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磁铁教学设计

电磁铁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6 09:01: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磁铁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磁铁教学设计

第1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电磁铁

2.理解电磁铁的特性和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磁铁磁性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分析,提高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妙,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事求是态度,初步领会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

学习重点:电磁铁的概念及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学习难点: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教学准备:螺线管1个、小磁针1个、干电池4节、开关1个、滑动变阻器1个、U形电磁铁2个、大头针若干、导线若干.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出示螺线管:这是什么?

生:螺线管.

师:给它通上电,会产生什么?

生:类似条形磁体的磁场,能够吸引铁质物体.

教师演示让它吸引大头针,几乎吸不到,问: 如果要使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增强,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猜想:增大电流、螺线管绕密些、中间插一个铁芯等方法.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先将小磁针放在螺线管的两端,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再将铁棒插入螺线管,通电后观察小磁针偏转的程度.

现象:插入铁芯的通电螺线管的磁性明显增强,引入新课.

(板书:8.1 电磁铁)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电磁铁

1.概念:我们把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叫做电磁铁.

(板书:一、电磁铁:带铁芯的螺线管.)

师:为什么插入铁棒后,通电螺线管的磁性会增强呢?

生:铁芯插入通电螺线管,铁芯就被电流的磁场磁化成了磁铁,使螺线管磁性增强了.

师:那为什么不插入钢棒呢?

生:因为钢棒是硬磁性材料,被磁化后的磁性可以永久地保持,而铁是软磁性材料,它被磁化后就有磁性,不被磁化就没有磁性.

师:它的磁性强弱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出下一教学内容.

(二)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板书:二、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猜想(板书:1.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可能会出现如下猜想:

1.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电流的大小有关,因为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磁场可能就越强;

2.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线圈的匝数有关,因为一匝线圈要产生一定的磁场,匝数多,则产生的磁场也会增强.

3.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所插入的铁芯粗细有关,因为越粗,铁的质量越大,磁化的量越大.

4.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可能与所插入的材料有关,可能插入另一种材料的物质,其磁性会有所不同.

引导学生对以上猜想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经过讨论汇总后,总结为电磁铁的磁场强弱可能与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有关,下面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

设计实验

师:这种一个物理量的大小跟几个因素有关的探究实验,该用什么样的探究方法呢?

生:控制变量法.

师:1.想要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大小有关,该如何控制匝数呢?

生: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关系时,应该控制匝数不变.

师:同理,要研究磁性强弱与匝数的关系,该如何控制电流呢?

生: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匝数的关系时,应该控制电流不变.

师:如何改变线圈的匝数?

生:取匝数不同的电磁铁以改变匝数的不同;

师:如何改变电流的大小?

生:通过滑动变阻器改变电流的大小.

师:如何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生:通过让电磁铁吸起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其磁性的强弱.

师: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生:转换法.(板书:2、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进行实验(板书:3、进行实验;)

师生共同按照设计的实验完成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分析与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论证,归纳出以下结论:

(1) 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它的磁性越强.

(2) 电流一定时,外形相同的螺线管,线圈的匝数越多,它的磁性就越强.

(板书:4.分析与论证: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大.)

(三)电磁铁的优点

师:我们通过以上对电磁铁的认识与了解,电磁铁与永磁体相比,有些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以下内容:

(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电流的有无来控制.

(2)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来控制.

(3)电磁铁的极性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控制.

(板书:三、电磁铁的优点:

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控.

2.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控.

3.电磁铁磁极的极性可控.)

(四)电磁铁的应用

师:我们学习了电磁铁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它在我们生活、生产当中有哪些应用吗?

学生结合生产、生活的内容举出一些应用电磁铁的例子:电铃、小电动汽车、电冰箱、电磁起重机等等;

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出电磁铁在以下方面的一些应用:

1.应用电磁铁对铁质物体有力的作用的装置:电铃、电磁刹车、自动控制装置等;

2.电磁铁的另一个应用是产生强磁场:研究微观粒子用的加速器、发电机等等.

(板书:四、电磁铁的应用:

1.利用电磁铁直接对铁质物体有力的作用的应用;

2.利用电磁铁产生强磁场.)

三、归纳与小结本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进行交流、小结.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磁铁的有关知识,知道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是电磁铁,了解到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电磁铁比永磁体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磁性有无可以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它的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的大小、线圈的匝数多少来调节,磁极的极性可以通过变换电流的方向来改变,所以它在生产、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四、思考与练习

1.如果想探究电磁铁的磁性与铁芯的粗细是否有关,该怎样设计实验?

2.课后动手制作电磁铁、电铃.

3.完成《芝麻开花》作业本的本节相关内容的练习.

板书设计

8.1 电磁铁

一、电磁铁:带铁芯的螺线管.

二、实验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猜想;

2.设计实验: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3.进行实验;

4.分析与论证:通入电磁铁的电流越大,线圈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性就越大.

三、电磁铁的优点

1.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控.

2.电磁铁磁性的强弱可控.

3.电磁铁磁极的极性可控.

四、电磁铁的应用

1.利用电磁铁直接对铁质物体有力的作用的应用;

2.利用电磁铁产生强磁场.

第2篇

课前翻转

课前翻转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观看课程视频,提高学习效率,视频学习过程中可以快进、后退、重复播放,同时可将在学习中遇到的疑惑和感悟记下来,以便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

翻转课堂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相关材料。①有针对性的微课视频,时间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②制作“学习任务单”。由于生理特点和知识建构等限制,小学生的自学能力较弱,“学习任务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③事先制作电磁铁吸起小铁圈的实验微课视频,方便上课的时候播放,用于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以及解答学生问题等。

“电磁铁”课前学习任务单

学习指南 观看老师提供的微课视频(日常生活中电磁起重机吊起重物,接着老师出示电池、铁线、一个线圈以及一些小铁圈)请同学们看完微课视频后,完成学习任务单内的相关内容。

学习任务 (请同学们利用手机或相关的电子设备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拍摄下来)利用实验器材包的材料组装电磁起重机;让电磁起重机靠近小铁圈,有什么现象?如何让电磁铁吸起更多的小铁圈?(看谁的方法最多)如何减少电磁铁吸起的小铁圈的数量?(方法越多越好)τ诘绱盘有哪些新发现?

