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艾叶功效与作用

艾叶功效与作用

时间:2023-06-06 09:01: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艾叶功效与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艾叶功效与作用

第1篇

1、祛湿消毒:艾叶自身所含有的特殊物质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艾叶虽然具有祛湿消毒的功效,但治疗湿疹效果一般,不太明显,用艾叶对治疗湿疹只是一个表面了。

2、止血驱寒:艾叶是一种温补性食物,食用艾叶能够起到驱寒的功效。别外,艾叶对女孩子的温经止血的效果也有很大的益处。

3、镇静安神:我们大家常用艾叶来泡脚能够起到活血的效果,还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并能够提高睡眠质量哦。

4、驱赶蚊虫:艾叶本身附带着一种特殊的香味,能够使蚊虫非常害怕,夏天在皮肤抹点艾叶水能够起到驱赶蚊虫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止血止带安胎

艾叶能暖气血而温经脉,为温经止血之要药,对于治疗各种吐血、咯血等病证,单用即可获效,或可配伍生地、阿胶等加强疗效。尤其适用于虚寒性出血病证,比如汉代医家张仲景之《金匮要略》收录的柏叶汤、胶艾汤;宋代医家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收载的四生丸等。

此外,据《药性论》载,艾叶“止崩血,安胎止腹痛”。对于虚寒体质导致的白带量多,将艾叶与干姜、鹿角霜、煅龙骨、煅牡蛎等一起配伍煎服,有止带之功;对于虚寒体质导致的漏胎,用艾叶与阿胶、桑寄生、白术等组方使用,具固冲任、止血安胎的功效。

止痛止呕止泻

艾叶有温经散寒之功。虚寒体质者,受了寒湿之后出现关节痹痛、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可以用艾叶与生姜、苏叶、藿香等组方来治疗。

杀虫止痒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艾叶“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可谓是一语中的。单用艾叶捣汁外用治疗蚊虫叮咬导致的皮肤痒疹;也可与花椒、乌梅、白癣皮等组方煎汤,再加入少量白醋外洗,治疗湿疹、荨麻疹、手足癣、湿疹等,有一定的止痒效果。

外用艾灸

艾灸是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制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熨或温灼体表腧穴的灸法。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防病保健等作用,深受人们的认可及偏爱。

温经散寒:血得热则行,见寒则凝。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灸法常用于寒湿淤阻导致的痹证、腹泻等疾病。常用的穴位有:阿是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关元等。

扶阳固脱:凡遇到大病危疾,阳气暴脱之时,兼见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征候。急灸关元、神阙等穴,可以起到扶阳固脱、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

升阳举陷:对于久病气虚导致的脱肛、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可以遵循《灵枢・经脉》“陷下则灸之”原则,采用“下病上取”的方法,灸百会等穴位,能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

防病保健:未病先防,早治防病是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艾灸在预防疾病和保健的运用方面已是历史悠久。《黄帝内经》记载“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针灸大成》记载,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此外,据临床报道,灸至阴穴对于胎位不正有一定的疗效。足三里、中脘、关元、气海等是保健常选穴位。

艾叶药膳推荐

艾叶糍粑

用料:艾蒿250克,糯米粉250克,白糖适量,茶油适量。

做法:艾蒿洗净后,放在热水里焯2分钟,捞出后浸泡在凉水里反复冲洗,直至无苦味后挤去水分,切成碎末,或者捣碎;

将糯米粉、艾蒿放在大碗里,加入白糖,加约100毫升水,调成糊状;

茶油烧开,用勺子挑艾叶糊放在锅里,翻转数次,煎成饼状,即可食用。

主治功效:祛湿、开胃、健脾。

艾叶煮蛋

做法:鸡蛋两个,艾叶15克(鲜品约50克),煮开至鸡蛋熟,即可食用。

主治功效:虚寒痛经,月经之前连服3~5天。

艾叶红糖汤

第3篇

白晓菊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屈原《九歌•云中君》中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洗药浴呢?因为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病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也称“毒月”),端午节这一天俗称“恶日”。针对五月恶月,民间就会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在“逢青就是药”的端午节洗盆药水澡,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江南一带,端午节日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洗后也不用清水冲洗,意欲洗除晦气、祛病健体,此俗至今尚存。这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节日固有的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熏陶。所谓“端午节里药草贵”,这里的“贵”并不是指价格,而是金贵、珍视、宝贵的意思。

关于端午药水澡的药物有多种说法,各地所用草药也不一样。《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如取菖蒲30~50克,新鲜艾叶30~50克,水煎10分钟左右,放入澡盆中洗浴。另外也可取新鲜艾叶30~50克,在澡盆中用沸水冲泡5~10分钟,取出艾叶加水调至适宜水温即可沐浴。也有将菖蒲、艾叶、柴胡、小山楂、葛藤、枫树挎、石板藤等熬成酱色的水,趁热洗浴。

虽说端午节“逢青就是药”,但用于洗药浴的多是艾、蒲、凤仙、白玉兰、柏叶、桃叶等,这是为什么呢?

菖蒲

菖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与兰花、水仙、并称为“花草四雅”。菖蒲先百草于寒冬刚尽时觉醒,因而得名。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生野外则生机盎然,富有而滋润,着厅堂则亭亭玉立,飘逸而俊秀,自古以来就深得人们的喜爱。

菖蒲不仅碧叶葱茏、根似白玉,挺水临石、清静高雅,其花、茎香味浓郁,具有开窍、祛痰、散风的功效,可祛疫益智、强身健体,历代中医典籍均把菖蒲根茎作为益智宽胸、聪耳明目、祛湿解毒之药。江南人家每逢端午时节,悬菖蒲、艾叶于门、窗,饮菖蒲酒,以祛避邪疫;夏、秋之夜,燃菖蒲、艾叶,驱蚊灭虫的习俗保持至今。

艾叶

艾叶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本品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止冷痛,为妇科要药,常用于治脘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证。艾叶炒炭止血,可用治虚寒性月经过多、崩漏带下、妊娠胎漏;捣绒,制成艾条、艾柱,外灸能散寒止痛,温煦气血;煎汤外洗,可治湿疮疥癣,祛湿止痒。现代医学的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是一种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它对不少病毒和细菌都有抑制和杀伤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凤仙

凤仙亦称凤仙花。凤仙花种子亦名急性子,茎亦名透骨草,均可入药,有活血化淤、利尿解毒、通经透骨之功效。鲜草捣烂外敷,可治疮疖肿疼、毒虫咬伤。凤仙花的鲜花汁,对红色表皮癣菌、堇色发癣菌及腹股沟表皮癣菌、考夫曼高尔夫表皮癣菌均有抑制作用。

