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

时间:2023-06-06 09:02:19

绿色建筑市场分析

第1篇

Abstract: In the today's energy crisis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house has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al estate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green housing market. From four aspects such as the market, technology, economy and policy, this paper uses the system dynamics principle, analyzes the impact of the promotion of green residential, uses Vensim PLE software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causal feedback, system flow chart, and the simulation of green residential market in Jiangsu province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 that Jiangsu green residential market will have a great development space, supply and demand will continue to rise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ize of the green house in the next few years. Combined with the simulation results,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promotion of green housing market were put forward. The 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long-term incentive mechanism, 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 promote the consumer's cognition. Diffe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should be set to different levels of incentives.

关键词:绿色住宅;市场推广;系统动力学

Key words: green residential;market promotion;system dynamics

中图分类号:F29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8-0031-04

0 引言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而发展绿色建筑不仅是转变我国建筑业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实现这一理念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绿色建筑发展存在外部性,导致市场推广不畅,供应和需求总体偏低,所以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激励手段推动市场发展。在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措施影响下,我国的绿色建筑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15年年底,全国累计已评出4071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4.72亿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为2.92|m2,是公共建筑面积的1.7倍左右[1],但这与十二五规划目标还相差甚远。另外,地理分布不均也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其中绿建标识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整个西部地区的绿建标识项目很少。

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比较早,在德国、日本、美国、英国及新加坡等都已形成了推动绿色建筑的有效机制。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Ayyoob Sharifi,Akito Murayama[2]和 Christopher Luederitz[3]等对评估绿色社区的原则进行了定量的分析,并确定了绿色评价标准的核心方法和关键点。在国内,经济学专家和学者在研究绿色建筑时,大多集中研究绿色技术、绿色建筑评价方法、绿色建筑的经济学属性、绿色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绿色建筑的政策研究方面,并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张静芳运用博弈的研究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了我国绿色市场中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博弈,提出在我国绿色市场发展不完善及绿色意识缺乏的情况下,由于利益需求的差异,各市场主体都不愿主动承担绿色成本带来的利益损失,导致绿色市场动力不足[4]。金占勇、孙金颖、刘长滨等运用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探讨了在绿色住宅开发中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关系[5]。

绿色住宅在我国发展才刚刚起步,本文主要通过系统动力学对绿色住宅市场进行仿真模拟,以辅助相关部门政策制定或帮助开发商评估对绿色住宅的开发选择,让我国的绿色住宅市场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1 系统要素

推广绿色建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多,且错综复杂。因此,识别和研究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反馈机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系统动力学是主要研究和处理复杂系统中各要素的反馈机制,通过综合推理、建立模型来发现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6]。

1.1 市场影响因素

①住宅需求。有需求才有供应的必要,绿色住宅的需求是绿色住宅市场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人口的增长与住宅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因此住宅的需求是刚性的,这无疑也影响着绿色住宅的需求。

②住宅供给。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意愿是受短期利益所支配的,他们追求的是高回报和短周期。开发绿色住宅会产生经济外性,带来收益的减少,虽然政府对绿色住宅进行了补贴,但仍然很难使外部的经济内部化[7]。开发商对普通住宅和绿色住宅之间的博弈,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

③住宅销售价格。由于绿色住宅需要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的管理方法,导致其成本上升,进而使销售价格上升。绿色住宅销售价格是影响供给的直接因素,是衡量市场上消费者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愿意支付建造成本的增加甚至是溢价支付的尺度。

1.2 技术影响因素

①绿色住宅的增量成本。大多数开发商在投资时,首先会考虑需要花多少钱才能建造一个符合标准的绿色住宅以及它能带来的效益[8]。由于采用了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使得绿色住宅的建造成本高于普通住宅,一般的,绿色住宅会比普通住宅成本增加5%-15%[9]。只有当绿色住宅与普通住宅的价格差高于其增量成本时,开发商才会考虑开发绿色住宅。

②绿色住宅市场溢价。绿色住宅市场溢价,是在控制住宅其他所有属性相同的情况下,开发商销售绿色住宅时销售价格超过同地段普通住宅的销售价格的部分,也即消费者支付的超过同地段普通住宅的价格[10]。一般来讲,绿色住宅市场溢价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绿色住宅的接受程度,开发商从市场溢价中得到增量成本补偿,所以把市场溢价作为系统要素,对开发商的投资决策有很大意义。

1.3 经济影响因素

城市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人们的收入水平,影响着市场的消费结构。根据调查显示,当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消费者不接受5%的绿色产品的溢价[11],而家庭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消费者100%购买绿色产品,其购买行为表现出绿色消费者的特征[12]。经济发展水平通常由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表示,消费水平通常由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决定,所以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应该是系统考虑的变量。

1.4 政策影响因素

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目前政府在绿色建筑上的奖励主要是财政奖励,对不同级别的绿色建筑给予相应的补贴,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在《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中规定,对高星级绿色建筑给予财政奖励,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45元/m2,三星级绿色建筑80元/m2[13]。

2 绿色住宅推广系统模型构建

2.1 因果关系图的建立

市场、技术、经济、政策四个子系统之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本文从这四个方面选取了相关变量,并结合绿色建筑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应用Vensim PLE软件建立和绘制了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图1中共建立了4条因果反馈回路:

①居民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新增住宅需求(+)住宅需求(+)新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地区GDP(+)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

该反馈链为正,属于增强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绿色住宅的市场的需求就越大。

②商品房价格(-)溢价率(-)市场接受程度(+)新建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宏观经济效益(+)地区GDP(+)人均GDP(+)居民可支配收入(-)房价收入比(-)新增住宅需求(+)住宅需求(-)供求比(+)商品房价格。

该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商品房价格越高,绿色住宅的市场溢价就越低,绿色建筑的市场接受程度则越高,从而开发商会更多的开发绿色住宅,促进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

③绿色住宅增量成本(-)成本负担比(-)新建绿色住宅(+)市场占有率(-)绿色住宅增量成本。

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绿色住宅的增量成本随着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会越来越小,绿色住宅规模会越来越大。

④绿色住宅市场溢价(+)溢价率(-)市场接受程度(+)新建绿色住宅(+)绿色住宅总量(-)绿色住宅增量成本(+)绿色住宅市场溢价。

该反馈链为负,属于平衡型,表明绿色住宅市场溢价越低,市场接受程度就越高,开发商会更多地开发绿色住宅,从而促进绿色住宅的发展。

2.2 存量流量图的建立

存量流量图是在因果关系图的基础之上对系统更细致和深入的描述,它不仅能反映系统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能进一步刻画各变量的性质,它是一种结构化的表述,是通过图形来架起定性和定量研究的桥梁。考虑到仿真的可操作性,将因果关系图进行简化处理,忽略了一些次要的、难以量化的因素,绘制的存量流量图如图2。

3 绿色住宅市场推广系统动力学模拟

由于在我国绿色建筑短暂的发展过程中,江苏省最具代表性,本文以江苏省的绿色住宅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绿色住宅市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模型构建前提为:①本文模拟运行时间为2008至2020年,时间间隔为1年;②假定2014年至2020年我国房地产市场为正常发展状态,不会出现大的波动;③本文以通常的绿色住宅的溢价率进行模拟,未考虑概念炒作情况。

3.1 模型有效性检验

据计量经济学相关理论,模型的总体仿真应符合的标准为变量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超过10%,且大部分变量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大于6%。检验结果如表1。

由表1分析可知,各年度系统输出值和历史实际值的误差都在规定范围之内,所以建立的模型能够客观实际的反映真实情况。

3.2 模拟运行结果分析

①新建绿色住宅和绿色住宅总量变化趋势,如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江苏省的绿色住宅总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8年,我国的绿色住宅市场刚刚起步,绿色住宅市场发展缓慢。2012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绿色建筑开发及总量都呈上升趋势。随着体系和制度的完整,到2020年江苏省绿色建筑的数量必定会有很大增加,这说明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②供给和需求分析,如图4。

从图4可知江苏省绿色住宅的供给总量较为缓慢,而在2014年之后,住宅需求有大幅度上升之势,供求比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在未来几年内,江苏省住宅需求上升的速度将高于住宅供给的上升速度。

③市场占有率分析,如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在绿色住宅市场发展初期,绿色住宅的溢价率较高,说明在住宅市场上,消费者愿意为购买绿色住宅支付更高的价格,市场接受程度逐渐增加,2012年以后,溢价率下降,表明绿色住宅的额外支付价格降低,消费者购买意愿上升,市场迅速发展,说明了绿色住宅市场的可行性。

④财政补贴调控模拟。

文中政府财政补贴假设为80元/m2,假设政府补贴为0,模拟结果如图6,图7。

从图6图7中可以看出,假设2012年以后政府补贴为0,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明显减少,绿色住宅总量也会明显减少,这说明财政补贴可以影响开发商的开发积极性,进一步影响绿色住宅的规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补贴前后绿色住宅的市场占有率会趋于相同,说明政府补贴会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速度。

⑤宏观经济调控模拟。

绿色住宅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本文将GDP增长率减低0.03,模拟结果如图8。

从图8中可知,降低GDP增长率使得建筑市鲎芰棵飨韵陆担这说明城市宏观经济直接影响绿色住宅市场的发展,这也是绿色住宅地理分布不均的原因。因此,政府要重视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提供不同的激励政策。

4 总结

从模型仿真的结果看,江苏省绿色住宅市场在未来几年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供给和需求均将不断上升,伴随着绿色住宅规模的不断扩大,人们对绿色住宅的认可度也将有很大提升。由于实现房地产业的绿色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较多,经济外部性较强,如果没有合理的激励机制,绿色住宅市场的推广工作将很难快速进行。所以,发展绿色住宅市场,需要政府的推动作用,本文提出一下政策建议:①政府应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手段设立合理的经济杠杆,用较少的财政支出撬动较大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政府启动器的作用。②加强宣传,促进消费者的认知,树立正确的绿色住宅的观念,可以设立样板房,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防止开发商的恶意炒作。③绿色住宅的发展程度与地区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为了实现绿色住宅的平衡发展,消除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政府可以设置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2]Ayyoob Sharifi,Akito Murayama. A critical review of seven selected neighborhood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tools [J].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Review,2013(38):73-78.

[3]Christopher Luederitz, Daniel J. Lang , Henrik Von Wehrden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ustainable urban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3(118):40-52.

[4]张静芳.我国绿色市场不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困境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2.

[5]金占勇,孙金颖,刘长滨.基于外部性分析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设计[J].建筑科学,2010,26(6):57-62.

[6]钟永光,贾晓菩,李旭,等.系统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杨杰,李洪砚,杨丽.面向绿色建筑推广的政府经济激励研究[Jl.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4):298-302.

[8]张巍,吕鹏,王英.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2):26-30.

[9]林敏.绿色建筑开发中多方利益主体行为分析[J].建筑经济,2012(12):63-66.

[10]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绿色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11]阎俊.影响绿色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及其营销启示[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2):56-58.

