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6 09:02: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知识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经济学是研究混合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的科学,是国家教育部审定的财经类、管理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主导,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与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根据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对于提高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应用性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1.应用性本科经济学特点。根据研究对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其理论体系具有两大特征。一为学科理论体系庞大,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厂商行为理论、均衡价格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与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微观规制与收入再分配理论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剑桥学派、制度学派、凯恩斯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经济学派、新凯恩斯学派、非均衡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等。二为分析工具数学化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数理经济学的产生、计量经济学的崛起、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大规模运用、在纯实验分析中通过对大量统计资料的分析而归纳出某些经济规律、博弈论的引进。
2.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一线急需的应用性人才。应用性人才既不同于从事研究和发现客观规律的学科性人才,也不同于依赖操作技能完成现场制作的技能性人才,应用性人才主要擅长于技术应用,在将设计、规划和决策物化为实施方案和物质产品的过程中,显示其独特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才类型,应用性人才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更加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水平的提升,要求比技能性人才有更宽厚的理论基础,又较学科性人才有更强的现场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应用性人才的鲜明特征是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应用性本科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总趋势是按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教学在尊重科学性、系统性原则的同时,突出经济学课程的应用性,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经济学教学中力求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的分析工具、分析方法以及基本原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性本科经济学教师能力要求
1.雄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经济学的精深和广博,作为经济学教师,自己要做到融会贯通,足以穷其一生精力,而要在短短的60个课时内给学生传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浅出。深入要求教师对整个经济学体系的全面驾驭和把握,并熟知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讲给学生的也许是最基础的知识,而教师则要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浅出则力求讲述通俗易懂,讲出抽象理论、复杂模型的制度背景和经济内容,用现实的案例和实践使抽象模型具体化,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并能够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工具和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2.扎实的数学基础。经济学的数量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大量统计及经济计量学软件的开发,使得数学和经济学结合的手段更为便捷,数学在经济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这种现实要求经济学教师要较好地完成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扎实的数学基础不可或缺。
3.对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力。经济学是对经济实践的理论研究和总结,并在理论上指导经济的运行,所以它必然会随着经济实践的快速发展而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现代经济发展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经济学理论在不断更新发展。尽管经济学教材在不断地推出新的版本,但是还是跟不上理论发展的速度,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最新的理论发展,所以在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的经典理论知识时,还应该站在经济学的发展前沿,跟踪经济学的最新动态及最新研究成果,在课堂上有重点地补充介绍当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问题。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立足学术前沿,有意识、有目标地吸纳新知和消化新知,具备一种不断补充学术养料、拓展学术视野、更新学术理念的较强能力,积极主动地及时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输送新鲜血液,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教给学生发现新知识和培养他们勇于探求未来知识领域的能力。
4.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经济学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经济学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来分析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帮助解决现实中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也是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经济学的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总是直接地给出或简单地讲解现成的结论并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而应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融合,引进现实中的案例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解释,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适时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或者提出一些前瞻性的政策建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摆脱教条,学会思考问题,培养思维技巧。这就要求经济学教师关注现实,参与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
5.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学方式的变革提出了要求。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粉笔+教案”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有三个层次:一是教学演示,如设计powerpoint教案、教学课件等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经济学其特点是分析研究方法较多,经济模型复杂,需要借助大量的数学分析和图形,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只能一边讲解,一边在黑板上画各种复杂的经济模型,浪费时间且不精确,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育手段相结合,以多媒体提供的特有的声、图、文、动的学习环境,可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数据和学习内容用动态、多维、直观的形式加以表达,使复杂深奥的原理一目了然,可以有效地传递信息,减轻学生的学习难度,使所学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二是网络课程的开发,经济学教师要善于从网络的节点和连接中获取教学素材和信息,利用网上资源,不断增加鲜活的现实素材和理论热点,拓宽课程内容。三是构建交互式学习环境,为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使教学过程更为民主化、个性化。要实现上述三个层次的资源整合,需要经济学教师全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特征,善于寻找信息技术与经济学的结合点和融合点,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
一、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现状
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当代,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其必须要具备的专业知识。针对教师这一职业而言,我们都要求教师具备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知识,同时能够具备比其他职业更广泛的文化知识,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
1.教师知识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教师知识的研究阐述主要是出现在教育学、教学方面的各类教材中,在谈及教师的职业要求时,往往只是简单提到教师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理论素养等,而真正触及到理论研究层次的内容很少。长期以来,我们认为教师作为专业从业人员,只要满足教师资格考试要求的知识即可,认为教师只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知识,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就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还有一些学者停留在“个性发展”、“建构主义”等口号上,对教师知识的理解并没有足够的深度,甚至缺乏一定的操作可能性,针对特定的教学情境,更是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教育方法。随着众多的研究人员的研究深入,研究者对教师知识形成了不少新的认识,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名称为教师知识进行了描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育学知识,能够满足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同时要求教师要实现多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利用个人的独特魅力,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吸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实践成果。
在国外,相同问题的研究同样是由来已久。16至18世纪,研究者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学科知识。在19世纪,要求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知识。至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对教师个性进行了丰富的研究,认为教师个性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影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知识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坦福大学的舒尔曼(Lee Shulman)教授,他提出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提醒人们教师学科知识被遗忘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同时他率先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的概念,初步提出了教师知识的系统思想。舒尔曼团体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经过研究发现,教师的学科知识不仅能够影响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同时也影响到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在舒尔曼之后,还有众多的研究者对教师知识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他们对教师知识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个性品质等方面。但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研究者关注的角度也不同,他们对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没有一致的认识,在教师课程方面也没有足够的专项研究。
