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一语文课程

高一语文课程

时间:2023-06-06 09:01: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一语文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一语文课程

第1篇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三)以科研带课改,提高实验质量和水平

(四)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

(五)抓好毕业班工作

(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七)主要活动安排

在新的学年里,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工作将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准绳,以学习、贯彻《语文课程标准》为出发点,坚持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我市中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加强学习,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1.各样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继续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充分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

2.各中学要继续组织初一、高一年级的教师在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有关精神的基础上,用好新教材,开设一定量的研讨课,共同切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确保这个起点年级的语文教学质量。

3.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自性、合作性和探究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抓好"教学常规"的学习和实施,努力提高教学效益。

1.各校语文组要组织教师特别近年来走上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学习语文教学常规,重点抓好备课、上课两个重要环节,并开展检查督促工作,使实施常规成为所有教师的自觉行为。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而科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促使其语文能力的提高。

3.结合新教材,积极开展各类语文活动,调动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要充分利用与课本配套的自读课本和语文读本,想方设法为学生开辟阅读空间,尽可能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使学生视野开阔,素养全面。

4.继续开展"四个一"的语文活动。

三、以科研带课改,提高实验质量和水平

关于课改工作,为保证课改实验的质量和水平,要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对课改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现象予以分析研究,特别是加强对"评价"的研究、对"新课标、新教材验证"的研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实验"真正成为自己的事。

四、抓好课题研究,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

在前几年的基础上,继续落实课题研究,不断完善课题方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五、抓好毕业班工作。

1.初三年级:

(1)发动全体语文教师研究分析中考走向,以中考要求指导初三语文教学工作。

(2)组织初三语文复习研讨活动,使中考语文复习有序进行。

2.高三年级:

(1)关注高考动态,加强校际交流,为高考复习备考做好前站工作。

(2)结合四、五月份的两次模拟考试,做好相关的阅卷、分析工作。

六、抓好师资队伍建设。

1.各样要继续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发挥先进教研组的示范作用,使教研组和备课组的活动实在有效。

2.学校对新上岗教师要为其配好指导教师,加强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听课,使其能尽快成长。

3.开展各类专题研讨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群体力量,为搞好语文教学献计献策。

4 .继续加强与初中语文联系组的交流活动。

七、主要活动安排:

1.初中写作教学课题研讨活动。(3月、5月各一次)

2.初三语文复习研讨活动。(4月)

第2篇

一、高中语文课程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研究方法论是否科学。

由于历史原因,受原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语文课程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的是经验总结、思辨分析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课程发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理论研究上,语文课程改革对于以下几个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语文教育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根本还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是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为本位还是以学生的言语能力、能使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为本位;是强调科学主义的语文教育观还是取向人文主义的语文教育观等。

在理论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引进国外一些课程理论和流派时,缺乏本土化的过程。对建构主义、后现代课程观这些即使在当代西方社会也是仍有争议的课程理论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考,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过于强调国际化,忽视了对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扬。另外,如何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度”也一直困扰着语文教育。

在实践研究层面,语文教育开展了广泛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些成绩,对一些语文教育命题进行了论证,并且激发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创造性,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这些都促进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一个实验方案从出台到实验,显得过于仓促,缺乏充分的论证。教育改革实验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必要的规划,然后从小范围逐步推广到大范围。

这里简要介绍香港即将进行的高中学制与课程改革,或许对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课改有所启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已决定,2008年9月起升高中的学生,将实施新的学制与课程。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的文件称,实施新课程最少需要四年准备时间,有关重点工作的进度表如下:

2004年――就科目的课程目标和设计进行咨询。

2005年――(1)确定所有科目的课程目标及设计;(2)开始编写课本,开发学与教的资源;(3)向学校公布大学招生的具体准则;(4)开发新的高三考试;(5)开始推进与高中新学制配套的教师及校长的专业发展。

2006年――完成所有科目的课程及评估指引。

2007年――8月份向学校下达考试手册。

2008年――(1)2月备妥适用书目表;(2)备妥学与教的资源;(3)9月,第一批修读学制新课程的高一学生入学。①

相比当前我国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缺乏整体的系统规划,课程评价方案迟迟未能出台,评价实验改革没有同步进行,使得广大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认识,对语文改革的方向显得茫然不知;语文课程结构改革必修选修已经开始实施近一年,然而选修课的教材还迟迟没有露面,有关学生如何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如何进入评价范畴都是一团雾水;高中课改实验才刚进行,就已经决定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推广,这对于高中这样一个敏感而重要的阶段,显得草率,即使改革的方案经过修订,也很难保证方案的成熟与完善;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评估上也较多采用例证法,以局部地区个别学校个别案例来论证整个的实验方案,这从研究方法上说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从科学研究的态度上说是极不负责任的。

二、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

新课程实施以来,听得最多的是这次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如何恰当的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对当前课改有很强的现实性。

的确,相对于以往的历次语文课程改革来说,这次课改有许多革新之处,它的“新”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在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中尽可能做到两者的统一;强调学生语文学习中的实践性;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更新等众多方面。

但是,对语文新课程“新”的理解也要一分为二,不能为了“新”去片面强调“新”、追求“新”。任何教育改革都是对原有教育活动中不合理因素的抛弃,对合理因素的继承,而不是为了改革、为了求新去另立炉灶,以显其“新”、显其“革命”的一面。在我国的语文教育史中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是一次“全新”的。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要警惕这种刻意求新的倾向。我国几千年语文教育有相当多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不断去挖掘。这次课改中所提出的一些语文课程“新”理念、课程实施的“新”方法其实很多都不是“新”的,只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经验的总结和继承。例如,学科性质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对古代语文教育中“文道统一”的继承和发扬;语文新课改强调“诵读”法,古代语文教育中就提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须成诵”(宋代张载语);新课改提出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学生写真情实感,发挥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写作被分为两个阶段,从“放胆文”到“小心文”,其实早已经体现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宋代的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更提出“诗语固忌用巧太过,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工妙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诸如此类的新课改中提出来的众多新理念其实不新,是“新”中有“旧”,是对传统语文教育基础上的发展,近些年来我们在课改中的刻意求新,却忽视了求新与继承发展传统语文教育的内在关系。