第2篇

1引言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绿色建筑随之被众多的国家实践并推广;2003年,由于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需要,中国建立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价体系(GOB-AS);2006 年,建设部又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划分3个绿色等级,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件转发发改委、住建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随及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制定了具体的行动方案。可见,绿色建筑是一个由上而下的实施过程,在国家层面上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在建筑相关专业开设绿色建筑课程也刻不容缓。

2课程现状及改革方向

笔者所在学校的建筑设计专业自2010年开设《建筑节能技术》课程,教学目标主要对接市场助理建筑师岗位所需技能――建筑节能设计及计算,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建筑单体节能设计、围护结构节能设计、节能软件操作4部分。主要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树立建筑节能的观念,掌握建筑节能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将低能耗的理念贯穿整个建筑方案设计,熟练运用节能软件进行节能计算,并掌握建筑节能工程的验收要求等内容。

近年来,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打出了全面推行绿色建筑建设的旗帜,推行力度由上至下步步强化,建筑各界纷纷反映可以用“应接不暇”来形容。根据友绿网(iGreen.ORG)发布的《中国建筑行业绿色职业发展状况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建筑行业在未来5年内将面临绿建筑“人才荒”,其原因主要是绿色建筑相关职位在中国建筑行业都属于新兴职位、各大企业对绿色建筑人才需求旺盛、国内各大高校几乎没有相应的对口专业以及缺乏专业人才的输送渠道等。面对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人才的需求,其专业课程也急待改革,更新知识、拓展技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绿色建筑知识技能的毕业生。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四节一环保),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其中,节能作为绿色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建筑节能技术》便义不容辞地成为专业绿色建筑改革的先驱,经过教研组的讨论后并一致赞成将《建筑节能技术》更名为《绿色建筑技术》,在原有课程内容基础上,对绿色建筑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了更新和拓展,期望能达到以点带面、逐步渗透到本专业其中设计课程中的效果。

3课程改革整体思路及框架

3.1岗位知识技能分析

通过对历届学生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主要岗位为助理建筑师,那么符合市场需求的助理建筑师应该具备的绿色建筑相关的知识技能呢有哪些,带着这个思考,对目前市场上的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剖析,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表1的分析,得出《绿色建筑技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室内外声光热风环境模拟以及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等方面的内容。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讨,并充分结合该专业长期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的特色,总结出了“专题授课+模拟实操+专用周课程设计”三大教学模块的课程框架。

3.2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绿色建筑技术》这门课程开设在建筑设计专业二年二期,共计60课时,周课时为4节,采用“专题授课+模拟实操+专用周课程设计”三大教学模块的课程框架,表1绿色建筑设计岗位知识技能分析

序号设计流程具体内容需具备的绿色建筑岗位知识技能点1方案设计阶段编制《绿色建筑设计方案书》,对设计方案进行绿色优化:

①从项目具体的实际条件出发,罗列出可采取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②针对项目设定的绿色建筑星级设计标识级别,确定绿色建筑六大指标体系中的各项目标,明确对应的技术策略。

③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如声光热风环境,分析得出最优化结果,协助设计院优化设计方案。

④以上技术和方案优化都需要权衡考虑成本造价,并征求建设单位的意见。①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②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③室内外声光热风环境的计算机模拟

④绿色建筑经济性分析2初步设计阶段编制《绿色建筑初步设计报告》,优化方案设计后的初步设计报告:完成初步设计文本中绿色建筑设计专篇。绿色建筑技术措施3施工图阶段编制《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措施》,深化初步设计后的技术落实:

①精确绿色建筑措施技术用量,并有效地落实于施工图,且符合标准规范。

②完成施工图中的《绿色建筑设计说明专篇》及《绿色建筑设计审查备案表》等相关工作。绿色建筑技术措施

其中专题授课与模拟实操模块交替进行,专用周课程设计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具体安排如下。

3.2.1模块1――专题授课

目前,绿色建筑知识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不够深入和系统,首先得安排专题理论授课,课程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纲领,总共设置了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与运营管理6个专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掌握要领,针对每个专题都设置了重点小任务,供课后完成,以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具体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3.2.2模块2――模拟实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学者便开始了建筑环境模拟技术研究,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且涌现了大量的模拟软件,以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目前,市场上常用的建筑环境(建筑内外的风、光、热、声环境)模拟分析软件主要有英国IES软件、生态大师Ecotect、北京绿建斯维尔建筑环境性能分析软件等。通过对本地各设计院调研(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岗位为湖南省内各大小设计院),显示采用北京绿建斯维尔建筑环境性能分析软件辅助绿色建筑设计的设计院占湖南省内各大小型设计院总数的8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北京绿建斯维尔建筑环境性能分析软件为国内开发软件,界面通俗且简单易学,而英国IES软件、生态大师Ecotect等国外分析软件的英文界面较为晦涩,学习时间较长。经过教研组的多次研讨,并结合实际情况,一致同意对学生教授北京绿建斯维尔建筑环境性能分析软件。具体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3.2.3模块3――专用周课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巩固理论知识和模拟技能,在专题理论课程和软件实操课程完成后,在学期末设置一个绿色建筑专用周课程设计,以本学期完成的公共建筑设计课程作业为对象,进行绿色建筑优化设计。学生通过对自己作品的优化设计,从而学会将低能耗的绿色理念植入建筑设计的全过程中,并且整体掌握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措施的应用,以及达到对模拟软件的强化训练的效果。具体课程安排如表2所示。

4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4.1师资团队

在原有《建筑节能技术》课程团队的基础上,充分考虑绿色建筑多专业综合性,积极吸纳暖通专业、擅长软件及企业经验丰富的老师加入。

4.2教材选取

初步选用《绿色建筑概论》(董靓和孙世钧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以及《绿色建筑分析软件实操手册》(由课程教学团队与软件公司共同编制完成)三本教材。

4.3硬软设施

多媒体教室、配备AUTO CAD和斯维尔绿色建筑分析软件的学生机房。

5结论

通过对基于建筑节能的绿色建筑课程改革,可总结出以下几点。

(1)不论从国家形势政策方面还是从市场需求方面来看,在建筑设计专业开展绿色建筑类的课程改革是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的。

(2)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学生,应在学校阶段加强对数字技术的学习,除了掌握传统的AutoCAD、SketchUp以及PhotoShope等软件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环境分析软件,并在设计课程中加以运用。

第3篇

1.1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分析

目前,对绿色建筑环境效益相关的研究并不是很多,主要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李静和田哲[6]通过构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增量成本与效益模型,对绿色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运营6个方面的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进行了研究;吴俊杰、马秀琴等[7]通过计算住宅楼全年负荷和CO2减排量及协同效应,计算了天津中新生态城的经济效益;刘秀杰[3]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结合外部理论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杨婉等[8]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节能改造技术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曹申和董聪[9]分析了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项成本和效益的内容和特点,定量计算了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10]为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根据定义,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可以分为节能环境效益、节水环境效益、节地环境效益、节材环境效益和环境质量改善效益。根据绿色建筑效益形式的不同,环境效益又可分为CO2减排效益、健康效益、建材寿命延长效益。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CO2的排放量必然还将增长[11]。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报告显示,如果不是实现CO2减排,每十年全球的气温平均将升高0.3℃,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的威胁。绿色建筑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结合当今世界的主要环境问题,节能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

1.2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人类正在遵循碳循环的概念,以低碳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推广普及低碳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等措施来达到节能目的。绿色建筑的主要节能手段[12]如下:(1)护结构节能护结构是建筑节能设计最主要的内容,护结构节能措施是指从屋面、外墙、门窗等方面采取保温隔热有效措施。比如通过增大门窗面积来增加采光和通风面积,改善材料自身的保温性和隔热性以及提高门窗密闭性最终达到节能的效果。(2)智能化技术节能智能化技术节能是对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冷冻机组以及照明设施等实行最优化的控制,以最大化地减少建筑的电能消耗。建筑能耗中,照明耗能所占比例较大,室内外照明系统应综合考虑节能光源、灯具和附件,为了节省电能消耗,绿色建筑通常采用高效的新型节能灯具,公共区域的照明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延时或声控开关,同时注意自然采光部位的节能措施。除节能灯具外,节能措施还包括设置节能电梯、暖通空调、室温调节器、能量回收系统等高效节能设备和系统,也需要增量成本投资。暖通空调系统应控制设备的能效化比、管网系统的输送效率。设置集中采暖或空调系统的建筑可以安装新风系统对能量加以回收利用,能够取得相对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3)可再生能源节能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重复产生的自然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型非燃料型能源系统。绿色建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通常是太阳能和地热能,是最易获取的再生能源。

2苏州市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2.1主要研究方法:市场价值法

市场价值法是按市场现行价格作为价格标准,据以确定自然资源价格的一种资源评估方法。它是比照与被评估对象相同或相似的资源市场价格来确定被评估资源价值的一种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比较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能耗,计算得到截至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节约的能耗量;然后将能耗转换标准煤以及CO2排放当量;根据CO2市场价格来计算获得的效益。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直观看到绿色建筑节能导致的CO2减少量,这将减少温室效应的程度;同时还能得到绿色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

2.2CO2交易价格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东议定书规定的3种灵活履约机制之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施的一种碳交易机制,也是目前中国唯一的碳交易机制,因此参考目前“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可用于交易的“核证的减排量”(CERs)参考合同价格[13-14]。由于本文研究的是2012年之前的环境效益,所以参考2012年刘秀杰[5]的论文,当年CO2的减排价值约为160元/t。

2.3基准建筑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中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造的公共建筑作为比较能耗的基础,称为“基准建筑”。

2.4数据处理

本文直接获取的有用数据包括绿色建筑的申报建筑面积、建筑总能耗、节能率。申报建筑面积有85个有用数据,建筑总能耗有50个数据,节能率有56个数据(由于文章篇幅有限,在此不一一列出)。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85项绿色建筑总面积为285.075万m2,具体如表2所示。数据整理后,总共有36组有用数据。经计算,绿色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13.14kWh/m2a~154kWh/m2a,相应的基准建筑单位面积能耗范围为37.38kWh/m2a~346.03kWh/m2a。它们在每段范围的分布如图5和图6。其中单位面积能耗和基准建筑总能耗的数据可以通过公式(1)、(2)计算:单位面积能耗=建筑总能耗/申报建筑面积从图中可以看到,不论是绿色建筑还是基准建筑,单位面积的建筑能耗分布不均匀,因此在本文中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获得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面积能耗,具体的比例以及能耗见表3。根据表3,则绿色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平均单位能耗分别为:绿色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48.49kWh/m2a基准建筑平均单位面积能耗=ΣX·E=131.78kWh/m2a则苏州市2012年底之前绿色建筑比基准建筑节约的总能耗为:(131.78-48.49)×285.075=2.37×108kWh/a相当于减少使用标煤2.9×104t,减少排放CO27.54×104t。根据2012年CO2的减排价值知道截止2012年底,苏州市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为1.21亿元。

3结论

第4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对策

中图分类号:TU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和谐社会的关键步骤,其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物料生产、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及拆除、回用过程)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也被称为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