2.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知识分类的探索与总结上。在我国,对教师知识结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主要是在20世纪7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申继亮等人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师知识进行的研究。他们提出教学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知识是认知活动开始的基础,从这个基本功能出发,他们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教师知识,即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这种划分方法是我国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较早的划分方式之一,历来为国内众多研究者所引用。叶澜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中提出:“未来教师的教师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也不同于今日教师。它不再局限于传统分类模式,而是强调多层次复合的结构特征。”多层次复合结构的内涵,主要是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有三层,最基础层面是关于当代科学人文方面的基本知识。第二层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三层是教师在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陈向明则根据教师知识的实际存在方式的不同,将教师的知识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类。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比理论性知识更为重要。此外,还有众多的教育专家对教师知识结构进行了多样的研究,认为教师知识具有丰富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在国外,舒尔曼通过对新教师的研究,提出教师知识结构是由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三个部分组成的。后来经过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们完善了这一分类方法,认为教师知识包括七种: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者及学习特征知识、教育情境知识、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此外,还有众多的后起之秀提出了更为详尽的知识分类方法,在这里不一一叙述。
在国内外的众多研究之中,其实是存在共性的,对几种基本知识的关注是相同的,虽然所运用的学术术语并不相同,但是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对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满足素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我国教师知识结构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作为专业从业人员,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必然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根据职业发展要求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知识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教师自身的知识发展的现状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1.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不能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
学科专业知识素养就是要求教师不仅要能够清楚认识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而且要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发展背景、专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优秀的学科专业修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他们只有在对本专业有了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特点,进而,抓住知识要点,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各种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学科专业知识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多是在作为学生时在课堂上获得的,如今这些知识已经有落伍的趋势。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对教师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做到紧跟时代潮流,在课堂上能够为学生们介绍本专业的最新发展研究成果。同时,随着多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的发展,更多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最新的知识,当知识的传授方式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作为知识掌握者的权威性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想要在教学过程中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获得学生对教师和知识的尊重,就必须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在另一方面,教师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也不够,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实现举一反三还有些难度。而且,当学生真正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探究之后,教师该怎样解答这些难题,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更多地与时代生活相结合,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教师仍然是一遍遍的对学生进行概念的灌输。正是由于对知识缺乏应有的了解,众多的教师才不能够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转化应用,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过程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度不能满足教育问题处理的要求
教育理论知识就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育原理,这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论依据,也是教师的教学由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的重要前提。教育理论知识具有相当广泛的范围,主要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等内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有全面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才能够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传递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教师在从业之前的职前教育是获得教育理论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教材知识本身就有滞后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没有对知识进行系统的理解。因此,对教育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教师的上岗培训工作多数情况下,由于管理不善,考试的灵活性又比较大。所谓的职后培训也并不能得到教师的积极参与。说教式的培训过程对教师的教学也并没有多大的实际应用功能。在学校方面,更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重,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并不注重教师教学技能的探索,忽视教师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提升。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师教学的自主性,这也就对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不能满足教学方法的丰富需求
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从根本上指的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独特的个人知识,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个人教学特色的专业教学知识。不同的教学科目,有不同的教学特点;来自不同学校的相同科目的老师,根据自己掌握的教学资源的不同也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也决定了教师个性的特点。在每一个具体的课堂当中,针对每一种具体的课堂问题,都需要采取对应的课堂处理办法。这些,都是在理论课堂当中所学习不到的知识。
但是,我们所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又不是简单的教学法与学科知识的叠加,在更大程度上指的是两种知识的融合,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逐渐建构起来的。通常情况下,一个刚刚入行的新老师,所拥有的是单纯的本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一般的理论性的教学法知识。但是在这两者还没有在实践的过程中融合成为一种实际可用、能够让老师信手拈来的教学知识的时候,教师的教学过程一般会显得相当吃力。当一个教师能够将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整合成为纯熟的学科教学知识、相当熟练地运用在自己的课堂当中的时候,教师才算真正的成熟。
三、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建构的专业化策略
教师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教师在师范院校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也包括教师在进行教师资格考试时所进行的各项知识的巩固与提高的过程,更包括教师在从业过程中的成长。教师的成长主要包括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丰富、教育理论知识的纯熟、学科教学知识的整合。作为一项专业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需要学习与成长,这主要就是指教师的职后教育问题。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知识合理构建应该涵盖教师成长的全过程。
1.职前教育注重教育实践知识的渗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传授自己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教给学生。“授之以渔”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但是在教师的实践过程中,特别是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知识,并没有达到传授学习方法的目的。深入探究这一现象,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到位。归根结底是教师的职前教育没有很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掌握丰富的教学案例。
所谓教师的职前教育,就是指教师在师范院校接受专业教育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接受了内容丰富的知识教育。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学校教育实践时间安排比较靠后,导致大部分学生未能很好地进行教育实践。同时,学校的教育实践又是学生接触课堂实际的唯一途径,若未能及时安排,就代表学生在开始教师工作之前没有很好的一个过渡时期,这对学生来说将是一个致命伤。
2.职后教育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巩固
很多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之后就不再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很多学校在教师从业之后不再为教师提供教育理论知识学习的平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一方面是靠其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所接受到的书本知识,一方面是靠自己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教师的理论水平。
职后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在从业之后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学习各种教育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应用于自己的学生身上,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其主要的途径是来自于教师的工作单位——学校。