白玉兰

白玉兰为木兰科落叶乔木玉兰的花,在早春三月开放,鲜用或晒干用。玉兰花是名贵的观赏植物,其花朵大,花形俏丽,开放时溢发幽香。其花瓣可供食用,肉质较厚,具有清香。清代《花镜》谓:“其(花)瓣择洗清洁,拖面麻油煎食极佳,或蜜浸亦可。”玉兰花含有挥发油,其中主要为柠檬醛、丁香油酸等,还含有木兰花碱、生物碱、望春花素、癸酸、芦丁、油酸、维生素A等成分,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玉兰花性味辛、温,具有祛风散寒通窍、宣肺通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血淤型痛经、鼻塞、急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玉兰花对常见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柏叶

柏叶又名侧柏叶,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嫩枝与叶。侧柏叶苦涩,性寒,其功能主治为凉血、止血,祛风湿,散肿毒。常用于治吐血、衄血(鼻出血)、尿血、血痢、肠风、崩漏、风湿痹痛、细菌性痢疾、高血压、咳嗽、丹毒、痄腮、烫伤。

桃叶

桃叶为蔷薇科植物,味苦、性平,入脾、肾二经。功能主治为祛风湿,清热,杀虫。主治头风、头痛、风痹、疟疾、湿疹、疮疡、癣疮。既可外用煎水洗或捣敷,又可煎汤内服。

第4篇

艾草全草皆可入药,有温经、去湿、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过敏等作用。历代医籍记载艾草为“止血要药”,是妇科常用药之一,尤其是治虚寒性的妇科疾患尤佳,对于妇女虚寒月经不调、腹痛、崩漏有明显疗效。此外,对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与哮喘的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家有三年艾,朗中不用来”

艾草有广泛的康复和保健效果。下面介绍几个常见的艾草在生活中的应用。

1.艾灸疗法 将艾条点燃悬于穴位上方或病痛处,可调理很多常见病和慢性病。对于普通人来说,经常艾灸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常用的保健灸法穴位有:①足三里:调理脾胃,补益中气,通达经络,增强体质;②三阴交:补益肝肾,调理月经,聪耳明目,固齿坚骨;③关元:补益脾肾,升阳举陷,温暖子宫,调理月经;④命门:温暖肾阳,祛风散寒,壮腰强骨,固精止带。

2.艾草泡澡 以前农村妇女生完孩子后,必须要用艾水洗澡或熏蒸,对预防产后受风效果尤佳。此外,干枯后的整株艾草泡水熏蒸可消毒止痒,煮水后可用于小儿夏天洗澡。

3.艾绒肚兜 将艾草捣制成绒后,缝于肚兜内,制成布袋兜于脐部或直接做成肚兜长期穿戴,对于产后体寒腹痛,老人脐痛腹冷痛,预防和缓解寒湿性腰痛都有很好的保健效果。若制成披肩或坎肩,可以缓解肩周炎之痛。

4.艾绒枕头 取纯艾绒用布包制成艾绒枕芯,对风寒湿引起的头痛、头重有良好效果。如果长期枕用,可以预防感冒、颈椎病及面神经麻痹等。

5.艾绒鞋垫 将艾绒缝制成鞋垫,厚度为3毫米~5毫米。长期穿,能治疗和预防足癣、冻疮等。

除上述日常保健应用外,艾草也大量应用于日化产品中。目前市场上有艾草沐浴露、艾草洗发精、艾草香皂、艾草牙膏、艾草精油等产品。如在沐浴时使用艾草,其精油成分可随蒸汽挥发出来,分布于口鼻呼吸道中,能杀灭细菌和病毒;沐浴后的精油成分还会在皮肤上形成天然保护膜,能祛痱爽肤,清香的味道还会驱赶蚊虫。此外,用艾草制作的艾香也广受欢迎,因为是纯中药成分,可净化空气,驱除瘟疫。

食用艾草保健防病

艾草食用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那时,江南人清明时节就有吃青团的习俗。清代美食家袁枚曾对青团有过这样的描述:“捣青草为汁,和粉为团,色如碧玉,软糯香甜”。现在,每逢清明,在南方很多地方吃艾草青团依然是一个习俗。

艾草的食用价值很高,可作成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也可作为食材的辅料。食用艾草可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面介绍几个简单的艾草食谱:

1、艾叶鸡蛋汤

功效:温肾安胎。适用于习惯性流产者。

做法:艾叶50克,鸡蛋2个,白糖适量。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每晚睡前服。

2、母鸡艾叶汤

功效:补气摄血,健脾宁心。适用于体虚不能摄血而致月经过多,心悸怔仲,失眼多梦,少腹冷痛者。

做法:老母鸡一只,艾叶15克。将老母鸡洗净,切块,同艾叶一起煮汤,分2次~3次食用。月经期连服2剂~3剂。

3、艾叶饼子

作用:有美容功能,是客家妇女坐月子必吃的点心,还有助于治疗感冒。

做法:将五月艾叶打成浆,再用糯米粉做成一个个艾叶饼。艾叶饼既有很香浓的艾叶香,又有少许艾叶苦味,吃后齿颊留香。

4、艾叶饺子

作用:增进食欲。

做法:

1、艾叶300克,切碎;葱、豆芽、豆腐适量切碎。

2、⒁陨喜牧习柙龋用盐、味精调味成馅。

3、包成饺子,入锅中蒸熟或水煮均可。

5、艾叶煎鸡蛋

作用:令人开胃。

做法:艾叶洗净后剁碎,加入鸡蛋搅匀,加入盐、胡椒粉,锅热加油,煎熟即可。

6、艾叶红糖水

作用:用于痛经。

做法:生姜5片,大枣5枚,艾叶15克,红糖适量,水煎服。

教您几个艾草简易祛病良方

对一些常见病,也可用艾草进行调理,简单有效。

用艾叶泡脚可治咳嗽。取适量艾叶放入水中煮沸15分钟~20分钟,待水温稍低再泡脚半小时左右至微汗。每晚睡前1次,每次15分钟~20分钟,治疗因风寒所致的咳嗽,3天~5天即可见效。

如皮肤有湿疹,可点燃艾条对着湿疹部位施灸,也可将艾叶粉、枯矾、黄柏等共研成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于湿疹部位。

此外,民间还有一个偏方,用艾叶治产后腹痛。取陈艾两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此法对因外感风寒而引起的腹痛尤为有效。

