苗民俗音乐及特色,并着重介绍了长角苗规模最大的文化活动――“打嘎”,最后指出长角苗音乐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四大矛盾,即保护与脱贫、“先进”与“落后”、现代教育与传统习俗、继承与放弃之间的矛盾。
贾怡、伍国栋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大理古城“洋人街”戏台“天天有戏”调查》,在对云南大理古城“天天有戏”活动的兴起缘由、内容结构、操作程序等事实进行扼要梳理和描述的同时,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理论与之对应,阐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旅游业互生互利关系的看法。
曹贞华的《固守于绵延――影响朝鲜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诸因素》,从中国的礼文化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指导性影响,儒、佛二教对朝鲜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岁时节令习俗对朝鲜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民族认同是朝鲜族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基石四方面阐述了影响朝鲜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诸因素,揭示出其传统文化保护在“固守”中不断“绵延”的特点。
齐易的《从冀中“音乐会”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些问题》指出,要解决目前乐种分类混乱的局面,就必须尊重民间音乐局内人的自称,按约定俗成和“名从主人”的原则来为乐种命名。另就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正常的“崇古”心态,以及各单位各部门重申报、轻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探讨。
就这一论题的发言还有马西平的《“西安鼓乐”溯古追今》、孟凡玉的《巢湖秧歌现状考察及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王晓平的《论紫阳民歌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个案分析》、金艺风的《羌族多声部民歌――“男声二重唱”》、李红梅的《关于二人台传承与发展的几点思考》、王群的《失落文明的挽回――云南7个人口较少特有民族濒危民歌保护研究》、王志军的《京杭大运河流域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历史价值与作用》、徐作生的《莲歌渔唱舟争渡――阳澄湖渔歌实例调研及分析研究》、甘绍成、朱江书的《四川成都地区行坛道乐的现状调查》、秦太明的《泉州北管的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等。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音乐艺术
迄今为止,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儿童艺术各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在儿童动漫、儿童影视、儿童广告、儿童游戏、儿童音乐、儿童美术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使得儿童艺术越来越成为儿童精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近些年看,针对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缩水现象。造成儿童艺术整体研究结构上的失衡。以下将简要评述儿童音乐艺术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
一、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
“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幼儿生活的联系,注重幼儿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的有机整合,提倡幼儿自主地感受、体验、探索和创造音乐,鼓励幼儿独有的个人感受和个性化的表现方式,并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帮助幼儿形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等等。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李亚丽《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法的探索》、金亚文《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周洁嫦《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林白玲《从审美的角度调动学生音乐的兴趣》、程英《审美与快乐式幼儿音乐教育初探》、陈岚《谈音乐审美教学法》、郑丽《幼儿音乐游戏中的审美体验》。
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
在儿童音乐领域,如何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音乐教学活动,一直是儿童音乐领域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这方面所形成的研究成果可以说也是最多的。为了能更清楚地呈现,笔者对其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1.以国外著名教学法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覃晓宁《铃木音乐教学法给音乐教育的启示》、李琦《浅谈奥尔夫的元素性音乐教育》、刘文靖《奥尔夫教学法浅识》、娜仁其木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梁燕《柯达伊的音乐教育思想对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影响》、徐颖《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我们的启示》、陆建珍《美国综合音乐感在教学中的运用》、崔伟《探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育观》、谢春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幼儿的启发》。察觉民《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构成》。2.以针对目前儿童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刘莉萍《音乐教育存在问题及创新途径研究》、张卫民《点击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的异化现象》、张占春《音乐课程改革中的“反音乐教育”现象》、赵大刚《谈幼儿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教学误区》、吴欣光《小学音乐教学误区》、侯杰《对综合艺术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3.以教材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赵继红《幼师音乐教材改革初探》、韩天寿、吴霞飞《从幼儿音乐教材视角谈学前教育管理缺失――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调查分析》、《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王信东《云南省小学音乐美术乡土教材建设与研究》。4.以儿童舞蹈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夏珊珊《浅谈幼儿舞蹈能力的形成与培养》、吴婉媚《儿童舞蹈教育浅探》、陈波《浅谈幼儿舞蹈的童趣性》、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赵焕生《浅谈幼儿舞蹈的编排技法》、齐娟《幼儿舞蹈教学新探索》、商策《浅谈幼儿舞蹈的创编艺术》、杨秀敏《幼儿舞蹈教学的生命线》、樊星《论基本功训练与幼儿舞蹈教材开发》、文畅《兴趣培养―幼儿舞蹈教学的成功所在》、朱宝仙《少儿舞蹈活动的几点思考》。5.以儿童钢琴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张应辉《儿童钢琴现状思考》、康晓蕴《浅谈儿童钢琴教学》、姜晓琳《怎样培养儿童的钢琴兴趣》、张丹宁《儿童钢琴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初步研究》、陈宇兰《谈儿童钢琴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杨振《谈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下的儿童钢琴教学》、罗魏《论儿童钢琴教学中创造性音乐思维的培养》、海宏《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几个心理问题》、李斯娜《学前儿童钢琴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薛瑾《儿童钢琴学习心理问题初探》。6.以儿童声乐教学为切入点进行的研究。田丹《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臧欢《儿童声乐快乐教学初探》、魏桂珍《谈儿童声乐教学》、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赫嵘《关于从事儿童声乐教学工作的初浅探析》、张郁《儿童歌唱教学与训练》、李福《论赏识教育在儿童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宁馨磊《声乐早期教育中的快乐教学》、秦玮蔚《儿童声乐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李宝秀《浅谈儿童歌唱教学及兴趣的激发》、陶小卫《儿童学习声乐的教学体会》。