教育理论知识是一个更新速度比较快的知识领域,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教育观念的形成、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要及时对教师进行最新教育理念的宣传教育。首先,学校要在教师中进行一定的宣传,营造理论学习氛围,对教师形成一定的影响。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教育理论学习提供一定的平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为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提供一定的基础。再次,在对教师教学检查的过程中,要以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为一定的评价标准,督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并运用教育理论。
3.教师自身注重终身学习理念的贯彻
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最需要的就是教师对自身的知识学习的重视。在相似的工作环境中,每个教师的创造空间是相似的,但是,最终教师所拓展的空间却有很大的差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甚至不可能摆脱掉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人自身的惰性很容易让教师在自我成长的环境中舍弃最初的教育理想,因此,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学习,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研究新的教育问题,探索新的教育现象。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能够认真思索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探索出不同的教学方法。在终身学习的过程中,主要是需要教师不断进行个人教学反思,同时积极与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的个人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在每一次教学任务结束之后,认真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同时,教师在每一段成长过程中,要思考自己的实践知识所处的状态,自己在不同的阶段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教师又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够更加清楚自己的行动,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同时认识到自己学习者的身份,就能够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打开前进的大门。
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只能采用一种自己认为最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是不同的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接收到不同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的汇集,最终会为教师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形成新的思维效果。我们提倡同学科的教师进行知识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汇聚新的思维成果,开拓自己的思路,为自己的教育过程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在大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也能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探索总结出优秀的教学思路。
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师在从事职业之前接受的各项理论专业知识,也包括教师在之后总结出来的各种实践经验知识。但是,在不同的职业教育阶段,教师都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师知识结构的合理建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只有合理的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素养,从而运用更专业的教育知识从事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Shuman L.S.(1986).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In M.C.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ed.).New York:Macmillan.3-36.
[2]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5] Shuman L.S.(1986).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In M.C.Wittrock(Ed.),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ed.).New York:Macmillan.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方法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心理观念的转变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良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师生关系观念的转变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序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四、教师知识结构观念转变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五、教师施教能力提高观念的转变
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自制课件、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一、 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期待
(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求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另外,"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却应该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二)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中学数学教师应做角色转变的准备
(一)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二)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它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施教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的课程标准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传统的初等数学中次要的,用处不大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为进一步学习打基础,有着广泛应用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知识点的分布及其要求的不同。教学时要把握每一处出现时的度,防止因不了解整体安排而把教材中分几次达成的知识作一次性处理。提前拔高。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切不可因应试是否需要作弃取。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1、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冒号):“1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1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2、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冒号):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1)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冒号):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冒号):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冒号):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1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冒号):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冒号):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冒号):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1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1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1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4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冒号):艺术教育是1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4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冒号):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1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1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1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3方面内容(冒号):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1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冒号):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冒号):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冒号):教师1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1方面又要像海绵1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1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冒号):“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1”。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 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1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2)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冒号):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冒号):“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 ’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1。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冒号):“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冒号):“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冒号):“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冒号):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冒号):“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1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冒号):“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1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1点“捧着1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冒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冒号):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1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1朝1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1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冒号):“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冒号):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1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1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冒号):“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1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关键词:教师;人格;学生