若有咽喉肿痛的,可摘取新鲜艾叶,揉碎成汁,细细咽下。或用艾叶同醋一起捣烂,敷于喉部,可缓解肿痛症状。

第5篇

看过清宫剧《甄嬛传》的观众,想必对其中各种后宫争宠、残害龙裔的桥段不会忘了吧?剧情里导致流产的中药很多,如麝香、夹竹桃、红花等,甚至有闻麝香流产和不孕之说。这些桥段不禁令人好奇,剧中妃嫔们的手段真的会导致流产和不孕吗?这些药物真的碰不得吗?到底孕期应该避免使用哪些中药呢?我们应从科学的角度来解答这些问题。

麝香

剧中麝香最为常用,有华妃即年羹尧之妹常年鼻闻麝香而不孕,有甄嬛用含麝香的舒痕胶流产,有安陵容服麝香以避孕等。

麝香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是一种高级香料,亦是一种非常名贵的药材。麝香性辛、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具有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止痛、催产的功效。多用于闭证神昏、疮疡肿毒、心腹暴痛、跌打损伤,也用于血瘀经闭、难产、胎死不下等。《名医别录》曰其:“中恶,心腹暴痛胀急,痞满,风毒,妇人产难,堕胎,去面黾,目中肤翳。”因其活血通经之力较强,现代医学研究又发现麝香对多种动物的妊娠子宫起兴奋作用,因此孕妇禁用。若长期大量服用,可能会导致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或早产。若未孕者因疾病需要服用,无害,更无闻其香而不孕之说,麝香无避孕之效,不能用它来取代常规的避孕药物或者工具。

红花

另一种活血中药——红花,是现在清宫剧中常见的堕胎之品。《甄嬛传》中华妃喝了含有红花的中药流产,因此记恨端妃,后给端妃灌下一大壶红花,端妃从此不孕。此情节颇为夸张。

红花性温,味辛,归心、肝经,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主治痛经、经闭、产后血晕、瘀滞腹痛、跌打损伤等。王清任几大活血方中都加有红花,因其有活血之效,孕妇慎服,而不是禁服。妊娠疾病中,若有瘀证,如癥瘕,仍可选用红花入药,用之恰当,并不会引起流产。孕早期若长期大量服用,体虚无瘀者可能导致流产,但未孕时或伴有痛经及子宫肌瘤和内异症者服用,对将来受孕非但无碍反而有助于受孕。

夹竹桃与桂枝汤

剧中还有夹竹桃汁与桂枝汤相合导致流产之说。夹竹桃味苦、性寒,有毒,归心经,有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祛瘀的功效,主要运用于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经闭的病人。夹竹桃属强心类中药,孕妇慎服。而桂枝汤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名方,方含桂枝、芍药、生姜、甘草、大枣,主治外感风寒,若孕妇有表虚证完全可以服用。虽有古文记载,夹竹桃配桂枝,活血祛瘀、通络止痛力量增强,可未经临床验证,也无两者相遇便会流产之说。而古方“桂枝茯苓丸”可用于治疗妊娠下血证。

艾叶

在剧中,安陵容用艾叶安胎。艾叶能散寒止痛、温经止血,虽是安胎之品,可并不是每个孕妇都适用。艾叶多用于证属虚寒的妊娠疾病中,若证属火热的孕妇使用,反而有加重疾病的可能。正如《本草备要》中说:“血热为病者禁用”;《本经逢原》曰:“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若孕妇出现阴道出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单凭一味艾叶,无法达到安胎功效。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一味药物有多种功效,不同配伍可发挥不同的效能,这就是中医药的灵活性。

在妊娠期间,我们用药应格外留意,凡是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有毒的药品,容易导致流产或损害母子健康,都应慎用或禁用。禁用药:如峻下逐水药巴豆、芦荟;破血药三掕、莪术;通窍走窜药、麝香、穿山甲;有毒药生川乌、生附子。慎用药:破气药枳实、槟榔;活血祛瘀药桃仁、红花……这类药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可酌情使用。但应严格掌握剂量,当“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准妈妈们,电视剧情节以戏说及娱乐为主,不必闻“香”闻“花”就紧张。孕妇若在妊娠期间出现任何问题,请及时就诊或咨询医生,不要自行用药。

第6篇

我从1943年开始在中药店当学徒,1980年后才调入行政部门工作。在药店里,我经常接触到一些单方、验方。对此,我颇感兴趣。退休后,经常有人向我请教防病治病的知识,我就向他们推荐了不少验方。遗憾的是,我向人们推荐的这些验方大多都没啥特效,只有“艾叶足浴方”在治疗咳嗽方面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

今年4月,我的邻居刘女士来找我咨询治疗咳嗽的方法。她从去年冬天开始出现咳嗽、咽痛的症状。去医院检查后,医生认为她患的是支气管炎和慢性咽炎。但刘女士按照医生的处方连续吃药、打针近半年,病情未见好转。

以前,我曾碰到过两位和刘女士病情相似的慢性咳嗽患者。这两个患者都曾使用抗菌药、消炎药和止咳化痰药进行治疗,但均无明显的效果。我推荐他们使用艾叶足浴方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我也建议刘女士使用这个方子进行治疗。她按照我介绍的方法治疗了一个星期后,买了礼物来谢我,并说她的病情已经痊愈了。她还说,只花了几元钱就治好了病,真是没有想到。

艾叶足浴方的使用方法是:取艾叶30~50克,放入约1500毫升的沸水中煎煮约15分钟,去渣取汁。将此药汁倒入小水盆中,趁热将双脚踩在盆沿上进行熏蒸(为了减慢药气溢出的速度,可在双脚和水盆上蒙盖一块稍大于脚盆的棉布)。待水温稍低后,可将双脚直接放入盆内浸泡,应在每晚临睡前熏泡双足1次,每次熏泡15~20分钟,一般连续用药3~5次即可见效。

中医师评点:用艾叶煎剂熏洗双足,治疗慢性咳嗽的经验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艾叶在《中药学》中被归入“温经止血药”一类,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功效,适合有心腹冷痛、泄泻转筋、咳嗽咳痰、咽喉肿痛、月经不调、胎动不安等症状的患者使用。现代研究发现,艾叶含有丰富的挥发油。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在吸入此类挥发油后,可取得与异丙基肾上腺素相似的平喘效果,并可起到明显的镇咳、祛痰和抗过敏的作用。将艾叶煎煮后所取得的药液对多种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上文中的刘女士使用艾叶进行治疗后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止咳效果,很可能是通过口鼻吸入了艾叶煎剂中所含的挥发油。在人的足底部有很多经络和穴位。肝经、脾经和肾经均循行于足部。用艾叶煎剂熏泡双足,此药中的有效成分可通过这些经脉和穴位进入脏腑中,从而取得温散寒邪、宣通肺气、纳气平喘的效果。

