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1: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学教育与实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医学教育;考试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 R1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517(2009)24-0116-01
1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1.1 转变以考分论成败的单一人才观 目前许多学生、家长、学校、用人单位仍然按“能背会考”来衡量人才质量;考试成绩好,一好百好;评“三好学生”要选考分排列前几名者;升学、就业也要以考试分数为依据。以考分论成败,一考定终生,这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了巨大的考试压力,为了自己的“荣誉”和“前程”,部分学生不得不挖空心思应付考,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考试舞弊。我们认为应该辩证地对待学生学业成绩,不能单纯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学生在某一时期的某些知识获得情况,但由于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以及考试本身的局限性,考试成绩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尤其是态度水平很难从现行考试中得到反映。这一点对医学生培养尤其重要,缺德医生对病人的危害更大。
1.2 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目前对待考试还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成人院校和普通院校的考试要求应该有差别,普通院校应该严要求,成人院校则可放宽,让学生“过关”。有此观点者一是过分强调成人学生的特殊性,二是担心严要求会影响学校生源,影响学校效益。这种观点不仅在学生中相当普遍,在部分教职工中也表示了高度的认同。
2 健全考试制度,重视考试过程的规范化
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考试管理工作,多年来不断修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考试制度,逐步规范了考试管理。
2.1 实行教考分离,严格考试保密制度 我院建立了聘请专家教授指导命题,并结合教研室命题 (每次二到三套),教务处随机抽题的制度。逐步试行教务办与教研室共同从题库抽题的办法,迈出了教考分离实质性一步。同时教务办指派专人负责试题保管、印制和密封工作,并配备专用于管理试题的微机和一体化印刷机,尽量减少制卷周转的时间和接触人员。对于考试过程的管理也进一步规范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要当场清点并密封试卷,交由教务办保管。主干学科由教务办组织多人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进行流水阅卷和登分上册工作,对于违反考试保密制度的教职员工要进行严肃查处。
2.2 考试、考查科目区别对待,严格控制及格率 为了减少学生的考试压力,集中精力学好主干学科,一学校规定考查科目主要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平时考勤、作业、小测验及实习应占学科总成绩的40%。期末测评可以采用闭卷,也可以采用开卷或其它形式进行。对于考试科目一方面要求严格考试过程管理,另一方面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合格水平,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控制及格率及平均成绩的办法。每门学科阅卷结束后,要求各教研室进行试卷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以便改进。通过这些调控策略,一方面可以督促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命题科学化,提高及格率,减轻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2.3 严格考风考纪,建立校级领导巡考制度 每次大规模考试前,学校主管领导都要反复强调考风考纪问题,教务办还专门组织对监考老师进行必要的培训,要求监考老师熟悉考场管理规定,严格维护考场纪律,如果巡考人员发现考场有严重舞弊行为,要追究监考老师责任。对于舞弊学生均要给予及时处理,并进行通报批评。
3 改革考试方法.重视考试的科学性
关键词:教育管理学;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
当前,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正在全球推进。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都需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药卫生人才。为此,必须加强医学教育管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在此背景下,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的简要回顾
1.1教育管理学的发展,为医学教育管理学奠定了基础
医学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依托于教育管理学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教育管理活动自古有之,但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世界上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虽然有不少学者和管理工作者对教育管理进行过总结和研究,但一直没有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成立,在1985年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管理学”。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厦门大学设立首个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确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方向。此后,关于教育管理学的研究广泛开展,一批著作相继出版。1997年,薛天祥主编出版了《高等教育管理学》,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学由经验体系、工作体系向理论体系的转变[1]。
1.2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
随着教育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医学教育管理学也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从经验总结到体系研究的发展历程[1]。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得到了各级领导、广大学者和管理工作者的重视,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广大医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热切期盼医学教育管理学的诞生。199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及其下属的教学管理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进入到规范化、科学化阶段;1995年,在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下,由周东海主编出版了《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2014年,许劲松主编出版了《实用高等医学教育管理学》;2015年,《医学教育管理》杂志问世。至此,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框架已基本形成。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成为该学科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
2如何加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建设
2.1构建科学、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
对于如何构建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存在着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入手,并按照管理活动的先后环节次序建立学科的内容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从明确一些基本概念入手,然后提出管理的各种原理原则,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从明确管理的任务和职责开始,以此为基点,然后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一种意见认为,应首先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基本框架,然后一步步地展开论述,形成一个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上述几种意见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科学地确立学科理论体系,应取各家之长,采取综合的方式研究。一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认真总结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医学教育管理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学科理论体系的确立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是这些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终究只是对管理活动的部分记载,或者局限于对管理活动个别方面规律进行研究,而缺乏对管理活动一般规律和各个方面规律的综合研究。因此,单单总结实践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根源于社会对它的需求和给它提供的条件外,还要根源于自身的规律和理论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理论研究,提出一个既合乎客观逻辑、又符合思维逻辑的理论框架,既包括它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内容,也包括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原则,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结构。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必须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以使理论更加充实、更加完善。只有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紧密结合,才能找出医学教育管理的自身规律,形成学科的理论体系。二是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互补。归纳研究的基础是实践、实验和观察,由于任何阶段的实践、实验和观察都有局限性,归纳的经验材料可能不准确或不完备,弄不清结论的性质和意义,而归纳本身又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这就要靠演绎来分析和补充还不充分的知识。演绎同样需要归纳,因为演绎不是先验的,而是来源于经验,来源于归纳的结果。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在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必须交互运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既重视理论推导,又重视实践总结,使二者互为补充,交互作用。这样,才能使理论体系的研究不断深化,取得成果。三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抽象方法,研究多层次管理活动,从中抽象出管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运用典型分析方法,剖析典型的管理活动,研究其经验和方法,从而丰富对管理活动一般特点和一般规律的认识。运用系统方法,研究管理活动各个系统中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一步认清管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建立起学科的理论体系。
2.2加强学科队伍建设
(1)要以全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为组织基础,凝聚一批集各医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和教学管理干部于一体的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遴选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管理经验并热衷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研究的专家为学科带头人,选拔一批有一定管理实践经验和一定研究能力的中青年管理工作者为学术骨干,定期组织活动,开展研究。(2)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学科队伍的培训,提高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教学管理研究会和《医学教育管理》杂志要定期组织培训活动,特别要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培训,也要组织关于教育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学科基本知识的培训。此外,也可组织医学院校中有较好基础的医学教育研究机构开展培训活动。(3)积极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培养学科队伍的新生力量。目前,在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中,已有医学教育管理学方向,不少学校已开展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要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多培养该学科方向的研究生。这些研究生毕业后,要吸引他们参与到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中来,并加大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学科队伍中的后备队和生力军。(4)组织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相关项目研究,通过立项、研究、成果评审、成果推广等活动,以任务带培养,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队伍的水平。
2.3积极开展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体系
2.3.1围绕学科内容,开展科学研究
医学教育管理包括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个医学人才培养阶段的教育管理,涉及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医学教育管理学主要研究医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管理现象、管理关系和管理问题,探讨医学教育管理的内在规律和特征[1]。应组织力量,开展对上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不断充实和完善医学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内容。
2.3.2要以立项研究的方式,推进研究工作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每年的立项研究中,应专设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同时,应向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积极申报有关医学教育管理学的研究项目,争取在“十三五”规划项目中立项。
2.3.3建立研究团队
当前要尽快组织一个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2.4推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4.1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医学教育分会在每年的年会上,应组织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相关内容的学术交流,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关于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专题研讨会。此外,两个学会的下属组织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
2.4.2围绕学科内容,组织专题研讨
要鼓励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有计划地、分专题的开展系列研讨,并将研讨结果分析整理,形成资料,供深入研讨或编写专著参考。
2.4.3在医学教育相关杂志上开辟专栏,提供研讨平台