三、语文课程改革的现实与理想

教育理想的实现要建立在教育现实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改革也是如此。

1.关于语文课程目标

以人为本语文教育思想的提出,使语文课程目标中单纯对知识技能的关注,发展到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观。三维目标观试图解决在关注语文知识技能教学的同时,也能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形成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高尚人格的形成。应该说,这种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观是以往知识本位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企及的。但是,由于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经验,在实施层面上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我们应该看到三维目标在语文学科中也是有层次性的,不能将其看成是并行的三个层面。在三维目标中,言语知识与能力的形成是基本的,在这基本目标实现的基础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学生言语知识与言语能力的形成是语文学科独特的任务,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所有基础教育共同的责任与目标,并不能奢望这些目标在语文一个学科中得到全部的实现。企图将三维目标在语文教育中同时全部实现,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是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理想主义。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出现这种语文课不像语文课、文化课不像文化课、伦理道德政治课不像伦理道德政治课的三不像课堂教学的倾向。

2.关于高中语文选修课

这次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在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选修课(其实,早在1963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中就出现了选修课程,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行,故大多数教师对此并不了解)。选修课程的设置,对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早在1963年已经提出的方案为什么得不到实施?当前是否已经具备了实施的条件?设想的美妙不一定在实践中可行。由于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使得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高考仍然是相当多数的中国青年改变自己命运、争取自身发展机会的一条主要道路。高中学生并不会完全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自主选择课程,他们会更为理智地做出判断,选择有利于高考的课程,这与开设选修课程的初衷却是相背离的。而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我们至今还没有一种较为成熟的方案,能够将选修课制度和高考制度较好地结合。

当前我国语文学科的师资力量也是使语文选修课程只能成为理想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育部最近公布的我国基础教育师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各个阶段,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为97.85%、91.9%、75.71%②。在一个教师学历还远没有达标的高中阶段进行选修课的教学,显然对教师来说是很勉为其难的了。语文教师们如果缺乏对选修课的把握能力,很可能就照搬大学的一些课程(这种情形已经在某些中学出现),这样,中学语文的选修课就成了大学中文系学习课程的压缩,而学生为了高考却不得不选。选修课程非但没有起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却完完全全地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成了语文课程改革目标中高不可攀的理想。

四、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

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课程改革各项措施的落实最终都要由教师来完成。如何使语文教师认识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满腔热情地实施新课程,这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任务。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培训备受重视,使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新课程理念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对语文新课程改革也较为关注。

但是,语文教师的培训也有值得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

1.培训的内容

在语文新课程培训的内容上过于注重知识培训、理念培训。就如同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一样,对知识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情感态度的形成。据调查,教师对实施新课程很热情的只有9%,较热情的有34%,冷淡的竟达到49%,甚至8%的教师对新课程表示反感③。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态度与情感将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另外,培训中由于对理论知识学习的过于关注,忽视了对语文教师将所掌握的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能力的培训。对语文课程新理念的了解并不等于就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新理念,如何将教师课程理念转化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是目前语文课程培训中要切实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培训的方式

当前的语文课程培训方式大多采用专家讲座的方式,这种接受性的培训方式和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一样,它虽然可以使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对新课程有更多的了解,但是它的缺陷也非常明显,它忽视对语文教师能力的培养。目前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案例分析培训、学员专家互动交流培训等方式,是对单纯专家讲座式培训的有效补充,或者说应该成为语文课程培训的主要方式。

另外,目前的语文教师培训主要采用的是集中培训形式,这种形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这种单一的集中培训形式其弊端是显然的:培训时间太紧,培训内容没有时间消化;培训的技能和理论过多,与教师自身的教学实践联系太少;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全程培训等。为此,语文课改培训应该在集中培训的基础上对语文教师采用多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进行校本培训、语文教师自行研修等。

当前的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起步,并将进入关键时期,对这一阶段的语文改革我们要慎之又慎,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关注,否则,延误的不是一批人,将是一代人。

①程材《香港将改革高中学制与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第3篇

关键词:发散思维;作文教学;材料;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41

“作文作文,作得头疼”。在作文课堂上,学生抓耳挠腮、搜肠刮肚也不知所言,身为语文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我们认为其中重要的一个方法是,必须解决作文材料的积累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指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来积累作文材料,训练思维的广阔性。他们受农村生活空间的限制,农村家庭教育文化氛围淡薄,应试教育樊篱禁锢等客观因素影响,往往显得知识贫乏,思路狭窄;或行文肤浅,缺少新意;或素材挖掘缺少深度,立意不高。这种种情况都会阻碍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辐射思维。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思维能根据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向各种方向运动,由一点出发,借助已有信息,在发散过程中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可驾驭、可调控,产生新颖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力和智力。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妇之米就相当于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缺少积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注意多渠道、多途径地挖掘和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所以我们的作文教学最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我们有了一些自己的指导方法。

一、用发散思维观体察社会生活,拥有作文材料的源泉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活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其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突出强调了作文和生活的链接,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

我们很注意指导学生体验生活,用那些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实材料,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例如,来自农村的学生最熟悉的自然是农家活,在以“责任”为话题的文章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熬过黑色六月却未收获的、心在流泪的“我”,沮丧地回到家,第二天随着“憨厚老实”的父亲来到田间,后来看到老黄牛“老了,可是还得为自己的主人工作”,父亲“脸上的汗水像黄豆般地顺着脸颊淌下来,可依然犁着地”。