收稿日期:2006―10―24
作者简介:苑芳江(1977-),男,汉族,山东五莲县人,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政教系研究生。
王婷(1977-),女,汉族,山东莱西县人,讲师,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政教系研究生。
同志曾对全国教师提出了“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实、与时俱进”的殷实期望,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教师的特殊地位和特殊身份决定了教师人格的特殊性和重大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教师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可见,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的劳动。
一、教师的人格修养要求教师加强知识修养
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目前对这方面的研究有几种不同的观点,有的专家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①也有的专家认为可分为四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文化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②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两个方面。
(一)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首先应该“实”。教师应该全面系统地钻研掌握专业知识,做到踏踏实实。一个称职的教师对自己所教的专业知识要有一个通盘的了解,对教材应“吃”透、钻透,并能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智力发展水平,把准教材的易难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
教师的专业知识其次应该“深”。人们常常喜欢用“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来比喻教师专业知识深度的重要性。教师对教材以及教材有关的知识,不仅要广泛涉猎,而且应该深入研究;不仅要“深进去”知其然,而且也能“跳出来”知其所以然。教师专业知识上的“深”,就是为了从整体上深入把握各具体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其发展趋势,以便将驾驭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扎实,知识面更宽、更厚。
教师的专业知识还必须“活”。我们知道靠强记硬背、生吞活剥得来的知识是死知识,充其量只能算是储存在记忆中的材料。要使专业知识“活”起来,还必须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让自己的知识得到源源不断的“活水”。
(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
一名合格教师不仅专业基础知识要精深扎实,而且还应具备宽阔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门学科知识,具有广泛的文化修养和兴趣爱好。
要做到知识面的广博,就要做到:第一,每位教师无论从事何种教学,都要把文史地、数理化、音体美等基础学科知识作为教师知识整体系统的重要部分来认识,无论执教何种专业,都尽量做到文理渗透,有条件的应能掌握一门或几门外语。第二,要及时吸取当代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了解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基本内容,并能融会于课堂教学之中,拓宽教材知识。第三,要把握各学科知识纵横发展的立体网络结构,以便及时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学工作的预见性。简言之,凡是与课堂教学有联系的各门学科知识,广大教师都应有所涉猎和了解。
二、教师的人格修养要求教师要具备科学的、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能力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新时代教育是创造教育,教师的劳动是创造性劳动,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教育、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重要保证。
(一)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根据学科的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编排的知识体系。教师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就是指教师能充分认识学科结构和学生认知特点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逻辑结构,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使之更有得于学生的理解。同时他还应能分析教材中的每一章、节、单元以及每一概念和原理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确定学生掌握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感态度等各种教学目标与具体的教材内容的关系。
(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传授科学知识,发展智力,还是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借助于教师的语言来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口语化,在讲课时把教材或教案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教师的语言不仅要求语法正确,语音、语调也要讲究,不能平铺直叙,要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这样的语言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
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首先,教师要制定教学活动的计划,全面安排好教学活动,包括教材的内容、教学所用的时间、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具的使用等等。这些都既要有周密的安排,又要有灵活的运用,才能保证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教学的组织管理能力还应包括针对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时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变化,以此来调节教学的节奏和各个环节变换。最后,教师应能够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中得到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工作。
(四)教育、教学的反思能力
教师优秀的人格内涵还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强的反思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是对每个合格教师的要求,要能做到:事先而思,行而有序;事中而思,行而不迷;事后而思,知而有得。因此,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环节。面对各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过程、方法和手段,教师必须具备正确分析、鉴别、论证和反思的能力。
三、教师的人格修养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爱心,要尊重、宽容和赏识学生
教好每一个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有博大的胸怀,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各异的所有学生。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业绩,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内心世界。教师要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关怀学生,在师生间建立一种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样,教师才会以自己的真诚去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
(一)爱心
教师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普遍、持久而深厚的爱。这种爱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情景,使教书育人和学习知识都变得生动活泼,可转化为孩子对教师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也可激励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亲其师、信其师”进而“乐其师”,爱生之师受人爱。教育的本质是爱,爱是一种真挚的情感。“教师只要付出爱,就能得到爱,就会体验爱,因此,爱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换。只有这样,教师爱的教育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功,这就是爱的感染作用。”
(二)尊重
没有尊重,就没有平等,孩子尽管依附于师长,但也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只有需要得以满足,才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从教育学讲,尊重也是教育的重要原则。人的第一本性,就是要生存要发展。因此,尊重人格,尊重个人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人格发展的基础,尊重,指尊重人的尊严,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责任,尊重人的价值,尊重人在自己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句话,就是把人所赋有的权利和责任还给人自身。
(三)宽容
宽容是一种积极、有效、高层次的教育态度,它要求教师真心爱护自己的教育对象,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因为学生毕竟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在心理和生理等方面均未成熟,在生活、学习中出现一些失误和偏差也不足为奇。所以,教师的宽容从某种意义上讲恰是治疗学生思想疾病的良方,同时也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增强思想感情的交流。在学生出现过错时,教师应循循善诱,心平气和地帮助他们认识缺点或错误,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切忌与学生计较、跟学生过不去,因为他们毕竟是学生。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宽容并非姑息迁就和袒护,而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策略和手段,体现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可以给教师处理问题时留有余地。毋庸置疑,作为教师对学生的严格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四)赏识
以赏识的心态对待学生,就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正如大自然承认参天大树也承认小草,承认威猛雄师也承认不太起眼的虫子一样。教师不能只承认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而鄙视那些智力低下的“差生”。人在社会生活中是各得其所。我们又何必拿一条惟一的标尺去衡量学生的生命价值呢?成功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各自找到自己最佳的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尽显潜能,人人创造最好的自我。
四、教师的人格修养要求教师要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观念、新产品层出不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式早已不合时宜。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让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
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大力培养创新意识。21世纪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育的创新,教育创新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创新精神。要贯彻好创新精神,一方面要求教师自己不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懂得对权威的崇拜,对习惯的妥协,而不懂得注意接受新事物。教师要勇于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创造性地去发现问题、探索未知,不断地开拓进取。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把从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铸就创新素质。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教师要想一辈子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必须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必须是一个不断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勇于进取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在他们的身上应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精益求精的优良品质。具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教师具有人格魅力的保证。