1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1.1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领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高速增长时期,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35亿平方米,城镇建设投资每年高达数万亿元,规模巨大。但是这些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耗用了大量土地,直接消耗的能源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用水约占城市用水的47%,使用钢材约占全国用钢量的30%,水泥约25%。面对我国建设事业飞速发展形势,怎样在我国城乡建设中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切实做到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和环境保护,对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发展绿色建筑是调整房地产业结构和改变建筑业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节约能源,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探索解决建设行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根本途径;是改造传统建筑业、建材业,实现建设事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

1.2 发展绿色建筑能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绿色建筑是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能够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是由其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其内容不仅包括建筑本体,也包括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外部环境生态功能系统及建构社区安全、健康的稳定生态服务与维护功能系统。

1.2.1 室外环境而言绿色建筑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嚣、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

1.2.2 室内环境。这些环境本质上决定着人们的舒适度,而通过绿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因地制宜,从规划、设计、环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过各种绿色技术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内的舒适性,同时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质量。

2发展绿色建筑外部性分析

2.1外部性的内涵

所谓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 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 即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 是对局外人产生的影响, 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交易或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配置和利用主要借助于市场手段。但如果市场机制作用缺少某些必要条件,如完全的对称信息、完全的市场竞争等,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将难以实现,市场机制也将“失灵”。由于产权、信息和交易费用等因素的制约及对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必然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根据其自有成本和自有利益安排生产和消费,并不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这种不对应的情形,就是外部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外部性分为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当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行为对社会其他成员造成危害,而自己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去补偿该损害时,便产生了外部不经济。

2.2 绿色建筑的外部性分析

绿色建筑在其生命周期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用户或企业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或投资的行为,除了给个人带来一定的效用外,还减少了整个社会能源的使用,并减少了大气的污染,周围其他人因此获得一定环境收益,此外还带动了与节能相关的产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社会并不会因此而向采取节能行为的人支付报酬,由于时间效益等诸多效益,这时节能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收益大于节能主体的个人收益。因此,用户或企业建筑节能的行为具有正的外部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不能享有其全部社会效益,但是却承担了社会成本,生产绿色建筑因此就有了外部经济性,所以外部性是推行绿色建筑必须解决的问题。

而非绿色建筑没有把外部成本算在内,所以非绿色建筑的社会成本大于其内部成本,表现在非绿色建筑高耗能,还污染了环境,所以非绿色建筑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环境经济学认为,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是由于存在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也就是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和消费者产生的超越主体范围的影响,给后者带来了经济损失或额外费用,而这部分费用并非由行为主体承担,而是由他人或社会承担。在建筑领域也是如此。建筑业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户,传统的建筑业生产模式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造成了许多无法挽回的污染。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建筑业的绿色进程必须加大力度。

2.3 解决绿色建筑外部性的经济原理

只由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生产者的内部收益决定产量,无法保证全社会的收益最大,此时就出现了"市场失灵"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由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干预。按照传统的政策分类,政策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制性政策,另一种是经济激励政策。强制性政策是通过各类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强制执行来达到一定的目标。这种政策应用于绿色建筑的推广,目标明确,可以直接管制企业的行为,效果往往迅速而明显,但是这种强制性政策实现目标的手段不够灵活,而且强制性政策对每个生产者都强制性地实行同一个标准,而不考虑各个生产者之间的成本差异问题,如果某些生产者的执行成本过大的话,会对绿色建筑的推广产生反作用。

经济激励政策强调的是市场解决绿色建筑问题中的作用,这种政策鼓励通过市场信号来影响政策对象,以做出行为决策。这种政策相对于强制性政策的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具有低成本。按照经济学原理,如果存在经济外部性问题,市场就不能保证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通过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3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对策

3.1 注重建筑经济性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绿色建筑也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以前,大家多注意绿色建筑的先进性,很少考虑其经济性。绿色建筑要与经济相关联。目前,我国的信息化社会的指标太少,量化分析不够。我国在概念上并不落后,但在项目管理、技术实施上存在着太多的缺陷,项目实施时定性的因素过多,定量的因素太少。

3.2 加强绿色智能自律

目前,绿色建筑市场竞争很激烈,市场混乱。无序竞争与恶性竞争造成了不良影响,低价中标使绿色建筑系统工程质量下降。国家应尽快制定应对措施制止这种混乱局面。给承包商留出一定合理的利润,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有效手段。绿色建筑能对各类建筑元元素的原始价格、运行消耗进行测算,把各专业专家、学生、使用者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共同利益。

3.3 管理应细化

绿色建筑的建造管理由多方面因素决定。建设单位、建筑单位、系统集成商、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的工作质量都会影响绿色建筑的工程质量。理顺这些部门的关系,细分职责,使绿色建筑工程得到科学的管理。在建筑业面向“绿色建筑”转型时,我们建筑经济面临新的机遇,也是新的挑战。在分析走向绿色的决策时,业主考虑的不仅仅是内部效果,而应该是建筑投资的总体回报,最好把它看作是一种预期净现值或者资产使用期的内部回报率,绿色建筑对投资者来说是一种经济责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总之:非绿色建筑物的外部不经济性导致建筑高耗能的现状得不到改善,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污染了环境,浪费了能源,因此需要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将其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将社会成本内部化,同时对生产绿色建筑的生产者进行补贴,提高其生产的积极性,以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秀华,杨春虹,刘鹰岚.绿色建筑与建筑设计[J]建筑生态,2004,16:76-77.

[2] 厉以宁等.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

第5篇

在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耗是无法估量的,而我国的建筑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是远高于世界平均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体现生态经济与环境保护为主体的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新型建设理念正在逐步推行。绿色建筑的内涵在于最大地节约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力求在项目的整个建设及营运周期内把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降到最低,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绿色地产是绿色建筑与地产形式结合的新型地产,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从项目前期定位到后期营运整个寿命周期内采用合理的技术与策略,开发出节能、无污染、少浪费、高使用率的房地产产品。首先,在项目前期定位设计阶段,启动了绿色定位和绿色设计,将绿色开发完全融入项目开发过程中。其次,会按照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绿色定位,根据项目情况选用合适、正确的绿色技术和策略。最后,工程建设成本会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一、世界各国评价体系对绿色地产市场的推动

就目前而言,许多国家都根据本国自身环境的特点来推动绿色地产的发展,其中的主要手段为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来考量绿色地产的准入与后期运营中的关键因素,并形成了相应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成果主要有美国的LEED体系,英国的BREEAM体系,加拿大的“绿色建筑挑战”GBTOOL,日本的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体系,台湾的绿色建筑九大评估指针系统、排序与地球环境关系等,各国所针对的情况不同,使用的评价方法与重点也各不相同。

1、英国BREEAM评价体系。英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国家,于1990年提出的英国建筑研究环境组织评价法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体系涵盖了包括从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的范围,包括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是目前世界上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该体系根据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分为三个评价阶段。处于设计阶段、新建成阶段和整修建成阶段的建筑,从建筑性能、设计建造两方面评价,计算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被使用的现有建筑,或是属于正在被评估的环境管理项目的一部分,从建筑性能、管理和运行两方面评价,计算等级和环境性能指数;属于闲置的现有建筑,或只需对结构和相关服务设施进行检查的建筑,对建筑性能进行评价并计算环境性能指数,无需计算等级。

目前,该体系已对英国的新建办公建筑市场中25%到30%的建筑进行了评估,成为各国类似评估手册中的成功范例。不同的国家和研究机构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评估系统不少参考或直接以BREEAM作为范本,如香港的“建筑环境评估法”HK-BEAM,加拿大BEPAC体系,挪威的EcoProfile体系等。

2、加拿大GBTOOL评价体系。绿色建筑挑战(GBTOOL)是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并领导。截至2000年10月有19个国家参与制定的一种评价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发展一套统一的性能参数指标,建立全球化的绿色建筑性能评价标准,使得有用的性能能够在国家之间交换,并为各个国家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提供一个统一的国际化平台予以学习研究,最终使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的绿色建筑实例具有可比性。

在权重体系方面,GBTOOL体系采用4级权重的方法,其中前两级权重固定,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主要评价方面,后两级可以根据使用GBTOOL体系的国家的实际情况自行决定。因此,GBTOOL体系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和广泛的适用性,但同时这也使评价过程变得过于繁琐,导致整个评价体系在市场推广上难度较大。

3、美国LEED评价体系。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USGBC)为满足美国建筑市场对绿色建筑评定的要求,提高建筑环境和经济特性,在1995年提出了一套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其评价内容分为六个方面对建筑项目进行绿色评估。包括:可持续的场地设计、有效利用水资源、能源与环境、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革新设计。每一大方面。USGBC都提出了前提要求、目的和相关的技术指导。其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了2到8个子条款,每一个子条款又包括了若干细则,共为41个指标,总分69分的分值。而LEED 体系并未采用权重系统,而使用了较为简单的直接累加的评分方式,简化了操作过程,使得评价结果可以一目了然。由于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权威性,LEED 认证具有相当的权威与有效性。

国际上,已有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日本、西班牙、法国、印度对LEED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在本国的建筑绿色相关标准中。目前,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已有53个工程获得了LEED评估认定为绿色建筑,另有820个工程已注册申请进行绿色建筑评估。每年的新增注册申请建筑都在20%以上。凡通过LEED 评估为绿色建筑的工程都可获得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颁发的绿色建筑标识。

4、日本CASBEE评价体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大潮流背景下,在2001年4月,日本国内由企业、政府、学者联合成立了“建筑物综合环境评价研究委员会”,并合作开展了项目研究,最终于2003年开发出“建筑物综合环境性能评价体系”CASBEE体系,并首次提出了“建筑物环境效率”概念,在评价建筑物在限定的环境性能下,通过措施降低环境负荷的效果。

CASBEE和BREEAM等评价体系一样,主要通过专家调查法获得权重,评价工具设为4级权重。CASBEE体系独创性地引入了建筑环境效率BEE,使评价结果变得简洁、明确。但是Q类指标和L类指标相关性的不均衡会影响评价的公平性。同时,过多的指标使该体系复杂且不易操作。

综上所述,各国的评价标准均有侧重点,都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依据资源利用情况等不同因素而制定的符合本国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这些评价方法都共同推动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发展,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顺利引导绿色地产市场向着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二、地产增量成本对绿色地产市场的推动作用

1、增量成本与增量效益概念界定。根据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可以理解为绿色建筑成本与基准建筑成本间的差价,基准成本是指以目前国家或地方节能设计标准要求设计的方案为基准方案所产生,以当地的材料与设备准入机制所规定的价格定价的产品。增量成本是指相对于基准建筑成本的基础上,根据星级认证等价要求采用技术上所增加的成本,不包括额外的装饰费用和开发商推广费用,以及超过等级认证所要求范围所产生的成本。绿色地产的增量效益指由增量成本所产生的效益,分为增量经济效益、增量环境效益和增量社会效益,其中经济效益为直接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间接效益。

2、增量成本对绿色地产的推动作用。目前国内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已在市场承受范围内,通过技术的改进与进一步宣传措施,可按照不同体系的要求,大范围复制并推广。并已经在安置房、经济适用房项目中实现。应尽量在项目前期开展绿色建筑可行性分析,可尽量地根据项目要求与具体情况减少增量成本。随着绿色地产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设计水平的提高,绿色增量成本仍将有一定的下降空间,而绿色增量成本的下降与增量效益的提升能够提升开发商开发绿色地产的积极态度。