这一幕令他猛然觉悟作为求学的自己只有拼搏才是自己的责任,正是生活给予他的独特情感体验,才写出情感真切、拨动心弦的文章。

还有我们这些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变成留守儿童,对“农民工”的概念最熟悉不过,我们着重引导他们将“农民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到逐渐成熟的心态和细节记录下来,有学生写出了“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马路的迷惘”“肉眼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等质朴而又极细腻的语句,进而引发他们对老、残、乞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对“和谐社会”等主题的思考。这些正是现实生活在学生脑海里打下的深深烙印通过文字表现出来的见证。这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的细节刻画往往能收到“事细而情深”的表达效果,是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关注社会,进而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感悟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内容回归质朴生活的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

二、用发散思维研读课程资源,获取作文材料的宝藏

发散思维主要通过联想来完成,所以发散思维也可称为联想思维。联想是l散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写文章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选文要具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彩,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选文的文章结构(条理性)、论文观点(新颖、深刻)、写景技巧(细腻、形象)、人物形象(生动、传神)等诸方面皆有可借鉴之处,这正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以达到“游目骋怀”的境界。如高一语文课本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花未眠》《荷塘月色》等写景抒情的诗篇美文,学生的头脑中无疑就会想像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感受那独特的语言意境艺术,可作为“自然之美”话题类的作文素材。笔者曾把《伤仲永》《送东阳马生序》《孙权劝学》三篇课文拓展式化用,即对原材料的内容进行想象、拓展,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再加工,指导学生把方仲永自“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宋濂的“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和吕蒙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一起对比,用作表现“后天的学习对个人成长的作用”的有力论据。深挖教材这个“聚宝盆”,让学生在教材解读中丰厚积淀,把教材中的人、事、物作为作文材料来积累,作文时便可成为“有米之炊”。

三、用发散思维利用现代传媒,拓宽作文材料的渠道

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口语教学

一、口语训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从语文教学的任务上看,口语训练刻不容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表达与交流”要求:“(语文教学)培强人际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同时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却迫于考试的压力不得不违心地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诵、解释,而把许多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课堂。

2.社会呼唤一个个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的人才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素养”。我们的学生以后回到社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许多时候都需要谈判、辩论、宣传、演讲……当代的社会,人们已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口才的重要,口才对于某些人来说将直接影响到其事业的成败。

3.学生长期处于哑巴语文状态中,加强口语训练万分紧迫

我们经常看到或遇到大学毕业生都不能很好地运用自己的母语进行自我表达,甚至表达完全错误。这是他们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一种恶性循环,即心理上封闭,语言上封闭,导致越不会说,锻炼机会越少,锻炼机会越少,越不会说。

二、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口语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口语交际教学应注重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有自信心,有独立见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谈吐文雅等。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而不必过多地传授口语交际知识。还应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口语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本学科和外学科相交叉,因时因地进行口语教学训练:

1.充分利用好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进行训练

课前三分钟,对能说的人来讲,当然是太短,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却是相当漫长的。所以,每一位语言教师都要能充分利用好这三分钟。即利用这三分钟,让学生在达到“敢”“能”“要”的地步。首先,敢,即我们要能让学生敢于开口说。一般来说,高一新生的差异是很明显的。自由活泼的学生,一上讲台,便能让自我介绍讲得很到位,可以赢得阵阵掌声。但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一看他们的情形,那些低头、拧衣角、抠手指,腿打抖、音沙哑等现象,就毫无保留地表现出来了。结结巴巴说了几句,就盼着老师说可以了,而真正听到这话就如听到大赦一般飞奔而去。所以,我们要多让这样的学生上讲台,即使一言不发也可以。只有这样才能使胆小的学生敢于开口,敢于自由地发表个人意见。其次,在课前,老师可以先布置下一个学生的说话题目以及范围,然后让学生在课外先准备。可以让他们查相关的资料,也可以请问别的同学,甚至可以让学生先形成文字,只要在说话的时候不拿出来念就可以了。到说话时,只要学生能够把个人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就行。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说话兴趣。

2.上课过程中落实在学生读、思、答、问

首先,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备课时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在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制定相关的朗读目标。这个朗读目标不能仅停留在读准字音或理顺思路上,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能以自己的语言复叙所读的文章,甚而能溶入即朗读文章营造的思想情感的氛围中,让他们身临其境,在体会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意境美中提高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其次,贯彻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调用普通话来思考。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着的,语言所表达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但基于我国的社会现状,在各个地方都有着自我方言,而这也导致了多数学生从小甚至从初生那刻起,因受了方言的影响,一直都以方言来思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是使得众多学生能想到很多描绘事物的语言,但这些语言只能用方言来表达,若要用普通话来表达则要大打折扣了。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好普通话的推广,坚决调用普通话来思考。

3.课堂之外尽量多组织一些相应的活动

首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编话剧,以提高说话能力。如《高一语文》(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言文我就曾经让学生对此故事改编了一番。先是让学生以文言文的方式表演了一遍,然后是用现代汉语的方式表演了一遍,效果都还不错,至少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有了一定兴趣,并提高了思想的认识。其次,多组织一些朗诵比赛,可以是同班或两个至多个班举行。也可以规模大些,但一定要频繁些,目的就是从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再次,则是可以多找些有关辩论赛的资料给学生看,如辩论赛的文章,还有则是辩论赛的实况录相。总而言之,我们开展这所有的活动,都是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目的,最终实现我们长期以来所提到的提高学生素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木.语文课堂口语教学方法初探[J].课外语文,2013.9(48)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学校;群文教学;指导经验