注释:
①王荣德.现代教师人格塑造.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课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一、英语教师发展的内容
2001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教基[2001]2号文件《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随着全国各地的小学陆续开设英语课程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高低成为小学英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英语教学的巨大投入能否收到应有的效果。然而,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还不能适应英语教育发展和英语新课程实施的要求,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教师素质低下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
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已经成了制约农村小学英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因此,小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构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急需花大力气认真解决。
小学英语处在英语教育的初级阶段,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启蒙阶段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受教育着的未来。因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小学英语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基于以上形势和认识,笔者认为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素质建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建立英语教学信念
教学信念(beliefs)指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教学观念(教育理念)。从教师职业的共性看,教师的信念包括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从英语学科的特性看,主要包含关于英语学习者的特点和学习性质的信念,关于英语教学特点的信念,关于学科价值的信念等。信念制约行为,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熟悉英语教学相关的知识
英语教学的相关知识是教师专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工作的动态发展要求教师的知识体系应含多元内容并且不断发展。它含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文化知识(general culture knowledge)和学科知识(subjectknowledge)
教师作为“传递、授业、解惑”者,要具备某些普通文化知识,特别是当代外语课,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中西文化、科普常识等,这更要求英语教师不能“孤陋寡闻”。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语言学基础(基本)知识和本民族语言知识。
2.一般教学法知识(general pedagogical knowledge)
英语课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一部分,与其他学科一样,同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原理的制约。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征,使自己的教学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3.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 practIcal knowledge)
这里的“个人实践知识”主要指两方面的知识。其一,通过实践研究,把前人的知识深化为自己的认识,去进行诠释、提炼,从而使这些知识带有重新创造的特征。其二,通过反思、研究等方法,把自己的经验提升到理论认识阶段。 (三)加强英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除了应具备完成各种正常活动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和做事能力以外,还须具备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必需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与教师教学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学科教学能力等;二是有利于深化教师对教学实践认识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培养职业道德和情感态度,提高自我发展需要的自觉性
职业道德是教师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成分。“育人”必先“育己”。教师工作的特殊对象决定了教师表率作用的重要性。为此,教师对学生应有一份特殊情怀,尊重,关心每个学生,使学生从英语教师的关爱中进发出强烈的英语学习动机。
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教师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改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已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为反思型教师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教师通过内省或其他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的再认识。在自我反思过程中,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学会改进教学,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三)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中国学生的致命伤是创造性的缺乏。事实上,缺乏创造性也是大多数中国教师的软肋。新课改要求教师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四)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地培养
互动和交流不仅是人们沟通思想和情感的主要途径,对于英语教师更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校内教师之间开展互相听课、集体备课、辅导等活动,相互借鉴,集思广益,共同进步。走出校门,与外校教师一起交流,则更能取百家之长,补自家之短。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陶冶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这种要求,各种数学试验教材已在全国试用。数学课程改革也在不断进行之中 。而数学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数学教师。为进一步适应新世纪职业教育对数学教育的要求,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应不断转变角色,提升执教能力.
一、新时期职业教育对数学教师角色的要求
1.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和价值,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而我们原来的有些教育方法,对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以及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格格不入的。针对这一客观事实,教师的职能应该做相应的改变,由封闭式的教学改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过去,"双基"是我们的特长,但"双基"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代数运算的熟练和逻辑推理的严谨"虽然是双基的两个基本点,但归纳、猜想、创新的思维方式,广阔的数学视野,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是"新双基"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教师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2.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
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而这些内容的增设是在向职业教育倾斜,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3.要求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
新的高中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
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4.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
首先,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的更新视为一种责任,使“终身学习”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其次,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二、做好以下三方面更新
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
首先,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其次,教师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第三,教师要认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世纪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第四,教师要认识到在未来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是方法库,工具库。教学模式应是:知识,素质,创新能力的三维教学模式。
2.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
教师的知识结构是由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组成。
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文化前沿结构。教师作为社会化的人,必须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很多专业对数学知识的要求不完全一致,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信息技术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分自己的实践知识。数学文化课的开设,综合课程的开设,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了解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了解数学在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等。也就是说数学教师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转贴于
3.教师心理观念的更新
在只有语言的传媒时代,教师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在文学出现以后,这时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是主演,因为学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才能获得必要的知识,进而才能自己阅读书籍。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教育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学生获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所以这时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一个事实。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还是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指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引导,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是平等的。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第二个事实。
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着重提高以下两方面执教能力