建议《中华医学教育杂志》、《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等,在杂志上开辟医学教育管理专栏,供广大专家学者和医学教育管理者就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开展学术交流、专题探讨和学术争鸣,不断繁荣医学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的学术环境。
2.4.4加强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合作交流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交流渠道,开展医学教育管理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在同国外相关组织交流中,要有意识开展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交流。同时,也要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展这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要注意收集整理国外有关医学教育管理方面的资料、书刊和信息。2.5组织力量,出版专著(1)建议由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联合组织力量,编写医学教育管理学专著。编写团队应有资深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教育管理专家,也应有目前在医学教育管理一线工作的专家和少数教师参加。编写团队应相对稳定,并采取边研究边编撰,研究和编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建议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医学教育分会同人民卫生出版协商,在“十三五”参考书编写出版计划中,专门列出关于医学教育管理专著的选题计划,并组织相关学会和医学院校开展编写。争取在“十三五”期间能出版一批医学教育管理的专著。(3)开展医学教育管理学科方向研究生教育的院校,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相关教材,在总结教材编写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相关的专著。
作者:文历阳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生;实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保健时代全面来临。全科医生作为一种面向社区和家庭,涵盖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多种技能的专业性人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全科医生在我国实施起来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此,完善社区医学教育,建立健全相关人员参与培训的医学教育制度,是摆在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1 全科医学的概念
所谓全科医学,就是指面向社区和家庭,涵盖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等相关内容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学作为一项临床二级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在各个年龄段中的各个器官系统和各类疾病。另外,全科医学还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综合性、负责式照顾,其将个体和群体健康很好的融为了一体。
2 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全科医学的概念,并随后在全国开展试点与研究工作,截止到现在,我国基本上已经初步建立了全科医学教育的体系,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11年,我国共计有18个省市设立了39个全科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10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了全科医学专业。另外,卫生部和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也编写并出版了多套培训教材,组织编写出版10余套培训教材,这些措施都使得全科医学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和国外比起来,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不足,从而导致当前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当中,人力分布与卫生资源的配置不甚合理,医生队伍太过专业和专科化,严重缺乏受过良好教育或培训的全科医生。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我国开展社区医疗服务以及实现全民卫生保健的目的。
3 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建议
3.1 健全组织机构体系建设 我国大部分综合性教学医院均将专科医疗作为主体,因此,医疗和预防以及公共卫生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这就导致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有一定的难度。有鉴于此,建议根据全科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医院在部门设置上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如成立全科医学门诊、家庭保健中心、休闲体检部以及健康教育部等等。
3.2 与培训、实践基地建立密切的关系 对于全科医学教育来说,建立良好的实践基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对于增加全科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和周围的社区医院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要求所有参加理论培训的全科医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社区实践。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我国从事全科医学教育的师资队伍缺口很大,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全科医学的发展。因此,建议对部分专科医生或专业教师进行全科医学培训,从而将传统的以“疾病”或“专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服务模式转变成为以“人”或“家庭”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与服务模式,只有先当学生,才能最后当好先生。
3.4 积极对教材进行翻译和编写 国外的全科医学教育相对完善,因此,建议教师整合所有资源对国外的全科医学教育教材进行翻译,从而在翻译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知识得到升华。另外,还应该出台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到国家组织的全科医学教材编写工作当中来,从而编写出一套真正适合我国国情的全科医学教材。
3.5 努力对全科医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应该立足全科医学的特点,在结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与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对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因为各临床专科中的疑难杂症基本不属于全科医生的服务范围,因而,建议减少临床专科对于疑难病症进行教学的内容,着重培养全科医生解决社区多发病、常见病以及主要健康问题的能力;第二,鉴于全科医生更加注重对人提供整体的卫生服务,日常工作中主要注意患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因而,应该着重培养全科医生在康复医学、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以及社会医学等方面的能力,促使其掌握社会、生物乃至心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全科医生真正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三,加大全科医生人际沟通和宣传教育能力的培养力度。全科医生的工作环境注定其接触的患者更加复杂,医患矛盾相对激励,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这种关系,很容易导致病人的抵触心理,也就失去了全科医学建立的意义。
3.6 强化全科医生急诊能力的培养 全科医生遇到急诊的概率相对较大,如果不能很好的进行处理,非常有可能置患者于危险境地。因而,应该培养全科医生识别与处理紧急病症的能力,建议对全科医生采用在急诊科轮转实训的方式进行。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科医学对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加强全科医学教育,提高全科医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拥军,唐军,冯学斌. 21世纪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教育中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 中外医疗, 2010(03) .
[2] 马维红,李琦,杨丽莎,龙静,黄兆胜.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0(25) .
[3] 马维红, 李琦. 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我校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探析[J]. 继续医学教育, 2011(04)
1.1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特点
现实性。临床医学研究和今后服务的对象是现实的人,临床医学教育要培养直接与人打交道的、“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人才。这就意味着临床医学教育不能仅是象牙塔内形而上的思考,或对理论模型和假设的操作,它必须关照社会,关照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必须将自身置于社会性的环境之中,处理好对于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关系。
综合性。临床医学教育的综合性源于临床医学学科的综合性。第一,临床医学作为现代医学体系中的一环,必然要与基础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其他医学学科相互交融;第二,临床医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研究、发展和进步的推动;第三,现代临床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要求自然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怀”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相容并蓄。
实践性。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理论导向的技能性学科,需在现实的社会中发挥它的作用。临床医学教育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实践得以完成。
持续性。复杂多元的环境和不断变化着的人类疾病使得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采用终身教育模式,其教育体系包括: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教育。
1.2高等临床医学教育的规律
现代临床医学教育的上述特点,决定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除遵循高等教育普遍性规律之外,仍有其特殊规律。
就普遍规律而言,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需关注社会、群体和个体这三个层次。因此,高等临床医学教育首先应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优秀临床医学人才,促进医学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其次应符合人的一般认知规律,为医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和学习层次;最后应关注个体多样性,为医学生创造自由宽松,有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学习、研究环境。
就特殊性来说,高等临床医学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医学人才,必须关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几个结合,即医学和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与医学科研的结合,临床医学与相关学科(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结合,在校教育和后续教育的结合。
2多元环境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
医学教育理念从“关注病”到“关心人”的转向。现代医学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临床医学关注点已不再停留于疾病层面,而是结合患者个体心理和群体社会环境进行医治和保健。因此,临床医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综合多维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人的精神、生理因素和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思考和把握病因,从自然、生物、心理和社会诸方面对疾病进行诊治和研究,进而提供更有效、更富同情心的医疗服务。在“关心人”的医学教育理念下,患者不仅是单纯的疾病载体,同时又是各具特性的沟通对象、可能的心理问题人群、情绪急躁者等;医生在诊断和医疗之外,还需对其进行语言沟通、心理辅导和情绪排解。
人才培养目标从“单一”角色到“多重”角色的转向。教育理念的转变对现代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全面要求,在使学生成为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过硬临床技能的医学专家的同时,还赋予其更多角色身份一作为沟通者,他必须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强化沟通技巧和咨询能力;作为合作者,他必须通悉与基础医学专家、药师等的协作,具备组织团队、把控全局的能力;作为健康倡导者,他必须关注疾病预防、家庭保健等公共卫生领域的医学问题;作为学者,他需要掌握医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前沿,积极展开探索研究,推动医学发展;作为专业人士,他需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
人才培养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传统医学教育强调教师根据教材设定的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结构化的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自主能动性,以及学生群体本身的多样性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仅强化了学生记忆知识的技巧,但对其思维和实践却鲜有裨益。现代医学教育转向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方式,通过病例问题和临床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实践和自学能力,从而能灵活运用知识,并能紧跟医学发展趋势,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及时更新。
3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中的临床医学课程
3.1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
重视人文知识和沟通技能教育。临床医学教育作为一种对人的培养,医学生除了掌握专业医学知识和技能之外,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医生和患者、医师和药师等人际关系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的又一基础。因此,欧美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沟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接受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整个过程中,贯穿对医学伦理、道德价值、医患关系、面谈技巧、咨询技巧等课程的学习,以建构完整的知识结构。