你遇到什么困难? 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课堂上一起观看微课视频,然后课外完成学习任务单。

本节课笔者利用实验作为课前引导学习,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一步步从浅层次向深层次的方向发展,学生的热情自始至终都很高。

课中引探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开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互补搭配,形成积极上进的小组文化,以分组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在课堂当中必须解决好“课前导学”和“课堂指导”的结合问题,把学生课前学习的困惑、问题、典型错误,以原生态截图的方式或者微课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存在的问题转化成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是一种把“课前导学”呈现在当堂的巧妙方式。翻转课堂下“电磁铁”教学设计:

直接引入 用多媒体出示电磁起重机吊起大型铁块的图片。

问题导入 教师问:为什么电磁起重机能如此力大无穷?有学生回答:因为电磁起重机内有个巨大的电磁铁。师小结:确实是因为电磁起重机内部的电磁铁的缘故,电磁铁具有神奇的力量,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

情境自学 过度引入:同学们在家里也对电磁铁进行了探究,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跟全班同学分享一下学习成果。汇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自己喜欢方式对学习成果进行汇报,并播放自己动手操作的实验视频。同时提出课前学习遇到的问题,老师做好记录。教师小结,并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电磁铁吸起小铁圈”的微课视频,纠正学生刚刚实验时出现的问题。

合作互学 向合作伙伴提出自己的疑惑。(小组长主持,有序高效,活而不乱);小组成员主动解答, 相互间敢于质疑, 找到大家比较满意的结论;记录好:已解决的问题,未解决的问题,新生成的问题,做好小组展学记录;利用桌面上的材料对未解决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关注每一个小组学习情况;小组自我评价学习效果。

班级展示 各小组以本小组喜欢的方式对本小组学习成果进行展示;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语言组织、表达与素养,其他学生认真参与度的情况、纪律情况、记录学生中质疑对抗的关键点; 对比各个小组展示情况:已获共识度、演示操作力、表达与风度、新思维度、成员参与度等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对各小组做好综合评价记录。

拓展 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展示电磁铁在实际生活中多方面的应用。

作业 (完成课后延伸)有了课前翻转作为铺垫,课中教师与学生有更多共同讨论和交流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更好的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学生。

课后延伸

翻转课堂经过课前翻转、课中引探,在课后延伸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已学习到的知识的一个拓展与延伸,通过微课视频的应用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一方面,可以利用微视频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课后自主的拓展学习;另一方面,课中引探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电磁铁又可以使微课资源进一步丰富与再生。

“电磁铁”课后延伸如下: ①观看教师准备的课后微课(利用身边废旧材料进行电磁起重机的小制作的方法指引);②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电磁起重机;③对于“电磁铁”你还有什么疑问?

第3篇

关键词 北师大版 浙教版 教材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051-03

一、教材的结构

(1)本章的开篇

两版教材的开篇都附有与本章节知识相关的背景图片――磁悬浮列车,北师大版仅针对图片安排的导学问题简短清晰:它在做“零高度飞行”时不与轨道接触,那么什么力量支撑着它呢?但是浙教版侧重点不是与图片直接关联的问题,而是电与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文字介绍篇幅较长:磁带是怎样记录声音的?发电机是怎样发电的?电话及时怎么样实现双方通话的?两个版本都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大胆质疑、究根寻底的精神。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磁带几乎已经不在应用,很多学生几乎不知磁带为何物。那么是不是应该将磁带换成其他学生非常熟悉而又与电磁相关的其他科技产品?

(2)两种教材的结构

北师大版:1.磁现象――磁体与磁极,磁性材料;2.磁场――磁感线,地磁场;3.电流的磁场――实验探索,右手螺旋定则;4.探究――影响电磁铁性强弱的因素;5.电磁铁的应用――电磁继电器,电磁阀门车,磁浮列车;6.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左手定则,动圈式扬声器和耳机;7.直流发电机;8.电磁感应――动圈式话筒,发电机(注:从109~131页,共计22页)。

浙教版:1.指南针为什么能够指南――磁体和磁极,磁场和磁感线;2.电生磁――直线电流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3.电磁铁的应用――电磁体,电铃,电磁继电器,磁悬浮列车,信息的磁记录;4.电动机――磁场对通电导线和线圈的作用,直流电动机;5.磁生电――电磁感应,交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6.本章提要(注:从103~122页,共计19页)。

我们对比发现:虽然两种教材安排的节数、所采用的标题均不同,北师大版更加细致化,但实质上都包括磁现象、磁场、电生磁、电磁铁、电动机和磁生电。两种教材结构上最大的不同有两点:①北师大版把电磁铁磁性强弱作为单独一节实验探究,该教材的编排,思想上更为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地位,当然其内容也更丰富,这将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思维;②浙教版在章节最后附有本章提要,即对本章知识的梳理。笔者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学完一章内容后不免要忘掉一些知识,尤其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他们记性差,掌握知识不牢,又不善于思考和总结,总是前学后忘,对教师补充的一些知识细节和技能性的知识更是忘之脑后。本章提要的提示下,教师引导学生对本章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基本知识点框架化、网络化,从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整体化、牢固化。

二、辅助小栏目对比

北师大版总共设有12个小栏目:拓展知识方面有阅读材料、科学窗、小资料、你知道吗;科学探索方面有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实验探究、实践活动、做一做;思维技能方面有观察与思考、交流讨论、想想议议。浙教版总共设有9个小栏目:拓展知识方面有读图、阅读、练习;科学探索方面有实验、观察、探究、研究性学习课题;思维技能方面有讨论、思考。

两套教材都设置了丰富多彩的栏目,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活动和思考练习,使得教材内容充实而又生动活泼,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师生配合进行教学活动。

北师大版的“阅读材料”“科学窗”“小资料”“你知道吗?”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例如本章共五篇阅读材料,其中三篇关于物理学史:发现铁矿石具有磁性;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法拉第。另外两篇为日常生活与现代科技:电冰箱的原理;三峡水力发电工程。值得一提的是北师大版的科学探究、小制作和做一做三个栏目,一直贯穿于本套教材始终。科学探究包括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根据涉及探究要素多少的不同,分为“大探究”和“小探究”。如本章第四节探究――影响电磁铁性强弱的因素即为“大探究”。“小制作”和“做一做”共安排了两个:爱照镜子的小熊猫和简易的直流电动机模型。这两个栏目无疑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突出了对物理知识的应用,培养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而浙教版关于本章在本册书后面附有研究性学习课题: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但是没有为学生提供任何知识、技能方面的帮助,这使学生探究的困难太大,难以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三、习题

一本好的教材,其习题的质量和数量必须合适合理。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在正文中穿插着的练习题。从数量上看,北师大版课后习题共21个,浙教版18个。从题型上看,北师大版有问答题、作图题和调查实验题;浙教版包括填空、问答、作图及调查等。从内容上看,北师大版涉及的范围更广,比如在第二节“磁场”的第3题“调查你家那些地方使用了永磁体,它们都起了什么作用?”;第六节“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第2题“用一节干电池,反复的与耳机(或者扬声器)的两个引出端接通和断开,会听到吗?为什么?提示:这是检测耳机好坏的一种简易方法,建议你亲自试一下。”这些问题,非常具有开放性,培养学生要重视科学知识的积累、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同时让学生知道物理与当前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同时,笔者以文字特征、解决策略两个维度再次对习题比较分析。