1.教师要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计算器的应用引入教材,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将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工具,在助教方面:能提出好的脚本,能使用常见的数学教学软件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能评价课件的好坏,有能力选择好的课件。有能力在网络上获取教学中所需的信息资料等。在助学方面:教师能够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验。例如利用动画技术演示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规律,三角函数曲线周期的变化规律,探求点的轨迹等。通过实践探索,使学生体验数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要能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师还要能指导学生使用计算器进行繁杂的计算,节省计算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
由于中职生是经过中考选拔后进入新环境的青少年学生。因此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差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教师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法。从学生学习的认识理论的角度去分析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有所进步。
综上所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中职数学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职业教育向更好的方向顺利的进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师,才会有第一流的教育,才会出第一流的职业人才。当代的数学教师的职责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而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在时代的浪潮中,正如他山之石,其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2000.3
[2]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2005版)
新课改背景下,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之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对音乐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其突出表现为教师的复合型和教师素养的多元性。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当代音乐教师素养之内涵与结构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讨,从理论层面对音乐教师素养构成与含义进行科学详尽的剖析和阐释。
人文学科教师素养知识技能职业道德
一、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科尔伯特曾说:“一个国家是否伟大,并不取决于它的疆域大小,而是取决于它的人民的品格。”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①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笔者从人文学科角度、通过对人文学科教育本质的论述,意在阐释音乐学科的人文学科的概念内核和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本质,强调音乐学科的重要性。
二、音乐教师素养构
如上所述,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一)知识技能素养
1.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歌唱教学技能是指音乐演唱能力和水平,基本要求包括:良好的乐感、恰当的情感表达、科学的歌唱方法等。钢琴弹奏技能指教师的钢琴演奏和伴奏能力,基本要求:正确的触键、恰当的情感处理、一定的手指技巧。合唱指挥技能是指音乐教师的专业合唱与指挥能力,包括: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作品的正确把握处理、基本指挥技术以及组织排练能力等。作曲技能指音乐创作方法与作曲理论知识。音乐专业技能理论知识指音乐专业知识,包括:曲式与和声、基本乐理、视唱和练耳、乐器知识(除通用乐器外,还要了解其他民族乐器,以及电子乐器)。音乐史论类知识指基本音乐历史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包括:中西方音乐史、音乐美学、中外民族民间音乐、通俗音乐等。
上述诸多音乐素养集中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因此,音乐听力是衡量音乐教师音乐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2.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笔者称之为必要素养。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②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音乐教师的艺术素养应包含:基本舞蹈技能与其相关舞蹈知识及一定舞蹈编导能力,简单美术技法(素描、色彩等)与相关美术知识,简单戏剧表演能力与相关戏剧知识。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笔者称之为工具素养。包括三方面内容:
1.音乐课教学技能。包含: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这里笔者特别提及一下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认为,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除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表演机会,更应该满足绝大多数人音乐体验的需求。他建议21世纪的音乐教育内容应拓宽更多的表演机会,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为一种音乐创造方式的即兴演奏方面。“雷默认为,我们受音符束缚的表演文化已经导致思维方式的萎缩和衰退。表演者一旦离开乐谱,表演音乐就会瘫痪和麻痹。我们不能回到一种非记谱的音乐文化,但我们一定可以在普通音乐和表演方面为我们的学生展现各种通过即兴在表演中获得的各种充满创造性的愉悦。过去的音乐教育倾向于过多地定位在‘演奏正确的音’上。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③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④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2.一般教育教学技能。内容为: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普通教育教学知识。包括: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比如建立科学的音乐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习新的音乐教育模式,学习先进的音乐教学手段等,都依靠于治学与研究能力。
加里宁指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收一切优秀的东西,然后再把这些优秀的东西献给学生。其朴素的言语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以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前辈的教育思想今天仍然适用。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笔者称之为教师学者化),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同时,音乐教师要明确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的淘汰与更新日新月异。
(二)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是什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者,路;德者,得也;惪(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在道与德的关系上,古人称:“行道,有得于心,谓之德”。行“道”,“内得于己,外得于人”,称为“德”。可见,“‘道’具有客观性,是外在对人的客观要求。‘德’则具有主观性,是人内心获得的信念、意识和品质等。‘道’是‘德’的前提,‘德’是‘道’的内化。”⑤
可见,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对师德的重视由来已久,汉代教育思想家董仲舒强调:“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他提出:“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又)慎其行……吾取之”。他明确指出:“善为师”的必要条件首先是“既美其道,有慎其行”的师德。这“美道慎行”充分表明董仲舒对教师道德的高度重视并要求以身作则的意义。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1.敬业与奉献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师——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人们要求教师既要有技能,又要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笔者认为,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卢梭曾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只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它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
笔者认为,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2.修养与言行
笔者认为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之修行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所以音乐教师应努力在修养、言行方面多做文章,努力实现自身修为的提升。当然,人的修养需要一生来完成。音乐教师的个人修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音乐教师用一生来谱写。但关键是我们要去做,因为:“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告诫教师。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格。
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笔者概括为知识技能素养与职业道德修养。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把学生造成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综上所述,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正如卢那卡尔斯基所说:“教师是博学多才的,并且是国家中最可爱的人……没有任何一种职业像教师那样对人提出那么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使自己成为人们的典范。”
注释:
①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素质 能力培养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职师资培养上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提高、轻能力培养的倾向。高职师资队伍的状况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高职教师专业素质现状
(一)理论知识有余, 实践能力不足
大多数青年教师在接受高等教育时,都经历了以学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动手的实践操作能力,因而,教师队伍中出现了理论知识有余、实践能力不足的现象。其次,大多数青年教师在大学毕业后,就走向了教学工作岗位,缺少在工厂车间生产实践能力的学习,也他们的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指导生产实践。
(二)缺乏创新精神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开拓型人才,教师首先就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感染和带动学生,促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大多数教师却缺乏这种意识,按部就班,
二、对高职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的基本要求
高职教育, 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任务,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它不同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因而对高职教师而言,在师德、知识、能力方面要具有较高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作为一名高职教师,首先应该热爱高职教育,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水平,这是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所具备的重要的要求。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适应能力强,蕴藏着较大的创新潜力,能解决教学、科研、实践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主要是教师组织教学和实施教学的能力,包括驾驭教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研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等。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