三、我国绿色地产的市场推动建议

1、绿色地产在起步阶段主要依赖政府政策支持。在绿色地产刚刚起步和市场尚未形成之时,由于房地产市场多方主体博弈行为会使得市场转向非绿色地产市场,政府应当有效介入市场。一方面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参与各方获得收益,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制定各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的专家评审制度与社会公示制度,来保障绿色地产市场转化为健康、有序的商品化市场。在绿色地产市场机制形成以后,市场上的多重主体对绿色地产的需求增强,进入正常的市场化发展轨道后,政府再慢慢退出,以市场引导绿色地产的发展。

2、绿色地产的大力推广依靠对研发技术的持续投入。绿色地产发展最终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和支持,我国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绿色支撑体系,因此必须借鉴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市场实际的和潜在的需求,根据绿色建筑标准开发符合标准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设备,并以示范项目为平台加大研发力度。积极推广绿色技术,在项目中积极引进高新材料、高新技术,开展绿色技术的应用研究,积极引进、吸收和消化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并不失时机地自主研究在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绿色地产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全寿命周期的增量成本控制。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决策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项目的决策设计阶段影响成本的可能性高达五分之四以上,因此,必须加强决策设计阶段有效的成本管理。尽可能地使参与各方信息有效流通,加强交流与合作,降低不必要的信息成本;打破专业技术壁垒,保证绿色地产设计的可行性与经济性。在管理方面,加强对节能、节水的管理,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因此,为了实现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低,在项目的前期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到后期的维护与营运成本,形成绿色地产的生产管理一体化。

4、绿色地产的市场推动需要全社会环保观念的转变。欧美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全社会观念的革新转变才是绿色地产发展的最强劲的推动力和助推器。绿色地产市场更多地依赖于用户使用绿色建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更多的用户购买并使用,是市场形成的根本工作、任务和方向,当市场有强大的绿色地产需求时,开发商的供给自然会随之增加,如欧美许多家庭趋向于选择有绿色标示的住宅,市场自然迎合他们,从而得到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China Economical Weekly VIP's Opinion,2005(11)

[2] 李晓林:绿色建筑的黑白前途[J].绿色中国,2005(10).

[3] 金占勇、孙金颖:绿色建筑市场激励理论与方法[J].建筑科学,2010,6(4).

第6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超高层建筑,仿生形态,光照

1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土地资源供应的紧张,超高层建筑也随之应运而生,这很好的解决了土地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超高层建筑被视为城市的地标,体现着现代技术、材料的最新成就,同时也是形式美,结构技术,地域文化等综合的体现。但是随着城市超高层建筑的增加,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突出,例如建筑层高,交通拥堵,环境破坏,人与自然的隔绝,建筑微环境较差等等,这开始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超高层建筑的绿色化,如何减少建筑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等,成为十分值得研究的课题,因此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到超高层设计当中是十分必要的。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外的相关研究

在国外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相对于比较完善,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他是生态建筑的倡导者和生态建筑理论的创立者,出版了大量关于绿色建筑的文献及专著,其中《设计结合自然》《绿色摩天大厦》等专著都十分有针对性的对绿色建筑的理论及其设计要点做出了研究和分析。在他的建筑作品中也从多方面体现了他对绿色建筑的理念。除此之外,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自己国家特色的绿建评价体系:美国能源部建筑技术《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能源安全与独立法案》《联邦零能耗高性能绿色建筑研究发展规划》《建筑技术项目2008—2012规划》;瑞典能源署自助机构(FEBY)颁布低能耗方面法规文件;日本建筑无综合环境评价体系等。

2.2国内的相关研究

相较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慢,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虽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此类的法规、评价体系、标准以及经营模式,但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做了很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借鉴和引用了大量国外的理念和实践。并陆续的出台了适应于我国气候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评价体形,包括《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等等。另外我国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该课题也进行了研究,2010年沈驰发表的《“建筑”行为———绿色建筑的空间策略》以我国南方地区为例,通过案例的分析详细的概括了5种绿色设计策略。刘煜发表的《青海省地域适宜性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的构建研究》通过对青海气候、资源、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实例,探索了适合青海地域特点的绿建标准。

3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使用周期之内,在能源、用地、用水、用材等方面进行节约处理,建造出对于环境污染较少、利于人健康以及高效使用,并且能可持续与自然共处的建筑。设计出来的绿色建筑更符合人类目前的生存状态,它不但减少了建筑物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提高了建筑的节能减排,同时也可以使得使用者更贴近自然。

4绿色建筑设计理论对于超高层建筑设计的优化策略

4.1仿生形态优化策略

在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下,许多设计师已经将仿生形态理论实践于许多造型以及结构复杂的高层建筑。对于那些复杂扭曲的建筑形态以及对于常规结构的挑战,他们能通过电脑模拟分析出合理的结构形态以及如何更加与当地环境相适宜,从而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绿色生态以及造型新颖的建筑出来。日建设计公司设计建造的名古屋Mode学园螺旋塔楼,造型借鉴了DNA双螺旋结构,配合螺旋上升的自然形态,建筑高度达到了170m。考虑到整体造型要求,建筑的围护结构是大块的玻璃幕墙,并采用三维的构架拼接,同时其通流系统为方式。三维构架利用了2000多块造型、角度各异的玻璃,并且在风洞中进行周密的实验,最终选择出最佳的玻璃构建角度,针对曲面的玻璃设计师采用了可滑动的窗格,以对应不同形态的玻璃幕墙。放式空气流通系统,外窗框和内窗进行组合,在提升空调能耗的利用率的前提下,还明显的提高了室内空气质量。

4.2建筑基底以及场地优化策略

建筑所在场地是建筑内部的私密空间与城市外部的公共空间的过渡区域,只要将外部城市的各种交通空间通过建筑的场地基底与建筑内部发生联系,就能部分缓解城市与建筑空间联系的拥挤问题。超高层建筑的基底可以分为裙房以及地下室两个部分,通过对这两个部分进行交叉优化设计,就能有效的提高基地与场地的使用效率,从而让城市以及建筑更为高效且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KPF建筑事务所设计的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是一座118层高的绿色综合式大楼。其可持续性表现在它是与我国香港最大的交通系统之一的九龙地铁站一起进行设计的,该建筑很好的与周围场地以及城市空间进行了联系以及回应,与周围建筑以及城市交通空间联系了起来。香港环球贸易广场拥有庞大复杂的立体交通网络,通过计算机建立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体系以及精确地计算将整个交通网络内部的商业空间和周围的城市空间有秩序的组织起来,整个立体交通网络以环球贸易广场为中心,周围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的人们都能迅速的到达目的地。

4.3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

建筑遮阳的相关理论最早可以起源到古希腊的作家赞诺芬,他的著作里描述了如何通过柱廊的设计来遮挡阳光照射到建筑内部的相关研究。现代建筑的遮阳主要可以分为窗口遮阳、墙面遮阳、屋面遮阳、绿化遮阳等形式。在这些遮阳措施当中,窗口遮阳是无疑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AlHamra塔是科威特市最高的建筑,建筑设计成一种特殊的向内部进行折叠的空间形式,在增强了建筑内部的视野范围的前提下,还能降低太阳对于不同楼层的热辐射。为了使太阳的光照辐射对建筑产生最小的影响,设计师采用了清晰的材料句法,南面的墙被设计得高大而厚重,在开口的设计上,遵循建筑的光照情况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这面墙起到了主要的承重作用,还能将建筑与当地恶劣的环境所隔绝开来,极大的降低了太阳对于建筑内部的热辐射。并通过石材装饰的处理,让阳光与墙面产生坚实和厚重的安全感。

5结语

要实现高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出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绿色生态建筑,必须针对建筑的能耗损失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才能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绿色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本文选取了世界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总结出仿生形态优化策略、融合场地的基底优化策略、建筑自遮阳优化策略三项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优化策略,为今后的创作提供了思路。希望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将新的绿色的、可持续性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的设计方法相结合,设计并建造出更多的绿色超高层建筑,为实现当前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宋哗皓.中国本土绿色建筑设计发展之辨[A].2014首届全国绿色建材与德国被动房技术交流大会暨展示会[C].2014.

[2]万紫霞.浅谈绿色建筑设计在高层民用建筑设计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2016,1(18):164.

[3]魏唯.探究绿色建筑融入城市发展建设[J].中国房地产业,2016(13):79-80.

第7篇

摘要:首先,说明城市设计导则中所涉及的设计总则与设计分则的主要控制内容;其次,结合某地区城市设计导则的实际案例,分析该地区对主要控制要素的具体规定。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阐明在城市设计导则中如何控制与引导相关要素,指导城市建设,为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工作发挥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字: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实证研究

Abstract: first, urban design guideline that involved in the design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 and design part of the main control content; Sec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n area of the urban design guideline actual case, analyzes the region on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the specific provisions. With the method of the theory with the practice, the paper in urban design guideline on how to control and guide the relevant factors, the guide urban construction, urban design guideline for the play of certain positive meaning.

Key word: urban design specification control elements empir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的分类

2城市设计导则的主要控制内容

2.1设计总则的控制内容

2.1.1整体风格控制要素

在充分理解街区特色、历史文脉、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用地的主要性质,提出塑造地区风貌特色的整体要求。当单元内同时存在两类或三类用地功能时,以占地较大的用地类型为准,同时应指出各类型用地的位置和面积。

2.1.2空间意向控制要素

描述单元的整体空间形态和城市意象,对重要特色区域、地标节点、视线通廊等主要意象元素提出控制要求。包括描述不同区域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主要地标节点或制高点的位置,视线廊道或景观轴线的方位、走向、对景等控制要素。

2.3街道控制要素

根据城市的交通组织、街道界面性质以及城市道路的不同使用功能,将街道分为交通型道路、景观型道路、商业型道路及生活型道路。针对不同类型的道路分别提出总体控制的要求。

2.4开放空间控制要素

结合开放空间系统的整体组织和布局规划,对开放空间的绿地(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及广场(交通广场和游憩集会广场)进行控制引导。对公共绿地及街头绿地进行重点控制。

2.5建筑控制要素

提出建筑群体组合的整体布局、高度、体量、风格、外檐材料及色彩的控制与引导的建议。包括描述建筑高度分布的整体趋势、布局形式、天际线景观及地标建筑的位置;说明不同高度分区的位置及主要建筑类型;控制高层建筑高宽比;提出建筑风格的总体要求;根据不同的风格分区及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外檐材料与建筑色彩。

2.2设计分则的控制内容

2.2.1街道控制要素

根据设计总则划定的道路类型,对城市道路的建筑退线、建筑贴线率、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及机动车出入口位置提出控制与引导要求;对道路交通设施与建筑群体、公共空间关系提出引导性安排。

2.2.2开放空间控制要素

主要包括绿地和广场。确定各类城市绿地和广场的类型,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广场的分类、等级和主要功能,并提出规划控制要求。