所谓“群文教学”,指的是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文章,教师和学生根据这组文章展开阅读,师生充分利用个体智慧优势,围绕共同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在学生不同意见的基础之上逐步建构文本最终意义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群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预示着一场语文教学革命正在悄悄到来。在农村地区开展“群文教学”,面临着教育资源匮乏、阅读缺乏指导等问题,教师必须要有策略地进行教学指导。下面谈谈农村地区语文“群文教学”指导策略。

一、议题的选择策略

语文“群文教学”活动的基础就是议题的确立。整个“群文教学”都是围绕着议题展开讨论的,科学合理的议题对于提升“群文教学”指导工作质量、实现课程教育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在议题的选择上,教师应充分考虑农村地区学生阅读资源有限等问题,因地制宜确定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议题。

农村地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资源相对较少,教师不妨以教材为依托,选择与教材内容息息相关的探究议题,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群文教学”中来。事实上,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现在人教版教材每单元的文章基本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例如,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描写祖国风光的文章;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国石拱桥》《桥之美》《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说“屏”》,都是说明文;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课文《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包身工》《飞向太空的航程》,都是新闻体文章。教师可任意选择某一单元,围绕本单元几篇文章的主题展开“群文教学”,这样就不需担心学生难以获得阅读资源的问题了。

二、集体建构的策略

在“群文教学”过程中,议题和文本确定之后,教学就要进入集体建构阶段了。在集体建构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就议题和文本展开讨论,最终在立足个人观点的基础之上吸纳集体智慧,就该议题达成共识。在这一阶段,教师的指导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相比起城镇学校,农村学校面临着更为沉重的升学压力,农村语文课堂笼罩于应试教育阴霾之下,学生鲜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上课时,教师急于向学生灌输考试重点,学生并没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受过科学系统的集体建构训练。集体建构过程应当是高效、有目的、有方向的,切忌胡思乱想、漫天胡侃,学生在集体建构过程中可以就议题自由表达想法,但教师应为学生给出方向,使学生的讨论能契合议题,和文本进行心灵火花的碰撞。

教师应当针对“群文教学”集体建构,为学生提供问题和方法,使学生围绕议题将多组文本横向联合、纵向分析,学会在群文中提取、整合对集体建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将主题升华。

问题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设计,应力求比较性、迁移性、冲突性,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学会重整、伸展、评鉴。蒋军晶教授教学《创世神话》之后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神话传说是先人的想

象,并不是真实科学的,为什么现今仍要学习?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可以学会用辩证发展的观点思考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神话传说对于研究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结晶的重要意义。

比较是“群文教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相同点比较、不同点比较、内容比较、形式比较、主题比较、粗略比较、精细比较等多种方式,以供学生鉴别思考。例如,在“抓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家借景抒情”的群文阅读指导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初一下册第三单元的三篇文章《春》

《济南的冬天》《秋天》,让学生了解作者在表达自己感情的时候常常与周边景区结合起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群文教学”是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旧面临着实践经验不足等问题,农村地区开展语文“群文教学”也遭遇了诸多挑战。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以期完美实现“群文教学”目标,推动语文课程教学研究进程。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善于发掘教材中形象的内容,引发学生兴趣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里面蕴含着大量的形象性素材,能把这些素材转化成图片,并运用音乐加以渲染,就能激发学生朗诵和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高一语文第一单元中的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都是意象运用的成功典范。对它们思想感情的理解,离不开对诗中意象的分析。意象是客观事物在人心灵中的投影,是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诗歌的情感表达一般都要借助意象。我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明月”、“杨柳”、“秋风”、“斜阳”等,其内涵早已超越客观事物本身,而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沉淀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在作品中一看到这些词语,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利用多媒体再现这些意象的画面,教师加以点拨,就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使他们更加了解我国诗歌意象蕴含的意义。

二、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在学习语文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时空的限制,再现教学内容的全貌,从而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祝福》一课时,可以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这样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诱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随后便这样展开教学。

(一)提问: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地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一,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

(四)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问题)

1.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逃―撞―捐―问”,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们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五)影片点评。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三、尽可能展示学生所得,做到少讲多练