(四)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1990年代初,针对高职院校教师培养、选拔和评价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职教界提出了“双师型”素质教师的概念,即教师一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熟练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及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要求教师创新,教师自身是否具有创新能力,对学生能否获得创新能力的培养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三、提高高职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一)加强学习和修养,提高师德水平。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提高师德水平,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才能把职业道德由认识转化为相应的情感、意志、信念,进而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二)加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一个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不仅要精通教育理论,具备稳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应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1.提高教师学历,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学历,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需要教师具有更扎实的基础理论、更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更强的科研创新能力。高学历是高职高专教师具备应有素质的基本保证。2.采取“内培、外训”方法,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学校可以采取“内培、外训”相结合的方式,“内培”是学校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立足校内,对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外训”是各高职院校利用每年的寒、暑假组织教师到校外企业或其他高校集中学习和培训,拓宽知识领域,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水平。通过培训,使教师更好的适应高职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加强培养与考核,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立命之本,教师只有提高教学能力,才能清晰透彻地讲授课程内容,学生才能真正领会课程内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提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规划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计划。学院各系应该根据本系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计划,尤其是青年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应达到的教学水平。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一是在每班确定几名教学质量信息员,通过定期召开教学质量信息员会议,及时反馈了解各位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二是建立由教学督导室、任课教师等组成的教师信息反馈网,通过随机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实践环节检查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出综合评价。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物质及精神奖励,在教师中形成争创名优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质量。
(四) 加大支持与投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可通过学术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开阔自己的视野,学到其他教师的科研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同时,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教材,也可以提高推广科研成果的能力。
(五)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走校企合作之路,让专业课教师深入工矿企业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同时,也能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六)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培养创新性教学思路,吸收各种知识,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性的教学思路。
总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成了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学校积极研究,制定出各项激励措施,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努力进取。这样,学校才能拥有和保持一支高水平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郭德侠.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J].教育与职业,2005,(29)18-20
【关键词】实践锻炼 教师整体素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教育专家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合格的教师,其知识结构必须是“U”形的,即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全面的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其中,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专业实践知识。目前很多教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专业实践知识的培养,甚至完全没有实践锻炼,造成了许多学生感觉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理论知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他们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造成了教育教学过程的不良循环。我们学习理论知识的根本目的是要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因此理论知识必须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这也就要求一个合格的教师还应该是站在学科专业知识前沿的人,积极参加实践锻炼,熟练掌握学科的实际运用技能体系,了解最新的运用技巧。实践锻炼是教师贴近实际、探讨实际最有效的方式,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不断更新自我,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如果说教师仅停留在所教学科的现成知识层面上,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就只能扮演“传话筒”的角色。那么如果一个教师不能经常参加实践锻炼,这个教师终将因脱离实际去教学而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
例如现代社会中比较热门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为例),由于目前此专业还没有本科以及本科以上的教育机构,因此本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转行而来,很多教师刚开始是做民政或其他专业的,经过一定的培训与考核后开始从事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很多教师的殡葬知识和技能基本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的,即使是单纯理论上的东西有些也已经过时,而对于实践操作的技术不乏错漏之处。尤其是现代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期,殡葬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他们在专业知识结构以及实践操作技能方面的缺陷与不足就显得更加突出。但经过实践锻炼,这些现象发生了改变。
一、实践操作技能明显加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必须面对千奇百怪的遗体现象并对其进行处理。在处理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实际操作技能,由于面对的情况多而不同,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实际操作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在参与实践过程中,教师无数次的参与实践实验,实践实验的同时与课本及理论上的技术与知识进行印证,掌握正确的知识与技能。教师接触的实际案例越多,碰到的问题也越全面,他们的知识结构也越合理,操作技能也越熟练。由于碰到的案例中也不乏一些疑难问题,这些案例在解决过程中给予我们教师极大的自信与成就感,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一方面提升自我以满足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直接参与了实践工作,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又有效促进了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的提高。
二、驾驭课程的能力明显提高
实践锻炼大大丰富了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实践操作技能,激发了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也更加自信,也更加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及时学习相关理论与实践技能。因此,也就更加容易在科学评量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并进入实施教学阶段。
由于教师不断参加实践操作,而在实践操作中往往需要同事之间的协作,因此教师的协作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另一方面,教师在实践锻炼的时候也会感觉肩上担子的分量,从而也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基本都是关起门来上课,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后就完成任务了,现在由于教师的协作能力和责任感都得到大大加强,会自觉地为了达到教学效果而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加行之有效,尤其是教师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对实践操作进行全方位的负责。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有时也会因为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特点,需要延长教学时间,甚至需要课余时间进行补充教学,就需要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协同进行教学。
由于在教学中加入了实践操作,产生了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从单纯的灌输式转化为主动接受式,同学们学习兴趣得到加强,也更愿意更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因此,同学们对课堂纪律、课程教学守则的遵守也就加强了,教师也就更好更顺利地驾驭课程教学了。
三、教科研能力明显增强
传统教育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长期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知识传授型的教师。但按新课程标准实施素质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否则就无法适应这个变革。科研型的教师既会教学又会科研。长期以来,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由于人们的心理因素,很少有人愿意主动到殡葬单位去了解殡葬,更不要说参加实践操作了。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很少参加殡葬实践操作,因此他们只能借助已有的资料进行学习、探讨,鲜有科研成果出现。但参加了实践操作之后,他们发现了很多理论上或以前教学上与实践操作不一致甚至是相违背的情况。为了搞清楚这些情况,他们会反复进行实践实验,并查阅更多资料来进行论证、研究,这样边实践、边研究、边学习,不断获取较高层次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自觉运用教育规律去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素质。所以,参加了殡葬社会实践,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的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还应是知识的创造者。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 角色转变 ;引导者 ; 学习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221-01
一、高中生物教学教师为什么要进行角色转变?