人们在外用艾叶时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中毒的可能性很小。但在煎煮艾叶时药液不宜过浓,也不可长期使用此药进行治疗(在咳嗽的症状消失后就应停用)。有五心烦热、口干咽燥、情绪烦躁、尿黄便干等阴虚血热症状的人应慎用此方。■

第7篇

据史料记载,汉代时,春节、元宵节、上巳、寒食等节日都已经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射、蹴鞠等节日习俗就已经出现。

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众多具有特色的节日及习俗。传统的节日习俗代代相传,民俗专家们称中国节俗表现出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节俗是传承和变异的统一,节俗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然而在众多的节俗中,有的具有科学内涵,有的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今天,就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体味一些节日习俗吧。

五月五:吃粽子、插艾叶

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区别,节日名称也有所不同,其表现形式有:吃粽子、插艾叶、赛龙舟、荡秋千等。而有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也是多种多样,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等等,但无论纪念谁,都与粽子撇不开关系。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这种食物被称为‘角黍’。而用竹筒装米后,密封烤熟,被称为‘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了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必备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即掺在米中的附料品种增多,出现了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有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就是将果品与米一起包煮。诗人坡曾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也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粽子“最终形态”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实践过程,而如今,每年农历五月初,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在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必备的粽子外,部分地区的人们还要在自家门上或屋内插上艾叶或者菖蒲,这些习俗有哪些科学依据呢?

五月在俗信中被认定为恶月,也称“毒月”,从科学的观点来解释,是指此时气温迅速升高,天气暑热,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端午这天,选吃一些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并采集一些草药悬挂、佩戴或服用,以此防病。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而最传统的当属红豆糯米粽了。红豆不仅含有多种营养物质,而且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等功效,是夏日清利湿热不可多得的佳品。

古时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从田野采回的艾蒿、菖蒲悬挂在门户上,有的用艾叶、菖蒲、大蒜烧水洗澡并喷洒房前屋后,或用艾叶或菖蒲浸制药酒饮服。一些地方的人还喜欢将艾叶、菖蒲研成末,包上布,制成香包(又称香袋、香囊)佩饰,以其香气避免虫菌侵扰。

现代研究证明,艾叶中含有多种挥发油,能抑制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驱虫杀菌的功效,是生产蚊香、消毒香的必需原料。菖蒲也含有挥发油,古医籍中记载它能“杀诸虫,治恶疮疥瘙”,现代研究亦证明其有抑菌作用。可见民间以此来驱邪辟毒是有一定科学依据和医学道理的。

九月九:喝菊酒

重阳节饮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俗。关于酒的由来众说纷纭,其中一个较为神奇的故事在《续齐谐记》中有所记载:“东汉桓景随费长房学道多年。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农历)九月九日这一天,你家中会有大灾难,你快速赶回家里,让全家人各做一个装茱萸的绰袋系在手臂上,登高饮酒,可以消灾避难。桓景依其言,全家得以免于疫病。”这个近乎神话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希望远离瘟疫、求得健康的愿望,同时也说明了酒在古人心中的地位。

据《西京杂记》中记载:“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酒。”古人所饮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而酿造的。九月初九这天,采下初开的并将一点青翠的枝叶一同掺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放至第二年的九月初九才能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治疗疾病,延年益寿。

相传,宋代诗人陆游生病卧床不起,饮了几杯酒后,立刻“酒到病除”,于是陆游作诗一首:“菊得霜乃荣,惟与凡草殊。我病得霜健,每却童子服。岂与菊同性,故能老不枯。”

为什么选用作原料呢?这恐怕与其药用价值有莫大关系。

第8篇

关键词:中药美容香皂;市场调研;产品研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香皂作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生活用品,若仍仅具备最基本的清洁功能已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于是对香皂各种功能性的研究探索逐渐兴起[1-2]。近年来,功能性香皂发展迅速,并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和重视[3]。具有提神去疲劳、滋养皮肤、防止皮肤干裂、防有害射线等附加功能的香皂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采用中草药和天然植物成分,科学配方后将萃取精制的药物和植物精华加入到皂基中,这样所制的中药美容香皂不含任何激素、无副作用。例如,由三黄(大黄、黄连和黄岑)、金银花、连翘制成的中药美容香皂具有清热解毒祛痱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4]。

1中药美容香皂市场调研

鉴于中药美容香皂广阔的市场潜力,找准市场定位、调研消费者精准需求是我们产品生产的关键因素,也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选取了20~50岁不同年龄阶层,学生、公司职员、大学教师、医生、个体从业人员、退休人员等不同职业的消费者,共计69人,开展了关于中药美容香皂的全方位市场调研。本次调研对象总体为69人,其中男士17人(占总人数的25%)、女士52人(占总人数的75%)。在被调研的对象中37人对中药美容香皂有较深入的了解,32人只是听说过中药美容香皂,但对其成分、功效等知识并不了解,并且有进一步了解中药美容香皂的愿望。在被调研的人群中,51人特别注重中药美容香皂的功效,仅有9人热衷于大品牌,还有9人对于产品则选择相信同学朋友的推荐,由此可见,我们开发研制具有自身特色的中药美容香皂还是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的。我们还对中药美容香皂的功效、香气、规格等方面做了市场调研。我们设计了关于中药美容香皂功效的调查问卷,考察了消费者对中药美容香皂功效的消费意向,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大多数的消费者希望使用中药美容香皂具有祛痘杀菌、美白和润肤的功效。我们还对中药美容香皂的气味做了调研,结果见图2。由图2可知,相比于花香、椰奶香、水果香,中药材本身的气味更受消费者喜欢。因此,我们在进行产品开发研制时不必在香皂中添加其他气味的香精,只取中药材本身味道即可。除此之外,我们还对中药美容香皂的产品价位和规格做了市场调研,结果如图3和图4所示。由图3和图4可知,20~30元的价格区间最能被广大消费者接受,而40~60g的产品规格最为合适。通过市场调研发现,中药美容香皂的市场潜力良好,产品应不需添加化学香精,只取中药材本身味道,香皂规格定为40~60g,价位20~30元,开发美白、祛痘两种系列产品为宜。