第7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是高中学科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它体现着极强的国家意志,由政府强制推行,它是实施,而不是试验和实验,由不得学校及教师的半点犹豫和敷衍。高中课程类型、内容、体系、目标以及相关的考试类型、学业成绩评定(判)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那么作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环节――课堂教学必须随之改变。否则,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根本无法实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两者间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冲突,且会导致高中学科教学的混乱和高中课程改革的流产或异化,进而严重影响高中学生的毕业、升学和终身发展。高中学科教学服从于和服务于高中课程改革,因此,高中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必须针对课程改革,切合学校和学生实际,进行有序而有效的具有根本性的改革,即伤筋动骨或脱胎换骨式的改革,而不是只动皮毛或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式的应付性改革。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及感悟:根据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充分借鉴了山东青岛市几所名校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作了较大的改变。即预习――教习――练习(运用拓展)推进模式,较为彻底地改变了课改前的“综合杂糅”型模式。具体做法是:①编写预习案或利用配套教辅资料,督促学生做预习,使预习具体化、实在化,以培养学生按预习目标要求学会自主学习,促使其完成有关常识性、知识性学习任务和那些不需要老师帮助的学习任务,并明确自己在教习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比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相关背景和常识,写课文内容概要和白话诗意,背诵课文,感悟主题和写作特点等,将原课堂教学内处置的问题置于课堂教学之前(之外),让学生预习有事可做,让学生做该自己做且自己能做的事。其间,教师的任务是提供预习案,抽查点评预习案,补充和明确教学任务,修订教习案。②根据预习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的问题,结合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教习,其主要定位在技能技巧、抽象深奥的知识点、几个知识点的交汇点这些层面上,旨在帮助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去解读和体悟文本重点难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启示,进而逐渐生成新知和提升对话文本的能力。比如对文本中个性化语言的理解和体悟、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祝福》中嗦语言的艺术效果,鲁妈语言的内涵,祥林嫂挥力砍门槛的心理,古诗词用典的寓意等都需要老师用相关知识作辅垫,进而寻找切入点,直达中心点(本意),这是教学的核心,是学生释惑生(升)能的根本环节,更是非教师讲析能替代的环节。③根据学生能力发展需要和课程目标要求而推进的巩固拓展。我们知道,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元素,而能力的形成和提升,有赖于知识的转化,其载体是知识的运用,即训练而习得技能(解题技能)。在获取知识后巩固知识,转化和提升能力显得十分必然。在这个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过程主要通过学生完成,教师精心设计和选择相应的练习题来体现和夯实。它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巩固加深理解,二是运用提升(拓展),学生在其中温故而知新,运用而提升。教师主要起点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其理论基础是课改理念和学生认知的基本规律,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自己能弄明白的不讲;学生预习获得常识和知识并发现问题(明白学习的重难点),然后在教师的帮助和同学的启发下解决问题(突破难点、把握重点),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假如按照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无法完成课改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预习课必然落空;教习课必然眉毛胡子一把抓,满堂灌;巩固课亦将变成教习课。这就是非课改课的弊端所在。而已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三位一体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严,实践证明其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只是教师的付出更大些。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及感悟:教学方式的改革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性改革。我们采取的主要教学方式是:教师切实有效的导+学生合作探究的学+学生成果的展示+教师恰当的点评。即:①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以这两个客观依据设计具有一定梯度的教学问题,以组为单位分配给学生合作探究;②学生把教师分配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形成共识,梳理定型;③小组把梳理定型的解答由某一个同学提交展示,并回答其他组同学和教师的质疑,同组的同学作补充;④教师对所展示的解答作点拨和评价。其中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和点评。其基本要求是:一是选点必须准确(即扣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设问必须指向明确(即不能空泛)并切合学生实际(既不能低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又不能太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点评的导向必须积极(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热情,增强学生的信心);四是点评必须客观深刻(即一是一,二是二,理由充分,评价透彻到位,尤其要强化学生问题解答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实践中,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盲点、误区和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指点和褒扬。其教的方法侧重于引导、点评,学的方法侧重于探究发现。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较为集中体现了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这种改革能真正实现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根本改变,即由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发现知识,前者是买来的,后者生成的,前者学生参与的成份远远低于后者。这一改变刚开始时,师生均感不适。在教师方面原有的思维定势束缚了手脚,总认为很多问题不讲学生不懂,不讲不放心;在学生方面原有的学习定势起了阻碍作用,总想等教师来讲。实际上老师放一放,逼一逼还是可行的,甚至发现学生在某些方面大大的超出了我们老师的教学预期。

高中语文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及感悟:课堂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直接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效率。我们把学习评价作为激励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学习结果来反制学习过程。其主要做法是:①强化课堂现场学习状态和水平的评价,并记入课堂成绩册,如学生回答问题出彩给予奖励分数;对学习不在状态者给予制约分数;对课堂作业抽查者据实记分,例如,对《导学评价》中迁移拓展的前几个选择题发纸条让学生现场作答评分。②强化预习和课后作业评价,给予阶段性总评记分。③强化模块考试评价,对不及格者或某些特定题目解答不达标者一律补考,例如模块考试对默写、基础题都有明确要求,同时把平时课堂学习状态纳入模块考核,实行“考试分数+平时评价=是否合格”的评价模式。④强化水平考试,即期中考试和期末市县统考,水平考试高于模块考试(合格考试),水平考试成绩与学期学年评奖挂钩。课堂教学状态和水平的评价改革,旨在督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引导其积极学习,创造性学习,这不仅强化了学习结果,而且强化了学习态度和过程,对消极学习者和旷课者以惩诫,一改过去一考定成败的片面评价方式,尤其是改掉了以前学了不考,考的又未学,语文课上与不上,学与不学大致一样的消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教、学、考的基本统一,避免了高一语文考高考组合题的现象,进而提升了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改变了课堂学习评价,就强化了课堂学习过程,而强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就一定能取得课堂教学较好的结果。这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的一种具体体现。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手段的改变及感悟: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最令教师头痛的是教学的量与教学时间的尖锐矛盾。其解决的办法除了科学取舍外,就是改变原有的教学手段。具体地讲就是改以前的手工操作为现在的半机械化操作。我们采取学校出大头,教师出小头的方式,给每个教师购置了手提电脑,每个教室配置了展示投影仪和电视。教学手段的更新方便了教与学,例如语文相关知识的介绍用电脑展示,语文问题的呈现用电脑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用投影仪展示,教师备课用电子教案,查阅资料可在网上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全年级资源共享,甚至直接借名校资源为我所用。再比如散文、诗歌的朗读、课文相关资料的选用以及课外的拓展训练,借助于多媒体,既便捷,且更有效度和深度。试想,没有这些现代教学设备的投入,仅凭教师手口操作,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是没有办法和时间来解决的。教学设备配置是课程改革必备的硬件,没有这个金刚钻,我们教师就揽不了这个瓷器活,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是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学科现既有共性,更有其自身的个性,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实践、探究、总结、反思,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我们吃透课改精神,脚踏实地地认真实践,办法总比问题多。

第8篇

关键词: 导学案 激趣探究 以写代读 量化考核 鉴赏创造

高一语文实行自主导学案以来,由于导学案丰富的背景资料、可见的教学效果、及时的教学反馈,加上学生课堂讨论,思考时间的增加,不少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但是对导学案中常常要核对答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疲劳情绪,在课堂上和作业中对某些较难的问题往往浅尝辄止,从而无法提高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如何从完善课堂教学结构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思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背景资料和导入方法必须注重实效

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导学案作为发到学生手中的资料,包含的信息量更大,教师发挥的余地更多,而不用担心耽误上课时间,所以教师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1.背景资料应突出扩展知识面,与课文相关联的文字用黑体加粗,并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以致用。