(1)文字特征:北师大版超出一半的题目均配有图片或者背景知识,例如第七节“直流发电机”的第四题:玩具电动机停在任何位置都能够启动,这是因为特种转子构造与图14-37不同,采用了一种三级转子,换向器也有3片。图14-40是它的结构图,B为定子。使说明电动机的转动原理以及为什么不存在平衡位置。这个题目就很有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不但考察了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让学生对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浙教版78%的题目都是纯文字叙述。

(2)解决策略: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依靠传统媒介和现代教育技术。北师大版21个习题中有5个题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网上搜集、整理资料和调查研究,例如第二节第一题:上网查资料,说明指南针的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第五节“电磁铁的应用”:上网查找有关应用电磁铁的实例,将这些实例的有关资料发送到校园网上与同学们共享;第二节第三题:调查你家和学校哪些地方使用了发电机。而浙教版18个题中17个题目学生都可以依靠教材解决。可以看出,北师大版比较重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而浙教版对这个问题比较忽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当是孤立的行为,而是一种探索合作活动。

四、插图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突破时空的局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古今中外、宏观与微观、过去与现在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物理知识和科技成果。两种版本教材都采用彩色的、高清晰度的、丰富多彩的图片。每节的内容,都以大量的图片来提供知识信息,或补充说明相关物理概念,而且图片的选取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感知物理现象,引发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关注与兴趣,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从数量看,北师大版共49幅,浙教版48幅,两者涉及的范围都较为广泛,有关于古、近代的科学和现代科学的,有关于科学家的和其他各类人物的,也有关于模型的和实物的,还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等。

北师大版的图片质量好、纸质上佳,编排整体风格一致,不杂乱,而且图片新颖,与当前科技、生活联系紧密。而浙教版所用的动画图片较多,部分图片比较过时,甚至有几张是黑白的,与新编书的整体风格不太相配。

五、对教师的启示

教科书作为构成教学过程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媒体。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教学资源的“第一开发者”。信息时代,教学资源及其来源渠道都是非常丰富的,主动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意识是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教学活动的安排设计首先是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进行,同时应该参考多个版本的教科书,找出对同一知识处理最优的方法。一个教师不可能只依靠一本教科书和教参就能胜任教学,物理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不同版本教材及教师用书、他人的教学设计、学生资源、网络资源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应该广泛涉猎、认真研究、科学利用。课程改革倡导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作为教学资源之一的教材其工具性的特点更为显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第4篇

一、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实验演示具有生动、真实、有趣等特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物理概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大气压”时,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演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首先,教师必须做好实验器具的准备工作,具体包含:硬纸片、杯子等,然后往杯子里倒水,将纸片放在杯子上,让盛满水的杯子和盖在杯上的纸片倒立,最后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此时学生发现硬纸片不仅没有掉下,杯里的水也没有流出.接着,教师自然地引入大气压这个知识点,再带领学生实验,帮助学生提高感性认知.在实验中,学生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引入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每节课开始,学生都处在情绪激昂、精力旺盛的时期,所以教师要通过有趣、生动的内容,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物理实验作为课堂设计的重要选择,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来设置悬念.

例如,在讲“浮力”时,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组织教学,以说明浮力大小和影响因素,让学生认识浮力,从而领会阿基米德原理.通过播放“南海一号”打捞视频创设情境,并提问:你是否明白沉船被打捞的原理?它蕴涵着怎样的物理知识?然后让学生思索为何气球会升空?人为何能浮于死海海面?带着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基于弹簧测力计,挂上用细线拴住的石块,并且让学生记录弹簧测力计变化,让学生发现石块受弹簧测力计的影响,其数值不断减小.再将石块放到水中,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示数.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测力计变化与向上托的力量.最后由教师点明浮力概念.事实上,浮力大小直接影响实验活动与教学设计.在实验环节中,学生必须参与到活动中.为引导学生领会F浮与G排的关系,可以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在易拉罐中装满水,带领学生分析和浮力相关的具体因素.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的物体重力关系,下按易拉罐的同时,小桶的水面也会随之升高,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探索水的体积和什么因素有关?此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易拉罐侵入水的与这部分水的体积有关.也就是:除开液体,排开的液体为V排,利用实验就能知道浮力和V排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就能发现G排与F浮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物体浮力和排开液体的体积关系.

二、物理实验与生活实践整合,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任何学科都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一旦脱离生活,教学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物理也是如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有机整合在一起,在挖掘教学资源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延伸到课外,增强现实生活与物理实验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圆周运动的线速度与方向”时,教师可以借助《刘三姐》中的抛绣球,将绣球作为实验材料,让全班都参与到课堂实验中.

三、利用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5篇

关键词:简约;有效;探究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动手操作,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手段。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效果到底如何,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这些问题仍值得我们深思。目前,有些科学课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现象,没有将探究落到实处。

1.探究只是形式。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

2.没有真正合作。课堂上,学生探究活动大多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合作与交流是探究活动必不可少的。但由于学生在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探究能力、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真正参与合作探究的只占少数,其他学生只充当了旁观者。

3.只动手不动脑。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探究过程表面上很成功,但课后学生却不知道学了什么,收获甚少。这是因为在探究中学生的思维没有动起来,只操作不动脑,依样画葫芦,这不是真正的探究。

一节课的时间是短暂的,能够做的事也是有限的。那么在短短的40分钟里,教师要对活动进行取舍,去掉一些次要的活动,或是以其他的形式呈现,把主要的活动做深、做透,就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因此,我们要提倡“低碳”,追求简约有效的课堂探究活动。

一、选好探究起点是有效探究的前提

兴趣是探究的动力。课堂的导入既要简洁,又要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积极主动地讨论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如教学四年级下册《各种各样的岩石》时,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自己心目中的岩石,带到课堂中来。上课开始,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带来的都是岩石吗?”于是,学生就纷纷观察自己带的和小组内同学带的岩石标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很快,他们就把砖头和水泥块剔除出来,原因是这些都是人工加工而成的,不是天然形成的。通过分析对比,对岩石的本质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说说你从哪里捡来的?它有什么特点?你用什么方法观察到它的特征的?”“如果要把它们分分类,你打算按什么标准来分呢?”这些问题指向性强,能自然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使学生在有序的观察活动中逐步深入、提高观察和描述能力。

二、把握探究重点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一节课中由好几个探究活动构成,哪个活动为重点?哪个为难点?这是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认知基础。如笔者在教研区的公开课上执教《电磁铁》。这一课安排了两个探究活动:一是制作铁钉电磁铁,二是确定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这两个活动是循序渐进的,第二个活动是以第一个活动为基础的。首先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第二个探究活动中,在学生明白了电磁铁通电时可以产生磁性,请同学交流磁铁有什么性质,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磁铁有南北极,那么电磁铁是否有南北极?如果有南北极的话,怎样来证明。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最后提出利用磁铁的性质进行检测:异极相吸,同极相斥。