2具有美容功效的中药材

2.1祛痘

艾叶(Artemisiaargyi)为菊科蒿属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广布于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中药美容香皂采用其干燥全草提取物。采用直接水蒸气蒸馏法可制取艾蒿精油;可采用水或酒精的水溶液作溶剂按常规方法制取艾叶提取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和CTFA都将艾叶提取物作为化妆品原料,艾蒿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可引起发热、潮红等,未见其他外用不安全的报道。艾叶提取物有光谱的抗菌性,可以用作化妆品和口腔卫生用品的防腐剂和抗菌剂;艾叶提取物对核因子κB受体活化的抑制,说明可用作化妆品抗炎剂;提取物尚可用作抗氧剂、抗皱剂、抑制过敏剂、生发剂和保湿剂。丁香(Eugeniacaryophyllus)为桃金娘科植物,主产地有马来西亚和印尼。化妆品采用丁香树的花蕾和叶的提取物。可以水蒸气蒸馏法制取丁香花蕾挥发油。提取物可以水、酒精等为溶剂,按常规方法提取,然后浓缩至干为膏状。如丁香干花用95%酒精提取,得率约3%。CTFA将丁香花蕾和叶的提取物作为化妆品原料,中国香化协会2010年版的《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中列入,未见它外用不安全的报道。丁香花蕾精油是常用的香料;提取物对5α-还原酶有抑制作用,说明提取物对因雄性激素偏高而引起的疾患有很好的防治作用,结合它的抗菌性以及抗炎性,可用于防治粉刺制品;提取物尚可用作抗衰、抗皱剂、抗牙周炎剂和减肥剂。

2.2美白

红景天(Rhodiolarosea)、大花红景天(R.crenulata)和圣地红景天(R.sacra)为景天科红景天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等高寒山区,三者性能相似。化妆品主要采用它们根的提取物。红景天根可以水、酒精等为溶剂,按常规方法提取,然后将提取液浓缩至干。如圣地红景天根用水煮3h提取的得率为23.1%,用甲醇回流提取的得率为24.2%。CTFA将上述红景天作为化妆品原料,中国香化协会2010年版的《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中列入,未见它们外用不安全的报道。由于红景天根高含量的酚类成分,显示强烈和广谱的抗氧性,可用作化妆品的抗氧剂和抗衰剂;提取物对芳香化酶有抑制以及对脂肪酶的抑制,说明特别对男性有较好的减肥作用;提取物另可用作抗皱抗衰剂、保湿剂、抗炎剂和皮肤美白剂。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和日本川芎(CnidiumOfficinale)系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川芎在我国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出产,以四川为主;日本川芎主产于13本。化妆品采用其干燥根茎提取物。川芎含挥发油可用水蒸气蒸馏法制取。川芎提取物可以水、酒精等为溶剂,按常规方法加热回流提取,然后将提取液浓缩至干。如以水煮川芎,提取得率在30%以上。中国卫生部和CTFA将川芎提取物作为化妆品原料,CTFA还将日本川芎提取物作为化妆品原料,未见它们外用不安全的报道。提取物可用作活肤抗衰剂、抗氧剂、皮肤美白剂、保湿剂、抗炎剂和减肥剂。

3中药美容香皂的制备

3.1配方

本文浇注法制备中药美容香皂,以生产100kg中药美容香皂为例,其配方见表1。若生产具有祛痘功效的中药美容香皂,则添加具有祛痘功效的中草药艾叶或者丁香的提取液;若生产具有美白功效的中药美容香皂,则添加具有美白功效的中草药红景天或川芎的提取液。其中,艾叶、丁香、红景天和川芎中具有美容功效的有效成分的提取采用水提法,提取中药材3次,合并提取液,并浓缩至适量备用。

3.2制备工艺

将NaOH溶解于去离子水中,配成30%的溶液待用。将脂肪酸和溶剂加热至脂肪酸熔化,然后将30%的NaOH溶液缓缓加人脂肪酸和溶剂的混合液中,保持温度60℃左右2~3h,待反应完全后静置30min。在搅拌条件下加入丙三醇和十二烷基二甲基氧化胺,并加入蜂蜜。待溶解完全后加入防腐剂和月桂酸己酯,最后加入中药材水提取液并搅拌均匀。将上述混合溶液注入模具,降温成型脱模。切制成每块50g规格的皂块,置于温度为25℃、湿度为40%、通风良好的干燥室内进行干燥,一周后皂块渐趋坚实,即可进行包装。

4结语

中药美容香皂的研究生产满足了目前香皂市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对中药美容香皂的研究,既有利于人体健康,也为增加种植中药材的农民收入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使人们尽可能的利用中药材。为合理利用资源、,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收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其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化前景,并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秦仲云,穆萱.2006年洗涤用品市场分析与2007年预测(下)[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7(2):27-28.

[2]王安邦,张晓冬.透视中国香皂市场[J].中国洗涤用品工业,2006(3):45-47.

[3]胡福良,朱威,李英华.蜂胶香皂的加工技术[J].养蜂技术,2004(2):39-40.

第9篇

一个水里生,一个土里长,一个是挺拔如利剑,一个是曲折如花边,本是两种相异的植物,却因端午的到来,在各家的门楣上相逢了。

艾草如女 曲折如花边

羽毛状分裂的叶片,初升的艾草浑身有一层白色反光的绒毛,随着叶片的成熟伸展,叶面的绒毛会消失,而叶背的绒毛则一直保留着,风一吹过,银色的光泽泛起。绒毛温柔而细腻,像少女的脸庞,这野地里随处就能茂盛长起一大片的植物,又有着母性的坚强。

从初春采食嫩芽制成青团,到夏季长成后被用来给婴孩洗澡祛痱,再到老了后晒干用来做“艾灸”,似乎它的一生也伴随着家庭中女性角色的光辉。

艾草,就是这样在民间传统中建立起高于其他野草的影响力。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王风・采葛》中真挚而直接的恋情,仿佛给青青艾草也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而艾草最高的识别标准还是它的味道,揉碎一片艾草,那强烈的气味,辛辣而又清凉。这独特的味道来自于植物体含有的一系列桉树脑、艾草油、侧柏酮、三萜类化合物和香豆素。这样的“艾香”有抑制细菌的作用,但虫类对此,则是唯恐避之不及的,因此有直接驱虫的作用,且能清热解暑、防湿止痒。也正因为如此,端午节悬在门前的艾被认为有“辟邪”的功效。无论喜欢还是厌恶,你一定会被母亲教育道,这样浓烈的味道是好的。

我们通常所说的艾草,其实包含了菊科蒿属的好几种不同的植物,它们在外形、气味功用上都相似。

古诗曾这样称赞艾草:“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看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芳香且有益健康,这样接地气的野草,百姓无不喜欢。