1、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习就是以获得考试的成功为目的,也就是落后的应试教育观念,纯粹是为了将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记忆知识,而不是对知识消化、理解和运用,这种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教学方式是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的,也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2、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是,作为教师,总是被定位为教学活动里面的主体,时刻作为主动的教学者去教授知识,而学生则是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受众。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的输出而忽略学生的接受程度,而且通常都是采用常规和固定的教学模式,主导整个课堂,指导学生了解知识、记忆知识,没有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的内在含义和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新课改给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育目标,为了响应国家素质教学的号召,高中生物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如今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荼。新课改给高中生物课程带来的不止是教材的更新,更是带来了对高中生物教学的新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只有及时地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角色,才能真正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最大限度地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生物教学教师怎么样做才能成功转变角色?
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单纯注重学生的名次和分数,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拥有多样化的角色,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探讨,以及善于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还要及时考查和评估,根据已得到的反馈做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成为引导者
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名次,而没有要求教师揭示知识的内在含义和形成过程,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单纯地追求教学的结果。为了打破这种不良的教学习惯模式,教师应该要更新教学观念,要从以教师为主体的惯性思维中脱离出来,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情景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投入到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创造各种生动的、互动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动学习者,让学生主动去提问、探究、感悟、表达,最后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鼓励学生走出课本,回归生活,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运用到实践中。学生经过实践,又能加深对知识地理解,巩固知识,真正地掌握知识。
2、更新教学方式,成为学习者
新课改的实现不仅要求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同时,新教材的更新也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式和更新自身的“知识库”。以往的“一套教材教三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新课标来了,新教材也来了,而且新教材不断更新,包含了大量体现新时代的新内容,教师要摒弃老式的教育观念,不再依靠老化的知识去授课,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和时事情况来备课,保持对社会新知识的敏感度,不断给学生传授新知识和新观念。
另一方面,新教材对学科之间的知识进行了整合和交叉分析,生物课上的疑问往往会运用到化学知识才能解决,而生物知识也常常会出现在化学课本上,各科知识相辅相成。因此,教师在学好自身专业知识之余,也要相应掌握好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深入提高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在网络发展突飞猛进的新时代,生物教师善于利用互联网的资源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高中生物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现自己在网络上找到的各式各样的新颖的生物知识图片吸引学生的兴趣,辅助课堂教学,营造生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此爱上生物课。此外,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备课时不必局限于书本,可以在生活中搜集相关的生物资料,从课本拓展到生活,优化教学方式和内容,让生活融入到生物教学中去,提高课堂趣味性,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
3、考查者和被考查者交替转换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生物教师要及时考查学生学习,以便更好地掌握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考试和自评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得知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掌握是否有误差,如果考试实际情况和自评差距非常大,此时,教师就应该从教育者的角色转变帮助者的角色,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这样师生间的高互动性,能够增进师生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为了进一步掌握生物教学的具体教学效果,要定期组织教师教学评估,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测和评估,以学生的角度去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达标,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也能让教师得到教学反馈而改善自身的教学方式,通过真实的反馈而获知真实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转变角色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转变角色具有一定的原则,且施教者们必需遵循,以下提出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转变角色时要注意的几点问题:第一点,要以学生为中心、主角,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主动性和强化学生主动性上,一定要改变学生被迫去学习的心里;第二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以使学生获得发展为最终目的,第三点,要关注过程,每次完成教学,都要回头思考过程是否存在问题,不断改进;第四点,联系实际,教学方式要随着教学觉得的转变而相应做出改变,教学绝对不是纸上谈兵,要联系实际,从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结:毫无疑问,当今时代实行素质教育才是王道,高中生物教师只有适时地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懂得恰当地转换教学角色,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