开展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整合式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讲授、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实际案例的学习和问题讨论过程中,对所学知识有深入思考和分析,提高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如今,PBL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等整合式教学已被广大欧美医学院校所共识,国内部分院校也开始在课程改革中引入整合式教学。实践证明,整合式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研究能力、自学能力的提高有显着帮助。比如,通过“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医学生能够对整个系统器官有立体和直观的认识,并要求在短期内掌握涉及生理系统的各学科知识,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系统性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与此相应,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也是现代医学教育普遍采纳的有效方法。
加强临床实践和学术科研的结合与互动。除了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实践、实习等环节,一流医学院校非常强调科研对临床医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科学研究,有助于医学生巩固基础医学知识、拓展学科视野、锻炼逻辑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医学研究中,既是学习者又是发现者,由此获得的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堆积,而是基于问题探究的系统性认识和方法,切合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流医学院校在不断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注重根据学生学习的直接效果对课程和教学方式进行适时调整,提供最佳课程教育。比如,一些医学院校根据经验和研究发现,传统教育模式在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学习方面有其优势,因而进一步对原有完全PBL模式进行改革,采用传统教学与PBL模式相结合的混合型或杂交型课程。
3.2若干课程实例
Patient,Physician,andSociety课程(PPS)。“患者-医生-社会”是一门将患者与医生、疾病治疗与群体健康相联系的课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西北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将这门课程贯穿四年临床医学教育之始终。该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医学生的实际临床诊断能力、医患沟通技巧和伦理价值观念,并综合介绍公共健康知识与社会保健政策。PPS课程使学生获得更多处理医患关系、诊断患者的经验性学习机会,并在医疗实践的同时,掌握与医学相关的社会伦理、公共政策,符合临床医学中医生与患者互动、医疗与预防并举的实践原则。
BodyandDisease综合课程。“人体与疾病”是一门按器官系统教学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围绕生理系统和临床常见病组织教学,打破临床与基础学科的硬性划分,对医学学科进行整合,弱化学科特点和基础概念,让临床教学回归临床。相比我国高等临床医学普遍采用的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的分科教学和实践方式,国际一流医学院校更青睐于在医学基础课程之后,按器官系统进行跨学科综合教学模式。例如,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自第一学年末开始,按肾脏、心血管、肺、胃肠(包括营养学)、内分泌和生殖系统等五部分展开“器官系统”课程教学。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在为期1年的医学基础课程教育中,先后设置“分子与细胞”、“普通人体”、“大脑与行为”、“人体与疾病”等系列综合性课程。其中,“人体与疾病”占近一半的课程时间,整合了微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学科的课程,针对临床疾病开展系统教学。
Problem-BasedLearning(PBL)。准确地说,PBL是一种教学方式,区别于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法,倡导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临床医学教育中的PBL教学以具体病例为基础,旨在提高医学生处理实际医疗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等,弥补传统医学教育缺憾。近年来,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也陆续开始实践这一教学方法,加强了医学生经验认知与理论学习的结合融通。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在考察借鉴国外医学院校PBL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年秋季正式开设PBL课程。经过1年来的实践,学生在收集分析资料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临床思维、探究思维等方面都获得了提高和增强气
[关键词]医学教育;教育体系;医学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R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3(a)-0132-02
澳大利亚作为较早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国家之一,其医学教育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而成熟的医疗人才培养体系。当前中国的卫生体制正进行着重大的变革,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对于不同医疗人才的需求,使得医学教育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与提高从而更好地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实践全科医学,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因此,该文通过对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的研究与探讨,对澳大利亚与中国医学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和思考分析,从而为未来我国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价值与借鉴作用。
1 教学模式与现状差别
澳大利亚作为七大工业国之一。医学发展成果在世界上是令人瞩目的。整个澳洲拥有众多优秀的医学院,曾经先后有多位澳洲科学家获得过诺贝尔医学奖殊荣。而这样的成就全要应归功于澳洲的医学教育体制。澳大利亚现有医学院、医学护理与健康科学学院21所,均为综合大学的二级学院,每年培养大约1500名医学生。澳大利亚现有全科医生29 000人,根据澳洲统计局(ABS)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年末,澳洲的人口大约有近2250万人口,也就是说澳大利亚每10万人口中有128名医生。
而我国虽然每年有大约30万人的医学生从学校毕业。以13亿人口计算,我国每10万人口中仅仅有23名医生,可以说无论从单位数量、学历以及教学质量依然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1.1 生源及学制比较
澳大利亚是医学教育开展比较早的国家,至今已有近几十年历史,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全科医学教育方面。澳洲目前的医科学院及护理学院均开设了相应的全科医学课程。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国家以及地方政府拨款。在澳大利亚,想要得到医学委员会(AMC)认证的医学学位,需在两类医学课程选择一种,即:在任何专业的课程的本科学习完成之后,再完成4年医学课程;或完成6年制医学本科课程。与此同时有12个月的医师实习期在正式接受无条件注册之前。一经认证,将可在任何洲和地区注册行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在澳大利亚高中毕业后假如想直接升读6年制医学本科,对成绩的要求几乎是需要满分,因此也能够说在大学医科中基本上集中了最优秀的人才。而对于招收本科毕业生进行医学课程学习的做法,可以保证生源在知识、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更加成熟。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医学教育是比较多样的,现行的有5年、6年、7年和8年的培养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的医学教育相对于澳大利亚的生源情况而言,其录取分数线较低,并且有许多的医学院招收的并非是本科学生,而是一些中专等低学历学生。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医学院校之间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师资水平、教学资源投入具有较大差异,而且重要的是学生的入学标准不统一导致生源有巨大的差别,综合以上因素导致了毕业生质量的严重参差不齐。
1.2 教学模式比较
澳大利亚的医学院课程计划的教育设计包括:①以学生为中心,合作和自我定向;②强调反馈以问题为中心的;③大量使用信息技术;④更早的实践课程与临床接触。在教学形式上,多是采取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的形式。教师按照病例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内教师更多的是扮演配角,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独立探索、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拓展能力。此外,课程的教学计划中还包括每周3次的自我学习小组单元,每个小组8―9人并配备1名协调教师。学习小组每周可以根据大家所热衷的问题进行探讨、诊断以及临床实践,以此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更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而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体系的发展中。近年来学校与医疗机构之间逐步意识到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的必要性,并在一些大中城市中逐步完善了医生培训体系,使得前期基础教育和后期的临床教育逐步严密结合起来。但是应该看到,与国外先进的教学体系相比,我国的临床医学院教学模式和理念仍然较落后,教师在课堂内依然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给于学生的实践以及自身的动手操作时间较少,造成医学生对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缺乏必要的临床体验,缺乏结合临床、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
1.3 临床实践与考核比较
澳大利亚的医学生在学习完最初的理论知识之后。学生便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在临床实习阶段,每年实习医生有几个月的时间自己支配,甚至可依据自身的特点、爱好选择医院和科室,例如公立医院、私立医院或者社区的诊所。作为实习医生在医院参加临床各学科的毕业前实践,学生只有通过澳洲国家统一考试后才可获准医生证书,进而真正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而在我国学生的临床实践往往是被学校硬性安排到某一岗位进行学习与实践,缺乏自主选择以及灵活机动性,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以及临床实践的兴趣与动手能力。我国对于学生的考核标准更多的是集中于理论层面。往往以论文的形式来考查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忽略了临床实践的考核。
2 未来深造教育差别
澳大利亚在医学毕业后的教育分为早期临床医学培训和专业培训两个阶段。在历史上专科医师的培训和实践沿袭英国毕业后系统临床培训模式,依专业不同连续3-7年不等,都有系统的评价在专科医师培训的整个过程。包含在经验上取得的进步和承担责任的水平。澳大利亚目前没有对专科医生继续教育计划(Specialist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做出统一的要求,但各专业医学会对之十分重视,鼓励所属成员积极参加CME。从医学院校里开始全科医师培训,安排6―8周的社区医学、全科医学和农村卫生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同全科医师一起工作,毕业后全科医师培训必修内容包括医疗服务需求领域、急救技能(包含幼儿急救)、土著人健康课程等。虽然没有行医执照的更新制度在澳大利亚,但由医疗评议会发放的业务登记证却需每年更换一次,在更换业务登记证的过程中,该会将进行检查医生是否有刑事犯罪行为、是否有患者投诉以及医生的健康状态等。如若登记证没有得到更换,医生将被禁止参与医疗过失保险,进而很难再开业,因此这相当于实行了事实上的更新制。此外,在澳大利亚,为了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已获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必须接受继续医学教育。而且必须在每年里参加一定数量的较高层次的学术会议与讨论,以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医院为了帮助医生进一步提高就医水平,每年为每一位医生提供了为期4周的脱产培训,并且在澳大利亚有专门的培训机构以及企业对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医生每3年需要参加国家组织的医学教育考核认证,只有考试通过者才能继续从医。
在我国,目前逐步进行了毕业后教育即基本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医师职业准入制度的改革,即所谓的“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这项制度逐步在国内大规模的推广,伴随卫生部颁布的《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培训分2个阶段:第1阶段3年,在二级学科范围内,轮转参加本学科各主要科室的临床医疗工作,参与全面系统的临床工作基本训练。第2阶段2年,进一步完成轮转,逐步以三级学科为主进行专业训练,深入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临床技能和理论知识,应安排一定时间担任总住院或相应的医院管理工作在最后一年里。该项制度现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解决了大部分医学生在毕业无法得到较好的继续深造的机会的问题。此外也为我国目前一大批基层的中小医院并不具备培训住院医师的条件和能力提出了解决方案。使得我国的医生技能的滞后与无法更新的问题得到解决。而以往,一旦那些刚刚毕业的医学生在水平较低的基层医院工作,将会使得他们因为缺乏较好的后期深造与培训机会而导致他们的临床工作水平很难有显著提高。
3 完善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议
随着人们对于医疗健康的逐渐重视,我国在近年来对于医学教育的投入也在逐渐增长,根据我国“十二五规划”,未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投入总费用将要到GDP的5%~6%左右。尽管我国在医学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从目前我国与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体系相比依然有重大差距,为适应社会对卫生保健人才的需要,人才培养的课程设计应为培养从业能力服务,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3.1 完善高等教育教学体制
首先我国的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必须意识到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的落后观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医学中各一级学科如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口腔医学之间的相互联系、连续性和整体性应得到保持。同时改进上课教学模式,真正让课堂回归于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与探究的创新性能力。加强各个医学院校应与医疗机构的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更多的临床实践提高其学习效率以及实际临床工作能力。
3.2 建立完备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及专科医生培训制度
我国目前对于毕业医生的后续培训制度不够重视。因此,为了使我国的医生能够更好的顺应时展,满足社会的需求,毕业后医师职业基本技能培训制度与体系在我国必须尽快得到建立,作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延伸。同时在我国的医师职业准入条件上,除必须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外,必须同时具有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并且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建立类似的专科医师培训和准入制度。
1 充分认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意义