2.2.3建筑控制要素

包括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建筑外檐材料及建筑色彩。建筑体量控制指对地块内部建筑的三维体量提出控制和引导;建筑高度控制指对高度限制、高度分布、地标建筑位置及天际线线趋势提出控制要求;并对建筑类型和风格意象提出引导要求。

3某地区城市设计导则控制要素的实证分析

3.1设计总则控制要素的实证分析

3.1.1整体风格控制

规划区内建筑应注重整体空间形态。地标建筑簇群化、建筑层次丰富、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层层深化,形成一个系统有序的整体风格。在对现状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切合本片区实际的规划内容,运用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景观风貌规划经验,在规划的内容、深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体现出地区的特色与个性。 规划片区主要体现现代人文景观风貌和滨水景观风貌特色。整个风格设计围绕展现现代化生活、工作等文化主题为主基调,以南部片区围绕河流水系打造滨水空间来展开。规划最后形成两条主要轴线,一条为南北向的现代风貌轴,一条为沿河滨水风貌轴。现代风貌轴建筑立面应采用简约、欧式的现代风格,增强可识别性;滨水风貌轴安排休闲、娱乐为主,采取亲水的设计手法,更多的强调一种自然的和谐美。

3.1.2空间意向控制

该区作为商务中心和多片居住组团区域。商务中心区域的标志性建筑作为天际线控制的最高点,是该区域最突出的地方。区域中央南北向的开放空间是最为重要的景观轴线。在规划末期,要保证形成滨河及中央景观轴两条重要的开放空间,实现周边的视线不受遮挡。

3.1.3 街道类型控制

该区街道分为交通型道路、景观型道路、商业型道路、生活型道路四种街道类型进行引导控制。

1)交通型道路:该路以快速交通为主,建议减少人行道宽度,并应采取人车分流措施。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居住建筑商业裙房部分贴线率应不小于40%,商业地块建筑贴线率应不小于50%。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禁止面向交通型道路设置,机动车出入口不应面向国道设置。

2)景观型道路:滨河路。该路以慢速交通为主,尽可能为行人提供驻足观景场所。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退让绿线距离不得小于5米。居住建筑商业裙房部分贴线率应不小于50%,商业地块建筑贴线率应不小于70%。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宜面向滨河路设置,机动车出入口不应面向滨河路设置。

3)商业型道路:禁止沿路停车,将两边建筑红线退缩的铺地与人行道相结合、一并设计与施工,从而增加人行道宽度,保证人行道连贯性。增设休憩设施,在满足车行功能的同时提升空间环境品质。道路两侧地块沿街建筑控制线长度不超过150米的地块建筑贴线率应不小于90%。保持商业街连续的街道界面。

4)生活型道路:新建建筑不得占压红线、绿线,并进行退让。退让道路红线距离8-10米,退让绿线距离5米。居住建筑商业裙房部分贴线率应不小于50%。

3.1.4 开放空间控制

该区开放空间包括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与广场用地三种开放空间类型。

1) 公共绿地:主要体现于中心区的综合公园,以及沿河形成一条带状公园,通过各个居住组团的社区公园进行串联,结合商业中心区的专属绿地实施3处街头绿地的铺设。

2) 规划区内设置公共绿地:绿化率高于30%。沿主干路两侧控制15米宽的防护绿带,次干路两侧控制5-10米宽的防护绿带。此外,规划范围内需对沿岸控制25米宽的防护绿带。

3) 广场用地:火车站前广场为主要广场用地,并于商务中心设置一处游憩集会广场。

3.1.5 建筑控制

1) 建筑高度控制:沿水系建筑高度控制在50-70米,高度约18层,站前广场综合区北部高层建筑高度控制在100-150米,南部高层高度控制在60-100米,控制在30层以内,最终形成由河向北的逐渐增高的连续界面,展现规划区的都市面貌和时代气息。沿内部步行系统两侧的建筑高度不宜过高,控制在20米以内,控制在6层,符合空间要求。2) 建筑主要色彩的控制:高层办公以暖白色,浅黄色,蓝色为主色调,裙房建筑以浅灰色、米白色、浅黄色为主色调,以鲜黄色、橘红色等鲜亮颜色点缀,展现站前办公区的时代感及活力氛围。居住建筑以暖黄色为主色调,辅以灰色、褐色,部分小区临商业区可以亮灰色为主色调,以自然过渡。混合区建筑色彩应有所区别,商业部分与居住部分应有明确的界线。

3) 建筑风格:商业、办公采取现代化风格,采用上下统一的处理手法,以平屋顶为主,鼓励增加屋顶绿化,丰富城市第五立面景观,建筑整体风格统一协调,突出屋顶的装饰,强调与周边一致,同时营造满足其标志性地位的特色建筑及环境。高层居住建筑顶部采用适度收分的处理手法,多层居住建筑以坡屋顶为主,建设屋顶阁楼。

4) 建筑材料:商业建筑高层主体建议以涂料为主,展现商业街舒适放松的购物氛围。建筑高度在24-50米,玻璃幕墙在外立面所占比例不宜大于50%,建筑高度在50米以上,玻璃幕墙在外立面所占比例不宜大于60%,提倡使用多种形式的玻璃,在视觉上形成一种新鲜感和立体感,但立面图案不应特别突出。低层裙房可使用浅色石材或者砖块,街墙立面上部外墙应协调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对建筑整体起补充作用。不宜使用大面积反光材料。高层居住建筑主体可使用涂料为主,多层建筑则可使用涂料与饰面砖为外檐材料。应选用可循环、可回用和可再生的建材,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和本地建材,并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

3.2设计分则控制要素的实证分析

3.2.1 街道要素细化

以该区域某用地性质为商业的地块为例,规定该地块周围主要街道后退绿线距离为10米、建筑贴现率为90%。同时规定建筑主立面及入口门厅位置设置在该商业地块的主要道路旁,机动车出入口位置位于地块的支路一侧。

3.2.2开放空间要素细化

以该区域某用地性质为公共绿地及防护绿地的两个地块为例。规定公园绿地的绿化配置以观赏性植物为主,应有自然形态的步行道路与小型景观广场,绿化占地比例不得小于50%;规定道路防护绿地的绿化占地比例不得小于80%,沿道路种植当地特色行道树,同时绿化带内种植观赏树木并设计图案花带。

3.2.3建筑要素细化

以该区域某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的地块为例。规定该居住地块内新建小高层建筑宜作塔楼后退处理,建筑顶部应适当收分,采用坡屋顶,高宽比不小于2.0:1,宽厚比不大于2.0:1;建筑高度在24米至60米之间;建筑风格为现代风格;建筑外檐材料以涂料为主;色彩以暖黄色调、亮灰色调为主导,不宜采用大面积纯色和深色。

4、结语

城市设计导则通过对城市中相关控制要素的理性规定,来指导对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对城市整体空间品质、环境品质的提升,实现对城市开发更加合理的控制与引导。

参考文献:

[1]孔德志.小城镇中心区城市设计理论方法及控制导则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6.

[2] 高强.城市设计导则对空间形态的控制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3]李洁.控制与引导建筑形态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8.

第8篇

关键词:城市背景 绿色建筑 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节能方面,应该将建筑能耗指标与城市节能减排目标相关联,以控制建筑的能耗指标为核心。建筑的节能标准,不应该根据政府的意愿随意确定,更不能出于建设单位自愿确定,而应该把建筑能耗指标与城市的节能减排目标建立对应关系,使绿色建筑发展承担起城市节能减排的任务。在节能标准实现途径上,应该选择适宜的节能技术,以被动式技术为主,适宜的主动式节能技术为辅,力争以最低成本实现节能目标。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应该鼓励选用太阳能光热等低成本技术;对于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技术,应该在开展设计前对场地条件、建筑物用能特性等进行充分论证;对于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技术,由于转化效率低、成本高,应该结合项目所在地的自然资源条件合理选择,并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等支持政策。

节水方面,在区域层面应该充分利用城市给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在单体层面应该以控制建筑耗水量为核心。在进行建筑水系统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利用项目所在区域的市政基础设施,如污水处理系统、再生水供应系统等,避免重复建设独立式污水处理回用系统而造成资源浪费。在进行雨水收集利用时,应该考虑项目所在地降雨量和蒸发量,若降雨量大于蒸发量且规模可观,可以考虑进行雨水收集利用;若降雨量小于蒸发量,或降雨量规模较小,则应该优先考虑将雨水下渗增加地表水涵养。

节地方面,应该在城市规划阶段合理确定城市建设密度和人口密度。在城市规划阶段,应该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建设适宜性评价等分析结果,确定城市每一区域的建设强度和人口密度。在进行每个区域内的项目建设时,应该根据给定的强度、密度进行规划设计,而不应该对不同的区域采用相同的“人均居住用地面积”等指标加以限定。

节材方面,应该推广建筑的标准化、模数化设计,执行住宅全装修标准。在建筑材料选择时,除了考虑材料全寿命周期能耗指标、环保指标、原产地距离等因素外,还应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引入节材理念。在设计建筑的卫生间、厨房、楼梯间等功能房间时,应该尽量统一开间、面宽,并与材料模数建立对应关系,减少材料的尺寸种类和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二次加工。对于住宅类项目,应该尽量提高精装修比例。目前我国一步到位的精装修住宅数量占年住宅开发总量不及10%,住宅二次装修正在造成巨大的浪费。而发达国家精装修住宅数量一般可达占住宅开发总量的 80% 以上。此外,旧建筑拆除和新建筑装修将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这些垃圾的搬运、处理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

一、通过情景分析建立城市发展目标与绿色建筑指标的联系

从“十一五”开始,我国便把节能减排目标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特别是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开始制定相应的节能减排目标。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理论的不断扩展,许多城市开始制定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可持续性、生态性的量化要求和评判依据。然而,如何将设定的节能减排目标进行分解并能够保障指标的实施,仍然是个难题。我们认为,应该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与城市指标体系中节能减排指标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将发展绿色建筑作为解决城市节能减排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市的节能减排指标确定以后,首先应该通过情景分析方法,建立城市远期能源消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将城市能耗总指标分解到建筑、交通、产业、市政等各个耗能领域,得出城市的建筑总能耗。建筑总能耗指标确定后,再针对住宅、公建、产业等不同类型的绿色建筑相关适用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各类型建筑的用能特点、建设模式、工程造价等因素,最终确定住宅、公建、产业等各种类型建筑的单位面积能源消耗量。这一建筑能耗指标,即应作为地方绿色建筑标准的核心控制内容,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控制目标。