三、增强点拨效度是有效探究的关键

学生探究与科学家探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教师指导,教师的指导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首先表现为课前教师要对探究所需的材料进行精心准备,并且亲自“下水”实验。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探究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预设,还要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疑难进行及时有效的点拨,保证学生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探究。

上学期县公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的教学,笔者把教学重点放在对岩石的观察、比较上,不断挖掘学生观察、比较、分类的潜能,重视学生在对岩石研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整理,力求通过多种活动将学生对岩石的零散的发现如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形成自己对岩石的科学概念。先是以“岩石展览会”活动为切入点,积极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岩石,帮助学生建立起岩石分布广泛这一最基础的科学概念。再让学生选择一块自己喜欢的岩石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用什么方法观察到岩石的特征,前者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观察岩石,如:用肉眼看、鼻子闻、手去摸、钉子刻等;后者让学生能够遵循“观察方法—观察结果”的逻辑关系交流探究结果,课堂上比一比哪位同学发现的岩石特征多,然后通过全班汇报、交流,把学生零碎的发现组合起来,形成对一种岩石整体的认识,进而形成对某几种岩石特征的认识。课堂中,老师多次强调对观察结果的记录,这不仅是观察活动本身的需要,更是对孩子科学态度的培养。这样的活动可以是“我的岩石观察”也可以是“我们的岩石观察”。观察活动中,学生在个体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习惯双人交流、四人交流,从而形成岩石分布广泛,不同岩石在颜色、颗粒、花纹、手感等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一科学概念。

四、把握精彩生成是有效探究的亮点

在一些公开课、研究课上,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设计的出彩,常常按部就班就教案而教,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精彩的发言和智慧的火花。其实,在我们平时上课中,课堂出意外的情况就比较多,学生有时会提出许多出其不意的问题。课堂是一个未知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的生成因素,组织、参与、引导,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灵活地驾驭课堂。如,教学《认识岩石》这一课,教师让学生借助放大镜等工具来观察三块不同的岩石(为了便于区别,给三块岩石分别标上1号,2号,3号)。学生观察得很认真,有的小组发现1号岩石有黑色、白色的物体,2号有黄色的斑点,有的小组还发现1号岩石里面的颗粒比较大。老师进一步提问:“除了用放大镜观察外,还发现了什么?”马上有一个小组代表说:“我们小组用小刀刻岩石,发现1号最硬,可能是花岗岩,3号最软,用小刀刻时发现它的碎石直往下掉。”这时,有一手高高举起的学生说:“不是的,我们的3号岩石不是最软的,因为刻了没有碎石掉下来。”面对突如其来的“反调”,老师没有一笔带过,而是耐下心来请有意见的学生回答:“不统一时该怎么办?”聪明的孩子马上再次进行实验。学生实验后,发现3号岩石是最软的。刚才有疑问的小组发现,他们刚才刻的时候每块岩石用力不均匀而导致了不同结果。像这样学生出现争议的时候,教师没有包办代替,而是引导学生再次寻找证据重新实验。整个探究活动虽然延迟了时间,但渗透了科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这样的课堂才有生命活力,学生的经验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

第6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走进自然;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12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80

一、科学教学走入自然的意义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放在课堂教学的首位。小学生的年龄在6~12岁之间,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处于鼎盛时期,他们的认知不再局限于表面的“认识”,而是想要更加深入、彻底地了解这个世界。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些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实验,在完成知识的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自己熟悉的材料和环境中进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小学科学走入自然的措施和方法

(一)利用自然的元素进行导入

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最有效的引导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探究具有很多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它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还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探究活动的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学生的生活体验,二是教师的教学实践,而教师的教学实践则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科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此可见,在创设课堂探究活动时,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实例。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背景下进行学习,学生才能学得轻松、快乐,充满创新精神。因此,利用自然的元素进行小学科学的课前导入,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如进行“电和磁”的学习时,我在上课前将准备好的电磁装置和磁铁都用布包起来。当我把它们拿到课堂上时,学生的目光都被吸引到设备上来,他们都想要知道教师用布包着什么东西。随后,我让学生找一下自己身边带铁的东西,如钥匙、钢笔、转笔刀等,找到后将这些东西拿到讲台上,靠近教师用布包住的设备。经过了几次简单的演示实验,我让学生猜一下,布里面包着什么?学生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思考就猜出了是磁铁。随后,我又偷偷地把电磁铁通上电,去吸引学生那些带铁的物品,让学生观察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随后又关闭电源,让学生观察又会发生什么现象?这一实验顺利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都很好奇布里包的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将布揭开,露出了电磁铁的“庐山真面目”,下面的教学就进行得非常顺利了。

(二)利用多媒体进行自然元素的展示

在目前的教学中,多媒体已经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手段,小学科学教学也可以利用它来完善教学方式,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更多活力。多媒体的声音、色彩、图画、视频等形式能够以直观的形式来实现科学知识的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帮助学生理解那些复杂、枯燥的知识,使课堂教学打破原有的局限性,拓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利用多媒体进行自然元素的导入和展示也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主,教师要将多媒体色彩、声音、视频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上,用形象生动的图画、视频吸引学生,并顺利引出所要学习的内容。这种导入方式不仅能够使教学更具趣味性,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更加轻松、简单,还能使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去。如学习“与植物相关的知识”时,学生经常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大自然中的植物何其多,怎样才能认全呢?而教师单纯依靠语言是很难将植物的特征及状态描述准确的。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对学生进行直观的图片展示,再配上详细的视频解答以及教师的补充,这样学生的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利用实践的机会感受自然

科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课堂教学也要重视实践的作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满足学生好动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如进行“小孔成像”的教学时,让学生去发现身边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材料。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为学生要通过教材和教师的引导去挑选与“小孔成像”相关的材料,这就意味着他们必须先动脑思考“小孔成像”的科学原理,并动手去实践自己的思想内容,这不正是科学的形成过程吗?

总之,自然这种教学元素会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多媒体教学方式的运用,改善了传统教育对抽象知识难以说明的问题。教师要注重科学教学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对学生的创造精神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对比高效课堂

笔者有幸参加江苏省高中物理骨干教师培训,在其中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两节都是选自人教版教材“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内容的课,引发了笔者对不同教学设计产生教学差异的思考.从这两节课来看,在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理念的落实存在偏差,对应该怎么教把握不准.

近年来,高中物理教学不断发展,发生了许多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从有效教学到高效教学.要实现这一教学过程,就必须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

下面从两节课的对比、分析,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物理高效课堂进行探讨.