1.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构建了我国医学教育融入 国际医学教育的桥梁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已有百年的历史,而且由于现代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 究”立项课题 医学教育起步时和发展早期就是引进的结果,所以我国现 代医学教育一直存在于国际医学教育的整体环境中。但是,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所决定,我国 现代医学教育又与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前沿有着较大的距离,而且自身的发展也不平衡。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 求》的推出,为提高国际领域的医学教育质量提供了蓝本, 也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得到国际医 学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更广泛的认可提供了机遇。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充分地汲取 了 《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的精髓,又特别地结合了我国现代医学教育的现实而研究 制定的。由于《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身就融入了国际 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所以以这样的蓝本改革与发展我国 的现代医学教育,也必然会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更快更好地接近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
1.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 与发展的新方向自从2Q世纪9Q年代中期教育部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 教学改革项目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已经经历了 1Q多年 教学方法的改革,都给前进中的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带来了 进步。
但是,由于我国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地域的差别、经济 结构的差别、社会成熟度的差别都使得医药卫生事业的发 展很不平衡,也使得医学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在医学人才 培养的质量上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我国高等医学 教育来讲,在一定的范围内强调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标 准的同一性势在必行。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汲取全球医学教育标准要 求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实和特点,提出了医学教育 标准范围。这个标准范围,为所有的举办医学教育的院校 提出了教育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基本要求,也为各级各类医 学院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因此,深入理解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正是医学教育改 革与发展的方向。[4]1 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规范了我国医学教育过程 与结果相结合的要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将两个有着不同侧重方面 的国际标准与我国现实情况有机结合的产物。
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注重的是医学教育 过程和条件的建设和运行,以这方面的要求来敦促医学院 校保证培养过程的水平和质量,从而追求培养结果的水平 质量标准。IME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则注重了医 学教育的结果标准,即医学院校毕业生的水平和质量,对毕 业生应达到的职业要求的基本要素作出全面的规定,以此 来促进医学院校过程的改革建设和管理。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汲取了以上两个标准的精 华,全面覆盖了培养过程的要求和培养结果的要求,更加符 合我国医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这对 我国各级各类医学院校均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也为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建立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对规范我国医学教育过程和提高医 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准确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主要内涵
2.1《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进一步明确了社会的实际 需求是主导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因素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过程管理中明确 提出了社会需求方参与管理的标准要求;;ME的《全球医学 教育最基本要求》在结果管理中也明确提出了依据现实职 业素质需求毕业生应该具有的素质标准要求。这些都很清 楚地体现了当前全球医学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趋势。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把过程与结果要求相结合, 也明确提出了重视社会实际需求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 的理念。以需求作为发展导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 行的规律,也符合医学教育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它的基 本原则是开放性的,使医学教育面向社会开放,更好地为社 会服务。这个导向体现在结果标准中,就是医学毕业生的 素质要求;这个导向体现在过程标准中,就是医学教育要融 入社会文化环境;当然,这一导向还体现在办学要求中,那 就是专业设置、教育规模、条件建设等基本元素要符合医学 教育的规律和社会实际的要求。 理念,不断地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保障医学教育教学质量。
2.2《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再一次确定了医学教育的 主体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正是这些年 来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重点树立的一种理念,在《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中再次重申了这一理念的重要意义,而且使 这一理念物化于标准要求的各个重要环节中。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主体理念的原 则,就是要把人才培养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过程向以 学习为主的培养过程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学生从被动 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教师从传授输出者转变成为学 习引导者。这是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人 才培养的主要过程,使人才培养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 养成为可能,使人才培养中责任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成为 可能,也使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过程要求和结果要求中, 都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更多的空间和更高的要求,体现在 办学要求中、教育教学模式变革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 改革中,以及教学条件的建设中。
2.3《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高度概括了医学教育过程 和结果标准的主要要求WFME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和IME的《全球医 学教育最基本要求》在分别强调了医学教育过程和结果的 标准要求之外,都特别强调了这一标准必须实现本土化才 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就是本土 化的全球医学教育标准。5]《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本土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把全球医学教育标准的精髓与我国医学教育的现实 相结合;其二是把医学教育过程标准的要求与结果标准的 要求相结合;其三是把适应我国医学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高 标准与基本要求相结合。这样,本土化的《中国本科医学教 育标准》使得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可能。
当然,要使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医学教育环境成为现实, 就需要我国的医学教育工作者以实际行动实践《中国本科 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包括毕业生的思想道德、职业素质、 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目标要求,也包括宗旨与目标、教育计 划、学生成绩评定、学生、教师、教育资源、教学评价、科学研 究、行政和管理以及改革与发展等10大领域的办学要求。
3认真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重要原则
3.1确立《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作为学校新一轮教育 教学改革建设思想基础的重要因素为了推动医学教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我校启动了新 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工作。考虑到要有效地推进本轮教 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学校特别确定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的基本指导文件之一就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 准》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理念为基 础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要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中所提出的办学标准为基础来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要以《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中所提出的素质要求为基础来推动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指导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研讨会特别聘请了《中国本 科医学教育标准》课题负责人程伯基教授详细地讲解了《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内涵,为与会者全面系统理解《中 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学校领导在研 讨会上做了专题报告,认真分析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现 状、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势与机遇、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和基本原则;明确提出了本轮教育教学改革要达到的主要 目标。学院、学系和教师代表交流了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认 识体会。全体参会者就此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的医学教育教学改 革建设,使学校的改革建设过程瞄准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 沿,为学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和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 的基础。
3.2加强对《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学习和宣传,使 “标准”的理念深入教育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经过科学的调查研究 论证而形成的成果。“标准”比较清楚地反映了我国医学教 育的现实,比较全面、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 展的内在规律,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方 向。虽然“标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可以说,它已经 是一个比较好的规范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文件。如 果能够在这个文件的基础上,尽快实行医学教育专业认证 制度,将会有效地推动我国医学教育徤康发展的进程。[在本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中,学校特别加大了对《中国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宣传学习力度。学校把《中国本科医 学教育标准》印发各学院、学系、教研室和机关部处,明确规 定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是要认真学习《中国本科医学教育 标准》,通过学习弄清楚医学教育的前沿要求是什么,要把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贯穿到本轮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的各个环节。学校改革实践的过程已经证明了 这一宣传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3.3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明确以建迎评推 动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指导思想对于一个标准的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观察,存在着“改革 建设发展”和“建设效果评价”两个过程。对于学校来说,可 以采取两种方式,即“先建后评,以建迎评”和“先评再建,以 评促建”这两种评建结合的方式,最终都会达到推动医学 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目的。当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前列院校已 经瞄准国际医学教育的前沿,中列院校应该保持自己特色 有序进行改革与以求发展,后列院校必须进行基本规范和 基本建设。[7]所以,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 境,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 项要求。
我校采取“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模式,其背景是:学 校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建设发展的规划思路是清楚的, 学校建设发展的资源是比较充足的,学校中“民心思定民心 思进”改革与发展的动力较强,学校具备了比较好的教育教 学改革建设的起步条件。特别是在本科教育教学水平评估 获得优秀之后,学校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认识更加 深入、更加清楚。在此基础上,学校准备用3年的时间,完成 《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然后,以“标准”的评估 认证来检验改革与发展的结果,为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明 确方向。实现了这一步骤,实际上就又进入了 “以评促建” 的过程。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2005年开始,学校以《中国本 科医学教育标准》为蓝本,按照“先建后评、以建迎评”的思 路,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进程。