二、将绿色建筑内容纳入规划编制和管理体系

以城市为背景发展绿色建筑,应该将绿色建筑的内容纳入城市规划体系。我国城市的规划体系包括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 3个阶段,这 3 个阶段是逐层深化、逐层控制的关系。因此,可以将城市和建筑相关联的指标,如能源、资源消耗量和排放量等指标,借助城市的规划体系从城市层面分解到建筑层面里去。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建设适宜性评价等分析结果,确定城市总建设规模、总人口、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城市各个区域,纳入分区规划同时根据建设和人口规模,确定能源供应、给水、排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容量和规划方案。制定城市的常规能源及可再生能源供应、污水处理和再生水供应、垃圾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规划方案,界定城市基础设施层面和地块开发层面所分担的任务内容。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将上位规划确定的各项能源、资源消耗量和 CO2、废弃物排放量指标分解到各个地块,作为实施层面管理的依据。为了保障绿色建筑各项要求的落实,还应该将有关要求纳入规划管理之中。在制定每个开发地块的规划条件时,应该将各项指标纳入规划条件,作为土地出让合同的附件赋以其法律效力。待地块进入开发阶段,将绿色建筑的相关内容纳入到规划、建设管理程序之中。在不增加规划审批环节的前提下,实现对绿色建筑要求的层层把控。例如 :在核提规划条件阶段,应该对各个项目提出绿色建筑相关要求,明确需要达到的节能、节水指标。在修建性详细规划审批阶段,应该在场地设计、室外管网工程设计中明确可再生能源设施的位置范围 ;明确雨水收集、透水地面范围 ;明确无障碍设施位置 ;要求设计单位提供对总平面布局进行的日照、风环境、噪声等场地环境模拟报告,合理确定建筑布局。在建筑方案审批阶段,需要核查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比、维护结构做法、遮阳措施等,检查相应的建筑能耗模拟报告,确定建筑能耗量 ;进行可再生能源设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明确各类能源的计量方案 ;确定空调、新风系统形式及设备效率 ;确定建筑用水量和节水器具类型。在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审批阶段,需要将节能、节水、节材的各项设计内容纳入施工图纸,并最终确定各设备、器具的规格、效率。在工程招投标阶段,需要在招标文件中明确提出绿色建筑施工的相关要求,对设备节能、节水效率的相关要求。在工程施工阶段,除了对常规的质量、安全内容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对建筑节能关键部位的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检查。在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围绕绿色建筑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检验。在建筑运营阶段,需要通过建筑节能部门对建筑物的能源、资源消耗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目标逐步提高,节能减排任务越来越艰巨,强制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已经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将绿色建筑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完善《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配套措施,提出推进绿色建筑的各项法律要求,建立起规划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审查制度、竣工验收阶段的绿色建筑专项验收制度等;修订《建筑法》,建立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部品材料及设备的市场准入制度,促进建设行业绿色转型;指导各地健全绿色建筑地方性法规,建立符合地方特点的推进绿色建筑的法规体系。为了在技术层面保障绿色建筑有效实施,除了建立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核心的技术标准体系以外,还应该建立贯穿绿色建筑实施全过程的第三方技术审查机制。可以由行业协会建立独立的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也可以依托我国现有的施工图审查机构,经考核后授予其绿色建筑技术审查资质。第三方技术审查机构负责绿色建筑的设计、建造、运营各阶段的技术审查,并将审查结果作为规划建设行政审批程序的前提条件。同时,应该加强对第三方机构的资格审核和对审查人员的培训、认证,培养专业的绿色建筑技术审查机构和审查人员。

另外,应该针对从事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运营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建立资格审核和培训、认证制度。由规划建设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负责对从事绿色建筑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获得资格认证后方可从事相应阶段的工作。此外,还应该在高等院校、专业院校规划、建筑专

业的教学内容中,加入绿色建筑专业知识学习。对于从业人员,也应该结合规划师、建筑师的注册资格考核,专业职称的继续教育等途径,进行绿色建筑相关技能的培训。培养发展绿色建筑所需要的人才。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大范围、快速、良性发展,激励建设单位建造高标准绿色建筑,应该制定完善的绿色建筑激励政策。参考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可以采取对生产和使用绿色建筑技术产品的企业减免税收,对开发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给予容积率奖励,对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和相关产品的生产企业提供低息贷款,政府率先采购绿色建筑相关产品,对购买绿色建筑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财政补贴,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建造提供免费技术支持等激励政策。此外,还可以探索借助碳排放交易等碳金融工具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

四、政府发挥表率作用进行示范引导

借鉴发达国家发展绿色建筑的经验,政府应该在绿色建筑发展过程中起到积极引导作用。由政府投资的保障性住房、行政办公楼、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应该率先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建造,对商业开发项目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在政府采购时,通过直接购买的方式,引导和示范相关产品的使用,促进技术商业化和快速普及,提供一定的市场,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以及降低产品流通和营销成本,降低技术的成本。以天津生态城项目为例,该区域在实施 100%绿色建筑的前提下,政府率先按照生态城绿色建筑最高等级建设了行政服务中心、城市管理服务中心,并结合正在设计的中学、公屋展示中心等项目进行超低能耗、零能耗建筑的积极探索,成为区内其他建设项目学习借鉴的标杆。

5 搭建绿色建筑产业化平台

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带来每年约 20 亿 m2的新建建筑,并且这一进程将会持续 10 ~ 20 年。如果这 20 亿 m2新建建筑都成为绿色建筑,将会使我国成为未来全球最大的绿色建筑市场。这个市场必定会吸引全世界最好的绿色建筑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以及生产企业进驻中国。我们正是可利用这一契机,建立一个绿色建筑技术转化、研发、应用和推广的产业化平台,建设绿色建筑材料、产品、设备产业化基地,形成与之相应的市场环境、投融资机制,带动绿色建材、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等产业的发展。同时,还应该重点培育和扶持绿色建筑的设计、咨询、检测、认证等服务业发展,形成上下游完整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条。因此,在绿色建筑发展初期,应该尽快制定针对绿色建筑相关产业的培育、扶持政策,建立绿色建筑产业联盟,成立绿色建筑发展基金,设立专项财政补贴,吸引知名企业进驻,形成带动效应,培育该类型产业在我国健康发展。同时,制定技术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相关技术和产品的检测机构,对投入使用的技术产品进行检测,保障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我国的节能减排压力巨大,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虽然我国工业革命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在建筑技术、材料等领域相对落后,但是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已经基本结束,无法再拥有大规模发展绿色建筑的机会,而我国却拥有着世界最快的城镇化速度和最大的建筑市场。我们正是可以借助这一优势,发展基于城市背景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通过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保障绿色建筑快速健康发展,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最终掌握绿色建筑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赖明.发展绿色建筑 推动建筑节能减排[J]. 建设科技. 2011(05)

[2] 第七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低碳成为绿色建筑主轴[J]. 建筑节能. 2011(04)

[3] 仇保兴会见参加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国内外代表[J]. 门窗. 2011(04)

[4] 本刊记者.绿色建筑 构筑人类绿色家园――第五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四大特点[J]. 住宅产业. 2009(04)

第9篇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碳排放量

1绿色建筑刍议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人民生活需求的加大,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在近些年是众所周知的,甚至一跃成为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们反观这高速增长下的建筑模式,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建筑业普遍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还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从某种意义上,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能源消耗量大、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发展不符合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适应我们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也不是环保的建筑发展思路,应当进行逐步的改善。

从我国建设部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建筑能源消耗已经接近社会总能耗的3成。现有城乡建筑总面积近470多亿平方米,基本上都是高能耗建筑。据测算,2010年,我国大气中SO2浓度在采暖期间是日常的六倍多,而这样的情况如果不加以控制,预计到了2020年时,我国的建筑面积将超过1000亿平方米,而此刻我们国家每年的建筑耗能将很有可能超过1.2万亿度电、4亿吨煤、水、油等,而这个数据是现在的3倍之多。”由此看来,我国亟需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而绿色建筑就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中应运而生的。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尘的建筑。而低碳理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积雪减少,海平面上升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气候现象背景下产生的,它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产生。

从绿色建筑和低碳理念的定义上我们可以得知,二者之间是相互呼应的,绿色建筑在实际的应用中也体现了低碳的标准。其目的也是减少消耗,保护环境。而我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已经做出郑重的承诺,我国在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要降低4到5成,因此,今后的很长时间里,我国势必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热潮。

2绿色建筑的实现原理和CO2的减排价值

我国的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清洁干净、可再生性强,且与环境相适宜,无污染,能耗低。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国是高能耗国家,大力提倡低能耗绿色建筑完全符合国情,这对于优化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减排放,控污染,建设和谐社会,支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而具体落实到房地产行业上,在建筑项目中大力提倡和应用可再生能源,是关系到降低住宅全寿命周期成本,合理控制房价,实现房地产行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而把减排从国民经济角度来分析,无论CO2减排是否能够实现商品化,进行市场化交易管理,绿色建筑项目都具有推广价值,但CO2的减排价值如能实现利益分割,均等承担,公平交易,那么CO2的减排价值通过碳排放交易机制作为绿色建筑项目的收益才能够真正体现绿色建筑在低碳背景下的实际收益情况。

3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3.1传统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在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中,企业将环保效应放在经济效益考核中,其中包括减排带来的效益、新能源效益、低能耗等等。其主要计算方式是将以后的现金收益以某一个收益率折现,以此来考虑收益与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而依照现在的建筑效益分析情况来看,这样的经济效益的计算方式是无法涵盖绿色建筑的实际有效收益的,降低了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影响到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正确认识,左右了企业决策人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对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和普及造成了不应该的负面影响。在当前,因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比普通的高能耗建筑要高一些,而绿色建筑长期的收益却无法在经济效益分析中客观地反映出来,而成本又相对较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经济下,在急功近利的心态驱使下,很多企业忽视了长远的效益,不愿意从事绿色建筑项目的开发。由此我们也得出了一个结论,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方法不适用于绿色建筑的有效评价,对于绿色建筑的实施推广产生了不利影响。

3.2基于碳减排价值计算的经济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是一个综合的价值体现,“绿色”的观念是贯穿于整个建筑的建设、使用、保养过程中的,从一开始材料的开采、加工、运输,建筑物的规划、设计、建造、使用以至更新改造直到最后拆除的全过程,“绿色”的观念覆盖于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再者,“绿色建筑”注重与地区生态环境及自身室内外环境的和谐,包括对自然光利用、空气流通、景观环境等方面的综合考虑,目的在于为居住者提供一个各方面条件俱佳的建筑生活空间,并对周边环境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再次,“绿色建筑”强调建筑材料与能源的有限性及其节约,因而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至于建筑物建成后使用过程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当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中引入碳排放交易的时候,可以构建绿色建筑单位时间内的碳排放减少量及价值的模型。

4案例分析

温州某住宅项目建设,该项目总占地约21.1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9.6 万平方米,为别墅、花园小房、小高层的复合型小区,其室外公共照明系统(庭灯、草坪灯)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用于室外公共照明系统(庭灯、草坪灯),占地面积约为70050 平方米。

4.1经济效益分析

按小区室外公共照明负荷规划,小区庭院灯需150 盏、草坪灯需500 盏,按规定计算得出年能耗估算比较表(表一):

表一: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年耗能估算

科目

建筑面积( m2)

日平均照明设计标准( kWh)

耗能(kWh/年)

光伏发电

城市供电

庭院灯

150 盏

200 0 73000

草坪灯

500 盏

55 0 20075

合计

650 盏

250 0 93075

温州市公共用电价格为0.8 元/kW h;而小区庭灯、草坪灯按温州市当地市场价格需要投资约三十万元;而小区室外公共照明系统设备建设和维护费用按6元/平计算(占地面积约为70050平方米)。计算分析时不考虑价格变化因素。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设备单晶硅电池方阵的使用寿命约15年至25年,因此该分析以20 年为一个周期进行比较。经过计算可得出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的经济效益比(见表二):

表二:不同室外公共照明负荷供应方式的经济效益比

项目 方式1

光伏发电系统

方式2

城市市政供电

装置寿命(年) 20 20

设备总投资(万元) 30 45

年运行费用(万元) 0 7.5

20 年总成本(万元) 31 195

由上表的计算结果可知:方式1比方式2在20年内可节省成160余万元。可见,住宅小区中的草坪灯、庭院灯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公共照明技术后,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5结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首先确定了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引入低碳理念的可行性,并借鉴碳排放交易的理念,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将碳排放量的控制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引入到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中。将低碳的理念有效地融合到绿色建筑的实施上去,在案例中,结果分析表明绿色建筑带来的可观收益,而这样的效益在传统的建筑经济效益分析下是无法体现的,而新的经济效益分析方式能够使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而更加真实地体现出了绿色建筑的实际价值。因此对该效益分析法的倡导和引入,可以为正确评价绿色建筑的收益提供保障,使得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地了解绿色建筑的价值,为绿色建筑的有效推广,促进低碳城市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简介:王建煌,(1972.02), 男,浙江温州,建筑经济师,本科, 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1)建筑工程建设管理;(2)公路管理业务用房规划;

参考文献

[1]姚德文.低碳经济模式下的产业发展新路径[J].当代经济,2009(12):6-7.