一、两堂课关键环节对比

按照两位教师课堂活动的前后顺序,分别截取“新课导入”、“师生互动与实验活动”这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1.教师甲的课堂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1:新课导入.

教师首先提问:电能“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生”电吗?然后介绍法拉第“磁生电”的思想,他发现了“磁生电”的规律;什么是电磁感应和感应电流.

片断2:师生互动与实验内容.

(1)探究实验(如图1)

①器材介绍.②方案设计.师:感应电流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呢?磁场与导体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感电流,感应电流是因为磁场与导体的相对运动产生的吗?③学生探究,小组讨论、归纳.生:感应电流的产生可能和相对运动有关,也可能与磁场的变化有关.师:让线圈处在一个变化的磁场中,同时这个变化的磁场相对于线圈还是静止的,我们再来观察闭合电路中有没有感应电流.如果有,说明什么;如果没有,说明什么?生:如果有,说明感应电流的产生与相对运动无关;如果没有,说明电流的产生与磁场的变化有关.

(2)探究实验(如图2).

师:什么样的磁体相对于线圈静止却还能在线圈中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呢?生:电磁铁.①器材介绍.②方案设计.③学生探究.④小组讨论、归纳.⑤成果交流.师:与是否发生相对运动有没有关系?生:没有.师:感应电流的产生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线圈本身入手,对一个确定的线圈,我们还可以改变它的哪些因素呢?生:通过前两个实验得出,感应电流的产生应与线圈中磁场的变化有关.生:面积.师:磁场也不变,面积也不变,可以改变什么呢?生:角度.师:哪个物理量可以把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全都概括进去?生:磁通量.⑥概括出结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2.教师乙的课堂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1:新课导入.

师: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奥运健儿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在男子佩剑比赛中,我国运动员仲满以15∶9的好成绩战胜了法国运动员尼古拉-洛佩,赢得了自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来中国击剑队的首枚金牌,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大家想一下,击剑比赛中是如何记录比赛成绩的?生:是用运动员头盔上的指示灯发出的闪光来记录比赛成绩的.

师:我发明了一种装置,同样可以用来记录比赛成绩.(演示实验,指示灯发光.)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学习本节内容后,你们就会明白.本节课,我们学习“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师:大家看,我这样直接把导线接到磁铁两端,能否产生感应电流.生:不能.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要进行这个探究实验,器材应该如何去选.引导学生总结:①要有产生磁场的物体,如蹄形磁铁、条形磁铁、通电螺旋管等.②要有能够显示电流的器材,如灵敏电流计等.③要有产生感应电流的装置,如导体棒、线圈等.师:大家看屏幕,显示的是教材提供的三套实验方案,请大家仔细体会是否满足探究需要,然后进行实验.

片断2:师生互动与实验内容.

(1)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

在初中学过,当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如图3.师:导体左右平动,上下运动,前后运动.注意电流表的指针是如何摆动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生:①上下和前后运动时,指针静止在零刻度处,没有电流产生.②左右运动时,指针出现左右摆动,有电流产生.总结:(生)只有导体棒切割磁感应线时,才有电流的产生.师:是不是只有导体在切割磁感应线时才能产生电流呢?在切割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更本质的原因呢?师:感应电流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呢?

(2)线圈与条形磁铁有相对运动

师:条形磁铁拔出或插入线圈,或静止地放在线圈中.如图4.注意电流表的指针是如何摆动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生:①磁铁N极插入和抽出时,指针出现左右摆动,有感应电流产生.②磁铁S极插入和抽出时,指针出现左右摆动,有感应电流产生.③磁铁不管是N极还是S极停在线圈中,指针静止在零刻度处,都没有电流产生.总结:(生)感应电流的产生可能和相对运动有关,也可能与磁场的变化有关.师:什么样的磁体相对于线圈静止,却还能在线圈中产生一个变化的磁场呢?

(3)“再现”法拉第的实验

师:如图5,注意电流表的指针是如何摆动的,并把你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生:①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指针出现摆动,故B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②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指针静止在零刻度处,故B线圈中没有感应电流产生.③开关闭合和断开瞬间,指针出现左右摆动,故B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总结:(生)线圈A中的电流有变化时,在B线圈中有感应电流产生.

(4)分析论证

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生:感应电流的产生与线圈中磁场的变化、面积和角度有关.生:与磁通量有关.生: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让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总结:(生)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二、两节课的对比

1.教师甲

(1)优点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设计的问题紧扣主题,环环相扣,让学生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体现了设计者的意图.

(2)缺点

新课的引入没有新意,平铺直,不能完全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欲望.同时,在介绍新课内容时,还是传统的方法.在实验探究环节,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生往往探究的过程缺乏方向性,很难达成本节课的目标.虽然课堂气氛是活跃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实验数据处理环节,由于时间仓促,很多学生没有真正得到结果,最后由师生共同分析得到结论,没有真正达到探究的目的.这是本节课的硬伤.

2.教师乙

(1)优点

新课的引入比较生动,利用体育运动中的物理现象展开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也体现了本节课的特点――探究.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通过层层深入地引导,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迁移过来,设计的实验方案层层递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在实验操作、数据处理等环节,让学生先动手,再纠错.利用实验结果,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2)缺点

从探究的角度来看,给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设置了过多的“方便”,对于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是不利的.在老师的完美安排下,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路,跟着老师按部就班,不管是内容、还是方法等活动都在执行老师的思路,对于探究的各个环节学生都没有独立思考的余地.这是“伪探究”,成了学生证明老师的论述是否正确的途径,沦为名副其实的验证.虽然最后得到了想要的结果,也是“安排”好的.这是本节课的最大败笔.

三、引发的思考

1.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应该是,让学生用很小的投入,使学生学习的效率和效益最大化.

高效课堂应该是,每一节课上学生能较多地获取知识,排疑解难,优化方法,提高能力,达到高效学习的境界.

高效课堂应该是,让学生学的心情愉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简单的高效课堂应该是一堂“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一定是高效的.

2.怎样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必须建立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每节课教师的教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能理解老师所教的内容.具体学生表现在认知上,从看不懂到能看懂,从不会做到会做,从知道到理解;在情感上,首先要让学生喜欢老师,然后才能让学生对老师所教的内容感兴趣.只要有了兴趣,学生一定能学好.在学生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教师应该把关注的目光从教学转到学生的身上.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学生的需求和他们有哪些学习障碍;设计什么样的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障碍.

3.高效课堂有什么特点?

(1)有合理、全面的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的目标具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做一个负责的、懂得感恩的人.同时,学习应该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每节课都应该有教学的一个或两个重点,应该有分解的、细化的教学目标.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时,教师应该钻研课标和教材,分单元、分课时制定好教学目标,并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详细、准确地体现出来.