三、从儿童音乐心理角度进行的研究
儿童音乐心理研究是儿童音乐教育的基础课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的:1. 从幼儿自身审美心理建构的角度,来说明幼儿音乐审美心理功能的发展与培育。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薛瑾《钢琴教育与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魏欣《论音乐审美教育的心理功能》、尹娟《浅议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化教学》、孔起英《论儿童审美与艺术行为的心理机制》、印小青《论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发展的三个标志及特点》、张富生《音乐美育中的心理因素分析》。2.从幼儿智力发展的角度,来研究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智力发展的作用。王子婴《幼儿音乐创造力教学设计的行动研究》、郑虹《儿童音乐创造力培养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武艳《多元智能理论对舞蹈教育的启示》。3.非智力因素对儿童音乐心理的作用与影响。张静《在音乐活动发展幼儿非智力因素》、张双琴《歌唱于幼儿非智力因素培养》、王诗春《浅谈钢琴学习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孙伟《幼儿民间艺术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李馨怡《幼儿钢琴教育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分析》,余红梅《挖掘音乐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4.从美育的角度探讨音乐教育对儿童审美心理发展的作用。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秦艳《幼儿音乐素质的结构与要素分析》、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李小琰《童心•童话》,张殿柱《美育与儿童的全面发展》。
从上述研究成果看,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策略角度研究儿童音乐艺术教学的研究者是最多的。可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一般的选题范围。因为这一选题的研究者多是从事普通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在自己的研究或工作范围内选题,自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从研究内容上看,大家研究的内容多是对儿童音乐艺术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思。当然,这其中不乏研究角度新颖、论述精彩的论文,但数量少之又少,绝大部分感觉难有新意。因此,要想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必须要求研究者避免材料的堆积,避免对问题表面的分析,应突破传统儿童音乐艺术实践的研究模式,过于阐述具体而细微的问题,而忽略将儿童音乐艺术领域中的理性思考纳入到实践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去,利用理性层面的辩证性思维来看待儿童音乐艺术感性层面的问题,从而获得客观、深入的结果。其次,从审美角度进行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审美”是这些年来音乐教育领域出现的热门词语,可以说针对音乐教育中审美层面的研究超过了任何一个时期,这是人们对音乐教育本质了解越来越清楚的表现。很多研究者纷纷从审美的角度展开对音乐教学的分析,其中又以对基础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最多。在“审美”这个热点、焦点上选题,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受人关注,因而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更大。我们看到在2004年郭声健博士撰写的《音乐教育论》书中,就对审美教育做了深刻的分析,明确提出了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此后,更多的著作与论文开始对音乐教育中的审美价值展开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针对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很多,但往往多是泛泛而谈或者说是现象罗列。许多论文有人云亦云,跟着别人跑的感觉。因此,如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思考,必须要求研究者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观点,或者在别人不同的层面上选题,或者要从新的角度选题。从学科边缘或交叉点上选题,已成为未来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的一个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从两门甚至更多的相关学科上进行较深较独到的研究,也形成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科研成果。比如郭蓉《关于音乐审美心理过程几个问题的研究》、宁晓芬《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培养音乐内心听觉能力》、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等论文中涉及的学科就包括了心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知识内容。其实,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里,完全可以将其他学科知识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效避免撞车,较易获得突破和取得成果。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吴跃跃教授国家教育部课题《音乐教育对少年犯的教化功能及实践研究》将音乐教育学、犯罪心理学结合起来。魏豪扬硕士论文《社会音乐教育之音乐艺术培训市场营销研究》是将音乐教育学、文化策划学、市场营销学结合起来,对社会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的客观存在的市场经营管理实践和现象进行解释和阐述。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填补空白的价值。当然,这类选题要求研究者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能跨学科综合与分析。否者,就会感觉一知半解而生拉硬扯,牵强附会。最后,从冷门和盲点上选题,也是目前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一个方向。冷门和盲点,或是因为远离当时的焦点、热点,或是一时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或是尚未被绝大多数人意识到的问题。这样的研究成果在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有,但还不多。比如以上列举的论文张琴《儿歌教学如何启迪幼儿智力》、何化均《音乐―开发幼儿智力的一把钥匙》、陈瑞委《音乐训练可以促进幼儿智力发展》、肖庆玲《舞蹈教育与多元智能发展的关系》就是这样的体现。这样的选题由于有其本身的价值所在,一旦其价值被人发现,研究出成果,便会向热门和焦点转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相信这类选题还不少。
综上所述,从审美与快乐角度进行的研究和从教学策略角度进行的研究,占据着勿庸置疑的主导性地位。这样的研究成为热点,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从国外儿童音乐艺术研究的内容来看,艺术与多学科知识的结合,特别是将心理学的实证方法运用于儿童音乐艺术研究领域,已成为研究的常态。因此,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增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研究生长点,是我们儿童音乐艺术研究者急需要做的工作。毕竟,儿童艺术的发展,需要丰富的可能性;儿童音乐艺术的研究,亦当如此。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教育与心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音
乐出版社,2006
[2]郭声健.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幼儿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