3.4坚持《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制定完整的教 育教学改革建设系列方案综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形成了对 医学院校办学过程、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整体要求方案。 因此,要完整地实践《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各项要求, 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所期望的整体效果,医学院 校改革建设过程必须具有比较完善的顶层设计,这一顶层 设计不仅要包括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的医学 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建设,而且要包括医学院校内部管理 体制改革所要确定的各种政策和措施。
在充分理解《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内涵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具体实际,我校确定了用3年时间分三步完成新 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建设的目标和方案。第一年以各专业教 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为重点,对照医学教育标准要 求找差距,从重新确认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入手,然后根据培 养目标重新论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结构体系;第二 年以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为重点,着重课程内容 的更新、整合以及部分课程特别是实验课程的重组,同时合 理增加人文社科类和行为科学方面的课程,更加突出医学 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人才培养不同阶 段的特点,又要注重连续性、系统性;第三年以教学方法和改 革为重点,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使教学模式和 课程内容改革具有有效的实施载体。在完成以上改革的同 时,将考核方法的改革贯穿于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手段改革的整个进程中。
关键词:医学教育 改革 思考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53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28-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细化以及民众意识的提高,医学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改变,已开始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1],这一模式目前已得到了全世界包括医学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认可,随之带来医疗环境的变化,患者权益保护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对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医学教育现状。医学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时期培养出合格的优秀毕业生,成为全球医学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1 我国当前医学教育现状
我国的医学教育虽然为我国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及科研人员,促进了我国医药科技进步,为我国医疗及科研事业做出来重大贡献。但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方面,我国医学教育较西方仍有很大差距,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1 医学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模式守旧。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缺一不可,培养这样的人才,对于教育要求实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但我国目前医学教育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不准确,课程设置无法适应社会和卫生保健服务的要求。医学教育模式多年来缺少变化和创新,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目标远远落后于目前对于医学人才的要求。
1.2 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教育重视现成知识的传授,提倡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对于学生新的想法缺乏重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弊端在医学教育方面尤为严重,学生大多对于教科书内容熟悉,但缺乏个人思考能力,综合能力、操作实践能力差。
1.3 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不够。医生的工作是治疗疾病,本应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最好的结合,但是在目前的医学教育中,老师与学生都过于追求理论知识的学习,追求考研率与就业率,教学内容枯燥,人文方面教学内容缺乏,导致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被逐渐淡忘,从而出现了相当部分学生缺乏人文精神,道德素质低,时有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事件发生。医院也常有医生对于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医患矛盾严重等问题。
1.4 教育的终身化不够。目前许多医务人员毕业后继续教育意识仍然很淡薄,不清楚开展医学教育活动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加之学校教育与毕业后继续教育的衔接、联系尚无明确的制度和措施保证,因此严重阻碍了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进程。
2 医学教育改革的措施
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新世纪医学人才,应该勇于迎接新时代提出的要求,勇于改革。我国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获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2]。搞好教学改革,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全方位强化改革教育理念,循序渐进,逐步消除弊端,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2.1 推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革新。我们当前一直沿用的传统教学造成了学生单一化的学习模式,思维方法僵化,创新精神淡薄,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强调以传授知识为主所致。因此,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必须改变。首先在医学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按照现代素质培养的要求,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思想,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模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PBL教学法。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之中,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模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利用教学评估平台,教师要与学生主动交流与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意见与好的建议,在实践中逐步摸索适合我国学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中推进学生主体地位转变。
2.2 改革医学课程体系。既往的教学体系,过度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社会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教育。现代医学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认清目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已向医学领域广泛渗透的现实,重视学生道德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积极吸纳医学科技的新成果、新知识和新理论。逐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并及时教授于学生。开设中国传统医德、西方价值观评价、自然辩证法、中国传统文化讲座、中外名著欣赏以及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的结合。
2.3 医学教育必须面向实践。当前的医学教育,理论学习所占比重较大,而实验与临床实践时间短,且由于多年来扩招,造成目前带教老师少、学生多的现状,见习课多走马观花,效果差。故今后应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提高实验、临床实践比重,鼓励学生早期接触病人,训练医学生与患者交流的能力,解决目前学生多、实习医院少的难题,做到实习生导师带教制度。建立标准化病人教学体系,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与病人的交流方式,纠正不正确的查体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训练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2.4 提倡终身教育,重视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目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知识日新月异,目前各专业都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口号,即俗话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医学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涌现不少新的分支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横向学科。全国各个医学院校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各类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可见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极为重要。它是对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的必需手段。强化广大医务人员及其领导的继续教育意识,形成单位领导重视、个人积极投入学习的良好风气。继续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应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及时反映医学发展的动态,适时并有远见地作调整或补充,使继续医学教育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成为推动临床医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3 结语
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认证的实施,都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当前的发展趋势,不断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深化改革,借鉴医学教育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和教学方法,培养更多现代医学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区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c)-0148-02
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医学院校毕业后,以学习四新(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的一种终身性教育。目的是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1]。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既是医院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人才培养开发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医疗质量的根本保证,促进医院持续发展重要手段之一[2]。本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的二级甲等医院,始终把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的重要措施,使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增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区级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继续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对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虽然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仍有部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在卫生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有了毕业证书和文凭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认为只要把业务工作搞好就行;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经验,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没有必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还有人认为晋升职称尚需几年,到时想办法找来学分应付即可。也有一些小科室和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认为听课与自己业务联系不大或听不懂,没有兴趣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
1.2 学术论文撰写不规范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的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撰写论文可以进行学术探讨,发表各家之言,显示医学各门学科发展的新进展。学术论文的撰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衡量一个人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目前,本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就是为了职称评聘时需要用到才写的,并不是工作中的具体实践和经验总结,缺乏科学性与规范化,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学术在今后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学术论文对医院发展的作用。
1.3 继续医学教育投入不足,形式单一
对继续医学教育的理解,大多数人仅仅局限在医学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更新学习,忽略了整体素质的培养,如创新能力、人文素质和医德教育等方面的学习[3]。医院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购置医疗设备、扩大医疗业务,忽视了继续医学教育的投入。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还较为单一,只能采取课堂讲授形式,内容缺乏创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愿意听,讲课者也感觉很吃力,从而影响了继续医学教育质量。
1.4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不规范。
管理不规范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一大障碍,目前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机构和相关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环节薄弱,缺乏有效的绩效管理,有些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参加学习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分,从而使人认为不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照样可以获得学分。