(2)学习方式多元化

新课改革的重头戏就是课堂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的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点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拓宽和创新教学思路.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不能让课堂变成“一言堂”,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及创新意识,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高效课堂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活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只要头开好了,就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就会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同时,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要以言简意赅的方法和宽松、和谐的气氛给出让学生满意的答案.

第8篇

关键词:物理;自主;学习能力

当今世界,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增加,每一个人都面对着人生有限的知识和无限的现实。要让我们的学生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能适应知识不断更新的社会。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信心是前提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能学的自信心。如果学生感觉自己不行,那么,他们就不会有去自主学习的想法,也不会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因为,自己都感觉到没有什么把握,一旦学习上遇到困难,当然会畏难而退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培养他们能够学进去、能够学好的信心。特别是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的自信心本来就不是很足,有些甚至比较消沉,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平时要经常与学习困难的学生多交流,了解他们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力,纠正他们学习方法上的错误,帮助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逐步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人成功的第一要素,面对物理的学习,需要树立信心,感觉自己能行,而不是不行或者试试看。学生有了学习的信心,就有了自主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我能学好物理的信心。

二、兴趣是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就会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来做。成功的教学不是教师强制地将知识与技能硬塞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有兴趣去学习。初中学生的学习受情绪影响很大,有兴趣就会自觉地学习;没有兴趣,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学不进去。

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为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从新课开始,就被一种快乐的、轻松的气氛所感染,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罢不能。

三、指导是策略

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还很缺乏,他们面对物理这门新学科的学习有很多的困难。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指导他们如何阅读、如何实验,如何总结,从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少初中生不会阅读教材,有的学生通篇阅读后,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内容;有的学生只读文字,至于图片等内容不去看,更不会去思考;有的干脆读结论,不去思考这些物理结论的来历。阅读是最基本的自主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先引导学生如何读懂教材上的图片、对话等,然后过渡到给学生阅读的提纲,让学生对照提纲进行阅读,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放手让学生阅读教材,并适当给些物理资料,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四、参与是根本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探索知识。学生能不能自主学习,需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去体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靠。比如,串、并联电流的特点;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等内容,都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验。交流电、电磁波、原子能等知识,可以让学生自主上网收集资料。事实上,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参与探知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改变“独霸”课堂的局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9篇

1.教学设计要心中有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需求适合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因此教学的设计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需求,明确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哪些技能和方法,怎样才能使学生轻松愉悦的接受,只要心中有学生以学生为本任何设计都是成功的。

1.1教学目标的设计注重学生的全方位素养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目标,過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多维度的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学生全方位发展的根本体现。因此在进行教学备课的過程中,就应首先明确每一节课程所应体现的三维目标。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培养方向。

1.2教学過程的设计应凸显学生的特点,体现学生的发展需求

这是生本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過程的设计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课程的引入设计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的实验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探究的兴趣;课堂的讨论总结的设计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成就感。例:在进行浮力应用教学中,媒体展示潜艇能自由的在深海中航行,不断的上浮与下潜,学生兴趣高涨,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能实现上浮与下潜?学生由浮力的知识不难想到是浮力与重力的问题。再利用教师精心提供的材料制作潜水艇模型。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1.3教学实验的设计要全面照顾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与知识储备

演示实验要使学生能理解看得到,现象要明显,能激发学生思考;分组实验则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操作水平与知识的储备情况。让学生会操作,明确注意事项。都要在设计過程中提前做好准备要以学生的时机进行设计。切实做到以学生的发展和参与为目标。例:在进行电阻的测量实验中,作为学生操作技能的准备,学生在进行电压表电流表的测量中已经掌握两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滑动变阻器也有学习知道其作用和用法,知识的储备,在学习欧姆定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变形可得到其公式,明确需测量的量,并设计出电路图。缺少的只是实际操作的实践。再分好组分好工,能完成称电阻的测量。

在教学的各环节都做好充分的准备,都能从学生的发展人手,体现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进行课程的设计,定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效率。

2.教学的過程要体现学生的发展,以学生为本

使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平台,展示自我的舞台,健康成长的沃土。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教学的计划、目标和思路,而真正的展现是在课堂,此时教师的角色就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促进者、协助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发内在潜能,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快乐。预设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思维。例:在研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我通過三个不同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是相同体积的两个球其中一铁球一塑料球,如何区分?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判断,质量大的是铁球,质量小的是塑料球。二是相同质量的两个球,其中一个是铁球一个是塑料球,如何区分?学生仍然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做出判断:体积大的是塑料球,体积小的是铁球。第三个问题是:体积和质量均不同的两个小球,其中一个是铁球一个是塑料球,如何区分呢?此时学生再依据生活经验已不好作出判断,教给学生讨论。学生经過讨论提出:放入水中下沉的是铁球;摸一摸也行;烧一烧也行;转化成相同体积比质量或转化成相同质量比体积……课堂上充满欢笑,不同的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想法。我在肯定学生想法的同时,激发学生如何转化成相同体积比质量?分别量出取平均即可,此时方案已经很明确,接下来即是实验验证即可。并顺利得出密度的概念。另外,良好情景的创设能引起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兴趣,如在讲大气压强一节时媒体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并让学生参与实验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覆杯实验的演示、鸡蛋的沉浮的演示实验、漏斗吹乒乓球实验……等充满新奇的实验让学生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求知,而课堂的积极参与使实验更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自制电磁铁、杠杆平衡条件的研究、滑动摩擦力的研究……让学生在实验的研究参与中体验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3.教学实践活动要突出激发学生的潜能

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讲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性的学习。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自身的潜能。

3.1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過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過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得到巩固和深化。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潜艇的制作”、“孔明灯的制作”、“温度计的制作”、“照相机模型的制作”等小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教师有意识的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3.2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开发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活动的研究既巩固教学内容又能帮助学生明确研究方法,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总结能力。例:“棉布、纸、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的研究”、“不同物质的传导能力的研究”、“爬楼、引体向上、跳绳、俯卧撑功率的研究”、“潜艇和鱼沉浮原理的研究”等小研究、小实践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学生在研究過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探究结论。这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激发学生的自身的潜能。

第10篇

【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课堂;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给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带来重大影响,培养具有高度科学素养的中等技能型人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物理学科属于中职理工类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是物理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1]。

为此,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做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深刻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所给定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地去接受知识,它应是围绕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中职学生文化成绩偏低,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期,物理学科就已经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进入中职学习后,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更加感到概念抽象、内容多而杂、知识很难领悟和掌握。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可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写成学习目标。