晋代已经开始把艾蒿挂在门上。到了南北朝时代,挂艾蒿发展为挂艾人。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五月五日,四民共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戏……悬门户上,以祛毒气。”把从野外采来的艾蒿捆成一个人的模样挂在门上,为的是提高艾蒿辟邪的功能。

菖蒲似男 挺拔如利剑

菖蒲的叶子又直又尖,形状类似宝剑,美其名曰“蒲剑”。它的叶子含有挥发芳香油,散发出柠檬味道的清香。传说,它还是制作一款苦艾酒的添加物,还会被用来制造香水。

菖蒲属天南星科菖蒲属的植物,又名菖阳、尧韭或水剑草。叫菖阳是因为其得阳气之先,《吕氏春秋・任地》中说: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

菖蒲清香主要来自菖蒲中含有的细辛醚及少量丁香酚和黄樟油素,其味辛、苦,性温,能开窍化痰,辟秽杀虫。古人会用菖蒲酿酒,这种酒也从唐代就开始盛行,唐殷尧藩诗云:“少年佳话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北宋时代,每逢端午节宫廷匠人就用菖蒲根雕刻张天师像,四周用染成五色的菖蒲叶子加以装饰。明代沿袭这种习俗。高濂《遵生八笺》记录明人习俗云:“端午日以菖蒲根刻作小人,或葫芦形,佩以辟邪。”

水生的植物带着水灵劲儿,菖蒲脆生而挺拔,菖蒲的亲戚还有石菖蒲、花叶菖蒲。花店里还有做鲜切花的“唐菖蒲”,水生的还有“黄菖蒲”,它们其实都是鸢尾科的植物,开出的花就和菖蒲的肉质花序不同。一般在端午时节悬挂的是散发着柠檬香的菖蒲。

宋代欧阳修就有词云: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古人还赋予菖蒲以人格,将四月十四日定为菖蒲的生日:“四月十四,菖蒲生日,修剪根叶,积海水以滋养之,则青翠易生,尤堪清目。”又因为在端午悬挂菖蒲,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菖蒲具有吸附空气中微尘的功能,古人夜读,还会在油灯下放置一盆菖蒲,可免灯烟熏眼之苦,又清雅养眼。还有人取菖蒲叶尖上的露水来洗眼睛,也有很好的明目功效。

小贴士:

端午美食――艾草烘蛋

食材:

艾草一把,菖蒲一把,青壳鸭蛋6枚。

做法:

1.艾草、菖蒲洗净晾干,取下艾草叶备用;

2.青壳鸭蛋洗净后放在阴凉处,切记不能放冰箱,不然影响后道工序;

3.用艾草将青壳鸭蛋一只只包裹起来,用菖蒲条捆绑结实;

4.取干净铁锅,锅中坐上麦麸,加刨花屑,埋入艾草蛋,用报纸引燃刨花屑,以不见明火为佳;

5.中途不时用铁棍翻动艾草蛋,这个过程相当考验人,很多心急的人往往不等鸭蛋成熟慌忙翻动,造成烘蛋次品较多。慢工出细活,从午饭吃好开始,到傍晚时分才会成功。此时,炭火已经微凉,挖开火堆,捞出艾草蛋,剥去外面焦香的艾叶,华丽丽的烘蛋就出炉了。

在端午节用艾草和菖蒲烘蛋,不仅清香可口,而且民间有个说法――小孩子吃了不长痱子。

艾草药食可两用 菖蒲茎叶可入药

艾草有调经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湿之效。治月经不调、经痛腹痛、流产、子宫出血, 根治风湿性关节炎、头风、月内风等,为医家最常用之药。现代实验研究证明,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平喘、镇咳及祛痰作用;止血及抗凝血作用;镇静及抗过敏作用;护肝利胆作用等。

长期使用艾草叶的副作用:如果挥发油(香味成分)使用过多,对神经会有抑制。

艾草也是一种很好的食物,可作“艾叶茶”、“艾叶汤”、“艾叶粥”等食谱,以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在中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原料做成的。即: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1∶2的比例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部分地区会加上绿豆蓉),再将之蒸熟即可。在广东东江流域,当地人在冬季和春季采摘鲜嫩的艾草叶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菖蒲辛温而芳香,入心、肝经,与粳米冰糖煮粥,则香甜可口,可醒脑开窍,和中化湿。菖蒲虽属辛温之剂,但以芳香为用,其性走窜,具有散风湿、宣经络、开窍通闭的功效,还可以振清阳之气,聪耳目而醒神健脑,并能和中开胃,因痰湿蒙蔽、清阳不升而引起的神志昏迷、耳聋不聪、头目不清、精神迟钝、记忆模糊、癫狂、痴呆以及湿浊中阻、脘痞不饥等,均可服用。

中医认为,心藏神,心主神明,也就是说神志疾变多与心脏有关,无论热陷心包,还是痰迷心窍,均从心治疗,而菖蒲入心经,《重庆堂随笔》称:“石菖蒲舒心气,畅心神,怡心情,益心志,妙药也。”自古以来,均用治疗神志不清,热病神昏,癫痫,痰厥之症,久经实践,确有效验。因此,用以煮为药粥,实为一种临床辅助治疗的好方法。若遇痰迷心窍,神志昏迷者,可取本粥的粥油部分鼻饲入胃。

但需要注意的是:菖蒲粥性偏燥散,凡阴亏血虚及精滑多汗者,不宜食用。

“蒲剑、艾旗” 相逢去瘴

艾草、菖蒲都被民间视为防疫驱邪的灵草。《本草・菖蒲》载日:“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时人们称之为“水剑”。

在民众信仰中,宝剑具有驱魔镇妖的能力。把菖蒲称为“蒲剑”,就是看重它的辟邪作用。随着历史发展,最初只在门上挂艾蒿的习俗,慢慢发展为同时悬挂菖蒲和艾蒿,并合称为“蒲剑、艾旗”。

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魑魅魍魉也会猖獗,以艾草和菖蒲为武器,把瘴气挡在门外,以艾草与菖蒲为药,把毒物祛除,是针对五月这个恶月所采取的积极预防的措施。

吴自牧的《梦梁录》卷三记载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与百草缚成天师,悬于门额上,或悬虎头白泽。”

端午实际上还是古人的“卫生节”,因为端阳一过,天就炎热了,蚊、蝇等害虫开始繁生、传播。古人在五月五日,将煎草蒲、艾草、凤仙、白玉兰等花草或柏叶、大风根、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可治皮肤病、去邪气。所以,在端午节以蚊虫讨厌的艾草和菖蒲做一次驱毒祛害之举也是很符合科学道理的。

我们今天用菖蒲和艾蒿来熬汤沐浴、结扎成束挂在门廊之上,或许已不再考虑健康或辟邪的意义,更多的,是难以割舍我们与传统、与土地的羁绊。

第10篇

你知道艾条到底是什么吗?