2 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提高素质
医院领导多次强调,搞好继续医学教育对医院建设、发展、提高医院知名度有着深远的影响,是全面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4]。医院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树立“只有终身教育,才能终身执业”的观念,真正把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转变成自觉的行动,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业务水平、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医院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制定了奖励措施,如发表核心论文予以全额报销,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极大地提高了本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的认识。
2.2 扩大继续医学教育目标
新时期下,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宽厚的人文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精神,同时还要培养自尊自信的价值观[5]。本院经常聘请一些在医院工作时间长、经验丰富的专家给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做医院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注重加强初级人员规范化培训,完善住院医师轮转制度,调动初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对于高年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更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的管理,不要墨守成规,可以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授给大家。
2.3 加大投入,形式多样
2.3.1 医院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投入,设立继续医学教育专项经费。
2.3.2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提倡分层教育,坚持“按需施教,讲求实效”,体现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利用现有的医学教育资源,承办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使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随时随地获得参加学习的机会;根据学习对象、学习条件和学习内容等具体情况的不同,采用培训、进修、学术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继续医学教育形式,以满足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继续医学教育内容要力争创新,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传授更多更新的知识,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全面跟进医学进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利用其空间便利、时间灵活、覆盖面广、相对经济、利于个性化学习等优势为广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多功能、多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
2.4 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2.4.1 本院规范化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专门成立了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实行院科两级管理,由科教科专门负责日常工作,向全院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发放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类与学分标准,建立个人继教档案,使每一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知道自己的学分情况。
2.4.2 加强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量化形式是学分登记制度[6]。严格执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和评估制度,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从而解决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登记、考核等工作的繁琐、信息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7]。
2.4.3 认真落实继续医学教育与个人利益挂钩的政策,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完成情况与其年终考核、岗位聘任、职称晋升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等密切结合起来。
2.4.4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时注重项目的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项目举办过程全程监督,定期抽查考核,考核合格者,方发放学分证书。
2.4.5 每年合理安排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学习、进修,外出学习要严格把关,先由科室提出申请,经医院批准后才可参加,所学内容必须是先进的新知识、新技术和科室急需开展的技术。外出参加学习人员,学成后要在科内举办讲座,汇报学习情况,在科内开展工作,做到“一人学习,全科受益”,既活跃了学习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又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全员参与的意识和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质量[8]。
总之,继续医学教育提高了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人文素质,促进了医院医疗、教学和学科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院”战略的重要措施。本院将切实做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医院领导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加强管理,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以适应当前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使继续医学教育步入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梁万年,饶克勤,常文虎,等. 卫生事业管理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24-425.
[2] 罗云先,罗惠玉. 规范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促进医院持续发展[J].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6):138-139.
[3] 杨晓玲,杜成林,赵华伟. 基层医院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4):45-46.
[4] 张申. 探索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与医院工作实践[J]. 继续医学教育,2008,22(3):11-13.
[5] 刘子兰,师会军. 继续医学教育在医院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646-4647.
[6] 刘力戈,赵春燕,袁素娴. 继续医学教育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6):82,84.
[7] 林生趣,张书旭,李志成,等. 21世纪我国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910-2911.
引言:
作为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国传统的高等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对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认识不足的现象,难以适应当今医学事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合格的医务人才,还要培养出一批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技能的医学研究人才。科研素质培养是指对提高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应变能力的培养,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以何种方式启蒙基础医学学生的科研思维是我们一直关注的教学改革内容。
1.基础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形式的改变,医学教育还是会面对或者已经面对越来越多的挑战,对于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清晰的认识到。
首先,随着社会医疗模式的变化相应的我们在进行基础医学教育时也要相对应的进行改变和调整。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髙,致使医学教育内容上越来越复杂,学习难度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在基础医学教学时比以前有难度上的提髙,一旦跟不上社会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改变,医学教育将会停滞,也无法教育出与社会医学相适应的医学人才。
其次,我国目前人口与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并不低于某些发达国家,但高质量医学人才的分布很不均衡。而全国排名在前的二十几所医学院的毕业生几乎全部瞄着城市大医院,定位为专科医生,形成“人才拥堵”。基础医学教育如何根据国家和人民的实际需求,培养出合格的临床医学生是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一大考验。
第三,基础医学的教育教学还存在着和实际不相适应的方面。如:大纲要求的水平与医学生实际工作需要和教学内容不相适应、教育系统内部对学生的基础文化素质的重视相对不够,基础医学的教学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髙,这些都使对基础医学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基础医学教学改革及医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思路分析
2.1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完善医学教育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平台
教学和课程是医学教育的核心,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和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是完善医学教育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平台的重要举措。教学内容更新主要体现在课程门类的增删,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教学资源的变化,“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更新应该关注两个议题: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二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互动问题。在优化医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加强通识教育,全面提高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和共识。关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互动问题,可以通过重点学科建设、重大课题攻关以及重要实验室搭建等方式,为更新教学内容提供丰富的资源。高度重视和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课程体系的深入改革就是要主动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定位、积极推进,努力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
2.2构建创新实践综合平台,培养探索求知的科学精神
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医学院校应“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学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依靠产业应用来丰富教学内容。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综合平台,开放式接受师生参与科研和生产活动,在创新实践中培育医学生的科研素质。
2.3重视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要想培养医学生的科研素养,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这其中,实验教育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医学源于实践,对于医学实验的教学要做到以学生为主题,让学生大胆尝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并学会在探索中自我发现问题,这其实就是科研素质的一部分。
2.4强化医学文化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
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以追求人类健康为其出发点与终极目标,在当前“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下,医学文化教育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求医学院校强化医学文化教育,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髙质量的医药卫生人才。一方面,它旨在开阔医学生的视野,突破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培养融会贯通、见识广博的人才。另一方面,它又开阔了医学生的心胸,如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世界以及自我。
结束语
关键词:医院 继续医学教育 管理 方法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219-02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卫生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终身性医学教育,其目的是不断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继续医学教育既是卫生技术人员履行权利义务、提升素质能力、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手段,又是建立现代终身教育体系和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必须迎接挑战,创新发展[1]。
卫生部于1996年颁布《继续医学教育学分授予试行办法》,要求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确保每人每年完成一定的医学教育内容,目的在于保证卫生技术人员能够跟上医学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不断提高医学技术水平。回顾近十五年以来的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历程,还存在重视不够、认识不足等问题,本人认为应在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措施等方面不断努力。
1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重视不够,认识不足。
部分人员认为继续教育是一项任务,完成的目的只是为了晋升、考核过关,所以职称晋到一定级别后,参加学习不再积极,网上答题找人代答。这与当初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首要目的初衷相悖,卫生技术人员通过继续教育得到的提高有限。毕竟,继续医学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间接的,容易被忽视。为了轻松的“挣”够学分,部分临床医护人员乐于追求学时短、学分高、学费个人不承担的短期培训,而很少考虑专业的实际需要[2]。