[2]张建国,刘海燕.节能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和方法研究[J].中国能源,2009,31(1):23-26.

[3]贾明,朱海潮.绿色建筑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J].陕西建筑,2009(171):5-6.

第10篇

以中冶建研院科研试验楼项目实践为例,分析讲述在城市发展新趋势下,大量以已有建筑、场地进行改造利用、拆除还建、整体优化提升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实践成为设计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并通过分析中冶建研院科研试验楼项目设计,得出一些此类设计项目中的设计侧重点及设计方法。

关键词:

环境继承;植被保护;拆建更替;旧建筑改造

1引言

当前我国大部分大中型城市的中心城区已经形成稳定的城市形态,城市建设基本完成,进入城市发展的稳定期,甚至在一些人口密集,发展速度较快的大型城市,疏解主城区,缓解“大城市病”已经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因此,在这些区域的建筑设计内容也由全新设计、全新建造转向更多的对原有建筑及区域场地的改建、还建设计。中冶建研院科研试验用房改扩建方案设计即是基于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下,对已有建筑、场地进行改造利用、拆除还建、整体优化提升的综合性建筑设计实践。

2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院,东侧紧临西土城路及新大都遗址公园,北侧是单位家属院,南侧是住宅楼盘,西侧为商品批发城。场地内为建国初期至今,多年建设形成的中冶建研院大院。大院已形成国有科研单位特有的院落特色,植被绿化也形成了一定规模,相当一部分建筑为老旧建筑,在建筑安全及建筑使用上已不满足现在科研设计工作需要。项目的核心问题在于:

1)如何对不可再利用旧建筑进行拆除与还建。除了还建建筑方案本身,还涉及新旧建筑的拆除与建设的交替进行实施策略的制定。

2)如何对可利用旧建筑进行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改造。

3)新旧建筑并存的同时如何实现园区的整体性,同时提升使用空间的品质与感受。同时由于中冶建研院的技术特色以及项目自身的特点,在整体方案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绿色生态技术的综合运用。

3项目解读及设计目标的确定

从解决以上问题为基本出发点,通过多次现场踏勘,感受场地环境,理解现状的人文背景,我们发现在对旧有建筑的改建、还建中,环境、植被、景观是这块基地重要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要素之一。这一要素是设计中不能被忽略却容易被忽略的一环,如何对这一要素加以利用,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基于现状、业主需求和场地环境的分析,我们提以“生态宜人、高效有序”为设计核心的整体设计目标。设计从提取对场地原有的植被肌理为切入点,结合业主对方案的使用需求,以最大化的对场地植被保留为原则,展开设计。绿色设计从保护、规划、单体、技术节点层层递进,实现绿色生态的理念贯穿从设计到实施的各个周期内。通过设计创造绿色宜人生态环境,提升使用环境舒适度。通过设计实现合理有序的拆建模式。通过设计创造灵活、实用的研发空间。

4策略

4.1保护原有生态系统,实现生态开发

对场地内原有主要植被体系最大化的予以保留,开发与保护并重,实现保护原有生态景观与新建筑开发并重的设计策略。

4.2景观空间再现场地记忆,场所精神的人文关怀

新形成的场地景观、空间体验都继承原有场地内的景观系统带给使用者的感受,同时融入了更多生态景观元素,既是对场地历史的延续,也是对使用者舒适度的最大满足。

4.3有序分期合理布局

对场地内现有建筑按着由次到主,由易到难的次序进行分期拆除还建设计,以不影响园区正常使用为前提,完成新旧园区平稳过渡迁移。

4.4疏密有致,简明高效

在建设分期间调整建设强度,尽可能多的增加低密度公共区域,使整体布局疏密有致,避免了场地空间环境因为高强度开发带来的局促和压迫感。

4.5灵活实用,可操作性强

采用多种研发模式设计综合体、模块化空间等,在使用中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可选择性。同时根据规模配套相应的辅助服务空间,为园区使用者提供完善服务保障。

4.6绿色建筑技术综合及示范性应用

在建筑的不同层面,融入多种中冶绿建技术应用,创造高舒适度的技术示范办公环境。

5实现

5.1数字化植被机理建立

通过对场地内树木的树种、树龄、树冠尺寸及分布进行统计,通过结果建立植被模型,形成“树墙”,由树墙划分出的场地分格既反映了植被关系,也同时继承了场地的空间关系及人文环境氛围。成为项目新规划设计中,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5.2场地既有建筑分析

通过对场地内建筑分析,分别按照保留与拆除、拆除工作难与易、建筑功能主要与次要进行统计分类,可以得出现有场地建筑肌理,是决定整体拆建规划的重要影响因素。

5.3空间密度分析

通过计算平均密度,确定高中低三档建筑密度数值。结合场地植被、场地建筑分析,整体空间规划与拆建时间规划便水到渠成,呈现出来。整体布局延续原有场地内建筑规整方正的布局体系,同时形成内外两区、一带、一心的空间结构体系。两区将总体布局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区域区为高密度研发区,核心区域中密度研发区同时也是核心科研区,联系两部份分区的是带状低密度景观建筑带。由此完成规划层面设计。

5.4建筑结合空间完成场地重塑

近人尺度的裙房部分,大量利用原有场地内的建筑回收砖,既是对建筑材料的生态再利用,也是营造原有场地记忆,复原空间感受,再现绿树掩映红墙的传统大院环境特色。结合建筑主要入口在室内设置共享空间,在室外设置灰空间,将室内空间自然过渡到场地空间,模糊室内、外界线,景观环境在室内、外自然渗透。

5.5旧建筑绿色再生

对保留的两栋建筑,采取两种不同的保护策略: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且为高层的建筑,平面空间改造的灵活性较差,因此采用了立面生态改造为主、平面改造为辅的设计策略;而结构试验室,因为其为大跨度框架结构,空间改造的灵活性大,因此采用加建改造的方式处理新旧建筑关系。最终新旧建筑通过统一立面材料、连廊空间串联、室外灰空间设计等方法,保留了园区丰富的历史记忆,创造了高效快捷的办公空间。

6心得与总结

第1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经济;评价方法;构建体系;指标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绿色建筑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关于绿色建筑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迅速的流行开来。与此同时,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良开发商为了提高市场占有率,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表面打着“绿色”建筑的招牌,而实际上却是高能耗、高浪费率的做法,没有真正做到绿色建筑的有关要求。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城乡建设步伐也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提高绿色建筑的认识,意识到绿色建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从这个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经济的评价方法,从而提高建筑行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一、绿色建筑的有关概念分析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与内涵

从当前来说,由于不同的学者对绿色建筑的研究角度不同,在国内外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来说,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寿命期内,能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观念,做到节约资源,如节约能耗、节约用水。节约材料等等,减少各项污染,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合且高效的使用空间,达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从绿色建筑的角度出发,要构建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需要整合各项因素,而这是一项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

(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分析

所谓全寿命周期概念,是从时间意义上反映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一个建筑的寿命周期通常包含了项目的选址、项目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等等阶段。而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还应该要在这些阶段的基础上进行扩充,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开采、运输以及在施工后的垃圾的处理、资源的回收利用等方面。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概念强调的是在建造前期的环境保护,能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构建

(一)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

所谓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指的是在建筑项目中运用绿色建筑的理念与相关的技术后所产生的投资的增量。在绿色建筑中,经济评价主要是衡量项目前期的设计、施工阶段以及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其中施工阶段的成本主要指的是为了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提升节水、节能等性能而付出的额外的投资费用,也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C=IC(前期)+IC(建设施工)+IC(运营)。其中,绿色建筑前期的设计阶段的成本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前期的咨询费用、勘探设计费用以及项目标识认证产生的成本。绿色建筑项目的建筑施工成本包含的范围较广,如在施工过程中的节能与能源利用所产生的增量,主要是为了能够实现降低能源消耗的目的,那么就要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或者是通过合理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实现节约资源的目的,如利用外墙保温隔热的技术来优化建筑的性能,有助于降低供暖的空调的负荷,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产生相应的成本。在绿色建筑的运营管理阶段也会产生绿色增量,这部分的增量成本主要指的是在建筑项目完成后,投入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的支出,这部分的支出主要来源于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应用、垃圾处理以及绿化管理等。此外,在建筑项目的运营管理中还包含了由于其他运营技术的使用而带来的增量成本。

(二)绿色建筑的效益

通常来说,绿色建筑的效益指的是在与传统建筑相比较的基础上,能够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从绿色建筑所产生的三大效益来看,经济效益可以说是最直接的效益,体现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的节水、节地、节能与节材等四个方面;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是间接产生的效益,并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价格标准来确定产生了多少的效益。绿色建筑所产生的效益,也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即b=b(经济效益)+b(环境效益)+b(社会效益)。对于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测算,主要是通过在节水、节地、节能等方面来反映,这些节约的资源或者是能源所能够产生的价值。以节能和能源利用的为例,虽然说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开展节能活动会产生成本增量,但是绿色建筑的节能效益也能够借助于设备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等来产生新的效益,比如说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太阳能与地热能的应用就能够获得新的价值。所以,可用公式表示为b=b(围护)+b(空调)+b(照明)+b(可再生)+b(其他)。

(三)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

1.净现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净现值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所谓对净现值就是将项目运行中各个年份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按照收益率或者是投资折现率的方法,将资金的价值折现到初始点上而产生的差值。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可以借助于求解净现值的办法来求解绿色建筑增加的投资额能不能够获得到额外的收益,值不值得投资。当净现值大于零的时候,表示该绿色建筑是值得投资的,不仅能够收回投资的成本,还能够获得额外的收益;而当净现值等于零的时候,说明该绿色建筑刚好能够收回投资的成本;当净现值小于零的时候,则表明该绿色建筑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也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指标之一。