据了解,虽然目前艾灸在众多的养生爱好者中,被推崇程度与使用群体与日俱增,但不少人却对自己常使用的艾条一知半解。

其实艾条主要由艾绒组成,即将艾叶慢慢搓揉后,会揉剩一些特别细小的艾绒,这些艾绒就会被用于制作艾条。因为新鲜艾叶的温散作用太强,所以艾条通常会使用陈艾制作,也就是采摘了1~3年的艾叶,这样的艾条药性会更好。艾叶以野生的为佳,一般而言,以生长于山的东南面,接近阳光的为最好。若在农历三月三、五月五采摘艾叶的话,中医理论认为,此时艾叶的阳性会达到鼎盛。

药艾条与清艾条的关系如同复方与单方的区别

“药艾条有什么用?和清艾条有什么分别?哪个更好一点?”在一家药店里,几位中老年人在问询着药艾条和清艾条的区别。对此,售药员也弄不清所以然。

说到药艾条和清艾条的区别,形象的比喻就是:复方和单方的关系。药艾条中会添加一些温热、补阳的配方药,如肉桂等,以增强温热补阳的功效,主要是针对风寒湿的病人,还用以解决一些妇科问题,如月经不调之类。总体来说,清艾条和药艾条的波长没什么区别,只是药艾条更温补。

艾炭的温热功能更强大

笔者在走访多家药房后发现,艾条基本上是由干艾或艾炭制成。艾炭的价格稍贵一些。

那么二者究竟有什么区别?哪个药效更好?

据了解,艾叶根据形态,主要分为鲜艾、干艾和艾炭三种。鲜艾主要是用来外洗及外敷;干艾则可入药,且可制成艾条熏烤;艾炭可制作成艾条,也可入药,能起到止血、活血及暖宫的作用。

艾炭和干艾最大的区别就是:艾炭是将艾叶直接干馏,蒸发掉了其中的艾叶油,热性更高,艾灸的效果更好。干艾的温热功能相对比艾炭差一些。

艾灸原理:并非靠温热,波长最关键

有部分人认为,艾条就是靠燃烧时产生温热的效应来治病。其实不然,艾条在熏烤皮肤时的温度大概是55摄氏度,但用一杯55摄氏度的水靠近皮肤,与拿燃烧着的艾条来熏烤,效果大不一样,这主要是跟两种物品的波长有关。

当热水靠近皮肤时,主要是热能的传递,往往只能停留在皮肤的表层,顶多传递到2厘米的深度。可艾条燃烧时,会释放一种特定频率的波长,可穿透人体的穴位,甚至能穿透一些物理仪器穿透不了的部位,如颅骨等,使得能量能被人体更深的部位吸收。笔者掌握的数据是:艾灸的能量,传递入人体的深度,最深达4厘米,这就是艾灸之所以防病治病有效的缘由。

艾灸禁忌:艾灸若不对症 救火反如浇油

今年31岁的邓小梅自从生了小孩后,身体一直恢复得不太好,常觉口干、口热,时不时体内会隐隐作痛。一心想调理身体的她,恰好遇到某足疗馆力推艾灸服务,技师说根据邓小梅的情况,治几次就会好转。

于是邓小梅接受了艾灸调理,但身体不仅没好转,且还常流鼻血。来到医院检查后,中医科医师表示,邓小梅属热性体质,并不适合做艾灸,一旦做艾灸,对病情而言,就相当于“火上浇油”。

其实艾灸更适合虚寒及瘀症病人使用。热病的病人若要进行艾灸,也不是不可以,前提是要取穴及操作方法得当。可在点燃艾条后,不停对艾条吹气,使其快速燃烧,达到泻火、泄热的功用。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市民自行艾灸时,取穴往往不准,因此,若无专业人士操作,不建议热病患者使用艾灸。

此外,孕妇一定要慎用药艾条,尤其是当其中加入了麝香后,很容易导致流产。

艾灸作用:“治百病”太夸张 “防百病”才靠谱

第11篇

中药泡澡属于中医药浴的一种。药浴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奠基于秦代,发展于汉唐,充实于宋明,成熟于清代。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就载有熏浴方8首,如用雷丸水浴治疗婴儿疼痛,韭和酒煮沸以其热气熏蒸来治疗外伤等,是我国目前发现关于药浴最早的文字资料。《礼记》中讲“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黄帝内经》中也有“其受外邪者,渍形以为汗”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回归大自然的热潮,传统的自然康复疗法倍受重视,中药泡澡也重新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中药泡澡不但具有保健强身、美容护肤的作用,也可用于皮肤病、风湿病的预防。研究表明,中药泡澡具有以下十大好处:①出汗、排毒;②预防妇科病;③润肤止痒,防治皮肤病;④提高心脏的输出量,改善心脏功能;⑤改善全身微循环;⑥促进肠胃蠕动,健脾助消化;⑦消除疲劳,减轻肌肉、关节疼痛;⑧养神安眠;⑨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和免疫力;⑩增强神经调节能力。

常用于泡澡的中药有——

性微寒,味甘、苦,入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平肝明目之功能。适于用泡澡的情况有:①因风热引起的感冒,如发热、恶寒、头痛等症;②眼睛红肿热痛及齿龈发炎;③因皮肤病变所引发的疮疡肿痛;④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之头晕目眩,亦有辅助治疗作用。

艾叶 性温,味苦、辛,入肝、脾、肾经。用艾叶来泡澡,可疏通全身经络,逐寒,除湿,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温暖子宫。特别适合冬天手脚冰凉的女性。

桂枝 性温,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经,可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适于用桂枝泡澡的情况:①风寒感冒伴有发热恶寒症状者,还可加苏叶、荆芥、防风、羌活、藁本、白芷等;②寒湿引起的麻痹疼痛与经闭腹痛,手足冰冷者,还可加入干姜、茴香、当归等;③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及小便不利,可加入杏仁、苏梗、干姜等。

薄荷 性凉,味辛,入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的作用,对外感风热、皮肤发痒、咽喉肿痛、眼结膜充血等效果较好。