1.2 学分取值不能完全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国家进行继续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跟上医学科技的发展,但目前的学分取值,参加一次短期的继续教育学习班,就可以获得一定学分,而完成一项国家级课题也不过10分。一项国家级课题需要一个团队花费数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检索文献,研究国内外研究情况,思索创新点和应用前景,其中的知识、技术含量与参加短期继续教育学习班相去甚远[3]。
1.3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良莠不齐。
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在全国开展以后,出现了各类学习班、培训班、提高班、学术会议等,名目繁多,铺天盖地,从各种渠道涌入医疗单位。有些学习班的内容重复,甚至有的打着继续医学教育的招牌,将学习商业化,教学质量差、学时不够、学分授予管理不严、费用高,使学习班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2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2.1 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继续医学教育是在职医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伴随科学技术创新,迅速推动医学进步的重要基础,因此,各级领导要不断提高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发展继续医学教育事业,完善制度管理,健全教育体系作为加强卫生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实现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和根本保证,把开展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把建设学习型单位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各种方法来营造学习氛围,鼓励大家树立战略眼光,培养终身学习的态度,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晋升职称而学为提高工作能力而学。
2.2 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继续教育学习班、听课等途径获得学分的分值,增加科研、论文、业务等方面的学分分值。同时,在学和用两系统中学分取值应根据各医疗单位自身实际情况,分别按照技术含量、难易度、对医院的贡献度、对自身素质提高的作用、影响力、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等进行适当调整,让继续教育体现出本来的目的。
2.3 规范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管理,提高培训质量。
继续医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素质,医院的继教工作必须以质量为根本,才能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长期健康发展[4]。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通过各级医学项目的举办,调动全市各级人员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大家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管理水平、医疗水平和教学水平全面发展。
选派人员外出学习、进修要严格把关,所学内容必须是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且适宜在本单位开展,或是科室急需开展的技术项目。外派人员学成后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讲座,达到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目的,节约成本,提高学习效益,提高外派学习人员的责任心。
3 小结
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起步较晚,缺乏系统、成熟的经验,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模式、要求、考核方式等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相互支持、协调共管,只有这样才能为医院培养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林书,曹静,武风娇等.地方性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9):109-111
[2] 张娅妮.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05,6(2):17-19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 美国 GMER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是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订的,要求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多个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在培养国际型的医学人才方面尚存在不足,与GMER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发展,本文借用GMER,分析了美国的医学教育特点,希望能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1.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内容简介
全球化进程正对医学及医学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为了推动医学教育全球化,1996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理事会批准资助,在纽约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该委员会的任务是为制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n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GMER)提供指导。2001 年6月IIME制定出GMER。GMER是指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7个宏观的教学评估结果和能力领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这个标准关注的是医学教育的最终产出――医学毕业生,而不是教育的过程。[1]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评估,利用大规模学生的集合分数来反映培养医学生的学校在医学教育方面的长处与不足,对在校教育进行评价,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它强调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相统一的重要性,突出人才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特质,它的内涵也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相呼应。
2.美国医学教育的概况
2.1医学院校考生来源
美国的医学教育要求考生具有学医志向,乐于助人,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获得学士学位,参加医学院入学考试(MCAT), 成绩优异,同时要有教授的推荐信。通过了MCAT的考生医学院的录取率大约在10%~30%之间,医学院的入学竞争很严峻。[2]
2.2培养目标和定位
在美国培养临床医师和医学研究人才是两套几乎完全独立的系统。前者通过M.D.培养模式实现,培养过程完全围绕疾病正确诊疗的学习,终极目标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而后者通过Ph.D培养模式完成。医师的培养不要求医学生进行与科研有关的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科研论文答辩。如果学生对医学科学研究感兴趣,那么他们可以选择继续攻读Ph.D。
2.3课程设置
美国医学教育4年,前两年系临床基础教育,学习解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课程;同时也学习医患关系、营养学、医学伦理学、遗传学、预防医学、老年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大课讲授大约占一半的时间,剩下的部分由小组讨论、自学、实验教学、病例分析等组成;后两年系临床实践教育,参加内科、儿科、外科、妇产科等学科的临床实习。[3]
2.4教学方法
美国医学院的教学方法灵活,以学生为中心,以充分促进学生提高临床思维、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早期接触病人,训练医学生接触病人和与患者交流的能力,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4]使用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标准化病人、模拟病人、录像监控系统及网络教学在临床阶段教学中广泛得以应用。以问题为中心(PBL)教学法是临床教学的主要模式,重视围绕具体病人的小组讨论学习。[5]较早树立起临床整体思维的概念,从病例讨论中深化,导出若干与基础医学紧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问题,进而强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增加学生在基础医学学习期问的感知兴趣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
2.5医学生毕业后的再教育
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很强,目前其高等医学教育都是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高等医学教育三部分组成,实行以医学院校教育为起点,以毕业后教育为重点,并通过继续教育,把教育培训同持续终身的职业生涯统一起来,从而形成了完整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是在临床医师的监督和管理下进行的,一般需要3~7年或者更长时间。[6]专科医师培训阶段是经过住院医师培训阶段的医生若想成为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科医师,所需要的1~3年分科培训。总体来看,美国医学生教育和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其中涉及许多理论知识和经验技巧。
2.6医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在美国,医师的高收入、崇高的社会地位、激烈的行业与社会竞争促使医学生及医生发奋学习、严于律己、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在某一领域努力成为同行公认的专家与权威。
2.7执业资格获取
美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已经80余年,执业资格获取比较困难,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医学的重要概念,并且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其中它特别强调疾病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第2部分,考查学生是否能使用所学的医学知识、技能在老师指导下对病人进行医疗操作,并且它还包括关于健康保障和疾病预防方面知识的测试;第3部分考查学生能否用
医学知识独自进行医疗实践,重点在门诊病人的管理和治疗,要求考生能独立承担医疗和护理的责任。[7]医生在获得执业执照后,还必须在一定年限内进行注册审核。在注册过程中,要求医师提供他们达到伦理学要求的证明、从事医疗服务的证明、没有违法的证明等材料。[8]
3.美国医学教育在促进医学生达到
GMER的要点分析
3.1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领域
美国医学院校的生源为有明确学医志向、乐于助人、具有良好沟通技巧的本科学士学位获得者,而且从进入医学院开始就有接触患者、加强爱患、对患者负责的观念培养的课程安排,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反复实行淘汰制,即便在毕业后医师的职业道德还要被反复考核,所以美国公众对临床医师的职业素养评价很高,医生的社会地位也很崇高。
3.2医学科学基础知识领域和临床技能领域
美国的教学以小组讨论、医学生自学为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标准化患者、模拟患者、网络教学、小组讨论、以问题为中心的病例分析等,促进了医学生灵活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提高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交流技能领域
美国医学院在每一学年都有相应的医患沟通课程学习,小组讨论学习也促进了美国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3.4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领域
该领域美国的医学教育仍亟待加强。
3.5信息管理领域
美国医学生的理科素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较中国更普及,此领域美国医学生能力强。
3.6批判性思维和研究领域
美国医学生在考取医学院前均已经获得理工科的学士学位,思维严谨,求知创新意识、逻辑分析适应能力强。但是美国的医学教育按照两条思路发展:临床和科研,只有少数医学生同时兼顾临床和科研。
4.讨论和建议
根据GMER的标准,美国医学教育有许多可取之处,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医学教育,笔者建议:
4.1加强医学院生源的选择
从美国的医学生生源来看,学生普遍具有完整的、高水平的、系统的理科素质;而我国的医学生普遍理科素质较低、知识面窄,无法适应21世纪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也很难跻身国际医学人才的竞争。[9]为了提高医学生生源质量,首先应该加强高考志愿填写指导,鼓励优秀的高中毕业生选择医学院校,将来从事神圣的医学事业;然后,建议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提高社会地位,吸引优秀考生主动选择医学院校;最后,建议舆论媒体减少恶化医患关系的造势,提倡全社会尊重医务人员,理解医学这一行业的特殊性。
4.2医学课程改革
中美医学课程比较而言,中国医学生学习的课程总学时数和课程种类较美国医学生多很多,实践表明,有些和临床联系欠紧密的课程学习效果并不好,反而减少了医学生学课程的时间和精力。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这是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医学课程必须紧密围绕培养作为一个医生所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核心任务来设置。所以建议减少某些课程的设置,加强核心课程的建设。
4.3改进教学方法
中国医学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实验课大多也是机械的重复,国家投入高,课时占据多;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时,由于医患关系紧张,为了减少医疗纠纷,实习学生看多做少,分析解决问题以及临床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建议加强小组教学,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运用计算机网络、标准病人、模拟病人等手段,为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4.4统一医师的准入标准
由于我国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的医学院校分为三年制大专、五年制本科、六年制本科(现基本取消)、七年制硕士研究生和八年制博士研究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等,医学毕业生的质量参差不齐,水平高低不一。这的确满足了当时缺医少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医疗的需求。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医疗卫生知识的增加,对医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综合性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就是明证。医师资格考试法律地位的确立促进了医师统一的准入标准,逐渐同国际社会接轨。国家在培养体系上也在逐步取消三年制,减少五年制,增加七年制。
4.5完善毕业后教育的评估体系
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医师职业要求医师终身学习,否则,医学知识陈旧,如何能真正地做到救死扶伤?美国高等医学教育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很强,有完善的毕业后教育的评估体系。中国应该加强这一领域的建设,保证医疗队伍的高质量。
【基金项目】 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
(CMB)资助项目项目(批准号:CMB#00-721)。
参考文献:
[1]中、英/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等编.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于荣国,顾思郁.从重症医学角度透视中美临床医学教育的差异.管理探讨.2006.