例如:在探究“库仑力”的知识内容时,在学生已经确信带电粒子间有作用力时,我们可以不急于按照课本上的方案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把结论交给学生。这里可以先提出:“带电粒子间的作用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进行猜想、展开讨论。学生会围绕着带电粒子间的作用力,说出电量、距离等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出相互独立的有关量后提出:这几个物理量的大小与库仑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猜想、讨论,形成比较一致的意见后再提出:“我们的猜想对不对,还是让实验来检验一下吧!”同时,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实验内容,并引导学生提出实验方案,最后师生共同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像这样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创设问题情境,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分析、判断、论证的方法,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诱导学生准确理解教材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二、优化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就是把教学目标作为整体核心,使教学过程中的多层次、多因素之间能有机结合,关系协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2]。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必须体现最优化。优化中职物理教学首先要优化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必须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维度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要讲究教学目标体系的独特新颖,着重培育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之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其次要优化教学内容。必须摒弃“以本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不局限于物理教材,而是合理地超越教材,充分整合好教材、多媒体、学生实验实训、练习、课外读物、生活资源等各种课程资源,最大化地扩展学生的认知面。最后要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积极营造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教学情境,真正达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互动效果,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深刻体悟物理学科的无穷魅力,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然而,引导学生“好学”比“学好”更重要,“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学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根本又在于“善教”与“乐学”。多种教学手段的并用,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给物理课堂增添了无穷的活力。比如,在讲“楞次定律”一节时,可设计简单而又易操作的向线圈中插拔条形磁铁,观察感应电流变化的实验,非常直观,配合实验,制作出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使本来看不见、摸不着的磁场和磁力线的变化一目了然,既帮助学生理解定律,又使学生印象深刻。课堂内容丰富了,学生们也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全体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认真思考,仔细观察,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先进教学手段的利用,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经验物化在多媒体课件中,把教师以传播知识为主转到以教会学生自主性学习为主,教师的创新精神对学生更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教师不懈追求的人格力量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落实分层教学,共同进步。

物理课程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学生的知识水平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3]。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实际存在的差异如智力水平、知识水平、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开展层次教学。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要求制定出不同教学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合理健康发展都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从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升。例如在学习“串联电路”这一节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求记住串联分压公式对于中等生能够结合串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推导出串联分压公式理解电阻大分压大电阻小分压小的特点对于优等生能够灵活的应用欧姆定律和分压公式解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并比较每种解题方法和技巧。阶梯化的层次教学既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又照顾到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使他们都有“东西”可吃、能消化因此极大的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与学习的主动性。在此要特别关心基础差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对于他们点滴的进步给予更多的肯定。正如名言所说的“进步就是好学生提高就是一百分不求完美无缺撼只求日 日在奋进”。

四、多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科学品质教育。

很多中职学生学习物理时,看着纷杂的教材内容和数量繁多的练习题目,就对这门课产生了很强的畏惧感,这既是学生最渴望得到教师帮助的时刻,也是建立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最佳时机,更是培养学生优秀科学品质的契机。(1)多寻找物理学中与学生生活体验联系密切的事例,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现象,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2)建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通过与专业相结合,辅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小制作和物理模型。让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经历磨难,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尊重事实、修正错误的科学品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把作品在学校范围内进行展示,树立榜样,产生良性效应。(3)可通过教学角色换位的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与物理相关的报刊、杂志,鼓励学生去网上搜索与物理、科技相关的网页,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4)将物理发展史、物理学家的人生史引入物理课堂教学,使学生详细地了解、深刻地体会科学家所具有的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敢于怀疑、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善于协调的合作精神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修养。(5)组织学生参观科普展览、自然博物馆,参加与物理现象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增长学生的物理常识和关注科技发展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

五、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高专业技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1、好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适当改变演示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演示方式:现象不明显或是仪器太小的演示实验,由台上转移到台下,在学生中间进行演示或教师走动巡回演示,让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学生参与演示,将教师单独操作改为师生合作,或教师指导,学生做演示;教师演示的同时,学生叙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概括由现象推导出的结论;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先讲出结论,再进行实验演示”的方法,等等。在教学手段上,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弥补由于实验安全问题、实验器材等方面的不足造成的缺憾。

2、扩展学生实验,激发探究兴趣。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物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能后,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方式,并补充一些课外实验,以增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首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实验方法、器材和步骤等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分析论证和概括结论等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最后汇成实验报告。其次,适当地开放实验室,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让部分学生继续完成因时间不够或器材缺陷而没有完成的课堂实验。第三,扩展课外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兴趣自行设计一些实验,如制作小型的电动机、电磁铁和电磁继电器等。

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勇做“边缘老师”。

老师最不该的就是啃老本,社会在进步,知识在翻新,不学习必将会落伍,尤其对职高生,他们的升学压力不大,有更多的时间接受新事物。作为职高生的老师,更应该涉猎宽广一点,才能得到学生的青睐。有一次与几个调皮男同学聊天,不经意间聊到汽车,我和他们大谈“ABS”、“排气量”、“几缸发动机”……他们很惊讶,物理老师也懂汽车。从那以后,他们几个上课明显专心多了。除了相关科目外,还应顺应时代,知道“BBS”“论坛”、“博客”,还能和学生谈“超女”、“NBA”等,做一个边缘老师,更容易走进学生,做好学生工作。

总之,中职物理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选择与实际生活、专业联系紧密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动”起来,让物理课堂“活”起来,让物理知识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这样的物理课堂才能达到真正的有效。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11篇

一、课外访万家

去年8月25日,我和同事带着“课外访万家”的登记册,骑着摩托车一起畅游在乡间的道路上。

正值金秋时节,好一派迷人的景象。棉田里,白雪般的棉花让棉农心里也开了花。稻田里,轰隆隆的收割机不停地卷吸着金黄的稻谷。果园里,瓢大的蜜柚树很远之外就溢出了清甜的美味。

“前面向右转弯,第5家就到了。”张老师在车座后面提醒我。他曾经在达河村任小学校长多年,还记得大部分学生的家庭住址。经商量,我们决定第一个家访对象是二(2)班学生陈亦妍,这个小女生学习比较认真,成绩优良,但是胆量小,害怕挑战,我正好是她的数学老师。“陈爷爷在家呀,我们今天是来进行家访的”,一下车,还没等家长看清是谁,张老师就主动打了招呼,说明了来意。陈爷爷高兴地说:“太好了,快请屋里坐!”接着,我们就一边喝着清香的绿茶,一边聊起来。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我们如实地向家长汇报了学生的在校表现及学校、班级工作情况,并期待家长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陈爷爷也迫不及待地说出了孙女在家的学习生活状况,谈吐间,有时面带微笑,有时流露出忧虑的神情。通过交心谈心,我们把情况都如实地记录下来,待日后整理。

接下来,我们陆续到吴裕康、刘世玉、陈士杰、杨慧琳、胡雅娟等十几个学生家中家访,了解到了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只靠爷爷奶奶看护。孩子们有的经常帮家里做点家务,有的爱看电视,有的作业没人辅导,有的喜欢到田野里玩耍……看到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脸,想到他们学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我内心不禁一颤:乡下的孩子与城里孩子的差距真是太大了,他们太需要无尽的爱与关怀了。