杏仁粉 性温,味苦,归肺、大肠经,是家中经常使用的良好养生食材。杏仁粉不仅具有养颜美白的功效,作为外用保养品,还可加入天门冬、白蔹、白术、白芷、鲜奶等美白护肤的药材一起泡澡。

当归 性温,味甘、辛、微苦,归肝、心、脾经,能够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当你因为寒冷的天气感到腰酸背痛,或者因为旧伤时常感觉疼痛酸麻,可用当归、桂枝、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牛膝、红花、艾叶各9克,水煎浸浴,对长期关节酸痛者也很有益处。

玫瑰 性温,归肝经,可缓和情绪,平衡内分泌,补血气,美颜护肤。玫瑰浴对妇科病非常有效,可以大幅度地缓解疼痛,活血化淤效果显著。经常泡洗玫瑰浴可以治疗腹部胀痛、月经不调、痛经。

荷叶 性凉,味苦辛微涩,归心、肝、脾经,具有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的作用。新鲜的荷叶善清夏季之暑邪,可用于感受暑热、头胀胸闷、口渴、小便短赤等,还可加入鲜藿香、鲜佩兰配伍应用。

葛根 性凉,味甘,归脾、胃经,具有镇痛、降压、降血糖、清除皮肤老年斑和汗斑的功能,使关节更灵活,肌肉收缩力更强,不易疲劳,适合中老年人及肤色较黑的人使用。

桑叶 性寒,味甘、苦,归肺、肝经,具有散风清热、明目等功能。用它来熬水洗澡,护肤而不脱脂,特别是皮肤粗糙者,浴后可使皮肤变嫩。

小贴士

第12篇

季冬之月,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勿甚温暖,勿犯大雪。宜小宣,勿大全补。众阳俱息,勿犯风邪,勿伤筋骨。

――《遵生八笺》

腊月晨起,以蒸饼卷猪脂食之,终岁不生疮疖。久服肌体光泽。

――《琐碎录》

冬季天气寒冷,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能量消耗、基础代谢都需要更多的能量来维持,身体因此进入“能源危机”时期,需要积极补充能量及营养。而营养丰富、易于吸收、暖身祛寒的粥无疑是冬季最佳饮食。

我国人民喝粥的历史由来已久,宋代文学家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想想看,在寒天冻地的冬日,回到家喝上一碗热乎乎、香美可口的粥,是何等爽口暖心惬意的事。

结合冬季的气候及人体特点,此时适合饮用一些具有温肾暖脾、补气养血、益阳滋阴、散寒止痛、润肺止咳作用的粥。以下为大家介绍几种简单有效的粥品。

生姜粥

材料 粳米50克,生姜5片,连须葱2根,大枣5枚,米醋适量。

做法 用砂锅煮米做粥,生姜捣烂与大枣入米粥内同煮,粥将熟时放入葱、醋,稍煮片刻即可去火,温热服食。

粥义 《日用本草》云:“(生姜)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人肺开胃,祛腹中寒气。”葱具有通阳利窍的作用。服用生姜粥,温肺暖胃,驱风散寒,对年老体弱而又感受风寒的上呼吸道感染及慢性胃炎、支气管炎较为适宜。《本草纲目》云“生姜粥温中辟恶”,冬季服食可助阳散寒。

蜂蜜粥

材料 蜂蜜(枣花蜜、梨花蜜最佳)50克,糯米50克。

做法 糯米洗净后入开水中熬制成粥,粥成后晾至温热,调入蜂蜜即可食用。

粥义 《神农本草经》云:“石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痉,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自古以来,蜂蜜都是滋补佳品,有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作用。蜂蜜粥具有补益脾胃、缓急止痛、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功效,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少食、脘腹疼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等症。

腊八粥

材料 黄豆、绿豆、豌豆各50克,赤小豆100克,花生仁、核桃仁、红枣、蜜枣、炒芝麻、桂圆干、荸荠、榛子、栗子、菱角适量,糯米(小米、黄米、高粱米亦可,或作为配料)250克,白或红糖适量。

做法 将各种豆类、花生仁等不易煮熟的原料洗净下锅,烧沸后浇些许凉水,使漂浮的豆子沉下去,改用文火熬。待豆类开花后,加入糯米、小米、黄米及其他配料,烧沸后改用文火。用汤勺不断搅动以防糊底,熬至粥烂为止。吃时加入适量白糖或红糖即可。

鳝鱼粥

材料 鳝鱼1条,粳米100克,醋、葱、姜、蒜末、料酒、盐、胡椒粉、味精、麻油适量。

做法 将鳝鱼洗净,去骨取肉,切丝待用。粳米入开水中煮至将烂时,加入葱、姜、料酒、精盐、鳝鱼丝熬至成粥。食用前可酌加味精、胡椒粉、麻油、蒜末拌匀即可。

粥义 《滇南本草》载鳝鱼有“添精益髓,壮筋骨”的作用。服用此粥可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

艾叶粥

材料 干艾叶1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做法 将艾叶煮后去渣留汁,加入粳米、红糖后同煮至熟即可。

粥义 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作用。红糖具有温润补血的作用。此粥可用于下焦虚寒、腹中冷痛,女性经行腹痛、崩漏下血等症。

羊肉粥

材料 羊肉100克,粳米50克。

做法 羊肉(去脂膜)洗净,与粳米同煮为粥。

粥义 《本草纲目》云:“羊肉主治虚劳寒冷,补中益气,丈夫五劳七伤。”名医李东垣曰:“羊肉有形之物也,能补有形肌肉之气。”羊肉粥可益气血、补虚损、暖脾胃,尤其对于肢体寒冷、神疲乏力、体弱消瘦者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

芡实瘦肉粥

材料 芡实50克,瘦肉250克,怀山药100克,粳米250克,葱花适量。

做法 将芡实、怀山药切块泡入水中待用,瘦肉切成肉丁待用。粳米入开水中熬至将要开花时,放入山药块、芡实、瘦肉丁同煮,粥熟后加入适量葱花调味。

粥义 芡实具有补脾除湿、益肾固精的作用;山药可平补肺脾肾三脏;炖服猪肉是我国民间常用的补虚方法;粳米专补脾胃,亦可充溢血脉精髓及五脏,强健周身筋骨肌肉皮肤。以上四味合而为粥,既甘香可口,又极富滋补之力,是补益五脏、强壮身体、健脾开胃的良品。

温馨提醒

粥通常以糯米、粳米、小米、豆类作为主要原料,而古人多举粳米为煮粥佳品。米“新”粥方“绵”。

大火烧水,然后下米,文火煮粥。水烧开后下米,则水米易于融合,味道甘美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