13(5):297~299.
[3]赵慧,吴运涛.美国加州大学医学教育体系对我国的启示.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26~27.
[4]廖利民.借鉴美国医学教育优点,提高康复医学教学水平.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8):451.
[5]陈妹,娄世锋.对“以学生为本”的美国医学教育模式的思考.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3):326.
[6]刘滨,王家耀.浅析美国医学教育概况.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1):22-24.
[7]Edward P,耿景海,金莉.美国医学教育方面的最新动向.西北医学教育.2005.13(5):457~458.
[8]王海威,王宏.美国医学教育体制对我国临床教学模式的启示.医院管理杂志.2006,13(2):174.
1加强管理、完善制度
医院管理部门认真履行继续医学教育规章制度,就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进行不断地探讨和实践,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监督考核的环节管理,使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1.1领导重视、构建体系
继续医学教育得到医院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成立由院领导和代表本院各学科、领域有造诣的专家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院长任主任委员,主管院长为副主任委员,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具体实施、培训计划的制定、组织学术活动、授予学分等工作由教学科负责处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对各项工作加以审定和监督,指导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效果的系统性、完整性、各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建立健全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体系,医院实行院长—主管院长—教学科—科室主任—继教秘书五级管理模式。
1.2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规章制度的建设是落实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重要保证。天津医院制定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章程》《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办法》《继续教育组织实施管理制度》《继续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关于职工在职学习的管理规定》《公派出国进修学习选拔办法》等,同时将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完成情况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职业再注册等相结合,并成为必备条件之一。建立培训—考核—晋升—临床应用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建立人才流动、淘汰制度,健全各种激励机制,强化继续医学教育约束力,提高医务人员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使继续教育工作得以健康、持久的发展。
1.3网络管理、提高质量
建立完善的管理网络是实施继续医学教育的前提。为了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力度和效率,减少重复、繁琐的工作,及时掌握继续教育动态信息,天津医院将计算机程序软件应用于继续医学教育管理系统,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分的统计和管理,节省了人力和物力,增强了学分记录的准确性,减少了统计工作的繁琐,降低了工作强度,使继续医学教育管理更具科学性、高效性和规范性[2]。
1.4经费投入、保障实施
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培养力度和经费投入,完善软硬设施环境,搭建现代继续教育平台,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新建医院配备报告厅、多媒体会议室和workshop室,安装手术远程传播系统、远程教学系统、音响和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为专业技术人员创造一流的学习环境。
2积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为了更好地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毕业后在临床实践中得到继续发展,让他们理解到只有通过接受继续医学教育,在医学科学的海洋里充分汲取新的养分,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3],才能使自己医疗专业水平得以迅速提高。
2.1申办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天津医院与天津医科大学建立了医学情报共享合作协议,以达到尽快地向临床一线输送各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之目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以促进天津医院科研及临床应用[4]。为了鼓励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增强医生自觉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本院内实行每周定期通报制度,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高医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医院教学、医疗和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
2.2举办院内学术讲座
每年有计划地举办以已实施的新技术为主的院内学术讲座,科室讲座主要以三基训练为主。每星期五下午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科交叉为特点的院内学术讲座,注重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常态运行、长效运转的机制。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实用性强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新技术应用交流和专题实践教育等活动,使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和更新知识结构、新技术,使其临床医疗应用得到提高。
2.3外出进修、培训及参加学术会议
为使各专业技术人员得以及时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当今世界上先进的医疗技术,有计划地挑选各科室优秀技术骨干外出进修、培训及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外出学习人员回科后在本科内进行学习心得交流,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也不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同时也提高了院内各科室医务工作人员的竞争意识,促进继续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
2.4远程教学
为拓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和三基训练的渠道,天津医院已和24小时医学频道建立了远程教育合作体系。24小时医学频道汇集了国内外的医学视频资源,全部以视频的形式在互联网上24h不断地播出。远程教育教学内容丰富,主要包括三基培训、手术操作、教育讲座、医学会议四个板块的内容。三基培训包括三基视频操作演示、题库、考试系统。三基视频操作详细演示了三基操作的具体操作细节,医生、护士可以随时随地反复进行观摩、学习。题库及考试系统能够实现全无纸化自动网上考试,实现了考试工作的四个“自动化”,即自动出卷子、自动考试、自动判卷、自动总结汇总成绩。医学三基考试试题部分从基础到临床,从医技到护理多学科收录了从易到难多种题型的考题,涵盖范围广。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通过24小时医学频道方便地学习相关卫生技术知识,24小时医学频道体现了“按需学习”的教育理念,可以合理解决工学矛盾,为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极大的选择空间。
2.5以教育者为导向模式向自我导向模式转变
教育者导向模式包括学术会议、临床病例讨论会、技术操作示教、手术示范、培训班、新技术推广、远程教学等;自我导向模式包括浏览期刊、视听或音像制品、CD-ROM媒体和互联网等[5]。以教育者为导向模式向自我导向模式转变是使受教育者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使继续医学教育有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根据自己的时间、知识水平、爱好寻找所需的信息,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学习。逐步树立只有终身教育,才能终生职业的观念,真正把参加继续教育转变成自觉行动,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3形成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的模式
形成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的模式(CRISISS模式)是英国采取的,经欧洲医学教育联合会验证,得到了世界各国医学教育界的认可,成为评价继续医学教育效果合理的有效模式[6]。
3.1医学教育参加者培训效果的评价
先明确了解专业技术人员对继续医学教育内容的需求,当专业技术人员根据这一要求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后,教学科以问卷形式让参加者对讲课内容、方式进行满意度的评价,并对学员不满意的情况进行整改,然后再对每个项目进行再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达到提高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质量的目的。这就对授课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者必须选准切入点、及时了解和跟踪国内外医学科技的最新动态,不断进行内容更新,注重授课艺术和效果。教学科还根据授课效果有侧重、有目的地安排授课教师,以促进授课质量的稳步提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使专业技术人员临床诊治能力、科研工作能力有所提高,理论水平及操作能力有所增长。
3.2项目效果评价
有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继续医学教育活动,所以管理人员对专家授课教学效果的重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术理论高、临床经验丰富不意味着他的教育水平也同样高,教育是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水平及口才表述能力的综合表现,所以继教管理者应对每一位专家的教学效果加以重视,及时了解听课医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对专家提出一定的授课要求,教学效果提高了就增强了医生自觉参与继续医学教育的意识,同时也达到了提升受教育者各方面水平的目的。对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评价包括以下几方面:①项目内容是否符合卫生人才培养的需求,突出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推广性的特点;②项目选题应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注重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即“四新”“三性”;③项目是否以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的;④项目是否为本学科国际、国内发展的前沿;⑤项目是否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发展;⑥项目是否为国内医疗先进技术和成果;⑦项目是否填补国家、市级空白,有显著社会效益的技术和方法。
4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