2.在导入方面应形式多样,激趣创新。导学案的导入语其实就是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实际的一段引言。好的引言,能让学生有话可说,也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兴趣。所以,导入语可以概括文章主旨、内容和写作特色,可以是解释文题、以旧入新,也可以是质疑问难、比较鉴赏。

导入语应生动活泼,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联系课文内容提出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但是,最有效的导入是放手让学生提问。比如,在导学案上设计问题――预习完课文后有什么疑问?以往,对于自主导学,教师常常认为“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而没有意识到“问”也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闫敬霞老师在《语文课,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一文中说:“其实,不是学生提不出问题,而是老师不让提。学与问本来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的主体也应该是问的主体,可是许多老师却把自己变成了问的主体。”在导入阶段可以让学生就文章中的疑问、异议甚至某些字词提出疑问,然后写在导学案上,教师可以从中间选择具有代表性、符合教学要求的高中低三种不同层次问题,在课上提出来,从而增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正符合了语文新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要求。

二、阅读教学中突出鉴赏创造

“鉴赏创造”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再创造”,变读为写。通过自己的“写”,创造出新的信息,使学生有一种新的成就感;课文阅读变得简洁,重点突出,学生的思维由平静趋向活跃,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收获。

在导学案上运用“鉴赏创造”,可形成多种教学形式,给日常教学增添许多新鲜感,从而使学生兴趣更浓,教学效果大大强化。如果把这些教学形式按训练难度大致划分,就可以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从课文内容中积累知识。通过回忆、思考,将相关内容加以归类汇总,从而让学生在不断反复中巩固既学知识,拓展课外知识。

第二,改写、缩写、扩写之类的教学设计。这种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写”的过程,让学生走进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对课文进行提炼和归纳。这种教学设计的意图,在于通过要求比较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对课文进行细腻的品读和精致的提炼。

第四,对课文内容进行创造性改编。通过“改编”的过程,使学生仔细咀嚼课文,耐心揣摩人物,深刻理解主题。

第五,对课文内容进行赏析和评论。在赏析评论的学习中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写作文章,同时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目的。

“鉴赏创造”对学生而言,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不仅收获了课内的语文知识,同时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了他们能自由飞翔的天空。

三、课堂结尾,必须精彩精炼

课堂结尾形式多样,但要做到精彩精炼。这里主要谈谈“鉴赏创造”这种以写代读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几种结尾方式。

1.常见的总结型。归纳文章的要点、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总体上掌握了所学内容。教师对本节课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有比较准确的认识,而不是通过几个学生的口头回答进行模糊的判断。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合作多探究,提高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2.课文文本延伸型。文本延伸,能激发学生兴趣,是唤起其注意力和求知欲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导学案的形式,能将课内内容和课外知识整体衔接,形成比较紧密的联系,同时“以写代读”也利于检验阅读效果,提高写作能力。当然,这种延伸要合乎教学目的,顺理成章。

3.过渡激疑型。有的课文,一节课完成不了,需要两个或以上导学案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这时,可以采用“过渡激疑型”的结尾。每年的高考阅读题,失分都比较严重,一方面和学生的阅读理解鉴赏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与学生对阅读理解题兴趣不浓、平时阅读考核没有具体量化有关。导学案中“以写代读”形式的出现,对于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归纳鉴赏能力、评价审视能力、全面思考能力都能进行比较直观的考核、反馈和补救。同时,淡化提问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也能比较好地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

第9篇

1.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些教师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当中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还有些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成天板着脸让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久而久之便与学生疏远。《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首先,教师注意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你的脸上清楚地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老师真的还没有想到这些呢!"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应该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因为你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吗?"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趣味教育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智慧的。

2.让心灵在开放的空间翱翔

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承人类文明、中华优秀文化的重任,它踏着时代的足音,款款走来。因而,它决定了语文内容的丰富性,学习形式的开放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扩大语文学习的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实践空间,在不同内容、方法的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取与时代相适应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后补充资料,是参与学习、拓展知识的一个途径,在搜集资料、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丰富了学生的各种人生体验,培养了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学《镜泊湖奇观》之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图片、上网查询、下载资料,获取了直观的视觉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课堂上,就在赏析、想象、吟诵中感悟"峭拔的山岩,清澈的湖水,缤纷的花树,一望无际的林海"的"自然质朴",体会"峰峦叠起,石岛耸峙,倒影奇幻"的"绮丽多变"。语言文字的熏陶、人文思想的感染,在一遍遍美读、品味中得到落实。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后,我让学生搜集图片、文章: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美丽富饶的地方。同学们利用"十一"长假参加这一语文实践活动。上学后,大家相互交流、欣赏,仿佛每个人都到祖国的天南海北去游历过一番,大家既当游客,又是导游,不仅在思想上爱祖国的情感得到升华,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说话能力得到很大提高。除举办了一期"我是小导游"的语文活动,还完成了一期手抄报、电子小报,办起了一期黑板报。

3.教师要改变讲授模式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4.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象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这种来自视、听高级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乐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第10篇

下午悄悄地参加了中高年级语文月考分析会,昨天进行的数学学科,我没有参加。很多人告诉我教研会的时候如果我去参加,气氛反而不好,我于是就“退缩”了。今天实在憋不住,只好做“悄悄状”。“悄悄状”并不悄悄,进去的时候反而打断了老师的谈话。

大家分析的比较中肯,有理有据,还是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会议结束时下班铃声已经响起,简单的说了几句话,承诺给老师们把没说的整理到博客里。

会上最活动提了几个建议,一是整个时间把握不好,这是一直以来的通病。我想一切活动要以时间为第一标准,要精心策划,确定好每个环节的时间,严格执行。二是领导要后讲,先听问题,再做总结,并且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三是每个人要精简自己的发言,说的每一句话是否都有意义,都有逻辑,都有调理。