2.内部收益率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内部收益率就是项目的总效益的现值与总成本现值相等时的折现率。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内部收益率可以描述为增量的成本能够达到的建筑效益的能力的实际收益率大小。在绿色建筑中,经济评价的方法往往是将内部收益率与基准的折现率相互对比,当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折现率的时候,表示当绿色建筑的投资项目是能够取得收益的;反之,当内部收益率小于基准的折现率时,则表明该项目无法获得收益,不具有投资的价值。

3.效益费用比是绿色建筑经济指标之一

所谓的效益费用比指的是效益折现值与费用折现值之间的比值。效益费用比是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中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借助于分析该项比值,能够用来该绿色建筑项目是是否值得投资。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当效益费用比的比值大于等于1的时候,反映了该绿色建筑项目方案是可行的;反之,当该比值小于1的时候,则表示该项目是不可行的。

三、绿色建筑的评价方法

(一)建立有效的评价模型与体制

构建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体系是一件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为此,就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高对绿色建筑的重视程度,从而来建立有效的、科学的评价模型与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体制。原来对于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往往只包括那些客观的、可以被验证的部分,并无法全面、准确的评价绿色建筑的经济可行性。一旦增加一些比较难以准确定义的操作领域,就需要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借助于定性描述的方式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体系中,既要重视定量分析的方法,又要意识到定性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如果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中,一些定性的打分指标模糊不清的时候,就需要适时的摒弃,不能够将其看作是定量评价的一个部分,而是作为描述评价的一部分。因此,要完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就需要加强现代的科学评价方法的应用,来为该模型与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二)重视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

在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中,模糊综合评判与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在综合考量绿色建筑的时候,需要将两种方法相互结合使用,以此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所谓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指的是通过使用模糊变换的原理与遵守最大隶属度的原则,来考量建筑项目中与评价事物有关的影响因素,并且整合这些信息,来作出综合的评价。在绿色建筑中采用模糊数学原理,能够综合的考虑到影响绿色建筑项目的各个影响因素,有助于克服当前经济评价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从数据处理的层面上来看,模糊数学原理的使用,能够让绿色建筑项目中一些模糊的事物转变为数学模型,在模型中寻找到适当的阈值,也有助于减轻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来提高评价的客观性与可靠性。

(三)加强立法,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评价的发展

从当前来看,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上的有关法律还不够完善。而在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下,绿色建筑越来越流行,为此就需要加强立法,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从而规范绿色建筑经济的市场运作与市场秩序,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同时,也可借助于法律的方式来推广有关的概念,从而来真正的践行环境保护的观念。比如,可以完善地方法律。在建筑项目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合本地的各类技术,如外遮阳、自然通风与采光、雨水利用等等,来达到节能的目的。从法律的层面上来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有助于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环境污染,促进我国环境保护的完善。

结语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绿色建筑也愈发流行,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有助于节约资源、节约能耗,践行环境保护的观念,还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的共同发展。为此,就需要提高对绿色建筑的理解,加强对绿色建筑各方面的研究,完善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方法,从而推动绿色建筑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申莉楠.基于不同视角的绿色建筑经济评价体系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6,35(3):84-85.

[2]张德魁.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综合评价初探[J].低碳世界,2016,(11):107-108.

第1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要点;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 文献标识码: A

一、发展绿色建筑意义重大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工业革命以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身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问题也出现了,就是资源被大量地消耗,环境问题在不断的加剧,想要我们的子孙后代更好的生活,我们就要不断地进行改革,通过改革的手段来不断的节约能源,想要未来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地解决当前的能源问题,现阶段节约能源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构建节约型社会。

2、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地增加,我们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今天我们所提倡的绿色建筑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了技术的含量,摆脱传统的浪费型的发展体制,为阿里的发展之路还很长,发展方向将不会改变,建筑行业也是我们今天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某省绿色建筑发展滞后的因素分析

1、绿色建筑的外部性问题导致开发主体的动力不足

开发商是建设项目的决策方、资金供应方和工程招标方,在绿色建筑市场应处于主体地位,而目前我省开发商的建设绿色建筑主动性却相当地缺乏。其主要原因有:第一,对开发商而言,建造绿色建筑必然增加建设成本,据相关资料测算开发二星级的绿色居住建筑将增加约10%的建设成本。建设成本的增加:一是表现在设计方面。设计要求高,设计难度较大,设计费用高,设计周期较长,审核严格。二是在施工方面。施工程序多,施工管理复杂,施工难度加大,施工时间加长。三是表现在材料和设备方面。目前我国绿色建材和节能、节水等设备要么就是技术不过关,要么就是价格昂贵,由此造成建设成本的增高,加大了开发商的初始投资和资金成本。面对当前投资紧缺和融资困难的形势,开发商一般不愿意开发绿色建筑,即便开发也会设法将增量成本通过提高房屋销售价格的方式让购房者承担。四是检测验收方面。检测监督难度大、检测内容多、验收时间长。五是销售方面。由于绿色建筑集成了大量的新型节能环保材料、设备和技术,科技含量高,综合性能好,因此房价也较一般普通居住建筑要高出10%-15%。购房者一方面受购买能力的限制,很难接受因采取绿色节能措施而带来的房价增加,另一方面又不重视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能源使用费用,所以绿色居住建筑的销售很难得到购房者的积极响应,销售的不景气最终影响了开发商的节能积极性。

第二,本省目前居住建筑市场总体上处于供求平衡的局面,因此也使一些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开发商放弃了对绿色节能住宅的投资。

2、缺乏绿色建筑的消费群体造成市场需求不足

首先,由于在绿色建筑的购买和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很难了解到能效的真实水平,不清楚未来建筑用能、用水的费用节省所产生的收益需要多长时间回收增量投资,因此也影响了一些消费者的购房愿望。

再次,《绿色建筑标准》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按《绿色建筑标准》的要求只有精装修的商品房才可能建成绿色建筑,而本省现实的住房需求是以毛坯房为主,消费者习惯按照自己个性需求进行装修后居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消费。

最后,我省相对还是比较缺乏绿色建筑,更没有绿色建筑小区或绿色建筑体验区供消费者真实感受绿色建筑的优越品质,在这种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消费者很难相信开发商的诚信,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建筑。

三、本省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选择

1、依靠政府强制力实现途径

本省现在也全部要求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在2014年进行立项时,必须按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才能进行审批。这是典型的政府项目行政审批的强制力实现途径。

如上面所说的政府投资项目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实际上全部是财政资金进行直接支持的项目,这类项目只有政府有决心,绿色建筑实现起来比较容易。另外一些大型的机场、车站等项目由于一般是由国有的垄断型企业在开发经营,其运用的资金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国家资金,只要资金来源有保障,实现绿色建筑也不难。但是,像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商业建筑,其投资方现在主要是民营资本,这些资本对增量成本很敏感,如果是仅靠行政命令或强制措施予以推进绿色建筑建设,难免会影响民营资本进入这些商业建筑领域的积极性,从而对加快湖南的服务业发展带来负面效果。为此,依靠政府强制力推动绿色建筑事业发展应主要局限在一定的财政资金应用范围,让这部分财政资金发挥榜样力量,优先发展绿色建筑这类先进性的建筑体,为全社会树立标杆,让人民群众真实感受到绿色建筑的益处和优越性,进而激发社会力量发展绿色建筑的信心。

而对于民营资本投建的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商业建筑和住宅建筑,除进行强制性要求外,应从绿色建筑外部性的角度,考虑从政府收取的报建费项目中提取一定的比例设立绿色建筑发展专项基金,对社会新建建筑中的普通建筑、高耗能建筑项目从高收取报建费,而对绿色建筑项目从低收取报建费,在对绿色建筑建设过程中进行严格监管的前提下,对施工管理好、绿色环保质量高的建筑项目,从绿色建筑发展专项基金中按施工进度进行补贴或报建费返还,这样的方式来推动本省绿色建筑发展将更加调动民营资本进入绿色建筑的积极性。 另外,对绿色建筑、普通建筑、高耗能建筑,还可以从地方税收方面进行区别对待,分级征收,用税收的杠杆作用来强制性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总之,对于绿色建筑政府强制力的实现途径,应考虑政府多种强制措施的混合使用,仅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是难以有效达到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目的。

2、依靠政府引导,利用市场力量推动实现

在我国房产建筑业中,政府和国有企业在公共房产和场所的建筑额度不大,只占总建筑面积8%左右。本省由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普遍不佳等原因,政府投资公共建筑的比重更小,因此,在湖南的房地产市场上,完全依靠政府强制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难度较大。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由政府进行引导、宣传,让消费者、房产使用单位清楚绿色建筑后期能带来大量的能源节约和费用的节省,愿意消费或建设绿色建筑,只有这样充分利用市场力量才可能快速地发展绿色建筑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由于绿色建筑所固有的经济外部性,政府在引导的过程中必须配套综合激励措施。为了能让社会大众更好了解绿色建筑,感受绿色建筑,规范地在建筑项目明显处实施悬挂各类绿色标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目前,我国主要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绿色建筑竣工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运营评价标识三类绿色建筑标识。它们很好的就绿色建筑的建设与运行阶段进行了评价,这不仅是对绿色建筑分阶段的评价肯定,而且还是以后进行财政补贴和工程奖励的主要依据,更重要的是它是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认识等主要途径,政府可组织各种宣传活动,让人民群众到绿色建筑项目进行实地感受和体验,让绿色建筑的住户和使用者介绍绿色建筑的好处,这比任何的其他宣传方式都直接有效,对培育绿色建筑的消费群体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这是政府引导、激发市场力量参与绿色建筑建设的主要方式。另外,地方政府要加大对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设单位和开发商的宣传和奖励,尤其是对获得绿色建筑竣工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运营评价标识的开发商,应在建设项目评奖过程中进行倾斜,让真正实施绿色建筑的建设单位或开发商能名利双收,调动其对绿色建筑的进一步加大投入,形成绿色建筑发展的良性循环。

3、依靠市场自身力量发展实现

绿色建筑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但难以避免地会带来成本上升、施工难度加大等问题,在当前消费者对绿色建筑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自身力量的来实现绿色建筑业的快速发展还不是很现实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的认知提高,新型节能技术、工艺的成熟和广泛应用,绿色建筑必然会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发展,这是未来绿色建筑、智慧建筑等必然的发展途径。

包括绿色建筑在内的绿色产业在我国发展滞后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能源价格改革的推行不力,目前在建筑施工、建筑物运营中用水、用电、用气的价格偏低,在施工成本和运营成本中占比较小,故无论是使用者和建设者对节能、节水等事项不太重视,如果在能源价格发生较大提高或者实行差额较大的梯度性收费,市场自然会重视建筑过程和运营过程中的节能、节水等问题,那么绿色建筑就很快会受到市场的关注,自然会被市场所推崇。如果再加上政府推行碳排放交易制度,像绿色建筑这种低碳建筑利用碳排放交易方式也能获取运营中部分收益,由此市场自身力量就会促使绿色建筑的有序发展。