一天的家访结束后,我们又伴着火红的夕阳,迎着金秋丰收的美景回家。

这一整天的家访,虽然感到腿脚有点酸疼,身心有点疲惫,但它让我真正走出三尺讲台,走进美丽乡村,走进了万千家庭,走进了每一个家长与学生的心灵。

二、课内比教学

曾记得,去年的金秋九月,丹桂飘香,秋风送爽,在开学工作的会议上,我们听到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全省上下将扎实开展“比教学、访万家”活动。一时间,“比教学,访万家”在全校迅速蹿红,成了最热话题。“怎么比?怎么访?”“我们年纪大的不参加,行不行?”“我们年轻的跑不掉罗!”“呵呵!平时校长们随堂听我们的课,这回我们去听校长的课。”“比就比,怕什么?” ……老师的嘴上这么戏说,暗地里都摩拳擦掌,大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势。是啊,面对富有生命的光辉事业,面对乘风破浪的教改大潮,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本身就应具有熟悉教育教学规律,轻松驾驭课堂教学的艺术能力。既然说,上好一堂课是老师们最基本的职业要求,那么,面对教学比武,何惧之有?既然说,教学比武课不是随随便便的家常便饭,那么,这顿饭要做得色香味俱全,岂可等闲视之?于是,我也在静静的思索中,开始筹划自己的比武大事。

曾记得,那次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课前,我精心研究了教材教法,准备了辅助课件和学具等,并反复修改教学设计。自以为教学内容浅显,互动性强,一定会马到成功。可事与愿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我随意提了几个指令性不明的问题,致使学生像脱缰的野马、断线的风筝,答非所问,怎么也收不回来?整个课堂,我没有及时捕捉并修正新的信息,特别是来自孩子们的信息,没有有效地接受各种新的挑战,最终急得我慌不择路,失去了目标,只好草草收场,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课后,同事与我倾心交流,给我指点迷津。唉,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蓦地,我从那堂课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这教训很苦、很酸,它必将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留在我教育生涯的印迹里,指引我向上向上,时刻激励总有一天一定会尝到最甜最甜的果实。

曾记得,我虚心听取了二十位老师的比武课,老师们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位老师都是激情满怀、踊跃参加。尤其是校长、领导都以普通老师的身份和心态积极认真的准备教案、制作课件,准备一展中老年教师“宝刀不老”的风采和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成果。在比武中,尤其令我印象时刻的是,何持老师的科学课《电磁铁的磁力》令学生兴趣盎然;崔俊华老师的数学课《圆的认识》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黄荷翠老师的英语课We Love Animals激情四射;谢谦老师的美术课《相同与不同》生动有趣;刘芬老师的语文课《四季》让学生身临其境;魏登科老师的音乐课《中国民族弹拨乐器介绍》丰富多彩……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改革;探究能力

物理学具有的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为物理教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探究内容,中学物理以其学科的特点,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进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心人,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

一、发挥学科优势,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好和求知欲摆在首位。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爱好,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爱好,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这对学生的教育及提高教学质量,都是行之有效的。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做好各种实验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新教材几乎每节课都有配套的演示实验。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实验及小实验、小制作等。利用物理实验课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引导学生观察、感知、思考、探索。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大气压强》一课时,做个实验导入新课,两瓶可口可乐汽水,一瓶开盖,另一瓶只在盖子上开一个小孔,正好能把吸管插入。请两位同学上讲台,分别用吸管吸取,比一比谁先喝到水。结果开盖瓶内的汽水很容易吸出来,而未开盖的汽水费很大劲也吸不出来,这个实验现象令学生很惊诧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就为上课开了个好头!在《光的折射》一课中组织学生做“水中捉鱼”的游戏,游戏内容是:用筷子夹悬浮在水中的物体。要求筷子快速入水只能夹一次,每人夹十次,比比谁捉到的“鱼”多,结果很少有人能捉到“鱼”。失败的学生很困惑为什么瞄准了却捉不到鱼,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取知识。因此,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要有艺术性,做到既能激发积极性,又能起到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每个问题都应该新颖、明了,才能启迪智慧,发现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正确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1.探究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合作性和开放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陪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活动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老师要当好导演,当好启发者和引导者,引导每个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给每个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由于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合作学习策略就是利用学生的差异资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建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关系,把个人学习变成集体共进、共享,形成互相促进的动力机制,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让其亲身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享受探究的乐趣,享受学习的乐趣。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课程内容因材施教,灵活地选择探究方法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和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挖掘潜力,发现强项和弱项,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例如:在初中物理中有很多的演示实验,若我们都做演示实验,学生在下面观察,是不是就能够很好的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是不是就能达很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适当的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随堂实验,这样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在《光的折射规律》一课中,每组分发给激光手电筒、碗、硬币、适量的水、筷子、方型玻璃水槽、墨水、玻璃砖、钢笔,让学生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础上,结合自习,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得到的结论比平时单纯由老师演示得出结论要好得多。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时能提供海量的知识与信息,可以使学生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以及微观、宏观的限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性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能取得传统教学方法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一些传统的学习资源相比,网络资源更具全面性、选择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学会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全面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日常教学中重视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优化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活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高密度,大容量信息的特点丰富教学内容;利用其多种功能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教学互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动态模拟特性形象生动的再现物理现象,补充或拓展物理验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突破难点等。例如,在讲《电流的磁场》一节时教师可把奥斯特实验以动静交融,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中体验科学实验的奇妙,学生对你的这一节课就会产生奇大的兴趣集中注意物理课所学的内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开发制作各种软件,努力提高现代教学技术的利用水平。这样才能使中学物理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

4.将探究延伸到课外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就是教育”。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物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可以从教学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课堂,教师可利用灵活的形式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举办科普知识讲座,物理知识竞赛,由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物理兴趣小组,探究制作一些小实验,如“马德堡半球实验”、“土电话”“小孔成像”“纸锅烧水”“不倒翁”和展示各种科技制作品:水果电池、土水枪、弹簧测力计、温度计、密度计、杠杆、变阻器、验电器、电磁铁、电动机等。这样以点带面,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真正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三、积极开展评价活动,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每次开展探究活动时都应积极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价中,要运用以诊断性和激励性为主的质性评价方法,谨慎使用定量、和终结性评价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切合实际的有效评价方法,通过科学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觉得,我们在评价学生时应当关注三点:(1)评价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是否更好地为教学服务。(2)评价是否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是否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否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引导、矫正学生的探究习惯,促进学生良好探究习惯的形成。良好的探究习惯是指学生科学地设计实验、正确地使用器材等,如观看科学家成名小故事,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撰写实验报告的习惯;适当鼓励操作正确的实验组,让学生直观地判断探究习惯的优劣,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习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