综合所有教师发言,大家对月考的形式还是认为必要和认可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学生审题不认真,马虎潦草。二是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失分率不高。三是阅读和作文问题突出,失分现象严重。四是差生较差较多,抓不过来。五是学生非智力因素影响学习明显。

自己计划的发言如下:

今天是第一次月考的质量分析会,我是十分认可月考这一形式的。每次考试结束,并不表示工作结束,要认真分析,通过考试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给自己的教学提个醒。但是无论成绩好坏,不能仅仅把眼光盯在成绩上,尤其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更要注重日常积累,注重阅读写作,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千万不能落入“做试卷,多抄写”的直接做法,反而与月考的目的南辕北辙。

做一名语文教师不容易,尤其在三小就更不容易,需要承载的东西太多太多。自从新教育实验实施以来,把更多的任务给了语文教师,很多时候语文教师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感谢大家一年多来的付出。针对语文教学,简要谈几点:

1、要坚持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路,继续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的操作模式。加强对整册书、整个单元的规划和理解,让各个课型承担起应该承担的任务,淡化内容的分析和讲解,扎实的进行语文训练,强调一课一得。在课上要让每个学生动起来,脑动、嘴动、手动,每个学生都有任务,都要承担相应的角色,尤其在课上要关注后进生。后进生在课上认真听二十分钟,就好过课下拿出一个小时来补差。

2、重视晨诵、午读、暮省。从我的学校语文课程规划来讲,晨诵、午读和幕省承担着重要的课程内容,为学生学习语文起到重要的作用。每天早晨,看着学生们感受文字,在诗歌。中穿行,他们是幸福的。这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虽口不能,心向往之”。做好这三个方面,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学生的语文成绩不会差。我很欣赏两位老师上的晨诵午读课。赵雪老师发明了一种很好的方式,每次晨诵总要找四个朗读最好的孩子,做引读,不知不觉孩子们就被这四个孩子带入情景,声情并茂。这个时候,教室里满是温馨,绝对找不出一个差生来。这个时候,赵老师也是最美的时候。另一位是石会老师,她和孩子们并没有太多深情激动的朗诵,但是却在课堂上流淌着一种沉思和睿智,就像她的人一样。

3、认真对待课外阅读指导课。在我的计划里,用单元整体教学很好地解决课内学习,用晨诵午读暮省解决语文情感的问题,用课外阅读指导课为学生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让学生走入阅读的广袤森林。今天上午听了刘维娜老师的阅读指导课《夏洛的网》,真的是被刘老师沉稳而有感情的课堂所感染,学生们深深的被文章中的人物和事件所感动,谁能说这样的一节课的能量小于一节课文分析呢。课外阅读指导课有很多种类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4、写作的训练要有技巧。在这次测试中,很多老师谈到了学生作文写的不好,有的学生作文仅得了个位数。其实按我了解到很多老师的作文教学,面临这个局面是很正常的。因为在对于语文学科很重要的习作教学方面,我们的方法和做法都少的可怜。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作文训练系统”。在这个系统里,学生的作文在一两个学期就会变样。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摸索。在我看来,作文训练,要有量的保证,一学期就写八篇作文,很难让学生作文能力提升,要保护孩子的兴趣,如果学生没有了写作的兴趣,对于作文教学是最糟糕的。保持兴趣很简单,不断地去鼓励,哪怕一个词用得好,一个标点用得对都可以表扬。不断训练学生有表达的欲望。要大作文和小练笔相结合。这么多小练笔的素材,比如学校的活动,校园的美景,班里突发事件的评说,周围的朋友老师等等,都可以作为练笔的素材。为什么学生言而无物,是因为他们缺少发现的眼睛,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训练。

5、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抓长期。其实学生的语文能力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写作,一是阅读。读书能力和做阅读题的能力不是一码事,但又不是完全没有联系。读书的训练时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的保障,而做阅读题是学生考试的保障。我不反对每周有两三篇阅读题的训练,用速印机印好后裁开,隔两天发一张,第二天利用十分钟左右时间讲评,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一是拓宽了学生阅读渠道和数量,二是培养了做题能力。

不足和希望都很明显,不要抱怨学生,不要抱怨时间,任何抱怨都是无能的表现,寻找方法和解决问题才是能力的体现。祝愿月考成绩越来越好。

语文月考质量分析(二)

一、命题的原则

本次试题的命题是以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试题的内容力求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重点;力求体现基础性、全面性、多元性、开放性、情趣性;力求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接轨,力求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题量适中,难易结合。

二、试题分析

1、将知识考查融于情景之中

2、将能力与知识考查有机融合

(1)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主要成绩

1、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第一大题“字词大观园”考查的是语文基础知识,在看拼音写字、组词、词语搭配上失分很少,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在96%左右,这说明字词句教学在平时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2、学生的积累能力在提高。从第二大题“知识万花筒”看,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寓言和课文题目掌握比较扎实,同时也看出学生对成语、寓言、古诗等的积累面在增宽,个别学生还写出了课外的古诗和寓言, 1、3、4小题正确率达到98%。

四、存在问题

1、尖子生还需提。

2、基础知识教学还需要夯。

3、知识运用还要灵。

4、作文指导和讲评不够到位。

作文中出现错别字现象有,标点使用不正确,有的学生只是在每一段的结尾处用上一个句号。标点的书写位置欠规范,一般情况下,标点符号占一个汉字的单位格,有个别学生使用的标点只是紧缩在汉字的右下角;逗号、句号等标点符号出现在行首的情况也是有的。还有没写题目的。看出我们教师对学生作文批改、讲评做的不细。

5、审题能力和学习习惯还要加强

另外从卷面上看,有3本卷学生完全用铅笔答卷,还有三本卷个别学生也用的铅笔。还有的卷纸中出现两种颜色笔答卷,有黑笔还有蓝油笔,卷面较乱,勾勾抹抹,字迹也不够工整。我们三年级学生是刚刚学写钢笔字,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用钢笔书写习惯,这也是课标所要求的,打好扎实写字基本功。

五、改进建议

1、关注课堂,讲究实效

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一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二是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三是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准确把握、巧妙设计好教材中的训练点,应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

2、树立大语文观,提高语文素养。

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把读和写并重,让学生在写、读、交流、修改的过程中提高正确用字的能力。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此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注重课内外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自己的体验,内化语言,提高语文素养。

3、重视习惯养成,培养非智力因素

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习惯,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熟读背诵的习惯,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 等。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做完题认真检查的习惯。

语文月考质量分析(三)

一、试题特点

高一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正处在初高中的衔接阶段,他们正在逐步熟悉了解高中语文的课程,摸索语文学习的方法。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让学生了解高考题型,本次高一语文质量检测试题体现了如下命题特点。

1、目的是督促学生加强课本知识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

2、重视语文能力的考查,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现状,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3、重视学生古文的积累,考查他们阅读浅近文言文、翻译文言短句的能力,促进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在摆正能力与基础关系的同时,突出日常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各个语言材料中,分步骤地设计考查筛选、仿写能力的题目,突出平时语文教学的考点。对古典诗词的鉴赏和文言文的阅读,设计有梯度的题目,突出古典诗词的鉴赏和文言文教学的难点。在题型上和分值的设置上,力求体现高考的精神。

4、针对学生实际,命题难度适中。

二、年级成绩基本情况统计

*******

三、试卷分析

(1) 1—3题为小阅读,是对学生的筛选信息及理解分析能力的综合考查。考查的是课外阅读,突出分析教材的重要,突出知识点在课本内容,明确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2)4—7题是文言文的考查,包括实词解释、内容的分析理解、句式辨析和文言翻译。主要是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检测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8—9题是诗歌鉴赏,重点考查学生对诗文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在考查中检验学生是否掌握通过分析意象及典型艺术形象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到掌握表现技巧对诗歌分析、鉴赏的重要作用。

10题是背诵默写。本试卷的背诵内容全出自课本,难度不大,但学生的背诵默写中,因别字、错字、漏字而扣分的情况仍很严重。

(3)选考题,学生在文学类文本及实用类文本中选做。

11题考查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对诗文作品的整体把握能力。考查学生从掌握文章结构入手分析理解所选材料的能力。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能整体把握文本材料,关照全文内容,特别是能否从文章结构入手理清文章思路,进而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对文中人物形象进行准确概括

12题是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中重点词语、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重点评价学生快速有效的泛读和细致有针对性的精读能力,训练学生摆脱解题时先入为主的干扰,明确阅读必须回归文本。

考查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提炼、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清思路,这样才能准确概括要点。

通过开放型试题鼓励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培养学生比较鉴赏、思辨论述的能力。

(4)13—17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及应用能力,是否能使语言表达具有实效性。课内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包括语音、词语、成语、语病、语序、修辞等内容。重点评价学生阅读应用文能否把握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其文本进行准确排序;掌握恰当语境,选择准确词语,简明、得体表达,在考查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17题是考查学生仿写及发现能力,在考查修辞手法知识掌握的同时,考查学生分析句式及语境的能力。

(5)18题是考查学生写作水平及写作态度。重点评价学生对熟悉却又没有进行过理性思考的事物的认识,能否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用可靠的材料支撑观点;能否对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并在思考后解决现实问题。本题考查关键不在写什么,而在于怎么驾驭文字,怎么运用材料及文章结构是否完整。写作时要写出真切感受,要贴近生活,以人为本,但又要在感受的同时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培养善于感受,善于思考的能力。

三、问题分析

①课本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例如第10题,很简单,完全出自教材,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同学答错。第13题也是如此。

③题干审读不清,缺乏应考能力的问题。现代文阅读中,学生因题干审读不清而造成的失误是严重的。审读题干,一是抓不住关键词语。如第9题第12题,对能完全表明没有深入的研读;二是对题干的意思理解有偏颇。

④语文的表述与人文素养的问题。阅读中的开放题第16,17题,是从大语文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表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积淀是正确解题的关键。从答题中看,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深,理解能力不强。再者,开放题的表述语言零乱,错字别字多,在整体影响了要表达意思的清晰和正确。

⑤背诵、书写的问题。本试卷的背诵内容大多出自课本,难度不大,但学生的背诵默写中,因别字、错字、漏字而扣分的情况仍很严重。

⑥写作问题。①不善于观察生活。此次作文题,偏重观察思考,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自己的思考的内容,内容简单、空洞,缺乏丰富的生活题材,因此也就不能有其思考的深度和认识的高度,只局限于作文题所提供的内容。②优秀作文缺乏的问题。令人眼睛一亮的好文章不多,多数作文在3类卷的档次。得分在46分以上的作文不多。③阅读积累贫乏的问题。词语的积蓄,材料的选用,尤其是名家的哲理的语言,学生明显缺少积淀。在表达上,不是内容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就是作文中语言口语化,或是没有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思想深度、认识能力,亟须提高。④语言干瘪的问题。多数学生的作文,语言松散不简洁,以叙述语言为主,少有精辟的议论和动情的抒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语病,标点符号不会使用,通篇只有逗号,错别字较多。

四、教学建议

1、深入研究教材,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训练。对新教材的“梳理探究”部分一定要重视,这是语文知识点的积累与归纳,是运用能力的基础,而且还应补充教材不足的部分,并增设一些训练题,让学生真正把握好。

2、注重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表述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积淀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训练,开阔视野。不仅有力于学生的考试需求,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